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推荐16篇)
仁
县 中
医
院 隔离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消毒对象和时间:
1、病房、护士站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三次。
2、地面、物体表面等每天消毒两次。
3、患者的生活垃圾消毒:包括其一次性使用餐饮具和剩余的食品等,于每餐后装加厚的双层双封闭塑料袋内,及时送焚烧炉焚烧处理。
4、患者分泌物消毒:包括其喷嚏用纸、鼻涕用纸、唾液和痰液等,应立即浸没于加盖的盛有2500mg/L含氯消毒剂的小型塑料桶中,倒入卫生间下水道。也可装于塑料盒杯中、密封于双层加厚塑料代内焚烧。
5、患者排泄物消毒:患者的粪便应按1:2加入50000mg/L含氯消毒溶液,作用2小时。患者的尿液按10:1加入10000mg/L含氯消毒溶液,作用2小时。粪便处理后可倒入卫生间下水道。盛装粪便的容器用后应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燥备用。
6、患者使用的口罩应于每天对室内环境消毒前进行更换,可重复使用的需灭菌处理,一次性使用的可作为医疗废弃物进行焚烧。
7、患者的被单、床单等应每三天更换,并消毒灭菌处理或太阳 暴晒。
8、对换下的隔离服(包括帽子、口罩、防护镜等)经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按套装袋再装入塑料袋中,送出灭菌。
9、一次性使用的口罩、乳胶手套等先经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20分钟,装双层双封闭塑料袋送出焚烧或灭菌。
二、消毒方法:
1、空气消毒(1)紫外线灯照射:按1.5W/m3,每次照射60分钟。(2)过氧乙酸喷雾:0.5%过氧乙酸,按20ml/m3 气溶胶喷雾,作用1小时后,通风换气。(3)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高效静电吸附空气消毒器,按说明书。
2、物体表面消毒(1)地面: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 %过氧乙酸喷雾,有效氧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拖地,注意墙角地线。(2)桌子、椅子、柜、门、病历夹: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试,0.2~0.5%过氧乙酸喷洒。
3、病区内各消毒脚垫应定期喷洒2000mg/L含氯消毒剂,保持湿润。
4、患者的生活垃圾、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应及时进行,并保证消毒效果。
5、需送出病房的病例、流调表等,可用紫外近距离照射5分钟,再翻转照射另一面。
三、注意事项
1、进行环境消毒时,消毒员应采取个人防护,特别应注意皮肤、粘膜防护。如:佩戴防毒面具、防护镜等,并戴双层乳胶手套。
2、消毒剂配制应达到要求的含量和浓度。
3、消毒剂使用的数量和作用时间应达到相应要求。
4、使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应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20%~80%,湿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
5、地面消毒的拖把应做到每室专用,不能混用,且用后消毒,清水洗净,悬挂晾干备用。
6、紫外线灯消毒空气时,应注意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防护并做好使用记录。
7、所有送出物品均应在交接时再次装入塑料袋。
1 组织培训, 强化意识
1.1 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每月学习1~2次。通过宣传教育, 增强了感染管理意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关心环境、预防医院感染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 从而自觉执行各项操作程序。同时在晨会中随时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进行提问, 并列入科室季度理论考试的内容之一。
1.2 卫生保洁人员是培训和管理的重点人群, 她们文化水平有限, 生活水平较低, 且流动性大, 而她们接触污染的机会较多[1]。因此, 我科就传染科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专门对她们进行讲解, 并编制了“保洁员工作手册”, 使她们熟悉保洁人员的工作程序、制度和一些安全防护措施。
1.3 对住院的病人, 通过入院介绍、护理操作或查房的机会, 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 让病人做到不互串病房, 能够正确放置医疗废物, 严格遵守陪住探视制度等。
2 成立质控小组, 制定考核标准
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 我们成立了以科主任为组长, 护士长为副组长, 一名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医院感染小组, 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制定了传染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考核标准, 定期考核、量化评分、及时反馈调整, 使这项工作逐步完善。
3 规范医护活动, 落实管理措施
3.1 传染科区域管理
按传染科的格局划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 按病种的不同分室收治病人, 一切用物严格分开, 有醒目标记。做到病种隔离、床旁隔离、单间隔离。坚持每天晨间护理湿式清扫, 一床一巾, 一桌一抹布。地面用含有效氯1 000mg/L或2 000mg/L的“万福金安”消毒液每天拖地两次。拖布各区域专用有标记, 使用后消毒、清洗、悬挂晾干备用。办公室、治疗室、病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1h。出院、转科、死亡病人的床单位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3.2 加强医疗用具管理
各种无菌包标记明显, 按灭菌日期分类存放。止血带一人一根, 一用一消毒, 输液网套、备皮刀架、体温表, 各种管道用后全部用含有效氯1 0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min取出清水冲净, 晾干备用。血压表、听诊器、治疗盘等用消毒液擦拭, 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先使用含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净, 晾干备用。
3.3 严格洗手制度
手的清洗与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科室医护人员做到不留长指甲、不戴戒指、手链等。洗手装置采用红外线感应水龙头开关;洗手肥皂用绳悬挂保持干燥, 防治细菌生长。洗手时采用卫生部规定的“七步洗手法”, 并在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示意图。治疗车上摆放一瓶医用型消毒液, 便于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前后擦拭消毒手及指缝, 特别注意在诊查不同病种的病人间做到严格洗手与手消毒, 从而避免病原体由一个病人带给另一个病人,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4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与滥用与人体微生物生态失衡和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2]。首先加强传染科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提高合理使用意识, 在药敏试验的指导下, 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严格限制无指征和病毒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护士根据病人病情提醒医师及时停用抗菌药物, 向病人及家属宣传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危害。由护士将每月传染科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剂量、疗程;是预防还是治疗用药;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以及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填表, 科室医院感染小组分析后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水平。
3.5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被利器损害屡见不鲜, 由此引发的医院感染时有发生。因此在工作中提倡“慎独”精神, 使医务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中戴口罩、帽子及一次性手套, 穿隔离衣和鞋子;不用手直接传递锐利器物;不用手直接安装或取下锐器;用后的锐利器物立即置于利器盒内等, 严防意外伤害的发生。一旦被锐利器物刺伤, 须立即处理并备案、定期检查、随访半年或一年。
3.6 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
首先每个医护人员掌握医疗废物的概念和分类, 明确传染科病人日常生活中所弃物品也属于医疗废物。所有医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 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的3/4时, 及时扎口密封, 并注明传染科及日期。用专用的印有“污染性医用利器”字样的硬质黄色塑料桶收集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由病房专人负责送至回收点 (不得由保洁人员运送) , 并由回收点人员检查登记废物数量, 精确到每袋数量, 双方签字。最后由东营市环保局认可的维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按国家卫生统一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由于我院设有专人保管医疗废物, 设有专门房间存放, 从而保证了医疗废物不流失、不扩散。
