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通用10篇)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篇1

教案

叶文玲

一、教材分析

《洛阳诗韵》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本单元前两课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已对文章的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4)欣赏本文充满文情画意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作者作品简介:叶文玲,现代女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洛阳诗韵》是她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2、洛阳简介(课件展示)

3、展示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课时展示)

4、复习旧知识

横向思路:指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例:《我的空中楼阁》

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例:《提醒幸福》。

5、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标出自然段序号,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②、本文属于哪种思路? ③、确定思路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点拔:文章的思路往往可以从文章题目、或文章中起标识作用的词语确定。

6、师生研讨确定本文思路(利用课件展示)

7、重点词、句理解 第一部分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问题:

①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②“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 ③“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找出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句

●、如何理解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况味”指什么? ●、第一部分总写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

具体把握洛阳的韵味。(展示课件)洛阳古——白马寺 洛阳美——牡丹 洛阳绝——唐三彩 洛阳奇——龙门石窟

利用图片展示洛阳的古、美、奇、绝,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8、小结

通过全文及图片欣赏,我们能够知道,文章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化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9、课后作业

仿写:仿照本文结构,以“我的学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结构清晰

附:板书设计

洛阳诗韵

叶文玲

思路

结构

表达方式

主题

对洛阳十分偏爱

抒情

民族文化的挚爱

先果(总)有着笃诚的崇拜 对灿烂辉煌的中华(1-5自然段)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篇2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基础版) 《语文》第一册的《洛阳诗韵》即是此类文章中较有影响的作品。作家叶文玲以其在洛阳工作多年的特殊机缘和亲情, 深切地感悟洛阳, 痴情地迷恋洛阳, 由衷地赞美洛阳。

“中原忆, 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 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不不, 洛阳就是洛阳, 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 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作家在文章的开篇, 便以深情的话语摄人心魄, 引领读者不得不循着作家预设的思路去思考:洛阳何以让人如此感动?洛阳的文化积淀到底有多深?接着, 作家以丰富的史料来印证洛阳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沉积的厚重。原来洛阳有如此的古、如此的美、如此的绝、如此的奇!

“洛阳古, 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它古得“真切实在”,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站。“年年芳草青青, 更使历史和现实贴近”;“洛阳美, 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有道是“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且如今, 牡丹是洛阳的市花, 作为洛阳名片的牡丹明媚娇艳, 花会引得域外海内游人如织, 足见影响广泛而深远;“洛阳绝, 他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这种用赭、白、绿色铅油烧制的唐三彩名扬天下。”这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谁不叫绝, 谁能不叫绝;“洛阳奇, 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到洛阳游龙门……你将会如品诗韵, 如临仙境, 一轴六朝九代的画卷,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正徐徐向你展开……”。洛阳的古、美、绝、奇无不闪耀着华夏文化的璀璨光芒。洛阳是黄河岸边的明珠,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因此, 洛阳诗韵所承载的历史与现实之意蕴非同凡响, 无怪乎作家“一次比一次深地”为其所感动。

以“诗韵”盛赞有着古老文明并不断发扬光大的牡丹之城恰如其分。从某种意义上说, 诗便是美, 美便是诗, 因为诗在中国有着特定的美学内涵。文学大家郭沫若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 更有人把历史比作光辉的史诗, 这些都是明证。以《洛阳诗韵》作为抒情散文的题目, 既昭示了洛阳文化———中华文明的浓浓诗情, 悠悠韵味, 又透视了散文的重重画境, 层层意涵。既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继往开来。

纵观全文, 作家以诗意之笔写洛阳, 洋溢之情赞文明, 用独特的视角观照厚重典雅的洛阳文化, 借此盛赞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言近旨远, 不失为一篇难得的抒情佳作。

从结构上看《洛阳诗韵》, 通篇构思所采用的是“因果倒装”的手法, 即先写“我”如何“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诚的崇拜”, 然后转为顺叙, 道出如此这般的缘由。这一构思不但无可挑剔, 相反倒颇值得称道;内容上娓娓道来, 引人入胜;思想上层层推进, 感人至深。然而, 作家在叙述如此这般缘由即洛阳古、美、奇、绝的时候, 其文章的逻辑结构上未能保持前后一致, 难避紊乱之嫌。

请看原文:

“24年前, 我初访洛阳, 就觉得她名不虚传。24年中多次去洛阳, 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奇、绝。”

