教师网络课程心得体会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网络课程心得体会(精选8篇)

教师网络课程心得体会 篇1

疫情还在延续,线上教学仍在继续。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校普高教务处一手抓疫情防治,一手抓教育教学,精心组织线上教学工作,校领导亲自参与到线上教学教研之中,在全体师生居家防护之际,网上教学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优势显现。

当下我校普高网上学习在多方配合之下,已经走上正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建群”。借助腾讯QQ及微信、钉钉平台,分别创建“班级群”(主管为班主任,负责统筹全班网上教学工作)+“学科群”(主管为学科老师,负责各学科学生学习的答疑解惑及检查工作)+“家长群”(建立起家校沟通平台,借助家长督促落实学生学习情况),我们的网课正是在这些有效“群平台”的高效创建及运作过程中,才得以正常运转,才有了“停课不停学”的常态化学习保障;②“网课”即“名课+微课+反馈”,各科教师在组织学生有选择性的收看猿辅导课程的同时,大胆创设各具特色的网络直播课,并在第一时间实现与学生们的高效互动对接,这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延续。

但我校网络学习在体现共性特征的同时,也彰显着学科特性,在教研组的统筹规划下,各学科教学工作扎实有效。语文学科坚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及当前考纲要求,对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法,例如高三年级结合当前考试要求,强化学生对时事新闻的解读能力,非毕业年级强化学生的日常学习积累能力。数学学科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作业训练,同时通过抽查等方式,落实对学生的训练成效。英语学科强化对不同考点的专题训练,有计划的开展对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题型的专项训练,重在积累。综合学科加强合作,强化素材整理及综合训练,将时间进行有机协调,落实综合学习成效。

当然,这些共性优势的显现,及学科特性的彰显离不开各班主任及各科教师的配合。部分班级结合学情特点召开班科联系会,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通力配合之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减反增。祝华老师、张绪林老师、陈敬华老师、孙林老师、吴云霞老师、何军鹏老师、刘先武老师、揭诗权老师、朱光恩老师、罗国香老师、徐曼老师、鲁婉希老师等,加大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并给予适当点评,激发学生积极性,陈芬老师选取适当教学APP,对学生进行英语学科的训练,谢丹老师坚持网络直播课,黄艳老师、魏琴老师,与学生一起看直播课,课后根据网课内容布置作业,与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总之,网络教学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之下,各科教师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和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有自我特色的网络教学工作,为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贡献一己之力,相信伴随着疫情防控的好消息,我校网络教学亦能达成理想效果。

在家里上网课作文500字

这次假期比较的长,所以学校也是安排我们老师在这段没办法来学校上课的期间做网上教学的工作,我也是通过准备,上网课的方式来让学生们学习数学,而这种方式也是给我不一样的感触,有一些心得体会。

和在教室的教学有些不同的是,这是网络上,不是和学生面对面,而我面对的就是一个摄像头,看起来是很难去有一个互动,但是其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可以及时的反馈,一些内向的同学也是会在直播间里面提问,而这种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互动,可能是大家不见面,所以胆子也是大了一些,当然对于学生们学习的状态,也是不那么容易把握的,只能通过作业,以及家长的监督了解学生们的一个情况,而我也是在这种方式下,把课上好了,从作业以及家长的反馈来说,和教室里的教学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该学的都是学好了,而且由于是可以反复听的,所以课后的一些问题也是能更好的去解决,而不是像之前一样,有些学生不喜欢来问老师,那么可能问题就积累在那儿了,而可以反复看的网课则是让他们能更好的理解,学到知识。

由于是第一次的网上上课,开始的时候,我和学生们都不是很有默契,很多方面也是做得不够好,后来经过反思,自己也是和其他的老师沟通教学的方法,后面的教学工作也是做好了,让学生们没有由于在家里学习而导致了没学好数学,而来到学校之后的一个测试情况也是反映了他们其实在家里学习的效率有些学生还比在教室里面更好,也是没有什么退步太明显的情况发生,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以后可以继续的去尝试,让学生们更好的去把学习给搞好,而我也是通过这次的上网课教学更加认识到自己教学方面有哪些的不足,并且也是更加的了解了学生们的一个学习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之中也是要去提高,去改善。

上网课的时候,我也是多去看其他老师的一个视频,了解他们上课的一个方法,自己也是多去尝试,找到更加合适的方法来教学,也是让我明白,不同的一个方式来教学,学生们会更加的有兴趣,而单一的方式也是会让老师以及学生们会有厌倦感,所以以后我也是要把课堂的教学做的更加的生动一些,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以后的教学也是能做得更好。

网上直播授课教师个人心得体会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着全国人民的一切行动,当然更包括上亿的中国学生,各地纷纷出台了“停课不停学”的一系列措施,我校也针对各级学生进行了网上授课,我也承担了高三数学一部分学生的数学科网上授课工作。

一接到任务时,内心是很慌乱的,平时对于电脑的操作仅限于浏览个网页或者简单地制作几张PPT,生怕完不成学校下达的任务,更何况高三学生面临高考,身心有更大的压力所以在测试平台的时候,账号和密码输入了好几次都是错误的,不得不一次次求助于同事,感谢他们的耐心解答终于掌握了网上授课的方法。

