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的语文教学反思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步诗》的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七步诗》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第一层是初读课文,感知诗意。第二层是充分想象,体会感情。第三层实感情朗读,再次加深领悟。最后通过赏诗,达到深华的目的。学生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确实加深了对曹植的理解,对故事背景的理解,对《七步诗》的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理解表现出来了。美中不足的是集体朗读时的感情还未表达得非常到位,教师因为时间关系也未进一步指点。古诗本身的文化魅力还体现在她语言本身,这一堂课花在这方面的时间较少,故而“泣”与“煎”的品赏还不够。

1、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灰的一生。课堂上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于是我讲解并引导学生弄清石灰生命历程: 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 → 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

2、品味“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从这两词想到了“磨练”与“韧性”、“锻炼”与“坚强”之间的.联系,理解到“磨砺”与“成器”、“历练”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联系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现,板书: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想起一首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生感慨:人活着,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树。

4、读,铮铮铁骨可见。

《七步诗》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参与是衡量课堂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 很多老师在课前都会进行师生谈话, 拉近师与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前, 董老师用亲切的语言, 俯下身子与学生们倾心交谈。在这融洽亲和的气氛中, 学生顷刻之间和老师亲近了许多, 对陌生老师的害怕、疑虑全都烟消云散了。为下一步顺利地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感悟能力, 搭建交流平台

教学中, 教师不断地创设机会, 让孩子们在学诗的过程中把所积蓄的情感释放出来。首先共同欣赏《三国演义》的七步诗片断, 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去。“自由阅读这首诗, 然后小组交流。你如何理解诗的意思?”给学生自由表达、发表见解的机会。再读诗, 走进诗的内涵, “豆”和“萁”是同根生, 比喻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配乐朗读,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煎”读出了什么? (曹植的眼泪, 仿佛是曹植心中的怒火。) “泣” (潸然泪下, 心在流泪) 想到了什么后会让他“泣”?感交集的感情读出来。有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朗读下悄悄的哭了, 学生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来。再创设情景回到大片断欣赏当时情景, 使学生再次感受来理解诗的内涵。“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兄弟之间应该怎样做?”教师和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下一遍一遍地朗读, 感情不断升温, 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断深入, 课文中的重难点也就慢慢的不攻自破了。

三、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 使感情进一步升华

诗词欣赏, 出示:“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等诗词, 使学生感受到相互残杀不仅仅指“兄弟”扩展到同根同族, 同胞同室。在乐曲中, 学生细细的品读着诗词, 使自己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七步诗》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法学法;教学效率

众所皆知,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殿堂,又是师生共同参与、绽放激情和活力的大舞台。如何上好语文课,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长期以来,许多课堂尤其是农村基层的教学课堂,常常可见气氛压抑甚至是死气沉沉之现状。有时尽管教师讲得唾沫横飞,然而面对的是一群昏昏欲睡的学生,实在是难以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收效自然甚微。于是乎很多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课堂活力不再,学习兴趣丧失,自然就甭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

无数实践证明,传统“填鸭式”教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了。只有改变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现代课堂教学,崇尚的是老师能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打造活力无限的乐学课堂,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宗旨。下面,本人就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为例,结合学校多年倡导的“先学后导、精讲巧练”模式以及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七步走”激活语文课堂的点滴成功做法。

一、创设乐学情境,激趣导入课题

在喜庆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在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后,再举同学们身边熟知的民俗例子,然后引入本课课题。悠扬悦耳的音乐,新奇赏心的图片,别开生面的解说,令学生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我这样精心设计导入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非常愉快并且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值得一提的是,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就如《春酒》,就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很值得品读。因而对本单元的教学,都可以采用激趣导入法进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说得不错。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自主、合作、探究的一切积极因素,把枯燥无味、紧张单调的学习过程变为积极主动、愉快创新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创设学生乐学情境,营造跃跃欲试的讨论氛围,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佳境妙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课堂任务

在完成导入课题之后,我通过课件展示出本文的两个学习目标:①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展示的风俗美、人情美;②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理解作者“思乡”这一主旨。我这样设计的意图十分明显,是一下子就让学生明确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凡事都越俎代庖。老师要放手将学习的任务和主动权交给这小主人,让他们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对课文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逐步感知,培养能力。

三、采用先学后导,达成预定目标

“先学后导”,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自己先主动学习,独立完成老师设计好的自学指导题后,老师再相应地加以引导。于是,根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我展示自学指导题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些主要风俗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了家乡什么?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后,能快速地找出文章中描写的三个主要风俗,即“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些活动表现了家乡的风俗美、人情美。这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大多能快速解决,这样就训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成本堂课的部分简单目标。

四、加强问题探究,体验合作乐趣

在成功引导学生完成如上的第一个自学指导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展示自学指导题2: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共同找出文中认为很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段和关键词语,体会它们的妙处。

文中有关的精彩细节描写很多,如:①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以上的细节描写,把儿时的我那种“调皮、活泼、可爱、天真、嘴馋”的形象以及与我家和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融洽感情,描写得活灵活现、感人至深。只有引导学生认真地再三朗读、讨论,才能体会作者传神写法之精妙。

b关键词语的描写片段,如:“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例句中的“眼巴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企盼的神态,体现了儿时的我活泼可爱的特点。

