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写作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学习写作(共8篇)

怎样学习写作 篇1

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 第一,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这门学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这门学科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实用新闻学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

 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各方面的应用知识。

 新闻写作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

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闻写作承担着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产品的任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是新闻报道成品的制作过程。

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新闻报道是记者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惟一的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通过新闻报道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而读者也是通过新闻报道作品而认识记者的。 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  

 

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第三节功夫在笔外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一、加强政治修养

(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二、加强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

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一个记者除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三、加强思维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一)确有其事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二)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三)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

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一)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二)非故意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第三节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即消息或通讯的结构设计、段落安排,实际上体现着写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此时此刻,要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这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我国新闻界最常见的是滥用溢美之辞,描写时夸大、渲染、拔高。

新闻描写是否恰如其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记者的态度,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如果带着个人的好恶,就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有关的事实。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

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也还要经过所在传媒内部的审改。 第三章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 第一节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

一、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说法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另一种说法是: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二)事实胜于雄辩

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传媒,主要想获取信息。

三、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一)传播的目的是说话

(二)选择就是在说话

(三)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 第二节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 何为典型事实?

一、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二、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三、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四、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 第三节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所谓“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第四节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

一、善于联想

这是一种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从而得出结论。

二、善于对比

把两件事或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都可以,这样有助于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新闻写作也常常采用这个方法来发表无形的意见。

三、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

报道同一件新闻事实,由于选择和运用了不同的背景材料,从阅读的效果分析,会对读者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分析,记者可以表现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

四、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多层次的丰富的背景材料的运用,既可以增加文章的可阅读性,也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新闻事件的意义同时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

第五节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西方新闻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并辟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其重要性以及引用的具体技巧。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西方记者也很重视使用直接引语。

第四章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一、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

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

  

读者观念

“读者关心这个事吗?”

“读者能够读完这篇报道吗?” 

二、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

第一,版面在空间上不是无限的,它一般有固定的字数。因此上版的新闻稿件有字数的限制。

第二,版面在时间上也不是无限的,如果是日报,它每天有一定的截稿时间。因此上版的新闻稿件有时间的要求。

第三,版面在组合上是“配套”的,从内容、从角度、从新闻文体等,要服从于整体策划。

 第二节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一次性消费”是指新闻的主要价值和功能在于解决受众“不知道”的问题。一旦

人们知道了,新闻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一次性消费”同时带来“排他性”。所谓“排他性”是指同样内容的新闻,哪一条先到受众那里,解决了他的“不知道”,后续而来的那一条,就不再起什么作用了。

一、新鲜

(一)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

(二)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的面前

二、快速

(1)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迅速投入写作。

(2)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3)熟练掌握新闻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特别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消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4)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灵活地组成“预制构件”。(5)注意培养自己口述新闻的能力。

三、简短

新鲜、快速与简短有密切的关系:

篇幅短了,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可以多发新闻报道,传递更多的信息。

简短有助于突出新鲜的内容,长篇大论很容易把新闻湮没掉。

简短还有助于快,新闻报道写得越长,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发稿自然快不了。

(1)坚持一事一报。说清楚一件事,比说清楚几件事要简便得多,容易写短。

(2)要注意把主题破小,把角度选小,把架子搭小,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3)化整为零,可以多一些滚动报道、组合报道或连续报道。

(4)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 第三节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一、具体

(一)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

(二)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二、生动

(一)在某些方面“生动”与上文中讲到的“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

(二)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

(三)新闻报道能否生动,与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通俗

(一)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

(二)要学会“第二种翻译”,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

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

(三)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 第四节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

 针对性的含义

第一是指在进行新闻写作时,你的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是写给谁看的。

第二要明确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么目标上去。

这两层意思可概括为两句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一、加大信息量

(一)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或称写“立体化新闻”。

(二)学会抓特点。

(三)学会使用新闻背景。

(四)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二、加大知识含量

(一)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经验总结。它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是要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

(二)这种增加,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

三、挖掘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决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第五章新闻角度

 第一节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 新闻角度的定义

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一、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新闻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就会削弱新闻价值。

二、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三、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 第二节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 什么是最佳角度

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一、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一般来说,这个角度应该是新闻事实与你所在传媒的“导向定位”和主要受众群需求这三者“聚焦”的结果。 

二、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在选择新闻角度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大。

 第三节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

    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二、以小见大找角度

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虚中觅实找角度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

五、发散思维找角度

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或一个新闻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思考时,思路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六、统摄思维找角度

一般来说,这种统摄首先要把采访所得的具体新闻素材和具体观点聚拢,然后把这些事实与事实的意义向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并进行深度挖掘以接近事实的新闻内核,聚焦点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最后就可能找出一个最佳聚拢点,这就是报道这件事实的新闻角度。

七、全局高度找角度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第六章新闻跳笔

第一节何谓新闻跳笔?

一、新闻跳笔的特点

(一)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二)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启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二、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跳笔

(一)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1.跳笔要求段落短,而且每段讲清楚一件事实。这种叙述方法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

2.长篇大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

3.运用跳笔写作的新闻报道,排在报纸的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

(二)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1.记者运用跳笔写作时,不必为文章的“启承转合”费心,他只需集中那些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段一段写来。

2.“文如看山不喜平”。以这样的行文结构叙述事实,在段与段之间实现了跳跃式的推进,文章自然波澜起伏,而且有一种动感,体现出新闻报道作品明快的文风。

(三)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1.运用跳笔,每写一个段落,就提供了一个分角度或者一个侧面的事实。

2.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跳跃,留下了空间,留下了停顿。有空间就有容量。容量大可提供的信息量就大,给予读者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就大。 第二节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

一、短段落,多分段

段落是区分内容和层次的手段。跳笔在提行分段上的一个特点,或者说它的核心就是多分自然段,并且每段都不长,

用短段落来划分内容与层次。

二、断裂行文

新闻跳笔所要求的“断裂行文”,是指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

三、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把通讯中的某些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然后在这样一些段落之间,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类似电影镜头推拉摇移,把它们连接起来。

四、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事实主体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在描述与议论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现场与背景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时间与空间跨越;由概述到细节的粗与细、简与繁的跨越;还有各种笔法,例如倒叙、插叙、比喻、排比等等之间的跨越等等。 第七章新闻语言

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一、什么是新闻语言

根据新闻学的原理: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做新闻语言。

二、新闻语言的特征

(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三)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1.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2.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3.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四)“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白描”是指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第二节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

一、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在新闻写作时掌握多使用动词的要领,既能把人物和事件写“活”,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能把环境和景象写“活”,使人如临其境,最终让消息或者通讯“立于纸上”。

二、多用子概念

多用子概念,也就是说,多用具体的语言去写作。真实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往往是生动的。

子概念的内涵总比相应的母概念内涵丰富具体,因此,多用子概念容易引起人们的形象思维。

三、多用大白话

“大白话”在这里是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或者叫大众口语。

大众口语生活气息浓,大都具有通俗明白、平易近人、生动形象的特点。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能为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还能使新闻具有独特的风格。

 第八章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 第一节消息体裁的特点 

一、简括

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

二、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消息这种体裁一般不提倡记者直接抒情或议论。虽然它并非绝对排斥抒情或议论,但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主观色彩。

三、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亦即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通过导语,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精要,首先呈现给读者。在这一点上,以反映事物最新变动为主的动态消息尤为典型。不过,从总体上看,无论何种类型的消息,基本上都不能完全摆脱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

四、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

消息的外在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有人总称其为“消息头”。 第二节消息体裁的优势

一、消息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报纸以及其他新闻媒体,主要是靠消息来增加信息量的。媒体刊登的消息越多,其总体上传播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二、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

由于文章内容简括,不必照顾事件的过程或细节,消息可以及时地,用滚动传播的方式报道突发事件、正在进展之中的事件;消息篇幅短小,写作、编发稿件都可以节省时间,从而使它有条件冲在前面,担任“第一报”的任务。

三、消息易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

消息的“外包装”是“客观性”,它靠事实说话,提供给读者的是事实。这样,即使宗教信仰、政治见解以及文化背景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不愿接受传播者的观点,却不能不正视事实。

四、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消息可以说是浓缩了的新闻,它突出“干货”,过滤掉了一些“水分”,加之有“一句话新闻”式的标题和先声夺人的导语,可以让信息毫无阻拦地直接进入人们的视野,对读者,对各类传媒的接受者,造成很强的心理冲击。

 第九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导语

 第一节导语的定义与任务 

一、导语的定义

(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

(2)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

二、导语的任务

(一)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二)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三)导语为全篇定音导语为一篇之首,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决定消息的基调。

 第二节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所谓实质性内容,即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

二、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一)最新鲜的材料;

(二)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

(三)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三、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导语不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