3.7 认真作好监测
科室每月对治疗室空气、医护人员的手、消毒液进行监测, 不达标分析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紫外线等每3个月监测1次, 其辐射强度小于70uw/cm2以下, 累计使用超过1 000h时, 给予及时更换并作好记录。
4 小结
通过对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实施, 加强了全科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使我科的院内感染率从2004年的7.09%下降至2006年的3.36%, 期间无爆发感染病例流行。但笔者也深深地感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长期性, 任重而道远, 需要医护人员坚持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 从而从源头上切断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传染病房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方法:对医护人员、保洁人员和病人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训;成立质控小组, 制定考核标准;规范医护活动, 落实管理措施。结果:传染科的院内感染率从2004年的7.09%下降至2006年的3.36%, 期间无爆发感染病例流行。结论:通过在传染病房实施各种有效措施, 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房
参考文献
[1]张淑芬, 赵长福, 邓秀坤, 等.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调查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7) :7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收治的患者均为病情危重的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接受有创伤性检查与治疗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CCU的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抢救失败、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CCU病室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C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患者因素
C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年老体弱且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卧床时间长,自身防御系统破坏,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
1.2环境因素
CCU内多位患者及探视人员共处一室,护士和医生也在CCU,使病房内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室内通风不良,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
1.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正常细菌菌群失调,有导致真菌感染的可能。长期使用降血脂药,可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血中蛋白下降,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1.4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及洗手卫生不规范,如操作前后未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护理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让医务人员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牢记自己的职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由医院的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2.2加强CCU管理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的时间和人数,探视者需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应避免人内。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采用湿式扫床法可减少空气中尘埃,每日2次,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净化室内空气,消毒机内过滤网每月清洁1次,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病房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患者住院指征,控制住院时间。
2.3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
2.3.1认真洗手,严格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和进行治疗或护理不同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2.3.2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阳光直射需持续静脉输入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治疗车下层的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与医用垃圾(黄色塑料袋)应分类放置,将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3.3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2.3.4患者床头柜和床单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护仪、氧气装置等禁止与其他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或死亡后用移动式消毒机消毒床单,更换床单、被套,患者用过的抢救物品、器械以及生活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2.3.5CCU内的抢救物品和器械以及各种平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吸痰器等装置消毒后保持清洁干燥,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标明消毒日期,如未使用需1周后重新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液应定时更换,每日监测浓度,确保消毒效果。治疗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每周封室1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2.4留置导尿者,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2次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护理,引流袋位置应低于身体水平,防止尿液逆流。倾倒尿液时引流袋的接头处不能与便器接触。无心肾功能衰竭者可多饮水,每日摄水量在1500~2000mL,以达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不易过长,如有异常应拔除导尿管,及时做导尿管和尿液培养,明确病原菌,给予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
2.5加强基础护理
每天为患者清洁面部及手足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味,每周要为患者剪指甲、洗头,为男患者剪胡须。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避免皮肤压疮。病情重不能进食或进食少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6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冬季4~7天,夏季3~4天。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症状,尤其是皮肤易感染者如糖尿病患者,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高度怀疑感染时需立即拔出导管,并将导管和血样送细菌室培养。
2.7各种侵袭性操作可造成机体防御屏障的人为破坏,给抵抗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做好侵袭性操作后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8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性,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选择适合患者的降血脂药,用药期间需定时检验肝肾功能及血脂、血中蛋白的变化,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3参考文献
