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方法练习题(精选8篇)
1进行安全评价时,危险度可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D)确定。
A.可能性与本质安全性 B.本质安全性与危险性
C.危险性与危险源 D.可能性与严重性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提高建设项目初期设计本质安全程度的安全评价方法是(C)。
A.安全验收评价 B.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C.安全预评价 D.专项安全评价
3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装置等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的安全评价方法是(B)。
A.竣工安全审查 B.专项安全评价
C.安全验收价 D.安全现状评价
4不属于安全评价的基本程序的是(A)。
A.督促整改措施的实施 B.危险识别与分析
C.编制评价报告 D.定性、定量评价
答案:A
5起重设备在安装、检修、试验过程中发生了的人的挤压、吊具坠落的物体打击和触电事故,引起事故的危险因素为(D)。
A.物体打击 B.高处坠落
C.坍塌 D.起重伤害
6主要用于预测事故发展趋势,调查事故扩大过程,找出事故隐患,研究事故预防的最佳对策的安全分析方法是(C)。
A.安全检查表法 B.系统危险性分析法
C.事件树分析法 D.作业安全分析法
通过评价人员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大小及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法是(D)。
A.因果分析法 B.故障树分析法
C.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D.危险指数法
8火灾是安全生产中重大灾害,它的发生不仅烧毁建筑物,而且诱发其他灾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下图为安全人员编制的失火死亡事故事件树,括号内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则失火死亡发生的概率是(B)。
A.0.1 B.0.02
C.0.2 D.0.3 从事故发生的中间过程出发,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生产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偏差,然后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后果及应对措施的评价方法是(A)。
A.危险和可操作分析(HZOP)B.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C.离差分析法 D.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
10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识别,防止出现漏项,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C)的过程。
A.安全预评价 B.安全评价
C.系统安全分析 D.安全验收
11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实施风险管理基本程序是:(C)。
A.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B.风险分析、提出方案、实施方案
C.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D.风险调查、原因分析、整改、评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评价工作,属于安全评价类型的(C)。
A.专项安全评价 B.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C.安全验收评价 D.安全预评价
安全评价中常用(B)和(B)的方法进行分类。
A.系统分析 实际案例
B.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参照事故类别
C.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导致事故的间接因素
D.导致事故的原因 相关事故的借鉴
13以下属于物体打击伤害的选项是(D)。
A.建筑物坍塌,员工被水泥板砸伤
B.员工不慎坠落,撞击到脚手架导致死亡
C.起吊的重物脱落,将员工击伤
D.脚手架上坠落的钢筋打击员工头部,导致其死亡
引起事故发生的结构函数为,14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明火”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明火”属于下列(A)类危险、有害因素。
A.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B.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C.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D.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安全预评价是指在项目(D)应用安全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预测性评价。
A.可行性报告前 B.建设中
C.竣工验收时 D.建设前
16针对其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评价属于(A)。
A.专项评价 B.安全验收评价
C.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D.安全预评价
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A)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A.每一年
B.每三年
C.每二年 D.每四年 重大事故隐患评估费用由(A)支付。
A.被评估单位
B.评估单位 C.当地政府财政 D.国家财政
应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在项目建成试生产正常运行后,投产前进行的安全评价是(C)。
A.专项安全评价 B.安全检查表法
C.安全验收评价 D.预先性安全评价 某工厂废弃烟囱实行定向爆破拆除,由于设计不合理,烟囱未按预定方向倒塌,引起附近房屋坍塌,造成该起事故的危险因素为(C)。
A.坍塌 B.其他爆炸
C.爆破 D.操作错误 某爆破作业场地,需要进行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经分析,场地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为5分,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的分值为6分,事故造成的严重程度分值为40,根据格雷厄姆——金尼法其危险等级为(C)。
A.危险性不太大 B.可能危险,需要观察
C.极其危险,停产整顿 D.比较安全,可以生产 1995年10月1日,劳动部发布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中,规定的特别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死亡(B)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B)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A.10、500 B.50、1000 C.10、1000 D.50、500
22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明火”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明火”属于下列中哪一类危险、有害因素(A)。
A.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B.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C.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D.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以下属于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工作内容的是(A)。
确定危险因素的种类和存在的部位
B.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
C.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建议
D.收集调查工程、系统的相关技术资料 以下不属于起重伤害的选项是(B)。
A.起重机的电线老化,造成的触电伤害
B.员工在起重机操作室外不慎坠落
C.起重机的吊物坠落造成的伤害
D.起重机由于地基不稳突然倒塌造成的伤害
危险是事故可能性与事故严重性的结合,所以(D)。
A、事故的可能性增大1倍,危险就增大1倍
B、事故的严重性增大1倍,危险就增大1倍
C、事故严重性越大,危险就越大
D、当事故可能性不变时,危险与事故严重性有关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D)和(D)。
A.类比法 分析法 B.对照、经验法 类比法
C.直接法 系统分析法 D.直观经验分析法 系统安全分析法
安全验收评价是指运用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在项目建成()后,在正式(A)前进行的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价。
A.试生产正常运行投产B.验收完成生产
C.验收完成投产D.投人生产验收
二、多选题
1,FTA故障树分析方法中,哪些问题属于定量分析?CD
A.最小割集分析 B.最小径集分析 C.计算基本事件概率重要度
D.通过概率函数求系统概率 E.分析结构重要度 安全验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ACE)。
A.前期准备,资料收集
B.申请安全监督部门批准
C.编制验收评价计划和现场检查
D.危险源辨识定性和定量分析
E.编制评价报告和评审 安全评价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危害程度(BCE)。
A.调查事故产生原因
B.给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
C.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
D.提出对当事人的处罚意见
E.达到最低事故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有(ABE)。
A.物理、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B.生物、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C.环境性危险、危害因素
D.人的失误危险、有害因素
E.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根据国家标准GB/T13816-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如下哪些类型属于危险危害因素范畴?ABDE
A物理性;
B化学性;
C易燃性
D生物性;
E生理、心理性
常用的评价单元划分地原则和方法是(DB)。
A.以装置的工艺功能划分 B.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
C.以工艺条件划分 D.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B主划分
E.以装置的昂贵程度划分
下列事故类型中,可能发生在煤矿井下的有(ABDE)。
A.火灾 B.冒顶片帮
C.锅炉爆炸 D.中毒和窒息
E.物体打击
8安全评价是一个行为过程,该过程包括(BCE)。
A.项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B.评价危险程度
C.确定危险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
D.项目的施工图设计。
E.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A)大类,共(E)小类。
A.6 B.7
