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共9篇)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 篇1

公共选择理论假设的限度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学领域中的`应用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引起广泛的争议与挑战.本文分别从自我利益与理性行为两方面,对公共选择理论这一假设进行了限度分析,并评述了公共选择理论对此所给予的积极回应--提出了改进中的新经济人假设.进而得出公共选择理论只是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地解释所有政治现象的结论,因此,应该由政治学理论的某些部分来完善与补充.

作 者:董春宇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吉林,大连,116004刊 名:党政干部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FOR PARTY AND ADMINISTRATIVE CADRES年,卷(期):“”(5)分类号:C936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 “经济人”假设 自利 理性 新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 篇2

公共选择学派是西方经济学中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相同的, 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官员政治等。但公共选择学派把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定和交易经济学方法延伸到了政治研究领域, 同时指出了与传统政治学相区别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公共选择学派认为, 政府官员并不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 他们也同市场中的个人一样, 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 是“理性人”。市场上进行交换的是商品, 而政治中进行交换的是协定、契约、规章等公共物品。市场交换发生在个体之间, 而政治是集团之间的交换。政治决策是一种集体决策, 集体决策是集体中的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选择结果, 而个人是集体决策的基本单位。公共选择学派认为, 同市场失灵一样, 政府也会失灵, “而且政府失灵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那么什么是政府失灵呢?

所谓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在力图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 采取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手段, 最终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 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 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 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求, 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 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 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 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 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2 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政府失灵的原因

2.1 权力寻租导致政府失灵

在经济学史上, 第一个尝试系统讨论寻租行为的经济学家是戈登·塔洛克 (1967c) , 但是, 寻租这一概念却是由安娜·克鲁格 (1974) 首先提出来的。按照缪勒的说法, 寻租是指“用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寻求租金的活动同政府在经济中的活动范围和领域有关, 同国有部门的相对规模有关”。可见, 寻租是政府干预的产物, 在有政府干预的地方就可能产生寻租现象。当前政府部门的权力寻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 特别是一些与经济立法和执法相关的部门, 将公共产品转变为有偿服务, 造成政府部门的整体性“创租”、“寻租”行为。如近几年兴起的考试查分热线现象 (高考、四六级、考研查分等) , 即考生在缴纳一笔远远超过常规的费用之后, 可以通过声讯电话提前得知自己的成绩。全国性的考试成绩本来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属于公共信息和社会资源, 教育部门有义务第一时间免费提供给考生, 况且, 考生缴纳的报名费中已包含分数查询的费用, 但是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却把这种“垄断信息”出卖给通讯运营商以谋取利益, 这实际上是对政府部门非盈利性原则的违背, 属于一种寻租行为。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的方法论分析可知, 由于政府部门本身也是“单位”, 也存在为本单位人员谋取福利的问题, 因此将部门所掌握的权力转变为“租赋”的手段便成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的表现是, 由于政府部门既制定规则、实施法律法规, 又直接管理经济资源, 因而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兴衰与投资的成败。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以及企业的管理者致力于从各级政府那里争取有利条件和待遇, 而不是致力于提高自身生产效率。个别不法分子甚至送礼、行贿, 腐蚀领导干部。而某些领导干部也以手中的权力为筹码, 用以交换私利。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利益集团用于贿赂的资金可以毫无成本地流向那些有能力创造和分配垄断租金的政府官员手中, 那么, 贿赂在经济学上就仅仅意味着一种财富的再分配, 而不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但伴随着利益集团的贿赂行为, 政府官员之间的竞争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构成了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形式。

寻租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 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 把更大一部分的社会财富装入私人腰包;寻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利, 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极有可能“受非法提供的金钱或其他报酬引诱, 做出有利于提供报酬的人从而损害公众和公众利益的行为”因此, 权力寻租是导致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两种遏制寻租行为的途径是: (1) 政府应从一些具体的经济领域退出来, 这样就避免了政府在这些领域设租的可能; (2) 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2.2 政府权力膨胀导致政府失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政府机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重要性上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趋势。“帕金森定律”证明政府机构有扩张的本性, 无论政府的工作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或者已根本没有任何工作了, 政府机构的人员数目总是按同一速度递增。政府机构规模过大与增长过快, 实际上意味着政府部门之间配置效率的降低, 最终将导致政府失灵。

经济学家们在运用公共选择方法论分析政府扩张行为时发现, 政府机构的扩大有着极强的动力支撑。首先, 政府机构中的长官与雇员肯定指望从自己所属部门的扩大中获益。伴随着机构的扩大, 津贴可以提高, 支配的预算资金越来越多, 获得提升的机会增多, 上级因无权解雇雇员而缺乏的对下属的控制可以借提升下属的权力而得以加强。正如尼斯卡宁在其“官僚政治模型”中认为的那样, 政府官僚总是追逐所在部门的预算规模最大化的, 而政府官僚的工资、名誉、握有的权力等, 都取决与他所在机构的规模, 所以政府规模会不断扩大。其次, 国会议员也受益于政府机构的扩张, 通过相互捧场, 行政长官可以把议员批准的预算资金按有利于议员获取政治支持与选民选票的方式加以运用, 例如在议员所属选区盖办公大楼, 或从中购买办公用品等。最后, 选民也自以为扩大政府机构于己有利, 自己可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 可从政府机构支出的增加中的得到更多的机会。这当然是错觉。与此同时, 裁减政府机构规模的动机却很弱, 以致完全没有。

