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古诗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平乐村居的古诗(共8篇)

清平乐村居的古诗 篇1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村居的古诗 篇2

一、读——诵出诗味, 表达韵律美

古诗词的教学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与诗词教学学习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 个别读, 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 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 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或一唱三叹地吟读, 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 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滚瓜烂熟, 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 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古诗词特有的节奏、音韵、韵律、情意等特点, 教师可以将品首先落脚在“读”上。这里的“读”意在诵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成功经验之一。诵读不仅是整体感知的有效方法, 更在让学生读出诗味上循序渐进, 章法井然, 技法娴熟, 水到渠成。

1. 读诗先读题, 品诗先品题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词的题目) 要把课题读好, 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生:“乐”的读音在这里读音乐的乐。

生: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师:带着提醒, 读题。

2. 读准, 读通, 读顺畅

(在学生自由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指名读)

学生试读 (学生把“剥”读成bā, 老师纠正)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 这个字请注意, 它一般有两个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去掉外边的皮或壳读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án pénɡ”, 因为诗词要押韵。

(老师对“剥、蓬、亡赖”等多音字结合语境辨音明义, 而后顺势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畅)

3. 诵出节奏味

节奏美是古诗尤其是格律诗特有的美感特征, 只有正确诵出节奏才能正确表达出古诗的节奏美。执教老师采用了范读、师生对读、小组轮读、划分节奏读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反复实践, 所以学生诵出了诗的节奏美。

4. 诵出韵律味

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是讲究押韵的。正因为讲究押韵, 再加上诗词内部的平仄变化, 诵读起来就会有很强的韵律味, 这种韵律味也有独特的美感。词本身就有词牌, 配上相应的词牌曲就可以或低吟浅唱或放歌曼舞。在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 用红色突出“草、好、媪”“东、笼、蓬”等分别押“ao”和“ong”韵的字, 然后范读, 学生有所感受后跟着诵读, 词句的韵律美诵读出来了。

通过这个初读感知阶段的展示, 我们知道老师给学生明确的指向, 一是要读正确、流利;二是要初步读出诗的自然停顿与节奏。这种安排,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读的层次性。老师的范读, 不仅是在为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引路, 也是在为学生展开想象、初步感知诗意作铺垫。学生闭眼想象的一刹那, “诗中有画, 画不有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二、品———析出意蕴, 体验语言美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 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出来。

1. 品词义

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 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 老师就启发学生看图。

师:老两口在干什么?

生:老两口非常亲热, 头靠着头, 在说悄悄话呢!

生:老两口面色红润, 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

师:是啊, 这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 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了, 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

又如在理解“无赖”一词时, 师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 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可以看看图, 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师接着说:“是的, 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 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 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师:他的天真可爱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可以看出来, 小孩是趴在小溪边的。

师:这个“卧”是趴在溪边的意思。还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还可以是“躺在”溪边。

师:一会趴着一会躺着, 很悠闲。

生:小儿子腿晃着, 说明他很放松。

生:腿在打着节拍, 晃来晃去。

师:小儿子真够自在的。要是我的话, 我还会在草地上打个滚。我们看到小儿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师:你来读一读, 读出你的喜爱。

(课件出示关键字, 生读)

师:看来, 这小儿子还真是调皮、可爱。

2. 品词眼

文有文心, 诗有诗眼。抓准了诗眼引导理解, 往往会取得“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

“醉”是很容易被人发现的一个文眼, 老师抓住“醉”, 一是翁媪酒后微醉, 二是翁媪的自我陶醉, 三是作者也陶醉其中。层层深入, 让学生体会到这对翁媪醉大儿的勤劳, 醉二儿的懂事, 醉小儿的活泼顽皮, 醉家居的平和安宁, 反映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所以, 一个“醉”字串起了整首词。

三、悟———激发想象, 感受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 贵在含蓄, 时空跌宕, 跳跃腾宕, 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 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1. 想象画面, 悟诗境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 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 就没有情境, 就没有品味, 就没有创意。大多数观摩课都重视创设情境, 启发想象, 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 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 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 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

师:来到村居,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低小的茅屋, 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 河塘里荷花竞相开放。

生:我仿佛听到小溪叮叮咚咚流向远方。

生: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师:带着你的这种想象把这句词读出来吧!

2. 活化形象, 悟情境

古诗是先文后情的, 也就是说古诗是凭借物象来造境、明志、寓理、融情的。教学时若能在合适的时机, 采用恰当的方式活化形象, 让诗中的物象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活动起来, 鲜明起来,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创设情境说: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想象一下, 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让学生扮演“翁、媪”对话交流后问: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公公老婆婆, 谁来描述一下他们的形象?通过描述, 翁媪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了。同时老师还对三个儿子也进行了形象的再现。如:大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二儿子有着怎样的特点?小儿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中, 让学生感悟到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心灵手巧、顽皮可爱, 进而将农家特有的平静和谐生活情境嵌入了学生的脑海里。

