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摘要:农村基层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由国家法律认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行的一项重要基层政治制度,是中国农村实行经济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实现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理性选择,符合农村的最大利益,在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方面有重大价值。但是农村基层在自治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找到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村;基层自治;问题;对策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现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推行的制度,也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广的治理模式,也是一场亿万群众参与的“草根民主运动”,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点。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农村自治的含义和特点
1.农村自治的含义
(一)农村村民自治的政治意义。在基层实行村民自治,由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样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村民自治是更具广泛性,在社会实践中更具有深远意义的直接民主。因此,应当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我国全社会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群众自治和基层直接民主运动。
(二)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是实现自治的首要问题。如果民主选举不落实,其他三个民主推进就缺乏基础。民主监督,是指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及村干部的行为实施的监督,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
2.农村自治的特点
村民自治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从内涵方面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治力量的双重性
我国的村民自治既有国家力量的外部推动,又有农民自治力量的内在需求,这两种力量形成互动。一方面,广大村民是村民自治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我国实行村民自治,虽然最早来自农民的创造,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
(二)自治任务的全面性
村委会的任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一些正常的自治任务,也有一些行政性质的任务,这些任务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委员会所具有的组织管理功能的多样性更为突出和明显。
(三)自治范围的相对性
村民自治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尽管其任务具有全面性,但它绝不意味着村民自治是不受限制的“绝对自治”。
(四)自治关系的复杂性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中自治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现实生活中通行的人治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第二,国家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问的关系;第三,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第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农村基层自治的形成历史和发展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开启了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了农业的高速增长,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权利分化,使农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增强,随着“政社合一”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的逐步空壳化,为了解决地方自治基层组织日益严重的瘫痪状态,从1982年起,国家开始着手重构农村基层的治理模式,实行政社分离,并在《宪法》中肯定了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1988年6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开始试运行;1998年修订的《村组法》正式公布,村民自治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村民自治在全国得到普遍的推行,其标志着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退出和乡村社会民主化的开始,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开始进入了制度设置的运作阶段。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主要任务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在工作过程中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有关事项,都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我国从1988年实施村民自治以来,全国有2/3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了村民自治,近6亿的农民参加过3轮以上的直接选举,85%以上的村委会成员都是严格按照直选的原则选举产生的。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域依照《村组法》制定了详细的村委会选举办法。
三、现阶段农村基层自治中存在的问题
村民自治制度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完善,对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村民自治给农村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促进村民自我管理意识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推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着基层民主的进程。
(一)国家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存在偏差
国家政策具有宽泛性的特点,有时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正因为此,就为有些地方的“因地制宜”提供了空间,新农村政策在经由中央政策部门制定颁布之后,各地方执行力度不可谓不大,标语、口号满天飞,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农村建设热潮。对于上面下达的政策,部分官员觉得对自己有利的就坚决执行,而对其不利的就想方设法回避。以往的政策执行,靠的是中央的权威,但现在对地方来说,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不仅是地方政府本身的利益,还包括个别官员的私利。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十六字要求涵盖五个方面,部分为满足自己私利的官员却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成“村容整
洁”。而“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其它几个大的目标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基层民主建设制度不完善
第一,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健全。选举制度在基层民主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从近几年农村村委会选举的情况来看,制度建设并没有多大的进展,甚至出现了不进反退的现象。尽管目前大多数省份已经根据《村委会组织法》制定了地方的相应法规来规范其辖区内的村委会选举,村委会选举制度也都已经建立起来,但是选举的质量并没有太大提高,距离真正规范的民主选举还有很大差距。第二,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实践。基层民主的发展是一项实践性的工作,这项工作每天都会有一些新变化。然而,由于我们的政策制定过程慢,制度建设远远滞后于实践,从而影响了基层民主的发展,也给基层民主建设带来了难题。
(三)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于村党支部的权责,《村委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从条文可知,它既确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同时又规定了党有履行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的职责。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则规定:“党支部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这种抽象、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人们通常会理解为村里的重大事项要经村党支部讨论决定,即村党支部拥有对村务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或者决定权。
法律的模糊规定,使党支部成为农村事实上的领导者:村党支部对村务活动经常干预,村民大会授予村委会的权力不能有效发挥,村民自治失去自治性。在一些村委会比较强硬的村庄,为了争权,村委会与村党支部长期进行所谓的“龙虎斗”,结果不但使村务不能顺利解决,反而伤了“和气”,进一步激化了“两委”矛盾。
(四)农村民众的民主意识薄弱
无论城乡,不少人往往持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有这样的心态,与自己无关的事最好不问,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最好不管,他们只知道如何执行上级的规定,没有强烈地意识到更多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谋生是很重要的,要求农民放弃赚钱的时间来民主是不切合实际的。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长期以来要为生活奔波,广大农民的公共生活被极度压缩,渐渐丧失了对公共事务发言和协商的能力。一个不得不面对但却十分普遍的现象是:面对事关公共利益的“一事一议”,要么集体失声,保持沉默,要么被权力左右,被小恩小惠收买。农民民主意识的孱弱制约了村民自治的效果,而反过来,自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又进一步使得农民认为村民自治并没有效果,甚至是骗人的把戏,导致更多的人在面临下一次公共事务的时候选择沉默。两种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四、现阶段农村基层自治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监督落实政策执行
要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首先应当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政策的执行主体是行政人员,政策执行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策执行质量。目前我国大力完善公务员队伍建设,吸收大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这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人才匮乏的局面,只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才能使国家政策的落实到位。其次,加强政策执行监督,防止执行偏差。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掌握了大量政策资源,手中拥有大量人、财、物的调度和使用权,如果没有监督,势必造成腐败。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全国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能,加快政府政务信息公开、财务信息透明化进程;此外,应充分利
