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课程开发方案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能课程开发方案(精选9篇)

技能课程开发方案 篇1

一、目的、意义

当前我校开设的课程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程四大类,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和上级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动手能力和到企业后的适应能力,应该进一步增加专业课和技能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为鼓励老师一专多能,做双师型教师,特制定本方案。

二、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李新福(组长)李文常 朱佩河尚延亮田洪彬 李博李立生

主要任务:宣传发动、后勤保障、组织领导、处理难题。

2、工作小组:李强(组长)雷印南齐佃华 鹿英惠 吴杰赵硕 厉常静 徐雪瑞张娜教研组长

主要任务:审核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教材、设备、耗材支持,检查考核教学效果,制定培训计划。

三、实施方法

1、开发范围:汽修、电类、机械类、焊接类等。技能课程方案应包括:项目名称、教学内容、学时、教学目标、教学地点、教具及耗材。2、3、4、原则:学了有用;与专业相关,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学生爱学。根据教学模块,采用个人申报与学校安排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操作方法:所有45岁以下任课教师,每人至少开发一门技能课程。经教务处组织专家审核后实施。

四、教学模式要求

技能课程统一教学模式,全部采用四步教学法:

1、教师示范。

2、学生模仿。

3、原理讲授。

4、反复训练、形成技能。

五、考核评价

1、学生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把满意率作为课程评价依据之一。

2、教学检查小组评价:根据教学常规情况、教学组织情况、现场抽测等情况,确定加减分项目。

3、教学检查小组:由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组成六、学校能提供的支持

1、教参支持

2、外出培训支持

3、校内培训支持

4、教学场地、教学设备、耗材等方面,学校依据情况给予支持。

七、激励办法

1、在计算工作量奖时,把技能课与文化课、专业课同等对待。

2、对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的技能课程,学校给予奖励。

3、把课时工作量作为将来教师评、聘的重要依据。

今后评聘时,把班主任、教辅人员、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工作量全部折合成课时计算工作量。

1)班主任工作量:任课教师平均工作量的一半。

2)教师担任教辅人员或职员工作量:教师平均工作量的0.8倍。

3)教辅人员或职员兼课:教师平均工作量的0.8倍+兼课课时的0.5倍。

技能课程开发方案 篇2

临床实践技能是根据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 对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而言的, 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1]。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 临床动手能力, 即各种诊疗操作和医疗文件的书写, 需要不断训练以熟练掌握; (2) 临床思维能力, 即对疾病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 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现, 且具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的特征; (3) 交流与沟通能力, 即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及与患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以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支持。三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同时又都有必须通过实践来提高的共性。

1 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把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分为校内和院内, 不管医学生是在学校还是在见 (实) 习医院, 目前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限制了医学生培养水平的提高。

在校内, 很多医学院校是以实训课的形式来训练学生, 如外科实训、诊断学实训、妇产科实训、儿科实训等, 是以单个的实训项目来开展教学和学生训练的, 并没有真正地结合临床情景或临床典型病例;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有限, 不能满足医学生扩招后的需要;没有实训教材;实训项目和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训内容不能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接轨等。

在院内, 受医患关系的影响, 很多患者不愿配合见 (实) 习医学生的教学和训练[2];临床带教教师重临床轻教学;部分医学生在见 (实) 习期间要么忙于找工作、要么忙于考研, 无暇顾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等。

以上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结果就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降低、用人单位不满意、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降低、就业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等。

2 临床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

针对目前临床技能教学的现状, 我校从2009年就开始进行改革, 目的就是开发一门相对独立的临床实践技能课程。该课程的开发包含了临床实践技能课程的设计、《临床实践技能》教材的编写、临床实践技能实训中心的建设、临床实践技能教师队伍的建设等。

2.1 临床实践技能课程的设计

2.1.1 设计思路

将具有操作共性的临床技能内容融合在一起, 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3]。该课程与各临床课程同步教学, 不同的是该课程以学生训练为主, 且授课地点是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2.1.2 内容安排

