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幸福中国有感(精选15篇)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了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了起来„„” 这首歌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对祖国深情的赞美。“孩子上学不缴学费了,住院药费能报销了,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广场舞又跳起来了„„”这一句句知足的话语,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是多么令人开心啊!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工人们的辛勤劳动,他们冒酷暑,战严寒,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挥汗如雨,一座座高楼大厦矗立起来,使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每当看到他们辛勤工作时,我就会想起以前我们村的样子。几年前,我们家那边只有矮矮的砖瓦房,但是现在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村广场也变得宽阔了,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晚上,夜幕降临了,华灯齐放,老人在健身器上荡来荡去,小伙子在打球,妇女们在广场上跳舞,孩子们在人空里跑来跑去,好一派热闹的场景啊!有一次,我问妈妈以前是什么样子,妈妈告诉我,以前住的是土墙茅草屋,穿的是清一色的灰暗的粗布衣服。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白面馒头就已经很幸福了,你外公外婆还吃过糠和野菜呢。妈妈全家三代十几口人挤在一间低矮的茅草房里,没有电视.、电脑,甚至连电灯也是在妈妈三岁时才接通的。因家里太穷,没钱读书,外婆小学毕业就呆在家里割草放牛,哪像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而那时的马路是崎岖不平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最好的工具是自行车„„
妈妈讲到这里,令人感到一阵辛酸,但是今非昔比,建国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崛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安居乐业,农村人盼望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已变成了现实,并且出门打的、商场购物已成为时尚。现在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村里泥泞难走的土路也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两旁修建了排水沟,栽上了风景树,安上了亮丽的路灯,人们漫步在林荫街道上,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如今,电脑成了我的学习工具,我家爸爸、妈妈每人一部手机,我二叔家还买上了小汽车,一到周末载着一家人,乐呵呵地在宽敞的大道上嘀嘀哒哒地飞驰„„总之,我们的祖国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要大声地呼喊:“我爱你,祖国!”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我感触很深。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科技的发展、幸福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为建设幸福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寿光市营里镇第二实验小学六、二宋会芹
幸福是什么?幸福也许是快乐, 也许是感动, 也许只是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简单的动作。文章的作者写到“不必选择伤感的风, 不必选择多晴的雨, 不必选择朦胧的月亮, 不必选择昏暗的黄昏。人生百味, 可以选择的有很多, 你可以选择挑战, 也可以选择幸福。”是啊, 人生总有太多的选择, 怎样度过人生是自己的选择。有人选择快乐, 有人选择痛苦, 有人选择消沉, 有人选择让自己发光发亮。但我想说, 我愿选择幸福。文章中的幸福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在作者的笔下, 却是显得如此的幸福。有家人, 有同学, 有最好的朋友, 他们用一句简单而温暖的话语就能让人沉醉在幸福的喜悦之中。
人生百味可以选择很多可在以前我却选择了痛苦, 比如与同学之间的不愉快, 与家人闹别扭, 这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感觉不到幸福。我曾经对自己说:“如果生命可以重来, 我不会选择现在。”而现在的我, 在读过《路过幸福》之后想了很多, 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最纯洁, 没有一丝隐藏的幸福, 让我体会到了人间处处有幸福。我也明显地变了, 变成一个活泼、开朗, 懂得享受幸福的女孩。我有家人的关爱和保护, 同学的支持, 我们欢声笑语, 我们共同进步, 这就是我为自己找到的幸福。只要你懂得去观察, 去发现, 去记载这样的幸福, 那么, 你就拥有了真正的、最纯真的、最感人的幸福。
也许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我还会遇到无数的困难, 但我不会因此而消沉。我会永远选择让自己幸福, 让我周围的人也会因我的幸福而幸福。
朋友们, 如果你觉得不幸福, 那就请多去观察、多去体会、多去发现, 幸福其实就在你身边。
最近,我读了《感动中国人物》这本书,书中的有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意志坚强的张海迪,忠于职守的叶欣,人间天使邰丽华,执着的王顺友,栽树英雄马永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残疾人邰丽华了。
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意外失去了听力。5岁时,她爱上了舞蹈,被一位舞蹈老师看中,考查她跳《雀之灵》,对于没有专业舞蹈基础的她来讲,这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劈腿不到位,提腿不精确,手的姿势不协调,老师很不满意。邰丽华没有迷茫、气馁,对着镜子,不分昼夜,练了一遍又一遍,连她自己都记不清练了多少遍重复的动作。正因为她的执着和努力,她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
说到邰丽华,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姐姐弹了一首古筝曲《渔舟唱晚》,那优美的旋律在我耳旁萦绕。我希望自己也能弹奏这样的曲子。就这样,我走上了漫漫学古筝之路。起初的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坚持每天练习老师布置的曲子,两年下来,已通过了四级考试。可是,学的时间越长,曲子的难度也就越大,一首曲子一弹就是五分钟,有的甚至十分钟。慢慢地,我开始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接下来的日子,每天的练琴在妈妈的催促下才完成,弹了几分钟以后就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经常找借口作业太多就不弹了。
与邰丽华相比,我真的很惭愧。有这样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花时间,不勤奋练习,哪能取得成功。我以后一定要像邰丽华那样勤学苦练,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三(2)班
马振兴的家庭很困难。他父亲病了很多年,失去了工作能力。他的祖父不能瘫倒在床上。四口之家的生活只能靠他母亲打零工微薄的收入维持。
马振星一进学校就收到两套校服,一套秋穿,一套夏穿,还收到了政府的标签:左右1 600元。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还获得了600元奖学金。扬州一中弘治班学生每年享受奖学金和生活津贴。学校建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学校每学期都会给考试成绩优秀的获奖者,或者被评为三好学生的人颁奖。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还可以免费获得粮食、石油和服装方面的财政支持。
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制度,比如对特殊家庭或者特殊困难的学生给予补助,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是我们学校的支持和期待!
