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发展简史

2025-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学发展简史(共8篇)

物理学发展简史 篇1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欧洲物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人类未来发展 0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2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公元15世纪,哥白尼经过多年关于天文学的研究,创立了科学的日心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对地心说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16世纪初,开普勒通过从第谷处获得的大量精确的天文学数据进行分析,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的理论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从开普勒起,天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精确科学,成为近代科学的开路先锋。

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文现象,使日心说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提出落体定律和惯性运动概念,并用理想实验和斜面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错误观点,发现自由落体定律。他提出惯性原理,驳斥了亚里士多德外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说法,为惯性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真正的开端。

16世纪,牛顿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的提出了力学三大运动定律,完成了经典力学的大一统。16世纪后期创立万有引力定律,树立起了物理学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之后两个世纪,是电学的大发展时期,法拉第用实验的方法,完成了电与磁的相互转化,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场的概念。19世纪,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研究的基础上,凭借其高超的数学功底,创立了了电磁场方程组,在数学形式上完成了电与磁的完美统一,完成了电磁学的大一统。与此同时,热力学与光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经典物理学逐渐趋于完善。3 现代物理学时期

现代物理学时期,即从19世纪末至今,是现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取得革命性发展时期。

19世纪末,当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电动力学等取得一系列成就后,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后辈们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然而,两朵乌云的出现,打破了物理学平静而晴朗的天空。第一朵乌云是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在实验中没测到预期的“以太风”,即不存在一个绝对参考系,也就是说光速与光源运动无关,光速各向同性。第二朵乌云是黑体辐射实验: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实验结果。这两朵在平静天空出现的乌云最终导致了物理学的天翻地覆的变革。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大胆地抛弃了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永久性地解决了光速不变的难题。狭义相对论将物质、时间和空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运动物质长度收缩,时间膨胀的观点,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时空革命。十年之后,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原理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揭示了万有引力的本质,即物质的存在导致时空弯曲。相对论的创立,为现代宇宙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物理学的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难题,则是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一大批物理学家的努力下,最终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兴起。普朗克引入了“能量子”的假设,标志着量子物理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爱因斯坦,对于新生“量子婴儿”,表现出热情支持的态度。并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设,把量子看成是辐射粒子,赋予量子的实在性,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捍卫和发展了量子论。随后玻尔在普朗克和爱因斯坦 “量子化”概念和卢瑟福了“原子核核式结构”模型的影响下提出了氢原子的玻尔模型。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了所有物质粒子,从而朝创造描写微观粒子运动的新的力学——量子力学迈进了革命性的一步。他认为辐射与粒子应是对称的、平等的,辐射有波粒二象性,粒子同样应有波粒二象性,即对微粒也赋予它们波动性。薛定谔则用波动方程完美解释了物质与波的内在联系,量子力学逐渐趋于完善。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力学的产生成为现代物理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其研究对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观到微观,深入到广垠的宇宙深处和物质结构的内部,对宏观世界的结构、运动规律和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其发展导致了整个物理学的巨大变革,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随后的几十年即从1927年至今,是现代物理学的飞速发展阶段,这一期间产生了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现代宇宙学、现代物理技术等分支学科,物理学日渐趋于成熟。4 结论

物理学发展简史 篇2

1 分子标记的来源及定义

1.1 分子标记的来源

“标记”一词,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是“便于识别的标识或者记号”。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一步步加深, 在人们研究DNA序列时发现了大量的非编码序列, 甚至占到了全序列的90%以上。这些非编码序列具有特殊的一级结构, 如串联重复、回文结构、Alu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CpG岛等, 并且全基因组分布[3]。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框架草图的完成和一个个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 一个个新的DNA特异序列被发现并且在染色体上定位, 整个基因组内的标记密度越来越高, 并且大量的特异序列与不同的基因片段有着不同程度的连锁, 所有这些标记构成了人类研究探索各种生物基因组DNA的地图与路标。

1.2 分子标记的定义

广义的分子标记指可遗传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者蛋白质。蛋白质标记包括种子贮藏蛋白和同工酶 (不同基因位点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 及等位酶 (同一基因位点上不同的等位基因编码的酶的不同形式) 。狭义的分子标记仅仅指DNA标记, 一般所称的分子标记即被界定在此范围之内[4]。这是因为在应用上DNA标记比蛋白质标记广泛的多。蛋白质的结构比DNA的结构复杂的多。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几十种, 而构成DNA的碱基只有4种, 通过指数级的排列方式仅是其一级结构的可能性就有数量级上的差异, 且不计蛋白质更加复杂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及其结构域。并且到目前为止, 蛋白质的复制与合成远不及DNA复制技术成熟, 可控性也不高。因此, 蛋白质标记应用远不如DNA标记方便和广泛。但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 蛋白质标记是研究生命现象更为精确的标记, 因为其更稳定、多态性更高, 每种蛋白质都是唯一的 (序列唯一、构象唯一) 。

1.3 理想的分子标记

理想的分子标记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 具有高多态性; (2) 共显性遗传, 即利用分子标记可鉴别二倍体中杂合和纯合基因型; (3) 能明确辨别等位基因; (4) 遍布整个基因组; (5) 除特殊位点的标记外, 要求分子标记均匀分布于整个基因组; (6) 选择中性 (即无基因多效性) ; (7) 检测手段简单、快速 (如实验程序易自动化) ; (8) 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 (9) 在实验室内和实验空间重复性好 (便于数据交换) [5]。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所有的分子标记都必须满足和某个基因或者已知标记紧密连锁 (连锁程度越高越好) 甚至共分离。

但是, 目前发现的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无法同时满足以上所有要求。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具体选用某种标记技术。

2 目前常用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

2.1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RFLP)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是指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不同生物个体的DNA所产生的分子片断大小的差异。此技术基于生物个体的基因组的变异, 是研究不同基因组间的差异的技术, 由Grodzicker于1974年首先提出。其基本原理是:物种经过长期的进化, 各个种属甚至品种之间的同源DNA序列上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不同, 或者由于突变、重组等原因引起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上的核苷酸的变化。若引起DNA分子某一特定内切酶识别位点序列内发生变化, 这样该位点就不能被切开, 使得DNA片段比亲本长;若突变后形成新的酶切位点, 则酶切后的片断变短。这样, 通过电泳可以将大小不同的片断区分开来。对于分子量较小的质粒DNA就可直接观察到DNA长度的差异, 但对于核DNA而言, DNA片断呈连续分布, 无法辨别差异, 需通过Southern杂交转移至支持膜上, 用单拷贝或低拷贝的DNA克隆作为探针与膜上的酶切片断杂交, 通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显色技术, 发生变异的材料显示的带就可能与亲本的带处于不同位置。检测出与此标记DNA相关的片段构建出多态性图谱, 即为RFLP[5,6]。这种特定的限制性片断与DNA探针的组合, 便可以作为遗传标记。由于RFLP起源于DNA的变异, 不受显隐性关系、环境条件和发育阶段的影响, 具有遗传的专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在数量上不受限制, 可随机选取足够数量能代表整个基因组的RFLP标记, 而且每个标记变异大, 检测方便。用于检测RFLP的克隆探针可随机选取, 可以是使核糖体DNA、叶绿体DNA, 也可以是总DNA。这样就可以获得能够反映遗传差异的大量多态性, 为进行资源分析、品种鉴定、物种进化、基因定位、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的分析, 遗传图谱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且RFLP是共显性标记, 能够区别出杂合体与纯合体[7]。虽然RFLP具有结果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 特别适合建立连锁图等优点, 但也具有检验步骤多、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并且RFLP对DNA多态性检出的灵敏性不高, RFLP连锁图谱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区 (gap) , 甚至在使用同位素时可能对人有一定的伤害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2.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s DNA) 是美国杜邦公司的Williams和加利福尼亚生物研究所的Welsh等领导的2个小组于20世纪90年代同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DNA指纹技术。此技术是应用一系列随机引物扩增并寻找多态性DNA片段的遗传标记技术。这一技术建立于PCR反应基础之上, 以随机的短脱氧核苷酸 (通常为10个碱基) 作为PCR引物, 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而产生多态的DNA图谱。扩增产生的片段可通过琼脂糖电泳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开, 经溴化乙锭染色或银染色得到多态性的DNA图谱后进行多态性观察。在基因组上, 每个引物可以连续直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 对一个特定的基因型来讲, 这些扩增的片段或片段的类型是唯一的。它的应用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论:对于同一模板DNA, 用同一引物扩增既可能得到相同的带谱 (模板基因组间可能具有同源性) , 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带谱。仅在某一特定模板中出现的条带即可作为该模板的分子标记[8,9]。事实上, 不同基因组DNA总是有一定差异的, 所以用RAPD即可进行分子标记研究。理论上讲, 在一定的扩增条件下, 扩增的条带数取决于基因组的复杂性。对特定的引物, 复杂性越高的基因组所产生的扩增条带数也越多。

RAPD所用的一系列引物的DNA序列虽然各不相同, 但对于某一特定引物来说, 它同基因组DNA序列有特定的互补区域。这些特定区域在基因组的分布如果符合PCR扩增的反应条件的话, 即引物在模板上的2条链如果有互补位置并且与引物的3′端在200bp以内, 就可以扩增出这一片段。如果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内发生插入、缺失或者替换即可导致这些特定的结合位置分布发生变化而使PCR产物发生增加、缺失或者分子量发生改变, 通过对PCR产物的检测, 即可找出基因组DNA在这些区域内的多态性[10]。由于RAPD分析时所用的引物数量极大, 并且引物序列随机, 虽然对某一引物而言检测的区域有限, 但是利用一系列引物可以检测的区域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基因组。与RFLP是从一系列酶切片段中寻找多态性片段不同, RAPD是利用PCR随机合成多态性DNA片段, 检测被扩增区域内的遗传特征变化。其具体优点体现在: (1) 极大的丰富性, 能反映整个基因组的变化; (2) 强大的可探测性, 无需合成特定的引物; (3) 高效性与灵敏性。短期内可以得到大量的扩增片段, 只要是遗传特异性的发生变化, 即使亲缘关系很近的个体也可以识别出[11]。

RAPD最大的特点是引物的碱基序列是随机的, 所用引物通常多达几百种, 并且1套引物可以用作多个物种或者群体, 所以RAPD技术在用于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的研究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 用来鉴定品种纯度是很有用的。据报道[9], 从玉米、大豆、小麦及红三叶草干种子中提取DNA并成功地利用RAPD技术扩增DNA片段;中国科学院遗传所陈洪等利用OPP-18引物成功地鉴定了杂交水稻汕优63杂种纯度, 鉴定结果与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完全一致。RAPD技术反应灵敏、多态性强, 操作简便, 速度快, 费用低, 既有大量的随机引物可供筛选之用, 又不受种属的限制, 被广泛用于多种作物的种子鉴定[9,11,12]。

由于是随机引物对整个基因组进行多态性检测, 在技术上简单易行不需要克隆制备、同位素标记、Southern印记等预备性工作, 所需DNA样品量少, 安全性好, 价格便宜, 是继RFLP之后应用最广的分子标记。由于引物没有特异性, 1套引物可用于不同生物基因组的的分析, 分析速度快, 短期内可得到大量的遗传标记, 并克服了同工酶位点少和RFLP操作技术复杂的弊端, 已经广泛应用于遗传作图、基因定位和克隆、物种进化及鉴定特殊染色体区段的鉴别和分离以及动植物育种等方面, 特别是在寻找与目的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方面, 近年来报道了大量的与各种目的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水稻的Xa-21基因和西红柿的pto基因的成功分离就是首先找到了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 然后通过定位克隆的方法克隆了目的基因[13]。

与PCR相比, RAPD具有以下特点: (1) RAPD使用的是随机引物, 不需要预先了解目的基因和相应的序列; (2) 操作简便, 实验周期短, 能在较短的时间筛选大量样品; (3) 引物具有普遍适应性, 适用于自动化操作分析。

与RFLP相比, RAPD具有以下特点: (1) RAPD分析只需要少量模板, 1次扩增仅需20~100ng, 这对于DNA量很少的材料进行基因组分析有利。比如对花粉粒、原生质体、种子等的DNA分析是切实可行的。 (2) RAPD标记具有更大的随机性, 亦有利于图谱的构建。对于DNA含量大的和多倍体物种, RFLP探针会与多倍体的多个片段杂交, 所得到的混合指纹会对其他等位基因的阐明带来困难。而且由于DNA量较大, 进行单拷贝的Southern杂交不很实际, 至少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 并且已知的探针数量有限。RAPD大大增加了可构建遗传图谱物种的数量。 (3) 无需借助于有伤害性的同位素, 耗费的人力物力少。 (4) 灵敏度高。引物中的个别碱基的变化会引起扩增条带和强度的剧烈变化, 这是RFLP所无法比拟的。短期内可以得到大量的扩增片段, 只要是遗传特异性发生变化, 即使亲缘关系很近的个体也可以识别出。 (5) RAPD标记可以覆盖整个基因组, 包括编码和非编码区, 可以反映整个基因组的变化。但是, 由于引物的竞争性等, 基因组的RAPD位点有时不能全部检出, 造成假象上的差异, 这在种属亲缘关系的研究上尤其明显。 (6) RAPD产物有大于50%的条带扩增于单拷贝区, 经过克隆和序列分析后, 可作为RFLP和原位杂交的探针, 在基因定位、克隆及辅助选择育种中可以广泛应用。

