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精选9篇)

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篇1

“生命的壮歌” 的中心词是“壮歌”,“壮”含有壮烈的意思,可见,课文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在这一总标题下还有两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故 事,即“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是形象的说法,提示我们蚂蚁家族可不是松散的组合,在特定时刻,人人都会为这个群体作出贡献。作者将“英雄”这 一光荣称号赋予蚂蚁,暗示它们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饱含赞颂之情。“生命桥”中的“桥”不是普通的桥梁,而是羚羊们用来维系生命的。用“桥”来比喻羚羊用 来维系生命的纽带,形象生动,读来有撼人心魄的感觉。

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

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 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 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要体会出如上的文本意蕴,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关键语 句。首先要抓住描写动物面临危险时的表现。《蚁国英雄》中,蚂蚁面对肆虐的火舌没有束手待毙,竟然“迅速地扭成一团”,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生命桥》 中,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动物们虽然没有语言,但是,通过这些无 私无畏的动作更能使人感受到动物的伟大。其次要抓住一些场面描写语句体会。

《蚁国英雄》中,作者多次进行了场面描写,如“河面上升腾起一 层薄薄的烟雾”,无疑,此处作者将蚂蚁突出火舌的重围比作了一场战争,硝烟散后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显然,是蚂蚁们。在《“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 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 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 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本文的两个故事都十分感人,虽读过几遍,却仍然动容。如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是在教学的`重点。

《蚁国英雄》只有一段读起来有点难度。首先我引导学生分层: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层。学生自学进行交流,效果很好。弄清楚每一层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了解的故事内容之后才能感悟。第二步我问:那段文字最打动你?多读多思,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自学之后交流:“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 焦臭气味。”中的“肆虐、焦臭”说明火势很大,蚂蚁死伤惨重;“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 围。”中的“区区弱者”说明蚂蚁是渺小的、弱小的。“竟、迅速、突围”表现出蚂蚁的自救本领和面对灾难的态度。……文中有很多这样令人动容的语句,学生能 抓住字眼理解和感受,再这个基础上我重点是引导他们读好语句。读出情感才能走进心灵。

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篇2

19课《生命 生命》是属于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生命”展开,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其中,《生命 生命》一课旨在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围绕这一课,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料,沟通课内外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新课开始,以抒情朗读配合图片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其次,通过多媒体资料介绍作者,让学生走近作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文本,以读为本。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从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以读促进教学。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要求去朗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后再次默读课文。在精读阶段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进行品读,注重自我感受,读出感受。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互换角色感受小飞蛾、香瓜苗顽强的意志与生命力,进而体会作者的对生命的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除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品字品词,甚至是一个感叹号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是我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桥梁。

3、插入作者资料的巧妙处理。在学了两个事例之后才出示杏林子患病的资料,尤其是那双写出了40多部作品的手,是相当令人震撼的。希望通过对杏林子认识的前后对比,也给学生带来震撼,加深感受,引发他们的思考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

4、对于课题的处理,一开始没有齐读课题,因为学生当时通过加不同的标点对课题的理解应该是不一致的,很难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气去读课题。而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再次添加标点来读,在学习课文体会到当中的深刻含义后学生应该读得更有感觉,因此我选择了齐读课题来回应导入。

生命的壮歌教学的反思 篇3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或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并且说的都很好,含义深刻,富有感情。相信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最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如,在地震中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当说到这里,许多学生都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相信他们与文本有了共鸣,于是很多学生争着诉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篇4

1、认识文中的5个生字,会写文中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会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

2、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并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内容,从飞蛾求生、瓜子长苗、倾听心跳三个故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感:联系实际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从三个故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揣摩并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教学流程:

一、交流材料,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生命 生命 齐读课题。

师:关于生命,有位作家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出示: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和无尽的爱意。

知道这美丽的、富有哲理的语言,是哪位作家写的吗?——杏林子 出示杏林子的照片。

师:杏林子(原名刘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杏林子,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她经常思考:生命是什么?(板书:生命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生命生命》这篇课文,读一读她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同学么预习课文了,词语学的怎么样呢?

1、出示词语

1)动弹 糟蹋

震撼

欲望

茁壮

讲解:弹是多音字,这里要读成轻声。蹋在这里也要读轻声。

糟蹋是什么意思?读课文中的句子:我们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近义词:(浪费)

糟蹋

反义词:(珍惜)

2)不屈向上

听诊器

骚扰

挣扎

短暂

有限 讲解:短暂和有限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 短暂、有限可以和哪些词语搭配?