原则上既要符合临床就业的需要, 还要兼顾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包括所有临床学科的实训项目, 同时还包括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思维能力训练等[4]。

2.1.3 课时安排

共设计基本技能操作130个项目, 临床综合技能124个项目, 囊括所有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内容。建议授课时间为一学年, 课时86~154学时。

2.2《临床实践技能》教材的编写

我们依据临床技能的共性特点, 将外科学、诊断学、内科学、急诊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技能操作部分融合在一起, 命名为“临床实践技能”。在内容上分为临床基本实践技能和临床综合实践技能两大部分。临床基本实践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资料的判读、心电图诊断、急救诊疗技术、常用穿刺技术、手术学基础、外科诊疗技术、妇产科诊疗技术、儿科诊疗技术十大模块, 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 以训练动手能力为主;临床综合实践技能则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大模块, 以模拟临床情景为主, 重点训练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教材于2010年1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经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共4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使用, 反映较好。在广泛征求修改意见的基础上, 于2014年7月修订并出版第二版。在修订的第二版中, 主要更新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简化了部分操作流程、更新了部分典型病例、增加了医患交流和沟通的内容, 使第二版更加贴近临床、贴近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2.3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的建设

我校于2004年开始建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建设面积13 000 m2, 设有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仿真手术室、动物手术室、模拟产房、妇产科实训室、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等, 拥有虚拟腰椎穿刺仿真系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训练与考评系统、多种训练模拟人以及模型和手术仪器设备等, 设备总值1 600余万元。

2.4 临床实践技能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有专职教师11人, 兼职教师26人。其中, 高级职称6人, 中级职称10人。教师结构较为合理, 能满足临床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需要。

2.5 临床实践技能课程开设的时间

该课程重点在校内学习, 时间安排在第3~4学期, 属于基础训练, 与临床课程同步教学, 主要是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感性认识。校外学习即在医院实习, 安排在第5~6学期, 属于增强训练, 使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其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6 授课方式

在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按照小组进行学习和训练。根据实训项目, 每小组安排4~8人, 由一位教师带教。一次实训是90分钟, 教师教授和示教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其余时间学生练习。每一次实训结束前, 教师还要随机抽考几位学生, 判断教学效果。对学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详细地记录在实训授课手册上, 以便汇总和纠正。为了弥补课堂训练的不足, 实训中心每一个工作日都要面向不同班级的学生开放。

2.7 实训仪器设备的使用

分为课堂和课外开放日使用两部分。课堂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需要使用的设备必须操作3~5次, 达不到要求者会被扣除学分。每一间实训室都是按照医院的真实情景设计和布置的, 使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有进入医院的感觉, 尽可能减小校内与医院内教学产生的差距。医学模拟人的大量使用大大增加了对学生在校内动手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到医院见 (实) 习时不再无所适从。临床综合思维能力训练与考评系统则是在电脑上模拟临床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 从而进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虽然与真实患者还有一些差距, 但与以前的教学条件相比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

2.8 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方式与方法

为更好地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临床实践技能考试接轨, 在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设立多站式考核, 将临床实践技能课程的考核设计为课堂考核、期末考核、实习前考核、毕业前考核, 各站点考核成绩均记入学生成绩档案[5]。

3 结语

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怎样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 改革临床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构建客观、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同时具有完备的实训仪器设备, 建立客观公正的质量监控和考评系统等是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米树华, 杨红霞, 王京.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探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增刊) :355-357.

[2]孔祥, 陈牧, 黄谦, 等.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74-176.

[3]谷依学, 王汉群, 康颖, 等.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3) :534-536.

[4]李波.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5) :17-18.

