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南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精选8篇)

云南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篇1

二、在扶贫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和扶贫综合查询分析平台上建立了扶贫项目管理体系、资金管理体系和效益评估体系。

三、总体业务数据流程如下:

首先,中央财政部向省级财政拨付扶贫资金,省级财政资金到位后进行向地级财政的指标分配,接着地级财政向县级财政做指标分配。此后县级的项目管理部门据此开始项目申报,例如:申报到省级的过程是逐级经过地级选报、省级审批、地级转批。审批后,省级财政逐级向下进行资金的拨付,拨付到地级然后拨付到县级。项目申报过程与资金的拨付过程都有特殊情况,比如说省管县的情况,在我们这个系统中可以解决省管县的问题。同时项目审批之后开始执行,涉及到了项目的招标、中标及合同信息等的录入,执行后可以通过财政部门进行报账。整个数据由县级向上级汇总便于上级管理监测。

四、数据流图分为资金数据流图和项目数据流图。资金数据流为由上级到下级。首先中央财政部向省级财政做指标分配和资金拨付,接着省级财政资金到位后进行本级安排以及指标分配,之后进行资金的拨付。地级财政资金到位后同样进行本级安排和指标分配,之后进行资金拨付。县级财政资金到位后进行本级安排,然后进行项目资金报账。项目管理的流程为:由下级逐级到上级。首先,县级项目管理单位申报项目,然后经过审批。审批之后即可进行招标、中标、合同、启动,启动后可以录入进度、验收和绩效考评信息。

五、信息综合查询对应分为资金信息查询和项目信息查询。在资金信息统计查询中,各级财政可以查看资金分配、拨付、安排及报账资金统计信息。项目信息统计查询中上级可以查询到所管辖的下级的已审批项目情况,包括招标、中标、合同、启动、进度、验收及绩效考评信息。

具体介绍

通过上网在浏览器中输入地址,(http://),这是内蒙古财政信息网,面可以看到新增的信息,点击编辑和删除可以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公告通知、扶贫简报、新闻快递、工作动态的浏览和录入的方法与此类似。在这里不再赘述。

本系统的最后一个功能模块为系统维护。首先选择用户修改密码。点击此菜单进入后,首先需要输入原密码,然后输入新密码,再重新输入新密码表示确认。点击提交按钮后用户登录的密码会被自动保存。注意:新密码可使用任何英文字母及阿拉伯数字、下划线组合,不得少于6个字符和超过20个字符,并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本级信息维护子菜单使用来录入本地区的简介信息,包括人文地理等,录入的权限在财政部门。所以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的身份登录,点击此菜单进入后,在文本框中录入完毕后提交,点击页面左边的新疆简介链接就可以看到刚才录入的信息。系统维护的最后一个子菜单为帮助,其中介绍了本系统的开发背景、总体框架及流程,方便用户理解。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云南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篇2

1.1 云南交通安全统筹现状分析

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中心主要负责云南省境内所有交通运输部门用车及交通部门自用车辆的安全统筹工作,涵盖了全省公路建设、公路养护、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等骨干企业和重要管理单位,是我省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重点。由于下属机构众多,地域分布较广,原有的管理方法不能适应交通安全统筹业务发展需要,于2005年启用单机版《安全统筹管理系统》后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单机版实施后出现了软件安装调试难度高、数据无法集中管理、各部门和统筹中心之间无法及时交换数据、系统开放性差、无法更好地利用现有数据信息等诸多弊端。由此可见,利用现有资源和设备建立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是有重要意义的。

1.2 建立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发和建立“云南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整合信息孤岛,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管理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本系统根据云南交通安全统筹行业的管理特点,针对全省各级交通安全统筹部门的实际需求,提供统一的业务操作和办公管理平台。通过这个管理平台可以加强统筹中心和各级下属单位之间的协调、协作和交流,有效地实现整个统筹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统计,为统筹中心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系统的建设将大幅度提高交通安全统筹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统筹中心快速、优质的服务能力,确保相关信息传输的及时和准确,推进统筹工作向更高、更强、更新的方向发展。

2 功能需求

结合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在线信息管理的要求,建立基于浏览器 / 服务器模式的新一代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系统,覆盖1个公路分中心和50个分理处的统筹业务网络交换数据平台。

2.1业务需求分析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统筹业务处理主要流程详见图1。

2.2 功能需求分析

本系统根据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中心管理的实际需求,采用B/S架构设计,系统主要包括车辆档案管理功能、统筹单制作功能、退统单功能、出险登记功能、事故查勘记录、事故损失信息登记功能、理赔单制作功能、重特大补助申请功能、代位赔偿功能、安全奖功能、常用统计报表打印功能、单据管理功能及统计分析功能等,实现对云南省统筹中心的各项相关业务信息化管理。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系统要求界面美观、大方,操作简单易懂,提示准确、清晰。从系统基础设施结构、系统软件、技术措施、设备性能、应用设计、系统管理等各个层面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系统在大压力和大数据量情况下,页面访问速度快 ;保证软件性能优化,在测试中进行压力测试,保证减低服务器开销。同时要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在平台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共享,更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要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分别采取不同强度的安全保密措施,包括数据加密存储 / 传输、数字证书认证、数字签名、细粒度的数据存取控制、防毒防黑、审计和安全管理制度等。

