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1教学反思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1教学反思(精选8篇)

中1教学反思 篇1

星期二活动

(一)社会活动:《快乐的小丑》教学反思

《快乐的小丑》这节课程我通过观看视频,体会其中的人物特点。但由于小班的孩子接触的机会还不是很多,所以老师需要加强孩子的直观印象,如欣赏更多的图片,多看几次视频等等,这样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接触当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感受学习昆曲的乐趣。

在整个活动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因为本次活动我们接触的人物是---小丑,小丑形象鲜明,在小班孩子的印象当中最容易接受的往往是很富有个性特点的,而小丑就是最好的代表。

孩子们最先观察到的是小丑鼻子中央一块白色的油彩,看到自己的发现被老师和同伴认可之后,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说着、讨论着,一是觉得很新奇,二是对这个夸张的化妆方式带着些许疑问。后来通过老师的介绍之后,幼儿明白了,原来小丑很调皮,很好玩,所以为了让别人看起来觉得有趣才在鼻子中间画上了白色的油彩。

现象一:对小丑面部表情的模仿

昆曲当中小丑的形象也是各具特色,鲜明不一的,为了让幼儿更多方面的了解,我找了许多简短的视频给幼儿欣赏,其中有一位小丑的形象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直接的就是面部表情,典型动作:眉毛随着头部的一步步上扬而波动。幼儿看到了这个很具特色的表情之后,都在跟着演员后面模仿,很像那么回事,但个别幼儿虽然眉毛动的不到位,但是他的头跟随着鼓点在动。幼儿已经完全融入进去了!

现象二:对小丑肢体动作的模仿

小丑的表情很多变,但肢体动作同样丰富多彩,有趴在地上的,有蹲着的等等。其中让幼儿印象深刻的就是小丑将自己的腿完全敲到了脖子后面,很有一套功夫,孩子们看的小眼睛一眨都不眨了!在感叹演员本领导之后,幼儿又开始模仿开了,将自己的小腿尝试着翘到后面,看到辣椒宝宝们一个个乐意参与的样子,老师也很开心。

在幼儿参与此次活动的同时,能从中发现幼儿的模仿能力,也许个别幼儿在表情的模仿当中有自己的一套,但也许个别幼儿往往从肢体动作当中去表现自己。但总之,幼儿能够饶有兴趣的参与昆曲活动,积极发现模仿,本身就是活动的成功之处。

星期二活动

(三)音乐活动:《小猪像大象》教学反思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寻找合适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歌曲《小猪像大象》旋律优美、内容生动,在简短的几句歌词中包含了一个极富童趣滑稽的小故事。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使这首动听的歌曲成为孩子们学习有感情演唱歌曲的好教材。

我在活动过程中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有利于引导幼儿观察的环境,并且为幼儿提供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刺激幼儿的视觉,引领他们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歌曲。在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促使幼儿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演一演的过程增进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充分感受的同时又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探究的情境环境,引领幼儿通过音乐的感受习得有关小猪和大象鼻子特点的常识,音乐和科学知识相匹配,使音乐活动多元化。《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以可爱、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由于这首歌曲简单生动,比较游戏化、情趣化,很适合幼儿进行情境表演。

活动的延伸给了孩子充分发挥自我的舞台,从情感入手,让幼儿通过动作和演唱的有机结合感受歌曲形象的可爱、滑稽,愉悦心情,增进了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

第二周:

星期二活动

(一)健康活动:《阳台上注意安全》教学反思

今天的健康活动是《阳台上的安全》,在这个活动中和孩子探讨了一些关于阳台上安全的知识。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于这些自我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对这个话题也比较感兴趣于是我让孩子们自由发言,这样反而吊起了他们发言的欲望,开始一一举起手来要讲述自己的意见。在问到:一个人在阳台上,而阳台门被风关上了,家里又没有人你会怎么办?这时榆濠高高的举起手滔滔不绝的说起了自己的经历,他说:以前我跟我妈妈回家睡觉,但当我醒来时发现妈妈不在家了,找了好久都没找到,而且门也都关好了,我实在没办法就从阳台上跳了下来。最后出了好多血送去了医院。于是我问道:“那你现在遇到了这样的事会怎么做呢?”他大声的说:“我会打电话给妈妈,不会像以前那样了。”我听了,赞扬道:“恩!真好,榆濠长大了知道遇到事情要用对的方法来解决了,真棒!。”