这两个指导题目的设计,要求学生采用分组讨论、限时比赛、选派代表发言的方式完成,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摆脱了教师“一言堂”的老传统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合作意识,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学生积极探讨、回答的基础上,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老师及时给学生的回答进行赞赏、评价,从而水到渠成、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五、放手归纳总结,交流分享提高

在这个环节里,老师不再是自己总结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内容,而是放手让学生畅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再给予归纳总结。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放手地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学习方法等相关内容,让他们明确说出自己学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问题要如何解决。二是也让教师能及时了解课堂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有利于师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提升。

六、当堂协同巧练,加深知识理解

在这个环节里,我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请参照下面句式,细细地品味文章,精彩展示你此时的感受。(句式:我端起一杯_____酒,品出了___ ,你看______)参考提示:①读浓情的句子。②品喜欢的细节。③尝精妙的词语。

这个训练题目,教师只是提供品味的角度与方式,要求学生要通过小组进行探讨合作,比一比,在五分钟时间里哪个小组写得最好,并积极与大家分享。这样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再次加深交流合作,大胆发挥想象与联想,加深理解本文作者“思乡”的写作目的,同时又培养学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理解的能力、表达的能力。

七、精设课后作业,再次携手提升

在本堂课的最后,我布置课后练习题如下:①分小组合作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对联、歌曲、故事。②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堂是舞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角永远属于学生。我这样设计本堂课的课后作业,旨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去学语文,到实践中去学习语文,并自觉在课后时间里能再次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把教法、学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课堂很无奈、课后很精彩”的思想看法,才会喜欢上趣味盎然的语文。

总而言之,课堂小天地,教学大文章。《春酒》一课的教学,本人运用的“先学后导、精讲巧练”模式,就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做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的整个教学思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还是当堂训练、作业设计,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对《春酒》这篇文章的学习,教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整个课堂乐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想学、爱学、想说、能说的美好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循序渐进,依据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步诗》教学设计 篇4

印山小学 李坤庭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读音及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兄弟相残这一残忍现实的悲愤之情。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七步诗片段)。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特别的古诗,(板书:《七步诗》),让我们走近“三国”,走近古人。

3.介绍作者。

二、正音正字

1、掌握“羹、漉、淑、萁、釜、煎”的读音。

2、了解“持、泣、煎、急”的意义。

3、诗歌节奏划分。

4、朗读悟情。小组竞赛读,全班读。

三、自学本诗

1、本诗讲述的是三国时()和()兄弟相残的故事。

2、本诗以()比喻曹植,以()比喻曹丕,形象地道出了曹植和曹丕同根相生的手足之情,但一个“泣”字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曹植()的心情。

3、本诗最后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急“字的运用,表现了曹丕的(),更能表达出曹植的()心情。

四、灿若星辰的曹植

了解本诗相关的几个成语“煮豆燃萁”、“七步之才”、“七步成诗”、“才高八斗”。

五、拓展阅读

曹植《白马篇》品读

附:

白马诗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德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1] 思考:

1、本诗塑造了一个()的少年形象。

2、后来的成语()出自本诗。

3、最后一句诗歌变现了少年的()的精神。

六、课堂作业

1、背诵本诗。

2、默写本诗。

七、板书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曹植

曹丕

同根相生

公开课《七步诗》教学设计 篇5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爱国情怀。

2、在与学生共同经历读文、查找筛选资料、体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以多种形式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通过感悟诗歌方法的渗透,达到转变学生以往学习古诗方式的转变。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帮助学生进行有分类性质的资料收集,用来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古诗,读文。初步交流:有哪些同学能够背诵下来这首诗?

二、读文环节

1、多种形式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2、结合书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3、练习书上“看画面,讲诗句”的练习。

三、自读感悟环节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资料的时间。

1、幻灯片出示资料的分类

作者和时代背景资料

题目资料

时间资料

人物资料

事物资料

2、阅读后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

3、结合诗句汇报。

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更从这首诗中初步掌握了体会是个的方法。《出塞》只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例子。希望大家今后能以这些方法为例,反复体会,说说自己独特的体会和发现。

作业: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创编一个小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一听。

板书:

作者和时代背景

题目

《出塞》为例 时间 说说发现

人物

七步教学法 篇6

七步教学法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七步任务驱动法和七步项目教学法。其中对于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类课程采用七步任务驱动法,对于综合实训类课程拟采用七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学形式采用前面提到的小组合作教学、组间竞赛的方式,所有课程都是在机房内进行。

1、七步任务驱动法

七步任务教学法是针对学生是初次接触该门专业课程,对该课程的知识点一无所知,设立的任务需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最好是一个小任务,可以在2至4个课时内完成。任务与任务之间可以没有联系,但是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

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先将教学资源放到服务器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复习回顾

由老师回顾上次讲课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及操作出现的集中性的问题,可以是提问的形式,也可以是让学生上台操作的形式。

第二步:创设任务情境

利用计算机课程的优势,结合课程内容的需要,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欣赏、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的情境可以是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案例,也可以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实例效果。

第三步:基础知识点拔

根据创设的任务情境,由老师讲述要解决这个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书写笔记,记录知识点。