3 总体设计构想

3.1 系统设计原则

在满足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需求的前提下,本着统筹业务管理,遵行国家颁发的交通行业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按照易管理性、易维护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可复用性、保密性、安全性原则进行设计。

3.2 系统整体框架

云南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系统由业务处理、基本设置、项目费率、单据管理、在线投统、用户管理、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系统设置、公文管理等多个相对独立的子模块组成,可以完全满足统筹系统不同层次的业务需求,充分共享数据,有机地协调工作(详见图2)。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基于三层的WEB体系结构进行开发,采用3个逻辑层的设计模式,分别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在原有B/S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引入COM组件技术。在这种体系结构中,组件位于应用服务器中,客户端发出HTTP请求到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将请求传送给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将数据请求传送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返回应用服务器,然后再由Web服务器将数据传送给客户端。

通过SOA架构更好地重用已有的和新开发的业务。SOA可通过互联网服务器发布,从而突破组织内网的限制,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伙伴业务的紧密结合,减少了业务应用实现的限制,可将组织的业务伙伴整合到“大”业务系统中。SOA具有低耦合性特点,增加和减少业务伙伴对整个业务系统的影响较低,同时具有可按模块分阶段进行实施的优势。

采用敏捷软件开发平台进行研发,该平台贯穿了CMMI3过程思想,倡导“分批进入、分批退出、集中设计、一次性完成编码”的开发思想,保证软件开发过程化、体系化、规范化。该平台开发的软件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征 :原子化、组件化、SOA化。原子化对象的抽取保证了最大可复用度及应用的良好扩展,组件由原子化对象构造实现了业务的封装及对象接口的定义,基于SOA的组件接口提供了跨平台的应用整合能力。考虑到要处理全省51个分理处的车辆安全统筹业务数据,采用oracle 11g大型关系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同时应用六级安全体系,即HTTP SSL、URL参数加密、模块权限、操作权限、数据访问权限、数据库加密保证了软件的安全。

为了保证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数据之间的数据能快速交换,采用Ajax技术构建更为动态和响应更灵敏的Web应用程序,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对浏览器端的Java Script、DHTML和与服务器异步通信的组合。使用Ajax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在不刷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维护数据。对于B/S结构的系统,系统页面不用打断交互流程进行重新加裁,就可以动态地更新。这使得客户端的应用程序更为迅捷地与服务器端响应和交互,可以创建接近本地桌面应用的直接、高可用、更丰富、更动态的用户界面。

4 系统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分析

目前已建立36000多辆车的档案数据、统筹收入和出险理赔支出、交通安全和理赔奖励等数据,系统运行稳定、用户满意度高。本系统以数据共享为核心,整合交通安全统筹系统信息资源,建设一个规范、统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全省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涵盖全省统筹系统各部门,实现全行业的统筹业务操作一体化和协同办公。实现对全省统筹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动态管理,推动了全省交通安全统筹业务全面信息化的进程。

4.2 经济效益分析

本系统实现业务过程电子化、业务数据传递的电子化,节省了大量的电话、差旅费、纸张等成本。在数据交换方面,电子化数据的导入、导出、交换,节省了办公成本 ;在人力成本上,通过本系统形成统计报表能快速提供决策支撑,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因此,本系统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行政办公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5 结论与展望

如何做好财政系统信息工作 篇3

政务信息是领导掌握工作动态、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上级传达政令、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办公室联系上下、沟通左右的重要渠道,可以综合反映出一个地方、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就财政系统而言,如何做好新时期信息工作,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做好财政系统信息工作的意义

财政部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公共财政的“理财人”。做好财政系统的信息工作,意义尤为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做好信息工作是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应对新形势新要求、妥善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客观需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财政部门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促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保民生的担子越来越重,需要部门领导思考、决策、协调、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办公室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同级和上级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二)做好信息工作是各级财政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指导工作实践的现实需要。信息工作是各级财政部门的“前沿哨兵”,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狠抓落实的手段,是检验工作的标尺。实践证明,正确的行动来源于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对政策和形式的准确把握上,对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上,对相关情况的分析判断上。这方面,信息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部门的领导要通过信息渠道掌握大量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通过信息渠道反馈决策落实和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对工作进行指导,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三)做好信息工作是各级财政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职能作用的内在需要。目前,各级财政部门信息工作质量并不高,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粗糙信息多,精品信息少;反映成绩的信息多,反映问题的信息少;动态信息多,思考建议型信息少;反映一时一事的信息多,跟踪反馈事务全貌的信息少;罗列现象的信息多,定性分析的信息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职能发挥,必须对症下药,花大力气加以改进,使财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做好财政系统信息工作需把握的原则

信息工作是各级领导的“顺风耳”和“千里眼”,不是大局却关系大局,不是中心却围绕中心,不作决策却服务决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强化信息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出信息的作用,必须突出把握以下三条原则:

(一)从全局高度来把握信息。归纳起来,财政系统目前的信息有两大通病:一个是泛泛而谈,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一个是就事论事,没有代表性,没有普遍意义。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从全局高度来把握信息,需要我们财政系统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不仅要关注本部门的中心工作和情况,更要关注本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重点。

(二)从忧喜兼报角度来把握信息。信息工作最大的忌讳是报喜不报忧,但目前这种现象在财政系统偏偏比较突出。有的基层领导对报成绩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而反映问题却顾虑重重、遮遮掩掩,有的甚至把向上级反映问题看成是给本部门工作抹黑。事实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上报信息,报忧与报喜同等重要,报忧可以促使领导和上级及时返现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解决问题在初始阶段。因此,财政系统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要牢固树立“报忧就是分忧,报忧才能解忧”理念,勇于直面领导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敢于报忧,善于报忧,及时发现总结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经验做法。

(三)从主渠道角度把握信息。信息化时代,信息来源渠道十分宽阔。新闻媒体信息快捷,网络信息反映灵敏,有特殊职能和工作手段的部门信息反映也十分迅速。财政系统要获取信息,各级财政部门的办公室是主渠道,通过主渠道报送的信息,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领导决策起着参谋作用,对工作交流起着沟通作用,对传播经验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办公室要确保信息主渠道的畅通。

提升财政系统信息服务水平的对策措施

信息工作是各级财政部门办公室搞好智力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增加报送信息的含金量,努力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经验信息要在“准”字上下功夫。对于经验信息,要紧紧扣住三个点:一要抓重点,即抓住与中心工作最直接最密切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反馈,像当前的结构性减税、营业税改增值税,等等。二要找准热点,抓住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广泛了解和全面反映基层和群众的呼声与要求,及时上报财政保障民生特别是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难题的经验做法,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三要瞄准亮点,抓住部门特色,提炼经验作法,把工作放在大范围、大系统中考察,发掘其中的普遍性、典型性、独创性、先进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二)问题信息要在“实”字上下功夫。信息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尤其是问题类信息,必须客观真实反映存在的问题,不能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否则容易误导领导决策。反映问题信息,要善于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如实反映问题的时间经过、前因后果、未来趋势等相关情况,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对策建议。在如实报告情况的同时,还应简明扼要地介绍本部门的态度及已采取的措施,既履行好站岗放哨的职责,又发挥好沟通上下的作用。反映问题信息,要从个别的、零星的问题入手,综合分析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形成全局性普遍借鉴意义,使信息工作成为领导科学决策、推动各项工作的载体和平台。

(三)调研信息要在“深”字上下功夫。信息工作不能满足于一事一报,必须学会深入实地调查,探究问题的根源,抓住问题的要害,对信息进行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挖掘信息的深层次价值。要注意从微观活动中分析宏观态势,做到见微知著,凡是对宏观和全局有指导价值的微观和局部信息都不应忽视,要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抓住对面上和全局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的微观信息,进行精加工,提高信息质量,发挥其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的作用。

加强财政系统信息工作阵地建设

阵地是财政系统做好信息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进一步加强信息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的工作网络,打造强有力的信息工作队伍,为深入推进信息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四个网络建设:一是抓好横向信息网络建设,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系,汇集方方面面的信息,便于甄别选报信息。二是抓好纵向信息网络建设,巩固与上下级的信息网络,做到上下贯通,成为反映情况的主渠道。三是抓好联系点的网络建设,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一些信息联系点,并建立联系点定期报送信息制度,及时掌握基层工作动态。

(二)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好信息工作,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责任心强、敢打硬仗、争创一流的高素质信息员队伍。作为新时期财政系统信息员,要注重锤炼三种能力。一是锤炼政治鉴别能力。要坚定政治立场,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备相应的政治理论素养,善于从政治上收集、观察、思考和处理信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二是锤炼较快的反应能力。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快捷的反应能力,做到眼疾手快,能与事态的发展赛跑,与互联网的消息传播赛跑,与新闻媒体的报道赛跑。三是锤炼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信息需要简明扼要,文字精炼,综合概括力强。要通过锤炼文字,用精炼的文字、较短的篇幅,切中要害,让领导一看就明白。

(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财政部门重视信息工作,把信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是加强对信息工作的组织协调。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凝聚个放量,发挥整体优势,畅通信息网络;经常为信息工作指方向、出点子,帮助信息员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围绕领导和上级所需,提供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二是优化信息工作环境。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方面适当倾斜,为信息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安排信息员列席重要会议、阅读重要文件、参加学习培训、跟随领导考察调研,促使他们熟悉中心工作,报送信息贴近领导思路。三是注重调动和保护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对信息员高看一眼、严管一层、厚爱三分,既关心其成长,也要对其存在的不足给予教育和帮助,取得的成绩要肯定和表扬,成绩突出的要在提拔重用上予以优先考虑。

(作者单位:黄冈市财政局)

云南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保证财政扶贫资金合规使用和充分发挥效益,根据国家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字[2000]18号),省委、省人民政府制定的《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云发[2002]7号)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云发[2004]2号),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扶贫资金是各级人民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设立的专项资金。

本办法所称的财政扶贫资金,是指列入国家预算“财政扶贫资金”支出科目中的财政专项资金,包括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第三条 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按照《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所确定的目标、扶贫重点、工作任务及补助标准进行分配。

