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通用8篇)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2010-12-22 11:41:27| 分类: 默认分类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
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默顿开创了结构功能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他所倡导的中层理论成为后来大多数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指导原则。但是他在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结构功能主义的体系倾向,注意最多的仍然是均衡。另外,他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显得零碎。
二、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这一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功能冲突论者科塞和德国的辩证冲突论者达伦多夫。
科塞(L.Coser,1913-)主张探讨冲突对整个社会所发挥的功能。他认为社会冲突是“由于争夺社会地位、权力和资源及价值观不同而引起的斗争。”这种斗争既可以促进社会权力关系的改善、新社会规范的创立以及社会系统适应能力的提高,防止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分裂和瓦解。他还提出了社会安全阀理论,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它让人们的不满情绪随着安全阀的排气孔排放出去,而不致让它们积累起来,危害到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他还认为,僵硬的社会系统往往压制冲突及其表现,因而不能及时获得危险信号;灵活的社会系统,可经过调整结构和关系而使冲突得到解决和缓和。
达伦多夫(Ralf G.Dahrendorf)深受马克思的影响,在他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一书中指出,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不均衡权力分配的组合团体。在每一个社会团体中,统治集团要维持现状,被统治集团则要改变现状,这种针锋相对的利益团体一直不断处在纷争之中,从而导致权力关系的重新分配,进而改变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求冲突的社会原因。
冲突理论率先打破了结构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揭示了社会冲突的社会作用。但这一理论对冲突产生的根源的分析,没有真正涉及到问题的实质。另外,冲突理论的理论架构不健全,学者之间的观点也无法一致,这就大大影响了这一理论的发展。
三、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它依据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和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理论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视为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
霍曼斯(George H.Homans,1910-)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和观点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他的理论目标:“把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交换行为。”他提出了五个命题:(1)成功命题:一个人特定的行为越经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是可能采取这种行为。(2)刺激命题: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某种奖励,则现在的刺激越是与过去的刺激相似,他越可能采取该项行动。(3)价值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的结果对其越有价值,则这个人越有可能采取这种行动。(4)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报酬,该报酬的追加对这个人来说就越是没有价值。(5)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的惩罚时,他可能采取攻击行动;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了他期望的报酬,特别是得到比他期望的还多,或者没有得到他意料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越可能采取赞同行为。霍曼斯开创了系统地研究社会交换理论的先河,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显然把人类的交换行为简单化了,他忽视了社会行动独立于个体心理之外的整体性质。
彼得·布劳(Peter M.Blau,1918-)用对等性原则解释部分交换行为,而用不对等性原则解释另外一部分交换行为。另外,他虽然也以经济上的交换概念为依据,但是他考虑到了处于不同组织和结构位置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从而淡化了交换的心理还原色彩,增加了整体效应的社会学传统,为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四、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主观社会学,其核心观点是: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才能得到解释,而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以解释和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为媒介的,因此,社会是个人借助符号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Mead,1863-1931)强调了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产生与社会互动过程的紧密相关性。其观点是:(1)人的活动是会根据环境中的客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2)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调整主要依赖其自我观念,而自我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因此,自我与社会是不能分开的。(3)社会的制度和结构是个体之间有组织的模式化的互动的产物。(4)人们的互动与自我观念的形成依赖于心灵的存在。
符号互动理论的突出贡献者则是赫伯特·布鲁默(H.Blumer,1900~1987),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1)将社会的相互作用或交往分成符号性和非符号性的交往两类:非符号性交往是没有经过人们思考的交往;而符号性交往是受他人影响后,经过头脑思考,有一个解释过程的交往。(2)认为人类生活没有现成的模式,如果有的话,也会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加以改变的。(3)强调社会角色的扮演,试图通过这些表演手段来协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维持社会生活秩序。
符号互动理论对于个人社会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越轨行为等微观社会过程提出了一些有启示性的见解。但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了主观意识的作用,忽略了社会结构对互动过程的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社会批判理论
