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工作者述职报告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残疾人工作者述职报告(精选8篇)

残疾人工作者述职报告 篇1

残疾人工作者述职报告

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很短,只有两个多月,但是在上岗之前,我们经过了近半年的培训,笔试、面试、考核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上岗后,南岗区残疾人服务中心又于十一月下旬为我们举办了为期五天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十二月一日,我向社区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正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对于我的工作能力,我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没有过人之处,经验又不足,但是我热爱自己的这项工作,热爱残疾人事业,真心诚意的希望能为社区内的残疾人朋友服务。工作中我经常向书记、主任请教,向工作多年的各位

委主任学习,向我的同行学习,注意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越来越成熟,工作能力尽快提高。

在十月未我根据办事处的指示,进行了残疾人的入户调查登记,在调查走访中和残疾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认真倾听残疾朋友的意见、建议,残疾人朋友也把我当做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人。我清楚的记得,当我走进盲人李贵有老人家里时的情景,他寻着声音把脸转向我站的位置,脸上带着被关注和被慰问的喜悦,还有一种隐隐的期待,那一刻我的心被触动了,我多么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生活在黑暗之中的盲人朋友在心里挂起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他们失去色彩和光明的生活。因为同为残疾人我深深的懂得做为残疾人的痛苦和不幸,盲人每走一步的摸索和试探、聋哑人无声世界里的孤单、智障者面对嘲讽时的憨笑、精神病人歇斯底里的狂燥、还有重度肢残人的举步维艰,面对这一切,谁能无动于衷,谁能熟视无睹,这

是一个需要更多关爱和帮助的群体,做为离他们最近的残疾人工作者,我会尽我全部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哪怕微不足道,哪怕杯水车薪,至少我努力过,并正在努力着。

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也积极参与社区分配给我的各种临时性工作,比如这次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卡的建立工作,下半年的经济适用住房的登记工作,还有刚刚结束不久的南岗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等等。我很高兴社区的书记和主任信任我,让我有机会锻炼自己,这对我的本职工作也是一种促进。

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政府给我们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彰显了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和扶持,我很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力求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上至领导满意,下至残疾人称心。目前为止,每一次办事处和社区分配给我的工作,我都认真而又圆满的完成了,尤其是在对残疾人入户调查后,我重新填写了每

一个人的档案,做了细致的分类和归纳。日前社区共有残疾人45名,还有一人的残疾证正在申办之中。

虽然我来社区上班的时间很短,但是我很喜欢这个集体,这是个优秀的集体,有过很多的荣誉,也涌现出很多先进个人代表,成绩有目共睹。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对自己各方面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和马虎。我愿和社区一起进步,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社区工作者。

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直接与群众、与居民、与家家户户打交道,那么我们的行为规范就显的尤为重要,做一个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社区工作者是干好社区工作的前提,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什么样的工作成绩。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以来我对自己这方面要求的很严,为残疾人树立一个身残志坚的好榜样,在社区树立一个好形象,一直都是我努力的方向。

以上这些是我根据此次办事处的检查项目逐一作的总结陈述,如果有成

残疾人工作者述职报告 篇2

一、残疾人康复

2011年,广东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不断拓展,使各类别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启动“400-830-0580广东省学龄前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服务”申报热线,目前已接受400多名本省户籍学龄前残疾儿童家属申请服务。

全年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9.48万例,其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2.5万例,为1 243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238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555人。

加强聋儿康复机构建设,完善聋儿康复网络。全省开展聋儿语训的机构(部、班)共83个,新收训聋儿1 269人,培训聋儿家长3 640人;完成中国残联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25人,助听器康复项目52人。

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全省共有精神康复机构508家,登记在册精神残疾患者40.3万,其中,监护率68.6%,显好率44.1%,社会参与率33.5%,肇事率0.2%,减除关锁475人。年度投入精神残疾预防与康复经费6 462万元。

全省共有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93家,在训孤独症儿童1 507人,救助贫困孤独症儿童1 010人。

全省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机构共95个,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36个,区县级64个。全年为肢体残疾进行康复训练27 560人,对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41例。

全省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机构共99个,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28个,区县级70个;实施智力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1 897人,社区家庭康复训练1 093人。

深入开展辅助器具供应服务,全面推进普及型假肢装配,截至2011年底,为残疾人装配矫形器1 314例,装配假肢1 524例,全年供应辅助器具供应780种,18 729件,其中免费发放10 564件。

在58个市辖区和67个县(市)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建立社区康复站0.82万个,配备1.7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二、残疾人教育

2011年,广东全省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登记在册5 102人,其中,视力残疾268人,听力残疾336人,言语残疾288人,肢体残疾1 332人,智力残疾1 622人,精神残疾355人,多重残疾901人。

全省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学校(班)6个,在校生108人;有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5个,在校学生698人。

2011年,全省有62人录取到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有308人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录取285人,其中,本科103人,专科高职182人。

