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根叶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菠萝根叶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菠萝根叶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1

【来源】药材基源:为凤梨科植物凤梨的根或叶。

【原形态】凤梨 草本。茎短,基部生有吸芽。叶多数,莲座式排列;叶片剑状长条形,长40-90cm,宽4-7cm,先端渐尖,全缘或有锐齿,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边缘和叶尖部分常褐红色,其生于花序顶部的变小,常呈红色。花序从叶丛中抽出,状如松球,长5-8cm,结果时增大,花稠密,紫红色,生于苞腋内;苞片三角状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淡红色;外轮花被片3,萼片状,卵形,肉质,长约1cm;内轮花被片3,花瓣状,倒被针形,长约2cm,青紫色,基都有舌状小鳞片2;雄蕊6,子房下位,藏于肉质的中轴内。果实球果状,由增厚肉质的中轴、肉质的苞片和螺旋排列不发育的子房连合成1个多汁的聚花果,顶常冠有退化、旋叠状的叶丛。花期夏季,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种植。

【功能主治】消食和胃;止泻。主夏日暑泻;消化不良;胃脘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l5g。

【摘录】《中华本草》

阿魏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2

新疆阿魏 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 或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 M. Shen 的树脂。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新鲜切面颜色较浅,放置后色渐深。脂膏状者黏稠,灰白色。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

【鉴别】(1) 取本品少量,加硫酸数滴使溶解,显黄棕色至红棕色,再滴加氨试液使呈碱性,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亮天蓝色荧光。

【含量测定】取本品 5~10g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

【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消积,散痞,杀虫。用于肉食积滞,瘀血症瘕,腹中痞块,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1~1.5g,多入丸散和外用膏药。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出处】《唐本草》

朴树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3

【别名】小叶牛筋树

【来源】榆科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以根皮、树皮、叶入药。

【生境分布】华南、华东各省。

【功能主治】主治腰痛。外用治漆疮。

【用法用量】鲜根皮(或树皮)4~5两,鲜苦参2~3两,水煎冲黄酒服,早晚各1次。外用叶捣汁涂。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蔓乌头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4

【别名】细茎蔓乌头(《东北植物药图志》),鸡头草(《黑龙江省主要野生药用植物的鉴别及中草药新制剂》)。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蔓乌头的块根。秋季采挖。以清水漂洗三日,每日换水二次,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蔓生草本。块根倒圆锥形。茎长1~3米,缠绕上升或弯曲。叶片阔卵状五角形,具柄,3全裂,裂片卵状披针形,有缺刻,中央裂片3浅裂,侧生裂片不等地2裂。总状花序顶生,密被伸展的白色柔毛;花蓝紫色,具短梗;萼片5,花瓣状,上面一片大而呈盔状;花瓣2;雄蕊多数;心皮3~5,无毛或稍有毛。u果。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林边、草地。分布东北。

【性味】性温,味麻,有剧毒。

【功能主治】①《东北药用植物原色图志》:“镇痛镇静药,治神经痛、风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分;或浸酒,外用:研末或磨涂患处。

【备注】本品在东北地区作草乌入药。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东北药用植物原色图志》

姜黄草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5

【别名】黄姜、老虎姜、猴节莲

【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黄山药的根茎。

【原形态】黄山药 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圆柱形,不规则分枝,表面着生稀疏须根。茎左旋,光滑无毛,草黄色,有时带紫色。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心形,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或宽心形,全缘或边缘呈微波状,干后表面栗褐色或黑色,背面发白色,两面近于无毛。花雌雄异株。雄花无梗,新鲜时黄绿色,单生或2-3朵簇生组成穗状花序,花序又分枝而呈圆锥花序,单生或2-3个簇生于叶腋;苞片舟形,小苞片与苞片同形而较小;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卵圆形,内有黄褐色斑点,开放时平展;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基部,花药背着。雌花序与雄花序基本相似;雌花花被6裂,具6枚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狭圆,每棱翅状,半月形,表面棕黄色或栗褐色,有光泽,密生紫褐色斑点,成熟时果反曲下垂;种子每室通常2枚,着生于中轴的中部。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500m的山坡灌木林下,或仅见于密林的林缘或山坡路旁。

【性状】性状鉴别:根茎呈圆柱形,有的略弯曲,直径2-3cm。表面黄棕色,有纵皱纹及须根或须根痕,呈深棕色。质硬而韧,折断后断面呈白色绒毛状并可见很多黄色点状维管束散在。气微,味微甜。

【化学成份】块根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雅姆皂甙元(yamogenin),又含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

【性味】微辛;微辛;平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解毒消肿。主胃气痛;吐泻腹痛;跌打劳伤;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绞汁余;或捣烂敷。

