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总结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总结(精选7篇)

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总结 篇1

根据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底的通知》(长政办发电[2011]93号)精神,我县立即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底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我县目前地质灾害包括人为地质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两大类,共有各类地质灾害122处,其中人为地质灾害64处:地裂缝46处,地面塌陷18处;自然地质灾害58处:滑坡19处,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36处。列为重大监测隐患45处:滑坡14处,不稳定斜坡18处,地面塌陷7处,地裂缝6处。

二、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群众的安居乐业。我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建立了防灾抗灾长效机制。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我县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严格按照两个方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网络健全,监管到位

一是加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和地质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防群测网络,在45个地质隐患设置警示牌,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联系电话、避灾信号、疏散路线,县政府每年拨付10余万元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正常开展;二是联合气象局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三是加强巡查,在“防”上下功夫,绷紧安

全弦,监测人员做到每周巡查一次,并做好监测记录,在汛期监测工作做到日查日报。

(三)制度完善责任到位。

为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我县先后制定了《地灾预报制度》、《地灾速报制度》、《地灾巡查制度》、《地灾监测制度》等10余项工作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地灾防治中的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地灾防治工作机制。

三、地灾隐患排查情况

为汲取7月6日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王家庄村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教训,我县以乡镇为单位认真组织了各类地质灾害隐患摸底排查。经排查,我县未发现因近日连续降雨而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为有效防范因连续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防范和迁移预案。对各类地质灾害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总结 篇2

1.1 健全法规体系, 实施依法减灾

加强减灾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全面实现依法行政, 依法减灾。认真贯彻国家减灾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行政执法责任制, 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同时, 积极开展减灾工作立法调研, 制定减灾工作和自然灾害管理的地方行政法规, 进一步完善减灾法规体系和减灾预案, 实现减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1.2 明确职责, 加强监督管理与协调配合

要全面落实首长负责制, 进一步明确领导职责初部门职责。灾害防治工作中监管, 计委、规划、交通、县政等部门要在建设项以立项、选址、用地、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各司其责, 相互配合, 紧密合作, 加大监管力度, 严格把关, 共同做好灾害防治工作。

1.3 资金保障措施

某县地质灾害发育非常严重, 所需要资金数额巨大, 加上该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财政收入有限, 人民群众自救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 解决该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来源是落实本规则的关键。县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从国家、地方政府、赢利单位以及社会个人几个方面入手, 利用财政专项投入、社会资助、有关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吸纳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 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 确保防治方案顺利实施。

1.4 技术保障措施

1.4.1 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队伍的合作。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队伍的合作,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提高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特别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和抗灾应急能力, 加强灾害防治研究, 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1.4.2 搞好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工作。

采取请专家进来办培训班或派人员外出进修等方法, 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 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从而确保灾害防治规划能更有效落实。

1.4.3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对城市、镇、县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工作人员, 定期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培训, 提高其识灾、防灾技能"。目前广大群众预防地质灾害意识普遍不强, 防灾知识相对缺乏。为此, 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 深入系统地介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经验, 提高全民识灾、防灾和临灾自救技能, 调动广大群众防灾减灾的积极性, 进一步增强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宣传, 减少人类不良活动有法的自然灾害。

1.4.4 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过程管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方案、招投标、施工方案、工程质量、环境管理以及工程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实现程序规范化、设计合理化、建设规范化。

2 搬迁避让措施

地质灾害一般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让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但是避让仍有诸多弊端:

2.1 县普遍地质环境恶劣, 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难以找到理想的避让新址, 如选址不当, 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2.2 避让后, 灾民无地或无误缺少耕地, 不利于经济发展。

2.3 避让所需费用比较高, 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 灾民的

自救能力差, 避让会给政府和人民带来较大的负担。

因此, 应该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搬迁效益。避让的灾害点一般选择条件为人数较少, 治理施工技术难度大、治理费用过高, 耕地面积不大的灾害点, 或是危险性很高, 己经造成大量房屋明显变形破坏成为危房、极易成灾的灾害点易采取避让的措施。

