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传说故事及饮食文化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及饮食文化(精选10篇)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及饮食文化 篇1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1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

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

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2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3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4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

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5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

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6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及饮食文化 篇2

少林武术在北魏开始萌芽, 到隋末唐初达到繁盛。在明清尚武的氛围里, 少林寺以武功见长, 更是名扬天下, 武术活动与竞赛频繁。在明正德年间 (1506-1521年) , 少林寺“以搏名天下”。除精湛的武术技艺获得世人的喝彩与注目外, 自古以来关于少林功夫的传说数不胜数。这些传说表现了古代人民的爱憎与智慧, 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少林功夫的期望和热爱。少林功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少林武术传说是其中不可分割的内容, 使人领略到少林武术的精髓。

1. 少林武术的起源———达摩与少林的传说。

南北朝时期, 一位印度僧侣布达达玛来到中国, 他就是著名的达摩。公元520年, 他从印度坐船来到中国, 在梁国的南部上岸。他竭力向梁武帝传道, 但遭到了拒绝。于是达摩向北行, 最终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安顿下来, 并且开始宣传他的宗教信仰。少林寺是在公元495年建成的, 达摩在25年后来到少林寺, 召集了很多的信徒。除了宣扬宗教的教义外, 据说他也将武功传授给徒弟。在传说中, 达摩是一位出神入化的武术高手。他可以立足在芦苇叶上渡过江河, 而且面壁冥想九年, 修炼了高深的内功。据说达摩老祖就是在长期面壁后, 想活动一下筋骨, 结果创造了在少林武术套路中闻名于世的“罗汉十八手”。他是《洗髓经》和《易筋经》的撰写者, 这两本著作都是练习气功的经典书籍。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圆寂后留下一个铁箱子, 弟子们打开箱子, 发现达摩老祖用天竺梵文所写的两部武功秘籍《洗髓经》和《易筋经》。《易筋经》留在少林寺;《洗髓经》被二祖慧可带走, 已经失传。由于少林寺僧侣对梵文并不精通, 每人只能理解《易筋经》的一部分, 于是各自根据不同的理解练习。从此, 少林武术分为很多门派。达摩之后, 少林寺逐渐被人们视为高水平的武术训练机构[1]。

2. 平定王世充之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

唐王在十三武僧协助下平定王世充之事, 是一个唐朝初年真实的历史事件, 记载于唐代开元十六年 (728年) 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唐武德三年 (620年) , 李世民率军攻击王世充。由于少林僧武功高强, 李世民为了迅速挫败敌军, 次年四月十三日, 邀请少林寺僧人参战。僧兵大败王世充的军队, 王世充被困于洛阳城。《通鉴记事本末》中有如下记载:“甲子, 王世充偃师。巩县皆降。”于是部分诸军先入洛阳, 分守市肆, 禁止侵掠, 无敢犯者。在获胜后, 李世民对少林寺大加封赏, 封13人中的昙宗为大将军, 赐田地40顷, “名香古殿自氤氲, 舞剑挥戈送落曛;怪得僧徒偏好武, 昙宗曾拜大将军。”李世民登基后, 允许少林寺僧人吃荤, 并由官府出资, 特许少林寺招募500名僧兵, 从此少林棍僧名扬天下。在当年李世民颁给少林寺的“嘉奖令”上, 还有其亲自草签的“世民”二字, 如今仍保存在少林寺中。在嵩山少林寺白衣殿的东壁上, 有两幅清代壁画引人注目, 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

3. 保卫少林寺不受侵犯———紧那罗王御红巾军的传说。

元朝末年, 少林寺里有一位赤脚的僧人, 每天负责烧火做饭, 为人沉默寡言, 少林寺内很多僧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至正十一年 (1351年) 三月, 颍州红巾军进犯少林寺, 面对大部队的攻势, 少林寺很多僧人都感觉惧怕与心虚。在这个关键时刻, 这位烧火做饭的不知名和尚, 手提烧火棍挺身而出, 疾步如飞至山顶, 一脚踏嵩山太室, 一脚踏少室, 挡住红巾军进攻之路, 大呼:“吾乃紧那罗王也!”吓得红巾军众人跪地求饶。紧那罗王并不罢休, 手持烧火棍跳下山去, 把红巾军打得丢盔弃甲, 落荒而逃。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在明正德十二年 (1517年) 的《少林寺志》及《那罗延护法示迹碑》、《嵩书》等史册中均有记载。之后, 少林寺就为棍僧紧那罗王建殿供祀, 将其奉为少林寺棍法的宗师和少林寺的护法神[2]。