技能课程开发方案 篇3

【关键词】高职 技能性 专业课程 教材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行业、企业调研结果表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课程教学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技能性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逻辑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技能点和知识点的选择应当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通过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处理企业工作任务的能力,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一、高职技能性专业课程总体设计开发思路

依托企业及院校专家团队,通过顶层设计,整体优化技能性专业核心骨干课程的设计。在课程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教材开发团队,形成了专业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学习项目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实施的课程设计思路(见图1)。经过反复多次开放性研讨论证,最终确定核心课程开发设计框架体系和内容要求。

我校对“导游服务技能”课程的开发首先进行了市场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然后进行课程标准编制及项目方案设计,在2009年完成了校本项目化课程的开发,试用3年,效果显著,得到学生和旅游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导游服务技能”课程及配套教材开发设计策略

(一)引入校企合作的开发机制

本课程是与南京导管中心、南京德高国旅、南京中旅、南京天马国旅、凤凰创壹软件等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学校聘请合作企业专家进教研室,派教师进企业,充分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共同完成教材编写。

由职业教育的课程专家领衔,职业院校的教学专家、企业的实践专家共同参与的专家团队来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是职业教育技能性专业课程开发及教材编写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有自身的长处,在专业方面有较高的理论造诣,但缺少企业实践,对企业的了解往往一知半解。在这方面,企业一线的骨干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来的员工是必不可少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专家则比较了解职业教育的规律,通过搭建合理的课程框架和教材结构,做好彼此之间的协调工作。

在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技能”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团队中,不仅有职业教育的课程专家和职业院校的教学专家,而且还邀请了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参与,这样使得该课程及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又适应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教材编写体现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以建设基于工作实践的项目化课程为最终目标,努力实现“五个对接”。教材的编写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根据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导游服务技能”课程的特点,以能力为本位,对接岗位,坚持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编写的教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导游服务知识和技能,从而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三)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设计完全按照当前导游服务所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工作任务定位和岗位职业能力定位,展开项目课程的开发。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事例、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学习领域,并转换为课程内容;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并有机嵌入了导游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四)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课程结构模式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导游服务人才的目标及社会导游服务人才调研需求状况,基于典型工作情景,本课程分成六个大项目,其中每个项目基于其不同方式又分成若干小模块。(见表1)

本课程结构以具体项目为中心,从“企业真实任务”着手,通过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既培养了实际能力,又训练了职业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的目标。

(五)在课程要求引领下编写教材

按照岗位需求、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体现“四新”、必需和够用,对接职业标准,易学易懂。

1.教材体系打破传统模式,采用项目、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准备、情景描述、相关知识、案例分享、知识链接、实战演练及能力评价机构体系,紧贴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要求。

2.教材体系打破传统导游业务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坚持职业导向,弱化理论学习,强化能力培养。

3.教材体系打破学科界限,根据导游岗位知识能力的需求,将其他专业学科知识融入“导游服务技能”课程,形成有“多板块、多层次、多接口”特色的教材。

4.通过实战演练及能力评价环节更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教材深入分析中、高职之间的衔接点,并组织论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贯通。

(六)教材呈现形式新颖多样,教材配套资源力求数字化、立体化

教材的呈现形式力求新颖多样,图、文、声、像并茂,配合得当,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直观鲜明。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和形象化。

为配合教学的需要,本教材拟配套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实训录像、动画以及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题库等。

利用凤凰创壹软件数字化资源平台,结合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特色,建立虚拟实训平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

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做事”的过程,是完成职业实践任务的过程。能力本位观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门类、结构、内容及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确立,决定着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因此,应该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培养学习者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主要反映在课程内容及其组织上,在职业教育中,项目课程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模块化是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是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实现的,它的基本思想是综合,即以典型的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来获得对知识、技能和态度关系的综合化理解。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4

为保证我学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教研室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本着“以人为本,发展学校”的原则,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需要评估、资源调研结果分析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科技读书、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文体活动兴趣浓厚。我们结合阅读、演讲、办手抄报、诗朗诵、文艺节目演出等活动,发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很多学生除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如钢琴、古筝、书法、绘画、摄影、写作、趣味数学等,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长。充分开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学校原有各项活动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提高,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完全有条件达到的。

