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英文修辞
(一)修辞者(rhetoric),修饰言辞也。话要说得生动,文章要写得出彩,离开修辞就像光着膀子上路,素人一个。用国语的时候,张口闭口修辞就不知不觉地来了,比如,“土豪”、“屌丝”、“潜水”、“豆你玩”这些都是修辞手法。而一转到英文频道,就很少有人敢用修辞,造成表达空乏,一望而知是中国式英文。
从这期开始,我们谈修辞,找一些有趣的句子来剖析,看看可以学到些什么,从而给我们的英文表达spice up 一下。
先说“比喻”,这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英文中的“比喻”分成如下几类,一、“明喻”(simile),这个词的词根是simi,就是“像”的意思,同类词根的词包括similar“相似的”,assimilate “吸收,同化”(大家都整成一个样,不就同化了吗?), verisimilitude “逼真”(太像了,所以逼真),simulate“模仿、冒充”(模仿就是仿照人家的样子)。了解这个词根之后,我们不难猜出“明喻”就是“像…”(like, such as, as…),也就是明着打比方,这是修辞中“逼格”最低的一种。在加拿大的时候,我经常overhear年轻人对话,左一个like, 又一个like,听觉疲劳,那么多的修辞手段放着不用,盯着一个like,跟它有仇啊?!所以,关于明喻的例子我一个都不举了。
接下去我们看“暗喻、隐喻”(metaphor),这个词的词根是meta就是“beyond, behind”的意思。比如Metamorphosis(变形,从原有的形态中隐退), metabolism(新陈代谢,代谢就是变化,新的变成旧的,旧的变得没有), metaphysics(形而上学。Physics是”形“,形而上就是那些可见的”形“之上的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超验的事物,那些不明觉厉的事物)。因此,”暗喻、隐喻”就有些”皮里阳秋“、”阴阳怪气“、”指桑骂槐“的味道。“隐喻”用得好的话,第一次读的时候,听者(读者)还不一定反应得过来,因为在隐喻的句子里面你找不到Like。很显然,”隐喻“是智慧的体现,有时候,甚至带些尖酸刻薄的味道。看几个例句体会一下:
The policemen who patrolled the big city slum area that summer were sitting on a volcano.那个夏天,在这个大城市的贫民窟巡逻的警察坐到了一座火山上。
The tree of liberty must be refreshed from time to time the blood of patriots and tyrants;It’s natural manure.自由之树时常要靠爱国者和暴君们的血来浇灌;那是天然的肥料。
The atmosphere of BBC is something halfway between a girl’s school and lunatic asylum.BBC的风格介于女子学校和疯人院之间。
我们再来看metonymy(借喻,转喻,借代),其词根meto与前面说的meta类似,都有”隐“、”转“的意思,nymy是name(名字),也就是换个名字来说。我们看下面的例句:
When Wall Street has the jitters, the White House issues a statement, and the people wait for answers from City Hall.华尔街一紧张,白宫就发声明,人们等着市政厅给答案。这里,”华尔街“借代”美国股市“,”白宫“借代”美国政府“,“市政厅“借代”市政当局“。
在当代生活中,我们不也常用”屌丝“、“白富美”、“幼齿”、“虎妈”、“败犬女”来借代某种类型的人吗?说这些词的时候,我们就在用metonymy.最后一种比喻是Synecdoche(提喻),就是以整体特征代局部,或以局部特征代整体。我个人觉得这个方式可以归入到“借喻”里面。比如说:
He is the Chinese Buffet.他是中国的巴菲特。
1 广告英文常用修辞手法
1.1 双关 (Pun)
双关语是指在特定的言内语境中用一种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双重意义。英语的双关分为词义双关 (homograph) 和谐音双关 (homophone) 。词义双关是一词多义, 谐音双关是同音异议。广告英语中的双关语能引人注意, 富于联想,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体现了广告英语语言的含蓄美。
1) Ask for More.
2) Start ahead.
以上第一个例句是摩尔香烟的广告语, 使用了谐音双关, 其中的More与more发音相同, 但意义不同。广告在宣传香烟品牌的同时, 也暗示“还要更多”, 起到了宣传和劝购得双重效果。第二个例句是飘柔洗发水的广告语, 使用了词义双关, 其中的ahead即指“洗发从头开始”, 又暗含中国文化的“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的观念, 意蕴耐人寻味。
1.2 比喻 (Metaphor)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包括明喻和暗喻。广告语中使用明喻, 能使广告产品的特征一目了然, 形象生动;使用暗喻则可以使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巧妙地增强语言的美感。
1) Its sound is as unique as its shape.Its brakes are as u-nique as its engine.
2) Kodak is Olympic colour.