用网络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全方位的监控和打击,将政府及官员的行为暴露在公众面前,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
(二)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建设制度
导致基层民主选举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制度不规范。一方面要打击与治理贿选问题,细化有关法律制度依据。另一方面,要严格规定选举的程序和操作步骤。同时兼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面对我国农村大多还是“熟人社会”的现实,为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所有村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对村委会成员的监督,建立监督委员会,由村民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对村长和村委会的监督,防止权力的乱用,监督委员会有权代表村民质问村委会的不合理决定。从制度上杜绝个别人试图利用村民自治谋私利的现象的发生,特别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建立起畅通的维权渠道。国家的立法机构应当在立足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快基层民主政策的制定过程,使政策跟上基层自治的发展脚步,让农村基层在每个发展环节上都有最新的政策作指引。
(三)明确理清两委职责,协调好两委的工作
要处理好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要规范此二者的职责所在,村党支部的职责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本村党员大会的相关决议;领导和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做好发展、教育和培养党员的工作。村委会的主要职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承担本村的生产服务和协调工作,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资源,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多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促进团结互助等。其次还要建立合理有效机制,要用制度法规对二者的职责加以书面明确,这样才能在发生矛盾和问题的时候快速的找到解决的依据和办法。
(四)加强农村民主建设,提高村民民主意识
发展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只有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才能为村民自治这一“上层建筑”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为解决温饱的奔波中解放出来,逐步培养起公民意识,引导他们更多的参与到自治中来。除了发展经济我们还要通过宣传、办培训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及政治参与的渠道、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宣传,增强村民的政治主人翁观念,增强他们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关心政治、关注村内的各项事务及配合村干部工作的意识。此外,村委会要认真履行职责,让农民参与规范化的村民自治过程,通过让村民亲身体验,积累自治的经验,从而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
五、结束语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经过3O多年的发展,毫无疑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它作为平衡农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有效形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使得农民的心声得以体现,政府更加知道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促进了农村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尤其是那些妨碍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找出病症,对症下药,积极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参考文献:
[1] 冯涛.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M].科学社会主义.2007(4)
[2] 于建嵘.让村民自治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J].农村工作通讯,2OLO(1):4O一41.
[3] 张娟.我国基层民主与乡村治理相互促进机制及其完善途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2010(11)
[4] 刘富恩.我国现阶段村民自治问题研究叨.河北大学学报,2010(6)
[5] 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4[M].北赢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5.3-4
[6] 温大安,关于坚持和gg,l~民自治制度的一点思考,《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 郁杉 关于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思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周仁标.论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的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09,(3)
[9] 李萍,罗菊芳.推进我国基层自治问题探析[J].政治与行政,2009,(4)
关键词:基层自治组织,腐败,政治,职能
一、村民自治组织概述
何谓村民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以下简称“村组法”) 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此应分为两部分理解, 第一, 村民自治。所谓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 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第二, 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不属于一级政府, 而是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由于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村事务自治所享有权力的高度集中, 使得农村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它的的腐败折射出这种基层民主并没有从制度层面上对村官腐败予以有效制约, 同时也反应出社会主义法制在农村基层仍需加大建设力度。【1】
二、村民自治组织腐败问题根源
(一) 乡镇政府、村支部行使职能界定不清
我国村委会组织法规定, 乡镇政府对于村委会仅有指导职责, 对于村民自治事务不能参与。由于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使得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对农村事务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交叉, 再加上对于“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的职责理解错误, 导致政府在涉及农村自治事务时过于放松, 指导监管流于形式。村支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对于农村基层事务有着不可否认的领导权。但是“村组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支部与村委会职能的冲突, 使得双方在处理基层事务时互相推诿, 村支部不能对村委会形成有效监督与领导。
(二) 村民法律意识薄弱, 政治冷漠化
政治冷漠是公民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 即不参与政治生活, 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2】在基层事务中, 村民往往对于基层民主制度认识不足, 民主意识不够, 对基层民主产生消极态度。这表现在行使选举权时缺乏积极性, 对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表现冷淡, 对于干部监督不到位, 对于干部自行决断村中的重大事务也置若罔闻等方面。而正是这种政治的冷漠化, 造成村委会在执行农村自治事务时往往独断专行, 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没有通过村民会议来决定。【3】即使村委会滥用权利, 也难以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 容易滋生腐败。
(三) 地方宗族势力干涉农村自治事务, 阻碍基层民主政治
在部分农村地区,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地方宗族势力较为突出, 甚至会影响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权和经济权。【4】这主要表现在村民自治组织干部的选举上。地方宗族势力从其利益出发选择干部, 这部分干部也更多的考虑宗族势力的利益, 两者相互利用, 扰乱基层自治, 滋生腐败。
村民自治组织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历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向前, 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解决好村民自治组织出现的各种问题、深挖问题根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是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的需要。
三、村民自治组织腐败防范对策
(一) 协调乡镇政府、村支部与村委会关系, 明确职能界限
首先, 要理清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根据法律的规定, 村民委员会虽然不是政权机关, 不是政权机关的派出机关, 但他是与政权机关密切联系的。对于乡镇政府的的指导监督职能, 在涉及土地、房屋等村民财产利益以及村级财务时, 可以给予乡镇政府更大的监督权力。但是这种监督必须建立在不干涉具体事务的基础上, 即监督而不插手, 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村民自治, 又能保证村民自治符合法治, 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5】
其次, 应明确村党组织的领导职责。村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承担着对乡村的政治领导职责。村党组织应该在法律制度范围内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活动, 充分协调与村委会的关系, 把主要精力放在贯彻党的领导、路线、方针, 应从大量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避免行政化的倾向, 引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的工作, 搞好本村各项工作。【6】
(二) 普法下乡, 提高村民法律意识, 促进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自治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广大农村, 村民以及村干部法律意识仍然很低。笔者认为, 在继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之后, 我们应该大力推行法律下乡, 培养村民的法律意识,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加强村民法制宣传。法律工作者深入农村, 开展法律知识解答, 同三下乡相结合, 将法律知识融入到戏剧、歌曲中, 培养村民的监督意识。第二, 开展村干部法律知识培训。村干部可以进行法律讲座, 让村干部在行使村民自治权利的同时符合法律的要求。当前农村出现的村干部腐败现象, 很多是缘于农村干部的法律素质低。因此, 要想遏制村民自治组织腐败现象高发, 防止村干部腐败, 必须提高村干部的法制意识。
(三) 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 减少地方宗族势力对村干部选用的影响