3 工程措施

对县级当前来讲险情重、危害性大、稳定性差、对社会有重大影响且无法进行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点, 应进行工程治理。

3.1 滑坡的工程治理措施

结合县滑坡地质灾害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的特点, 建议重点选择施工技术成熟、工艺简便、造价低的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排水:在滑体周围设置围截排水沟, 使外来水源不能进入滑体;修造渗管、渗井及排水沟, 排走滑体内的水;护坡防止冲刷, 堵塞地表裂缝、防止入渗。支挡:设置支挡构筑物, 如修建挡墙、抗滑桩等, 以增大滑体抗滑力, 防止其滑动。卸荷与填土:为改善斜坡形态, 消除隐患, 可在斜坡上方削方减载, 消除危石, 在坡脚填上加压, 防止其滑动。改良:为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 对坡体岩、土性质进行改良, 可采用灌浆法、锚固法何焙烧法等, 并贯彻早治、小治的原则。

3.2 防治危岩、崩塌的主要工程措施

修建护墙和护坡, 以防止斜坡岩土剥落, 对小型危岩体或峭壁进行人工削坡或清除危石。镶补、填塞斜坡岩石缝洞, 对大的危石进行支挡、锚固, 提高岩体稳定性, 疏导地表、地下水。修筑挡土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 保护房屋公路及行人安全。

3.3 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

泥石流活动集中分布在沟道中及附近低地, 泥石流沟道普遍淤塞严重;根据泥石流沟的形成特征, 上游泥石流形成区以拦挡工程措施为主, 稳固坡体松散物质, 采用排水、护坡、拦挡等措施, 使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稳住在原地, 减少补给泥石流的松散物质量。矿山规范采矿废石和弃渣的堆放, 设置一定的拦挡措施, 使其不得挤占和淤塞河道。下游泥石流堆积区以排导工程措施为主, 对泥石流淤积严重的河床进行清淤疏通, 使其排洪冲砂通畅。首先开展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 根据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进行工程技术方案比选。

4 生物措施

要保证地区的生态安全, 仅靠工程建设措施难以扭转生态破坏范围扩太、程度加重的趋势, 必须重视生态恢复与景观再造.改变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 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生态技术措施主要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林恢复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水库渠塘等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等能够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地质环境的技术措施。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仁词.改斜坡耕植为水平耕植.变坡地纵向种植为横向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 改变以大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商品率:大量植树造林, 恢复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面, 加强坡地森林的涵水能力, 逐步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减少地而侵蚀量, 扩大人口环境容量.为土地的复耕及移民安置创造有利条件。建议根据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行业规划, 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配套建设, 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摘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 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全面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危害程度的大小, 区别轻重缓急, 确保重点, 分步实施。从自然地质环境的保护入手, 结合国家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宏观上作好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 最大可能的避免和减少危害。

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3

关键词:东丰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42-1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长白山余脉半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加之人工采石造成山体裸露,植被破坏,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极易发生地质灾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尤为重要。

1 东丰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东丰县地貌特点是南部属于山区,中部属于半山区,北部属于丘陵地带,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隐患集中分布在南部几个乡镇。其特点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国土部门是担负地灾防治的重要机构,因而国土部门对地灾防治必须有科学的计划、方法、措施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地灾防治的基础。

2.1 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国土、水利、林业、气象、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县政府下发了《东丰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东丰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抗灾救灾体系。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灾害防治思想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体,针对防灾薄弱环节,及时向社会广泛宣傳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和简明防灾避灾方法,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识灾、报灾、避灾和防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地质灾害预防的社会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由单一部门抓防灾减灾到全社会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3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县、乡(镇)、村逐级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县自上而下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制定完善防灾救灾应急方案。同时,提高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队、卫生服务队、抢险运输队等并配备无线通讯设备,保障出险时队伍拉得出去,打得赢。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结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4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县、乡(镇)、村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并在全县229个村确定每村一名巡查员,对全县8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包保到户。通过增强群测群防意识,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班值班、信息报送、应急调度、险情巡查、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

