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荐11篇)

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1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特点、办学规律和培养目标等因素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保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九江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为努力建设一支学历高、职称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我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师德建设为首位,以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为基本形式;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新教师”的原则,培养多层次、高规格满足学校发展的“双师型”教师,促进我校的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切实提高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组织和实施,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对象选拔、培训项目安排、培训经费落实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组 长:梅芳田 副组长:刘自亮、熊斌斌

成 员:刘笑庆、龙德胜、李清水、曹巧珍、苏继坡

三、目标要求

总体目标:按照专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2-3年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高职专业教师队伍的90%以上,同时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教学能力:①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②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③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和组织与指导工作;④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⑤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2、专业实践能力:①具有高级技工以上的生产操作能力,获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②具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

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2

1 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我院许华春院长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三个能力的要求:一是理论教学能力。即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胜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以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实践教学能力。一定要提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下工地,下企业,考证书;从纯粹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到实践第一线去增长自己的才干。三是管理学生的能力。教师除了教书,还要担当育人重任,毕竟教书育人德育为先。通过对这三个能力的理解,我院对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1.1 理论教学能力

理论教学能力是身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和素质。而作为高职会计“双师型”专业教师,一是能够通过专业调研、市场分析、走访实习生单位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相应课程的调整,并根据实习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高职会计教师应具有主编自己所任教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并能指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的能力;三是高职会计教师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能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情景设置,突出重难点,有层次性、科学性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递给学生,并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性。

1.2 专业技术能力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会计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实际的生产过程、社会技术服务及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对我们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不同行业会计岗位及相关联岗位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及素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技能和职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设置课程内容,以实际行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实的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出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人才。

1.3 行业管理能力

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内外实际和毕业设计的参与与组织管理者,这也就要求我们会计“双师型”教师要对各行各业的会计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行业问题一一解答。财税制度瞬息万变,这也要求我们教师也要主动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对行业内的动态了如指掌,懂得企业的运作规律和各行业的生产流程,具有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参加各种会计竞赛的能力。

1.4 研究创新能力

研究和教学是教师的两条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应该随着行业的变化,调查研究、收集各类行业资料设计出适合实际的案例,也可以把企业实际碰到的问题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并将这类课题引入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

2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树立高职教育观

国家早在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在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正是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原因,所以高职教育有别于我们其他的高等教育。我们提倡的是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的培养。所以我们全院上下全体教职员工首先学习各类高职教育文件,学院多次组织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学院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正确树立了高职教育观,我们明白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研究型的教育,更不是理论教育,我们要突出技能训练,培养专业核心岗位技能。

2.2 下企业顶岗实践,提高行业技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学院制定了各类关于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要求指导的学生实践的指导老师都必须有下企业的经历,也就说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这个是前提条件,否则不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践。有时我们也利用外脑—即利用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会计专家作为我们的会计实践指导兼职教师(“请进来”的办法),这样既能指导学生也能带领我们校内专职教师,像传帮带一样带领新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整个教师队伍健康迅速的发展。而且我们学院规定下过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回校时都必须要写一篇顶岗实践总结并做一次报告,让其他教师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以这种发生来培养骨干教师,再以骨干教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来指导青年教师(校内教师之间进行传帮带的方法)。

2.3 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出适合新形势需求的会计人才,我们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我们学院利用各种方式让会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有企业方面的,也有教育部或者协会方面组织的培训。如:参与企业年初预算方案讨论会、年终决算会、年度审计报告会,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关于高职教育方面的培训,各级各类竞赛方面的研讨会。

2.4 校企合作,注重教师的培养和锤炼

我们学院积极与区域经济范围内的著名企业合作,开展各类会计管理方面类的合作,强强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共强共赢,加快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使我们的专业教师下合作企业进行生产第一线的锻炼,也让我们的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验、实训、实习,并为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多真实的经济案例。另一方面让我们合作企业的一线会计专家来我院开展各类专业讲座,开设选修课程,指导课内实践、集中实训、毕业设计,参与毕业答辩等各种方式来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让我院的会计老师与企业专家结成一对一的合作伙伴,开展各类实践的研究、课题的合作和会计实践教学方面的教材编写。