接着我给小朋友看了观看图片,讨论在阳台上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图片一:小朋友在阳台上看书、折纸。图片二:小朋友在阳台上锻炼身体。图片三:一幼儿将头和身体伸向阳台外喊楼下的小朋友。图片四:一幼儿往阳台外抛东西。片段五:一幼儿将身体伸向阳台外拿手帕。孩子们讨论得很激烈,孩子们各自都发表了自己对图片上小朋友的行为的看法。同时我也做了一些小结:教师小结:第一:在阳台上取晒在衣架上的东西时,不能将身子探出护栏,这很危险,应该用衣钩将衣物钩到可以拿到的地方再取回;或是让大人帮助。第二:不能往阳台外扔东西,会砸伤他人。第三:如果遇到阳台上的门被吹上,应向屋里的大人求救,请他们帮忙。“那除了这些事不能做,在阳台上还有哪些危险的事情不能做?”在家中,家长也应该经常提醒幼儿在阳台上注意安全,及时阻止危险行为,增强安全意识。当讨论即将结束时,我突然想起一则新闻:一个小朋友在家看电视,看着电视里的人物都会飞,于是自己就跑到了阳台上学着电视里的模样“飞”下来,结果摔断了腿。一说完,我就听到孩子们在说着这个孩子的不是,以哲站起来说:“他真傻,电视里的又不是真的。”想想又说:“我们又飞不起来的。”接着陆陆续续的都举起手„„看来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是很丰富的。

今天的这个活动,一直以讨论的方式进行着,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各各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把自己遇到的事情拿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气氛非常的好。我想以后对于这样的健康活动是否可以一直用讨论式进行呢?或许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畅所欲言,大胆讲述很有帮助。

星期三活动

(三)安全活动:《特殊的电话号码》教学反思:

《特殊的电话号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幼儿都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这样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我们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转,只有教给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主题“安全小卫士”下,我设计了活动《特殊的电话号码》,目标是让幼儿知道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及其作用,并学会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这些电话号码。

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让幼儿说说这些电话号码在遇到什么情况下才能拨打的,孩子们大多数的都知道,但不能很准确地说出。我在想怎样才能让这节课不枯燥而且有趣呢?中班幼儿主要还是以直观思维和游戏为主,所以我在本活动中利用游戏、情景表演等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来开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拨打110、120、119、120电话号码进行求救的正确方法。游戏“打电话”是小朋友常见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很高,都乐意表达自己都这些特殊号码的认识,通过游戏的方式,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从而达到了活动目标。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对特殊电话号码的记忆更加深刻,我特地准备了一些情境图片,让幼儿讨论解决。这样一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加强,给了幼儿发挥想象的自由和机会,提高了幼儿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自主探究能力。对这些特殊电话号码的运用也更加了解了。

《特殊的电话号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幼儿都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这样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周

星期三活动

(一)美术活动:《小香囊》活动反思:

《小香囊》这个活动属于美术活动,活动的设计—涂色,我觉得这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有点简单,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很好的完成。在环节一中,我主要从情感入手,让幼儿谈谈自己喜欢的小香囊,感受小香囊外形的美和其香味带来的愉悦心情,了解香囊寄托了一种情感。第二环节,我让幼儿在认识和闻味的基础上,知道很多香囊都是五彩缤纷,非常的漂亮,这为下一环节涂香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选色方面能够选择漂亮的颜色。由于这个活动的简单,我在环节中增进了数学领域,让幼儿在了解香囊,涂色后能够数一数图中有几只香囊并与正确的数字连在一起。从而巩固了数学知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还是很高,都能很好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达到了目标的预设。在最后延伸活动中,我要求孩子回家跟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尝试制作小香囊,可以把做好的香囊送给其他的小朋友。这环节主要重在以艺术的表现来提升幼儿经验,感受互赠香囊带来的愉快。

星期四活动

(一)语言活动:《我们会刷牙》教学反思

自从我班作为“学习刷牙”这个课题的实验班以来,班中增设了很多督促幼儿爱护牙齿的环境布置,例如:发现区“蛋壳变软了”、阅读区《没有牙齿的大老虎》、环境布置“小红脸和小蓝脸”;另外开展了各种集体教学活动,例如:谈话活动《冬冬为什么牙疼》、综合活动《白白的牙齿》、操作实践《我爱刷牙》等,孩子们都能明白爱护牙齿的道理,知道刷牙对于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从一开始懒得刷牙、不愿意刷牙、需要老师督促刷牙到现在的喜欢刷牙、主动刷牙。

在此,我对一节综合活动《会牙齿》做一下反思:

活动分成三个大环节:第一环节通过听看故事课件,激发兴趣。(抓一个“引”字)让幼儿感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了解刷牙的好处。接着提出问题,“老虎的牙齿哪里去了”?“老虎为什么拔掉了牙齿”?启发幼儿思考。(抓一个“问”字)。第二环节通过牙齿模型认识牙齿的结构和功能,利用照镜子看自己的牙齿有没有黑点的活动观察并纪录自己的牙齿;请患有龋齿的幼儿讲一讲自己的感受,认识龋齿的原因和预防。第三个环节利用歌曲《我们天天来刷牙》让幼儿探索、讨论刷牙的方法。(抓一个“探”字)接着学习正确的刷牙的方法。(抓一个“学”字),最后按正确的刷牙的方法,动手练习刷牙。(抓一个“练”字)。最后的延伸活动让幼儿继续观察蛋壳变软了,并且在《每日刷牙观察记录表》里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活动本着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设计的三个环节分工清晰,环环相扣。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让幼儿了解牙齿,认识龋齿的原因、危害,从而主动地去保护牙齿。在简单明快的音乐中练习刷牙,增强了幼儿学习刷牙的经验。活动采用了经验交流、实物观察、亲身体验、了解原因、表述总结、统计记录等教学方式,让幼儿多方面地感知,感受,从而使知识内化为幼儿的主动行为,活动的效果良好。

