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推荐10篇)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篇1

案例材料: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 北上” 趋势。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除了烟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在全国的份额略有上升外,其余 34 个行业的份额都在下降;中部地区除了 6个行业份额下降外,其余 32 个行业份额在上升;西部地区仅有 4 个行业份额有所下降,其余 34 个行业都在不同程度地上升。东北地区有12 个行业份额下降,24 个行业上升,说明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属于产业转出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属于产业承接区。

从具体行业来看,十一五期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西部地区转移。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中部地区有较大提升。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但同时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全国份额处于下降状态。

东部地区向外转移最多的行业相继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份额减少幅度在12.73——7.28个百分点之间。

目前总体上,东部地区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布、钢铁、汽车、水泥、原油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在电力、原煤、天然气等能源工业品占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原油、汽车和钢铁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尚未根本改变。

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有8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 30 个行业份额都在下降;珠三角地区有9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 28 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份额不变;而环渤海地区有16个行业份额下降,其余 22 个行业份额则不同程度地上升。可见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由南部向北部的“北上”趋势。从具体行业的升降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纺织、家具、木材等日用轻工业比重下降较大,而烟草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行业产值份额上升明显。珠三角地区上升最快的行业为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加工和化工能源、文教体和工艺品制造,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日用轻工业、金属等矿物制品业份额下降较大;环渤海地区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废物循环回收、日用轻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份额增加最大,而金属矿物、能源开采与供应、造纸、通讯设备及计算机、食品加工制造业则下降较多。

(1)(25分)我国当前产业布局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25分)如何评析当前的产业布局及其存在的问题?

(3)(25分)请评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特色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篇2

关键词:物流,物流产业,产业经济学

0 引言

物流产业纵贯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横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服务模式,与整个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冲击着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在此背景下,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8号文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物流业专项规划,也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业规划,此规划的出台突显了物流产业的基础性作用。

物流的概念最初是从二战时的军事后勤中产生的,在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给出的物流概念为: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专注于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流动和储存的企划、执行与控制过程,以达成顾客的要求。欧洲物流协会(ELA)对物流的表述是: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及/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它将物流定义为两维矩阵,第一维是物料流,由采购、物料管理和实物配送三个业务功能组成,第二维是工作顺序,由顾客服务、运输、仓储/物料搬运、物料计划与控制、信息系统与支持以及管理等构成。日本通产省的运输综合研究所认为:现代物流是商品从卖方到买方的全部转移过程。现代物流的7R(Right)定义则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条件下,将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成本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我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1 物流产业的界定以及产业范畴

产业经济学是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产业经济学认为:所谓产业就是生产同类产品或替代品的企业的集合。根据物流的概念不难判断出物流是一个产业。因此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物流产业的职能活动已经随着社会分工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日趋结构化、组织化,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目前,普遍的认识就是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属于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中的某些产业服务,是其他产业的联系纽带。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对于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认识和普遍的共识,本文将尝试着界定物流产业以及其范畴。

物流产业的概念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杨春河、张文杰和孟燕萍(2005)将物流产业的概念定义为:物流产业是以整合分立和分散的物流资源、有机集成和协调仓储、运输、装卸、搬运、保管、信息、配送、加工等企业物流职能形成专业化物流服务活动和不可或缺的支持性活动的所有企业的集合。张际春和楚立松(2008)将物流产业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其中,广义的物流产业涵盖物流服务中的各种生产流通环节涉及的人和物,包括商品和服务流通中的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人员流,这一大物流体系一般包括现代化的流通技术装备系统、流通辅助支持系统、流通组织系统和流通管理系统。而狭义的物流产业只是指商品和服务流通中的物资配送系统。何娟、朱健梅、曹洪(2008)认为:物流产业通过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它通过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一系列活动,完成物资的位移,将现代市场经济的各个行业、部门、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及形态价值。综上所述,笔者定义物流产业为:物流产业与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物流活动相关,是为第一、二产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服务、协调,衔接生产与最终消费等其他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服务性产业,它是集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一身的独立的产业学科。

但物流产业是一个具有分散特征的产业,它与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第三方物流有相对较为独立的运营组织外,物流产业并不能较为清晰地划分出其边界,而更多的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物流产业的组织及其业务是分散在工业和商业领域中的,因而,将物流完全清晰和具体地从中剥离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概念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王述英、王青,2006)。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物流产业是属于第三产业的,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协调和促进作用。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第三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因此,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究竟哪些产业是在物流产业的范畴之内呢?

(1)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物流产业的范畴,物流产业包含以下具体行业:商品包装业、运输业、仓储业、货物运输代理业、流通加工业、物流信息业。

商品包装业是指对商品进行包装以提高商品安全性和美观性的行业。商品包装业务主要发生在商品的生产、流通、仓储等环节中。通过包装可以有效地保护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可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增值。

运输业是指从事基于物流基础设施、运输载体以及劳动力进行物流运营业务的运输体系。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仓储业是通过向企业提供保存物品的场所,以及对这些物品进行保管、信息统计等业务的企业。仓储业应包括仓库以及集货中心、分货中心、配送中心、转运中心、储调中心、加工中心、物流基地等物流中心。

货物运输代理业是货主与运输方之外的第三方通过运输代理形式提供运输服务的行业。货物运输代理业业务通过组织多式联运和代办运输手续等在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了运输效率的提高,这同时也降低了流通领域的交易成本。货代业务是国外物流产业中的重要行业之一,并且已经达到相当规模,而在我国,这一行业也初具规模,并且日益成为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通加工业是生产加工业在流通领域的延续,是对物流服务功能的延伸的增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加工形式。

物流信息业是反映物流领域各种活动状态、特征的信息产业,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有机结合。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信息高效沟通基础之上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从物流组织方式来看,物流产业可以划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

第一方物流是指由生产方和供应方组织的物流方式。它是由从事生产或者供应业务的企业,通过自身物流设施和物流网络的建立、完善,为了配合自身生产、销售和供应活动而从事的物流运营。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和供应组织往往采取这种物流组织方式。

