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商业银行论文(推荐8篇)
问题
2015-04-14 10:21:07 作者: 张吉光
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明显加大了科技投入,在强化传统电子银行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严格的监管以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规范审慎乃至于略显保守的经营行为和文化氛围,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时面临诸多制肘。
自2013年以来,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为代表,借助第三方支付或社交平台所积累的客户以及数据资源,从余额理财切入,并拓展消费金融,乃至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也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趋势下,商业银行明显加大了科技投入,在强化传统电子银行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严格的监管以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规范审慎乃至于略显保守的经营行为和文化氛围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时面临诸多制肘。
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趋势一:进军直销银行。目前已有北京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兴业银行、包商银行等约20家银行推出在线直销银行,参见表1。商业银行推出在线直销银行的直接推动力来自于以余额理财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因此,已上线运行的在线直销银行无一例外将余额理财作为主打和必备产品。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跨区域开展业务,则是众多中小银行倍加青睐直销银行的主要原因。从更深层次来看,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社会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从而引发金融行为模式进而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改变。在线直销银行正是商业银行的提前布局。
趋势二:搭建电商平台。截至目前,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主要大型商业银行,以及成都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已开设网上商城,参见表2。如果说商业银行设立在线直销银行的推动力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客户分流和业务分流,那么开设网上商城的推动力则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改变。阿里巴巴、京东等依靠网上商城所积累的大量商家和用户的交易数据,纷纷创新运作模式,进入金融领域,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依托大数据的创新,日益成为传统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受到诸多制肘,无法获取第一手交易数据的情况下,自身主导搭建网上商城,积累交易数据,成为商业银行的最终选择。趋势三:网上银行转型。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是国内最早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因其便捷、灵活、高效的特点,深受商业银行和客户推崇,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但由于其设计理念是作为银行柜台的延伸和产品的销售渠道,网上银行更像一个操作平台,只是面向自身客户,资金在银行内部封闭运作,不具有获客和经营功能。这正是其与当前所指的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区别所在。无论是操作的便捷性,还是产品的丰富度,以及所谓的应用场景,网上银行均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推动网上银行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一是开发针对网络客户的专属产品,丰富产品线;二是打造应用场景,寻找入口,增加获客功能;三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简化流程,提高便捷性;四是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形成网上银行优势。
趋势四:开发基于社交平台的金融服务。互联网、移动通讯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带来新的竞争对手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借助社交平台的便捷性及其积累的庞大客户群,推出微信银行、微博银行和宜信银行。一方面,丰富产品宣传和品牌传播渠道,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基于社交平台,融入网点查询、转账支付、交易提醒、理财购买、无卡取款等功能,构建起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能力。此外,通过开发微融资、微理财等专属产品,在营业场所或其他场所引入自动获取微信客户并推送产品信息的技术,实现主动获客,提高经营能力。
趋势五:大力拓展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便捷性和高客户体验度。商业银行大力拓展移动金融正是对这一点的积极应对。概括起来,有如下做法:一种是传统网上银行移动化,推出手机银行,打造掌上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另一种是与互联网企业等跨界合作,推出专门的移动金融APP,融合金融服务、消费、娱乐等场景,构建移动金融生态,比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易商,广发银行推出的月光宝盒等;第三种以浦发银行为代表,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基于NFC-SIM卡模式的手机近场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
趋势六: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关键在于,通过电商平台积聚商品供销的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或产业链,进而积累交易信息。这正是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所在。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纷纷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在推进路径上,一种是与第三方合作,如中信银行与海尔日日顺物联网平台合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1号店合作电商供应链金融产品;另一种是自主开发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针对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线上供应链金融更加智能和开放,银行从对资金的管理到对交易对手的管理,不仅为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支付等传统资金服务,还融入理财、订单管理,甚至账务处理等功能。
趋势七:实体网点智能化升级。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运用,网点面对面的柜台交易日益被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所替代。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商业银行着手开展实体网点的智能升级。一是重新进行功能布局,增加智能化自助交易设备,如VTM、ITM、自助发卡机等,甚至打造无人值守的智能轻网点,打破交易的时间限制;二是在传统业务流程中引入智能元素,如借助移动pad,更高效和便捷地为亲临网点的客户提供服务,提高客户体验度;三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和服务,打造O2O金融服务新模式。此外,一些商业银行还积极探索与咖啡店、商店等合作,推出新型网点业态。
趋势八:线下业务线上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网上银行产品,实现线下产品同步线上化,主要集中在理财业务领域;二是开发线上贷款业务,实现线上申请、受理和审批,提高处理效率,如工商银行的逸贷、浦发银行的网贷通,以及建设银行的快贷;三是针对某项业务领域,整合线下所有相关服务,打造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如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围绕中小企业存、贷、汇等金融需求,开发了企业在线信用评级、网贷易、惠结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并实现了与银行中后台信贷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对接,形成了从客户接触、跟进营销、商机发掘、产品销售到在线业务办理的全链条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面临六大问题
问题一:不对等监管制约优势发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监管的容忍。无论是余额宝,还是京白条,亦或是票据理财,都是事实上的金融产品,但从事这些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仍然被定义为商业企业,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同样开展此类业务的商业银行则需要接受严格的资本监管和产品准入审批。这种不对等的监管,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拓展互联网金融的成本,并限制了其创新活动的开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监管制约了商业银行优势的发挥。相比于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丰富的金融业务经验,尤其是设计理财产品,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但目前监管要求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必须亲见亲签,第一次购买要签署协议。造成的结果是,商业银行无法像余额宝一样借助互联网开展理财业务。而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和平台,以此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理财业务则不受监管制约,既发挥了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提高了客户体验度,又绕开了监管约束,造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远程开户,给予虚拟电子账户与传统银行账户相同的身份,这一问题将一直存在。