3. 结合插图, 悟情境

语言是平面的, 但它承载的信息有许多又是立体的, 再加上小学生还平面语言描叙以立体画面能力之所限, 这就需要借助画面来解读扁平的文字艺术作品。

《清平乐·村居》课堂中, 教师以“诗中有画”为线, 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走进词境, 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

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 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 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 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 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 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生:在一个幽静的小村落里, 有着一户人家, 他们居住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 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锄草, 二儿子非常心灵手巧在编鸡笼, 小儿子非常顽皮可爱, 正在溪头卧着剥莲蓬吃。

4. 换位体验, 悟情境

换位体验能拉近体验者与诗中物象的距离, 获得真情的体验, 同时能极大地激发体验者的参与热情, 使其在自觉自愿的参与下, 潜能得到开发。

例如:在翁媪的“相媚好”中, 老师请同学们扮演这对老公公和老婆婆, 再现当时的情景。有的学生写说:“老太婆呀, 你真是能干呀!”老头对老太婆说:“当年, 你是那么美丽, 现在虽然我们都老了。在别人眼里都不美丽了, 但在我眼里, 你依然美丽如初。”老太婆说:“是呀, 要说当年你也是英俊潇洒, 如今虽然都老了。但你还是那么能干, 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有的学生这样想象, 老翁说:“你瞧, 这么热的天儿, 咱们的大儿子, 在溪边顶着烈日锄豆, 这个勤快劲儿多像我呀。二儿子织鸡笼那认真样儿, 多随你的脾气啊。”老婆笑眯眯地接着说:“你再瞧瞧咱们的小老儿, 趴在地上剥莲蓬那顽皮样, 多想你小时候那淘气劲呀。”他们说笑着, 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为了强化体验,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着一对老夫妇, 坐在茅屋前, 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 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对名利的淡薄, 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追求, 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 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 仿佛沉浸其中, 接受了心灵的洗涤。

四、探———深入诗意, 理解境界美

今天的孩子大多数对古诗词接触少, 对其形式, 表现方法等比较陌生, 再加上时代久远, 历史隔膜,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作适当资料链接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链接资料主要是为了架设古诗词和学生理解的桥梁, 主要起沟通作用。

老师也应深谙此理。我们可以链接作者生平, 出示配上简介的辛弃疾画像, 在学生的大脑中建构起爱国诗人的形象, 从而加深诗句中爱国情意的感受。简介诗人生平, 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中去深入理解诗意。并通过与《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对比解读, 我们再次了解词人, 他没有一刻不想着自己的国家。所以, 当词人看到吴地江南世外桃源般的农村生活, 他陶醉之余, 谁又不说是心碎之时呢?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所以醉田园———忧天下———爱国家就是此时的辛弃疾!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方法:

以读助讲    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学习新知,合作交流:

1、初读感知

(1)、自由读,小组间赛读。读出韵律节奏。完成学案基础达标。(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

(2)、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问题。

(3)、自己再次诵读全诗,思考设问导读。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2、品读《牧童》,共享童趣: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让学生自主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3、 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教师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

1、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

2、完成巩固练习第1题、第2题的(1)、(2)和第4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清平乐村居》,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的意思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词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以读助讲    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学习新知,合作交流:

1、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文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3、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学生自主回答,师生共同评价。)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在小组内互相背诵。

2、完成巩固练习第2题的(3)和第3题。

四、拓展延伸:

村居的改写成作文 篇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屋檐上,一对小鸟正用那银铃般清脆悦耳的嗓音唱着美妙动听的春之歌。

屋子内,刚刚还沉浸在美梦中的诗人高鼎被鸟儿的`歌声惊醒了,他揉揉惺忪的睡眼,这才发现:天已大亮了。于是高鼎立即穿衣起床。当他打开房门的那一瞬,就完全被眼前春暖花开的大好景象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深吸着春天醉人的气息,仿佛自己也融入了其中。此时此刻的高鼎,面对如此的大好春光,立即萌发了写生的念头。

一番整理之后,高鼎便背起行囊出发了。

一路上,鸟儿和他同歌,蝴蝶与他共舞。那拂面的柔风,扑鼻的花香,更使他兴致倍增。来到一块离河堤不远的空地上,高鼎停下了脚步。“此处实乃作画之宝地啊!”他一边兴奋地自语一边高兴地拿出工具,专心致志地绘起了眼前的美景。

翠绿的草儿在阳光的沐浴下茂盛地生长;成群的黄莺在天空中欢快地追逐嬉戏。岸边的杨柳也情不自禁地摆动柔枝,随着春天的节奏跳起了舞。这时,一阵和煦的东风拂面而来,吹来了一片欢声笑语,吹来了一群活蹦乱跳的身影。原来孩子们今天学放得早,大家一致决定趁着吹东风这一大好时机去放风筝。“放风筝喽!”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五彩缤纷的风筝一个接一个地飞上了蓝天。此刻的孩子们像一个个春天的精灵,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着……

高鼎看看眼前天人合一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在画上写下了——

关于村居的作文350字 篇5

一阵风吹过,透出了春天的气息,春风拂过高高的堤坝,里面的冰已经融化成了水,细细地流淌着。风也掠过了树梢,杨柳的枝条在风中摇摆,泛出了嫩绿的小芽,风又吹过了人们,使柳树和人们陶醉。