第二方物流是指购入方、销售方组织的物流方式。为了采购、销售业务的顺利进行,销售方往往需要投资建设物流运输工具、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资产,并进行物流运营、管理工作。

第三方物流是指既不是由生产方组织也不是由销售方组织,而是由两者之外的第三方组织的物流。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是比较优势而产生的专业化分工所造成的。美国学者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通过合同方式确定回报,承担货主企业全部或一部分物流活动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形态可以分为与运营相关的服务、与管理相关的服务以及两者兼有的服务三种类型。无论哪种形态都必须高于过去的公共运输者和契约运输者所提供的服务。”第三方物流除了应该具备传统业务的功能之外,还应体现出对委托方的委托对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设计、规划、管理和信息服务,因而第三方物流具有增值性。

第四方物流是由独立于第三方物流提出者、客户、商业过程管理者、服务提供者的供应链综合者,将其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同来自补充服务提供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集合起来,并对之进行管理,从而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3)从产业结构来看,物流产业应包括:物流基础产业、物流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信息业。

物流基础产业。它是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等,主要物流设施包括车站、货场、港口、码头、机场、铁路线、公路、仓库等。应强调充分整合物流运力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和增量资源浪费。

物流装备制造业。由于物流活动离不开基础设施、交通工具等载体,物流产业还包括物流装备制造业,大体上分为:集装设备生产行业、货运汽车生产行业、铁路货车生产行业、货船行业、储存与搬运设备制造业等。物流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提高整个物流活动过程装备水平的重要产业。

物流信息应该可以通过信息传输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2 结束语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生产和大量进出口、大量消费,有力地带动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且物流产业作为工业化进程中重要的服务模式,对于其他产业部门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帮助国家或地区抵抗经济危机。但物流产业界定的模糊或者不清晰,阻碍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物流产业及其范畴。

首先,对产业政策的设计有着重大意义。对物流产业的界定不仅有利于统一的物流产业体系的建立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在协调沟通方面也有利于各产业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其次,对市场机制的完善有着重大意义。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力量乃至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后,对人才培养有不可忽略的意义。界定物流产业及其范畴有利于完善物流学科的学科建设,也为进一步培养物流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伟.关于发展我国物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4(3):139-140.

[2]黄海,徐涛.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物流科技,2005,28(117):1-4.

[3]张际春,楚立松.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17-18.

[4]何娟,朱健梅,曹洪.我国物流产业现状、约束因素和未来发展重点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8):81-84.

[5]杨春河,张文杰,孟燕萍.现代物流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论研究[J].物流技术,2005(10):38-40.

[6]王述英,王青.试论物流产业的属性及其组成[J].学习与探索,2006(2):228-230.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篇3

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理论认为,政治上讲国家之间的一切行为的基础都是国家利益,事实上,国际贸易同样如此,各国之所以进行国际贸易是由于根据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理论来说,各个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禀赋是不同的,而正是这种不同造成了各国对于国际贸易的追捧,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纠纷,如果将国际贸易比作是一辆汽车的话,那么这种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正是这辆汽车的发动机,差异越大,汽车性能越佳。基于这种理论,资本雄厚的发达国家出口资本、科技,而劳动力充足的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力或者说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同亚非拉地区进行贸易的情况。但这一理论也受到了巨大冲击,经过研究界的调查研究,美国具体来说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现象的发现极大的冲击了旧有理论,这对于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冲击,这也就催生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诞生。同时我们在这里要提到一个贸易怪相:当前各国间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为主,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美国同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能够被完美解释,但这种贸易关系并不被主流贸易体认可。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从微观层面对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

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立足于公司的成本及效益分析

从公司的角度而言,公司生产一件产品会面临三种途径:第一种,在本国生产然后卖到国外;第二种,本国生产,本国销售,自产自销;第三种,在海外开设工厂,直接在国外当地生产销售(外国直接投资),还可以委托外国公司直接在当地生产销售(特许权交易)。在先进国际贸易中前两者所占比例较大。第一种,出口贸易,会必然的面临高额关税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度提升,这会加大固定成本,而相反的第二种,在海外生产销售则可以省略掉这些成本,看上去很有优势。但是同样的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公司在海外直接办厂需要大笔的工厂开销指出,这可能比国内开办一家工厂成本增加许多。因此,具体战略的制定还需要认真分析。

事实上,一个公司是选择产品直接出口还是到海外投资建厂,直接决定因素是利润的大小。关税和运输成本较低是决定产品在本国生产然后出口到海外进行贸易成为最优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关税的高额,并且由于产品笨重或者价格低廉的话造成运输成本的上升,那么在海外投资建厂,在当地自产自销就会更为有利。另外在海外投资建厂的固定成本的高低也是是否选择在当地投资建厂的重要因素,因为一个工厂作为外来者进入海外市场必然会面临本地的挤压,那么成本资金上的优势将是公司战略的重要因素。

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立足于市场结构的分析

抛开公司运行成本的考量,来看一下市场结构的影响。首先进行市场结构的解构:产品差异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交易成本等。这些因素是决定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动因,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动因来进行分析,这也正是产业经济学的特性。

在小国经济中,企业出口的刺激性因素很大程度上应当属于规模化经营,应为国内市场的狭小,工厂规模的限制,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只有对外出口才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取利润。

近年来产业经济学中经常性研究的问题是把规模经济同产业差别化结合起来研究国际经贸和直接投资。传统的经济理论习惯性的将国家生产要素的差异当作是决定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中的国际贸易却并非如此,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出口的确实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因此便完全否定这种理论是不客观的,实际上,这种理论的问题所在在于理论的片面性。将规模经济的理论同这种理论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弥补旧有经济理论的缺陷,这就好像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

规模经济同产业差别化结合起来之后就能够很好的解决之前所遇到的问题,也就是产业内贸易现象。理论上,产品的差异化有利于商品的多样化生产。而鼓励单个国家生产多样化产品的规模化经营理论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在生产贸易上的互补合作。我们从这里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两种理论并不认同海外直接投资的行为,而是鼓励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国际贸易流的加速流动。