社会批判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认为,作为西方传统研究对象的社会是病态社会,“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马尔库塞把资本主义制度与结构的非人性视为病态的标志,把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结构。他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的双面人变成了完全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面人,使具有批判功能的哲学成了与统治阶级利益协调一致的单面的思想。他认为新的控制形式整合了社会对立力量,一种舒适、温和、合乎情理且民主的不自由,正在发达工业社会盛行。机械化过程对个性的压抑在这里显得分外明显。劳动阶级正发生着决定性的改变:第一,机械化正日益减少着花费在劳动中的体力的量和强度;第二,职业分层过程中出现同化趋向;第三,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发生了变化,主动地将自身与生产技术过程相结合;第四,新的技术劳动削弱了对立阶级的否定地位,劳动阶级不再表现为现存社会的对立面。因此,当代工业发达社会似乎能包容社会变化,包容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结构和生产过程,以及人类生存方式的质变。马尔库塞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基本阶级仍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他认为无产阶级已不再具有革命动力的作用,革命的强大的新动力是“新左派”,包括:知识分子、大学生、少数民族和妇女等社会团体。他把“新左派”的革命称为“本能革命”。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主要是对人本能的压迫。因此“个人感觉的解放应该构成普遍解放的序幕,甚至是基础;自由社会应该建立在新的本能需要上”。
尤根·哈贝马斯(J.Habermas)被认为是当代最富创造力的批判理论家,其中心论点是批判“科技理性”对人类的控制。哈贝马斯认为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现代事业”并未走到穷途末路,其历程仍未完结。他严厉批判科技理性对现代社会产生的坏影响,并指出实证论者以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研究的典范,并强调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存在。他认为如果说社会生活缺乏意义和冷酷无情,那是由于产生科学的技术利益有权决定哪些知识是被允许的和合法的。哈贝马斯把科学视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危机的一个潜在原因。哈贝马斯将分析重点从马克思对生产的经济危机之分析转到对意义和信任危机的分析上,由此他日益专注于人们相互间产生理解和意义的沟通过程与互动过程。哈贝马斯采取了“系统-生活世界”这一双重架构去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他认为社会的整合取决于系统与生活世界过程之间的平衡。现代社会的整合程度很低,因为围绕着经济和国家的系统“侵占”和支配了涉及相互共享的意义、理解和相互主观性的生活世界过程时,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整合问题明显表现在“生活世界的再生产”危机中,即再生产生活世界的沟通性互动的活动被金钱、权力等所取代。因此,批判理论的目标就是证明那些生活世界被侵占了的社会方面并且提出如何创造一种沟通活动(互动)能够实现的环境的途径。
社会批判理论同时受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尽管在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中,他们也得出了个别与马克思主义相同的结论,但在许多基本问题上,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是存在着根本分看上去的,因此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六、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后现代理论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和反主流文化思潮漫及整个西方,社会学理论更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各大流派相互融合,界限也不再分明,其中具有综合性质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和侧重价值、认同、沟通与媒体等方面分析的后现代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
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丹尼尔·贝尔(1919-)。他认为,社会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政体与文化。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是一个旨在协调个人的行动以达到特殊目的的职能结构;政体则强调调整权力的分配和评价个人之间与集团之间发生矛盾时的权力和要求;文化是指表达象征和含义的领域。现代西方社会从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性经济;社会结构与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在后工业社会中,是“科技治国”,在这种制度中,决定性的影响属于政府部门和经济部门中的技术人员,即掌握新的智能技术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知识分子。过去,社会结构、政体与文化三个领域是由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的,但在当代,这三个方面正日益趋于分裂,分别围绕着自身的轴心原则,以不同的节律交错运转,甚至逆向摩擦。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这种价值观念方面的冲突更加突出,难以遏止。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矛盾和危机,贝尔也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一些政策制定原则:第一,理论知识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第二,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与控制;第三,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制定决策,通过对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判断而设法把损失缩小到最低限度。
后现代理论是学者们对现代性建构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造成的无数痛苦与不幸的反思而提出来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日益剧烈的变化,媒体、电脑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和时间经验,让人更强烈地感觉到社会文化的矛盾,甚至是根本性的断裂。于是,人们惊呼,现代性已经终结了,我们迈入了后现代社会。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状诚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结果就是它对本能的完全依赖,认为只有冲动和乐趣才是真实的和肯定的生活。第二,抹煞了事物的界限,坚持认为行动本身就是获得知识的途径。第三,极大地冲击了历史戒律和心理禁忌,把曾经秘而不宣的东西公开宣布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并把这一精神贵族的财产变成了现今大众的财产。第四,后现代主义潮流沿着两个方向向前发展,一是哲学方面,它是一种消极的黑格尔主义。如米歇尔·福柯认为,人是短命的历史化身,犹如“沙滩上的足迹”,浪涛打来便荡然无存。一是以解放、色情、冲动以及诸如此类的名义,猛烈打击着“正常”行为的价值观和动机模式。