目前, 村委会选举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地方宗族势力的操纵, 导致村干部素质及能力难以保证, 易出现村干部腐败问题。因此, 减少地方宗族势力的影响, 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 让村委会选举按照合法程序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首先选举程序要进一步规范和简化, 对未经正当程序选举村干部的行为确定无效。其次, 选举宣传工作要到位, 要继续深入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法规深入人心, 才能让农村群众珍惜自己选举权利。再次, 换届选举前对村干部进行考核、审计。通过考核、审计, 筛选出能力强, 素质高的村干部, 避免将一些不能胜任村委职位的干部选上去。最后,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对于违反村委会组织法的行为, 应明确的规定违反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受到的处罚。【7】加强村干部贪污腐败的刑事立法, 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在刑法中规定相应的刑责。
四、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的进步, 基层民主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而村民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不但关系到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更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但是这一问题其复杂, 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 共同解决。只有严格依照法律规定, 并坚持其基本原则, 保证村民民主自治, 才能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克服村民自治组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让村民自治沿着法治的轨道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贾芳芳高度重视农村“两委”集体腐败问题[OL]法制网, 2011.3.7
[2]陈幼华高度重视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冷漠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07.第1期
[3]张义纯法治视角下村民政治冷漠原因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07
[4]李民昌农村宗族势力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OL]人民网, 2006.7.4
[5]黄继艺村民自治与乡镇政府的角色职能定位[J]桂海论丛, 2004.S2期
[6]李夫宝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出路[OL]东方法治, 2009.7.21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问题;对策
一、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建设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主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它有利于培养人民的民主观念和民主思维,提高人民的实践能力。
第二,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符合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民主作为国家形式,是我国进行政治建设的基础,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事务由人民决定,对人民负责。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关联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
第三,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将民主由被动改为主动,让人民逐步意到自己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从而促进人民表达自己意愿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保证国家的意愿与民众的不谋而合[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是人民坚持“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解决各种矛盾,维护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稳定,整合农村和城市资源,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激发了“民智”和“民力”使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二、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主意识淡薄。基层群众民主意识单薄,人民参与基层事务的热情不高,自治意识不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至今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人民并没有树立自己参与管理事务的主人翁意识,总是被动地听从基层政府的安排,认为自己是基层政府的附属机构,这样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得不到反映,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办法解决,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得不到真正地贯彻执行。
2、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的角色冲突。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使人民得不到真正的决策权,人民利益得不到维护。基层政府对基层群众自治是指导、帮助的作用,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政府为了自己工作的高效开展,把大量事务安排给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了得到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就把人民的利益抛弃在后面,这种情况虽然对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双赢,但是却打击了人民的积极性,使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2]
3、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问题。民主选举发展很快,但是工作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贿选和领导干部对选举的干预等问题比较严重,人民通过给予投票人一定的“好处”,让他们选举自己,投票人为了得到所谓的“好处”,违背自己的意愿,这样就导致了选举结果权威性的降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设立了“监督机构”,但是对它的职责只是笼统地进行了规定,人民没有切实有效的途径进行监督。当人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没有相应的法律对人民的自治权利进行保护,人民只能进行举报,再也没有其它的法律责任形式。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缺乏经费问题,从而人民的参与度不高,参与程度不深。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基层群众自治权实现的重要原因,一个制度的贯彻实施情况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文化主要包括基层群众的权利意识和自治意识。一如我们所知,人民的观念对制度的支撑和认同才会体现出制度的价值,如果没有人民对制度的认同,那么制度也没有办法很好实施。但是在基层群众自治中,人民的权利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其行为滞后,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公权力因素。国家公权力及其强制性越大,会使群众的自治权相对越小,我国法律规定,基层政府对自治组织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这会给基层政府造成一些误解,认为自治组织是自己的下设机构,自己可以领导它们,扩大了行政干预的现实可能性。基层群众实现自治权的救济途径不完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救济途径的不完善不利于保护权利的实现。当村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能寻求政府来帮助,通过这种途径来解决矛盾和纠纷,其结果必然是暂时的、无效的。
3、其他非正常因素。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出现导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难以具体实施,在基层选举中,靠的不是能力、名声,而是看你有无雄厚的资金、强大的家族在背后支持你等非正常因素,如果你没有资金、家族在背后支持你,即使你当选了,工作也很难开展,长此以往这些非正常因素在基层选举中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3]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方案
(一)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职能建设
1、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一定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否则我们的改革就会变质。
2、转变机构职能,提高人民的服务意识,增强人民的服务能力。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以我们要听取人民的意见、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接受人民的监督。
3、精简基层政权的机构。我们现在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人员臃肿和编制超多的现象,只有精简机构我们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财政支出。
(二)培养群众参与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1、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我们可以设立群众意见受理处,让人们群众有地方表达他们的意愿,对于他们合理的建议及时采纳,对不合理的建议进行回复和说明。对于他们反映的问题如果不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管理的时候,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给他们解决。
2、切实解决群众利益,提高参政热情。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确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人民群众真正意识到自己是自治的主体,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的热情。
(三)完善民主管理的相关法律
1、健全法律法规中群众自治的相应条文。在新的形式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原来的法律法规与现实有太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中华人们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们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三、四条分别是调整村委会与村党组织、村委会与基层政府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具体划分他们之间的界限[4]。只是笼统的规定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组织村民进行自治,基层政府对自治进行协助,因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详细规定,我们要明确基层政府在哪些方面进行协助、村党组织进行领导的方式以及村委会进行自治的途径。
2、规范群众投票行为。[5]在以前选举中会出现贿选、乱选等不正常现象,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关群众投票行为的规定,在投票时进一步落实选举证、实行无记名投票和唱票公开的原则,这样有利于更好的保护人民的选举权利。(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学莉.《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论析》,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 黄涌群.《农村村民自治发展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5页.