2.5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能干高效,充满创新思想的“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队伍,我们学院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和教师评价体系。一是在职称晋升、骨干教师培养、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二是如果要派出老师去外面技术服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授课;给企业会计人员进行财税方面的培训讲座;给其他财经类培训机构和中职学校授课等)首先要派出具有“双师型”的会计教师。三是具有“双师型”的教师待遇也比一般教师高。四是对具有“双师型”的会计教师仍要进行评价,我院通过“教师技能大比武”、实践指导学生反馈表、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等方面来量化考核评价“双师型”会计教师。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用我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会计教师,而且保证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

3 小结

通过对具备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分析,结合我院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工作)和业务(教育科学知识)进修等方式,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多层次多渠道地从社会上、企业中聘用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兼职教师。对提高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途径进行了简单粗略的宏观议论,希望能启发和指导兄弟高职院校在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为我院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院品牌、树立品牌学院做出贡献。

摘要: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三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注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通过我院第一次创业期内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能干高效,充满创新思想的“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队伍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希望能为兄弟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高职会计,高职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素婷.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3):124-125.

[2]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工作规程[S].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章,2008.

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0引言

“双师型”教师是伴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诞生的一个称谓。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提高,“双师型”教师也应运而生。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的需求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的较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只能讲不能练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量的扩张和新校区的建设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注重不够、研究不多、投入不足,其生存和发展潜伏着危机。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抓紧加快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尽快树立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品牌。内涵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它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2“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职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是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既能教给学生学,又能指导学生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能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二是“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凸现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行业职业道德、较为丰厚的市场经济常识、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国家对高职教育事业的支持性干预、宏观讽节及政策导向,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都予以明确。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包括“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将“双师型”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待遇、聘用与解雇、考核与奖惩以及引进与培养等以制度形式予以规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一是将现有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校每年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建设一线,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一些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经营运、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良好机会,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增强专业技能。教师回到学校后,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出国访问,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是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要办好实习工厂,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实验、实训,参与新实验、新项目的开发,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性实践课题,为教师逐步实现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搭建平台,是教师的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3.3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力度由于“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造诣较深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力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也便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业绩老核的导向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出台独立的职称评审标准,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调整学术标准,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沿用普通大学的标准,重点是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更表现在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上。因此,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应该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 篇4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

为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以满足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 ‚双师型‛ 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培养目标

目前我校教师60人,专任专业课教师4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6人,占专业课教师的34%。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指标体系》‚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60%,‘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以上‛的要求,我校专任教师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距离。通过进一步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争在2015年底,使我校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业教师队伍的90%以上,同时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对所任教的科目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12、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应用于各种教学环节。

3、管理能力:熟悉企业或行业的管理规定,具备指导学生参加本专业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

4、创新能力: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三、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积极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学校选派教师脱产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

(二)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与考核

1、每学年学校计划安排5名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学习并参加技能等级考核。

2、在教学和生产实习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训练,与学生一起参加技能等级考核。

3、每学期学校请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作专题讲座1-2次。

(三)通过校企合作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学校将严格落实‚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两个月‛的规定,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抽调部分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接受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2、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学校每年安排1-2名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在实践中学习企业里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同时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企业的发展动态,为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奠定基础。

3、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

(四)通过校本培训,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每年安排1-2名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我校实习实训车间由我校实习指导教师任教,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下一步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做好铺垫。

四、激励机制

1、所有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经费,按照学校规定予以解决。

2、对参加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的教师,取得合格证书后,学校报销培训费与证书费。

