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写景的手法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诗歌写景的手法(精选6篇)

高考诗歌写景的手法 篇1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 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锦”叫“意象叠加”或“名词叠加”。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 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经典的列锦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

三、高考原题速递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2年广东卷)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附赏析】写余杭道上所见所闻,充满初夏气息。三四两句写村店,五六句在渡船。末联是写养蚕人家保护蚕儿采取的措施。前闹后静,安排得当。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

三、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4、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5、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探究 篇2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散文名家作品,让学生了解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学生了解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提高散文鉴赏和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进步青年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习的表现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充分的预习,做到对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和内容的了解。只有熟读课文才有利于对本节课内容的探究。

1、教学过程:

1.1导语:散文是文学爱好者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写景状物散文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人们所衷爱,他的这种独特魅力就在于其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灵活多变,从广义上来讲抒情方式也属于表现手法,那么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都有哪些呢?本节课通过我们比较阅读陆蠡先生的《囚绿记》和朱自清先生的《绿》,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初步探究。(板书)

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探究

————比较阅读《囚绿记》和《绿》

那么什么是表现手法呢?

所谓表现手法就是作者表现文章主题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既然表现手法是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两篇文章的主题:

(结合背景资料对两篇文章进行主题探讨,《囚绿记》作者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对中华民族的赞扬;《绿》作者写于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刚刚开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1.2板书:

渴望光明

《囚绿记》主题:常春藤——→ 不屈黑暗

↓ 顽强抗争

(绿) }表现手法

↑ 充满希望

《 绿 》主题:梅雨潭——→ 勇于进取

积极向上

(注意:板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生成,此处只是举例,意思接近就可以。)

合作探究:同学们对文章已经作了预习,请同学们找出这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讨论交流)

拓展探究:请同学发言。(由于同学发言存在着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对两篇文章理解的更透彻,对表现手法自己分析的更清晰,而且需要对表现手法之间的差别辨析明确,备课量比较大,随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把我好拓展与引申的尺度,准备充分确实有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举一个例子:

生:我认为《 绿 》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

师:它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呢?

生:作者借描写梅雨潭的绿,抒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积极性上的乐观情感。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应该向这位同學学习主动思考,积极发言的态度。那么《囚绿记》又是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呢?

生:《囚绿记》是借常春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节操,

师:那这是什么抒情方式呢?

生:借物抒情。

生:借物抒怀

师:好,大家思考一下,初中学没学过借物抒情,借物抒怀的文章呢?

生:《爱莲说》,《陋室铭》

师:我们背诵一下两篇文章的名句,非常好,我们能够感受作者想借“莲花”和“陋室”表达自己的知趣爱好,所以我们也把借物抒情又称为托物言志。

(结合自己学生特点,恰当的设计点评语,过渡语和灵活的板书。)

2、总结:

本节课我们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做了梳理和探究,我们体会到了散文创作的美离不开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还要学会恰当的运用,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用文字绘出自己心中的画面,才会真正抒发自己真切的情感。

3、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运用一种或几种表现手法来描绘自己心中独特的秋,抒发真挚的情感,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4、教学反思:

4.1两篇文章表现手法的鉴赏阅读有些难度,备课时需充分准备。

4.2讲授本课时,对于两篇文章的主题探讨要流畅、自然,尊重学生,是引导而不是牵引。

4.3对知识的准确性来说,一定要把握准确,例如:对待“对比”“衬托”反衬”的区别要分析明确。

诗歌鉴赏中的动静手法解析 篇3

如:①以动衬静,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②化静为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③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④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常见的问题如:1.本诗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本诗用何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请简要分析诗歌在描写景物动、静上的特点?那么答题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先总写,写出诗歌使用的动静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再分析动态景物、静态景物的特点;最后,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试题解读:如刘攽的《雨后池上》,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解析:这一题告诉我们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动静结合。命题的意图是让考生联系具体的诗句说说是怎样做到“动”与“静”相结合的。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准确的,如果就诗歌中的某一句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答案示例: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又如: 袁中道的《朝耕》,动静是古诗常用手法,试以此诗为例加以分析。示例:①月色皎洁显静,出屋、经过树林有滴水声为动,动静映衬;②雾气露水、东方未亮显静,霞光灿灿、叱牛声、白鹭惊起都为动,动静映衬;③白如素的月色、东方霞光,与农夫叱牛、惊起白鹭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

高考诗歌写景的手法 篇4

近年来,各地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古典诗歌讲究韵味,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技巧。正如虚实相生给人一种虚虚实实雾里看花飘忽难定的感觉,虚实相生作为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让许多中学生望而却步,无所适从,清代的李渔更是在《闲情偶寄》中认为艺术做到虚实结合:“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中国古典诗歌运用虚实手法来营造境界并非独树一帜。中国中医《类经 素问》中有“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血无气,是血实气虚也。有气无血,是气实血虚也)”。“血”为“实”,“气”则为“虚”,有虚有实正所谓“血气方刚”;而在古典诗歌里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中国传统戏曲更是把虚实相生运用到艺术表演的领域,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有独到的见解:“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而在古典诗歌中具体为“实”,抽象为“虚”。中国书画更讲虚实,“实”指图中工笔细腻丰富之处,“虚”则指画中笔法飞白疏朗之间,虚实相生,厚重和空灵并济,漫卷生机盎然;诗同画理,古典诗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或者是当前、已知,“虚”是指直觉中了无痕迹,却能从字里行间品读出那些虚象、境界或者未来、未知。

