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问责制管理办法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问责制管理办法(精选9篇)

工作问责制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强化各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职责,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促进恪尽职守、依法检测,为服务对象和客户提供科学、公正、高效、满意的服务,根据《云南省质监系统行政问责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问责坚持权责统一、赏罚分明、责罚适当、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负责,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确保问责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条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各所、部门正副职负责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四条各所、部门正副职负责人对岗位职责内发生的应该问责行为承担直接责任;各所、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所管辖部门发生的应该问责行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章问责事项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二、独断专行、决策失误;

三、滥用职权、违规检测;

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

五、不求进取、平康无为;

六、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七、态度野蛮、作风粗暴;

八、铺张浪费、攀比享受;

九、暗箱操作、逃避监督;

十、工作不力、处置不当。

第三章问责方式

第六条问责方式:

一、诫勉谈话;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六、调整工作岗位;

七、停职检查;

八、劝其引咎辞职;

九、责令辞职;

十、建议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纯使用或并用。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按相应规定追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七条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决定问责方式。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的方式问责。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1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的;

二、在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

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九条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服务对象、客户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

第四章问责程序

第十一条通过以下渠道反映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情形的:

一、上级机关的指示、批示和通报;

二、院领导以及综合部门在业务工作、纪律检查、政纪监督、法制监督、人事和财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三、服务对象、客户的投诉和举报;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

五、监督机关及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

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

七、巡视(巡查)、工作检查或工作目标考核中的意见建议;

八、新闻媒体的报道;

九、本院干部、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

十、其他渠道反映的情况。

第十二条经初步核实,如反映的情况存在,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办公室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关于是否启动问责程序的建议。

第十三条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问责程序。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办公室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干部任免程序的有关规定,提请暂停其职务。

调查组应当听取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如其成立,应当采纳。不得因被调查人申辩而从重问责。

第十四条调查组一般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延长10个工作日。

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第十五条调查终结后,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作行政问责决定。

第十六条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的权利。

被问责人享有对所问责问题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申辩、申诉的权利。

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批示、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十七条被问责的行政负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八条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应当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议、复查,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消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工作问责制管理办法 篇2

当前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存在不少问题, 必须朝更加良性合理方向发展。因此, 需要推进“问责制”。问责制首现于非典时期, 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推进重点

1重大责任事故

完不成责任书规定的主要指标等。酿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罪过形式通说是过失。

2失职、渎职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造成较大、重大、巨大损失等。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 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构成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

3违反财经纪律

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重大损失等。

4违反组织、人事纪律

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 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党组织做出的重大决定等。中纪委和中组部强调“用人失察失误也要追责”。

5表现庸碌、履职不力

长期不能改变本部门、本单位工作被动局面等。优秀的管理者不能只会“营” (发指令) , 不会“理” (指导、服务、应急) !

6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对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不制止、不查处等。其核心是围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而展开实施的。

三、政策建议

1建立责任保障制度

建立名副其实的责任追究制度, 是减少责任缺失的必备条件。要加强责任体制建设, 构建责任监督机制, 加强责任制的立法。

2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领导干部责任追究。落实决策责任、决策失误追究责任, 严格兑现奖惩,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的发生。

干部选拔责任追究。要“像法律文书一样严谨, 如同邮局邮寄挂号信那般, 走一站就需要一站签字盖戳。”

加大国有企业集团高管人员“严治”力度。从“严治官”方面来看, 对高官的腐败采取了严格的高压政策。

3建立责任考评机制

绩效评估是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指标体系则确定了绩效评估的标准和尺度。政府管理创新对传统政府绩效评价方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这种责任考评只能由上级政府来完成。

要建立企业劳资关系协调体系。要正确处理劳资矛盾, 构建和谐企业。

要建立企业经济责任考评体系。划分以同质作业为中心的责任主体, 确定各级责任系数, 进行各级责任考评和责任奖惩。

要建立企业经济协调发展考评体系。分权与非集中化是现代行政改革的总趋势。要防止各分权单位为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采取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要建立责任成本会计核算与传统核算相结合的核算体系。按企业的经营责任层层落实到各责任中心, 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要同时考虑责任考评的效果和考评的成本两方面因素。

要建立企业执行效率评估体系。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从根本上受利益驱动

行政问责制有待完善 篇3

问责风暴近日越刮越猛。不久前,孟学农因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尾矿库溃坝事件负有领导责任,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22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因为“奶粉事件”引咎辞职,成为最新一轮官员问责风暴中下台的高级别官员之一。

在这两起事件中受到牵连而去职的还包括山西省副省长、石家庄市委书记和市长、临汾市市长等数十名官员。此外,在深圳火灾和登封矿难中,又有一些官员被免职。

如果说这些问责是因为出现重大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受损,那么有一些问责则是属于细节上的过错,或是其他方面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四川省巴中市市政府将放假通知中的“中秋节”误写成“端午节”,3名官员被免职;四川剑阁县人事局长因嫌喝的茅台酒价格太贵而打人被免职;河南漯河市裴城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因为给农民办玉米“砍伐证”被免职……