以上第一句运用的是明喻, 这则广告强调保时捷跑车的声音和它的外形一样帅气独特, 而制动与引擎一样性能优良, 令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第二句运用的是暗喻, 将柯达色彩喻为奥林匹克的宗旨“更快、更高、更强”, 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1.3 拟人 (Personification)
由于拟人手法是把所宣传的事物人格化, 赋予它们人的品格和言行, 所以广告英语中使用拟人的手法会使所宣传的产品更生动形象, 富有人情味, 使消费者产生一种亲切感, 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也达到了广告宣传的最终目的。
Flowers by BEAUTY spread from the heart.
以上第一句从人的角度来描写手表, 让人感觉手表像人一样, 之后又指出比人更胜一筹。第二句是鲜花广告, 鲜花被描述为能说会道、像有生命的人一样, 这就使读者产生一种亲近感, 引起人们的兴趣。
1.4 反复 (Repetition)
为了表达的需要,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等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广告语中使用反复的手法, 在语言形式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语气上能渲染气氛, 加深读者或听众的印象, 营造一种特殊的情调, 从而增加消费者对宣传产品的印象。
1) Everything is extraordinary;Everything tempts.
2) Double your pleasure.Double your fun.
例句一是卡地亚饰品的广告, 其中Everything进行了反复, 强调了每一件饰品都是做工独特、品质一流。例句二是绿箭口香糖的广告, 通过反复double, 暗示该产品能给人带来比别的产品更多的快乐与享受。
1.5 押韵 (Rhyme)
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而广告中使用押韵可以使其富有节奏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悦耳动听, 看起来赏心悦目, 一次这一手法可以使消费者从广告中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容易记住产品的效果, 从而也就加深了对产品的印象。
1) For the woman in you, Stylish, Sexy, Smart.
2) Read, remembered, rushed.
例句一是一本女性杂志的广告, 其中连续使用了三个/s/, 使三个形容词分别压押头韵, 读起来既富于节奏感, 又不失柔和甜美, 使人很容易将这份杂志与聪明、性感、有品位的女性联系在一起。例句二中是一则办公自动化系统广告, 运用了三个/d/, 模拟出办公室特有声效, 给人以动态美感, 富有感染力和说明里。
1.6 夸张 (Hyperbole)
夸张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为了表达的需要, 故意言过其实, 用来抒发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英语广告中, 通过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张表达, 取得强调、幽默或取笑的效果, 语言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
Years from now you may have to replace the laces.
这是关于鞋子的广告。其中运用夸张的手法, “不用换鞋, 只须换鞋带”体现了鞋子经久耐穿的品质, 获得了强调、幽默的效果。
2 结束语
为了使广告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英语广告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广告的效果, 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广告英语语言修辞美集中表现在广告英语充分使用了英语语言文学的各种修辞手法, 如双关、比喻、拟人、反复、押韵、夸张等, 在实现广告劝购功能的同时, 获得高尚的情趣和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广告英语的修辞魅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
[2]张雨, 王舒雅.广告用语的语用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 (6) .
[3]王奕君.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9) .
[4]张磊.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与翻译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6) .
[5]刘海舟.英语广告中的修辞与翻译[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2) .
[关键词] 思维 差异 英语写作 模式
从思维方式看,中国人与欧美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广大学者常常把中国人归类为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从宏观上看,变化论普遍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这三个辩证的认识事物的原理决定了中国人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人来说,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辩证思维已经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从而,也就形成了中国人说话,记事,写作的这种固定模式。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截然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从宏观上看,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这种思维主导着西方人与东方人风格迥异的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完全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中与和谐,而是强调个人作用,表现出外倾、求异、开拓。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取向不同,造成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写作思维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对写作的布局谋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讲,共有两类截然不同的修辞写作模式:西方人的线性修辞模式和东方人的螺旋型修辞模式。
西方人的线性修辞模式
线性修辞模式又包括:一般特殊型、问题解决型、匹配比较型。
⑴一般特殊型
一般特殊型又称“直线型”,其写作特点是:开宗明义第一句往往概括主题思想,然后再引出具体事例或细节并对其进行发展。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演绎法,即从总体概念到具体情节。且看下面段落:
You have your tension. Sometimes you come close to having an accident that upsets you.You just escape maybe by a hair or so. Sometimes maybe you get a disgruntled passenger on there, and start a big argument Traffic.You have someone who cuts you for stops in front of the bus. There’s a lot of tension behind that. You got to watch that all the time. You are watching the drivers, you are watching other cars. Most of the time you have to drive for the other drivers to avoid hitting them.So you take the tension home with you.