C.8 D.36
E.37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是安全评价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内容应能反映安全验收评价方面的义务,即(BD)。
A.能够结合现场调查结果模拟重大事故发生
B.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查出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C.从安全考虑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D.为政府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服务,提供建设项目安全评价依据
E.为职业安全管理体系验收提供依据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中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有关。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有(AE)。
A.直观经验分析法
B.聚类分析法
C.实验性分析方法
D.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E.因子分析方法
对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危险、有害因素对系统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定性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ABE)。
A.安全检查表法
B.事件树方法
C.时间序列分析法
D.伤害范围评价法
E.事故树法
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安全评价时,一般应遵循的程序是(BCD)。
A.申请安全监督部门批准
B.现场勘查、资料收集
C.危险识别和定性、定量分析
D.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形成结论报告
E.报请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14某工人在具有苯的车间操作冲压机,由于带病作业、思想不集中、误按冲压机开关,导致事故的发生。请问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有(ABCD)。
A.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B.从事禁忌作业
C.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D.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港口一旦发生事故, 其涉及面较广, 会对社会公共安全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后果十分严重。港口安全评价是采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对港口管理系统和生产作业系统中存在的危险以及有害影响因素进行辨识分析, 评估生产作业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及其造成伤害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为制定港口安全管理措施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弄清港口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 找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因此对港口进行安全评价, 预防事故发生, 确保港口健康持续发展, 意义重大。
1港口安全管理评价方法
港口安全管理系统是由人一机一环境一管理四个方面组成, 对港口进行安全评价就是对这个大系统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估。用于系统评价的方法有很多, 如张吉广、蒙培奇[2]在对港口作业系统进行安全评价时采用了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 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 再运用模糊评价法, 对港口安全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张树奎, 鲁子爱[3]也采用相同的层次模糊评价方法对港口的运输系统进行安全评价, 发现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褚家成、俞维纫、许义[4]使用改进的AHP方法建立了港口安全管理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完成了量化的港口安全管理评价系统。
由于港口安全管理系统涉及的评价指标众多, 各种因素随机性强, 而且难以度量。上述各种安全评价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其局限性, 该文专题对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以及DHGF综合评价法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较具体的对比分析。
2港口安全管理常用评价方法对比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 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构建判断矩阵, 计算出每一层次元素的权重, 然后递阶归一求出最终权重。该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适用于具有多层次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
AHP是一种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安全管理和决策问题中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但此法主观因素的影响大, 对专家的经验依赖性较大, 分析、判断过程比较粗糙, 不适用于较高精度的决策问题。
(2)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 (Delphi method) , 是采用专家匿名发表意见的形式, 即选取的专家成员之间不得相互讨论、交流, 只能与调查人员沟通, 然后对专家的意见进行反复征询、归纳、修改, 汇总成趋于统一的意见, 作为预测的结果。
该法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得到的综合意见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客观性。但由于对专家成员的选取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 得到的回答主观因素较大, 预测结果也缺乏严格的科学分析。
(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该法是对系统中的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对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定量分析, 得到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数值关系, 比较适用于动态历程分析。
此外, 该方法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太多要求, 计算量较少。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人们的主观因素, 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但该法在进行问题分析时由于关联度数值比较接近, 也没有涉及定性指标因素, 从而得到的分辨率较低, 不能更深层地分析问题根源。
(4) 模糊综合评价法。
该方法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 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 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 并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
该方法将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 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得到的结果比较清晰, 评价精度高。但是由于在评价过程中, 该法一般采用线性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到评判集, 使评价结果容易出现失真、失效等问题, 而且评价过程相较其他几种方法复杂, 可操作性较差。
(5) DHGF综合评价法。
DHGF综合评价法是将比较常用的德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模糊评价综合法这四种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运用, 采用改进的Delphi构造指标评价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加权矩阵, 使用灰色关联统计专家的评分, 最后通过模糊评价法得出评价结论, 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数学方法。
通过对以上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现有的评价方法其优缺点有互补性, DHGF综合评价法集合了以上四种方法的优点, 并消除了它们存在的一些缺限, 能够将研究过程中灰色、模糊、难以量化的因素从定性转化到定量, 从而对各个影响指标因素进行综合性评价, 使评价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过, 该方法对样本量的要求较多, 计算量也偏大。表1是上述各法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3结语
对于结构层次众多的港口安全管理系统, 在港口安全评价时, 只单一的使用德尔菲法, 由于预测、判断主要依靠专家, 得到的港口安全评价结果可能不客观, 也不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应用层次分析法能将港口安全评价体系分成多个层次, 得到若干个细分的指标因素, 但若不能构建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到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方法, 但其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在数据来源以及具体算法上存在一些偏差, 可能得到的港口安全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同样的, 单一的使用灰色关联评价法对港口进行评价, 往往只能得出港口安全管理的好坏, 不能深入的分析港口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也不能给出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 各种安全评价方法单一使用, 都有其局限性, 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港口的安全状况。而DHGF方法而是上述方法的总成, 使用DHGF综合评价法对港口安全管理系统进行评价, 能极大的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 在对港口进行安全评价时更具有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沈诗圣, 崔秀胜.浅谈港口安全[J].工程管理, 2014, 4 (26) .
[2]张吉广, 蒙培奇.港口安全评价的AHP一模糊综合评价法[J].港口装卸, 2002, 145 (5) .
[3]张树奎, 鲁子爱.基于AHP的港口安全风险模糊评判方法[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5 (1) .