贸易和投资的决定:交易成本的问题

产业经济学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交易成本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事实上这是一种基础性的理论。这一理论范畴主要涉及着跨国公司跨越国界的垂直一体化、特许权贸易等影响着贸易成本的贸易活动。

特许权贸易是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一种常见而特殊的贸易形式,它的鲜明优势在于使得公司在海外具有竞争权利,也就是俗称的能够讨价还价的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特许权的获得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极大的增加了企业交易成本,并且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

跨国界的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主要是为了应对跨国公司所面临着的国际贸易纠纷,在纠纷中往往当地企业占据优势,这一理论就是应对这一现象产生的。

总结:事实上,在WTO的长效机制下,上述的国际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对于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和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它能够从微观的角度为国贸提出建议。事实证明,将资源投入到高效的技术与产品开发中能够获得更高的贸易盈余。最后,国际贸易及直接投资的决策时,务必统筹考略,立足于一个点,那就是能否给企业、国家带来利润。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法作业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篇4

作业

一、案例

1、某食品公司经理委托采购员牛某到山东采购小枣3000斤。牛某到山东后却采购小枣10000斤。第一批5000斤到货后,公司经理很生气,在严厉批评了牛某后,告诉财务付款,并警告牛某下不为列。几天后,第二批5000斤到货,公司经理坚决拒收,而且第一批多收的2000斤也要牛某自己处理。请问公司经理的做法有法律依据吗? >>分析

公司经理的做法不合法。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 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本案中,牛某虽然越权代理,但公司经理得知后安排安排财务付款,视为追认。对在途的5000斤并未作出否定表示,视为同意。(公司经理仅是声明“下不为例”,并未拒绝在途货物)。

案例

2、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所以法院有义务受理。

案例

3、第(2)有问题,原公司法第23条第(一)项规定: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人民币。第(3)条有问题,原公司法第24条第二款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

第(6)条有问题:原公司法第45条第四款规定,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7)条有问题:原公司法第34条规定,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

案例

4、该公司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根据《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是禁止任何人采用的手段,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作业二

案例

1、借款合同所规定的利率是违法的,根据法律的规定,利率不能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四倍,30%显然超过了,但是这个合同的其他部分还是有效的。

这个诉讼时效是2年,那么就没有过。因为,这个2年应该从1997年7月10日开始算,因为在王六甲要求宽限而王春同意延期时,诉讼时效从那时起中断了,到他们约定到期日1997年7月10日时开始重新计算。

担保人在1996年12月之前承担保证责任,但之后不用承担,根据《担保法》第24条: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的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的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207条的规定,借款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这个逾期利息的规定可以视为是一种违约金。

利率不合法。

案例

2、该自行车总厂的行为侵犯了牡丹江自行车和上海自行车公司的商标权,根据《商标法》第十三条应该对其行为予以制止、限期改正,赔偿上海自行车公司和牡丹江自行车总厂的经济损失、并处以罚款。

案例

3、首先应当判定该厂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该厂的声明具有虚假或欺骗消费者的成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等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可以认为该保温瓶厂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

案例

4、.有权有权向经销商和生产者的这属于产品侵权责任。

作业三

案例

1、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受尊重权,也可以应用民法的一般人格权.当然最好还是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案例

2、公司的做法是错误的,办理了税务登记就得按时申报.处理办法是先交罚款,然后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因为行政法强调效率,争议不妨碍行政措施的施行。

案例

3、不承担。人身保险合同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健康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依照人身保险合同,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为保险事故遭受人身伤亡,应该向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支付保险金。但是,被保险人自杀,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是对投保人已经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人应该按照保险单退还其现金价值。

案例

4、拆迁办的这种做法是欠妥当的。

(1).《该市城区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暂行规定》这个文件的效力值得怀疑,是否与上位法有冲突?我个人觉得是有问题的。(2)给其房屋拆迁证,对安置未作约定,这个做法肯定是违反新的《物权法》的,《物权法》规定对拆迁应该给予安置。

作业四

案例

1、(1)不合法。根据《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而在该案例中,王晶在递交辞职书的第二天就离开公司显然是违反了《劳动法》的有关规定。

(2)应该由王晶来承担太平洋电脑设计公司的经济损失,根据《合同法》第102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案例

2、根据我国《对外贸易法》第7条规定: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在贸易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者该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案例

3、(1)理由一不正确,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等等。因此,虽然该厂不是直接排入环境,但是却间接污染了环境,因此不正确。理由二不正确,因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是由国家环境管理机关来对排放污染物者征收一定费用,虽然该厂已经缴纳一定费用,但是却没有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来缴纳,也是不正确的。第三点有一定的合理性。理由四是不正确的,因为《环境法》第三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因此不受其酒店经营性质的限制。(2)南海酒店应该向市环境监理所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且负责治理。在此之后,南海酒店可以向负责其污水治理的污水处理厂追究责任。

案例

4、.(1)错误,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因此,法定代表人说没有权利监督显然是错误的。

(2)不合理,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该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3)不符合,因为会计机构负责人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而仅派审计负责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孙某不具有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资格,根据《会计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而在本案例中,孙某后面两个条件均不满足。

(4)不符合,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不合法,因为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5)不正确,因为甲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工业企业,根据《会计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不正确,根据《会计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签名并且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必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因此向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机构负责人负责签章即可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6)承担民事责任,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处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篇5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是从原材料投入开始,到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过程。A.生产过程 B.商品流转过程 C.销售过程 D.资金流转过程

正确答案:A满分:3分得分:3 2.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为200%时时比较适当的,说明企业的还债能力较强。A.历史标准

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B.目标标准 C.经验标准 D.理想标准

正确答案:A满分:3分得分:3 3.从数量上来确定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差异的大小及原因,以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的优劣的方法叫做()A.定性分析法 B.定量分析法 C.平衡分析法 D.比较分析法