[3] 张禛婷,顾爱彬.《基层群众自治现状调研及展望》[J].政法论坛,2014,4(下):147—03.
[4] 罗光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武汉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缺人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工程受到制约。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班子的总体评价不高。在被调查的村支书中,37.4%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调查显示,只有4.3%的被调查者认为村“两委”班子“充满活力、凝聚力强、战斗力高”;50%的人认为“创新意识不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凝聚力一般”;19.6%的人认为“工作力度软弱、组织涣散”。在对“影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个人素质不高”的最多,达到50%。这说明“领头雁”工程受到制约。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农村人才储备不足,选择范围较小,人才难觅。农村党员的老化和家族化现象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储备。农村党员队伍总体年龄偏大,以廊坊市为例来说,尽管其经过为期一年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推进年”活动,35岁以下党员也仅占到16.1%,且多集中在发展条件较好的村街。而在发展条件中等及偏下的村街,青年人普遍缺乏入党的愿望,党组织也缺少发展新党员的动力。在“对当前优秀农村青年入党情况”的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农村优秀青年入党不够积极,人数也不多。在所调查的一个村中,已连续8年没有发展一名新党员了,村委会4名成员中,也只有会计一人是党员,村支书缺位。农村党员的家族化现象也非常明显,由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分散,村民之间,尤其非家族村民之间接触、了解不多,使得有些优秀的青年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培养,加上以往新党员的发现培养必须要求有老党员作为其介绍人,因此往往家族青年发展较多。换届选举中明显的家族化趋势影响了农村带头人的选拔。调查发现,班子成员往往会利用公权力为自己或直系亲属在房屋修缮、村集体各类“工程”承包或岗位聘用等方面提供便利。第二,农村干部待遇较低、工作难度大,人才难留。随着2009年农村干部基础职务补贴财政支出制度的实行,村支书、村主任的待遇从每月150元增长到880元。虽然增长幅度不小,但和在外经商、打工比较起来还是偏低。工作待遇低、难度大,社会地位也不高,又有养家、养老等后顾之忧,因此对于农村人才来说,还是缺乏吸引力。许多创业有成的农民企业家不愿意当村干部,使得农村干部选拔渠道不宽,整体素质提升缓慢。
缺资金——村街集体经济的薄弱使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受到制约。由于自然条件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一些城中村、城边村及资源相对丰富村,靠以地生财、资源生财,集体有一定经济实力外,相当一部分村街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各市县政府都相继取消了原本是用于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品的各种收费、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代之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这一政策在村街实施的效果始终不佳,有95%的村庄基本上从来没有实施过这一政策。在农民看来,国家已禁止向农民收钱,村干部却
还要收钱,有想捞一点的嫌疑。目前,70%的村街都留有在税费改革前形成的村集体债务,村集体收入的整体萎缩,使得村级财务更加困难,还债无望。这使得村党组织在发展公益事业、提供服务方面力不从心,在依法管理村务方面明显力度不够,缺乏管控能力。
缺机制——缺乏科学、高效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制约了农村民主进程。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抑制村干部****的有效方法。但是从农村民主进程推进中暴露的问题来看,村级工作运行机制与民主进程的推进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村务公开形式化,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缺失。调查发现,有些村的村务公开黑板成了摆设。公布的内容也大都无关紧要。在换届选举年,村内矛盾高发和频频激化的现象说明,农村基层组织日常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远远不够。因此,自上而下监督村基层组织,建立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缺方法——基层党建工作方法简单,制约了基层组织素质的提高。县乡两级党委虽然明确了自己的地位与责任,但在当前复杂的农村形势下,对抓党建的有效方法研究不够。方法简单陈旧,表现出:重说教、轻引导,重约束、轻激励,重管人、轻管事,重布置、轻落实,重培训形式、轻培训内容等问题。农村干部工作方法单一,工作方式不够灵活,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这说明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基层党建应对之策
以“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选拔和培养“领头雁”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把好农村“两委”换届关。在农村“两委”选举工作中,主管领导要从事关新农村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把换届工作做细、做实,提高换届选举的质量。对候选人要考察,对选举要监督,坚决杜绝贿选或是黑恶势力对选举的控制,杜绝有明显劣迹的人混入干部队伍。第二,从县乡工作人员中选拔合适人员主持村支部书记的工作。对连续两届工作没有起色、“两委”成员不全、尤其是党组织书记缺位的落后村,要从县乡工作人员中下派干部主持工作。第三,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尽快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一要适度增加数量,达到每村两名以上;二要使之作为日后年轻人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优先条件;三要落实待遇,完善奖励机制;四要做好前期培训,中期指导、检查和后期总结。逐渐使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像到城市、城镇就业一样成为一种常态。第四,创新工作机制,壮大党员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改变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的现状,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党员家族化的问题。要改变由老党员推选新党员的模式,代之以由党员、村民代表共同推荐,扩大推选范围。
树立“大党建”观念,把农村党建和经济发展一起抓。只有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发展问题,才能提高其执行力。第一,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自身造血功能。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不足、能力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的情况,县委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召集专家、企业家、基层党委、村街代表等,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的实际,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共同谋划和扶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第二,用好国家专项支农资金,使“财尽其用”。近几年,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一路走高,从2006年的3397亿元到2009年的7161亿元,短短几年,已经翻番。在目前农民还不富裕的条件下,农村的公共品供给还是主要依赖国家财政的转移资金。因此,县、乡、村各级领导要及早谋划发展,做好前期的项目申请,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和验收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用。第三,县委带头,认真做好“后进”的转化工作。一是建立县直机关村街联系点制度。二是建立乡镇基层党委包片制度,及时了解各村情况,并反馈给县直机关联系人,研究解决对策。三是建立村街干部包户制度,帮助困难户解决实际问题,谋求家庭经济发展。第四,保护和促进村街私营企业的发展,鼓励他们在促进村民就业、公益事业发展、增加集体收入中多作贡献。调查中发现,有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尽管是私企)的村街,村民生活水平和村街公益事业发展都相对较好。县乡党委对企业的贡献应以适当的形式给以确认和奖励,以保护他们热心公益、服务乡里的热情。
规范村级工作运行机制,用好的机制来“管人”和“留人”。好的制度需要科学的运行机制加以落实。第一,要落实“四权分离”制度,推行“公职化”管理模式,用好的机制来“管”好人。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监督组织,实行决策、办事、理财、监督“四权分离”,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实现农村工作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探索推行农村干部“公职化”管理模式。第二,建立“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用好的机制留住人。对于优秀的“领头雁”不仅要关心和爱护,而且要建立激励机制。要尽快推行“定职责目标、干好有希望、收入有保障、退后有所养”的“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做法主要有:一是落实职责目标;二是落实现任干部和离任干部的生活补贴;三是落实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制度;四是在农村养老保险基础上,还要逐步研究落实农村干部养老待遇,以解决其后顾之忧。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的惠农政策,更加注重了从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但是,随着农业税减免政策的逐步到位、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仅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一、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干部是村级组织的主体,是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由于村组干部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农村基层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多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更大发展;二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债务沉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三是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农民对农村基层干部尚存有信任危机。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缺乏
部分村党支部领导班子软弱涣散,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村委会干部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举产生,不愿意接受甚至有意绕开党支部的领导,形同陌路,坐不到一条板凳,甚至相互拆台,内耗严重,“两张皮”现象明显。少部分村两委干部综合素质偏低,宗旨观念淡薄,服务意识淡化,缺乏大局意识。部分村干部进入村级组织领导班子的心态不正,动机不良,他们把村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平台作为自己谋利发财的机会,不择手段“拿”票,当选后便借势发财,工作敷衍了事,对群众困难臵之不理,长期不和。
