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选8篇)
作者:赵乃涛学号:201001245班级:机制二班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海角七号》这部电影,也在电影中认识了日本歌手中孝介。《海角七号》大热台湾影市,票房热度持续高涨,甚至超过《色戒》什么的云云。虽然《海角七号》是一部台湾电影,而且有日本演员参演,甚至很多对话用的都是日语,但这部电影很多地方都充斥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海角七号》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要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而展开的一系列努力,过程中不乏搞笑,失落,直到不断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的传递表现出来,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讲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感觉挺深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自己在电影中无法看懂的东西。当然我们自己也是有收获的,我就自己在电影中看到的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阐述一下对这部电影看法。
首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日本歌手中孝介要来开演唱会,当地的人热情而且高涨,每一个人都积极的讨论着、准备着,上到七八旬的老头,下到七八岁的小孩,到处都洋溢着一片喜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茂伯是一个老邮递员,一辆摩托车就是他的全部,然而岁月不饶人,所以茂伯就退休了,听说要组建乐队,茂伯扛着月琴,当人不让的成为了其中之一,纵是一个小人物也会向往着发光。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就要说到乐队里年纪最小的正读国小大大,电子琴弹得很好,在这个小镇上实在是找不到会弹电子琴的,只好让她来加入乐队,在演唱会上她也用完美证实,展现了自己,虽然不是那种很远大的志向,但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有了一技之长。和平年代,那种建功立业,戎马天下对一个小女孩来说也太远了。
在影片中最煽情的无疑便是那七封情书了,那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他们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键的场景,60
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太过煽情。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七封凄美的情书处处都表现了发信人对其爱人的不舍与不得不舍,浓浓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的爱情是那样的凄美,“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两个人没能没能在一起,但那份浓浓的爱却让每一个人动容。
影片没有邀请一个大腕明星:中孝介在日本本土都不算著名歌手,在国内虽说影响力大概比在日本本土都大,但无论如何也只是在一部分白领与小资中流传,所以范逸臣、林晓培这样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大牌。
范逸臣扮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避缩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闷骚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开头砸吉他以及恶狠狠骂出的“操你妈的台北”,实在让观众看得爽快。
“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阿嘉所展现的就是一个热血青年,作为一名代班邮递员他私自留下很多信件不发,被发现批评之后,改过自新,知错就改,而且敢于挑战,把之前的犹豫,懦弱统统抛弃,向友子示爱,并得到了幸福。
事实上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林晓培扮演的心事重重清洁女工;热血敬业的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执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国宝月琴师茂伯;克制不住暗恋明恋老板娘的机车修理伙计;辍学去教堂参加唱诗班的高小女学生键盘手大大,这些配角的表现全部比主角更加抢眼,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当然最最抢眼的就要数那个民意代表主席了,“我叫洪国荣今年65岁,身高170公分、体重75公斤。兴趣是打架、杀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作为主角的继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这个演员霸气十足,无论是表情、台词还是形体动作都非常有个性,只要他一出现,镜头中其他人都可以完全无视,有手腕有魄力又不乏头脑与善良,应该是整部片子中最精彩的人物。
“子不教,父之过”虽说是阿佳的继父,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破罐子破摔,放纵自己,他还是做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很难说
清楚,但是爱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用说的。大爱无痕、无疆,又哪是用文字就能表达清的呢?
