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根据《六安市 “书香六安·悦读人生”全民阅读季重点活动方案》精神和《六安市教育局2016“建书香校园 树文化新人”阅读行动实施方案》安排,经研究决定举办全区中小学学生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比赛。
二、活动主题:“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三、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的开展,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华传统经典,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多读经典、勤记经典的良好习惯,发扬长征精神,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学习审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活动对象:全体师生
五、活动的时间:2016年11月14日周会课
六、活动的地点:学校食堂
七、活动主办单位:骆家庵小学少队部
八、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活动内容:古诗词、近现代诗文等等的朗诵 活动形式:(1)个人组:以一人为单位进行朗诵,朗诵可以有背景配乐增加气氛,也可创新形式,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朗诵时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2)集体组:以团体形式参与,表现形式可自由创新,可用生动的表演形式来表达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也可结合书法、绘画、跳舞等形式来表达作品内涵。
九、活动流程安排
1、前期宣传
各班班主任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
2、具体流程: 报名工作: ① 报名截止时间:2016年11月11日
②报名方式:以各班为单位进行报名,并由各班班主任将各班参赛人员名单及节目名单在截止日统一上报少队部毛阿敏老师处。
赛前准备工作: ① 参赛人员及节目确定:对报名选手进行抽签排序,决定选手上场顺序,并将节目进行分类制作成表。(毛阿敏)②比赛场地的现场的布置工作,比赛场地的装饰、场地的设备检查等
③列出所须用具名称及数量,并负责购买比赛用具(包括水、纸、笔等)
④评分表、总分表的制作。(毛阿敏)⑤评委任选:各班班主任
3、赛中工作
①座位安排(评委、观众、参赛选手)及摄影,评委出席确认(毛阿敏)
②比赛扩音设备操作
③比赛流程的确定: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介绍评委、领导及比赛规则;比赛开始,选手按顺序上场表演;评委给分,现场总分,比赛总分工作;主持人在宣布下一位选手上场前公布上一个节目的得分;比赛结束后由评委老师点评;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4、赛后工作
①颁奖(沈校长负责,其他班子成员颁奖)②比赛场地的清理工作(抽调六年级学生)
③赛后的总结工作及活动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总结:沈校长,资料整理:毛阿敏)
十、参赛选手要求:
1.选手必须提前准备好比赛稿,时间为4~6分钟 2.选手上场必须遵守顺序
3.参赛诗文自选,也可在已给定的朗诵篇目中选取
十一、评分细则
1、印象分(20%)
①仪表端庄,衣着整洁
②表情自然,动作大方得体
2、朗诵内容分(20%)
①主题鲜明
②突出“传统经典和红色经典”
3、朗诵技巧分(50%)
①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
②表达流畅、生动,饱含感情
③感染力强,整体效果良好
④节奏把握准确,能准确表现诗歌的内涵
4、时间掌握(10%)
朗诵时间3-5分钟,以四分钟为佳,超过或不足酌情扣分。
十二、比赛规则说明
(一)评委
1、评委必需公证严明,做到对错分明;
2、评委必需熟知各题答案的正确性;
3、评委要认真评判,不得错评;
4、评委一时不能判定正误时,要讨论通过;
(二)参赛者
1、参赛者必须服从主持人与评委的判定,不得有反对言行;
2、赛者必须遵守比赛规则;
3、参赛者对主持人、评委产生不满时,不得当场顶撞,可在大赛结束后,向主办单位提出申请,请求解决;
4、参赛者如果多次无理取闹,有意打乱竞赛进程,根据情况,评委可讨论后给予处理。
十三、奖项设置 学生团体组: 冠军1名,亚军2名 最佳风采奖:1名 最佳创意奖:1名
一、充分酝酿,达成共识
国学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随着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重新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严,弘扬亘古常新的民族精神,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新时代赋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神圣使命。为了找到教育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我在普小担任课题负责人时,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不知道体贴父母、尊敬长辈, 不懂得兄妹谦让、长幼礼数,不知道待人接物、择友交往,不懂得勤俭节约。 鉴于此,课题实验中,我们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作为抓好德育的突破口, 确立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给学生以做人、 做事、做学问和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新课题和新思路,在全校开展以“国学经典名著” “美文佳篇”为主要内容的诵读活动。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经典名著诵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为此,我们提出诵读的基本原则是不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诵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让它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和外地经验,给各级学生规定不同数量和内容的诵读任务,确定各学段的诵读目标,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晨读,每周拿出一节作为诵读课,每学期开展一次诵读会,每学年组织一次专项诵读达标测评。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整班背诵,渲染气氛。 在规定的诵读时间,领读员带领大家先读熟再背诵。同学之间、班级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二是组织队会,人人参与。召开以经典名著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由学生策划、自找资料,或介绍诗人的轶闻趣事,或讲著名诗人的故事,或赏析名诗名句,或谈自己背诗的体会,生动活泼的班队会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选诗配画,陶冶情趣。四是表彰奖励,及时评价。采取各种形式的背诵检查方法,测评学生背诗数量和质量,评选出班级“背诗小能手”和优秀班集体”。我们组织的千人经典诵读活动,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意义深远,颇受点赞。
三、知行统一,注重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实效。首先,激发学生主动性,是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发挥效益的核心。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我们把诵读活动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谁背得多就奖谁“诵读章”; 在班级设擂台赛,谁背得多谁就是“擂主”。还争取家长配合,让学生逢节日和家人生日时背几首古诗作为礼物献给亲人。同时,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引领,不断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学生背诵古诗初觉新鲜,但不得要领的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摸索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针对学生背诵一段时间感到枯燥、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师们从背诵中找规律,先从简单的开始,从琅琅上口的开始。先领诵,然后齐诵,再全班反复诵读, 在诵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几年的风雨兼程,我们收获到了耕耘的快乐和追梦的成功。