问题二:文化理念影响创新效率。互联网金融的最大特点在于创新速度快、效率高,同时,竞争激烈,产品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商业银行长期形成的以合规文化(或称为严谨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氛围与这一特点有较大差异,制约了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在合规文化主导下,各项业务首先强调的是规范,因而设计了很多制约环节和监控措施,如业务授权与事后监督,以及系统控制等。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创新时,流程长,制约多,难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互联网企业以创新文化为主导,一旦发现市场商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创新抢占市场,并为此设立较高的风险容忍度和快速补偿机制,在风险可控情况下,速度放在第一位。因而创新周期短,产品推出速度快。
问题三:传统运作模式制约创新成效。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模式是基于资金流而设计的,是在银行体系内的自循环,没有直接介入客户的交易行为,更多是被动满足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跟客户在银行的物理渠道办理业务所依赖的账户、信息、风险控制系统、业务审批和处理系统、核算系统基本相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运作模式。这导致银行借助互联网创新出的产品往往离市场和客户需求有一定差距。而互联网企业是从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交易行为拓展金融业务,并基于此设计运作模式,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可以从交易行为中挖掘客户的潜在消费或投资需求,并据此开发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效更高。
问题四:风险控制影响客户体验。高杠杆经营的特性,以及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得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通常将风险放在第一位,风险文化在企业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加之在国内金融消费权益法律不健全,居民消费权益存在事实上的过度保护的情况下,基于防范声誉风险,以及避免客户损失波及银行的考虑,商业银行对推出的金融产品,不仅从自身角度,还从客户角度采取了诸多风险控制措施。如网上银行,为了保护客户资产的安全,银行通常要求客户使用U-key,同时需要输入密码验证,导致流程繁琐,影响客户体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在线支付,只需要简单的密码验证就可以完成操作,余额理财产品也是网上绑定银行卡号即可购买,后续购买及赎回非常便捷。互联网的特点本来就是便捷、高效,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的金融产品更应秉承这一特点,如果仍用传统思维,附加过多防控措施,不仅影响客户体验,更有悖于互联网精神。
问题五:缺乏平台难以快速切入。市场需求是创新的直接动力,也是创新的活力所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同样如此。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之所以发展迅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多年的积累,这些企业普遍构建起由众多商家和消费者构成的网络商业生态,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而商业银行虽然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客户信息,但主要是线下客户,缺乏互联网应用场景和网络经济平台。因此,其推出的以在线直销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的一大优势是精准创新、精准营销,即针对平台上的不同类型客户,基于交易行为特点,开发针对性产品,并引导其在对应的应用场景上使用。可以说,平台的缺乏是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的短板。这也是商业银行推出网上商城的原因所在。
问题六:营销方式和力度无法与互联网公司比拼。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在加快金融创新速度的同时,也改变了客户的行为。一方面,由于新产品更新速度快,可选择余地多,客户的流动更加频繁,对单家金融机构的忠诚度快速下降;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得客户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转换成本大大降低,客户的价格敏感性同步提高,客户黏度更多取决于产品的知名度和价格水平。因此,营销推广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为重要。正因如此,互联网企业往往出手阔绰,甚至不惜以贴钱的方式提高知名度,获取客户,如前期热销的票据理财产品,而商业银行受监管以及自身传统理念的制约,在营销的力度上远不及互联网企业,在营销的方式上也更为传统,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并对后续创新形成制约。
银行业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五大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监管,建立基于功能监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架构。宽松的监管环境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无监管状态下的零门槛使得从事互联网金融的机构鱼龙混杂,一些机构超过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盲目拓展业务,导致风险积累,甚至于借互联网金融之名行诈骗之实,给金融安全带来冲击。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公平的监管环境限制了商业银行更多地参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建立基于功能监管的监管架构是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尽快将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纳入监管体系,按照功能监管原则划分监管权限,确保从事相同业务的机构接受相同的监管要求,切实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准入和业务开展。二是,以互联网金融监管为契机,顺应综合化经营和跨界经营的大趋势,尽快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类监管之间的有效联动,探索建立类似英国金融服务局的统一金融监管模式。三是,鼓励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创新,在某些风险控制能力强、信息科技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中先行先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二,引入新技术,实施信息化银行战略。商业银行应转变信息科技理念,使信息科技从面向经营转向经营与管理并重,从科技支撑转向科技引领,全面推进实施信息化银行战略。核心是通过深入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尽最大限度提高业务运行效率、科学决策水平和客户体验度。具体来说,在经营上,打破传统银行基于资金在体内自循环的经营模式,主动延伸服务链条,使金融服务与客户交易行为(包括消费、生产、投资等各方面)深度融合,并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交易上下游,搭建交易平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服务平台;此外,通过建立网上商城、与平台企业合作等方式,构建在线商业生态,积累交易数据,挖掘客户金融需求,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线上获客和在线经营。在管理上,加快整合内部各交易系统的数据资源,引入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客户行为特征和市场趋势,实现基于客户分类的精细化管理和精准营销。同时,积极构建整合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统一管理指标规则,形成面向不同层级管理者的报表体系,提高管理决策的数据支撑水平。
第三,整合资源,打造四大基础平台。平台经济是互联网金融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方向是,围绕“金融”这一核心,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以客户平台为基础,以服务平台、产品平台和功能平台为支撑的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客户平台方面,或者构建网上商城,或者与电商合作,或者与物流、电信等拥有庞大客户资源的龙头企业合作,或者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客户资源的有效整合,搭建具有不同特色的众多客户平台,实现快速获客。在服务平台方面,打通网点、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客户经理以及客服中心等不同服务渠道,形成区别于互联网企业、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渠道优势。在产品平台方面,既要实现线下产品的线上化,更要致力于开发针对性的线上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将众多产品按功能整合,形成一站式、全方位的综合产品平台。功能平台方面,围绕客户商业行为和交易行为,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上下游商业场景,打造一个集生产、生活、消费、投资等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平台,实现客户与金融服务、产品之间的有效联结。
第四,借力发展,构建多元化合作渠道。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通过跨界整合实现金融与客户行为的深度融合。这需要建立相对完备的互联网商业和金融生态。在这方面,商业银行虽然拥有丰富的金融经验,但需要实现向线上的转换;虽然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但缺乏将其转移到线上的应用场景,且没有实现集群化、平台化的整合。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与各类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打造适合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的生态环境。一方面,积极与第三方支付、电商企业合作,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借助其平台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探索与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合作,将自身金融产品与其手机或服务捆绑,实现营销前移;第三,与实体商家开展合作,基于实体商家的线下商业环境,融合金融服务,构建线上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应用场景,实现批量获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模式;最后,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具有特色、适合互联网应用的金融产品,形成产品优势。