在中国, 政府权力扩张是相当严重的, 这种扩张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政府权力的横向扩张。这不仅表现为政府将权力触角延伸到具体的经济领域, 还体现为行政处罚权的层层“下放”。如国家体育总局将部门处罚权下放给中国足协——由一个属于民间组织的社会团体行使本属国家机关行使的公权力。二是政府权力纵向扩张, 即法定的权力被行使者主观地向深度扩张了。例如, 福建泉州的石狮市在建市第二年, 就增加了3个政府部门, 将原人事监察局分拆为人事局和监察局, 另增设司法局和安全局。

为了避免或解决政府权力的扩张, 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几种建议措施是: (1) 政府权力的扩张应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宪法是根本法, 一切权力的扩张均应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政府权力扩张的必要性是指政府权力扩张的成本如果小于收益, 那么权力可以适度的扩张;反之, 则不能扩张。 (2) 建立健全的立法体系。人治与法治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人治体制下, 合理性、合法性完全依靠权力行使者的主观判断来衡量, 缺乏稳定性;在法治体制下, 合理性、合法性依靠客观的法律规定来界定, 这就极大地避免了“人治的主观状态的波动性”。 (3) 必须完善救济、监督体系。无论多么健全的法律体系都只能起到初步预防、威慑的作用, 法律救济则不同, 它属于事后监督。完善的法律救济、监督体系使得权力行使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权力扩张、滥用的后果, 从而自觉依法行使职权, 否则将承担不利于己的法律后果。

2.3 官僚主义导致政府失灵

官僚最初指所有的政府官员, 而在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之后, 它一般指非经政治选举的、

经考试进入政府、不受政府更迭影响的政府官员。在政府工作人员中, 由选民直接选举出来的政治家只占很少一部分, 大部分都是职业的公务员, 这些人是由民选的政治家任命的,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官僚。在政府部门中广泛存在着政出多头, 相互推诿, 相互扯皮等官僚主义作风, 官僚主义将导致政府部门内部效率低下, 即“X-无效率”。“X-无效率”即“代表来源不明的非配置的 (低) 效率”, 它是对某一组织自身而言的, 是组织的内部无效率。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提出了著名的“X效率”理论, 用以分析企业内部的效率情况。从这里引申出“X-无效率”。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中, 政府行政部门从中汲取了一部分资源就意味着私人部门不能再运用该部分资源, 行政部门运用该部分资源的机会成本就是如果这部分资源为私人部门运用所能提供的产出。只有当政府行政部门能以更优的方式运用资源时, 政府行政部门才有充分的理由占用这一部分资源。“X-无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危害, 轻则给当事人带来不便, 重则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损失。政府部门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行使职权的官僚主义作风将最终导致政府失灵。

那么导致官僚主义的原因是什么呢?公共选择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政府机构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 由于缺乏竞争, 各级政府就没有提高行政效率的压力, 所以政府公务员也就没有必要高效地工作。二是政府公务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由于政府公务员不能把利润占为己有, 加上公共物品的成本与收益难以测定, 所以, 政府公务员的目标并不是利润最大化, 而是规模最大化, 以此增加自己的升迁机会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势必导致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三是监督信息不完备。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大大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监督的效力。同时, 作为监督者的公民完全可能受到被监督者的官员的操纵, 因为后者的地位实际上可以使他们强制规定某些政策措施, 使之更有利于自身利益, 而不利于公共利益。

官僚主义的存在使政府部门内部的效率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因此有必要矫正政府官僚主义, 以提高政府的效率。矫正政府官僚主义,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 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产品生产的局面, 以达到克服政府效率低下的目的。 (2) 在各级政府机构内部建立竞争机制。把市场竞争原则引入政府机构之内, 真正实现“择优上岗”, 并在一定程度上把决策者的决策权限与个人对决策后果承担的政治、经济责任联系起来。 (3) 要对政府的机构进行改革, 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 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以便公民能更有效地对政府部门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三联书店, 1989.

[2]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詹姆斯.布坎南:寻求租金和寻求利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评述 篇3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方法评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07-02

自詹姆斯·布坎南20世纪50年代借鉴经济学研究方法正式创立公共选择理论以来,公共选择理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研究流派。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重点关注政治与经济的内在关联,进而导致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这是其能成为一大学术流派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研究选民通过政治选票在政治市场上怎样理性决策及其决策结果对政府的影响,用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推导出政府行为特征、政府应对选民决策等诸多政治问题。即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非市场决策进行经济研究。公共选择理论以理性自私的“经济人”假设、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政治选择行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基本研究方法