三、残疾人培训、就业与残疾人托养服务

全省有职业培训基地103个,其中残联兴办40个,依托社会机构兴办63个,开展城镇残疾人职业培训9960人。

城镇新安排1.37万残疾人就业。其中,集中就业残疾人0.29万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0.59万人,公益性岗位就业208人,个体及其他形式就业0.47万人。全省城镇实际在业人数18.36万人;69.25万农村残疾人稳定实现就业,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55.76万人。

2011年全省培训盲人医疗按摩人员85人,培训保健按摩人员661人。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盲人按摩机构646家,盲人按摩师就业2 658人。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108个,托养残疾人3 734人,其中重度残疾人316人,占8.5%。

四、残疾人扶贫与社会保障

广东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开展“双到”扶贫,扶持残疾人家庭2.8万户;完成危房改造3 101户,受益残疾人4 993人。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1.9万人,扶持贫困残疾人7.9万人,脱贫3.5万人。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残疾人扶贫基地80个,共安排贫困残疾人就业4 157人。

2011年,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11.9万人,城镇残疾居民参加社会保险9.1万人。城镇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9.2万人,集中供养0.5万人,其他救助救济1.1万人;农村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共有24.7万人,五保供养2.4万人,其他救助救济3.6万人。

截至2011年底,共有77个区县确定为新农保试点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试点地区农村新农保参保31.3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8.5万人。

五、残疾人宣传文体

截至2011年底,地级以上市设有报纸专版16个,残疾人广播专题节目17个,手语电视栏目7个,通过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播报1395件次。全年共举办残疾人文化周73场次,残疾人文化艺术类比赛及展览36次;拥有残疾人艺术团队9个,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18个。

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14个,举办残疾人体育比赛91次,参赛残疾人运动员9703人次。2011年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广东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取得奖牌数第一,金牌数、总分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

六、残疾人维权

2011年,广东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219次,参加人数1.68万人;开办法律培训班33次,参加人数0.18万人;建立各级法律援助救助机构及工作站127个,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328件次。协助残联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61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67件。各级残联信访部门共处理残疾人来信2839件,来访1.27万人次,其中,集体访59批次,0.09万人次。发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2.1万人。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1 780户。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中山、佛山6个城市成功通过“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的验收。

七、残疾人组织建设

2011年,组织建设工作主抓《关于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粤残联[2010]219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已有16个地市出台贯彻219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全省10个地市残联配备了残疾人领导,44个县(市、区)残联配备残疾人干部;1 60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残联,其中,专职理事长533人,兼职理事长826人;建立23 332个社区残疾人协会,选聘22 39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县级以上残联专门协会建会率达到100%。第二代残疾人证核(换)发证工作进展顺利,办证数达到70多万个。志愿者登记注册总人数31.7万,7.1万残疾人得到帮助。

八、残疾人事业统计与信息化

广东省残疾人保障金年审地税代征大集中平台投入运行。广东省残疾人呼叫服务中心新设置服务席位106个。完成省残联网站无障碍建设与升级改版工作。全省残联有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170人,其中,有统计从业资格35人,占20.6%。地级以上市举办统计人员培训班23期,417人参加培训。全省共有各级残联门户网站72个,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21个,区县级50个;举办信息化工作培训班23期,673人参加培训;省级残联网站全年发稿量2 302篇。全省各级残联信息化建设共投入1 131.9万元,其中,硬件投入占49.65%,软件投入占41.9%,系统运行维护费占8.4%。全省各级残联共有信息化专业人才280人。

参考文献

残疾人工作者述职报告 篇3

摘要: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主要体现为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的价值观念困境、保密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困境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为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分别为:一是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进而自上而下地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二是促进社会对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并推动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

关键词:伦理理论;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3.69;B822.9文献标识码:A

残疾人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庞大群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残疾人群体是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的重要群体\[1\]。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在近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2014年2月的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残疾人代表强调,社会工作的方式在为残疾人服务的长期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提供动力。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更加完善了服务体系,也为残疾人群体带去了更多种类的服务,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但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还缺乏明确的本土化的伦理理论的指导,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残疾人社会工作干预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伦理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残疾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必须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涵义

弗兰克·罗伊温贝格和拉夫·多尔戈夫将社会工作伦理困境阐述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作为现代社会特点的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当一个从业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时,伦理困境就可能会产生,诸如公正与平等、服务效用和效率,或者能力与平等。”\[2\]残疾人社会工作也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与残疾人的关系和残疾人周围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网络中普遍地存在着个人价值观,价值观和伦理是密切联系的,不同价值观要求不同的指导行为的伦理原则,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的冲突会导致产生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具有一般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普遍性,更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对象特殊性。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残疾人,而服务者却一般是身体无残障的人士,没有经历过残障的生活,很难对残疾人感同身受,形成同理心\[3\]。二是残疾种类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残障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这使得干预的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一些特有的干预方式会因为残障情况的差异而无法进行。三是残障人群的敏感性。由于与残障共同生活的经历,残疾人群一般具有更强的敏感情绪,社会工作的干预方式存在局限,更容易出现不当的干预。