第五,探索体制改革,实施专业化经营。打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建立与互联网精神相适应的专业化经营体制,是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关键。为此,商业银行可以探索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或事业部,在公司内实现互联网化运作,建立与互联网企业相一致的薪酬激励、人才引进以及产品创新机制,以此解决银行体系内传统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或事业部实行相对独立的科技开发机制,避免银行传统业务的开发需求挤占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开发效率。同时,建立专门的客户体验团队,帮助产品开发人员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完善产品功能,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快、潜在风险或漏洞多、后续完善频率高的特点,建立快速补偿和风险容忍机制,对新产品设定风险容忍度,一旦客户使用新产品因非自身原因出现风险,则给予快速补偿,切实提高客户体验度。通过体制改革,重新建立与商业银行传统做法不同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弥补与互联网企业的差距。
一、互联网为金融带来的影响
(一) 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网络效应的有效发挥, 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整体交易的成本明显降低。在互联网区域内, 用户之间的信息在传递和交流过程中, 所花费的成本迅速下降, 网络集聚效应的日益增强进一步减少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减少大大地影响着现行的金融服务模式。第一, 减少信息储存成本可以缓解信息的不对称, 在社交网络及其他网络平台技术下, 个体的多样化行为被记录、储存的成本逐渐降低, 互联网可以对个体的具体行为实行多方面刻画, 这就减少了依靠专业人士的调查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压力;第二, 降低计算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处置及加工的效率, 随着计算能力的快速提高, 以云计算为典型的新型计算方法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的加工处理效率, 实现了超越人脑的计算模式, 从而提高了风险定价及风险管理的效率;第三, 降低网络互通成本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取性, 在不久的将来, 移动通信网络将覆盖全国各地, 人们可以实时借助手持终端去享受金融服务, 推动了服务覆盖范围的延伸。
(二) 建立了以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信息处置形式
信息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 也是组成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因为在技术方面具有从不同维度记载人们行为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已经形成借助大数据来提炼擅长、判定信用、预测将来行为的主要商业模式, 大数据的存在深深地影响着金融服务方式。第一, 大数据对银行信用的风险管理机制产生很大影响。现代的银行要求构建一套依靠相关人员的专业化风控机制来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 倘若采集并记录了单个人的多维度行为信息, 即可实现依赖数据来提炼、加工及分析, 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这将会大大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较大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第二, 大数据可以提升银行金融营销的服务能力。丰富的客户行为数据可以帮助银行判定和预测市场的需求, 从而为金融服务的准确定位及营销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 进一步推动了双边平台的快速兴起
不断地打造双边平台来实现跨区域竞争一直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平台模式并不只是在互联网时代才出现, 古代的集市、市场及当代的购物商场都是双边平台的显著代表,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 在网络效应和复制成本较低的双面影响下, 双边平台凭借让人难以相信的速率及规模遍布全球。以网络零售作为主要范例, 在传统的购物商场, 愈多消费者表明更加热闹的购物氛围、更差的服务态度及较高的价格。但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则显著不同, 更多的消费者则说明能够吸引越多的商家入驻, 所增添的商品类型及商家数量更可以吸引广大消费者。另外, 消费者的增添不仅没有变得拥挤, 反倒能够让后来参与的消费者按照之前消费者的消费感受、评价来判断商家的好坏, 从而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积极参与到此类消费中来。互联网时代的双边平台日益吸引更多的供应方与需求方主动参与其中, 有效地促进了平台服务领域的拓展。
二、推进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 不断地优化和升级金融产业结构, 明确两者良性互动的主要趋势
互联网的广泛推广给金融产业向上发展提供基础, 金融产业从线下延伸至线上, 适合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及社会潮流商业模式的具体要求。传统的金融行业几乎是按照西方模式进行学习, 银行、证券及其他的一些板块都属于舶来品, 大概与国外同步的互联网金融拥有本质上的意义, 这显著反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缺陷与欠缺。制定政策的人员必须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力量, 深入挖掘金融产业实质上的需求范围, 促进金融产业升级。而针对不日益涌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或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 在短时间内的磨合过程中, 建议由监管机构主动指导商业银行弃去欠佳的竞争手段, 努力抓住机遇实现与互联网金融进行良性互动, 加快金融网络化, 为尽快适应金融市场的环境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互联网金融作为政府机关破冰垄断的主要排头兵, 可以帮助实现利率市场化, 然而, 在此过程中不但需要政府的支持, 还需要政府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调整自身功能时给予扶持, 以便构建以商业银行为主流、互联网金融为支流的金融业形态。
(二) 建立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队伍
只有不断创新、开放的互联网才能吸引愈多新消费者参与其中, 同时也能使互联网真正借助自身的效应来发挥优势, 所以, 互联网平台继续建立一支互联网思维力较强的团队。互联网团队伍的结构需要逐渐呈现扁平化, 这样其才能有效地激发集体中的各个成员, 尤其是市场一线人员的激情与活力, 以便更好地提高整体业务的创新水平。尊重互联网精神, 其中也包含客户群, 要以开放的姿态来激发网络的外部性, 充分使用评价、论坛等不同的形式给银行和客户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便利, 同时也可以思考与其他银行构建金融服务体系, 这就可以弥补某个银行给平台提供的不足服务, 达到平台真正实现繁荣。互联网的的主要魄力体现在易发生迅速变化, 但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有其本质上的规律, 在对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时, 能够感受到在面临互联网金融的跨区域竞争中, 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再次紧密结合银行以后的发展方向, 从而建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 共同建立征信平台, 促进行业评测方法标准化
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借助网络交易或其他平台的多元化信息, 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 构建的资信评价体制, 这与传统借贷模式的信用评价体制有较大差别。无论是新兴还是传统方式均有病其利弊, 倘若双方能够共同努力, 推动二者之间的融合, 这就可以防止网贷平台消耗更多的资源与和力量去研制自身的征信系统, 同时还可以减少市场参与人员对资信评测质量的质疑, 从而为融资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利保证。然而, 使用新兴技术和风控要求很难保持平衡, 再加上风险的不确定性也难以预测, 商业银行对风控的经验和创新能力有限, 使得在共同建立征信平台过程中容易出现两者利弊的碰撞。此时, 设立第三方资信评测机构具有很大作用, 具体措施是要以央行已经构建起的征信系统来基准, 与商业竞争相分离, 以研究的态度去深入地探索两套征信方式实现交集。其次, 由于信息共享的意愿不高, 商业银行既然已经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就应该模仿和学习互联网金融信息的挖掘方法。但是身为竞争对象的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在建立征信平台过程中, 难以大方相互提供信息资源。因此, 有效地把二者的关系从竞争转变为互补不仅会导致大量兼并与收购, 还能够促进共生环境的演进及资源的整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现代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 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也促进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同时网络的出现也对金融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不但降低交易成本, 建立了以大数据为主的新型信息处置模式, 还推动双边平台的快速兴起。因此, 我们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及升级金融产业结构, 建立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团队, 共同构建征信平台, 推动行业评测方法标准化, 以便促进互联网金融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廉薇.商业银行需应对好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三大挑战[J].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 07 (23) :235-237.