一是校风正学风浓。朗朗的书声遍布校园,学习氛围日趋浓厚。学生读懂了惜时,读懂了“温故而知新”,主动学的多了; 迟到的少了; 小小古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使学校风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是学生人文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持续开展诵读活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语言文字能力和朗诵水平。特别是开展经典名著诵读年级 “手拉手”互动活动,使低、中、高年级学生了解了各自的生活,加深了友谊, 增进了情感,学会了共处。
三是达到了教学相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教师和家长是实施经典名著诵读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学生诵读主动性的增强,使得老师和家长在教的过程中,不得不先去补好这一课。这样从最初老师和家长看着学生读,逐渐发展到老师和家长辅导学生读,一起读,真正达到“教学相长”,使得老师、家长的传统文化水平在“教与带”中提高。我们认为,经典名著诵读活动看似是一项实施对象针对性很强的活动,实际上它正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和延伸,在社会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经典诵读”这一课题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摸索的行动研究过程,需要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要求应因人而异,重激励,忌强迫,不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要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携手并进,勤奋研究,经典诵读这一国粹必将得到有利传承。开出更为绚丽的生命之花。映出美丽的中国梦,映衬亘古的华夏文明。
摘要:国学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弘扬传统文化,和谐发展,不断探索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实现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将怎样参与全球竞争?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中华民族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文明,以其独特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质,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了解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阅读经典不失为最佳途径之一。因为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你会被那睿智的思想灵光所照彻。比如读先秦诸子,你不但能感受到儒家“仁爱”的人性光芒,还能激发你“济世、修为”的进取之心;你不但能感受到道学空灵的境界,还能学会洞悉世界的方法…… 阅读经典,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汩罗江边眺望楚都,忧叹长问,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岳飞壮志未酬白发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毕现,无不拨动人们的心弦。
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我们亲身的诵读才能深刻體味,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们的“不言之教”。诵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最核心的原理不是当今科学界所采用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觉启发式”。这一点作为当前我们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重要补充,理应保持与国学经典内容相匹配的特有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教给学生,首先与教师自身是否正确认识诵读密切相关。教师对诵读意义的了解和介绍是以其具备一定的诵读实践为基础的。对于诵读的意义,我在教学之前已经实践过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准备环节。因为,教师体验先行是学生诵读的第一步。
在诵读之前,给学生放一些轻柔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自然,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如果是在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中,这种氛围本身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们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也往往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事实证明,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音乐沐浴下身心放松的体验。也许在人们日益忙碌的现代社会,哪怕是片刻的身心放松,找回清静自然的感觉,
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只有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引导孩子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经典诗文,接受经典的熏陶,为孩子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能有效达到对孩子进行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学校自开展诵经活动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是文明礼貌方面,学生学习了《弟子规》,比以前懂事多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课间不文明现象减少了。其次是勤俭节约方面,学生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再次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丰富。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我校各班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班内书声琅琅,校园诵读浓浓。
11月23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我校成功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全校共九个班级参与,十七个节目有序展开,精彩纷呈,惊喜不断。《声律启蒙》、《增广贤文》、《论语》诵读等一批优秀节目纷纷亮相,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最后的教师大合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更是向同学们展示了教师们的文化底蕴。
——中华古诗诵读比赛语文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的目的:
一、掌握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水平。
