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通用9篇)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

一、课堂评价重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的自信。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用爱心正确评价。让我们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用心上课用情交流。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对学生错误不加指责,而是报以善意的微笑,让学生悄然领会自己的错误。这样做,既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有积极、合适的表情,而不是单调的一种表情。例如,在学生朗读时,读到紧急关头,老师也要带着焦急的神情:“你们看,他读得多好啊,情况好危急。”如果读到悲伤的语句,教师应该带有悲伤的表情:“是啊,好可怜的孩子啊,我们在你的朗读下,看到了可怜的孩子。”再如,读到开心的语句,教师应该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太棒了,谢谢你给我们带来欢乐!”

二、宽容学生,激励学生成长

教育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要使学生发展,教师应结合学校组织的各项阳光体育运动和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比如,在班级里适时进行“体育小明星”、“小歌唱家”、“小书法家”、“小博士”、“小音乐家”等的评比,不仅会促使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能对自己的优点充满自信,而且这种自信心一定会波及到他(她)其他方面的表现。人都有向好的心理,在这种自信心的驱使下,相信这些学生在别的方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态度,是个体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老师、同学、家长给予的激励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一句赞美的言语,一个激励的眼神,一次关爱的动作行为,都可能会使学生在跌倒时爬起来,走向美好的未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亮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一位平时成绩较差很少发言的学生举了手,于是我就让他读,他声音响亮的读了一段话,我及时给予了评价:“你很勇敢,能大胆的站起来读书,我们希望能经常听到你响亮的读书声。”我又叫了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读了这一段话。我给他的评价是:“你的声音真好听,可以当播音员了,希望你继续努力。”课堂上教师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但回答问题的学生直接得到鼓励,而且其他学生也会跃跃欲试,这样的评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自己学习的状况,知道了自己努力的目标,也感受到了老师关怀后的温暖。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生转向优等生。

四、激励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在个性化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决不能再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达到同一理想的高度,决不能再吝啬和善的面容与赞许的目光,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们充满个性的激励与赞赏,充满阳光的.关爱。即便是一点微不足道、瞬间即逝的闪光点,我们也应该给予更旺的火苗助燃,扬起他们的自信。尤为对那些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或个性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可邀请其他的同学一道,共同伸出友爱之手,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与帮助,改“及时评价”为“延时评价”,创造各种机会,允许宽限时间或向他人求助,使之逐步获得成功。这种个性化的评价与鼓励,不仅能燃起他们学语文的热情,促使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取,更能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评。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如:引导学生设计自评卡进行自我评定。其次,鼓励生生互评。让其他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进行比较和判断,可以提出疑问,请发言者解答。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互动、讨论、碰撞后形成对评价结果的共识。经过生生互评,被评价者都会高高兴兴的接受对方的建议,也有少数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断陈述自己的理由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教师评价。教师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积极鼓励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2

在长期的英语课堂教学工作中, 我实践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 形式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

一、语言激励:

在英语教学中, 运用语言激励, 能发展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我在实践中发现, 语言激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知识的掌握。

当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时候, 我的评价用语以赞扬为主, 既能使我表扬的孩子树立信心, 又能树立榜样, 以感染、熏陶、带动其他的孩子。课堂上当有的孩子不认真听讲时, 我也是以激励鼓励为主, 尽力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进而改变自我, 而不是一味地点名批评。我认为赤裸裸的点名批评常常会造成孩子的抵触情绪, 甚至导致孩子自暴自弃, 而这种委婉的说法则令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改正不足。对于站起来回答问题特别好的孩子, 我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记得在一节英语拓展活动课上, 我出了一些有关英语的机智问答题, 其中有些内容都是超出课本范围的。结果有好些个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把几个难题都解决了。我当即真诚地看着孩子们的眼睛大加赞扬。事后, 我的那几个得到表扬的学生在课后告诉我, 最喜欢上英语拓展活动课了。当英语课堂中孩子听的不完全懂或者说的不完整时, 他们的脸上常会表现出紧张迷茫困惑等表情。这时候千万不能直白地批评他们, 而要给予激励和引导。在一节校级公开课上, 有一位平时成绩比较落后的孩子举手发言, 当我叫她起来回答问题时, 看得出来她非常的紧张, 两只小手紧紧地绞住衣服。我耐心地鼓励她说Take it easy. (轻松一点, 别紧张) 同时面带微笑地看着她说“I believe you can do it.” (老师相信你能说得好) 。在我的鼓励下, 她终于说出了答案。当学生不敢、不会说时, 更应该鼓励孩子多做尝试, 比如对孩子说Can you try?Try, please. (你能再尝试一下吗?请再试试看) 这样孩子们虽然没回答出来, 也会努力争取下一次的表现机会, 而不是灰心失望, 自暴自弃。小组合作活动及交流时, 我

常挂在嘴上的是Your group acted out the dialogue so perfectly.