“洛阳古, 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 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洛阳绝, 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洛阳奇, 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显然, “24年前”是一个过渡段, 其中, “古美、奇绝”是对下文的开启和引领, 与下文的古、美、绝、奇当是总提分述的美系。原文恰恰是在总提与分述中出现了混乱, 逻辑思维脱节, 叙述条理错杂。这不仅在逻辑意义上不足取, 而且在文章表达需要和叙述结构上也无可行的理由。特别是作为教材来讲, 如此的文章结构安排, 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需求,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此看来, 这一问题不可小视, 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不禁使我联想起多年前教过的一篇叫做《漓江山水》的课文。这篇文章的总体结构方法与《洛阳诗韵》的后半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都采用了由总到分的结构方法, 所不同的是《漓江山水》分述之中又有分述。《漓江山水》先总写漓江山水, 尔后分别写漓江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净、清、绿。但无论是大的分述抑或是小的分述, 都是条理分明, 井然有序。这篇文章给人的印象如此之深, 除了思想的深刻, 材料的翔实, 文字的清丽之外, 其结构的严谨与条理的清晰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 对入选教材的作品, 必须严之又严, 因为选文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文化价值, 其综合示范意义远远超出文本自身。像《洛阳诗韵》这样的文章, 编者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完全可以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或将“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和奇绝”中“古美和奇绝”改成“古美和绝奇”, 或保持该句原貌而调整分述中“奇”、“绝”两个层次的先后顺序, 这样, 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建议: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个字--念,背,打。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药“七岁能文”,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再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因声求气造就了众多的文人学士,是我国学古文的优秀传统,在当今的新课改过程中,应该让它发扬广大。

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是怎样构成的?

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2212、223、2221”。(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押韵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个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可以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回想起前一句。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过分强调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会丧失诗意,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古今音变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在声律知识上讲的过精过细。《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说:“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4、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四、学生活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根据赏析文章为《将进酒》设计朗诵方案。

1.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两组排比长句,要读得有气势;“天”字要重读,给人一种破空而来的感受。“悲”、“暮”字要重读,读出一种沉重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三句七言诗句在诵读时要和缓一些,“须、莫、必、还、且”等表示意愿的词语要重读,语调逐步提升直至“会须一饮三百杯”要放声诵读,情绪高涨。)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四个短句的诵读要急促,节奏渐快,仿佛诗人在频频劝酒。“请君为我倾耳听”一句声音要放低语调要轻快)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三句七言诗句要读出一种激愤之情,语调要高亢。“但愿、皆、惟有、恣”等字要重读。)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语速要由缓而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三句要快读,最后一句语速要缓慢一些,“同销”二字要重读,“万古愁”三字声音要缓慢延长。)

2、学生诵读练习,跟读朗诵范读(濮存晰朗读)

五.总结: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篇4

不必说洛阳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外观建筑设计的巧妙寓意,也不必说馆存文物的品种数量之多,单是就能记载证明‘洛阳为天下之中或最早的中国’的文物就不胜枚举。

博物馆第一个展厅为河洛文明展,运用复原手段展示了河洛文明在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的发展历程。

在距今三十万年前,洛阳先民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80前,洛阳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随后4000年的手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聚落星罗棋布,王湾聚落遗址的发掘,证明了河洛地区为新石器时代的邦国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从而孕育了中国文明时代的到来。

洛阳博物馆还记载了历代十三朝在此建都,夏商周都城更有遗址存在。

洛阳博物馆还设有:石刻馆,唐三彩馆和汉唐陶俑馆。唐三彩栩栩如生,色泽丰满鲜艳;汉唐陶俑形态各异,样式活泼;北魏的石刻艺术更是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让我最为惊奇的,是一个小小的铜齿轮,精巧的机关设计,能使马车五里响铃,十里响鼓。想一想:和我们如今出租车上的计程器不是一样的吗?这可是据今两千七百余年前的物件,比秦兵马俑里的兵铜马车还早三五百年呢!

洛阳博物馆记载了洛阳的历史,也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我自豪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是洛阳人。

作者: 五六班 刘畅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篇5

征集与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区各中学:

根据2012年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工作安排,我室举办2012年洛阳市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关于论文的选题,可参照附件一所提供的选题(部分题目涵盖范围大,教师们可就其中某一方面进行论述);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行拟题。

二、每人独立撰文,不得以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撰写,严禁抄袭,每校限报2—3篇。

三、每人交三份纸质稿复印件,同时把电子稿发送至邮箱: zhangxingqiang2006@yahoo.com.cn

不发电子稿的不予评审。

四、请各单位于2012年5月9日将论文交送市教育局教研室,过期不候。

五、请在论文首页上写清单位、姓名、联系电话。

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

2012年4月6日

附件一

一、课程与教材领域

1.关于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研究

2.关于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3.关于中学数学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

4.使用“课标”实验教材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二、教学领域

1.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研究

2.关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研究

3.关于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研究

4.关于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

5.关于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三、学习领域

1.关于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2.关于中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研究

3.关于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

4.关于影响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的研究

四、教师专业发展领域

1.关于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3.关于不同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研究