指导思想:贯彻目标教学。第四步:师生探索讨论

组织学生对第二步提出的任务进行探索、讨论、分解、实现,最后归纳总结所用到的知识点,将实例任务和用到的知识结构消化吸收。在老师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同步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来完成。

注意事项:要强调完成该操作的方法,避免学生盲目模仿。第五步:学生分组练习

师生共同完成以上任务以后,教师分组布置不同的实训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在练习中,小组长做完自己的任务后指导其他同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巡回辅导,完成后各小组将作品作为本次课的作业通过网络上传至教师指定的位置。

指导思想:贯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兵”教“兵”策略。第六步:成果展示,师生互评

根据上传的学生作业,由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练习成果展示,这一名代表须是学习中下游的学生。目的:一是督促在第三步的探究学习时,把“兵”教“兵”策略落到实处;二是为下面的互评与总结提供机[4]会,做好铺垫。

在学生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各组展示完成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或讨论,特别是鼓励学生大胆点评,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生互评结束之后,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点评,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操作方法及步骤讲准确,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发挥教师点评的作用。第七步:总结、测试

进行分组测试、比赛,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自发分析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2、七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这是搞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综合实训类课程可以采用七步项目教学法进行综合教学,将该课程的知识点都集成在一个或几个真实的项目中,对课程的所有知识都有一个综合的认识与练习,让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协作、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真正做过本门课程所涉及的真实项目,而且能够选择适合的有意义的教学项目;要求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掌握或者有所了解。

第一步:提出项目要求

向学生提供信息,包括项目的目的、意义等,要求项目要实用、形象,每组的项目不同,但涉及的知识点相同。需要学生认真做好笔记。

第二步:教师分析项目

由老师分析项目完成的方法。由于学生一般都是初次涉及到该项目,所以应该由教师示范性地说明完成该项目使用的方法或者大体的步骤。这个说明应该只是一个方法的说明,而不是具体的项目的完成步骤。

第三步:小组分派任务

每组小组长根据自己组的学生情况分派任务。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 第四步:小组根据任务制定计划

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第五步:组织实施

学生根据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完成相应的本组内的任务。这一步需要的时间较长。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及学生进行操作过程的记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检查、监督、辅导的作用。

第六步:小组作品展示,相互检查。

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自我总结,最后形成WORD文档传给老师,可以作为作业使用。

第七步:教师点评

物理七步“开放”教学法 篇7

一、熟悉课标

课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航标”, 亦是评价教与学效果的依据。在讲课的前一天, 发放印制好的章节“课标”为学生自学指明方向。例如: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大气的压强”一节课标如下:知道1.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2.大气压强的大小。理解大气压强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学生有了“课标”导向, 可对章节重点内容准确把握, 有计划地提前“准备”, 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发现、储备问题

要求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阅资料, 不仅对知识建立起初步印象, 学会一些较容易的知识, 而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 并写在“问题录”上, 便于课堂上发问。

三、学生组织节目

老师随机指派两个“节目主持人”, 利用试题单向学生提问, 让学生抢答、集体答、指定答等。这些题紧扣教材, 绝大多数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问题简单, 不转弯抹角。

四、共同解惑

解惑是每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解决学生在预习、自学、查阅资料等过程中产生的理解不清、不深的知识问题, 学生已通过储备, 记在了“问题录”上。如《大气压强》这一节, 学生提出了下列一些问题:

1.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用1 m长的管子来做?为什么用水银而不用水?2.老师:我在资料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把托里拆利实验顶部开个小孔, 会看到什么现象?在管子腰部开个小孔呢?这一过程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生问师答、生问生答、打擂台等方法解答。

当然, 由于学生素质有差异, 所提出的问题要加以控制、引导, 及时对学生的精彩表演进行肯定和赞许, 特别是成绩稍差的学生, 更应注意激励、表扬,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

五、学生出课堂达标题

通过出题这一方式, 再次深层次理解、掌握本节知识内容。也是诊断学生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当堂目标达标情况, 以及时反馈调控, 定向指导教学, 从而强化和及时补充知识。具体作法是:1.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命题要以课标为依据, 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少而精, 适合当堂回答。2.学生在5分钟内出2~3个题, 学生出好题后,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交上自己的题单, 教师用“视频台”展示, 学生集体解答。3.再把其他组中与前面不同题由学生向大家展示, 其余学生解答。4.老师对出的好的“题”进行夸赞, 使学生在荣誉的驱使下, 挖空心思的钻研。

六、评价和矫正

评价和矫正是教师和学生具体了解达标情况和巩固、强化及补充应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 采取同桌互评, 邻组互评、一对多互评、多对一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评价。如: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课堂不活跃的学生, 给予表扬评价;成绩一般的学生, 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进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

七、学生小结

每课时结束时, 先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 然后请学生讲本课时学了哪些东西, 有什么经验教训, 解题时找到了哪些规律、有什么技巧。此过程一般在课堂最后几分钟时间里完成, 若确因时间不够, 亦可让学生小结在作业本上做为作业。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七步曲 篇8

关键词: 探究 兴趣 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为了更好地上好体育课我们采用了七步教学法。