我在读《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时,经常被书中讲述的故事所感动,也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幸福。
在陕西秦巴山区,有这样一位女孩,她叫张华英。学校离家有 10公里,为了能及时赶到学校,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每天都要打着火去上学。他们多么渴望能够不再打着火把上学啊!终于,这一天来了--许多人得知这件事情,纷纷自发捐赠手电,一支支手电纷纷邮寄到了秦巴山区各个学校,现在,他们终于不用再打着火把上学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触很深。这一支支手电,不仅照亮了人们的心,而且使我们感受到温暖,感到高兴,感到幸福。这幸福不是张华英一个人的幸福,也不是那几所学校的幸福,而是整个中国的幸福!
一套房子是生活的必需品,是温馨的家,是避风的港湾。咱们中国的住房改革,让许多城市低收入家庭实现了他们住有所居的梦想。王萍的父母身体都有病,收入很低,以前一家三口租住在一间只有十五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卫生间,厨房是共用的,连吃饭都是站着吃。这样的房子让王萍感到了其中的苦涩。于是,王萍向政府递交了廉租房申请,并获得了批准,最后,终于住进了理想的房屋。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替王萍高兴,住进了自己设备齐全的房屋,这个美丽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且,我同样感到幸福,为王萍一家感到幸福,为我们感到幸福,也为中国感到幸福。
歌手们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唱出了我们大家的心声。作为一名中国人,理应为自己的祖国而奋斗,而努力。
幸福是什么?对老师来说,幸福就是自己的学生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对于父母来说,幸福就是自己的儿女能够健康、快乐;对于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病人早些康复;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幸福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回想以前,那个时候无论是吃、住、行都没有现在便利。
吃:以前,人们都吃窝窝头,喝的是米汤(米很少)。现在,我们吃面包,喝牛奶,吃那样多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住:以前,人们住的是茅草屋,或用石头堆成的平房,而现在,我们眼前都是高楼大厦,住的是小区,这变化多大啊!
行:以前,人们出门时大都是步行,现在,我们出门都坐公交车、汽车,比以前先进多了!
可想祖国这些年来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呀!祖国这些年来不甘示弱,突飞猛进快速的发展,使美国等国家对我们中国佩服不已。
(1) 文章作者具有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思想, 即科学认识农机化。文章指出对于科学发展农机化的问题, 决策部门的领导和农机专家学者要熟知, 这样才能提高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思想水平, 这充分说明文章作者的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思想境界高、思路新。
(2) 提出了科学发展农机化的理念即发展农机化要以人为本。就是发展农机化要坚持以农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农民得利益, 这是科学发展农机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文章指出了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根本方法, 就是统筹协调农机化的发展, 为农机生产企指明方向, 即农机产业和装备要升级。农机企业不要有“小富则安、不求前进”的思想;要树立危机感, 要技术创新, 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装备。读了该文章后, 使农机工作者扩大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树立了科学发展农机化的观念, 并促使我们做科学发展农机化的忠实执行者。
2009年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达到历史新高, 农机行业面临着大好发展机遇。如何用活政策的杠杆, 推动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就成为摆在农机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农业机械》2008年12A期上刊登的刘振营先生在全国农机科普先进表彰联谊会上的讲话, 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
刘振营在充分调研论证、掌握大量基层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对当前农机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剖析, 很多观点既切合实际, 又发人深省, 说到农机手和广大农机工作者的心坎上。如发展农机化的质量与效率, 农机化与生态文明, 农机化规模经营的形式, 出让土地后农民的生计, 农机化投入的主体等, 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令人耳目一新。
综观刘振营的讲话, 观点鲜明, 分析透彻, 这些都得益于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当前, 一些农机工作者存在懒惰思想和畏难情绪, 不愿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 开展工作往往是凭空想象, 劳民伤财, 欲速则不达。有些人喜欢盯着农机化水平的百分比, 热衷于做秀、做表面文章, 而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甚远。
阅读,尤其是广泛的阅读,其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来说,阅读更应该是如影随形、常伴左右的活动。许多名师的职业生涯都是从阅读出发,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得以丰富自己,明晰方向。由此,便有了《教师阅读广场》这一栏目。本栏目计划于每期选取一个关注度高的话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摘录(根据主题略作删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和教师们在阅读方面有更多的共鸣与交流。