随着RAPD日益广泛的使用, 其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 比如标记的显隐性位点性, 致使其不能在后代中区分杂合体和纯合体;稳定性差, 由于是单链引物随机的结合, 在众多的反向重复序列上, 每次的实验结果可能不一致。解决办法是对单链引物进行筛选, 优化PCR条件;高度的变异性, 即使在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间, 结果也可能差异极大;Tm值低的随机引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如Mg2+浓度等[8,9,14]。

由于RAPD技术是由多种成分参加的生化反应, 反应中各种成分均为微量, 尽管其反应灵敏度高, 但是影响因素较多, 故而RAPD受环境影响很大, 稳定性差, 重复性也不好, 因此对实验的设备、条件及其操作的一致性很严格, 这又大大限制了它的使用。为了得到较稳定的结果, 各种反应参数必须事先优化选择, 操作中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 以防止出现差错。

2.3 特征序列扩增区域 (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SCAR)

RAPD标记一般表现显性遗传, 但若某RAPD片段不是重复序列, 也可将其转化为RFLP标记。另外, 为了提高某一理想RAPD标记的稳定性, 可首先将其克隆并对其末端测序, 之后, 在原来RAPD所用的10bp引物上增加合成上述末端序列的14bp的核苷酸, 以此为引物对基因组DNA再行扩增分析, 此即SCARs (Sequenced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标记[15]。

SCAR首先由Parar和Michlmore (1993) 提出并应用。SCAR标记是在RAP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步骤是:先作RAPD分析, 然后把目标RAPD片段 (如与某目的基因连锁的RAPD片段) 进行克隆和测序, 根据原RAPD片段两末端的序列设计特定引物 (一般比RAPD引物长, 通常24个碱基, 是在原RAPD引物的3′与5′端延长14个碱基) , 利用两端各24个碱基的引物再进行PCR特异扩增, 这样就可把与原RAPD片段相对应的单一位点鉴定出来。这样的位点就称为SCAR。总的来说, SCAR比RAPD和其他利用随机引物的方法在基因定位和作图中的应用更好, 因为它有更高的可重复性 (原因是使用的引物长) , 标记是共显性遗传的[16]。

该方法与RAPD相比, 具体有如下优点: (1) 由于有较长的引物, 退火温度较高, 因此具有更高的检测稳定性; (2) 有将显性RAPD标记转化为共显性的SCAR标记的可能性; (3) 如果是显性标记, 则在检测中可以直接染色而不需电泳检测。另外, 用RAPD找到扩增片段后不再设计引物, 而是直接测序后通过电脑软件分析 (如用ClustalX软件进行对位, MEGA软件计算DNA序列间的差异百分率和转换/颠换数, UPGMA软件建亲缘关系树状图等) , 找出特异性的碱基作为鉴定的特异性标记[17]。

2.4 与RAPD技术相近的分子标记种类

下面提到的所有技术都是利用1个或2个短的富含GC碱基的随机引物。

(1) DNA扩增指纹图谱 (DNA amplification fingerprinting, DAF) [18]。与RAPD技术不同的是, 在DAF分析中, 引物浓度更高, 引物长度更短 (一般5~8个碱基) , 只有2个温度循环 (在RAPD中是3个温度循环) , 并且往往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DAF通常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带型。

(2) 任意引物PCR (arbitrarily 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P-PCR) 。AP-PCR使用的引物较长 (10~50个碱基) , 但PCR反应前2个循环的严谨条件较低, 最终的反应结果与RAPD类似[19]。在AP-PCR分析中, 扩增分为3个部分, 每个部分要求的条件和组分的浓度存在差异;在第1个PCR循环中, 引物浓度较高;引物长度不定, 并且常常来自为其他目的而设计的引物 (如M13通用测序引物) 。

2.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亦称选择性限制片段扩增 (SRFA, Selective Restriction Fragment Amplification) , 是荷兰Keygene公司的Zabeau Marc和Vos Pieter于1993年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 并于当年获得了欧洲专利局专利[20]。

它是RFLP和PCR相结合的分子标记技术, 既有RFLP的可靠性, 又有PCR (如RAPD) 的灵敏性, 多态性高。其基本原理是利用PCR技术选择性扩增基因组DNA双酶切后产生的限制性片断。基因组经2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以后将一双链DNA人工接头 (artificial adapter) 连接于限制性片断两端。然后根据接头序列和限制性位点附近的区域的碱基序列, 设计一系列3′端含数个随机变化的选择性碱基的PCR引物进行特异性条件扩增, 只有那些限制性位点的侧翼序列与引物3′端选择碱基相匹配的限制性片段才能得以扩增。这些选择性碱基数目的多少主要是由待测样品的基因组大小决定, 选择性碱基数目多, 选择性就强, 扩增产物就少;反之, 其数目就少, 选择性弱, 扩增产物就多。扩增产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显示其多态性。当不同基因组DNA中因为突变引起限制性位点的数量发生改变或2个限制性位点之间的区域内发生碱基插入、片段消失或顺序重排时, 电泳谱带显示多态性, 多态性以扩增片段的长短不同和数量多寡显示出来[21]。

AFLP的技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2种内切酶消化模板DNA。一些酶的切割位点较多, 如MseI、TaqI、XbaI等, 另一些酶切位点较少, 如PstI等等。采用双酶切割的原因是:多切点酶产生小片段, 便于凝胶分析切点数少的酶减少扩增片段, 由于AFLP反应中扩增片段是2个酶共同酶切的片段, 这样减少了选择扩增时所需的选择碱基数。双酶可以进行单链标记, 从而防止电泳中因为双链泳动不均而产生的双带假象。并且可使少量引物产生许多不同的引物组合, 从而产生大量的不同的AFLP指纹图谱[22]。另外, 不同物种基因组的AFLP过程中使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也不尽相同。EcoRI可靠廉价, 是6碱基内切酶的首选。分析真核生物基因组时大多使用MseI (4碱基) , 因为MseI的识别序列是TTAA, 而真核生物基因组富含AT序列, 与TaqI相比 (其识别序列为TCGA) , 可以获得更多的便于PCR扩增和电泳分离的小片段DNA[23]。 (2) AFLP的接头为双链寡核苷酸。人工合成时接头未进行磷酸化处理, 所以只有1条单链连接于酶切片段的末端。 (3) 与常规的PCR相比, AFLP的引物有其独特性。其引物有3部分构成:与接头互补的核心序列、内切酶识别序列以及3′末端的选择性碱基。该类引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常以鸟苷酸G开头, 这样可以有效的形成双链, 不过当dNTP浓度过低时容易形成双链结构。此外, 选择性碱基的数目影响着AFLP反应的特异性。研究表明, 引物带有1~3个选择性碱基时扩增的选择性较好。当选择性碱基超过4个时, 扩增的错配程度超过了允许程度, 故而AFLP的选择性碱基数目一般不超过3个, 具体数目取决于基因组的大小。研究表明, 分析500Mbp以下的植物基因组时用EcoRI+2 (2个选择性碱基) /MseI+3引物组, 500~6 000Mbp的基因组应采取EcoRI+3/MseI+3较为严谨的引物组。微生物通常采用1个选择性碱基的引物组[24]。 (4) AFLP的PCR扩增分两步进行。首先预扩增, 其扩增产物经过一定比例稀释后, 以此为模板再进行选择性扩增。两步扩增可以减少扩增产物中的非特异性带, 降低了不清晰电泳造成的指纹图谱的背景, 提高了指纹图谱的清晰度, 还可以增加扩增片段数, 为AFLP分析提供充足的模板。

AFLP技术不仅具有其他分子标记的优点, 即位点数量无限, 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 无表型、复等位效应, 不受环境影响等, 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越性, 如标记异常丰富, 典型的AFLP反应中, 1次电泳可得到100~150个扩增产物, 其他标记技术难以达到。稳定性、重复性好, 应用非常广泛, 可用于任何生物基因组的遗传分析。与PCR技术结合, 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多态性标记。同时对模板浓度不敏感, 模板需求量也小。Vos Pieter在对番茄基因组AFLP分析时, 证实了模板浓度在相差1 000倍以内 (0.000 5~25ng) 获得的指纹图谱基本一致。另外, 在AFLP中标记的引物会全部耗尽, 引物耗尽后, 扩增的带型不受循环数的影响。这样模板浓度即使不一致也可以通过增减循环次数的方法获得强度一致的带型。目前, AFLP是构建基因组特定区段高密度连锁图谱的最有效的方法。此外, AFLP全基因组分布非常适合构建遗传连锁图谱。AFLP也可以用于检测DNA库 (DNA pool) 克隆的DNA大片段的多态性, 而且其多态性的标记大多对应于基因组的某一位置, 这样就可以和STS一样, 成为遗传图谱 (genetic map) 和物理图谱 (physical map) 之间的桥梁[25,26]。

实际操作中, 影响AFLP指纹图谱结果的因素很多。因此, 应采取质量高、纯度好、分子量大的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如果模板中含有其他杂质或者DNA降解很严重, 导致酶切不完全, 许多未经酶切的模板片段经电泳后产生表现为高分子量的条带 (假带) , 导致不能真实地反映被测物种的多态性。为了避免电泳的条带过多或者过少, 应对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 筛选出最佳的引物组合。PCR扩增时, 应在模板变性之前加入Tag酶和dNTP, 否则会导致扩增失败。反应体系中的dNTP浓度不能过低, 否则扩增产物容易形成双链结构[21,27]。

2.6 序列标签位点 (STS)

序列标签位点 (Sequence-Tagged Site, STS) 指的是一段序列已知并且能够在基因组中作为“路标”使用的DNA序列, 是对由特定引物序列所界定的一类DNA标记的统称。其最大特点就是利用特异PCR, 因此结果非常可靠。显然, 成为STS必须满足2个条件: (1) 序列已知; (2) 位置确定并唯一。从理论上讲, 任何一段DNA都可以成为STS。但是, 由于需要的是与某一个目标性状基因或已知的标记紧密连锁的DNA片段, 因此能够利用的STS数量则非常有限。根据单拷贝的DNA片段两端的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扩增基因组DNA, 产生的一段长度为几百bp的特异序列在基因组中往往只出现1次, 从而能够界定基因组的特异位点。在人类基因组作图中已用其作为将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整合的共同位标, 这在基因组作图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大量的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 会有越来越多的可利用的STS被发现。

2.6.1 表达序列标签标记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 。

EST是指一小段 (通常长度300~500bp) 单次重复的mRNA序列或cDNA序列。它们在特定的组织或者特定的时期内特异的表达, 可以看作是特定的cDNA文库中的标记。EST计划由美国科学家Venter于1989年提出, 并首先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研究, 之后被广泛用于植物基因组研究, 它是通过大规模的cDNA随机测序, 从而获得对基因组认识的一种研究策略。目前, 许多国家和组织正在开展某些作物基因组EST计划的研究, 如成立于1998年的国际小麦族EST协作网 (International Triteace EST corperation, ITEC) , 就是致力于麦类EST研究和开发的[28]。近几年来, 国际公共数据库中的EST序列呈指数增长, 截止到2006年8月, 美国生物信息中心 (NCBI) 数据库Genbank已公布涉及205 000种生物的61 132 599条EST序列, 总长度共65 369 091 950bp。

快速增长的ESTs数据为SSR标记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有价值的来源。首先, 避免了传统SSR标记开发需要构建基因组DNA文库等烦琐步骤, 而且从ESTs中发掘出的SSR只是ESTs测序计划的副产品, 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29];其次, 其本身是功能基因的一部分序列, 所以它将为功能基因提供“绝对”的标记[30]。同时, 由于不同物种间基因共线性和保守性, 从一种作物中开发的EST-SSR可同时用于其他作物研究, 从而能够为比较基因组学和同源基因克隆提供新的途径[31]。现在EST-SSR已被用于构建遗传图谱、分离与鉴定新基因、基因表达差异研究、比较基因组研究和制备DNA芯片等方面。

另外, 还有一种被称为GSS序列的标记。GSS序列本质上和EST序列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是它的序列直接来源于基因组而不是mRNA或cDNA。它通常有以下几种来源: (1) 全基因组检测得到的特异/单次重复序列; (2) 来自质粒/BAC/YAC克隆所得到的单次重复序列; (3) 基因组外显子捕获; (4) 通过Alu—PCR得到的序列。