四、力求优美生动

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二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第三节导语的大致类型 

一、概述型导语

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是概述型导语。

应注意:

(一)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

(二)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二、描述型导语

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是描述型导语。

它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

第二,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可以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

描述型导语的写作,要求记者:

第一,采访中勿忘捕捉有形的画面;

第二,导语所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

第三,用剪影的办法来写。

三、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

评述型导语有以下优点:

第一,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

第二,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

评述型导语的写作应注意:

(一)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二)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三)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了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四、橱窗式导语

 

有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为橱窗式导语。

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入导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第四节导语修辞技巧

一、设问

导语以提问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

以提问方式写作的导语,有助于读者把握新闻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促使记者抓住要害,明确消息主体写作方向。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导语修辞方式,有人也称其为“提问式”导语。

二、拟人

导语中将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三、借用

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来揭示新闻内涵,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导语富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下文。

四、对比

在导语中,将两个极端的事物加以对照,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这种对比的写法,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明新闻主题。

五、直呼

导语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新闻界也称其为“谈话体”。

六、排比

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的一部分,形成排比式导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

七、惊警

导语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强烈唤起读者注意。这种写法可造成震动效果,造成一种紧迫感,使读者为之一惊,不能不注意。

 第十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

——主体与结尾  第一节主体重任在肩

一、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一)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二)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一)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二)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一)运用“色彩”;

(二)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 第二节主体的结构方式 

一、倒金字塔结构

仅从导语和主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消息整体上采用的都是倒金字塔结构;另一层意思是,主体本身也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主体也是倒金字塔结构。

二、纵向结构

主体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称纵向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大致过程,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记者也可以借“过程”说话,表达某种观点和意见。

三、横向结构

这种主体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四、点面结构 点是指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是指一般的、总体的情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这也是主体安排结构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样安排结构可以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认识空间,可以使消息更有说服力,而且,也更符合普通读者的认识规律。

第三节消息结尾

一、消息结尾的特点

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亦即,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

二、几种巧妙的结尾方式(一)材料典型、意味隽永;(二)首尾关照,巧妙呼应;(三)稍加议论,画龙点睛;(四)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

 

 第十一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新闻背景

 第一节写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

一、何谓新闻背景

(一)宏观意义上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二)狭义上

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

(二)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四)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第二节精选背景材料

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通常情况下,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所谓“事实本身的疑点”,是指读者感兴趣、而不加背景读者又难以理解之处;读者兴趣,既包括前面所说的“疑点”,又包括新闻事实之外,读者需要了解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新闻主题则被认为是调遣背景材料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新闻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背景解说的重点。

二、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不受时空和事物类别限制。古今中外,只要对说明新闻事实有用,均可拿来。

三、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应以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 第三节巧妙穿插 

一、插入导语

(一)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

(二)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三)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二、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一)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二)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

三、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一)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二)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第十二章事件性消息

 第一节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一、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一)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三)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消息制作和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也为它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二、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 第二节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

事实交待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不清楚;

(二)忽略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三)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够具体。

二、勿做表面文章

记者应是观察家与思想家,他应当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这样,消息才会有思想性、有深度。

三、见事见人

(一)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二)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三)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四、慎重报道恶性事件(一)不要煽情;

(二)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漏破案方法;(三)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四)关注事件成因。第三节动态消息

一、动态消息的特点

(一)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二)动态消息更强调“宏观笔法”; 

 

(三)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

二、动态消息的写作

(一)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

(二)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

(三)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

(四)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第四节简讯

一、简讯的特点、地位

(一)简讯的特点

1.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

2.结构单一; (二)简讯的地位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

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

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

二、简讯的写作

(一)撮要

1.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

2.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讲究文字

1.精简;

2.要有表现力;

 第十三章非事件性消息

 第一节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

事件性新闻关注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动,是突显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一)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二)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三)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四)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第二节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对比显现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其问题性、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是对比。

二、量化集中

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有必要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了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

三、以点带面

点,即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即全局情况。忽视点会削弱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没有面,则难以反映总的态势。

四、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

 大多数非事件性报道,记者是为了反映某种情况或问题而行动的。有些报道即使利用的是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资料,其调查本身——信息源一方的行动本身,也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

 第三节预测性消息

一、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

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属预测性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预测性消息同预告性消息不同。预告性消息是对必定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新闻所传达的信息是确定无疑的。

二、预测性消息的价值

(一)有助于科学决策;

(二)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

三、预测性消息的写作

(一)及早预测;

(二)他人预测;

(三)权威预测;

(四)深度预测;

(五)审慎发稿。

 第四节服务性消息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功能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

直接可用”,亦即,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

(二)服务性消息的功能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二、服务性消息的写作

(一)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二)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三)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四)亲切、自然。

第十四章描写性消息

第一节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一、描写性消息的定义

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换言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一)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二)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三)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

二、描写性消息的功能

第二节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一、简笔描写 作为消息之一种,描写性消息也应力求简括,用简洁的笔墨,概括地勾勒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的活动,以及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地描写细部。

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亦即,它们应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只有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

描写性消息不仅不排斥叙述,还需要用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

二、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三、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第三节

新闻素描 

一、新闻素描的特点

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二、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一)灵活安排文章结构;(二)描写好典型细节;

(三)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第四节花絮

一、花絮的特点、作用

(一)花絮的特点

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1.花絮有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 2.花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一)小角度;(二)大视野;(二)花絮的作用

二、花絮的写作

(三)轻松幽默、亦庄亦谐.第十五章分析性消息

第一节分析性消息的特点、地位

一、分析性消息的特点

首先,与报道“事”的新闻不同,它是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其次,分析性消息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换言之,分析性消息是典型的深度报道。

(一)分析性消息可以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二)分析性消息直接亮明观点、表达意见,有助于强化新闻和大众传媒的言论功能;(三)分析性消息可以让受众直接听到记者的声音,实现“直接交流”.

二、分析性消息的地位

第二节分析性消息的写作

一、观点、见解——分析性消息的灵魂

分析性消息的成败,首先决定于它的观点、见解。好的分析性消息,应有鲜明的观点、新颖独到的见解。

其一,它应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件或问题的分析;

其二,它应当是讲究时效——动作较快,甚至是紧随其后的分析; 其三,它应当在分析中提供新的、读者尚不了解或尚未注意到的信息。

二、使消息更带新闻性与客观性

第三节解释性消息

一、解释性消息的特点及重要性

(二)解释性消息的重要性(一)解释性消息的特点: 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

第一,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分析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总体的通俗化处理过程;第二,解释性消息通过对信息的综合与梳理,可以有选择地为读者提供事件或问题的“全像”;

第三,解释性消息探究事件或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发言”更富启迪作用,也更具建设性。

二、解释性消息的写作

(一)大背景意识;(二)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三)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第四节新闻述评

一、新闻述评的特点、价值

(一)新闻述评的基本特点: 首先,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其次,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

(二)新闻述评的价值

首先,述评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富有指导性;其次,述评可以为评论插上轻灵的翅膀,使其成为评论战线的轻骑兵。

二、新闻述评的写作

(一)典型题材,全局观点;(二)因事论理,理由事出;(三)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第十六章通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什么是通讯

通常的定义是: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第一,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第二,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第三,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一、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二、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三、通讯的文体较自由;

四、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五、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六、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七、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第二节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第三节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第四节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

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其魅力在于其可读性。

第十七章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通讯的主题

第一节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第二节通讯主题的要求

一、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首先要弄清,所报道的事实中是否存在记者这种认识的依据; 其次,有一条原则在选择主题时是不能动摇的,即所选主题不是随意的,是受事实限制的,必须是在事实内在逻辑所指示的范围之内选择主题。

二、通讯的主题要深刻(一)深度来自全局意识;(二)深度来自历史感;

(三)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三、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主题针对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曰 新鲜;二曰时代色彩。 第三节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作者在接触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前,对将要采集的事实不甚了解,对将要写作的通讯主题也没有事先预想。需要在了解事实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进入主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

二、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 

 

预先设定了要写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等待、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以验证主题,这就是所谓的“主题先行论”。

第十八章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二)

——通讯的选材

 

第一节通讯选材的特点

一、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曰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二曰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二、要围绕主题选材

三、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第二节通讯选材的类型

一、骨干事例;

二、细节材料;

(一)详细的情节事实

(二)特写镜头 三、一般叙述性材料。

一、记者的现场观察; 

第三节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二、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三、记者的访问。

第十九章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三)

——通讯的结构

第一节通讯结构的特点

首先,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其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第二节结构通讯的原则

一、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以清晰表现事实为目的,而不是要事实去服从体裁、结构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就考虑用纵式顺叙的结构;如果是现场材料,就可考虑写成新闻特写。再如写人物通讯,如果只采访到此人的一个有意思的情节事实,就可考虑写成新闻小故事,而不必硬要写成三侧面或“三块式”的人物通讯。