正月初七,我的第一次网上授课,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后,屏幕上显示一个个学生也登录上了,我就开始上课了,在问候了同学们以后,我开始讲解寒假作业的内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并不是让学生回答,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和回答正确的同学给出鼓励,学生的反应非常活跃,由于第一次网上授课,所以在准备上有些不充分,平台也有些卡,学校的老师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很快网络又很顺畅了。

前几天由于不是特别熟悉,所以都是到学校上课,熟悉了以后,我又在家给学生上课,通过平台给学生们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上课时讲解这些疑难问题……

学生马上面临高考,由于不能到学校学习,不免有些紧张,我在讲课时也指出这些,让学生一定要充满信心,全国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谁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谁的学习效率高,谁就能笑到最后,在高考中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每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尽心尽力,让每个学生能够勇敢地面对高考,迎接高考,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算是针对这次疫情能够做到的。

随着我省疫情的一天天好转,与学生相聚在课堂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期待每个同学经过这个特殊的“假期”,变得更加懂事,更懂得珍惜,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

网课心得

原定于2020年2月9日正式开学的日子,由于新冠状病毒的肆虐而不得不延迟,但停课不停学,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学校迅速安排了所有科任老师开展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我还是头一次接触,作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锻炼。网络教学经历了手忙脚乱的头两天,我在摸索中理清一丝头绪,家长们也从最初的焦急抱怨甚至怀疑教学质量的心态,转变到现在每天主动监督孩子们的网络学习,而我班同学们也都自觉积极参与线上学习,网络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我摸索出一些方法了。

首先,我明确了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有,班级群信息的及时回复,学生和家长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沟通,晨读打卡提醒、课前到位、监督汇报、作业上交情况总结等,对于语文学科的备课熟悉教材、布置作业、检查生字词抄写巩固、检查听课笔记、检查朗读音频、检查背诵视频、批改习作练笔等。

下面我就自己在网络教学中具体是如何去做的简要说一说吧,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确保每名学生都参与到网络学习中来,每位学生至少有两名家长进入班级群,这样便于及时沟通了解监督、跟进学生的学习,没有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一一电话联系家长,了解原因,说服家长主动监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明确学习时间,把学习时间表、作业完成时间结点,发布告知家长和学生,大家一起按照规定的时间安排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上传,有时间观念,养成一个守时的好习惯。

第三,明确学习内容。把语数两科教材电子版、练习册电子版、对应的学习链接等提前发布,告知家长和学生,大家做到心中有数,也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检查子女作业、监督子女的学习。

第四、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异常情况,针对学生不学习,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了解原因,一起想办法解决,,共同管理学生在家的网络学习,因为六年级学生,心智尚不够成熟,自制能力差,在家相对宽松的环境学习,家长的监督管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五,采用统一的学习软件,大家统一进度,告知学生家长统一下载 湖北教育云APP,观看教学视频,统一下载晓黑板APP,用来上传各科作业,这样上传作业的图片秩序井然,老师一对一批改反馈,效果也比较好。

其次,我简要说一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工作当中是如何去做的。

第一,必须要熟悉语文教材,钻研教材,明白重难点,才能在辅导时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作业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消化,强化对知识理解,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业难度应适中。语文作业布置内容包括: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日积月累,生字词抄写巩固、听课笔记、课堂作业、单元综合练习、每周习作练笔 等。每天的语文作业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

早上8:00-08:20,早读按顺序背诵寒假收集整理一到六年级上下册的古诗词和日积月累,8:30-10:00听语文网课学习,做学习笔记。10:00-10:30,适当休息,10:40-12:00点做语文课堂练习进行巩固、预习新课。

第三、作业批改是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最好的检验,为了验证学生在家学习的效果,作业必须全批全改,并且每天进行总结,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班级群里集体强调、纠错,每天对学习态度端正,作业完成认真优秀的同学在班级群里进行通报表扬,并进行累计积分奖励,(奖励的奖品等开学再发),用来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作业不完成学习懈怠的同学,及时联系沟通,提醒家长注意监督。

以上是开展网络教学工作中我的一些不妥的做法,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我相信在的网络教学众多的老师中,有许多多多的好老师,经验丰富,做的比我更好,我应该多向她们请教学习。

灾难面前,我们都渺如微尘,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守护,病毒阻挡了孩子们返校的进程,却阻挡不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疫情总会过去,我们终会迎来春暖花开,期待重返校园,见到可爱的同学们!

教师网课直播心得体会范文

2020年对于全中国人民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一位不速之客——“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牵动了数亿中国人民的神经。1月正式打响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峻形势,更显中华儿女英雄本色。一声号召,上千张床位的医院数日建成,数千名白衣天使四面八方汇集灾区;一声令下,十数亿人移风易俗,把春节居家自律作为对一线工作人员,对国家的无声支援!