2.6.2 微卫星 (SSR) 。

微卫星 (microsatellite) 又叫做简单重复序列 (Simple Sequence Repeat) 或者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 trandem repeat, STR) 、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 SSLP) 。简单序列重复多态性 (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sms, SSRP) 微卫星指的是真核生物普遍存在的遍布整个基因组的排列为2~5个核苷酸的短串联重复序列, 如 (CA) n、 (GT) n、 (CAG) n等, 尤以 (CA) n重复序列最为常见, 其长度由重复单位的拷贝数决定。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微卫星很丰富, 通常长度能够达到150bp, 是一类呈高度多态的遗传标记, 不仅可用于基因组遗传连锁图的构建以及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而且可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连锁分析和基因诊断。其重复单位数目的改变可以引起相当高的多态性, 但突变率仅为0.5×10-4~5.0×10-4, 在家系中可以稳定地遗传, 是一种很好的遗传标志[32]。

微卫星约占真核基因组的5%, 其基本构成单位一般为1~8bp, 多位于编码区附近, 也可位于内含子、启动子及Alu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中。人类基因组约有5~10万个 (CA) n重复序列。通常认为重复序列的产生是由于在遗传物质复制过程中DNA滑动或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期染色体不对等交换所致, 因此该重复序列多存在于不经严格选择的基因组区域。目前普遍认为微卫星充当基因重组的热点是基因重排和变异的来源[33]。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是指由于复制错误 (replication error, RER) 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 也称RER阳性或RER表型。MSI首先在结直肠癌中观察到。微卫星通过改变DNA结构或通过与特异性蛋白质结合而发挥其基因调控作用。

由于微卫星的寡核苷酸在同一物种的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很大, 可以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引物根据与微卫星重复序列两翼的特定保守序列设计, 用来扩增重复序列本身。由于重复的长度变化极大, 所以这是检测多态性的1种有效方法[34]。其特点包括:一般检测到的是1个单一的多等位基因位点;共显性遗传, 故可鉴别杂合子和纯合子;得到的结果复性很高。为了提高分辨力, 通常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它可检测出单拷贝差异。也可以在同1个反应试管中把PCR反应与不同的SSR引物结合起来 (称为multiplexing) , 这可节省时间, 但是, 这只能在不同引物的产物在大小上下不重叠的情况下才能使用[35,36]。很显然, 使用SSR技术的前提是需要知道重复序列两翼的DNA序列的信息, 这一方面可以在其他种的DNA数据库中查询, 否则就必须先建立含有微卫星的基因组文库, 再从中筛选可用的克隆, 进行测序, 然后设计合适的引物。同时, 这种由保守序列确定的微卫星序列也具有染色体位点的特异性, 因此1981年Miesfeld等首次发现微卫星后, 很快成为1种常用高效的分子标记。统计分析表明, 不同的物种其微卫星的突变频率也是稳定的。SSR的PCR引物也是对某一高变重复位点高度专一的。用特定引物扩增出相应的微卫星片段后, 再通过电泳分离, 差异可经过EB或者银染后观察。一般种群可显示出超过10种类型的等位基因。微卫星不仅重复单位变异数大, 而且其重复区域总长度又在PCR易于扩增的区域, 快速简便, 所需的DNA用量小。与等位酶相似, 微卫星是具有独立的共显性基因。由于微卫星的遗传中性并且比等位酶法有更多的可供检测的等位基因, 这样就可以提供更加精细的基因变化的范围, 因此在种群研究上有着更大的应用[3,34,37,38,39]。

简而言之, 微卫星的最大优点在于通过简单的PCR扩增即可直接检测到已知的特定的染色体位点, 不仅具有一般PCR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的特点, 还具有RFLP的稳定可靠、特异性、共显性等特点, 不足之处是其引物开发难度较大, 技术复杂, 周期长, 成本也高。不过随着众多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的飞速进展, 对全基因组了解的日益全面, 各个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完善, 并且借助越来越发达的计算机计算和预测技术, 使得开发成本有所降低。

2.6.3 其他具有特定引物的分子标记种类。

(1) 加锚微卫星寡核苷酸 (Anchored microsatellite oligonucleotides) 。Zietki-ewicz et al (1994) 对SSR技术进行了发展[40], 他们用加锚微卫星寡核苷酸作引物, 对基因组节段而不是重复序列本身进行扩增。在SSR的5′端或3′端加上2~4个随机选择的核苷酸, 这可引起特定位点退火。这样就能导致位于反向排列的间隔不太大的重复序列间的基因组节段进行PCR扩增。这类标记又被称为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ASSR (anchore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或AMP-PCR。这类标记往往是显性遗传的。在所用的两翼引物中, 可以1个是ASSR引物, 另1个是随机引物。如果1个是5′端加锚的ASSR引物, 另1个是随机引物, 则被称为RAMP技术。

(2) CAPS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 。CAPS技术又可称为PCR-RFLP。所用的PCR引物是针对特定的位点而设计的。其基本步骤是:先进行PCR扩增, 然后将PCR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再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DNA片段分开, 用EB染色, 观察。与RFLP技术一样, CAPS技术检测的多态性其实是酶切片段大小的差异。在酶切前进行RCR产物检测, 其多态性称为ALP。Neff et al. (1998) 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dCAPS技术 (derived CAPS) , 这是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的一种良好方法。

(3) 单引物扩增反应 (single primer amplification reaction, SPAR) 。SPAR技术与RAPD技术相似的是也只用1个引物, 但SPAR分析中所用的引物不是随机的, 而是在SSR的基础上设计的, 例如可能的序列是 (TA) 10或 (CGA) 6。扩增的是SSR之间的DNA序列。又称为MP-PCR (microsatellite-primed PCR) 。

(4) 小卫星区域DNA直接扩增 (directed amplification o minisatellite region DNA, DAMD) 。直接用小卫星的核心序列作引物进行扩增。

(5) Inter-Alu PCR like genomic profiling。与SPAR技术相近, 也只用1个引物, 但所用的引物是在Alu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的基础上设计的, 扩增的是copia (另一种反向重复序列) 序列之间的DNA序列。

(6) ISTR (inverse sequence-tagged repeat) 。这种技术与SPAR技术也相近, 所用的引物是在copia序列的基础上设计的, 扩增的是copia序列之间的DNA序列。

(7) IFLP (intr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检测的对象是内含子的长度差异。根据内含子两端的特征序列设计引物, 扩增出长度不同的内含子片段。

(8) RAMPO (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RAMPO的英文全名与RAMP的英文全名相近, 但实验方法却不同。RAMPO的基本步骤是:先用1个单一的随机引物 (即RAPD引物) 对基因组DNA扩增, 用电泳将扩增片段分开, 然后, 把凝胶转移到尼龙膜上, 使之与一个带有放射性标记 (或其他标记) 的与SSR互补的寡核苷酸探针如 (CA) 8和 (GA) 8杂交, 放射自显影后可得到新的多态性类型。

先找到RFLP标记后, 对RFLP探针进行测序, 再合成适当的PCR引物, 这样可发现新的STS标记。这也可称为RFLP-PCR。

3 抗性基因同源序列 (RGA)

近年来, 在各种农作物抗性育种的进程和模式生物的抗性研究中, 在水稻、玉米、番茄、马铃薯、烟草、拟南芥等植物中克隆了若干抗性基因, 包括植物对病毒、细菌、线虫的抗性基因。例如烟草抗花叶病毒基因、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拟南芥抗丁香假单胞杆菌基因RPS2、亚麻抗锈病基因L6以及甘蔗抗胞囊线虫基因HS1等。

Leister等通过分析研究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 发现很大一部分的抗病基因都含有NBS保守序列。同年, 《美国科学院院刊》在同一期发表了2篇应用同源序列从大豆中克隆R基因同源序列的报道, 从而引发了同源序列法在植物抗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随后的大量研究表明, 植物抗病基因中存在多种类型的保守结构域。Hammond Kosack和Parker通过分析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结构, 将植物抗病基因分为8类, 其中, 含有NBS-LRR (富亮氨酸重复子Leucine-rich Repeats, LRR) 结构域的抗病基因是最主要的类型。

这些结构可能是参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细胞信号的传导以及识别。根据抗性基因的这一共性, 以其保守结构的序列为基础设计引物, 在任何作物中, 用PCR技术扩增和分离具有相似序列的DNA片段, 即抗性基因同源序列。

RGA提供了一种快速鉴定候选抗性基因的便捷途径。目前已经利用此技术在小麦、大豆、马铃薯中鉴定了候选抗性基因, 它们在基因组的位置基本上就在已知的抗病基因区域。已知基因包括抗病毒、细菌、真菌和线虫的基因。而且部分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本身就是抗性基因或者抗性基因的一部分。因此, 应用RGA进行基因定位可以较快地检测到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预见, RGA将成为抗性基因定位的重要手段, 并且在分子作图的领域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41,42]。

4 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2套基因组的DNA序列两两进行位置比对时, 单个核苷酸的的不同而显示出的差异 (多态性) 。因此, SNP反映了过去多数突变事件的特点, 2个个体在同一位点携带的不同等位基因被认为是进化的遗传标志。显而易见, SNP是目前已知的多态性最高的分子标记。据Genbank估计, 如果比较2套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 出现SNP的频率可达1/2 000~1/1 000, 看起来这个频率并不高, 但是考虑到人类基因组共有3.2×109bp时, 即可能出现3.2×1012个SNP位点时, 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并且这只是2套基因组之间的比较, 所有的SNP位点肯定比这个数字大得多。水稻中SNP分布频率也很高, 平均1 000bp就有1个SNP, 这些标记随着水稻基因组的实施而被发现和利用。由于SNP具有同一个位点多态性低而全基因组多态性又极其丰富的特点, 并且分析时只需要进行阴/阳性分析而不需进行片段的长度分析, 特别适合用DNA芯片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扫描分析, 是继微卫星后最为高效的标记。不过其昂贵的成本 (开发和使用的成本都很高) 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建立可供利用的SNP标记需经过以下几步: (1) 全基因组测序; (2) 根据测序结果确定特定的序列标记位点; (3) 对STS进行扫描, 寻找SNP位点; (4) 确定SNP; (5) 将SNP定位到染色体上。

5 单链构象多态性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 morphism, SSCP)

SSCP是指DNA单链构象的多态性, 是基于PCR扩增而新发展起来的一项检测DNA多态性的分析技术。在进行SSCP分析时, 利用PCR特异的扩增出基因组目的DNA片段, 然后将这些扩增出来的DNA片段进行变性处理, 使双链DNA分开成单链, 再用非变性凝胶电泳分离。由于在自然状态下, 单链DNA会折叠卷曲, 形成一定点空间构象, 这种空间构象是由DNA链的碱基序列决定。如果扩增的目的DNA片段序列的碱基发生了变异, 就可能造成其单链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其单链电泳时的迁移速率, 导致其在电泳图谱上的带纹位置不同, 显示出不同生物个体DNA的特异性。

6 新型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应用前景

自从20世纪70年代第1代分子 (RFLP) 标记出现以来, 分子标记家族迅速发展繁荣起来, 并且准确性和灵敏性也一步步提高。目前的SNP技术已经可以在单个核苷酸的水平上找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即使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

纵观分子标记的发展, 是伴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一步步加深, 认识范围从宏观表型一步步逼近微观世界的进程同步发展的。任何一个特殊生命现象的发现, 都可能导致革命性的理论或技术的产生, DNA双螺旋理论的提出导致了DNA的自我复制理论, 又进而导致了PCR技术以至于后来的全自动PCR仪的问世 (当然也少不了其间Taq聚合酶的发现) 。比如各种类型的外切酶和内切酶的发现导致了RFLP技术的产生。

康德辞典发展简史 篇3

(孙云龙 复旦大学哲学系 上海 200433)

(丁 骏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 上海 200433)

康德辞典是指为了注释著名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哲学思想而编纂的一系列专门辞典。众所周知,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也最晦涩的学说之一,自从批判哲学问世以来[1],关于康德哲学著作的语文学研究便应运而生,原因无他,皆因康德写作时所使用的术语太专业也太个人化,而他讨论的问题又极抽象,以至于仅借助语文词典或哲学辞典是无法顺利完成阅读的。由此,学者们意识到,编纂一部康德辞典势在必行。自18世纪末期至今,国外学界从未放弃过编纂该辞典的努力,成果也颇丰硕。其中,既有仅百页之作,又有长达数千页的大部头辞典;既有面向德语读者的单语辞典,也有面向国际研究者的双语辞典;既有以单本著作为注释对象的辞典,又有以康德著作全集为对象的辞典。就规模、质量和数量来讲,在哲学领域中的专门语文辞典里,无出其右者。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康德辞典的发展简史,比照不同版本,通过分析个案中进步或不足之经验,为不同专业的专书辞典学者提供一块跨学科的他山之石。

一、康德辞典的辞书类别定位

如前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康德辞典是一个以注释康德哲学为目的的专门辞典家族。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家族,是因为其中的成员类型各异,既有单语辞典又有双语辞典,既有专书辞典又有专科辞典,既有简明辞典又有详解辞典,唯一的共性是以康德著作为选词的语料库。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这样一类辞典进行类型甄别。根据R.R.K.Hartmann和Gregory James所编《词典学词典》,我们认为康德辞典应属于专门辞典(specialised dictionary)这一大类中的作家语文辞典(author's dictionary)。[2]