二、激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的兴趣与热情。
三、增加古诗积累,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习惯。
四、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活动时数:1课时。
活动准备:赛前组织 多媒体教学 活动步骤:
一、课前欣赏。
二、导入。(教师)
„„ 下面我们 班举行“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古诗诵读比赛决赛。
1、有请主持人—— 同学。
2、有请评委就座。
三、主持人宣读诵读要领。
1、PPT关于朗诵的名言。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者观书,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2、主持人宣读朗诵要领。PPT ⑴、细致感知作品内容,体味诗歌的内涵意境。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起伏高低的脉络。
⑵、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对读诗有神圣感。对诗人有亲近感。对诗作产生共鸣。
⑶仔细把握朗读节奏,体验诗歌音韵之美。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
3、主持人宣读朗诵比赛评分标准。PPT 1
a、朗诵内容(1.5分):朗诵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切实体现“中华经典”,宜选择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长远影响力、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为群众所称颂的名家名篇;
b、表现形式(1.5分):形式新颖,令观众耳目一新。
c、语言技巧(4分):普通话标准,声音条件较好,语言流畅,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分):着装大方得体,态势语言运用得当,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四、比赛第一部分。继往开来 PPT 1.有一位诗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有千古诗才,他有一身傲骨。他犹如灿烂星空,群星簇拥的明月。他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下面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朗诵《登金陵凤凰台》。
2.他的诗忧国忧民,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他就是唐代的另一座高峰杜甫。
下面请听杜甫小组 同学朗诵《春望》。
3.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之作,为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奠定了他的一世诗名。
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为大家朗诵《黄鹤楼》。
4.陆游有“小李白”之称,南宋一代诗坛领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下面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游山西村》。5.评委点评。
五、比赛第二部分。古韵钩沉 PPT 1.晏殊,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不乏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2
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为您带来的《浣溪沙》。
2.他曾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力,他曾经无忧无虑地准备着仕途生涯,但他的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英雄报国无门、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流落饥寒,年老体衰,贫病交加。请听杜甫的心声 同学朗诵的《登高》。
3.晚唐时期有位杰出诗人,他渴望在仕途上大展鸿图,却无法忍受自己的人格尊严被践踏,他渴望拥有真情真爱,却无法摆脱始终笼罩在婚姻上的政治阴影。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自己心灵的束缚,给后人留下了“悲剧一生”的感慨。他就是李商隐。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朗诵《无题》。4.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观沧海》。5.评委点评。
六、比赛第三部分。星光灿烂 PPT 1.什么叫傲岸独立,什么叫豪迈洒脱,什么叫淋漓酣畅。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为您带来的朗诵《将进酒》。
2.他是杏花春雨里的江南才子,他是秦楼楚馆里的风流词人,他是志不得伸的落拓书生,他是漂泊无家的天涯倦客。他是柳永,他用一生一场精彩的沉沦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请听杜甫小组 同学朗诵《雨霖铃》。
3.他的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他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他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朗诵《水调歌头》。4.她是一朵乱世中的不朽奇葩。国破,家亡,夫死却又老来无子,一生心血毁之大半,„„这一切的一切,让她完成了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到黯然神伤的怨妇的转变。她用婉约的词无力的控诉着这一切。和着泪,写下斑斑的长句。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她的词迷醉了苍生,却迷醉不了自己,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就是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声声慢》。5.评委点评。
七、比赛第四部分。大江东去 PPT 1.有人说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下面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朗诵《行路难》
2.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却是不能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注定了辛弃疾的一生是机遇、希望和失望、惆怅交织的一生。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
请听杜甫小组 同学朗诵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
下面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 牲。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评委点评。
八、比赛第五部分齐诵。经典永恒 PPT 1.李白小组齐诵《行路难》
2.杜甫小组齐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苏轼小组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李清照小组齐诵《观沧海》 5.评委点评。
九、教师朗诵。《将进酒》。
十、公布本次比赛结果。
十一、颁奖。最佳个人奖前三名奖。最佳小组奖前二组。
●学生甲乙开场白:
甲:老师们!乙:同学们!甲乙:大家好!甲乙:四会市江谷中学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活动现在开始!
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节日文化,则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精彩浪漫,雅俗共赏,广为流传,是一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乙:今天,我们为大家朗诵的诗词主题是——《节日的诗篇》,请欣赏!
