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与疾病法医学鉴定(精选5篇)
关于法医学损伤鉴定的相关问题
法医学损伤鉴定是指应用法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诉讼案件涉及的活体或尸体及其生物源物质等进行检验并作出判断的过程。包括法医学病理鉴定和临床鉴定。
一、法医病理鉴定俗称尸体鉴定是指运用法医病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尸体外表检查、尸体解剖检验、组织切片观察、毒物分析和书证审查等,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或推断。尸体检验要求做到:详细检查死者的衣着情况,尸体的外表现象以及伤痕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根据需要,捺印十指指纹和掌纹,提取血、尿、胃内容等;对无名尸体的相貌特征,生理、病理特征,以及衣着、携带物品和尸体包装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检查,详细记载,并一律捺印十指指纹和掌纹。
病理鉴定中包括死亡原因鉴定、死亡方式鉴定、死亡时间推断、致伤(死)物认定、生前伤与死后伤鉴别等。
(一)、是确定死亡原因,死亡原因分为根本死因、直接死因、中介死因、辅助死因等等。主要在于确定自然死亡(病死或老死)还是非自然死亡(暴力死亡),在同时存在损伤与疾病时,要分析损伤、疾病与死亡的关系,对于存在几种致命性损伤,应确定主要死因,以便澄清谁应负主要致死责任。常见的死因有感染、出血、栓塞、全身衰竭、中毒等
(二)、是判定致死方式,致死方式是指暴力性死亡所采用的致死方式。确定了暴力死亡方式往往又是决定是否立案的主要依据。因此,如确定为暴力性死亡的尸体,就必须进一步确定其死亡方式。如暴力由他人所加导致死亡是他杀;暴力自己所加致于自己身亡称自杀;暴力来自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非人为故意因素导致的死亡是意外致死。若经详细的调查和尸体解剖均无法判明,则列入死亡方式不明。判断死亡方式至关重要,一旦误判他杀或其他各种死亡方式,轻则引起纠纷,重则导致错案。所以法医在确定死亡方式时要慎之又慎。判断死亡方式不是单靠法医病理学工作者单独能解决的,有时通过法医病理学检验能确定死亡方式,有时则不能。往往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案件在判断死亡方式除法医参加外,还需侦察人员的合作,根据对现场资料和案情调查所得材料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结论。
(三)、是推断死亡时间,是指人死后到尸体检验的时间,推定死亡时间有助于侦查范围的确定,主要根据尸体现象所见和对生物化学变化的检测,结合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判断。推断死亡时间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推断,如尸体本身现象推断死亡时间、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从死后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等,从本身推断是指当人死亡之后,尸体本身会呈现出一定的现象,医学上将这些现象划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不同时期尸体现象可以用来推定死者死亡时间。根据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是指根据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根据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根据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种推断时间的方法与饮食习惯、消化力强弱、死后胃肠道有消化和蠕动功能、食物的性质等有密切关系。如肉类或是油腻食物,因其不易消化,其进入食道到死亡的经过时间应推迟1-2小时。根据死后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中 有①根据眼球玻璃体钾离子浓度进行,人死后视网膜细胞自溶,原存在细胞之内的钾离子,逐渐进入玻璃体内。② 根据脑髓液推断根据脑髓液推断根据脑髓液推断根据脑髓液推断③根据血液变化推断④根据组织学变化推断,某些器官如肝、心、骨骼肌等,在死后资质细胞的形态改变与自我时间关联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肝脏,死后6小时出现血管的扩张溶血,12小时血细胞渗出等。
(四)、是认定致死伤物体,主要是根据损伤的形态、大小、程度及其他性质,如损伤内的附着物来推定的,或对咬痕、扼痕、捆绑痕、注射针孔以及各种工具打击痕迹等的性质、形成方式和方法来判断。比如在机械性损伤中,致伤物 挫伤分为钝器、锐器和火器。我们可以从损伤的基本形态,结合其他经验和线索。来判断所使用的致伤物,通过观察其表面的擦伤、通过仪器所接差的挫伤,创,几骨、关节损伤等。当然 要结合案情、现场勘查、损伤形态学改变,还需结合衣着与其损伤的检验和验证,以及致伤物的提取和验定等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判断得出较可靠的结论。
(五)、是鉴别生前伤与死后伤,即推断死者损伤是生前造成的还是死后形成的,以及生前损伤后经过的时间。在鉴定中,还可通过骨骼、牙、毛发的检验推定死者的性别、身高、年龄、血型等。
二、法医临床鉴定,又称活体损伤鉴定。是指运用法医临床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和评定。来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可以通过对人身进行检查。临床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人身损伤程度鉴定、损伤与疾病关系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评定、劳动能力评定、活体年龄鉴定、性功能鉴定、诈病(伤)及造作病(伤)鉴定、致伤物和致伤方式推断等。
(一)、是损伤程度的鉴定。这是活体检查中最常见的内容,确定损伤的性质与程度、推定致伤物体与作用方式、估价损伤的预后及可能发生的后遗症。其中的损伤程度鉴定直接关系到定罪与量刑,民事赔偿和治安行政处罚。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分为重伤、轻伤和轻微伤。
(二)、是伤残程度与劳动能力鉴定。鉴定时须参考与残疾程度鉴定有关的法规,主要有道路交通事故伤残十级分类法,职业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人身保险伤残程度分类表等。
(三)、是性问题鉴定,检验是否被强奸,有无性病传染,有无妊娠分娩,是否堕胎,确定性功能状态。
(四)、是疾病的诊察确定现有疾病与损伤的因果关系。疾病是否由损伤所引起,或原有疾病因损伤而加重、恶化。