摘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被用于天然产物的开发研究,主要包括4个阶段试验。文章综述了目前我国在天然产物安全性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并列举了这些方法在科学研究与实际中的应用及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天然产物;安全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16
随着人们营养、健康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天然的营养物质和药物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天然化学物的效益,又不致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于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被用于天然产物的开发研究中。根据我国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4个阶段试验。
1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用于确定测试化学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作用的靶器官,为进一步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常采用经口染毒测定LD50值,若剂量达到10克/公斤体重仍然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则不必继续测定。王东升等[1]按改良的寇氏法确定白术提取液小鼠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的1日最大给药量分别为100克/公斤和20克/公斤,分别相当于临床日用量的400倍和80倍。表明白术提取液较为安全,可在临床研究试用。孙蕾等[2]采用Horn实验法,经口给药,测定黑松和赤松花粉的LD50值均大于10克/公斤,确定为无毒物质。
2 蓄积毒性突变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以20天喂养试验中1/20 LD50组出现动物死亡,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为强蓄积性;若无动物死亡,则为弱蓄积性。当急性毒性试验的LD50值大于10克/公斤体重时,则不必进行蓄积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是对受试化学物是否具有遗传毒性进行筛选,主要有Ames试验或枯草杆菌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
关于微核的首次观察可追朔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微核评估与胞质分裂阻滞技术的结合,为评价已分裂细胞中的微核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生物学方法。由于多倍体只增加染色体分离错误,而滞后的染色体会被核膜包裹并形成微核,于是检测微核中的染色粒和着丝粒就可以有效地对遗传毒性因子进行分类,如多倍体或是诱变剂[3],并且可以鉴别诱导微核的机制。Saleh等[4]研究发现,大鼠灌胃5天杀虫环,不引起骨髓细胞微核数的显著增加,无遗传毒性。孙蕾等[6,7]采用微核试验、Ames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发现赤松和黑松花粉对小鼠骨髓细胞未见明显致突变作用,无诱发菌株基因变化作用,不引起小鼠精子畸形,确定两种松花粉为安全食品。来伟旗等[5]采用Ames试验研究银杏叶提取物A(银杏叶干品)、B(黄酮含量>24%的淡黄色粉末)、C(黄酮含量>40%的淡黄色粉末)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A不引起TA97a、TA98、TA100和TA102四种菌株回变菌落数增加,B和C诱发TA97a和TA98两种菌株回变菌落数增加,结果为阳性,提示银杏叶提取物B和C中含有致移码突变物质。
3 亚慢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包括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和致畸试验。是为了观察对受试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作用的靶器官、繁殖功能的影响和对子代的致畸作用。Lu等[6]采用90天喂养试验,发现竹叶抗氧化物不诱发SD大鼠血液指标、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合急性毒性试验和突变试验结果,确定竹叶抗氧化物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并通过传统致畸试验和繁殖试验[7],发现竹叶抗氧化物对SD大鼠的繁殖没有影响,且未见任何胚胎毒性变化和致畸效应。证明了竹叶抗氧化物的安全性。
4 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是用于发现长期接受受试化学物而可能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那些进行性或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研究中一般将两年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结合在一个试验中。Hagiwara等[8]研究发现,小鼠连续饮用96周1.25%和5%的焦糖溶液后,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未呈现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体重及脏器重量、尿检分析和组织学特征均未出现与作用效果相关的表现,表明5%以下的焦糖溶液对小鼠无致癌作用。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目前被广为认可并得到应用的方法。其中经口染毒求LD50值是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方法。Ames试验是致突变试验的主要检测项目,主要用于分析体外遗传突变。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从体内角度检测外源化学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进行诱变剂的筛选[9],进而初步判定天然产物的安全性。随着国家对天然产物安全性管理的重视,以及百姓认识的不断提高,毒理学安全生评价方法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会对促进人类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东升,李锦宇,罗超应,等.白术提取液急性毒性试验[J].西北农业学报, 2011, 20(5):40-43.
[2] 孙蕾,顾春丽,房用,等.黑松和赤松花粉的毒理实验和安全性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33(增刊):142-143.
[3] Terradas M, Martin M, Tusell L, et al. Genetic activities in micronuclei: is the DNA entrapped in micronuclei lost for the cell? [J]. Mutat. Res., 2010, 705(1):60-7.
[4] Saleh K, Celikler S, M A A. Lack of micronuclei formation in bone marrow of rats after oral exposure to thiocyclam insecticide [J].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10,17(4):311-314.
[5] 来伟旗,梅松,王茵.银杏叶提取物Ames试验的结果分析[J].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68(3):25-26.
[6] Lu B, Wu X, Tie X, et al. Toxicology and safety of anti-oxidant of bamboo leaves. Part 1: Acute and subchronic toxicity studies on anti-oxidant of bamboo leaves[J]. Food Chem. Toxicol., 2005, 43(5):783-792.
[7] Lu B, Wu X, Shi J, et al. Toxicology and safety of antioxidant of bamboo leaves. Part 2: Developmental toxicity test in rats with antioxidant of bamboo leaves[J]. Food Chem. Toxicol., 2006, 44(10):1739-1743.
[8] Hagiwara A, Shibata M, Kurata Y, et al. Long-term 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test of ammonia-process caramel colouring given to B6C3F1 mice in the drinking-water[J]. Food Chem. Toxicol,1983, 21(6):701-706.
[9] Shelby M, Erexson G, Hook G, et al. Evaluation of a three exposure mouse bone marrow micronucleus protocol: Results with 49 chemicals[J]. Environ. Mol. Mutag., 2006, 21(2):160-179.
