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规范化活动材料(精选10篇)
公文格式是公文的门面和形象,必须保持庄重、大方的形象和统一、规范的格式。这不仅是公文法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特定的效用在形式上的重要体现,也是公文处理手段逐步信息化、规范化的客观需要。现将常用公文材料用字及格式要求说明如下:
一、公文纸型和字数
公文用A4纸打印,每页22行,每行28个字。
二、公文字体和字号
(一)标题字体和字号。标题用二号小标宋体字;一级标题用三号黑体字;二级标题用三号加粗楷体字;三级标题用三号加粗仿宋体字。
(二)正文字体和字号。正文用三号仿宋体字。
三、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一)“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用顿号不规范,应该用逗号,即“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
(二)“一,”、“二,”、“三,”等用逗号不规范,而应该用顿号,即“
一、”、“
二、”、“
三、”。
(三)“
1、”、“
2、”、“
3、”和“A、”、“B、”、“C、”等用顿
号不规范,而应该使用齐线墨点(实心小圆点),即“1.”、“ 2.”、“ 3.” 或“A.”、“B.”、“C.”。
(四)序号如加括号,如(1)(2)(3)等不再加标点符号;如加圆圈,如①②③等也不能加标点符号。
(五)序号的结构层次为:第一层“一、二、三、”,第二层“
(一)(二)
(三)”,第三层“ 1.2.3.”,第四层“(1)
(2)(3)”,第五层“①②③”。
四、年份中“零”的正确使用
年份如用中文形式表示,如“二〇一一年五月三日”,则中间的“〇”不能写成阿拉伯数字的长“0”或英语全角字符“O”,而应该用圆“〇”表示。
五、公文文号的正确使用
印发公文时,年份外的符号应该用六角形符号“„‟”(一般在电脑“插入”栏里“特殊符号”中选择),而不应该用小括号“()”或中括号“[ ] ”。
如:海教发(2011)6号(不规范)
海教发[2011] 6号(不规范)
海教发„2011‟6号(规范)
六、正确区分连接号“—”和范围号“~”
(一)连接号“—”,用于表示时间、地点、事物现象的起止。
如:①3—6岁是儿童识字的黄金年龄段。
②见该书140—145页。
③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
连接号“—”,除了表示起止外,其用法还有十余种之多,各种语法书均有所涉及,且由于一般不会与范围号“~”混淆,故不在本文阐述之列。
(二)范围号“~”,用于表示从低限到高限的数量范围,相当于一个概数。
如:①让他们每人领取一张15~35元钱的支票。
②精神病父母所生的孩子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0~20倍。
七、汉语拼音注音字母的正确使用
(一)专有名词每个词首字母大写;标题、标语可以全部大写。
(二)分连写:词内连写,词间分写。
例:“公 共 场 所 请 勿吸 烟”
GONG GONG CHANG SUO QING WU XI YAN
以上未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标注,不规范。以下标注规范:
“公共 场所 请 勿 吸烟”
国家语委的《规范汉字表》一经推出便引发讨论,有人称这是个性的伤害,有人说这是对自由的剥夺。果然如此吗?给孩子取一个古怪的名字任他遭受小伙伴们的嘲笑,只为彰显父母的“博学”,不是自私吗?对汉字的使用进行规范就是对自由的剥夺吗? 你叫赵C?我叫牛B——个性留给自己,祝福送给孩子
当然有人认为在名字上认为是对孩子的祝福是一种存在于代沟中的思维,但在改变的中国社会中,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豪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当一个有些另类的名字在社会上出现时,初时或许是新奇,但也有可能引发歧视,这或许是当初的父母没有想到的后果吧。我们并不需要用个性化的名字记录下一代,用饱含文化底蕴的方块字给予孩子们祝福或许更能够代表父母的心情。个性留给自己,祝福送给孩子。
赵C?牛B!
