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1.1课程性质
网络技术课是一门以切身体验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网络技能技术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技工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1.2 课程目标
让学生掌握网络的七层结构,初步学会网络分析工具的使用,能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网络分析的方法,网络分析的技能,网络构建的技能。1.3 教学要求
为了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本课程以Internet中使用的TCP/IP协议为主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高职学生,要求对于网络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网络实用技术及实际应用的介绍,并以实际中需要的技术、操作和使用技巧为主体。在内容安排上,紧密结合最新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了解和理解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当前普及的局域网主流技术、TCP/TP协议与应用、Windows 2000 Server网络配置与管理及网络安全和管理方面的技术,通过典型范例的引入详细介绍学生应该掌握的网 络知识和操作技能。
2、课程设计理念
教学中应使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基础为导向,面向实际、面向应用,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各项技术的实用性。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讲解与实际参观、调研、实例使用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演示、实验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有限的状况、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遵循亲身经历和实践的原则、在教学中强调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理解问题的水平、培养细心、周到的品质、形成探索和尝试的意识。
4、教学内容、要求及建议 4.1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第三节 网络分类 第四节 网络的组成 第五节 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4.1.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分类及组成对计算机网络建立整体概念,掌握网络分类的方法,特别是了解局域网、广域网及互联网的概念及区别,了解网络的基本组成,了解三种最重要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其组成方式的区别,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主要应用。4.1.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基本组成、三种不同网络类型的组成、网络功能与应用。
难点: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网的关系、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分类方法、网络分类对应学习网络重要性的了解、按照协议分类方法、广域网互联网组成的区别。4.1.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4.2教学内容
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网络各层的功能 第三节 网络常用协议举例 4.2.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学习,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基本概念,了解网络协议分层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协议标准基本概念,了解网络各层基本功能、研究的范围、服务质量及要解决的问题,对常用网络协议有一个基本了解。
4.2.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协议分层基本概念、为什么要对协议进行分层、协议分层结构、虚通信、服务、数据封装与解封、协议标准、物理层协议的四个特性、物理层协议的功能、链路层协议功能、链路层协议分类、链路层可靠性、流量控制基本概念、差错控制基本概念、网络层协议基本功能、分组交换基本概念、数据报
难点:协议概念、虚通信、协议数据单元、服务、数据发送与接收过程、数据封装与解封、物理层四个特性、各层协议的功能及区别、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分组交换、数据报与虚电路区别、虚电路与电路交换的区别 4.2.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 最大目标。4.3教学内容 第三章 局域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局域网协议标准 第三节 以太网协议 第四节 以太网发展 4.3.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与广域网比较了解局域网的特点、了解局域网分类方法、了解共享介质的基本概念、了解共享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了解令牌环访问控制方式、掌握随机访问控制方式基本原理、了解冲突域碎片及CD等基本概念、了解局域网体系结构的特点及标准制定的方法、了解IEEE802协议标准、掌握CSMA/CD协议基本原理、了解以太网标准、了解帧格式及MAC地址、牢固掌握数据封装与解封基本概念、了解传统以太网组网基本方法、了解传统以太网与交换以太网的根本区别、了解集线器、交换机基本特点、牢固掌握网桥、MAC地址及交换机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以太网交换机的演进及分类、能够了解集线器、分组交换机及以太网交换机之间的关系、牢固掌握VLAN基本概念、了解三层交换的基本概念、了解高速以太网及其发展。4.3.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局域网基本概念、局域网发展历史、局域网主要特点、局域网分类、共享介质基本概念、共享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令牌环访问控制、随随机访问控制、局域网体系结构的特点、局域网标准的特点、IEEE802标准、CSMA/CD协议基本原理、发送过程、接收过程、最小帧长及碎片、广播的概念、802.3标准及DIX标准的关系、了解帧格式、MAC地址、MAC子层、物理规范、传统以太网基本概念、冲突域基本概念、中继器与集线器、10BASE-T组网特点、网桥工作原理、MAC地址表、交换机基本概念、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关系、交换机发展及演进、交换机类型、VLAN基本概念、划分VLAN的方法、三层交换、高速以太网
难点:共享介质基本概念、随随机访问控制、CSMA/CD协议基本原理、发送与接收过程、最小帧长及碎片、802.3标准及与DIX标准的关系、帧格式、MAC地址、MAC子层数据封装与解封、传统以太网基本概念、冲突域基本概念、网桥工作原理、交换机基本概念、交换机发展及演进、VLAN基本概念、三层交换 4.3.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 最大目标。4.4教学内容 第四章 TCP/IP协议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网际协议 第三节 传输层协议 第四节 应用层协议 4.4.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IP地址基本概念、学会根据IP地址的标识识别IP地址、会配置IP地址、会划分子网、掌握端口的概念、理解默认端口及自由端口、理解通信端点基本概念、了解UDP协议及TCP协议的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客户服务器模式基本概念、了解Telnet协议、FTP协议、电子邮件协议及DNS服务、会应用Telnet协议、FTP协议、电子邮件协议。4.4.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TCP/IP协议基本概念、了解TCP/IP协议层次、了解IP层功能、牢固掌握IP地址基本概念、IP地址分类、IP地址分类的识别方法、点分结构表示方法、子网概念、子网划分方法、子网掩码、IP数据报基本概念、ICMP协议基本概念、地址解析基本概念、端口基本概念、默认端口及自由端口、UDP协议基本概念、TCP协议的基本概念、TCP协议 可靠性、客户/服务器模式、Telnet协议、FTP协议、电子邮件协议、DNS服务器
难点:IP层功能、IP地址分类、掌握子网划分方法、子网掩码、掌握端口基本概念、默认端口及自由端口、TCP协议的基本概念、客户/服务器模式、Telnet协议、FTP协议、电子邮件协议、DNS服务器 4.4.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4.5教学内容
第五章 网络操作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Windows 2003操作系统的安装 第三节 对等模式 第四节 域模式