(你们这组表演对话真棒) 孩子们小小年纪有着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适当的鼓励会让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非语言激励:

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生“感受英语、理解英语、欣赏英语、表现英语、创作英语的能力”往往通过教师体态语言的激励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除了用一些激励性的英语词汇以外, 一些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我常常会用一些表情、手势或是肢体语言让学生领会。比如有学生回答不够完整, 我会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 面带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如果回答错了, 我也不直接说错, 而是轻轻地摇头, 暗示他们再做尝试, 纠偏补漏。这种做法比直接批评要委婉得多, 学生也更容易认同合作。又比如有个别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 我会走近那个学生, 用眼神制止他, 鼓励他做出我期待中的反应, 而非直接批评。可以这么说, 恰当地使用体态语不仅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可使听讲的学生更能心领神会。

三、竞争激励:

小学生有着好胜心强, 而持久性差的心理特点, 因此在课堂中我适当地使用了竞争激励评价, 这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英语课堂中的竞争激励形式也比较多样化, 从内容来看, 可以是对话、单词识记、朗读、角色表演等各方面的竞争激励;从数量上来看, 可以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竞争激励, 也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竞争激励。我在课堂上常常使用的是小星星评比的方式, 内容包括智慧星和纪律星等等, 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提高了孩子的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 竞争激励必须面面俱到, 决不能只注重个别表现优异的学生, 而应该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调动积极性, 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要求教师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温暖和爱, 进而奋发向上。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用心上课用情交流。教育实践证明, 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 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 情感丰富, 知识面广, 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 应体现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更应给予最多的关爱, 让他们觉得在老师心目中他们和好孩子一样重要, 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作为英语教师我总是保持微笑, 平易近人, 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他们的朋友, 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协作的关系, 这样能消除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 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创设情景, 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树立自信心。

总而言之, 有魅力的课堂评价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它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 努力提高英语口语修养, 进而产生精彩的英语课堂。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3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倡导赏识教育。所谓“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语文课堂上激励性评价是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一个具体表现。下面围绕语文课堂上激励性评价,谈谈如何关注、启发那些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

一、什么是“激励性评价”

所谓“激励性评价”是指以激发、鼓励、勉励等教育原则,营造“在激励中学习,在激励中成长”的教育环境,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尝试学习成功,调动不同水平的学生奋发向上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的评价。

评价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把双刃剑,实施评价过程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如何有效地运用激励性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那么,如何适时、有效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呢?

1.激励性评价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的运用。课堂教学中,总免不了要提问学生,学生给出的答案自然有正确也有不正确的。作为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评价,但绝不是简单的对或错,更不是孩子回答错问题或表现不尽理想后的失望与责备。我们要给出的评价,既要能指出学生回答好的地方或不足之处,也要起到激励启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孩子回答错的情况下,让学生有继续努力的方向,这才是我们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

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但是我在这一方面是有欠缺的。在课堂上我总是热情洋溢,但似乎并不能感染到孩子们,原因是我与孩子的距离太远,大部分孩子成了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每提出一个问题,举手的孩子总是寥寥无几,愿意回答的也回答得不尽如人意,兜兜转转,直到没有一点声音。班上有一个孩子是回答问题的“智多星”,他总能给我意外的惊喜,但是他渐渐地不举手了,后来了解到是因为我越来越少提问他了,其实是因为我没有及时对他的表现作激励性的评价。对于孩子的回答教师必须首先肯定,就算答案是错的,也要肯定他的态度和勇气,欲抑先扬。

2.激励性评价贯穿在平时的检测中。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检测,但是要突破以往检测的单一形式,我们可以在检测中采用二次检测积分的办法。在每一次检测中我们要容许学生犯错误,同时要容许学生有修正错误的机会,容许学生参加测试内容基本相同的第二次、第三次的检测,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记分,作为学生阶段性检测成绩。这一举措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挫折,勇于进取,不断完善,让每一名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激励性评价在拓展性作业批改中的作用

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给一部分学生布置适当的拓展性作业,并对这些拓展性作业做激励性的评价,让个别人的“荣誉”去刺激沉默的大多数继续提高的欲望。