在《词典学词典》所提供的义项中,作家语文辞典被定义为“这样一类工具书,它提供某一作者个人专用词汇的信息。这一类辞典的材料通常取材于这位作者的一部或几部作品所组成的语料库。通常按字母顺序排列,为所列词条配有例句或上下文(但不是定义)。作家语文辞典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词汇表到但丁、乔叟以及莎士比亚的语文学索引,再到比较现代的歌德普希金辞典。然而就作家语文辞典学而言,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或普遍规则。”(129)根据这一定义,作家语文辞典不仅属于专门辞典,而且有了更为具体的限定,不仅是某一学科领域中的语言,而且还限于具体的某一位作者。显然,这个定义与我们的研究对象康德辞典极为契合。在黄建华著的《词典论》一书中有专门分析词典类型的章节,也将作家用语词典列为专门性有限词典下的一个分支,这也为我们将康德辞典定位为专门辞典下的作家语文辞典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前期康德辞典的发展

自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人们就清楚地意识到,准确地理解康德哲学术语是进入其批判哲学世界的唯一的钥匙,或者说,一部适宜的术语辞典,便如同一幅描绘康德哲学世界的地图。关于康德哲学的语文学研究,自批判哲学问世以来,一直是德国哲学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了使读者更便捷地步入康德的哲学世界,相关的术语注释辞典于康德在世时便已出现,早在1788年便出版了由Samuel Heinicke编纂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康德先生哲学著作辞典》。遗憾的是,这部辞典的专业水准并不高,编者在词条的选择和释义上存在诸多疏漏之处;这部辞典在1968年重印过,不过135页,篇幅甚小。

早期的康德哲学术语辞典中有两位编纂者声誉甚佳,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具有文献参考意义,其一是 Georg Samuel Albert Mellin,他于1797—1804年之间主编了六卷本《批判哲学百科全书辞典》,以及《批判哲学专业术语》和《批判哲学专业术语之附录》。另一位Carl Christian Erhard Schmid,是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也是当时最著名的耶拿康德主义者[3]。他于1786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纲要讲稿,及康德著作便捷使用辞典》基于自己多年来的讲稿内容,自1786—1789年间共发行四版,每版都有新内容补充。这部辞典正文按字母顺序排列,将康德哲学中的常见术语分类并比较其异同,不仅试图从康德哲学总体角度对其概念进行释义,而且将其置于哲学史中加以阐明。20世纪初最重要的康德专家之一Erich Adickes是普鲁士学院版《康德全集》中手稿部分的主编,他对Schmid的这部辞典评价很高,将其称为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康德哲学专业辞典,在其编纂过程中维护了体系内在的统一性。[4]该辞典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与其销量和重印次数保持一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书店里找到这部著作的最新版本,它被当做附录内容编入上世纪一种重要的康德文选中,这部文选以学院版《康德全集》为底本,收入康德生前发表过的重要文献,主编是哲学家Wilhelm Weischedel,1960年由达姆式达科学书社出版(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Darmstadt)。

三、康德辞典发展全盛期

整个19世纪,欧洲并未出现有影响力的康德专门辞典,直至上个世纪初,在狄尔泰的倡议下,德国哲学界开始集中精力编纂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与此同时,德国的康德语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院版《康德全集》的编辑工作定位于整理康德的全部精神遗产,内容遍及康德著作、往来书信、遗稿、授课笔记,以及“所有有助于认识康德生平著作的资料”。[5]《康德全集》的编辑工作跨越整个20世纪,汇集了同时代最优秀的康德研究专家。于1987年从柏林迁至马堡的负责编辑《康德全集》的哥廷根康德学会(Die Kant-Kommission der Göttinger Akademie)直到今天仍在继续整理出版新发现的康德学术资料。在大量新出版的资料面前,此前的康德辞典已经无法满足涵盖康德整体思想发展史的要求了,康德辞典的编纂也借此契机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上世纪20年代末出版的两部康德辞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成书的。一部是Rudolf Eisler划时代的著作《康德辞书》,另一部是Heinrich Ratke的力作《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系统手册》。这两部著作对后来的康德研究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也有各自的缺陷。

Eisler的辞书定位于在康德全部著作中建立起广泛的概念勾稽关系,比如他在解释一个概念时,不仅从康德全集中引出所有涉及该概念的原文论述,而且将与该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也作为索引附在该词条后,以供读者交互查阅。诚如该辞书前言中所声明的那样,他的工作不在于编一部术语索引,而是致力于一种整体化的康德哲学解释。Eisler坚信康德文献本身是一个完善自足的整体,对于那些出现在某部著作中意义模糊的术语,康德都曾在其他著作中予以补正和澄清,因而只需征引康德不同时期关于同一概念的解释,便可使每一个术语得到准确清晰的解释,他还认为,只有通过概念勾稽互证的方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康德本人的思想。Eisler的这一编纂原则受到多方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康德哲学术语处于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同样的术语在其不同的思想阶段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将不同时期不同文本中的解释无原则地混合,只能引起更多的混淆,此外,即便是在同一文本中,康德的一些术语也因上下文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Eisler的辞典编纂方式显然没有能力应对上述指责。尽管如此,《康德辞书》仍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1994年由德国Olms出版社重印出版。

与Eisler不同,Ratke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编纂辞典,他将术语解释的对象限定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内,如他在前言中所言,只是为致力于研究《纯粹理性批判》的初学者提供一部帮助自学的工具书。这样,Ratke的这部术语手册就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Eisler的困境,因为他将词条的原文征引限制在《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逻辑学》这三部书中。《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出版于1783年,是康德为了应答《纯粹理性批判》问世后读者们的疑惑而编写的《纯粹理性批判》之简写本,这两部书在术语使用上比较一致。Jäsche编辑出版的《逻辑学》则是对康德逻辑学讲座讲稿的整理,是《逻辑学》系列笔记中最权威的版本,正是在例行的逻辑学讲座中,康德形成了独特的先验逻辑理论,并最终将其成熟理论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这部鸿篇巨制中。由此可见,上述三部书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呼应关系,这也就保证了术语释义之间的协调性。Ratke所编辑的这本手册轻薄实用,基本上将所有重要的康德哲学术语收入其中,词条释义繁简适当,还对不同语境中的注释加以区分,并提供了原文出处,方便读者查阅,为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提供了一本极为实用的入门指引手册,目前仍在由Meiner出版社作为单行本重印,以供读者使用。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缺乏与康德其他著作之间的呼应,目前康德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事实,是《纯粹理性批判》固然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但是如果仅限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视野,是无法理解康德哲学之全貌的,因为康德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系性,其体系的穹顶不在《纯粹理性批判》,而在于康德的道德哲学,缺乏体系视野的话,就无法真正搞懂《纯粹理性批判》的要义。因而,在近几十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研究日益深入的情况下,这部辞典对于很多专业人员来说,内容有些过于局限。

四、非德语康德辞典

上述几部辞典均诞生于德国,这由康德哲学在那个时代的流传范围所限定,上个世纪初以来欧洲其他国家对这种哲学越来越关注,尤其在战后,分析哲学开始主动向德国古典哲学靠拢,从中汲取灵感,很多重量级的分析哲学家纷纷转向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研究,试图通过语言分析哲学的视野重新构建德国古典哲学的论题,或者反过来,通过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资源为分析哲学的发展开辟新空间。Peter Frederick Strawson关于康德的注释,Robert Brandom关于黑格尔的新解,都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作。由此,在英美学界也引发了一场德国古典哲学的复兴运动,近年来,除了研究论文大量涌现之外,也出现了几部重要的英语康德术语辞典,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Howard Caygill编纂的《康德辞典》和Helmut Holzhey编纂的《康德及康德主义历史辞典》。这两部英语康德术语辞典吸收了前人工作的优点和经验,也清楚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难。英语辞典比德语辞典的编纂更多了一重艰难,那就是术语翻译的对应问题。康德原文中使用了一些看似相关却又严格区分的术语,比如Erkenntnis,Wissen,Erkennen,Denken等概念,只有清晰地辨别这些术语的异同,才能厘清康德的论证,但是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体系中找到现成的具有内在关系的词汇群翻译这些术语。然而,如果不能准确翻译康德的术语,就势必会引起意义混淆。以流传甚广的Kemp Smith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例,其中就忽略了Erkenntnis与Wissen在原文中的区别,两者都被翻译成 knowledge,忽略了erkennen(erkennen是 Erkenntnis的动词形式)在康德文本中的特殊含义。后来出版的剑桥版康德著作集中Paul Guyer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纠正了这个错误,将Erkenntnis翻译为Cognition,将Wissen译为knowledge,这个纠正非常恰当,因为康德自己使用的表达Erkenntnis的拉丁文同义词就是Cognitio。[6]

上述例子只是想指出编纂非德语康德辞典时必须面对的困难,那就是必须要解决翻译对应词的问题,而这项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Caygill编纂的这部辞典中的英文词条同时附了德文对应词,不仅提供了英文译本(以剑桥版为底本)的原文出处,而且还提供了该词条在德文学院版中的出处,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条从译本回溯至原文的线索,非常符合目前康德研究需要英德文献相互参阅的要求。遗憾的是只编辑了英文词索引,没有编辑德文词索引,在从德文术语反向查阅英文术语时,有些不便。此外,就目前而言,即便是评价最高的剑桥版康德著作集(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Immanuel Kant)也仅仅涉及德文学院版《康德全集》中的部分单元,康德研究的权威文本还是以德文为主,这也为英文辞书的编纂工作造成了客观的障碍。Helmut Holzhey是瑞士著名的哲学教授,熟练掌握德语和英语,他编写的《康德及康德主义历史辞典》同样有Caygill所编的《康德辞典》的优缺点,只不过前者的选词范围更加宽泛,已经超出了康德哲学本身,更涉及康德后学如新康德主义所关涉到的术语。就其词条数目和篇幅而言,这两部辞典基本相当,在词条释义方面,它们的水平也在伯仲之间。

目前为止有影响力的非德语康德辞典主要是指英语康德辞典;中国比较系统的康德研究始于上世纪初,但是国内始终没有出现一部得到业内认可的权威性中文康德辞典。

除了上面提及的这些辞典之外,一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涉及领域最广的德语康德术语辞典当下正在酝酿之中。以出版康德研究文献而著称的柏林de Gruyter出版社日前委托Georg Mohr、Jǜrgen Stolzenberg、Marcus Willaschek 等著名教授编纂全新的康德术语辞典,参与编纂的工作人员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逾百位康德专家组成。根据该出版社网站发布的信息,新辞典分为三卷约2100页,共涉及2500多个条目,条目中包含所有与康德哲学相关的术语,所有在康德作品中提及的以及与康德哲学相关的人物,以及所有的康德作品。发行时间初定于 2009年 12月。[7]相信该辞典的问世一定会为康德辞典发展史开辟一个新纪元。

附 注

[1]康德本人将其学说称为批判哲学,以便与传统的独断论哲学和怀疑论哲学相区分。

[2]我们认为将author's dictionary翻译为作家语文辞典比较贴切,如果按照原文译为作家辞典,中文容易引起歧义,会被误以为是查阅作家生平信息的人名辞典。

[3]Rosenkranz K.Geschichte der K ant'schen Philosophie.Berlin:Akademie-Verlag,1987.

[4]Adickes E.German K antian BibliographyⅠ-Ⅲ(bis1804).New Yo rk:Burt Franklin,1895-1896.

[5]参见Dilthey为学院版《康德全集》(1910)撰写的序言。

[6]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74.

[7]更具体的信息参见该出版社的官方网 http:∥www.deg ruyter.de/cont/fb/ph/detail.cfm?isbn=9783110172591&sel=pi。

1.黄建华.词典论(修订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Caygill H.A K ant Dictionary.Oxford:Blackwell,1995.

3.Eisler R.Kant-Lexikon:Nachschlagewerk zu K ants sämtlichen Schri f ten,Brief en und handschri ftlichem Nachlass.Berlin:Mittler,1930.

4.Hartmann R R K,James G.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Heinicke S.Wörterbuch zur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 t und zu den philosophischen Schri ften von Herrn K ant.Preßburg:Philip Ulrich Mahler,1788.

6.Holzhey H.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Kant and Kantianism.Lanham,Md.:Scarecrow Press,2005.

7.M ellin G S A.Encyclopädisches Wörterbuch der kritischen Philosophie,oder Versuch einer fasslichen und vollständigen Erk lärung der in Kants kritischen und dogmatischenSchri f tenenthaltenenBegri f f eundSätze.MitNachrichten,Erläuterungen und Vergleichungen aus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begleitet und alphabetisch geordnet,Bd.I Zǜllichau u.Leipzig,Bd.Ⅱ-Ⅵ Jena u.Leipzig 1797-1804.

8.Ratke H.Systematisches Handlexikon zu K ants K ritik der reinen Vernunf t.Leipzig:M einer,1929.

酒钢集团发展简史 篇4

〔一〕1955年4月---1958年8月.领袖指示寻铁山艰难开拓.