第五节 网络应用环境的设置 4.5.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网络操作系统基本概念、了解常用操作系统、了解操作系统一般分类、了解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版本、了解Windows系列操 作系统对等及域组网模式、掌握对等网基本概念、掌握域的基本概念、了解域的基本组成、熟悉活动目录组件界面、掌握组织单位建立方法、牢固掌握文件及打印机共享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会设置文件资源发布及访问、掌握Windows 2003 NTFS属性及共享文件夹的访问控制方法、学会用户管理及组账户管理方法。4.5.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分类、了解常用操作系统、组网模式、对等网基本概念、Windows XP网络功能、Windows XP文件共享、Windows XP打印共享、域的基本概念、域控制器、活动目录基本概念、活动目录界面理解、容器、组织单位、客户机设置、网络应用环境基本概念、用户管理、组账户、NTFS权限、共享文件夹、共享文件夹发布
难点:操作系统的功能、域的基本概念、域控制器、活动目录基本概念 4.5.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4.6教学内容 第六章 Internet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Internet信息访问 第三节 Internet信息发布 第四节 Internet接入 4.6.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Internet基本概念、了解WWW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了解HTML语言基本概念、学会浏览器的使用、学会搜索引擎的使用、理解信息发布的基本概念、能够掌握用BBS和博客发布个人信息的基本方法、学会用Windows 200建立WEB网站、掌握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了解Internet接入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宽带的方法把计算机连入Internet。4.6.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Internet、为什么学习Internet、学习Internet什么、Internet的发展、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的方法、WWW简介、WEB基本原理、网页、HTTP协议、HTML语言、URL、浏览器基本概念、漫游方法、搜索引擎基本概念
难点: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的方法、WWW简介、WEB基本原理、HTTP协议、HTML语言、URL。4.6.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 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4.7教学内容 第七章 局域网组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传输介质 第三节 网络通信设备 第四节 综合布线系统 第五节 局域网组建实例 4.7.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传输介质性能、特点及选择,会制作双绞线并测试、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设备分类及选择、学会网络设备基本连接方法、学会网络设备一般设置命令的使用及基本设置、了解综合布线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网络连接方法、学会两台计算机组网、了解小型校园网的组建方法。4.7.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绞线标准、双绞线线序、交叉线与直通线的制作、光纤传输原理、光纤分类、光电转换系统、光纤连接方式及特点、光纤模块、网卡分类及选择、集线器连接方式、交换机工作方式、交换机分类、交换机的选择、网络互连的层次、路由器的功能、路由器基本工作原理、路由器分类、路由器 的选择、以太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关系、路由器与分组交换机的关系、网络设备设置基本概念、PC与网络设备连接方式、超级终端的设置、对设置命令的初步了解、WEB模式设备设置、VLAN设置举例、综合布线基本概念、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综合布线系统特点、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要点、两台计算机连网、校园网连网
难点:双绞线线序、交叉线与直通线的制作、光纤传输原理、交换机分类、网络互连的层次、路由器基本工作原理、以太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关系、对设置命令的初步了解、VLAN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综合布线工程设计 4.7.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
5、课时分配表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第三节 网络分类第四节 网络的组成第五节 网络的功能与应用总学时分学时82222
6、考核要求 6.1 期末总评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50%。6.2 期末考试形式为: 理论+实操
7、选用教材
1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
1.1 现代护理理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3个发展阶段。健康是全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制订突出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
1.2 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 护理的对象、场所和职能都有所扩大。护理对象:患者、亚健康者和健康人;护理场所:医院、社区和家庭;护理职能:疾病护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
1.3 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改革成果
国内:护理工作实践要求课程化, 相关执业资格标准课程化;国外:护理教育分助理护士、执业护士和注册护士3个层次, 以满足不同护理岗位需要。护理学基础的课程一般分为Multi-Skilled Care Giver、Nursing Theory、Nursing Practice。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模块的划分借鉴了国内外改革的成果。
1.3.1 课程目标与行业目标相结合
根据护理岗位工作的需要,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3.2 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护理学属生命科学范畴, 应体现关注健康, 尊重生命, 热爱护理专业的中心思想, 应在课程中穿插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礼仪等内容。
2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制订的依据
在充分进行护理执业调研与教学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重点依据国家护士条例与执业标准要求制订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2008年温家宝总理签署了新的《护士管理条例》规定, 自2008年5月12日正式执行, 新的《护士管理条例》护士的执业准入制度是法律的要求, 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才是合法的护士。护理学基础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 因此, 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是制订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
3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框架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框架是依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课程标准的编制要求确定的, 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其他说明。
3.1 课程概述
3.1.1 课程性质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核心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它以公共人文课程、护理学入门和医学基础课程为基础, 其目的是将文化注入天使的灵魂, 让护士插上文化的翅膀, 从而为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护理学入门和公共人文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课, 让护生一入学就接触和了解护理专业, 从而激发护生的专业情感和学习热情并对护生职业生涯起指导作用。护理学基础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为后续的以生命周期构建的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奠定基础, 它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专科护理的始终。
3.1.2 课程理念
素质培养入手、贯穿课程始终:良好的护士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应从培养护士素质入手, 将现代护理学的专业理念、执业宗旨、素质要求和伦理道德、法律法规通过教学和训练内化为护生自觉的职业仪表、情感和行为, 并体现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