写话训练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求逐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写句子,写片断。但对于班上大多数孩子而言,没有生活阅历,他们“无话可说”。所以,在正式开始写话训练前我让家长辅导自己的孩子模仿课文内容写话,有了家长的指导写出来的片断往往是很美的。在教学《秋游》时,我让孩子写一写你心中的秋天。每次写话作业我都认真批阅,大部分孩子还停留在简单的一两句话,但总有几个同学在家长的引导下写得很棒。对于完成作业的孩子我都给予表扬,表扬他们的勇气。对于写得好的孩子我会给以更高的评价。我让我们班孩子的优秀作品“发表”,先是读给全班孩子听,之后是整理成文字稿贴在教室的“发表栏”,最后鼓励小朋友投稿。当然,“发表”并不只局限于孩子的文字稿,哪怕是与孩子平时聊天过程中发现的,我也让学生整理成文章,“发表”在“发表栏”里。这样一来,孩子既收获了成功,享受着荣誉带来的喜悦,也刺激了沉默的大多数去追逐自己的“荣誉”。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4

作者:朱向群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都在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中小学体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不断的探索,努力寻找更为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采用激励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还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自信,可以说激励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激励法 运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激励是一门教育艺术,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激励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法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恰当地运用激励法对学生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肯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体育课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更重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使课堂上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3、有利于引起体育竞争精神,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体育运动的最大特点是竞争,体育教学要充分体现体育的竞争精神,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竞争意识.锻炼自己在运动中靠智慧和技能去战胜对手,获得胜利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争强好胜,体育教学要体现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极大的激励,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竞争本身也就是一种最好的激励.体育教学过程可采用分组竞赛、分组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4、激励能提供反馈信息,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励手段,能较为准确的为学生提供信息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体育成果和进步情况,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足,增加了练习。因此,激励式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实践的参与和掌握。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种激励法

1、语言激励法 语言激励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运用激励语言是体育教学中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教师运用简洁、明快具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能够有效地营造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同时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多用激励语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它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真正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行为激励法

行为激励法是指教师的行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模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方法、手段,是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等方式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的。这种激励方式在于教师自身行为的模范作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直接影响。例如,在要求学生立正站好之前,自己应该立正站好,然后下达口令;在要求学生着装时,自己的衣着要符合规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学生获得成功时,通过身体姿势,面目表情和目光来激励他们,善于利用掌声、手势、微笑、竖起大拇指、点头和赞许的眼神。教师上课认真耐心细致,每一个示范动作都要一丝不苟地完成,做到准确、清晰,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良性的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榜样激励法

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表率,让学生去模仿、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榜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榜样的影响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的方向,而且简单易懂又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在运用榜样激励法时,教师可根据课程计划来树立各方面的榜样,如:动作规范、姿态优美、团结协作、主动学习等等。学生中的榜样与其他学生的差异性不大,体育等相关的知识层面相近,更容易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在学生中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4、目标激励法

它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设计需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目标。通过目标的设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他们的心理与行为,促使他们向目标前进。设立目标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改变被动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目标激励法时,教师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因素,如教学环境、学生差异、性别等,设置教学各个阶段的目标的难度、跨度、量度等,同时随着目标的连续完成,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竞赛和竞争激励法

体育竞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方面,体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侧重于对抗性十足的球类运动,竞技气氛浓的跑、跳、投等,体育教师总是激励学生,为增强竞争意识,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有目的地制造有节奏的紧张情境,不但可使各类学生的大脑运转和反映都比平时明显加快,而且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体育运动的特性,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果断、自制、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同时,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多样性又为学生提供了智慧较量的阵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反思能力和反馈能力,这样就促使学生有勇气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运动才华,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6、情感陶冶激励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创设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情境,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激励。在体育课上,师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教育的灵魂和前提。作为体育教师如果对学生的爱是炽热的,且这种爱建立在对全体学生的理解、尊重、期待和严格要求基础上,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如果体育教师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那么自己所作的这些实际工作,就会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启迪着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同时也只有教师对学生学习充满信心,学生在学习上才会不断前进。

三、激励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激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

教师在激励过程中应一视同仁,对学生不持偏见,实事求是,做到公正合理符合实际,激励的次数和范围要恰当。不存在厌恶的情绪,或对学生的激励夸大其词,不符合实际。要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因此不管是对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都要以同样的态度去体验他们的感情,设身处地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稍有进步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合理的激励方法。

激励教学法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增强体育学习的信心。可是若是在使用激励教学法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作用。所以,在选择激励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喜好以及目前学习的状态,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体育教师应该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尽量使用正确的语言以及合适的方法来激励学生的体育学习,另外,教师还应该要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更多的教学激励方法,在课堂上进行灵活的应用。