1.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把个人假定为理性的自利主义者,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是人的“天性”。理性的个人在对其行为进行成本与收益分析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案或机会,除非有外在的其他因素限制,否则这种理性自私的选择行为是不会受抑制和干扰。公共选择理论将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从市场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实现了政治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中对人类行为分析基本出发点的统一。在经济学研究中,由于“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哲学传统,在经济分析中对人性假定是自私自利。而在政治学研究中,由于国家机器具有的公益属性,政治学研究中政府应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和正义性。所以在政治分析中,政府中的个人又变成“超越个人偏好、追求普遍的善和正义”的利他主义者。公共选择理论确立“经济人”假设的研究前提,避免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公共研究由于学科间理念上的“不兼容”而导致研究的悖论。

2.经济学的交换范式

在布坎南的研究中,他认为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交换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交换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借鉴经济学研究方法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因此布坎南把交换范式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一方法论。按照这种逻辑,政治学也是一门交换的科学。在对政治——行政的观察中,将政治视为市场,将政治的全过程视作与市场经济相类似的交换过程,并提出“政治市场”的概念。按照交换范式的分析,公共研究的重点不应像政治学研究那样侧重于国家、团体和政党等概念的规范性分析。而应该侧重于群体之间或个人之间,由于理性自利的动机而进行的交易过程。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解释,公共政策的出台与绩效并不是由于政治精英们的英明或关键人物的推动,而是群体之间或个人之间利益博弈、妥协、调整的交换过程。

3.方法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个人,所以在方法论上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同样是个人,在对政治领域研究或政治——行政过程的分析中,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学研究一样,主张从个人的工具理性出发来解释社会、经济、政治各种现象。探讨个人的理性选择是如何加总成为集体选择?而集体选择的结果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在对私人活动的研究中,这种方法的研究过程被表述为市场过程。而用这种方法研究集体活动,集体行为则被表述为:个人在实现目的时不是经由个人而是选择通过集体来达成个人目标的活动。从而得出政府是允许个人选择通过集体而非经个人来实现个人目标所产生的机构,政治过程是允许个人选择通过集体而非经个人来实现个人目标活动的一系列过程。因此对政治行为的分析可以采用“个人主义”的研究方法。

二、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在公共研究中的创新

1.“个人理性”逻辑起点更具解释力

将经济学的理性自利“经济人”假设运用于政治领域研究而形成的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研究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法。是对传统政治学“政府的价值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机构应是利他主义”假定的否定。公共选择理论以“个人理性”为逻辑起点,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自身效益最优化,不论个人的身份角色是普通公民还是政客。所以,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可运用于分析政治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活动。方福前在其《“经济人”范式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得失》一文中指出:用“经济人”范式来统一分析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的个人行为有助于构建逻辑一贯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有助于理解政治家和官员的行为以及政策。

2.演绎方法和模型运用让研究具有数理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数理推导方法,使其研究结果更让人信服。布坎南和塔洛克在其著作《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就对投票规则和选择规则特别是全体一致的规则做了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奥尔森在其成名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研究集团大小与集团中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也正是运用了定量的数理推导才得出如下经典的结论:“如果在购买集体物品的任一水平上,集团收益超过总成本的量要大于它超过任一个体收益的量,那么就可以假设会提供集体物品,因为个体的收益超过了为集团提供集体物品的成本。”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官僚体制理论、投票规则分析、利益集团理论、寻租理论等理论都大量运用了定量数学模型。这些演绎方法和模型的运用促使公共研究的主流方向从价值规范走向科学实证。

3.个人决策基础上的公共分析更好解释制度变迁

将个人看作研究分析基本单位的公共选择理论,把社会运行视为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根据社会来解释个人不能很好让人们理解社会——个人的互动变迁,应当根据个人理性抉择的加总来解释社会和政治整体的发展变化。在公共选择理论学者看来,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规则集合体,个人通过规则集合体开展集体活动产出集体决策,来实现他们所期望的集体目标。布坎南也把公共选择理论看作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卢瑟福也认为只有个体才有目的和意愿去行动,制度演进与社会变迁只是个人行动的结果。

三、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用于公共研究的局限

1.“经济人”假设的极端化忽视人行为动机的多元性

公共选择理论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把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这单一动机用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这种方法忽视了个人行为动机的差异性与多元化,把“经济人”假设运用极端化、扩大化了。在公共领域研究中,“经济人”假设在三个具体方面解释不足:一是忽视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的差异性。虽然个人在政治活动与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交换行为,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也存在相类似的市场因素与环境,但由于政治具有公共属性,所以二者还是有本质差别。二是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假设强调利己主义,对人的多元需求无法作出贴切实际的阐释。按照马斯洛关于人类层次需求理论解释,人类行为动机是多元的。需求层次越高,利己主义动机的解释就越乏力。单纯用人的谋利动机来解释个人在政治活动中行为的“经济人”假设无视了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情怀。三是没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经济人”假设把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作为人唯一的行为动机,从个人的理性选择加总出集体的选择,即个人利益加总为集体利益。但“经济人”假设忽视了集体利益相对于个人利益的超然性与独立性,忽视了集体利益形成后对个人利益的冲击。只看到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形成和影响,没能看到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的塑造与调整,没把握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对立与统一关系。