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倾向,大体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反对整体化的倾向。所谓整体化的倾向,是指社会科学理论在解释社会现象时,注重寻找模式化的关系和宏观的历史规律。后现代主义不仅否定现实的整体性,也否定历史的整体性,它认为,由于研究者学识的有限、人生经历的短暂、理论的局限,人们只能发现“微观的小故事”,根本不可能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研究了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段历史时期,便断言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这种做法是危险的。第二,反对单一的理论视角。社会成员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与环境,其观点也是多元的。因此,只从阶级或经济的观点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单一的理论视角是难以揭示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第三,重视话语分析。后现代理论认为,权力关系存在于日常话语的风格上。通过对日常话语的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于知识和传统之中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第四,否定建立客观的社会学的可能性。后现代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产物,都是其先人假设的结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的社会学是不可能产生的。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学家应该社会学家应该倾听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进行比较分析,而不是去发现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一、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对“媒介素养”这个名词的概念进行了了解。在我们选出的10个研究对象家庭中, 这20位家长没有一位听说过“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当我们提到“媒介素养教育”时, 很多家长的反应是:“媒介使用还用教育吗?”、“电视打开就直接看呗, 看电视谁不会啊”、“媒介教育是不是教我们怎么使用现在的这些新兴媒体?”
从家长的这些反问中, 我们可以看出, 现在家长对于媒介素养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 一提到媒介素养,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媒介工具的使用, 媒介素养就是简单地看电视、读报纸、上网等动作行为。媒介素养, 大家只把焦点都放在了“媒介”二字上, 而忽略了“素养”的重要性。媒介素养不仅仅是媒介工具的使用, 还包括对媒介的认知, 媒介接触行为以及对媒介的批判性等等。那么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这一领域更是存在着大段的空白。
现代家长极其缺乏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 不知道何为“媒介素养”, 更不懂怎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直接导致了家长对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中断, 致使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在“家庭教育”这第一环节的缺失。
二、缺乏系统性
由于家长在“媒介素养”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知识方面的匮乏, 致使这些家长对家中的中小学生缺乏进行系统的、有目的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像其他学科一样, 是一个具有科学的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学科, 只是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也落后于欧美国家, 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大面积的普及, 所以, 不为大众所熟知。
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媒介发展自己。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过程, 能够让受众更好地了解自己媒介素养状况的同时, 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1]。那么对于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样, 家长应该系统地安排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以先从“媒介接触行为”开始, 引导中小学生认识、使用各种媒介工具, 激起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兴趣。再逐步地对中小学生的“媒介认知”、“媒介批判性”进行指导。
在调查中, 我们确实发现, 家长们不知道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无法系统性地完成这个教育过程。那么我们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 指导家长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我们先指导家长, 再由家长指导孩子。在指导过程中, 我们侧重帮助家长建立一个较完整、较为系统化的教育框架, 然后由家长自行发挥并决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三、教育行为具有随机性 (偶然性)
研究对象家庭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随机性即偶然性, 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由于家长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 也无法系统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而他们能做到的是遇到什么教育什么, 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就使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 在我们家访过程中, 有一个中学生调台正好锁定了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 (较为成人化的相亲节目) , 而家长则让其换台, 不许看这个节目。原因是:这样的成人化的相亲节目, 自己很爱看, 但是觉得内容很不适合孩子观看, 节目里面嘉宾的某些言论、观点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干涉行为, 其实就是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告诉他们应该看什么, 不应该看什么。
那么我们在家访其他研究对象家庭的时候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都是在家长、中小学生使用媒介的同时, 家长发现什么问题, 就说一下, 之后便不再提及, 直到再次遇到问题。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都是随机进行的, 家长并没有一个长远的教育计划, 也没有制订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不利于中小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 更会减缓自身媒介素养的增长程度。