3、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在申报职称,评奖评优方面优先考虑。

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5

中卫职业技术学校

闫新宁

[摘 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打造品牌专业,办大、办活、办强学校,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一项突破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瓶颈的重要工程。本文就我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以及引发的思考,谈谈自己一些体会和粗浅认识。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确实加强“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2012年,几经努力,我校经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跨入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行列。在示范校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前提,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而教师队伍建设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关键。两年来,围绕示范校建设,抓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核心,我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理清建设思路,制定建设方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示范校建设中是一项核心工程、系统工程、长线工程。为了实施好这一工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制订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规划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外延,培养的原则、途径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评价办法和激励措施等进行了认真分析,确立了以长线专业和重点专业师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或教师自修为基本方式,企业实践、送高校进修培养为途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坚持“三优先原则”:即重点专业、学科、实训指导等教学基本建设需要的人才优先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优先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业绩的教师优先培养。

根据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要求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和阶段目标,经学校领导小组协商、批准,纳入学校和个人培训规划之中,学校领导小组定期检查、评估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使学校规划落到实处。

在落实培养规划时,采取了“二四层次”:即将教师分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教学带头人、名师等四个层次的类别,制订各层各类教师的达标要求、达标时间,培养途径,评估办法等,分别要求取得中高级技能证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会”、“熟”、“精”、“专”四个层次的要求:“会”基本掌握相关技能,会实际操作;“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能熟练操作;“精”能精通所教专业课相应的职业技能;“专”拥有一项以上高水平专业技能。

在实施培养步骤时,采取“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基本配齐专业教师,使得教师 明确一个相对清晰的专业方向。

第二阶段,通过多渠道培训,促使专业课教师能胜任1门及以上专业理论课和一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

第三阶段,专业教师取得相应行业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能胜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

第四阶段,专业教师能胜任课程改革、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能承担行业员工培训、企业生产指导工作,成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人物。

在具体培养做法时,采用“校企双元”方式:即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经常指派教师协助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新技术应用,教师加强了对生产一线技术要求、工艺标准的直接了解,改善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滞后,不能把握专业技术实践与应用的问题,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将其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将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带进学校介绍给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优势互补。

二、抓好过程落实,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借助区内外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资源以及国培、区培等机遇,构筑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在师德素质优化、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抓好落实,全面提高“双师型” 教师的素质。

1、师德素质优化的培养

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学用一致,引导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学观,增强教师爱校、爱教、爱生的情感,促进教师个体师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群体素质的优化,使之成为德、才、能兼备的先进思想文化和先进技能的传播者。

2、现代教育理论的培养

聘请高校和职教院所教师、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选派专业教师参与全国、全区职教学会研究和交流,编辑校报供教师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研讨,分批安排教师到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考察,转变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

3、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职业能力。我们立足校本,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

(1)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教师之间结成对子,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促进交流、共同进步;实施“新星教师”培养工程,加快青年教师的进步与成长。

(2)开展观摩课活动,定期举办各级各类观摩课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相长的能力和水平。

(3)开展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活动,专业部、同课备课组定期研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4)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的制订及课程开 发与校本教材编写。

(5)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相关软件运用及教师大学城网上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1)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顶岗,通过丰富、更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2)结合示范校建设,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指导教学,促进了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

(3)组织教师参加学校、自治区和国家举办的各项技能比赛,强化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工作措施,建立成长保障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较强或造诣较高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拓展选用与培养渠道,从用人机制、投入机制、物质保障改革入手,建立了学校“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良性机制,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改革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工作安排、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出国培训、工资津贴以及政治培养等方面坚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

2、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校内外基地

在校内,我校建立了机电一体化实训、电子电工实训、机械与数控加工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实训中心场所,配 备了较齐全、较先进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为专业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实践、研究平台;在校外,依托各型企业以及区内外高职院校,建设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培训基地接受实践培训,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按照示范校建设要求,学校坚持从各方筹集资金,建立了教师培训、发展专项资金,保证专业教师技能大赛、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每年用于师资培训学习、成果奖励的费用都超过3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师整体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化。

当然,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比较复杂,因人、因时间、因专业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还涉及到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协调,不能套用一种模式,更不能搞一刀切,要从地方、本学校实际出发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3