规范起名用字,与“自由”无关
姓名权的确是人们最基本的人身权利之一,但这就如同人有生理、出行等自由一样,但做什么和如何做、何时做,也要考虑社会的必要规范。我们有出行的自由,但在街道上开车也要遵守交通规则是一个道理,如果各行其是的话,交通必然大乱,进而影响你的出行自由,这与否定人的起名权没有关系。应该说,《规范汉字表》是一场对新生婴儿家长文化水平的一次限时、限字数、限范围的考试。
给孩子起名,更要注意公序良俗
中国人以汉字做名字,是几千年来的约定俗成。“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这句老话,足以显示中国人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一个特殊的载体,是某种愿望和血缘系统的表现符号,同时承载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规范汉字表》的出炉,规定公民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应当尊重公序良俗。规范起名用字 健全国人性格
学生们天天学习和使用汉字,碰到的状况是最多的,如果不规范,按照自由发展的趋势,火星文得宠,网络符号语流行,仿明星个性签名最火,省笔简笔才能装酷。使用规范汉字能降低很多工作成本,可惜我们一些人一边指责服务机关的公权力,一边却以自己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来刺激服务机关增强公权力的机会,形成可怜可叹的病态性格。
给孩子取生僻的名字 是不是一种自私?
一些父母为了显示自己博学,从康熙字典上寻找一些极度生僻的文字,作为小孩字的命名元素,结果造成小孩子屡屡在课堂上因为名字被老师喊错成为全体同学们的注目对象,实在是汗。曾经有父母给兄弟起名,一个叫中共,一个叫中央,这些很怪异的名字不但给警方登记户口造成麻烦,而且恐怕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潜在的诸多麻烦。毛泽东:扫除文盲,就是要改革难学、难认、难记的汉字
星期天的早晨,我们一行五人按计划来到街上,目光机警地在每一块宣传版面或广告条幅中搜索着。突然,小陈叫了起来:“看,这个饭店的名字真有趣”我们定晴一看,饭店的横幅上写着“口口口品美食城”几个大字。可第二个字读什么,我们谁也不认识。是我们没有学过还是没有这个字呢?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图书馆查阅资料,可是怎么也查不到这个字。这可能就是一个乱造字吧。我们把它记录下来。更有趣的是,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竟在饭店的厕所里发现了“请急(及)时冲水”的错别字现象。今天的收获真不小啊。
第二天的讨论课上,同学们竟相展示自己的收获:有在报纸上查到的像“神州(舟)六号”这样的错别字;有在宣传条幅上发现的像“发尸(展)”这样的乱读字;有在电视广告中收集到的像“默默无蚊(闻)"这样的乱用成语等现象;还有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出了像“万事具(俱)备”这样写错别字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推行规范汉字”只有使用规范汉字,才能充分发挥汉字的交际功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出版物接踵而来,商品包装,广告招牌变着花样地吸引顾客这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出现了许多不规范文字,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社会用字情况不容乐观,不规范用字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以上认识,我根据老师的要求拟订了“社会不规范用字状况调报告”这一题目作为本次的作业题目。
二、本次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用字也越来越广泛。但在用字中,出现了很多繁体字、简化字和一些错别字,为了让自己了解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的情况,让人们不再用那些不规范的字,我做了这次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活动,了解社会用字基本状况,加强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强使用规范字的自觉性,认识使用规范字的重要性;培养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规范社会用字做出贡献。
三、调查社会各类不规范用字的统计结果
由于能力、经费所限,调查范围为学校周边,随机抽取约100个词(包括海报,招牌,广告等),总字数约为350个。其中不规范字58个,占16.57%。在不规范用字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滥用繁体字,共32个,占不规范用字的55%。其他还有出现用不规范简体字、用异体字、用旧字形、用异形词和写错别字等。
1、在一些商店的橱窗上,有人为了美观,引起大家的注意,把一些字写成了繁体字。如:把“幼狮书店”,写成了“幼獅書店”;把“石头记”写成了“石頭記”;把“代客泊车”写成了“代客泊車”。等
2、有一些人,写字时为了简便,把字写成了错别字。如:把“桂圆”写成了“桂元”;市场商贩把“豆腐”写成了“豆付”。
20xx年11月12日
调查地点:
温州市龙湾区
调查对象:
广告招牌、水果摊调查方式:观察、询问、拍摄
调查过程:
下午放学时,我路过了一家水果店。无意间,我发现了一个个橘子放在那儿,我忍不住走上前去。我看见标牌上写着“黄岩密桔”四个大字。咦,蜜桔的“蜜”不是蜜蜂的“密”吗现在怎么变成秘密的“密”了哦!是个错别字!我快步走回家后,带上相机,又再次出发了。
我从写意春秋走过去,显眼的一错字——“蜜码”出现在我眼前这个字和刚才那个“黄岩蜜桔”刚好相反,这应该是保密的“密”,而不是甜蜜的“蜜”。我赶快拍了下来。后来,我又转了一圈,发现周围没什么错别字了,就回家去了。
调查结果:
在半个小时内,我共发现了2个错别字,分析其原因,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对容易混淆的汉字掌握不太牢固,如把“密码”写成“蜜码”;
二、运用汉字时不够认真,如把“蜜桔”写成了“密桔”;
三、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如果他们平时注意检查,就能发现这些不该发生的错误。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错别字现象的存在,有以下危害:
一、会误导小学生和未入学的孩子,使他们对错别字留下第一印象,以后改正非常困难;
二、如果外地人来西安探亲或者旅游,会影响我们宁波的形象;
三、作为中国人,在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时,在公共场所出现错别字现象,会玷污我们的骄傲——汉字。
我的建议:
一、有些人的错别字是从初学时一直带到现在,所以建议幼儿园和小学正在学习汉字的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细心地学习;平时写字一定要细心,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错别字的发生;
二、运用汉字时如果有不清楚或拿不准的字,应该及时查阅字典或请教别人;
三、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汉字尊严的义务,在我们发现错别字时,要及时提醒他们予以纠正。
导语: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以下是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的内容,欢迎阅读!