3、在竞争中运用激励应适当

有激励就会产生竞争,竞争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水平。为了确保竞争在体育教学中始终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在日常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竞争的性质有足够的认识,保证做到“兴利除弊”;二是激励学生去参与竞争,提高自我参与的竞争意识;三是提倡学生相互竞争,争取这次比上次做得好,下次比这次更有所进步。综上所述,如果对激励的作用认识清楚,使用正确,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其智力,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而且培养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更需要激励。因此,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有激励学生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激励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如果对其作用认识清楚,使用正确,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体育行为,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激励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激励教学能创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相互信任,达到师生和谐相处。

激励是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竞争中适当运用激励是前提。

2、建议

体育教师要正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激励教学方法,达到运用合理、自如,再综合运用原有的体育经验和体育知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

全面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给学生选择权利的机会和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体验。

教师对激励教学的概念、作用和如何运用要有深刻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学校体育中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教育机制,通过激励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5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师生情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意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合乎积极性的心理表现,若要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教师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准确合理地采取激励评价,及时肯定学生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励性评价多样化

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过程、环境的不同,可有选择的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具体为:

1、尝试激励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说:“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勇敢点,你一定能回答上来的”、“你们谁是最勇敢的人,哪一个敢来回答这个问题?”、“刚才某某同学指出了你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出现的一个小错误,你听懂了吗?那么你重新再做一次,改过来好不好?”、“做错了没关系,大胆去做就是好样的!”采用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由成功的喜悦所引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2、竞争激励法。竞争,泛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斗、不甘落后的心理效应。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而持久性较差的心理特 1 点,恰到好处地在教育中使用竞争激励,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完成。在班级里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男生与女生的竞争、优等生与优等生的竞争等等。在此手段的运用中,切忌只注重个别优等生,而应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小组竞争、个人竞争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勇气,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本领,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超越他人、战胜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3、目标激励法。目标激励是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是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具体明确的目标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低层次要求开始,经过引导,逐步追到更高层次的目标。有了目标必须辅以实现目标的若干措施。比如:选准教学起点,控制教学容量和节奏,由浅入深、铺设“台阶”,循序渐进。分层次教学,个别辅导。在使用目标激励中,应该注意抓好各个环节,注意目标的指向性、适度性、层次性和阶段性,逐步激励,逐步达到目标。

4、语言激励法

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与责备都更有力量。语言激励包括口头语言激励和体态语言激励。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语言激励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在使用口头语言激励时应注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一句句简单激励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滋润学生的心田。慢慢地,学生愿意和老师交谈,与学生交往,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为此我深受启发,常常用用“你真聪明”、“你很会说话”、“你能行,我相信你”、等等,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激励评价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自由和谐地发展。

5、榜样激励法。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和鲜明性,有了榜样,不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大,号召力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小见大。

6、正强化激励法。当学生有一点进步时,就对他的行为给予不断地肯定、表扬或奖励,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大家鼓励鼓励他,给点儿掌声!”、“你的进步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多大的惊喜呀!”

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上述提到的多种激励性方法,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激励性评价策略的思考

第一、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主动参与,才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的根本途径。要使学生有潜在的发展主体变成现实的发展主体,就必须介入教育的力量,给予适当而又必要的外在激励,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现实的发展主体,并获得主动的发展。激励性语言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教育策略激励性策略,即运用激励性的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价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自身潜能,以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将激励性的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课前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检查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给予不断地鼓励,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活动结束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第二、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找准切入点

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激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教师要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赞扬,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发展,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在愉悦的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1、在学生异想天开时激励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成有用之人的条件,每个学生都具有待开发的潜能,都有他们自身的价值。但不可否认,由于个别差异,个人具有的潜能不同。所以,教师不要把学生都当成数学家来培养。让我们来看看这位数学教师是怎么做的。

在一堂数学课上,这位教师问:“在平时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方形的?”一位学生说:“苹果”。教师耐心地问:“你怎么把苹果想成是方形的呢?”学生说:“我有一次把苹果放在桌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苹果如果是方的,该有多好啊!”这位老师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苹果明明不是方的,可这位学生却把它说成是方的,显然已经脱离了生活实际,但却反映出这位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假如老师简单地加以否定,那么一位天才在摇篮中就被扼杀了。

2、在学生向教师质疑时激励

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证明,凡是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的人,都非因循守旧、人云亦云者,而是对传统观念敢于怀疑,敢于挑战,以及勇于探索的人。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交流进步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力求使学生敢于挑战教师与教材的权威,力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批判、反思型思维习惯。而当学生提出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观点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行为,保护学生的批判 4 性思维品质。

3、在学生思维多样时激励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课上,当学生出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时,教师要及时激励和表扬。同时,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思维多样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

4、在学生欲言又止时激励

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也要注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求上进的环境。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要注意他的一举一动,观其眼神,察其面色,只要他们有一点想学的样子,就要充满信任的请他发言。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要机智地处理,使学生不失“面子”。