1955年2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最高国务院会议上说:全国六大区都应有钢铁基地,目前只要西北还没有,使我难以安枕.我盼望老李〔地质部长李四光〕长工〔地质副部长何长工〕和同志们能在两三年内给我一个好消息!1955年4月西北地质局,特别是镜铁山地质队〔645队〕艰苦卓越的努力下,发现黑沟,镜铁山铁矿,以及发现4.2亿吨铁矿资源的储备,其中白兴明等11名同志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二〕1958年8月----1970年7月.两上两下命运捉弄酒钢人.〔1〕1958年1月,冶金部确定了酒钢大型钢铁基地的厂址和规模.鞍山黑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设计当时全国第2大高炉1513M31#高炉.鞍山建设总公司百分之95约30000人整建制调往酒钢,鞍钢调了2000多人的技术骨干和生产工人.首钢1000人,抚钢70人.大学毕业生600人.从西北农村招收农民和部分城市闲散人员.还有河南,陕西部分转业复员军人共2000人.总共集结56000人,基地代号39公司.8月1号在酒泉县正式成立,这个会同时宣布成立地极市酒泉市.赵北克同志任党委书记,同时宣布兼任酒泉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12月15日,酒钢开工5万6千人的大军在极其苦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当时同行业许多当时的第一.酒钢建设者和那个时期每一个人一样,满怀信心地要创造共

和国第四个金刚.〔前三个是鞍钢武钢包钢〕风沙没有让机器停止转动,睡马棚吃窝头喝雪水.但是1960年国家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58年国家投资3000万,59年只给了4100万,到了60年国家给了最大的努力1个亿.但是按当时200万吨的设计能力起码需要10个亿,而实际上投资不到2个亿.就注定了先天不足.1960年5月8号一号高炉正式浇灌基础,总共花了52小时06分,创造了全国记录.我们不该忘记,当时职工生活要比内地农村还差,戈壁滩少水没菜,甚至野菜也没有.祁连山上的矿山进度一样没有停息,困难和牺牲没有让一个人却步!六个工程四个战区大规模的施工在戈壁滩惊醒了狼群,赶走了冬季.可是春天却太短暂了.

〔2〕粮食的短缺造成了人员大量的浮肿,肝炎.1961年中央西北局在兰州召开会议:展缓酒钢建设,疏散职工异地就食.除5000人留守外,大部分疏散到新疆,江西,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地.这些人带这在嘉峪关的淳朴和坚毅开恳这新的天地.在新疆石河子农业机械化学校有酒钢人的身影,在江西新余农场,在黑龙江富拉尔机,在新疆农8师,在金昌,在洛阳....人走了.62年一支56000人的队伍不到1300人.可是我们的酒钢人没有停止脚步,先后建成大草滩水库,一号高炉的基础和炉体,五一俱乐部,百货大楼,医院门诊部.同时新建了一批单身宿舍楼,雄关路南边的楼房. 纪念甘肃酒钢建厂50周年!及嘉峪关市建市43周年

〔3〕1964年7月,酒钢第二次上马. 1964年5月毛

主席说:酒钢,攀枝花钢厂建不起来我睡不着觉啊!分散在祖国各地的酒钢职工响应毛主席建设三线的号召回来了,他们是酒钢的火种!他们没有熄灭!第一次酒钢停建以后,在戈壁滩上留守的职工忍受了千心万苦,他们维护着从矿山到厂区的建筑物,把散失在各处的材料,设备去锈入库.当他们听到重建的时候.当背井离乡从鞍山,抚顺,和新疆回来的同志望见那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的时候,很多人哭了,:酒钢!嘉峪关我们回来了!1965年嘉峪关是个是个热血沸腾的年,这年嘉峪关市成立,酒钢一把手兼嘉峪关市市委书记.1966年3月23日党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王震来到嘉峪关视察酒钢.决定酒钢由北京包建.不久,北京第二建筑公司5000人,首钢1500人,北京平安医院,等兄弟单位陆续来到酒钢1966酒钢单位书记兼总指挥王问被本溪造反派揪回去,新任周冠五被北京首钢造反派扣留.群龙无首.在此我要特别说下这位书记.王问同志64年从本溪来工作,是37年入党的老同志,他到酒钢深入基层,亲自调查,指挥若定.他要求职工进食堂有凳子坐,经常晚上到各食堂尝饭菜,解决职工遇到的困难.他拍板给每个职工的伙食加6元补助,当时伙食每月21元.但在文化大***的冲击下,身体遭到严重摧残.71年冶金部安排他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他坚持来戈壁建设酒钢,买好车票时,肝炎发作,检查是肝癌晚期.临死时最后一句话:你们一定要把矿山抓上去.终年59岁.向这样为酒钢初期发展鞠躬尽瘁的人,不是少数.今天的嘉峪关人不该忘记啊!

〔4〕1965年,英雄的矿山队伍-马万水工程队来了,开进

了镜铁山.还有4000名劳改人员修建铁路.1969年铁路正式通车,为酒钢供煤的宁夏大武口选煤厂投产.从北京调到嘉峪关的水文三大队发现了丰富的水资源.尽管如此,1968年的中苏关系破裂,珍宝岛发生战斗.中苏边界高度战备,国家从战备考虑酒钢二次下马.1969年,冶金部决定将酒钢已经定货制造的120吨氧气顶吹转炉,大型初轧机,热轧板机,冷轧板机全部调出,并将原酒钢二厂〔兰州海石弯〕的一套后板轧机搬迁到河南舞阳,另组建舞阳钢铁公司.〔这是我本人最心痛的地方,懂点的人都知道,这些装备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了,就是今天有的舞阳还在用.冷轧就是今天酒钢都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哎!多好的机会啊!97年舞阳被邯钢兼并,它们现在还的特种钢基地,邯钢的一半利润来自我们的本该是酒钢的机器上啊!〕

〔5〕1970年工程兵建字02部队,在建设完嘉峪关市区七间房八间房改造三小后撤离四川攀枝花当时代号40公司.同时将酒钢老职工8000人分别调离金堆城,临汾等地,留守18000人.这一次虽然没有彻底下马,但酒钢已变成一个有铁无钢的企业了.

〔三〕1970年10月--1984年8月.十年徘徊终等待历史冲刺.

〔1〕1970年1月冶金部下文,将酒钢建成年产铁100万吨.3月兰州军区19军副军长郭时胜来酒钢主持全面工作.当时郭说,不把酒钢搞上去,他就要跳黄河,真可谓决心不小.酒钢和嘉峪关组织了万人会战,4月粟裕大将受周总理委托来视察嘉峪关酒

钢.9月2日焦炉出焦;9月31日为赶国庆凌晨1点40分.高炉流出了第一炉水,从此结束了建厂20年来没有出铁的历史.在场的老酒钢人哭成一片.可是由于只算政治帐,出政治铁,有铁无钢.出现了长达14年的经济亏损,国家为此陪进去504亿元.

〔2〕1971年9月西沟矿投产.72年一号烧结机投产.73年8月二号焦化炉出焦.73到75年选矿一号到五号系列投产.77年二号烧结机投产.经过8年奋战,以前的炼铁工序才基本配套,酒钢走的是一条先建高炉在促前道工序的道路.这在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造成了高炉生产长期吃不饱,质量达标的困境.1980年11月20日<<工人日报>>登载了三上三下的酒钢不能再上马!酒钢出路怎么办?关于酒钢这场争论一直到1982年1月13日比较召开了国家计委,经委,财政部,建委参加的会议通过了酒钢建设炼钢连铸工程的报告.

〔3〕1983酒钢政企分家.和嘉峪关市分离.同时出钢的事业落到了又一代的酒钢人心头.1983年五一炼钢工程开工.

〔四〕1985年8月----19 9 0年.梦成真新起点从头来。

[ 1 ] 1 9 8 5 年12月24日炼钢转炉流出了第一炉钢水。多少人在等这着个好消息啊!1986年5月1日,一套从西德和瑞典引进主机,高速线材轧机动工兴建,85年酒钢四中建设完毕。86年酒钢给外地孩子上学困难的区域修建了第八小学。同时成立酒钢三中。矿山也同样在改造84年对镜铁山矿斜坡道年末竣工。88年5月一号2号高炉开工。

[ 2 ]1 9 9 0 年 3 月12 号7点5 6分。给嘉峪关人民做了30多年的朋友和我们告别了。1513不可思议的倒下了,牺牲19人,整个嘉峪关市静了,一号高炉是酒钢人的天,是嘉峪关人的地。在那个几上几下的年代。高炉是酒钢人意志的标志,在漫漫大漠中唯一竖立的的它在坚持在和命运中搏斗了30年。可是它倒了。当第一位职工把酒钢集资券200元,国库券90元,人民币10元作为捐款献给公司修复的时候,我们看见了酒钢人的凝聚力。消息传开,从幼儿院的牙牙学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许多人含这热泪参加抢修。职工医院的同志看见烧焦的同志无语了。这是国内第一次发生这样惨痛的事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内许多同行业给了大量支持。鞍钢,武钢,武冶,西冶,洛阳耐火材料厂,山东83厂,二冶和物资铁路等单位给予了无私的援助。现场清理了2个月,5月13号修复高炉拉开了序幕。12月17日高炉又以崭新的面貌竖立在人们的面前。

[五]1990年—1997年。这酒钢在同行业中。职工的收入其实是数在前列的。同时也年年创新高。产量和效益同比都有大幅度提高。

[六]1997—2007。酒钢股票上市。酒钢兼并河西堡铁,兰州,西安钢厂。2001年山西候马酒钢挺进中原。一个又一个的标志,从250万吨到300。从300到500万。做为一个内陆性钢铁代表,我不知道是不是做到了极限。但是数量优势我们是拼不过沿海的。现在山东,广西新上的钢厂都是千万吨。97年学邯钢从第6下降到17。未来不是拼产量。要讲技术要特色。还好06年酒钢新区和不锈钢项目上马,给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07年看网说和哈萨克合作,在南非和外蒙

投资。补充:

1958年,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题词的酒钢奠基石。

酒钢创业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1958年12月15日,酒钢七大工程开工典礼庆祝大会。

戈壁崛起西部钢城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十年建设发展纪实

沧海桑田,茫茫戈壁,崛起了西北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酒钢。从1958年建厂,酒钢走过了艰辛,历经了磨难,诠释了希望,见证了奋斗,迎来了辉煌。

开拓者坚定的脚步声,唤醒了大山里蕴藏千万年的宝藏。戈壁风霜,不改酒钢人白手起家,为国奉献的壮志豪情。

戈壁滩上,创业者们曾流血流汗;风云突变,何去何从多曲折彷徨。艰难中奋起,坚定中前行,支持中奋进。历经磨难的酒钢人,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终于实现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梦想。“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成为酒钢人五十年历程最贴切的写照。

忆往昔岁月峥嵘,酒钢人书写了自己半个世纪沉甸甸的历史;看今朝繁花似锦,历经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调整,酒钢年产铁、钢、材超7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连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发展格局,跻身全国特大型钢铁企业行列,是甘肃省的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

展望前途一片光明,“十一五”末,酒钢钢铁主业将形成千万吨级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中不锈钢1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非钢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涉及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六大战略”正在全面推进。

艰难困苦千秋业,顶天立地酒钢人。走过不平凡的五十年,酒钢,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工业强省战略的推动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铸就“百年基业”为目标,稳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西部戈壁“钢铁元帅升帐”

建国之初,共和国缺铁少钢。当时的地质工作者,将寻找大铁矿作为了重要任务。

1955年10月,已在祁连山找矿逾月的西北地质局645队“秦士伟小组”,在讨赖河畔的一个大山湾里,发现了大片条带状的铁矿石。因为意外地见到了一丛白桦树,该铁矿被命名为“桦树沟矿”。此后,西北地质局组建镜铁山地质队,又发现了黑沟矿及周围矿点,铁矿石储量超过5亿吨。

祁连山发现大铁矿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甘肃河西走廊建设钢厂进入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中。1958年1月,冶金部部长助理徐驰在嘉峪关实地踏勘,确定了将要建设的这座钢铁企业的厂区位置在嘉峪关城楼东5公里处。这里当时属于酒泉县境内,故定名为“酒泉钢铁公司”。

当年3月,冶金部上报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西北酒泉钢铁厂的报告》,并将建设任务交给了鞍山冶金建筑总公司。6月

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冶金部的报告,同意按年产钢锭200万吨的规模建设。随后,各路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来到戈壁荒滩上。建设酒钢的大批物资,从全国各地被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

8月1日,酒钢在酒泉县“祁连剧院”举行组建仪式。酒钢经理赵北克宣布:“酒泉钢铁公司成立。”甘肃省委书记焦善民宣布,成立地级酒泉市,任命赵北克为酒泉市委第一书记和酒泉市长。

12月15日,酒钢开工奠基仪式在一号高炉工地举行,1万多名职工参加了庆典,标志着酒钢建设的全面开始。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挥笔在高炉奠基石上写下“钢铁元帅升帐了,一切就带动起来了”。

12月16日,《甘肃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我国又一新的重要钢铁基地,酒泉钢铁联合企业全面开工》为题,报道了酒钢全面开工的新闻,发表了《祝酒钢开工》的社论。