疾风知劲草,挑战显担当,有建设者在防疫一线昼夜施工,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有医疗工作者在一线竭力抢救,一位位的病危患者起死回生;有科研人员日夜不停的研发疫苗,大众有了战胜瘟疫的希望与信心;保障物资车辆在路上飞驰,防疫相关生产企业超负荷运转,社区工作人员不厌其烦的登记排查……无不体现中华儿女的担当。

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迅速投入战斗。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此时更应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抗疫的关键时期,在履行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的崇高义务的同时,更应展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责任感,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坚定信心,提高政治觉悟

身为党员应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守岗位,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到一线去,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身为党员,我们应在疫情防控中亮明身份,当先锋做好三个表率。

1、争当积极执行防控措施的表率,带头响应支持有关防控措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顾全大局坚守岗位,配合医务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随访,落实外出学生监测检查。

2、争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表率,积极通过电话,班级微信群等多方面渠道广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对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引导群众,家长学生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带头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积极回应家长关切问题,对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

3、争当坚守岗位履职履责的表率,在疫情防控中主动承担党支部分配的任务。准确把控,并落实防疫举措;积极参与疫情防治知识普及,引导群众正确理解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带头并劝说身边亲友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个人防护。

三、明确自身职责,合力打赢疫情防控硬仗

1、身为一名党员教师,明确自己的双重使命与责任,做到带头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通过短信及班级群消息认真教育引导学生及家长注意个人卫生与防护措施,提升防御能力。对意识不强,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主动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杜绝不实谣言及信息在班级中传播,对具有恐惧心理的家长学生,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2、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对全班学生持续追踪调查,掌握学生外出行踪,身体状况变化等情况,建立每日报告台账。通过详尽的表格对全班外出学生,返回学生做到彻底摸排,对外出返校学生进行体温监测并上报,防止出现疫情失守失控,疫情传播的情况。对身体状况较差,滞留外地的学生给与更多的关心与疏导。

3、积极开展线上学习宣传,为避免传播风险,引导学生假期自学,鼓励学生利用远程教育平台、阳光校园、空中黔课、贵州发布等公众号提前熟悉教材,做好线上学习相关工作,将停课不停学落实到实处。

教师网络课程心得体会 篇2

作为非师范类专业课教师,一般未曾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培养和严格的职业训练,尽管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广泛的知识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技能知识,因此如何提高《中药化学》的课程教学能力与水平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因此笔者在参与省级教学课题及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的心得与年轻教师分享。

1 勤于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1)以老带新,跟班学习。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课程组制定了相应的青年教师带教制度[5],采取以老带新,为新进青年教师安排指定一位高年资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使得参加工作就有固定的老教师的指导。在带教过程中,老教师帮助新进的青年教师完成了自身的角色转化,完成岗位任务。这种带教模式使青年实验教师不但学到了教学及科研的先进经验,而且也学到了老教师的为人师表、敬岗爱业的精神。高年资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向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效果的高年资教师学习能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采用跟班观摩教学的方式学习,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以及如何组织教学等经验[6]。通过跟班完整听课程组内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听课发现差距吸取精华,取长补短,通过模仿,结合自己的上课风格,积累教学经验。

(2)完善讲稿,做好课件。作为青年教师,主要任务是要熟悉教学大纲,吃透教材,认真书撰写教案和讲稿,亲自制作授课多媒体课件。通过撰写教案、讲稿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青年教师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设计、课程重点和难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并且通过教研组内部试讲来理顺讲稿和多媒体课件内容。对于中药化学展示讲解化合物结构时,我们通过切换到多媒体图片使其更加具体形象。多媒体的使用,要在恰当的时候,使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与学的方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得到能力提升[7]。

如何更好地讲授《中药化学》课程,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扎实教学基本功,认真备课,总结规律,抓住重点[8],而且要善于学习,把握课程学科发展方向,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提高中药化学的教学质量。

(3)参与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作为课程组教学常规工作由来已久,是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9]。青年教师可以过集体备课获得教学中有用的信息,充分研讨教材教法,集思广益,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备课质量、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增强青年教师在课程组中的归属感。

2 勇于创新,参与课程改革

笔者在加入工作后一直参与课程组的各类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中药化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辅以《中药化学》课程见习和开放实验室实训、科研实验小组等为补充,整合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和专业思维训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1 整合教学内容

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根据以往《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等课程教学改革的结果,青年教师在教研组老师的带领下依据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进一步归纳整合《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基本知识、各论知识以及实践应用知识3个模块,避免教材中出现的重复知识点,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部分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在教学方式上,作为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开始时比较依赖于对媒体教学,但是通过一段时间适应后,接受课题组教师建议,采用黑板板书与现多媒体教学(PPT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提取流程以及复杂化合物结构,如果在课堂上过多的使用板书教学,将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使用多媒体演示则直观清晰,便于开展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则会使课程进度加快,产生学生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疲于记笔记,无暇听讲的弊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青年教师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使得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师生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10,11]。

2.2 新的教学内容的引入

结合中药学专业课程学习需求和《中药化学》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增加中药化学研究中使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以自身的科研工作实例,使得课程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生产科研应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如在三萜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的教学过程中结合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桔梗药材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测定[12],讲述关于在制备桔梗皂苷D分析样品在过程中,需要提取药材,样品拌样,硅胶装柱,洗脱液洗脱,收集洗脱液并处理等一系列步骤,结合供试品的制备过程,阐明每一步操作的蕴含的中药化学提取分离原理,并介绍在操作中应当注意的实验细节,说明中药化学学科知识在分析测定实验中的应用,突出中药化学学科在中药学学科中的专业基础地位,加深学生对于中药化学课程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体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2.3 专业思维的引导和训练