前沿理论引导、注重实践训练: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 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并能在护理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操作规范、引导灵活运用:护理学基础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的生命和健康, 因而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 因此初始接触护理基本技能的护生还应按正确的操作规范进行严格训练和要求。同时为避免学习过程中使护生的思维禁锢和僵化, 还必须注意选择恰当的案例, 创设典型情景, 模拟临床现实, 使护生明确护理操作的规范要求与灵活运用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因人施护、因病而异的个性化护理目的, 促进护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课程循序渐进、逐渐提升模块:护理学基础的学习应随着公共人文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进程贯穿于护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在学习内容上循序渐进地引入医院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生活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护理、急救护理、护理文件书写, 以此构成护理学基础学习的6个模块, 最终通过毕业实习进行巩固和提高。
科学合理评价、促进融会贯通:护理学基础的学习评价体系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并且根据不同模块制订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评价不仅应关注护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发展以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评价形式应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与临床要求相吻合。
3.1.3 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护理学基础的教学规律及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 将护理学基础分解成6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模块, 使护理学基础教学贯穿于护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本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 教学时数为202学时, 具体见表1。
这6个模块涵盖了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内容, 是护士执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设置, 能满足护理岗位需求。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 有起点有终点, 各有要求, 可独立考核, 如护理文件书写模块, 通过此模块的学习, 护生能独立进行护理文件的书写;又相互联系呈阶梯递进关系, 如在学会满足患者最基本的生活护理模块的基础上学习病情观察及治疗护理模块, 然后再学习急救护理模块, 掌握常用急救护理技术, 以完成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
3.2 课程目标
3.2.1 知识目标
要求护生掌握护理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确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 并较熟练地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治疗需要的护理知识。如:能理解生活护理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意义。
3.2.2 技能目标
要求护生能将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及各项护理操作中, 并学会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操作前评估和操作后的评价, 同时能规范而熟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如:能熟练进行各种注射。
3.2.3 情感态度目标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护生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识, 培养其热爱护理专业、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 进一步形成现代护理理念;树立其关爱生命, 关注健康, 乐于奉献的思想理念;通过实践操作, 培养其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并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团队合作精神, 使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急救中动作敏捷、谨慎细微, 培养其“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观念。
4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特点
4.1 融入人文关怀理念, 突出护士职业素质培养
护理人文关怀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 关心人、尊重人的护理理念。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不仅要传授护理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护生具备人文关怀理念, 让她们在护理工作中能够体现以人为本, 关心、尊重患者, 具有爱伤观念。
4.2 根据护理岗位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有关护理理论、护士的素质和行为规范以及护理工作方法等整合为护理学入门, 本课程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 以激发护生的专业情感和学习热情, 同时对护生的职业生涯起指导作用。
4.3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护生能力的培养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进行真人、真景、真练, 力争做到护理实践教学与护理临床需要“零距离”, 在校学习与护理岗位需求紧密接近, 让护生毕业时具有扎实、规范、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 实现毕业生上岗后和临床需要的“零距离”。因此, 医院对我校的护理实习生、毕业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课程标准是从学的角度, 规定了护生学什么, 怎样学, 学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 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本课程标准作为护理学基础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依据的同时又为教材的多样性、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体现并满足护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并积累丰富的经验, 从而为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摘要: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推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 制订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 切实做到教学与临床实践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现从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依据、框架、特点4个方面给予解读。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解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分析;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2-03
【作者简介】沈斌,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00)信息技术系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园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和施工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基础”与“CAD工程制图”的后续课程,同时还是“网络组建与应用”的前导课程,可以说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