这些问责虽然标准不一,但都体现了从严治吏、执政为民,它既释放了管理好干部的信号,也是在以一种权责对等的方式给人民一个交代。而且,此次问责力度之大,近几年少见,凸显了从严治党、从严治国的决心和信心。它要让官员们明白一个常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要对得起人民,就要为人民利益着想,否则就要受到党纪和国法的严惩。

事实上,对官员的问责在党纪和国法中都有着明确的表述。《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当中就有明确的表述: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等,不宜再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2006年开始实施的《公务员法》也有着类似的规定,而且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而再往前追溯,就会发现我们党和国家有着问责制的优良传统。从延安整风,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门刚打开时的从严问责,再到非典时的大规模惩处失职官员,都体现着党和国家问责式的管理。毫无疑问,此轮问责风暴将更有助于推进行政问责向着制度化、常态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其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我们的管理体制和权力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它不但要求我们要以监管者的角色规范市场的运营,更要求我们以权责对等的理念为权力的合理运用划定界限。行政问责的制度化就是对权力运用的一种常态化监督。它提醒着官员,不能“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当然,问责的标准也需要制度化的规范,写错别字是不是就一定要免职,免职后的官员们可不可以东山再起,都还有待细节上的规定。相信在今后的问责制中,这些都能得到解决。无论如何,伴着行政问责制度的不断发展,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党和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不断走向成熟,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社会管理创新完善行政问责制途径 篇4

【摘要】在现代民主社会中,问责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管理体制中的基本内容,其本质在于对公共权力予以有效监督并对权力行使中的过失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最终目标是保证政府系统正常运行、遏制公共权力滋生腐败以及保障公共利益免受损失。责任观念强烈、问责对象明确、问责程序严格,是谋求行政高效率和社会公信力的现代政府的外在品格与内在约束。因此,将行政问责制视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厘清其所反映的内部逻辑,明确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制度建构的有效路径,对于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以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内容】

一、序论

1.中心论题:社会管理创新完善行政问责制途径

2.写作意图: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与新变化的时代课题。我国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上百年所走过的发展之路,社会变革持续深入,不同阶层日益分化,资源流动不断加速,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矛盾,于短时间内在现阶段的我国得到了集中展现。经济社会领域的急剧转型迫切要求我国政府把握时代脉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而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行政问责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本论

(一)、我国目前社会行政管理制度

社会管理创新完善行政问责制途径要实现,首先应当明白我国目前社会行政管理制度到底面临着哪些问题。

1.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从纵向结构上看,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都存在着问题。目前,中国的管理层次则普遍存在着偏多的情况。从中央到地方,有4到5级的管理层级,这就导致了很多管理职能上的重合以及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还带来了大量的超编制人员,给我国的纳税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纵向结构还体现在管理幅度上。管理幅度即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行政领导者直接领导与指导的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的数目。学者一般认为3-9或4-12个为好。不过,在中国省一级,改革前均管辖70-100个县(市),为此,自1983年实施地市合并改革以来,增加地级市一个管理层级,试行市管县体制;然而另一方面,在同级政府内部,又往往存在管理幅度偏小,“官多兵少”现象。同时,纵向结构的不合理还不利于政令的畅通,此外层级过多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地方保护。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障碍。

从横向结构上看,中国的部门结构即同级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平

行分工关系有着很多的不合理。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也是严重的。在每个部门各自的工作的范围内,各个部门为了争取好的业绩纷纷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这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也消耗了很多无谓的竞争成本;在每个部门职能有交叉的范围内,各个部门又会互相拆台,同时为了避免责任,往往会踢皮球而采用无作为的方式来对待这部分工作,这样,显然会带来行政效率的低下,不利于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2.行政组织编制及其管理混乱。行政组织编制是指法定行政组织的人员定额及职务的配置,必须根据职能的需要来设置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三定”。目前,我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很多岗位因人而设,编制因人而定,这会导致编制本身过大,而且在编的人员并不一定是该岗位最需要的人。这样必然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还会滋生腐败。同时,由于对编制确定的不严肃,还会带来很多编制外的人员进入行政管理部门。这使得官僚机构越来越膨胀,而根据帕金森定律可以知道,行政机构中的工作数量和人员的数量是成反比的,越来越多的人消耗了纳税人越来越多的钱,却做着越来越少的工作。