《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13]。在实验教学中,除开展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增加课程见习模块,课程组老师结合安徽省道地(主产)药材的生产和本实验室的实际仪器情况开展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针对所选药材中的主要有效部位进行提取、分离并进行检识和鉴定设计,并在老师指导下确定实验方案,按该方案组织课题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提取、分离得到各组的目标有效部位,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设计性实验教学贯穿于实验过程的始终,指导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随机选题,并在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在笔者指导的小组中,学生针对柴胡药材的提取工艺设计,根据查阅文献资料首先是设计了柴胡总皂苷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方案,但由于实际提供的柴胡药材不是《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根及根茎,而是华东地区常使用的春柴胡(柴胡地上部分),在按照原实验方案无法得到柴胡总皂苷,最后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文献重新设计提取方案,将实验方案修改为提取纯化春柴胡中的总黄酮,从而顺利完成实验。

3 改革考核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在笔者参与的教学改革中,主要包括《中药化学》课程试题题库的建设和课程考核方式两个部分。

3.1 建立中药化学课程题库

题库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题库的建立能后强化考试的客观性,使得相应试题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基本趋于稳定[14],有利于提高中药化学的教学质量。期末考核则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由课程组的老师分工,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学习要求,按照考试常见题型,组成考试题库,然后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难易程度适当的试卷,从而保证期末考试工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考试结束后,课题组使用SPSS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制作班级成绩分布曲线,从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2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课程组将原先的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占70%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报告平均分占30%的模式改为现在的期末考试评分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下调至20%,增加设计性实验考核比例,上升为10%。采用这种多级、相对全面的考核方法,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体现,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15]。

4 结语

作为刚刚走上讲台的高校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历时3年《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组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摸索教学方法,在工作中实践总结再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不断自我完善,教书育人,以快速成长为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发现,教材中陈旧的重复的内容应当精简,如在部分章节中仍存在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研究的内容,而事实上目前已经没有相关的应用;同时应增加提取分离流程的分析讲解内容,书中涉及的流程提取分离流程仅仅是罗列,并没有解释在每一步流程中包含的提取与分离的原理介绍,使得学生在课后自我学习中很难理解流程图。

教师网络课程心得体会 篇3

一、老师观念的转变——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心理的导航者

过去,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总是所谓的思品课堂教学三大步:1.弄清“是什么”;2.明白“为什么”;3.我们要“怎么做”。参加心理课题后,我明白教学过程最大的特点是抓住学生的心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上《我的家乡》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事物,结果学生的偏食、挑食、贪婪和自私等行为特征都表现出来。有些学生一下子能选择十几种食物又吃不了,有些学生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油炸食物和肉类食物;而班里的民族同学,喜欢吃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的食物:糕点、抓饭、拉条子等,在配料上比较偏重孜然和洋葱。我抓住这一矛盾,让民汉学生合作讨论:这样吃好不好?民族特色的小吃好在哪里?还有没有不足。在我的引導下,大家总结出民族特色食品比如糕点、糖果含羊油比较多,不应多吃,容易发胖;馕这种食物常吃有助于保护胃;洋葱对预防高血压就有好处。孩子们在合作讨论中逐步领悟出偏食的坏处,学会科学饮食和文明用餐。

二、师生情感的交融——由单纯的“师生关系”变成活动中的合作者

回顾我过去的教学,总是以师长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主宰着课堂的一切活动。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我说你做,我问你答。学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参加心理课题后我认识到: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学生之中。比如在上《欢乐家庭》我让学生画一幅“全家福”介绍自己的家庭。有的学生是通过画全家的属相来为我介绍他的家庭;有的学生则是通过画全家人喜欢吃的食物来介绍他的家庭等等。我也画了自己的全家幅和他们一起交流。此时的我不再是一个老师,而是成为了他们的朋友或是孩子王。我们彼此之间分享着这种家的幸福和快乐,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兴趣更浓,主动性体现更为突出。

三、教师教学的转变——由教学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过去在教学中,我往往更加重视结果,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现在的教学过程我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比如在上《参观二道桥市场》这一课时,我结合班上的特点——民族小朋友占各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发挥民族同学的不同优势,让他们当小导游,组成几个小组带大家去了解我们新疆民族的风情风貌。活动前,民族小朋友有的查资料;有的拉着父母先到二道桥市场去调查;有的则是向家长去了解。而汉族小朋友也不甘示弱,也找来了资料进行调查。活动的当天,民汉小伙伴们分成了小组去参观,把自己知道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交流,有不懂的问题还向售货员叔叔阿姨请教,大家认真地做着记录。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收获颇多。

真的,参加了课题后,我看到了自己的变化,也看到了孩子变的爱学习,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面对新的挑战,我必须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教师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篇4

通过招这学期的网上学习,我对教师本职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目前教育思路开阔了很多,对我思想意识还是个人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现将我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善于了解学生