而已经趋于化境的国宝月琴师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在台湾也是确确实实的国宝大师,只不过不是月琴师,而是北管大师,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据导演透露他的音乐造诣很高,稍微学了一下月琴就使用自如了,而生活中的他还是几个餐厅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现实中的他最大愿望居然是红到好莱坞,真是和茂伯有一拼!前面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实在是真真确确啊。
这部电影在台湾很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块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话说她在电梯中唱的那首歌《爱你爱到不怕死》已经在网络上飞传);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血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片中茂伯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
当然电影也结合了很多的传统文化,这么说还不如说是更好的利用了观众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影片中的小人物形象生动,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他们的性格与现实中很多人的性格相似,影片也展现了很多传统文化,真是因为观众们有这样做的文化素养,才会对影片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这个好莱坞大片通杀全球的时代,有这样一部文艺片能够奇峰突起,获得史无前例的票房记录,是非常让人惊讶的。真的很期待内地也能有这样一部文艺片占领票房冠军,那便是真正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现代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姓名:赵乃涛
专业班级:机制二班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语言、哲学、道德、信念到生活方式无一不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但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最终要归结到对传统美学精神上的继承。因为美术要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在中国无论是道家的世界观,还是儒家的道德法则都有自己相应的表现符号,以使美术作品能折射出自己的影子。设计师对传统的继承就是要把这些代表民族精神的符号从中提炼出来,变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展示给广大受众。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仅是从形式上的简单继承,而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要求,而设计对传统的继承也并不是从传统图库中拿出成品来用这么简单,在作品中真正体现传统的精神,才是继承的动力和目的。例如:宋体字是我们应用十分广泛的印刷字体,它的设计者可谓是功不可没。也许是抓住了中国书法中最基本的结构特征,最终设计出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宋体字。宋体字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京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绘画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二现代招贴设计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民族性、传统性在图案设计中成为提高设计质量、增加精神附加值的设计手段。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包含了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等等,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激荡、吸收、融合、共同的熔铸。因此在招贴设计中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必须做一个深层次的形、意、神的传承,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传神”而不单单是“写实”。
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或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质朴或奢华的艺术效果。无论是飘逸洒脱的国画笔墨还是精致秀美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招贴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在这些传统图形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它们在人类文化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可供我们借鉴的视觉元素。
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地组合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注入新鲜的血液,发人深思,给人新颖清新的感觉。
三、现代招贴设计与继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招贴艺术设计上我们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引用传统的视觉元素不是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对文化内核透彻的理解、消化、去之糟粕取之精华,最后加以发挥和引申形成适合于当代审美取向的观念体系,并以此召唤深植于人们内心的民族意识和情感需求。
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平面设计师的招贴艺术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关键词:传统 文化 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它既不能割断历史,又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是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在这浩瀚的文化宝库中,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中许多思想、观念至今在我国的教育中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概其要者主要有三:
1、重视德育
我国最高古老的字典《说文》对“教育”的注解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说“教育”就是由长辈指导子女、晚辈好好做人。中国古代关于教育的重要专著《大学》一开始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意思也是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教育学生。
这些思想观念说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对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家庭和学校都一直是把对青少年的思想和品德教育,视着做人的根本。当前,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仍明确要求教育要使学生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并在学校工作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2、重视书本知识,强调基础知识教育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和强调是本知识的重要性,重视基础知识的系统教学。我国古代教育一般都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强调系统学习,甚至有的还要求背诵。孔子也十分明确地提出学习要“学而时习子”,“温故而知新”,强调教学的系统性。这些思想观念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极大。在当前,我国教育中仍然要求以“本”(书本)为本,以“纲”(教学大纲)为纲。强调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强调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一切对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