这段先勾画出轮廓tension ,然后提供细节,分别提及accident,passenger, traffic ,围绕主题加以阐明,从而把造成司机心理紧张的因素交代清楚。一般特殊型思维模式在英语语篇中占主导地位,不但广泛应用于论说文中,而且也常用于记叙和描写文体里。所以在平时练习中,教师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读此文章,多模仿此类写作模式。
(2)问题解决型
本模块立意在“how”以“方法”、“途径”、“怎么办”为短文的核心,其特征是首先说明情况(对现状、形势或困难的描述),接着作出反应,解决问题(列举做某事的途径或方法),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对前段中提及的途径进行简要评价或选取其中一二种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途径,略述选择依据)。下面英文段落属问题解决型:
① Information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modern world. ②It is true that successes in many fields depend on getting the latest information while failures often result from the lack of necessary information.③That is why our current era is called “the Information Age”. ④There are many ways of getting information and keeping us well informed of what is going in the world .⑤First, we can get information by reading newspapers and news magazines which contains articles about information including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news, as well as sports news, weather reports ,and other features . ⑥second, we can listen to the news on the radio and watch it on television to get information. ⑦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 believe that information will become still more important in the future and will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art in people’s decision---making .⑧And in the mean while, the means by which to get information will also be constantly renewed.
其实,本段立意就在“how”,①——②(情况),④——⑥(解决问题),⑦——⑧(评价)。简要地勾画出问题解型思维模式语篇结构的轮廓。从概述标题中所提及的工具或设备、系统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其用途和作用为叙述核心,最后补充说明使用过程中该注意的问题或该器具的发展前景。此模式广泛用于科技性说明文体。
(3)匹配比较型
匹配比较型思维模式用于对比语段,立足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对其进行比较,或立足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对其进行对照。从而客观描述某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或优劣、或利弊、或积极消极因素,然后权衡利弊,提出作者的评论或扬长避短的体会。例如:
The same qualities that make people good house guests make them good hospital patients. Good house guests can expect a reasonable amount of service and effort on their behalf, and hospital patients can also. Guests have to adjust to what is for them a charge, and certainly hospital patients must do the same. No one appreciates a complaining. Unpleasant, unappreciative house guest, and the hospital staff is no exception. House guest, and the hospital staff is no exception. House guests who expect vast changes to be made for their benefit are not popular for long. Certainly nurses and other personnel with their routines feel the same way about patients in their care. Just as house guests must make adjustments to enjoy their visits, so patients must make adjustments to make their stays reasonably pleasant and satisfy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这是一篇典型的alternating comparison, 立足于house guest and hospital patient二者之间相似处进行比较,从而让读者对二者的性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东方人螺旋型语篇修辞模式
心理学家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客观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总结得出,中国人习惯强调外因和他人的作用,喜欢折中主义。这造成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往往开始说明情况,但又不明确议论主题,先用思维内容推理暗示,然后由暗到明逐步提示问题的存在,最后针对问题点明主题,结果是缺少主题句,让人难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看下面一篇Dorine S.Houston 教授通过互联网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进行改评的典例。下面是关于一个女孩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受到嗤笑,作者看到的感受。
Faulty: In this world, we should think more of other people than of ourselves, is my personal view. But it is a lesson I have drawn from one of my own experience. So now,I would like to share that experience with you, my dear reader.
Revised: A little girl taught me, and a busy of people, an important less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inking more of other people than of ourselves .One day I took a very crowded bus to school……
这段是典型的螺旋式思维,缺少段落主题句,不能准确说明段落中心思想内容。所以,如何准确设定主题句及其位置,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值得注意的一项任务。写好段落主题句要把握三个原则:有说明段落中心思想的内容;有体现中心思想的关键词;使用简明扼要的句子,避免用过于简单的单句。且看下例:
There are two bas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rge and the small enterprise. In the small enterprise you operate primarily through personal contacts. In the large enterprise you have established “policies”,“channels”organization, and fairly rigid procedures.
此段开头就提供主题,简洁明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在英文写作时,不论是以问题法,数据法,还是引语法开头列举的主题段中,一定要有主题句,要努力克服传统螺旋式思维的影响。
总之,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写作语篇修辞模式不一样,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写作的特点与差异,平时有意识地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很好地锻炼自己用英语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西方人的语篇修辞模式,定能争取英语写作的高分。
参考文献:
[1]Wangdao Ding. A handbook of Writ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2]Renqing Liu.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3]Xianhai Yu. English Advanced Writing Guidance,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2002.
[4]Aiqing Zhang. Frames and Models of English Writing for MA/Ms Candidates, Aviation Industry Press, 2003.
