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调查表(精选8篇)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大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了
解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观念、能力、环境,我们小组组织实施了此次问卷调查,感谢您的配合!
1、你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如何?
A、很强B、一般C、比较弱D、弱
2、你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职责吗?
A、是B、不是C、不全是
3、你认为大学生要创新,最缺乏的是什么?
A、资金B、氛围C、信息知识D技能指导
4、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你认为该计划应主要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培养?
A生个人发展需要B地方经济发展需要C、人才市场需要D以上三个都满足
5、你对知识产权的了解有多少?
A、一点都不了解
B、只知道关于知识产权的实事
C、了解专利申请的各个过程
D、我曾经申请过
6、如果外部环境比较良好的话,你会实施你的创新计划吗?
A、会B、不会C、看情况
7、你毕业之后的的规划是什么?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 这就要求本世纪的人才不仅具备渊博的学识, 而且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立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落实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决策背景,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突出强调出来。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的精神发展的有机统一成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是彼此割裂分开的两个部分, 它们都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表现。人的思想和意识的产生、发展是在人的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无论是物质生产实践、艺术生产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是如此。创新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在人的思想内的实践预演, 它既是过去实践的精神结果, 又是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这种观念性的东西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需要, 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实践能力是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目的、计划、方案等思想意识的东西付诸行动的执行力。已经具有的实践能力对更高水平的创新意识的产生促进作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来自实践, 同时对即将进行的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实践者来说, 都属于其已经发展的精神素质的有机部分。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素养, 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要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培养具有独立个性、有能力担当社会、时代所赋予的责任的大学生, 高等学校的教育也必须依此为标准进行革新。
二、从不同学科领域来认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发展进行审视, 进而更全面地理解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1.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
一般来说, 无论科学上的发现, 还是一般的创新活动, 都源于人们的实践。创新型人才不仅勇于提出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 而且具有将卓越的创意和理论付诸行动的实践能力。同时, 团队协作、随机应变也是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应有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对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 也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例如, 心理学家巴伦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在人际中交往喜欢独处;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爱好次序和精确。
再如, 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 将创新型人才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强;二是自信心强;三是敢于冒险;四是有理想抱负;五是不轻信他人意见;六是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七是有基本的审美观;八是幽默感;九是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十是具有好奇心。
东北师范大学房国忠、王晓钧等也在此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他们认为, 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有:高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成就动机) ;广泛而稳定持久的兴趣 (志趣) ;勤奋、有责任心;积极的情感, 高度的情绪自控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竞争意识与危机感;自信心强、坚韧有毅力;有勇气、果断、敢于冒险。其中高自我实现的需要、广泛而稳定持久的兴趣属于创新型人才人格特质中的个性倾向系统, 其他六个人格特征为人格特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对于创新型人格要素的研究成果说明,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人格特征的有机成分。对于大学生来说, 在当代及未来可预见的社会生活中,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无论是对学生个体发展, 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2.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身上。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在我国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黄金时期, 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至25岁。他们具有成长迅速、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掌握新技能快速的特点, 还具有精力充沛, 思想发展整体上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等身心特点。他们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立即投入社会不同领域的生活中, 很快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因此, 他们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状况说明,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 是恰当的、必要的。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 符合大学生进入社会继续发展的自身需要;另一方面, 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对人力资源和新型人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靠人才, 基础在教育。高等学校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求变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方面应该且必须担当起责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 从哲学的角度看,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与提升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 无论是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学校教育等都不是决定性的, 只有人个体自由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才是决定性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高等教育来说, 要实现确定的教育目标,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我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 就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掌握人类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上来, 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不是先验的, 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确立并发展的。人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才使自己“处在”一定的主客体关系之中, 他作为这种关系的建立者和推进者, 才是其中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他们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三、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社会发展已经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因此, 高校就必须拿出相应的对策, 来实现这一标准。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制度、课程内容、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结构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 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隋延力.创新人才的识别与培养[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4) .
[2]黄宝强.创新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徐春玉, 李绍敏.以创造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 2003.