(五)、是诈病(伤)及造作病(伤)鉴定,诈病是身体健康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伪装有病,如伪装肢体瘫痪或伪装精神病,造作病是故意毁损自己或授意别人毁损自己造成的损伤或疾病。活体损伤鉴定,主要是根据伤病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相应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如采用视觉、听觉脑干诱发电位、ct、核磁共振、pet等检查方法,但应当注意的是在法医学鉴定中被检查者出于各自的动机,有可能夸大病情或伤情,也有可能隐匿病情或伤情,所以,要以客观检查为主,探讨各种症状,对被检查者的陈述和症状进行审查,才能保证鉴定的客观、公正。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取本辖区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鉴定的80例颅脑损伤致死患者尸检报告, 入案选取患者必须满足下面标准: (1) 死者具有明显的外伤史, 经过颅脑诊断患者为颅脑损伤致死或者并发症致死; (2) 患者送检时间不超出72h; (3) 剔除存在着颅内肿瘤和病理性出血或者其他致死因素。其中80例死者, 男性47例, 年龄在13-5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0.2±5.8) 岁, 女性33例, 年龄在15-5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1.3±5.9) 岁。致伤方式:高处跌落12例, 交通事故致伤28例, 钝器致伤19例, 意外跌倒致伤21例。
(二) 方法
将死者按照一般资料、死亡因素以及颅脑损伤情况等进行综合性分析, 总结出颅脑死者的法医学特点。颅脑损伤患者按照脑干中心性出血进行评价, 颅脑损伤并发症根据组织病理学以及死者生前活期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价。
(三)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使用 (n) 或者[n (%) ]表示, 使用t检验进行检验。
二、结果
(一) 尸检结果
经过本辖区尸检验证死于原发性颅脑损伤25例, 占比31.25%, 继发性脑干损伤34例, 占比42.5%, 并发症致死21例, 占比26.25%, 见表1所示。
(二) 死亡因素
选取的80例死者, 其中有伤后存货12h死亡25例, 均为原发性颅脑损伤, 存活时间不超出1周患者38例, 其中33例为继发性脑干损伤, 5例为并发症死亡;存活时间超出1周患者17例, 其中继发性挠肝损伤1例, 并发症死亡16例。
三、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往往病情非常严重, 必须要及时入院否则很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颅脑损伤患者致死的因素很多, 但是目前最为主要的致死因素为原发性脑干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合并伤半休克等。近年来, 由于暴力事件频发, 造成当事人严重伤害均要开展法医学鉴定, 通过法医学鉴定对犯罪者量刑、赔偿等具有指导作用。
从本次的研究来看, 一般资料显示颅脑致伤患者多为高处跌落、交通事故、钝器致伤以及意外跌落等几种类型, 其中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最多, 高处跌落最少。本次试验80例致死患者, 其中有伤后存货12h死亡25例, 均为原发性颅脑损伤, 存活时间不超出1周患者38例, 其中33例为继发性脑干损伤, 5例为并发症死亡;存活时间超出1周患者17例, 其中继发性挠肝损伤1例, 并发症死亡16例。笔者认为原发性路脑损伤患者多为后期死亡, 并且还有部分患者在临床上病症表现轻, 但是合并原发性脑干损伤则患者很可能出现短期死亡;开展临床病理学检验的时候, 原发性路脑损伤患者通常脑组织出现广泛性挫伤, 甚至出现脑组织被破坏, 但是未出现明显脑疝或者继发性脑干损伤。继发性脑干损伤通常持续时间为1周左右, 多数因为颅内压升高所致, 并且还会伴有明显的脑组织水中和脑疝形成, 表现最为明显为海马沟回疝、扁桃体疝。对于并发症致死颅脑损伤患者, 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抵抗能力发生严重衰退, 患者长期卧床造成并发症形成, 患者存活一周以上者出现死亡基本上都是并发症致死, 最为常见因素为肺部感染致死。
综上所述, 针对路脑损伤死者进行法医学鉴定的时候, 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检验结果综合分析, 这些基本资料为法医学鉴定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摘 要:目的:总结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的结论的差异性。方法:以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2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所有患者采用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20例患者中在颅内血肿、脑震荡、脑挫裂伤以及脑损伤后综合症诊断方面,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造成诊断结果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医生本身的因素、相关检查不全面以及社会因素等。结论:闭合性颅脑损伤进行的诊断结果显示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临床诊断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闭合性颅脑损伤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闭合性颅脑损伤;临床诊断;法医鉴定;结论差异;结果分析
闭合性颅脑损伤一般是由于头颅在巨大外力撞击的作用下造成的,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运输量的增加以及小型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造成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数量也是越来越多,而闭合性颅脑损伤后很容易引发其它并发症,明确诊断对于及时治疗以及案件的处理均有重要意义。实际处理案件过程中,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到案件的顺利进展,本文结合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2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就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的结论差异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2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35.4±4.3)岁,其中56例患者是交通事故造成的,19例患者由于暴力事件造成,45例患者由于空中坠物造成。