[2]谢尔曼、黄旭.商业银行再造互联网金融[J].中国金融, 2014, 04 (24) :162-163.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4, 07 (12) :711-712.
[4]杨翾, 彭迪云.美国推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监管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 2014, 11 (29) :751-755.
【摘 要】自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平台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为了抵御住这种种不利冲击,重新夺回市场份额,重新获得角逐市场的能力。商业银行就必须从自身出发,改革相应的机制,加大自身的科技含量,拓展经营范畴。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影响;角逐;拓展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网络形式,拓展金融范畴,实现筹资,交易,资金中转等等金融形式的新一代金融运作。这种新型运作的模式的好处在于比传统的金融体系,更加的透明,更加的让人容易接受,并且相应的操作更加的便利,能为客户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麻烦。并且相应的操作支出更少,因此其比商业银行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且一点点的逐渐抢夺了原属于商业银行的市场。
互联网金融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他们分别是:第三方交易、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P2P平台、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其中以第三方支付和P2P网贷最为人们所熟知,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度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P2P行业累计交易规模已达12500亿元,第三方交易模式仅仅一个季度就获得了9万亿元的交易额度,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是多么的让人吃惊。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虽然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有着很多的衍射,但也不外乎吸纳存款,放贷获取中间利益一途。而等同于商业银行支付与贷款业务的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获得了如此大规模的成功,对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冲击。
1.使商业银行信息中介的地位弱化
互联网环境下,例如阿里巴巴、百度等网络平台可以及时传送相关金融、经济信息,使得所有用户可以及时获取最新消息,成为买卖双方消息对等的有效市场,而非卖方市场。社交平台的兴起,减少了企业的客户资源开发难度,客户可以通过平台反映问题,公司可以及时作答获得相关的反馈。对于资金供求双方而言,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获得对方的信息,减少其中因为银行中介传递消息所形成的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并且,网络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为资金的供求双方的信息匹配问题,作出了极大的职能作用。相应的,其对于银行的威胁也就越来越显著。银行无法通过中转功能获取相应的吸款放款功能,则后续的一系列职能作用也将会大大的受限。
2.使商业银行部分支付功能被取代
互联网环境下,时间、空间已不能再成为经济活动的限制因素,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旋律,网上银行的相关操作的繁复程度以及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对于相关金融操作的需要。而目前,例如支付宝、财付通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各项结算和支付业务,如:随时随地的用支付宝进行交易买卖,汇款转账等,如灵活的将银行卡里的现金转入转出第三方品台。很多时候,这些相应的平台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代替银行的相关职能作用。
3.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受影响
另外,当期的很多互联网平台还具备的增值功能,并且相应的回报率还要远远超过银行的相关利率,同时随时存入随时获取的便利,使得客户将大笔资金存入此类平台,使银行丧失一批客户。而P2P网贷提供客户更加简化的贷款手续,较低的贷款利率,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向此类平台借款,审核较松且时间较短,为急需资金的企业提供了帮助,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群。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促进
在以上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开始积极寻求措施来改变此种情况,由此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一系列变化。
1.促进商业银行的产业创新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致力于产业创新来谋求市场份额,以原本的产品驱动销售的模式逐渐向着以客户为本,以客户的需求转变自身的操作模式的蜕变。从一般意义上的代销模式逐渐向着托管模式进行蜕变。互联网金融的统一特点都是以客户为本,怎样能迎合客户的需求,怎么能为客户提供便利怎么来,从为客户提供便利方面来说,商业银行的相关职能往往无法达到这一点需求。相对缺乏角逐市场的能力。从而商业银行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开始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将“客户为中心”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商业银行为了应对P2P网贷,商业银行开始发展网络信贷,发银行“网贷通”、建设银行“快贷”等应运而生;为了和第三方支付进行相应的竞争,商业银行也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服务体系,基本能起到和第三方支付相似的相关职能功能。
2.促进传统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系统仍然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系统有着很大的冲突和竞争。网上银行使用之初,由于其具有灵活、便捷等特点,收到了用户的欢迎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一般的网银只是起到了一些私底下的银行相关职能作用,但是却不像其他网络金融体系那样,具备招揽客户的作用。因此,各商业银行纷纷对网络银行进行升级改造,将网上银行发展成向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从而起到竞争客户,吸纳客户,招揽客户的目的。同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的金融交易事宜的系统也是商业银行需要重点研发的项目之一,具体来说:就比如研发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APP等系统,让相关的转账,支付交易事宜,能够通过手机快捷的完成。或者找一些互联网经营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合作,建立一个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支付交易的相关渠道。再比如和移动,电信,联通企业合作,通过移动交易方式进行话费充值的相关业务。再比如,加入一些新鲜的智能操作元素,如营销PAD等,尽可能的为客户提供鲜活的便捷性更强的相关职能服务。
3.促进商业银行网点智能化升级
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发展,网点面对面的柜台交易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日益被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所替代。为了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提升自身的角逐市场的能力,当前,商业银行也开发了更多的更人性化的实体设备,就比如VTM、ITM、自助发卡机等,以前要办这些相关业务,还需要去银行排队,还有一定的工作时间限制,这些方面都很大程度的掣肘了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而现在增设了这些人性化的智能设置,也从另一方面打破了这些方面的局限因素,为客户需求更多,更突出的便利作用。另外,为了角逐第三方支付的方式,商业银行还和很多的可以用第三方支付进行直接交易的实体营销群体进行合作,推出了相应的网点业态。
四、结语
从以上种种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同样的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很好的鞭策作用。它能使商业银行认识到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一系列改革。商业银行将其自身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产生了更适于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带动自身产业升級。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八大趋势与六大问题[EB/OL].http://www.zgyhy.com.cn/shichang/2015-04-14/1991.html.