3.行政监督明显不足。我们知道,中国目前的行政监督主要由系统内部监督和系统外部监督两大部分。系统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由于每一级行政机关都有自己繁重的工作,所以要求上级行政机关能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显然是不现实的。行政监察机关虽然有法律赋予的监察权,但由于监察机关只能处以撤职以下的行政处分,而且由于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监察机关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机关这些年影响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但由于审计监督只是审计机关依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财政(务)收支、个人收入、财经法纪等方面情况实行的一种专门性审核活动,它的职能范围仅限于财务方面的审核,所以也很难全方位的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我国的系统外部监督包括执政党监督、立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参政党、政协的监督以及公民的监督。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执政党实际上承担了很多行政职能和其他公共权力行使的职能,因此,它不可能把自己完全置于中立的位置去监督行政行为;同样,目前的中国,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地位还是无法和行政机关同日而语的,它们也很难切实地起到监督的作用;至于社会舆论和普通公民的监督都必须还要借助法律的途径,并不是最直接的手段。可见,我国的行政行为是缺乏有力监督的。

4.行政法制不健全或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我国的行政领域上还有很多法律空白,比如行政审批的手续非常繁琐,而且各地都有不同,这方面就需要相关的法律规范来加以规定。较之无法可依,其实有法不依的危害更为严重。我国的行政机关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这不仅极大的破坏了法律的权威,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公民对行政机关的认同感。

(二)、行政问责制的提出对我国行政制度的重要性

中国行政出现那么多问题,于是行政问责制度便应时出现。行政

责任是近代国家责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主权在民”及“权力分野”原则的必然要求。在政府系统的运转过程中,“行政”与“责任”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获取权力,必然产生相应的责任;行使权力,必然形成必要的制约。行政问责制正是在“行政责任”上述内涵的基础上演化出的一个新概念。根据问责主体和问责客体涉及范围的不同,关于行政问责制的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释义。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观点:狭义的行政问责制是指针对各级行政机关中的主要负责人,在其任职期间于法定职权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过失没有履行或错误履行法定职责,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利益,或给行政机关造成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进而从行政机关内部予以监督和追究的制度。广义的行政问责制是指社会公众针对政府部门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进行质询,质询的范围包括明确权力和责任的归属,并形成的常态化、系统化的制度规范。行政责任追究的内容不仅包括政府部门错误或违法做出的行政行为,而且溯及政府系统运行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不足、推诿扯皮等方面。面对社会公众提出的“合理质疑”,政府公职人员有义务就与其自身职责相关的绩效水平及社会效果接受质询并承担相应的处理结果。因此,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政府部门及其公职人员等问责客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履行或错误履行法定的职责,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政府机关的口碑、信度或效度,甚至损害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追究其相应责任的一种制度安排。

(三)、行政问责制在我国遇到的现实困难

行政问责制的构建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是一项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行政问责制的推行能够有效地督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全面正确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政府管理的高效运转,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目前,在行政问责制建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和困境亟待解决。

1.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失衡,以同体问责为主,异体问责相对薄弱

问责主体可以分为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同体问责是指执政党内部对其党员领导干部的问责,或政府行政系统对其内部行政人员的问责。而执政党对政府及其领导的问责在本质上因包含在同体问责之内。所谓异体问责的主要内容是指涉宪主体之间的问责制,其中包括人大、民主党派、新闻传媒、法院等对政府的问责。就我国目前问责的实践情况看,我国问责主体是以同体问责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异体问责的重要性。因此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弊端,比方说可能导致官官相卫、暗箱操作等严重问题,使行政问责沦落为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意义,从而就难以做到真正的问责。鉴于此,我国当前缺乏的就是异体问责。因此必须要加强异体问责的力度,能够切实地起到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例如,建立对不信任官员的投票制,主要负责人的引咎辞职制,弹劾制等一系列的惩罚机制,要增加监督机制的创新手段,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通过一揽子的举措,让行政问责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能够真正奏效。

2.行政问责制度的缺位

“运动性问责”、“政策性问责”、“人治式问责”等是我国目前实施行政问责制的主要方式,可以看出带有大量的人治色彩,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惯例和传统。当前,我国适用的行政问责制的法规条例甚多,见诸各级党组织、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里,但这些文件条款大多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也就不具有统一性。同时,法律条例中涉及行政问责制的条条框框很多,但是具体到实际事例的问责却显得模糊不清、笼统抽象,所以执行难度大,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这样就严重影响行政问责的顺利进行。

3.行政信息缺乏透明性和完整性

行政信息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信息的非对称性。在我国,大部分的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政府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公开,社会公众缺失知情权,行政问责就无从谈起。政府信息不透明,信息公开度不高,问责主体缺乏知晓权,导致行政问责难以实现。二是行政信息公开的不完整性。要问责行政官员的行政过失或行政不作为,必须首先要获得相关信息的第一手资料,然而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公布信息的过程中只发布一些关于自身功绩的信息,或者一些无关紧要的资料,对政府过失的信息避而不谈或者较少发布,即使发布,透露的信息也反映不了实际情况,这种行为其实是愚弄社会公众和欺骗上级的不正当行为,由于此种行为使行政问责难以有效顺利开展。