央视曾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对不同地域、年龄、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久违的“幸福”成为热点词语,也引发了很多人新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幸福?怎么才能幸福起来?不妨来阅读一些关于幸福的哲学,或许能够使我们在烦琐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何谓幸福?答案从不是唯一的。周立波在《壹周立波秀》里这么总结:“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得到了就感到很幸福;长大了,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了就感觉很幸福;成熟后,幸福是一种心态,满足了就感觉很幸福。”这是关于幸福相对通俗的说法,还有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对幸福做出过解释。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札记·祭统》)
“全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解老篇》)
“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幸福可以说是通过快乐的一条道路,而快乐只是走向幸福的一步和上升的一个阶梯。”(莱布尼茨)
“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们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费尔巴哈)
“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罗曼·罗兰)
——摘自《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摘自《孟子·尽心》篇)这是指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此为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此为第二乐;第三乐就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孟子所说的这“第三乐”便可以理解为是教育工作的幸福感所在。探讨这一话题的书不算少,有一句令人惊艳——作为一名教师,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摘自《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书中说: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诚然,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是非常忙碌的。调查一下便知:
彭老师是郑州某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师,兼班主任。29岁的他正在与女朋友谈婚论嫁,女朋友也是中学教师。“我两个手机整天联系的几乎全是学校的事儿,我们俩一周见一次面都嫌累!”彭老师的日程安排确实令人咋舌。早5:30起床,6:20监督住校学生跑步,7:20分看早读,结束后吃早饭。他教两个班,上午的课基本是满的。中午,彭老师短暂休息后,14:00检查学生到校情况,随后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晚饭一带而过,就这样坐班到晚自习22:00结束,还要检查住校生是否回到宿舍。由于白天吃饭匆忙,彭老师经常要在夜里回到家后再吃一顿。“一天里就这一顿吃得最安心,也知道对身体不好,凑合吧。”一周六天的马不停蹄后,只有一天休息日,周日晚上就又要进班看晚自习。繁忙的工作使得彭老师与女朋友的“好日子”一推再推。“无论如何,得把这一届带毕业再准备婚事,实在是没办法。”当班主任才两三年,彭老师说自己的嗓子整天哑着,喝水不及时就疼,腰也酸背也痛,另外颈椎病的困扰很影响生活和心情。“当初接班时候的热情已经基本没了,机械化太严重。”
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病和职业倦怠是影响幸福感存在的两大因素。
职业病
咽炎、颈椎病、胰腺炎和腰肌劳损等都是教师的主要职业病。
“教师的工作虽说不用日晒雨淋和风餐露宿,但却非常辛苦,几乎每天都要早起晚睡,饮食上的不规律和长时间的疲劳,很容易损害身体健康。”王老师说,教师工作除脑力上的辛苦外,还有体力上的辛苦。不管你昨天晚上为了批改试卷还是备课加班到了几点,不管你是否疲劳,只要上课时间一到,你就得精神饱满地进课堂,就得精神饱满地给学生讲解。讲解的时候要大声、生动;学生多,声音小了学生听不清,不生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管你有多苦闷,在课堂上你就得面带微笑,至少要做到和颜悦色、心平气和……
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曾对郑州市426名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5%的教师属于轻度,1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31%的教师因感到心理压力而不情愿延长在校时间。
——摘自《河南日报——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
可以看出,“格式化”的生活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身体的疼痛有医生,可是心理的劳累却不易消解。升学率的督促、学生的种种问题、学校领导和家长的期望、社会对于教师的道德定位等,都或多或少转化成了教师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如果在长期缺乏新意的工作内容和环境里不断地被强化,职业倦怠就早早地来了。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这种状态在根本上由一种不平衡感(inconsequentibility)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得到回报。(摘自《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
其实,职业倦怠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和情绪,尤其是当一个人从事某一种职业时间久了以后,表现为对工作角色的不认同,工作热情消减,甚至厌恶自己的工作。这往往不是换一种职业就可以避免的,而是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调节自身,使自己重新适应环境,并且改善环境。
调适心态
如果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身上。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出现报复教师的举动。
什么是“90:10法则”呢?简要地说就是:我们确确实实无法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10%,比如我们无法阻止我们的轿车一天天变旧,也无法不让飞机晚点,一个偶然的事故就让我们遭遇令人恼怒的堵车。这些都属于那10%,我们都控制不了。但另外的90%就不同了。你完全能决定这另外的90%!