[2]祁妍.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EB/OL].http:// finance.nen.com.cn/system/2014/11/12/013417327.shtml.
[3]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01:109-122.
[4]李佳.商业银行的应从四方面应对互联网金融革命[N].证券日报,2014-01-09A03.
[5]周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J].南方经济,2013-11.
[6]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
作者简介:
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金融,互联网只是工具。互联网金融颠覆的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运行方式,而不是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在于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有优势。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半径更广。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很多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消费者大幅度节约时间成本,可以满足一直被忽视的“长尾”群体的金融需求,大大提高客户覆盖率;二是服务成本更低;三是客户体验更优;四是信息处理能力更强,互联网将金融主体的金融行为变得更有逻辑和更容易辨别。比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互联网金融是以非常民主化的方式来生产和处理信息。就一个企业而言,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会和其他主体发生联系的,互联网通过多侧面来搜集这个企业的信息,将每一个主体产生的有限的信息拼接起来,从而全面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阿里金融实际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五是资源配置效率更高。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更类似于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供需完全匹配,就可以直接联系和交易,形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在无金融媒介参与的情况下高效解决企业融资和个人投资渠道等供需对接问题。同时,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双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时进行,定价完全竞争,大幅提升资金效率,并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
刚才我所提的四个问题,对方辩友要么是不知道,要么回答绕着道,打着传统业务的旗帜,却不知道其本质。借此机会我用理论与数字结合的方法向对方辩友说明:互联网金融业务会取代传统银行业务。
一、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完全包含传统银行业务的主要职能。传统银行业务其主要职能为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三个主要方面。从货币发展历史来看,货币仅是一种支付媒介,由最开始的贵金属逐渐演变为携带方便的纸币,而银行卡、网银的出现更是体现了人们对货币便捷使用、便捷支付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在2012年6月18日财新网上发表说:未来20年中国所有个人和机构都有望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开设账户。这预示着一个电子货币时代即将诞生,那么互联网金融已经具备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三个职能,这已经说明互联网金融业务具备颠覆传统银行业务的先决条件了。
二、从条件来看,互联网金融业务已经蓄势待发,发起了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猛烈攻击。首先,我们来看,2012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了8.1万亿元,已经占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万亿万的1/3。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很快,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支付、结算渠道将会攻破传统银行业务的支付与结算功能啊。
三、我占在对方的角度来看,他们会认为:你怎么能够保证所有人都上网呢?所有人都会使用互联网金融业务呢?对方辩友显然还没有明白互联网金融的魅力所在啊。人们生活方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迫切希望快捷地实现自己购买、支付的需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课本里面就开始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了,难道这还不能看到这种现实状况吗?
汤瑞欣
发布时间:2014-07-2
3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银行传统的经营服务模式面临改革。商业银行如何进行改革创新,缓解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已成为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浅略分析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以供大家探讨。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征
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词汇之一,在2013年发展尤其突出。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是数据处理技术与金融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信息时代大数据平台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除了具有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支付、交易中介等多种功能外,互联网金融服务还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网络搜索五种形式。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互联网金融信用数据更丰富、信息更透明、交易更便捷、用户参与更深入、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是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如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2P平台,冲击了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一方面,仅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交易笔数在2013年“双十一”就为1.7亿笔,总金额超过350亿元,大大分流了银行支付结算客户;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更可提供增值金融服务、信用支付等综合金融服务,由于具有门槛低、赎回快、风险收益稳定等特点,吸引了不少客户和资金的投入。从余额宝的相关数据来看,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其累计的用户数达到251.56万,上线仅18天就已经转入了66.01亿元的资金,并产生了12.04亿元的消费量。另一方面,根据相关统计,国内目前有300多家以P2P为平台的网络借贷公司,一是以有利网为代表的有担保的网络金融交易平台,二是以拍拍贷为代表的纯信用无担保网络借贷平台;此外,还有以点名时间为代表的众筹模式,不到两年的时间上线项目
就达到了近700个,项目成功率接近50%。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的应用,拓宽了客户贷款途径,对银行冲击甚大。
二是削弱商业银行的服务角色。与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相比,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客户的需求和体验更受到尊重,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客户追求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要求和快捷、方便、互动的体验诉求得到显现;互联网金融强调服务产品的灵活性,主张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对称,对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互联网金融中发生的交易一般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客户没有跟银行发生接触,从而疏离了客户跟银行的关系,使得客户的忠诚度下降。在金融业务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没有针对客户多样化需求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价值创造和体现方式被彻底颠覆。
三是减少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最直接的结果是减少银行的营业收入来源。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企业已具有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银行具有的业务功能。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非银行机构凭借其掌握的大规模客户入口、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使得商业银行在结算业务收入上分少一杯羹。随着互联网贷款平台的逐步优化完善,小微企业可在互联网上实现融资需求,因此银行流失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贷款客户,利息收入进一步收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更多的公司会依赖互联网金融,这都将严重影响到银行的利差收入来源。如今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正在一步步被互联网金融所挤占。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推动大数据应用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功,归功于他们在数据的深度挖掘应用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将现有数据体系进行整合,通过对信息系统数据架构的改造和数据资产的规范治理,加快手机银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业务环节的应用,提升信息综合处理、技术应用、增值服务、市场拓展等能力。