(一)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应包含的重要内容。学区应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我学区的办学理念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研究性学习。

(二)开发校本课程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 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学区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是:A、新时期小学学生的形象(用一句话或关键词来描述)。B、我们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C、我们的向往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成长的快乐体验,面向未来的思考)。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直接答卷、选项填空、与举手选择三种方式进行,并举行大规模访谈,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学区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根据需要评估,经学区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一)珍爱生命,学会锻炼,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二)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三)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四)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分为五大类。

1.社会教育类:升旗仪式,校班队会,节日纪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文明安全教育。

2.科技活动类:计算机、实验、发明、航模、车模、船模、考察、制作、天文、气象观察、动植物养殖。

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三)对教材二度开发并努力形成体系。开发课程,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师生使用的课本中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训练点,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开发的余地特别大,这应该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教材实施少走弯路,为了教师在使用讲义时方法手段上向新教材过渡,学校应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二度开发教材的典型经验,并形成系统的开发材料,为更多参加课改的教师提供先行参考。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5

钟家庄中学

一、基本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充分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使教材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创办新型的“个性化”的学校提供更大空间。

二、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四、开发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开发的方法和形式要讲究效率,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课程内容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关注学习者兴趣、爱好、差异,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

(二)针对性原则

从学校实际和学校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教师的特点出发,着眼于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发挥教师专业优势。

(三)区域性原则

满足学校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强调学校所在的区域性,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

(四)人文性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校本课程应给人文素养一定位置,注重追求和肯定人的价值,人的智慧和审美道德,在校本课程目的上,崇尚个性,在校本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五)趣味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多样性原则

校本课程是具有较大的弹性与柔性的课程,因而也应当是多样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应为学生提供较大选择余地。

(七)综合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内容,并摆脱学科的束缚,才是真正意义的综合。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安全教育知识

2、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赏读

3、养成教育:传统美德故事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组 组长:郭团朝

副组长:陈帮太

毋林元

陈立庆 成员:

教研员、教研组长及任课教师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要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愿意。

(三)师资培训

1、校本课程理论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录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教师正式开题,学生自主选择

开课之初,教师向全体学生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 课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

(六)校本课程实施

学校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七)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

八、校本课程评价

1、授课教师评价。学校领导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主要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为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的评比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九、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课,按步骤实施,教导处、教研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 标

4、教师要保存学生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6

1、时代发展的需要

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人格是最高学位”。少年儿童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少年儿童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2、传承文化精髓的需要

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它的精华,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3、课程建设的需要

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立足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有效地把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推进德育工作和课程建设,借助德育资源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4、学校现实教育的需要

学校承载着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我校把“办高雅学校,育文雅学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美德课堂》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补充课程,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美德课堂》突出以“忠”为主的国家意识,以“孝”为主的家庭伦理,以“律”为主的集体观念,以“俭”为主的生活信条,以“信”为主的交往准则,以“礼”为主的行为规范,以“勤”为主的学习状态。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用美德去影响指导自己的基本行为,逐步由“他律”到自律,外教到内化,最终促进形成“忠于国家、孝敬父母、遵守纪律、勤俭节约、诚信交往、礼仪待人、勤奋学习”的人格修养风范。

三、课程内容

坚持“以美育美”,从古今中外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贴近生活的感人事迹为教育内容,让学生在“知美德规范、唱美德童谣、讲美德故事、学美德人物、诵美德格言”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使教育内容更加鲜活真实。

1、知美德规范――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学校制定的《“双十”养成教育》为教育内容。

2、唱美德童谣――通过选编和师生自编自创的形式整理美德童谣,在师生中坚持进行美德童谣传唱活动。

3、讲美德故事――收集和整理古今中外的美德故事,把美德故事融入在课堂上、活动中、班队会、家庭里,在讲故事中传承美德。

4、学美德人物――用众所周知的英雄和先进人物来影响感染学生,同时用身边的美德人物为典范,让他们见贤思齐。

5、诵美德格言――按教育主题选编美德格言及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用心品味其蕴含的意义,让学生收到启发和教育。