根据上述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可以定义为: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由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存在多元性和矛盾性,以及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和群体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作为“非残疾”的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观念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干预方式选择的难题。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念困境

价值观念困境是指在价值观念存在多元及其矛盾的情况下,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会出现冲突,自我的价值观和他人的价值观出现冲突以及自我内部的价值观冲突,都会直接导致价值观念上的选择难题。价值观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和高度提炼的结晶。伦理学理论的应用和伦理原则的规范对人类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不同的价值观要求有不同的指导人类行为的伦理原则,当不同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伦理困境也随即产生。就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对象残疾人而言,社会上对于残疾人自身残疾的观点是什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意识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社会工作者究竟是以个体型残疾观还是以社会型残疾观来处理个案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也常常容易出现伦理的困境。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念困境主要体现在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念的选择困境。社会型残疾观的这种新型“范式”已在逐步取代个体型残疾观的某些陈旧观念。个体型残疾观认为,残疾人社会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康复计划使残疾人身体尽可能地康复到接近正常状况,另一方面,要对残疾人进行心理调适,要求残疾人认可身体障碍的事实。目前,个体型残疾观是我国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普遍意识观念。但个体型残疾观只关注了残疾人个体,并大都以正常人的角度来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忽视了每个残疾人个体的特殊性和经历的心理阶段的不同,同时也忽视了残疾人的家庭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4\]。而社会型残疾观将对残疾人身体的关注转移到残疾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认为残疾是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压迫,许多身体损伤者都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也反对社会给予他们的标签和歧视。社会型残疾观所关注的工作方式是社会工作者不再是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来为身体损伤者提供服务,而是成为身体损伤者的同伴,一同与强势社会的压迫进行抗争,力图取消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残疾标签。同时,要改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残疾”要适当地适应身体损伤者的需求。社会型残疾观更加理性地要求对身体损伤者的需求进行评估和预测,以避免不必要的干预给身体损伤者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究竟是按照社会价值观中的传统观点来对待残疾人,还是选择更多残疾人所倾向的社会型残疾观,致力于为身体损伤者改善身边“残疾”的社会环境,这是专业工作者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之前要着重而且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者会受到外界社会的价值理念及其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处于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两难选择困境之中。

(二)原则困境

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原则是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的标准和守则。这些标准和守则涉及到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的各个方面,各种原则之间根据干预工作情况的不同,本身就存在不兼容性,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中开展原则的遵守和维护,可能存在多元和矛盾的情况。下文就保密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来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存在的原则困境。

1. 保密原则的困境。保密原则涉及到的伦理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和诚信原则,其次是无伤害原则和善行原则。而在保密原则的问题上,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往往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当保密的内容涉及到可能对其他公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时,如果继续遵循自主性原则,就无法做到无伤害和善行,社会工作者对应该遵循的原则的选择便存在两难的选择困境;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保密原则的困境还体现在是否坚持为精神残疾或精神失常的案主保密。对于那些精神残疾或因残疾而导致的情绪抑郁或失常的案主来说,他们可能会伤害自己,或对第三方的人造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选择泄露机密以保护第三方免于受到伤害,还是根据保密原则而让案主或者第三方存在于潜在的危险之中,这是社会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伦理选择困境。最后,社会工作者还要关注如何把握保密的程度,由于残疾人群体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社会工作者如果不能把握残疾人案主对哪些因素想要隐瞒或是表达,过高或者过低的保密都将会影响到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而且社会对于残疾人的一些福利和资源是需要残疾人透露自身的残疾情况和家庭情况的,社会工作者如果想要为残疾人争取社会资源,就需要违背保密的原则,但社会工作者会陷入信任危机,如果为了坚持保密原则,又会让案主错失很多社会资源,造成资源的损失\[5\]。