2.5 抓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工作

加强群专结合,依靠科技,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提高群测群防效果和水平。增强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单元,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防灾。在全县范围内对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区等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共组织巡查排查253人次,排查隐患点47处。并及时做出判断,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警示牌47块。凡遇异常天气,坚持24小时随时进行巡查,确保险情发生时及时预警,细心观察,随时做好变化情况记录,一有险情立即报告,做到险情发生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群众安全。

2.6 严肃工作纪律

在灾害易发阶段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工作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的移动电话保持24小时开通;坚决杜绝值(带)班人员脱岗现象,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于春泳,张艳玲.水土保持是防治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2,(04).

[2] 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03).

[3] 彭珂珊.灾害防治中的非工程措施及其重要作用[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4] 孙建华,王建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1998,(03).

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情况 篇4

汛期来临前,我矿接到省集团公司及市县公司及市局关于转发《山西省开展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全矿有关科室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和检查工作,并对某些较为严重的隐患点及时采取了相应处置措施。经过全面排查,各科室人员及公司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含责任人员、监查人员)对隐患点位清楚,险情明确,责任知晓。本次排查,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要求,对此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级重视,工作落实

在汛期来临前,我矿组织各科室及相关责任人对本矿所属地区、及其周边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汛前地质灾害隐患全面大排查工作,并明确指出重点要排查已列入监测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公路两旁、重点项目建设施工现场等人员聚集区,各掘点、堆放区及其它有可能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危险区域;同时要求各科室有关人员要根据排查结查及时制定隐患点防御预案和救灾应急预案,制订出明确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要建立健全汛期值班制度,险情速报制度。我矿要求各责任人、及有关科室要充分认识今年汛期地质灾害工作的严峻形式,要务必抓好全方位的排查落实、各层面的防范和部门主导等工作。并对各相关部门的排查范围,职责及其要求等作了进一步明确。为使排查工作落到实处,我矿有关责任人及有关部门成立了领导组。

二、排查彻底、情况清楚

1.矿区目前还未发现有地质灾害隐患问题存在。

2.其他方面:建设工程等,目前未反映出有地质灾害隐患的问题。

3.地面;我矿组织各科室人员对地面主要场所和容易集聚水的地方进行了逐一排查,对容易滑坡的地方建筑了护坝。

4.井下;每周星期一是我矿对井下水害隐患排查日主要对井下主要巷道和各个涌水点进行排查,对各个排水地点的设备进行了认真的检查。

三、措施具体,责任明确

目前,对已排查出的 各 个隐患点均已列入防灾预案和救灾应急预案,并向威胁人身伤害的区域落实了监测责任人,我矿已分别与各科室签订了监测责任书,建立健全了汛期值班、险情速报、日常排查、巡查、雨后复查等制度。对存在较严重的隐患区域设立了警示标志和向相关人员发出防灾避险告知书;对因人为因素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及时对责任人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实施跟踪督办制度。

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总结 篇5

关于2011年地质灾害汛前排查工作的

情况报告

区国土资源局:

根据《XX国土资源局关于立即组织力量开展2011年地质灾害汛前排查的通知》(X【2011】X号)要求,为做好2011全区教育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好学校安全稳定,区教委对地质灾害汛前排查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现将排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排查的基本情况

各学校对涉及地质安全隐患进行了拉网式排查,重点对学校教学楼、宿舍、围墙、教职工办公场所等学校重点部位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共排查出安全隐患5处。

二、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为做好本次排查工作,区教委成立了以区教育工委书记、教委主任XX同志为组长,分管安全稳定的领导XX同志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汛前排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委安稳科,由XX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对排查工作进行定期的研究和部署,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督促检查。