二、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在构思通讯结构时,要围绕主题来理顺全部事实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排列,将通讯的“意义性”结构表现得十分集中和鲜明。

三、简洁清晰原则

对人对事的各种复杂联系进行切割,只挑选出表现主题最有力的材料,这样才能使主题与素材相对简约清晰,易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

四、均衡对称原则 第一,要有层次意识;

第二,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写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

第三,段落、层次之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 第四,即要求通讯的首尾衬托、互相照应,以突出整篇文章的整体感。

五、跌宕起伏原则

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编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

第三节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纵式结构

即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

 

(一)按照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叙述下来;

(二)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三)将多线条事实“编织”成单线条纵结构;

二、横式结构

即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

(一)同时异空结构;

(二)多侧面拼接结构。

三、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通讯往往从现象入手,层层挖掘现象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第四节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一、通讯的开头

(一)开门见山;

(二)突出中心事实,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三)突然插入记者截取的现场事态,有场景,有直接引语,有人物动作……

(四)以寓意的诗歌故事开头,然后迅速转入本题。

二、通讯的结尾

(一)强调主题或深化主题;

(二)抒发情怀。

 

第二十章人物通讯

第一节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

一、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二、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

(一)报道对象的变化;

(二)报道理念的变化。

一、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人

它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一般称为典型人物。

(一)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

(二)精英人物。

二、新闻人物

三、凡人奇事,奇事凡人

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属于哪级树立的典型,亦无轰轰烈烈的业绩,但他们的一事、一语、一情、一思,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我们报道的主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的精神。这类人物似乎没有值得特别提起的先进思想和传奇事迹,他们并非因事迹而进入人物通讯,而是因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社会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才被作为报道对象。这类人物主要是各类反腐败案件中的党政干部。

一、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二、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三、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神似胜于形似”。 

四、“冰点”人物

五、批评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第三节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

第二十一章事件通讯

第一节事件通讯报道对象的

基本类型

突发性事件,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

一、突发性事件

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

预知事件

 以预知事件为题材写成的事件通讯,大多数有三个特征:

第一,因题材重大,报道的社会影响也较大,记者写的报道可以起到历史文献的作用。

第二,现场材料丰富,可感可信。因为采访预先知道的事件,记者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策划和采访准备另外,记者有可能赶赴现场进行采访,“见证历史”。大量的镜头化语言使通讯可感性强,可信度高。

第三,写作“投入”,富有激情。

三、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

小故事

 通过展示这类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矛盾解决的过程,褒扬社会中的人类美德,传递精神文明,针砭时弊、抨击邪恶,有利于扶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发挥新闻引导舆论的作用。

第二节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一、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一)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二)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三)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二、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每个事件的经过,总有一个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条和因果链条,这是记者在事件通讯中必须首要展示的线索。

三、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应当首选那些老百姓最关心的,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去认识新闻事实、确立报道的主题。

事件性事实本身的张力是事件性通讯的独特优势。然而,要发挥这个优势,记者要学会捕捉关键场面,展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充分展示事件本身中的戏剧性情节的说服力量。

(一)单线条过程结构法; 

四、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五、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二)“多线条过程”结构;

第二十二章工作通讯

第一节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一、展示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报道典型经验,除了采取综合消息的形式以外,工作通讯以其篇幅和时效的宽容度,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具有传播效果的另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二、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揭示这些问题和教训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的注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调查性报道上,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报道内容更侧重于揭露问题,展开批评。

三、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分析性报道上。也就是说,它不仅要通过调查,展现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还要对此进行分析与解剖,找出问题的原因,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它的选题要扣住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和大众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从全局高度选择典型事实;

二、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问题;

三、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四、虚实结合,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二节工作通讯的写作

第二十三章风貌通讯 第一节风貌通讯的分类

一、综合报道某个地区、某条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 报道地方的新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是风貌通讯的重头戏。这种报道在综合性大报上尤其常见。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迥然有别的风土人情,往往是足不出户的读者最感兴趣的题材。

重游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地,使人领略文化韵味,聆听历史的足音,启发思绪,陶冶情操。

一、抓住特点写见闻;

二、旅行者的视角——新鲜;

三、主题不容忽视。

二、报道某地的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面貌

三、报道历史文化遗产,以景写情,睹物思人

第二节风貌通讯的写作

第二十四章社会观察通讯 第一节社会观察通讯的

主要功能

一、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首先,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

其次,它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

二、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首先,它的选题来自社会实践,并集中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它可以比较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有关的最新社会信息。其次,社会观察通讯中的相当一部分以揭露、批评报道为主,而它所揭露与批评的重点往往是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社会观察通讯强调从社会生活中选题,强调以调查采访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成具体的新闻报道,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进一步提升这个话题的社会关注度,直至把这个话题“设置”进社会议题,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

基本类型 

三、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第二节社会观察通讯的 

一、按题材分类

(一)话题型;

(二)课题型。

二、按报道方式分类

(一)展现型;

(二)剖析型。

第三节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要求

一、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

一是要直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舆论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这就有可能触动社会的某些敏感区。

二是要直面社会的不公平,甚至社会的丑恶与黑暗面,这就可能有一定的风险。

(一)社会观察通讯的好题材只能在社会生活的深处发现;

(二)社会观察通讯调查性报道,特别是批评与揭露型的报道,更需要掌握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三)要反复核实事实,要注意对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悉心梳理、如实反映。纪实手法

纪实是一种运用人物、情节、现场、对话、数字等各种资料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

一方面,这类通讯所选的“点”是“面”的代表,即微观事实是宏观事实的代表,必须着力去表现,才能以“点”带“面”。

另一方面,社会观察通讯的目的既然要表现社会生活的“面”,宏观的纪实材料——综合性的背景介绍,概括性的全景材料和各种统计数字是不可缺少的。

(一)媚俗、盲目追求“卖点”;(二)注意保护隐私权;

(三)严防道听途说和虚假报道; 

二、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掌握第一手材料

三、微观和宏观结合的

四、避免走入的几个误区

(四)防止片面、偏激,以免造成负效应;(五)刹住超长风。

第二十五章专访

第一节专访的文体特征 专访的文体特征

一、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二、专访强调的是“专”;

三、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四、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五、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

第二节专访的文体类型

一、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专访

新闻人物;

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中的关键人物; 有某种特定新闻背景的人物。

二、以记言为主的“问题专访”,也称“意见专访”、“言论专访”或“学术 专访”

这种类型的专访是记者带着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的专题采访,请有关人士加以解答。

三、以记事为主的事件专访

一般来说,只有新闻事件才能构成事件专访;而且与事件性通讯相区别,事件专访是指记述某些新闻事件的特殊意义、内幕情况或者澄清事实真相的专题访问。它主要是通过采访这些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或者见证人来“复原”与“剖析”新闻事件的。

第三节专访的写作要领 

一、问答整理式

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又最能体现专访文体特征的叙述方式。其写作要领就是实录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二、散文处理式

式处理,也可称为隐性问答体。它基本摆脱了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根据专访报道的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这种处理方式的写作要领很简单: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也就是说,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所提的问题都删除掉,或者非常淡化地处理,主要保留被访问者的谈话。 

三、口述实录

第四节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 

一、专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背景材料;

(二)知识资料;

(三)问题设计;

(四)注意挑选适当的采访时机和场合。

(一)重视第一组问题的成功率;

(二)增强临场的问题控制与应变能力;

(三)注意用眼睛采访。

(一)要准确地表达被访者所陈述的内容、概念与意思;

(二)要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

二、专访中善于提问与观察

三、专访后注意核对,引语一定要准确

第二十六章新闻特写 第一节特写的文体特征 什么是特写?