短暂——(漫长)

有限——(无限)短暂的(生命、岁月、聚会、一生)有限的(时间、生命、能力、力量)

2、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飞蛾求生

瓜子生长

静听心跳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飞蛾求生、瓜子生长、心脏跳动,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当中很平常的小事,而杏林子却从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她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生命呢?

1、请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飞蛾是怎样求生的?

出示:阅读提示:飞蛾是怎样求生的?画出重点词语,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批注。)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抓重点词语:

挣扎——怎样挣扎?头乱动,身体乱扑腾。它要活下去。极力鼓动——用尽力气鼓动,为了生命,全力以赴。

跃动——飞蛾鼓动的是双翅,而在这鼓动之中,跃动的是什么?——生命的力量。抓朗读: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引读-指读-齐读)

师:飞蛾是在什么处境下还如此珍爱生命,不放弃生的努力的? 出示:困境、逆境、险境、绝境 哪个词最能反映飞蛾此刻的处境? 困境:困难的处境。逆境:不顺利的境遇。险境:危险的境地。

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师:同学们,在这几句话里面,杏林子从飞蛾的处境、飞蛾的表现以及自己的感受向我们呈现了飞蛾绝境求生的生动一幕,让我们感受到了动物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3、接下来让我们学习第二个事例:

出示:阅读提示:瓜苗是怎样生长的?它有着怎样的生命? 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植物生长都需要哪些条件? 这粒瓜子生在墙角的砖缝中,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根本不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瓜苗的生长环境,你想用哪个词? 出示: 困境、逆境、险境、绝境

为什么选“逆境”?(客观条件不让它生长。)带着你对生命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即使”它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天,它也要——(生读:冲破„„茁壮生长)

“即使”它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天,它也要——(生读:冲破„„茁壮生长)

从“即使”这个词,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对这粒种子的赞美、敬畏)出示:(作者原著中的一段话)虽然,它仅仅活了几天,但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师:让我们把作者对这小小的种子里蕴含的生命的崇敬积累下来,请你试着背一背。

4、师:自然界那么多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就选了飞蛾和瓜苗来写?(动物、植物、弱小)

飞蛾是动物,瓜苗是植物,连如此弱小的动物、植物尚且珍爱生命,更何况人呢?所以,接下来,她写了自己。指名读第4自然段。出示图片:杏林子的一双手

师:你们看,这就是杏林子的那双手。

自12岁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随着病情的加重,杏林子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打算放弃生命。然而,当她静听心跳,才意识到自己还拥有活着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她想: 出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师:让我们来读一读杏林子的几篇日记。(出示日记)

师:杏林子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写书、帮助残疾人、开设残障基金会„„)

师:(这就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在“好好使用”和“白白糟蹋”之间,杏林子选择了前者,让我们读出她对生命的态度。

再次呈现: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学生齐读。

5、师: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使杏林子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出示第5段 指名读。

师:在这段话中有一组反义词,是什么? 板书:有限、无限 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

出示:杏林子一生所著的作品及年代表

师:从这份资料中,你知道什么是“有限”了吗?(时间、生命、作品)那什么又是无限的呢?(意义、感情、爱、人性的光辉„„)出示:杏林子微笑的照片

师:杏林子就是用这样一双手,一字一痛地写下了这100多万字的作品,此刻,你从她那灿烂的微笑中,感受到她是怎样的人?(坚强、乐观、热爱生命„„)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四、升华感情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全文,课文先提出问题,接着写了几个事例,最后写自己的感悟,作者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啊,学了课文后,你对生命肯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此刻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

五、拓展

对于生命这个话题,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长,你们一定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课后,我们还可以读一读杏林子的《生之歌》这本书。

最后,我把冰心老人说过的一段话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冰心

作业: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瓜子生长

静听心跳

生命是什么?