2.经济学的交换范式解释政治过程的局限

由于政治与经济存在本质的不同,将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完全引入到政治领域,其解释存在局限。第一,市场过程交换的是产权私有的商品,政治过程交易则产出非个人占有的公共物品。所以政治过程的产物公共物品必须由集体决策才能产出。因而政治过程需要能代表或集中广泛个体意愿的中介,例如:政府、议会、法院等公共组织。第二,个人在政治领域追求私利的方式与在市场上追求私利的方式不同。市场交换可以在独立的个体之间进行。个人在政治过程追求的利益很多是在市场交易中无法实现。所以只能借助团体或政党之类的政治组织。通过政治组织参与到政治过程来获取个人的利益。因而政治过程的交换不能排斥其他成员,其参与必须是全员参与。第三,市场经济的交换是自愿的商品的交换,而政治中的交换则是权力与权利的交换,即“保障与统治的交换”。当个人独自维护私利的成本过高时,个人会倾向于将这部分利益的权利让渡给国家机构,来换取政府的保护。作为交换条件,社会所有个人必须服从政府在与此交换相关的意志与统治,这意味着政府对所有个人拥有了权力。权力的行使意味着强制,因此政治交换中存在个人非自愿的成分。

3.“个人主义”方法论无法撼动政治学理论基石

公共选择理论单纯从个体出发来探析政治领域是不完全正确的。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受“整体主义”哲学指引,公共选择理论由于是嫁接经济学的思想理论,所以对政治学的批判是乏力的。首先是“个人主义”方法论无法清晰把握个人本身的属性,只能从行为理论出发对人本身属性做出抽象解释。其次,“个人主义”方法论把政治过程中的互动比拟成个人间抽象契约谈判,无法判断政治过程中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状态。无法把握影响政治过程中契约谈判的外部因素,不能很好从个体互动中总结出政治过程的规律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去分析传统上被分开的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选择与决策行为,把人在经济行为中的决策和在政治活动中的决策统一起来,扩展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领域。使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与现实社会运转的实际联系更为紧密,是一场在公共研究领域里的经济学研究方法革命。由于经济学和政治学在概念、理论、范式体系上存在根本区别,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在公共领域的研究中只能成为政治学“整体主义”研究方法的补充,而非根本替代。

参考文献:

[1]廖荣碧.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J].当代经济,2009,(2).

[2]董春宇.公共选择理论假设的限度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5).

[3]孔志国.公共选择理论:理解、修正与反思[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8,(1).

[4]张飞岸.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评析[J].前沿,2005,(8).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 篇4

A.法人账户透支属于短期贷款的一种

B.主要用于满足借款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临时性资金需要

C.申请办理法人账户透支业务的借款人需在经办行有一定的结算业务量

D.一般情况下,对法人账户透支业务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及担保要求要低于普通流动资金贷款

答案:D

解释:一般情况下,对法人账户透支业务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及担保要求要高于普通流动资金贷款,故D选项的说法错误。

2、某商业银行资本余额为80亿元,当地一家企业向其申请贷款,则贷款额可能为()亿元。

A.10 B.7 C.5 D.3、国际收支记录的是居民的交易行为,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

对错

标准答案:正确

4、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决策创新.制度安排创新.机构设置创新.人员准备创新.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创新.股权激励创新七个方面。()

对错

标准答案:错误

析:银行金融创新主要包括战略决策创新.制度安排创新.机构设置创新.人员准备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六个方面。

5、下列渠道中,哪一个不是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销售渠道?()

A.基金公司直销

B.保险公司代销

C.银行及证券公司代销

D.专业销售经纪公司代销

答案:B

解释: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基金公司直销.银行及证券公司等机构代销以及新起步的专业销售经纪公司代销三个渠道。

6、现钞和现汇的管理界限虽然取消,但是在日常操作中仍执行两种不同的汇率。()

对错

标准答案:正确

7、保理业务中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有()。

A.贸易融资B.商业资信调查C.应收账款管理D.信用风险担保E.促进公司经营规模扩张

8、()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A.资本利润率

B.资本充足率

C.不良贷款率

D.资产负债率

答案:C

解释:资本利润率是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杠杆比例的指标。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是否充足的指标

9、下列不属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原则的是()。

A.适应性原则 B.审慎性原则

C.独立性原则 D.有效性原则

10、银行工作人员在接到客户投诉时,下列做法不当的是()。

A.坚持服务客户的理念,妥善处理,不轻慢任何投诉和建议

B.在银行规定的反馈时限内答复客户

C.在投诉时限内无法拿出意见,将当前投诉处理情况答复客户时,没有明确告知下一个反馈时限

D.没有规定投诉时限的,可按口头承诺的时间答复客户

11、下列关于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贷款属于间接融资工具,其所在市场属于间接融资市场

B.股票属于直接融资工具,股票市场属于资本市场

C.银行间债券市场属于资本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属于长期金融工具

D.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属于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属于短期金融工具 12、69 B.300