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周期为一年半。课标明确了课程的性质,规定了学时与学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统一规划的课程设计思路,首先设定了课程目标,继而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架构详列了课程内容与要求,最后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与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实施建议。
笔者通过“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以及一线专业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对提升“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质量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领会课程标准理念及实施策略
课程标准提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归纳起来,本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高度体现了“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培养三个意识:
第一,工艺意识。“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是建立在实操基础上的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效对接的桥梁是工艺意识。耗材的制作、安装、调试、检测过程实现由“完成”到“竣工”的转换。转换的目标为工程标准,这也是课程的终极要求。项目任务过程中对精细度、平整度、贴合度、整齐度、牢固性、美观性的要求是培养工艺意识的内涵。
第二,规范意识。规范意识又分为操作规范与安全规范。操作规范体现在工具的使用(选型、力度、角度等)、材料的使用(领取、材质、分类、标识等)上。实践过程中可辅之以相应的模具(如用于切割的铁质模具)和附件(如九宫收纳盒等)。网络综合布线的施工要使用到手枪钻、打线刀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工具使用过程中的握持方法、动作要领、摆放状态以及施救措施等是培养安全规范的核心因素。项目实践的过程既是掌握操作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规范的过程。
第三,协作意识。网络综合布线施工是团体项目,因此,团队协作意识是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根据异质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配置项目工程师等岗位并适时进行轮岗。团队协作中对技术指标的统一认识、工序的统筹、完整链路标准统一性的把握是对协作意识的有效训练。
二、理解课程标准的架构与要求
课程标准的第五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本课标的核心内容。可以从“架构”与“要求”两个维度来解读。
(一)课程内容的“架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五门课程标准全部采用“项目—任务—内容”的三级架构。在“项目”层面上,“认识”“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综合实训”五个项目搭建起综合布线工程的主线,适应企业施工的需求,以期达到专业教学与企业施工的有效对接。在“任务”层面上,任务的设置面向综合布线系统的常见子系统,兼顾目前中职学校主流的实训环境与学情,同时也将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在“内容”层面上,践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从课程目标的定位出发,理论知识强调必备性与实用性,先理论,后实操,理论为实操服务。在“内容”的顺序上注意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虚后实。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与施工的“任务”可根据学情再细化为“工序”,在每步“工序”的操作中强化工艺意识、规范意识与协作意识。
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中出现了诸如“会从招投标文件中获取工作量、技术指标等相关信息”“会合理核算、列表、领取材料和工具”“会根据客户要求拟定相应的需求分析报告”等与工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这些要求在教材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缺失,因此一些经验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
(二)课程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在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分别使用了“了解”“知道”“掌握”“会”等行为动词进行程度的划分。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情与实训条件对各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程度要求,操作实践中要参考相应的技术标准。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耗材在实操中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又很难通过文本进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操作实践中进行相应的经验传授,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来控制不同工具在不同耗材上操作的力度、火候等经验性能力。这些经验性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的特别之处,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合理选择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教学模式重在“生”与“能”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利用一周时间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按工程流程进行。学生微观学技能、宏观学流程。实训教学的内容与企业施工的要求进行无缝对接,这就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双师型”不再是对专业教师在资质上的要求,而是一项体现在操作层面上的技术要求。本课程的授课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还应有企业实践的经历。工程施工流程的进度控制、体现在每道工序中的操作规范与安全规范、操作经验的传授等,这些重要的环节都需要教师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否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无本之木。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对工程的感性体会、对项目的理性认知、对任务的明确认识以及对工序的规范操作上。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操作的大范围、深层次的实践体验是保证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举措。因此,在“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首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网管中心、布线桥架等。教师创造条件使得课程的整体流程从施工现场进入实训空间,再由实训空间回到施工现场。
(二)教学方法重在“活”与“趣”
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学习与操作的兴趣。建议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项目组的划分。组内设项目工程师、项目施工员,规范监督员等岗位,组内人员各司其职。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检测、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构成了项目教学的主线,切合企业施工的流程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认同意识,岗位意识与规范意识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教学手段重在“实”与“新”
在教学实践中,网络综合布线各子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网络综合布线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重点内容可采用微课、课件等辅助教学;电动工具操作、光纤熔接等核心技能,教师可先行示范,学生模仿、训练,教师适时指导,并将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拍摄后通过投影进行点评、指正。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使得在传统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的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四)教学评价重在“细”与“准”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结课考核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内容,根据教师指定选题范