2、《略论职技高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贺文瑾,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9(4)

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6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教师像工程师”。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品牌专业,办大、办活、办强学校,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在学校领导和专业带头人的主持下,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确定了培训项目,经过多方配合,完成了计划。依据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经过两年的建设,本专业10名专业教师“双师率”已达到100%,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成立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原则与途径等。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外延,培养的原则、途径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评价办法和激励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满足专业现状与发展和教师个体现状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师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内校外、校企双元为培养途径,以企业实践、送高校进修、校本培训或教师自学为基本方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制定了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要求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和阶段目标,经领导小组协商、批准,纳入学校和个人培训规划之中,定期检查、评估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使规划落到实处。

在实施培养时,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基本配齐专业教师,使得教师明确一个相对清晰的专业方向阶段;通过多渠道培训,促使专业课教师能胜任一门及以上专业课和一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阶段;专业教师取得相应行业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能胜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阶段;专业教师能胜任课程改革,开发课程模块,编写教材,能承担行业员工培训、企业生产指导工作,成为专业建设的主力阶段。

在具体培养时,采用“校企双元”方式,即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经常指派教师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市场调查与分析,教师加强了对生产一线上技术要 求、工艺标准的直接了解,改善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滞后,不能把握现代专业技术发展脉搏的问题,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请企业的工程师将其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将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带进学校介绍给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师和工程师之间的相互提升。

三、落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

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借助行业、企业等资源,构筑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网络,在师德素质优化、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抓好落实,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1、师德素质优化的培养

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学以致用,引导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学观,增强教师爱校、爱教、爱生的情感,促进教师个体师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群体素质的优化,使之成为德、才、能兼备的先进思想文化和先进技能的传播者。

2、现代教育理论的培养

定期聘请行业专家、职教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选派专业教师参与国家、市区的教研和学术会议,编辑教育理论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与研究,分批安排教师到物联网发展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考察、进修,转变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

3、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职业能力,专业组织教师参与形式多样的培训。定期举办各级各类观摩课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相长的能力和水平;定期开展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活动,研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的制订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

4、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应高校学习、深造,接受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专业人才或师资培训,丰富、更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工作、行业研讨会等活动;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及教学指导,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促进了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组织教师参加国 家、省市的各项技能比赛,强化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成长的保障机制

专业从用人机制、投入机制、物质保障机制改革入手,建立了 “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良性机制,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改革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教师激励机制中,一是在待遇上坚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二是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晋级、评先选优;三是给予有利条件,依托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在校外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

2、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内基地

在校内,我校建立了实训中心,配备了较齐全、较先进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为专业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实践、研究平台;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将收集到的企业、行业相关信息或教育教学信息,提供给教师实习。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坚持从各方筹集资金,建立了教师培训基金,保证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每年投入专项用于师资培训、奖励的费用都有保证。

五、建设成果

2014—2015年是学校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创建全国千所示范性中职学校重要时期,......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专业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适应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全体专业老师共同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绩。

1、完成示范校建设项目

本专业自办学以来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实践活动,创造各种教师下企业实践机会,并结合本专业特点,从内容、形式、方法进行尝试一系列的改革。参加课程开发,创新教学模式,针对本专业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所有专业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单元设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所有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互相合作,超额完成了课程开发任务,加大资源建设力度。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数字化资源建设成为建设的重点之一。为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课程的网络化、信息化,继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的资源建设,力争建设所有核心课程有资源平台,方便师生自主学习。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根据学校人才 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的需求,编辑了多部专业教材,四部成为校本教材,超额完成了示范校建设任务书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

2、参加培训考察交流与技术培训

专业教师多次参加考察、交流、技术培训,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及校级培训,以及多种学习交流活动,教师覆盖率为100%。

3、教育技能大赛屡获佳绩

专业老师在参加论文、教学技能、辅导学生等评比中屡获佳绩。承办了国家、北京市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专业技能大赛,多人次在国家级、市级、区级比赛中获奖。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7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研究现状