一、探究性问题: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游戏"抗洪救灾"中,我与学生共同创设了洪水泛滥的情境,并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抗洪”物资:沙包(海绵垫、球等);救灾物资:粮食(羽毛球、空盒等)。至于先“抗洪”还是先“救灾”;如何“抗洪”如何“救灾”则由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建议。让学生的全身都得到充分的舒展,我提出怎样利用身体的各部位接触对方的“尾巴”。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②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学生们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体验运动乐趣: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导向价值: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形成价值观念,由前面感性的认识作铺垫,在与同学们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对运动功能的认识,对运动技能作用的认识,对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的作用产生认同感等。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六、自我评价: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思考与练习: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事实上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将客观的、显性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和隐性的、潜在的体育兴趣、意识、情感、能力、习惯的形成糅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因此,我们确定了从人的兴趣出发,到运动技能学习、到体验运动乐趣、再到形成体育价值观,这么一个完整的建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心理过程为体育教学。例如: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热情。然后,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运用一些有趣的、游戏化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当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就转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简单的动作到动作 的形成,让学生整体地自主地接受和学习,在游戏和比赛化的练习活动中掌握技术。在学生技术掌握到要求的水平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失败与成功、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等不同的情感变化。再后,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指导学生利用体育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验,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懂得终身体育与自己人生幸福的关系。

三环七步教学模式 篇9

一、我们要的不是模式的程式化,而是这种模式背后的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照套,至少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们的许多模式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较短的时间里难以定论。如过去我们曾奉行的一些教学模式,大部分已成过眼云烟。至于眼下的一些模式,虽一时受宠,但从长远来看,也难免是昙花一现。不说别的,就我们东港市而言,我们曾经大力推广的目标教学不是很快就一阵风地吹过了吗?就连风城六中名声一时的教学模式也悄然被搁置不谈了。事实告诉我们,很少有一种模式能永远地引导教育潮流。一种模式生命力的有无或强弱也需要长期教育实践的检验。没有这一检验,盲目地照搬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不妥当的。

另一方面,我们对许多教育现象的认识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有时我们存在着只重热闹和形式的偏颇,有时我们所进行的教学表面上带有革新色彩,而骨子里依然是旧东西。相反,有时却对真正讲求实效并体现出科学与革新精神的教法难以接受,尽管我们身边的老师身上就有这样的东西,而我们也常常视而不见。

再者,盲目地学习某些模式也会误入形式主义的歧途。以前,许多人对 “目标教学”的理解是:课前提个小黑板(出示目标);课后发个小卡片(达标测评),认为这样就是目标教学了,而对教学过程怎样,是否真正完成了应有的教学任务,学生是否真的有所收获却似乎并不十分关注。所谓模式的推广和学习,最终遗憾地演绎成了仅是对某一模式的简单模仿、简单操作的纯粹程式化的东西,这严重背离了我们学习某一教学模式的初衷。

二、问题的解决,不在于模式本身,关键在于操作模式的是什么样的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我们已经习惯了照搬照套别人的做法,在许多方面总希望有一种“式”,以便依“式”而行。如果没有这个“式”,我们就不会上课了。我们在许多方面不习惯于多样,而习惯于统一,如教的东西要统一,教的方法要统一,对问题的解释要统一,训练的方法要统一,评价的模式要统一,答案也要统一等等。设问:如果全天下的歌唱家都如同宋祖英一个腔,那还有人喜欢送祖英吗?音乐还有魅力可言吗?我们不喜欢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却喜欢拥有千篇一律教法的老师,这是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

也有人说,统一是为了便于检查。这种说法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这并不是我们搞教学模式研究的初衷。更何况我们实在不应仅仅为应付检查而不顾教法是否有利于教学。

七步教学法工作总结 篇10

本学期在教学中,我贯彻学校提倡的“七步教学法”,逐步形成了我的 数学教学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小结如下:

一、设问(出示尝试题)

每节课上课之前,先把前一节课讲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用问答的形式提出来,请学生回答。回答时,学生既不准看书,也不准看听课笔记,全凭记忆。然后出示思考题。根据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这几个思考题,自然是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对所要讲授的全部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二、学生自学(课本)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思考题,边看书边思考, 边打记号边记忆,然后,再与下一步老师的讲解相对照,从中检查自己自学理解的情况。老师则在学生中巡视,边察看,边回答学生看书过程中提出的 一些问题。

三、学生分组讨论

在学期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要能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学生自学后,由小组长召集,首先检查小组成员自学的情况,然后进行讨论,是否能回答老师出示的尝试题,并选出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

四、学生成果展示(小组发言)

小组发言时,我的要求是:首先要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讲解,其次再对所布置题目作回答。这样做,即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知道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的综合能力如何。

五、学生相互质疑

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的小组对他们可以进行提问。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情况,对课本知识的挖掘如何,有的同学往往为了显示他读得细,问的问题会有些偏,但是我仍然会对其进行表扬,学生会因此而感到骄傲,会更加努力学习,同时,被问的同学会立即马上翻课本,直到找到答案。

六、教师精讲点评

老师讲解,以板书的思考题为主,具体讲解时,对某些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或最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内容,则适当发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 对某些浅显的、教材里面有、估计学生一看就懂的,则老师可以少讲或不讲。