围,完成课题分析,根据题目确定的核心知识点整理形成一篇格式清晰的课程论
文,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一、课题分析
从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等方面简述选题原因。(15分)
二、课题内容
1、课题的重点研究对象。(15分)
2、课题涉及的软硬件设备与算法。(15分)
3、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5分)
三、课题的要点:
1、论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流畅;(15分)
2、论文对关键的知识点能作出详尽描述。(15分)
3、引用参考文献合理。(5分)
4、论文格式正确,论文应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总结、参考文献。(5分)
四、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才+结课材料及结课论文综合考核成绩
1.淬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钢的硬度,因此,淬火钢就可以不经回火而直接使用。(×)2.钢中的含碳量对钢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40钢与45钢相比,后者的强度和硬度高,而塑性较差。(√)
3.浇注温度是影响铸造合金充型能力和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浇注温度有利于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薄而复杂的铸件,因此,浇注温度越高越好。(×)
4.气孔是气体在铸件中形成的孔洞。气孔不仅降低了铸件的力学性能,而且还降低了铸件的气密性。(√)
5.灰口铸铁组织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片状石墨,因而抗拉强度和塑性远低于铸钢。但是片状石墨的存在,对灰口铸铁的抗压强度影响很少,所以灰口铸铁适合于生产承受压应力的铸件。(√)
6.铸造生产的显著特点是适合于制造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铸件。(√)
7.为了避免缩孔、缩松或热应力、裂纹的产生,铸件壁厚应该尽可能均匀,所以设计零件外壁和内壁,外壁和筋,其厚度应该相等。(×)
8.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可以防止铸件产生缩孔缺陷,但它增加了造型的复杂程度,并耗费了许多金属液体,同时增大了铸件产生变形和裂纹的倾向。(√)
9.芯头是砂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砂芯定位、排气,还能形成铸件内腔。(×)10.浇注位置选择原则之一是将铸件的大平面朝下,主要目的是防止产生缩孔缺陷(×)11.分型面是为起模或取出铸件而设置的,砂型铸造、熔模铸造和金属型铸造所用的铸型都有分型面。(×)
12.压力加工是利用金属产生塑性变形获得零件或毛坯的一种方法。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理论上认为金属只产生形状的变化而其体积是不变的。(√)
13.板料弯曲时,弯曲后两边所夹的角度越小,则弯曲部分的变形程度越大。(×)
14.板料冲压落料工序中的凸凹模间隙是影响冲压件剪断面质量的关键。凸、凹模间隙越小,则冲压件毛刺越小,精度越高。(×)
15.氩弧焊采用氩气保护,焊接质量好,适于焊接低碳钢和非铁合金等。(√)
16.焊接中碳钢时,常采用预热工艺,预热对减少焊接应力十分有效,同时,预热也可防止在接头上产生淬硬组织。(√)
17.电阻焊是利用电流通过工件及其接触处所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焊接热源,将工件接触处加热到塑性状态或熔化状态,并在压力作用下,形成焊接接头的一种压力焊方法。(√)18铸造生产中,模样形状就是零件的形状。(×)19.铸型中含水分越多,越有利于改善合金的流动性。(×)20.铸件在冷凝过程中产生体积和尺寸减小的现象称收缩。(√)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将模型沿最大截面处分开,造出的铸型型腔一部分位于上箱,一部分位于下箱的造型方法称(C)A.挖砂造型
B.整模造型
C.分模造型
D.刮板造型
2、灰口铸铁体积收缩率小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A)
A.析出石墨弥补体收缩
B.其凝固温度低
C.砂型阻碍铸件收缩
D.凝固温度区间小
3、65Mn钢是常用的合金弹簧钢,“65”的意义是:(B)
A.钢中的含碳量为6.5% B.钢中的含碳量为0.65% C.钢中的含锰量为6.5% D.钢中的含锰量为6.5%
4、对于重要结构、承受冲击载荷或在低温下工作的结构,焊接时需要采用碱性焊条,原因是碱性焊条的(D)A.焊缝抗裂性好 B.焊缝冲击韧性好 C.焊缝含氢量低
D.A、B、C
5、确定分型面时,尽量使铸件全部或大部分放在同一砂箱中,其主要目的是(C)A.利于金属液充填型腔
B.利于补缩铸件
C.防止错箱
D.操作方便
6、各种铸造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C)
A.金属型铸造
B.熔模铸造
C.砂型铸造
D.压力铸造
7、酸性焊条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D)
A.焊缝强度高
B.焊缝抗裂性好
C.焊缝含氢量低
D.焊接工艺性好
8、经过热变形的锻件一般具有纤维组织,通常应使锻件工作时的最大正应力与纤维组织方向(A)A.平行 B.垂直 C.呈45°角 D.呈任意角度均可
9、确定浇注位置时,应将铸件的重要加工表面置于(B)A.上部
B.下部
C.竖直部位
D.任意部位
10、铸件形成缩孔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合金的(D)
A.液态收缩
B.固态收缩
C.凝固收缩
D.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
11、单件生产直径1米的皮带轮,最合适的造型方法是(C)A.整模造型
B.分开模造型
C.刮板造型
D.活块造型
12、控制铸件同时凝固的主要目的是(A)
A.减少应力
B.消除缩松
C.消除气孔
D.防止夹砂
13、自由锻件控制其高径比(H/D)小于2.5的工序是(C)。A.拨长
B.冲孔
C.镦粗
D.弯曲
14、金属材料承受三向压应力的压力加工方法是(B)A.轧制
B.挤压
C.冲压
D.拉拔
15、绘制自由锻锻件图时,为简化锻件形状,便于锻造,需加上(A)A.敷料
B.余量
C.斜度
D.公差
16、锻造前加热时应避免金属过热和过烧,但一旦出现,(C)
A.可采取热处理予以消除
B.无法消除 C.过热可采取热处理消除,过烧则报废。
17、设计和制造机器零件时,应便零件工作时所受切应力与流线方向(B)
A.一致
B.垂直
C.不予考虑
D.随意
18、下列钢中锻造性较好的是(C)
A.中碳钢
B.高碳钢
C.低碳钢
D.合金钢
19、冲孔模或落料模是属于(C)
A.跳步模
B.连续模
C.简单模
D.复合模 20、在锤上模锻中,带有飞边槽的模膛是(B)A.预锻模膛
B.终锻模膛
C.制坯模膛
D.切断模膛
21、模锻件与自由锻的尺寸精度相比为(C)
A.相等
B.相差不大
C.前者比后者要高
D.前者比后者要低
22、锤上模锻时,用来减小坯料某一部分的横截面积以增加坯料另一部分的横截面积,使坯料的体积分配符合锻件要求的模膛称为(B)
A.拔长模膛
B.滚压模膛
C.弯曲模膛
D.成型模膛
23、自由锻造时,以下工序哪些属于基本工序的是(A)
A.拔长 B.压肩
C.校直
D.平整
24、锻造生产中,生产批量为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时,优先选用的锻造方法为(A)
A.自由锻
B.胎膜锻
C.模锻
25、以下钢种焊接性能最好的是(A)
A.低碳钢
B.中碳钢
C.高碳钢
26、大批量生产汽车油箱的焊接方法是(D)
A.手工电弧焊
B.气焊
C.点焊
D.缝焊
27、使坯料最后变形到锻件所要求的形状和尺寸的模膛称为(A)A.终锻模膛 B.预锻模膛 C.切断模膛 D.弯曲模膛
28、焊接方法按其焊接过程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类(A)
A.熔化焊、压力焊、钎焊
B.平焊、仰焊、横焊
C.电阻焊、氩弧焊、气体保护焊
29、工件接电源的正极,焊条接负极,这种接法叫(B)
A.反接法
B.正接法
C.Y接法
D.Δ接法
30、焊接热影响区中,晶粒得到细化、机械性能也得到改善的区域是(A)
A.正火区
B.熔合区
C.过热区
D.部分相变区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焊接电弧
焊接电弧是由焊接电源供给的,具有一定电压的两个电极间或电极与焊件间,在气体介质中所发生的强烈而持久的放电现象。
2.分型面 分型面是指上、下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3.起模斜度
铸件上为了便于起模,在垂直于分型面的壁上留有一定的斜度,称为起模斜度。4.可锻性
衡量金属材料经受压力加工时获得优质零件难易程度的工艺性能。
四、分析题(共38分)
1.分析采用顺序凝固原则防止铸件中产生缩孔的原理。对图示铸件如何实现顺序凝固?(10分)
顺序凝固原则—在铸件可能出现缩孔的部位厚壁处,通过设置冒口、冷铁或补贴等,使铸件远离冒口的部分最先凝固,然后向冒口方向逐步凝固,冒口最后凝固,从而保证铸件各个部位的凝固收缩均能得到液态金属的补缩,而将缩孔转移到冒口中。冒口是多余部分,清理铸件时去掉。(5分,酌情扣分)
如图所示铸件,凝固顺序为Ⅰ→Ⅱ→Ⅲ→Ⅳ→冒口。
.冷铁:冷铁的作用是对铸件热节部位进行激冷(加快热节部位的冷却速度)。一般设在厚壁处。(图示5分,酌情扣分)
2.指出图示铸件结构不合理的部位,并说明理由并改正。(每题7分,共28分)
图中偶数轮辐,收缩受阻,易引起轮缘变形或轮辐产生裂纹。可以改成图1:弯曲轮辐,可借助于本身的微量变形减缓内应力,收缩时受阻力小。或者改成图2:奇数轮辐,用轮缘的微量变形减缓内应力,收缩受阻力小
图1
图2
(说明4分,图示只要给出其中之一给满分3分,酌情扣分)(2)铸件支架
这个铸件的结构为中空结构,需要使用悬臂芯固定,而且降低了排气性,应将其改为工字形截面结构,避免使用悬臂芯。
(说明3分,图示4分,酌情扣分)(3)工字梁
焊缝部位应该尽量避开最大应力处。因此焊缝部位不应该在中间。正确的见下图
(说明3分,图示4分,酌情扣分)
(4)自由锻件
本件中一部分为锥体结构,不符合自由锻的要求,应该改为圆柱结构,简化自由锻工艺,又不影响使用。