第四条 中央财政补助的财政扶贫资金,按照中央规定的使用范围安排使用。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应当与中央补助的扶贫资金统筹安排,重点投向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落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乡、村。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随着本级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不得要求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配套财政扶贫资金。

第六条 财政扶贫资金应当用于下列项目:

(一)支持贫困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贫困乡村的道路(含桥、涵)、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生态建设、易地扶贫开发项目、架设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贫困乡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方面的补助;

(二)对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设施补助。包括贫困农户的茅草房、杈杈房等危陋住房改造,以贫困农户为单元修建的小水窖、小水池、沼气池、节柴灶、人畜饮水工程及牲畜厩舍改造等;

(三)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开展科技扶贫(包括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等),对贫困地区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企业或农户的贷款贴息补助;

(四)与贫困乡村的外资扶贫项目相配套的开支;

(五)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而进行的技能和科技知识的培训;

(六)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比例提取的扶贫项目管理有关开支。

以工代赈资金的重点投向前款第(一)项规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条 财政扶贫资金不得用于下列支出:

(一)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开支和人员工资;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弥补企业亏损;

(四)修建楼、堂、馆、所及职工住宅;

(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下属的经济实体的开支;

(六)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政府性非扶贫债务;

(七)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

(八)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

(九)小额信贷及其他形式的有偿使用;

(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

(十一)其他不符合财政扶贫资金用途的支出。

第八条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省、州(地、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开设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对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封闭运行。当年结余的扶贫资金,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专户存储所得利息,全额用于扶持贫困乡村的经济社会扶贫开发项目。省、州(地、市)部门使用的财政扶贫资金,应当在同级财政报账;县级以下部门使用的财政扶贫资金,应当在县级财政报账。

第九条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拨付。实行报账制管理的财政扶贫资金,对直接用于农村贫困人口的补助费用,应当按照项目预算一次性拨付;对建设性项目拨付的第一笔项目启动金,其比例最高不能超过投入资金总金额的50%;对扶持资金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只能按照投入总金额30%的比例拨付,其余资金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实行财政报账回补。

第十条 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程序。中央和省级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由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扶贫工作计划提出初步分配方案,与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等部门协商后,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同意的扶贫资金预算,由省财政部门与相关主管部门联合发文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变更省下达的扶贫项目、扶持标准、定额和预算。

第十一条 财政扶贫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到位。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主管部门项目计划,自收到中央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之日起15日内,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落实到项目并拨付到地州市级财政;州(地、市)财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省级财政下拨的财政扶贫资金之日起7日内将上级财政扶贫资金拨付到县级财政;县(市、区)财政部门自收到上级财政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之日起10日内将扶贫项目的第一笔启动金拨付到扶贫项目实施单位,并督促项

目主管单位及时进行项目资金报账和回补剩余的项目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扶贫项目实施单位加快工程进度,尽量减少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年末结余。

第十二条 扶贫项目管理费的提取和使用。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每年从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中分别按照1.5%和1%的比例安排项目管理费;州(地、市)、县(市、区)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扶贫开发工作需要,从本级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中按照不超过1.5%的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或者其他费用。

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必须全部用于县级;省级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必须用于省、州(地、市)、县(市、区)。

财政部门安排的扶贫项目管理费,应当用于扶贫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项目资金报帐制管理、扶贫公告公示等开支。

第十三条 扶贫培训费的安排使用。在特困民族乡、重点村、安居温饱村、易地开发、科技扶贫项目中,对贫困农户进行培训的财政扶贫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对贫困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费用最多不得超过该项目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10%。除上述项目外,其他扶贫项目不得安排扶贫培训费用。

第十四条 逐步推行将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拨付到县。选择部分县开展将扶贫权力、任务、资金、责任落实到县,限期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扶贫机制创新试点,按照《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确定的目标任务,将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进行整合,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试点县,再由试点县确定具体实施的扶贫项目,并报省级财政部门和扶贫主管部门备案。各地应当加强扶贫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

第十五条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责任制。县(市、区)级财政部门和扶贫主管部门应当逐级签订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财政部门负责及时拨付财政扶贫资金,并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扶贫部门负责项目实施,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上级财政部门和扶贫部门对县级财政扶贫资金到位和使用效益进行考核。

第十六条 实行财政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度。财政扶贫资金的公告、公示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相关单位组织实施,按照谁决策、谁公告公示、谁受理反馈意见的原则,县、乡两级应当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公开栏(墙)、项目竣工牌、会议及告示等形式,将财政扶贫资金总量、来源、性质、用途、分配原则和计划等内容和项目完成情况在实施地点进行事前公示、事后公告,提高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七条 实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表管理制度。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的单位,执行终了后,应当编制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上一级财政部门。

各州(地、市)财政部门应当根据财政部关于财政总决算的编报要求和其他有关规定,按时向省财政厅报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表,并于季度终了后10日内向省级财政部门报送本地区的扶贫专户资金拨付进度表。