1刘芳,王雪慧,医护人员手指表面微生物的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20(3):146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三、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严格分类放置,分开装运。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医疗废物置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物置于利器盒内,再用双层黄色塑料袋盛装,感染性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或有明显标示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床位数应当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史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3建立清洁消毒制度,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卫生用具专区专用,洁污分开,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4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30分钟。或使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
5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培训。6非本区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医疗区,所有人员入室前应做手卫生。
7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8工作人员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疹、腹泻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及手部破溃或感染时,暂离新生儿病房,避免交叉感染。
9医院感染兼职人员督促检查消毒隔离操作情况并有详细记录,出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
10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如果使用一次性灭菌奶瓶,一婴一次一用。盛放奶头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存有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与消毒。12配奶容器每次配奶后应清洗后煮沸消毒或灭菌,奶粉应保存于清洁干燥处,在有效期内使用。
13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1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14新生儿暖箱和蓝光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是,应当每周消毒1次。15对患儿患有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应当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做标识。
16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应遵循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对新生儿做好保护性隔离。
17室内备专用听诊器,每次使用后用75%乙醇擦拭消毒。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患儿,应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医疗护理用品专用,并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学习,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
我院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2次全院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 医院感染科每天坚持下病房进行预防监测、前瞻性预防查房、纠正医护人员不规范操作等;科内成立专门的院内感染质量控治小组, 每月将科内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与整改, 明确科内感染质量控治的医师护士职责。
2规范诊疗操作及护理操作程序,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因直接接触患者和带菌的污物, 很可能成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携带者或宿主, 甚至发展成为感染者。预防感染的管理: (1) 自身管理:①上班衣帽整洁、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 不穿工作服进食堂、宿舍和医院以外的地方, 不在病区内吸烟。②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护士要具备慎独意识、无菌观念、规范洗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避免交叉感染发生;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掌握自我防护知识, 预防职业暴露;医师应掌握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及时报告并登记。 (2) 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 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 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 安置患者原则: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 同类感染患者相对集中, 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 如:肠道感染患儿尽量不与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同室安置, 新生儿感染患儿尽可能与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分开。 (4)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治疗方案。有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 则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抗生素皮试操作规范, 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如过敏反应等。静脉使用抗生素尽量使用滴注法, 避免静脉推注, 保证用药安全。
3做好入院评估、宣教, 提高家长院内感染预防认识水平
儿科患儿起病急、变化快, 家长心理压力大, 往往表现较为焦虑, 护士在迎接新患者时应主动、热情、自信, 以缓解家长焦虑心情, 对取得后期家长的配合很重要。待安置好患儿后, 再对患儿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 发现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如有无皮肤破损、臀红、口腔感染、哺乳方式、卫生习惯及家长健康状况等, 根据实际情况, 对家长进行入院宣教, 并告知家长配合程度决定患儿疾病恢复快慢。大部分家长均能主动配合。
4重视保洁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责任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保洁人员大多数文化层次低、收入低, 保洁人员进入医院工作前, 应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如:病房保洁范围及要求 (墙面、地面、床单位、卫生间、各种仪器、设备外表) , 各种消毒液的浓度及科学配制方法, 垃圾的分类处理, 清洁区与非清洁区的流程及区分, 保洁用具的分区使用与终末处理, 患者生活用品的保存与消毒及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如何正确防护的相关知识。
医院感染已成为各国各级医院面临的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也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医学科学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保障患者安全、减少患者痛苦、减短住院时间、减轻个人和国家经济负担仍我们每一所医院, 每一位医护人员不懈努力的方向。做好医院感染的管理, 应被每一位科室、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消毒、隔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门诊为了搞好各种消毒、隔离工作,加强了医护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了各专业人员的认识,增强了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树立了良好的医疗思想,在重视医疗质量,做好消毒隔离制度的同时,护理部也加强了检查、监督工作,使消毒隔离制度落到实处,做到了正常化、制度化。
做好门诊卫生宣传工作:我院是综合性医院,平均日门诊量达350~500人次,其病情有轻、重,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均需在较短时间内做出诊断,并予以处理,人员流动快、工作量大,又是易感染人群,造成交叉感染的机会多。为此,几年来,我院一直把门诊作为一个卫生宣传教育的窗口,注重加强门诊卫生宣传工作。①做好门诊卫生宣传工作,向人民群众普及工作及卫生科学知识,定期更换宣传栏牌,向候诊病人进行卫生指导,如怎样早期发现肝炎病人、痢疾病人,怎样防止交叉感染,并设有痰盂不让病人随地吐痰,使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②院门诊实行无吸烟门诊,给来院就诊的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深受患者的欢迎。在候诊大厅,用各种形式宣传吸烟的危害以及不吸烟可使人保持健康等医学知识。
做好空气的消毒工作: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离不开空气的,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进行气体交换,都要进行人体的代谢循环。但是空气也是直接传播疾病的途径,当人们的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时候,使机体呈易感状,通过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各种病原菌就可以感染上各种疾病,可见空气对人的健康有直接影响。为了做好空气的消毒工作,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几年来,我院保健科一直有专职消毒员,坚持对空气的消毒工作。