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一
我家门前原来什么都没有,可现在新开张了理发店、小卖部、超市。。。等门店,我心里可真高兴!可仔细一看,发现许多门店的招牌使用了错别字、谐音字和繁体字,商店的老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刚好学校开展了一个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宣传“人人要说普通话,人人要写规范字”,于是,老师就组织我们去调查门店招牌的错别字、谐音字和繁体字。
我们首先进入了红湘路,刚过了条马路,就看见有家门店上面挂了四个大字“麦鞋”和“麦衣”。我们班的李子刚自高奋勇去问店主,店主回答:“我的店里既卖鞋又卖衣服,首先,‘麦’字寓意了生意兴隆的意思,其次,‘麦’和‘卖’同音,为了吸引顾客,我就用了这个‘麦’字。”
当我们走到红湘路和常胜路交界的位置时,发现新华书店的“华”字和“书”字都是繁体字。这回,大家都有了胆量,争先恐后地问工作人员原因,可是他们也不知道用繁体字的原因,唉,只能是失败而归了。
另外,我们还看到“布三布四”这样的招牌和“饰全饰美”这样的名字,虽然很有创意,但毕竟破坏了中国的文化。
通常这些门店卖什么就写什么,如“E家宝贝”,一看就知道是卖宝宝的生活用品,“布三布四”那就不用我说了,招牌上用一些谐音字是用来吸引顾客的。
新华书店招牌上用的繁体字,我觉得是取材于一幅书法作品,作品里用的是繁体字,所以招牌上也不好改为简体字。
经过分析,综合店主给出的解释,我得出以下结论:
一、招牌上的谐音字是为了吸引顾客,让客人感觉到新奇,只要顾客进了门店,那生意上的事情也就成功一半了。
二、招牌里部分字用繁体字,主要是因为招牌取材于名人的书法作品,用名人的作品作招牌,也可以提高门店的知名度,并且用上繁体字,整体美感会好些。
三、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招牌上用错别字的情况目前较少。
门店上用不规范字作招牌,目的就是吸引客人。但这不仅误导了小朋友,还对不认识繁体字的人竖起了一道屏障。为此,我建议:
一、从政府层面立法,禁止使用不规范汉字作为招牌。同时,加强工商登记、税务注册、环保评估等行政审批环节对不规范文字的监管。
二、加强个体工商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培训,提高他们使用规范字的自觉性。
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推行规范汉字”只有使用规范汉字,才能充分发挥汉字的交际功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出版物接踵而来,商品包装,广告招牌变着花样地吸引顾客这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出现了许多不规范文字,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社会用字情况不容乐观,不规范用字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以上认识,我根据老师的要求拟订了“社会不规范用字状况调报告”这一题目作为本次的作业题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用字也越来越广泛。但在用字中,出现了很多繁体字、简化字和一些错别字,为了让自己了解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的情况,让人们不再用那些不规范的字,我做了这次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活动,了解社会用字基本状况,加强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强使用规范字的自觉性,认识使用规范字的重要性;培养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规范社会用字做出贡献。
由于能力、经费所限,调查范围为学校周边,随机抽取约100个词,总字数约为350个。其中不规范字58个,占%。在不规范用字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滥用繁体字,共32个,占不规范用字的55%。其他还有出现用不规范简体字、用异体字、用旧字形、用异形词和写错别字等。
1、在一些商店的橱窗上,有人为了美观,引起大家的注意,把一些字写成了繁体字。如:把“幼狮书店”,写成了“幼獅書店”;把“石头记”写成了“石頭記”;把“代客泊车”写成了“代客泊車”。等
2、有一些人,写字时为了简便,把字写成了错别字。如:把“桂圆”写成了“桂元”;市场商贩把“豆腐”写成了“豆付”。
3、有的人为了写字省事,或者没有纠正《二简》的错字把一些字写成了简化字。如:把“餐”写成了“”。
经过调查,我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真可谓是随处可见,更是社会的一大弊病。如果再不控制这些不规范用字,不但会使人错误地理解它的意思,而且还能把刚刚学认字的小朋友引入歧途,还跟着传播这些错别字。这既有损我国汉字的形象,又会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一定要采取措施规范社会用字,改善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
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三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写规范字。但是,如今的街头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字,这些字有的出现在招牌上,有的出现在街头的路标上,有的字是将汉字简化了一下,有的干脆用另一个同音的字代替原本的字。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大量的汉字书写不规范的现象。
行走在新郑热闹的步行街上,我看到了许多这样的现象:为了吸引顾客,一些人把“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用“衣”来代替“依”;一家饰品店的名字为“缘来是你”用“缘”来代替“原”;更有意思的是一家窗帘店的名字,是一句诗——“万里平纱落秋雁”,用“纱”来代替原来的“沙”!这其中的妙意,不说你也会懂。
买鸡蛋的小贩把“蛋”写成了“旦”;一个阿姨把“斤”写成了莫名其妙的字;有一家“批发烟酒”的店,竟然写成了“批发烟洒”,这......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啊。如果这样的现象一直延续下去,那我们的文字有会变成什么样呢?我无法想象。