(二)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高一低”(年龄偏高,文化偏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我乡农村党员总数622名,其中45岁以上党员的比重占60.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党员比重占72.3%。没有形成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的长效工作机制。部分党支部在每次换届中几乎是原帮人马不动,原工作制度习惯不改,原因是目前大部分村级党组织没有建立后备人才库,换届时无人可选。同时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原任干部采取“紧抱一团、一致对外”办法,导致新人难以入局。
(三)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原因表现为“三缺”:一是缺思路。由于三年一选,村级工作没有长远打算,短期思想普遍存在,工作思路也只停留在保工资,保基本运转上,部分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
重。二是缺人才。由于大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导致“双带”人才缺乏,带头致富能力不够。
(四)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落后
主要表现为:一是青年党员发展对象后继乏人。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数量渐为下降,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党组织很难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二是流动党员缺乏有效管理,许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长年不归,不学习,不过组织生活,地方党组织在管理上缺少有效措施;三是党员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党员学习教育力度不深,有些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很少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平时开会只是部署工作,导致一部分人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五)部分基层干部思维方式封闭。
农村经济发展应该立足本地,面向城市,把区域优势、地理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有些村民群众,甚至村干部视野狭隘,思维封闭,孤立片面的看问题,导致工作步伐缓慢。比如招商引资,村干部一再宣传发动要招大商引大资,但当大商大资引进来时候,一些群众或干部又囿于当前的一点点利益而推三阻四,导致商招来了却留不住。
二、加强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要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而发展的关键在党、在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究竟怎么抓,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势利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减少干部职数,选好配强村干部,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提倡村组干部相互兼职,逐步实现村干部队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二是抓好中间状态村提档升级工作,争创优秀支部;三是继续抓好后进村的整顿转化工作,配好班子,健全制度,增强活力。发挥好乡党委的龙头作用,村基层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建设好乡村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
第二,推进和完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积极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用条件和职数,规范村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管理办法,明确村干部待遇,建立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村干部进、管、出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推行村干部报酬待遇绩效化,提高工资待遇。二是抓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能力。三是抓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村干部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问题。采取优胜劣淘的办法选拔村级干部,使村级干部素质适应职业化的需要。四
是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监督,重奖严惩。要制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
第三,创新工作载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三个代表”和十七大精神统一广大党员的思想,帮助解决好“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激励党员争做时代先锋。二是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突出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一些村多年未发展党员、无30岁以下党员、村组干部中党员偏少的问题。三是切实加强党员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对流动党员管理力度,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有效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采取流动党员定期书面思想汇报等形式,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视线,切实改变不受组织约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甚至不交纳党费的“四不”现象。
第四,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一是管好现有集体经济,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缓解村级经济困难。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新的集体经济,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三是要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采取党政领导帮、政府部门帮、经济强村帮、骨干企业帮等多种帮扶形式,采取项目合作、资金倾斜、信息技术服务、人才
交流等具体措施,经济上支持、思路上拓宽与政策上倾斜并重,进一步强化责任制,不脱贫就不脱钩。
第五、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村级民主管理。以实行依法治村、村民自治为目标,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民主管理。一要适应税费改革和配套改革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基层组织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和村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要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农村工作水平。三要深化村民自治活动,推进村级民主建设。努力提高村务公开质量,认其听取和收集群众的反映和意见,适时向群众反馈,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虽然我从部队转业到基层工商工作时间只有两年多,对基层工商工作了解不说十知八九,也有百分之六七十,通过本人耳闻目染,调查发现,近年来工商基层干部建设在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一些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引起各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目前基层工商干部队伍的现状。
从现在工商基层干部队伍的表面情况看,当前工商干部的主流是好的,总体上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但以高标准来衡量、来要求,那就还存在不少与新形势下的工商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学习作风不过硬。在现在工商基层干部队伍的中,大部分来自工转干、军队干部转业安置、退伍士兵转干,甚至还有农转干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也高低不平。业务能力不过硬。少数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与办事能力较差,但又不愿加强学习,对局里面组织的集中学习和各类培训都敷衍应付。学历高,水平低。从目前基层干部的学历来看,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干部较多,甚至连研究生类的高学历干部也有。但实际情况却是实际文化水平远没有达到所拥有学历的文化水平,存在“学历高、水低平”现象。众所周知,在某些培训中心获得的后学历又代表着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所取得的文凭又有多少分量呢?重娱乐,轻学习。基层干部队伍中忽视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的倾向十分严重,没有把学风问题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来对待。既不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也缺乏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业余时间热衷于各类娱乐活动,即使部分干部在学习,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习不注意联系实际,难以虚实相结合,效果不佳。
(二)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一些干部职工没有上进心,对工作只有畏难情绪,没有创新精神,特别是当前工商职能转型,没有清醒的认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表现在精神状态较差。个别工商干部对学习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单位建设,对一切都麻木茫然。有的工商人员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缺乏正确的辨别和判断,不是针锋相对、坚持抵制,而是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有些人工作无头绪,无思路,无计划,办事拖拉;有些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安心工作,有事不请假,迟到、早退更是家常便饭;有些人到岗不出力,自由散漫,上班不做事,上班办私事、串岗聊天、上网打游戏、上班时间吃早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动力不够,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欠缺。目前工商工作在转型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广大基层工商干部去思考、去研究、去探讨,在实践中开拓新思路,摸索新办法,制定新举措。但有的工商干部缺乏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固步自封,不求进取。进取精神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员素质的提高。一些基层工商人员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日常监管中疏于管理,把关不严,或者禁不住金钱、亲情的诱惑,乱开口子;或者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不得罪人,从而致使监管执法不到位。