七、小结及教学效果检验

小结是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结应着眼于讲解的全部内容——也含有对最基本最重要知识进行强调的意味。并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在讲解的内容中,哪些属一级提纲,哪些属二级提纲,哪些是次要的等。这样,在小结中,学生既能对知识加强记忆,又能获得总体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最后,将检验题要求学生用书面形式上交。

《七步诗》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七步教学法 能力 落实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七步教学法(简称为“七步教学法”)是国家“十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七步教学法”由教学目标、案例导入、问题探究、思维点拨、知识构建、资源开发和三维评价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七步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对学习、生活、个人的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了对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构成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鲜明特点,其中掌握知识是基础,提高觉悟是目的,培养能力是关键。培养能力是硬道理!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本人在“七步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对落实能力目标、培养能力有了初步的收获。

一、从引人入胜的案例导入中培养能力

案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入场券”,“七步教学法”非常重视案例导入。案例的选用要慎重,必须认真思考和甄选,一定要与本框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的追问、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可以运用经典名言、典型题材、图表、漫画、故事、歌曲、诗词名句、视听资料、最近发生的重大国际国内新闻等形式来导入。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要紧扣目标,切中主题,形式多样,不可千篇一律、千堂一面。案例导入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而应立足学生的经验,通过引导、启发、思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我在讲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我选用了漫画来导入:

我用多媒体把漫画祖孙三“带”一呈现出来,立即就把学生吸引住了。我趁机抛出问题:三幅图有什么不同?从哲学上看说明了什么?然后,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漫画,分析和讨论漫画所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并且很自然地就引出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进入到课堂教学。

二、从精心设置的问题探究中培养能力

问题探究的设置要合理、科学,要切合高中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设置要与本框的能力目标紧密相关,问题的提出要自然、顺畅。问题探究的设置最好以图片、故事、诗歌等方式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高二《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时,我使用了两个探究问题:(1)阅读下列诗句和俗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在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思考:从文化的角度去看,上述诗句和俗语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什么? (2)很多华侨,虽然定居海外多年,但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都和在大陆的中国人一样,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庆祝;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也大都保留着原有的一些风俗习惯,如喜欢喝功夫茶、习惯用筷子、见到同乡仍讲地道的家乡话等。思考: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是:探究一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探究二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通过这两个探究题,学生提高了认识能力,认识到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从而学会分析判断不同文化对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从灵活多样的思维点拨中培养能力

思维点拨是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和探究问题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是“七步教学法”的主体部分。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探究”中的问题结合生活材料,引导学生在深入剖析材料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点拨时,切忌自己包干,自己替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点拨的作用,点拨重在对学生理解的关节点、疑难点上的点化,言宜精而忌多,只作提示性的解答。应该像《学记》中所写的那样:“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例如我在讲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我点拨的几个问题是:(1)新事物等于新的事物吗?新事物新在哪里?(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是什么?(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的要求是什么?我先提出问题,然后在学生思考、讨论 、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1)二者不相等。新事物新在符合客观规律、生命力强大、前途远大三个方面,与形式的新旧、产生时间先后、力量的强弱无关。(2)根本标准是看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4)要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老师只做好点拨,从而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

四、从知识构建中培养能力

知识构建是“七步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新课程所要求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环节,师生在共同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本框所学的基本观点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并把这些联系归纳出来,并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知识构建的能力和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学会在知识构建中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我一般是叫两个学生到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同步在下面完成。例如,我在讲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进行知识构建时,一学生构建为:

很显然,学生已经打破教材原有结构,对知识重新进行归纳、重组,进行了创新,比教材原有的结构更符合逻辑性、更容易理解。

五、从经典训练题中培养能力

经典训练是三维评价的重要部分,经典训练题的设置要反映生活热点和时政热点,情景题、活动题、探究题、辨析题必须联系社会热点和高中生思想的迷茫点、疑难点,增强高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热点问题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追问生活、体验生活。例如,我在讲完《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时,我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设置了一道题:假如你家里有10万元闲置资金,你爸爸想去投资,但是一直想不出一套比较满意的投资方案,现在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为你爸爸设计一套最中意的投资方案,并简要说明理由。答题思路:①3万元用于银行存款。虽收益低,但风险小,稳定性强。②4万元用于购买国债。收益高于银行存款,且风险也较少,有很强的流动性。③2万元用于购买股票。风险高,但可能带来高收益。④1万元用于购买保险。为家人和财产做风险投资,以防意外风险。设置这一道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同学们主动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六、从闪光记录中培养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闪光记录主要是对师生教学活动中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作用情况,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知识构建、资源开发,相关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等方面的评价。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学会发现,只要我们用一双善于欣赏和发现的眼睛去关注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发挥他们潜能的机会,用发展的眼光将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会发现他们都有闪光点。闪光记录表中“学完本课我的收获”如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由学生自己填写,“我对同学的评价”由小组成员根据本小组成员课堂的表现互相评价,“对我自己的综合评价”分别由自己、同学、老师和家人评价,一般一个星期进行一次。教师对闪光记录表必须做好跟踪、登记,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状况、能力发展水平,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闪光记录表可以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供真实、具体、可靠的依据。