作者简介:黄秀丽,延边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活性、功能性食品与食品安全。
1.石油企业安全评价研究的意义
石油企业在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自身的生产特点来实现有效的安全评价,具体意义如下:第一,通过对施工项目安全评价,能够及时的发现施工现场的薄弱环节,进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施工的安全;第二,以安全评价的的全面性与规模性来克服平时检查工作中所存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进而落实安全评价的可信度。第三,通过安全评价能够督促石油企业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进而在确保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能够都督石油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体系,并落实相应的责任制。
2.石油企业安全评价方法
2.1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
当前,安全评价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类:第一,如果从评价对象系统上划分,可以分为预评价、现状评价、验收评价以及跟踪评价;第二,如果从评价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系统安全管理评价等;第三,按照评价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设计评价、建设安全管理评价、生产安全可靠性评价等。此外,还可以按照评价方法的特征来划分。
2.2当前常用到的安全评价方法
2.2.1现场安全检查表法
此种方法能够系统且全面的找出系统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来实现对各个层次风险的分析,进而在确定检查项目的基础上,将其有序的编制成表格,最后在观察或者询问的过程中将各项目的真实情况记录表格中,便完成了这一检查法实施的程序。
2.2.2指数评价法
这一评价的方法是通过系统事故危险的指数模型,以及相应生产系统、设备等状态,采用推算的方式来总结出可能会带来的风险以及相应的损失,进而以相应的安全措施来实现对风险的规避。这种安全评价方法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系列的弊端,这是因为评价模型对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重视程度低,进而无法实现全面的评价,评价结果存在着失真的几率很大。
2.2.3概率风险评价方法
此种评价方法是安全评价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且评价结果的精度很高,其是通过综合分析系统的基本单元的性能,进而分析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概率,从而将逐一单元的危险系数综合的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将危险的概率值划分为不同的登记,从而根据危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这种评价方法虽然准确度很高,但是实施起来是很困难的。
2.2.4常规统计法
此种方法应用的是数理统计的原理,通过回归线分析法,来实现安全评价的目的,其实传统安全评价方法中的最典型代表,并且在当前的安全评价工作中应用的最为广泛。此种方法所评价的因素较少,在对重点安全隐患分析中较为实用,但是如果是对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的话,或者各因素所关联的对象较为广泛的话,此种方法是无法满足评价目标要求的。
3.石油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安全评价系统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要编制科学、系统的安全评价检查表,需要明确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实现安全评价的作用;第二,要按照所编制的安全检查表,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按照级别的不同进行划分,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3.2根据安全评价检查表制定科学的判分标准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以安全评价检查表的实际规定为基准,按部就班的进行评分;第二,具体判分的过程中,要明确判分的标准,需要按照生产系统的实际状况给予科学且合理的评分;第三,在系数赋值的确定上,要根据整个生产系统与子系统相互之间的重要性进行定位。
4.结语
一、概述
由于锅炉的一部分元件,既受到高温烟气和火焰的烘烤,又承受较大的蒸汽压力,工作环境又比较恶劣,故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特殊设备。锅炉的设计、制造、质量检验、安 装、使用、检修等过程中,稍有疏忽或违反规程,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为消除隐患和避免发生爆炸事故,我们可以以《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为主,参考《蒸汽锅炉安全技术规程》、《低压锅炉水质标准》等文献,对工矿企业的锅炉与辅机等进行严格管理、监督、检查、考核,并应将定期检查和考核的情况记录在案。本文着重介绍它的安全检查和评价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查证方法
2.1 锅炉的有关技术资料齐全。
2.1.1 每台锅炉的有关技术资料应进行登记归档,其内容应包括:①锅炉质量证书(即出厂合格证、金属材料证明、焊接质量证明、水压试验证明);②锅炉图样(即总图、安装图、主要受压元部件图);③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书;④安全阀排放量的计算书;⑤锅炉安装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⑥锅炉安装质量证明书;⑦锅炉定期检验报告书等。
2.1.2 要求锅炉由持有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制造,经有安装资格的单位安装,并经检验单位检验合格。
2.1.3 应有锅炉使用许可证,并应将其悬挂在锅炉房内明显处。2.1.4 在用的锅炉应持有锅炉年检证,并在检验周期内运行。2.2 安全附件完好,安装合理,符合安全要求。
2.2.1 安全阀的要求:①安全阀应结构完整无损、安全可靠、动作灵敏,每年至少检验一次且铅封完好。每月应自动排放试验一次,如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换,每周应手工排放试验一次。不论是年检、月检、周检,均应做好记录和签名;②按照规定配置,合理安装安全阀。
2.2.2 水位表的要求:①水位表应动作灵敏可靠,安装合理且便于观察;②每台锅炉至少应装2只独立的水位表,但额定吨位(蒸发量)≤0.2t/h的锅炉可装1只,直流锅炉可不装水位表;③水位表应有指示最高、最低安全水位和正常水位的明显标志(即上、中、下三条清晰的水位红线);④水位表应有放水管并接至安全地点,玻璃管式水位表,应有防护装置。
2.2.3 压力表的要求:①锅炉应装有与锅筒(锅壳)蒸汽空间直接相连接的压力表;②按规定选用相应精度等级的压力表,一般不低于2.5级精度的压力表;③根据工作压力选用压力表的量程范围,一般应在工作压力的1.5~3倍,最好选用2倍;④表盘直径应≥100mm,表的刻度盘上应划有最高工作压力红线标志;⑤压力表至少每半年校验一次,铅封完好,并标贴上校验合格证;⑥压力表装置(压力表、存水弯管、三通旋塞)齐全。
2.3 保护装置应完好无损、动作灵敏、安全可靠、合理设置。
2.3.1 水位报警装置:锅炉吨位(额定蒸发量)≥2t/h的,应装设极限高、低水位报警器和极低水位联锁保护装置。
2.3.2 锅炉吨位(额定蒸发量)≥6t/h的,应装设超压报警器和联锁装置。
2.3.3 燃油、煤粉或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锅炉,应装设联锁保护装置。
2.3.4 热水锅炉出口处,应装设超温报警联锁装置。
2.4 给水设备应能可靠供水。
2.4.1 每台锅炉应有二套供水装置。按《规程》规定,蒸发量≤2t/h的锅炉可用注水器(射水器),蒸发量>2t/h锅炉要用蒸汽泵,泵的扬程应大于锅炉的工作压力,流量应大于锅炉的蒸发量。
2.4.2 注水器或蒸汽泵在停电情况下应能立即启动运行。
2.5 炉墙无漏烟、漏风。
要求炉墙无裂缝,无漏风漏烟,炉拱无松动和隔烟墙无短路现象。
2.6 防爆装置完好,安全可靠。
要求燃油、燃气、燃煤粉锅炉的防爆装置完好,安全可靠。
2.7 水处理要求。
水处理可分为炉内和炉外两种。吨位≤2t/h的锅炉可采用炉内水处理;吨位>2t/h的锅炉应进行炉外水处理。水质化验员应持证上岗,并按规定进行取样化验,要经常监控水质,记录齐全。水质处理应能达到指标要求,炉内水垢厚度应<1.5mm。
2.8 燃料输送系统(如运煤设备)要求。
燃料输送系统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安全可靠,运行良好。
2.9 除渣设备要求。
除渣设备应能满足有关规定要求,并保持整齐干净,不影响周围环境。
2.10 通风设备要求。
要求鼓、引风设备,合理配置,运行良好,节能降噪声;根据锅炉特性装设联锁保护装置。
2.11 炉体应完好,构架牢固,严密完好,基础扎实牢固。
2.12 电控系统要求。