4.问责的监督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实践中存在的行政体制内自查自纠的“同体问责制”,出现问题后由上级追究下级的责任,这种做法会让下级看到只要对上级负责就可以了,形成“怕上不怕下”的现象。政府部门即使处罚某些行政失职者,给其降职、免职或者责令辞职等一些程序也不为社会公众知晓,这就难免保证问责结果的公正性,这是由行政问责缺乏有效的监督所致。在很多的情况下,即使规定了监督部门,但在我国特殊的情况下,有的行政系统内部设置了监督机构,也只是形式。因为一个系统的监督机构和行政执行机构虽然是两个部门,但是是一套人马,不可能自己监督自己。这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和体制支撑。

(四)、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途径

有效地实施行政问责制,就要从整体上完善政府的问责体系,建立问责主体的责任约束机制,采取各种有效积极的措施,全方位地保证问责机制的顺利运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实现问责主体的多元化

在继续充分发挥行政系统内部同体问责主体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发挥对外部系统的行政机关和领导进行问责的各种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作用的途径,尤其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特殊问责作用,也即是强调要加强异体问责的作用,切实实现人大对政府的问责制、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问责制、民主党派对政府的问责制、新闻媒体对执

政党和政府的问责制、人民法院对执政党和政府的问责制,从而有效地实现行政问责,监督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防止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或误用权力。同时,要加大对“问题官员”的惩罚力度,严惩那些事故官员,应该制定惩罚机制。

2.加强现有的行政问责制度网络化建设

面对各地党委和政府的一系列过时或没用的行政问责制度,要进行一次系统地全面地清理工作,废除过时的问责规章制度,保留相对有实用价值的法律条款,确保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行政问责制度的效力、适用范围等明晰化,同时,适时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行政问责法”。加强行政问责的制度制定、执行、监督及信息反馈等制度网络化建设。针对各地的特殊情况,各地方政府部门在中央行政文责法精神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的行政问责制度。另外要加大明晰问责条款的细化工作,如:问责的对象、范围、主体、客体、责任认定、期限等,严格准确地制定问责程序,制定可操作性、有实用价值的问责法规或规章,确保问责制度的权威性。

3.建立健全政府行政信息的公开机制

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颁布的《条例》为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提供了信息条件,也为问责主体获得政府行政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政府的“自由裁量权”是不包括政府信息是否公开、公开的方式以及公开的范围,政府公开信息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各级政府必须依据《条例》要求依法公开行政信息,主动提供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主要包括举行公开听证、实行民意调查、完善舆论监督、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等,确保社会公众全面准确了解政府行政活动的动态,把握相关信息,彻底解决社会公众获得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非完善性等难题。同时还应该建立信访制度、社会投诉制度、社会考核制度等,保证行政追究信息渠道的畅通。

4.健全完善行政问责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实现责任政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责任政府只能成为理想中的“空中楼阁”。因此建立系统、全面而有效的责任监督机制是实现责任政府的基础要件。行政监督机制包括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外部监督。仅仅依赖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且弹性较大,必须依靠系统的外部监督作为支撑和辅助,二者的相互结合才能保证问责机制的健康运行。而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包含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新闻传媒、社会公众等组织群体或个人。

(1)人大代表的监督。保证党对人大的政治领导的同时,也要确保人大在国家监督中的最高特殊地位。2007年颁布的《监督法》中明确强调了监督的实效性问题。行政监督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其特殊地位,从而确保行政问责监督的有效实施。

(2)社会团体、组织及公民的监督。社会公众对行政官员的行为最清楚,因为行政官员与公众直接打交道,因此行政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公众的掌握之中,因而公众对监督最具有发言权。同时,也不可忽视社会团体和组织的特殊监督作用。

(3)新闻舆论监督。随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其对行政监督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具有特殊的威力,能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避免权力的滥用。

三、结论

行政问责制的旨义就在于“责”。一个负责人的政府是由所有参与政府管理具有高度负责精神的公务员组成。公务员行使的每一项权力背后,都伴随着特殊的责任。建立行政问责制要在源头上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力、职责进行充分全方位的约束和规定。由于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对其所负责领域内的决策及施行负责任,因此他们应该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来行使权力,以减少工作中的差错和责任事故的出现。与此同时,行政问责制弥补了法律上的空白,因为即使公务员在工作中没有违法,但在政绩上无所作为,我们也可以通过问责制的实施,让一些公务员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也让他们承担政治责任和伦理责任,最终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责任型服务性政府。

参考文献:

[1] 《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 周亚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06出版

[2]韩剑琴:行政问责制—建立责任政府的新探索[J].探索与争鸣.2004(8).[3]顾杰: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完善[J].理论月刊.2004