2. 知情同意原则的困境。知情同意的伦理原则的基础是对自主的尊重,既是基于伦理准则中尊重来访者自主性的原则,其干预的效果要依赖于来访者。因此他们应该知道所有信息以便自由选择是否继续进行干预,这一规定也基于无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当来访者了解了咨询的程序、风险和潜在收益时,他们或多或少会避免咨询中未被预期的不良后果,因而会影响到干预的效果,而无法做到无伤害,如果要做到公正和无伤害原则,往往需要为残障人案主作出一定的决定,而这样无疑是违反了自主性原则,即知情同意原则的根本。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知情同意原则困境还体现在残疾人被认为是能力缺损的人,其中还大量地存在智力残障人士和残疾儿童,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体状况,知情同意难以进行,智力残障人士和残疾儿童由于智力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很难作出对已知事实的判断。即使他们作出了判断,也无法承担其后果。社会工作者在干预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需要为残疾人案主提供解决办法的情况,在提供方法时,社会工作者往往需要保持不干预作决定的态度,这本来就是两难的矛盾境况\[6\]。社会工作者无法从一般人的角度来分析残疾人案主的想法,并产生同理心的,对于残疾人案主缺乏理解和感知,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在关键的干预的沟通上存在问题,也是造成许多干预不成功的原因。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选择的复杂性,在角色的矛盾冲突中,社会工作者常常会陷入伦理选择的困境中去。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一种职业角色,被认为是充满了同理心和道德感的助人自助的角色形象。而他们的角色也是多元化的,他同时还是家庭成员、守法的公众、纳税者等形象。专业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扮演了众多角色,当角色期待和角色利益不同时,社会工作者的选择会陷入两难抉择的伦理困境。对于机构来说,专业工作者是雇员,要按机构的政策来满足机构的期待,但作为为残障人案主服务的工作者,他们又要为实现案主的目标而努力,一旦机构目标与案主目标不符,专业社工需要满足的角色期待便存在两难的情况;对于机构内其他社会工作者或是其他领域的工作者而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和他们共同分享经验的合作者,而对于残障人案主来说,社会工作者对其有保密的责任,究竟是满足作为同僚的沟通交流的角色期待还是履行好作为为残障人案主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都需要进行两难的角色抉择。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担任的角色是需要为残疾人案主谋求利益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的一员,需要履行公民义务,也担任着合理运用社会资源的角色。在谋求福利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必须估计其他人和群体的利益,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型的事业,具有广泛性和公平性,社会工作者不能为了单一案主的利益而破坏这种公平性和其他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在谋求残障人案主最佳利益时,社会工作者很难保证公平性,或者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很难为残疾人案主谋求到最大的福利。我国是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国家,在以集体利益为主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顾及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所拥有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公平,社会工作者容易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陷入困境。

三、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价值观念困境产生的原因、原则困境产生的原因和角色困境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本文将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来分析。

(一)理论层面的原因

本文尝试通过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 道德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之争。元伦理学强调的是语言和概念,它所定义的道德语词是人类道德生活展开必须仰仗的基础,需要得到明晰的界定和准确的运用。道德语词对道德的义务和权利进行了明晰的划分,道德义务是道德实体的派生物,这个道德实体既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某种社会角色。义务是在某种关系中存在的行为必要性和行为应当性。在道德语境中,权利是指人的主张和行为具有正当的价值。从元伦理学对权利和义务的定义来看,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中需要执行的道德义务是对善的执行,也是基于其自身社会角色的执行,他在这段关系中承担着善的义务,并拥有正当行为的权利\[7\]。而何为善,何为正当,何为在本段关系中的行为必要性和行为应当性,这在每一个案中都不是明晰且有固定的选项的。试想,如果作为社会工作者是持有个体型残疾观念的人,他将会把自己的处境放置于整个社会的环境中去考虑,仍然认为残疾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应该基于家庭而不是社会;相反,如果社会工作者持有社会型残疾观念,那在他看来,应该让残疾人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让社会接纳残疾人,不再将其囚禁于家庭的牢笼,而社会也应该为残疾人创造更多融入社会的条件,因此社会就成为残疾人工作开展的义务主体,这两个观念,都有各自的“善”和“正当性”,都有自己的价值元点,而正是基于这两个价值元点中存在冲突和不适合,所以基于这两个价值原点演绎出来的价值观念也因此会出现冲突,而陷于伦理困境之中。

2. 原则建构主体的矛盾。规范伦理学一般是对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研究,探究的是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本质。伦理困境在这层意义上来说,是因为人们所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出现了矛盾而产生的。规范伦理学确立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道德行为者在某种意义上,施加了道德要求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既是道德法则的作者,也是臣服者,所以他们并不将道德看做是强加的,当他们依据道德原则行动时,其实依据的是自我标准,进行的是自我主宰\[8\]。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制定过程中,制定守则的大都是缺乏对残疾的切身感受及实际经验的“正常”人,他们站在伦理的制高点,将西方的伦理守则进行学习和规划,形成本土的伦理守则,这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并不能制定出适应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伦理守则,而正是这种伦理守则的理论缺失和不适用,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会出现原则困境,每一项制定好的伦理原则很难指导实际的操作,更甚的是一些本来就存在不兼容性的伦理原则更会直接产生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二)现实层面的原因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现实原因主要是:在文化上,与自西方而来的社会工作文化背景存在不同;在理论原则上,没有形成本土化的伦理守则;在社会工作者的素质上,没有形成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1. 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本土文化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和西方发展起来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存在诸多不同,并且产生冲突,导致伦理困境的产生。就传统文化而言,我国是以儒家的传统文化为主导,文化主体是隐忍和服从,在残疾人的遭遇中,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要逆来顺受,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基于基督教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传统文化,他们更强调个人的权利、个性和尊严,不同于我国的传统文化\[9\]。一个是崇尚残疾人推翻社会压迫,积极改变环境,一个更倾向于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就当今文化而言,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以维护集体利益和整体社会的和谐为首要目标,在追求残疾人个人的利益时,更要考虑和顾忌集体和全社会的利益,这与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国情的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核心“人的独立性”的观念存在冲突和矛盾,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价值观难以融合,便导致了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产生。