电控系统设施应符合安全要求,所有电器元件应满足规定要求,合理配置,接线整齐连接可靠,接(零)地良好。
综上述的评价内容,可扼要列出如表1所示的“锅炉与辅机安全性评价检查表“,以供检查时使用。
表1 锅炉与辅机安全性评价检查表
使用部门: 使用地点: 锅炉名称、型号、规格: 编号:
检查人: 检查结果: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三、注意事项
3.1 在用的锅炉房明显处,应悬挂《值班制度》和《锅炉工安全操作规程》;锅炉工须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要有当地有关部门发放的操作证,并应持证上岗;锅炉工应严格遵守“值班制度“和“锅炉工安全操作规程“,严禁随意离岗、饮酒等。
3.2 锅炉运行时应注意:①锅炉在运行时,严禁烧正压;②锅炉燃烧时,其炉膛负压一般控制在-0.98pa~-29.42pa;③在加燃料时,锅炉工应密切注意里面有无危险物品(如雷管、弹药、密闭容器等);④禁止在锅炉上敲击或堆放易燃易爆物品;⑤锅炉在正常运行中,应连续供水,要使水位表中的水保持中水位(60%~70%左右),如遇给水泵全部失效或给水系统故障而不能向锅炉内正常进水时,应立即停炉,迅速关闭风机,打开炉门,并采用生煤或煤灰盖没火焰等紧急措施,禁止泼水。如遇锅炉内严重缺水时,不准立即向锅炉内供水,应立即采取安全停炉的有效措施。⑥锅炉运行时,蒸汽压力表指针不得超过红线(规定压力),若超过应立即停止燃料供应,并打开安全阀;⑦锅炉房内的操作地点、各种仪表处,都要有足够的照明。
3.3 为确保水位表清晰和显示正确,每班锅炉工应进行一次对水位表的冲洗工作,冲洗的方法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
3.4 有水质处理设施和化验仪器。①采用炉内加药处理的锅炉应有加药装置,每天测试炉水的pH值,定期排污,并要有加药量、pH值测试和排污记录,炉内水垢厚度应<1.5mm。②对炉外水处理的锅炉,不仅要有专职化验员,而且要配备必要的化验仪器。硬度、氯根、碱度及pH值的化验,应按照水质处理标准进行并作
好记录。水处理系统设施应包括交换器、盐泵、盐池等设备,做到运行正常,无垢运行。
3.5 适当的停炉保养。
锅炉的停炉保养方法见表2。
表2 锅炉的停炉保养方法
四、计分方法
4.1 按《标准》规定,“锅炉与辅机安全性评价“项目的应得“三性“规定分值是占工矿企业65项“安评“总分值的22?,即应得总分为22分。
4.2 由于评价该项目,在管理上有复杂性、检查上有困难性和发生事故上有危险性与严重性,故可列出如表3所示的“锅炉与辅机“安评“项目“三性“系数对照表“。
表3 锅炉与辅机“安评“项目“三性“系数对照表
4.3 先由使用部门定期自查合格后,再报主管(职能)部门复查。不论是自查或复查,均按表1中“评价内容“进行逐条查证,如有不符合其中一条的,则判该台锅炉为不合格。
4.4 经主管部门或上级派来的安全检查组复查后,可按不合格率()进行扣分。评价采用不合格率扣分办法,是为了真实地反映出工矿企业内在用锅炉与辅机的安全状态。具体的计分公式如下:
得总分=应得总分-100分och“三性“系数不合格率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AHP赋权方法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逐步上升到生态安全问题.如何通过定量分析表征生态安全的状态、程度和水平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文章简述了层次分析法(AH P),并应用此方法,对所构建的4层区域生态安全层次结构模型中各指标的重要性系数进行了定量确定,通过计算,最终得到切实的`指标权系数结果,从而为随后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奠定了可靠数据基础,也为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作 者:何琼 孙世群 吴开亚 胡淑恒 聂磊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7(4)分类号:X321.013关键词:区域生态安全 指标 权系数 层次分析法
汽车工业的发展和道路的建设为实现快捷、便捷的交通创造了必要的载运工具和基础设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但是,在享受现代道路交通和汽车带来的舒适和便捷的同时无情的交通事故正在吞噬着人类的生命。据统计,自有记录的交通事故发生以来,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已逾5000万,相当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道路交通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了100万,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已连续多年列于世界各国的首位。2006~2011年全国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统计数据见图1:
虽然我国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但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形势仍然很严峻。因此,对各城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的衡量,就主要因素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便针对综合评价结果提出行之有效的安全对策,减少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
1、国内外常用评价方法
宏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决策的基础。国内外对道路交通安全评价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一下而已适用于一定范围的评价方法,主要评价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类:
(1)绝对数法
用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其直接经济损失四项绝对指标评价安全度,是目前我国用的最普遍的方法。其比较简单直观,但由于不涉及影响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的差异,而不能揭示交通安全的实质。
(2)事故率法
事故率法用相对指标来表示交通安全水平,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但是,若单独使用某种事故率来评价交通安全,往往会出现片面的假象,不能反映多种因素综合表现出的真实影响。其合理性有很大争议。
(3)模型法
现行的模型法有两类:一类是统计分析模型,利用多元回归法建模;另一类是经验法建模。前者国外用的多,后者国内用的多。
统计分析模型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经验模型虽较实用,但科学依据不充分,且受地域、交通条件制约,可比性差。目前尚没有较成熟的适合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
(4)概率数理统计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一般为确定正常条件下事故发生的概率分布,以这种分布作为进行判断的依据。看事故发生数是否在正常的概率范围之内,超出这一范围则定义为比较危险,而低于这一范围则定义为比较安全。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在我国比较常用。但是该方法对事故的分析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不同道路交通条件的差别使得结果有时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四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见表1:
综上所述,四种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结合我国交通安全统计信息还不全面,上报资料还不尽详实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灰色系统方法是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的正确认识和评价[2]。
在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有许多“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如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的指标是众多相关指标的代表,而并非全部的相关指标,在许多情况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基础统计数据并不全面。
2、灰色评价方法
2.1 确定评价指标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死亡则是交通安全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结果。它最能表征交通安全与不安全的特征。因此,选取人员的死亡作为评价核心指标初步筛选出:交通事故死亡率、交通事故致死率、亿车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十万人口死亡率、十万自行车死亡率。