学校里,伴着下课的乐曲,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急忙向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冲进了家门。空中的云像被火烧过一样红,现在正是夕阳西下,孩子们拿着风筝争先恐后的跑向空地,趁着吹面不寒杨柳风放风筝,有的孩子放“沙燕”,有的孩子放“老鹰”,还有的孩子放威猛的“龙”。沙燕在空中飞翔,老鹰在空中盘旋,看着地面,好像在寻找猎物,龙在云中穿梭,好像在孩子们捉迷藏。

我们在哪儿都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让我们来保留它吧。

清平乐·村居

邓舒茵

茅屋的房檐又低又小,在炎热的夏天这里就是避暑的好地方了。六月荷花满池塘,池里漂浮着一把把“绿 伞”, 加上池边长满了又青又嫩的草儿,周围绿树成荫,空中阳光普照,即使在夏日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在这小茅房里,居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坐在窗边,微风逗弄着他们的一丝丝银发,真凉爽呀!两人举着 酒杯 在闲话家常,边谈边欣赏着周边的风景,悠闲自在。那满头白发的他们,到底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烈日炎炎似火烧,尽管这样,可是这并不能阻挡孩子们积极地去干活。最大的孩子在溪的东边认真的干农 活, 锄地,使他汗流浃背;较小的孩子在凉爽的树阴下织着鸡笼,连小鸡见了也在“喔喔”叫,像为自己有了 新家 而欢呼,喜悦;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孩子的顽皮,淘气,他正卧在溪头茅屋前剥着莲蓬呢。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6

朱光潜先生在 《诗论》中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基于此,教学中循着语言的河流漫溯,引领学生想象全词描绘的情与景,欣赏乡村田园无限风光,聆听翁媪畅谈田园生活,追问辛弃疾的田园心声,领悟作者对祥和、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唤起对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句的意思;凭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首词的情景。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唤起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辨别体裁特点

1.板书: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与清代诗人高鼎的 《村居》相比,你发现词与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根据交流,点评:1词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旋律来吟唱的。一般来说,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2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通过空行表示,朗读时要稍作停顿。3“清平乐”是词牌名,表示它的曲调,就是说“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

二、探究字词意思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提醒要做到停而不断,气息相连。

2.学生交流读懂的词句。相机引导学生说通顺、连贯。抓住形旁表义的特点,初步理解“翁媪”“莲蓬”。

3.重点探究。

(1)出示:1耍赖皮,不讲道理。2淘气可爱。

讨论交流:你认为词中的“无赖”应选择哪个意思?从哪里看出小儿的“淘气可爱”呢?

(2)出示“媚”字甲骨文,讲解:“媚”字的本义是女子眉目传情,取悦所爱的男子。现在引申为可爱、讨好的意思。

学生说说“相媚好”的意思。(亲切交谈,相互讨好。)

(3) 他们用什么话亲切交谈呢?

介绍“吴音”:苏州古代属于吴国,苏州的方言也称“吴语”,听起来轻细柔软。词中描写的农村是指江西上饶,这个地方在春秋时期也属于吴国。

【设计意图:以朗读指导贯穿始终,由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读懂词句,探究重点词语,凸显学习主体性。】

三、欣赏田园风光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放飞想象,就能看到一幅优美的画卷。《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三处写到了小溪。沿着这条小溪前行,你欣赏到怎样的田园风光?

启发想象,自由交流:小溪边,小草……再往小溪东边一瞧,豆苗……溪水流过荷塘,荷叶……溪水流过田野,庄稼……溪水绕过村舍,流向远方,穿过树林……流到果园……

小结:择水而居,有水就有人家。清澈的小溪绕着村子缓缓流淌,溪水滋润着花草,浇灌着田野,哺育着百姓,给农家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好一个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词带给我们的无尽遐想。

2.低矮的茅屋,碧绿的小草,青翠的竹林,挺拔的松柏,一家人生活在这里。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学生描述人物活动,说出夫妇的亲密、大儿的勤劳、中儿的灵巧、小儿的可爱。

【设计意图:针对古诗词语言跳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循着清澈的小溪漫步,欣赏秀丽的田园风光,感受人物的鲜明特点,渐渐地走进词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为感悟意境做好铺垫。】

四、聆听田园对话

1.跨过小溪,一阵阵吴侬软语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正在亲切交谈。他们在谈些什么呢?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聆听。

2.创设情境,师生对话:1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2我们的孩子多孝顺。3你真能干啊!

3.他们住着低矮的草房,为什么还能“相媚好”?他们过着怎样的田园生活?