4.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的研究

五、信息技术领域

1.信息技术促进知识内容间的联系、认识数学本质、感受数学整体性的主要案例

2.关于使用信息技术现状调查的研究

3.关于网络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

六、测量与评价领域

1.关于学生数学学业成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2.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工具和手段的研究

3.教师专业水平评价

4.大范围高利害考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诗韵的作文 篇6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有人说蓉城乐音胜似天堂,蓉城之景却也不亚于天堂,因而得名篇之赞。

春杜鹃

每当春至,蓉城的杜鹃花总会一团团、一簇簇娇艳的盛开着。这杜鹃花大都是红的,鲜红如血的并不少见。关于杜鹃花,还有一个悲凉的故事——杜鹃啼血。因为有古蜀国亡君杜宇死后忧愤,化为杜鹃鸟,终日悲啼,直至嘴角流血流到花上,才有杜鹃花的出现。每当望见蓉城街边大片的杜鹃花,总会想起那个悲凉的典故,念及那些思乡思家的异乡游子的内心悲鸣。正如诗人李白所写: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夏清荷

荷花一直是清雅高洁之物,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一片碧海里,有几只娇艳却不庸俗的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荷花,没有过于出众的姿色,却有一份它独有的宁静致远的气质。荷花并非蓉城独有之物,但在三圣花乡的“荷塘月色”,我却真真的体会到了那份清雅与高洁,那种清香带给人灵魂的洗涤。

游梦挥戈能断日,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

秋银杏

银杏不是花,却比花还美。秋天,走进蓉城的银杏街巷,放眼望去,满是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银杏。那落在地上的银杏叶,也如同给街巷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虽说是黄色,却没有深秋的沉寂与死气,而是一种安宁与祥和,一种低调与庄重,似乎淡淡的又带有一种神圣。描写银杏的诗句并不多见,可是不知不觉中银杏总让人进入一种如诗般的意境。即使没有诗句,银杏的诗韵也让人陶醉。

冬寒梅

在冬季,幸福梅林总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梅香。虽浓郁,却不令人反感。静静绽放的梅花花色各异,但属于蓉城的气息最浓厚的当属淡黄色。淡黄色,不似明黄那般惹眼,不似浅黄那般低调,却让人在不经意间想起,鼻尖似乎还萦绕着一种沁人心脾的芬芳。梅花,总在寒冬之际开放,不与百花争艳,只是固执地守着只属于自己的气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韵悠长作文 篇7

耳边是丝丝清风,品一杯香茗,捧一纸书卷,徜徉于这淡淡文字中,沉醉于这悠悠诗韵中。

脚下的`沙土或许掩埋了壮士的鲜血,但卷起的风沙带不走他们的铮铮傲骨。陆游奄奄地躺在床上,却不忘叮嘱儿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的豪迈之誓随着风在那玉门关徘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到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的热血情怀,再到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一身铁骨。这铿锵的字句无不令人热泪盈眶。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般柔情似水只被那波涛涌浪所化为千思泪。相思苦难熬,“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爱情中的人儿心难猜,“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还有那令人痛苦的朦胧痴情“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更有那东坡对王弗阴阳两隔的思念,孤独之苦谁知,全化为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有元稹对韦从忠贞不渝的爱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种可歌可泣的爱情,无论是“恩爱两不疑”还是红豆相思情,亦或是“一生一代一双人”,都触动内心那根柔软的弦,泛起涟漪,无法平息。

无数文人墨客心中都有颗赤子之心,一别远行,故乡无处寻,血亲无从见。李白在那安谧的夜晚,看那交接的月光,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高适在除夕之夜深感悲凄,难以入眠,默叹:“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王安石看万物复苏,冬去春来,这温煦的春风无法消释他那颗悲伤的心,苦笑而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日暮里,那亲爱的家乡在何处?只有那大雾氤氲的江波令人徒增忧愁,而这品者也随之忧愁。

诗韵可以似水柔情,欲说还休,一咏三叹;也可悠然惬意,闲情别致,优游恬淡;亦可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波澜壮阔。它咏那爱国心,咏那相思苦,咏那赤子情,也咏那美景意。

青春诗韵作文 篇8

翠甲天下的蜀南竹海,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境内,是我国最大的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兼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最大原始“绿竹公园”李鹏总理的题词“蜀南竹海天下翠”让蜀南竹海更具诗韵。

是啊!在这个季节里如诗的春风吹来了,竹海里呈现出了一幅春雨绵绵的景象。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雨中傲然轻舞的竹和竹林连绵起伏,疏密有致,逶迤苍茫,宛如烟波浩瀚的绿色海洋,穿越翡翠长廊,清新的空气会使你神清气爽,两旁的翠竹像两条绿色的丝带,活力四射,细细密密地雨滴落入颈中,浸透了一个春季的寒冷。春天,正是竹笋茁壮生长的季节,那一根根毛绒绒的嫩笋,特别招人喜爱,雨中的竹景若隐若现蕴含韵味,变成了心里最深处的宁静。