但是,在我们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些长期在奴隶和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对于现代教育确实还具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主要是:
一、过于重视传统文化,从而影响了对于社会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因素、新内容的学习和研究。
二、在德育中过分强调个体自身修身养性,对于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的社会性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新道德观念和新行为规范接受迟缓。
三、过分强调书本知识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社会、生产实践影星了对于新知识和新事物的及时吸收,并且影响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品质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艺术教育和特殊才能的发展。
为了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能够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现代社会的几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社会生产的更大、更广的社会化程度已经形成了跨国经济体系,人类共同居住在一个地球村;二是科技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知识的陈旧率大大增加;三是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建立,使信息交流速度大大加快。所以,要使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首先就必须与这些现代社会特点相适应,并冲破旧传统的羁绊。为此,我国教育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明史我国的丰富文化宝库,必须继承和发扬,不继承传统就没有中国特色,就脱离了中国国情。但与此同时,还必须用新的思想观念武装年轻一代,诸如:改革开放观念、信息观念、平等竞争观念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等等。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
传统观念强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从这一点来说,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强化学校教育的职能,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但是,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就是必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几者结合,并且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能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
(三)基础知识教学于实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这一点非常重要,大量事实证明,愈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愈需要用扎实的基础知识武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不断接受新知识奠定坚定的基础。但是,这不等于说要坚持书本中心。恰恰相反,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一方面不断联系、不从最新科学成就和社会动态方面的新知识,特别是像适应国际交往需要的外语,适应生产和科技发展要求的人口、环保知识以及适应个性发展的艺术教育和各种专长的培养要必须加强。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生活、生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尊师重教,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只有具有尊严和权威的教育者,才会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果。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加的教学活动同样不会有好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必须建立起更加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自觉地去学会学
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现代教育理论》山东友谊出版社
[3] 《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即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问题.具体讲,即中国文化传统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何种作用.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研究,有益于确立和完善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 者:张文华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列思政部,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年,卷(期):23(3)分类号:G05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 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
2.1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影视广告创意的影响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漫长的历史洗礼而形成的茶文化元素是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这些元素既包括茶联、茶话、茶画、茶赋、茶戏等艺术元素,也包括茶叶、茶壶、茶楼、茶园等物质元素。这些茶文化元素不仅是茶文化历史的记录,也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茶文化元素也在抒发着一种感情,表达着一种审美追求。特别是吉祥意识产生后,以茶为主题的吉祥图案更是丰富多样。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可以充分吸收茶文化元素这些特点,实现影视广告与其他艺术的高度融合,不断创新。同时要善于借鉴茶文化元素以物寓意、以物咏志的理念和方法,利用影视广告中的元素进行特殊感情的表达,从而使影视广告的文化内涵愈益深厚,进而增强广告的厚重感,让人回味无穷。
2.2茶文化思想对现代影视广告创意的影响力
茶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但其核心是“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粹,是对人们感情和行为的有效调解,其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茶文化“和谐”思想所表现出的重人轻物的思想理念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完全吻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借鉴茶文化这种思想,影视广告在创意上,要坚持务实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宗旨,要从表达商品内涵上进行突破,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在广告创意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作用,对商品的推广上始终立足于服务人,让观众在实现自身满足的同时而达到对商品的关注。