消毒隔离工作是医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手段,我们护理员为做好宣传预防工作,使全社会重视交叉感染的危害性,堅持做到:①在院内加强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各项常规。②加强检查,提高认识,落实制度,提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③杜绝交叉感染,以达到患者早日康复
的目的。
讨 论
医院感染的管理随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正在受到重视。
来院就诊的患者,既是传染源,又是带菌者,同时也是易感人群,如果医院门诊的消毒隔离工作稍有疏忽,就很容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医务人员也可能染上各种疾病,影响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健康,所以医院门诊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才能防止病源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
切断传染途径,控制传染源,杜绝交叉感染和传染病的流行,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
1.消毒供应室周围环境清洁,室内严格划分工作区域(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和辅助区域(更衣室、办公室等)。各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人流由洁到污,物流由污到洁,不能逆行。
2.消毒供应室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培训。3.工作人员进入消毒供应室应更换工作衣、帽、裤、鞋,着装符合要求。患有传染病期间不得从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外来人员(包括参观者)须按要求着装入内。
4.工作人员上岗时按照工作区域的不同防护要求,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回收人员应戴圆帽、手套;去污区工作人员应戴圆帽、手套、防渗隔离衣或围裙、专用鞋,手工清洗时应戴护目镜或面罩;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人员应戴圆帽、穿专用鞋。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与洗手操作流程,即进入工作间之前和离开工作间之后应洗手;戴手套之前、脱手套后应洗手;进行各种包装操作前后应洗手;工作中被污染或疑似污染应随时洗手或手消毒。
6.医院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外来医疗器械一律由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7.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处置流程为: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8.被朊毒休、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根据病原体的特性,先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再按常规流程处置。
9.清洗消毒后的器械应无血迹、污迹、锈迹;包装材料清洁无破损;棉质包布一用一清洗不得缝补。
10.使用清洁剂、润滑剂、消毒剂、包装材料、监测材料应符合国际及卫生部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11.灭菌包的体积和重量应符合:脉动压力蒸汽灭菌:器械包重量不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超过5公斤;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cm乘以30cm乘以50cm。
12.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无菌物品存放架应清洁无尘。离地面20cm~25cm,离墙5cm~10cm,离天花板5cm。储存环境:温度为24度,相对湿度40-60%。
13.无菌物品发放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按灭菌先后顺序依次发放使用。认真检查无菌包的质量、灭菌标识、灭菌日期,一次性使用物品拆外包装存放。无菌物品包装破损、潮湿、落地、过期不得使用。(植入物及植入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发放)。
14.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运行前应进行B—D测试。
15.灭菌器新安装、移动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物理、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16.定期对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空气、物表、灭菌物品进行生物监测和浓度监测。17.(应建立追溯制度,实施过程监控,记录各项操作过程的相关信息)。清洗消毒质量监测资料保存6个月以上。灭菌质量监测资料保存3年以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持续质量改进。
一、隔离与消毒
1、留观、疑似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实行单间隔离。
2、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污染等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较大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理,倒入污水处理系统。
3、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4、病房物体表面如床头柜、水龙头、门把手以及各种台面等,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它符合要求的表面消毒剂(如醇类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5、留观隔离室的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隔离室内,若确需离开隔离室,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6、埃博拉出血热留观隔离室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7、确诊为留观病例或疑似病例出隔离室后,应及时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二、尸体处理
患者死亡后,应当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当立即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火化。
三、废弃物处理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双层封扎,标识清楚,密闭转运,焚烧处理。(按医院医疗废弃物处置规范执行)
四、医务人员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
(一)诊疗过程中,应当戴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面罩(护目镜),穿防护服、防水靴或者密封的鞋和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无防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受到其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尽量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执行安全注射,正确处理锐器,严格预防锐器伤。
(二)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房时,严格按照相应的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重点注意做好眼睛、鼻腔、口腔粘膜的防护。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时,为减少和避免脱卸过程可能的污染,建议先戴口罩再戴帽子,确保在脱卸时能最后摘除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应在穿防护服前完成,脱卸时要先脱防护服再脱卸脸面部防护用品。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可以复用的防护用品严格遵循消毒与灭菌的流程。
(三)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四)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皮肤,再用0.5%碘伏消毒液或75%洗必泰醇擦拭消毒;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发生锐器伤时,应当及时按照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暴露后的医务人员按照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
1 临床资料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从2010年1月起共收治合并传染病且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病人340例, 其中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 标志物阳性病人243例,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标志物阳性病人59例, 梅毒螺旋体阳性病人38例。血液净化中心共设4个透析治疗室, 26张床位, 分别为乙型肝炎治疗室15张床位、丙肝治疗室5张床位、梅毒治疗室5张床位、急诊透析治疗室1张床位。