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 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 涉及基于不同视角的三种分类: (1) 基于教学能力分类的“双师”——既能传授理论, 又能指导实践; (2) 基于资格证书分类的“双师”——既有教师资格证, 又有职业资格证; (3) 基于知识结构分类的“双师”——既精通专业技能, 又掌握师范技能。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解读, 可在个体和群体两个基础上, 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1) 基于个体的阐释; (2) 基于群体的阐释; (3) 基于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阐释。

从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现状研究, 可以看出学界对此有一些共识, 但还是存在一些观点上的分歧, 对“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理解仍存在概念不清、外延过于宽泛, 甚至是非混淆的情况, 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这一研究现状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的复杂性。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1. 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 不仅缺乏任教经验, 很少有作为预备教师任教的经历, 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实习的经历;缺乏社会生活的阅历, 尤其是职业工作的经历。以笔者所在的警官学院为例, 学院专职授课教师, 其综合业务素质特别是警务技能水平距警务工作实践还有一定差距, 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较多, 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警察类院校任教, 缺乏警务工作的背景和经验, 职业化程度较差;尽管部分教师也去行业部门参加实践锻炼、开展工作调研, 但都存在调研锻炼时间短、接触实践案例有限这一现实问题, 对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影响较大。

2.“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尚未统一

高职院校中既懂理论又有实际专业技能的教师很愿意参加教师以外的相关行业的职称的评定, 但按照现行职称评定的规定又不能参加, 一些学校自己组织的“双师型”评定在社会上不被承认, 极大地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 虽然国家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目标要求较高, 但因其实际操作标准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导致教师普遍积极性不高。由于标准中某些分项的要求不高, “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并无本质差别, 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不够明显。

3. 产教结合薄弱

目前, 大多实务部门 (或生产企业) 不愿接受教师加入顶岗实践锻炼, 技术开发、服务社会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有待完善,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没形成一定规模。同时由于院校扩招、办学规模扩大, 造成教师编制紧张, 专职教师大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实务部门 (或生产一线) 实践锻炼。同时, 对实践一线的兼职教师吸纳不足, 其参与教学十分有限。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对行业部门兼职教师的吸纳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院校自身不够重视, 如制度不健全,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不足等, 影响了其参与专业综合实训的热情;有的是行业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支持不够, 根据笔者实践调研发现, 行业部门特别是法院工作忙、任务重, 但警力却严重不足,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 行业部门不愿在紧张的警力中抽出若干警务人员到学校授课, 以防止影响部门工作的整体进行。

4. 缺乏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大多高职院校制定的有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如给予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 享受某种工作环境、优先考虑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 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受社会及其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多力度不大。目前, 资金来源基本上还是以财政拨款和院校学费收入为主, 自身造血能力较差。给予“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数额不大, 无法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5. 教师管理机制落后

许多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管理, 把政府统筹简化为政府直接管理。集中体现在人事和财务两个方面的管理上。由于学校缺乏用人自主权, 学校急需的人才难以引进, 不需要的人员难以有效分流, 很难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来发展职业教育, 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要求, 在投入上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投入较多的特点, 在教师的来源上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教师对专业技术能力要求高的特点, 在教师的培训上没有考虑到建立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机制。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构想

1. 准确确立“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 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之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属性, 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双理论知识”——专业科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知识, “双实践能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实践能力和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教学实践能力。

因此,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必须准确进行定位, 避免建设的盲目性。

2.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注重专职教师的素质提升, 另一方面, 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引进行业、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 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从业者到学校课堂, 要做到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相结合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需要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教学能力强、高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这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兼职教师的聘用渠道主要有二:其一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学者, 其二是相关行业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或者高层管理人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在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 要重视同相关行业的联系, 聘请一些行家里手参与学校的教学。聘请的兼职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 而且必须有相关专业的工作经历, 熟悉行业的工作实际, 相比一般的专职教师更具备实践经验。同时, 他们又可以成为学校与相关行业的桥梁, 促进校企合作, 为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提供机会, 保证高职教育不脱离实际。