首先献上的是开篇诗歌《我的中国节》。
★学生齐声朗诵:
我 的 中 国 节
蒋开儒
中国人盼过节
春节爱家大团圆 过了一节又一节
端午爱国好气节 过节感动了老天爷
家在传承 节日的天气很特别
情在连接
清明的雨
民族精神大张扬
元宵的雪
我的——中—国—节!重阳的风 中秋的月
●背景音乐响起--------★学生一(独白):大年三十是除夕,我来朗诵唐诗《 除夜》——
除夜 来 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学生二(独白):正月初一是春节,我来朗诵宋诗《元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生三(独白):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来朗诵宋词《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学生四(独白):四月五日是清明节,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唐诗《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学生五(独白):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来朗诵唐诗《端午》——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学生六(独白):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我来朗诵唐诗《秋夕》——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七(独白):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来朗诵唐诗《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学生八(独白):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背景音乐结束
●结束语:
★学生甲(独白):老师们,同学们,《节日的诗篇》朗诵完毕。
一、觅精典, 追求阅读品质
2012年8月, 我又接了一个新一年。接班前后, 我除了大量的阅读, 以求更新更全面地了解当今的教育、教学外, 我还在为学生选择最佳积累内容上大下功夫。虽然前几届《千字文》《百家姓》 《论语》、古诗宋词、名家美文等的积累已经让学生获益, 但我要寻找更好的, 毕竟时间无法倒流。
那一天, 我终于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中看到了它——《中华成语千句文》, 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 真是意外的惊喜。
二、初阅读, 已然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由人们喜闻乐见而又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朗朗上口的成语连缀成文。它把盘古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改革开放这五千多年的历史归纳、连接而成一篇篇简洁生动、易读易记的文章。不仅如此, 它还无所不包地从天文到地理, 从中华医药到八卦五行, 将中华文化全部纳入其中, 因此, 不得不说, 《中华成语千句文》不仅是一部记述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史书, 还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大百科全书”。我的学生李书天大学毕业回来看我时发现了这本书, 他看了后说, 老师, 你这可不是简单地带领学生背诵, 你给你的学生积淀的是底蕴呀!听了他的这句话, 让我想到了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的一句话:“今天我们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底子, 决定着给孩子们未来有什么样的世界。”希望我的选择, 为学生的未来有所帮助。
三、齐诵读, 师生沉浸其中
诵读开始了, 我同时买了注音和注释两个版本的书, 可是翻看其中, 只有部分成语的讲解。于是, 我开始翻看大量的资料, 《成语词典》《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史记》, 网络查询……我每天身在其中, 如痴如醉。虽然它的到来使原本繁杂的教学任务更显繁重, 但看到学生们听课时那好奇的目光和专注的眼神, 我深感欣慰。
开卷第一篇的《民族神话》, 写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有的荡气回肠, 有的血气贲张, 有的意味深长, 有的浩浩汤汤。通篇读完, 你会赞叹盘古的神力、尊敬造人之神女娲、佩服夸父至死不放弃的精神、精卫敢于改变自然的勇气。先人这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 敢于向自然抗争的坚强意志深深感染了我, 更感染了我的学生。这就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永不言败的精神!作者竟能用简短的96个字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扣人心弦。
四、攻积累, 大家勇攀高峰
听故事是孩子们的乐趣, 刚开始的背诵却是艰难的, 可是没过太久, 随着家长们也不断地加入其中, 同学们的兴趣越来越深厚了, 背诵的速度似乎也加快了许多。家长们一致反映, 孩子们不仅增加了识字量, 积累了成语, 拓宽了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历史开始感兴趣, 记忆力也增强了。王勇儒的爸爸在班级群中发了这样一段话:《中华成语千句文》的学习过程, 是大多数孩子经历了从学习任务到学习习惯, 最后到学习兴趣的可喜变化的过程。在大家的一片鼓励声中, 我更坚定了带着学生继续把这本书读下去的决心。
五、结硕果, 体验苦尽甘来
有人说, 一个成语便是一个故事, 有的耐人寻味, 有的动人心弦。《中华成语千句文》便是如此。它里面的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成语都像是艺术品, 用最短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情感内容, 不得不说这就是“博大精深”。语文课上, 孩子们的词语丰富起来, 作者和写作背景自如地交流。历史朝代他们不再陌生, 名人典故他们也能信手拈来。从孩子们的言谈中, 我切切实实感受到, 孩子们的知识丰富起来了, 真的给人一种有了一定的底蕴的感觉。
记得那是在学校的读书节上, 我班以“书香在校园里流淌, 智慧在书香里飞扬”为主题举行了全校隆重升旗仪式。我班全体同学上台, 做了读书交流汇报。王帷骁同学自己整理后做了这样的发言:
读书使我认识了:
开天辟地的盘古;治水有功的大禹;卧薪尝胆的勾践;
退避三舍的晋文公;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楚河汉界, 项羽刘邦;黄巾之乱, 董卓逆党;
桃园结义, 刘备关张;东吴孙权, 继承父业;
曹操枭雄, 迁都许昌。三国鼎立, 各据一方!