2 护理管理
2.1 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对于护理管理者来说,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金钥匙。主要包括消毒隔离制度、透析液质量检测、成立科室感控检测小组3个方面。
2.1.1 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制定并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对病人及家属、工作人员、血液透析室、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等方面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以确保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操作规范化及管理制度化[4,5]。
2.1.2 透析液质量监测要求
使用批准的透析液, 保证透析液质量, 透析液细菌培养应每月1次, 要求细菌<200cfu/mL, 透析液的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1次, 内毒素<2EU/mL[6]。透析用水的化学污染情况每年测定1次, 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每周检测1次, 结果应当符合规定, 并对所有的监测资料建档保存。水处理系统及其管道要定期进行消毒, 定期抽查并检测水质等[7,8]。透析废水应排入医疗污水系统。
2.1.3 成立科室感染控制监测小组
由主任担任组长, 护士长任副组长, 1名医生及1名护士任组员。感染控制小组每月总结汇报科室感染控制质量检查情况, 包括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感染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卫生、透析用水、紫外线灯管强度测试等感染控制数据监控情况, 分析感染控制监测数据, 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追踪措施执行情况, 监测整改效果。
2.2 环境设置始终贯穿控制传染源的理念
科室管理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Ⅲ类环境标准, 必须具备的功能区符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2010年版) 要求。配备通风设施及空气消毒装置, 并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光线充足[9], 每日治疗前开窗通风1h及治疗前后空气消毒紫外线消毒1h, 治疗中使用空气净化器消毒。严格执行三区划分 (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 及三通道原则 (病人、工作人员和污物通道) , 并使用明确文字标识。透析室配备医务人员手卫生设备包括洗手池、非接触式水龙头、消毒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设备[10]。
2.3 切断传播途径需重视透析物品的管理
在传染病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 透析用品、透析设备、医疗废物等易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 所以重视透析物品的管理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必要措施。
2.3.1 透析物品标识清楚
透析所用耗材均为一次性使用, 对病人使用的设备和物品如病历、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机器等有明显颜色标识。我院在乙型肝炎区使用蓝色标识、丙型肝炎区使用绿色标识、梅毒区使用粉色标识, 治疗车及病历颜色在厂家定做, 其他不能定做物品使用彩纸标记。透析管路预冲时由护士在预冲盐水袋上记录预冲时间, 如果病人不能及时上机治疗, 预冲大于4h要重新预冲。透析器及管路保证一次性使用,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传染病病人严格不复用透析器/血滤器。
2.3.2 严格执行血液透析设备消毒
每次透析结束后均对透析机进行热化学消毒, 感染控制小组严格监督护士执行情况, 杜绝为了节省时间接台透析时简单执行冲洗程序。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消毒, 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 应立即用1∶2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渍后, 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含氯消毒剂每日更换, 加盖保存。机器使用与消毒完整记录, 感染控制小组每月检查记录情况并且签名追踪。
2.3.3 监督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执行
设置医疗废物处理的规章制度, 透析室内产生的医疗废物 (包括血液透析器、血液灌流器、血液滤器及穿刺针等) 及时处理, 固定废物依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 并按照相关规定专门储存、专道运输、对用过的透析器专门收集, 穿刺针等锐器收入锐器盒内进行回收, 废弃物的处理严格执行分门别类、专道运输、及时清理、专人负责, 以确保废弃物的妥当处理, 避免因此产生的医疗感染[11,12]。所有废弃物品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 在袋子明显处注明科室、打包时间、打包者姓名。建立医疗垃圾登记本, 详细记录垃圾数量内容交者及接者签名确认, 便于追踪。
2.4 保护易感人群, 做好病人及医务人员的监控与管理
2.4.1 根据病人的传染性及病毒标识物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管理
首先对新入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病人要进行HBV、HCV、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严格进行分区治疗。我科在治疗期间遇到同时合并多种传染病病人, 报告科室主任, 根据不同传染病传播途径进行隔离的同时, 病人分区分到相对传播性强且人群不具备普遍免疫力的区域。例如丙型肝炎合并乙型肝炎的病人通常主张分到丙型肝炎区域, 且固定机器悬挂单独使用标识。对于长期透析的病人每6个月复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标志, 复查梅毒和HIV感染指标, 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由于病人合并传染病, 机体抵抗力低下, 需加强病人及陪伴、探视人员的管理, 在治疗期间禁止家属探视, 且病人不得随意走动;穿刺部位要保证清洁、干燥[13,14]。病人来净化中心后需先进候诊室, 更换专用衣、裤、鞋, 并在病人通道进入血液净化治疗室内, 限制陪护人员进入, 枕套、床单、被套一人一用一更换一消毒。
2.4.2 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详细讲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把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作为一项健康教育内容,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并用的原则, 结合实际操作, 使病人及其家属更容易掌握, 让病人了解其在预防医院交叉感染方面的重要性, 提高病人及其陪护人员的主动配合意识[15]。使病人了解治疗的理论依据, 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注意休息, 防止过度疲劳等, 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 以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并能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饮食要求[16]。
2.4.3 建立医务人员感染控制要求培训考核制度
医护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透析室工作人员须经专业培训上岗, 感染监控小组每月对全科医护人员培训相关感染知识, 每个季度对全科人员考核1次, 对新上岗人员重点考核, 要求人人达标。培训内容包括:进入透析室着装要求 (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及换鞋) , 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收集、整理与清洗污物时戴防护手套、加穿防水衣服和戴防护眼镜[17]等。
2.4.4 建立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如发生破损, 建议休息, 避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 不得已需要为病人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锐器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能直接用手折断和弯曲锐器, 也不能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穿刺针和透析器材在传递过程中要放在容器内, 避免手与手直接传递;丢弃的锐器放入特定的锐器盒内集中进行处置。发生职业暴露时, 立即进行处理和报告, 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降低血液性传播疾病的危害程度。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18]。被HBV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 在24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阴性者于其后1个月~3个月再检查, 仍为阴性可给予皮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进行主动免疫, 提高医务人员的抵抗力。