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篇6

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语言的神奇魅力,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备课中我考虑最多的也是这一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两句话不同的效果入手,进行比较和体会。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再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体会文本。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被彻底的激活,他们的答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质疑。在课件(春景图)地配合下,学生对这句话的魅力也有了较深刻地体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一放一收之间,教师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准,因此没能完成全部预设的教学任务。2、学生思维活跃,但教师在调控上还欠缺火候,导致学生在体会文本时依然显得很浮躁。3、教师的评价语言和导语设计还不够丰富。

上完这节课感触颇多,在课前也与同仁有过激烈地争论,对阅读教学中,特别是问题设计上,应从此处着手还是从大处着手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在问题设计上,还是应从大处着手,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放开,让他们自己读、想、悟,个性化的阅读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当然,这样做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散、比较碎;学生能力的不同,可能思维的方式、习惯也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水平必然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迂回的情况,教学时间难以有效控制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果不解决,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教学必然是低效和无序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出现混乱。

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7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本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本篇文章原本是初一语文的一篇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感悟透彻实在很难,在选课时,年组的老师不同意我选这节课,但倔强的我还是想接受这种挑战,我在备课时下了许多的功夫,自己研读课文,阅读教学参考书,上网到中学的教育网络查找关于这篇课文的资料,又经过年组的老师的指导帮助,终于在周二讲完了这节课。课中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时也有许多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的优点。

一、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使感悟得到升华,感受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教学设计中我仅仅抓住“生命”这一主题,在学生谈到对课文“飞蛾求生”一部分的理解时,我问学生:“此时,作者看到这一幕会想到什么?”在“瓜子破土”的理解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透过自己倾听心态,感受到对自己生命的惊喜(此处,应该再多找几名学生倾听自己的心跳),进一步感悟作者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说出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理解,以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怎样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学生谈得很实在,也很深入,特别是王佳月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始有所改变。

在教学“飞蛾求生”、“瓜子破土”的结尾处,通过我的语言过渡,使学生两次齐读课堂,呼唤生命,紧扣课文主题。

四、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华

课文结束之时,学生结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迹,以及生活中的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以“生命因――――而美丽”,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谈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别人服务而美丽、生命因为诚实而美丽、生命因努力学习而美丽、生命因奋发图强而美丽、生命因珍惜时间而美丽、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

但在此处设计中,我没有把我所准备的人物介绍一一介绍出来,总觉得有些失去了课堂的亮点。

五、教学中的不足

1、学生发言有些拘谨,不够精彩。也许是课文难度太大,也许是学生紧张,总之,学生的语言没有平时有序,没有形成很多的亮点。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规范,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2、学生对教材的分析挖掘不透,教师应及时作好调控,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更利用挖掘教学内涵。

3、对于这样的讲课,我以不是一次的经历,但紧张的情绪日益加剧,这与自己的心态有直接关系,欲速则不达,同时,也显现了自己的自信心不足。自己也更要多多锻炼自己。

4、可以说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的纰漏,还是很合理的。但教学之后我总会琢磨,如果再换一种途径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试想如果抓住“我常常思考生命是什么呢?”这句话进行教学,同时,在课文分析之中,反问学生“作者从飞蛾求生、瓜子破土就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吗?”,也许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8

四年级科学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变化”这一概念统整教学内容,共设计5个单元,25个课题。在教学中,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奇妙。同时也在获取资料,设法记录各种变化的能力上得到了有效训练。通过教学,发现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改进的地方。首先,谈一谈我在本册教学时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还是学习过程。本册教材非常注重以科学探究为主,设计了“物质的状态”“有趣的变化”单元,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体验、游戏等各种活动,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设,分析试验数据,获得科学结论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雨的形成》《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盐到哪里去了》这几课时注重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而在《固体 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盐到哪里去了》三课教学时,又注重学生对天平、酒精灯、量筒量杯、漏斗,过滤等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四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 篇9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一些课非常热闹,活动很多,可为快节奏、高密度。但是当我们把这类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中,却会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变得看似效率很高(因为课堂活动多,学生积极参与,满教室跑),但是课后没有效果(知识目标没有得到落实,语言能力仍旧没有提高)。

原因很多,一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没有那么好。这种快节奏和高密度的全英语课堂会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他们的学习要求。听不懂课堂指令会使一些基础差的同学的心里产生焦虑、紧张和害怕的情绪。这样的课只使部分优等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却阻碍了普通生和后进生的发展。二是由于追求某些时尚的理念,这种课堂的花花架子太多(有些活动不从教学目标出发的,而是一种所谓新理念的标签,华而不实)。

上一篇:变色龙免费课件下一篇: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