板书:祥和、宁静、安定、幸福、和美……

4. 指导朗读。多么宁静优美,多么悠闲自得,多么令人神往的乡村生活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古诗词创作虚实结合,能给学生提供艺术再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紧扣“相媚好”展开想象,模拟对话,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还原田园生活的鲜活画面,从而在近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景共生,领悟诗歌表达的意境。】

五、追问田园心声

1.言为心声。我们问一问辛弃疾老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

介绍 : 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苦难生活。他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21岁参加抗金起义,但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晚年的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悲愤不已,但他时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时时不忘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父老乡亲。

2.补充诗句,了解背景。

沦陷区的人民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多么渴望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中原,可是望了一年又一年———(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朝廷的官员啊,你们逃到了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哪里还记得沦陷区的人民———(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1175年,辛弃疾途经江西造口壁,想到隆佑太后被金人所追逃亡至此,不禁触景生情,将满怀悲愤化为悲凉的诗篇。

播放音乐《阳关三叠》,教师朗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 经历了二十多年沙场征战的辛弃疾,看着这么安宁祥和的田园生活,思绪万千,心潮起伏……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相机点评。

小结:辛弃疾目睹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苦难,一心想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之中,让天下百姓都能这样安居乐业。面对这样温馨的乡村生活,词中哪个字能概括作者的心境呢?(板书:醉)

5.指导诵读。“酒不醉人人自醉”。是呀,多么令人向往、令人沉醉的田园生活啊!我们就是辛弃疾的知音,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沉醉,一起吟诵。

【设计意图: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通过作者生平的介绍、音乐的渲染、诗句的链接,再现百姓的生存状态,交代词的创作背景,触摸作者火热的心跳。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对话,不仅感受到辛弃疾对农村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更感受到他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唤醒田园梦想

1.岁月悠悠,近千年的时光过去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居住的城市越来越繁华,你愿意体验词中小儿的生活吗?

学生自由交流,发表感受。

小结: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无论物质多么丰裕,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田园生活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

2.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这样说:“当我们生命里面有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田园,不只属于辛弃疾,也同样属于我们。愿我们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在这片田园里自由地呼吸,安静地成长。

3.指导诵读。同学们甜美的声音仿佛从九百多年前的宋代传来,从那山清水秀的乡村传来,这声音还会传到遥远的未来。这就是诵读诗词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

清平乐•村居 篇7

根据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改写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绿树成荫,绿草铺在原野上,犹如一片无边的绿毯,小山村群山环抱,在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前,有一座简陋但朴实的茅草屋。

小茅草屋里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相互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风烛残年的白发夫妻,老翁持着酒杯,坐在窗边,对老夫人笑着说:“老伴儿啊,咱们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走过近五十个年头,多不容易啊,要好好珍惜。”老妇人听了,微笑着,年上的皱纹舒展了许多,回应老翁道:“你这老头儿,都花甲之年了,还是像年轻时那么开玩笑,”随后笑了笑:“不过,我们也真的应该好好珍惜这段时光,你看三个儿子都长大了,大儿子和二儿子也能帮我们分担了,可爱的小儿子呀,顽皮又淘气,真给我们增添不少乐趣呀。”他们举起酒杯,不由自主地向窗外望去。老人的大儿子拿着生锈的铁锄,带着一顶斗笠,大汗淋漓,顶着骄阳在溪东豆田里认真除着杂草,这给以老翁与老妇人莫大安慰;二儿子拿着竹条,一条一条地编织着鸡笼;最令老人高兴的是他们的小儿子,瞧,他真在趴在溪边顽皮地剥着莲蓬呢。

多么和和睦睦,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啊,他们一定会幸福美满的。

《清平乐 村居》改写 篇8

《清平乐 村居》改写1

一天中午,阳光明媚,作者辛弃疾漫步在乡间小路上。他走着走着来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一个茅草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很清,可以看到河底的鱼虾。河上长满了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有开了两片花瓣,还有的已经全开了。多美呀!小溪上还有碧绿的青草。小溪边有一颗枣树,那枣树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了生机。树上还结着又大又红的枣,像小孩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屋子后面有一片竹林,那竹林青翠欲滴。竹林后面有一座连绵起伏的青山。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呀!

忽然,他听到了一些呢喃细语,还夹杂着吴地的方言。他回头一看,原来在那低低的屋檐下有一对老年夫妻在谈话呢!

辛弃疾又将目光移在了大儿子身上,他正在太阳底下锄豆呢!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上流了下来。有他这样的儿子,可真好呀!中儿子也不赖呀!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呢!他做得又快又好!最让人喜欢的是天真无邪的小儿子。他正在小溪边剥食着令人垂涎三尺的莲蓬呢!瞧,他是多么全神贯注呀!他卧在溪旁,腿一上一下地摇晃着。小儿子多可爱呀!谁见了都会喜欢的。

那对老夫妻虽然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但仍然幸福美满!有三个孝顺懂事的儿子呀!他多渴望有这样一个家呀!

辛弃疾按奈不住自己心里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词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改写2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溪边长满了绿绿的青草,溪中挨挨挤挤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阵风轻轻地吹过,荷叶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棵大白杨呀!白杨树旁边,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爬上了屋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放眼望去,那儿还种植了一大片大豆呢!