正确答案:B满分:3分得分:3 4.工业企业最能总括地综合反映企业利润水平指标是()。A.成本利润率 B.销售收入利润 C.产值利润率 D.总资产利润率

正确答案:D满分:3分得分:3 5.下列哪个不是财务指标的局限性()。

A.财务指标可能导致绩效评价局限于过去的绩效,而忽略了影响未来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 B.财务指标不能反映非实物资产的运用成果 C.财务指标忽视对外部因素的分析

D.财务指标不能反映现在进行的创造未来价值的活动 正确答案:A满分:3分得分:3 6.()是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初期,从企业设立阶段开始,可以一直延伸到企业快速扩张阶段。A.创业阶段 B.成长阶段 C.成熟阶段 D.衰退阶段

正确答案:A满分:3分得分:3 7.息税前利润是指()A.营业利息与利息支出之和 B.利润与利息收入之和 C.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 D.利润总额与财务费用之和 正确答案:C满分:3分得分:3 8.某种债券面值120元,期限4年,年利率10%,折价发行100元,则该债券的直接收益率为()A.11% B.12% C.13% D.14% 正确答案:B满分:3分得分:3 9.()是指债券投资者在债券买卖之间持有期间的收益率,一般用于债券出售时衡量实际所得收益率

A.本期股利收益率 B.直接收益率 C.持有期间收益率 D.最终收益率

正确答案:C满分:3分得分:3 10.一般情况下,企业平价发行债券的利率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A.相等 B.略低 C.略高 D.高一倍

正确答案:C满分:3分得分:3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得分:30 1.原材料是构成产品实体的重要因素。为降低成本,合理有效地使用原材料的一般方法有哪些()A.经济合理的配料比例

B.改进产品设计,简化产品结构,减轻产品重量 C.合理进行材料代用 D.加强原材料的综合利用

正确答案:ABCD满分:3分得分:3 2.债务资金的特点有()A.投资报酬以利息形式支付,且不论企业经营业绩如何,都必须按时支付利息 B.利息率通常固定不变,利息按债券面值总额和借款总额以及规定的利息率计算 C.债务本金有确定的归还日期

D.利息支出一般列入财务费用,作为纳税减项 正确答案:ABCD满分:3分得分:3 3.固定资产按其使用情况分类,可分为()A.在用固定资产 B.自用固定资产 C.未用固定资产 D.不需用固定资产

正确答案:ACD满分:3分得分:3 4.下列属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的有()A.年限平均法 B.双倍余额递减法 C.年数总和法 D.工作量法

正确答案:BC满分:3分得分:3 5.影响市场占有率的因素有()A.企业生产经营条件 B.社会公共消费情况

C.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能力 D.企业商品流通条件

正确答案:AC满分:3分得分:3 6.资金筹集的来源渠道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来源,以下为资金筹集的来源渠道有()A.国家资金 B.银行资金 C.内部筹资 D.企业内部资金

正确答案:ABD满分:3分得分:3 7.综合财务指标体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A.指标要素齐全适当

B.综合财务指标真实、可靠 C.主辅指标功能匹配 D.满足多方面信息需要

正确答案:ACD满分:3分得分:3 8.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产品地位成本的影响,可能表现于以下各方面()A.产量 B.质量 C.物质消耗 D.工资 E.制造费用

正确答案:ABCDE满分:3分得分:3 9.企业绩效计量的财务指标有()A.净收益 B.现金流量 C.生产力 D.投资收益率

正确答案:ABD满分:3分得分:3 10.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内容主要有()A.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B.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C.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D.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正确答案:AC满分:3分得分:3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得分:40 1.企业在存在剩余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为充分利用资源,可考虑增产新产品。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2.社会商品购买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通过市场上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原则。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4.物化劳动消耗量又称劳动占用量,是指占用的资金、商品、仓库、营业场所以及设备等。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5.进货周期是影响商品储存量的主要因素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6.生产经营成果与劳动力数量成正比。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7.财务指标不能反映现在进行的创造未来价值的活动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8.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9.非财务评价体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0.销量变动不仅影响利润额,也会影响保本额。()。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 11.影响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一是本企业生产经营条件,二是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能力。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2.货币流入是指外地居民和集团单位通过银行、邮局汇入货币和随身带入货币。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3.市场需求是影响商品储存量的主要因素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4.预测固定资产需要量分清主次,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5.在连环替代法下,只有保持顺序连环地逐一进行计算,才可能保证各因素变动影响值之和等于总的变动值。()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6.货币流出是指当地居民和集团单位因种种原因要通过邮局、银行汇出货币和随身带出货币。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7.债务资金的特点是债务本金有确定的归还日期。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8.必须通过周密的计划,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统一轨道,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并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9.交换价格不必符合买卖双方的要求。A.错误 B.正确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篇6

中国海域辽阔,海洋自然条件优越。海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个部分。海洋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陆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借助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壮大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也能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成就斐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保增长、扩内需,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7.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9397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0690亿元。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海洋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不断壮大的道路,从海洋渔业、海洋盐业为主,发展到以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油气、海洋船舶等传统产业为主导,以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教服务等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优势突出、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启动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可以预见,到2020年,我国在由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方面将迈出重大步伐,而基于陆海统筹和联动基础上的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将对推动国民经济实现科学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积极重要作用。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共二十四章。首先介绍了海洋经济产业的概念、分类标准、统计标准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环境及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然后详细分析了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行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海洋经济做了关联产业分析、试点区域分析、其他重点省市分析、技术分析、标杆企业分析、投资及前景分析,最后报告详细列明并解析了与海洋经济产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和规划。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篇7

一、演化经济学的政策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演化经济学不断发展壮大, 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被许多人认为是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抗衡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 偏好不变, 技术和制度给定, 采用最大化和均衡分析方法, 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化行为 (这一假设本身暗含了完全理性) 和均衡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演化经济学则具有如下特征:假设有限理性, 基于群体的思考方法, 重视新奇, 认为历史重要, 采用有机系统观。