我还认识了:
开凿运河的隋炀帝;开启盛世的唐玄宗;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文公天祥, 范公仲淹。
精忠报国, 武穆岳飞,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七下西洋, 郑和远航, 康熙乾隆, 缔造盛世。
末代皇帝, 傀儡溥仪。孙公中山, 民国之父。
还有就是,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他的发言慷慨激昂, 字字铿锵有力, 声音一落台下掌声雷动, 而身为人师的我感到欣慰的同时, 感受更多的则是幸福。正如王勇儒的爸爸所说, 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 他们的读书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起来。
难忘那一天早自习积累时的情形:我们背爱因斯坦的名言, 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介绍爱因斯坦时, 一个同学说, 他是犹太人, 另一个同学马上说, 老师, 犹太人是世界上阅读量最大的民族, 马上又有同学说, 犹太人的智商也是世界第一的。孩子们说的都是正确的, 显然, 他们已经把读书和智慧两者联系到了一起。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特别是电视、电脑乃至于以微信为代表的多媒体出现, 人们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更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去读苦涩难懂的文言文。然而, 诵读《中华成语千句文》这本经典书籍, 使我和我的学生得到了成长;诵读这本经典书籍让我们师生共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诵读这本经典书籍让我们师生又一次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和我的学生就这样成长着, 并幸福着。
摘要:小学是人一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深知我的责任有多重大。引导学生阅读, 带领学生积累, 一直是我所坚持的。选择最好的积累内容更是我所关注的。我知道, 时间无法倒流。这一次的选择, 我认为我成功了, 我想, 我的这班学生是幸福的。
笔者从教十六年,深知文言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究其原因,大多教师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以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为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简单,接受途径单一。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提出以“情景模式”为中心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即运用情景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情景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有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探究情景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教材设计一些特殊的情景模式,采用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得轻松,而且也愿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古文的效率。下面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
新媒体时代,传媒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方式,接受的途径也应多样。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将音乐、视频等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容易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苏轼《赤壁赋》这一篇文言文,我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即杨慎《临江仙》,学生的思想跟着音乐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风云时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音乐声中感悟,在音乐熏陶中情感得到升华。
运用视频还原情景,让学生亲近作者,可更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准确理解把握人物性格。配合课堂教学,我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康震老师《百家讲坛》讲授的苏轼系列节目。观看视频过程中,通常学生会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音乐首先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心情,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适当搞一些配乐朗诵活动,初步提高学生的感知文章的能力。
二、编制情景脚本,激发学生主体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教师是主体,而新课标提出的情景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出情景教学活动,激发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编制脚本是教学的一种特殊的模式,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将文本编制成剧本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角色饰演,准确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在编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所选文本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要鲜明,并且适合学生表演。如,司马迁《史记》节选的《鸿门宴》这篇文言文,人物对话比较多,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领悟人物内心世界,进而准确掌握文中的人物性格。
三、重视朗读环节,增强学生的领悟感知能力
“学习古文要牢记,朗读背诵数第一。”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设计文言文朗读比赛,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领会能力。
四、实地考察、参观游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古人观念“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王羲之兰亭集会,群贤毕至;李白寄情山水,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苏轼路经鄱阳湖,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前,我组织学生游览了三门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秦赵会盟台”,游览后大家忽然觉得自己穿越了历史一样,走近了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学生赵雅楠在《学生实践情况抽样调查报告》中这样写到:“参观秦赵会盟台,我们拉近了历史的距离,对当时的故事的发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疃镇周集中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诵读经典诗文,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经典诗文,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
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行”“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因此,在中学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让学生熟读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教育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有关诵读经典诗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少,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面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在农中学中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是不够的。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课题基础上针对农村中学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验研究,来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华经典诗文: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为具体内容。主要内容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此为核心内容)。本课题研究营造“校园文化”指“校园精神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
努力使我校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使之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形成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最终使此次活动逐渐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背诵诗文量:平均每天背诵150字,一年以250天计,一年内可背诵37500字。
性情品德:性情开朗,自信乐观。气质变化,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现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来。
自学能力:有相当明显的提升,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来,乃至于渐渐不须教学,即可自学。
学习态度:明显改善,学习日渐轻松愉快,乐意学习。若有过行为偏差者,亦可于一至二个月之内改善。
创造能力:明显提升。可表现在口语对谈、美术创作、游艺活动、数理理解等方面。(一般以为只有背诵灌输的教育,会损伤创造力,造成学生头脑的硬化。其实这只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刻板印象,须以长期实验观察,重新检验。
2、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生受益,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育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3、研究的重点:开展经典诵读如何构造校园文化建设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研究思路:营造书香氛围,开展诵读活动,举行朗诵比赛、古诗词吟唱,戏曲表演,知识竞赛、课本剧比赛、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征文比赛等。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