教师的爱不应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该建立在我们对每一个学生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当我们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要尽快着手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学习特点等,熟记于心,这将为我们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创造前提,为我们选准教育的最佳突破口创造条件。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如自我介绍、写写心里话、个别谈话等,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交流,只有当你真正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她们才会真正对你敞开心扉,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摸清他们的脉搏,知道拨动哪一根琴弦才能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

二要学会尊重学生

我们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就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是相互的。不要认为我们施教于他们,便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并觉得他们理所当然就要听我们的。要清醒地意识到:在人格上,我们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同我们一样渴望得到尊重与呵护。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心灵上从小为他们拨撒下理解、尊重与信任的种子。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要在那上面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没有自尊的学生是燃不起奋进的雄心的。

三、要学会鼓励表扬学生

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与赞美,其实它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助燃剂。在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在他们获得成功或获取点滴进步时给予由衷的赞美,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你对他热情的期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名词叫“皮克马利翁效应”,他的意思是说:老师预言某些学生将会出现特殊的好的行为时,这些学生真的展露出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老师如果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由此可见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说一句:“我相信你是无心的,你一定会改正的。”这胜似多少说教!当学生在困难前退缩时,班主任一个期待的微笑:“去吧,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学生也许就会战胜自己。当学生悲观失意时,一个期待的抚摸:“站起来吧!失败乃成功之母”也许,学生就会成为最后的成功者。班主任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关心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情感上的理解,多给学生情感上的期待。当你信其可行,他便可行;当你信其不可行,他将万劫不复,难道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学生毫无所成吗?我们何不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呢?

四要乐于帮助学生

帮助学生就如同给病人看病,最重要的是找到病根,班主任在工作中就要弄清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要只看到表面,不关心内里,使得类似的问题总是不能得到解决。

教师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体会一: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的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的教学总是容易走入极端,每当我走出校门,说起自己是一个美术教师,很多人都说:“你教的学科简单,只要说几分钟,让小孩子自己画就行了。”这是把美术课程简易化,是无所谓技法;或者听到少数家长私下抱怨教师,总是教孩子剪贴撕,学了几年,连基本的明暗、结构都不了解,巴不得在小学阶段就把孩子培养成美术专科生,这是技法至上论。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技法的教学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固然是体现了“重学生,重过程,重综合素质”的新理念,而实际操作中,技法的教学已被大大弱化到忽略不记的程度,但我以为,技法的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自己的地位,应该同思维创造紧密联系起来。

首先,技法是表现思维创造的手段。为了使达到表现思维创造结果的需要,教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可以教给观察事物的方法、分析概括事物形状的技法、合理安排构图的技法。例如:要教画人,那就要引导观察、认识人的基本动态,以及总结动态的表现方法,有了这些技法作为基础,才能画出人的各种姿态,才能生动地去表现人的生活情景。这样才能用所学的技法表现他们对想要表现的事物的认识。

其次,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的思维创造。创作,并不是只能在学生造型能力强了以后才能画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热闹的节日,开心的生日party,难忘的旅行,丰富的活动,激烈的比赛,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完全有能力把他们生动地描绘出来。这就要看老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点燃他们创作的激情之火。

最后,技法教学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比如:孩子会把生气的人脸可以涂成黑色,把人物五官的倒置来画出人物的抬头动作,把要拿东西的手夸张画得比身子还长。这就是自己思维创造的结果,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思维创造,不要用对或错来评价孩子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要鼓励乐于动脑,画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内容,让在画面上大胆表现自我,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喜欢的、讨厌的都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很少的技法,然后让自己添画背景,可以自己添画情节。

总之,作为教师既要重视技法的教授,也要摆正思维创造的位置。把技法的传授与思维创造在教学中溶为一体,在教授技法的同时发展的思维创造,在发展思维创造活动中教授技法。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

体会二:关于重视美术过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首先,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宜于在老师的引导下,畅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美术作业过程是学生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理论理解的困难、美术材料准备的困难、粗枝大叶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缺乏良好习惯丢三拉四的困难、作业效果欠佳受到别人议论的困难等等,要求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脆弱心理。

其次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业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对心育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创设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

最后重视美术学科课程外的美术活动课及学校各种美术活动的开展,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

体会三:关于教师如何构建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

1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学生的心理背景。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而且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旧观念,使其适应社会需要。不少美术教师抱怨自己的课学生只是应付了事,课上不认真,作业不完成,教师也无可奈何,其实这往往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的偏颇造成的,我们所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我们方法又不对,好比是顾客喜欢红烧肉,餐馆上了白菜,炖排骨。所以新课程重学生,而教师也要加强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先兴趣,再有技巧、有策略的让孩子自主、自发的去学习,一个好教师应有做推销员的潜质。

2不断加强学习,自我完善。身为人民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终身学习,学高为师,教师是教育者,也必须是学习者。试想孩子们就连节假日还都忙着学这学那,我们做教师的怎能不学习呢?社会的迅速变迁使身边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我们来回答,我们不刻能样样精通,但至少应该去努力了解一些。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更应该是受教育者,要处处丰富自己的知识,时时为自己“充充电”,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超越自己,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3加强课前准备。作为一名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50分钟的教学时间,不认真准备,肯定是上不好课的。我觉得备课也不仅仅是把一次要讲的内容准备出来,而是要把一学期要讲的知识只有全部装在心中,你对每节课要讲些什么才心中有数。什么内容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哪些内容需要重点强调,有时只须稍微一提,。做到这些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但只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想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的,想到要对得起学生,就肯定会下功夫。