2.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构建的缺失。目前在我国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是全国各省市、各区和街道的残联工作人员,作为事业单位的人员而非专业社工,他们比较缺乏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和职业规范。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正因为其助人方法的专业性,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技能。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在全国残联的统一推动下开展的,专业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尚存在很大的缺口,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伦理守则的教育,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时,便容易陷入利与义的两难抉择之中。同时,国内也缺少对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督导,对工作人员行为伦理进行监督和判断的督导人员的缺失,使得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构建举步维艰。

四、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

(一)理论层面的出路

从理论层面上看,运用优势视角促进社会对于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为伦理困境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1. 社会对残疾人权利与义务观念的转变。权利和义务的道德语言要求我们追求正当利益、自由主张和主体资格。道德权利意味着社会认同的正当性,这需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出明确的统一的对待残疾人的价值观念,我国主流意识还停留在于个体型残疾的观念之中,对于残疾人社会工作,还是停留在以医疗康复和心理治疗的方式让残疾人适应社会,这与新时代的大多数残疾人对尊重和人格追求的自身需求不符。社会主流意识的改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改善陈旧意识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负面影响,形成支撑社会型残疾价值观念的理论体系,促进社会对残疾人主流意识的改变。社会需要保障残疾人在正当的资格范围进行道德行为的自由状态,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虽然都处在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要确保其不成为形同虚设的“物事”。为残疾人建造一个不残疾的社会,这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更需要整个社会去接纳和认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行使必要行为和应当行为。

优势视角是一种相对新型的范式,它专注于个人优势,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10\],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及其本土化过程中,社会工作的角色应该是帮助社会和残疾人自身重新觉察残疾人群体的权力与义务。优势视角学者萨利贝伊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11\],对于残疾人来说,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权利与义务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更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生命中的挫折,更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可能性,争取社会的资源。对于社会来说,认为残疾是一种悲剧的主流价值观需要得到改变,不能因为人有残障就否定他们对社会可能作出的贡献,否定他们的义务,要在优势的视角上发现他们的可能性和价值。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需要将残疾视为优势这一观点的引导,明确残疾人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一个不残疾的社会。

2. 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在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时,依据康德的观点,具有自主性的理性行为者唯有依据纯粹实践理性而行动,而那些通过基本的道德视域进行推理来决定具体的道德要求的伦理原则制定者,并不能制定出实际能指导伦理困境解决的伦理守则,康德将我们所制定的行为理由、义务和责任划定在实践视域和评价视域,这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实践者的亲身经历和对行为的总结和评估才能将一个行为的理由、义务和责任划定清楚,也就是说,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是需要参与过客观实践并对行为有累积的经验和反复评估的人。在确立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时,我们应该遵循规范伦理学对于规范制定者的约束,将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确定为兼顾实践和评价的行为者,这样其所具有的纯粹实践理性,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伦理问题需要的指导原则。

(二) 现实层面的出路

在实践层面,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主要是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本土化进程。本文提出以自下而上的全新方式,形成我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并从社会道德共识建立的角度,从现实的实施方法上来探寻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

1. 自下而上地建立伦理守则。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本土化过程,是一个需要结合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传统文化和观念、残疾人身心状态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来确立的过程。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应该让有实践经验和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人士来提出伦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通过对问题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合,根据各个地区、各个省市的特殊性来制定既有特殊性又带普遍性的属于我国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累积和调研过程,在收集一定的资料之后,根据多元性和复杂性发展着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现状,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并通过反复实践和修改,实现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创立。

2. 社会道德共识的建立。在现代社会,维系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以利益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求,这导致了对于任何一种道德信念都可能会有相反意见的情况,对于解决伦理困境的方法都会有另一种选择,正是这种意见和选择的多元化,使得社会道德共识难以形成,而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必须达到理性共识,这种理性共识是指一种旨在达到主体间相互理解的交往行为的结果,依靠理性的信服力建构起来的\[12\]。对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来说,这种理性信服力的建构,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实质是要求社会工作者实现一种中立的态度,让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公平性得到保障,自身也在利与义之间和各种角色中寻求到一种平衡。

探求社会内部的力量,形成道德共识,就是要推翻和抛弃歧视的标签,实现残疾人在社会上自如的生活、出行;然而,在我国要彻底消除对残疾人歧视的愿景仍然任重而道远。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作为专业工作者,首先自身要站在残疾人这一边,和他们一起抗争强势社会的标签压迫,还要积极联络资源,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争取在社会上的话语权。全国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需要树立同等考虑残疾人发展的眼光,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机会,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并鼓励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将对残疾人的道德共识构建成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筱.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J\].经济学研究,2014(2):101104.

\[2\]罗肖泉.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J\].广西社会科学,2003(9):3740.

\[3\]姚尙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7(6):4951.

\[4\]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第2版\[M\].高巍,尹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960.

\[5\]陈钟林.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890.

\[6\]高辉.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2629.

\[7\]拉福莱特.伦理学理论\[M\].龚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882.

\[8\]孙建.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862.

\[9\]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104.

\[10\]刘炳跃.论优势视角\[J\].理论研究,2012(S2):140.

\[11\]David Wilkins.Ethical dilemma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disabled peopl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2012(2):6778.