工作问责制管理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对新发生不良贷款的监管,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落实责任,根据《贷款通则》和《**市农村信用社责任贷款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发生不良贷款是指各项贷款中当年新发生的不良贷款。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农贷、中小企业贷款及其他贷款。

第三条

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原则 实事求是、明确责任、有效保全、减少损失。第四条

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内容 ㈠新发生不良贷款客户的经营状况 ㈡贷款发放的合法合规性,担保的有效性。

㈢新发生不良贷款的主客观原因及责任人的处理意见。㈣对新发生不良贷款采取的清收、保全措施。㈤预计贷款损失情况。

㈥应总结的经验教训和整改措施。第五条 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程序

㈠对新发生不良贷款,由分管信贷员(客户经理)形成调查报告,并收集相关信贷档案资料,经所在信用社(部)负责人审查后,提交信用社问责小组组织问责,问责结果要形成书面材料,纳入信用社档案管理;信用社问责小组应将调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和问责结果报联社。

㈡经问责提出的清收、保全和整改意见及相关措施要求,被问责信用社要认真抓好落实,落实情况要在15个工作日之内向联社书面反馈。

㈢对单个客户新形成不良贷款,属客观原因形成的,预计在3个月内可全额收回或不会造成损失的,报经市联社同意后,可暂不问责。

㈣对已按规定经过问责的不良贷款未发生明显恶化的,不再重复问责。

第六条

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结果的运用

㈠对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责结果,作为信贷资产质量考核评定的依据之一。

㈡对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责结果,列入全辖信贷资产质量的通报内容。

㈢对单个客户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责结果,由信用社用书面形式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市联社。

㈣对问责结果认定后由主观责任形成的不良贷款,性质严重且造成损失的,由稽核部门进行专项稽核,并根据稽核结果,由稽核、人事监察部门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对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七条 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职责分工

㈠联社成立由信贷分管副主任为组长,信贷、财会、稽核、人事监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不良贷款问责小组,负责对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

㈡联社风险资产管理部及各社(部)风险资产管理岗负责不良贷款问责的日常工作,包括对被问责社上报材料的审查、不良贷款问责记录、问责结果的整理和有关问责意见的督促落实。

㈢各信用社应成立由信用社主任为组长,由信贷、风险资产管理岗、会计等负责人为组员的不良贷款问责小组,负责本社农户贷款单笔5万元(含)、企业贷款50万元(含)以内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责;超过上述额度的新发生不良贷款将相关资料报由联社问责小组组织问责。

行政问责制 篇6

摘要:行政问责制是我国建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遏制权力滥用,保障公民权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在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举措,以期更好地完善我国的行政问责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行政问责内涵问题途径

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否定性后果的规范。这里说的特定的行政主体主要是指一级政府部门,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既指不履行或未正确履行,也指由于故意或过失影响行政效率,髓海行政管理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对于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与乱作为都要承担否定性后果。

一、行政问责制发展历程

学者京市市长罢官去职,标志着行政问责制作为一种制度启动。1

无疑“非典”给人民重重一击,期间,各级部门本应该加强管理,提高效率,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然而却隐瞒疫情,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导致疾病蔓延。短时间内大批官员被追究,这成为我国行政问责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长沙、南京、天津、广州等十几个地方政府出台了专门的行政问责制度,如《行政问责暂行办法》、《行政问责追究暂行办法》等等,他们标志着我国开始为行政问责建立法律保障,并在解决“有行政问责制之事,无行政问责之法”问题上树立了榜样。中央高度重视行政问责,从2004年《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2005年《中华人民共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正问责制是以“非典”为主要标志的,2003年防“非典”不利的卫生部部长,北和国公务员法》,2010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都有体现。总之,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在不断完善,对于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至关重要。

二、推行行政问责的意义

问责制的建立使权力的行使更加规范,是一项重大的行政进步,对于促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

1.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

政府在法律规范下使权责挂钩,政府制定的政策必将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体1 唐晓阳.论健全行政问责制「J」.广东行政学院报.2008.(5).现民情民意。增强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行政问责制的推行要求行政领导干部正确的对待权利和责任,权利和责任的一致性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行政人员正确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这对于树立政府形象和权威,提高公职人员素质是有利的。

2.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防止政府权力滥用,建设法治国家。

有权必有责,权责对等,正确行使权力,权力滥用普遍存在,任何一种体制,都会面临权力滥用的危险。这就需要相应的体制进行制衡,传统的行政监督部门只停留在事后追责的层面,无法提前预防。通过尽力行政问责制,使得官员对自己的权力谨慎行使,不至于越权行事。使其懂法守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3.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公民的权利。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自古以来,官大于民,在现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有法律的保障,但对于行政人员的胡作非为,权力的强压之下,公民的权利被剥夺,无法行使。行政问责制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前预防,而且对于公民权利的救济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迫于问责的压力下,公职人员必须重视公民的权利,不得侵犯,否则必须承担法律后果。