(四)工作能力不强。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些基层干部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适应工商转型的需要;有的基层干部虽然长期在基层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工作就是打不开局面;有的基层干部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守摊子、过日子;基层工商所年龄普遍偏大,再加上工作很多监管任务重,少有时间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从事监管执法的能力不是很强。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基层工商所建设的瓶颈问题。
(五)创新意识不浓。一些基层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有些保守,行动有些迟缓。部分干部精神不振,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一些基层工商所的干部职工,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工作被动应付多,主动创新少,缺乏主动干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干好工作了。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干部管理缺乏科学性。满足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处理,不能由点到面,防治结合,往往是“亡羊补牢”。一些制度、方案制定多、落实少,严重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管理手段滞后,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仅仅依赖于考核的扣分扣款,而忽视了日常管理的重要性;另外,职责划分科学性不强,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导致在责任追究中存在着工作干得越多、责任追究得越多,工作干得越少、责任追究得越少的现象,极大地压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致使部分干部干工作满足于应付,怕担责任、逃避责任,边缘工作无人过问,需要协调共同解决的问题相互推诿。
(二)重业务轻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滞后,教育培训手段落后。60%以上的干部在观念上存在着重业务、轻思想的意识,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务虚的工作,可有可无。教育形式上有走过场现象,工作方法简单,形式单一,不能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激发不起干部职工对政治理论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队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更不能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干部培训教育内容多以业务知识为主,忽视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往往是学历与能力很难划上等号,教育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干部综合素质没有明显提高,符合新形势要求的讲政治、懂经济、会查账、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
(三)工作压力大,设施不完善,基层干部工作不安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何事情都要基层工商所完成。基层工作的每一名同志都肩负多项工作和任务,工作压力很大。现在大部分基层工商所的办公条件都比较差,更谈不上解决干部的住宿问题。现在大部分基层工商所的干部家都在城区,到基层去工作没有吃住的地方。每月租房都要几百元,还有交通费,本来我们工商部门,与地方职能部门相比,经济收入只能算在中偏下,根本不能和税务、电信等部门相比,所以在同等的工作环境里,不一样的收入,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基层工商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重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思想建设处在干部建设的首位,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和灵魂。干部的政治思想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包括对上级组织的认识,对群众的认识,对自身工作和责任的认识。只有端正了认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各种思想问题的土壤。为此,除了要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外,还应通过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努力发现并深层挖掘各种思想问题的根源,以达到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权力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抗得起风浪、站得住脚跟、经得住考验。
(二)加大干部交流,激发工作活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干部交流。有交流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干部交流既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又是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大干部交流,激发工作活力。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干部的长期“静止”,产生了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和精神不振,通过建立干部交流特别是一般干部的交流制度,使一般干部3至5年异地交流一次,并形成制度,既分化“小团体”,又消除了排外思想,激发工作活力,形成奋发向上,克难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创新机制,激励干部发挥应有的潜力。工商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达到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佳配合状态,以此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体内的潜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化效益。在工商行政管理中,通过各种措施和保障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首先要建立健全激励奖励机制。每一个干部都有一种潜在的能力,作为领导,要注意激发和唤起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在运用榜样力量引导激励的基础上,给后进一个争当先进的机会,要对由后进成为先进的干部予以奖励,并将政治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使全体干部的潜能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其次是建立循环有序的干部交流机制。通过缩短城乡差别,提高基层待遇,建立岗位限时轮换的循环交流机制,增强干部管理的灵活机动性。三是改革分配机制,实行干部素质评估。将公务员素质提升与干部考评融为一体,通过采取自我测评、理论测试、同事评价、社会评议和组织评定等多种形式,把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细化、量化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能力、服务水平、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估每位同志的德、能、勤、绩,将评估结果作为干部奖励、提拔等的重要依据。同时,改变现行的收入分配方式,建立机动的能级差别新型分配机制,鼓起干部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四)大量引进人才,加强人才工作。大量引进人才,招录公务员。我觉得:目前正是政通人和的最佳时机,增编招录和缺额补员本身也不复杂,均可以在大学毕业生中招收人员。市局应原则上规定几个便于操作的条件,统一审核招录。加强人才工作,大胆培养和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优秀干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认真地做好人才工作,营造“善于发掘人才、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大胆使用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每位干部都想争当人才、成为人才。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农民知晓度、信任度低
由于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在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时,对该制度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农民群众中宣传时,没有详细的介绍该政策的利弊,基本都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新农合会给农民表面上带来什么好处,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目前,很多农民仍然对新农合报销的手续、起付线、地点、病种等了解的少之又少,而且他们也并不真正了解新农合制度的意义。同时,又因为新农合的报销不及时、公开、透明,农民从中获益很少,导致很多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度很低。
(二)资金筹集困难,资金使用监管不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筹集资金时采取的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为辅的方式,但由于部分地方财政关于新农合的专项医疗拨款总是迟迟未现,导致农民成了新农合的筹资主力。但又因为农民对新农合缺乏认识和了解,再加上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基层干部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增加了筹资的困难程度。目前,对新农合筹集到的资金的监管工作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自己承担的,由于缺乏外在的监督机制,再加上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度不高,给新农合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三)补偿政策不科学,农民受益程度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主要是以大病为主,补助大额的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对于很多常见病、多发病都不在补助范围之内。在农村,由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少,基础设施落后,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医疗水平不高,对很多严重的“大病”都无法诊治,如果参保者选择去县级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就会受到起付线的限制,使其得到很少的补偿甚至无任何补偿,导致农民受益极少。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出台一部能够具体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现有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由于这些规章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没有法律的规范很难保障参保者的应得利益,也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民