三、齐抓共管,措施得力

在区教委工作小组领导下,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本项工作有人管,有专人抓。形成了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宣传布置。为更好更快地开展此项工作,区教委下发《关于立即组织力量开展2011年地质灾害汛前排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学校组织力量开展对地质灾害拉网式的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上报的同时,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整改;对一时整改不了的,要派专人24小时值班看护,以确保全校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形成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

(二)强化演练,提高能力。为切实提高学校师生应急逃生能力,各校以开学安全宣传教育为契机,纷纷组织学生各围绕地震、火灾和地质灾害等发生时如何迅速有效避险、逃生、自救等内容认真开展一次演练活动。演练活动结束后,各学校对活动及时进行总结,针对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对预案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三)建立健全机制。区教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紧紧围绕“平安XX”和“五个校园”建设,以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以安全教育管理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和强化安全隐患每月排查整治制度,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与人环境。

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总结 篇6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责任极其重大的政治工程、生命工程、民心工程,我县对此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为副组长,县扶贫和移民办、矿业资源管理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城乡建设局等19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步调,高位推进。二是建立了两套责任体系。一套是县、乡、村下级对上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主要是落实好对象、落实好安置地点、落实好宅基地、落实好建房进度和质量,确保按时搬得出。今年有搬迁任务的27个乡镇与县委、县政府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辖区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另一套是县直部门分工负责集中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责任体系。动员全县上下,协调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抓好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有关部门把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当作“份内之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

二、广泛宣传,核准对象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报纸等新闻媒体,反复宣传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反复宣传省委、省政府对地质灾害区群众的亲切关怀,反复宣传避灾移民搬迁的有关政策,反复宣传移民与接受地群众共同致富的典型事例,力争使其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确保群众自愿搬迁,力求隐患点整体搬迁。不少灾区群众说:“大家都想搬,就是没指标。”同时,我们还组织扶贫和移民办、矿管局、规划局、建设局等部门,就避灾移民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区群众的分布情况和思想动态。这些人群分布在全县34个乡镇193个行政村。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修水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制订了《2011年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方案》。在审定移民对象时,严格执行逐级申报审查制度,即先由群众自愿申请,村组张榜评议,乡镇审查把关,再由县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今年避灾移民核定为379户1715人,他们分布在27个乡镇84个行政村,主要集中在白岭、全丰、黄坳、漫江等重灾区。目前,移民户与迁出地乡镇政府签订了搬迁协议,分户建立了台档,确定了安置方式和去向。

三、因地制宜,妥善安置

根据农村实际和群众意愿,我县采取5种安置模式,破解了“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对经济条件较好、有生活来源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实行“务工经商,城镇安置”;对在一个行政村内隐患点较多、人口规模较大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安置”;对零星分散、户数较少的村庄,实行“村内调剂,就近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当地村民旧房,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对符合五保条件的老弱病残者,实行“五保老人,敬老院安置”。不管采取哪种安置方式,群众乐意就行;不管搬到哪里,群众自愿就行;不管新房旧房,适于生活就行。对集中安置点做到“四个结合”、“四个不准”。“四个结合”,即避灾移民安置与城镇建设、深山移民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灾后倒房重建相结合。如白岭镇、漫江乡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立安大了集镇规模。黄坳乡龙峰村将8户地质灾害搬迁户、9户农村危房改造户、3户倒房重建户统一规划集中建立灾民安置点,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降低了基础建设成本。“四个不准”,即不准在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区建房,不准在行洪道周边和靠近河道建房,不准切坡建房,不准在易发洪涝的低洼地建房。所有安置点都经过矿业部门的地质灾害评估。今年初步确定11个集中安置点,目前4个安置点已开始启动建房,4个点完成“三通一平”,3个安置点正在规划设计。移民建房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