2.3茶文化对影视创新和风格的影响
茶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同时,世界各国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均结合本国的实际不断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这种以文化为底蕴,结合实际进行创新的茶文化发展思路为影视广告的风格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所以在现代影视广告的创新发展中,就是要充分把握文化的作用,以文化为基础,把文化与创意相结合。要注重影视广告品牌建设,以文化为牵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使品牌在文化的引领下实现创新发展。
2.4茶文化对影视广告表现形式的影响
现代影视广告的构成主要包括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两大要素。其中,视觉要素是刺激观众的重要手段。茶文化元素图案优美,将其运用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更能激起人的共鸣。其实,茶文化场景在许多影视中被广泛应用。以茶的故事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更不用说,这些本身就是一个专门的影视广告。许多影视中就以茶元素为配景,如电影《卧虎藏龙》就是把主要场景设置在茶林、竹林中,用茶林的美景实现了对茶和地域的宣传。许多清宫电视剧中,设置了上茶、品茶的场景,这些就是对茶文化的宣传,效果很好。所以借鉴这些,在影视广告的设计中,可以把广告的场景、故事的情节与茶景、茶事相结合,同时综合运用茶文化其他元素,使影视广告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引起观众的共鸣。
2.5茶文化可以提升影视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茶文化元素经过融合发展,其寓意已经实现了升华。如我国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紫砂壶,从最初的泡茶的器具发展到今天集诗词书画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从开始的泡茶发展到今天融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综合体,就是很好的例证。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茶诗、茶画、茶赋以及与茶有关的故事、人物等都可以作为现代影视广告创作的原型,同时这些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影视广告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感染力。同时,在现代影视广告中,可以把丰富的茶文化元素作为辅助元素引入到现代影视广告中,使广告更具有感染力,提高广告的.文化内涵。
2.6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粹,需要大力弘扬。现代影视广告作为当代社会的主要传播手段,在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把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影视广告中进行运用,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是对茶文化弘扬的创新。我们在看到茶文化对现代影视广告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茶文化对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消极影响。如在茶文化中推崇和谐理论,强调的是一种群体意识,从而在个体上比较模糊,也就使得个性难以彰显。如果在现代影视广告中过分强调这种和谐的群体观念,就有可能使广告设计中矩中规,难以突出特色,难以适应个性化的需求。同样,茶文化的和谐理念,主张圆满与和谐。如果现代影视广告过份的强调圆满和谐就有可能在内容的设计上出现大而全,从而使广告的设计缺少悬念,并减少观众对广告的共鸣。再者茶文化强调中庸,从而使其文化的内容缺少幽默。如果在现代影视广告中过多的受这种框架的影响,就有可能出面平板化、拼凑式的广告,从而影响观众对广告的接受。
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即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世界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比如“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首先,认识“传统”的内涵。传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传统中的“传”是人类历史的延伸、延续、承袭;传统中的“统”是传的精神整体。古人是在前人所创、主导人伦、后人继承的意义上理解所传之统,把“统”作为文明与发展的方向。把“传”与“统”的含义结合起来,传统就是人类生活中前后相继,主导人类文明的文化灵魂与精神整体,是在历史进程中延伸着的思想纲领和生活主题。其次,认识“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二是制度文化层面;三是观念文化层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三、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840年,中国在西方船竖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清朝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了振兴图强,向外国学习,建立枪械厂、购置军舰、建立船坞,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其中李鸿章是代表人物。最后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尽管它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制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毕竟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随后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纳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轨道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它一方面是指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欧美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指这种欧美现代化对于世界进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回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洋务派”主要是从物质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要是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出发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就是从观念革新的层面上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表明,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思考不断向纵深发展。然而,由于外患频仍,国人一直没有时间对现代化的全部文化内涵做出从容的反思和认真的总结。