尤其在我国电视节目未采用分级制度, 许多成人化的节目会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小学生的视界, 而且他们的辨别、抵抗诱惑能力又比较低, 所以媒介传播的例如黄色、暴力、血腥场面会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教育行为具有无意识性, 缺乏目的性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家庭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不能绝对的地没有, 应该说是比较隐性, 家长是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小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 这些家长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 都不知道这是媒介素养教育。这与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偶然性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家长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 要想好教育的内容, 使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国家庭农场;金融服务
一、美国家庭农场金融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完备的信贷组织体系
一是政府信贷机构,包括农场主之家管理局(Farmer Home Administration)、商品信贷公司(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和农村电气化管理局(Rural Electrification Administration),这3家机构隶属美国农业部,资金部分或全部直接来源于政府拨款,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金融特征。
二是互助合作性质的信贷机构,包括联邦土地银行(Federal Land Banks,FLBs)、联邦中期信贷银行(Federal Intermediate Credit Banks)和合作社银行(Banks for Cooperatives),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金、发行债券和票据、借款,但这些机构受农业信贷管理局领导和监管。
(二)完善的运作机制
1.农场主之家管理局。其在所有50个州和波多黎各及维尔京群岛设有46家州级办事处,下辖1700多家分支机构,主要为生产资源不足的新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贷款和担保等信用服务,具有低利性和高风险性特征。
一是提供贷款。可以分为直接贷款和紧急贷款。直接贷款包括:农场所有权贷款、经营支出贷款、农房建设贷款等;紧急贷款主要是帮助农民应付严重自然灾害、严重经济事件和商业性农业信贷出现意外短缺造成的损失和困难。
二是担保。按农场主之家贷款计划,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农民借款人发放贷款提供担保,并补贴由此而产生的利差。
2.商品信贷公司。主要通过提供贷款和支付补贴干预农产品销售体系,帮助政府缓和市场农产品过剩,应对农业危机。
一是农产品抵押贷款。在贷款到期时,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借款人可将抵押品出售给公司,相应地充作全额支付贷款利息;反之,如果价格上涨,则借款人可随时将抵押品按市场价格卖给公司或在公开市场出售,从而还清贷款本息并能获得额外收益。
二是灾害补贴。对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减产给予灾害补贴,补贴额相当于损失额的1/3。
三是差价补贴。对执行限耕计划、支持目标价格而导致的收入减少,商品信贷公司也给予差额补贴。
四是仓储、干燥和其他处理设备贷款。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3年2月,7、10、12年期仓储设施贷款年利率分别为1.250%、1.875%和2.125%,农作物商品贷款年利率为1.125%。
3.农业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期限可达35年、利率2%,同时制定、颁发农村电力技术标准和农电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农村电气化合作社进行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指导。
4.联邦土地银行。主要通过向本地区的农场和农业生产者以及与农业有关的借款人提供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帮助借款人融资,期限为5-40年。
5.联邦中期信贷银行。主要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农业生产者的短期、中期票据办理贴现;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动产抵押的中短期农业贷款,但一般不直接发放对借款人的贷款,而是通过生产信贷协会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期限大多为5年,以浮动利率为多,一般为8%-10%;从事融资性租赁业务,为农场提供大型农业机械。
6.合作社银行。主要向本地区农业合作社提供设备贷款、经营贷款、商品贷款和咨询服务,用于帮助农业合作社扩大农产品销售,促进农产品进口,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开展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业务活动。
(三)健全的配套法律政策
1.农业信贷法。1916年,作为美国第一部农村政策性金融法令,《农业信贷法》颁布实施并依据该法成立了联邦土地银行;1923年依据该法成立了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及下属的生产信贷合作社和农村办事处以及一些分支机构;1933年依据该法建立了合作社银行;1987 年授权成立了农业信用协助公司、农业信用协助委员会、农业信用保险公司及保险基金和联邦农业抵押贷款公司;2009 年,该法为农业纠纷调解项目提供专门财政拨款,以帮助解决农场主、债权人及农业部相关机构之间的贷款纠纷和行政争议。美国农业信贷展现出从立法到司法全面独立的趋势。
2.农业保险法。依据1938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成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美国进入完全由国家经营农业保险的阶段;1980年通过修订《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私营商业性保险组织重新进入农业保险市场;1994 年联邦政府建立巨灾风险保障制度,并颁布《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为政府组织退出农业保险市场做准备。
3.土地资源保护政策。1936年国会通过《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1943年农业调整署出台土壤保护补贴;1956年又推行土壤保护计划;1985年食物保障法中再一次提出土壤保护计划,这是在美国历史上土壤保护规模最大的计划之一。
二、对我国发展家庭农村金融服务的启示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强化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服务功能,构建职责明确、功能完善、分工合理、形成合力的农业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建立完备的配套法律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立法工作,建立由政府出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加快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建设,丰富农业险种,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家庭农场的法律政策环境。