屋里,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老奶奶正借着酒意说悄悄话呢!老爷爷对老奶奶说:“你哟,可真是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漂亮了呀!”老奶奶一听,可乐了,说:“就会耍嘴皮了。今天又做错了什么事,回来巴结我呀?”老爷爷忙说:“我哪有?你真的越活越年轻。”老奶奶说:“你别给我添麻烦就不错啦!”他们又说又笑。

这时,太阳已经高照。

勤快的大儿子虽然热得直冒汗,但他依然在豆田里锄草;心灵手巧的二儿子虽然年纪尚小,但他也没闲着,正在树阴下编织鸡笼;最小的三儿子,他横卧在溪边,一会逗逗鱼儿,一会又剥食着莲蓬,那调皮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

“儿子长大啦!孝顺了!”老奶奶对老爷爷说着。老爷爷回答:“是啊!我们可以安享晚年啦!”说着,他们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这是一个多么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这是一个多么和睦、美满的家庭啊!

《清平乐 村居》改写3

夏日里,幽深的竹林里透着勃勃生机,茂密的青草就像地毯一样铺盖在大地上。远处的山却若隐若现,几朵漂亮的小花围绕着一条正在静静流淌的小溪。

我漫步来到这里,一抬头就看见一座低矮的茅草屋,屋里传来了一对老夫妇的声音,他们好像在刚才喝了一点儿小酒,带着醉意用柔美的南方口音互相说话、逗乐。

只听那老翁说:“如今的生活多美好啊,我们有那么孝顺的三个儿子,而且又过着这么悠闲自在的日子。”老妇说:“是啊,我们的大儿子一吃完饭就到豆田里去除杂草了,我们的二儿子,虽然还不到18岁,但是也帮忙编织鸡笼,而小儿子毕竟还小,只有让他玩喽。”说罢,他们望了望在外屋玩耍的小儿子,又一起把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听完他们的话,我往小溪的东面看去,果然看见大儿子在豆田里干活,脸上豆大的汗一滴一滴地流下来。二儿子没成年就坐在树荫下,挥动着手中的竹条,轻巧地编织着鸡笼,或许过后能拿到集市上去卖几个钱,为家里增加点收入。只有那天真、可爱的小儿子人还小,没什么事可做。就在他的爸爸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走到小溪边,把莲蓬摘了下来,剥着玩儿。

看着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我真是陶醉在其中啊。我想:他们日子虽然过得平平淡淡,但是却有让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想着想着,我便久久不愿离去……

《清平乐 村居》改写4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我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村庄里有几户人家,有一户的人家住着小茅屋,又矮又低,屋檐上爬满了瓜藤,结出了一个个又黄又大的南瓜,像一个个胖娃娃的脸。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里,有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溪上还有许多荷叶,荷叶上有的荷花已经开了,亭亭玉立,有的含苞欲放,还有的只是花骨朵儿,小溪边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在茅屋后面有着峰峦叠翠的山,山里长满了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

茅屋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喝了酒,有点醉了,用着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你看,你背都弯了,你牙都掉了,皱纹都爬上脸啰!”老妇指着 老头笑着说。

“那你也一样,你年轻时很漂亮,现在呢?头发摆了,长皱纹也爬上了脸。”老头也跟着笑着说。

“你看,我们今年的收成不错,多亏了 老大老二,我们可以享福啦!”老妇笑着说。

“是啊!这次大丰收少不了他们的功劳。”老头说道。

屋后有块田,大儿子在田里卖力地锄豆,由于天气太热,大儿子把上衣都脱了,也还大汗淋漓。院子里,二儿子,盘腿坐着,为了给鸡一个更舒适的家,在为鸡编笼子,想到这儿,二儿子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小儿子趴在小溪边,反翘着腿,哼着小调,开心地剥莲蓬。额头上有一簇刘海,两边扎着小辫,摇着头,很讨人喜欢。

看到这里,我写下了一首诗: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改写5

在一个小村中,绿树成阴,小溪永不停歇,叮叮咚咚地从几个小房屋前跃过,奏起轻快而又优美的乐曲。时常有几只小鸟栖息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与小溪伴和着,真是悦耳。

小溪边有一栋小房子,里面传出交谈的声音,有时传出了愉悦的笑声。是怎么回事呢?我往前一探头,看到了一个老翁和一个老妇,用吴地的方言亲切地互相交谈着。他们时不时互相逗趣、取乐,怡然自得。只见老翁笑眯眯地说:“我们的儿子真是太懂事了,学会干农活啦!”他举起一杯盛着酒的杯子,有点醉意地说:“我们今天一起来庆祝一下吧,儿子们长大了!”说完他便将酒灌到嘴里,咕噜咕噜地喝了下去。于是,我把视线转移到三个儿子的身上。

大儿子在田里除草呢。他挥舞铁锹,斩除杂草,还自言自语道:“除了草,等到秋天一定能大丰收!到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夸奖我能干的!”说完他便又低下头去除草了。

二儿子不如大儿子这样能吃苦耐劳,但他心灵手巧,便坐在一棵大树旁编制鸡笼。瞧,他左手拿着已经完成了的部分,右手抓着一根竹条在网中穿梭着。等到穿完了,便把它固定起来,一个小巧精致的鸡笼便做成了。只见他咧开嘴高兴地笑了起来。

小儿子呢,只见他趴在地上,手里拿着一个莲蓬。他把果实剥出来,张开大嘴,一下子就把果实给吃掉了。然后他露出了两颗大白牙,继续品尝着果实的滋味,直到全部都吃完。他一个鲤鱼打挺,在房子附近闲逛。就在这时,他看见了一只蝴蝶,这样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又把手掌合拢。他坐在地上,慢慢地打开手掌,可惜手掌里空空如也。他气得直跺脚,哇哇大叫。

我喜欢这幅美丽的田园生活画卷!