四、把握政策,规范操作

一是制订了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92号)精神,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对人均4000元补助资金,集中建房户确保人均3500元直接打入移民个人账户,分散建房户和分散购房户人均4000元全部打入移民个人账户。严明财经纪律,确保做到“四个不”,即不吃一顿饭,不饮一杯酒,不吸一支烟,不挪一分钱。二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三不两走一平”措施。“三不”,即不再安排基础建设项目,不再审批建房用地手续,不准再新迁入人口。“两走”,即移民搬迁后,必须户口迁走,财产搬走。“一平”,即原有旧房拆平。为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区的安全隐患,我们把拆除旧房工作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先签订拆旧承诺书,再确定移民指标。

五、精心组织,强化督查

为有序推进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我们严把工程进度、督促检查两道关,一步一步地抓好落实,一着不让地跟踪问效。一是倒排工期,抓进度到位。这项工作一开始,我们就制订了工作时间表,要求7月25日前完成核定搬迁对象,8月10日前签订好搬迁协议,8月25日前落实安置去向,8月底启动移民建房,9月建好一层,10月完成主体工程,1 1月完成装修、搞好基础设施建设,12月完成档案收集、组织有序搬迁,2012年汛期前完成旧房拆除。同时,每个月制订具体的工作安排表,要求各乡镇、各单位对照安排表,倒排工时,逐日落实。二是定期督查,抓质量到位。移民安置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移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们始终把建房质量作为重点定期督促检查,做到每周一检查,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同时,建立现场办公会制度,根据督促检查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由县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有关乡镇现场办公,协调解决。

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问题;解决措施

【作者简介】

陈道斌:(1966—),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地质灾害防治与岩土工程工作

1.前言

自《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2号)发布以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全国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发布后,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对全国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进行了全新的规范和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各地的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也下发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管理规定,较好地规范和推进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对合理选择规划区建设场地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预防,起到了积极作用[1]。

笔者多年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参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评审,总结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所遇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的问题,指出当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办法,以期不断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质量。

2.当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技术标准不一

根据《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之规定,目前有效的技术标准应当是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要求》。但笔者所遇到的评估报告中、网络上还有其他的技术标准、规范,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讇讇?200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0245-2004)等,这些规程、规范的内容大体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别,诸多的规范、规定给评估技术标准带来了混淆。

2.2 《技术要求》可操作性不强[2]

《技术要求》中关于项目重要性的规定:项目重要性分为三级,即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建设项目、一般建设项目,这三种类型项目的划分依据是什么?用什么指标来判别?再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中地质灾害发育强烈、中等、不发育如何界定?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较强烈、一般怎样判别?这些宽泛的规定给评估报告的编制和评审均带来不便,实际运用中难于操作。

2.3 野外调查工作粗略,现场调查资料粗燥或虚假

据笔者了解,目前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野外调查工作普遍存在调查精度不足,记录资料缺漏,严重影响了评估工作和成果报告的质量。部分报告所显示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记录卡片等内容矛盾重重,一般均是用数码相机在现场照几张照片就当作野外调查的全部成果了。如笔者所见一份评估报告所述:调查里程34.76km,调查面积74.8km2,野外记录卡片记录各类地质点9点,野外工作时间2天,野外照片67张。试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面积的调查,如何实现?其调查精度又如何?

2.4 评审专家对《技术要求》的理解不一,报告评审流于形式

《技术要求》“5.评估范围和级别”中对具体的评估项目的评估范围进行了详细规定。但在实际评审中,评审专家对《技术要求》的理解千差万别,评审意见难以统一。

如一个加油站的地灾评估报告,项目占地面积4.08亩,折合为0.272hm2, 场地位于斜坡地段,坡度8~12€埃乇砀哺堑谒南挡衅禄槭粒话愫穸刃∮?m。根据1:5万地形图,在场地西北外围1.8km为山峰,该评估报告在评审时遇到麻烦,部分评审专家要求评估范围需延伸到山峰地段,致使评估图上建设场地仅为2cm€?cm的方块,显得不伦不类。

再如建设场地适宜性的评估中,对《技术要求》的表8-2中“易于处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防治难度大”的理解差别大。