活动后在区角继续开展观察“蛋壳变软了”的实验、跟踪纪录使活动有头有尾,真正达到保护牙齿的效果。记录自己的牙齿环节中,难度偏大,因为幼儿无法利用手中的镜子看到自己的上牙,所以无法准确统计自己的牙齿总数。在今后的活动设计中应更多的以幼儿实际经验为参考,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增加对牙齿知识深度的认知。

第四周:

星期二活动

(三)音乐活动:《螃蟹歌》教学反思

《螃蟹歌》一课我拟订的目标是聆听歌曲《螃蟹歌》,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并能理解音乐;学会用幽默、风趣的感情演唱歌曲《螃蟹歌》并能创编动作,从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我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以“动物”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看、听、想、说、做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我设计了动物动画卡通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动中来抒发自己的快乐。突破以前沉闷老套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爱聆听音乐时,让学生模仿小青蛙的各种形象,并且分小组合作用自制的沙筒和形体语言来模拟夏天的狂风暴雨。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来表现音乐形象,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螃蟹歌》有它的光彩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遗憾。比如,在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并且随着音乐表现音乐形象时,学生更多是专注于手上的动作,而忽略了耳边的音乐,造成了课堂的紊乱。另外,学生在模仿音乐形象时,发生了争执,这些 都需要 老师及时发现并且调节。

总之,“感受音乐,体验快乐”是本课的宗旨。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星期四活动

(三)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大小、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数概念”。但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应用性这三个特点,对幼儿来说是相对难理解的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是“找相同物体的匹配”,属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体现出课标的精神,还是值得探索的。于是,我在原有教材上反复推敲每个环节,改变了一些教学结构,以师生互动的流程图为主,适度地运用一些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活跃,一些能力弱的孩子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操作内容。

为了能更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具的制作方面,用了小鸡、青蛙、老鼠一些孩子喜欢的动物,在讲述中也用了动物的语言来吸引孩子。开始以春天谈话导入,一些小动物秋游了,引出教学第一目标:手口一致的数出各种动物的数量。用“几只老鼠和我们做游戏”“三只小鸡叫几声呢?一起学学看”“哪个小朋友想用好方法上来告诉青蛙一家有多”

“小朋友真能干,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来了,他们都是谁呀?都多少呢?大家帮他们数数,可以在心里数,也可以和边上的小朋友小声的说说,数完后,请举手告诉大家。”等不同形式的游戏玩法,积极的启发幼儿主动的去学习,掌握目测两只、数出三只,点数出四--6只的物体数量。游戏结束了小动物也累了,它们要我们会动脑子有爱心的小朋友送它们去休息,请把我们数量一样多的动物放在一起休息,小朋友很轻松的完成了第二教学目标:相同数量的实物图片进行归类。在小朋友的操作中,“楼上的小动物和楼下的小动物的数量有没有一样多的?请小朋友找出来,用连线的好办法告诉大家。”做对了,请奖励一个红苹果。整个活动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参与。

反思:能引起孩子的喜爱、认同的教学具是吸引孩子的基本,以可爱鲜艳、夸张的小动物作为教学具,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让孩子掌握,还要有新颖有趣的环节和语言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让孩子们积极的去想、说、做。本活动以小动物找春天和小朋友游戏——休息——回家的故事情节串联起了三个学习目标。

第五周:双休假期

第六周:

星期三活动

(三)科学活动:《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在阅读中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爬山虎的叶,找出爬山虎叶子美的词语和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悟叶的美。

另外,我在教学设计中,对于教材挖得还不够。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只注重了动词的准确性,而忽视了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的赞美之情,情感目标制定还不够合理,导致整个教学过程语文味淡了许多。

星期五活动

(三)社会活动:《爬行运动会》教学反思

《动物的运动会》一课是单元的开篇,以组织动物运动会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和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观察、感知动物的运动,归纳它们的多种运动方式,针对这一目标主要设计了两大活动:

一、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

这一活动分为了两个层次:

1、观看各种动物的短片,以直观影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请孩子们思考两个问题:1.你都看到了什么动物?2.这些动物都采取了哪些运动方式?这一点给孩子们渗透了在观察的时候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同时通过“你在自然界中还了解哪些擅长(奔跑,跳跃,飞行,爬行,游泳)的动物的问题,注重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学生已有知识的积累和经验得以充分的表达。

2、学生模仿动物运动,实现学生作为科学学习主体的思想。这一过程我采用全班展示的方法,让模仿动物的学生,抓住动物运动的特点,请其它同学猜出他模仿的是什么动物,同学们能够准确的猜出,自然对他有了比较高的评价,胜过任何的奖励,以此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方式。

二、报名参加运动会

这一环节过课前学校运动会的引导,自然过渡到动物们举行的运动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让学生给动物们报名,延续课堂活跃气氛。通过给动物报名的游戏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前述学习内容的认知,在此老师指导学生思考:同一种动物是否擅长多种运动方式,进而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2、概括总结,让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通过“谁能夺冠,为什么?”的问题,激起学生们的探讨热情,逐步对动物的“跑、跳、游、飞、爬”等运动形式形成理性认知。