让我们举个例子吧。你正在和你的家人吃早餐,你的女儿碰翻了牛奶杯,牛奶弄脏了你干净的衣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将取决于你的反应了。一种反应是:你严厉地责骂了女儿,她泪流满面。你又转向你的“那一位”,埋怨他(她)不该将杯子放在桌子边上,一场口舌之争就这样开始了。你怒不可遏地换好衣服时,发现女儿只顾哭了,没吃完早饭,也错过了班车,而这时你的“那一位”也必须马上去上班,你只好急急忙忙开车送女儿去学校,因为晚了,开车超速,闯了红灯,被交警违章罚款后,你们到了学校。20分钟后,你来到办公室,发现忘记带一份重要的文件。你倒霉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糟糕。等你下班回到家中,你发现,你和你的“那一位”以及女儿之间别别扭扭的。为什么你会有这么糟糕的一天呢?有四个可能原因:A牛奶;B女儿;C交通警察;D你自己。 答案是D。你对牛奶洒了这件事没有掌控好你的反应。你的反应导致了你糟糕的一天。
不妨换一种反应。牛奶溅在了你身上。你女儿吓得快哭出来了。你温和地说:“没事,宝贝,你下次小心就是了。”你随手拿起一条毛巾,边擦衣服边跑到了房间,换了衬衣,拿上文件,你这时,看到女儿上了校车。你和你的“那一位”上班之前,互道再见。你提前5分钟来到办公室,你高高兴兴地跟同事们打招呼,于是开始了你开心的一天。
同样一件事,却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不同的反应。你控制不了所发生的10%,但你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反应决定剩余的90%。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自己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宣泄的话,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情感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越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假如走出课堂,为什么不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呢?我认为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心”的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到心里轻松多了。或者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大喊。“身”的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摘自《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
拯救心情
心病还得心药医。我找了四个字,戏称“四字真言”——上班真好。上班路上,我一心一意地念,念着念着,自己都笑了出来。念着念着,不禁念起做教师的好,工作稳定,双休日、节假日不说,寒假、暑假,多逍遥,每个春节,年前年后,谁能过得这么舒坦?学生少不了添麻烦,也正是那些“麻烦事”,生活不会一成不变,每天都充满了“未知的变化”。咱天天和孩子打交道,和世上最纯的“人”打交道,远离心计。一班孩子,对你言听计从,不开心了,发个火,第二天,孩子早把你的“火”忘了,依然甜甜地喊“老师好”。要在公司,要在机关,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咱一个小学男老师,一上班,东走廊、西走廊,那么多美女老师,风姿绰约,花枝招展,多养眼啊。“上班真好”“上班真好”,念着念着,我念明白了,你和工作的关系,好比你和那口子一起过日子,你想她的好,念她的好,才真有她的好;你老想她的坏,念她的坏,那准完蛋!
做老师,你要不出格,犯点小糊涂、出点小问题,没事,照样能“光荣退休”。年年岁岁教科书相似,岁岁年年练习册雷同,渐渐地,我适应了,也麻木了,稀里糊涂地进入了“职业倦怠”。
一天,路过人才市场,嗯,那里面的人,自由择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信步走了进去。求职心切的人,一点也没有我想象的自在,脸上大都写着焦虑,不安,期盼,失望。一个大学生,兴冲冲投档,招聘方象征性地翻了一下,退回。那一刻,知足感涌上心头,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天天踩着熟悉的路去上班,真的很不错。你要一上班就失去幸福感,隔三岔五到人才市场,保你能心平气和、幸福美满。那不只对工作有好处,对身体也大有好处。你每天没精打采地抱怨,词复词,句复句,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消极信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土成山,进入身体,身体怎么不积“怨”成疾?
——摘自《教师成长的秘密》
看看美国的中小学教师
和美国的教师接触最强烈的印象是,他们充满活力,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参观美国学校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小学低年级的教室被分成若干组活动区域,教师就像是一个乐队指挥,一会儿给坐在地毯上的学生上数学课,一会又来到正在手工制作的小朋友中间和他们一起制作;在一所高中,我们遇到了一位食品教师,据说她今年已经70多岁了,但仍然在工作中。老教师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我们很多人都和她合影留念,以表敬佩之情。
美国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自教师本人对工作的兴趣和对学生的热爱,鲍姆教授的太太是一位博士,她本来在美国的一所大学有着很好的职位和较高的薪酬,但她放弃了这些,来到一所小学教授二年级的学生。据说她发明了一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的喜爱,她说从这份小学教师的工作中得到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由于实行包班制,美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很大。美国学校的学生一般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半放学,而教师7点多就要来到学校,下午5点多才走。为减轻教师压力,美国实施了一些措施,如缩小班级规模,实施小班化教学。有些学校还举行各种体育活动,如有的州规定教师参加集体体育活动,同时指导教师学习减少个人紧张压力的方法,如瑜伽和深呼吸。
——摘自《中美基础教育名校行思录》
幸福不远
最后,不妨多读读周国平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幸福的哲学。
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苦与乐不但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苦与乐的数量取决于他的遭遇,苦与乐的品质取决于他的灵魂。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人们轻慢和拒绝神的礼物,偏要到别处去寻找幸福,结果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幸。
幸福喜欢捉迷藏。我们年轻时,它躲藏在未来,引诱我们前去寻找它。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把它错过,于是回过头来,又在记忆中寻找它。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我爱人世的不幸胜过爱天堂的幸福。我爱我的不幸胜过爱他人的幸福。
——摘自《周国平文集》
(因文中部分摘录未能查清作者联系方式,请作者见到速与责编联系)
今天在学校图书室借到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一下把我吸引的是书面上温馨的画卷——四位老人围坐在圆桌前,一边吃着水果一边乐呵呵地看着三个少先队员欢快地舞蹈,作文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这种画卷顿时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这本书从义务教育、科学发展、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六个方面诠释了“幸福中国”的含义。用书中的话说,“建设幸福中国,就是让老百姓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读完后,我的心情变得激动,整个心里都感到了满满的幸福,我想这种幸福已经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七十一岁的姥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现在多幸福啊!”为什么姥姥会这么说呢?在跟她的聊天当中我逐渐知道,她小的时候过着穷苦人的日子,全家人靠着微薄的田地生存;因为贫穷,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不稳定,她没上过几年学;长大点的时候她经历了解放济南的战争岁月,那是揪着心在过日子;年轻的时候经历了艰苦无比的“六零年”,三年自然灾害让许多人失去了生命……这些事情让生活在今天的我听起来简直就像听故事一样,甚至觉得不可思议。跟姥姥经历的岁月相比,如今的我是多么的幸福啊!