调查研究,制定活动方案,营造书香氛围,开展诵读《三字经》活动
第二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诵读经典古诗词活动
将〈新课标〉规定中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作为诵读内容开展诵读活动。
第三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
向学生推进适量的经典文章,让学生读背,每学期结束时开展活动来展
示读书成果,如知识竞赛、课本剧比赛、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读书正文比赛等。
第四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收集资料,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准备结题。
3、人员分工:
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王子建(校长)
六年级学生实验研究——代现文负责
七年级学生实验研究——张霆负责
八年级学生实验研究——李军(语文组长)负责
九年级学生实验研究——马建强负责
构造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活动——张勇负责
4、课题研究最终成果
中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读书征文集、读书笔记集、文集
农村中学开展诵读经典诗文,营造校园文化建设实验研究报告论文
五、课题研究方法
1、学生方面:不要求理解,但求熟读;多奖励,多鼓励。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的古诗吟诵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得以提高。
2、时间方面:反复诵读,利用一切集会,早自习等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学生自然能背诵自如。并每周固定有一节课,进行经典诵读。(备注:每周一、三早上7:15学生和老师到校进行古诗词诵读)
3、教师方面:持之以恒,要有爱心,耐心,信心。不仅引导学生诵读,还要师生共读。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开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可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
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
4、家长方面:争取做到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形成亲子共读的积极氛围。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体现明德小学的办学理念,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精神、高尚道德和聪明才智的未来人才。2006年冬,我校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计划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一、今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推动项目
为了切实搞好诵经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强化德育教育,我校对今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推动项目按如下安排实施:
1、学校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制定切实的图书借阅及管理制度,专人管理《中华古诗文读本》的借阅。
2、一——六年级118余人全部参加诵读活动。每天中午课前进行20分钟。
3、低年级以教师组织教读,学生跟读、齐读、拍手读为主;高年级以教师指导,并当天背熟、朗读、赛读为主要形式。
4、为保证诵读质量,学校有专人检查落实当天诵读情况,确保每天诵读20分钟,并严格实行周汇报总结、期末考核制度。
5、以班为单位,每周五下午活动时间举行诵读比赛,检验学生诵读情况,表扬鼓励、激发兴趣。
二、未来计划
在今考核完成以上项目的基础上,我校还将不断推进诵读活动,未来计划如下:
1、除背诵经典读本外,还要搜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以扩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量。
2、以全校80℅以上学生能背诵为标准,开始新一篇目,三——六年级每周除诵读两首古诗词外,还要诵读精选优秀古文一篇。目标可诵读学生100℅。
3、每天进行20分钟诵读训练,除中午课前诵读外,还要适当地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游戏中,如学生跳绳口诀,自创唱歌形式背诵,编拍手操,故事剧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4、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周听取学生诵读心得,教师教学体会,并将此考核结果纳入考核范畴。
5、以多种展示竞赛和评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6、通过广泛开展诵经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一定要将此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和目标
诵读经典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诵读经典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诵读经典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是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二是古典诗文在文字表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诵读经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的丰富。三是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们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少儿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的人文素养。
二、经典国学启蒙教育的形式和策略
在开展诵读经典国学、传承优秀文化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五个原则,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1. 开展“五个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每天早晨阅读15分钟晨读时间。每周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周上一节以经典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赛诗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或诵诗会、诗文表演等;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背诗大王”、“读书大王”和“书香班级”评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
2. 创设诵读经典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围绕着经典诗文诵读这一主题,我们利用墙壁、宣传栏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教育气息。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词名句,张挂学生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展示的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经典名句,宽松和谐的氛围为走近经典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同化力、促进力,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 加强家校合作,提高诵读质量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支持。比如带孩子去书店,购置经典诵读必备的书籍、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等。使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经典的场所,让古诗文的诵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尽情倘佯在诗词的海洋里,体验感悟文化经典的内涵。
4.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诵读兴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学校的橱窗、班级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学生学习的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等形式多样,应有尽有。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开学不久的中秋节来临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并做一张贺卡寄给远方的亲人,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象征合家团聚和美好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结合班队课开展活动,如母亲节,学生们收集了有关歌颂母亲的古诗。一首首普通的诗文,既表达了礼轻、意重、情深的文化内涵,更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5. 初步尝试课题研究的开发
我校从2007年着手经典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经典诵读与潜能开发、经典诵读与儿童的人格成长、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三个方面的研究工。目的在于:(1)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促进他们在人格的成长上获得更大的提升。(2)利用诵读经典的潜能开发效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能力、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能力。(3)通过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探究,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经典学习的效率。
三、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1. 通过国学经典文化教育的积累与欣赏,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经典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模式。