13、()是法律限制开立保函的情况下出现的保函业务的替代品,其实质也是银行对借款人的一种担保行为。

A.备用信用证 B.客户授信额度

C.信用证 D.开立信贷证明

14、银行业从业人员除应当遵守职业操守外,还应当接受()的监督。

A.所在机构B.银行业自律组织C.监管机构D.社会公众E.政府机构

15、下面属于股东大会职责的是()。

A.决定公司战略性的重大问题B.修改公司章程.监督董事会和监事会D.选举和更换董事及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E.聘任或解聘公司经理

16、下列不属于支付结算业务的是()。

A.信用卡 B.票据

C.汇款 D.托管 17、20 D.300

18、抵押是担保的一种方式,根据《物权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债权人不占有债务人或第三人用于抵押的财产

B.债权人任何时候都无权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

C.抵押需将财产移交给债权人,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到期债务,可直接用于清偿

D.抵押财产的使用权归债权人所有

答案:A

解释: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抵押财产的使用权仍归债务人所有。

19、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有关“监管规避”的规定,包括不向客户建议暗示如何规避法律法规的监管.不帮助亲友规避监管以及对规避监管的业务进行必要的报告等多个方面。()20、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21、银行在提供个人理财服务时,往往需要广泛利用各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综合分析和权衡各种产品和工具的风险.收益和流动性。()22、20 D.300

23、下列不属于支付结算业务的是()。

A.信用卡 B.票据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 篇5

一、新古典产权学派及其财务管理目标

新古典产权学派关于企业所有权结构的认识,在三个根本性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一,他们都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因而企业最终控制权应由最具有追逐利润动机的人拥有;第二,出资者不仅是唯一的剩余索取者,而且应该掌握企业重大决策的审批权和关键性的人事安排;第三,他们认为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关系中,二者对应的是高效率的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基本要求。

由新古典产权学派衍生出来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侧重于新古典产权学派中追逐利润动机的论述,并以此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它要求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企业通过自身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影响和控制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较全面地体现了新古典产权学派的理论特征。笔者认为二者名异实同,内涵一致。

该学派观点的优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赋予企业的出资者,那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及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应,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而且企业出资者的身份容易确定,并不需要付出太高的成本。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出资者单方面享有企业所有权的观点,并不符合企业所有权结构发展变化的现实。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已被很多企业认可并付诸实施。但现实中许多企业对员工实行的是“基本工资+奖金”的报酬制度。再如,高层管理人员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在新古典产权学派看来,最有效率的莫过于出资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而在股份公司中,不仅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职能已经分开,而且不少公司为了激励管理人员兼顾企业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实行了股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即高层管理人员与出资者共同享有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种种事实表明,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主体,不仅仅是出资者,企业管理人员、一般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样参与了这些权利的分享,从而成为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

依赖于新古典产权学派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也必然受到挑战。首先,它忽略了相关利益集团对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要求,在资源配置上仅考虑了股东的利益,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以企业资源配置是否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难免会导致外部不经济、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最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本管理已成为客观要求,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也必然与“人本财务观念”相冲突。

二、利益相关者学派及其财务管理目标

利益相关者学派反对出资者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应由出资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共享,

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反对从剩余权利分配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认为将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赋予股东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他们认为股东缺乏足够的力量去控制管理人员和防止公司资源的滥用,来自市场的压力也会导致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第二,强调公司的目标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三,认为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公司的员工,可能是比股东更有效的公司监管者。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因为股东分散可能会导致“搭便车”行为盛行,从而使单个股东失去监管企业经营者的动力;二是因为很多外部股东并不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因而在监管时,常常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相反,那些具有公司专用化技能的员工,由于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息息相关,而且他们掌握了较多的内部信息,因而让他们监管公司的运行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在财务领域,由利益相关者学派衍生出来的财务管理目标称为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所有权主体并不仅仅是股东,而应拓展为出资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与用户等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理财活动,既要考虑出资者的利益,又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要体现财务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但在实践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可操作性又有一些欠缺。第一,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企业的根本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而盈利是企业得以创造财富和不断扩张的前提。赚取利润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有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保证。第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反对出资者单方面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制度安排,强调企业所有权应由利益相关者共享。但在利益相关者身份确定与利益相关度的测量方面,将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度有多大?这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公共事务与制度选择 篇6

在当代社会,人心已经逐渐远天道而近人事,人事也开始逐渐摆脱道德(修身)和政治(治国、平天下)而依归经济增长(物欲的满足与自我的实现)。人类事务已经更加人间化、公私二元化了。人类事务的这一趋势是福,也是祸。这是现代人要探讨的最为形而上的问题,也是现代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本章将在把这些高度形而上学的问题搁置一边的情形之下探讨人间事务的性质以及处理方略的优选抉择,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诺斯悖论的出路和在以霍布斯主权理论和韦伯式官僚制度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之外的公共事务制度解决之道。本章认为,对于人间事务来说,单一的无政府的市场制度、强政府的政策治国、按规则办事的法律治国等方案,均不是唯一合理的方略。可行的方略应该是给个人以充分的处理私人事务的自由,通过市场制度把可私化的公共事务化解为任由个人独立处理的私人事务,通过政府选择的政策方案和立法、司法组织确定的法律规则有节制地管理难以私化的公共事务,鼓励生产,鼓励贸易,鼓励创新,鼓励发展,保护个人经营私人事务的基本权益,维护市场制度。市场、政策、法治,三者的复杂的适当组合才是最可行的治国方略,才是真正的富国之道。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市场、政策、法律治国的抉择只是新近的事情,它替代帝国冲动时日方短,且随时受到来自帝国冲动的压力,而当帝国的冲动与当代建构理性结合在一起,拥有了韦伯式的庞大的官僚制度时,这一新近的替代更显得脆弱。于是,在理性之外,充分开拓积累几千年人类努力的东西方文明中可以作为市场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本遗产,遏制帝国的冲动,建设民主、立宪、自由、自治的respublica即开放的公共领域,并以此来建设市场制度的政治、法律、道德基础,成了人类事务解决的可行的制度创新抉择。