2.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现闭合性颅脑损伤之后,均由当地县级医院、市级医院或者是省级医院确诊,同时进行了紧急抢救,经过抢救,所有患者均生存,在临床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由当地司法机关专业的法医完成二次诊断,诊断过程中法医学诊断完成后及时与早期临床诊断医师进行交流,明确诊断出现差异的原因。
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的主要观察指标主要是临床诊断与法医诊断结果的差异性。
4.统计学分析
整理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结果的相关数据,对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实施分析和处理,本次研究中的诊断结果采用率(%)表示,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比后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闭合性颅脑损伤临床诊断结果与法医鉴定结果比较见表1,根据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可知,在颅内血肿、脑震荡、脑挫裂伤以及脑损伤后综合症诊断方面,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结果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颅骨骨折方面,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结果之间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大部分发生事故后的闭合颅脑损伤患者多为临床诊断,但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司法部门还需要依靠法医学鉴定结果提供相关的证据,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闭合性颅脑损伤诊断结果方面,临床诊断结果与法医鉴定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单纯的将临床诊断结果作为依据,势必会造成案件审理的失误,有失法律的公正。
造成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结果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颅脑损伤后出现的脑震荡以及脑损伤后综合症等并不会立即表现出来,通常是在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才会有临床症状的表现,类似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相关症状,如果医生没有经过仔细的检查,很容易造成误诊,对此,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症状,医生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避免依靠临床经验主观的确定疾病类型;②临床对于脑震荡、脑损伤综合症等诊断方法较小,因而医生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大部分需要依赖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主要由患者自行陈述,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间为了保证治疗效果以及增加后期的补偿费用,会有意无意的夸大临床症状,误导了医生,相应的出现诊断错误[1-2];③临床诊断过程中没有进行全面的诊断造成误诊,比如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为脑震荡过程中,患者早期表现出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医生诊断为脑震荡,但是在法医鉴定過程中,患者并未出现昏迷,同时体温、血象等指标存在异常,对患者的尿蛋白检查后发现存在异常,接着通过进一步对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检查,通过全面的检查后明确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以对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在诊断中应尽可能的进行全面的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3];④临床诊断医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闭合颅脑损伤因为牵扯到患者与责任方的经济利益,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医生有时候也会身不由己,在外界人为因素或者是社会因素作用下,将明确诊断的结果做出了更改,造成了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诊断结果的不一致。
在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过程中,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医院医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丰富医生的理论知识,注重医生的经验积累,完善医院相关检查的仪器设备,定期加强不同医院之间的交流,促进医院诊断经验的积累,对于医院而言,应该做好相关医生的隐私保护,避免医生个人信息的泄露,保护好医生,相应的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应该进一步提高。
总上所述,闭合性颅脑损伤诊断结果显示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临床诊断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闭合性颅脑损伤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杨艳锋,张红敏.对比130例闭合性路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的结论差异[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4):647.