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篇4

一、正确引导残疾人的就业观念

**县有各类残疾人3.8万多人,在具备一定生产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当中,他们对就业的认识和选择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就业缺乏正确理解。认为就业就是到机关工作,去工厂上班,而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谈不上就业,只是挣钱混饭吃;二是部分残疾人好高骛远,尤其是年轻残疾人由于听力语言和身体方面缺陷,他们生活的空间小,吸收外界信息少,对社会了解不够,在看待人生问题和选择就业方面往往脱离现实;三是依赖思想严重,缺乏主动择业意识,在他们看来,国家有法律和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等待政府来安排,缺乏主动性;四是广大农村残疾人文化素质过低,就业空间狭小,对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不理解,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好残疾人就业问题,必须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和引导,使残疾人能够充分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自觉树立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做贡献,都属于就业的就业观,努力实现就业思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就业追求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就业心理由自卑型向自信型转变的三个转变。通过就业观念的转变,促进残疾人大胆创业。

二、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素质

为进一步增强残疾人的生活自信心,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能够发挥一技之长。近年来,**县残联根据各类残疾人的不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进行了盲人按摩等职业技能、种植和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培训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联系当地实际与残疾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不够紧密,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部分宣传工作没有到位,残疾人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深,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效果还不很明显等等。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搞好调查分析,对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明确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向和目标,并在劳动适龄人口中,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问卷调查,掌握他们的就业意向;组织他们进行个人素质和特点的测试,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估;通过深入残疾人当中,面对面地帮助残疾人了解其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培训建议,并负责向就业训练机构推荐。对从事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联合创业的残疾人,政府及残疾人工作部门要积极地向他们提供开展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咨询服务,并给以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帮助他们开好头,起好步。

第二,政府各有关部门所办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残疾人纳入培训计划随班培训,还可根据市场需要和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单独开设培训班,残联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对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中学习且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应酌情给予补贴。

第三,区分层次因人施训。政府各有关部门及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要切实抓好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在岗与转岗残疾职工的职业培训,并为其在培训或进修期间的学习、生活提供保证。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应以乡镇为单位,在县残联和县劳动和人社部门的指导下,依托当地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扶贫活动,对残疾人进行随班培训或单独设班培训。

第四,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检验培训质量,展示残疾人实际工作成果,并以此调动广大残疾人的积极性。

三、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

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关键是把对残疾人从传统意义上的生活救助性安置中解脱出来,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市场的轨道。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在认真做好集中和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具有地区特点的多元化市场就业模式。在城区方面,要积极挖潜,多形式、多渠道推进残疾人就业。一是要通过建设庇护工场,集中安置轻度智力、精神残疾或中度以下肢体残疾人从事劳动,实现就业;二是鼓励兴办、依法监管福利企业,稳定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三是建立落实政府购买岗位、对个体经营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政策,推动就业;四是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经营,实现自主就业;五是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推动高校毕业残疾学生到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就业;六是依托街道、社区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残疾人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面。在乡、镇、村方面,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集中安置与个别扶持相结合的就业格局。在有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乡村,全力做好残疾人农民向工人、市民转型工作。一方面由劳动服机构组织他们进企业或就近劳务输出,使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食其力,另一方面要在项目和资金上扶持他们个体就业,通过实施小种植、小养殖、小商店、小加工厂、小个体等工程,促进和鼓励残疾人个体从业,并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技术给予指导,在经营销售上给予帮助。另外,还应通过建设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帮扶或带动贫困残疾人就业或从业,实现残疾人脱贫致富。

残疾人联合会年度工作报告 篇5

一、主要业务工作

(二)认真落实专门协会工作经费,组织开展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通过协会进一步加强同残疾人的联系,反映残疾人呼声。

(三)在全市25个乡镇残联认真开展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乡镇残联主席、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干事配备完整。工作职责、办事流程上墙,服务指南摆放合理。残疾人专职干事三分之二以上时间走村窜户,为全市残疾人及其家庭开展“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四)全市253个村和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协会。社区(村)残协有主席、委员和残疾人联络员,建立了残疾人活动室。社区(村)残协工作职责、服务项目上墙,及时落实社区(村)残协工作经费,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积极培养和发现残疾人优秀人才,有80名优秀残疾人已进入我市“优秀残疾人人才库”,并积极向上级推荐我市抗震救灾工作中优秀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

盘山县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篇6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其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和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力度,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对促进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状况

几年来,我县残疾人就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残疾人就业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面达100%,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县共有各类残疾人16200人,残疾人就从业人数为9720人,占有劳动能力残疾人86.7%,但仍有1405名达到就业年龄而没有就业的残疾人,所以我县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我们要借助全县上下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积极探索切合盘山实际的残疾人就业的新路子。