第一节私隐公开

除了前世、后世的.臆想事务,以及现世的所谓圣事之外,人间的事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私人事务的理性目的是私人利益的最大化,它由此引起的收益完全由个人所得,它所导致的成本也完成由个人承担,所有事务也必须由有关个人的充分努力才能完成。人们常说的“私益物品(privategoods)“以及不太常说的“私害物品(privatebads)”,均属于私人事务的范畴。最典型的私人事务是完全个人化的事务,这就是所谓的“私(privacy)“。私往往是“隐”的,所以又叫“隐私”。

从经济角度来看,私人事务在其完成过程中,收益与成本均是对称的,因此它无需任何外在的力量去组织,也无需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激励措施,就可以有充分的激励使私人利益最大化,即私益物品的发展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私害物品的供给能够得到充分的遏制。相反,如果私人事务经常遭到外在力量的哪怕是善意的组织、监督或者激励,私人事务的收益和成本的对称性就会遭到扭曲,这时私益物品的发展就会因外在的力量而失去其天然的原动力,而私害物品的供给却有可能得到极大的鼓励。从人类社会的实践来看,情形也的确这样,除了个别石油国家之外,一个繁荣的社会,总是尽可能保证私的隐性,充分尊重个人在处理私事方面的理性选择,绝不强制化私为公,充分保证个人全权处理私人事务的自由权利;而一个贫穷的社会,却往往对私人事务横加干涉,以私人理性不足为名,强制性地化私为公,清私灭私,限制甚至剥夺个人处理私人事务之自由权利。

私人事务的存在并非是无条件的。对于人来说,私人事务存在的先天条件是人天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 篇7

关键词:公共选择,产权体系,官员监督考核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村地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产品或服务。农村社区具有边缘性和生产分散性, 即农村社区处于中国行政区划的最底层, 生产规模较小且经营分散, 农村的边缘性和生产分散性决定了其公共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即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多层次性, 另外, 这也决定了一些在城市中的可以由私人提供的产品 (比如: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等) , 在农村则要由政府来供给, 以公共产品的形式提供。

1、总体供给不足。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业水利灌溉设施老化, 抗灾能力差,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交通不便, 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二是农村教育供给严重短缺, 农村科技、农业相关信息等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三是法律政策供给不足, 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 缺乏自助、维权组织;四是生态环境恶化, 缺乏保护环境的实质性举措;五是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 覆盖面小, 农民的医疗保障严重不足。

2、供需结构失衡。一些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生产性公共物品存在供给不足的窘境, 而一些非生产性公共物品却呈现供给过剩的局面, 没有建立公共物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忽视了农村社区内部的需求。如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 “形象工程”大行其道;政府机构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也应遵循效率与平衡原则, 然而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政府代表机构却是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办事效率极低;政策供给过多, 严重侵犯民众的权利,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二、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原因分析

(一) 官僚经济理论。

按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 官员作为“经济人”, 也有其个人目标, 尼斯卡南认为一个官员的效用函数包括的变量有“薪金、职务津贴、公共声誉、权力、较大影响力、松的工作负担”。我国现行的县乡体制是一种“压力型”体制, 上级政府将各个经济发展任务等指标从县到乡, 再到村甚至每个农户, 层层分解指标, 进而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体系, 难以适应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需要。

(二) “蒂伯模型”分析。

蒂伯认为, 居民的自由流动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从而促进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在我国, 很多公共服务 (如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 都是与公民的户籍紧密联系的, 农民工虽然进城却不能脱离落后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剧和凸显了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均等。

(三) 官员监督理论。

为了保证政府或官员不折不扣地按他们的意愿来执行公共权力.就必须对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运作进行监督。由于公共权力委托代理链条长而引起监督成本大.特别是监督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没有监督的积极性, 所以更容易产生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作的失灵。

(四) 投票理论。

政治选票是公民显示公共产品偏好最重要的途径,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村民依法自主管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 是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而出现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 但在实践中, 村民自治组织却扮演了乡 (镇) 政府的执行机构, 具有“准政府”的功能, 无权抵制乡 (镇) 政府强制安排的各项达标、升级活动, 使农户对社区公共产品的需求意愿难以表达。另一方面, 村党支部包办代替了本属村民自治范畴的所有事务, 村委会很难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村务的决策权实际掌握在村支书的手中。