[2]邓红梅.颅脑损伤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3):255-256.
法医证据采集与鉴定,运用医学、生物学、人类学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与人身有关的活体、尸体及生物物证等的检验鉴定工作,从而取得死亡原因、伤害程度、凶器种类、血型分析、事实确认等结论性意见。因此在在诉讼和非诉讼活动中,法医鉴定结论是三大诉讼法的重要证据种类,它是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案件性质的重要根据,同时又是鉴别案内其他证据是否真实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法医证据采集与鉴定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诉讼和非诉讼活动的公正。
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相当一部分冤假错案是没有依法正确、合理、全面收集证据造成的;从法律规定的角度看,证明主体依照法律积极主动采取相应措施、运用各种方法,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以发现和取得与案件相关的各种证据,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必经阶段和基本前提。因此依法收集证据并进行科学鉴定,对查明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医鉴定是司法程序中有关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运用医学、生物学、人类学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与人身有关的活体、尸体及生物物证等的检验鉴定工作,从而取得死亡原因、伤害程度、凶器种类、血型分析、事实确认等结论性意见。法医鉴定结论是三大诉讼法的重要证据种类,由于其与人身密切相关,决定了法医鉴定在诉讼和非诉讼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案件性质的重要根据,同时又是鉴别案内其他证据是否真实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法医鉴定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公正与否
法医病理鉴定俗称尸体鉴定。参考目前国内的有关规定,法医病理鉴定,是指运用法医病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尸体外表检查、尸体解剖检验、组织切片观察、毒物分析和书证审查等,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或推断。
死亡原因鉴定、死亡方式鉴定、死亡时间推断、致伤(死)物认定、生前伤与死后伤鉴别等。刑事诉讼法第104条规定:“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公安机关有权决定解剖,并通知死者家属到场。”公安部关于《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规则》规定:“勘验有尸体的现场,必须有法医参加,尸体检验要求做到:详细检查死者的衣着情况,尸体的外表现象以及伤痕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根据需要,捺印十指指纹和掌纹,提取血、尿、胃内容等;对无名尸体的相貌特征,生理、病理特征,以及衣着、携带物品和尸体包装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检查,详细记载,并一律捺印十指指纹和掌纹”。
法医病理鉴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是确定死亡原因,主要在于确定自然死亡(病死或老死)还是非自然死亡(暴力死亡),在同时存在损伤与疾病时,要分析损伤、疾病与死亡的关系,对于存在几种致命性损伤,应确定主要死因,以便澄清谁应负主要致死责任。
二、是判定致死方式,即判定是他杀、自杀还是意外死亡,判定致死方式要比确定死亡原因复杂,常须结合现场勘验和案情调查进行全面分析,然后作出判断。
三、是推断死亡时间,是指人死后到尸体检验的时间,推定死亡时间有助于侦查范围的确定,主要根据尸体现象所见和对生物化学变化的检测,结合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法医临床鉴定”,俗称活体损伤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是指运用法医临床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和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人身损伤程度鉴定、损伤与疾病关系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评定、劳动能力评定、活体年龄鉴定、性功能鉴定、诈病(伤)及造作病(伤)鉴定、致伤物和致伤方式推断等。