四、开发原则

1、教学组织中的系统性原则:课程形式与内容、目标的一致性与内容的层次性的有机统一。

2、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原则:照顾学生的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化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条为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教学效果中的现实性原则:通过“古为今用”的渠道,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

4、教学意义上的创造性原则:整个“美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挖掘、不断丰富的过程。

5、教学方法上的长善救失原则:要以正面引导教育为主,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纠正不良习惯。

五、课程实施

1、开设校本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开设《美德课堂》,按三个学段形成学段目标,每周一节,并有专门教案。

2、坚持课程育人。各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其德育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品德课更要突出美德教育。

3、进行阵地育人。通过国旗下演讲、班队会、广播站、等措施营造美德教育的氛围,使我们的校本课程更显阳光。

4、加强日常管理。实行“一周一主题制”教育制度和“一周一报”反馈制度,重视学校日常规范管理,纠正学生不良行为。

5、开展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学先进”、“讲故事”、“诵佳句”、“写体会”“唱童谣”等教育形式,提高美德教育的实效。

6、坚持典型引路。实行最优班集体评选,表彰奖励先进德育工作者,进行“四好少年”和星级学生奖励表彰活动,引导师生见贤思齐,共同进步。

六、组织机构

组长:延永胜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王蕊

负责编写校本课程资源库,制定学段教育目标,收集整理校本课程文档等工作,协调各部门关系。

成员:刘颖卉、刘旭红、高艳妮、郝红霞。各成员职责是:刘颖卉负责校园日常管理,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刘旭红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指导和评价;高艳妮负责美德教育的宣传和主题队会的开展;郝红霞负责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各类语言类活动的开展。

七、课程评价

1、根据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本课程相关的美德教材从忠于国家、孝敬父母等七个方面阐述美德的精髓,从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逐步深入,经纬相织,有传统的典故,有经典的名人故事、有身边震撼人心的事迹……

2、依托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进行评价。教师本身也是最重要的课程。在“美德”教育中,教师的身教就是最好的教材,其次进行课程资源的再开发,或贴近生活实际进行针对性教育。

3、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评价。“美德课堂”的开展,凸显了学校办学风格,进而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课程的的意义和价值。

技能课程开发方案 篇7

1.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相结合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 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研究集中在技能大赛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技能大赛推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技能大赛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2], 但是将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训练方法及考核标准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的报到较为少见, 尤其是赛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很少。“以分取人”的现象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大赛受益学生不多, 赛学结合课改成果不丰硕。

2. 大赛项目引入课程的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 而引入大赛项目后就是《化工原理》项目化课程, 以化工原理为中心, 有效整合多门课程, 打造以化工生产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辅之以适度够用理论知识、并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组在分析了大赛考核内容和化工原理等核心课程后引入了项目, 如表1.1, 经过两年的探索,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 引入大赛项目后课程赛学结合要点研究

结合大赛的考核内容和机制, 课程组进行了课程的整体设计的要点研究, 发现学生的培养要经过由学徒到技师成长的过程;且分析化工总控工岗位与课程训练任务之间的关系。

首先, 结合大赛对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进行分析, 对学员成长过程描述为“一个过程”, 即指学员由学徒-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成长的过程;从初级工到中级工要求能够对装置可进行开、停车操作 (掌握生产原理, 规范操作装置) ;从高级工到技师要求对装置可进行事故处理操作;理解生产过程, 制定事故处理预案。

其次, 对化工总控工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细致研究, 通过结合大赛机制由项目化课程来实现, 按照“做、学、教、用”的教学实施模式, 先做, 再学, 后教, 然后用, 在同一个任务中真正得到实施, 课后进行“复习与思考”和针对性的“课后任务”来进一步训练, 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完成教学目标。