为加大行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的比例, 应在教学时间上提供条件和方便, 并对于表现优秀的兼职教师予以物质奖励。在聘请行业兼职教师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他们的培训和再教育, 行业兼职教师虽然专业技能没问题, 但对高职教学特点、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了解不多, 若不进行培训, 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3. 建立“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理论支撑, 更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当建立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

第一, 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收入。高职院校要保持“双师型”教师薪酬体系的稳定性。薪酬的整体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以增强教师的安全感, 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开展, 吸引优秀人才的进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享受某种工作环境, 优先考虑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 对培养、引进与激励“双师型”教师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 加大绩效性薪酬的激励力度。高职院校应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 向一线教师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拉开岗位之间的激励性薪酬的差距, 以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 淘汰不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

4.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目前, “双师型”教师队伍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应建立能够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一, 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管理体制。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抓紧建立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双师型”教师管理体制。在资金投入、编制考核、教师聘任、培训考核等方面要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来确定。

第二, 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职称晋升制度。高职教育师资具有来源多元化、种类多元化的特点, 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 高职院校的师资资格标准也应是多样化的。就目前的师资类型来看, 需要对文化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课教师在建立一个共同平台的基础上, 分类建立标准, 对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也应制定不同的标准。对包括兼职教师在内的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职务评聘、培养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 规范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管理, 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

第三, 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针对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数量庞大、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应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 引入竞争机制, 淡化教师的身份管理, 强化岗位管理。

第四, 建立流动机制, 优化队伍结构。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编制基本上是专职教师编制, 没有设立兼职教师编制, 导致许多学校出现了师资与专业建设的结构性矛盾, 新建专业急需引进的人才不能及时引进, 而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师资却大量过剩, 制约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交流的有效机制, 加强人员流动的指导与服务。高职院校应通过转岗培训, 严格标准, 把经过考核的富余教师充实到制约高职院校的瓶颈环节中去;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动校际、区域间、城乡间教师的合理流动。在满足高职人才需求的前提下, 引导和协助待聘人员自谋职业, 鼓励进入人才市场, 面向社会跨行业流动。

四结束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当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 大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要求其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掌握必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同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能直接顶岗, 实现零距离上岗或者毕业上岗无缝对接。高职教育的这种教育教学特点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拟就目前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做一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设路径的构想。

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8

关键词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66-01

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校要适应新要求,迎接新挑战,就需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1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1.1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中职学校教师既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又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目前,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升办学质量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1.2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是沟通社会生产活动与学校教学改革的桥梁,是学校围绕社会产业促进专业建设,拓展实训场地和验证教学水平的重要实践者,他们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中职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1.3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要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的实用人才,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还要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由于职业技能的多变性,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不断翻新,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这都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理论的终生学习者,使自己既掌握专业技能也懂得传授专业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统一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要采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要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这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是很不一致的,其中“双职称”说、“双能力”说、“双证书”说、“双师素质”说、“一证一职”说是比较典型的几个观点。观点的不统一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不成熟,这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会产生不利影响。

2.2“双师型”教师整体水平较低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中,仅概念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不到20%,并且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传统专业“双师型”教师偏多,而新兴专业“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专职教师中,大学毕业后直接从教及由其他类型学校转入的教师所占比例超过80%,这些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甚至是必需的专业技能。这表明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还很低。

2.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环境还不成熟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职学校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没有真正形成,能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由于中职学校盲目追求规模,致使专业教师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同时,国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还很不健全,大多处于探索性的,力度不大,无法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双师”建设的积极性。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3.1统一认识,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向

现在职业学校执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一般是,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师队伍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要求今后在教师队伍建设时,要更多地关注对从事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如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指导能力等等。