《清平乐 村居》改写6

在一座山脚下,有一个小茅屋,里面住了一户人家。在茅屋旁有一条小溪,里面开满了荷花,长满了荷叶。荷叶碧绿密集,铺满了整条小溪。荷叶又平又大,蜻蜓飞累了,就停在“停机场”上休息;下雨了,荷叶这把“雨伞”就为鱼儿遮风挡雨。小溪里还有几朵粉红的荷花更是惹人喜爱,有的含苞待放,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面带微笑;有的已经完全盛开,就像一盏宝莲灯。荷叶衬托着荷花,使其更加娇艳。茅檐下,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用吴地方言一起谈论家常事,其乐融融。老爷爷拿着酒杯一饮而尽,笑着说:“我们真幸福呀,住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又有三个能干的又可爱的儿子。我已经很满足了。”老奶奶也面带笑容地附和道:“是啊,是啊。”

看,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他干得多卖劲呀,手握农具一下一下地锄草。大儿子一边锄,一边喃喃自语:等豆子长出来了,一部分可以作为粮食,我们就能吃的更饱了;还有一部分就拿到集市上卖钱,换取一些需要的生活用品。二儿子虽然没有好体力,但手却很灵巧。他正在编鸡笼,他一边编,一边想:有了牢固的鸡笼,我们家的鸡就会有一个温暖的家了。最令人喜爱的是调皮的小儿子,他扎着两个小辫子,卧在溪头,晃着腿悠闲地剥着莲蓬吃呢。

这恬静、安宁的农村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啊!

《清平乐 村居》改写7

春天,阳光明媚。春风吹拂,送来缕缕花草的清香。坡上有一座低矮的茅草屋,住着一家五口。屋后长满青青的翠竹,屋前有一条小溪。溪水清亮透澈,溪里生长着娇艳欲滴的荷花,岸边的红花、绿树、青草映衬着小溪,把它打扮得分外美丽。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屋前,亲热地聊天。

“老头子,咱家这三个儿子都很孝顺。老大,身体结实是锄地的好手。邻居们都羡慕咱家庄稼长得好呢。”老婆婆高兴地说。

“嗯,咱家老二虽然身子弱点,可是手巧。你看鸡笼编的多棒。小儿子调皮可爱最讨人喜欢。”老两口带着微醉的神态夸着三个儿子。

远处的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地,不停的劳作让他大汗淋漓,晶莹的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滴在希望的土地上。豆苗宝宝们有了汗水的滋润长得更欢了。

二儿子坐在爹妈的不远处编鸡笼。他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认真,仿佛是在做一件工艺品。只见他灵巧的双手上下飞舞,把鸡笼编得又平又密。他希望鸡们能住的舒适安稳,下的蛋又多又大。

三儿子年纪还小,还不会干活。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裤正趴在溪边,翘着脚,手拿一根刚刚摘下的莲蓬剥着吃。他嘴里还嘟囔着:“荷花好看,莲子好吃。”

“多么美的一幅村居图啊!”路过此地的词人辛弃疾不禁感叹道。挥笔写下了《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改写8

我慢慢地走进了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些低矮的屋檐、宽阔的土地、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像一个纯净的少女一样,没有污染,使人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一所屋檐低矮的茅草屋,紧靠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是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小草,急着看外面的世界。

屋里,一对幸福恩爱的的白发老夫妻很亲热的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你看我们一家五口多么幸福、和睦、安逸啊。我们老了,孩子们就帮我们干活!对了,老伴,我们的大儿子也老大不小了,是不是该找个媳妇了!虽然他们说的是吴地口音,但从语气来听,肯定是很幸福。

我从他们的对话中,听到了他们是五口人,那么,除了他们两个人,他们应该还有三个儿子。我的目光再次开始寻找起来。

不一会儿,他们的三个儿子就被我找到了:大儿子在溪的东边给豆子除草;二儿子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小儿子最可爱,正趴在地上,脚一动一动的剥莲蓬呢!大儿子的一锄头,就是为了让人们吃上更好的豆子;二儿子的每一步做的都很精细,旁边的老母鸡静静的看着二儿子,生怕打扰了二儿子;小儿子虽然很小,但他那可爱天真的模样,谁看了,都会喜欢的。

这清新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情趣、天真烂漫的孩童,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清平乐 村居》改写9