[4]房国忠, 王晓钧.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新世纪,与之相对应的学校教育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信息、知识的总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最好的天才学生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如此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这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
一、引导寻疑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好奇心理,能促进学生思维,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进行探索活动。那如何引导学生寻疑质疑呢?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恰当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愉悦心理,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提问的满足感,并让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将新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难点处质疑。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布局,艺术特色等方面提出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二、强化自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角色意识过于强烈,顾虑太多,担心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担心学生提出问题太偏,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而使自己难堪,所以往往忙不迭地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在学生探讨问题时过多介入,对疑难问题越俎代庖,全权代劳,致使学生滋生依赖情绪,从而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教给方法。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学,才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真可一举多得。
三、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源,是创新之本。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能力,他可以促使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具有创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只要提高了人的想象力,也就提高了思维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主要在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教语文,不能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知识、结论,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捆住他们想象力的翅膀,而是应想方设法使他们在读写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处于创造的气氛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诱导学生恰当地进行想象,能让学生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内心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民主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民主化就是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看成是学生的用武之地,对学生少一些指南、埋怨、强迫、命令,多一些理解、信任、引导、鼓励,尽可能达成师生认识的统一。情感的和谐,创设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超水平发扬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教学的民主的程度愈高,学生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的能量,越能发挥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强烈的动机、浓厚兴趣、饱满热情、顽强的自信和毅力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不乏有创造性。
摘要:本文试以时代与社会需要为目标,剖析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因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的外因条件,运用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企求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作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祖国的明天如何,就要看今天的学生状况。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强调的“与时俱进”指示精神,我们的教育本身就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作为体育工作者就要放眼明天,着眼今天,力破陈规陋俗,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逗痛葱戮瘢顾浅晌胧本憬淖婀ㄉ枋乱档暮细窠影嗳恕?/div>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出由来已久,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这种高素质人才最关键的是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没有创新,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准,社会就不会前进。创新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实施新课标后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共识。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新课标的实施,如果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中学体育同样必须以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为已任。2 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允乐观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有识之士为之呐喊助威。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尚没从学校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退出其活动舞台,因此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允乐观。不少学校为抓升学率,对体育并不重视,体育课仅作可有可无所谓“副课”,有的仅仅作为活动课。2.1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根据某校高三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上体育课目的调查,为考体校而参加训练的仅为16名,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目的模糊,有的甚至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接受所谓的体育知识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2.2 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长期受“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以传授为主,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学生创造思维匮乏,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失去应有的宽松、和谐、愉悦的本色,导致了学生厌倦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2.3 教学内容杂、浅、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大量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许多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什么深度,又没有同社会、家庭接轨,缺乏让同学们终身受益的内容。陈旧的内容,低水平上反复,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了源泉,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也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体育课上应付不了事。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3.1 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3.1.1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掌握体育技能,用心
爱心
专心
要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倡积极的自我精神,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3.1.2 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气氛的基础。教师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以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的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搞好创新教育。3.2 重新认识现行体育课堂教学
3.2.1树立新型的体育观。多年以来,体育课教学偏面重视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和考察,致使体育课成为体能课,导致了体育课活动方式简单、枯燥、僵化。在新时代,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转变到发挥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多元功能上来。以创新意识积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欲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3.2.2 灌输“终身体育”的新思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从意识、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增加实用的健身教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等课程内容,让学生的体育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使学生立足当前,放眼终身,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觉锻炼的意识。
3.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循规蹈矩、永远步人后尘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大胆的、新颖的创设来培养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4.1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各种有效的组织和练习,以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强调体育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种方法的适应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问题假设、实验性练习、验证练习、结论评价等教学步骤,让学生去发现(确定)目标,建立问题情境,组织提问和演示活动,揭示一般原理,并将一般原理和概念付诸应用于活动中。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创造教学法
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把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
4.3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倾向和思维方式等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在教师有计划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帮助。在合作讨论法中坚持“积极互赖,相互促进,个体责任,小组加工”四个要素。4.4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假设、用心
爱心
专心
推理、验证过程中对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探究,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情境游戏法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用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练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教学的认知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历来注重的老问题,又是新形势下、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更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和教育责任,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走的路并不平坦,我们应以开拓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知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精神去不断探索。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心