“机不逢时”,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改成“机正逢时”。以前贫苦的家庭把孩子上学交费视为最大的痛苦:孩子渴望上学,家里因为贫穷拿不出钱来,孩子求知的眼神刺痛着家长的心,读后感《作文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九年义务教育如一股春风,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下;以前看病难,看病贵,许多人还因为看不起病而痛苦地离去。如今国家扩大了参与社保医保的范围,就连刚出生的孩子也能直接参加医保,享受医保待遇,大大缓解了看病压力;在中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思想根深蒂固,越来越多的孤寡老人住进了新建的养老院,在那里安度晚年。和谐的中国,和谐的社会,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生长在中国是幸福的!
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更是肩负重任的一代,我们要把幸福传承下去,就必须接过建设幸福中国的重担,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在的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开拓视野,为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要传承中华文明美德,提高品德修养,把建设祖国的信念放在心中;我们必须要健康成长,身体健康,思想健康全面发展。总之,现在的我们如同是一棵棵小树苗,必须要把根扎得更深,努力吸收阳光,汲取养分,努力生长,争取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如果还有人问我,为什么说生活在中国是最幸福的,我会用那一长串家喻户晓的“相声句子”回答他——“因为老百姓知道,阅兵的队伍谁走的最齐,现代化的武器哪家最具时代的锋芒,铁路提速频率哪国最快,外币储备多谁的底气最壮,世界会议在哪儿开得最安全,哪个国家的农民拿着补贴在种粮?答案只有两个字——中国!”
这本书分上篇,中篇,下篇。上篇“跨越中国”主要讲了,中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独自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和,中国先后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中国经济总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图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时期激情拼搏的印记,无数普通百姓品味喜悦拥抱幸福的记忆,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证明。其中20,汶川地震期间,党中央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安排,把抢救灾民放在首位汶川的小朋友们要更加坚强,我们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慈善家给需要帮助的人们捐款,捐物为国家出力。
中篇写了“风采,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有爱才永恒。下篇“展望,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有你有我叩击天使的琴键,奏出美妙的旋律音乐。拿起五彩画笔,描绘理想的壮丽山河。现代人越来越讲究吃得健康了。今后我们吃什么?保健食品功能丰富。人们完全把健康和食品联系在一起,具有多种营养成分的保健食品备受青睐。让我们吃得更健康,让我们生活的更加幸福。
刚翻开这本杂志,我就被它所吸引。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新闻和故事,如《日本沉没》,《斯芬克斯的谜题》,《漂移死亡谷》和《地球降温有奇招》等等。像《日本沉没》这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电影中因地震而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性的场面,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地震的深刻影响,以前我并不了解,但从《小学科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大自然的力量,知道了地震会使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就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1/1000000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害。大家想想,大自然这么多的灾害与我们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科学》告诉了我们,大自然赋予我们有限的资源,不是给我们浪费和破坏的,不善加利用,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节约资源,热爱环保,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地球妈妈吧!
《小学科学》中有许多道理还需要我去慢慢理解,但我已从中知道了要多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开呢!
《失去才知珍贵,六处即将消失的美景》
曾经有六处绝色美景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人往往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越想得到,而越容易得到的,却越不知道珍惜。
“水上都市”威尼斯,从地图上看,仿佛就是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
还有南极和北极!这里曾经是人类无法征服的禁区,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岛国马尔代夫等等。由于人类的破坏,气候的变化,以上美景都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个美丽星球的如画诗篇所陶醉:碧绿,是那翻滚的草原;青葱,是那浓郁的森林;绿波,是那荡漾的湖水;高耸,是那险峻的山峰……
可由于过度放牧,碧绿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乱砍滥伐,让葱郁的森林只剩下了令人战栗的树墩;污水的过度排放,使本来明澈的小溪令人作呕;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亦使高山雪景不复存在……
不!我们不能这样!让我们种草,阻挡漫袭的风沙;栽树,扼制住酷热夺人的沙漠;净湖,让小溪重焕勃勃生机;减排,让高山雪莲永远盛开。
如何界定转型升级, 是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 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为提高持续竞争能力以及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寻找新的经营方向而不断变革的过程,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层面和最终落脚点。 (P.3) 在我读来, 这一界定是基于“市场结构 (竞争) →企业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的, 对于规范企业转型升级这个近年出现频次极高而涵义不明确的热门词汇是有好处的。