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重构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模式。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的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奋斗的根本目的,是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而“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昭示了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产生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文化新军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发生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其动员之广泛,响应之热烈,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开辟了道路。1986年产生了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7年举行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期间,邓小平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9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些基本要求,指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了文化服务的对象,确定了繁荣文化的方针,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处理了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创建中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只要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去进行文化建设,就把握住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就能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五、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现代化。
(二)关系之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批判的理由: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对“国粹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问题。继承的必由性与继承的原则: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舍此则一国无根,所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全盘西化”的批判问题。但是,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继承,这是继承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综合创新的方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体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文化素质。②拒斥某些新的文化素质。③保留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④扬弃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
(三)关系之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由文化的民族性和传递性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问题。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因此,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实际上就是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本位主义,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这对长期以来以文化悠久,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国文化尤有必要。当然。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过程。
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调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包含民主、富强和文明三位一体的内容。社会现代化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造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冷漠、大量家庭崩溃、人们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
传统文化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也有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即使是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正在或已经发生变迁,其中必然糅合了现代因素,因而,对传统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的综合。
(一)要有选择地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现有的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积累的成果。因而,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新文化则是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延伸。首先,要坚持历史的方向,即使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有自身历史的限性;其次,要用现代科学观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不是机械的复古,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
(二)结合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注入近代的科学精神。我们要重视个性发展与社会的整体统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一定能从容应对,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今后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再展雄风。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总结
电影《三笑》走的是中国传统的单线, 叙事结构方式及情节源于民间流传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表演融入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舞台演出程序, 采用多个民间小调来对电影的情节背景、人物形象及内心活动进行描写及刻画, 深得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是一部难得的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喜剧片。《三笑》采用大量喜剧性的音乐, 营造出一种轻松、机智、愉快的气氛, 使观众情不自禁地欢笑。这种以音乐唱段贯穿全剧的方式既有别于一般的戏曲电影, 又有别于好莱坞的歌舞剧, 在形式上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由陈思思扮演的秋香, 具有江南美女的古典韵味及气质, 一举一动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一提起秋香, 就会让人立刻联想到陈思思。同样, 扮演唐伯虎的向群, 虽是角色反串, 但也演得风姿秀逸, 颇具古代书生风采。
《三笑》故事的情节发展类似于元杂剧的四折——楔子结构。楔子用来交代故事的概要及剧中各个主要人物。在影片中, 开头用了四支小曲来介绍主要人物如秋香、唐寅、太师和家人华文华武等的出场。有的是直接在片中出场, 有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如唐伯虎, 是通过太师的儿媳妇玉英口中道出的。