在某条街的中段,赫然立着两个大字:“公则”!天!“公则”是哪里?原来是“厕”字写错了;更吓人的是“仓库”的“库”,被写成“裤”。还有一些家具店,门上贴着一张手写的广告,其中两个字尤其刺眼:“家俱”!还有一个并不显眼的标志——“招收徒工”,但仔细一看,竟写的是:“招收徙工”......这些错字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这些不规范用字现象多数出现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这些不规范的字,不规范的现象,有时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因此我觉得,政府应该重视这样的现象,加大对社会汉字不规范现象的管理力度,规范一些公共场所用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法》,顺利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我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以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推动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主要作法是: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综合管理;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提高校园用语用字规范意识;
三、搭建平台,完善措施,深化语言文字工作成效;
四、融入教学,融入生活,形成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综合管理。
学校从提高学校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成立了校长挂帅,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为语言文字使用规范负责人,各处室负责人、各年级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语言文字工作专班,专班成员各有分工,职责明确,形成全校上下、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为确保管理到位,学校制订了《汉川高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制度》,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并多次召开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布置相关工作,检查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进展落实情况。
迎评前,工作小组对照《孝感市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及评分依据》,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自查、自评、自纠,坚决杜绝语言文字规范死角。
二、强化意识,营造氛围,提高校园用语用字规范意识。
学校坚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设立了固定宣传栏,固定宣传标语,在学校楼道、会议室、多功能教室等公共场所及所有教师办公室设有“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等警示标语和永久性宣传站牌。设置了宣传橱窗专栏,电子屏幕宣传栏,向学生介绍语言文字的有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利用黑板报阵地定期出语言文字专刊,深入宣传。通过营造浓厚的氛围,增强教师、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并使宣传环境与教育教学工作与校园环境相互映衬,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
三、搭建平台,完善措施,深化语言文字工作成效。
一是搭建常规教学检查平台。把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作为一月一次的教师备教改检查的重要内容,并组织优秀教案评比,举办优秀教案展览,激发了教师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积极性,促进了广大教师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二是搭建竞赛展示平台,以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为契机,激发青年教师平时注意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基本功的训练,把竞赛作为他们展示教学基本功的舞台,调动了他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激情,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三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推动校园语言文字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在推普周中,组织开展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宣讲语言文字法规和相关知识;通过举行学生写作比赛,规范汉字书写比赛、自编自演历史课本剧等活动,增强了学生自觉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应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水平。