第三、形成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是这样一幅情景:教师有绝对权威,教师意志决定一切,教学中存在强制、训斥、威胁和鄙视的现象,师生关系疏远、紧张,缺乏心灵的沟通,本来应该充满愉快和成功体验的教学活动却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甚至会厌倦的。以激励为手段,以语言为载体,采用激励性教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教学中不良师生关系的一次积极和彻底的纠正。

第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评价学生由于智力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知识的运用能力等各不相同,各人的数学活动的水平层次也就不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数学现状”和认识水平来进行教学和评价,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学生 5 的位置上,尽量揣摩学生的认识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对于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应区别对待。

1.对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应重在鼓励其敢说、敢问,评价时要体谅其学习困难,肯定他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切忌轻率地为其下结论,简单地评价他的智力问题。

2.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评价应重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永不满足。心理学认为,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心、探索欲,而优秀学生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教师对 于他们的评价要求应适当提高,激励其创新。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6

近期,我校通过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导学案”正悄然而起。这一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校为此也多次展开这一理论的学习、讨论,并展开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小学部二年级组作为“试点”对此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改革也使我初步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上所取得的种种可喜的变化。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故作此文以记,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籍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较轻松的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内容包括:温故知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

二、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

4、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辅资料。

第六、“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3、提前发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反馈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5、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四、“导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好导学案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违背了主体教学原则。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易懂易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具有科学性、现实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比如,对二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应努力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长久保持。而语文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识字,喜欢写字,喜欢阅读,喜欢交际,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说话有浓厚的兴趣。要实现这些,前提是你设计的学案能否让学生动起来,设计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工夫,精心设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繁琐地进行字形分析、字义理解,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从自学到对学,直至群学,整个过程中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知道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要有效得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巩固识字成果,就能克服学得快、忘得快的问题。

2、课堂教学中重在“导”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因此重点在引导。不仅要引导学生开展好自学,更要引导学生开展好展示、交流和探讨。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所以在课上可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示,通过组成学习小组提出问题,利用学习论坛互相帮助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品尝到思考的乐趣,收获的快乐。展示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避免单调。展示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展示的方法要有利于学生阐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让各小组自主决定展示方式。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展示板块。如,明辨是非;一题多解,丰富多彩;设计方案,大显身手;奇思妙想;相约经典;走进生活,请你支招;动手尝试;才艺展示;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等

3、设计好反馈环节。

每堂课用不少于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学生自己或相互或由老师检查学习的效果。可以是学生自己回顾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学生间相互提问,可以是互出题目检查,也可以是老师分发检测题检查。在检测过程中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便调整活动方案或者确定老师重点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4、结对帮扶,促进合作。

6人一个小组,常常是一个人发言,其他同学听着。有些同学性格比较外向,学习成绩较好,喜欢发言,有些同学不喜欢发言,久而久之,小组里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其他同学少发言或干脆不发言。在合作解决问题时,也总是组长和成绩好的同学参与得多,其他同学参与得少。这些都不利于全体同学的全面发展。同时,少数成绩较差的同学因为长期被忽视,逐渐游离于小组之外,成了旁观者。为了帮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所进步,促进全体组员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可将6人小组再分成三个2人小小组。这些小小组由一个成绩或表现较好的与一个成绩或表现较差的同学组成。这样的小小组既是最基本的合作学习单位,又是最小的行政单位。这样的小小组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两人面对面交流,无论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全身心投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这时候,6人小组内至少有3人在同时发言,增加了发言机会,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再将同一小小组的2名同学的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情况捆绑起来考核,并与本小组内其他小小组开展竞争,进一步促进了两人的团结协作和全小组同学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列举教学案例,检验课改实效。

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行为,并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检验我们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行性,那么一些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学习怎样编写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积累一定的案例,再进行更高层次的专题课题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提出的问题小结如下:

1、课前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导学案进行导学,即不能按时完成导学案;

2、大部分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习惯,遇到的问题,不讨论,不查阅资料,也不问同学和老师。

3、学生不爱回答问题,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一个课时的任务往往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

4、学案设计的题目,部分学生不去思考,不主动与别人合作学习,只是坐等别人做完后抄袭、应付检查;

5、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时,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回答、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6、由于部分学生的导学案是抄别人的,回答问题时只是把答案念出来,说不出理由。

7、课上展示交流时,学生分析问题模糊,语言表达不清,声音不够响亮。

8、课堂展示时,容易的题目争着讲,难的题目都不讲。

9、回答问题不积极,会的学生不想发言,不会的学生反而积极发言(念答案)。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7

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态度,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调动积极性。在实践中,笔者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评价进行英语教学。