二、调研结果

1、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要以关心、方便残疾人为切入点,就地就近组织培训,采取自办(县残劳所直接办)、联办(与市服务中心或乡镇政府联合办)、委托办(委托乡镇残联组织办班)等形式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应注重做到:一要适合当地残疾人的需求,根据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由浅入深的辅导;二要引导残疾人发展“短、平、快”项目;三要实行培训后的跟踪走访,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四要在培训资金上予以保证、及时拨付、实报实销,这是搞好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

2、对残疾人的扶持、补助,资金是关键。⑴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如何补助问题,可按超比例残疾人数超出部分总工资50%的额度补助;⑵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盲按等,以及养老保险等情况,可按3000—5000元的额度组织扶持;⑶对无就业能力又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残疾人,协调有关部门予以供养。我们认为,加大对残疾人的资金投入,用在残疾人身上再多也不为过,关键在于资金。各区县(市)经济状况不平衡,差距极大,补助、扶持“尺寸”就不一样,盘山财政困难,所以需要上级部门在拔款方面给以倾斜支持。

3、应当切实落实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制定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从方方面面上照顾残疾人,这是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有的政策条款不适应广大农村残疾人,残疾人说“我们用不上”,所以要多制订些与残疾人切身利益的规定,如:坐车、住院看病、学杂费、工商管理费、税收等等,减免多少,要做出具体规定。残疾人是社会中最困难的弱势群体,因身体原因,就业后仍有还贫可能,所以再就业后不应当过早取消已享受的低保。

4、要高度重视工疗机构和庇护工厂的建立。建立精神残疾人工疗机构和智障残疾人的庇护工厂,是全省残疾人事业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的一项内容,体现全方位为弱势群体服务。成立这一机构,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批准一定的编制,归口各级残联领导,为当地全民事业编制性质;二要资金上的配套;三要进行分期分批的业务培训。

三、加强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建议意见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辽宁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残疾人就业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报道活动,努力使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企业法人都熟知法规和政策的基本精神,依法安置残疾人就业,引导残疾人依法维权。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倡导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要组织开展各类扶残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市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切实贯彻《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辽宁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特别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把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其计划,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综合协调,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整体联动的残疾人工作机制。

3、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市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编制就业保障金征收计划,不断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各级各单位要严格依照《残疾人保障法》和省实施办法的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县残联要密切与财政、地税部门的沟通,依法在每年6月底前将用人单位应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额度进行核定并抄送至财政、地税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征收力度。县财政、地税局要早日实行“按月征收”的征收方法,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全面有效地展开。

同时,要加强监督,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真正把资金用到残疾人事业发展上。

4、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要进一步重视残疾人就业培训,改变培训的方式方法,为残疾人提供适合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的各种技能培训。要完善有关就业优惠政策,鼓励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自强、自立。对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的同时,要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经营风险。要适当发展中小型劳动密集型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集中就业。要进一步重视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督促单位和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加大公益性助残岗位的购置力度,积极取得相关部门支持,拓展残疾人社会就业渠道。

县残联:石宝刚

简论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工作 篇7

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关爱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指出关爱民生, 解除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当前和今后各级政府和各级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的重要任务和首要工作。也是检验各级组织是否把人民放在心上, 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大问题。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残疾人更是需要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着重关心、关注的对象, 特别是在他们的利益受到侵犯、人权得不到保障时, 作为法律援助机构更需无条件地首当其冲, 第一个站出来帮扶他们、关怀他们, 为他们分忧、为他们解难。只有把这一群体的问题当作法律援助的工作重点, 将其列为法律援助工作之首, 运用法律的武器, 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替他们作主、替他们说话, 充当他们的保护神, 让他们的冤屈得以伸张, 利益得到保障, 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才能稳定人心, 稳定大局, 稳定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 也更能彰显法律援助的正能量和依法公正的权威性和功效性。因此, 认真抓好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工作, 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纳入日程, 主要领导挂帅,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法援部门首当其中, 让残疾人的维法维权事项有人管, 问题有人解决, 案件有人办理, 结果有人监督。接地气、惠民生, 使法律援助真正体现职能, 真正为残疾人当家做主, 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 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法律援助机构为主, 多元联动, 部门配合是切实抓好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关键。