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和要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知识方面的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消极创造性行为。再就是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与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这就会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有位家长说:“我们孩子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饭从不按时三餐,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像这样的儿童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
虽然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但是,孩于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
儿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同时,孩子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人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
资料
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当然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现干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打骂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3.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4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在这时再进行说服教育工作。这种方法对于理智水平较差的家长可能难于做到。
5.榜样暗示法。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用电影、电视或图书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体形象、具体情节和行为活动给孩子看或讲给孩子听,使他从中受到暗示,得到启发和教育。
4.吸引法。家长可以从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动机中发现一些蕴藏着的积极的可培养的心理因素,即所谓的“闪光点”加以诱发和引导。这样做,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感觉身体不适的张建华查出了乳腺癌,所以提前办理了病退,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病情稳定了下来,但她就是个闲不住的热心肠,只要有空儿就去社区转转,看看能不能帮着干点儿什么活儿。经过社区对她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她的家庭设立“平安家庭瞭望哨”,把29号楼的管理工作交给她。这栋楼属于老旧小区,位于元宝区中心地带,周边商户比较多,大量务工人员选择租住在此,人员繁杂带来了环境脏、乱、差等社区管理“顽症”。这也给张建华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和难题,但她凭借着自己年轻肯拼的干劲儿,总结了一套应对解决的办法。
参加志愿服务多年以来,张建华多次参与了入户排查工作,保证小区家庭的平安。新冠疫情暴发,她主动承担起社区排查外来人员的任务,凡是楼里居家隔离的居民,她都会帮忙照看。全国人口普查期间,她协助社区普查员排查了全楼180户居民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各家的煤气使用安全情况进行了排查。时间紧,工作量大,她就挨家挨户地敲门,碰到有的居民不理解,脾气暴躁,难免会吵吵嚷嚷,张建华仍然耐着性子,微笑、热情地做思想工作,直到居民满意地完成登记。遇到居民上班家里没人,她就利用中午、晚上、周末休息时间去,直到完成任务……
冬天供暖期刚开始,张建华所管辖的县前街29号楼供暖温度不达标,居民们反应强烈,要联合去上访。她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社区,然后又做各个家庭的安抚工作。由于她在楼里比较有威信,居民们都信任她,大家把解决这个问题的任务交给了她。于是张建华代表29号楼全体家庭,与供热公司进行协商,最终在她的坚持与不懈努力下,供暖问题得到了解决,得到全楼家庭的认可。
县前街29号楼是高层楼,房龄已经超过30年,楼道杂物堆占现象比较严重,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由于居住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户和一些出租户,人员流动性较大,常常是刚清理完,下一个租户进来又给占满,因此张建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组织巾帼志愿者对楼内的堆占杂物进行清理。挨家挨户地敲门、打电话,亲自帮着搬搬抬抬、进进出出……大家常常调侃她:“你说你也不挣个钱,天天这么义务劳动累不累啊!”每到这时,张建华都会回他一句自己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她总是时刻保持警惕的心,水火无情,如果这栋老楼发生火灾,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她常常把她学来的安全知识宣传给小区家庭,让大家一起来守护家庭的平安和谐。
我们是一个三口之家,包括我、我爱人以及我们的女儿。常言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女儿的教育方面,我们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不参与打麻将等赌博活动,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积极向上、健康有趣的娱乐活动,培养、激励她的兴趣爱好,希望孩子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们也善于用欣赏和鼓励的语言教育孩子,赏识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同时,我们也从不溺爱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会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的错误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她做人的自尊、自强和自信,让孩子懂得,即使出生在普通人家,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并且,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劳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可靠的。女儿在我们悉心的照顾和培养下快乐成长,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
孝敬父母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营造幸福生活的一大基石。结婚二十多年来,作为媳妇,我与婆婆之间关系一直和和睦睦,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从未争吵。随着双方父母年事渐高,大病小病不断,一旦老人有身体不适,不论白天黑夜,我和爱人都及时赶到老人身边看望照顾。同时,我也运用自己在医院工作的便利,为老人买药、输液。我们一直觉得,父母的平安健康就是家庭的幸福。
虽然我们并没有令人感动得潸然泪下的故事,我们只是世间最平凡的儿女,最简单的父母,却也是最幸福的家庭。我们互敬互爱,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组成了一个普通却幸福的家庭。
1、考分评价孩子。
许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 用分数衡量孩子的一切, 把分数绝对化。片面的认为分数高就等于学习好。考试成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例如, 考题的难度、孩子的心态等。所以, 不能用单纯的分数来评价孩子。