一方面,注意评价的鼓励性。面对精彩的回答,我们要舍得“掌声”。但在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的基础上,也应注意否定学生错误的方法。教师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句“No, You are wrong.”常常使回答的学生积极性一落千丈,甚至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不如把它换成善意的话,如“I don’t think so.”“Please think it over.”“Maybe you’re right.”“Really?”它们听起来委婉含蓄,不但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注意评价的层次性。不同程度的学生,我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要求。优等生往往给予高要求的评价,希望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更上一层楼;而后进生往往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 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给予积极的评价,才能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做到“勤思”,创造力才能得以继续的发展。

运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评价。为有效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开展英语教学,笔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以下几种鼓励性评价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人际距离和自身动作等)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氛围,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言出于心,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尊重每个学生,就会创造出各种生动的,赞赏性或鼓励性的语言。这些话就像“兴奋剂”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信心高涨,如同一股暖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课堂气氛热烈。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应多用鼓励的语言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以达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欢乐。如在教学中可用“别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能够做出来”,“你能更完整地复述一遍吗?”通过这些尊重期盼的语言,渗透着老师浓浓的爱,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树立勇气和信心,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老师上课时不要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应该经常走进学生的中间与学生亲近些,要和颜悦色,耐心启发,多用 “please”,“thank you”,“very good”,“try it again”,“well done” 等礼貌与鼓励的用语,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消除恐惧和顾虑,不怕出错误,大胆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觉得有安全感、 亲切感,从而减少焦虑,充分调动起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其次,对差生要多加关照,多提问、多启发、多提供一些使他们觉得有进步感和成就感的机会,对回答正确的或者基本正确的,请别吝啬“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 “clever”,“not too bad”等评价语,当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表演时别忘了说声“thank you”,当小组竞赛结束公布获胜者时,何不来个全班鼓掌呢?凡此种种都是对学生成功的肯定, 都能在学生心里激起欢乐和自豪,由此产生更大的成功的追求之心,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和颜悦色地说:“It doesn’t matter”,而不能粗暴地给予批评或者惩罚。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课堂语言激励 非语言激励 竞争激励 情感激励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和学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英语老师应采取肯定、积极、富有激励性的方法评价学生。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中,就学会自信,生活在表扬中就学会感激。评价用得恰当,平庸的学生也会聪明起来。

一、找出问题

为激励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适当的发展空间,中学英语教学应用什么样的评价呢?

二、分析原因

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评价有相当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的学生评价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表现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性,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热情,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激励作用。

新一轮中中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引入现代教育評价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要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变化。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积极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以沟通和交流为目的的,因此英语口语活动具有口头性,交际性,公开性等特征,而激励性评价是采用以激励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来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借以创造其成就感,培养其信心,让其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活内心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所以说,激励性评价对教学尤其是英语口语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认为在英语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应该有热情的支持,有充分的肯定,有真实的尊重,有温馨的提示,也有委婉的批评;让学生学得活泼、自信、愉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能说。

三、激励性评价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激励性评价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英语教育工作中,我实践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形式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

1、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语言激励,能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较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

(1)当学生们认真听讲的时候我的评价用语以赞扬为主,既能使我表扬的学生树立信心,又能树立榜样,以感染、熏陶、带动其他的同学。

(2)课堂上当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讲时,我也是以激励鼓励为主,尽力帮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改变自我,而不是一味地点名批评。

2、在教学实践中构建非语言性、相互竞争、情感教育方面的激励性评价

(1)非语言激励。体态语在英语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受英语、理解英语、欣赏英语、表现英语、创作英语的能力”往往通过教师体态语言的激励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用一些激励性的英语词汇以外,一些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我常常会用一些表情、手势或是肢体语言让学生领会。可以这么说,恰当地使用体态语不仅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使听讲的学生更能心领神会。

(2)竞争激励。中学生有着好胜心强,而持久性差的心理特点,因此在课堂中我适当地使用了竞争激励评价,这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英语课堂中的竞争激励形式也比较多样化,从内容来看,可以是对话、单词识记、朗读,角色表演等各方面的竞争激励。值得注意的是,竞争激励必须面面俱到,决不能只注重个别表现优异的学生,而应该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调动积极性,发挥自己的特长。

(3)情感激励。情感激励要求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温暖和爱,进而奋发向上。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用心上课用情交流。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广,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体现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

四、进行理论总结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激励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效果显著,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总而言之,激励性评价的正确运用,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对学生的学业和人格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作为英语教师,不但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学、品德等修养,努力掌握激励性评价的技巧,更有效地为英语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兆增.“英语学习档案袋评价”,[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2]苏德宏.“发挥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3]张秀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09年第五期

浅谈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篇9

关键词:

讨论教学法

存在问题

要求

策略

一、语文课堂讨论概念

现代课堂讨论强调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而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与学习产生的结果是成正比的,单纯的行动参与是不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的,只有以认知和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随即一系列的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课堂讨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课堂讨论法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高等学校社会学科实施的 一种教学方法。五十年代,这种教学法曾随凯洛夫《教育学》传入我国。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精心地组织和准备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生生就某一教学问题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的教学手段。是现代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二、采用课堂讨论法的必要性

1、课堂讨论一改传统教学学生作为个体单独学习的局面,采用人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交往,形式新颖并富有活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投入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课堂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由于文章的欣赏大多偏向于情感的体验,因此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课堂讨论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愿望,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听别人的演绎,是自己亲身加入进去,当然学生会对课堂讨论始终兴趣盎然。

2、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坏的教师教授真理”。课堂讨论就是让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生生之间充分合作,互换想法,使原本零散、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明朗。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学生团体在进行讨论时,学生本身要精心准备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要聆听同组及班内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及时纠正补充自己的想法,不断拓展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得到发展。

3、《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口语交际做出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有表达的自信,积极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作为一门以语言为主的课程,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虽然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积极的回答问题,但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公开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是有限的,课堂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陷,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时,会因为其团队精神和荣誉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会努力献计献策,畅所欲言。久而久之,学生说的多练得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对以后学生融入社会与人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可以发挥教育的作用,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2)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3)有利于“互助”、“合群”、“ 合作”“ 民主”、“求实”等道德知识、时代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讨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接受式的弊端,以一种开放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迎合了新课改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在教学界应用广泛,被很多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未能真正理解讨论教学的含义,造成了误解,许多无效的、形式的讨论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必然会有小组,那么几个人一组,小组成员怎样分配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这关乎能否达到高效学习、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一些课堂的讨论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在布置完讨论任务后,习惯性的就会让同桌一组或前后四人以小组进行讨论,现在很多班级在排座位时,还是有大部分的教师会把所谓的“问题学生”放在最后或边角,那么教师在组织前后进行讨论时,难免会出现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在一起讨论或者是成绩好的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从而导致了讨论进度、质量、气氛等多方面的问题,其次,讨论小组不能在同等条件下竞争,甚至这种差异性会只是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获得了讨论应该发挥的学习效果,而差生与差生或差生与中等学生的组合明显有差距。除此之外,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的性格、能力也会影响小组合作讨论的质量。

2、在讨论的环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突出问题,讨论小组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讲得多,有的学生讲得少,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完全不参与,组员之间的合作力不强。另一方面,拿到讨论任务后,该开始的开始不了,该结束的时候又讨论不完,找不到讨论点在哪里;应该重点突出的讨论主题突出不出来,而可以一次带过的问题讨论个没完。学生角色分工不明确,讨论起来就容易陷入混乱。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可以发表自己见解的,如果小组分工不明确。没有一个良好地讨论秩序,很难讨论出一个集小组意见又符合题意的答案,那么这样的讨论不就没有效果了吗?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逐渐认识到采用课堂讨论的重要性,也在积极的运用这种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讨论当做走过场,看成是课堂教学应有的步骤,不管有没有必要,都分小组讨论一下,出现了“为讨论而讨论”的问题,导致教师只关注了课堂讨论的表面现象——形式。而没有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获得更深层次的有关问题的思考。甚至有一部分教师采取“放养式”的课堂讨论模式学生看起来讨论的热火朝天,教师则作为旁观者,完全放任学生自由讨论。有的教师虽然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整个过程还是命令式的,没有给学生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课堂讨论过于形式化,既浪费了课堂时间,有没有教学效果,与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教学背道而驰,完全流于形式。

4、讨论问题缺乏思考性、价值性是课堂讨论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语文知识比较琐碎、零散,涵盖了字、词、句、文章、段落等诸多的内容,教师不好把握,特别是教龄短的教师尤其难,在准备课堂讨论问题时,很容易把握不住重点,经常会提一些简单无效的问题或过于难回答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失去价值性,比如:“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问题准备不恰当,学生讨论起来没有积极性,也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讨论环节就失去了意义。

5、新课程要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也在积极践行,但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使课堂讨论走入了一个误区:课堂讨论中,教师往往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自学讨论,课堂氛围也很热烈,但很多的问题也暴露无疑,比如小组纪律问题,小学生的自制力、注意力都还不稳定,很容易走神,讨论就会变成“讨论”。这些问题都还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四、课堂讨论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提出如下要求:一是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能就自己不同的见解与其他同学商量讨论二是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去,用于发表自己的建议及意见。因此,在讨论中要注意椅子啊几点要求:

1、做好讨论前的准备

教师在打算运用讨论教学法钱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备好讨论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并反复推敲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估计可能得到的答案。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内设计讨论的内容,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当然学生的准备也是很必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前要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讨论起来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讨论之中,避免空着脑袋讨论的尴尬。

2、讨论时要注意引发诱导

讨论开始后,教师要能够把握和控制整个讨论过程,指导学生的讨论。教师就提出的讨论问题进行剖析,为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的讨论有方向可循。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其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学生讨论遇到问题停滞不前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时审度课堂形式,把学生的讨论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是学生有效、顺利地进行讨论。

3、讨论后及时做好总结

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各抒己见的意见加以总结,纠正错误肯定有点,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总结应包括几个方面:1)简单总结学生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对各组的讨论结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借鉴,同时发现本组的问题及时改进;2)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的正误性,向学生提出错误和努力方向,使学生明白清楚;3)对学生遗漏忽视的问题进行补充、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组合,形成完整的对问题的认识,明示给学生,一目了然。

五、语文课堂讨论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从而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使课堂讨论成为教师促进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手段呢?提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合理构建讨论小组

大多数的讨论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地小组尤其重要。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个别差异,比如语文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口头表达能力的差异等。因此进行分组时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差异进行分组,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学生的其他差异,遵循”组内差异,组间同质“的原则。一般来说,每小组以4——6人或8人为最佳,尽量不要太多,否则会影响讨论质量。每一个小组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是小组至关重要的人物,起到小组领袖的作用,统筹整个小组的运行,一名记录员记录本组成员的所发表的观点并兼有提炼总结观点的任务;还要设有时间提醒员负责控制讨论的时间,提高讨论效率;汇报员则主要负责汇报本组的最终讨论结果。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和小组是融为一体的,是小组重要的一分子,个人得失荣辱与小组息息相关,调动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保持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避免在交流时,有的学生主导讨论,讲得多,而有的学生则完全置身于讨论之外的情况,能够平等交流。

2、精心的设计讨论的问题

适宜的问题是学生讨论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的讨论开个好头;有价值的问题则可以使学生充分的讨论,课堂的价值也会得以体现出来。因此设计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让学生回答出多种答案,而不是固定答案,在课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自己的思考经总结,整理才能形成对问题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对语文学习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眼中的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结合课本多处描写闰土的事件、外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会有许多不同的闰土形象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答案各不相同,但又合乎道理。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讨论是针对全体学生展开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尽相同的,要在考虑每个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设置难易适宜的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讨论中有话可说,充分的参与讨论。其次,要使讨论问题的难度尽量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度、能力、质量等,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课堂讨论要设置良好的氛围

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还来源于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教师要蹲下身去和学生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勇于讨论,有问题可问,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讨论中,要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和谐关系,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讨论环节开拓自己的思维,开放地表达自己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体会,学生才能充分打开自己的思路,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即使是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不应该立即做出否定,错误往往是寻求真理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错误点,生成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得出正解。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包容,让学生勇于犯错误,也勇于改正错误寻求真理,学生自然会体会到交流的乐趣,积极性高涨,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潜能也被发掘出来,讨论又怎么会枯燥呢?另一方面,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是创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手段,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很重视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培养学生自我质量,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4、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

丰富课堂讨论的形式,保证课堂讨论在适宜语文课堂中得到实践,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讨论法,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而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小组式,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削弱讨论的活跃性。比如:在《草原》一课中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草原的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见解,这时候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仅仅局限于和自己的四人或几人一小组讨论,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也可以跨组或是几个小组一起讨论,学生的交往范围变广了,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开拓,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跨组讨论、辩论赛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学生,鼓励那些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勇于走到同学们中间去和他们尽情地互换想法,享受成功的体验,使讨论发挥最大的作用。

5、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虽然语文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独立的人,但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正处在发展之中。因此,在讨论中,我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把教师放在引导者、帮助者的位置参与学生的讨论也就是说,讨论不应该是放任自流的,而教师则袖手旁观的观看。在学生讨论出现纪律问题或状况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维持好讨论纪律,保证讨论有效的展开。其次,学生的讨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针对讨论的问题,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不到位,或是讨论中产生新问题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并趁机抓住机会生成新问题,拓展原有问题的深度提高讨论质量。比如:在《背影》的学习中,对于朱自清父亲爬月台这一情景,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大多是父爱的主题,当有学生提出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观点时,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这一片面的脱离题意的想法,慢慢引导使其正确理解,不仅能够打破学生思维的限制,也保护了学生犯错误的自尊。因此教师要灵活定位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及时观察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及时调整,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使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有效顺利开展。

上一篇:团队文化协作标语下一篇:荀子和谐思想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