现在的少林棍中有很多据说是紧那罗王创造的, 例如风火棍、烧火棍等。少林寺武僧则将唐代十三棍僧的头领昙宗称为武术的“头辈爷”, 即第一代宗师;将紧那罗称为“二辈爷”即第二代宗师。在少林棍法的发展史上, 棍僧紧那罗王御红巾的神话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巨, 与“十三棍僧救唐王”相比并不逊色。

4. 少林寺俗家弟子——从开国皇帝到民族英雄。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他是少林拳法的高手, 还创立了著名的“太祖长拳”。这套拳是以赵氏的谥号“太祖”命名的, 即伟大的建国之君。练习这套拳法的人数众多, 非常流行。

传说有次岳飞的部将牛皋在行军途中遇到一位神僧, 这位神僧自称是岳飞的师父, 请牛皋转交一本由达摩所著的《易筋经》, 并让他给岳飞说:“名虽成, 志难竟, 天也!命也!”。牛皋还没有见到岳飞, 岳飞就被秦桧所害, 这部《易筋经》就保留在牛皋手里。传说不仅岳飞是少林寺僧人的弟子, 许多举世闻名的英雄豪杰的功夫都是出自少林寺, 如关公大刀、程咬金月牙斧、武松脱铐、罗义梅花枪都是少林寺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武功, 甚至“盗御马”的窦尔墩也曾三进少林寺学艺。

二、少林武术的文化内涵

1. 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少林武术萌芽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它形成, 哺育它成长, 促使它不断发展与完善。少林武术在理论上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武术防身制敌法受古代军事学影响较大;气功健身法受养生术和中医影响较深;少林武术表演受武舞影响较重。而少林武术受禅学影响, 禅修融入了习武之中, 强调“形神兼备、禅拳合一”。人的身体内无形的意、气、力、劲、功与人的肢体是融为一体的, 因而要求意、气、劲、形的统一。自然界与人之间存在“天人感应”的关系, 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因而要求人的运动与自然界的运动统一。

2. 聚纳百家之长以求发展。

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是一个不断吸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宋朝末年, 福居和尚召集全国十八路武林高手集聚少林寺, 相互切磋武艺, 并汲取各家之长, 汇编成少林拳谱, 使少林武术套路发扬光大, 在提高少林僧人的实战技法方面, 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宋将相滚的大枪之戳胸, 高怀亮, 高怀德的黑虎铜锤之抵心等都是高超的战术。俞大猷的棍, 被戚继光推崇为“短兵长用”的典范。明嘉靖年间, 抗倭名将俞大猷经过少林寺时, 发现为少林寺棍法已失去真传。于是少林寺僧人虚心向俞大猷请教, 派了两名年轻的武僧普从和宗擎, 跟随他到军中学艺。历经三年苦学, 普从和宗擎学成归来, 随后将所学武艺教授给其他僧人, 学有所成者有近百人。自北魏太和二十年 (公元496年) , 有僧稠和尚成名后, 历朝都有带着武艺进少林寺的新僧, 如隋大业十年, 皈依弘忍门下的神秀, 唐代中期到少林寺的圆静;宋代有金陵出家到少林寺的智瑞;五代十国年间的白玉峰;明代隋雪居和尚进少林寺的园会;清代到少林寺出家的海玲, 在入寺之前, 都是属于不同的武术流派功夫的人, 出家后, 与其他僧人广泛交流自己的武功, 使少林武术海纳百川, 汲取了全国各门派武术的精髓[3]。

3. 安邦靖世、保家卫国的习武思想。

除了保护寺庙外, 少林僧人还为国家效力。在明朝, 为平定云南叛乱与抗击倭寇, 众多的少林僧人牺牲在了战场上, 正所谓“定乱策勋真证果, 保邦靖国即传灯”。后来, 李世民允许少林寺大规模训练僧兵, 少林寺武僧人数激增, 据《少林寺志》记载:“少林寺即有僧众二千, 其中武僧有五百余众”, 少林武术得以迅速发展。少林武术的作用也由原来单纯的护院、护法与健身, 演变为与国家大事密切相关, 发展成为一支保卫国家、辅佐军事的力量, 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为国尽忠的人物事迹。从嘉靖到成化的一百年间, 少林寺僧人先后三十多次应诏抗倭戍边。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述:“嘉靖中, 少林僧月空受表都督万表檄, 御倭于松江, 其徒三十余人, 自为部伍, 持铁棒击杀倭甚众, 皆战死。嗟乎, 能执干戈以悍疆场”。嘉靖三十二年 (1533) , 倭寇屡次进犯, 少林僧人参加了抗倭战争, 他们堪称“驹男雄杰”, 屡立奇功, 三十多名武僧全部战死沙场, 在少林僧兵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王玉滇.破译少林武术起源之谜[J].搏击 (武术科学) , 2006 (7) .