一年夏天,著名诗人辛弃疾来到了村庄浏览。

初入村庄,鸟鸣,虫鸣,家畜声组成了一首奇妙的交响乐。五颜六色的鸟儿忽起忽落,为茫茫无际的天空增添了生趣。天是那么蓝,空气是那么清新,使他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远处的山上绿树成阴,绿得让人仿佛到了草原。乡村的空气那么清新,让人仿佛感觉置身于森林中。乡村的水是那么清澈,清澈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小溪里傲然挺立着粉红的荷花,将清澈的小溪点缀得更加美丽。真是“荷在水中生,水在荷间流。”“乡村山水甲天下。”辛弃疾完全陶醉在一派田园风光中。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偏西,但他仍不肯离去,于是便在这住了一夜。

第二天,辛弃疾被一片哗哗的溪水声所吸引,又是一番新景致:一所低矮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屋后几棵老树,挺拔地站立着。阳光明媚,照耀着大地。园子里,一棵挺拔的桦树映入眼帘。它的树干向小溪的方向倾斜,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像一张大网一样。树皮像刷了白浆一样,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树下,两只鸡在悠闲地散步,咯咯地叫着。交响乐中,声声鸡鸣,犹如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拍都极为准确,衔接得天衣无缝。在窗前,一对老夫妻在悠闲自在地聊天。园子不远处,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树阴下编鸡笼。最可爱的是小儿子,他在屋檐下剥莲蓬吃,一派泰和的景象。真如马致远描写的那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辛弃疾诗性大发,挥笔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村居》改写10

午后,太阳高高挂着,天空似乎比以前更蓝了!辛弃疾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在树荫下走着。不知道谁惹火了太阳,它一肚子的火都发泄出来了!他来到一条小溪边,看到溪里的鱼儿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嬉戏,还有的.在荷叶下睡觉……

忽然,不远处茅屋前传来一阵笑声。他快步走过去,原来是老朋友和他老伴啊!辛弃疾高喊一声,那人回过头,笑着说:“老朋友,又见面了!”

两人喝着酒,谈着话,不知不觉聊到了孩子们。老朋友说:“我的大儿子很懂事,今天一大早,就去除草了。你看!”辛弃疾朝东边看去,有个少年头戴草帽,挥动着锄头,一下又一下,汗水随着锄头落下来,鞋上也沾满了很多泥巴。

“二儿子也很听话,我们虽然没有女儿,但二儿子心灵手巧,不见哪一点比女孩差!”辛弃疾走出屋来,看见他们二儿子把这根枝条那根枝条上下穿插,不一会,就织好了一个鸡笼,忙着把鸡放进去。辛弃疾说:“这鸡长得不错嘛”。

老朋友也走出来,笑呵呵地指着小溪说:“那是我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莲蓬呢!”小儿子好像听见了什么,站起来,捧着什么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喊:“爹,娘,这个好吃,你们尝尝啊,尝尝!”

溪水哗哗地流着,太阳落山了,辛弃疾迎着凉爽的风,带着满脸的幸福满足,踏上了回家的路。

《清平乐 村居》改写11

瞧,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山脚下,几片树林疏疏朗朗;一大片豆田随即引入眼帘,豆田上豆苗正茁壮成长,寓意了来年的丰收。豆田前是一大片茂密的竹林,竹子挺立着,青翠欲滴。竹林前面还有一间小茅屋,屋檐低得很,需要人弯下腰来,才能进去。一条小溪潺潺地流过茅屋前,时不时唱出一支优美的歌。小溪两岸全都是绿油油的小草;小溪里长满了荷叶,这些荷叶又大又圆,碧绿碧绿的,就好似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叶上还有些小水珠,小水珠们可调皮了,它们还玩着滑滑梯呢,滑进溪里发出了“叮”的笑声;溪里还开着荷花,白里渗粉,粉里透红,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有的才展开一两片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

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茅檐下,老爷爷柱着拐杖,老奶奶跪坐在门前。他们正在喝着酒,亲热的聊着天。“今天天气可真好。太阳当空照,晒的身上暖洋洋,空气也很新鲜。”“可不是么。瞧,我们的儿子多么能干,锄豆的锄豆,织笼的织笼。”“那我也不能闲着。趁着好天气,把衣服晒晒。”“那我帮你……

太阳已高高挂在空中。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他擦着头上的汗,高兴地说:“看这苗儿长得多好,今年定有大丰收!”说完,他有继续努力干活。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一边编一边想:“把这鸡笼编完,小鸡们就可以不挤在一窝了。”而小儿子趴在小溪边剥莲蓬。他的脚高高翘起,不时地上下摆动,双眼盯着莲蓬,专心剥着。还想:“等我剥好了,让爹娘和哥哥们尝尝。”他剥得更用心了。

诗人看到了这副情景,不禁陶醉其中了,情不自禁地吟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改写12

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头缓缓流过,溪边的绿茵茵的小草,草地后边有一所小房子。

房子的屋檐虽然低小,但是房顶上却爬满了瓜藤。屋边种满了花草树木。

屋子里飘来了一阵阵酒香,原来是一对老夫妻坐在床边喝酒。老翁和老妇用好听的当地方言互相打趣儿。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儿子就长大了,懂事了。我变成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婆了,你也变成了白头翁了。”老妇一边说一边指自己的脸蛋和老翁的头发。