总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七步教学法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帮助学生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的能力,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全程设计与评价》(李松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七步诗》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1. 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效课堂教学观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知识教育是指向职业应用的,如何让知识跳出信息的层面,鲜活地进入学生的技能维度,并有效实现知识信息与行动技能的内化、固化与结构化,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核心论题。因此,积极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达成“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探讨的新方向。

2. 基于课堂生态的多元课堂教学观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生态体系,学生的参与度低,兴趣性差,感性经验少,信息资源闭塞,知识建构平面、僵化。知识传输效率不高,能力建构效能差,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需求。

3. 基于终身学习的全人发展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1]培养自主、自立、自觉的,健康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个体,是真正实现现代产业工人职业化培养的基石。

二、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 高效课堂模式———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高效课堂,旨在构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基于高效课堂的理念进行设计,充分考虑高效的各个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指标体系评价该模式,以校验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是该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2. 建构主义理论———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个人认知结构的建构包括知识建构、能力建构和情感建构三个部分,这三个维度也准确地诠释了教学活动发生的基本内容、目标和方式。因此,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内涵和学习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建构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方法,形成一个合理、完全、发展的教学模式体系。这是该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3. 全人教育观———模式设计的思想内核就教育的对象、功能和形式而论,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就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年龄结构和心智程度来看是一种养成教育,即学生社会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其需要承担促进学生心理建设和心理成熟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就教育形式的任务属性、目标维度和培养指向来看是一种职业教育,即学生职业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需要完成学生职业预备和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双向性内部取向分化的教育形式,其设计理念就不能从单方面考虑或限定,而是要从学生全人发展的角度进行评量。

三、模式教学流程及方法

根据中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每节课35分钟,因此一个项目教学可以分解为三个环节,即三环; 而每个环节又分为七个步骤,即七步,这个项目的课程模式设计如下( 表1至表3) :

四、适用学科

1. 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的学科

自主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发挥,基础性认知结构可以为学习过程提供更多的元认知策略和方法论指导。

2. 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过程为知识学习提供了应用环境和思考空间,可以提高信息可视度和转化率,让学习过程从内在抽象的建构过程,转化为外化应用的实证过程,从而增加学习的可控性,以有效的外显方式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

摘要: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效激发课堂效能,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必须探讨的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基于项目教学法,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三环七步”教学模式,探讨构建背景、理论依据、基本流程和试用学科等相关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篇13

从教这些年来,听过不少专家的讲座,也听过不少名师的现场课,精明干练充满激情的窦桂梅老师,温文尔雅充满诗情的王崧舟老师,沉稳老练充满睿智的于永正老师,以及朴实中吐芳华的韩兴娥老师,都让我心动。每次听完他们的课,心中总有无限的激动,总想把自己的课堂也变成这样,总想将自己也修炼成这样的高手。现在我们潍坊市也在搞主题学习研究,各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主题单元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能够在课内完成大量阅读的教学模式。听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我觉得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很好,我既向往大师那种细细揣摩,情感激荡,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也向往那种两课时就能完成一个单元教学的高效课堂,也惊讶于韩兴娥老师那种课内海量阅读,让孩子踏上成长快车道的教学模式。那么我到底该何去何从,效仿哪种模式呢?激动之余,我还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吧。盲目地学哪种模式都不可取,还是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学生情况,根据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才是对的。回顾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一直是在学习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语文教学既要提高效率,又不能将语文味全部抹杀。如果每篇课文都当作精读课文,象以前一样每篇课文用3课时才能完成的话,这只能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课本的教学。而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有些环节是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没必要老师再细细地满堂讲满堂问。而如果每个单元都进行单元主题学习阅读的教学模式,这也不可取。并不是每个单元都适合单元主课学习阅读,尤其是象苏教版的语文书,有些单元的主题并不是很明显。所以,我想能不能有一种教学模式既不失细细揣摩的语文味,又能做到高效课堂,增加课内阅读量呢?想想这几年的尝试,我根据叶圣陶先生的“三段式”以及魏书生老师的“三段六步教学法”,结合我们小学教学课堂实际,总结出一套“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这套阅读教学法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当前,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我们知道,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来看,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是他们在多次听、说、读、写,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老师只能是个引路的人。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那么怎样才能用不着教呢?他说:“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我想这里的“入门”和“上路”就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为指导,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

“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就是将一篇课文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步骤来进行。第一个阶段是课前。其中,包括第一步,即预习。这一步充分利用导学卡,让学生进行预习。导学卡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它的编写要既能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自学情况,又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情况。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对课文的朗读,对字词的掌握,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对课文人物的认识,对课文的复述,对课文主要问题的见解,以及课文相关资料的搜集等。当然,导学卡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要根据课文和学生情况以及学习的需要来灵活的设计导学卡。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做到有目的的预习,同时对文中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做到自主学习解决。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一路花香》时,我设计的导学卡是这样的:

一、课文你读熟了吗?你读了几遍?请你多读上几遍。(读了几遍就涂几颗星)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故事有几个主要角色?他们是谁?

四、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

六、你能用上下面的词语复述课文吗?

裂缝 完好无损 日复一日 骄傲 惭愧 道歉 回报 一丝 仍然 难道 浇灌

七、读了这个故事,让你想到哪些其它的故事呢?