中1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表格,数量,变化

生活无时无刻在发生变化, 数学上也有很多的变化, 如数量的变化、位置的变化、图形的变化、图像的变化等, 学生对这些变化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尤其近几年中考数学中动态型问题频繁出现, 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找到数学中的数量、位置、图形、图像等变化并学会分析利用这些变化解决问题。其中, 数量变化是最直观、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一类。下面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1数量的变化 (1) 》教学设计为例, 阐述笔者是如何借助表格, 让学生感受并利用数学中的数量变化解决问题的。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可以用表格记录、表示变化的数量及变化规律 ;

2.能根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 探索数量变化的某些联系 ;

3.通过探索活动 ,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变化的数量关系 , 并体且这些变化的数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培养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数字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探索数量变化的某些联系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表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采用探究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两组生活中的照片, 一组是昆山正阳桥四十年前和现在的2张照片, 一组是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不同时期的几张生活照。让学生观看、对比、体会照片中的变化后引出课题, 并板书“§4.1数量的变化 (1) ”。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照片感受生活无时无刻在发生变化, 同样的, 数学上也有很多的变化, 如数量的变化、位置的变化、图形的变化、图像的变化等, 让学生知道本课学习最直观、最常见、最基础的———数量的变化, 引出课题。

(二) 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一段文字:某报报道:贺奶奶从1958年起, 连续46年记录了家里每天的花费, 每年年终还对收支情况进行结算, 以下是她家某些年份的收支情况:[1]

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说出46年来贺奶奶家的生活发生的变化吗?

让学生阅读后说出表格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数据代表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出结余越来越多, 贺奶奶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在同一个问题中, 往往有多个数量在变化着, 而且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变化与联系常用表格记录。同时, 和学生一起探讨出要知道一个数据的意义要分别看这个数据所在的行和所在的列, 把两者结合起来, 就是这个数据所表示的意义。告诉学生本课要和表格打交道, 要年会份读表格19, 5会8年用表19格79 , 年为下19面89的年教1学996做年好铺200垫0年。2004年

(三)读表格

本环节教师设计了2道用表格表示数据的题目, 让学生学会支从出表总格额 /中元读取798信. 26息并10加03.以91分1析927, . 从98而7解800决. 12问1题370。0. 18 26533. 78

题一:国内邮寄物品需付邮资如下表:

(1) 上表反映的是% %和% %之间的变化关系 ;

(2) 物4说品说质量上/ 克5表中00 <. 8r6n0≤、210 .2027、0 1< .m6≤04的0 8实40际 < m意≤9义6 0 ;1…0

(33) 6王. 邮4先资/生3元6邮. 48寄的306.物. 8 506品的36重. 91量. 20为365.1 7克8 , 13.他660. 需65付邮36….资65% 36%元. 63。36. 6

题二:某人在某天的一段时间体温统计数据如下:

水位变化/ m 0. 11 - 0. 03 - 0. 22 - 0. 24 - 0. 15 - 0. 09 0. 26 (1) 上表反映的是% %和% %之间的变化关系 , 它们有什么变化星关期系 ?一二三四 五六七

(2水) 当位变体化温/ m是03. 161. 78-℃0. , 03相 - 应0. 2的2时- 0间. 24是 -% 0 . 15 -% 时0. 0 , 9 120.时26的体温日期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是% %℃;

气表显示读数 (3) 4时到12时, 此人的最高温度24与9最低25温9度之27差0是%2 79 %℃。290 (单位日期15日16日17设:m3220 229 241计) 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年份意图:19读58懂年表1格97是9年用好198表9年格的19前96提年, 因20此00这年个2环004节年教天然气表显示读数师先让270 279 290收入总 (单学额位生 / :元m观3220 229 241 249 259) 察表格后思考表格中反映的是哪2个变化的量971. 20 1568. 30 4560. 44 15039. 31 30595. 12 42549. 36及它月们份之间的变一化月关系二。 月第一题三月教师让四学月生口五答月0 .80、六1.2月0、1.6支用0出的总实额际 / 元意义79 8. 26 1003. 91 1927. 98 7800. 12 13700. 18 26533. 78电度数月 , 旨在检验学生是否能读懂表格 , 还能为分段x份110一月1二80月三27月0四月35 6五月452六月552函数打好基础。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基本能找出同一问所题付中电变费用化y (电的元度数) 数量x 110及其关系3158, 0 2认识并4705读356懂表4格3 452 , 从表4格8 552中获取50有物品所质付量电/费克y价值的信息为 (用元) 表0 <格rn打≤2好0基35 2础0 < m45≤40 434 0 < m4≤8 60 50…。

(四) 用表格

本环节教师设计了3题, 旨在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中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间/ 时题一4 : 下表5是某水6库管理7人员记8录的一9周内水10位的变11化12温情/ ℃况 (正36数. 4表示36高. 48于警36.戒56水位36的. 9部分36., 7负8数36表. 6示5低36于. 6警5戒36水. 6位3 36. 61的部分) [1]