三、公共选择下角下的对策

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改革基层财政体制;放松管制, 增强村民自主性。事实上, 这两种方案是不矛盾的, 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前者强调财力的保障, 后者则强调公共资源的使用。这里主要从公共选择理论出发, 就如何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出建议。

1、重构农村社区公共权力体系, 解决乡镇政府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功能冲突。一方面, 严格界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责;另一方面通过民主参与, 改革乡镇政府的治理形式。理顺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为了解决村党支部的越位问题, 可行的方法有:提倡尽职不越位;扩大群众参与, 走群众路线, 不少地方采用“两票制”的方法, 选举党支部成员, 使党支部与村委会团结一致;大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用党内民主促进“两委”关系的协调。

2、构建清晰的农村产权体系。过多的政府管制限制了私人产权某些“属性”的明晰化, 如对土地流转的限制, 对农村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 都降低了私人行使其产权的能力和自由, 使得自发的集体行动面临更紧的社会约束。清晰的产权界定和更加有力的产权保护有利于私人自愿集体行动的达成。现实世界中集体行动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困难, 当然与集团的规模与结构、选择性激励、社区习俗、声誉机制等因素有关系, 但更是产权界定和保护成本过高造成的。

3、加强官员考核监督制度改革。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对公共产品的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 改变过去唯GDP为重的官员考核体系;加强财政预决算监督, 强化公共财政透明度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振明.理解公共事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07

[2]、安体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财经问题研究, 2007, (7) .

[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167.

[4]、叶敬忠, 张楠, 等.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J].农业经济问题.2006, (10) .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 篇8

对象:驻区所有正规开业的带有洗浴性质的公共场所。

方法:按照G/B18204-2000对浴池进行卫生学监测。

监测内容:池水、浴池用具(拖鞋 浴衣 修脚工具 浴池壁)、茶具、餐具、理发用具和空气质量。

资料来源:所有分析资料均取自驻区2004~2007年来的监测结果,共计300户。

评价按标准:按照 GB18204-2000,100例为1个单元。

消毒方法与选择:毛巾与餐具均可以采用高温高压或电子柜灭菌。但浴池和拖鞋理发用具不能采用此种方法。消毒方法:①漂白粉消毒;②甲醛-乙醇;③优安静;④来苏;⑤84消毒液。消毒步骤用70%乙醇配制。优安静,84消毒液和来苏均直接吸取为原液。

首先将菌液稀释成试验液(由多种菌落混合),然后将中号试管11支排列于试管架上,写好检签。紧接着向每管加无菌蒸馏水2.5ml放置在20℃水浴箱中。于第1管加消毒液原液2.5ml至第2关,混均后再从第2管吸取2.5ml至第3管,依此类推直至第九管混均后取出2.5ml弃取去。第10管不加药液做对照,第11管加10%血清做有机物影响试验。然后以每3分钟加1管的速度加菌液2.5ml于每管内。最后加菌液后于5、110、15、30、60、120分钟由每管各取0.5ml加入含有足够量中和剂的营养肉汤4.5ml摇匀,放37℃培养箱内培养7天。

结 果

汇总见表1。

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见表2。

拖鞋:真菌类型以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菌,须发毛菌为主。其中絮状表皮癣菌占拖鞋真菌检出率的40%,红色毛菌站占50%,须发毛菌占10%。毛巾:真菌型以秃落须癣菌,麦格氏发型菌。皮肤癣菌。小分生胞子菌属为主。其中秃落须癣菌占毛巾真菌检出率的50%,小分生胞子菌属占检出率的30%,麦格氏发型菌占检出率的20%。

理发工具:以表皮癣菌,皮肤癣菌为主其中表皮癣菌占73.2%皮肤癣菌占26.8%。

浴壁:滴蟲检出率占20%,皮肤癣菌属检出率占50% 关节胞子菌属占30%

餐具:餐具致病菌均为大肠杆菌。因公共场所以前没有餐饮经营、一部分代餐饮的洗浴均没有专职的餐具消毒人员,另外消毒措施也不健全,极个别的洗浴存在后橱设计不规范、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多年来公共场所一直以宣传贯彻公共场所管理条例为主,食品卫生法的贯彻与落实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现在应加大对食品卫生法的宣传与监督检查。对带有餐饮服务的洗浴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检查。

空气质量:绝大部分浴池采取封闭式装修,除大厅常年敞门外,其他营业场地均不开窗户、其中部分洗浴包房和休息大厅均没有可以打开的窗户。在这种情况下安装中央空调设备的寥寥无几,一般都采用安装立式空调机。值得指出的是,凡是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场所必须采用中央空调送入新风量,以保证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讨 论

在卫生检查中常发现浴池的卫生许可证已经过期,从业人员无法出示健康证明。大部分浴池未配备消毒设施,即使配备了消毒桶等工具的,消毒工作也形同虚设。“公共拖鞋”未加消毒便循环使用;本该一客一消毒的浴巾、浴袍、床单长时间不换;搓澡床往往是给顾客搓完澡后用水随便冲一下完事,也没有消毒;泡澡池中的水不及时更换、消毒……这些现象在中低档特别是社区内的公共浴池中相当普遍。同时在一些居民小区里的公共浴池不仅设施简陋,管理也不到位。