镜铁山矿的发现,酒钢的开工,使甘肃版图上出现了两座地级城市,先是酒泉市的设立,后是嘉峪关市的兴起。

党中央的关怀与支持酒钢五十年的建设,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深切关怀。

毛泽东主席曾特别关注酒钢的建设。他在听取国家计委汇报“三五”计划时说,酒泉的钢铁厂要搞。他在一份报告上批示说:“攀枝花、酒钢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

1966年3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酒钢视察。随行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国

家建委主任谷牧、国家计委副主任余秋里、冶金部部长吕东等。1位政治局常委、2位副总理、18位省部级领导同时到酒钢,级别之高,领导人之多,在酒钢历史上少有。在酒钢期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听取了酒钢建设情况的汇报,研究、决定了酒钢建设方针、规模和进度,形成了工作纪要。

1992年8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来到酒钢视察。视察期间,他多次赞扬酒钢的生产建设和酒钢职工艰苦创业精神。江泽民说:“你们在这里建成这样一个钢铁基地很不容易。”他勉励酒钢领导,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1999年9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来到酒钢视察。胡锦涛参观了酒钢建设展览,看望了第一线钢铁工人,听取了酒钢领导的工作汇报。

胡锦涛说,酒钢建设41年来,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并且与改革开放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酒钢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胡锦涛说,酒钢的发展比我原来预料的要快,比我想象的要好。酒钢是整个西北的一颗明珠,是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钢还要继续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时,要把酒钢建设得更好,要继续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保证酒钢在面向新世纪的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及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曾庆红、吴官正等也先后到酒钢视察或听取酒钢汇报。

建设历程中的巨大磨难酒钢自1958年开工,其建设历程始终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建设前期停停建建,经历了巨大的磨难。

1960年,酒钢建设正如火如荼。到年底,一号高炉结构,电厂基础,镜铁山矿露天采矿山体大爆破、部分井巷掘进等相继完成。然而,随着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投资明显不足,粮食和蔬菜供应更成为大问题。5万多名建设者开始勒紧裤带,甚至骆驼草、榆树叶都被用来充饥,患浮肿病者占到职工总数的15%以上。

3年建成酒钢的原定计划不可能实现了。1961年初,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兰州会议,决定之一就是暂缓酒钢建设,疏散职工,移地就食。已经集结的5万多人,建设主力基本撤回鞍山,其余人员疏散到新疆、江西等地。1500多名留守职工在樊天佑的带领下,继续坚守戈壁滩。1962年5月,中央决定酒钢下马。

酒钢恢复建设,始于1964年7月。此时,国民经济已经好转,毛泽东主席过问了酒钢建设。

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指示,是年7月,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会同甘肃省领导一起来到酒钢,在现场召开会议,决定恢复酒钢建设,投资20亿,2年准备,8年建成。会议重新确定了酒钢的建设规模,酒钢更名为“三九公司”。

酒钢建设队伍开始了新一轮集结,当年底人员就达到3000人。

1965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决定,要求西北各省、自治区组织有关协作部门,全力支持酒钢建设。1966年底,酒钢职工人数达到3.3万人。

酒钢重建刚刚起步,文革狂飙席卷戈壁,一批干部受到揪斗,建设基本停滞。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因为酒钢到外蒙边界的距离仅200多公里,酒钢在三线建设中的地位开始动摇,转炉、轧机等大型设备被迁往内地的舞钢、本钢和四川长城特钢厂。接着,冶金部变更了酒钢的建设规模,确定年产商品铁100万吨,取消了钢和材的建设计划。

1970年,粟裕将军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突访酒钢,6月下旬,著名的“全国抬酒钢”会议召开。会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325个单位,先后加入到支援酒钢建设的行列。

这一年,酒钢建设盛况空前。9月30日凌晨1时40分,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至此,承载着酒钢数万人理想和希望的一号高炉终于出铁了!

出铁后的酒钢,虽然有了产品,却落入建设规模缩小、产品品种单

一、产量徘徊不前、高炉配套缓慢。酒钢迫于当时的形势,采取先建高炉,简易出铁,再配套铁前工序的方法,背离了炼铁生产规律,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陷入企业连年亏损的低谷。

一号高炉投产后的10多年间,酒钢一直有铁无钢。1975年1月,冶金部会同甘肃省向国家计委提出了加速酒钢建设的报告,拟定酒钢分两期进行建设,这个报告得到了国家计委的批准。然而,1979年

4月,工程再次停工。

抓住机遇实现企业发展的大转机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折,酒钢也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韩显沛等领导的多方努力下,1980年8月,甘肃省、冶金部向国务院提出《关于联合筹资挖掘酒钢潜力,发挥优势支援西北边疆建设的报告》。这个报告要求投资1.8亿元,以完成酒钢的配套建设。

1982年2月,国家正式下发文件,函告冶金部、甘肃省,同意酒钢进行配套建设,批准炼钢连铸工程立项。这份非同寻常的文件,凝结了酒钢人二十余载的心血和汗水,这意味着酒钢开始了向钢铁联合企业转轨。

1983年2月,酒钢炼钢连铸工程进入全面建设。与此同时,酒钢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成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8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嘉峪关市与酒钢公司机构分设。至此,结束了延续12年多的酒钢与嘉峪关市政企合一体制。

1984年5月,甘肃省和冶金部现场办公会议召开。在短短的时间里,100多人上矿山、下车间,帮助酒钢解决了多年积累下来的困难和问题,这不仅在甘肃省没有过,在全国冶金系统也没有先例,酒钢从此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1984年年初,炼钢工程陆续开工。经过910天的紧张施工,1985年12月24日,酒钢炼钢工程建成投产。当晚,当第一炉钢水从转炉中倾入钢包时,人们欢呼雀跃、泪光涟涟。为了这一天,酒钢人整整

奋斗了27年!

酒钢出钢,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大事。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酒钢炼钢投产的消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也都报道了酒钢出钢的消息。

1985年,酒钢实现利润1000万元,标志着酒钢彻底甩掉了“全国冶金企业亏损大户”的帽子,企业经营由此发生了质变。

物质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1985年8月,酒钢党委总结并命名了自己的企业精神———铁山精神: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铁山精神”十六个字,是对酒钢人27年来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发展祖国钢铁工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代表了酒钢人的追求和境界。

1986年,酒钢经理王汝林进京,担任冶金部副部长,齐茂忠继任酒钢经理。

1988年11月4日,酒钢举行高速线材工程竣工投产仪式。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酒钢真正形成了铁、钢、材完整配套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向钢铁联合企业的转变。

在实现了从铁到钢、从钢到材的全面配套后,酒钢高层开始思考新的发展之路。1988年1月,冶金部批准酒钢一号高炉易地大修项目,二号高炉正式建设。之后,酒钢的中板工程列入到建设规划。

在酒钢发展一切顺利的时候,一场难以预料的灾难却悄然降临。1990年3月12日清晨7时57分,酒钢一号高炉发生了意外坍塌事

故,当班职工有19人不幸罹难。酒钢遭遇了一场冶金史上的空前灾难。在国家和甘肃省的大力支持下,6个半月后,一座崭新的1513立方米高炉耸立在了酒钢炼铁厂一号高炉的原址。全力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2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酒钢为首批推向市场的试点企业。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酒钢,真切地感受到了经营压力。

三号烧结机、中板工程等工程的投资几乎全部来自银行贷款,酒钢每年要支付高达近3亿元的利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冗员和“企业办社会”的弊端凸显。酒钢的问题似乎更为突出:企业员工人数高达4.7万人,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仅为微薄的100万吨钢产量。全国冶金企业大面积亏损。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酒钢,面临着再度亏损的威胁。

思路决定出路。在决策层的部署下,决定酒钢前途命运的深化改革和建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是,这一次决定酒钢命运的是酒钢人自己。

1994年,酒钢作为唯一发起人和集团核心企业,发起并组建了“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集团集工业、贸易、金融、科研、交通运输、生活服务为一体,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69亿元,净值18.46亿元,形成年产铁、钢、材100万吨、80万吨和50万吨规模。

1995年5月,马鸿烈担任酒钢经理,加大了改革力度。

新的改革是从学习开始的。1995年10月,酒钢举行首期处级干部研讨班,专题学习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联利计酬”经验。

同时,派出大批人员前往邯钢和宝钢,现场学习邯钢的模拟市场和宝钢的现代化管理,极大地开阔了酒钢人的视野,促进了酒钢人观念的转变。

1997年,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冶金行业效益普遍下滑,资金紧张,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此时,酒钢提出以“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对长期以来沿用的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分配真正拉开了档次,收入开始呈梯次结构,并且开始向高管理、高技术、高效益岗位倾斜。

在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酒钢开始破除过去“统招统分”的单一用工体制,建立了多元用工新机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酒钢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紧密结合,形成干部选拔和聘用透明、规范,使用和考核严格、公开,责权利基本到位,进出有序,具有酒钢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体系。

对部分非钢铁产业采取了剥离、改制、调整、重组等方式,使其离开主体,走向市场,分流职工达1.7万人。在精干主体的同时,继续撤并机构,重新调整管理职能。经过改革,职工总人数由最高时的4.57万人精简到2.8万人,其中,生产主线不足2万人。

酒钢减员人数虽多,但采取的是“柔性减员”,人性化决策体现了酒钢领导人的责任感。早在1998年,酒钢在“尽可能减少下岗,不造成社会震荡”的原则下,通过提前退休、内部退养、岗位置换、休长假和息工转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冗员。

在精干主体、调整机构和精简岗位人员的同时,继续推进住房、医疗改革,取消水电、煤气内部补贴,实行市场价格收费„„改革内容涉及之多,改革力度之大,在酒钢历史上是空前的。

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根本之举。1999年4月17日,酒钢作为主要发起人,以钢铁主业中的炼铁、炼钢和高速线材厂的资产投资入股,设立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0日,“酒钢宏兴”(600307)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

这一时期,酒钢主动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考察了德国巴登钢厂,举行了韩国浦项管理经验研讨。在这种学习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从原来的“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式结构”转变,管理上推行了扁平化管理和集中一贯制。

“十五”期间到目前,酒钢全力拓展未来生存空间,抢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酒钢累计投资170亿元进行大规模的项目建设,通过不锈钢、碳钢热轧薄板项目和异地钢铁公司的建设,基本实现了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更新、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项目全部建成后,酒钢的钢材品种将新增碳钢冷、热轧薄板及镀锌、彩涂板卷,不锈钢冷、热轧板卷。板带比由目前的50%提高到75%以上,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

在此期间,炉卷轧机工程、黑沟矿区建设工程、宏晟电热发电机组工程、高速线材改造工程、二轧高速线棒材改造工程、转炉大型化改造工程、不锈钢冷轧板带工程、南非铬矿工程、200万吨碳钢热轧薄板工程、4号焦炉及干熄焦工程、翼城钢铁公司和榆中钢铁公司建

设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大部分已建成投产。

“十五”初期,酒钢决定发展不锈钢产业。不锈钢系统包括南非铬铁生产、不锈钢炼钢、热轧和冷轧工序,目前,酒钢成为继上海宝钢和山西太钢之后,国内第三家拥有从炼钢到轧钢完整的不锈钢生产系统的企业。

碳钢薄板的建设为酒钢产品换代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总投资53亿元的碳钢薄板项目,可形成年产连铸坯204.08万吨、200万吨热轧板卷的生产能力,生产钢种有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优质碳素结构钢。

围绕不锈钢项目和200万吨碳钢薄板项目,酒钢公司投入巨资加大了资源、电力、运输、信息化等配套建设力度,为百年酒钢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不锈钢、碳钢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工程为标志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使钢铁主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逐步实现了产品结构由线棒向板带的优化调整,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一百八十三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一百七十六位,粗钢产量升至第十五位。根据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酒钢在全球同行业的名次为四十五位。90种产品已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强度建筑用钢材产品打入三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青藏铁路、北京奥运主场馆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集团公司实施的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和

品牌信誉战略取得重大突破。

复位推拿发展简史(范文) 篇5

正规推拿从简单到复杂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一 手法按摩:需要掌握按摩八法,八个字就可以了,闭着眼就能学会,(因为盲人就学会了),只要是闭着眼能学会的东西就比较简单,在学习东西小看人的时候就会有人说说我闭着眼就学会了,你还学不会来形容这个人的愚蠢。所以,手法按摩时最好学最简单的,只能起到保健作用,但是是医疗推拿的基础。

二 循经推拿:比手法按摩先进一点的是循经推拿,循经推拿需要掌握二十条经络,了解经络的体内外循行交接,比八个字就难了一部分。

三 点穴推拿:比循经推拿先进点的是点穴推拿,点穴推拿需要掌握的就是全部的穴位,正经穴位361,经外奇穴67,一共428个,比八个字更难一些。

四 中医推拿:比点穴推拿再高一点的是中医推拿,中医推拿需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包括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和按时开穴,所以要求掌握天干地支、阴阳八卦、五运六气。得掌握上千知识点,比八个字更难了。

五 复位推拿:比中医推拿更先进点的就是复位推拿,复位推拿得掌握解剖结构,人体639块肌肉,206块骨头,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系统得背得滚瓜烂熟!需要掌握几千个知识点,比八个字难的更多了!