[2]牛建强.明清时期河南少林武术生存空间之演变[J].中州学刊, 2007 (7) .

腊八节神话传说故事 篇3

附:腊八节各地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5、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6、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 篇4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照旧整天吃喝玩乐。老婆婆梳着满头白发,对媳妇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还是好吃懒做。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一起去世了。小俩口看看家里的粮食和衣服,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他俩早把两位老人的话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最后。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没得吃,也没的穿了。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小俩口没得吃,也没的穿,缩在凉炕席上“筛糠”。炕缝里有几粒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他俩东拼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腊八粥的传说作文(共三篇)腊八粥的传说作文(共三篇)。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杂八的粥。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

腊八粥的传说 篇5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贡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浅析三国时期的桐城民间传说故事 篇6

安徽桐城地处皖中, 接江趋淮, 素有“七省通衢”之称, 战略位置十分突出,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 (公元220—265年) , 在桐城境域吴魏交锋争斗, 刀光剑影闪耀, 烽火狼烟弥漫, 不仅留有众多有据可查的历史遗存胜迹, 还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三国鼎立之初, 吴魏两国在皖中争斗十分激烈, 吴国欲北上逐鹿中原, 魏国图南下称雄江东, 桐城大地遂成为两军对峙拉锯的战场。民间传说《曹休入瓮北峡关》讲述了这样一段传奇。

据说魏太和二年 (228) 五月, 魏国为了达到占领皖城 (今潜山县) 以便南下江东的目的, 由大司马曹休率十万精兵自北方南下, 围攻吴国皖城。吴主孙权获悉后, 誓死保卫皖城。一方面命辅国大将军陆逊为大都督, 大将朱桓、全琮为左右, 形成犄角之势迎战来犯之敌;一方面派鄱阳太守周鲂前往皖城郊外的曹营伪降, 诱使曹休进入吴军设防之地而击溃之, 同时, 考虑曹休战败后将会北逃回其老窠, 预设伏兵至必经之路, 再击曹休溃兵。一番精心部署后, 吴军按部就班。周鲂诈降, 以割断自己的头发来表示诚意, 曹休信以为真, 这个自恃兵强马壮, 不可一世而有勇无谋的骄将, 不自觉地被周鲂诱入了吴军设伏之地, 顿时战鼓齐鸣, 喊声震天, 陆逊、朱桓、全琮率领的吴军分别从南、东、西三面杀向了毫无准备的曹军。曹军陷入包围圈中, 军心大乱, 伤亡惨重, 曹休欲攻占皖城的企图彻底失败, 不得不带着残部向北逃窜, 陆逊率部乘胜追击, 把曹休的溃兵驱赶到桐城境内。自皖城至魏国的庐州, 必经桐城西北山道。曹休溃兵逃至桐城西境的三道河下, 山道狭窄, 当陆逊追兵紧逼之时, 曹军的战车被山崖挂住, 只得弃车逃命, 山崖处处留下被曹军遗弃的战车, 此处之后就被世人称为挂车山, 山下的大河则称之为挂车河。陆逊一路追赶逃窜的曹军, 当曹军行至桐城北境时, 进入了吴军的伏击圈。北峡关与其南的大关, 合称“两峡雄关”, 此处地势险峻, 关隘两侧群峰耸立, 峭壁陡崖, 吴军埋伏在关隘的两侧, 溃败的曹军如同惊弓之鸟进入瓮中, 吴军“自天而降”歼灭曹军万余, 曹休险些丢了老命, 吴军大获全胜。现存清康熙年间桐城诗人方中发咏叹峡石关的诗句:“天险分吴魏, 严关峡石通。屏藩阻淮水, 得失系江东。草木腾兵气, 桑麻划土风。低头怜末路, 炉炭拥曹公。”高度概括了峡石天险和曹休入瓮而败北的历史事实。北峡雄关, 饱受着历代战争的锤炼与洗礼, 但同时也遭受着血战的蹂躏, 人民也遭受了多少磨难和创伤。光阴荏苒, 斗转星移, 历史烟云虽已飞逝, 但这些传说故事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鲜活地流传着。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国时期桐城民间传说故事, 在叙述人物、刻画景物、解释风俗上质朴纯真, 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讲述运用方言土语, 极富韵味, 将沉寂的历史山水描绘得灵光四射, 使民众在传说的字里行间自然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民间关于《鲁谼山》《鲁王河》的故事讲述了鲁肃不负主望, 大义凛然、忠直不渝守疆土的历史传奇。