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巧妙的“截取”; 

一、镜头感

(二)适当的“放大”。

二、透视感

所谓透视感,是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

三、现场感

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特写一定是来自现场的报道,作者一定要在现场采访,他必须是新闻事实或被采访人的现场目击者。现场感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特写的写作要历历如绘,要情景交融。

第二节特写的取材与分类 

一、人物特写

人物特写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动、行为或者性格。它比人物通讯更集中与凝练,同时应该“画面感”与“动感”更强。除了人物特写之外,我们把其他的特写都用场景特写这个“大篮子”装起来了。主要理由是:在原来的分类中,例如事件特写、工作特写或者风情特写等,其实它们在具体写作中都是通过截取某一个或者一些关键性或者典型性的场景而完成的,取材的基本方法是极其近似的,因此可以不再做详细的区分。

一、抓准“镜头”;

二、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细节要有特点

(二)细节要有动感

三、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

四、要情景交融地写;

五、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现。

二、场景特写

第三节特写的写作要领

第二十七章网络新闻写作 第一节不可忽视的新媒体

一、数量增长惊人;

二、质量进步神速;

三、网民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节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

一、传播时间的自由性

(一)随时发布新闻的实时性;

(二)随时阅读新闻的易检性。

二、传播空间的无限性

(一)不受地域限制的全球化;

(二)不受“容积”限制的广容性。

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一)多媒体传播;

(二)交互性传播;

(三)小众化传播。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种类

一、复制新闻

复制新闻,或者称COPY新闻。这是指从传统媒体上复制(COPY)来的新闻。

二、原创新闻

一是指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 二是指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

三是指该新闻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的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 

一、即时滚动式写作

即改变传统媒体的单篇静态报道为多篇滚动的动态报道。

二、超文本写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写作;

(二)通过超链接使与新闻相关的信息之间产生联系,使得网络新闻的文体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线形结构,而是网状结构与多维结构。

三、互动式写作

即改变传统媒体写作对受众灌输式的信息单向传播为与受众之间的平等的双向传播。

网络新闻写作

需注意的问题

一、遭遇挑战的网络新闻真实性;

二、获得提升的网络新闻时效性。

一、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要强;

二、验证、过滤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要强;

三、在第一时效赶到现场直接采访的能力要强;

四、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的能力要强;

五、平等交流的能力要强。第五节

第六节培养数字化记者

(新闻写作)理论题

1、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

1、选择真实的、最重要的、有政治价值的事实;

2、选择新近发生的、今天或者昨天发生的事实,而不是陈旧的事实;

3、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的事实;

4、选择最精炼的、从许多同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现象;

5、选择富有形象的、生动有趣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事实。

2、怎样选择和提炼新闻主题:

1、选择政治上重要的问题。选择政治上重要的,就是抓住方向性的问题,选择那些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对全局有影响的,有一定的政治思想高度的主题。

2、选择为受众所注意的问题。在选择主题时,不能单纯考虑编辑要什么,能不能见报,而是应该考虑受众真正关心和需要解答的问题。

3、选择涉及最迫切的问题。这种问题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全局或整体有影响的问题;二是群众议论纷纷、普遍关注的问题,即所谓的“热门话题”;三是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问题。

3、消息的两种写作形式:

1、倒金字塔结构: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就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后推,形成“虎头蛇尾”形状,又犹如倒放着的古埃及“金字塔”。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新闻结构形式。

倒金字塔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导语、主体到结尾,均不按时间顺序,而是事实材料的重要程度安排先后次序,从而呈现一种跳跃状的结构;另一种是导语将主要事实开阔出来后,主体部分仍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经过。

倒金字塔结构一般多用于动态消息。

倒金字塔结构的优势:A,便于记者写作,可以很快地把事实组织起来;B,编辑制作标题时,只需看开头一两段就能知道新闻的具体事实;C,版面编辑在压缩新闻时,可以从后往前删节,而不会损害新闻的完整性;D,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倒金字塔结构的不足:A,头重脚轻,限制了作者的创造性,而且导语与消息的主体及标题容易重复;B,高潮在前,越往后味道越淡,会使读者看着没劲。

2、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其写作特点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的主体部分,接下来将将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在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或事件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伸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故事化;人文关怀;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功能。

华尔街日报体的不足:华尔街日报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说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的严肃性问题。

4、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做到准确。具体要求是:一,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辞,不能出现“可能”“大概”“差不多”等字样;

二、引用的各种材料,如背景材料、数字、史实等必须准确无误,不能使用“据未经核实的消息”“据听说”的新闻来源;

三、报道中的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环境细节、思想认识也必须准确。

2、做到客观。叙述客观事实准确无误,对事实的分析解释也要科学、没有任何曲解、夸大或缩小。

3、做到全面。要用两点论看问题,反对片面性,同时,还要注意具体事实真实和整体事实真实的统一。

5、专访的特点和应该注意到问题:

特点:

1、采访内容、对象的单一性;

2、强烈的新闻性和时效性;

3、写作手法自由,灵活多变,现场气氛较浓。注意的问题:

1、确立专访主体,注重报道时机;

2、熟悉采访对象,拟定访问提纲;

3、注重谈话的纪实和提问的问题;

4、写好现场和人物;

5、有访有问,突出现场。

6、如何选择角度表现主题:

1、选择对某方面工作有全局性影响或者有重要意义的角度;

2、选择最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或者人物精神面貌的角度;

3、选择适应读者心理的角度。

7、导语内涵、写作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用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它能首先是读者了解到这篇消息说的是什么事,同时引出主题,并在主体部分阐述主题;其次,它对读者有“诱饵”作用,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导语的写作要求:

A,导语中必须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 B,导语内容要具体、实在,不能空对空; C,导语中应突出最能吸引读者兴趣的内容; D,导语要具有针对性;

E,导语中的背景材料不宜过多; F,导语的句子要简洁。

8、通讯的主要特点和写作要求:

特点:

1、深刻性。通讯贵在对事实的分析和挖掘,它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深度报道。

2、生动性。通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吧枯燥的事实写得形象生动。

3、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文体自由;结构样式多样化;可以展现不同的个人风格。

4、评论性。通讯会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论,发表自己看法。

5、新闻性和完整性。写作要求:

1、要有一个聚焦适当的主题。这个主题要新鲜、集中和深刻。

2、要有一个合理清晰的结构。如纵向结构或者横向结构。

3、要选择真实典型新鲜的材料。人物通讯的写作

1、要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表现人物;

2、要在典型的环境和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风采;

3、要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4、要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5、通过多侧面描写再现人物事迹。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正确处理人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2、避免人物塑造的脸谱化;

3、杜绝程式化人物形象处理。

事件通讯的写作:

1、要精心提炼主题;

2、要精心安排结构;

3、要写好事件中的人物。工作通讯的写作:

1、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

2、要立足全局,选取典型事实;

3、要动用各种表现手法,将通讯写得生动形象。

风貌通讯的写作:

1、要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

2、要善于运用对比衬托;

怎样学习写作 篇2

开头要新颖别致, 夺人眼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位大作家也说:“文章的第一句是最难的, 好比音乐里的定调一样, 常常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托尔斯泰就很重视作品的开头。《战争与和平》的开头, 他先后经过十多次的反复修改才感到满意。他的另一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 也曾经用了多种不同的写法, 最后才确定下来。

文章的开头, 肯定有多种的写法。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 最基本的就是要达到让文章一开始就吸引住读者, 先声夺人的目的。

我认为初中生的作文开头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门见山法, 直截了当

好的开头, 可以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文章的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尤其是考场作文字数有限, 一下点明与题目有关的人、事、物, 开篇点题,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方法。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入题快, 既符合读者或阅卷者心理, 又节省篇幅, 何乐而不为?作者交代清楚, 读者看得明白, 双方沟通渠道畅通, 一点就灵。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名篇朱自清的《背影》, 开篇就直截了当地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干脆、清楚、清通、明白, 不失为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其实这种写作文开头的方法是最简单、最实用而又最好学的。不要觉得这种方法档次低, 因为很多大家名家的经典文章也都在使用。

魏巍《我的老师》开头是这样写的:“最使我难忘的, 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既点了题“我的老师”, 又使下文的叙事与描写有了重点, 紧扣“难忘”。一代文豪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的开头也这样写道:“但有一件小事, 却于我有意义, 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 使我至今忘记不得。”通过与国家大事的对比, 一下子就引出了留给人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 简洁、顺达、明畅。实际上这种写法也符合一般读者的心理习惯与欣赏胃口。

我们学生的习作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篇优秀作文叫《我最喜欢的一堂课》, 它的开头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我们的语文课, 老师每一课的教法不尽相同。顾老师教的视听课更是别具一格。其中, 我最喜欢的是《三个和尚》这一课。”

二、环境描写法, 衬托铺垫

在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失败了或者遭到打击痛苦不堪时, 就会一下子冲进雨中, 让瓢泼大雨浇个痛快, 让泪水与雨水尽情流淌、宣泄, 而且走路跌跌撞撞, 嘴里不停地喊着“为什么”, 而这时老天也会很配合, 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从观赏的角度看这很自然、很正常、很人性化、很好理解;从写作的角度看, 这就是环境描写在起作用。环境描写能很好地衬托人物的心情, 表现人物的性格, 从而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 我们都能理解,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用得很少, 更别说在初中生的作文里了。我再提一个问题可能我们的学生就更好理解了:鬼片、恐怖片为什么吸引人?答案就是因为它一上来就展示或阴森恐怖或凄厉血腥的场景, 摄人心魄, 先声夺人———这就是环境描写起作用。这方面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三、设置悬念法, 吸引读者

文章开头就提出一个能引起读者关心的问题, 设置悬念, 用来吸引他们读下去。对于初中生来说, 这是一种永不落伍的写作技巧。请看下面三个作文的开头:

1.“面对着温馨的家, 她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

2.“我们的班主任最近脾气大变, 好得让我们吃惊不小, 我们都有点受宠若惊了!”