刑事诉讼法第105条规定:“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可以对人身进行检查。被告人如果拒绝检查,侦查人员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强制检查。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或者医师进行。”活体损伤的鉴定是以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临床医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涉及法律问题的人体伤、残及其他生理、病理等问题。
四、是认定致死伤物体,主要是根据损伤的形态、大小、程度及其他性质,如损伤内的附着物来推定的,或对咬痕、扼痕、捆绑痕、注射针孔以及各种工具打击痕迹等的性质、形成方式和方法来判断。
五、是鉴别生前伤与死后伤,即推断死者损伤是生前造成的还是死后形成的,以及生前损伤后经过的时间。在鉴定中,还可通过骨骼、牙、毛发的检验推定死者的性别、身高、年龄、血型等。
一、是损伤程度的鉴定。这是活体检查中最常见的内容,确定损伤的性质与程度、推定致伤物体与作用方式、估价损伤的预后及可能发生的后遗症。其中的损伤程度鉴定直接关系到定罪与量刑,民事赔偿和治安行政处罚。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分为重伤、轻伤和轻微伤。
二、是伤残程度与劳动能力鉴定。鉴定时须参考与残疾程度鉴定有关的法规,主要有道路交通事故伤残十级分类法,职业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人身保险伤残程度分类表等。
三、是性问题鉴定,检验是否被强奸,有无性病传染,有无妊娠分娩,是否堕胎,确定性功能状态。
四、是疾病的诊察确定现有疾病与损伤的因果关系。疾病是否由损伤所引起,或原有疾病因损伤而加重、恶化。
关键词:颅脑损伤,伪装与识别,伤残鉴定
一、伪装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伪装 (Fake) 或诈病 (Malingering) 是指个人为了避开对自身不利的情境, 逃避应有的责任或谋求私利的一种针对病情的不实行为, 使个人在躯体或精神方面的伤残鉴定更深, 进而产生有利于自身的倾向或趋势。
(一) 伪装智力障碍。临床表现为说话语速较慢, 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含糊不清, 对明显的事实不予回答或转向其他方面进行回答;同时, 如果是在回答较快的情况下, 在问题还没有问完就会假装胡乱回答, 毫无思考。比如, 对自己的性别、年龄等相类似的提问故意做错回答, 对于相对简单的题目也要故意思考很长时间, 其思维滞留在“如何才能让伤情鉴定更为严重”上, 而刻意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回答或举止。
(二) 伪装记忆障碍。其临床表现为在回答问题时故意拖长回答时间, 多以“想不起来”等为借口, 故意表现出反应迟钝, 对数字刻意表现的不敏感。
(三) 伪装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于临床提问不合作, 故意找借口搪塞、任性、狂躁等, 对提问的人恶语相加、颐指气使, 回答较快但明显没有经过思考而故意脱口而出错误答案, 或根本不作答。
(四) 伪装神经症样症状。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意识不清, 躯体无感等, 对任何问题多数回答无法思考, 走路需人搀扶, 并伴有叹气、呻吟的表征。
(五) 伪装近似回答。临床表现为对于简单提问多故意回答出近似答案, 如一年有11个月, 鸡有4条腿等, 估计回答出错误答案, 并且存在与之相类似的情况, 如滑板说成是小汽车等。
(六) 伪装选择性作答。临床表现为对事情经过有一定的认识, 不过避重就轻或者夸夸其谈, 但是对一些常识性或者事件的关键点故意兜圈子或略过, 有些则干脆回答“不知道”。
(七) 伪装精神运动性抑制。临床表现为少言寡语, 行为被动, 反应迟钝, 对任何提问反应时间较长, 多数回答“不清楚”来敷衍了事。
(八) 伪装抑郁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对任何问题没有心情回答而置之不理, 心理波动较大, 甚至会对人破口大骂。
(九) 伪装情感爆发。临床表现情感起伏较大, 拒不合作, 稍有不顺心便撒泼耍赖, 甚至会故意伪装成打人毁物, 但有一定的理智, 行为较为保守, 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十) 装聋作哑。这种情况在临床中最为常见, 对提问拒不合作, 表现为严重口吃, 表述不清, 并且不会写字, 只会乱涂乱画, 依此来应对鉴定人员的检查。
二、伪装评估与识别
(一) 伪装智力障碍。对于表现为智力障碍的颅脑损伤者, 在鉴定过程中会出现神情紧张、心神不宁, 多动或僵硬, 双手颤抖等, 同时还存在呼吸与脉搏加快、血压升高, 多数回答存在语境的滞后性。
(二) 伪装记忆障碍。多数颅脑损伤者的瞬时记忆比较清晰, 在进行数字广度测试的过程中, 其获得的分数较低, 存在伪装的可能;如果对相对简单的事情很难作答, 而对复杂的问题却有一定的反应, 并且多以“不知道”作答, 与遗忘规律相违背。
(三) 伪装人格改变。平时脾气暴躁者伪装的性情温和;而平时少言寡语者则表现出烦躁、狂怒等与平时相反的性格, 这时需要根据家属提供的信息来综合进行考量。针对人格转变较大的情况, 可以通知家属下次来进行鉴定, 伪装者听后可能会改变原有的态度, 转而配合鉴定工作人员, 反而暴露了其伪装性。