如在昆明盆地、曲靖盆地的高层建筑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中,建设场地地形平坦,高差小于5m,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仅存在软土、可液化土,采用桩基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已是常用的工程措施,但桩基的投资大,部分评审专家认为处理难度大或投资大,于是得出项目建设用地适宜性差或基本适宜,与实际的情况极不匹配。

另外,目前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出现“泛地质灾害化”倾向,即“凡工程即有地质灾害”。把一些特殊土,如软土、膨胀土,地基不均匀沉降、隧道开挖中的岩层掉块、突水等统统纳入地质灾害的评估范畴,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成为了“百科全书”,并假设一些客观条件来进行评估,如一些报告中所述:€讇壮〉亟ㄉ杩诨樱ú郏绮徊扇』又Щせ蛑Щし椒ú坏保辗⒒樱ú郏┨⒒拢粈讇壮〉靥钔粒绮环植愫皇担⒌鼗痪瘸两怠?

报告评审中专家的衡量尺度随意性较大,原则性不强,导致一些质量较差的评估报告通过评审,而一些好的报告却通不过评审。更有甚者,一些项目因为用地审批的时间紧,出现了“先备案后评审报告”的情形,诸如此类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不仅有失公正,更危害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整体的技术发展,削弱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起的作用。

2.5 成果报告质量低劣,优秀报告凤毛麟角

前已述及,由于现场调查工作粗燥,质量低劣,直接导致了评估成果报告质量总体有下降趋势,优秀报告更是凤毛麟角。主要表现在:

①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笔者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一种综合性的适用型地质报告,需要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才能编制。据笔者了解,目前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包括一些老牌的地勘单位)均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研究生,工作经验相对不足,甚至基本没有野外工作经验,难以胜任地灾报告的调查和编制工作;

②资质单位的领导重视不够。

总认为地灾报告简单,没什么难度,开车去现场照几张照片,用手持GPS在现场定几个点,野外工作就算完成;

③报告审核流于形式,成果报告质量低劣。

笔者曾见一些地灾评估报告,典型的灾种在建设场地已出现,评估报告居然未予评估,1∶500、1∶1000等大比例尺的评估图纸上仅在四角有经纬度坐标……

3.当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措施建议

3.1 规范统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需要规范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要求或规范的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化技术要求或规范的严谨性,执行的强制性,运用的灵活性。

对目前较为混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或规范进行统一清理,制定较为完善的统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以利指导评估工作的开展,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质量。

3.2 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技术工作,需要评估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胜任评估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往的相关文件对评估单位的资格管理较为详细、全面,但对从业人员个人的资格管理较为宽泛,或者说没有规定,致使大部分评估单位的评估人员素质不高,甚至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一上班就直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没有或实际工作经验较为缺乏,难以胜任评估工作,导致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成果质量普遍较低。

3.3 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野外调查资料的检查验收

详实、全面的野外调查资料是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质量保证和基础资料,典型的灾点、隐患点、不良地质作用等必须跑到、看到,记录齐全完整。

凭借粗燥、甚至虚假的野外调查资料编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必将是沙滩楼阁,隐患无穷。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野外调查资料的检查验收是保证评估工作质量的早期和基础措施,尤为重要,不可缺少。检查方式可分为编制单位的内部审查、管理机关的抽查等。

3.4 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评审和备案管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评审和备案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手段。

管理部门应严格把握评审程序和备案条件,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质量监督档案,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加强监管。对有意或无意提高和降低评估级别的评估报告,一律不予备案。杜绝先备案后评审的情况发生,确保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质量。

4.结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需要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的指导,制定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迫在眉睫。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技术工作,需要评估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胜任评估工作。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预防性的基础工作,只有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才能顺利开展和进行[1]。

参考文献

[1]刘衡秋,朱志刚,何维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发展现状及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4),128-130

上一篇:关于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下一篇:事业单位考试2014时事政治热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