3.“橘黄的灯光, 红色的玫瑰, 紫色的咖啡……他就这么静静地坐在那, 似乎在等待着谁……”

文章一开头就把不寻常的结果告诉读者, 让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的全过程而阅读下去, 想要问个“为什么”, 也是一种很好的开头方式。不少作家常常运用爆炸新闻开头法、精彩场面开头法、异常情节开头法等依靠情节先吸引住读者。

学生在阅读名著时, 要特别留意一下, 它们的开头是怎么样的;学生在读完一篇佳作以后, 要再去看看, 它们的开头又是怎么样的。之后再翻翻自己写的文章, 看看自己的开头同他们的相比有什么缺点、有多少距离。只要能一开始就把读者吸引住, 这样的开头就是好的。

四、感情蓄势法, 奠定基调

初中生作文, 最大的、最多的弊端就是缺乏感情。在现实生活中, 感情的缺失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师生缺少沟通、家庭环境特殊、成长过程中的叛逆心理行为等, 凡此种种, 或多或少都体现在自己的作文里。我们在此不讨论人生成长, 只讲作文开头写法。

先举名家经典范例:“在朝鲜的每一天, 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 在放纵奔流着……”大家一看上面的内容就知道这是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部分, 耳熟能详。这篇通讯的主旨就是要歌颂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歌颂他们崇高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因此文章一开头就铺排蓄势, 作者倾注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来打动读者, 从而激发起读者的共鸣, 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就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开了一个好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 《谁是最可爱的人》能够唱响至今天。

感情蓄势也可以是反向的。例如杨朔的《荔枝蜜》, 为了最后达到赞美蜜蜂、歌颂农民的目的, 文章开头反其道而行之———先写小时候被蜜蜂蜇, 讨厌蜜蜂, 来个唱反调。许多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 实际上已经在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写法:为了表现母爱的深厚, 开头先写母亲对我很凶、给人感觉好像是不爱我的。有篇中考满分作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妈妈亲生的, 因为我发现她不怎么爱我。”由不爱到深爱, 写出了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

怎样打开写作思路 篇3

我们知道,要写好命题作文,首先要审清题目。所谓审清题目,就是要认真推敲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认定写作对象,辨清写作目的,定准写作范围,明确写作要求。但是,审题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远远不够。做到以上几点,只能使作文不跑题,不偏题,并不能保证写出有特色有新意的作文。其实,审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审题打开思路,可这一点却被很多同学忽视了。

那么,怎么才能通过审题打开写作思路呢?

命题作文给同学们写作文设置了种种限制,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在审题的过程中,认定写作对象,辨清写作目的,定准写作范围,明确写作要求,归根结底,就是审清作文题目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限制。但是,就像再严密的房子也要留出一个门一样,任何一个作文题目在设置种种限制的同时,必定还有未加限制的地方。这些未加限制的地方就像一个缺口或一扇窗,是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广阔天地。下面,就以“我的妈妈”为例,具体谈谈怎样打开写作思路。

“我的妈妈”这个题目,限制的方面是非常明确的:是“我的”妈妈,不是别人的妈妈;是“妈妈”,而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姐姐”等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这些限制是必须遵守的,如有违背,肯定会跑题或偏题。但如果只看到种种限制,势必会约束我们的思路,使选材进入死胡同。

我们应在看到种种限制的同时,还要看到题目中非限制性的要求,也就是“缺口”。(1)题目中没有限制写妈妈的优点还是缺点。因此,我们既可以写妈妈的优点,赞扬妈妈某一方面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写妈妈的缺点,提醒妈妈以及有类似缺点的读者改正。(2)妈妈的优点或缺点不会只有一个,而题目中又没有限制。因此,我们既可以集中笔墨写妈妈的一件事,表现出妈妈某一方面的优点或缺点,也可以写两三件事,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妈妈的性格特点。(3)题目是“我的妈妈”,而不是“我和妈妈”。因此,我们既可以写“我”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写爷爷、奶奶、爸爸或其他人与妈妈之间发生的事。(4)题目对时间也没有限制。我们既可以写现在的妈妈,也可以写以前的妈妈。还可以前后对比,写妈妈某一方面(如性格、衣着、精神面貌等)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往往能反映出深刻的问题,如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等等。这么大的选材范围,我们只要任选其中的一个就可以了。这样一分析,同学们的思路就容易打开了,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特色有新意。

怎样写作8 篇4

(八):怎样过渡2(史振声)

讲第一个问题:过渡的概念

过渡,是指文章中的层次和段落之间,表示连接或转折的方式。

所谓“过渡”,主要是指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具体一点说:由这层意思向另层意思转换;或由这段内容向另段内容发展,在这中间要用话串起来,这就是“过渡”。

“过渡”的实质:它是文章中的层次和段落之间,表示连接或转折的方式。是文章内容转换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衔接的一种

常见的形式。

讲第二个问题:过渡的作用

桥梁的作用: 过渡在上下文中间起桥梁和接榫作用。

过渡像桥梁,它连接两头,连接层与层,段落与段落,把上下文的意思衔接起来。它像桥梁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过渡好,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前后连通贯; 需要过渡而没过渡,或过渡欠妥,都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甚至会给读者的思路造成混乱.连接不好的文章,就会显得生硬、别扭、不通畅。因此,要重视文章的过渡,学会过渡技巧。

讲第三个问题:要重视过渡技巧

(一)、要重视文章的过渡。一篇作文,当一层意思说完转到另一层意思时,不仅要注意内在的联系,还要注意形式上的衔接,让读者的思路顺利的由前者过渡后者,不致感到有什么空隙。

(二)、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过渡呢?

〖从适用范围上看〗

1、在结构变化中,需要过渡(如:由总述转为分述;或由分述转为总述时,需要过渡)。

2、在内容变化中,需要过渡(如:由一个问题转为另一个问题;或由一层意思转为另一层意思时,需要过渡;又如:从一件事情的叙述,转到另一件事

情的叙述,需要过渡)。

3、在表达方式变化中,需要过渡(如:由叙述转为议论;或者说由议论转为叙述时,需要过渡;又如: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时需要过渡)。

4、在表现手法变化中,需要过渡(由顺叙转为插叙;或由插叙转为顺叙时,需要过渡;叙述与议论,顺叙与倒叙、插叙等相转接时,需要过渡。如:运用插叙时,在起止处,需要过渡。又如: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当引入倒叙时,要交待清楚;当事情交待完毕,仍回到顺叙时,也要过渡。)。

5、记叙时间发生转换;或地点发生转移时,需要过渡。

(三)、有时,还不用过渡。有的文章,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具有自然过渡的属性,上下意思很紧密,就范不必另加什么过渡段落、过渡句。

学会词语过度

讲第四个问题:过渡技巧常用的有四种(用词语、句子、段落、(一)学会词语过渡

1、词语过渡的概念。什么是过渡词语?当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意思的转换,并不复杂时,一般用其所长一个词、一个短语来过渡。词语过渡及句子过渡,统称“语句衔接。” “语句衔接”,是文章过渡的一种方法,是文章层次或段

落之间的衔接转换。

2、词语过渡的作用。语句衔接,它在上下文中起桥梁作用,使前后相关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承上启下。在写作时,重视语句衔接,可使文

章完整、紧凑、自然、流畅。

3、、过渡词语的过渡方法常用的过渡词:

用连词:(因为、所以,因此等。)

用副词:(不过、固然等。)用方位词:(以上、以下、此外等。)

用序数词:(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一、二、三等。)过渡短语:(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这样看来、总而言之 等。)用关联词语:

1、总分关系的:分述如下、综上所述、总之 等。

2、两段之间是转折关系的:后一段落常用:但是,反过来说。

3、两段是补充关系的:另外、还有 等。在意思有较大的转折时:用:然而、不过,至于,现在 等词过

渡。

用时间、方位词语:如去年、今年,过去、现在(表示时间转换); 前面、后面,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点转换)

4、〖词语过渡训练〗写作文

题目1:我站在鲜红的团旗下。提示:

1、这是需要发挥联想的题目。

2、要通过几个典型的事例,表述自已的成长过程。

3、要注意语句衔接。

题目2:《——促使我进步》。提示:

1、在半命题中可以填上:爸爸、妈妈、姐姐等。

2、“促使”是题眼,“促使”的方法:或是言教,或是身教;可以是学习上的进步,也可写思想认识上的进步。

3、要注意语句衔接。

用过渡句过渡

(二)学会用句子过渡

1、、过渡句的运用。用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要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过渡,或用二个句子过渡。句子过渡,常借助“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可

是”等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来过渡。

2、、过渡句的作用。过渡句起到连接上下文、承上启下之作用。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过渡,如果过渡句在一段之首——起承上启下作用;如果过渡句在一段之末——起启下的作用。

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过渡,在时间、场面、议论的重点等有大的转换时,在各大层次之间进行转换时,在叙、议之间,互相转换时,往往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过渡。有时,也用空行来表示。

3、根据过渡句所在的位置,有三种过渡方法:

a过渡句置于段首:用下段首句过渡。

用下段首句过渡,起挈领下文的作用,称为“启下过渡”。

如《党员登记表》文中用“这实在是出乎敌人的意料之外的”一句过渡,既承接上文(敌人严刑追逼党员登记表,黄淑英母女英勇斗争。)又引起下文(母女牢房见面,连夜秘商对策)使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

b、过渡句置于段末:用上段句尾过渡。

过渡句放在段末,起小结前文,引出新意的作用,可称为“承上过渡”。

如《赵州桥》

在介绍了赵州桥“雄伟”、“坚固”这些特征后,用“这座不但坚固,而且”这个过渡句,自然显示下文将是描写桥的“美观”这个特征。这样过渡,把描写的内

容、顺序都交待清楚了。

c、过渡句置于段中:用段中句子过渡。

如《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的一句:“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了么?也不好。”作者用这一设问句过渡,既承接上面对“长而空”的批判,又开启下面对“短而空”弊病的阐述,强调“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并且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

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

过渡段的过渡

(三)、学会用段落过渡

1、什么是过渡段? 衔接上下文,在两个意思相距较远,或转折较大的情况下,用过渡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达到自然过渡。“逻辑段”(层次结构段)之间,有时也用“自然段”来过渡。

2、过渡段的作用。用段落过渡,既承上,又启下。段落过渡法,能使相邻的两层意思和段落,上下贯通,前后衔接,浑然一体。内容转移、跨度较大,或倒叙与顺叙相转接的地方,一般需要段落过渡。

3、段落过渡的运用。用作过渡的独立段,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几句话。

例如:《伟大的友谊》 第二、三段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将上下两段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生活上,恩格斯热情地帮助马列著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特殊形式的过渡

4、特殊形式的过渡。特殊形式的过渡有:自然过渡、空行过渡、小标题过渡、顶针过渡、逆接过渡、两次过渡等。

a自然过渡。这是最常见的过渡方法。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文章在时间、地点、场面、人物活动、论述的问题等,紧紧相连,而没有发生大的转换时,往往自然过渡,就不需要什么过渡语。

为了衔接紧密,自然过渡的上下两段,在词句上,还经常互相照应。

这也就是说,在层次之间、或在段落之间,具有自然过渡的属性,上下意思紧密,就不必另加过渡句、过渡段了。

b、空行过渡.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采用空行过渡形式,也可起到承上启下之作用。

c、用小标题过渡.在文中设立几个小标题,也是自然过渡。

d、两次过渡.记叙文,要进行插叙和倒叙时,在插叙部分和倒叙部分的首尾,要进行两次过渡。

怎样写作毕业论文? 篇5

其实,写作论文样样也都有技巧,有了这些技巧,你会发现:原来写作毕业论文也是快乐的!

工具/原料

Word 及以上版本

Excel 2003及以上版本

了解毕业论文

1

简单地说,毕业论文就是大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是对大学所学知识以及培养的工作、社交、学习能力的一次总结和再次提高,学校重点通过毕业论文来考察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题目选择;2)课题调研;3)文献检索与应用;4)撰写论文;5)论文答辩。

2

毕业论文的排版要求:

毕业论文通常由题目(标题)、摘要、目录、引言(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构成。对于本科生,论文字数一般在5000至0字之间,同时对于论文打印和排版的格式一般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表1列出了常见的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页面设置

1

很多时候,我们写文章都是先在Word中写好以后再排版,但是对于毕业论文这样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来说,这样做其实往往效率不高。我们下面的实战通过先制定论文格式,再动笔写论文的方式进行,相信你会觉得原来这样做能对你的论文写作更有帮助。

2

按照表1的要求及论文打印的需要(要预留装订线距离以及设置行间距)进行页面设置。

在菜单中依次选择“文件”,“页面设置”,调用出“页面设置”对话框(图1)。在“页边距”选项卡中分别作以下设置:“上:3.7cm,下:1.7cm,左:1.0cm,右:1.4cm,装订线:1.35cm”(注:具体的页面设置,不同学校的要求可能不同)。

3

选择“纸张”选项卡,将“纸张大小”设置为“16开”;之后选择“文档网格”选项卡,将对应选项设置为“每行:32个字符,跨度:12.75磅,每页:21行,跨度:27.45磅”。

设置样式

1

设置好样式之后,在写作过程中你就能很容易而且方便的设置字体大小等格式而不用麻烦的每次重复格式设置的繁琐工作。

“格式”指的是“字体”、“字号”等单一的文字格式。比如说你设置“字体为宋体,字号为5号”,这两个操作其实就是设置了两个格式。每次设置格式,都需要选择某一种格式。“样式”是格式的集合,它可以包含几乎所有的格式,也就是说“样式=格式1+格式2+…格式n”,上面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5号”就组成了一个样式。样式的优点在于,设置时只需选择一下某个样式,就能把其中包含的各种格式一次性设置到文字和段落上。如果你对网页设计熟悉,其实这里的样式和网页设计中用到的CSS样式就是一个道理,即一次设置,在需要的时候调用即可。而更改了这个样式,引用这个样式的内容格式也相应改变。

2

选择“格式”,“样式和格式”,可以看到Word的右边会出现一个设置窗口(图2)。

3

上面表1的格式要求“正文每章标题用三号黑体居中打印”,可以这样设置:点击“新样式”,弹出“新建样式”设置窗口,将对应项目设置为:“名称:正文每章标题,格式:黑体、三号,居中” (图3)。

4

这样就设置好了一个样式,以后每当要输入每章标题时,只需要在样式选择中选择“正文每章标题”,之后输入标题,即可按照设置后的样式在输入文字的同时自动设置好标题的格式了(图4)。同时,你也可以在输入标题后,选择输入的标题文字,之后在样式中选择“正文每章标题”来进行标题的样式套用。按照上面的方法,你可以逐一对论文中不同格式的部分进行设置,在写作中方便的调用。

5

“新建样式”设置(图3)中你可以通过点击“格式”按钮来进行更复杂的格式设计以及更多的操作。如果你觉得每次通过鼠标点击选择样式的方法太繁琐,也可以为你所设置的样式定义一个快捷键,这样以后在你设置样式的时候,你只需要按一下设置快捷键,之后再输入文字即可让文字按照设定的对应样式显示和打印(图5)。

论文划分章节

1

我们通常在写论文详细内容之前先写好论文的提纲,也可以说是分好论文的章节。首先写好论文的提纲(即每章标题,每小节标题等)。

2

在分章处和分节处插入“分节符”。用鼠标将光标定位在论文的两章的交接处,选择“插入”,“分隔符”,在弹出的分隔符设置窗口(图6)中,选择“分节符类型”为“下一页”,这样即可在分章节的同时另起一页继续下一章的内容,而不用敲入多次回车键来通过插入换行符来使下一章另起一页(如果是两小节之间,这里的“分节符类型”要选择“连续”,因为我们一般不需要在两个小节之间分页)。

3

分节符默认是不在Word的“页面视图”(即我们最常用的,也是Word的默认视图)中显示的,如果你要显示分节符,可以在工具栏单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按钮,在显示之后你也可以删除不需要的分节符(图7)。另外,你也可以把Word的视图切换到“普通视图”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自动生成论文目录

1

论文的标题、目录和摘要往往是老师评判论文的最主要的标准(老师评论文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来自于这三个要素)。

选择“菜单”,“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弹出“索引和目录”的设置窗口,选择“目录”选项卡(图8),点击“显示大纲工具栏”按钮,再按“取消”按钮,否则在没有设置级别的时候生成目录会出错。这样操作是为了使用大纲工具栏来对文章进行大纲的级别设置,从而为方便快捷的生成目录做准备工作。

2

选中论文中每章的标题,在大纲工具栏中将其设置为“1级”,同样方法将小节标题设置为“2级”。依次类推,将你想在目录中生成的内容设置成不同的级别。设置时,要注意1级的级别最高,即章标题。

3

设置好级别以后,把光标定位到文章的最前面,插入一个“下一页”类型的分节符,把生成的目录与正文区分开来。再进入“索引和目录”的设置窗口,直接点击“确定”按钮即可自动生成目录(图9)。