(1) 说出表格第二行数据的实际意义 ;

日 (期2) 指出哪15一日天的16水日位变17化日最1大8、日哪一19天日的水20位日变2化1最日小2。2日表显示读数

设邮计资意/ 元图 :本题0 .重80点是第1 (. 220) 小题 , 1教. 6 0师可在黑… 板上画出红色警戒线代表0水位, 然后请学生逐一将一周的水位用吸铁石放在黑板上制作出散点图表示出来, 并引导学生正时确间列/ 时式计算4水位5变化的6数值7 , 体会8后一天9的水10位与1前1一天1体的温水/ ℃位36. 4 36. 48 36. 56 36. 9 36. 78 36. 65 36. 65 36. 63 36.年份差值是1负958数年的1话979则年水1位98 9下年降了199 , 6正年数2 0的00话年水2 0位04上年升了。

收入总额题二/ 元971. 20 1568. 30 4560. 44 15039. 31 30595. 12 42549. 36星期:为估算一冬季取二暖一三个 月使四用天然五气的六情况, 七从11月15日支出总额 / 元798. 26 1003. 91 1927. 98 7800. 12 13700. 18 26533. 78水起位 , 变化小/ 强m连0.续11八天- 0.每03天 -晚0. 2上2十- 0点. 24记 -录0.天15然-气0. 0表9显0.示26的读数 (注:每晚十点后不再用天然气) , 如下表:

小强的妈妈买了一张360m3的天然气使用卡, 请你估算这间/ 时月4份5一月6二月7三月8四月9五月1 0六月11张卡够小强家使用一个月 (按30天计算) 吗? 为什么?

体温/ ℃教用电3师6度.引4数导x 3学6. 4生81 1理0 3解6. 5每61 8天0 3使6. 9用27天03 6然. 78气35的63 6数. 65量45并326估. 65算55一326.个63月36.使用所付天电然费气y (的元数) 量, 并板书35。45 43 48 50

设计意图星期 :一本题只需利用表格计算出二三 四五7天的天然气使用六七量, 就可作出判断。而7天的天然气使用量可先计算每天的使用水量位再变算化/ m 0. 11 - 0. 03 - 0. 22 - 0. 24 - 0. 15 - 0. 09 0. 267天的, 也可直接用22日的读数减去15日的读数即可。同时, 本题中表格中给出的虽是8天的天然气读数, 但只能算出日7期天的用量15, 日这也16是日个难17点日 , 体18现日了1理9日解表20格日中数21据日实2际2日意义的重要性。天然气表显示读数

259 270 279 290 (单位题:三m320 229 241 249 2) :下表记录了某市一居民1月到6月的电表读数 (注:每月最后一天记录读数) 及2月到6月的缴纳电费情况:

(1) 该居民二月到六月的用电量是% %度。

(2) 该市电费标准是每度% %元。

(3) 假设该居民用电x度, 所付电费y元, y与x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本题中的表格不同以上几题, 出现了三行, 难度加大。但由于有第2题的铺垫, 学生还是能独立完成。本题旨在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进行计算的同时, 还能出变化的数量之间的规律, 并把这种规律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从而学以致用。

(五 ) 列表格。

用10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生物园饲养小兔, 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最大? 请你用列表的方法解决。

学生自主探索、交流。

设计意图: 列表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课内容的升华, 也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因此本题旨在让学生体会列表格的两个步骤:1.确定变化的量;2.赋予变化的量合理的数值, 从而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六 ) 总结提升。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 数学上也存在很多变化, 我们可以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且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或变化规律, 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一 ) 层层深入 , 循序渐进 。

本课关键在于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或变化规律, 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读懂表格是前提, 会用表格是关键。故笔者在设计本课时, 采用了情境引入→说一说→读表格→用表格→列表格→总结提升的教学环节,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 来源生活 , 服务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实的情境才能吸引学生。因此, 本课一开始就以生活中两组变化的照片引入课题, 课堂气氛活跃。同时, 本课的例题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吸引了学生, 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服务生活的本质。

生活在变化, 数量也在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 我们知道可以用表格记录表示变化的数量, 并能根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或变化规律, 探索数量变化的某些联系, 培养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数字信息的能力, 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中1教学反思 篇3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2年级下册第3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生已学会辨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扩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辨认方向是学生后续学习“路线”“直角坐标”“极坐标”“力学”等内容的基础,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教材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我生长。本教材安排了认一认、试一试、练一练与实践活动4个部分的内容。我把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加工,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实践活动的空间。

学生分析:

郊区学生对很多建筑都不太了解,所以要准确地辨认出生活中不同方位的建筑物与平面图中的方位有较大的困难。所以,我用学生熟悉的学校作为中心,制作了平面简易图,这一具体鲜活的生活素材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并能用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并能用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学会“设身处地”地想问题(首先确定“参照物”),根据指定中心参照物熟练地找到其他方向的事物。并能变换参照物准确确定方向。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旧知复习。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课件出示:庆丰小学教学楼图片。)

生:我们的学校!