4.行政问责的实施有利于填补法律的空白。

我国的行政问责制较其他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对于建立行政问责制,更好地赶上世界潮流,紧跟世界步伐,与国际接轨。弥补法律上的缺失,对于国家健全法律,保障人民权益,依法办事意义重大。

三、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1.问责主体不健全

哪些机构能成为行政问责的主体,在我国,行政问责仅限于同体问责,既为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机关以及内部的审计,检察机关。而对于异体问责,如人大及其常委,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司法机关,社会团体等对政府的问责却很少。虽然同体问责是一种重要的问责方式,但难免会有问题和弊端。可能会导致暗箱操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行政问责流于形式,实际没有任何意义。由于我国行政权力的过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行政问责的决策权仍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公民及其他社会团体缺乏对权力进行问责。此外,我国也缺乏公民有效参与政府事务的有效途径。公民对政府的决策、管理、执行参与力度不够,也不利于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在我国,权力属于人民,必须还权于民,让人民参与社会事务中来。

2.问责权责不清

我国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职能交叉明显,权责不清,在实际问

责中增加了难度。①党政责任不清。我国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多数官员有多重身份,及时政府官员又是党代表,使得在责任长单上相当模糊。党的决策政府执行,出了问题是追究政府的责任还是党委的责任有待商榷。②上下级之间权责不清。从横向组织来看,我国层级较多,部门林立,出了事情难以追究。在权责集中的政府和领导手中,实行首长负责制,但领导的时间,经历是有限的,他往往掌握大政方针,不可能对事情全权负责,出了事故却首当其冲。也有上级的责任让下级承担。③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不清。集体决策虽然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众人的智慧,考虑全面,但也存在着责任分散,不明确,对抉择后果争功诿过的现象,也往往导致事后推卸责任。这些都影响问责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不能明确权责关系,官员在行使权力中没有约束,损害社会利益。

3.问责范围狭窄

面前从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的情况来看,问责仅限于重大的公共安全事故、突发性 灾难、食品安全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群众性事件等能引起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事件。面对决策失误、用人不当、违法行政等许多方面都没有涉及。事实上,从宏观层面看,从行政首长到一般行政人员,从管理层到执行层都有可能存在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的行为。从微观层面看,问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其问责范围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和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而且还包括公务人员违法行为。现在问责制仅限于事后责任的追究,但是行政问责不仅应对重大安全事故或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行为问责,更应对官员的无作为的人实施。

4.问责法律不完善

总体来说,我国立法比较落后,总是出了问题在立法,没有提前预防和约束性。自非典以后,问责制有了很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但却没有一门专门的法律对其强有力的约束,对于向谁问责,谁来问责等基本内容都没有确定下来。3法律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法律混乱,缺乏统一性。问责制的实施不是为了惩罚官员而启动的,而是督促官员对权力的敬畏,促使其更好地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关于行政问责的法律规定也只是出现在中央的政策和地方性的政府规章,不是一法律的形式发布的。各地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的问责对象、范围、标准、程序各不相同,缺乏统一性。②法律效力低下。由于中央乃至地方法律不统一,必将导致在问责的执行上出现问题,在此地问责,在令一地却不一定被问责,缺乏长效性、稳定性以及规范性,影响了问责制的位阶,缺乏必要2

陈党.问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毛超锋,蓬宁.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困境分析及解决「J」.中国商界.2010.(5):206-207的权威性。在执行处罚时,也是敷衍了事,往往也会出现本地罢官,异地为官的现象。③缺乏司法救济途径。公职人员的权力也应该得到切实的保障,公务员可以依法对自己的处罚不服做出申诉。但目前却缺乏对这种权益的维护。

四、完方法善行政问责制的方法

1.加强异体问责,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相结合。

问责制度的启动必须有明确的问责主体,现阶段,问责主体包括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但主要集中在同体问责上,因此要加强异体问责,兼顾同体问责。同体问责是一种行政机关自上而下的监督方式,他可以快速便捷的展开对违法行为的问责,但也无法避免部门因自身利益产生“官官相护”的现象为此改善同体问责就应该对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公开透明化,权力在阳光下行驶。异体问责主要应强化人大,大众,媒体的问责。①完善人大问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赋予人大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现实行政中,人大并没有充分发挥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为此应该充分理由人大对行政机关的质询、罢免、辞职等权力。要通过人大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行使咨询,调查,弹劾和罢免的权力,制定和完善约束公共权力规范政府行为,惩治和预防腐败行为的国家法律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否认监督。4②完善大众的问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享有知情权,同时也有监督政府的权利,保障公民的问责,可以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一通过建立公民问责平台,促使公民对权力的监督,如信访部门。对于公民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回复。第二要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现阶段公民参与意识不高,对此政府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民众了解相应的政策。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其呼声也能反应出最迫切的要求,在发挥民众的作用时,应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③完善媒体问责。媒体是政府与人民沟通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体现。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必须正确引导舆论,客观真实报道。多数重大事件公民都是通过媒体,各种网络媒介得知的,如果媒体不及时报道,公民也就无法贵官员的违法事件作出客观的评价,更谈不上问责,确保媒体畅通无阻,但媒体也应该遵守职业道德。