从检测结果看清刷方法不能消除真菌和滴虫的污染,要彻底消除这些污染必须进行药物消毒,我们采用的五种消毒方法除来苏消毒方法较差外,其他方法对真菌滴虫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由于甲醛-乙醇和84消毒液成本较高我们认为在浴池消毒中可以使用漂白粉和优安静。但值得注意的是,漂白粉和优安静的消毒能力会因有机物的存在而降低,故在消毒前应对浴池,拖鞋进行彻底清刷消除有机物,优安静不宜长期存放在1周之内有效氯损失可达到80%,漂白粉的有效氯因存放的温度和方法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从这点上看不如甲醛-乙醇和84消毒液,他们没有损失,有机物对消毒效果也没有影响。

公共基础知识选择题(范文) 篇9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 B

2.(单选题)社会和谐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参考答案: A

3.(单选题)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主集中制

参考答案: C

4.(单选题)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践,形成了我们的党()。

A.为人民服务宗旨

B.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

C.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参考答案: D

5.(单选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为中心不动摇。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经济建设

C.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B

6.(单选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最主要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全国土地改革完成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参考答案: D

7.(单选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这是因为()。

A.农业是国民的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B.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C.农业既是工业原料的基地,又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

D.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扩大有效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答案: B

8.(单选题)2007年9月,我国正式成立国家预防局,负责全国预防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等重要工作。这一举措旨在加强()。

A.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B.国家司法机关监督

C.执政党监督

D.行政系统内部督查

参考答案: D

9.(单选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

A.根本点

B.基本点

C.前提

D.基本立足点

参考答案: D

10.(单选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发展

B.创新

C.艰苦奋斗

D.解放思想

参考答案: A

11.(单选题)建立人大会议旁听制度,允许民众旁听()。

①提高了国家权力机关公务活动的透明度

②便于人民群众监督人民代表的工作

③便于实现人民群众民主监督的权利

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探索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12.(单选题)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总要求是()。

A.为民、务实、清廉

B.“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C.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D.集中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B

13.(单选题)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

A.五位一体

B.经济建设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答案: A

14.(单选题)《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

A.学习型政府和法制型政府

B.服务型政府和创新型政府

C.法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D.创新型政府和学习型政府

参考答案: C

15.(单选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要()。

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C.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D.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体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参考答案: D

16.(单选题)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并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是()。

A.完善市场问题

B.缩小城乡差别

C.解决就业问题

D.加强法制问题

参考答案: C

17.(单选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

A.发展文化产业

B.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

C.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D.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答案: C

18.(单选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A.发展循环经济

B.发展高科技产业

C.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D.推进国民素质整体

参考答案: A

19.(单选题)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发展理念。

A.创新、协调、环保、开放、共享

B.创新、沟通、绿色、开放、共享

C.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D.创新、协调、绿色、自由、共享

参考答案: C

20.(单选题)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另一方面表现为()。

A.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自由

B.公民平等地承担和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C.国家机关使用法律时对公民一律平等

D.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自由,也平等地承担和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参考答案: D

21.(单选题)我国现行宪法的实施保障之一是,宪法规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各民主党派

参考答案: C

22.(单选题)下列权利中不属于人格权的是()。

A.名誉权

B.荣誉权

C.姓名权

D.肖像权

参考答案: B

23.(单选题)民法不保护下列哪一主体的权益?()

A.公民和合法权益

B.私人的合法权益

C.外国人的合法权益

D.不当得利

参考答案: D

24.(单选题)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该减轻或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参考答案: A

25.(单选题)在我国的刑罚中,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是()。

A.管制

B.拘役

D.无期徒刑

参考答案: B

26.(单选题)2003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全国性法律援助法规《法律援助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的内容涉及对弱势人群提供法律援助、减免诉讼费等。这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正式建立。它的公布()。

①更好地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④使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得到了保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A

27.(单选题)“任何人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下列制度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独立审判制度

B.说明理由制度

C.公开审判制度

D.回避制度

参考答案: D

28.(单选题)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A.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B.监察部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人民检察院

参考答案: D

29.(单选题)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

A.公平正义

B.执法为民

C.执政为民

D.公平民主

参考答案: A

30.(单选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此要实现()。

A.民主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B.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C.民主立法、严格执法、透明司法、全民守法

D.科学立法、透明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参考答案: B

31.(单选题)生产力反映的是()。

A.自然界中物与物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D.人和自然的关系

参考答案: D

32.(单选题)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歧视。

A.国籍

B.佛教

C.宗教信仰

D.学历

参考答案: C

33.(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

A.指南针

B.活字印刷术

C.地动仪

D.火药

参考答案: C

34.(单选题)草木皆兵,即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草木皆兵这一成语出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A.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夷陵之战

D.官渡之战

参考答案: A

35.(单选题)下列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中,发生最早的是()。

A.商鞅变法

B.维新变法

C.管仲改革

D.王安石变法

上一篇:x射线衍射实验下一篇: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