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体系可分为三层 (图1) :最外层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条件”, 第二层为创新体系, 最内层为生产—消费体系。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只关注最内层, 而不考虑其他。演化经济学则认为生产体系是与整个创新系统互动的, 而这两者又受历史条件的影响, 同时又塑造着新的历史。图中的双向箭头表示着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同层级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在基本假设、分析方法和主要内容上的差别, 导致了它们经济政策上的不同主张。新古典经济学的政策是基于因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理论, 但演化经济学认为, 市场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 它是驱动变革所必需的。因此围绕市场失灵并以其作为参考点的核心观点拟定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 通常意义不大。演化经济学的政策观遵循如下原理。

最小限度打乱原理。演化经济学重视时间的不可逆性, 强调历史是重要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历史, 不同的历史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类型。这种异质性意味着政策应该是情境特定的, 所以, 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本国或本地区历史遗留的社会规范、文化传统, 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策。但重视历史并不意味着“锁定”或政府可以无所作为, 在新的情势和环境下, 它们必须要经受人类能动作用的改变,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过去经验的理解和创造性转变。

不确定性与意外原理。不确定性使得政府不可能为经济发展设计一条最优的路径。新古典经济学的政策目标是纠正市场失灵, 使之接近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帕累托最优情形。但演化经济学认为, 经济政策所面临的环境和政策结果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无法排除的。一项政策出台后, 受其影响者会采取应对行为, 这些行为及其结果都可能与政策最初预期不一致。所以, 演化经济学主张经济政策需要具有模糊性, 从而给行为人的创造性行为留有空间。

创造力原理。演化经济学采用个体群思考方法, 重视异质性, 强调新奇的创生。这意味着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差异, 要容忍异端, 充分发挥个体和地方的积极性, 允许多样化的制度试验。

质量型的经济政策主张。演化经济学强调制度之间存在互补和互动的关系, 认为应该放弃对最优制度或核心制度的追求。演化的技术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协调和促进不同制度、组织 (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 之间的学习、互动和适应, 从而促进创新的产生和扩散。

系统政策观。演化经济学认为, 经济是一个系统, 经济政策必须与自然环境、政治体制、文化传统、非正式制度等协调一致。因此, 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政策的市场失灵观, 演化经济学强调的是系统失灵。

试验和政策学习原理。演化经济学认为, 政策不能依赖专家的理性设计或领导个人权威, 而是强调多样性的创造活动, 即允许行为主体进行试验, 这也就表明了政策学习的重要性。

二、演化经济视角下国内光伏产业政策比较及其缺陷

(一) 国内光伏产业政策比较

太阳能光伏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世界各国都出台政策予以引导和扶持。大致而言, 国际上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是资金投入;二是税收优惠;三是政府采购。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 如《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等。在国家的引导下, 各地区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本地区光伏产业发展, 典型的如江苏、河北、浙江、上海、江西、山东、北京等地, 均通过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支持当地光伏产业发展。辽宁也将光伏产业纳入重点发展领域, 2011年出台《关于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行财政补贴的实施意见》, 决定设立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财政补贴资金, 专项用于扶持“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发电产表1业发我展国部。分各地地区区光伏主产要业政政策策比内较容见表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各地区有关政策文件整理

(二) 国内光伏产业政策的缺陷

中国及各地区的光伏产业政策与国外的政策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国外的政策完善和具体。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看, 国内光伏产业政策主要存在如下的缺陷。

1. 各地区政策明显趋同。

各地区光伏产业发展水平不一样, 在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实力也不一样, 各自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也显著不同。比如, 江苏、上海等和江西、青海, 再如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和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 其经济结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文化习俗、思想认识等方面差异显著。但这些地区的光伏产业政策并未充分考虑各自条件的不同, 政策着力点有很大雷同, 导致各地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 反而造成低水平重复竞争。这与演化经济学重视地方发展的独特历史条件, 强调政策是情境相关的主张相悖。

2. 忽略创新体系的培育。

一份研究 (赵丽莉, 2011) 表明, 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用于投资阶段、生产阶段、消费阶段的分别为28.23%、22.58%、41.12%, 而研发阶段的政策工具仅占8.07%。对光伏产业研发阶段的相应政策少, 应用的政策工具类型也有限, 没有从创新系统的整体角度去采取政策, 如忽略了创新系统中的教育科研机构、技术传播和转移机构等。这与演化经济学重视质量型的政策相违背。

3. 忽视政策的系统性。

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些是地方性的, 而另一些必须由国家制定和推行, 比如《电力法》的修订。我国的“光伏屋顶计划”涉及的并网问题、第三方投资的介入均与《电力法》有关内容矛盾。这反映出国家鼓励光伏发展的一些政策与已有的法规之间是不协调的。各地方制定的政策中, 大多只分别列出了补贴、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内容, 却没有将光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做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考虑, 忽略了各具体政策之间的关系、新政策与已有政策之间的关系、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性等问题。

4. 忽视政策学习。

政策制定、完善、修改, 需要政策制定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反馈、交流、互动。一些地区常常是政策制定完就完成了任务, 对企业的宣传、培训不够, 不重视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 缺乏对政策实施过程的动态跟踪和评价。

5. 重视招商, 忽视本地综合能力的培育。

国内许多地区在发展光伏产业时都注重招商引资, 借助外力来发展, 而吸引的手段主要是靠一些土地、税收、劳动力等优惠政策。但是光伏产业本质上属于复杂的高技术产业, 要吸引外部资金, 需要有较强的本地能力, 如良好的教育体系、健全的要素 (资本、人才、技术等) 市场、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这才是对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因素。

三、对辽宁光伏产业政策的启示

辽宁光伏产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在某些环节有自己的优势。但对比其他地区, 辽宁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存在明显欠缺, 必须系统性地加强对光伏产业的支持。