(四) 伪装神经症样症状。这种情况多发于外伤初期, 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情况会逐渐消退。伪装者在鉴定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做作、夸张等, 要结合家属意见以及相关病史来综合考量, 对躯体症状的持续性进行具体分析。
(五) 伪装选择作答。颅脑损伤导致智力缺陷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问题, 对于常识性的问题表现出惊慌、矛盾, 而对其在其他选择方面, 通过其语言表达、神情等多方面考量, 来判断是否为伪装者。
(六) 伪装近似回答多数都能够会意提问者的问题, 回答的过程中思路也比较清晰, 但选择偏近或近似的答案来作答。如果这种情况出现1次不能说明问题;存在2次, 极有可能是伪装近似回答;出现3次, 基本可以判定其存在伪装行为。
(七) 伪装精神运动型抑制的人对于情感方面的提问多会存在反应, 要看其回答过程中的动作、神态、表情等, 多数存在这类病征的患者多衣冠不整、蓬头垢面, 要结合家属提供的相关病例来进行综合分析, 必要条件下告知患者下次再来鉴定, 然后判断其是否存在伪装行为。
(八) 伪装抑郁障碍临床表征多存在抑郁、冷漠等, 在经过伤情评定后, 患者多会患得患失, 为以后的病情担忧。而伪装者则将小细节放大, 表情、神态、举止怪诞夸张, 对心理疏导置之不理, 在情感反应方面表现平平, 需要结合病史进行综合评定。
(九) 伪装情感爆发临床表现为牵强、做作, 当施以严厉手段对待时则会停止发作。需要结合病史查看有无同类病史, 如果存在癔症性人格要看其发病时间和具体的发病病征, 多数为非伪装行为。
(十) 装聋作哑临床中主要是通过矛盾行为来进行判断, 对于突然事件的条件性反射, 比如“有人走动会看”等, 同时要结合五官科以及是否有过气管切开术的病史, 部分人很可能伪装成哑巴或者聋子。
三、伪装鉴别与诊断
(一) 伪装智力障碍。需要与真性痴呆进行对比, 对粗浅问题能够进行正确回答, 但随着问题的难度提升, 其回答的错误会逐渐增多。并且通常伴有傻笑、痴笑等病征, 并且患者无焦虑症状。如果存在焦虑、烦躁则可能存在伪装行为。
(二) 伪装记忆障碍通常与器质性遗忘相比较, 表现为瞬时记忆存在障碍, 但远事记忆清晰, 还有可能存在虚构的现象。同时还要与虚弱状态进行对比, 精神状态表现萎靡、惰怠、注意力不集中, 在表达上比较凌乱无序。
(三) 伪装人格改变与器质性人格改变对比, 颅脑损伤后人格发生很大转变, 情绪波动较大, 敏感、激动甚至暴躁, 自控能力削弱, 经常与人争执。同时, 有额颞叶损害的证据。
(四) 伪装神经症样症状与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进行比对, 脑外伤发生后常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不喜思考, 思考过度会烦躁, 并会加重头痛症状。
(五) 伪装选择作答与Ganser综合征进行对比, 作答时给出近似答案, 并在精神受到一定的刺激后, 意识状态有明显障碍, 并伴有行为怪异等情况。
(六) 伪装近似回答与心因性遗忘进行对比, 经常会想起生活中的痛苦经历, 回忆并不完整, 无选择性障碍, 智力良好。
(七) 伪装精神运动型抑制与额叶综合征进行对比, 两侧额叶部位受损, 通常伴有冷漠、行动力差、懒散、少语等, 智力存在障碍。
(八) 伪装抑郁障碍与器质性抑郁综合征对比, 智力与记忆力明显下降, 生活无法自理, 自卑心理强。
(九) 伪装情感爆发与癔症性情感爆发比对, 精神紧张, 甚至暴躁, 实施动作比较突然, 并伴有委屈、哭闹、打滚、扯头发、撞墙等过激行为来宣泄不满, 事后健忘。
(十) 装聋作哑与癔症性感觉障碍进行比对, 在受到刺激后突然丧失说话能力, 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 但能够通过书写实现沟通, 电测听诱发电位检查无异常。同时还要与Gerstmann综合征进行比对, 左顶-枕-颞连接区损伤, 造成手指失去活动能力, 无法进行书写, 并且左右辨别存在难度。
参考文献
[1]杨天潼.2012年法医临床学研究进展[J].证据科学, 2013 (12) .
[2]高北陵, 丁树明, 陈建良, 刘仁刚, 李映平, 盛璐.脑外伤精神伤残鉴定案例中伪装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4 (02) .
【损伤与疾病法医学鉴定】推荐阅读:
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09-19
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常规07-20
医疗损伤赔偿上诉状07-10
常见的运动损伤课件09-10
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10-18
浙江师范大学篮球运动损伤调查问卷11-04
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的统计论文07-0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胆管损伤及时处理体会10-04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