春已去,夏天悄然而至,坐在览车上,阵阵微风吹过,四周全是茂盛的竹子,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绿色的布、把那刺眼的阳光都拒之林外,林中的竹鼠、竹蛙、箐鸡、竹叶青在林中跑来跑去寻找林中最凉爽和舒适的地方。有时,隐约可以看见竹与竹之间有着自然形成的瀑布,瀑布散发出来的水雾,让你在酷热的夏天感到丝丝凉意,随着览车来到了忘忧谷,忘忧谷是一条窄长山谷,这里楠竹长得即密集又粗壮,遮天蔽日、来到了这里会把一切烦恼都忘掉,尽情享受着这里的宁静。

一叶知秋,有的竹叶渐渐地变成金黄色,然后悠悠然然的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站在洞口眺望只见万竹掀涛。四周全是小丘,仙寓洞位于两县交界的擦耳岩上,为蜀南佛山胜地,以奇、险、幽、静著称,仙寓洞中有天然的溶洞,洞内有很多石刻佛像和道教神像,向前走去,脚下踩着的枯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给你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初冬将至,竹海又把另一种韵味展现出来。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万物凋零、大雪覆盖在翠竹上,可翠竹像沙漠中的白杨一样挺拔、坚韧、斗志昂扬风雪的考验,蕴藏着力量和营养,准备来年的生长,青龙湖里的湖水清澈见底,一眼望下去,湖里的水草随湖水的流动飘来飘去,好像一只游不动的小鱼,让你忍不住用手去抓住它,手指刚碰到湖水冰凉的感觉马上浸满全身,使你回味无穷。

第五单元 诗韵悠悠 篇9

诗韵悠悠

第一课时《游子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受到爱的教育。

2、认识前倚音,并学会演唱。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体验母子情,并从中受到爱的教育。教学难点:充分感受、体验母子情,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准备:电子琴、音乐CD 预习要求:了解“游子吟”的创作背景。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溜溜山歌》,试着背唱歌曲。

三、新课教学:(1)情景导入: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以为古代的妈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在这幅图片上描绘了什么?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棒,这幅图片啊,主要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缝衣服的场景,图片上的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游子吟》

(2)新歌教唱

吟读古诗,体验母子情。(课件出示《游子吟》)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播放背景伴奏音乐)

2、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游子吟》。

3、“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它表达了什么意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含义。

师: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象小草似的的儿女,怎么也

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

4、师:“大家对这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将它吟诵。”再次深情地朗诵《游子吟》。

导学训练,唱出母子情

1、范唱歌曲

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的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也同样被打动。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为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一首动听的歌曲。请听…….(课件出示歌谱,范唱)。

2、再听歌曲,用哼鸣跟唱。

3、用wu轻声哼唱歌曲。

4、前倚音教学

①师:在这首歌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我们之前很少见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②师:前倚音像什么?它应该怎么唱?(教师示范)师:像是妈妈牵着自己的孩子,紧紧挨在一起时的样子。

③师: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来吧。(学生用圆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们把它们唱一唱,唱时要注意,两个音应该紧紧相连。

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因为要体现母子情)师: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要把它唱得更好,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唱唱前倚音。

⑤学唱歌词

a范唱,在心里默唱歌词。b演唱歌曲。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创编舞蹈:

1、师示范,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老师有加上优美的动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对妈妈的感情,还有什么更加好呃舞蹈动作能够融入歌曲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西湖诗韵 诗歌朗诵比赛(草稿) 篇10

一年又一年,我们在西湖边渐渐长大。

但我们仍然喜爱着西湖,这一汪可爱的碧水,我们也总爱携着同学、朋友,漫步在西湖上,高吟古人之诗句,用西湖的四季来感受古人之佳诗美文,更用这文人之美文佳诗,来感受这西湖的四季。

春,我们漫步于湖边小径上,感受到了美丽的春意盎然中的美丽的西湖: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夏,我们静坐在柳荫下的古亭中,感受到了这别样清凉的弥漫着清香的夏之西湖: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映湖光,逞新妆。

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秋,我们在西湖月夜下,举头望明月,感受到了秋月之中的绝美夜西湖: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冬,我们舟行雪之西湖之上,更是有别样韵味:

西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季轮替的西湖中,我感受到了这笔墨西湖,诗香淡淡,勾起少年情怀。西湖,给予了我们诗人般的感受。西湖,是我们始终难以忘怀的朋友。

长久以来,西湖以其绝美的景致、高雅的情操熏陶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使所有走近她的人对她流连忘返,使每一个人都将她永远铭刻在心间。

我们,便是难忘西湖的绝美风光!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上一篇:作文 流浪者下一篇:水上步行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