3.2继续加强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训

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有效缓解专业课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要把培训重点放在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的提高上,一方面要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使专业教师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新动向,使学校各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同步;另一方面,让专业教师带着问题下企业锻炼,通过实践,了解专业技能实际应用情况,避免教学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3.3适当发展结构型双师队伍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从教,欠缺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突破个体层面的“双师型”教师传统思维,从群体层面探索发展结构型队伍的可能性。可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做教师,提高有社会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教师中的比例。这样,可以迅速提高学校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专职教师在与他们共同教学实践中快速向“双师型”转化。各学校的实践也充分表明,从企、事业单位聘任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型”、“技能型”的兼职教师,是改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结构、构建实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3.4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中职学校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坚持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方针,有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面向全体、重点培养、择优资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的办法,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格局。提高教育投资,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从社会上吸引优秀的“双师”型人才流入职业学校;建立起合理的分配制度,区别对待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人才,充分调动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使那些在专业教学、实践技能指导方面肩负重任的“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占有优势。国家要制定、修改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对积极进行校企有效合作单位给予优惠待遇。职业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培养教师的激励机制,拓宽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兼职,以增长实践才干。

3.5定期开展“双师型”教师认证

国家要借鉴专业技术等级认证的办法,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认证可以引导职业学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能调动专业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但认证一定要充分体现职业学校教师的特点,重点放在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上。

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9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双师型”教师这个在我国职业教育界被广泛认可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传统的就是认为就是只注重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而忽视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事实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也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⑵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⑶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⑷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可见“双师素质教师”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一体,即能讲授专业等理论,又具有在相关行业领域工作的背景,有很强的实际动手的能力和技巧。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交流合作,鼓励专业老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问题仍然很突出。比如,经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多,很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只是简单的“职称+资格证书”,而不是“职称+实践能力”。真正能够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教师并不多,在我院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没有长期从事与所教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没有实际的动手能力,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认就业为导向,认岗位为培养目标”的最终教学目的。所以说,培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更显得艰巨而迫切。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问题。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高教厅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规意见指导下展开的,单“双师型”师资的认定,各院校都相应制定了一套参考高教厅标准的认定办法,不仅在具体入选条件、程序,而且资格划分上都互不统一。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高职院校中有不少是中职校升格的,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远远不够,专业教师自身动手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比例协调问题。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要求达到70%以上,而有调查材料显示,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比例为50%左右。由此可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将是今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系问题。由于近几年高职发展较快,大部分院校教师比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比较困难,参加其他相关培训也是如此,这也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的一个原因。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问题。现行高效教师职务评定不利于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中,过于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导致专业课老师在花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在科研上,而没有很多的机会去企业第一线去实践。

令人可喜得是,各高职院校领导都越来越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动员各个部门,各个院系积极思考献计献策。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了学院评估、示范性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完善成一种机制,长抓不懈。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各级领导班子极其重视并力求发展的具体情况,现对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比如多引进一些我省获得过“楚天技能名师”的本行业能工巧匠来我校担任专职或兼职实践教师,通过他们的参与从根本上提高我院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让我院一大部分骨干教师逐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针对现有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的特点,可以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一些专业教师走出校门进行在职培训。这种在职培训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更重要的是实践工作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落后与社会的需求。

(三)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比如这个计划可以包括制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顶岗学习”,不断充电,把顶岗学习作为以后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在专业教师中树立一种竞争意识,要让专业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充满危机意识,要把成为“双师型”教师当做自己的.目标和最终的职业规划。还可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与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本院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和学院聘请的一些行业技能名师,对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追踪培训,让我院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风向标。

(五)引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材编订工作。社会在不断的变化,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各个企业、单位对每一个专业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多到第一现场参观学习。通过亲身体会去了解本专业学生需要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学习,企业、单位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这两者的融合落实到专业教材的篇订当中去,这样的教材必定是切合实际的,也必定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于此同时,也让专业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六)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欧美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我们可以借鉴。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校企合作的范例也很多。所以可以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出国、出省考察、进修、培训,包括去“顶岗实践”,也可聘请一些专家来校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与管理方法来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层次与力量。

高职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是高职教育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建立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关系到整个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发展规模、速度和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兆盈.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19).