4. 引入大赛项目后课程赛学结合的方案

4.1 在课程中融合工作要素

在课程的实施中, 通过情境设计和工作过程的记录、交接班运行, 将枯燥的理论和操作步骤进行有趣地演练, 激起学员的竞争热情, 在“工作过程”中理解工作岗位的规则和语言;填写与真实工作岗位相同的报表和记录, 让学员通过“做”来“学”[3]。个别项目实施中带领学生深入现场, 帮助中小企业绘制流程图, 编制操作规程和事故处理预案, 建立健全各类技术资料, 解决一些操作技术问题, 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成为就业的优质资源, 也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实施质量。

4.2 课程实施中借鉴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大赛给课程实施的启发;在通过分析绩效管理, 在课程的实施中引入过程考核考评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考核, 用考核来引领项目的完成, 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而不是“一锤定音”式的结果考试。行动导向课程 (即项目化课程) , 是由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课程的目标;课程项目即是组成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单元, 这些单元按照岗位要求而设计, 与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一致的, 有效地推进项目任务的实施。

4.3 课程承担化工总控工技能训练

本课程承担着“化工总控工”主要技能的训练任务, 在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层面, 贯穿着这个主导思想, 课程结束后, 即可进行“化工总控工”资格的认证考核。通过对化工总控工操作岗位所要求的技能进行训练, 掌握核心技能, 最终经过考核获得“化工总控工”中级资格证书, 贯彻了“双证融通”的课改精神。

摘要:讨论了化工技术类项目化课程在引入了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后所涉及的赛学结合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问题, 提出了课程开发策略和研究方案。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赛学结合,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7.1.

技能课程开发方案 篇8

伴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国家正在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迈进。整个航空事业发展,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未来,航空服务领域将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奠定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历史机遇。

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服务类专业。航空服务专业,要求学校能够消除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主观性,消除课程设置的偏重理论性,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能够具有针对性、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本文,是课题组针对我院航空服务专业建设,将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的改革探索。

《化妆》课程

在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化妆》课程,是结合空中乘务工作岗位的职业特点,主要介绍适合空中乘务工作人员的化妆方法、技巧,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总课时54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44学时)。

为了与技能大赛的化妆竞赛项目相容易,本课程可以改革如下:

因为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等课程学习结束后进入第6学期学生将要参加实习实践,无法组织技能大赛,因此从技能大赛的角度可以考虑将此课程前置。从本课程的课程性质与地位来说,化妆课程,并不需要前置的基础课程作为铺垫,属于独立性质的教学内容,因此将此课程前置在其他学期具有合理性。再者,化妆课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熟练的化妆技能,需要长期、逐渐的积累经验,因此可以、甚至更适合于从大一第1学期就开设小学时的化妆课程,然后一直将化妆课程开设延续在第2学期、第3学期。这样,在第4学期学生主要专业课程学习学完之后可以开设技能大赛,将化妆例入比赛评分项目当中。

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技能大赛项目吻合。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的比赛赛点结合在一起,包括职业妆、日妆(四季化妆)、晚妆(冷妆、暖妆)男士化妆。

考核标准与技能大赛相融合,能够避免学生因为比赛而过多的训练,减轻了学生的比赛学习压力与教师培训压力,可以采用实践考核标准如表1:

教学重点在课内外引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化妆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的有限课时。学生每天早上都要洗漱、化妆,要将化妆的方法、技巧贯穿在学生的课堂内外,包括日常生活之中。第一,可以通过每天入班前班组长检查并补妆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化妆积极性;第二,可以在班级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化妆有关的杂志、图册,让学生课间、课余时间随手翻阅,了解化妆的常识与潮流方向、方法技巧等;第三,给航空服务专业授课的教师要在每节课展示给学生的也是良好的风采,所有任课教师也应该按照航空服务的标准来化妆,给学生创造一个追求美丽的良好环境;第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还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打造网络课堂,直播化妆技巧与化妆过程,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咨询,给课外时间,特别是晚上空余时间段内的有学习意愿的学生学习空间。