道路因素死亡率指标的概念与表示的安全内容有相驳之处,如:某一地区道路的利用率低、交通量小、死亡人数少,甚至没有死亡;而另一地区道路利用率高、交通量大、死亡人数多。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统计实情,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为:万车死亡率(j=l)、十万人口死亡率(j=2)、交通事故致死率(j=3)[3]。
2.2 确定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确定方法
采用概率统计方法确定评价标准。将评价指标的实际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分析数据累积百分频率,绘制累积百分频率曲线,在曲线上确定不同特定累积百分频率所对应的数值作为各灰类的白化值[4]。将灰类拟定为优、良、中、差四个评定等级。选取15%、85%累积百分频率对应点确定优和差,选取40%、60%累积百分频率对应点确定良和中,四个累积百分频率点所对应的Ajt分别为指标j属优(t=1)、良(t=2)、中(t=3)、差(t=4)的白化值。
(2)评价指标数据无量纲处理
因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尽相同,数据变化范围较大,直接将实际指标数据计算、评价,易造成概念不清,难以比较。因此,应将各项评价指标确定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以便计算、比较。具体做法:将该项指标中最大实际数值做分母,将该项指标的实际数据为分子,分别相除后所得即为该项指标数据无量纲处理后的值,处理后的数值在0~1之间变化。
3、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聚类计算步骤
(1)确定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对象。给出评价对象个数n,评价指标项数m,评价灰类数k。
(2)给出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对象i关于评价指标j的原始样本矩阵D0。
(3)对原始样本矩阵无量纲处理(各指标数据处理,应与相应指标标准确定过程中的无量纲处理、计算方法一致),得到处理后矩阵D。
(4)确定道路交通安全各评价指标灰类白化权函数(见公式3.3~3.7)。
(5)求道路交通安全各项评价指标的各种灰类的聚类系数ujt(见公式3.8)。式中,j∈(1,2,…,m);t∈(1,2,…,k);ujt为第j项评价指标将评价对象归入t种灰类的聚类系数;Ajt为第j项评价指标属于第t种灰类的特征值。
(6)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对象综合各项评价指标每种灰类的聚类值δit(见公式3.9)。式中,i∈(1,2,…,n);δit为第i评价对象归属于第t中灰类的聚类值;fit (dij)为第j项评价指标属第t种灰类的白化权函数在白化值的权数取值。
(7)聚类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对象。式中,δ*it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属于第t灰类(δil,δi2,…,δiK)中最大者。
4、实例分析
4.1 累积频率法确定评价标准
以北京市、四川省、上海市、陕西省、河南省为宏观空间位置;以2009-2011年该5省市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来确定评价标准。对2009年5省市的交通安全情况进行事后评价。
(1)根据统计数据建立原始样本矩阵D°。
(2)对原始样本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后得矩阵D。
(3)确定5个省市道路交通各评价指标的基础评价标准值Ajt,建立评价模式。计算得矩阵Ajt如下: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得矩阵D0和D如下:
4.2 聚类演算
5个省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对象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关于每种灰类的聚类值[5]:
对5个省市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对象进行聚类得:
4.3 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可知:2009年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为优,北京市和四川省为良,上海市为中,陕西为差。
在良类中,四川省优的成分较高,约达3.6%,良、中、差的成分分别占:42.5%、24.5%、29.4%。北京市优的成分稍低,约2.9%,良、中、差的成分分别占:48.4%、3.5%、45.1%。因此,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四川省稍好于北京市。
综上所述,2009年5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优良排序为:河南省、四川省、北京市、上海市、陕西省。
5、结论
(1)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数据信息不完善的缺陷,对现有数据进行归类、综合;统一评价标准;对各类指标进行清晰明确的计算、归纳,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城市之间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优劣,客观地反映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综合情况。
(2)以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北京市、四川省、上海市、陕西省、河南省等省市在2009年道路交通安全优劣状况排名。评价实例中,确定指标的评价标准时,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起来,评价结论将更具可比性。
(3)灰色系统评价计算过程较为繁杂,采用计算机进行编程计算,可快捷、准确地得出计算结果,进而方便地对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做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
摘要:对国内外常用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为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灰色理论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估方法、实现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牛会永.基于灰色理论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92-95.
[3]唐琤琤.道路交通安全评价[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4]张殿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徐任婷,陆建.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04:1 1-15.
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保护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层层汇总计算各措施层指标的合成权重,作为保护能力得分量化的基础。同时,还在现有等级测评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度量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安全保护能力评价结合了正向的保护状况和反向的风险情况进行综合判定。
关键词:等级测评;评价指标;权重;风险分析;多对象平均分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on system protection capabilities was built based on AHP, which was used as the basis to calculate the various layers weights as the synthesis weight of the index of measure layer, and used as the foundation of quantifying security capability score. Meanwhile, based on the existing classified protection testing and evaluating, a new idea was put forward to measure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protection situation from the "pros and cons" of two different views.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capability was evaluated and comprehensively judged by combining with the posit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 and reverse risks.