如果你在生成目录以后又修改了论文章节,那么其实只需要点击大纲工具栏上的“更新目录”按钮即可重新生成目录。

设置页眉和页脚

1

论文要求在不同的章节显示不同的页眉,页脚显示页码。

将光标定位到论文的最开始处,选择菜单中的“视图”,“页眉和页脚”进入页眉和页脚的设置(图10)。

2

如果要实现在不同的章节实现显示不同的页眉,那么一定要在此之前设置好分节符。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页眉设置上有一行小字“与上一节相同”,这是Word默认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输入一个页眉,那么整篇文章都将采用这一页眉。我们现在需要每章有不同的页眉,所以要按下面的设置。用鼠标点击页眉和页脚的设置工具栏上的“同前”按钮,取消Word默认的整篇文章都采用相同的一个页眉的设置,之后即可对每一章节设置不同的页眉了。

论文插图轻松编号

1

论文中往往会穿插很多图片,这些图片要求在文章中按顺序编号。Word为我们提供了图片自动编号的功能。

2

在你需要进行编号的图片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题注”。

3

弹出“题注”设置对话框,在其中按照你的需要设置即可(图 12)。

轻松绘制图表

1

我们在写作一些理工类论文的时候,通常需要利用实验数据列出图表,同时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图(或散点图、柱形图、条状图等)。下面使用Excel来告诉你怎样画一个漂亮的散点图(本图只用作画图的操作说明)。

打开Excel,按照表2中的项目分别输入数据,我们这里将天然气价格定为图的横坐标(单位:元m-3),将价格定为图的纵坐标(单位:元t-1)(图13)。

2

用鼠标选中需要画图的数据。之后选择“菜单”上的“插入”,“图表”,弹出“图表向导”对话框,选择“散点图”,之后按照提示操作(图14)。

3

在各项都设置好以后,点击“完成”按钮即可生成需要的散点图(图15)。生成图之后,如果需要修改,可以用鼠标右键点击生成的图,选择相应的选项即可对图的相应设置再次修改和编辑。另外要说的是,Excel生成的图表可以非常方便的插入Word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Excel中生成的图直接复制到Word中即可。同样,AutoCAD、Visio等其他软件也对Word的支持很好,可以直接将其中绘制的图通过复制直接插入到Word中。

注意事项

不同学校对于论文排版要求不同,可是学会了以下方法操作都是一样的哦~

本文根据Word 2003进行编写示例和图示,Word 操作大同小异~

怎样提高汉语写作能力 篇6

怎样才能提高汉语写作能力呢?写作和其它笔头练习,如造句、填空、改错等有根本的区别。写作要求表达完整而清楚的思想,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用汉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写作涉及的问题很多,除了语言各方面的问题外,还有思想内容、所用材料、组织条理和书写格式等。写作需要理论指导,需要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也需要有一些范例。但是只读这类书是很难提高写作能力的,就和学习游泳一样,书上告诉你应该怎样呼吸、手臂应该怎样划水,腿脚应该如何动作,你把这些要领背得滚瓜烂熟,跳进水里,恐怕是很危险的。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

写作就是通过语言表达你自己的思想。这里面有两个要素:语言和思想,二者缺一不可。在运用目语写作时,我们基本上不用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语言,因而我们的重点是放在内容上。但是在学习用汉语写作时,语言和内容就都需要注意。如果处理不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能就永远也学不好汉语写作。下面介绍几项训练方法。

一、围绕课文进行背诵和复述,促进写作

现行高中教材,体裁多样,语言地道,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交际用语也很好地体现了实用性。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各个单元的文章里都有很多值得学生模仿的句型。为此,我采取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我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熟读课文,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两到三段课文或好的句子。为了随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每课结束,我都会选其中的一段进行全班当堂默写,以督促全体学生自觉完成背诵。其次,进行先口头,再笔头的写作训练。

布里顿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我平时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进行复述。这样使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减少错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书面表达的自信心和准确性。

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保证

(1)阅读课要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上常常把作文课和阅读课分离开来,上阅读课时,经常把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讲得详详细细,却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使得学生不知道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在写作上到底有哪些借鉴意义。事实上,课文就是范文,课文只是起例子的作用。我们分析课文,除了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并把学来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写作。我们常强调学生要“学以致用”,而把阅读课和作文课有机结合起来,把课文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写作,就是最好的“学以致用”。

总的来说,阅读和写作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基础,写作也可以促进阅读。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作文形式要多样化。一般来说,书面作文受老师的重视,而口头作文却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口头作文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口头作文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口头作文的方法也比较灵活,既可以在教室里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其他场合进行;既可以在汉语课上进行,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课或者其他活动课进行。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学生说不好,或者不敢说,这不要紧,只要老师慢慢地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他们就会有所进步。

三、适度的作文指导,养成列写作提纲的习惯

写作前的指导很重要,指导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成败。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要求,准确理解题意,激发写作欲望。但另一方面,如果作文前的指导讲得太多太细,学生就会按老师的固定模式去填词填句,照葫芦画瓢,导致学生作文模式化,大同小异,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按我的经验,写作前的指导以五分钟左右为宜,主要是帮助学生反复推敲、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例如《一位“年轻”的老教师》与《一位年轻的“老”教师》两个题目字数一样,只是引号用在不同的词上,前者写的是一位老教师,但他的精神状态同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后题写的是一位青年教师,但其教学犹如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就是要指导他们审题,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让他们感到写作并不难。

同样,列写作提纲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了写作提纲,文章就有了框架,写作时就容易做到层次井然,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充分表现中心思想。如果没有提纲,他们就想一句写一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结果是结构松散,条理不清。编提纲时,一般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写中心思想,再写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每个段落要用到哪些材料,最好注明一下,以便在写作时有的放矢。我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作提纲,有时要求他们把提纲写在作文本上,有时要他们就写在草稿纸上。按照提纲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就是要好一些。

四、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过去人们有一种看法,认为让学生批改作文就是老师偷懒,是老师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凡是作文都必须由老师亲自批改才好。其实并不尽然,由老师亲自批改尽管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老师的看法不一定就正确,而且只是一个人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群策群力,则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与别人交流思想吗?文章不让别人看又如何能交流思想呢?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把作文给别人看,给学生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

(1)自改。学生写完草稿后,要他们自己先修改几遍,直到他们认为无可再改为止,才让他们誊写正文。这样既可以端正他们的写作态度,又可以减少作文中的毛病,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平时写的作文保存起来,等过了数周甚至过了一个月再拿出来修改。因为隔的时间比较长,学生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对原来的内容有了新的看法,他们更容易发现原来习作中的不足之处,这样的修改既能提高作文质量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很好。

(2)互改。就是要求学生互相交换作文批改。由于定势思维的原因,学生有时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但他们却比较容易发现其他同学在作文上的缺点,让他们交换作文批改,有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时,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的要求不要太多,但要具体,比如第一次可以要求以改错别字、修辞上的毛病、标点和书写格式上的错误为主,第二次以修改文章的选材和过度照应为主„„。学生边修改,老师要边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先把习作轻轻地读一遍,在认为有错误的地方做记号,然后再有目标地进行批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及时请教老师,改完之后,还要他们再认真读一遍,看看有没有不妥之处,直到觉得满意为止。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事实上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对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小组讨论修改。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推选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当组长,然后共同讨论修改小组内的习作,组长要做好组织和记录的工作。比如,先让每一位同学分析一篇习作,要他们把习作中的优缺点记录下来,然后拿到小组中进行讨论,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推荐出来供大家以后学习,而写得不好的地方则由大家通过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本人进行修改。组长要把习作中的典型案例记录下来,交给老师。学生们讨论时,老师要边巡视边指导,尤其当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时,老师要及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他们参考。最后,老师把各组的典型案例收集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指导。小组讨论修改的方法,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要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每批改一次作文,都有较大的收获,都会取得一些进步。如果整个初中阶段度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五、重视课外练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汉语写作实践是汉语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中介”。汉语写作要突出实践,写作能力是练出来的。课外练笔是课堂写作训练最有益的补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仅靠课堂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够的。作文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才能掌握并且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能,而且写作技能只有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大量的练习。可见,课外练笔非常必要,应该给予重视。

课外练笔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随笔,用汉语写信等等,教师也可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贴近生活的时尚话题,如奥运会,环境保护等,让学生在课外习作。由于汉语写作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文章内容的贫乏,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之后,不妨先让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记下当时浮现于脑海中的所有内容,从描写,分析,联想等多个方面挖掘题材,并在讨论中相互切磋,彼此争论,开拓思路。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之后,教师都应注重文章的评改工作,因为学生都喜欢教师能给其作文优点予以肯定。教师的鼓励及必要的引导,对学生写作积极性的维护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