怀集县坳仔镇中心学校 程鸿
通过“2013年肇庆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网络培训,使我对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有了深刻的认识,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都受益匪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1、各学科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把本学科开展道德教育的各项内容以恰当方式写进了课程标准;
2、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突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教育;
4、结合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着重强化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和动手实践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强调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在信息化时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了社会发展新动向和新思想,恰当吸收了科技发展新成果。
四、科学安排了各学科类课程内容的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减少了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
目前我院化学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的国际合作办学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 基础化学双语项目化课程作为化工类合作办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内容纷繁复杂, 改革任重道远。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1 课程概述
《基础化学 (双语) 》是培养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等行业的人员所必备知识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双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 熟悉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 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 又有一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学生主体,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2 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1) 了解原子、分子结构, 熟悉元素周期表及其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特点及其转化率等有关计算, 掌握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3) 理解化学平衡、离解平衡、沉淀平衡、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规律及熟悉其应用。 (4) 了解能量的两种形式热和功, 并对不同过程的热和功进行计算;理解化学反应能量的产生以及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方法。 (5) 了解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理解熵和吉布斯函数的引出及其用途;掌握化学变化过程方向的判断方法。 (6) 熟悉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分类及命名, 掌握其性质。 (7) 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2 能力目标
(1) 能规范的进行加热、溶解、搅拌、稀释、转移溶液、过滤以及萃取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 能够分析判断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 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能够分析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3) 能够计算一般酸碱溶液以及缓冲溶液的pH, 能用酸碱滴定测定酸碱性物质含量。 (4) 能够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生成或是溶解, 沉淀的析出顺序。 (5) 能够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 将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计算原电池的电池电动势等, 能用电化学防腐措施进行简单的金属防腐设计。 (6) 能够利用氧化还原滴定方式进行三类 (还原性、强氧化性、非氧化还原性) 物质的含量测定。 (7) 能够利用配位反应制备配位化合物, 并能用配位滴定方式测定金属离子含量。 (8) 能正确分析单组份或双组份系统相图, 根据相图解决实际问题。 (9) 能够利用热力学参数判断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自发方向。 (10) 能够利用有机反应在实验室合成卤代烃、酯类等有机物或能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有机物。 (11)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及用双语表达专业知识和用双语思维思考化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包括模块内容, 该模块的理论课时, 实训课时, 模块下知识单元的名称, 知识点, 任务再提或情景设计, 知识内容要求和技能要求。 (如表1)
4 课程实施建议
4.1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4.1.1 教学方式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在《基础化学 (双语) 》课程每部分内容教师应设置恰当的任务或情景, 启发学生分析, 深入浅出的讲解, 结合生产实际举例等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要湖中理实一体化, 一方面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上升到理论知识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通过操作和现象分析能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4.1.2 考核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不能单凭期末的一张试卷定成绩, 尤其针对目前基础薄弱的学生, 如何能达到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 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成绩考核, 并加强过程考核。不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要从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态度、对知识的应用性理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等方面加以考核。
4.2 课程质量标准与教学评价
4.2.1 课程质量标准
(1) 课程体系:《基础化学 (双语) 》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传统的四大化学的综合内容, 他们之间的融合有着一定的困难, 但也有着内在联系, 因此教师要协调好这些教学内容, 做到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新知识, 同时也要保持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 (2) 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基础化学 (双语) 》知识是进行化工生产、分析检验、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 不但要培养用化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验问题能力, 更要培养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作为一名员工的化学素质。
4.2.2 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是推动和促进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应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包括两部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应分别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王乾.《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7 (8) .
[2]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90-91.