转型升级首先是一种选择, 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选择更具挑战性。既是转型升级方向的选择, 也是一种模式的选择, 研究视角的选择。选择最是考验参与者及其组织的素质与高度, 尤其在危机时刻。2008世界危机是一个考验企业选择的典型。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危机, 企业的选择归纳起来大致三种:要么倒闭, 要么转移, 要么升级。在企业面对危机的这三种基本选择中, 该书从升级的角度展开研究 (p.14) 。在我看来, 这一研究视角在我国更为实际也更为重要。这其一是因为稳中求进一直是中国企业文化的首选;其二是转型升级更利于解决中国国情下的劳动就业问题;其三是可持续发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研究选择问题, 但有三点不同。第一, 对价值判断的态度不同。实证方法为使转型升级具有客观性而排斥价值判断;规范方法要评价或规范转型升级行为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第二, 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分析要解决转型升级“是什么”的问题, 即确认转型升级事实本身, 研究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规范分析要解决转型升级“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即转型升级的经济社会意义。第三, 实证分析得出的转型升级结论是客观的, 可以用事实进行检验;规范分析得出的转型升级结论是主观的, 无法进行检验。
把企业转型升级放到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上进行讨论, 是《升级》一个有竞争力的重要的思想特点。我们发现, 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是一个价值比较与选择, 价值提升的追求与努力。企业价值形成于生产、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基本环节和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辅助环节。但不同的环节价值是不一样的。OEM是典型的低附加值的劳动, 现要升级, 向更高一个级别的价值较高的点上聚力。20世纪90年代格雷非等人因应全球生产体系的变化, 在波特理论基础上, 将价值链链接到全球生产组织中去, 进一步创立了全球商品链理论。全球价值链被看作为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链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 包括设计、开发、生产、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价值增值环节。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的产业集群升级是指产业集群由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 产业升级有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等四种方式。产业升级一般都遵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的升级过程, 越往后产业升级的难度越大。这一升级规律基本上可以从韩国和台湾的产业升级过程得到佐证。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其升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集群内部的创新能力、外部环境的支撑作用、价值链的治理关系和区域的网络环境等。不论是基于理论文献的分析, 还是从现实出发的调研, 转型升级都不只是过程的, 而且是结构的。因而有关转型升级的思想方法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多维度与跨时空研究是《升级》的另一个特点。我们知道, 在2008这场近80年来最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 中国企业成长中凸显的一个难题是O E M企业群的转型升级问题。对这类大量生存在我国的企业, 它们有它们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 但它们又确实生存环境恶劣, 抵御危机的能力极弱。出路何在?在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又不可能是一个模板。对此, 书中给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解答:一是“从OEM、ODM到OBM演进” (p.274) ;二是“OEM、ODM到OBM的变形与扩展”;三是“混合路径” (p.279-280) 。转型升级可以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升级, 也可以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型升级。然而, 不论在那种升级的演进, 归结到底还得靠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这两个轮子来推动。另一方面, 转型升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时间。可贵的是, 作者在注意吸收现有同行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独到观察与思考的见解与主张, 最终显示出基于理论的跨地域跨国界的多维度、跨时空转型升级思想。对此, 作者选择了产业经济学的观测视角与思想方法。比如关于新加坡企业转型升级五阶段划分:有由单一的转口贸易向进口替代的转变 (1960年代) ;有由进口替代向出口的转变 (1970年代) ;有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1980年代) ;有由国内向国际化的转变 (1986-1996年) ;还有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与发展模式。 (p.31-32) 再比如韩国企业升级的五个阶段划分:包括进口替代阶段 (1960年代以前) ;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导向阶段 (1960年代) ;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企业发展阶段 (1970年代) ;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阶段 (1980年代以后) ;高技术化阶段 (1990年代后) (p.24-25) 。如果说成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毛蕴诗, 2004:1) , 那么我宁愿把企业转型升级理解为企业成长 (毛蕴诗、汪建成, 2005:5) 的一个阶段跃迁。现实中, 企业成长不可能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依靠每隔一定时期的企业转型升级实现。
读罢全书, 归结到一点就是, 真正考验企业转型升级的是企业家精神。因为, 如上所有这些, 不论所谓的选择, 还是后来以价值链为基准的产业升级, 事实上都是人之所为的。特别是企业家的意志与行动的结果。企业家行为受其思想意识所引发, 这是主观精神对实践行为的超越, 或反作用。对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这一命题, 我觉得《升级》提供了如下几个值得重视的见解与启示。一是体现在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管理能力、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企业家规范管理工作绩效, 带动企业升级,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企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二是企业家精神与品牌意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企业自主品牌在全球化下市场竞争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企业自主品牌的创立离不开企业家的品牌意识, 企业家品牌意识又是通过企业家精神起作用的。