2.权责对等,合理划分权力。

明确的职责划分是实施行政问责的前提,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职权,责任到人,理顺党政之间,上下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职责,避免权力交叉,权限模糊,人浮于事的现象。使得出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找出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每一个岗4 夏赞忠.加强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J」.新华商总.(326).位都有明确的责任人,行政人员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是成正比的,因此更应该明确规定,落实到实处。①理顺党政职责。党始终掌握大政方针,是国家机器及掌舵者通过相应的法律规定理顺当与政府的职责,使其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作用。党委的方针政策通过政府得以贯彻实施,实现国家阶级统治。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是党的执行机关,具体负责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②理顺上下级的职责。首长与一般行政人员承担的责任不同,我国实行首长负责制,首长责任重大,就导致首长压力过大,为此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确定领导与一般工作人员的职责,出现问题便于区分是大政方针问题还是执行层的问题。③理顺正副职的职责。行政部门正副职之间权责混乱,导致互相推诿,扯皮,事情不了了之。通过少设副职,合并相近的部门,因事设岗,减少不必要的行政领导人,杜绝正副职之间的权责不清。

3.拓宽问责范围,充实问责内容。

问责制的启动意味着行政人员行使权力更加谨慎,行政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扩大行政问责范围,不仅应限于重大安全事故,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对于常规时间也应该启动问责,对于非常规事件应提前预防。拓宽问责范围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从宏观层面来看,即问责客体的延伸。传统意义上的问责多数在于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人民往往比较关注官员的重大失职,贪污腐败的案件,一时成为新闻焦点掩盖住了政府人员的其他违法不当行为。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无论职务高低,贡献大小都应该纳入问责的范围,即主要包括当以及党委,行政人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拥有公权力的其他社会组织。毫无疑问对于其行为都应该承担对应的法律政治责任任何人都没有特权逃避问责。第二从微观层面看,即问责内容。问责不是一种事后追偿责任的机制,其面的在于提前预防,达到对公职人员行使权力的威慑。从重大事故向平时工作人员的普通行政,从违法行为到无作为行为过度,对于徇私舞弊,用人不当,决策失误,贪污腐败,甚至是公职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碌碌无为,无业绩,趋于安稳不思进取的形态以及形态都要问责。总之,有权必有责,违法必究,提高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使问责贯穿履行职责的始终。

4.统一立法,确保问责有法可依。

规范问责体系,必须要法律的保障,依靠法制的力量才能跟好的保证行政问责的长效性和统一性。通过法律,法规贯穿政府各个部门,才能增强其权威性和可信性,在实践操作中发挥其该有的作用。目前中央以及地方出台的规章制度各不相同,对于问责规定层出不求,在这个地方被问责,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会逃避问责,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对此中央应从国家层面出发制定一部统一的问责法

律明确规定问责的主体,客体,范围,程序等具体事项,细化标准。各个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中央的法律,根据地方特色适度调整,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发生,必须贯彻落实问责制,避免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增强问责的法律效力。健全问责法律,明确行政问责的救济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此案偏差,损害公职人员的权益,为此应有一套配套的问责救济制度维护公职人员的合法权益。现阶段救济制度狭隘,其救济途径主要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公务人员内部的申诉途径。在实践立法活动中,通过复议申诉制度,提高内部救济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加大行政复议的范围,允许公职人员就自身利益寻求救济。为避免暗箱操作,注意救济程序的公开性和公正性。通过完整的法律制度规范行政问责真正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责任政府。参考文献

[1] 唐晓阳.论健全行政问责制「J」.广东行政学院报.2008.(5).[2] 陈党.问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

[3] 毛超锋,蓬宁.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困境分析及解决.「J」中国商界.2010.(5):

206-207

武汉年内重拳推行“节能问责制” 篇7

规定每年完成4%的节能减排任务, 如果完不成, 这个单位的最高行政长官轻则向市民道歉, 重则要被免职。日前, 在武汉市节能形势分析会上, 武汉市有关部门透露, 该市正在制定《违反节能管理规定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 年内就将出台并推行, 以此鞭策各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视。

武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国家要求, “十一五”期间, 武汉市要完成20%的节能减排任务, 从前四年的情况看, 基本可完成18%?预计到明年, 还可以实现超出20%的目标。“但武汉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上, 应该要走在全国前列。”武汉市发有关负责人说, 2008年, 武汉市每产1万元GDP?就要消耗标煤1.19吨 (即万元GDP能耗) , 在全国19个大城市中处于中下游, 与广州0.79吨的万元GDP能耗相比, 相差甚远。