关键词:Web标准 网络课程 网站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5-0059-04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科技的发展,新的网页浏览器软件与显示设备不断出现。在IE6.0下能够正常显示的课程内容在其他版本的IE或诸如火狐、遨游等浏览器下却不能正确显示;网络课程的显示设备由原来的15、17英寸的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到现在各种尺寸与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器,随着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手机、PDA也成为网络课程的表现终端,现有的基于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语言规范的网络课程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为改变上述现状,需要建立一套普遍认同的标准。在W3C的推动下Web标准得以建立和推行,基于Web标准构建网站正逐渐成为网站设计开发的主流方向,本文重点讨论将Web标准应用于网络课程的重构与建立的一般方法。
一、Web标准的组成及内涵
Web标准即网站标准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对应的Web标准也分三方面: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包括XHTML(可扩展超文本标识语言)和XML;表现标准语言主要包括CSS;行为标准主要包括对象模型,如W3C DOM、JavaScript等。
1.结构化标准语言
(1)XML
XML是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识语言)的简写。XML最初设计的目的是弥补HTML的不足,以强大的扩展性满足网络信息发布的需要,因其跨平台的特性普遍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
(2)XHTML
XML数据转换能力强大,完全可以替代HTML,但对成千上万已有的基于HTML语言设计的网站,直接采用XML还为时过早。在HTML4.0的基础上,用XML的规则对其进行扩展,形成了XHTML。因此,建立XHTML的目的就是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
(3)表现标准语言
CSS是Cascading Style Sheets(层叠样式表单)的缩写。W3C创建CSS标准的目的是以CSS取代HTML表格式布局、帧和其他表现的语言。纯CSS布局与结构式XHTML相结合能帮助设计师分离外观与结构,使站点的访问及维护更加容易。
2.行为标准
(1)DOM
DOM是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档对象模型)的缩写。根据W3C DOM规范,DOM是一种与浏览器、平台、语言无关的接口,使得用户可以访问页面其他的标准组件。DOM解决了Netscape的JavaScript和Microsoft的Jscript之间的冲突,给予Web设计师和开发者一个标准的方法,使其能够访问站点中的数据、脚本和表现层对象。
(2)ECMAScript
ECMAScript是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制定的标准脚本语言,它在万维网上应用广泛,往往被称为JavaScript。
二、传统网络课程开发方法与Web标准构建网络课程的一般方法比较
Web标准构建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内容、表现与结构的分离,这是在软件开发架构理论中提出来的。要理解内容、表现与结构分离需理解下列基本的概念。
1.内容(Content)
内容就是页面实际要传达的真正信息,包含数据、文档或者图片等。注意这里强调的“真正”,是指纯粹的数据信息本身。
2.结构(Structure)
如果内容不加以组织与结构化,虽然意义完整,但是混乱一团,难以阅读和理解,必须将它格式化。正如将论文分成标题、作者、章、节、段落和列表等。
3.表现(Presentation)
虽然定义了结构,但是内容还是原来的样式没有改变,例如标题字体没有变大,正文的颜色也没有变化,没有背景,没有修饰。所有这些用来改变内容外观的东西称为表现。
4.行为(Behavior)
行为就是对内容的交互及操作的效果。例如,使用JavaScript我们可以使内容动起来,可以判断表单提交,可以响应用户的操作。
5.传统的HTML方法
传统的HTML标签里既有控制结构的标签,例如 <title>、<p>,又有控制表现的标签,例如<font>、<b>,还有本意用于结构后来被滥用于控制表现的标签,例如<table>等。结构标签与表现标签混杂在一起,当网络课程只有少量的页面时,结构和表现混杂的弊端不明显。如果有几十甚至上百个页面,问题就会突显出来。
首先,由于内容与表格紧密的嵌套、混杂在一起,结构只是用表现来表现出来,而不是用标签。这种设计方法下,任何内容的变化,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页面的表现,都需要逐一修改所有细节。
其次,数据的利用。当网络课程中有大量的内容页面,就意味着包含大量数据,这就存在数据查询、处理和交换的问题。假如要求所有的页面上都不需要显示“评论”这一小节;假设要将页面数据转成Excel格式;假设要打印不要背景、导航、版权等不相干信息的干净内容的页面。传统的解决方法是:一页一页删除“评论”小节;一页一页地拷贝粘贴到Excel;一页一页地制作“打印友好页”。
6.Web标准方法目前推荐使用XHTML+CSS来制作网站,目标是使结构与表现彻底分离
在符合标准的网站构建过程中,XHTML的标签只用来定义文档的结构,剥离所有设计表现的元素并把这些元素放到一个单独的文件里,这个单独的文件就是CSS。采用这种方法后,上面的第二个问题中的3个假设困难就迎刃而解。可以利用样式表将所有“评论”结构不显示(DISPLAY:none);可以根据页面结构标签将内容自动导入到Excel;可以设计一个专门的打印样式表,隐藏掉所有附加的信息,只打印干净的内容。
三、网络课程采用Web标准重构与开发的应用价值
1.对学习者
(1)文件下载与页面显示速度更快
基于Web标准构建的网络课程中用div取代table进行布局,使浏览器无需将时间消耗在表格嵌套的处理上,也无需等待table标签关闭;所有布局和样式由一个专门的CSS文件控制,使页面文件更小并提高了下载的速度;在文档的第一行就声明DOCTYPE,浏览器检测到DOCTYPE后就会转换到标准模式,对HTML和CSS按照标准的方式解释,不必再把时间用在弥补、解释不规范的HTML上了。
(2)学习者的友好性增强
符合Web标准的网络课程能被包括色弱、色盲等残障学习者在内的更多学习者访问;学习者能够通过样式选择定制自己的表现界面;页面能够提供适于打印的版本。
(3)网络课程的设备友好性改善
符合Web标准的网络课程可以被更多使用不同浏览器或浏览设备的人所访问。
2.对网络课程的制作者与维护者
(1)开发与维护的成本降低
更少的代码和组件,容易维护;更加简洁的代码降低了对带宽的要求;改版方便,不需要变动页面内容。
(2)提供打印版本而不需要复制内容
一个用语义化标记的文档可以很好地适应于打印和其他的显示设备,这一切仅仅通过链接不同的CSS文件就可以完成;同样可以仅仅通过编辑单独的一个文件就能完成跨站点表现上的转换。
四、如何将Web标准应用于现有网络课程