“是啊,这么多年来我们养大三个孩子历尽了多少艰辛,如今孩子长大了,我们可以享福了。虽然我们老了,但你的笑容仍然那么美,你仍然是我亲爱的孩子他娘。”老翁深情地看着老伴说道。

“三个孩子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啊!老大憨厚勤快就像你,老二心灵手巧就像我,老小年纪尚小,虽然还贪玩调皮些,但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是我们的开心果。”说起孩子,老妇脸上写写满自豪与满足。

“对,感谢您为我生下三个宝贝。干杯!”老翁高兴地举杯。

老翁老妇边喝酒边尽兴地聊天。

屋外头烈日当空,大儿子在田地里锄草,虽说是汗流浃背,但他很愉快地劳动着。二儿子在树阴下专心致志地编织着鸡笼。而小儿子呢,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呢。

这样安逸平静的生活真是让人欢喜呀!现在有多少人能安详平和地度过这样的一天呢?今天的亲眼所见可真是美好啊。辛弃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村居》改写13

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茅屋里。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饮酒作乐。老翁说:“我说老伴,你喝醉了。”老妇说:“你才喝醉了呢,我清醒得很!”

“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慢出来了。

多么无忧无虑的老人啊!

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老夫妻的大儿子独自一人扛着锄头,戴着草帽,去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除草了。

屋外的空气清鲜,小溪旁长有许多嫩绿的草,小溪里长着碧绿的荷叶,有的还结了莲蓬。鸡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说:“我们的“房子”在那儿呀?”二儿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编织鸡笼。织啊织,就差一点儿就织完了。鸡好像也知道二儿子正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就在二儿子身旁飞来飞去,有时还友好地啄一下二儿子的小脚丫。

小儿子呢,也干不了什么事情,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还一边唠叨着:“一颗,两颗,三颗……”摇着小脚丫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清平乐 村居》改写14

一片青青的草地上,有一个小村庄。村庄的东边有一座小房子,房子旁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一边喝着美酒,一边用吴地的方谈着话。老夫说:“咱们的大儿子力气大,能干活;二儿子聪明、编织技术好;小儿子才六岁,但特别听话,从不捣乱。”老妇说:“对呀,老大每天种菜锄豆,让咱们有足够的食物;老二给我们补衣服,不会挨冻。怪不得邻居们都说咱们老大老二好。老三虽小,可是乖巧、不捣乱。”

这时,他们的儿子在干什么呢?老大在小溪东边豆田里除杂草,老二在织鸡笼,小儿子则跑到老大面前说:“大哥,陪我玩儿吧!”老大说:“不行,小弟,我在锄豆田里的杂草呢,不锄的话,豆子就长不出来,你也就吃不成你最爱吃的炒豆了。”“多长时间可以干完?”“至少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时间太长了,我找二哥去!”老三立刻去找老二。“二哥,陪我玩儿吧!”“不行,我得织鸡笼,否则鸡全跑了。”老二说。“多长时间可以干完?”“少说也得一个时辰。”老三只好走开。

突然,老三看到了几只野鸡:“对,爪几只野鸡,回家做鸡肉,爹娘一定会表扬我的!”老三立刻去抓野鸡。但野鸡用“车轮战术”,一只跑不动了,另一只接着跑,让老三消耗体力不少,老三跑不动了,野鸡也全跑了;老三突然又看见河里蹦出几条鲤鱼:“抓几条鲤鱼也行!”他立刻回家拿来渔网,想把渔网撒进河里。但是,他不会撒网,不但没抓住鱼,反而把自己掉水里了!幸亏网的另一头挂在了岸上,老三才得以爬上岸来。

老三想,还干什么呢?突然,一个莲蓬从河的另一端漂了过来,于是,他抓起莲蓬趴着剥了起来。

《清平乐 村居》改写15

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诗人辛弃疾来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面上漂浮着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岸上铺了一层绿油油,毛茸茸的青草。小溪边有一座小茅屋。粗壮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顶,南瓜藤上还挂着几个又大又黄的南瓜。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环抱着。在美丽的农家小院中,住着幸福的一家五口。

诗人隐隐约约地听到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吴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窗边,边聊天边饮酒取乐。

老翁喝了一口酒,骄傲地说:“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老妇忙为老翁斟上一杯酒,颔首称是,心中尽是欣慰。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只见他光着膀子,两只粗壮的手紧紧地握着锄头,弯着腰,一下一下地锄着。虽然他已经汗流浃背,可嘴角还是有一丝笑意。在离豆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二儿子正在编织着鸡笼。他专心致志,手法娴熟,手指灵活。很快,一个精致的鸡笼就完成了。老翁的小儿子呢?原来他正趴在小溪边,翘着两个小脚丫,摘下一个莲蓬,剥出一颗莲子,乐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上一篇:拥抱冬天作文550字下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二题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