2.4.5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透析治疗前后严格洗手、戴手套, 且一人一用一更换;尽可能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19,20]。严格掌握手卫生是最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措施之一。
3 结果
在5年间340例病人无医院感染发生, 且所有病人未发生阴性标识转阳现象。医护人员无感染发生。1名新入院护士被乙型肝炎病人穿刺针刺伤, 经过主动及被动免疫治疗, 1年内多次复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阴性且具有抗体。
4 讨论
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病人具有传染性, 血液透析室人员流动性大, 设备较多, 而且大部分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自身免疫力下降, 因此, 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血液透析室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作为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者,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5年中对340例病人进行护理管理, 做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环节的把控, 严格控制复用透析器环节、严密监测透析用水与透析液、加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和血液透析室环境管理是减少血液透析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措施, 切实执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从环境物品的监控及管理、病人管理及医务人员的监控与防护等方面, 回顾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对传染病病人实施护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340例在医院透析3个月以上的传染病病人无医院感染且无医护人员被感染情况发生。[结论]切实做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的把控, 监督执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3年即将过去,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感染监控工作,院感工作遍及每一个人及角落,认真对照二甲标准,以二甲评审标准为核心,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严格执行各项感染管理规范,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我院院感工作有了新的起步,现将本人2013年5月15日到院感染科后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职责
按照医院管理的办法,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科室院感监控小组,建立三级管理体系,科主任、护士长为第一责任人.二、加强感染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1、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对照二甲标准及规范,为供应室、手术室及检验科安装了洗眼装置,为重点部门及环节安装了非手触式水龙头及洗手设施,为供应室添加超声清洗机及干燥柜、配制光源放大镜,提高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全院消毒物品:如湿化瓶、压脉带等由原来临床科室自备自消毒管理,改为由供应室统筹统消统一发放、回收管理,这样既符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从而减少安全隐患、防院感发生,对手术室及供应室无菌间分别安装了空调设施及无菌物品存放柜,保障无菌物品在安全条件下贮藏,从而保障无菌包放心使用。减少感染机会,为各科室配备防护用品,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2、每周深入科室,对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使用,消毒隔离技术,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手卫生等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
3、加强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口腔科、胃镜等管理。
三、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监测,认真督促各科室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1、今年我院上半年环境卫生学监测仍由县疾控中心对我院进行监测,下半年自8月份检验科微生物安装完毕后,院感科与检验科微生物室对环境卫生等进行监测,由于检验科微生物室不能正常为院感科向临床一线作环境卫生学监测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因此无法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只作2次环境卫生学监测,这是困扰院感工作的一大阻碍。
2、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各科室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先化学监测后使用,院感科不定时抽查,改变了以往不规范使用消毒液浓度习惯,供应室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行每锅、每包、每周,今年5月开展了生物监测,以及对骨科植入物第5类爬行卡监测,减少骨科手术感染率。
3、认真督促科室对感染病例进行及时上报,开展综合监测,每季度汇总分析,对重点部位开展目标监测,我院现开展的目标监测有妇产科剖宫产切口目标监测,全院留置导尿管目标监测及手术部位切口危险指数监测,自5月15日以后(5月15日以前均未上报感染病例)上报感染病例(32人34例次)结合妇产科统计,共有感染病例46人48次,共出院10810人次,感染率为 0.4 %,感染例次率为0.44%,其中切口感染32例,全年共手术3083人,切口感染率为1%,I类切口手术感染5例,感染率为0.16%,上呼吸道10例,感染率为0.09%下呼吸道4例,感染率为0.03%,泌尿系2例,感染率为0.01%,全年剖宫产手术共223例,感染21例,感染率9.7%。
4、目标监测:根据综合监测,自今年6月11日开始对妇产科剖宫产切口进行目标监测,截止12月18日,共监测剖宫产切口145例,感染9例,感染率为6.2%,下科室通过观察医生换药、采集病历,向医生、护士了解病人情况,查看病人等方式,对感染病例存在的问题,与科室共同查找原因,对感染病倒原因进行查找,改变切口放置皮下引流管(每次引流有20ml左右),更换换药室房间,更换科室抗生素使用由头孢唑啉改为氨苄西林钠,控制了切口的感染发病率。
5、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为临床科室及重点部门配备,防护用品,如: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防水围裙等,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共发生职业暴露2人,2例均为乙肝、1例为血液喷溅眼内,1例为针头刺伤,追踪调查未发生感染。
四、手卫生依从性管理
各科室取消了传统肥皂洗手。全部使用洗手液及手消毒液,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将手卫生每月科室的消耗使用量,以及对手卫生依从性列入科室的考核管理,每月上交手卫生使用量,规范洗手流程,为各科室标识洗手步骤,让每个医护人员正确洗手,掌握洗手指征,对手卫生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及考试,不定期到科室抽查,特别是手术室。
五、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无医疗废物流失、买卖等出现,对医疗废物实行三联单管理
为各科室重新印制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登记本,做好医疗废物三交接,并将科室护士长为医疗废物督查第一责任人,防医疗废物流失,各科室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为全院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管理,作了相关培训及考核,检验科增加压力高压锅,对所有医疗废物先灭菌后再统一销毁。
六、认真执行《2012版消毒技术规范》,规范清洗消毒流程,作好消毒隔离管理
按照消毒供应室、口腔诊疗规范、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进行管理,取消临床科室传统的碘酒酒精杯,改为安尔碘酒精消毒,塑医院管理形象及规范化,院感科不定期抽查,对不合理使用加以整改。规范各种无菌物品的使用及无菌技术操作流程,规范各科室湿化瓶用水,将原来湿化瓶用自来水或饮水机水,改为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七、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及消毒药械索证管理 自5月15日以来,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及消毒药械、证件进行审核登记,保障医疗安全,对新到消毒药械及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查证把关,并保留备查。
八、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6月16日对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培训。6月25日—26日在县教育局礼堂对全院职工进行感染管理知识,传染病防治知识、医疗废物、职业防护及手卫生、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知识培训,7月19日为新上岗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培训并考试,9月26日对全院护士培训院内感染与自我保护的重要性,11月31日组织各科护士长及监控护士由检验科覃斐为临床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等监测培训。12月24—25日组织全院医护药技人员进行院感知识闭卷考试,为临床科室印制院感及传染病知识手册200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手册100份。