《礼仪》课程、《礼仪实训》课程、《民航服务礼仪》课程

《礼仪》课程,主要是传授基本礼仪知识。本课程总学时102学时(理论60实践42),开设在第1学期、第2学期、第5学期、第6学期,其中第1学期与第2学期学时比重大,重在打基础,第5学期与第6学期主要是综合性的强化训练。

《礼仪实训》课程,作为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单独开设,主要是强化日常社会交际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礼仪训练,总计108课时,开设在第3学期、第4学期。

《民航服务礼仪》课程,针对航空服务专业工作岗位职业特点,重点传授航空服务人员职业礼仪规范。主要是指航空服务乘务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各类礼仪规范,包括个人礼仪、交际礼仪、职场礼仪、活动礼仪,公共礼仪和涉外礼仪的知识。本课程开设在第3学期,总计36课时(理论10课时,实践26课时)。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相适应,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1)从《礼仪》课程的开设来说,因为第1学期与第2学期已经将基本礼仪知识与训练讲授完毕,不影响第4学期举办技能大赛。另外,《民航服务礼仪》课程的开设学期也不影响组织学生在第4学期举办技能大赛。但是,《礼仪实训》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对第4学期组织有礼仪评比内容的技能大赛有影响,所以可以考虑将礼仪实训集中于、或倾重于第3学期,这样从课程体系安排上满足技能大赛需要。

(2)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技能大赛项目吻合,见表2。

《民航服务英语》课程、《普通话与播音技巧》课程

《普通话与播音技巧》课程,本课程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特征、发音方法以及矫正方法。学习目的在于了解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特征,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具备正确的发音能力。授课过程中加入航空公司广播词的培训,并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取得二级甲等证书。《普通话与播音技巧》课程,开设在第2学期,总课时72学时(24学时理论,48学时实践)。

《民航服务英语》课程,是在《基础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围绕民航服务的基本常识及知识展开,兼顾专业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民航服务英语》课程,总课时212学时(理论70学时,实践142学时),开设在第1学期、第2学期、第3学期、第4学期。

(1)为了适应技能大赛的比赛时间需要,可以将第4学期开设的民航服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化在前3个学期内教学,在第4学期比賽前保证学生已经学完中英两门语言类课程,不影响竞赛项目。

(2)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技能大赛项目吻合,见表3。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1 篇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是张扬本校教师的个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三是表现我校学生的个性的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各方面的优势,研究、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有发言权,他们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完善、提升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校本课程是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四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练得基本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将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二.我校校本课程内容框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活动和生活学习几部分。(一)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领域 课程目标:

1、认识自然,认识学校,培养关爱自然、关爱生命、关爱学校发展的意识。

2、激发同学们对于小惠初中人文的研究与思考的热情,从而强化他们积极奋发向上的学习意识。

3、培养同学们文学鉴赏能力。

涉及学科:生物学,地理学,环境学,文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小惠初中自然环境(已经完成),小惠初中人文环境,小惠初中研究环境

(二)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服务技能,提高服务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习惯和一定的体育技能,认识健身对人生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提高艺术素养。

涉及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等。

拟开课程方向:健身技能,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技能(家政、电子、制作等),器乐、合唱,美育欣赏讲座,绘画技法等。(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1、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比,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观念,学会比较,学会鉴别。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能用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涉及学科: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信息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儒家思想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历史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冲突,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成功人士创业启示等。二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有一整套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配合,他们既是校本课程改革的保障系统,又是校本课程组织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校本课程管理运行中教师队伍的建设

1、校本课程的教师队伍由学校全校教师、外聘高校教授、校外学术委员、社区教师等构成;

2、开设校本课程是全校教师职责和义务;

3、全校教师都要积极关注课程改革,了解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信息,关注社会、科学、技术的理论、实践、发展的热点问题,研究、开发相关课程;

4、学校鼓励教师开设既符合校本课程目标又表现教师特长的校本课程,学校鼓励教师开设不同门类的校本课程;