四、融入教学,融入生活,形成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利用拥有3个普通话省级测试员的独特优势,把培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到目前为止,有209名教职工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其中11名教师达到壹级乙等水平,85名教师达到二级甲等水平,113名教师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教职工普通话水平达标率为98%。充分发挥语文课在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中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知识的教育,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督导落实;其他学科的教学也立足本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用语用字规范化的指导和管理。学校还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学生上街进行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的宣传工作,查找学校周边店铺标牌、广告牌的不规范用字;鼓励学生课下交流,与父母交流用普通话,做父母的“小老师”,帮助家长说好普通话,让普通话规范字走进社会、融入生活,这样,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用语用字水平,也发挥了学校在规范用语用字工作中的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机制。
用字规范化检查的整改措施
为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全体教师说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特提出我校的整改措施:
一、全校教职工在校园区域内必须讲普通话,确立普通话教学语言、校园语言的地位。
二、全校教职工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接待走访家长工作中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处室、教师使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四、充分发挥语文课本“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的主渠道作用。
五、对在各类语言文字竞赛活动中获奖的教师、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六、对45周岁以下的教职工的使用普通话、规范字和用语情况同考核、评优相挂钩。
七、将学生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情况计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考核之中。
八、各处室、年级使用、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情况将作为“文明处室”评选的条件之一。
九、用字规范化尚有个别问题,特别体现在异字,不规范的简化字的问题上,限立即改正。
十、部分教师的语言不规范,有方言夹杂的异化现象,应限期改正,强化训练,以正语法。
十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用语语音不够准确,普通话达不到水准,尤其是语文教师,应限期整改。
十二、教师的板书尚有问题,不符合要求,有的潦草、有的不规范,应立即改正。
垂:撇、横、竖(中间)、横、竖(左)、竖(右)、横、横。
肃:最后四笔的书写顺序是“先两边,后中间”,全字书写笔顺是:横折、横、横、竖、长撇、竖、撇、点。
脊:《字表》“脊”字上半部分的笔顺,原来规定为由左到右书写──点、提、撇、撇、点、捺;《规范》调整为先写“人”字两边的“点、提、撇、点”,次写中间的“人”字。
敝:《字表》对“敝”字左半部分的书写笔顺,原来规定为先写中间的一竖,再写上边的点、撇,然后写下边的竖、横折钩和里面的撇、点。《规范》调整为先写上边的点、撇,再写下边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一竖和里面的撇、点。
再:横、竖、横折钩、竖、横、横。
里:竖、横折、横、横、竖、横、横。
重::撇、横、竖、横折、横、横、竖、横、横。
火:点、短撇、长撇、捺。(丶 丷 丿 火)
义:点、撇、捺。
叉:横撇、捺、点。
爽:先写“横”,次写两边的“爻”,最后写中间的“大”字。
乃:横折折折钩、撇。
必:点、卧钩、点、撇、点。
皮:横钩、撇、竖、横撇、捺。
癶(登字头):横撇、点、撇、撇、捺。
忄(竖心旁):点、点、竖(丶 丶 丨).母:竖折、横折钩、点、横、点
舟:撇、撇、横折钩、点、横、点
另外,下面三种情况也值得注意。
一个字的右上方的“点”,要最后写,如“戈”、“成”、“我”等字。
以“三框”(匚,也叫“匠字框”)为部首的字,先写上边的一横,再写里面,最后写“竖折”,如:匠、巨、医、匡、匾等。
为了培养我校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他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对校园用语用字分五个方面,即校园、教室、教师、学生、学校公文等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地检查。现将我们的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检查情况
检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用语用字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如:校园(校园所张贴的宣传标语、横幅、宣传栏等文字字体、颜色);教室及办公室(各班教室、办公室所张贴的名人名句和布置的学习栏);教师(教学用语、计划、教案、总结、论文、课件、板书、作业批改和其他材料)。在所检查的公文用字、公示用字和社会用字中,未发现使用异体字,符合用语用字通知的要求。
今后,继续加大语言文字工作宣传力度,营造更加浓厚的工作氛围。切实增强教职工学用规范字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坚持自我加压,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水平。
尤镇中心小校
【用字规范化活动材料】推荐阅读:
用字规范化检查方案11-21
规范公务用语用字11-24
用字规范化检查记录表05-27
规范用字建议书02-27
教师教学用语用字规范要求10-21
2教师用语用字规范要求范文10-10
规范用字情况调查报告作文02-20
校园用语用字制度11-21
常用字笔画顺序表09-25
小学生社会用字调查报告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