七、为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开展了现患率调查,以了解感染病例现患率 于6月5日8点组织临床科室监控医生共10人进行了感染现患率调查,调查前组织培训,调查方法及调查个案登记填写,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知识培训,应查住院患者303人,实查261人,实查率86.1%,医院感染5人,感染率1.15%,漏报1例,漏报率为33%。
传染病管理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管理要求,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防止传染病漏报、迟报现象的发生,每天及时收集报告卡片,各科传染病登记无误,全年共上报传染病358例,其中肺结核259例,甲肝2例,乙肝29例,梅毒20,丙肝1,结核性胸腔炎5例,尖锐湿羞2,戊肝4例,AFP1例,水痘20例,流腮8例,痢疾2例,伤寒1例,感染性腹泻3例,淋病1例,全年无传染病漏报迟报、谎报、瞒报现象,每月对门诊日志处方抽查,对漏登现象按照医院考核处罚,内二出院登记本登记有不及时现象。
新生儿乙肝疫苗的请领、储存、注射、统计、核实、上报等工作准确无误,保证了疫苗不外借,不挪用,全年分娩新生儿990人,注射乙肝疫苗963份,未接种27人,接种率97.2%。
存在的问题
1、全院医护人员对院感及传染病知识掌握不够,意识观念淡薄,需加大培训力度。
2、我院微生物于7月底已安装完毕,由于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室总是由于某种原因为由,不能按照院感科计划如期落实,微生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耐药菌监测一直得不到开展,无法对感染病例作病原学检查,甚至连环境卫生学及一次性医疗用及消毒灭菌效果,如供应室湿化瓶监测、腹腔镜及胃镜消毒灭菌监测,也得不到落实,这给院感工作带来了阻碍,甚至拖了后腿,而这些恰是等级医院评审中院感检查的重点,也是医院搬迁后随着新生儿科、ICU、层流手术室等建立,这些是院感最容易发生的地方。
3、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甚至连科主任、护士长对此认识不够,自5月15日到院感科后,为科室购进手消毒液,虽然较前有了好转,但还需有待加强,加大力度督查,提高认识。
4、外科系统对感染病例上报有了明显改善,内科系统对感染病例上报意识观念不够,需加大力度督查。
5、由于受环境影响,门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未完全落实。
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全员院感知识及传染病培训,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对院感知识进行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院感知考试,传染病每半年考试。
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每年召开二次院感工作会议,每月月初召开各科护士长院感反馈会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反馈。
3、临床科室及重点科室制定院感管理手册,科室每月由科主任、护士长组织科内院感培训及考试一次,并列入考核。
4、每周至少到科室督查2次,每月对门诊日志抽查处方漏登情况,每周到科室抽查住院登记本情况,查传染病漏登情况,传染病具体仍由周晓莉负责完成,按时到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每月对存在的问题作整改措施、信息反馈。
5、在现存的条件下,将手术室的洗手流程加以改进,选用抗菌洗手液和外科手消毒液,取消肥皂、碘伏洗手,加强手术室洗手的督查,加强手卫生管理,实行院科两级管理。
6、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手、物表、空气)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感染高风险科室每月一次,但必须是检验科微生物能够配合、支持,根据临床现行需要,能够开展培养及药敏试验,多重耐药监测,势在必行,也需要检验科支持,否则无法进行,这是以后等级评审重要的一项内容。希望能在2014年将这一问题解决。
7、继续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作好各项交接记录,不定时到科室督查,防医疗废物流失。
8、开展目标监测,根据2013年感染病例情况,继续对手术部位和留置导尿管进行目标监测,监测周期为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对全院进行综合监测,每天到科室收集资料,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反馈,每季度发布院感简报,对监测进行小结、反馈。
9、拟定于2014年9月份对全院所住院病人进行现患率调查,由院感科主持,抽调临床科室院感监控医生参加,共同参与、统一时间,制定统一表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全院住院患者医院现患率调查,了解在同一个时间点全院各科现患率,部位感染率从而掌握全院及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基本善和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对高发科室和高发部位查找危险因素,制定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调查结束后,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反馈。
10、加强质控检查,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的要求,每日按照考核管理办法,对医院的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技术、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督查,对存在的的问题督促整改、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
11、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的管理
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按照2009年卫生部颁布的消毒供应中心三项强制性标准要求,在搬新院院址,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监督规范,医院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工作,按照标准开展各项监测工作,保证各种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②在搬新院址,随着Icu、新生科、层流手术室、产房、口腔科等重点科室的建立,强化环节监控,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
12、规范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用品索证管理
由于这一项工作院感科以前未认真对消毒药械及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查证验收,所以定于2014年每季度对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的使用及证件进行检查,加强外来器械管理
13、配合、药剂科、医务科做好抗菌药物管理。
14、搬新院后,为提高等级医院的管理质量、建议为院感安装实时院感监测系统,以利于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测。
15、搬新院后,落实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
16、随着新医院搬迁,重点科室的成立,能够更好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条件成熟下,希望能到上级医院进修2-3个月。
院感科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齐,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行无菌操作时戴口罩。进入隔离单元,应穿戴好隔离衣裤、换鞋、戴口罩。下班、就餐及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工作期间严格执行手洗手或手消毒指征。
二、非传染性病区不允许收治传染病人,以防交叉感染。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cm。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床应有隔离标识。在每个病区的末端,应设2间隔离病室。
三、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或同时患有传染病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上报疫情、严格执行相应隔离措施;
2、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传染病的医疗机构;
3、接触或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应按照“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流程”进行。其余传染病用后的医疗器械,清洗前不使用消毒剂预处理。
四、做好病人的卫生宣教,每月召开公休会征求意见,积极宣传医院内相关制度和消毒隔离知识。
五、被传染病病人的脓、血、排泄物等污染的布类,应装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注明“某传染病污染”字样,送洗衣房单独处理或送医疗废物暂时储存池。六、一般病人的被服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换下的脏被服装入污染袋内,有血液、体液的应置于防水袋内(黄色医疗袋内),不得在病房或走廊清点被服。