至此推拿发展到较高层次,已经从经络结构到解剖结构上恢复正常人体结构,为人类的预防保健治疗行为保驾护航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为推动这一绿色环保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贡献更大的力量!

版权所有

作者复位推拿创始人王廷用

学大教育发展简史 篇6

学大教育集团(NYSE:XUE)是一家专注于中国中小学个性化课外辅导的教育机构。集团创立于2001年9月,总部设在北京,目前已在全国51 个城市开设了200 余所个性化学习中心,在全国拥有12000 多名员工,其中专职教师占8000 余人。2010 年11 月2 日,学大教育集团以“XUE” 为股票代码,在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上市交易。

作为个性化辅导教育的首倡者,学大教育集团通过发现学生的个性优势,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的个性和潜能。目前集团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个以结果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匹配模式。相比传统的班级式辅导,学大教育集团的服务模式是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喜好来量身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同时匹配全职的专业辅导小组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达到学生全方面的提高,学大教育的品牌已经赢得了成千上万的家长和学生的信赖。

编辑本段教育优势

1、领先的教学理念

学大教育急家长所急,想学生所想,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业内率先推出“个性化”创新教育理念,推出一个学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学生定制一套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模式,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学习机会,提升素质并发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程个性化服务流程

学大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全程个性化服务流程,为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诊断测评、匹配适合的优秀教师、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学习思维,获得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的双丰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3、丰富的辅导内容

学大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科特点和辅导需求,为学生定制个性的辅导内容。包括:校内各科目个性化1对1同步辅导,面向基础知识薄弱的考生提供的个性化委托辅导,考试串讲与模考,暑假的预科课程辅导,优等生单科或全科强化,小升初培优等。

4、雄厚的师资力量

学大教育具有丰富个性化教学经验的教师,履行客户至上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学大教育的教师在个性化教育教学方面体现了诸多特色: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出色的学习、充分了解全国中小学教学和考试特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加强教师团队的培训与教研活动,这些都是学大优质教学服务的基础。

5、6对1服务模式

根据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学大在业内率先提出并实践了6对1服务模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辅导服务,包括:专业的教育咨询师、资深的学科教师、细致周到的班主任(学习管理师)、优秀的陪读教师、心理咨询专家、个性化教育专家。

6、独特的教学特色

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学大教育的模式包括1对

1、小组教学和班级串讲等教学形式; 根据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大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可以理解为全程1对1个性化教学,通过授课、陪读、答疑3种辅导方式,获得知识、能力、习惯3种提升结果的“133”提升计划。

编辑本段学大的愿景

学大教育的愿景是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整合,让每个需要成长机会的人都能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成为中国教育行业的领袖企业。学大教育的使命是使教育从艺术走向科学,通过强大的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整合社会更高品质、更具效率、更先进的教育资源,配置个性化的学习帮助计划和最适合的教学方案,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需要成长机会的人都能获得最优质的教育。

编辑本段学大的价值观

1、永远坚守诚信和正直。

2、永远视教育质量为生命,确保客户满意是第一要素,用教育质量推动企业持续增长。

3、以极大的热情满足客户的需要,快速响应客户的要求,提供远超客户预期的服务。

4、尊重制度,勇于行动,敢于承担责任,不断提升执行力。

5、以服务的精神对待他人,为他人的成功提供帮助和创造条件。

6、重视创新和变革,并积极引领和参与创新和变革。

编辑本段学大的公益活动

1、四川灾区教育重建,学大教育呼吁爱心接力

2008年12月3日,“博爱电波书屋”在 四川重灾区什邡民主宏达中学正式挂牌。现场,学大教育与北京红十字会和北京广播电台,为宏达中学送来了10余万元的筹建款及价值数万元的教科书、御寒衣物等。

学大教育为灾区孩子重返课堂献出一片爱心学大教育总裁金鑫表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灾区重建的重中之重,帮助灾区孩子重返课堂是作为一个教育人义无反顾的责任!作为全国领先的个性化教育机构,学大一直都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次积极参与是北京红十字会与北京新闻广播筹建“博爱电波书屋”,初衷就是为了让这儿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有好书可读,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能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强者。同时,希望教育同行及社会各界将力量凝聚,影响身边能影响到的人,共同关注我们的下一代并行动起来!”

学大教育作为国内课外辅导的第一品牌,一直关注公益事业:地震第二天就宣布捐资百万用于灾区希望工程,并号召员工捐款也达十几万;学大老师第一时间身赴灾区一线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组织抗震救灾义演、捐募图书文具、搭建帐篷学校,还为来京的灾区孩子暑期义教等;不间断的号召同行及社会关注灾区。

2、2009年9月3日,学大教育在兰州上演爱心传递

学大教育爱心公益活动进行中学大教育兰州分公司在文化宫校区举办了一场爱心活动,为高三学生杜同学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学大为杜同学捐助了学费和学习资料,希望她在高考前,在学大教育的辅导下快乐轻松的学习,最终考取理想中的大学。

3、2010年3月23日,学大教育向革命老区赠送书籍

学大教育个性化学习中心以及媒体记者一行专程驱车来到平山县回舍中学,向该校的初高中同学现场赠送了上千本《赢在中高考》书籍,此次公益活动受到平山县教育局以及回舍中学的热烈欢迎及好评。

4、学大教育为5.12汶川地震受灾区捐建希望小学

作为国内个性化课外辅导的第一品牌,学大教育在为广大学员提供先进的教育服务的同时,从未忘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一直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当听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特通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灾区孩子建设希望小学。此次学大教育的爱心善举必将赋予灾区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决心,激励着孩子们发奋学习,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同时借此机会学大教育也号召教育界同行,给那些正值受教育年龄的孩子们以更多关心与帮助,体现一个教育机构的社会责任。全社会行动起来,让这些孩子尽早恢复学业,拥有一片美好的未来。

5、学大携手《开心词典》 特别公益实现山区孩子世博梦

学大携手王小丫领贫困孩子游世博

2010年7月9日、10日,学大教育组织并由《开心词典》主持人王小丫带领山区孩子们游览世博园的公益活动,不仅让这些学习品行优异的孩子走出山区,开阔视野,亲身体验世博,见识到外面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开启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王小丫一起游世博的十个贫困孩子均来自玉树、汶川地震灾区以及西南干旱山区等地。他们有地震发生时仍十分坚强并给救援人员做翻译,帮助大家自救的普措求让;云南大理积极倡导节约用水和抗旱保教的赵雅…… 学大教育作为全国个性化教育行业的领先者,多年来一直履行“爱,责任,梦想”的承诺,参与和倡导各类爱心活动。在汶川,在玉树,在西南大旱中都能看见学大教育的身影。本次活动是学大教育众多爱心活动之一,旨在表达“关爱,不止在城市”的主题,希望能做到只要有学大教育的地方,就有关爱;只要有关爱存在,每个人的梦想就触手可及!

6、学大教育爱心捐养“浣花溪爱心园”

学大教育在浣花溪公园捐养草坪正式投入使用了,草木是环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畅谈环保,推行低碳的现今社会,更应该好好的去爱护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学大一直秉承着“爱,赋予人们学习的灵感”的教育理念教导学生从自己出发,从小事做起,关爱身边的一切。

学大选择在浣花溪公园捐养这一片草坪,不仅仅是因为浣花溪公园是成都市良好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代表,更是因为它展示了浓厚的巴蜀历史文化和教育文化。学大作为个性化教育的先驱者,学大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员工都响应国家新教改,将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教导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我们也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教导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都要表现出优良的素质。通常我们的生活只是一个量的累积,譬如你今年几岁,你就知道大概做过哪些事,但是你做我做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当你认真地看待你的生命时,就有质的差别,也就是说,人生有多久并不是很重要,生活品质好不好,那才重要。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把生命的优良素质表现出来。

公益事业是国家一直都在提倡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自己做起,极积的和破坏环境的人做斗争。让环境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污染。

一种天然的灵性告诉我们:只有和平相处才能继续生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好明天,让我们大家为这一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编辑本段学大发展历程

2010

1月 学大教育获新浪“最受家长信赖课外辅导机构”荣誉称号。学大教育荣获搜狐中国“建国60周年最具影响力课外辅导品牌”大奖。

3月 中国首部以研究探讨个性化教育为主题的《个性化教育消费白皮书》问世。第一次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个性化教育的实质,以及指导教育消费者如何正确进行个性化教育消费。

6月 学大获得《中国企业家》杂志21世纪„未来之星‟称号。

7月 学大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首届中国个性化教育高端峰会”;中国第一部全景记录个性化教育发展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失落的钥匙》面世。学大与《开心词典》联合举办贫困山区孩子“开心游世博”大型公益活动。

8月 学大教育成为教育部与央视联合举办大型节目《开学第一课》特约合作伙伴。

9月 学大承办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权益部,联合主办“《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新闻发布会暨活动启动仪式”。

11月 学大教育宣布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XUE。高盛(亚洲)上市的独家全球协调人和独家簿记管理人,并由贝雅有限公司和威廉-博莱有限公司担任联合管理人。

12月

学大教育再次荣膺2010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亚太500强。

2009

4月 学大与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联合举办“学海杯”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7月 学大教育受央视关注先后亮相央视1套、2套,成功合作举办《开心辞典》暑假 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学大总裁金鑫先后做客《财富故事会》、《对话》栏目。学大教育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姻,与中国首个教育界大家访谈王牌栏目《教育人生》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1月 学大获得2009年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的荣誉 12月 学大荣获德勤2009高科技、高成长亚太区500强评选第3名。学大教育荣获腾讯中国2009最具影响力教育辅导品牌。

2008

4月 《PPTS学习问题个性化分析诊断系统v2.0》上线。5月 携手《家有儿女》第五部全方位战略合作,传播个性化教育理念。学大教育入选“2008中国高成长连锁企业50强”。5月至今 为汶川灾区捐资百万余元,建立希望小学,举办大型公益活动十余次。

2007

7月 获得北京晨报、新浪教育等知名媒体联合评选的“2006-2007最值得推荐的教育机构”奖项。

2006

学大教育的历史

2月-6月 学大教育荣获《今晚报》颁发的“2005十大创新教育奖”、《广州日报》颁发的“3.15值得信赖的课外辅导机构”等奖项;并与搜狐教育频道、网易教育频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8月、10月 学大教育作为唯一教育服务商入选Red Herring Asia 200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100强。2004

7月 学大教育成为北京社区服务中心唯一指定教育服务机构。9月 学大教育成功推出个性化辅导的全新教育模式,个性化管理系统PPTS惊鸿问世。

2003

3月 学大教育成为国家信息化社区中心唯一指定家教服务机构。4月 学大教育全国首家开通网上支付平台,实现电子商务突破。学大教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2002

3月 学大家教网的成功运营得到了新浪网等全国著名媒体关注。

2001

物理学发展简史 篇7

报系结构的理论构想可以追溯到2003年,时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的范以锦先生首次将其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在中国所有的报业集团中,南方报业率先提出报系运营的构想,并在集团管理实践中成功实施。2009年,已经离开业界,由“新闻官”转为“新闻教官”,作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以锦在接受《传媒人物》记者采访时中不经意引入“报系”这个概念与词组。但是事实上,任何理论概念的提出都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报系”这个名称或许具有偶然性,但是报系运营一定是当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的必然。关于这一点,在范以锦本人所著的《南方报业战略——解密中国一流报业传媒集团》一书中有较为翔实的分析。下面,将主要从该书入手解答报系之称从何而来这个问题。

书中介绍,南方报业之前的报纸孵化功能堪称神奇,基本上对新办报纸的定位从未失手过。基于此,南方报业拥有了特别多的子公司与子媒体,互相衔接与拓展,继而在整个报业中都伸出了触角,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总的来说,就是通过拓展子媒体战略品牌的方式,孵化了多个子品牌,即“龙生龙,凤生凤”。具体而言,首先利用主报《南方日报》的各种资源,包括人才体系、信息资源、硬件设备和整个资本,创立了周报性质的《南方周末》,然后又利用《南方周末》已经培养固定的人才体系和开拓的路径及印刷等设备,迅速孵化了《21世纪经济报道》,成长起来之后再从《南方周末》分离出来。同时,为了避免该模式下所繁衍的子报成为母本的克隆体,导致同集团的同质竞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确定了个性鲜明的市场细分战略,确立了每个品牌的理念。南方报业集团在当时的整个行业竞争中依旧屹立不倒,为了更好地组合整个集团报业,更好地管理报业集团内部的一些子品牌,范以锦提出了所谓的“报系”理论构想,即“集团—报系—子报”的业务管理架构。之后的事实证明报系运营不是“拍脑袋”决定,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的。