第一折是从太师夫人进香一直到秋香三笑进府时止, 是整个故事的开头 (启) ;第二折是从唐伯虎卖身进府到落入秋香的圈套 (被锁在柴房中) 止, 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承) ;第三折是从华安 (唐伯虎) 代替王师爷成为伴读到华文华武中计调戏老母, 被太师夫人隔断内外联系止, 是故事情节转折部分 (转) ;第四折是从唐伯虎请祝枝山谋划到点得秋香半夜逃回苏州止, 是故事的高潮结尾部分 (合) 。尽管故事的情节结构是单线型的, 但是道来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前因后果明确清晰, 情节发展合理自然。剧中每个情节的发展都采用中国传统的环环相扣的故事结构, 具体分析如下:
太师夫人虎丘进香和唐伯虎虎丘游玩→唐伯虎偷窥秋香→秋香一笑留情→追舟→夜泊秋香二笑→进府秋香三笑→唐伯虎演苦肉计→卖身进府→与秋香在内院相见→秋香见玉英→玉英见唐伯虎→唐伯虎求情、隐瞒身份 →华安 (唐伯虎) 至小厨房取水→石榴勾引华安→华安与秋香单独相见→华安去给公子送早餐→遇见秋香落圈套→早餐被狗吃掉→华文华武发怒→华安为他们代做文章→王师爷献文邀功→识破真相, 师爷辞馆→华安升为伴读→追秋香无进展, 作雕吃图讽刺华文华武→画被秋香带入内堂→被玉英识破, 太师夫人大怒→惩治华安→众人求情, 罚画观音像→秋香侍候→华安再次表白, 秋香开始动心→佛阁落成, 留秋香守内堂→华安支开华文华武会秋香, 晚上相约牡丹亭→华文华武调戏秋香, 秋香设计捉弄→后花园牡丹亭边, 秋香故意留下老夫人, 华文华武误认为秋香, 上前调戏, 老妇人发怒, 断绝内外联系→华安与秋香不得见面, 中秋夜互表相思→华安请祝枝山谋划→祝枝山拜访华太师→两人合谋激将太师, 太师许诺让华安选一丫鬟为妻→华安在外挑选, 太师夫妇在内商量让四香出场→秋香出场→华安把印交给秋香→秋香见玉英→玉英把钥匙给秋香→唐寅秋香晚上乘人不备溜走, 乘舟回苏州→结束
在影片的情节发展脉络中, 有几个是关键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虎丘偶遇是故事发展的缘由, 卖身进府是故事发展的继续, 作讽刺画则是故事发展的转折, 完成了秋香对华安 (唐伯虎) 的心理转变, 解除了其防备心理。太师夫人下令断绝内外联系, 促使唐寅请祝枝山出山是故事发展的又一关键点。设计迫使华太师割爱让华安点秋香, 从而完成了本故事的高潮部分, 最后在表妹玉英的协助下逃出华府, 圆满收尾。
《三笑》的喜剧效果也是影片成功的因素之一。分析如下:
喜剧因素1. 误会法:误会法是戏剧中常用的手法, 来制造冲突, 从而产生戏剧效果。影片中, 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也是由于误会而产生。唐伯虎以为秋香对他的三笑是留情于他, 其实不然。在寺庙中, 唐伯虎的傻态引起秋香发笑, 在舟中, 是由于唐伯虎的呆样而发笑, 在上轿时, 是因为唐伯虎形态疯癫, 且戴歪了帽子而发笑。然而这三笑在唐伯虎那里却得到了相反的解读, 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2. 歧义法:在影片中, 华文华武在看到华安手上的乌龟后, 连声说乌龟乌龟, 先生发怒, 华文华武委屈地说, 先生, 是乌龟。这种语义上理解上的歧义也是喜剧表演中的惯用桥段, 在许多影视中屡见不鲜, 用来调节气氛。
3. 错认法:在片中, 华文华武被秋香设计, 骗去牡丹亭相会, 且两兄弟之间也互不知情。太师夫人也被秋香骗到牡丹亭边。在黑夜中, 两兄弟把老母亲错认为秋香, 一左一右同时扑向老夫人, 而真正的秋香却和华安躲在一边看好戏。在这幕戏中, 太师夫人和华文华武是不知情的, 但观众明白来龙去脉, 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角色错位往往使观众忍俊不禁, 易于产生喜剧效果。
影片中的喜剧手法还有很多种, 如对比法、反讽法、反衬法等等。这些手法运用得自然合理, 与剧情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为影片增色不少, 令观众在笑声中也获得了印象深刻的审美体验。
《三笑》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手法和电影手法相结合的方式, 即同时采用戏曲语言和电影语言来诠释这个故事。戏曲是全部用唱词来演绎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关系、场景关系等。在这部影片中, 唱辞几乎占了整部影片一半以上的比重, 但与传统戏曲片相比, 影片没有完全采用某一剧种的唱腔, 而是选用了许多江南民间小调 (小曲) , 重新填词来演唱的, 并且是根据情节、外部环境以及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 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声情并茂, 是本片最大的出彩之处。
片中出现了三十九处唱曲的场景, 采用了二十四支小曲曲调。在这三十九处唱辞中, 按照剧情的需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总领全剧, 交代时空的转变以及场景的切换。这一类曲子一般都采用画外音方式出现。如片首的《梨膏糖调》转《杨柳青》, 是交代全剧的故事梗概, 相当于传奇中的家门大意。片中的《茉莉花》一曲, 就把太师夫人进香回苏的行程做了一个概括说明, 为下一步的寺中邂逅做好了铺垫。《哭七七》交代了唐伯虎如何用苦肉计进相府、《知心客》则刻画了唐伯虎与秋香同处华府而不能相见的相思之情, 并为下一步剧情发展埋下引线。
2. 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如片首秋香自叹身世的《湘江浪》;唐伯虎在见到秋香后欣喜若狂的《茉莉花》转《吟诗调》以及《吟诗调》转《吴江歌》;秋香在府中见到新来的书僮华安 (唐伯虎) 时内心忐忑不安的《紫竹调》; 表妹玉英在华安进府后表现其内心焦躁不安的《大陆板》, 以及表达石榴丫鬟春心荡漾的《拔根芦柴花》等等, 通过片中人物的自唱自叹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是戏曲中最常用的表演手法。
3. 用于剧中人物对话交流。如秋香在府中见到华安后, 找唐寅表妹玉英商量, 两人所唱的《知心客》, 以及华安跪在表妹面前求情时双方对唱的《银纽丝》;华安与秋香在府中单独见面时双方所唱的《无锡景调》等。用唱白方式来代替普通的人物对话。在这部喜剧片中, 被运用得恰到好处。片中的这几首曲子至今还被传唱。
4. 用于剧中人物形象刻画。如华文华武刚出场时唱的《山歌调》, 一下子就把这两个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华安进府后, 华府众丫鬟用一曲《杨柳青》对华安进行了外形评价。这类曲子虽然在片中为数不多, 但却言简意赅, 在对人物形象的描述烘托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对全局三十九处唱曲的大致分类。可以看得出, 编剧在曲子的选用和安排上几经斟酌。为了加强影片的感染力, 必须针对特定的人物与情景, 甄选适当的小曲, 编排相应的曲词。举例分析如下:《湘江浪》, 片首秋香自叹身世时用了一次, 在府中见到华安后又演唱了同样的曲调。《湘江浪》从曲调名称上来看, 就是用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 如湘江之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哭七七》本是追悼亡人时所唱的一支江南小调, 声情悲哀。在片中, 编导将之用于唐伯虎伪装身份时扮演的一个落难书生, 正是最恰当不过。
《道情调》, 唐伯虎对管家讲述其身世所用。唱道情本身就是年间用来感叹身世, 抒发内心的一种小调。
《拔根芦柴花》、《四州调》、《烟花女子告阴状调》是有名的扬州小调, 在片中由操扬州方言的石榴口中唱出来, 更是惟妙惟肖, 令人捧腹。
《摩诃萨》来源于佛教音乐中的吟唱调。编导将之安排在华安与秋香在内室画观音像时使用, 十分符合当时剧情的需要, 同时, 《摩诃萨》中的“阿弥陀佛”唱辞被室外太师夫人误以为华安边画边念佛的的虔诚神情, 点头赞许, 却不知华安其实是在情挑秋香。如此的巧妙对比, 产生出浓烈的喜剧趣味。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文化;创新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每一个建筑流派都有其文化底蕴,每一栋建筑都镌刻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特征。中国现代建筑要想取得突破,也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创新,才能创造独有的中国现代建筑风格,才有希望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中国现代建筑的印记。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西方各种流派的建筑莫不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在建筑形式和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潮,中国古代建筑也莫不如是,总体来说,有三个特点:
1、具有很强礼制规范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体现了礼制规范的特点,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具有严格的礼制要求和官方规范,尤以宫廷建筑、祭祀建筑和官式建筑体现的最重。