师:如果我们以庆丰小学为中心,钢厂、居家、玉米地、村委会分别位于庆丰小学的什么方向?(出示课件。)

…………

【评析:复习旧知,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学校入手,复习学过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为学生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2.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初步感知新方向。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庆丰村领导决定在学校周围再建设一些建筑物,这是建筑物的草图。(出示课件。)

师:你们想知道它们都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辨认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除了东、南、西、北这4个方向外,你还知道哪些方向,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知道东北是一个方向。因为我妈妈经常说我们东北冬天天气很冷,这大概是说黑龙江在中国的东北方向吧。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对,黑龙江的确在中国的东北方向,所以称我们是东北人。

生:我还知道西北,电视在播天气预报有时说西北风3级。

师:你更棒,能从电视节目中获取数学知识,大家回忆一下天气预报中还说过哪些方向?

生:西南、东北、东南。

师:了不起,了不起,从你们的发现中看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除了东、南、西、北这4个方向,还有西南、西北、东南、东北这4个方向。现在你再来看大屏幕,说一说邮局、移动通信、书店、卫生所在学校的那个方向?

生:卫生所在学校的东南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它在东和南的中间。

师:真聪明,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

师:老师考考你们,看谁反应最快。在东和南之间是什么方向?在东和北之间是什么方向?西南在谁和谁之间?西北在谁和谁之间?

师:还有谁想说一说其他建筑物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生:移动通信在学校的西北面。

生:书店在学校的西南面。

生:邮局在学校的东北面。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东、南、西、北,还通过努力自己认识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4个新的方向。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桌再互相说说即将建成的新的建筑物都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评析: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与新知的连接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制作方向板

1.动手操作。

师:我们来比赛,给你一个方向,你能不能很快地找出其他的7个方向,把它贴在方向板上,看谁的动作最快。

(教师组织学生拿出课前发的标有北面的空白方向板和8个方向的词卡,让学生试着找一找、贴一贴。)

2.成果展示。

师:把几个同学的方向板贴在黑板上,请大家对这几名同学成果进行评价。

…………

师:说说你自己做得怎么样,还需要怎么改进。

…………

【评析:将学生脑海中模糊的方向,通过制作方向板抽象到纸上,能看、能记、能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从而实现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三、辨认方向

1.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师:如果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连一个方向都不知道,同学们会怎么办?

生:可以向当地的人求助。

生:可以看太阳所在的方向。如果是早上,太阳所在方向是东面;如果是傍晚,太阳所在方向是西。

生:我在书上还看到过这样的知识,可以观察树木,长得茂密的一面是南面。

生:可以利用指南针帮助我们……

师:同学们真棒,遇到问题就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且办法还真不少。

2.根据一个方向辨认教室的其他方向。

师:大家试试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能辨认出教室的8个方向吗?(每个学生都在尝试辨认。)

师:大家一起说黑板位于教室中心的什么方向。

生:东方。太阳每天都从那边升起。

师:现在知道了一个方向,其他的方向同学们能说出来吗?和你的同桌试一试,如果有困难你们可以利用方向板来帮忙。

(小组内探究学习。)

3.小游戏。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和你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个关于方向的游戏,好吗?

师:全班分成8组,每4人一组(前后桌4人一组),到操场时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排,老师先站好(中心位置),各小组同学分别站在8个不同的方向。在操场上要听从老师的指挥,看那小组表现最棒。按照下图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析:2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在教室中进行的。由室内到室外不仅空间有变化,周围事物也变化了,学生好奇感较强,如果不在教室分配好,要求到位,到操场就很难顺利进行活动。】

师:我们面向操场,操场在我们的哪一面?(确立北面,把事先做好的大方向板北面和实际方向对准。)游戏开始。

师:我来说你来做,在老师南边的同学拍拍手,在老师西边的同学跺跺脚,在老师东边的同学敬个礼,在老师北边的同学点点头。增加难度了,在老师东南边的同学举左手,在老师东北边的同学请跳一跳,在老师西南边的同学请蹲下,在老师西北边的同学请拍拍肩。

师:(指第7组同学)老师在他们的哪一面?

师:(指第3组同学)老师在他们的哪一面?

…………

师:为什么同样是老师,一会儿在第3组同学的西南面,一会儿又在第7小组的东北面呢?

生:因为每一次的中心不同,第一次是以第7组同学为中心,第二次是以第3组同学为中心,所以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真是能干,善于琢磨、善于总结,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师:在观察和判断方向的时候,我们都要先确定是以什么为中心。

师:再进行一次游戏,请各小组按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下一个位置,指一名同学到中间重复上面的游戏。

师:玩了两次,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小结:在观察和判断方向时,我们首先要确定以什么为中心,确定的中心不同,相对的物体的方向就不一样了。

【评析: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提问,引发知识矛盾点,让学生充分地探讨,最终得到结论。给学生再次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再次经历思考、判断、调整、校正的过程。】

师:大家面向教学楼站好,教学楼在我们的哪一面?(北面。)如果以教学楼为中心,你能说说操场上各个方向都有什么吗?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随便走走找到一处建筑物说说在教学楼的哪一面。(校园内有篮球架、单双杠、宣传栏、大门等。)

(生汇报,其他做评判员。)

【评析:变换不同的参照物,让学生充分体会物体方向的相对性,再一次经历从抽象到的具体过程。】

4.形象感知,物形结合。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如果让你把大门、单双杠、篮球架、宣传栏教学楼放在方向板上,你能准确地找到他们的位置吗?谁想给大家一点提示?