七、住院病人宜勤理发、洗头及剪指甲或淋浴,保持个人清洁卫生。
八、病房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应根据天气情况,每天上、下午进行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物体表面如: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电话、门窗、洗手池、卫生间等,每天用清洁抹布擦拭2次,保持清洁。地面无明显污染时,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地每日2次。物表、地面当遇有病原菌污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浓度的含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细菌繁殖体、肝炎病毒、芽孢污染者,分别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2000mg/L与2000mg/L—3000mg/L,作用30分钟);病床每日晨湿扫,一床一巾;床头柜一柜一抹布,抹布用后用250mg/L—500mg/L有效氯浸泡消毒30分钟,清洗、晾干备用。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床单位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
九、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感染性废物置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物置利器盒内,每日或隔日封闭运送至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医疗废物桶每日或隔日清洗、消毒,每次转运的医疗废物应进行认真登记,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生活废物置黑色塑料袋内,每日运送,纸篓每周刷洗。
十、病人脸盆、便盆、便壶等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专人专用,病人出院时不能带出医院,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十一、病区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地拖布定点放置,并有明显标记,分开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当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浓度的含有效氯消毒液喷洒地面,作用30分钟,作用30分钟,用清洁拖把拖干净后,拖把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悬挂晾干。
关键词:消毒,隔离,医院感染,关系
1 消毒的概念及理解
1.1 消毒的概念[1]
消毒是指清除和杀灭人体表面和无生命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
1.2 消毒的概念的理解
消毒概念中隐含了一个灭菌的概念, 消毒作用水平取决于灭菌方法及消毒方法的选择。
1.2.1 灭菌方法可分为物理灭菌方法, 如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
微波灭菌、等离子灭菌等, 另外还有一种化学灭菌方法, 主要使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灭菌剂。
1.2.2 消毒分为高效消毒、中效消毒、低效消毒3种, 选择何种灭菌
方法和何种消毒方法, 取决于我们要做的操作对象及范围, 若是进入人体的操作必须灭菌, 接触黏膜和皮肤的可以选择中、低两种灭菌方法。
2 隔离原理与技术[2]
2.1 隔离的原理是针对感染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控制, 控制感染的基
本方法是利用各种措施阻止感染链的形成, 利用隔离技术切断感染途径, 最简单、直接而有效的中断感染链的方法。
2.2 隔离物品的应用
口罩、帽子及护目镜的应用, 手套的应用。
2.3 隔离屏障的建立
2.3.1 有效的洗手、刷手、穿隔离衣。
2.3.2 使用合格的医疗器械、医疗用品、药品在使用时保持无菌状态。
2.3.3 无菌持物钳的应用。
2.3.4 合理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2.3.5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3.6 掌握标准预防的感念;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均具有传染性, 必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最常启动标准预防的是手术室的急诊手术。
3 控制感染的目的
3.1 减少感染, 进而杜绝传染病的传播, 预防发生社会性流行。
3.2 改进医疗质量。
3.3 降低患病率、病死率, 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3.4 促进伤口的愈合, 减少住院时间及增加病床的周转率。
4 小结
消毒隔离工作非常重要, 各医疗机构重要部门及重要科室应当成立感染控制小组, 完善制度和工作流程, 定期组织学习, 掌握概念和标准, 并定期进行培训, 定期监测, 只要管理层重视, 重点科室负责人重视消毒隔离工作, 医院的感染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这是双赢, 患者和医务人员均受益。通过以上的阐述希望达到重视消毒隔离工作的目的, 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湖南医科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M].4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一、新生儿室应相对独立,分设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监护室、隔离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二、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工作人员进入病室要戴口罩、帽子,穿洁净工作服,每次工作前后应认真洗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四、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2次(门把手、床头柜、桌凳等);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三次,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
五、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作好登记。
六、新生儿所用尿布(最好使用纸尿裤)、衣服、被子、被单等,应用消毒灭菌的棉织品,使用前必须高压灭菌,设专用柜存放。
七、新生儿沐浴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应严格分台使用,避免交叉。新生儿用的眼药水、扑粉、有膏、沐浴液、沐浴巾、浴垫、治疗用品等,必须一婴一用;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八、新生儿患传染病者,应分室隔离,床栏应挂标记。
九、尿布、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换下的尿布、衣物及时放入黄色污物袋内,污物袋每8小时更换一次。
博州蒙医医院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性传染病疫情事件的危害,保障全园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我园特制定消毒隔离制度,采取以下措施杜绝事态进一步扩大。
1、在幼儿园内如果发现急性传染病的幼儿或教职工,应急小组领导应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幼儿园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幼儿园卫生保健医马上拨打 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2、幼儿园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如果是幼儿园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立即隔离,由保健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到医院就诊并通知其家属。
3、幼儿园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活动室或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幼儿、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4、幼儿园一旦发现传染病,将停止组织集体活动。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人员前往探望。
6、幼儿园幼儿、教职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县教育局、县疾控中心,并对病人作跟踪了解。
7、传染病发病期停止办理新幼儿入园手续。
【隔离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学校传染病隔离制度10-16
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01-02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01-06
病房一般消毒隔离制度10-24
感染科消毒隔离制度07-19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10-24
思南滨江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09-23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09-23
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消毒隔离制度12-22
医院传染病自查报告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