(一) 制定专门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辽宁光伏产业仅有一些市级规划, 致使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应用、产业化、市场开发步调不一致, 光伏市场发展缓慢。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政府起着一种选择机制的作用, 这种选择不仅体现在事后, 也体现在事前, 产业规划就是这种选择机制的一种体现。因此辽宁应制定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在全省选择合适地区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而不能将光伏产业集中在锦州一地, 应鼓励多个地区进行多维度探索、试验。

(二) 加强光伏产业创新体系的培育

辽宁光伏产业政策中尤其缺乏对产业创新体系的考虑。辽宁光伏产业科技投入不足, 研究成果转化缓慢, 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 缺乏综合解决方案, 大部分光伏企业创新能力差, 技术进步缓慢。但另一方面, 辽宁在多晶硅提纯这一光伏产业的源头技术方面又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人才方面, 个别学校开始培养光伏等新能源方面的人才, 但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却明显落后。所以, 辽宁必须对光伏产业创新体系有一个整体考虑, 从创新的生产、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扩散、创新基础设施的完善、创新要素集聚与整合等方面, 弥补欠缺的环节, 促进创新体系内各部分之间的互动, 最终构建要素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创新体系。

(三) 对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

辽宁省光伏产业链以单晶硅生产最强, 其他环节如多晶硅提纯、电池组件、生产装备等产业链环节规模较小, 造成整个产业体系不完整、不均衡, 难以形成内部良性循环的自增强态势。此外, 辽宁对于光伏产品的应用方面还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因此, 辽宁的政策不仅要关注光伏产业链中薄弱的生产环节, 还要支持光伏产品的普及应用。

(四) 重视对政策的跟踪、评价

各国的光伏产业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这也体现了政策的实验和学习性质。辽宁应根据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价、企业的反馈, 适时对政策进行修改、完善, 保证新政策与已有政策之间的协调、政策体系与产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协调。

摘要: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我国及许多地区也争相出台政策扶持光伏产业发展。但这些政策多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看, 这些政策还存在政策雷同、忽视创新体系、政策系统性不强、忽视地方能力培育等缺陷。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特征及其政策原理, 分析了国内光伏产业政策的不足, 最后针对辽宁光伏产业政策指出了改进方向。

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分析 篇8

关键词:汽车产业;规模经济;并购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由于其在占地面积、厂房规模、生产设备和技术开发上的巨额资本投入,必然要求制造企业有足够的规模才能实现生产所带来的效益。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生产分散、规模过小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汽车企业的生存环境、发展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年产量超过千万辆的国际竞争强手的挑战,按照当前的生产规模水平,绝大多数小企业将会失去生存机会。因此,如何进行产业重组,按规模经济的原则,建立以高技术为基础的规模生产集团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规模经济与汽车产业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其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的趋势。汽车产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按照规模经济的原则组织生产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灵魂。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在以产量(规模)为横轴,长期平均成本为纵轴的坐标系中,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小有效规模点)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越过最优生产规模点以后,成本会缓慢上升。

二、国内外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目前,我国共有1000多家各类汽车厂,这些厂家遍布于全国除西藏、宁夏以外各个省份,它隶属不同部门,互相分割。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批量小。据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103家整车生产企业,超过日本、美国、西欧汽车生产企业的总和;但我国汽车年产量总和仅相当于丰田一家的年产量。在这103家企业中,年产5万辆以上只有12家,其余91家的生产规模都相当小,远未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1、国内外汽车产量比较

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比2005年增长27.6%,已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全年的汽车产量中轿车产量为387万辆,增长39.7%。据统计,2005年新增汽车产量为157万辆,其中轿车为110万辆,年度增幅之高,为世界各国所罕见。我国汽车产业总体规模很大,但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与国际汽车企业横向比较我国汽车企业的生产规模虽然近两年增长很快,但规模仍然很小。

2、集中度比较

汽车产业生产要求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生产集中度是衡量企业规模结构的重要指标,直接表示了企业生产的垄断程度。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使企业规模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格局演变。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低,是同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水平低相对应的。

3、产出的规模比较

我国的汽车产业存在着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因此,进行结构调整,实施横向购并,实现规模经济确实是我国汽车产业改革的当务之急。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汽车产业。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产业的30%。地方、部门零部件产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

三、实现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民族汽车产业逐步失去贸易和政策的保护,被迫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同世界各大汽车巨头同台竞技。然而如前所述,汽车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没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将无法取得相对成本优势,从而失去竞争条件和能力。我国汽车业的企业个体规模普遍偏小,均未达到最小有效生产规模,离最优生产规模距离更远,同外国大汽车企业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所以当务之急应尽快扩大我国汽车业的个体生产规模。

1、对汽车产业进行战略重组

企业并购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资源互补的行为,可以发挥经营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分工,采用先进技术,产生规模效益。我国汽车企业的并购行为目前应以横向并购为主,由行业的优势企业并购相同类型的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实现汽车产的战略重组。美国历史上曾有过2000多家汽车企业,现存的三大巨头企业是经过上百年的竞争、淘汰、兼并、联合而形成的。我国加入WTO后,汽车产业的散、小、乱现象必须通过并购进行战略重组才能消除。在整车市场上,针对不同车型的市场结构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展开。轿车、轻型载货车应以上汽、一汽、东风为龙头进行并购重组,淘汰劣势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整个行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促使市场结构向寡头型过渡。

2、构筑有效的行业壁垒,加强汽车产业的宏观调控

在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汽车产业,规模经济是构成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然而,现有企业规模不够,经济力量不足以构成壁垒。为振兴我国的汽车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使之真正发挥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关键要有一个符合汽车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政府应对企业起始规模进行法规化,对生产达不到起始规模的企业不准其进入,从而将规模经济壁垒转化成政策壁垒。同时,要改变汽车产业部门的条块分割体制,对全国的汽车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对外开放市场完成向内开放,减少企业之间竞争障碍,通过政策的支持鼓励,让企业在统一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市场扩张。