Key words:classified protection testing and evaluating;evaluation index;weight;risk analysis;average score of multiobject
1引言
对信息系统实施等级测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进行评价是等级测评的重要环节。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能力评价是对等级测评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分析与度量。安全保护能力评价虽然不能直接保护信息系统,但其结果可以反映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状况,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薄弱点,可以作为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后期安全规划的依据和基础。
2研究状况分析
在信息安全评价方面,从安全评估模型的着眼点看,目前存在两方面完全不同的模型:一种是从“正面”分析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能力为出发点的安全评估模型,如闫强等人提出的安全度量评估模型[1];另一种则是从“反面”以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为出发点的安全评估模型,如风险评估模型,从可靠性评定模型中发展过来的故障树模型等。这两种不同的模型,分别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度量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
本文充分借鉴上述两种模型的优点,首先从“正面”分析系统安全保护能力是否达到等级保护相关标准的要求,然后从“反面”以在等级测评中发现的系统脆弱性为出发点,综合分析系统面临的风险。
3系统安全保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安全保护能力评价是在等级测评的单项测评结果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方面:单项测评结果判定、单元测评结果判定、整体测评、风险评估以及综合分析[2,3]。
整体测评主要是以“正向”为主,包括安全控制间、层面间和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安全测评,以及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风险评估主要是以“反向”为主,综合分析则是根据单项测评、整体测评、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保护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单项测评中的各项测评指标直接来自《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4](简称《基本要求》),与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测评指标与系统安全保护能力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关系。因此,为了判定系统安全保护能力,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将安全保护能力与各项具体测评指标关联起来,形成科学的安全保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5]。
本文借鉴层次分析法[6,7]的思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求取各测评指标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8]。措施层(对应《基本要求》的具体要求项)是明确实现各安全保护能力需要的安全机制或安全措施,是综合安全保护能力的最细化、最底层的层次。准则层(对应各项保护能力)是在归纳总结措施层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各项措施能够实现的安全保护能力形成的,是多项安全措施的综合,准则层是措施层与目标层之间的桥梁。目标层(A层)只有综合保护能力一个指标,是所有准则层各项保护能力的综合,是信息系统综合安全保护能力的量化直观反映,也是等级测评的最终结论,量化分数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现状与相应等级安全保护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
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可用示例图1来表示。
其中,准则层指标可以进一步分为能力层(B层)、能力子层(C层)和能力底层(D层),该层指标自上而下是对综合保护能力的进一步细化、分解。其中能力层分为8类能力(见图1),能力子层分为36类子能力,能力底层则进一步细分为126类子能力。准则层分解示例如下表1所示:措施层(E层)来自于《基本要求》技术和管理两大部分的安全措施。其与准则层的关联关系示例如表2所示。
4测评指标综合权重计算
在建立了等级测评安全保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而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的影响权重,得出全部测评指标的综合权重得分。
下面详细说明如何使用判断矩阵求得等级测评指标各层的权重系数。
B层相对于A层的各指标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当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能够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值说明时,则取这个比值作为B层相对于A层的各指标权重。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能力的要求,5个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能力有如下表的特点,即1级更强调安全防护方面的能力;2级在1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检测能力;等等。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等级能力的体现,通过专家对比评审的方式确定判断矩阵。根据专家对比的结果形成判断矩阵AB,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B层指标对A层而言的权重系数WB,并进行一致性较验。
wb=WA1B1……WA1Bn
WA2B2……WA2Bn(1)
WA15n代表B层第n个指标对A1的权重系数,WA2Bn代表B层第n个指标对A2的权重系数,n为从1到8的正整数。
另外,C层相对于B层的各指标权重以及D层相对于C层、E层相对于D层的各指标权重是不会随安全等级的变动而改变的,也不随其服务的是业务信息安全还是系统服务安全而改变,也就是说其权重系数是相对稳定的,主要决定于C层对B层、D层对C层、E层对D层的贡献。因此,可以采取通过专家评审对比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计算特征向量并归一化的方式,得到权重向量。通过计算得出一组权重系数。
根据上述得出的这些权重系数可以生成合成权重。合成权重是指最下层(措施层E层)诸要素对最上层(目标层A层)的综合权重W。根据层次分析法,可以预先计算出从措施层E层到目标层A层的综合权重WA,WA=WB×WC×WD×WE。从而在计算综合得分中直接使用,以减少中介计算。
5安全保护能力综合评价
在等级测评中各单元测评指标的得分包括单项测评结果的符合程度直接得分和整体测评对直接得分的修正分。
5.1单项测评结果符合程度直接得分
单测评项根据不同的测评方式、测评内容等,可能会存在多个测评实施过程与之对应。执行这些测评实施过程后,会得到多个测评证据。如何根据这些测评证据获得单项测评结果是判定得到等级测评结论的基础。
单项测评结果的形成方法通常是:首先将实际获得的多个测评结果分别与预期的测评结果相比较,分别判断每一个测评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相符性;然后,根据所有测评结果的判断情况,综合判定给出该测评项的符合程度得分,符合程度得分为5分制,满分为5分,最低分为0分,测评人员根据符合情况给出0~5的整数分值[9]。这个得分即为该测评项的单项测评结果符合程度的直接得分。其中,0分的情况是指获取的测评证据低于相应测评项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单项测评结果的符合程度得分体现了安全保护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有效性程度[10]。
同时,由于单项测评结果符合程度直接得分越高,表明该项对应的安全问题越不严重,因此可以根据单项测评结果的符合程度得分得到对应的安全问题严重程度得分。即:
S安全问题严重程度得分=5-S单项测评结果符合程度直接得分(2)