这样,导学卡的设计既让孩子掌握了生字词,也让其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老师再上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做到会的不讲,不明白的才讲,这样就能够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个阶段是课中。这一阶段包括五步:明确学习目标;检查预习;自学交流,讨论难点,教师点拨;总结方法;拓展阅读。

第二步,明确学习目标。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以方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并利于学生在上课结束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比如说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一路花香》时,上课时我先出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有这么三条,一是掌握本课生字,能默写出字词,理解课文中词语。二是认识故事中的人物,了解其特点。三是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课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有的放矢的进行合作探究。

第三步,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导学卡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检查,尤其是对孩子们能自己学习并解决的问题进行检查,以了解孩子的自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一路花香》这一课中,我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并能用生词造句。对课文的朗读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检查。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以及故事的主要内容也进行检查,这些都是在导学卡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检查,既节约时间,又讲求效率。当然,对预习的检查,并不一定非得老师进行。当老师引导孩子会进行自我检查和小组检查时,就没有必要再让老师检查。比如说生字词的检查,交由组长进行听写,组员再听写组长,听写完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换批改,最后交由老师审阅即可。除了字词,课文的朗读,背诵,复述皆可交由组长检查或组员互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第四步,自学交流,讨论难点,教师点拨。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或难点,先交由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解决重难点。当然,这一环节也是课文的精读所在。就象《一路花香》这一课,对于故事中的道理,我是让学生从分析人物入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层层递进,最后将从他们三个人物身上学到的综合起来,就是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经过这一步步的分解,孩子们很快在小组内形成自己的意见,最终整合在一起,总结出了道理,说得全面,而又头头是道。

第五步,总结方法。课文学习结束时,回顾本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收获,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口头总结,使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以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当然每堂课的学习并不一定都有新的学习方法或写作方法,但即使是以前总结过的方法,对小学生而言再进行总结也是一种“温故而知新”。在《一路花香》这一课的学习中,孩子们总结出来的方法就是归纳故事的道理可以从认识人物入手,搞清人物特点,就能知道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诚然,有些水平差的学生他可能总结不出学习方法来,但是他可以对本堂课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第六步,拓展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课内做到大量阅读的有力保障,关于怎样拓展阅读的文章有这么几种方案可以进行选择,一是用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自学同类型的文章;另一种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其阅读一些与所学文章有关的材料;第三种是那种可以进行写作训练的文章,可以找一些同类型不同角度写法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方便学生的写作训练。比如说,在学习《一路花香》时,我让孩子拓展阅读的文章是寓言故事,让其用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去概括故事中的道理。在学习《泉城》、《九寨沟》、《荷兰诗情》这些课文时,我推荐给学生的是主题阅读丛书中与之有关的信息文章。在学习《桂花雨》这一课时,总结出来的是一种借物表情的写作方式,通过阅读《家乡的杨梅》等类似文章,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这种借物表情的写作方式。在学习《天安门广场》时,我拓展了《三味书屋》一文,让学生了解这种方位顺序,并进行仿写。拓展阅读的学习,我认为也可以放在单元学习上使用,尤其是那种单元主题明确的单元文章,完全可以采用这种学习一篇典型课文,总结方法,让学生自学其他文章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他文章的教学可以借助学习卡来进行并检测。当然,拓展阅读可以根据上课的需要放在课上,也可以放在课下。

第三个阶段是课后。即第七步,写作练笔。练笔内容可根据所学文章来布置,可以是仿写课文,续写课文,可以是读后感,可以是总结,总结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收获和学习方法等。有时,这一环节并不一定是放在课后,比如仿写片断时,完全可以放在课内进行,这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的安排。

“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氛围。合作学习更加注意了学生的活动,注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通过小组活动,使得优、差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由此,优、差生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可以说是各得其所。这还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我采用语文学习量化评比的方法,由小组长在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记录,每周一总结,对组员间差距在不断缩小的小组进行鼓励,每周评选优秀学习小组。除此之外,这种阅读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对于一些原本不爱动脑,懒于思考,课上只等着别人说答案的学生,提前用导学卡进行预习很好的改变了这种偷懒的情况。他们不再是旁听者,而是参与者。同时,提前预习还增强了那些缺乏自信学生的信心,他们对问题有了充足的思考的时间,课上发言时声音也变得响亮了,底气也足了。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篇14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曹丕就是历史上的魏文帝,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弟弟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廷中的政事滔滔不绝而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皇帝哥哥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忌之火油然而生。他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曹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许多大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有的说,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岂不是宫中一大害?有的说,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巧赶上一位大臣禀报,有人造反,图谋篡位。曹丕认定弟弟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

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

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

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

“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Lu四声)菽(Shu)以为汁。萁(qi)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七步诗》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15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师行为案例设计

第一, 吸引学生注意, 引出学习课题 (3分钟)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图 (课本70页问题探讨) 展示给学生, 留给学生1分钟时间观察并思考问题由此引出课题。

第二, 告知学习目标, 明确努力方向 (1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并解读三维目标。

第三, 激活原有知识或课文框架介绍, 做好知识铺垫 (2分钟) 。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 学生已知道细胞膜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能帮助一些物质进出细胞, 这种特殊的蛋白质与哪些物质进出细胞有关呢?同时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水分子通过渗透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属于哪种跨膜运输的类型?