2. 诵读国学经典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3. 通过吟诵经典,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提高了教师的文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
4.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了教育特色。
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化与延续
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最为重要的,是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被播撒在幼小的心灵之中并茁壮生长着,奠定了他们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我们将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
1. 进一步加强国学经典课题研究及校本国学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修改,使校本教材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校课题研究组要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结合校本教材研讨定期组织课题研究观摩活动。
2. 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使学校特色建设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结合平时国学诵读启蒙教育开展的常规活动、竞赛活动,学校要制定出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考评。
3. 进一步拓展经典国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的精神食粮,即:早诵读新三字经,让孩子在琅琅的读书中与“文明”结伴;中午诵读古诗文,让孩子每日与圣贤相约;晚上诵读文学经典,让孩子走进名著,与名人握手。
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农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愈来愈深入, 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当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 人们更是非常现实地看重科学而轻视人文,看重技术而轻视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芜了精神家园。因此,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要在语文课上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让他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社会得以进步。
三、小学语文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1.融 传 统 美德 教育 于 语 文 课堂 ,提 升 学生的 人 格 美 。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筛选过的,文质兼美,可以说是各类文体的典范。每篇文章都有丰富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生平,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文章涉及的人物、事件,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等等,都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重点应该是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阅读、分析、写作等一系列语文训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美”的认知能力,让学生从生动的事例中感悟人性美德的崇高, 进而逐步沉淀为美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 小学教材塑造了多种正面人物, 有为新中国捐躯的方志敏, 有坚强宁死不屈的叶挺……这些都是文章所塑造的美的形象,他们蕴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崇高的人物形象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有目的的评议,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吸取营养,感悟人生哲理。
2.识 字 、写 字 中 渗 透 传统 文化 。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把字写好了,学生才有好的榜样可以模仿。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字和他们的学科教师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必须用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并注意行列的安排,力求做到美观大方。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要讲笔顺、间架章法,还要适当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课。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都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 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顾盼与呼应之美, 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口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热爱。
3.结 合 生 活 实际 体 味 传统 文化 内 蕴 。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作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 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 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 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在文化传承危机四伏、人文精神没落的今天,小学语文教育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勇担民族文化传承的重担,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只有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自然也承载了更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语文教学应该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体现,大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语文学习的思想感情。
传承中华文化精华
——庐丰中小第四届读书节活动致辞
同学们: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经典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才会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活出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经典诵读才能尽其所用。
我们诵读经典,渗透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我们个人文化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好处。
首先,诵读经典,有助于记忆力的增强
经典诵读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与智慧。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凡能将经典读到倒背如流。他们背诵课本知识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也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第二,诵读经典有助发展学生的语言,有助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特别是我们小学生,咱们要将经典熟读成诵,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才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俗话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慢,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应是悠扬自得的中和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品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茂,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己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像鲁迅、朱自清、矛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也是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咱们每天读经典,感染经典文化的韵味,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在说话中引经据典,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
八年级(1)班 沈玉梅 指导老师:姚存岭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品中华文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已传承了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国学经典,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在浩瀚的国学宝库中,《弟子规》无疑是一朵奇葩。《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它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之根白;贪嗔痴慢,人心堕落之原因,皆在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弟子规》这本书,正是从根本出发,明伦教孝,务其根本。《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类似《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更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席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东江。”的豪言壮语!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的经典,华美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化,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2009年9月28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书法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与我们成功举行北京奥运会产生的世界影响有着很大关系。在第29届奥运会中, 艺术性地植入中国书法元素, 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吸收中国书法篆刻元素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到上千件中国书法精品装扮奥运场馆, 再到梦幻般地以中国水墨画卷形式贯穿整个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 中国书法以中华民族文化图腾般的核心形象, 引起全世界几十亿人的强烈兴趣和普遍喜爱。这一切说明, 中国的书法艺术正不断走向世界。因此, 汉字书法艺术也是属于世界的。