第十八条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到位和管理使用的监督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及其财政、审计、监察、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财政扶贫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的力度。发现违纪违规的,应当依法处理,并追究有关分管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九条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到位和管理使用的定期审计和检查制度。省级审计部门、财政部门每三年开展一次财政扶贫资金到位和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审计部门每年开展一次财政扶贫资金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对查出的违规问题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有下列违规使用财政扶贫资金行为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理:

(一)对骗取、套取、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由财政部门会同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如数追回财政扶贫资金,并纳入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应当依纪依法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二)对滞留、截留、挪用、挤占财政扶贫资金的,由财政部门会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如数追回财政扶贫资金,并纳入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视情节轻重,依法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

(三)对将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平衡预算,以及延迟下拨资金和违反规定自行调整扶贫项目资金的,由财政部门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省级财政部门在决算中如数扣回,并由纪检、监察部门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其他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视情节依法予以处罚。

云南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篇5

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云财农„2005‟170号

各州、市财政局、农业(牧)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云发„2005‟8号)精神,规范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现将《云南省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云南省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云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

附件1:

云南省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

行)

第一条为规范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集体经济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和《云南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集体经济资金,是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通过专项扶持,力争到2007年,使30%以上的村集体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集体积累逐年增长;到2010年,全省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达到60%,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达到50%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消除年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第三条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采取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逐年实施的办法,每年扶持一批,优先支持有发展条件的地方,增强造血功能,带动全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四条集体经济资金的使用范围及补助环节:

(一)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农村集体建设优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等基地,对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优良品种引进、适用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给予补助。

(二)发展经济实体。农村集体依法兴办和壮大经济实体的,无论一、二、三产业,在贷款贴息、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补助。

(三)发展合作组织。对村民自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会员培训、农产品加工及运销、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补助。

(四)其他集体经营性项目的补助。

(五)省对集体经济增收突出的村委会的以奖代补,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发展生产和公益事业,弥补村

委会正常运转开支。

集体经济资金不得用于偿还乡村债务。

第五条申请扶持的项目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资源、有市场、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突出,能够带动农民和集体增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有相应的经济实体和经济组织作为项目承担单位。项目选择要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并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

第六条申请集体经济资金扶持的村委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年集体收入在1万元以下,并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源、技术、人才等条件,有村集体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扶持能够切实增加集体收益;

(二)村级“两委”班子健全,领导素质高,具有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和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三)村民主理财小组健全,并能长期坚持开展工作,能对本村集体经济进行有效的监督;

(四)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健全;

(五)近三年或本届村委会任期内在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未发生违规违纪问题。

第七条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根据当年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安排情况,提出当年扶持计划,报省政府审定后,按照平均每个村扶持10万元的标准,将当年省财政扶持的村委

会个数和扶持资金控制数下达各州市。

第八条各州市按照省农业厅、省财政厅下达的控制数分解下达到县。根据村委会的规模和申报的项目,区别对待,每个村委会申请扶持资金控制在5—15万元。

第九条由县确定当年扶持的村委会,以村委会为单位,编制《云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经乡政府审核后,报县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经县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评审汇总后,联合以正式文件逐级向上申报,不得越级申报。各地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申报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十条州市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申报的正式文件及电子文本分别报省财政厅农业处(文件1份),省农业厅计财处(文件1份)、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文件1份、电子文档1份)。申报的时间为省下达控制数后2个月内。

第十一条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根据各地申报的项目,确定扶持项目和金额,报省政府同意后,联合下达资金预算和项目计划。

第十二条建立项目资金使用责任制,乡(镇)政府要与扶持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状,通过项目扶持,当年能够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集体收益增加1万元以上。第十三条村委会要对集体经济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重大事项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

议讨论决定。

第十四条项目实施单位要建章立制,加强和规范集体经济资金管理。村民主理财小组要全程参与监管,对不合理的开支要否决,发现违纪违法问题要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

第十五条对已实行委托代理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资金由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代管。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和财政所要加强对集体经济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财政扶持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和收益归村集体所有。收益除继续用于项目的滚动发展外,村委会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部分收益,用于维持村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具体提取比例由县政府确定。

第十七条县级农业、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

施、资金使用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审计。省和州市农业、财政部门要采取委托检查、重点抽查、交叉检查等形式,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集体收益增加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八条终了后,各地要将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及效益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州市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于2月末以前将总结书面上报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

第十九条对于资金使用规范,农民增收和集体收益增收突出的村委会,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报省政府审定后,在集体经济资金中给予1至2万元的以奖代补的奖励。对存在违纪违规行为,致使资金损失浪费的,要收回省扶持资金,并追究村委会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云南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篇6

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国家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社会经济职能的财力保障。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推进,乡镇财政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职能和职责,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发挥乡镇财政直接面对用款单位和老百姓能面对面监督的实际,通过基层财政信息的宣传对如何加强乡镇财政所管理及其职能的发挥等建设进行探讨,以便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组织部门的关心理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财政所的职能和职责。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加强乡镇财政进行大力宣传。

一、如何规范乡镇财政职能,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从预算编制看。由于目前取消了乡镇财政总预算,乡镇只作为一个部门向县级进行预算乡镇财政预算编制都比较简单、粗糙,对政府收支项目只是简单的列举,不全面、不完整,更没有真正体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要求。