2、过分溺爱, 娇生惯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 只要为了孩子, 自己干什么都行。于是, 不让孩子干家务, 不限制孩子的零花钱, 一切依孩子的性子来。孩子在家,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 大手大脚, 自私自利, 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 身上不乏骄、娇二气, 他们没有能力面对以后人生的挑战, 这不是我们家长所希望看到的。
3、用金钱代替关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中的潜在矛盾因素日益增多。当家庭发生矛盾时, 孩子被搁置一边, 要么充当家庭冲突的牺牲品, 用金钱来代替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家是避风的港湾, 有家的人是幸福的。而孩子在这些家庭能感到幸福吗?学习上的重负, 再加上在家庭中的失落, 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呀?难怪这几年离家出走的孩子越来越多。请家长们克制自己吧, 多为孩子想一想。
孩子需要家庭的温暖, 需要父母的关爱。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没有父母的爱, 所培养出来的人, 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爱的儿童, 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 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 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4、“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未来的希望, 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有些家长在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同时, 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给孩子确定不适当的目标, 要求过高过急, 搞“提前量”, “吃小灶”, 孩子放学后, 星期六、星期天既让孩子参加电子琴、钢琴、舞蹈班, 又要让孩子参加美术、书法、英语、文化课补习班等等。不要忘记, 他们毕竟是孩子, 精力还未达到承担如此重负的地步。过度的行为, 无异于“拔苗助长”。
5、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才”, “棍棒底下出孝子”, 孩子犯了错误, 不问明原因, 就拳脚相加, 这给孩子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导致个别孩子离家出走。当孩子出走以后, 自己才悔之晚矣!
二、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为应采取的对策
1、正确分析考试成绩。
孩子成绩不理想, 自己也感到很内疚、羞愧, 自我谴责, 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和差距。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考试的具体情况, 分析考题的难易程度, 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分析成功与得失, 使孩子把内疚、羞愧转化为采取补偿行动的动机力量。做到“赏罚有加”, 总结经验教训, 给孩子以正确方法的指导。教会孩子学会认知, 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的工具和求知的手段, 革除学习过程中一味的死记硬背的弊端, 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即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的能力。
2、加强素质教育。
教育孩子正确做人, 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 还要对孩子加强素质教育。建议家长多看书学习, 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在家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例如, 让其整理自己的房间、洗衣服等, 培养孩子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和生产方面具有的基本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技能。从小养成自我服务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教育, 多给孩子讲过去的生活, 控制孩子的零花钱, 多讲“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多讲四川地震灾区和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通过对比, 教育孩子。加强对孩子的文明礼貌教育, 教育孩子尊敬师长, 关心别人, 关心集体, 不怕困难, 扶老携幼, 乐于助人, 团结友爱, 孝敬父母, 诚实守信, 礼貌待人, 进取和谐。养成讲文明, 懂礼貌, 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更能使之成为一个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人。家长还要多关心孩子, 多和孩子交谈沟通, 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对孩子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3、家长要不断自我提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等等都会对孩子有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家长要提高修养, 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里, 夫妻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该忍的时候就要忍。当孩子需要学习时, 就不要在家里打麻将。父母要多看书, 提高文化修养, 不说脏话粗话, 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要当着孩子议论别人, 在言行、人格、素质各方面给孩子起表率作用。
4、孩子教育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项基本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 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正确评估孩子身体和智力发展程度, 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确定适当的培养目标。孩子如有某方面的兴趣爱好, 就对孩子进行某方面的特长教育。例如, 孩子爱好音乐, 就可以让其在节假日参加音乐辅导班的学习。孩子学习较差, 可让其参加文化课辅导班。当然前提是在不加重孩子学习负担的情况下, 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对孩子的兴趣要因势诱导, 不要以自己的好恶决定孩子的道路。总之, 要因材施教。