教师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篇6

这次培训我觉得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培训是一次新形式的培训,更能让广大老师接受。

利用网络培训是一种全新形式的培训。现在,教师都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网络已经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教育已离不开网络。这种培训形式,远胜于在教师进修学校看教师麻木的脸庞,听教室吵杂的声音,读枯燥无味的课本,劳力劳心劳资。

二、案例的广泛性与专家讨论的深刻性,让人耳目一新。

培训中的案例利用声情并茂的方法,加上专家讨论的深刻性,让教师乐此不彼。培训中的案例都是我们在教学一线经常遇到的案例,对这些案例我们有亲身的体会,看后如同身临其境,再经过专家的探讨,让我们恍然大悟。平时教学中的迷惑之处烟消云散。他们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更让我们学会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又一次点燃了我投身教育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激情,现在我可以放开手脚的在西虢教育的天地中再谱新的篇章。

三、这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教师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教师乐在其中。

这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教师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学习。首先,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相互交流,相互评论,各抒已见。在争论中逐步明白正确的方向、方法。其次,教师可以把自己掌握的教育资源进行上传,充分共享,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三,在教师的作业的浏览中,我被那一篇篇小美文所吸引,为教师的才华而骄傲,为教师们教学中的妙招层出而感动。第四,这个平台给了教师一片自己的不天地,一个小小的家。在那里可以写教育日记,可以写尽自己的教育人生,在此留下人生的轨迹。我在这次培训中这写了日志20篇,作业11篇,资源19个,留言评论161次。

教师网络课程心得体会 篇7

本文以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生物高分子及制品”课程教学为例, 从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提出了对交叉学科的本科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一、课程背景

“生物高分子及制品”是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 任课教师均来自我院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系。医用高分子材料专业建立于1978年, 并分别于1986年和1992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是我国最早的培养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的基地之一。系内的教师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的科研、教学方面有30多年的丰富经验。本课程所使用教材主要为我系老师合力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3], 并结合科研前沿做了丰富多样的专题讲解。目前一个年级有三个班平行授课, 每个班的人数在70~90人。本门课程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产物, 其内容涉及生物医学、材料学 (高分子材料) 、工程设计、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教材的主要章节包括绪论、高分子材料和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人工器官用高分子材料、医疗诊断用高分子材料、药物缓控释高分子材料、软硬组织替代和组织工程用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根据我院学生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和工程应用发展方向并重的特点, 在课堂讲授的时候授课教师会尽量同时扩展到前沿的科研领域 (如医用高分子非病毒基因载体) 和相关产业的应用环节 (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的生产、消毒) 等。考查方式以课堂讨论、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综合打分。

二、互动式授课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 综合多学科领域的讲解方式。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功能高分子材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指在生物及医学领域所使用的高分子材料。总体而言, 本课程是两个一级学科:材料学 (其中的高分子材料) 和生物医学工程学 (其中的生物材料) 的交叉点。两个学科的跨度很大, 如何能生动形象地讲解和引领学生思考至为关键。例如, 在进行人工器官用高分子材料的讲解时, 我们通常会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 我们将人体器官做一个对应的抽象化的模型, 其中包括脑—计算机、耳—声音探测器、肺—气体交换器、心—泵/液体输送器、肝—化学工厂、肾—分离/净化系统和血管—输送管路等, 以方便同学们从功能上理解人体器官并能针对性地对人工器官进行设计、思考。通过讲解, 同学们了解到研究人工器官并不能简单考虑其与人体组织器官的类似, 更重要的是能使其再现或部分再现人体器官的功能。举例来说, 在讲到人工肾时, 我们会先从医学的角度讲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描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 肾小球每天以125m l/m in的滤过率处理约180L的血液, 肾小管将滤过液中大部分的水、电解质、葡萄糖和其他小分子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入血液, 而每天最终排尿量仅为2.0L。通过上述讲解, 同学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肾脏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 那么进一步的关于人工肾功能设计的讲解也就顺理成章了。人工肾是血液净化技术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人工器官, 再通过进一步关联讲解病理学的内容, 我们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使用人工肾的血液净化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治疗与血液相关的疾病, 既包括肾脏方面的疾病如肾衰竭, 也包括各种由于血浆成分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的血液性或免疫性疾病, 如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友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紧接着, 针对不同的疾病和需要去除致病物质, 我们很自然就将知识点转到不同的血液净化技术上来, 分别讲述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和血液透析滤过三种人工肾技术。最终, 三种不同的人工肾技术就引出了不同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需求和设计:通过对用于人工肾的各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的分析, 以及对完成其制品的各种工程技术的描述和表征, 使同学们融会贯通, 掌握这个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点。再举一个例子, 在讲组织工程用高分子材料章节时, 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跨生物学、医学和材料学的交叉领域, 如何有机结合多学科知识使同学们带着兴趣学习就非常关键。首先, 我们会用“人耳鼠”等组织工程经典的图片展开绪论, 使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让他们去思考:人类科技的进展真的有一天能实现更换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吗?由于多个现实的案例摆了出来, 他们就会意识到这是有可能并已经部分实现了的前沿科技。进而, 我们就会用搭房子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讲解组织工程的三要素:细胞是砖块, 生长因子是建筑工人, 而生物材料就是整个房屋的支架。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能的要求就使得生物医用高分子成了其中的首选。在这样的引领下, 同学们的关注点自然就转到了我们高分子学科与组织工程的关系, 并能带着兴趣学习接下来的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角膜组织工程材料、组织工程支架制品的制备方法等多个知识点。在讲解的过程中, 我们还会播放组织工程培养细胞、体外构建人工血管等录像资料, 让同学们更直观地认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2. 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互动形式。