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富于激情、坚持不懈的企业家精神能加速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的进程。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成功转型升级例子, 事实上都因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作用而成功。 (p.267) 三是后进地区企业家的“适应性企业家精神”。四是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的危机意识及前瞻眼光。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企业的战略、组织架构各个方面企业家的危机意识和前瞻眼光, 足以带领企业先人一步, 制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战略, 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p.284) 五是台湾企业家精神对内地企业家精神培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台湾是企业家精神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p.21-22) , 而半导体产业由于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周期性短而成为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产业。
最后, 我坚信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确认, 中国企业家更多地走出国门去决策、经营, 中国企业家精神必将在华商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形成与光大。
参考文献
毛蕴诗、吴瑶.中国企业:转型升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毛蕴诗.全球公司重构——案例研究与中国企业战略重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我想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我想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我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我想当一名运动员,为国争光……”我们班正在举行《我的梦》的主题中队会,同学们纷纷举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梦想。
自从最近我读了《美丽中国―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一书后,我就立志当一名保护环境的保护员。如今我们中国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可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一步步地恶化,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散发着臭味的河水,雾霾天气常常出现,土地沙漠化……曾经我们的祖国天空是那么蓝,河水是那么清,森林是那么密。可是就在我们国家日益发展时,我们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人类无节制的索取、破坏。地震、泥石流、雾霾、珍稀动物灭绝 …… 大自然在不断的惩罚我们。
我要向人们宣传环境的重要性,要通过自己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破坏环境就是在毁灭自己,要动员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人都做生态文明建设者。为把我们中国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生态中国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你认为幸福需要别人提醒的吗?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所提出的问题。有人说,我们都不知道幸福什么时候来,我们想提醒也提醒不了啊!你别以为人人都是先知,我们可没要无师自通的本领。其实,他没有说错,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提醒你什么会有幸福降临到你的身上,即使有人真的这样对你说,你并不会为这感到高兴,因为你的第六感告诉你,这个不是疯子就是骗子,谁会吃饱了撑着甘愿被人当成是疯子或骗子呢?这也许是没有人提醒你幸福的原因之一。
普遍的人认为,幸福是不需要提醒的,能提醒的就不是幸福了,难道不是吗?能提醒的只是:上课要专心、不要写太多错字、谨慎交友等等,仅此而已。其实,幸福无处不在,就看你对幸福有什么要求,要求越低,那么,你得到的幸福就越多,生活就会越精彩,反之,不仅是你得到的幸福越少,你的生活也会平乏无味的。如果你对它要求太高,别说你能得到幸福,你很有可能这一辈子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这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对一些人而言,幸福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句鼓励,都很可能被他(她)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现实中,我们都觉得这些人特傻,其实不然,因为
这些人往往比对幸福要求高的人轻松,压力没这么大嘛,有要求,自然会去追求,直到拥有它为止,不比那些人累才怪呢!
我觉得,幸福还是需要提醒的,你认为呢?
关键词: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婚姻发展序列,私有制作用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 而组建家庭就要涉及到婚姻关系和供养关系。供养关系所代表的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婚姻, 但笔者认为婚姻的方式并不单单取决于所有制的影响。如在中国古代尧舜时期, 当时社会的状态依然为原始公有制, 按婚姻发展分层, 当时应属于对偶婚时期, 而尧的两个女儿却同时嫁给了帝舜为妻, 成就一段佳话。可见一夫多妻制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这种婚姻嫁娶制度伴随着华夏文明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制度、封建王朝, 一直到近代清王朝的覆灭, 它才走向了终结。中国古代婚姻的特殊性显然不符合恩格斯所叙述的一般婚姻序列发展规律。
恩格斯认为一夫多妻制是对偶制向专偶制发展的一种过渡, 宽泛意义上讲算是一种特殊的专偶制, 因为专偶针对的对象只是女性, 如果妻子不忠, 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 赶走妻子。而男子则不受这方面的束缚。在谈到获得多妻的途径时, 恩格斯在书中提到“一夫多妻制显然是奴隶制度的产物, 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 多妻主要是用购买女奴隶的方法获得的。”而西方的历史则验证此观点的正确性, 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希腊神话中, 地位尊崇的英雄们都会与年轻、漂亮的女奴隶发生关系, 但生下的孩子都会被归结到“非婚生”一类, 只有与正式夫人的爱情结晶才能继承自己的财产。