3、通过战略联合提高汽车产业竞争能力

我国汽车产业尚属于幼稚期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汽车产品不论在质量方面还是价格等方面都与国外产品存在不小差距。采取与国外汽车工业巨头结成战略联盟方式,分享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迅速缩短我国汽车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汽车企业应依据自身的优势,与若干个具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使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国内化,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和竞争中全面提高汽车企业的实力。通过战略联盟,改善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现状,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我国企业的生产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4、改善市场环境

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要有强大的市场购买力作为先决条件。而市场的形成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汽车消费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诸如收费过多、过滥的现象。为实现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增加汽车市场的需求,加速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政府有必要推出鼓励汽车消费的一系列政策。首先取消各种不合理的税费,切实降低消费者的购后成本,从而让汽车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通过价格支撑市场。其次做好汽车信贷消费,放宽消费者购车贷款条件,缩短消费者信贷消费环节,从而推动汽车需求的增加。有力的信贷支持将为消费者提供购车贷款、分期付款等各种购车方式,以大大推动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

5、把创新作为汽车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就是创新。企业要持续全面的创新,为其发展壮大注入不竭的动力,一定要坚持制度创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技术创新,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开发体系。坚持管理创新,形成高效灵活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的汽车企业集团应特别强调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可以形成企业核心技术充满生机的科研群体,从而获得持续的新产品研制与开发能力,并转化为强大的进入市場和开拓市场的力量,开发出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规模与产品。(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黎新平.论中国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问题[J].经济评论,2001(5)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篇9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高素梅

2011-6-10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中央促进经济加快平稳发展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工业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态势,运行质量相对较好,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为“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1年一季度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一季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行业的生产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一季度全国工业的增加值增速达到了14.4%,比去年的三四季度提高了0.9%和1.1%,三月份本身月环比提高0.7%,工业执行的质量和效应也正在好转;工业利润实现34%增长,利润率为

6.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中小企业的活力也在日益增强,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达到了16.8%,高出全国工业2%,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41.7%和31.3%,占全国工业比重均超过60%以上,中小企业今年年初的活力日益增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二是全行业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恢复态势,一季度,外贸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8.3%。三是区域的发展协调性也在明显的增强,中西部的增长潜力加快释放,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四是信息化水平迈出了新步伐。一方面是互联网兼容用户快速增长,同时,网民的数量明显增强,电子商务交易额也大幅度增加,比2005年增加了3倍。此外,三网融合稳步推进。去年选择的12个试点地区目前运行良好,网络覆盖稳步推进,信息服务质量日益提升。3D发展进展良好,1~3月份累计3D用户已经达到了6190万户,本年新增用户达到了1480余万户。3D新增用户的增长,对整个移动用户贡献率达到47.6%。

由此可见,电子信息产业一季度开局良好,从规模和效益上看,电子的增加值增速一季度达到15.3%,高出整个工业0.9个百分点,利润增长42.2%,利润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产品升级加快,平板化、网络化、绿色化的趋势明显,平板电视占比超过了80%以上,从今年整体情况来看,3D已经成为市场销售热点,但目前仍是以理念为主,真正销售量从总体规模上看还有不足。产业投资发展迅猛,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由宽松到稳健,今年新增的投资增长应该占整个电子的全部投资超过40%以上,主要体现在元器件、光谱产业上。

2011年产业发展运行环境分析

从总体态势上看,各国经济在刺激政策的持续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复苏较好,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没有完全消除,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短期内全球经济仍然是在曲折艰难中缓慢复苏。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的内升动力依然不足,另一方面消费信心和投资的意愿依然不足,此外,科技进步转化的长中期性目前为止没有改变,科技进步的转化现实生产力依然不足,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期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后劲还有一个需要过程。

全球经济进程不均衡,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不平衡。另一方面,资源型和消费型国家之间不平衡。另外,发达体与经济体经济发展进程日益分化,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影响了整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投放大量刺激经济的一些政策资金投入,使得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干扰经济持续复苏的因素也在增加。一个是全球贸易保护在加强。2010年,我们国家遭遇到的贸易保护调查46起,金额约为70亿美元,比上年有大幅度的增长。

调查重点是信息产业,有LED和软件等。在另一方面,近期美国在质疑我国新能源包括稀土,接下来,稀土成为很可能争议的热点。另外一些国家更加关注我国

TWO的承诺,以及利用多变双边会谈,不断向我们施加经济压力。同时,股市和汇率波动的加剧,使得外贸企业增加成本压力,美元贬值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的影响。

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加快全球各国为加快本国经济全民复苏,各国都在加大了对本国产品出口力度,都在想通过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出口,来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另一方面日本地震,导致了世界竞争加剧。由于地震影响,使得整个产业链出现了一些供货紧张,这样导致了全球包括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像欧洲半导体价格,出现上涨了25%以上。

从国内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正处在回升相好和稳定增长关键期,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平稳发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产业发展增进后晋,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强,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稳健,通胀压力上升,使得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

首先看一下有利因素,一个是各级政府“十二五”规划项目储备发展比较良好,对我们整个产业发展后劲有一定支撑的力度。例如广东省,那么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还有平板显示基地,以及战略经营产业材料研发等。这些都开展了产学联动机制,对整个产业发展后劲起到了支撑作用。

二是产业转移,进一步支撑优势企业的发展,发展的优势。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经进入到快车道,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应该说正在开展。

特别是从去年年底情况来看,中西部的整体发展速度,应该说是高于平均水平,占全国的比重在明显提升,产业转移的趋势,我们认为在进一步的加强。这种趋势的发展,我们认为更加有利于支撑优势企业,使他的优势更加发挥。

第三个是战略吸引产业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国务院在今年出台了32号文件,鼓励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总共提出了七个方面,和我们关系较多的是新一代技术,新能源以及高端制造,像这些我觉得都是对我们整个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市场空间。

工信部提出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结合,要用新技术推崇新产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抓好行业指标的规划措施,要注重发展生产型行业,这个战略性生产提出了一些措施,那么像这些我觉得对我们产业发展有一定良好的支撑。另外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仍然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