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我们这个以汉字为书写方式的国度中, 随着电脑的普及, 用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 用毛笔写字的人就更少了。目前在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中能写一手整洁漂亮汉字的比例很低, 更不用说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了。
其实, 汉字书法艺术不光属于书法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写好属于我们的、我们每日应用的汉字。发展提高汉字书法艺术, 要从普及开始, 要从写好汉字开始。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培养汉字书法艺术的师资力量刻不容缓。因为, 写好汉字代表我们国人的形象。
我曾建议教育部门可将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小学三、四、五年级可作为书法教育重要阶段。联合文化部、中国书协等相关部门组织编写教材, 组织优秀的师资人才施之以教。大学也应该增加中国书法活动。有条件的院校增设书法艺术专业, 培养书法艺术的高级人才。
我还曾建议设立中国书法周。书法周设在每年9月的第一周。每年的9月1日中小学生开学, 此时为暑期刚结束, 开展书法周有助于调整学生的身心、精神、耐性及专注力, 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都有帮助。书法周期间, 学校集中开展书法普及活动, 社会书法团体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及文化交流, 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效应。建议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 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 推动中国书法周的开展。
总之, 推广写好汉字, 是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要从年轻一代扎扎实实地做下去。让中国书法艺术的长河, 有涓涓不息的源头, 融会在中华文明博大深雄的洪流中来, 永久发扬光大。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诗文朗读整合的必要性
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的今天,外来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逐步加大,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影响较大。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整合极具优势,同时,可以很好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传承经典,保留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
中华经典诗文是历史遗留下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璀璨明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经典诗文的诵读及讲解上更加侧重于解题技巧,但是对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及社会环境的分析存在较大的不足,因而无法帮助学生认知到这些诗文的魅力,在被动性学习与记忆的前提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理解非常狭隘。通过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中的重视度,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的实施下做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教学的本意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及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在这些寓意深远、意境深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找到精神支柱和依托。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非常繁杂,亟需通过好的文化作品进行心灵的洗礼和熏陶,通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的提升。实践表明,科学的诵读可以加强人的记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攒大量的素材,潜移默化的加以运用,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利,因此,必须得到重视。
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1.合理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删选,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中华经典诗文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需要做好相应的删选。高中阶段学生“三观”基本形成,因而在经典文化诗文作品的选择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难度。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制定一些阅读计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氛围。同时,在班级及校园的装饰中可以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名人画卷、经典诗词都可以作为校园内的点缀物,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
2.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实现二者的整合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通过必修课与选修教材的结合来开展的。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形式来落实,通过良性竞争的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如在班级内开展阅读活动,抽出部分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是学生之间分享阅读心得,或者是好书推荐、精品鉴赏、集体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找到经典诗文诵读的趣味性。利用早读时间鼓励学生开口读、大声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到经典诗文中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小组诗句接龙、填字游戏等形式来增强其阅读的趣味性。对于部分较为经典的作品可以进行改编及表演,以动态化的形式来表达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引导与训练,除了正确的发音之外,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做到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诵。积极参与不同范围内的朗诵比赛,不吝表扬,让学生了解付出与收获成正比,自发参与到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家长的全力配合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3.重视教学生活化,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制定较为明确的班级行为守则,做到诚实、守信、文明,以伟人为榜样,爱国、敬业、友善。在不同的节日背景下,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反哺教育及爱国教育,在不同时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真切的感受到古人笔下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与变化,利用生活中的琐事做好古典文化的传播。
4.探索课堂诵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巧妙导入。新课的导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中可以利用与教材相关的经典诗文、或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旧有的经典诗文知识中入手,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2)反复诵读,进入意境。诵读的层次可以由浅入深: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二读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和感情基调;三读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进入意境。(3)自主创新,适时拓展。课堂教学中可以不囿于教材,坚持以开放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在良好的诵读氛围,自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经典诗文,让学生体验诵读活动中的乐趣、提高他们的主体性素质。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和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将二者整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传承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经典诵读10-05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11-06
中华经典诵读小学06-15
中华经典诵读比赛11-21
中华经典诵读八段篇目09-23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稿11-22
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总结12-05
九年级中华经典诵读12-17
中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方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