但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却不是这样。首先多妻的获得途径就有所不同, 举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皇帝作为中华最大的地主, 他的众多嫔妃就很少出现女奴隶这种情况, 天子的妻妾不仅要相貌出众, 而且还要系出名门。当发生政治联姻时, 女子不但代表自身, 还象征着背后的家族势力, 即使是皇帝都无法轻易欺晦。众妃子根据不同情况被封了称号, 有了贵贱, 所生的子嗣也有嫡庶之分。但嫡庶的区别远没有“婚生与非婚生”的差别大, 嫔妃的地位会跟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 庶出的孩子也有获取部分遗产的权利, 如果庶出的皇子是长子, 甚至会出现继承大统的可能。皇帝如此, 下面子民的婚姻也很相似, 大多数“一夫多妻”都是明媒正娶, 且有相应的名分。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与恩格斯在书中所提的制度有较大的差异, 不能算是宽泛意义上的专偶制, 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情况真正存在。但正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分析的那样, 除非遇到战争等非常时期, 否则“不管社会制度如何, 男女比例迄今又差不多是相等的, 所以, 不论多妻制或是多夫制的婚姻形式都不能上升为普遍通行的形式。”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根深蒂固, 甚至在民间存在着溺女婴的习俗, 在太平年间, 男女比例持平, 甚至是男人多一点, 所以在部分人享受“一夫多妻”的同时, 大多数人还是维持着一夫一妻的生活, 甚至会有一些人一辈子无法娶妻。像牛郎织女、白蛇传、西厢记等爱情故事能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 我们就可以大概揣测出当时民间的主流风俗。在传统社会里, 男主外, 女主内。男人除了在迎娶新娘时要支付高额的婚嫁钱以外, 结婚后他还要负责家里的大部分经济来源与住房建设, 对女方家长承担一定的养老义务。经济条件的限制让大多数人不能实现“一夫多妻”的权利。且古人的交通不发达, 能活动的范围也比较有限, 男人若想在一定生活圈子里, 找到多位门当户对的适龄婚嫁对象是比较困难的。但这种婚姻状况又不是一层不变, 如果女方不能生育, 那男方家族则会逼迫男子休掉妻子, 或干脆想尽办法再娶一房。再则男子通过读书或幸运等因素飞黄腾达, 那原本一夫一妻的标准也会改变。假如男方家男子较多, 但家境贫寒, 而女方家没有男丁, 可家境富裕, 那男方家庭则会考虑让一子以倒插门的形式入赘女方家庭, 换取一定的彩礼来让其它子嗣完成正常婚礼。这一切虽受经济与阶级的影响, 却更是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导向所致。
恩格斯认为“抢劫妇女的现象, 已经表现出向个体婚制过渡的迹象, 至少是以对偶婚的形式表现出这种迹象。”正如前文所提, 在和平年代, 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甚至男人多一点。一部分人“一夫多妻”, 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娶妻困难。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当传承出现问题时, 应发生在群婚和个体婚之间过渡时期的拐卖、抢劫妇女现象便在中华大地上找到了踪迹。一些男子或因年龄品行的问题, 或因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 或因家庭财产底子薄的事由, 总是在适婚年龄里无法完成婚配。为了解决传宗接代的问题, 男子本人以及他的家人都会日益疯狂的帮他寻找配偶, 而这种特殊的需求便带动了拐卖妇女这行的发展, 女子被拐卖到当地后, 基本都会有一个反抗的过程, 但当她慢慢顺从之后, 又有可能协助自己的儿子完成另一个悲剧的循环。这一现象在偏离文化中心的山沟出现频率更高, 时至今日依会发生。因为在中国古代, 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 当一个家庭家境贫寒而子女过多时, 有时为了生存和让儿子娶妻生子, 家族成员会考虑牺牲掉部分女孩子, 如果女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家人卖给婆家, 那她就会被称之为“童养媳”。在封建社会里, 百姓的收成多看天时, 遇到灾害年间, 多数人无法果腹, 有时为了生存, 一些人便聚啸山林、占山为王。但古代官府对山贼的惩罚非常严厉, 动则要株连九族, 正常家庭一定不会把女儿嫁给落草为寇的人。但因传统观念的影响, 没有几个山大王可以忍受没有子嗣的痛苦, 这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主要靠抢劫妇女来进行缓解。
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的婚姻既有一夫多妻制, 也有一夫一妻制, 特殊情况还有拐卖、抢劫妇女的现象存在。而影响这一现实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发展外, 还包括当时的文化氛围、生存方式与人口结构。达官贵人们娶多个妻子而被社会广泛认可, 主要是因为子嗣传承的封建思想在起作用。老爷们即使有大量的财产可以继承, 但如果发妻无法产下男丁或干脆不能生育, 那这一切都只会是街坊们的笑话而已, 多娶几房就能大幅度降低这种可能性。中下层贫民因为生存方式的问题, 基本不能实现“一夫多妻”的权利, 多数人的婚姻还维持在专偶制的基础上, 所以在中国古代除了“娇妻美妾”的故事被人们接受以外, 忠贞不渝的爱情也被代代流传。除此以外, 人口结构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这婚姻的进行, 在战争年代, 男子数目锐减, 幸存下来的男子多妻的可能性则比和平时期大的多, 哪怕生产力发展到了今天, 这种现象也能找到踪迹。如在越南, 多年的战争消耗了多数的男丁, 虽然法律不允许, 但在战后的一段时间内, 国内依然存在着一夫有多妻的现象, 但这种风气随着男人数目的日益恢复, 又渐渐消散。又如古阿拉伯帝国在征服的过程中, 牺牲了很多战士, 又俘虏了不少妇女, 为了迅速壮大人口, 统治者规定一名成年男子最多可以同时娶四位老婆, 当时的战时政策又影响到了伊斯兰宗教, 因为信仰的影响, 时至今日, “一夫多妻”在多数中东国家里依旧是合法的。
恩格斯套用了摩尔根的分类, 将人类的发展分为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 并认为在不同时代里会有不同形式的婚姻存在。但笔者认为婚姻除了受到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外, 还会受制于当时文化氛围、生存方式与人口结构等具体情况的影响, 而呈现出一定超前或滞后的现象。并且社会里每个人的个人情感、遭遇也会改变自己婚姻的路线。社会进化论告诉了我们大体的发展方向, 指明了道路, 但过于机械的评判方式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要建立在不断的更正和创新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因如此, 才能指导我们完成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徐国栋.对《古代社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批评之百年论述[J].厦门大学学报, 2002 (5) .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2003:47-48, 45-47, 49-50, 31-34.
[3]陈筱芳.中国古代婚姻研究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11) .
[4]姜大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大主题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 2001 (9) .
【读幸福中国有感】推荐阅读:
读《幸福了吗?》有感06-01
幸福在哪里---读Seligman《真实的幸福》有感09-17
奉献社会感悟幸福读《幸福就这么简单》有感12-12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06-24
读《幸福的婚姻》有感800字06-28
读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07-12
读《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有感10-21
幸福中国 感恩中国10-19
读中国智慧有感09-26
中国梦里的幸福生活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