【2】李建求.“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19).

【3】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10

参与者可获三万元资助

发布时间:2012-11-21 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部署多项措施,旨在加强全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河南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如下:实施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从50多家申报企业中遴选了24家企业承担了370名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为期6个月的培训任务,中央财政为每名教师资助2万元,省财政资助1万元。

教师企业实践实行“师带徒”模式,企业实践基地针对岗位为每位实践教师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师傅),采取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小组研讨、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和演练、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形式进行。该实践项目每期6个月,青年教师须脱产连续进行。

建立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培养培训体系,2012年开展畜牧兽医等41个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教师1222人;学校积极开展校级培训,培训教师2188人。

会同省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全省职业院校进行调研,起草“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

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11

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职农业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存在着“一支粉笔一本书,洋洋洒洒一节课”、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教学内容与农时不同步等情况。授课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农业基本技能:学完水稻种植后不会插秧、学过果树栽培后不会整形修剪等。专业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过真正的生产实践经验,理论水平高而技能水平低。

部分学校由于经费、场地、设备等各种原因,不能有效持续地开展教师的培训。有些教师多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岗位技能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落到实处,农业职业教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些正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校在选择什么样的农业企业?安排哪些教师?何时到企业?如何评价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效果?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落实等诸多方面,还缺乏统筹安排的能力。农业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基本上仍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

二、中职农业学校教师参加实践存在的问题

农业学校教师参加实践的运行规则系统不健全。(1)农业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授课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实践活动;(2)学校受到经费的限制,很难按专业需求派教师去实践;(3)农业相关企业多为农户个体私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于追求自身利益和技术保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教师去实践。

中职农业教师参与实践涉及到多个部门协调,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事,还涉及人事、劳动、财政、税收等众多领域和部门。因此,需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协调各部门,不断优化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系统的外部环境,切实地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所需要的支持。

三、建设中职农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策略

1. 学校应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专业教师全面达到“双师型”的标准。

(1)发展兼职教师。把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可缓解“双师型”教师不足的局面。对兼职教师在人事、待遇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帮助他们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兼职教师。组织专职教师向他们学习,通过传、帮、带提高专职教师的技能水平,解决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在校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锻炼。专业教师在生产第一线跟师学艺,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使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达到指导学生实习,并能够给农民作技术指导的效果。在录用新毕业的教师时,要求到生产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再上岗授课。

(3)外派教师参加短、中期学习。尽量为教师提供参观、考察、技术服务等开阔眼界的机会,及时了解和学习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了解农业发展新趋势。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使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4)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给教师提供实践条件。加强校内培训,以强带弱,以实践促教学。鼓励专业教师承包基地,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技能。

(5)积极与企业、农户联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既可扩大学生生产实习的空间,又可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促进农、科、教结合。学校可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这些基地去见习、实习,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学到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又可为企业和专业户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学校和企业、专业户的双赢。

(6)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制定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做好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估。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行业技能证书考试,在时间上适当安排,提供方便,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实践,获取技能证书。

(7)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把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聘任、晋升的条件之一,对“双师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给予项目开发补贴等。

2. 政府需要通过完善政策来保障系统的运行,保障中职农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

(1)发挥政府的主导、协调作用,综合教育、农业、人事、劳动、财政、税收等众多领域和部门,积极落实教师的实践基地,促进校企联合。制定针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农户的激励性政策,在税收、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提高相关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人事部门要在人员编制上给学校自主权,促进建立合理的农业职业学校和企业(场、站)之间,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允许职业学校不受编制限制,以聘用制的形式,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等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技师或高级技师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3)要在教师实践经费上给予扶持,多渠道筹措落实教师实践经费。加大对农业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为教师参加实践创造较好的硬件条件。

【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荐阅读:

高三生教师评语12-03

上一篇:建党90周年党课报告下一篇:“迎七一庆祝建党90周年”的大型文艺晚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