从财政支出情况看,我国的财政仍然具有较强的扩能力,国债和地方余额合计起来占GDP不足40%,和国际上规定的警戒线差的很远。另外就是国家继续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以及包括新闻连接的政策像这些在进一步支持和产业发展,从宏观政策看,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这个政策继续实施,战略新兴产业政策,逐渐的推出和落实。从产业看三网融合,发展新一代融合技术,支持重大专项等等这些产业政策,都在逐步的落实,这些都有利于支持产业发展。最后是转方式调结构,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一个是两化深度融合,工信部提出了几项措施:加强工业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装备制造和技术改造应用,推动智能电网和信息的发展,这些和信息产业息息相关;另外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第三是发展新一代的通信技术;第四是推动国家专项技术的转化,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这些对我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该说是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像国家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以及清理地方政府融资的平台,治理产能过剩,这些会影响行业投资进展,另外取消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以及各个城市大中城市在解决交通拥堵,出台了一些限制的措施,这会影响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减少部分产品出口退税,近期国家在讨论,要缩减贸易顺差,这样可能要对出口产品的退税政策进行调整,我们应提前做一些前期准备,哪些产品我们认为是可以减的,哪些是不减的做前期准备,也好给国家修订政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对产业发展,应该说起到一些保护的作用。

另外,通胀压力与生产成本攀升也不容忽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CPI和PPI大幅增长,今年三月份CPI超过5达到5.3%,由于流动性过剩,农产品价格上升和成本推动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使得CPI上涨,这样也致使企业生产成本的压力不断积累,今年1~3月份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以及出厂价格出现了倒挂,工业储量价格同比增长是5.5%。工业品购置价格同比增长9.6%,倒挂了4.1%。劳动力产品增长15%到20%,财务产品平均增长2.8%,以及支出增长27.7%。这些使得企业整体的经营成本上升,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企业经营成本已经超过了越南、菲律宾30%以上。这些对企业发展都是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还有资源环境约束,在进一步增强。

近几年我们国家由于粗放式发展,高污染高排放,环境损伤严重,为了加快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强化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物种也将增加,区间发展的空间和排放空间也会详细的增加,还有日本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国家大部分半导体来源于日本,日本震后,我们国家很多企业要寻找新货源,一方面在货源上增加难度,另一方面提高了成本。

同时在短期内引起国内原材料尤其元器件产品价格的上涨,从北方的中关村的市场价格和深圳的市场价格来看,今年一月份整个国内半导体上涨10%,元器件价格上涨10%。这些对我们下半年的企业发展,应该说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些企业库存,原材料购置价格,存货出现了问题。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篇10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本文从民营经济在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并从民营经济的产业发展前景进一步阐明民营经济将是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贡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要实现三次产业间的合理、优化,需要寻找这样一个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儿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内在要求等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第一,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从从业人员的构成看:

表11993年>2005年全国及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构成产业分布表(%)

资料来源:1994—2006年统计年鉴

从1993年到2005年我国就业人员总增长率为13.50%,而个体私营就业人员的总增长率为238.10%,说明个私经济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表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30.6%。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重有升。可以说 如果没有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贡献,我国整体的产业构成可能更加不合理。从产值构成来看:

表2全国私营企业产值的产业结构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1.84%、34.30%、63.86%,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15.2%、52.9%、31.9%,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优化程度越高。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更一致,更相吻合。因此,虽然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布局不合理,但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作用,可以肯定的说我国的产业结构还达不到当前的程度,会更落后,更不合理。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整理资料如下:

表3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外商投资、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构成表

上表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从表中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55.14%,其中民营经济达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7.64%。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303.94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225.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66%,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76.07%。随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决定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表4分类型的建筑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员分布表

以上资料根据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得到,2004年分类有所变化,因此整理不出以后年份的分类型的资料,所以产值资料只能到2003年。

上表资料表明,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从业人员比重由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在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显示出了主导的地位或即将成为主导的趋势,对第二产业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较量、整合、改革起到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我们可以肯定在第二产业内,民营经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会继续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使第二产业内部各成分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促使各个行业更注重质量的提升,更注重自身竞争力的增强,从而实现效益型增长。因此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是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集约型内涵,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这正是我们对第二产业进行调整的目标。

第三,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和发展前景分析。到目前为止民营经济还没有或很少进入的领域有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等领域,因此,本文对第三产业中能够得到数据的,也是民营经济分布最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进行分析,从中说明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及在第三产业内的发展空间。分析从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两方面展开(以下分析资料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首先,对批发业进行分析:到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5.81%、3.66%、60.52%,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7.79%;在营业总收入方面的比重分别为:30.63%、6.82%、62.55%,私营经济营业收入比重为17.25%。限额以上零售业,到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2.96%、5.14%、81.90%,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24.57%;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9.00%、6.88%、84.12%,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25.72%。限额以上餐饮业,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6.52%、17.97%、75.51%,私营经济这

一比重为45.14% ;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4.25%、19.48%、76.27%,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45.64%。可以看出,在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领域,不论是吸纳就业,还是创造财富,民营经济都占有绝对比重。随着非公有制36条的贯彻事实(落实),过去不对民营经济开放的领域,如电信、电力、石油、航空、铁路及公共卫生、国防等领域已经开始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不久的将来民营经济将与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展开竞争,打破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向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肯定,在第三产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要大于第二产业,随着民营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第三产业实现质与量的飞跃,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使我国的整体产业布局向着合理的目标前进。

不仅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一些领域民营经济以成主力军,在第一产业民营经济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其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进军,民营经济对提升第一产业的层次、品质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年份

[2]保育钧:中国民营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黄孟复:“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性的变化将继续进行

[4]黄文忠:民营经济是个科学的概念

[5]张德铜:民营经济的特征分析与发展对策

[6]史忠良:产业经济学

[7]冯秀恳:论民营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上一篇: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下一篇:2022学年一年级新生家长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