所以我们把虚实概括为存者为实,空者为虚;眼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然为实,未知为虚;眼中之景为实,想象之境为虚。

虽然李渔认为“虚实结合”“非可言传,止堪意会”,在诗歌鉴赏中未免有些夸大其词,虚实相生的痕迹并非无迹可寻。

实指现实之境,虚可以指神鬼梦境。例如屈原作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个性之光的深度和广度除了他“哀民生之多艰”的赤子之心,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力,而他所营造的特有“鬼神之境”则是借助了这一力量。《离骚》中有“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圈。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描写,诗人在现实世界遭到失败之后,又幻想对重华的陈词,上叩帝阁,下求佚女的求索,把现实和想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文心雕龙·辨骚》对此作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而李白作为屈原最耀眼的承继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他的生花妙笔,展现了一幅璀璨的梦境描写,“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写出了自己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感受到的那种自由的精神、无拘无束的灵魂、淡泊与宁静的心境,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唐代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迥异荣枯,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这种借助梦境来抒写现实人生的手法,正是对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集中体现。

有时虚写会跨越时空的界限,借助虚拟的意境,与诗中的可感之境、可据之情交相辉映。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上阙所写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是实景,而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了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这种由眼前之境想到未来之景,突破了时空的束缚,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诗的意象,拓展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明代冯惟敏的小令《玉芙蓉喜雨》,曲眼是“喜”,作者笔下的“喜”,不仅体现在遍地桑麻欣欣向荣的物象之中——“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而且体现在花团锦簇、果实累累的对未来的想象之中——“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描绘细腻,想象传神,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喜意,给人以强烈感染。苏东坡的经典之作《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是实景;而“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是虚景,把周瑜的意气风发与波澜壮阔的古战场用虚笔的形式巧妙地作了点染。

同时运笔高手还把这种虚实的融汇转移到他人身上,在抒发情感时,从对方起笔,把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亲之情;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通过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乡之情;李白的《春思》:“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歌前四句是思妇想象的边地之景和丈夫回归时自己的情感,是虚写;后两句是思妇看到春风吹动罗帏时的心情,是实写。虚实相生,既表现了思念痛苦,又表现了思妇的忠贞。

领略了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有些读者可能还是很迷惑,作为诗歌鉴赏艺术特色的还有联想和想象,它们与虚实往往互相渗透,究竟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简单地说,两者的思考角度不同,虚实相生是从大处落笔,从结构上加以鉴赏,与它同属相似的还有先抑后扬、比兴、衬托等;而联想和想象则需从思维角度加以揣摩。但是两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与实正是借助了联想和想象这一思维的翅膀才能飞得更远更高。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正是借助了想象虚写了庐山瀑布飞纵的气势;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末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是借助想象才描绘了江南的生机勃勃的春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借助想象憧憬重逢后的欢乐,借以反衬今夜的苦楚。

“实”可以观天地万物,“虚”也能思接千载。苏轼有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虚实相生正是诗人们对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概括,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诗歌表现手法中的虚与实 篇5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联想之境。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亡,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

再看看涛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卜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如:

寒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洒下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此诗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达出了浓浓的思乡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中心主题。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从而起到一方对另一方渲染烘托的作用,借以突出中心。如:

踏莎行

欧阳修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乃设想之境,“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愁思绵绵,妻思夫,夫想妻。整首词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巩固练习]

读李煜的词《望江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人来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的吟唱。

(1)你从中读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其梦醒后处境的无限凄凉。(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正面描写,而是借繁华生活的梦境般描写进行有力的反衬烘托。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显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高考诗歌写景的手法 篇6

稼说送张琥

苏 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2011年上海卷)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的、最正确的、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这篇散文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类比法。即以富人种庄稼,懂得让田亩休息,收种得时来类比人需要“弱养”“虚养”的道理。明晓作者的这一手法,对作者行文的逻辑关系就了然于胸了,如此,读起来也就顺风顺水,做起题目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所谓类比法也叫类比证论法,它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如中学课本的《察今》《种树郭橐驼传》都是这种艺术手法运用的典型代表。

例二 比喻之法助解难。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2011年北京卷)

本文重点运用了比喻修辞。“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等都是漂亮的比喻,以此生动形象地说明“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的道理。“誳寸而伸尺”“小枉而大直”这样的句子可能不太好理解,但读懂了它的比喻修辞也就一解百解了。

这种比喻修辞的运用,在此文中也可称比喻论证。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明晓这样一种论证方法,对通晓全文的主旨大有帮助。选入中学课本的《劝学》可供参读。

例三 议论点睛通全篇。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011年广东卷)

蒹葭凄凄, _____ 。所谓伊人, ____。此文最典型的特征是用议论点睛。“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这一议论结语很好地帮助我们对罗提督行事的理解,对读懂全文大有裨益。这一手法的运用也是叙事类散文常用的手法。选入中学课本的《狼》《伤仲永》等篇目可供参读。

上一篇:小学4年级我的寒假作文下一篇:竞选班委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