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基层干部和医务人员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农合制度,更加细致准确的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地方政府应借助大众传媒等工具来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该政策的好处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健康风险意识,正确引导农民自主、自愿的出资参加新农。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充分赋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加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程度。
(二)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监督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不应该仅仅把农民当成新农合的筹资主力,政府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新农合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还应积极的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新农合制度,扩大新农合资金来源渠道,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资体系。对筹集到的医疗资金,应加强其使用的透明度,还必须建立高效的监督主体,强化监督机制,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受益程度
政府在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农民的健康状况、就诊意向以及多发病、常见病的类型等,制定科学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缴费和补偿标准,提高医疗报销比例,真正让农民从中受益。
(四)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为上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益。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在加强对现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进修的同时,鼓励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来,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五)加强立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中,应明确界定大病小病的范围,明文规定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政府、集体和个人的筹资分配标准,明确规定新农合的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加强制度完善和立法建设,确保参保人员医疗保障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田尚.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7(7),105-107.
[2]马德广,王瑞雪.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4(13),239.
关键词:基层央行 金融监管 问题及对策
In our country basic unit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exists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Wang LuWang Yuanlong
Abstract: Joins WTO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long with our country,the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form and the content unceasingly are also changing,the goal lies in enhances financial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the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But the basic unit central bank financial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overall effect is bad,coexists in the low efficiency,the inefficiency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question.For this article from our country basic unit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ence question,on the one hand proposed how the basic unit People’s Bank does apply the existing method support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on new times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proposed the new measure,the new conception,this regarding the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system consummation,as well as the economy develops continually h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 basic unit central bank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Qu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48-03
基层央行处于金融监管的第一线,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一方金融平安、确保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的重要任务。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诸多不令人满意之处,直接困扰着基层央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本文立足于这样一些问题,对基层央行的缺陷与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为提高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我国基层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金融监管理念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为适应这种局面,中央在协调与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在实现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上成效明显,但我国的中央银行仍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特别是基层央行如何进行金融监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管理论,从而导致监管理念上的严重滞后,影响了监管效果。
1.1.1 监管理念较为单一,对市场约束、行业互律、内部自律理念的认识不足,存在把监管简单等同于化解金融风险的倾向,偏重于运动式的监管、整顿式的监管、事后处置的监管,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如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办法滞后,对新业务的监管走不出“先发展、后规范”的怪圈。忽视了金融监管的本质是事先性、预防性的监督管理,而化解风险是事后的解决问题处置工作这一本质原则。
1.1.2 主要通过非现场的检测,如分析报表、事件报告等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检测,其检测手段单一,时效性、完备性和准确性都存在着滞后,就问题查问题的情况多,无法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金融机构内在经营素质情况。如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向、市场定位、内部控制、内部治理结构等整体状况缺乏全面把握。使央行在防范系统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中,难以及时作出决策,采取有效措施。
1.1.3 是对辖区金融机构监管定位不准,对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时有超越范围行使监管权力,而对非法人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风险监管实际上处于无作为状态。
1.2 金融监管责任制度滞后。
按照金融监管责任制的要求,监管对象的第一责任人应对被监管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营运、退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制度的落实还很不到位。
1.2.1 监管主体角色冲突。随着人民银行监管职能的调整,基层人民银行包括中心支行和支行两级机构对辖内国有银行只进行行政性管理,即只对国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进行管理,不再承担监管职能。但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仍然肩负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一方金融平安、创建区域性金融安全区的责任,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职能没有了,责任却仍然存在,从而使基层人民银行在角色定位上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也说明人民银行监管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
1.2.2 基层央行内部存在着责、权不对应的问题。中心支行实际上承担着金融风险属地管理责任,由于启动风险处置预案权在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处理风险时要层层上报,待总行及分行批准后方可实施,从而使风险处置错过最佳时机,加大了风险处置成本,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1.2.3 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大监管”是多个监管部门协同实施监管的一种新形式,是人民银行加大监管力度的主要措施。但目前,作为央行监管主体的基层人民银行内设监管部门较多,出现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和金融机构被动应付检查的局面,同时造成监管力量分散,无法准确地把握监管工作重心,削弱了对监管政策的实施力度,没有发挥大监管的合力效应和作用,造成工作上的重复和疏漏。
1.2.4 监管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滞后,激励约束机制不相兼容,影响其可操作性。突出表现在对监管人员的考核奖惩无法兑现。监管责任制实施细则虽然规定了监管人员的具体责任,但未建立就如何进行奖励尚无统一的政策,影响工作积极性。并且,在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上也缺乏有效性,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效果。在对各种违规现象的处理中,人在违规事件中占主导地位,而监管部门在查处违规行为时,往往只有经济处罚而无行政处分、纪律处分。
1.3 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1.3.1 随着金融业务电子化手段的运用推进金融发展的前进,基层央行监管部门的计算机普及率提高,但这些现代化工具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应用状态,主要是一些打字或人工采集数据的加减求和之类,与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网络化监管,时空同步监管,监管数据自动汇总,预警信号的自动提示等等相去甚远。监管人员以原始手段去处理大量的繁复的电子化数据和业务流程,不但费时费力,其效果也是事倍而功半。