(二)重视客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了简便和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避免客户在办理业务时遇到的诸多麻烦。商业银行应要以此为鉴,以立足客户体验提升为根本,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一是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利用数据信息平台的优势,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环节,高效配置资源。二是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创新移动理财、近场支付、网络贷款等手段,打破业务办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约束。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
商业银行在新员工招聘时既要引进熟悉金融业务以及新技术运用的复合型人才,也要注重在工作中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培养集金融业务知识、市场营销技能、网络信息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逐步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合作中寻求共赢
商业银行可以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多方面、多渠道寻求合作机会,充分利用商户资源和客户信息。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小额贷款、担保、租赁等金融服务商,形成金融服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交叉销售;另一方面,大力开发第三方支付方式或者与相关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提高自身移动支付渗透率,扩大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方面的业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界定
在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界定上,有研究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是指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这类金融业态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APP等技术来经营,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包括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也包括现有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互联网化。而从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则是指单纯依靠互联网来进行融资的新型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它的资本流转仅仅依靠互联网技术作为金融中介,不依赖银行,也不依赖于证券公司等。本文将通俗的新兴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定义为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即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资金融通仅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称之为互联网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起步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伴随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呈现出超常规增长的势头。特别是2013年,互联网金融由余额宝为导火索迅速引爆,并作为“搅局者”成功打入中国金融市场,2013年也由此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阿里小贷异军突起、“三马”试水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数量激增、十家较大的商业银行分别开设网上综合商城等。
刚开始,互联网金融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支付结算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业务进入传统商业银行的领地: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电商小贷、网络保险销售、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以这些形式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直接匹配平台,与客户实现了开放、交互和无缝接触,在第三方支付、线上融资、线上理财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抢占银行基础业务的市场份额
首先,在支付领域,作为商业银行最原始的业务,这部分业务如今已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吞噬。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其交易价格更低廉、操作更快速便捷、支付无时间差等优势迅速抢占了我国16亿元支付市场份额的80%;其次,在线上融资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以众筹、P2P网贷、电商小贷等创新性的融资模式,将因为征信体系的缺陷性而被银行业所忽略的小微企业、个人借贷等领域的贷款业务纳入旗下。虽然从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风险管控方面的劣势尚不能对银行构成威胁,但是长远来看,受益于互联网信息的公开分享,互联网企业非常有可能将信贷业务扩展到大企业客户,届时将对商业银行构成极大威胁;最后,在投资理财领域,一方面,以余额宝、微理财、财付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侵占着传统银行受制于门槛高、期限长等缺陷而忽略掉的草根客户市场;另一方面,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譬如“好贷网”、“融360”、“数米网”、“天天基金”等承担起了原有金融机构发布理财、贷款、基金等信息中介或代销业务,使得银行这部分表外业务的收入也被互联网企业所抢占。
(二)改变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
相比于传统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经营上将先进技术与金融服务融合在一起,开放现有的金融平台,能对客户迅速作出反应、服务更加灵活多变。譬如,阿里巴巴集团开辟的阿里小贷业务创新性地利用网络数据库信息有效解决传统银行头疼的小微客户的信用风险规避问题,开辟了小微企业融资新渠道,有效地赢得了小微企业、个人等贷款市场。而受制于缓慢的网络化进程,传统商业银行虽然对互联网企业的攻城掠地有所准备,纷纷推出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产品,但是其服务质量、服务模式仍远远不足以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抗衡,也难以对客户需求迅速作出反应,这也造成其长久以来对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贷款业务以及理财市场的忽略。在网络平台的构建上,传统商业银行也只是仅局限于网络支付以及转账,难以实现多个平台的相互转换。
(三)加速利率市场化,实现金融托媒
与传统金融机构利用央行基准利率指导来制定利率基准不同,互联网金融利用网络化交易平台实现交易双方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透明与对接,借方报价,贷方根据流动性和风险等因素来选择对象,双方交易市场化。这样,互联网金融机构就能通过市场来判断利率走势,形成特定客户群的利率水平。今后,如果能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借贷双方数据做系统深入挖掘,则利率完全市场化指日可待,从而形成完善的贷款定价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作为网络化交易平台,担当着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中介的角色,使得交易双方能够利用该平台实现资金的互惠互补,并且已经发展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能为客户实现付款、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功能。因此,互联网金融将加速弱化传统银行的中介角色,实现金融托媒。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形成机理
如上所述,伴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经营模式、传统职能等带来了深远影响,互联网金融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对传统银行产生极大的冲击,但是商业银行历经400多年的发展,其强大的生命力不单单完全借助技术优势,其经济地位也不容忽视。因此,未来两者不应只是寻求一方代替另一方的模式,而更多地应认识各自的定位,在鼓励竞争中寻求互惠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必要性分析
1.恶性竞争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银行如若不能认识到各自的优势所在,盲目恶性竞争则只会导致双方两败俱伤。譬如,在借贷与理财市场上,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果通过盲目调高收益率等手段来吸引客户,而银行为了留住现有以及开拓潜在客户而紧随其后为提高收益率而进一步恶性竞争,则不良的竞争会造成金融市场利率紊乱,提高融资成本,阻碍金融业良性发展。此外,实力较雄厚的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过度竞争会给实力薄弱的企业造成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它们最后因敌不过竞争而破产或被收购,损害它们的经营权益,破坏市场竞争原有的公正性。其次,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互联网金融企业虽然抢占这部分业务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其无法完全脱离传统银行,特别是第三方支付企业资金的兑现需要依托银行,如果银行与其展开恶性竞争,则会冻结用户的银行账户,其支付宝账户也会被封冻,目前,也有银行降低了支付宝转账金额额度。因此,毫无疑问支付宝的“寿命”取决于银行。同时,如果银行介入第三方支付,一些互联网企业最终可能会敌不过实力较强大银行而被收购或者经营不善导致破产,依靠银行自身的金融垄断优势,第三方支付的市场将受到挤压。
2.单纯合作只会导致垄断等问题
现今各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原有地位并在互联网金融这一大锅里面分一杯羹,纷纷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例如:兴业银行与搜狐焦点联合推出“e购贷”贷款产品,兴业银行与百度、1号店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进行合作。各银行纷纷抢食互联网金融这一片蓝海,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如果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只进行合作的话,这会使其垄断我国金融行业。垄断就会存在操纵市场的可能,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降低行业效率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如果行业垄断后没有继续改进的话,就会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造成客户的不满意度增加,也有可能存在恶意性经营,因为垄断地位来获取超额利润,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可行性分析