5.2单项测评结果的多对象平均分
一般来说,一个测评项可能在多个测评对象上实施。因此,作为综合得分计算基础的单项测评结果应为多个测评对象的平均得分,即多对象平均分。
5.2.1测评对象分类
针对单个测评项的测评可能会落实到一个或多个测评对象上。由于这些测评对象在信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会有所不同,所以测评对象对于测评项对应体现的安全功能所起的作用就有所不同,从而对单项测评结果形成的贡献就可能有所不同。根据测评对象对某一单项测评结果形成贡献的大小,即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把测评对象分为:重要测评对象和一般测评对象。
1)重要测评对象,主要是指该测评对象对于某一测评项在信息系统中的实现起关键性作用,即对此测评项测评结果的形成贡献非常大;
2)一般测评对象,主要是指该测评对象对于某一测评项在信息系统中的实现起一般性的作用,即对此测评项测评结果的形成贡献不大。
因为重要测评对象和一般测评对象对于单项测评结果形成的贡献大小有所不同,所以给他们赋予的权重也就应该不同[11],在这里分别赋予他们相对权重为2和1。
5.2.2多对象平均分
结合单项测评结果符合程度直接得分和测评对象权重,采用几何加权平均方法计算测评项的多对象平均分(四舍五入取整小数点后一位计):
P多对象平均分=(∑nK=1测评对象k在该测评项的符合程度得分×测评对象K权重)∑nK=1测评对象K权重(3)
其中,P为测评项的多对象平均分,n为同一测评项测评的测评对象个数。
5.3整体测评修正直接得分
系统整体测评主要是在单项测评的基础上,通过测评分析安全控制间、层面间和安全区域间存在的关联作用验证和分析不符合项是否影响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测试分析系统的整体安全性是否合理。根据整体测评结果,确定已有安全控制措施对安全问题的弥补程度将修正因子设为0.5~0.9,已有安全问题相互之间的削弱程度将修正因子设为1.1~1.5。
根据修正因子修改安全问题严重程度值及对应的修正后的单测评项符合程度得分。具体计算公式为:
S修正后问题严重程度值=S修正前的问题严重程度值×g修正因子(4)
S修正后测评项符合程度=5-S修正后问题严重程度值/
W测评项权重(5)
其中,整体测评之后求得的修正后测评项符合程度得分即为单项测评结果符合程度最终得分,修正后问题严重程度值也为最终的安全问题严重值。
最后,根据修正后测评项符合程度判定最终的单项测评结果。
5.4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时,将结合关联资产和威胁分别分析安全危害,找出可能对信息系统、单位、社会及国家造成的最大安全危害(损失),并根据最大安全危害严重程度进一步确定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等级。最大安全危害(损失)结果应能够反映安全问题所影响业务的重要程度、相关系统组件的重要程度、安全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安全事件影响范围等。
根据风险分析思路,本文确定最终的风险计算方法如下。
5.4.1可能性分析
本文以威胁的统计频率、脆弱性被利用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P计算方法为:
P=f(T,V)=T×V(6)
T为威胁发生的频率;V为脆弱性组的利用难易程度,本文中为上述求出的修正后问题严重程度值。
5.4.2安全事件损失分析
L=F(A,V)=A×V(7)
L为安全事件的损失;A为资产价值;V为脆弱性组对资产的损害程度。
5.4.3安全风险分析
根据下表可计算安全风险值
R=L×P(8)
R为安全事件造成的风险;L为安全事件的损失;P为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4.4风险等级确定
根据安全风险值R确定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等级,结果为“高”、“中”或“低”。
5.5计算综合得分及结论判定
综合得分可以采取层层往上汇总的方式来得到,各层指标的分值满分以5分计,也可以直接通过措施层E层各指标的“最终得分”乘以合成权重系数直接得到。在此以合成权重方式进行计算。
考虑等级保护要求,信息系统中不准存在高风险安全风险。因此,若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会导致其面临高等级安全风险,则综合得分计算公式[9]为:
S综合得分=C60-∑mj=1Sj∑nK=1Wk×12(9)
其中,S综合得分为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综合得分,Sj为修正后问题j的严重程度值,Wk为测评项k的合成权重,m为安全问题数量,n为总测评项数,不含不适用的控制点和测评项。
其他情况下,综合得分计算公式[7]为:
∑nk=1Pk×Wk∑nk=1WK×20(10)
其中S综合得分为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综合得分,Pk为测评项k的多对象平均分QUOTE,Wk为测评项k的合成权重,n为总测评项数,不含不适用的控制点和测评项,有修正的测评项以4.3章节中的修正后测评项符合程度得分带入计算。
等级测评结论根据综合得分计算结果进行判定。结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或者“不符合”,判定依据如下:
1)符合:综合得分为100分。
2)基本符合:综合得分为60分(含60分)至100分(不含100分)之间。
3)不符合:综合得分低于60分。
6结语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保护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层层汇总计算各措施层指标的合成权重,作为保护能力得分量化的基础。同时,本文还在现有等级测评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度量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安全保护能力评价结合了正向的保护状况和反向的风险情况进行综合判定。
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公安部于2014年12月31日发布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报告模版(2015年版)》,通过该模版发布前十几个第三级信息系统等级测评试用以及近一年来信息系统等级测评工作使用,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有效性,能够较科学的反映信息系统的真实安全保护状况,并且已有多家机构开发了等级测评工具。
总而言之,本文采用了量化评价方式支撑系统等级测评结论判定,有利于促进等级测评往安全措施有效性和完备性方向发展,有利于等级测评工具化,从而使得结论更客观、更有利于不同系统之间安全保护状况的比较。
参考文献
[1]赵亮.信息系统安全评估理论及其群决策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2]GB/T 28448-2012,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GB/T 28449-2012,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符萍.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动态指标体系构建模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6]许树柏. 层次分析原理[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7]王莲芬,许树柏. 层次分析法引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8]袁礼, 黄洪,周绍华.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系统安全保护能力评价模型[J].计算机仿真, 2011(5):126-130.
[9]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报告模版(2015年版)[R],2015年,http://www.djbh.net/webdev/web/HomeWebAction.do?p=getlistHomeZxdt# .
[10]袁静,任卫红,朱建平.等级测评中关键安全保护功能有效性测评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3(1):2-4.
【安全评价方法练习题】推荐阅读: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01-16
安全评价方法:确定论分析方法06-17
化工、石化企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12-08
液氨安全评价10-11
安全评价二级真题07-06
公司安全评价报告11-25
三同时安全评价12-23
安全教育评价01-28
煤矿安全评价内容02-08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03-2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