爱心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时代和社会的形式和要求。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二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三是市场经济的现实,四是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形势都对研究生同学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当代研究生将是创新大军中的主力,肩负着光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对知识经济,要求研究生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这种形势下,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形式和要求,学习是首要任务,成为创新人才是正确的成长目标。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加以思考,就能确立自己的理想自我,这就是立志。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应该自我发挥,主动专研,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学习状态上,我们应该围绕学过的内容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要勤于思考,乐于提问;在学习层次上,要继承,但更要发展、创新。在创新方面,我们要唤起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起自己的内在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充分调动自己的一切潜力,时时处处进行创新活动。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等等。总之,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人成长的标志,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从总体来看,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时,反思和革新传统发展观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被普遍接受。
09初等教育专业黄昌庆
[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生;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发展
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的最初6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是啊,今天的孩子之所以被磨掉了天资,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的种种规则、制度、经验的制约,束缚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个性特点的发展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种种原因,剥夺了孩子们创造的天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往往有不少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生活的依赖性很强,学习上有惰性,怕吃苦,不愿动手劳作„„这些表现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挥。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小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低下。我们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和发展需求,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教育才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做好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最主要是做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江泽 1
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已经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一个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觉悟、有道德、身体健康、有知识的创造型人才,是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全体、个性三个发展,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努力挖掘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故此,我们的教育要顺乎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需求,创造促使学生发展的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挖掘他们的天资——创造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
每个小学生生来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如何才能最好地挖掘这种潜质是当今教育关注的问题,良好的环境,丰富的生活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象,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效果,这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简要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过分强调知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首先,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不是机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努力创造。
其次,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学生应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开拓创新。
再次,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最后,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最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引路人,和学生互相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成为学生最知心的良师诤友。
二、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励质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强烈好奇心,是学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奥秘的动力,是培养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剂。学
2生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催动下,才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创新兴趣。小学生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想法。我们都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逐渐与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不墨守成规。让问题进课堂,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精心设问。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一定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必须按教师“画的线”去走的现象,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性,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问,鼓励学生质疑,在同中求异,遇问题多从几个角度思考,不被表象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的关键,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强化创新意识,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问,首先要教学民主,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猜想,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谦虚,对于学生的发问和大胆质疑,要加以肯定,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或错误的,也不能批评和任意抹煞。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在肯定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上不合理的原因,再由本人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自思自明。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创新、质疑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再次,在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和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平等性,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差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是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不能只关注优等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忽视对中、差学生的培养,要善于发现其优点、特长及创
3新的潜能。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无论用哪种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讲究创新方法总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色”,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小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首先,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增长小学生的知识。丰富的知识可以引发小学生创新的火花,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触类旁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知识的难度、深度,而要从拓宽层面入手,从培养兴趣入手。其次,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打破教师向小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尽可能培养 小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让小学生提出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问题箱、评选最佳小问号等形式,形成一种能公开提问、感受提问很了不起的氛围,教师要耐心倾听、及时挖掘,鼓励和激发小学生探索的欲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最后,帮助小学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小学生的提问,可以设法引导小学生多思考,并通过实践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去做。如:为了让小学生了解筛子的用途,我们会提供筷子、镊子、调羹等多种工具让小学生去尝试,在操作中小学生发现了筛子分物的快捷、方便。通过这种形式让每个小学生积极思
4考,培养其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小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很重要。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和未来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振兴中华,也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其次,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再次,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最后,智力潜能,需要教育者去系统地开发。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我们的课堂抓起,在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在于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重结论、轻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人云亦云、死记硬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作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自身要“具备超前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勇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胆识、获取新信息并在教学中运用的能力、勇于开拓的教研能力、科学的教育评价能力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等基本素质”[1]23,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注重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特别是关注学术界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并且把它们运用到教学中去,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的转变,以此来带动、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要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随着史学理论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掘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对某些历史现象的诠释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究性问题,通过师生间的共同探讨,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切都会是徒劳无功。