从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互联网金融只是借助互联网工具从经营模式上改变现有银行的运行模式,其在客户基础、服务网络等方面尚难以撼动传统银行的地位。因此,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有优势,这促成了双方竞争合作可行性的客观基础。
1.在客户服务上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在客户服务方面,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利用全天候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工具,打破传统银行时间、地点的局限性,使得客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资金支取、借贷、办理远程银行中介业务,大幅度地节约了时间成本,实现了更广的服务半径。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的中介,资金的借贷双方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双方的资源与信息,每个客户的需求都得到了充分关注与满足,因此,客户体验较传统银行更为优越,也有效地打开了被银行忽略掉的“长尾”市场。当然,作为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银行,虽然在服务半径、客户体验等方面与互联网金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其仍然存在着客户基础雄厚、服务网络完善等优势。互联网金融对客户教育程度要求较高,对互联网行为习惯的依赖性较强,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基础仍然比不上传统银行。譬如,2007年英国在线银行爱格(Egg)就因客户的流失而被花旗银行所收购。此外,多年的积累沉淀使得国内银行业的客户服务网络相比于互联网金融更为完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且机构和代理行有向海外不断延伸的趋势。实体网点、便捷银行、楼层银行等实体服务点连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服务网络,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2.在信息与资源处理上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在信息处理方面,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来讲优势非常明显。互联网金融借助网络优势使得金融主体的行为变得更有逻辑和更容易辨别,这样,信息处理能力更强,交易成本更低。具体地说,在信息获取上,传统银行将单个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分析,而互联网金融则通过单个企业所处的企业环境出发,从多个侧面来理解该企业的信息,并进一步将这些信息做拼接,这样便可以获得一个全面的企业信用状况,阿里金融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有效打开小微企业这一市场;在信息处理上,相比于传统分散庞杂的信息资源,互联网金融模式利用社会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搜索引擎组织和结构化信息,云计算建模和分析信息,这样使得其金融交易具有充分的信息基础;在资源配置上,互联网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资金供需双方利用互联网中介平台实现融资与个人投资的有效供需对接,实现定价完全竞争,大幅提升资金效率,并进一步带来交易成本的有效降低,一般而言,银行业通过在线虚拟支付的成本仅是通过物理分支机构支付的1/16到1/6。
3.在资金供给上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在资金供给上,互联网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仍然存在有风险管控薄弱等缺陷,因此其吸储能力仍远不足以与传统金融相抗衡。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仅资金来源有限,而且筹资成本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则不然,利用吸收存款、发行金融债、同业拆借等多种方式,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和小微企业带来可持续的信贷资金来源。仅从存款方面看,商业银行就可以吸收居民储蓄、企业活期和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IPO资金存款、第三方支付资金、结构性存款等多渠道的资金。
4.在风险管控上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在风险管控方面,有着多年基础的商业银行相较于互联网金融积累了更为丰富的风险管控经验。无论从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手段来讲,还是从企业征信体系的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来说,商业银行均能有效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控制业务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譬如,某商业银行将多年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开发出各类小微贷款打分卡,进而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和质量。然而互联网金融因为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监管法律法规的缺位使得其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分为信贷类风险与非信贷类风险。信贷类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很多资金需求者无需提供抵押品或者第三方担保便可以凭借资金信誉获得贷款,这显然存在着较大风险性;非信贷类风险则主要是在支付领域以及保险产品或者理财产品的销售方面,因为赖以支撑的互联网网络本身存在的风险性,譬如容易遭到黑客攻击,黑客盗取密码等所导致的账户资金的丢失。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劣势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构建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双方在强调竞争的同时,更注重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应该从各自的优势出发,注重优势互补,在传统的第三方支付、线上融资、线上理财等基础业务上开展竞争与合作;在经营模式上相互借鉴,功能互补,信息共享;顺应时代发展,双方共同致力于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一)基础业务上有效竞争,互惠合作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第三方支付公司在资金处理效率、创新能力上优于银行,但是在吸收储蓄存款上又无法与银行相比。因此,双方可以分别利用各自优势,银行托管、划转和清算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备付资金,开展分期付款、个人授信。双方合作获取网关接入手续费用,增加中间收入,提高客户活跃度和粘粘性,丰富收入结构,两者在“竞合”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共同发展;在融资领域,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与客户基础弱于传统银行,但是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又优于传统银行。因此,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打造线上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则将有效开拓传统银行鲜为覆盖到的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在线上理财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银行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重视利用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互惠合作,制定大数据经营策略,重视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营销渠道来有效降低成本,而互联网平台则利用传统机构获得数据,降低获客成本,实现双方共赢。
(二)经营模式上相互借鉴,功能互补,信息共享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在经营模式上各有优势。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有更为广阔的客户服务半径,对客户反应及时作出回应,客户体验较高,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资源配置水平较高。因此,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的粘性,带动其他银行功能业务的发展。而商业银行有稳固的客户基础,容易给客户予信任感,有线上线下广阔的服务网络,资金来源充足,风险管控能力较强。因此,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完全可以利用双方的优势点,在加强竞争的同时,共享商户资源与客户信息。起步于支付网络市场的互联网企业有丰富的中小个体的交易行为信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又使得其能迅速生成客户交易习惯与信用等级,传统银行同样需要这部分信息;同时,传统银行多年积累下来的客户基础以及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于互联网初期构建安全度较高的客户群体也大有裨益,能有效提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此外,商业银行与相关的制造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等龙头企业稳固的合作关系也为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交叉销售。
(三)积极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的这句话几乎成了互联网金融的第一口号。类似的,还有据传出自比尔·盖茨之口的“传统银行如果不改变,就是二十一世纪快灭亡的恐龙。”这句话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热度的上升而被广为传播。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其真实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但无论如何,人们应该注意到,两句“名言”都预设了同一个前提——银行不改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银行业真的是一潭死水、僵化不变吗?经历了半年多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冲击”,作为传统金融领域的代表,银行业又是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的?
“颠覆”or“再包装”?