将Web标准应用到现有网站,大体分为三步。第一步用XHTML+DIV代替HTML+TABLE,对现有网站进行重构。其中最主要的是head区域的设置,包括DOCTYPE和名字空间等;其次是用XHTML的代码规范修改HTML文件。XHTML的代码规范要求:所有的标记都要包括结束标记,所有标签元素和属性名都要使用小写,所有标记要合理嵌,所有属性必须使用引号以及所有属性都要赋值等等。第二步是用CSS进行表现层控制。Web标准的精华就在于结构和表现的全面分离,如果去除调用CSS的语句,整个页面预览起来就仅仅是内容的罗列,正是不同的CSS使页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第三步通过在线校验来检查页面是否符合Web标准。XHTML的校验网址为http://validator.w3.org/,CSS的校验网址为http://jigsaw.w3.org/css-validator/。它们包括网址校验和文件上传校验等方式,还可以提供修正错误的帮助信息。这是调试页面所必须的步骤。
五、使用Web标准制作全新的网络课程
1.制作符合Web标准的站点,首先是在文档的顶端声明符合自己需要的DOCTYPE。
XHTML 1.0 提供了三种DTD声明可供选择:
(1)过渡的(Transitional):要求非常宽松的DTD,它允许你继续使用HTML4.01的标识(但是要符合XHTML的写法)。完整代码如下:
<!DOCTYPEhtmlPUBLIC"-//W3C//DTDHTML1.0Transitional//EN"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2)严格的(Strict):要求严格的DTD,你不能使用任何表现层的标识和属性,例如<br>。完整代码如下:
<!DOCTYPEhtmlPUBLIC"-//W3C//DTDXHTML1.0Strict//EN""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strict.dtd">
(3)框架的(Frameset):专门针对框架页面设计使用的DTD,如果你的页面中包含有框架,需要采用这种DTD。完整代码如下:
<!OCTYPEhtmlPUBLIC"-//W3C//DTDHTML1.0Frameset//EN""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frameset.dtd">
2.指定名字空间和语言编码
指定名字空间的代码为:<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lang="gb2312">;指定语言编码的代码为<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charset=gb2312" />
3.调用样式表
在符合标准的站点中推荐调用外部样式表的方法来使用样式表,例如:<link rel="stylesheet" rev="stylesheet" href="css/style.css" type="text/css" media="all" /> ,即将样式表写在站点的css目录下的style.css文件中。网络课程的制作者和维护者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不修改页面只修改css文件而改变页面的样式。如果所有页面都调用同一个样式表文件,那么改一个样式表文件,可以改变所有文件的样式。
4.标签规范
在头部及文档的<head></head>之间的其他元素基本上与HTML一致,但是在整个文档中推荐遵循XHTML的语法规范。所有的标记都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结束标记;所有标签的元素和属性的名字都必须使用小写;所有的XML标记都必须合理嵌套。
5.网站布局
在符合Web标准的站点构建中不但用CSS来控制整个站点文字的风格、样式以及站点的整体外观,而且用CSS布局取代了传统的表格布局。CSS布局与传统表格(table)布局最大的区别在于:原来的定位都是采用表格,通过表格的间距或者用无色透明的GIF图片来控制布局版块的间距;而现在则采用层(div)来定位,通过层的margin、ding、border等属性来控制版块的间距。
6.定义div
分析一个典型的定义div的例子: #Sample{MARGIN: 10px 10px 10px 10px。;PADDING:20px 10px 10px 20px; BORDER-TOP: #CCC 2px solid;BORDER-RIGHT: #CCC 2px solid;BORDER-BOTTOM: #CCC 2px solid;BORDER-LEFT: #CCC 2px solid; BACKGROUND: url(images/bg_poem.jpg) #FEFEFE no-repeat right bottom;COLOR: #666;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0%;WIDTH:60%;}
六、基于Web标准构建的网络课程校验项目一览
七、结束语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摸索对现有的网络课程进行重构和改写,通过实践深刻体会到标准化构建网络课程带来以下好处:由于内容、表现、结构彻底分离,使得网络课程建设人员的分工更加明确,同时各自工作成果的整合也更加高效、快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期后,网络课程的开发速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由于网络课程响应速度、设备友好性、用户友好性的提高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使得网络课程的使用效果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Jeffrey Zeldman1 网站重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http://www1.w3c1.org 2005.
[3]Nicolae Gorge Dragulanescu1 Website Quality Evaluations:Criteria and Tools[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2brary Review,2002(34): 247-254.
【网络基础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网络营销实务》课程标准(精品课)09-24
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网络全员培训心得体会11-14
网络基础教学计划10-02
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06-14
网络安全配置基础总结05-25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报告06-19
网络知识基础学习笔记01-16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习09-15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一09-25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