桐城城北重镇吕亭西行, 地势渐高, 沿河而上七、八里, 奇峰错列、层林叠翠、深潭碧水, 前阔后深连绵数十里, 因当年鲁肃屯兵之地, 其无名山峦便被称之为鲁谼山。鲁肃屯兵设防时, 在其主峰荒草尖上构筑了瞭望台, 派兵日夜守望, 自己也经常来此巡察, 严密监视东北庐江、舒城方向的曹魏水陆大军动静, 以防来犯。荒草尖遂之称为望曹尖。源于荒草尖下的长河, 经吕亭、孔城等地而注入菜子湖, 鲁肃在屯兵之时, 不忘百姓, 曾率军大力治理疏浚, 抗御洪涝和干旱, 化水患为水利, 大得民心, 百姓感其德政, 称此河为鲁王河。

民间传说采用艺术手法, 将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评价编织成具有传奇性的作品, 因此我们看待民间传说的历史真实性时, 可以不拘泥于细节记录的真实, 而应重视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所反映民众的历史情感, 把它看作是民众精神史和心灵史的真实记录。

《鲁肃亭》《试剑石》的传说是将鲁肃描绘成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将军。据说每当军务闲暇时鲁肃便手不释卷, 部将准备为他建一座玲珑剔透、雕梁画栋的八角凉亭让他读书休憩。鲁肃得知后婉言拒绝说:“旷寂山野, 筑一陋亭, 安于研读是矣!”于是, 亲率士卒, 就地取材, 用粗石、松木和土瓦造了一座仅可容一人、一桌、一椅的四根柱子落地的小亭。自此, 边督兵习武边读书研史。后人据此撰联“治世以文, 勘乱以武”铭于亭柱, 以表示对这位儒将的敬慕之情。据说在一次带兵操练中, 鲁肃手执利剑教练阵法, 突然飞身跃上一块巨石, 朗声激励众官兵道:“拒曹伐魏, 必操胜券, 此心志日月可鉴也!”刹时手起剑落, 巨石被劈成两半, 接着又因势利导训诫官兵:“骄兵必败, 如此石不堪一击!”众官兵睹石励志, 练武日勤, 警钟长鸣, 防务日严, 疆土稳固。日后, 这块从中剖开的巨石被后人称为试剑石, 今尚存, 石上有阴刻行书三行:“此石, 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 士人汪天孝叙。”试剑石所在的山岗地顺理成章的称为试剑岭, 位于今吕亭镇龙井村。

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作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传说, 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民众的历史, 而且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 民间传说仍然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传说一般以地方性的人文景观、名人遗迹、山川胜景等作为传说的核心, 这些本来就是地方旅游的主要资源。围绕传说核心的故事, 使静态的客观实在物更具有了飞动的灵性, 使逝去的历史人物依然徜徉在地方风物之间, 使民众由现实追寻到遥远的过去, 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除夕守岁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篇7

除夕守岁的由来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铃兰的花语含义及传说故事介绍 篇8

铃兰的花语

铃兰

铃兰的花语:幸福的到来。

花语解析:铃兰的守候是风中星星若有若无的叹息,茫然而幽静,有心才能感应;铃兰的气质如同风中女子坚贞温婉的爱,纯粹剔透,只有凝神才能浅尝。

铃兰小档案

铃兰(学名:Convallaria majalis Linn.):又名君影草、山谷百合,风铃草,是铃兰属中唯一的种。味甜,高毒性。铃兰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全株无毛,地下有多分枝而匍匐平展的根状茎。具光泽。呈鞘状互相抱着,基部有数枚鞘状的膜质鳞片。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花钟状,下垂,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膜质,花柱比花被短。入秋结圆球形暗红色浆果,有毒,内有椭圆形种子,扁平。花果期5~7月。

铃兰

铃兰原产北半球温带,欧、亚及北美洲和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海拔850~2500米处均有野生分布。