【摘录】《中华本草》

小青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6

【别名】青藤香、马哥罗、小一支箭、过山龙、股藤、家同藤、野牵牛、毛风藤、石板藤、老鼠藤、风藤、小股藤、牛串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L.)DC.的茎。

【原形态】1.木防己 木质藤本。嫩枝密被柔毛,老枝近于无毛,表面具直线纹。单叶互生;叶柄长1-3cm,被白色柔毛;叶片纸质至近革质,形状变异极大,线状披针形至阔卵状近圆形、狭椭圆形至近圆形、倒披针形至倒心形,有时卵状心形,长3-8cm,少数超过10cm,宽1.5-5cm,先端渐尖、急尖或钝而有小凸尖,有时微缺或2裂,基部楔形、圆或心形,边全缘或3裂,有时掌状5裂,两面被密柔毛至疏柔毛,有时两面近无毛。聚伞花序单中或作圆锥花序式排列,腋生或顶生,长达10cm或更长,被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淡黄色;萼片6,无毛,外轮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2mm,内轮阔椭圆形,长达2.5mm;花瓣6,倒披针状氏圆形,先端2裂,基部两侧有耳,并内折,长1-2mm;雄蕊6,较花瓣短;雌花:萼片和花瓣与雄花相似;退化雄蕊6,微小;心皮6。核果近球形,成熟时紫红色或蓝黑色,长7-8mm。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灌丛、林缘、路边或疏林中。

【化学成份】木防己茎含木防己碱(trilobine)及异木防己碱(isotrilobine)。叶含木防己里定碱(cocculolidine)和异波尔定碱(isoboldine)。

【性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调气止痛;利水消肿。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痛;腹痛;水肿;淋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中华本草》

菩提树花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7

【来源】为椴树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7月采收。

【原形态】南京椴,又名:密克椴树、白椴。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沟等阴湿处。分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含大量粘液和挥发油,油中主要含金合欢醇,又含一种有发汗作用的甙。

【功能主治】①《药用植物学》:“可作镇静药、发汗药、镇痉剂。”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或温开水浸,0.5~1钱。

【摘录】《*辞典》

桂花跌打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8

【别名】山皮条、桂花叶子兰、毛花瑞香

【来源】瑞香科桂花跌打Eriosolena involucrata (Wall.) Van Tieg.,以全株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镇痛,散瘀,舒筋活络,祛风湿。主治胃痛,骨断,筋伤,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各种疼痛。

【用法用量】0.5~1钱。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有毒慎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云南恩芽中草药选》

小千金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9

【别名】硬筋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紫刺卫矛的根。

【原形态】紫刺卫矛 灌木,直立或藤本状,高可达7m,小枝四棱形,常有棱状窄翅。单叶对生;叶柄长4-6mm;叶片革质,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叶脉下凹。聚伞花序三至四回分歧,总花梗长1-3cm,花梗长约6mm,均具4棱;花黄绿色,花丝短。蒴果球形,径约1.2cm,密生紫色软刺,刺长5-7mm。种子具橙黄色假种皮。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林中,常缠绕于大树或岩石上。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主风湿痹痛;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山桃树皮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10

【来源】药材基源:为伯乐树科植物伯乐树的树皮。

【原形态】伯乐树 乔木,高达20m。奇数羽状复叶长达80cm;叶柄长10-18cm,小叶柄长2-10mm;小叶7-13,对生,长圆形、狭卵形或狭倒卵形,不对称,长9-20cm,宽3.5-8cm,上面无毛,下面粉绿色或灰白色,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20-30cm,轴密被锈色微柔毛;花梗长2-3cm;花萼钟形,长1.2-1.7cm,具不明显5齿,外面密被微柔毛;花瓣5,粉红色,长约2cm,内面有红色纵条纹;着生于花萼筒上部;雄蕊5-9;子房3室,每室2胚珠。蒴果椭圆球形或近球形,长2-4cm,木质,厚约2.5mm。种子近球形。花期3-9月,果期5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500m的山地林中。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雨量丰富的湿润环境。适生于海拔500-1500m的山区。而栽培在海拔约100m的地区,生长较缓慢。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深厚而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为好。

【化学成份】树干含3-表白桦脂酸(3-epi-betulinic acid),短叶松黄烷酮(pinobanksin),胡萝卜甙(dauco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叶含2-羟基-2-甲丙基芥子油甙(2-hydroxy-2-methylpropylglucosinolate),3,4-二羟基苯甲基芥子油甙(3,4-dihydroxybenzylglucosinolate)。

【性味】甘;辛;平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主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上一篇:基础教学大纲安排下一篇:值周教师总结讲话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