与互联网行业的其他概念一样,互联网金融不长的发展历程中,充斥着诸如“颠覆”、“消亡”之类充满侵略意味的词汇。舆论似乎已经将传统银行业“生死对手”的角色赋予了互联网金融。
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杨宇红却并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更像是对传统金融产品的一种“再包装”。
“再包装”,听起来似乎不够“高端”,效果却出人意料。以互联网金融的标志性产品——“余额宝”为例。尽管在专业人士看来,余额宝并没什么本质上的创新之处,连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周晓明也表示:“大家把余额宝捧得挺高,但它本身没什么大不了。普通的货币基金,搭载到大家习以为常的支付平台,唯一的创新就是所谓嵌入式直销,把货币基金直接放到支付账户里,但也就是一张纸的距离。”但正是在余额宝捅破了这张纸之后的五个月内,天弘“增利宝”的规模从0元扩张到1000亿元,投资账户数接近3000万,跃居国内最大规模货币基金,相当于国内全部78只货币基金总规模的近20%。如此“包装”效果,令人震惊。
余额宝的价值在于,通过对金融产品的重新包装,大大提升用户体验,正所谓“新瓶装旧酒,卖给原本不喝酒的人”,这对于银行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由于并不缺乏客户,银行的理财产品门槛通常较高(例如,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均有每笔5万元或以上的起点要求)。互联网金融给银行提了一个醒:是否忽略了海量的入门级客户?此外,杨宇红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存在对于理财理念的教育缺失,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给全民做了这方面的基础教育。
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
优化自身产品服务
在杨宇红看来,互联网金融是网络与金融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传统金融行业与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的金融服务业态。虽然这一领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但目前竞争仍主要集中在理财与融资两项业务上。近期舆论则更多集中在理财业务上。“基于我们的了解,目前互联网企业对于理财业务发展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渠道变现,充分利用自身客户优势与渠道优势,代理相关理财产品,实现客户的聚集与规模效应;二是自有品牌,充分利用自身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极具个性的理财品牌,冲击和颠覆客户的传统理财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农行也借鉴了互联网金融产品中的特色和亮点,将其应用于对自身产品的优化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农行的“自动理财”为例,事实上,这类产品并非农行独有,各家银行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但在今年,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农行对其进行了优化完善。例如:在开放时间内赎回可实时到账,并且通过农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均可完成;签约后只需首笔扣款5万元,即可在“单笔最高金额”和“留存最低金额”之间自动投资,降低了投资门槛;实现了“隔夜理财”等。杨宇红表示,“自动理财”的推出,目的是优化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的碎片化理财需求,降低投资门槛,实现“自动化”理财。这一产品将目标客户定位为经济实力较弱的年轻人群以及工作忙碌无暇理财的人群,在推广方式上由原来的主推线下转变为完全线上推广。这一转变,迎合了目前“碎片化理财”和“懒人理财”的主流诉求,取得了较大的市场反响和知名度,产品签约率较之前提高了近5倍,交易金额提升了3.3倍。
此外,农行还借鉴互联网电商模式,开辟了理财专属区域,在门户网站建设了“理财e站”,将农行的理财产品优势与电子渠道优势有效结合,为客户提供全流程、便捷、专业的在线理财体验与服务,并通过强化理财业务的联动,保证柜面渠道与电子渠道、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产品展示与交易操作等的有效协同,实现客户从浏览、决策到交易的无缝平滑过渡。
以优化用户体验为核心,
加强电子银行建设
为最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作为互联网时代银行面向用户的前台,银行门户网站成为用户感受银行服务体验的第一窗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优化用户体验为核心,农行从平台、渠道、流程、业务、产品等入手,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具体来说,电子银行部制定并实施了电子银行用户体验长效机制及工作规则,将用户体验引入电子银行的日常功能设计、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等环节。在新产品研发、新功能上线以及新服务推出时,由专门的用户体验执行团队组织内外部客户进行测试与验证,保证用户体验执行效果。
以理财业务为例,除去上文提到的“理财e站”外,农行还推出了“互动e站”,以目前客户熟知与熟悉的社交网络为模板,为客户与客户的沟通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方便客户进行分享与沟通。并引入了专业的理财师入驻该平台,为客户提供“7×24”的线上理财咨询服务,为客户打造全天候、零基础、无障碍的理财氛围。此外,农行在其门户网站还推出了信用卡在线申请、个人贷款申请等在线申请功能和覆盖生活领域的充值缴费、网上购物、机票旅游、电影票等栏目,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客户行为习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信用卡在线申请为例,目前客户通过农行网站申请信用卡的数量已经与一家分行接受申请数量相当了。农行的目标是在门户网站打造一个涵盖理财、消费、生活等方面的“金融专营店”,使其在未来成为客户金融生活的中心。
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并举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为客户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体验的同时,也埋下了潜在的风险。今年下半年,就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升温的同时,各类金融安全事件也频频发生,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移动终端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新渠道。此外,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推出产品时往往夸大收益、回避或弱化风险,从而误导客户,一旦产品出现问题,给客户造成的损失很难挽回。
银行在风控领域优势明显。“银行推出的产品,首先要确保稳定性。银行更注重风险防范和客户的资金安全。我们不会在收益和风险方面去误导客户。”杨宇红表示。
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控制变得异常重要。然而,由于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漏洞不断暴露,导致金融犯罪手法花样翻新,而相当一部分客户的防范意识和相关知识没有相应提高。因此,目前的金融风险控制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对此,农行电子银行部也下大力气做了针对性的调整部署,包括:建立常态化风险评估机制;强化风险全流程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不断丰富安全控制手段等。
借助渠道优势,服务农村金融
互联网金融关注低端客户,而中国最庞大的低端金融客户群体无疑来自广大农村地区。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掘潜在需求,释放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其影响将远远超过金融领域。作为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的传统企业,农行在发挥自身渠道优势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新兴思维和工具,未来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在渠道产品创新方面,农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自助金融领域,研发并推出了适合县域地区投放的自助服务终端和“智付通”系统;在电商金融领域,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管理、采购销售等一系列问题,推动农业企业电子商务进程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在网络金融领域,研发推广电子银行离行式注册系统,完善电子渠道“惠农卡”的相关服务功能,并推出面向农村地区对公客户以及中小企业客户的“智锐版企业网银”;在移动金融领域,在深入研究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开展SIM-PASS、手机刷卡器以及膜卡支付等模式的业务试点,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在语音金融领域,持续优化电话银行“金益农”服务,并建立了“3+3”客服体系,切实解决客户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推动农村支付体系建设,为农产品走进大市场提供了现实途径。此外,对数据的跟踪与分析,将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征信体系的缺失的问题。这些都让人们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抢占未来数据制高点
互联网金融从年初的初露端倪,到年中的异常火爆,再到年底的烽烟再起,在一年的时间里,成了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但随着对互联网金融了解与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待这一新生事物的态度也趋于理性客观。作为传统金融领域代表的银行,充分借鉴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核心,提高服务体验水平”的发展思路,将“开放、共享、普惠”的互联网精神贯彻于对自身业务的改善与创新上,在坚持把风险控制摆在重要位置的基础之上,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当下火爆的微信App为例,农行电子银行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合作,目前已经成功上线微信客服,微信银行也在开发中。谈到未来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关系,杨宇红表示,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具有各自优势,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微信银行就是一个例子。
【互联网与商业银行论文】推荐阅读:
互联网银行前景12-21
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10-08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06-25
互联网广告论文11-07
互联网证券论文12-23
互联网金融发展论文05-25
互联网知识经济论文10-22
互联网新能源汽车项目商业计划书09-07
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09-28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