铃兰落花在风中飞舞的样子就像下雪一样,因此铃兰的草原也被人们称为“银白色的天堂”。

门的传说中国木门的文化起源 篇9

门的分割空间、标志领域、划分等级、蕴涵风水、表达身份的功能延伸则完全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而逐步丰富和深化的。于是, 就有了门之文化, 有了门之精神, 有了从古老文明中继往开来的门之浩歌……有门之始, 艺术审美即贯穿其中, 华实相间, 雅俗齐驱, 并因时而变, 因地而异, 于五千年历史中, 光彩照人。

门, 既是房屋的外檐装修, 又是独立的建筑——民居的滚脊门楼、里巷的阊阖、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楼子。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 因“门”而益发独特。宫门上巨大的门钉, 横九纵九, 九九八十一枚, 如凸立的文字, 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宅门上门神威武, 双双把门, 将远古先民关于神话世界的畅想, 经过漫长时光的千四百绘, 定稿为身披甲胄的模样。门前石狮, 何谓“十三太保”?“泰山石敢当”, 何得“以捍民居”的功能;俗言道“猪入门, 百福臻”, 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节日里, 驮聚宝盆的肥猪拱门剪纸, 贴上了屋门。辟邪呀, 祈福呀, 驱恶呀, 迎祥呀, 门又做了古风今俗的展台。

入必由之, 出必由之, 于是, 历史的风风雨雨, 门总要首当其冲。唐初的李世民, 不是导演过一出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吗?“天子五门”, 所铺张的, 绝不只是帝王的排场。老百姓则盼“夜不闭户”, 清平世界。与此形成反差, 是官府的封条在门扇上打叉叉。涉及北京古城的语汇, 正阳门人称前门, 相对于“前”, 该有个后门。有的, 地安门。矛盾的对立统一, 构成了杜会。前、后门, 公、私门, 高尚与正直, 低卑与猥陋, 借助“门”, 亮了相。中国的门, 也派生出“芝麻开门”的故事。中国的门, 更创造出离凿龙门鲤鱼跳的传说。前者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需求, 后者表现了超越自我的渴望。中国的门, 还编排出鬼门关的迷信, 吓唬愚昧的胆小的人。

门总是引人注日的。门占尽了出入口的“区位”优势。门文化也是一个出入口。

从天门、国门、伸缩门、城门、家门、佛门、寨门、闺门、鬼门众多名称中不难看出门的分类繁杂与覆盖的广泛, 而门的上横框称为门额, 门的左右立框称为门颊, 更无疑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具象发挥。

因门而生, 为门而死, 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为“国门”昌盛而奋战, 为“国门”危难而献身, 一曲“满江红”, 两篇“出师表”, 气壮山河, 名垂千古;多少才子情圣为脱硫“闺门”所惑, 空余“钗头凤”, 漫说“红烛泪”, 柔情万丈, 付于流水;多少痴男怨女为“佛门”所收, 日诵“楞严”, 夜念“金刚”, 自甘青灯相伴, 经卷为伍……点点滴滴, 桩桩件件, 如长河之水, 弥漫四方, 似清夜星空, 满目璀璨。

以颜色论:黄色, 象征太阳之光, 天之所赐, 历来为帝王所独家拥有;红色, 华贵典雅, 迎合喜气, 多为官宦、贵族之专利;白色, 简约清纯, 暗寓坚贞素洁之意;黑色, 肃穆厚重, 霸气凛然, 凸现行伍气派, 虽清浊不同, 但等级俨然。

从造型看:圆形, 取意于天, 线条流畅;方形, 征义于地, 稳健朴实;八角形, 采集八卦灵动之精华, 衔接风水、奇门遁甲之学说;五边形, 暗寓“天地君亲师”儒家伦理要旨, 微言而大义, 艺术、玄机, 二者合一。

以工艺评:刨、砍、推、锯, 手法精湛;雕、镶、嵌、镂, 繁简自然;拼、补、切、堆, 创意巧妙。细处毫发传情, 大处气韵生花, 鬼斧神工, 叹为观止!