故教师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社会经验等多角度出发,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心理和创新精神,形成活跃、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四是教师要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为创新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创新意识极强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自然会发挥创新特色,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1]25,他们会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变“教”为“导”、变“讲”为“研”、变“学”为“思”[2]31。下面是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一般包括:1.用多媒体手段来营造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播放历史影视、音乐、图片、表格、文字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在视听的过程中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如讲秦统一后的“统一货币”问题,教师可展示统一前各国的货币图片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将秦国的圆形方孔钱而不是其他货币作为全国通用的货币。2.用表演历史短剧来再现情境。即让学生自己创作、表演历史短剧,去体验、感受历史,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如讲《百家争鸣》,不妨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在课堂上进行“争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找到各种学派的异同之处,并且发现哪一学派的观点可能更符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3.用生动语言来描述情境。就是通过教师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产生思想、情感共鸣的同时,激发出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如教师用语言描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让学生在激起对侵略者仇恨和愤慨的同时,去思考圆明园的价值、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冲突,使学生在思考中激发创新思维和意识。
(二)合作探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教材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或有较大争议的问题,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灵感,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讨论的过程中启迪思维,在争辩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合作探究的主要方式有:1.小组合作探究。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组,或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相互启发、讨论,集思广益得出结论;或课后进行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去解决某个疑难问题。2.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即由教师确定一个研究的主题,先让学生个人课后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到课堂上来发表,然后同学间再相互讨论、辩论,最终形成共识。教师还要经常设计一些创新性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从中发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并对其中表现“不俗”、敢于提出新观点的个人和小组给予鼓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三)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利用学生“爱动”的天性,适当地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和体会创新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教学的实践体验活动包括:1.参观、访问。教师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带学生去考察历史遗迹,访问“知情”人物,参观历史博物馆、陈列馆等,让学生在亲临“历史现场”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并且培养观察、想象、调查、访问、记录等动手、动脑能力。2.举行历史故事会、演讲比赛,开办历史论坛等。其中的历史论坛,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学生实际生活等,确定一个论题让学生开展讨论,举办讲座。3.创作、表演历史短剧以及让学生进行历史制作(制作历史模型、图表、课件等)、编写历史试卷,教师对那些优秀“作品”或题型有创意、答案有新意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
三、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还必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让他们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源得到利用和发展,从而具有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2]32。而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因此,各个学科,其中包括历史教学,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3]107。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这些方法与策略。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历史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一些与教材、教师观点不同的问题时,或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批判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勇气,然后再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论证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学会“史论结合”或“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故意设置疑问,诱导学生去发现疑点,或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质疑习惯,树立自信心。除此之外,上面讲到的撰写历史小论文,也是给学生一个探究、创新和较有条理地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和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有一个中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从隋亡唐兴看人才》的小论文,文章从人才的角度分析了隋亡与唐兴,这不仅是教材中没有讲到的,也是一般历史著作很少论述的问题[4]124-125。这就是一种大胆可贵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鼓励学生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叫作求异思维,通俗地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即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4]116。因此,不仅教师本身再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思维教学,随意扼杀学生的逆向思维,而且要善于捕捉和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教材上可以用来培养学生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等等,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相反的观点来,即认为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当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找到相关的史实作论据,做到有理有据。
(三)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5]。事实证明,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特别是对那些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更要多加关注、培养。比如,有一个教师在讲完中国古代史课程后,向学生提出一个任务:通过一年的历史学习,你对哪个方面的问题最感兴趣?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有个平时比较贪玩的学生,他的各科学习成绩都不理想,但他对舰船很感兴趣,他就给自己定了个研究题目“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包括一些相关的历史专著和全套《舰船知识》杂志,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了一篇有史有论的文章[4]45。由此可见,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出类拔萃的学生更加优秀,而且可以让后进生也得到发展。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教育“三个面向”发展的需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卞金祥.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7.
[4]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关键词:创新意识;学困生;读书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习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这句话启迪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讲,好奇心是最宝贵的东西,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保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开端,而小学生的好奇心通常是很强烈的,一个人的智力活动越是集中在一个氛围之内,他的求知欲就越是能得到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在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
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天生具有研究的欲望。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相反倒削弱了学生的研究意识。当学生面对问题时,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研究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积累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对学生的研究适时地进行交流并做出积极的评价。
二、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让人生愈加厚重深远。勤奋在平时,努力出成果。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学会学习,真正使我们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读书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一方面的知识都将限制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学高为师”,教师作为人类科学知识和智慧文明的传播者,要知道的东西应大大超过他要教给学生的范围,教师占有的知识与给予学生知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之间的关系,而应是大河水和小河水的关系,只有大河源源不断的注水,才能保证小河水的充盈。或者说,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应系统、全面、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一片原始的具有无限潜力的田野,等待有心人的开发。”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人格,会像一丝丝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我们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鼓励和鞭策他们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王宗海,肖晓燕.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5.
【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调查表】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10-14
浅谈CAD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5-25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06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1-23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09
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