明喻 (simile) 是将两种拥有共同特征的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常写作:A像B。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明喻句子就是: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译为: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骄阳?这种明喻手法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同之处, 若诗中将人比作夏日骄阳, 那诗中所描述的这个人必将是热情温暖的, 像夏日的太阳一般明亮。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在其诗作《红红的玫瑰》中也运用明喻的手法为读者展示了其爱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多情画面, 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拥有花般容颜和乐曲一般的甜美声音的苏格兰少女。
隐喻 (metaphor) 又称暗喻, 句子中没有明显的关联词和表示对比的词汇, 在诗歌中, 通常运用一些打破常规的搭配, 把看似没有关联的本体和喻体联系在一起, 例如莎士比亚曾写道:the world’s a stage.“世界”和“舞台”本是没有联系的两个事物, 但是莎士比亚这样的结合手法, 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如果世界是舞台, 那么舞台上面的人就是演员,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场表演, 但是我们的舞台是整个世界。这样的隐喻手法增添了诗句的情趣, 引发读者的深思, 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用典 (allusion) 即引用典故或者史实, 通常是众所周知的故事或寓意, 此手法可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例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道:A Daniel come to judgment!yea, a Daniel!在英文中指能用机智的手段解决棘手问题的人, 莎士比亚在这一句中用典, 让句子简洁含蓄, 原语读者可以完全领会其表达的意思。用典还可以使文体充实紧凑, 诗句美观整齐。
似非而是 (paradox) , 这种修辞法表面看似荒谬, 自相矛盾, 但读者细细品味就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真理。例如:华兹华斯的著名诗句“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儿童是成人之父) ”就采用了典型的这种修辞。如果说孩子是人类的父亲, 在平常逻辑上讲是让人觉得矛盾的, 甚至是错误的, 但是华兹华斯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大人们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大人也是从孩童长大而来, 幼年时的经历在成人之后仍有印记。华兹华斯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阐释出如此之多的道理, 可见正确运用似非而是修辞在诗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原则就是运用矛盾引出思考, 让读者从矛盾的事物中感悟作者的思绪。
夸张 (hyperbole) 指的是一种言过其实的夸张, 作者通过这种修辞手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渲染气氛, 或强调某种事物。用于描写时, 可以使形象生动突出;用于说理时, 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时, 能把情和景融为一体, 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趣味。例如, 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曾经这样描述: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或许死神的阴影会笼罩你, 你却和这不朽的诗句千古长存。只要人类还在呼吸、眼睛还在欣赏, 我的诗就会或者, 令你生命绽放。) 根据自然的规律, 任何美丽的事物都会凋零, 谁或者什么都不能做到永垂不朽, 而莎士比亚却说诗中人会“永垂不朽”。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是在强调作者的陈述内容, 看似言过其实, 甚至不符合自然规律, 但是细品之下却别有一番情趣。
矛盾修饰法 (Oxymoron) 是将两个互相矛盾、互不调和的词放在同一个短语中, 产生特殊的深刻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段。用它来状物写景, 能突出事物的实质;用它来描绘人物能使其更加鲜明;用它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 能使其更强烈、更深刻。它是一种紧缩隽语。矛盾修饰法是将两个意思截然不同的词放在一起结合成一个词组, 从哲学上讲是对立的统一;从艺术上讲, 更能体现出描写主体的个性化, 更具渲染力。例如:Love is cruel, love is sweet, cruel sweet! (爱是残忍的, 爱是甜蜜的, 残忍的甜蜜!) 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反面烘托让诗句独树一帜, 匠心独具, 让读者过目难忘, 感到耳目一新。
综上, 英文诗句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诗文的内涵和表达作者的情感中起着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各类修辞手法可以使诗句深入人心, 别具一格。
摘要:英文诗歌通常句子短小, 语言精练, 诗者运用有限的字数表达其无限的思想情感。在诗歌中运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表达出所有的思想和内涵, 并且避免赘述。笔者在本文中将分析英语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以及这些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文体效果。
关键词:诗歌,修辞,文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宗英.英美诗歌名篇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06) .[1]黄宗英.英美诗歌名篇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06) .
[2]范秀华, 朱朝晖.英语诗歌鉴赏入门.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 .[2]范秀华, 朱朝晖.英语诗歌鉴赏入门.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 .
【闲话英文修辞】推荐阅读:
闲话手机散文10-13
闲话《枫桥夜泊》02-02
闲话白菜阅读理解答案07-23
英文诗歌英文06-24
英文名著英文读书笔记07-08
英文英文求职信09-12
英文考试反思范文英文版06-24
橡皮的英文是什么橡皮的英文单词09-27
经典英文歌曲歌词(中英文对照)03-22
最经典的英文歌曲50首_好听的英文歌曲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