1.3.2 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不能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现场检查仅限于完成某项检查任务,没有从发现的问题中再深入检查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落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和整改措施,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整体效果。此外,长期以来,基层央行开展的非现场监管仅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和掌握情况上,在现场检查中,通常的方法是查帐看表,而且往往是检查之前由被检查单位自查自纠,这样使被检查单位有应付检查的准备,待到现场检查时,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失去了检查的真正目的。
1.4 金融监管信息流通滞后。
信息调研使基层央行开展金融稳定工作的一个重点,特别使在金融业深化改革时期,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反馈。但是目前,基层央行在金融机构中的权威相对弱化,难以获得准确、充分、及时有效的信息,导致调查研究工作难以展开。一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对获得监管信息呈非对称性,弱化了非现场监督。由于目前被监管对象提供的各种报表资料还不具备公开性,监管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受到质疑。基层人民银行用这种不能反映客观真实的银行报表资料去进行监管,势必影响监管效果。二是相邻区域基层人民银行,同一区域内的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信息彼此独立,特别是地市级以下还没有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基层央行很难获得两家机构的监管信息,不能账务其风险状况?也制约着监管效率的提高。
1.5 金融监管人员资格管理考核办法的缺乏和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还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大程度上限于领导的评价和看法,监管人员的选配、调动主要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金融稳定的工作性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即拥有丰富的监管知识、法律知识、高度的洞察力、较强的判断力和前瞻性。但是,现阶段基层央行监管人员的监管知识和法律知识较为有限,知识结构陈旧,有关部门组织对监管人员系统性知识更新几乎空白,特别是县级支行,大部分监管人员属操作型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如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新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的监管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监管盲点,要让监管人员去发现监管对象越来越变化多端的违法违规行为,其效果可想而知。
2.我国基层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发展对策
2.1 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加入WTO后,基层央行不但面临金融全球化的挑战,而且面临如何适应国际金融业监管模式的发展要求。首先,提高监管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使金融监管工作逐步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以金融稳健运行,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检查处理的风险指标系统、金融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全面反映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处理报告系统,及时进行预测及预警,不断提高风险监管水平效率的监管体系。其次,向合规性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转变,对金融机构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适度突出对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指引,带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较好地实现金融监管宏观刚性和银行微观经营灵活度的协调统一。再者,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管为主的方向转变,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质量,使非现场监管在监管覆盖面、监管频率上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提高非现场监管的预警功能,变被动的事后检查为事前监督,使日常监督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2 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
完善监管责任制体系,增强责任制的可操作性。一是合理设置监管机构,尽快建立基层央行的大监管格局,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方法灵活、效率较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监管体系。二是进一步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标准,使监管工作有目标,绩效有考核、奖惩有依据。对在金融机构风险化解中成效突出的监管人员给予重奖;对监管不力、被监管机构风险加剧的给予重罚。划分责任应明确、细致、具体,各级、各类监管责任人对哪些金融风险承担责任及责任的种类,应具体细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激励与约束的有机兼容,使金融监管活力不断激发出来。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监管,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监管为主体、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管体系。发挥新闻媒介、社会公众、中介机构等部门的作用,提高基层央行监管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合理性。
2.3 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完善创新金融监管手段。
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传统的手工检查和现代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转变。结合辖区和监管自身实际,尽早开发实用、有效的监管业务软件及信息分析处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为辖内金融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技支持;尽快实现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计算机联网,强化实时信息联系与数据集成,适时建立起商业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形成较为完整的监控网络,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监管工作和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提高监管效能。其次,要深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的有机结合,在加强现场检查的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计算机信息为核心的非现场监管信息体系。通过二者结合,建立金融信息监管系统。主要通过建立月度、季度、年度监测报表的形式,及时全面地搜集监管信息。对被监管对象的运行状况、存在问题及变动趋势定期向本行及上级行有关部门进行汇报。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上非现场监管信息管理系统,使非现场监管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2.4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金融监管信息的透明度。
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区域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及时了解区域内的金融动态、风险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做好应对突发性问题的预案,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人行分支机构应在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加强与证监会、保监会分支机构的联系、磋商,逐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实行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以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其次,打破条块分割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立地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试行对辖区的中小金融机构会计报表年审制度,逐步推行中小金融机构年终会计报表经由社会中介机构鉴证的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弥补基层央行在及时识别金融风险方面的不足。
2.5 实施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制定金融监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办法,逐步形成资格考试、竞争上岗的监管人员选任机制,把好监管人员的“入口关”;以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监管能力为目标,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岗位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员工,注意好前瞻性、应时性和基础性培训的结合,鼓励员工深造;从商业银行和社会招聘精通金融业务、政策水平高的人才,充实金融监管队伍,提高金融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在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中,要注意新老搭配,合理分工,适当交叉,使所有的监管干部都能积累扎实的监管工作经验,胜任各项监管工作;以激发敬业精神为根本,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12-06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10-18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09-17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8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7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05-31
我国水文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27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06-03
浅析中小型企业招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7
浅析国有企业选材用人存在的问题及有关对策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