2、从收入来源看。大部分乡镇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税源匮乏,无税可收问题严重。但乡镇政府为了确保年年递增的年度财税收入任务的完成,年年都在关键的时候采取非常措施,人为抬高了税收征收成本,降低了本级可用财力,并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新形势下乡镇财政职能、管理体制、机构的重新定位与合理设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的改革发展趋势来看,乡镇财政还承担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

组织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管理和监督涉农资金等多项任务,其综合协调功能明显增强。

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概括为:在上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下,一是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乡镇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二是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核算与监督;三是负责组织实施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四是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工作;五是负责村级资金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六是负责农村基金会清欠;七是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管理;八是负责各项农民补贴的核定兑付。强化乡镇财政职能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1、乡镇财政职能是乡镇政府职能的集中体现,强化其“当家理财”的作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乡镇政府职能的履行必定要以乡镇财力作保证,乡镇财政职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政府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2、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现其管理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有利于促进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定位职能、明确职责、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可以保证国家财政经济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保证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实现乡镇一级财政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突出乡镇财政的服务职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乡镇财政职能,服务是根本,发展是关键。我国从上到下正在构建的公共财政体制,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旨在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的保证水平。

4、重视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是实现县乡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长远发展来看,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乡镇财政的管理,规范其管理权限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县乡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5、建立完善的乡镇财政体制与管理制度是乡镇财政发挥职能的重要举措。财政体制是实现财政职能的载体,财政管理制度是强化和规范财政管理及统一财政职能的重要制度特征,乡镇财政职能更是通过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制度实现的。尽快建立有利于乡镇事业发展、社会稳定的乡镇财政体制和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三、当前乡镇财政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所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

1、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致使任务十分繁重,增加了乡镇财政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加之会计核算行政干预仍然较多,也人为地造成工作难度的增大。

2、人员缺乏,资金安全风险大。乡镇财政人员不足,造成干部兼职较多,难以做到会计、出纳相分离,管理、监督相分离,账户、印鉴相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3、干部队伍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一部分是半路出来,业务上不能说一窍不通,只能说是略知一二。

4、财政所机构改革不彻底。工作重心和环境偏离。财政所作为乡镇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在乡镇,行政领导隶属于乡镇政府,事权人权由乡镇管

理,财政局仅对其进行业务指导,业务操作难以做到上下一至,同时受到党委政府领导对财务知识的限制,乡镇财政所业务操作难度较大,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对财政的管理能力外界产生怀疑,对财政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五、改进乡镇财政所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稳定人心。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干部职工阐明乡镇财政所在新时期中的任务、职能和作用,务必保证乡镇财政所有足够的人员编制,特别是实有人员;加大对乡镇财政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方面了解乡镇财政所的作用和地位,为乡镇财政所干部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改善办公条件,为乡镇财政所干部能安心、舒心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3、制订完善上下一至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干部职工的管理,制订奖励约束机制,切实履行好乡镇财政职能,完善工作程序,规范工作管理,强化监督。

4、转换干部管理体制。建议乡镇财政所作为县市财政局的派出机构进行垂直管理。坚持以县市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的领导,县市级财政管理部门统管乡镇财政的机构设臵、人员编制。财政所人、财、物由县市财政局归口管理,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加强人员配备管理,根据业务量大小,合理配备乡镇财政工作人员。

5、建立学习的制度化。加强对乡镇财政所干部的培训工作。培训要分批,分层次,分业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轮训,要建立起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云南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篇7

1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大致划分为原始、初级、中级、高级和战略化5个阶段[1], 如图1所示。20世纪80年代初, 计算机在一定程度取代了原始的手工管理, 但主要局限于存储功能, 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原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 许多高校利用一些办公软件中电子表格提供的数据管理功能, 逐步建立了简单的人员信息电子文档, 可以对所存储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 从而进入内部信息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 管理信息系统 (MIS) 的开发和应用在企业管理中逐步盛行, 一些基于人事管理的MIS系统也在高校得以应用, 但是这一时期的系统大多为单机系统, 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随后, 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分布式管理信息系统随之发展起来,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步入中级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 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逐渐成为共识, 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 而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步入面向对象网络的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侧重点是构建面向对象的局域网, 系统结构从C/S模式逐步转变变采用B/S模式或C/S与B/S相结合的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网络化。进入21世纪, 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向无缝战略整合阶段转变。这一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战略化阶段[1], 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及高校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之上[2], 同时也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创新而不断发展。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已经实现了中级阶段的任务, 正处于高级阶段的活跃期。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例如, 河南汝南园林学校的蒋利, 提出了基于Web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3];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詹泽梅分析了基于SOA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华南师范大学人事处吴正洋研究了基于信息系统集成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孔繁兴进行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在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中的研究[6]。有些学校进入了系统应用阶段, 如复旦大学根据校园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要求开发的基于改进MVC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7]。