5、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用爱来交换爱”, 家长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家长的情感品质及相应的表达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克服“恨铁不成钢”的思想, 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 要问清情况, 查明原因, 与其谈心, 讲道理, 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孩子多关心别人, 和同学、同伴搞好团结。多和同伴交往, 不要把孩子孤立起来, 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要以自己良好的素质去影响孩子, 而不要以训斥、板起面孔或打骂来对待孩子。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人类, 很大的特点是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沟通。因此, 家长要重视沟通, 经常和孩子交谈, 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关注孩子优点、长处以及发展趋向。重视倾听, 倾听能更多更深的了解孩子, 使沟通更加顺畅。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看法和意见。重视协调, 以平等的态度, 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帮助制定学习措施。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消除因年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同时, 保持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好孩子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
孩子是我们的明天, 我们当然不希望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不学无术的一代。要让他们茁壮成长, 就得把教育孩子的方法科学化, 合理化, 使孩子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这样, 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
摘要:本文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谈起, 列举了当前家庭教育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并逐一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揠苗助长,因材施教,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父母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
很多时候,我们在无意中侵犯了孩子的权利,但自己却不自知。
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班
家长为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比如英语、表演、跆拳道、围棋等。可孩子越来越喜欢摆弄机器人,不喜欢上学校的课,时不时就耍赖或装病。其实孩子“被动玩”的时间占据了“主动玩”的时间,导致孩子渴望利用学习时间来“玩”。
给孩子看的书太少
一次对学生阅读图书情况统计发现,63.3% 的学生平时经常阅读的是“作文类”书籍,且数量排在首位,其次是童话寓言类图书。事实上,数据显示,家庭图书拥有量在100本以上的学生比家庭图书拥有量20本以内的学生语文学习成绩高。
武断地告诉孩子“你错了”
孩子想喝果汁,可是妈妈偏偏给她倒了白开水。于是孩子一生气,把杯子从桌上推掉!妈妈强压怒火,冷着脸开始收拾残局。妈妈生气的表现和行为,等于直接武断地评定:孩子不过是在无理取闹。许多坏脾气的倔强孩子,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
《意见》指出,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并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要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父母要等待孩子按规律慢慢成长
教育是一件慢成长的事情,但在实际中,我们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足够的耐心。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好,走得快些,再快些。
否定孩子的个性
“我的孩子非常内向,我该怎么改变他的个性?”其实,不妨肯定孩子的个性,把所谓的“外向”当作一种技术来学习,不管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不给孩子留犯错的空间
萧萧上幼儿园时,萧萧爸爸给儿子列了66条不许犯的错误清单。上面包括不许打破杯子、不许跳得太高……每天临睡前,都会让孩子反省今天是否有犯过以上的错误。但就是这么一个乖孩子,上中学后,却成了让老师头疼的叛逆孩子,最后他的妈妈不得不辞职在家管孩子。
习惯给孩子做决定
有位著名企业家曾经惊讶于现在大学生找工作还要靠家长,他认为“如果家长帮孩子做了太多的决定,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反正有父母帮我做决定,这不是我的责任。当有一天他面对独立,他的路反而会走得非常艰难。”
★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意见》指出,学龄前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拥有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孩子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
中学生家长应该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每天都盯着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每天进步一点儿。但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应会反思、善学习
康康一提到数学就头疼乃至厌学。经过交流发现,康康的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指导,陪伴孩子的就是命令。所以,孩子做错事后不要总是责怪孩子,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
应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有多少家长不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把孩子催进房间做作业,自己却一直看一直玩;又有多少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做人要诚信的同时,自己却在答应孩子的某些事上没有说到做到!
应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
有些爸爸妈妈总是过于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而阻止孩子参加各种适合的社会实践。殊不知孩子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正是在这当中培养的。
★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意见》指出,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应该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
要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应该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
要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应该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推荐阅读:
最美家庭 主要事迹10-17
家庭主要成员情况范文06-17
主要家庭成员怎么填写12-06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07-21
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主要事迹11-08
家庭教育理论学习体会07-03
家庭角色体验的社会实践报告1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09-25
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11-19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