三、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工作情况复杂, 问题千差万别, 而残疾人又是弱势群体, 他们不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处于劣势, 而且在法律维权中, 无论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在行动上往往处于劣势一方。而作为法律援助机构在对待残疾人维权问题上必须有别于其他群体, 必须了解、体谅残疾人维权案件的对象特征和行为特点, 深入透彻、全面了解掌握残疾人维权案件的性质和全过程, 以及当事人双方对案件产生的始未及焦点。也就是说我们不单单地重视他们, 而且要透彻地了解他们, 把握他们, 才能积极稳妥有效地援助他们, 切忌常规化、简单化、单一化。要了解掌握他们, 不是等案件来了才临时“抱佛脚”, 而是要打主动仗、主动出击, 全面掌握。要建立残疾人救助网, 通过民政部门、社区、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等部门对残疾人的需求, 注册登记、备案建档、了解情况、掌握问题, 一目了然, 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网络和救助网的建立, 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情况, 而且扩大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 为残疾人法律援助提供平台、提供方便, 确保做到全覆盖、广救助、零投诉。要建立“一站式”服务的便捷通道。残疾人残疾情况千差万别, 或是肢残或是脑残、或是语言障碍, 或是行动障碍, 无论何种残疾都为残疾人, 每个人都有不便之处, 法律援助机构必须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 必须把他们视为亲人, 把主动服务、登门服务作为重要举措, 为残疾人法律援助打开一道绿色通道和方便之门, 把法律援助, 援在残疾人的家门, 助在残疾人的心坎上。要与民政部门、残联机构、医疗机构、社会福利部门以及社区、居民委、街道、村委会联手, 不仅要了解残疾人, 而且要将残疾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胜在法庭上、胜在法理上, 更要使残疾人的相关问题落实和解决在上述各相关组织机构、相关部门上, 使法援案件不留尾巴, 不留后患, 不反弹。要与公、检、法部门联手办案, 依据残疾人特点和具体困难, 做到接案快、办理快、不拖拉、不扯皮, 快速办结,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内, 一次性办理、一次性结案。让残疾人的维权事项, 优先接案, 优先办理, 积极稳妥、富有成效、高质量地办理好残疾人的每一件法律援助案件, 让残疾人的正义得到申张, 让残疾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让社会秩序得到稳定, 从而让每一个残疾人在依法治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快乐生活, 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吴胜利.残疾人法律援助制度中国家责任的体现[J].法制与社会, 2007 (08) .

残疾人工作者述职报告 篇8

吴先生年仅22岁,16岁就背井离乡,先后到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务工。2008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吴先生所在的企业也难逃厄运不幸倒闭。吴先生下岗以后,2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吴先生回到河北省老家,在亲戚的介绍下,到当地的一个建筑工程队当搬运工。虽然搬运工的工作强度很大,但是吴先生仍然努力地工作。没想到的是,吴先生在工地上仅仅工作了三天,就遭到了飞来横祸。

在工作的第3天,吴先生像前两天一样,按照工头的指示用独轮推车把建筑材料运送到高层的脚手架上。下午2点左右,吴先生正把建筑材料运送到二层楼时,突然听到脚手架上有巨大的响声。上面有人在喊:“快跑,钢筋掉下来啦!”吴先生听到喊声,刚想跑,就感觉有一个巨大的黑影朝自己的身上砸了过来。吴先生出于本能地向后跳,可是悲剧还是发生了,掉下的钢筋把吴先生的左腿小腿部分砸伤,血流不止。虽然事故发生后,吴先生被工友及时送到医院接受治疗,但是吴先生的小腿仍然可能会留下终身残疾。

在吴先生住院治疗期间,工程队负责人带着水果、营养品主动到医院探望吴先生。工程队负责人让吴先生放心,他治疗期间的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工程队会全额支付,并且提出在吴先生出院以后,给予2万元的经济补偿金来终止工程队与吴先生之间的劳动关系。吴先生由于当时身体还没有恢复,因此没有答应工程队负责人的私了建议。

2008年8月,吴先生即将出院时,工程队负责人又一次到医院看望吴先生。当得知吴先生的左腿将留下终身残疾以后,工程队负责人提出用3万元的经济补偿来终止工程队与吴先生之间的劳动关系。吴先生认为现在左腿遗留下终身残疾,对于工程队负责人的这种私了行为表示不能接受,希望依据法律规定的工伤赔偿标准来赔偿自己的损失。工程队负责人知道吴先生想要申请工伤认定以后,态度变得十分恶劣,威胁吴先生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拿着3万元快点离开当地,不要为建筑公司找麻煩,否则要给吴先生“好看”。

吴先生很害怕工程队负责人真的会找自己麻烦,本想还是拿着3万元回老家务农算了,但是医院的医生告诉他,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单位应该按照吴先生的伤残程度赔偿相应的伤残补偿金,这笔费用可能超过3万元,而且对于吴先生的残疾,单位可能还要承担一些后续的照顾责任。吴先生所遭受的工伤依法应该如何进行认定与赔偿?

【律师建议】

由于吴先生属于建筑工程队的正式员工,与建筑工程队之间建立了合法的劳动合同关系。而吴先生受到的伤害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因此属于工伤,工伤赔偿的责任人应该是该建筑工程队,而不是开发商。吴先生应该要求建筑工程队为他办理工伤认定并依法给予工伤赔偿。

由于吴先生左腿残废,对于以后的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律师建议他不要选择与建筑工程队私了,应该通过法律途径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吴先生可以要求建筑工程队陪同他去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社会保障局,申请进行工伤认定,以工伤认定的结果为赔偿的法律依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吴先生应当要求对伤情做伤残等级的认定,以鉴定的伤残等级作为工伤赔偿的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工伤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

第十八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上一篇:学校与社区合作协议书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上学期语言教案《菜地里的歌》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