2、具有浓郁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国以木构建筑为主的古代建筑大量吸收了以“儒、道、佛”为主的传统中华文化,构建了与众不同的具有中国独有魅力的东方建筑文明,这几乎在大部分古代建筑中都有体现,现在任然存在的一些古书院、道观、寺庙、园林、贵族宅院,只要大家认真仔细去看,去研究,都会发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
3、注重和谐、环境、整体观念的特点。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讲求整体经营、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最高目标,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西方建筑追求单体建筑设计的宏伟壮丽大为不同,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设计理念。
二、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大为加快,高楼林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从表面来看,好像都很气派。可是实际上一般建筑设计的质量却是十分的差,大部分新建筑缺乏创意,我们城市的雷同性一直遭到大家的诟病,尤其是建筑的千篇一律就很说明问题。究其原因:
1、一味崇洋是重要原因。中国现代建筑师学于西方,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建筑流派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上沿习西方建筑理念,对本民族的文化没有信心,亦步亦趋,大批的欧陆风情的建筑就是很好的明证,模仿必然缺乏灵魂和思想,再形似也不是自己的东西,难以形成好的建筑作品。
2、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流于肤浅。我们一些人虽然也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和潜力,也有心想去应用到实际建筑设计中去,但由于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理解不深、功力不够,不是简单复古,就是结合的不伦不类,优秀的中式现代建筑作品并不多。
3、也是最重要的,缺乏创新。不管是学习西方建筑理念,还是传承传统建筑理念,都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创新,都存在简单模仿和硬性结合的问题,注重形式而缺乏内涵,一直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独有的现代建筑风格。
4、重视实用,而忽略艺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画卷,建筑不仅提供人们住的功能,也是人类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建筑要讲究美,就必须懂的美,中国现代建筑设计过分追求工程技术,而忽视美学追求,使中国现代建筑难以体现文化性,难以形成自己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5、一个重要的外因是建筑设计的主导权不在设计者手中。城市的决策者和和委托方往往不懂建筑专业,只求外形“新、奇、特”的效果,也不懂建筑设计规律,有时为了赶工,根本不给设计方充分的时间去深入设计和解决具体的建筑问题,因此,形式上模仿西方建筑,甚至抄袭西方著名公司的作品成了市场设计的主流。久而久之,很多国内的大型项目,干脆直接委托国外名牌公司去设计,反过来进一步压缩了本土设计师的市场地位,使国内设计行业深受打击。
三、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建筑的一点想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独有的以木构建筑为主的东方建筑文明,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虽然现代建筑起源于西方,木构建筑也不再是建筑主流,但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创新发展中国现代建筑的主要源泉和不竭动力。当然,我们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建筑,要批判性的继承,发展中的继承,开创性的继承,既要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紧跟现代建筑理念,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建筑风格。具体来说,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用心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中的整体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整体,着眼于建筑群的整体布局,而不是注重在单一建筑上。再具体建筑布局上,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总体建筑群依山带水,错落有致,犹如中国山水画一样意境深远,浓淡相宜,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现代建筑普遍缺乏整体规划的理念,我们中国现代建筑完全可以学习这种理念来进行建筑群规划,比如,大到城市的总体建筑规划,小到一个小区或城市综合体的建筑规划,都可以借鉴整体规划的观念,使每一个小区都是一个风景,师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景区,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建筑才不会杂乱无章,才会逐步形成城市独有的建筑风格,才会形成城市独有的特色。
2、善于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创新上。中国以木构建筑为主的古代建筑大量吸收了以“儒、道、佛”为主的传统中华文化,虽然现代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而不再是木质建筑,有许多建筑技术和形式并不完全适用,但我们目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创新上,是注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而不仅仅是形式的传承。因此,在现代中国建筑中,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体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如何体现“儒、道、佛”的文化意涵,
使我们更需要重视和创新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很好的结合起来,不难形成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崛起。
3、发扬和继承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在现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独特的魅力仍有其现实发展的土壤和传承,是可以与现代建筑文明很好结合的最好古代建筑形式,因为园林建筑仍然可以大量运用木质结构,并且非常符合现代建筑的环保理念。最近,中国建设报推出中国木质建筑的发展与探讨,首推园林建筑,尤其在旅游景点、公园等处,木质建筑有其独有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发扬和继承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不但可以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也可以使中国木质建筑形成一个新的行业,推动中国木质建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创新中国的建筑发展方向。
四、中国现代建筑的前景及未来
【现代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11-14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融合与发展11-28
江苏影视文化传媒公司11-09
影视文化座谈会主持词06-14
现代管理与传统文化09-30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06-18
文学与影视的表现手法11-02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10-31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策划书11-21
高考作文预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