5、学校负责开设校本课程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参观。(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 组长:任铁挠

副组长:柯新社 胡建潮 赵咸阳

组员:沈保平

田雪振

杨文娟

惠桂香

司建平

2、教研组长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的工作;

3、“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工作;

4、定期向全校教师通报研究情况;

5、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三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

2、教研组长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的工作;

3、“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4、校长室负责实施过程的协调工作;

5、学校组织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工作;

6、教导处负责发放授课津贴。7.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以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讲座、报告、讨论交流、程序教学 2)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发现、教学系统设计、操练

3)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模拟、视听

4)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社区活动、小组调查、学习法律 5)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法:展示、独立研究、微型课程、论辩 8.校本课程运行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运行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①学校建立《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用来记录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情况,作为考核凭证。②学生每人一册《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每修完一门课程,将《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交给任课教师记录学习情况。四 我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我校制定 校本课程考试和评价制度。对校本课程的评价由“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与教导处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调查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评价以“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为依据。教学过程的评价由“管理委员会”进行课堂调研,分析其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目标达成率等因素。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成绩,另外,管理委员会应依据开发原则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分析,考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学生发展的状况。学情调查由教科室采用问卷、座谈、个别了解等方式来进行,分析该课程是否被学生所认可,并与其它校本课程进行对比。

⑴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三维”,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⑵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其次是教师的经验总结。学校将根据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

四、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的价值就体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开放与统一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分步实施。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注重教学策略的设计,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强调活动的目标性、计划性,意味着校本课程活动非盲目性,也意味着教师既是活动的决策者,也是研究的决策者。为此,我校把教学策略设计当作推进的主要任务,由此也形成以下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一是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这一策略的操作是,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首先分析并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匹配的教学风格,其次是与学生讨论研究其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学习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设计出相应的学习策略。该策略要求教师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认真去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使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从而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当然,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校本课程不同其他的国家课程,它希望学生水平和不同方面的发展差异加大,因为这种发展差异原本是存在的,也是需要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正需要丰富多彩的个体个性的各不相同的发展。二是运用促进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形成开放的个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是特别注重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发展涵盖了人格和道德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促进自我发展教学策略的操作中,教师教学的基本策略为:一是让学生从校本课程学习中的不同场合和角度认识自我。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以及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如组织多个小组式的讨论活动、采访和调研活动,同时让小组成员轮流主持,包括某些课程专题的设计也让学生轮流主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二是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的融洽进取氛围中,在同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建构自我。引导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融洽进取的班级氛围,在开展综合、研究性的课程活动中,加强自我认知和相互理解,促进师生间的交互作用。三是在丰富的校本课程学习活动中发展自我。校本课程的活动是丰富的,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需要师生共同的精心设计和构建的,因此,校本课程实施中突出了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认识与参与社会的情境中建构自我,发展自我。三是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在学习中构建完整的人格。学生是校本课程的实施的重要主体因素,没有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课程的研制开发与学习,校本课程不可能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运用对校本课程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中心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实践、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从而使学生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完整的人格。自主学习的策略包括“按需学习计划”和“非指导性教学”。按需学习计划要求学生要能在获得协助的情况下决定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计划其方案,并自我负起责任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去进行学习,以达成目标。非指导性教学设计有情感释放、顿悟和统合三个要素组成,且三个要素共同构成非指导性教学的连续过程。即教师首先是帮助学生进行情感释放,重组自我,探索各种健康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当有所领悟时,就表现出自主自发的学习,不断的领悟,则不断增强其信心和独立性,更加自主的学习,从而把学

(一)组织形式:上好校本教材;组织校本活动;结合学科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也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个人活动或班级活动。(二)评价方案:

⑴、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三维”,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可以采取考试,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班主任将学生的成绩记入学生的档案。⑵、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其次是教师的经验总结。学校将根据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对于校本课程的编者与授课者都要进行测评,以不断完善本课程的实施。

上一篇:毕业晚会表演初步稿下一篇:管道工程安全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