2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管理信息化进程中, 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更新, 软件开发工具的升级换代, 早期开发的系统在功能上有所欠缺, 开发工具版本也比较低, 不利于系统的更新和升级, 甚至再造系统功能的费用远远高于重新开发一个新的系统;第二, 现阶段正在建设开发的一些系统, 其功能主要限于帮助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电子化管理, 在网络方面仍然侧重信息的发布、查询和下载功能, 缺少人力资源信息的自动储存与更新功能、人力资源的自动在线分析功能和高效率的网络报表功能, 以及其他面向对象的交互式功能;第三, 个别高校采取向软件公司招标的方式进行系统开发, 由专业的软件公司进行开发, 技术上得以保障, 但是投资成本巨大, 需求方与开发方在用户需求分析阶段需要较长的期限, 系统投入使用后仍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测试和长期的维护, 有一定的弊端;第四, 原有系统无法适应政策变化后新的数据处理要求, 在筛选和统计数据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全程跟踪甚至完全由人工实现, 反而形成半计算机半手工的状态。

笔者通过对昆明的几所高校调研了解到, 目前云南省大部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高, 制约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和实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虽然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早已进入计算机管理的阶段, 但计算机的使用仅作为辅助管理, 在信息采集和维护方面, 由于存在数据量不足、信息无法共享等缺陷, 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和数据冗余, 最突出的表现为人事基础信息的多头建立, 信息库的维护工作量极大。

(2) 现有数据大多都是以Excel表格、Access数据库文件的形式存放,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 还没有充分利用数据库的数据管理功能。人事部门的信息只能通过简单的数据统计结果反映结构情况, 无法全面而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和直观地展现发展趋势, 对管理决策提供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3) 信息库的维护需要极高的精度, 往往不易批量处理。为填报多个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 往往每个科室的管理人员都在承担数据信息的添加、更新和删除, 由于这些采集系统都是以用户终端单机版形式运行, 这就造成了人力、设备资源的严重浪费。

(4) 各个高校校园网建设都已基本完成, 但利用校园网平台为教职工个人提供人事信息服务仍有待开发和完善。

3 现阶段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需要实现的目标

(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适应新的人事政策变化, 完善原有系统功能或对原有系统进行改版再造。2006年以来国家人事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其中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由于每一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尽管在计算机管理的支持下可以得到一些统计数字, 但仅仅靠人力来测算和分析每一环节中的数据影响因素, 既不够准确全面也不能做到科学合理。在新的人事政策下, 管理对象的基本信息不再单一地只看其结果, 系统功能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人事信息的添加、删除和更新等基本功能上。例如岗位设置的数据处理条件更依赖于对时间和信息变动轨迹的判断, 这对系统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只有开发适应事业单位制度和高校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才能为学校提供合理设岗和科学考评绩效的辅助决策信息。

(2) 提供规范的数据导入导出接口。以大部分调研对象的实际情况为例, 当前人事部门各科室分别需要维护多个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 如劳资科现使用财政工资统一发放系统 (单位版) 进行财政工资信息的维护, 社保科使用医疗数据采集软件 (单机版) 、个人失业保险数据采集软件 (单机版) 进行社保数据的申报,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使用职称和专家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系统 (单机版) 进行职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据的申报。由于这些系统的使用主要是作为信息维护的终端运行, 一方面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数据, 另一方面系统之间相互孤立, 这就加大了信息维护人员的难度和工作量。此外, 各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接口进行批量数据的导入导出, 造成多个系统还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 不利于数据的更新、汇总和使用。人事信息是一种动态的信息, 关联度大, 修改一个信息就会影响到多个信息表, 只有对各方的需求分析进行总结和规划设计, 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 并集成其他系统所需的基础数据, 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和扩展性。

(3) 基于Internet和校园网平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根据云南省大部分高校现状, 并结合学校长远战略目标, 使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学校现有教学部门的教务管理系统、科研部门的科研管理系统、财务处的财务管理系统等基于数字校园建设的其他系统兼容, 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整合, 如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纳入教学量认定、教学质量评估、学生评价系数、科研工作量等因素, 将教务系统中提供的教师授课情况、学生评价分数, 科研管理系统中的教师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劳资管理模块的计算系数与薪酬挂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采用数学模型, 确定决策的目标函数, 在学科设置、教师培训内容、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从而促进学校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

(4)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确保数据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用户管理模块进行权限设置, 利用校园网平台实现二级审核, 确保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准确性, 同时将信息维护作为“全民参与”的工作而不是全部都交给管理人员。借助系统实现对人员流动、人员考核奖惩、人员培训、绩效、职称和档案等进行信息化管理, 通过校园网, 教职工可以利用个人自助管理填报、查询信息, 学院进行一级审核, 人事管理部门授权管理人员负责审批。这样便于人事部门高效、准确地汇总数据, 通过应用系统函数功能在人事管理中的人才招聘方案、职称管理中的人才结构比设置、师资管理中的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

(5) 在易于扩展的系统框架内进行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融“集成性”、“先进性”、“统一性”、“完整性”、“开放性”和“智能性”等特点于一体, 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的最终目标。

当前仍然缺乏能够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提高到学校整体发展与科学管理战略层面的系统开发与应用, 而这也正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努力的方向。高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学科建设、教学计划、人才培养与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紧密结合, 只有通过完善系统功能、实施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建立人才资源的信息库, 才能为学校在谋划发展、制订规划和研究政策时提供翔实和全面的人才资源信息。

摘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大部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人事处) 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管理。由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以及近年来国家人事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为适应新的应用平台和环境, 本文提出了现阶段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需要实现的重点目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崔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发展与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9) :41-44.