除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外,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互动也是交叉学科本科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本课程, 我们主要采取了课外检索学术资料做PPT报告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如前所述, 我们将人体组织、器官分开并做了一个对应的抽象化的模型。对应于此, 我们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 安排每个小组负责准备和主持一个主题的PPT报告和讨论。我们会提前一周通知负责组的同学 (通常为4~8人) , 事先与他们讨论讲述的主线和子方向, 要求同学们分工合作, 其中一些同学负责每人5分钟的PPT讲解, 其他一些同学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例如对肺的一个主题, 通过一周的准备, 同学们查阅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 准备了精美的PPT资料和讲解内容:第一个同学做了呼吸系统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综述;第二个同学的报告集中于描述现有的呼吸系统手术 (尤其是肺部手术) 中使用的大量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 例如包括呼吸道麻醉科导管、单肺通气封堵导管等医疗器械;第三个同学从人工肺的研究角度出发, 用较多的学术资料描述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并提出他们小组讨论后对该领域的展望;最后一个同学结合工程实际, 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描述该领域医用高分子制品的制备方法, 并简单提及国内外的主要生产企业。通过这样的一个“准备—讲述”的过程, 该组同学系统地掌握了交叉学科从基本概念到学术研究, 再到工业领域的诸多方面, 并能逻辑清晰地讲述给全班同学。在同学们的PPT讲述过程中, 任课教师会组织听报告的同学们进行有益的讨论。例如, 在讲解到有关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生物相容性的时候, 有做报告的同学会以隐形眼镜为例讲解, 其制备原料主要是聚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这时, 我们会请有戴过隐形眼镜的同学举手, 并组织讨论:为什么隐形眼镜有日抛、月抛和年抛的区别, 它们对材料的要求有何不同?为什么夜晚要取下眼镜进行清洗保养?作为使用者, 自己戴隐形眼镜会有什么样的要求?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同学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作为交叉学科的产品,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使用的医学目的, 还要求我们从材料学和工程学的角度去设计, 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使用性能。而且这样的讨论也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避免过多过深的理论讲解会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在整个PPT报告和讨论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会针对同学们的资料准备情况、PPT讲解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 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3. 创造条件结合实践教学。

交叉学科除了能在学术前沿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性火花之外, 往往还可以通过学科的交叉设计、生产出大量的实用的制品。本门课程针对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就是典型例子, 其所涉及的产业主要为医疗行业和医疗材料 (器械) 企业。因此, 创造条件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就成了本门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与上述行业的企业有长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已经完成或正在研发多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工作, 因而具备较好的实际条件进行实践教学。例如, 任课教师与成都市的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关系, 从而能将课程的认识实践带到其中的一些单位, 包括人工肾的生产企业和医疗耗材 (导管、输液制品) 企业等。通过实习参观企业, 以及在课堂上观摩老师带的各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医疗器械, 同学们对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产业有了更好的认识。另外, 经常有高端的相关行业展会在成都举行, 例如2012年的第68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在成都云集了国内外的多家企业。这种时候, 任课教师就会及时公布展会时间, 并鼓励同学们去参观, 通过学习和对比国内外企业的产品, 了解其设计理念和所使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展会结束之后, 我们会和同学们在课堂上针对展会上的所见所想进行很多有益的讨论, 很好地帮助同学们更进一步地认识这门交叉学科的知识和产业。

4. 结合教学内容邀请专业医生讲座的教学。

结合课堂讲授内容, 我们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一些医生到课堂进行讲座, 如讲授到血液透析时, 我们会专门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进行血液透析的医生到课堂进行讲座, 从医生的角度讲述医用高分子材料在血液透析制品方面的临床应用。通过这些讲座, 使同学们更深刻了解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实际应用, 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最后, 由于交叉学科课程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 简单地进行死记硬背的考试是不适宜的。经过商讨, 本课程的多位任课老师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平时的讨论和报告占学生成绩的很大一部分, 期末考试以开卷方式进行, 出题尽量是基于交叉学科的特点来综合性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通过八年多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觉本课程的教学互动效果很好, 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有很多学生对这门交叉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相继进入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科研或产业领域。

总而言之, 交叉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其本科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和完善教学手段, 才能保证交叉学科教学的质量,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和综合能力, 为更高阶段的交叉学科创新性研究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产业输送人才。

摘要:交叉学科的多学科特点对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括教师把握多个学科前沿的能力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要求。本文以四川大学“生物高分子及制品”课程为例, 对交叉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几点思考和体会, 包括综合多学科的讲解方式、学生参与、结合实践教学以及考核形式的多样化等, 有利于教、学结合并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交叉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交叉学科,本科教学,互动,创新思维,实践认知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20 (1) :58-60.