生:我想提示大家应先确定以谁为中心,再找其他方向的建筑物。

师:谢谢你,这也是我要提醒大家的。

…………

四、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一张学校未来规划图。校园的各个方向有什么,画下来,比一比谁设计的更合理、更美丽、更有创意性。课后去完成,有信心吗?

五、总结

师:这节课老师很开心,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知,在合作中探究新知,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新知,在交流中总结新知。每个同学都很棒,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了3个方面:

一、关注已有知识,创造性运用教材

由于教材第22页的“认一认”出示的是某街区的平面地图,少年宫、图书馆等建筑物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并没有循规蹈矩,把教学内容逐一呈现出来,而是进行了大胆地改编。我先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复习4个基本方向到探究另外4个新方向,再感知生活中的这8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绘制方向板,从而引领学生完成了从生活中辨认方向到平面地图中辨认方向的抽象过程。然后,再进行辨认方向的训练。这样能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注重低年级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知,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充满丰富思考的数学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设悬念——辨方向——小游戏——自由探究。如:1.在教室里指认方向,说一说自己不同方向上的同学。2.绘制方向板,在校园内辨认方向。3.绘制学校平面图等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去体验、感受、思考,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实现认知的自我生长。

三、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经历学习全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由于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安排时间活动比较费时间,致使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再上新台阶。

评析:

在“活动中探究,在生活中运用”是本节课的基本表现形式。教师能积极地创造适合操作的学习环境,设置适合探究的学习问题,选择适合运用的学习形式来体现。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知的环境学校入手,复习旧知,设置悬念“除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以外,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说过哪些新的方向”,自然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在陌生的地方靠什么辨认方向?”学生通过探讨得出了多种方法:利用指南针,请教别人,观察树木、太阳等,这些探讨解决了学生在生活中很多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让大家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办法。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确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1)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的8个方向;(2)到操场感受8个方向,扩大学生的视野;(3)自制学校地图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围绕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的活动,效果好。

2.体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知识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引发思考、判断、争论,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由此,知识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并不感到陌生、难记,因为这都融于他们的生活,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比如实践活动二:在操场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以“多个人为中心,变换参照物”的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获得对方向的体验。

3.注重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2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都是在教室中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由室内到室外不仅空间有变化,周围事物也变化了,学生好奇感较强,如果不在教室分配好,要求到位,到操场就很难顺利进行活动。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活动实效性,教师作充分的准备工作,班级共有32名学生,马老师把他们分成了8个小组,以“老师”为中心,在操场的8个方位分别设置了8个小组。要求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这为今后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教师注重评价多元化。

教师在评价上体现了多元化:即评价方式多元化。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把几个同学的方向板贴在黑板上,请大家对这几名同学成果进行评价。“说说你自己做得怎么样,还需要怎么改进。”简单的两句话包含了师生间的评价、生生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评价语言多元化;你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你更棒,能从电视节目中获取数学知识,了不起,了不起……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无不促进学生再次思考的信心。从对知识的启发上,从学生的品格特点上,从学生的思维发展上,从调动学习积极性上,都蕴涵着教师的启迪、鼓励、鞭策……尤其最后的总结颇具特色,不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同时提出了希望,以掌声结束,恰到好处。

中1教学反思 篇4

情境引入,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设计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难点时是这样做的,创设情境,自我介绍后引出新句子:

T:I’m Miss Wang. I’m from China. Where are you from?(如果学生不明白)引导学生回答:I’m from…

如此与几个学生交流之后,学生对新句子有了初步的感知,板书,带读,将“where” “from”作为重点领读,“where”是生词,发音对他们有难度,准确地掌握发音位置不容忽视。通过看口型、听音模仿后,使学生准确朗读这个句子,通过设计“师问生答”“生问师答” “生生问答”等形式练习,加深印象,使学生自然感知并接受了这个句子。将之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我与两个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说明情境:

T:Now it’s thre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We met in the school.S1 introduce S2 to me. Now listen to us carefully, can you act like us?( 加以汉语说明)

学生在熟悉情境后组内练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运用语言、表现自己的机会。一节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读出并熟练运用本课时对话内容。但也有小部分同学老师领读能准确读出,自己读有一定困难,距熟练运用更有一定差距。

教学不足:

在领读“Where are you from?”时,部分学生检查不是很到位,有个别学生仍不能准确读出,以致于练习、运用环节个别学生感觉有难度。

学生分组练习时,确实每个学生都有了练习的机会,但是老师能关注到的,能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的也只能是个别小组。

改进措施:

在新授过程中,面向全体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后进生,使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新内容。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除了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外,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运用语言。

想表演对话,课上没得到机会展示的可随时找老师。另外,每节课前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