第四, 下达学习任务, 提供学习材料 (1分钟) 。让学生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第70~71页。提问:通过阅读课本有哪些收获?你能不能辨别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吗?并通过大屏幕展示。

第五, 学生个人阅读和选择, 小组讨论与选择 (15分钟) 。独立阅读课本, 思考后按原小组进行讨论, 每小组自由推荐一名学生展示, 展示时间为3分钟。

第六, 全班展示, 交流与评价 (12分钟) 。随机抽三个小组来展示成果, 其他小组有疑惑可直接提出, 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 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并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第七, 知识巩固与迁移 (8分钟) 。让大家看三段简短的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视频 (每段约30秒) , 分别是O2、葡萄糖进入细胞、Na+进入细胞和K+出细胞的。之后完成大屏幕上出示的试题 (基础题两个选择题, 拔高题一个看图填空, 技能训练题解读图表) 。

第八, 归纳总结 (2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的比较。预留1分钟时间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师行为案例设计的评价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对生物学科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达到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达成。

1. 本节课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改前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 学生听”为主要形式, 而“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本节课时, 课本上简单的知识教师不再一一讲解, 而是通过“自己独立读一读, 自主想一想, 同伴协同议一议”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抽象难懂的知识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具体化,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 因材施教。

2. 本节课的设计有别于以往的教学形式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 (1) 在课堂上, 教师不再是课本的解说员, 而是“教材要学生读, 问题让学生提, 过程让学生说, 规律要学生找, 结论要学生下”。在“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中的第五步学生个人阅读和选择, 小组讨论与选择, 第六步全班展示, 交流与评价, 这充分说明在“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中, 学生以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是一个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式学习。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可以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体验学习的过程, 通过对比分析运输方式的异同, 学会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解读图表数据, 学会解读图标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 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 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3. 本节课的设计在内容处理上有别于以往的课堂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强调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调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知识是学习者自己建立起来的, 是学来的而不是教会的。 (2)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中的第三步就是激活原有知识或课文框架介绍, 做好知识铺垫。

三结束语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特点:它解构常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小组或团队中利用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相互配合与支持,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学生自主建构生物学科基本知识;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索求知, 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注释

1卫晴、肖帮裕、高翠.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8 (38) :176~177

七步诗与三条腿的鸡 篇16

“妈——给您讲个笑话吧。”女儿每次看到什么笑话之类的都要给我秀一下。

“好,讲吧。”我洗耳恭听。

“从前有个傻子,他听说曹植做七步诗的故事后,也想仿效人家。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围着傻子,等着他迈完七步作出诗来。只见傻子抬起一只脚,举了半个多时辰,都没有落下来……”说着,女儿高高地抬起她的一只脚,摆了个金鸡独立的架势,闭上了嘴巴。

“完了?”我问。

“完了!谁也没说七步要迈多长时间啊!”她一脸无辜地说。

想着那傻子一只脚站在地上冥思苦想的样子,我不由得哈哈大笑。“你这样子,还真跟那傻子一样,哈哈!”

“哼!好心讲个笑话,您却讽刺我!坏妈妈。”女儿说着扭头要走。

“别别,这个故事还真的很好笑,你讲得好,学得也好,下次还给我讲啊!”我一把拉住她。

“不讲了!”女儿似乎生气了。

“那我给你讲一个吧。要是你笑了,就继续给我讲啊!”我笑嘻嘻地哄她。

“好吧,看您这么诚恳,我就给您一次机会。”女儿一扬眉毛。

“有一个记者开着车,要到一个很远的农场去采访。在通往农场的路上,他看到一只长着三条腿的鸡。他很纳闷:这鸡怎么长了三条腿呢?正想着,那只三条腿的鸡‘噔噔噔跑着超过了他的车。记者一看:嘿!小样儿,跑得挺快啊!于是他一踩油门,超过了那只鸡。可是,不一会儿,那只鸡又‘噔噔噔跑着超过了记者的车。记者很生气:一只鸡居然能跑过汽车,反了你了!于是他又一脚踩下油门,超了过去。可是,那只鸡好像在跟他斗气似的,一转眼又超了过去……”

“怎么回事啊?”女儿睁大了小眼睛。

“那个记者也不明白啊。他正想着,只见那只鸡直接跑进了他要去的那个农场。记者想:正好采访一下,问问这三条腿的鸡是怎么回事。进了农场的大门一看,记者吓了一跳:哇,这里的鸡都是三条腿!”

“快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女儿有点儿迫不及待了。

“这记者就问农场主了:‘你这儿的鸡怎么都是三条腿啊?农场主说:‘人们不都喜欢吃鸡腿吗?我特意培育出了这种三条腿的鸡。‘那味道怎么样?记者问。”说到这里,我故意顿了一顿。

“应该不好吃吧?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改变基因的东西还足少碰为好。”小家伙煞有介事地说。“‘嗯,农场主说,‘还不知道它们的味道怎么样,因为它们跑得实在太快了,我抓不到啊………

上一篇:汽车维护与保养下一篇:一年级家长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