[2]吴宜灿.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 24 (5) :511-517.

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课程意识 篇8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那么教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强化其自身的课程意识。因为鲜明的课程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从校本课程开发中强化教师课程意识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教师应该具有的课程意识,它们包括:主体意识、制度意识、学理意识、价值意识、开发意识等,并讨论了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课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54-432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必须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冲击着教师传统的课程意识,以及他们习以为常的课程思考方式。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教师要加深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理解,培养鲜明的课程意识。

一、课程意识概念的内涵及现状

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它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反映及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和探索;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内驱力。我国学者郭元祥指出: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范畴。

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课程意识作为对课程存在的反映,其基本形式是观念层面的,它在本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教师所具有的各种理念,就像是教师工作中的“指南针”或“航标灯”,它会在—段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地指引或调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建国后,我国为了尽快地恢复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全盘接受了苏联的教育学。由于在苏联的教育体系中长期施行的是教学论体系,因此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育学,大体上可以说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只告诉我们有关“教学内容”部分的三个概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这样也就导致了我国教育体系中“课程”这一块的结构性缺乏,广大教师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教材,课程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物化的文本,认为教学即是执行、复制课程文本的过程。

在这样的课程意识支配下,广大的教师不自觉地预设了这样的假设:(1)课程的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专家对于课程的理解理所当然地能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相一致;(2)课程即是一种固定的、静态的文本,是由课程专家们制定的,课程的实施仅仅是一个文本复现的过程;(3)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类似于工场技术人员的操作过程;(4)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专家编排的、由教师复现的固定的知识,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而不是课程的编制者或者说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冲击着教师传统的课程意识,以及他们习以为常的课程思考方式。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迫切需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

二、校本课程开发呼唤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

(一)主体意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力,教师要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应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要求教师发挥专业自主权,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不断地创造课程开发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课程开发策略。

(二)制度意识

三级课程的体制要求,一般学校实施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有益补充,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课程给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了一个总体的框架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这个大的并且是规定了的框架内进行。学校在这个大的框架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创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具备一种基本的制度意识:课程开发中集权和分权的统一。集权指的是国家对课程的宏观管理;分权指的是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所赋予的自主权。在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同时,先要明确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只能在国家课程规定的框架里进行,不能忽视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理意识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上,斯滕豪斯(L.Stenhouse)主张,“教师即研究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以课程的理论基础为例:就我们的视野范围而言,我国许多课程工作者通常都把注意力放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上,而对其理论基础研究甚少。有人甚至以为这类研究与课程时间相距太远而不予重视。其实,课程之基础的分析隐含的是反思,对课程编制过程的研究隐含的是行动,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者只能被理解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的。教师在编制校本课程时,总是要被某些观念支配的,总是以基础学科的某些观念为理论依据的。只有对课程基础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在研究课程问题时作出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四)价值意识

教师的价值意识,指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需要为原点的课程导向,使自己在课程开发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与目标。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存在着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我国的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争论:课程究竟是为学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深入研究做准备还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这两种争论都代表着各自的课程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出发点,所以教师还必须树立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这一课程的价值意识。

(五)开发意识

课程的开发意识指的是教师须将自身定位于课程开发的主体位置,主动作出决策,将课程开发作为自己教学生命的有机组成。三级课程政策把一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样一来教师就不能等上级部门规定具体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而要求学校和教师自己去决定。因此,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三、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路径

课程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健康有序的进行,首先要培养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下

面就如何生成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观,课程观组成了课程意识这个庞大的思维体系。因此要生成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就要从改变教师的课程观人手。吸取历史上各种课程观的合理成分,联系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主要包括大致四个方面:第一,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第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第三,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二)提高反思实践能力

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如此。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应树立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加强反思性实践,使反思由自发走向自觉,由主观走向客观,最终成为教师生命主体的一部分。反思性实践是针对情境的发现、享受及其创造性建构的学习,是个别关系与群体关系的沟通过程,是以活动过程的反省与经验的反思诸原理为基础的实践样式。这种研究活动,是对自我教育理念的辩证否定。教师在知晓“他”的课程意识、提升“我”的课程意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反思。通过反思,课程意识逐步明确,通过反思,不断融通“你-我—他”的课程意识。

(三)加强理论修养

先进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从某个角度来看,就是科学理论的匮乏。零星的、陈旧的理论,可能导致教师合理的课程意识得不到科学体系支撑,使他们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找不到方向,因此课程意识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影响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的因素很多,包括教师自身内在的因素,教师是一个社会人,自然少不了所处的大环境的影响。大环境中对教师课程意识起核心作用的当属学校以及社会。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学生评价体系、教师的考核制度;社会的舆论等都对教师的课程意识产生不小的影响。教师——学校——社会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者只有相互协调,才能使整体的功能得以最大的发挥。因此要培养教师鲜明的、符合时代特点的课程意识,还必须多考虑学校及社会的因素,营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教师课程意识环境与条件。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能力的会计毕业论文下一篇:汽车驾驶员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