[2]李轶群.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打造现代师资管理数字平台[J].教育信息化, 2005 (7) :15-17.

[3]蒋利, 涂心环.基于Web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8, 21 (6) :78-79.

[4]詹泽梅.基于SOA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 2008, 32 (10) :118-120.

[5]吴正洋.基于信息系统集成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现代计算机, 2008 (10) :179-182.

[6]孔繁兴.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在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中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5 (4) :2625-2626, 2629.

云南阳光财政的公民读本 篇8

想不到吧?这是记者在拿到云南省财政厅编制的《阳光财政 公民读本》时所看到的开篇引言。

生动活泼的绘本形式,一下拉近了财政管理与公民的距离。云南省财政厅在全国率先采用了卡通漫画和讲故事的手法,以小女孩妞妞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主线,介绍了云南省地方财政概况和云南省地方财政重点支出的安排情况,生动展现财政与公民生活的密切联系。读本不仅设计新颖,而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让纳税人看懂

该读本首次在2011年云南省两会期间亮相后,受到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高度认可。云南省政协委员周越明说:“每一个公民都是纳税人,有权了解政府收入多少,来自哪些方面;花了多少,又花在哪些领域。小册子满足了普通民众的知情权,有助于培养他们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其实,这只是云南财政近几年预算改革以来,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举措之一。随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快推进,社会各界对建设阳光财政的期望和呼声越来越高,云南省财政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加快民主理财的步伐,努力打造人大代表看得懂的财政报告。

据记者了解,2008年,云南省财政厅在编制2009年省本级预算时,就建立了省级预算编审委员会集体决策的预算编审制度,以编审委员会议的形式集体审议预算支出项目,并实施票决。2009年,在编制2010年省本级预算时,又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审计、纪检监察和部门预算单位的代表参与,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了解财政预算编审程序,编审内容,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展示预算编制全过程,在民主理财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同时,云南省财政厅还研究印发了《云南省省级部门预算内部公示制实施试点方案》,明确省级12家部门的部门预算实施内部公示,要求各部门重点公示自身的财务收支,以及全年因公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费、会议费、接待费等与行政成本控制相关的支出情况,为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和实施人大依法监督预算执行提供了平台。2011年,省财政厅率先将本部门的2011年部门预算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2012年,首次将省本级150个部门中除涉密部门外的135个部门的2012年部门预算全部提交省人代会审查。

从内容到形式的丰富

在逐步打造人大代表看得懂的财政报告的同时,云南省财政厅还不断丰富财政预算报告内容和公开形式,一是将重点支出预算细化编制到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情况在2011年编制到“款”级的基础上,2012年进一步将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涉及民生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细化编制到“项”级。

二是不断完善报表体系。按照新的政府预算体系要求,在2011年27张报表的基础上,2012年进一步将报表扩充到33张,新增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表和支出表等6张表,不断完善云南省政府预算报表体系。

三是进一步提升预算报告和草案的可读性。在这一部分里,云南省财政厅认真编写财政报告背景材料,将预算管理各个重点环节作为编写主线,细化解读财政预算报告和草案,结合人大代表审议需求,深入展现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便人大代表更加容易理解公共财政工作职能、工作情况和成效,更好地依法实施监督。重点充实了中央和我省2011年以及将在2012年出台的重大财政政策解读和各项增长标准、数据等。

四是不断丰富预算报告公开形式。2011年,在云南省“两会”会场、火车站、汽车站向市民一次性发放11万册公民读本。2012年,除认真组织制作阳光财政动漫公益广告,在云南电视台“两会”特别报道中滚动播出外,还将公民读本发放范围拓展到参政意识较浓的在昆高校校园、文化素质高且人口集中的重点社区,并以此为契机,发动财政厅广大团员干部积极参与,深入开展多形式、多题材、多角度的新闻宣传报道活动,及时讲解和解答了市民对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资金投入情况的有关问题,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阳光财政公民读本》深入民心,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口袋读本”。

意义深远的“口袋读本”

在加快预算信息公开的同时,对于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也已经成为每个部门的首要责任之一。云南省财政厅2009年在全国率先就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开展了绩效考评工作,建立了绩效考评机制。经过两年多的尝试,均衡性转移支付评审会代表不断增加,评审范围进一步扩大,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的认识深入人心。

随着公民监督意识的提高,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纳税人的钱是如何花的、花在哪里、成效如何。对于每一笔资金,都要搞清楚钱用到了什么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值不值得用,有没有用好。

多少年来,人大与财政之间存在着厚厚的沟通壁垒,两者各说各理,在通俗性与专业性的二者间难存交集。云南财政厅就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的想法就是要让纳税人看得懂。款项繁琐我们就换图片,这样可以效果直白;数据枯燥我们就换绘本,这样可以引人入胜。

上一篇:新时期工程项目管理的走向下一篇:关于家校协同共育家庭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