总之,重视课外练笔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和知识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到很大提高并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六、带有针对性和鼓励性的讲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发现,带有针对性和鼓励性的讲评可以有效的提高讲评的效果。

我们在批改作文时,先要作好详细的批改记录。批改记录可以以每个学生为单位,记录其优缺点,摘录有关典型事例,包括正反事例。批改后,对记录情况认真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讲评时,要抓重点,抓住一两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予以解决。每次讲评,都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要以学生的作文作为例子,通过实例说明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同时,讲评也要一分为二,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多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讲评结束后,最好让他们以后记的形式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的得失,这样有利于巩固讲评的效果。

通过讲评,每个学生都会有所收获,或提高写作的兴趣,或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或找到了新的起点。带有针对性和鼓励性的讲评,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作为教师,尤其是高三汉语教师,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整个高三时期的汉语复习,最终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考

“双语”教学论文

怎样学会寻找写作素材 篇7

关键词:寻找,写作素材,作文教学

小学生往往一提写作文,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写什么,就算好不容易想出来了也没什么新意,写的时候又三言两语就完了。其实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生活,都有所见闻、有所想,但是因为不注意观察生活和体会生活,所以就让它们从身边悄悄溜走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积累生活,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师生互动、家长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写作素材,写出生动新颖贴近生活的作文。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没事找事”

所谓“没事找事”,就是每天都要回顾一下,今天发生了哪些事遇见了什么人,有没有那些是让自己关注的值得写的东西。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先布置了“没事找事”这个作业。一周过去后,让同学讲讲找到的事情。有一个同学说真没有什么事,我就要他说说每天是怎么找事的。他说,第一天走在大街上想起我布置的这个作业,就看着车来车往人流涌动,心里想这有什么可写啊,很发愁。第二天还是在这个路口,他看到一辆车闯了红灯,想着终于有事可写了,又觉得很简单没什么可写的。第三天他妈妈让他去菜市场买东西,他边发愁边找事,结果想不起来妈妈让买什么了,回家挨了一顿吵。我一听就说这不是很好的素材吗?他说他妈妈也说他这个素材不错,于是第四天他更有劲了,在班级里又找到了可写的事情。我引导说,不仅你找到的事可写,你找事本身是不是也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呢?他恍然大悟,很快地写出了一篇五百多字的《没事找事》,记录了他找事的有趣过程,并得出了写作来自于生活,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写作素材的结论。像这样,同学们把每天找到的事记录下来就是日记,也可以作为以后作文中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新闻发布会”

在“没事找事”的基础上,我在班里开展了每天十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请同学轮流登台进行新闻发布。在这个活动中我身先士卒,每次总是第一个登台发布新闻。可能是我看到的一个穿着特别的人,可能是菜市场的一件事,可能是我读过一篇文章的感想,可能是令我感动的一个画面,可能是我在报纸、电视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现象……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言,思维越来越开阔,在生活中观察越来越仔细,对生活的领悟也越来越深刻。在新闻发布会中找到了许多好的写作素材。

三、观察日记

作文教学讲究扶放结合,如果说前两种做法是放手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那么观察日记就是扶着学生帮助他们找到有趣的贴近生活的素材。比如我根据四季的变化适时制订了景物描写观察日记,要学生观察四季里不同季节景物的不同特点;再比如要求同学们种植喜欢的植物,饲养可爱的小动物,写出观察日记,并且在小组里交流朗读进行评比,在班级里张贴。因为是自己亲自做的事情亲眼观察到的现象,而且相互之间有互动交流,所以同学们写作热情高涨,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作文。

四、活动作文

集体活动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也往往是他们感觉快乐兴奋、印象深刻的地方,所以我经常利用主题班队会或课外活动组织一些生动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厨艺大比拼、魔术揭秘、辩论会、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比赛,以及数星星过河、抢板凳、背西瓜等游戏,让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场面。另外,我还和家长结合,请家长在生活中和学生进行一些共同的活动,比如郊游、打球、游泳、下棋、野炊等等,让学生觉得生活中有可写的东西。

五、仿写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按内容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有不同的训练重点。我根据单元教材及训练的特点,从单元里的文本中找出仿写训练点,让学生从内容及形式上进行仿写,帮学生找到写作素材。比如小语S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取的是一组小动物的作文。我设计了这样一组仿写训练:学习第六课《猫》的前三段的写作方法,写一种动物的性格;学习第七课《珍珠鸟》,写一种小动物的活动特点;学习第九课《老人与海鸥》,写一写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效果更切实更显著。

怎样陪孩子写作业 篇8

关键词:陪写;独立作业;指导;纠错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79-01

有个朋友也是众多“陪写”族中的一员,平时是天天陪写,偶尔大家一起小聚,就不得不把“陪写”的形式从面对面改为遥控。每天都要向家里打数个电话督促孩子写作业,听到家里的电视声或打闹声就会对着话筒大发雷霆:“又看电视了是不是?关掉!作业写好了再玩!”她的孩子遇到一点点难的题目,就要打电话问妈妈:“妈妈,这个字不会写?”“妈妈,这道题怎么做啊?”这位朋友都会在电话里替孩子解答,遇到一时解答不上的问题还会记下来,向身边的朋友请教,待解答出来了再打电话告诉孩子。我问她:“干嘛这么累呢?让孩子自己做不好吗?”她说:“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作业这么难!”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家长应该“陪写”作业吗?陪,当然得陪。特别是才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如果家长只是把他托付给每天要面对五十多个孩子的老师,而自己却不想付出点精力和时间就想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那是绝对不够的。但同样是“陪”,陪的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

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冒杰,刚入学那会,上课精力极不集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于是我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定辅导与督促,家长倒也配合,天天都陪着孩子写作业。一段时间过去了,孩子却并不像期待的那样,各方面有明显进步,甚至连每天的生字都不会写,课文朗读也是断断续续。再次联系家长,家长倍感无奈。而另一名学生吴索宇,一直成绩很好,学习能力也很强,而通过观察发现,其家长似乎也非常轻松。我决定向家长要“宝”,现整理成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不去打扰,也不去“陪”。也就是说,从开始就让他明白,作业是自己的事,要独自完成。孩子有这种观念,才会把写作业当成是自已的事,作为学生,这也是最基本的观念和能力。当然,在他写作业时,家长要关注他的状态,比如:是不是很专注,效率是不是很高,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有没有什么不会等。如果家长稍微用心,这些状况是能从他的状态和表情中看出来的。这样,对他作业量的大小,难易程度就会有个大致的判断,做到心中有数。

二、学习自我检查作业。

孩子做完作业后,一定让孩子自己把作业检查一遍。家长可以和他定个规矩:如果是自己检查出的错误,只要更改过来就可以了,如果是家长给他检查出的错误,他就要把错的重新写两遍。这样孩子会很积极的检查作业,而且每检查出一个,他会很有成就感。慢慢地,无形之中他就会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并学会自己检查作业。现在有很多孩子不会检查作业,我认为就和父母对孩子的作业“越俎代包”有关系。会自己检查作业,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

三、让学生给家长当小老师。

当他认为自己作业都写好了,也检查过了没什么问题了。这时,家长可以“登场”了。可以不以检查的姿态出现,而是以学生的状态让孩子给我们讲他的作业题,比如,他是怎么想的,然后怎么做的,特别是数学,如果一直坚持这个习惯,孩子思维能力会大大增强,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差错明显减少。有时,如果作业量稍大一些,让他全部检查和讲解,可能时间上不允许,这时家长就让他有选择的检查和讲解。但作为家长,一定要全面地看一看,作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孩子做完作业就置之不理。

四、准备一个纠错本。

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后,做错的题要记录在错题本上,每到周末,家长可以将这些错题汇总,让孩子再做一遍。这是提高孩子成绩很好的办法,效果也很不错。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时,就会有重点,而不是鼻子眉毛一齐抓,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重点。

五、学习自己整理学习用品。

作业全部做好后,要让孩子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第二天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准备的物品等。这一步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来做。当时,他妈妈特别担心,说:我的孩子特马虎,如果我不给他检查,他肯定是忘了这、少了那。我告诉她,如果你坚持帮他完成这一步,他就会永远马虎下去,永远都是丢三落四。

所以要让他自己来做。开始时他可能因为少这缺那而挨老师批评,或者麻烦我们家长,那我们也不要插手这事,就让他受点批评、受点罪也无妨,然后他就会“长记性”。慢慢地,他就会养成井井有条的好习惯,就不会让我们“操心”了。其实妈妈们也都知道,我们操不操心无所谓,主要是让他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这将终身受益。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119消防宣传日教案下一篇:硕士研究生自我鉴定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