据悉, 为了鞭策行政部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武汉市目前正在制定《违反节能管理规定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 (也称节能问责制) , 对于当年完不成节能任务的政府部门一把手, 要进行问责, 轻则向公众道歉, 重则被停职、免职。

蝗虫自杀引出的官员问责制 篇8

当时,宋真宗正在迷信神仙之说,他相信神仙会来消灭蝗灾。许多官员看出了宋真宗的心思,就开始扮演“大忽悠”的角色,投其所好,纷纷对真宗说:国家不必忙着灭蝗,神仙會来帮忙的。

这些官员就是想利用这场蝗灾来讨好宋真宗。在送到京城开封的奏折中,有的说,蝗虫都害怕皇帝的神威,纷纷自杀了,遍地都是蝗虫尸体;有的说,无数蝗虫改变了口味,天天只喝水,从来不吃庄稼;有的说,蝗虫在天空飞行时,忽然遭遇到一股神奇的力量,自己死了,这是神仙在帮助大宋王朝消灭蝗虫。更让真宗精神振奋的是,苏州官员的奏折中说,蝗虫们害怕皇帝,它们又为了讨好皇帝,选择到风景秀丽的太湖里集体自杀。

宋真宗看到这些奏折,非常高兴。不过,他毕竟是个聪明的皇帝,就派几个太监出去了解蝗灾的实际情况。太监们也想讨好宋真宗,他们出去随便看了看,尽管见到的蝗灾非常严重,却对宋真宗说,那些蝗虫的确在不断自杀,这都是皇上的神威所致。宋真宗听了太监的汇报,以为自己的神威真的能消灭蝗灾,激动万分。

几天后,宋真宗和几位大臣坐在皇宫里商议国事,忽见无数蝗虫黑压压地从天上飞了过来,有一些蝗虫甚至直接飞入了金銮殿。宋真宗这时似乎清醒了许多,开始强调人工灭蝗。然而,由于错过了灭蝗的最佳时机,灭蝗的效果很不理想。

随后,宋真宗派出专门负责灭蝗的官员,下决心要彻底消灭蝗虫,并派出工作组奔赴灾区,救济受灾的百姓。

蝗灾消灭后,宋真宗开始反思这件事情,他对自己迷信神仙的做法非常自责,同时,对于那些编造谎言隐瞒蝗灾实情的“大忽悠”官员,深恶痛绝。于是,宋真宗实行了官员问责制度,罢免了一批蒙蔽他的“大忽悠”官员。

如何推行问责制 篇9

(一)明确岗位责任。要通过机构改革的“三定方案”、工作分工和工作责任,对各岗位作出尽可能完备、细致的规定,要明确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责任,以便在实施责任追究时能够确定相应的责任主体,也让员工真正领悟自己岗位所负责任的内涵,认识到履行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明确工作事项。对工作,要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如产值、任务开发、综合效益、安全质量等。对日常工作,要求机关各部门和各项目部根据目标,每月底上报次月工作计划,由办公室汇总后用电子邮件下发,月底对照月初工作计划进行总结和分析,再制定下月工作计划。为什么我们常遇到更换一个项目经理或部门负责人,都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其原因就是我们许多事情未能跟踪落实,一些问题一直捂着,换人之后才暴露出来,有时等发觉之时已非常严重。

(三)制定问责文件。在问责文件中,一是要确定问责事项,明确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或事情启动问责程序;二是要规范问责程序,就是要规定在问责事项发生后,谁来启动问责程序,如何确定问责对象、如何核查、如何追究等;三是要充分保证被问责人的申辩和申诉权,问责决定作出后,被问责人在一定时间内享有申诉的权利。

(四)实施问责。就是在平(日)常工作、考核和监督检查中,当发现问责事项后,相关部门依照问责文件启动问责程序,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确定问责对象,并做到问人与问制同时进行,在事情发生后不仅对人进行问责,还要进行制度层面的问责,进而进行制度的改进,不能白交学费,要研究产生事故的根源,看问题究竟发生在哪个环节?是制度存在缺陷,是执行不力,还是监督未能到位。

(五)加强配套制度建设。问责制的真正实行,还需要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予以支持。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现有的规定、制度认真进行清理,该修改的要修改、该整合的要整合,以增强其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本着开拓创新的原则,有针对性的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既要着力解决有关问责的实体性规范的空当问题,又要着力解决现有制度有关问责规定的细化和配套问题,还要着力解决确保问责制度都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和执行的程序和机制问题。一般应建立或修订员工处罚条例、安全质量管理办法、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党委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人事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

上一篇: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下一篇: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及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