第一,集团事业不断拓展,子报子刊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孙报孙刊”。这固然是集团繁荣壮大的表现,但是同时也给集团对旗下业务单元的层次和跨度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组织结构设置臃肿不合理,不仅增加了集团在管理方面的边际成本,而且使得集团内部的沟通渠道不能畅通、管理制度不能统一,降低了决策和管理的效率。这对于一个讲求时效的单位来说几乎是致命的,集团本身也鼓励作为独立个体的子报有着不一样的拓展路径和扩张行为。第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等优质报刊创办新报刊的愿望非常强烈。第三,集团注重媒体品牌价值,而旗下的优质品牌又各有侧重,理念和形象多有不同,如何有效整合这些优质品牌、组成品牌集群、发挥出规模效应等问题摆在了集团领导的面前。第四,集团拥有雄厚的人力、采编、营销渠道等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可以发挥其最大优势,为整个集团服务。在以上各方面因素作用下,2003年,集团以优质品牌为龙头,整合内部资源,对整个战略模式都有新的规划,相继成立21世纪报系、南方周末报系与南都报系。报系是集团与子报之间一个新的管理层次,报系是报业集团总部与下面子报一个全新的黏合管理结构。在整个控制上,职责明确,各有所长,总部集团主要负责宏观定位与官方诉求,对整个集团的总部经营与宏观战略做总体把握,整个报业集团各子报子刊各司其职,上下联系紧密,解决了管理中黏合度不高、容易出现断层的问题。在报系内部实行相对独立的采编、经营和人力资源管理,其管理权限比原来的子报有所增加,同时管辖该报系的子报子刊。经过报系组建之后,三大报系迅速形成了新的管理平台和扩张平台,强势的品牌集群使得南方报业在国内传媒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提升。

二、“南方报系”整体发展概况

(一)多品牌战略下“南方报系”的发展概况

2003年,南方报业的报系拓张、延伸完毕,形成三大报系,在这种时机与风潮下,整个南方报业都迎来了子报衍生子刊的“新发展”。2003年8月,《南方周末》根据其固有的资本与人才贮存,还有已经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价值和拓展迅猛的广告渠道,综合其所长,创立了《品牌》杂志。整个杂志由于很好地因袭了《南方周末》各路资源与风格,显示出极高的质量与专业水准。另外,针对高精英群体的男性,这份杂志也是独树一帜。这份杂志从整个战略眼光、窄化受众、刊物内涵和产业链运营等多个方面给整个男性杂志市场带了不小的“冲击波”,填补了男性杂志的一些行业空白。同年11月,南方都市报系奋力北上,与《光明日报》强强联合,共同追求新闻理想,联手孕育了《新京报》。该报创刊之初就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创造了中国报业的又一个奇迹,也是中国媒体跨区域经营的一个范例。《新京报》也意味着不同地域的资本组合成为可能,不同报业的共同孵化成功成为典范。

2004年,“珠三角板块”正式成为《南方日报》一个重要的板块,成为整个报系多元化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南方人物周刊》等杂志陆续进入“珠三角”民众视野,深度剖析当下极具深意的人物。21世纪经济报系也开始整合自身的外部性资源,《21世纪商业评论》继续窄化财经受众。2005年7月18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式挂牌,并组建全新的传媒集团公司。同年10月,南方传媒基地成立,其多品牌战略发展迅猛,巩固了其在整个珠三角乃至全国报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二)全媒体战略

南方报业向来以《南方日报》为引领,而作为主干的三大报系作为支撑与弥合。譬如整个报系在整个方面都能做到兼顾市场,细分份额,主要表现其旗下的“十二报、九刊、五网和一个出版社”这样的全功能报业集团(如表1)。根据2012年3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室对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杨兴锋的一篇题为专访《南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与作法》,南方报业正向全媒体扩张前进。据杨兴锋所言,我国的整个传媒市场早就过渡到新媒体、互联网元素融入的全新面貌,传统的“三分天下”份额早就不复存在。此前,南方报业也重点融合了新媒体、户外等其他数字化经营的全新元素,旨在面对传统媒体“断崖”的衰落环境。在互联网方面,凯迪社区、大粤网等早已走入公众视野,在珠三角立住脚跟,而这些的背后资本与控制均为南方报业。以大粤网为例,充分地背靠南方报业的这座大山。在传者方面,充分借用南方报系的人才资源、硬件设备和积淀多年的口碑;而在受众方面,大粤网立足腾讯集团在华南地区的用户群与流量,这两方面完美结合,成功进入整个华南门户网站前三。另外,“南方报业户外LED联播网”等广东省文化产业项目也在加快跟进之中。

据杨兴锋介绍,《南方周末》目前主要发力点在手机智能平台,推出了各个版本的阅读器。同时,还推出了专属IPAD的阅读器,这个版本的阅读器一经推出就迅速占领了i Pad新闻资讯应用前10名。《南方周末》的全媒体业务覆盖范围广泛,包括报纸、网站、移动端以及SNS平台,注册总人数超过1200万,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南方周末》在社会化应用方面同样一马当先,荣获了“2011亚洲数字媒体大奖”最佳社会化媒体银奖,是首次在这项比赛中获奖的内地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则在自主创新和私人订制上表现出色,它研发的移动中文财经电台,是全球首家依靠互联网的中文财经电台,同时提供私人定制服务,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南方都市报》则形成了由自身各种媒介组合的传播媒介群,其中包括数字报、南都手机报、i Phone+i Pad客户端、“南都视点·LED联播网”、南都官方微博群等。在移动终端上南都也取得了新进展,于2011年发布了“南都Daily”,这是基于社会化阅读的电子报纸。2008年《南方都市报》与中国移动《12580生活播报》合作,于同年8月在广东推出了“南都视点·12580生活播报”,这是南都在咨询产品方面的发力,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南都新闻客户端也在美国苹果公司于2012年发布的各国市场2011年的销量(下载量)排行榜中国区IPAD报纸杂志应用类中夺魁。

三、如何界定传媒影响力

“南方报系”的影响力是怎样的?它在全国范围内是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影响力”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2007年出版的《准记者培训教程——南方周末采编精英演讲录》一书中,范以锦在提到报纸品牌影响力时认为这个影响力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书中作者以《新京报》为例,讲了《新京报》头两年亏本,第三年才开始盈利,虽然赚得不多,但是社会影响力巨大。即使如此,《新京报》仍然不是广告商投放广告时的第一选择,原因就是它的市场有效影响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广告商依据发行量来投放广告,所以当《新京报》市场有效影响力没有发挥出来时,它就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所以在考察“南方报系”影响力的时候,要注意发行量的观测。书中,范以锦还给出了市场有效影响力的定义,即包括发行的覆盖率尤其是广告客户所要求的精准覆盖率,以及广告客户投放广告后所测定的有效回报率。那么什么是社会影响力,什么是市场影响力呢?在上述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通过赵彦华的《媒介市场评价研究——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一书我们从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指标。社会影响力是指媒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满足自身猎奇、竞赛、休闲的需要,媒介能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产生影响。市场影响力是指媒介在整个大环境以及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在市场这块大蛋糕中分到了多少即市场占有率如何,以及自己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同竞争对手的比较。

即使有了以上对影响力的分类,我们也难以对其测评,尤其是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另外,本文所考察的“南方报系”是一个庞大的媒介集群,如果只是单单从发行量等角度考察,未免太单一,研究结果也难以让人信服。这里参考2007年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和根教授所著的《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一书,“传媒社会责任表现指数”一节中,作者认为传媒的影响力是指传媒能够对受众施行影响的某种力量,即使是市场影响力也应该包含社会影响力的方面。作者参考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说明,影响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丁和根教授针对传媒影响力还提出三个测评指标,即议程设置能力、信息到达率、思想指导性。本文将结合上述指标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对“南方报系”的影响力进行一个有侧重的简要分析。

四、三项指标分析“南方报系”影响力

参考上文的影响力指标测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采取了以下三个角度对“南方报系”进行简要的影响力分析。

(一)议程设置功能

传媒议程设置能力的大小是传媒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按照《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中丁和根的说法,传媒议程设置能力可用媒体的议题排序与公众议题的吻合度等来测量。从理论上看,该指标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信息传播迅猛的今天,一条信息被不同媒体知晓然后传播的时间差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所以若从议题排序的角度测量的话,该指标的操作性不强。但是一些公共舆论事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来显示“南方报系”的影响力。

譬如2012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也在微博上掀起了舆论风暴,一时间该事件成为焦点。此次事件中,南方报系的议程设置能力并不是通过报道了什么来体现的,而是它自身已成为舆论的焦点,该报纸的动向本身已经成为公众眼中的重要议题。试问,若是一份无名小报又怎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该事件已引发了自发游行抗议,这是国内任何一家媒体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由此南方报系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信息到达率

信息到达率是对传媒信息传播广大的测量,即某一信息的实际接触人数相对于发布该信息的媒体的受众总数的比率。信息到达率是测量媒体影响力的基础性指标,因为如果信息不能到达受众,媒体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信息到达率与媒体的影响力呈正相关关系,即到达率越高,表明媒体的影响力越大,反之则表明其影响力越小。信息到达率表现在纸媒上主要为报刊发行量的对比。

参考2011年报纸发行量前三十名排行来看,南方报系上榜的报纸有《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和《南方日报》,其整体排名相对于广州报业集团来说并没有明显优势,但领先于同一市场上的另一竞争对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这说明从发行量上来看,“南方报系”仍然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但是,仅从发行量来看影响力是片面的。在现实中党报存在“指定购买”的情况,在很多机关,一些党报甚至没有被翻看,直接就被当作废纸卖掉。因此,从发行量来看,信息到达率也是不完全规范的,需要引入更能考察实际效果的数据,表现在现代舆论环境中就是微博影响力。

(三)微博影响力

微博影响力是参考现代舆论环境的现实而加入的参考维度。微博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具自由度、传递迅捷、更具接近性和真实性。而受众对媒体本身的依赖度和信任度也会体现在对其微博信息的关注度上。甚至于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订阅该报系报刊的网民会通过微博关注其新闻报道,因此微博影响力也是新媒体视阈下考察媒体影响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以微博综合影响力为一级指标,给予覆盖度(25%)、互动度(25%)、传播力(25%)、渗透力(25%)五个指标均等的赋值1,建立了媒体微博影响力综合指数测评体系,考察媒体微博影响力。该测评体系的五个指标又有不同的三级指标。具体如下:覆盖率的考察包括直接粉丝量、粉丝的粉丝的平均数、日均粉丝增长量,互动度考察了日均微博数、微博原创率、单条微博转载量、单挑微博评论量,传播力考察微博等级、主页推荐度、转载量最大微博的转载量、评论量最大微博的评论量微话题数量、微博中多媒体形式使用率和媒体矩阵使用量,渗透力考察角度为粉丝中加V人群数量、大众媒体二次传播力、网络媒体二次传播力、微博评论中的认可度。体系建立之后,指标成为可进行计算的量化指标,经平均赋值法赋值之后得出媒体官微影响力的指数。该体系考虑因素全面,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去除了不实数据,且参看要素全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因此,本文直接参照了该报告中的影响力排名。下表为依照该指数测评体系对报纸杂志的官微排名(表3)。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报纸类官微前10名中,“南方报系”占了三个,尤其是“南方都市报”的排名遥遥领先;而杂志类也占了两个名额。其微博的综合影响力较之广州地区另外两大报业集团处于领先地位。

以上三个媒体影响力参考要素并不能全面展示“南方报系”的整体实力,但是这三个角度各有其代表性,是“南方报系”影响力在不同视阈下的展示,同样具有参考价值。传统的媒体影响力测评往往拘泥于广告量、发行量、资产总值,本文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考察视角。尤其是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将微博影响力纳入媒体影响力研究之中,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南方报系”品牌报刊的影响力突出,这样很容易出现“子报养大报”的问题。如果该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随着子刊更加壮大,集团内部将可能出现分裂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燕群,王武彬.南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与做法——专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杨兴锋[J].中国记者,2012(3):36-38.

[2]梁红娟.东方卫视的媒介影响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3]丁和根.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4]丁和根.中国信息传播国家竞争力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中国铅锌矿发展简史 篇8

由于铅矿中多含有银,古代为了提取白银,因此大量开采并冶炼铅。

中国是最早发明炼锌的国家。古代称锌为“倭铅”。炼锌,据史料记载至迟在10世纪的五代就已能冶炼。贵州赫章志上即有该县妈姑地区在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年间(公元947年)开始炼锌的记载。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叙述,用炉甘石作原料,用坩埚冶炼,书中附有图。

明、清时锌主要用来配制黄铜,供铸钱及制造各种器皿用。约在17世纪初开始向欧洲出口锌锭。1745年从广州装运锌锭的一艘船在瑞典哥德堡触礁沉没,1872年被打捞起一部分锌锭,经分析锌含量达98.99%,可见当时中国冶炼锌的水平是相当高的。

中国古代不仅对铅锌的冶炼和利用有重要创举,而且很早就认识了铅锌矿的产出分带性。在《管子·地数篇》中就记载“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铅者,其下有银”。当代许多铅锌矿床的勘查有不少的矿区都是通过古矿硐和冶炼炉渣遗址等发现的。

上一篇:红楼梦110回练习试题下一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