从变化看:商周时期, 古朴醇厚, 混沌未泯;先秦两汉, 粗犷宏伟, 线走龙蛇;唐朝大国, 雍容平和, 精华内敛, ;明清以后, 光华四射, 渐趋精巧细腻, 又像杭州陪驾。虽然美感各异, 但与绘画、书法、陶瓷、玉器等艺术一样, 折射时代光芒, 凸现人文特色。

门及其门的材质、配饰物, 大者可以见证历史的兴衰, 中者可以考察民俗民风, 小者可以直观贫富贵贱。紫檀木, 恢弘巨制, 九九八十一颗镏金大钉的帝王之门, 于金黄熠熠间说不尽的王者尊严;宦官之门, 柏木为体, 金玉为饰, 朱红映照, 道不完的富贵荣华, 对比着平常的民间门户,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封建特色跃然眼前!而门神的兴起、人物的转换、形式的多样;槐木因带“鬼气”而与门无缘;端午节家家门前悬挂的香艾, 现代商业空间设计又从另一个侧面述说着中国文化体系中人、神、鬼三界分明而又混淆的意识统一。

“门”作为一种生活物件, 在特殊环境中的象征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 “名门”是几代人生命延续, 名气聚焦的结果;“空门”是吸纳印度文化, 宣扬“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铸造显现学说派系思想的印证;“午门”地位尊严, 百官下马, 更因杀戮气太重, 无形中让人陡然心寒;“龙门”鱼跃, 是众多求学求仕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而其中因际遇变化所透露出来的世态炎凉, 傲卑捧打, 令人啼笑皆非;“苏门四学士”, “一门三进士”的美誉, 则完全是因为家学渊远, 子弟众多而名望在外的缘故, 非权势、钱财所能比拟……

以意境说:“小扣柴扉久不开, 一枝红杏出墙来”, “花径未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于小桥流水之间, 青山绿水之中, 放松心境, 弹琴自娱, 忘门庭之简陋, 乐鱼水之优游, 自然清新可人;“庭院深深深几许…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身处帝侯之家, 无奈寂寞难耐, 一片柔情, 遂为“相思”所困, 哀愁之心, 绵绵不绝;而翠竹掩檐, 禅钟悠扬, 于袅袅香烟里, 领悟红尘外空灵仙境, 拒七情六欲于门外, 销万古冤孽于莲台, 另是一番景象;而市井凡俗, 无事相邀坐于亭前, 穿门走户, 酒肉为乐, 去门户之见, 得朴素之诚, 遂令人间烟火, 世上百态, 已尽行囊括门庭之间!

古埃及神话传说故事 篇10

据古埃及人说,天地之初,创世之神布达在他的陶车上制造了一个原始之卵,从中孵出了宇宙。天穹之神努特和大地之神凯布结合生育了奥西利斯和伊西斯,然后奥西利斯和伊西斯也结为夫妻。努特和凯布还生育了塞特和妮芙蒂斯,他们也同样结为夫妇。

由于埃及人对神只的信仰,对长生不死的信仰以及对葬礼的重视史埃及留下了许多神殿和墓造艺术。自古以来,埃及人就认为许多东西都具有神性,不但分别给以神名,而且信仰他们。例如信仰动物形象的神只(圣兽)就是个特征。有的神只是原封不动的动物形象,有的神只则是在人体上安放了一个动物的头,有的则是头上安置神之象征的神像,有的则全是人的模样,而手上拿着神的象征。

从第一王朝到第四王朝,都非常信仰霍尔斯神,大家都认为法老是霍尔斯神的后裔,是霍尔斯神在地上的代表者。霍尔斯神是光明之神,以鹰的型态出现,而霍尔斯的圣兽也是鹰。法老的名字上面通常就画着一只鹰。

第五,六王朝以后,埃及所崇拜的神,逐渐转变为太阳神“拉”。到了新帝国时代,信仰便转移到亚蒙神(amon),亚蒙神成为埃及的民族神。

在埃及的每个神明都有他的力量范围,每个不同的地方对不同的神会有相同的要求,而不同的地方对不同的神会有相同的要求,而不同的神也可能会有相同的功能,至于每个神明的性格,则比较难以掌握。

大致上,埃及的神明可分成三种型态:(一)动物型态 (二)人的型态 (三)抽象型态

另外依区域还分三个系统:

(一)孟菲斯(memphis)的工匠之神,也是世界的创造神-布达。他是在世界还没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他创造世界的方式是经由他的思想和言语来创造的,他心里想的、嘴巴说的,世间的一切包括其它的神明都是由他所创造出来的。

(二)在古王国时就已经发展出来,以哈里奥波里斯城(heliopolis)为中心的系统认为,在世界未创造之前,有一大神亚图姆(atum),亚图姆自我受精而生出了空气(休)和水气(特夫纳);空气和水气结合,生了天(奴特,nut)和地(凯布,geb);天地结合又生了奥西利斯、伊西斯、塞特、妮芙蒂斯等四名子女,这四者即为世间一切的创造者。

上一篇:以勤奋为话题的议论文-议论文下一篇:安监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