★ 在同学家作文

★ 六年级同学去海边的感受日记

★ 在情境中感受语言--Unit 1 (B) Let’s talk教学反思

★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推敲 教学反思1 篇5

教学反思

解放路小学 张必龙

课文是关于“推敲”一词来历的典故。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地冲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问促读,自主诵读。

在简单的复习导入课题之后,我便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不巧(),贾岛()写下了()这首诗。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是:

一、();

二、()。

这样让学生自主诵读故事,在整体感知故事的基础上,仔细研读故事内容。

二、抓住关键语句,品读感悟

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拜访”一词。让学生通过朗读下面的两句话,抓住“找了好久”、“才摸到”、“沉睡”等词,感悟贾岛对李凝的尊重之情以及诚意,同时感悟出两人的友谊非同一般。再请学生联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能感受到它们是相通的。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贾岛为了诗中的一个字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我让学生根据“想起、觉得、不够妥帖、或许、更恰当些”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

三、创设情境,以演促悟,注重口语训练。

学习贾岛专心推敲诗句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出表现贾岛认真推敲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指名一大胆的男生进行即兴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长安街百姓的角色。同时组织学生评议表演,指出优缺点,力求让表演入情入境。表演中,学生大笑,心情充分放松。时机成熟,我做起了采访者:“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在笑什么呀?”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说出了笑的原因。当学完下一个自然段时,再问:“各位,现在,你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还觉得贾岛可笑么?为什么?”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的交际氛围,就能使学生进入逼真的教学情境,他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表达也就灵动起来。

四、深入浅出,渗透知识点

文章有一个知识点是关于“反衬”手法的运用。韩愈认为用“敲”好的第二个理由是“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我问学生为什么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生心中有数,但说不出来。我便问学生:“文中还有这样的用法吗?”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思索起来,然后集体讨论出:1.“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而“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2.韩愈出场,“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3.韩愈见贾岛冲撞自己的仪仗队质问他,后来知道原因后,也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我见学生已经理解“反衬”的用法,时机也成熟,便相机点拨:“古人很讲究字韵,“推”(tuī)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ɑo”,当然后者读起来要响亮些。月夜的“宁静”是无声的,而“敲”字读得响亮,用有声衬托无声,这叫反衬,更显环境的安静。

五、拓展延伸,学会推敲

我把课后第4题的练习适时地穿插到课堂中,从推敲文中的词语入手,教给学生推敲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学完课文,我还尝试让学生推敲王安石的“绿”字之妙。让学生比较“绿”与“到”、“过”、“入”等词,从而感觉到“绿”字写出了春风吹后江南水乡那生机勃勃的景象。

识字1教学反思 篇6

《识字1》教学反思

《识字1》一文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学生本身对春节、中秋这两个节日比较熟悉,我想上好这篇课文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学生身边的资源可以好好开发。在教学前,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用简单的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个组介绍一个节日,其他组作补充。介绍春节时,孩子们讲了“年”的传说,很多春节的习俗,其中年夜饭吃的食物也很有讲究,让我也大开眼界,比如:“鱼”表示年年有余,“年糕”表示步步高升,“菜头”表示好彩头„„在介绍节日的时候,孩子们还收集到了有关这个节日的古诗,如:《元日》、《清明》、《静夜思》。孩子们在这堂课上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词语,更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我觉得学语文书本只是一个引子,我们要借书本引领孩子走向一个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中1教学反思 篇7

然而, 无论选用哪个版本的教材, 学生通过学习“方程”这一单元后都很难形成主动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在做作业、习题的时候经常会习惯性地询问教师是否需要运用方程解题, 在他们心目中方程并没有成为一种首选的方法, 用方程解答仅仅是因为题目或者教师的要求而迫于无奈的选择。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领悟到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式的真谛所在。因此在设计与执教“实际问题与方程 (1) ”一课时, 笔者尝试换种思路教学“方程”。

【教学案例】

一、寻找本质, 初步体会方程思维的特点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爸爸今年45岁, 比小红大30岁, 小红今年多少岁? (学生独立解决, 并说想法)

教师隐去问题, 出示:爸爸今年45岁, 比小红大30岁。

师:爸爸和小红的年龄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爸爸比小红大了30岁。

师:对,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达小红和爸爸两人的年龄关系吗?

师:这三个式子都能表示小红和爸爸的年龄关系, 哪个关系式最直接明白?

生:我认为第1个, 直接就是“爸爸的年龄-小红的年龄=相差的30岁”。

生:我觉得第2个也行, 就是“小红的年龄+爸爸大的30岁=爸爸的年龄”。

师:你们认为呢? (学生也表示认同) 比较一下, 第3个相对不直接点, 是吗?

师:通过解这个方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生:小红今年多少岁?

教师小结:是的, 刚才我们并没有解决问题, 就是用式子表示小红和爸爸的年龄关系, 自然就得到了方程。而通过解这个方程, 恰好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对吗?这就是方程的奥秘所在。

【设计意图】学生在用算术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时, 他们往往会根据问题, 马上条件反射地依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来进行思考, 从而解决问题。而方程思维的关键是先用语言表达相等关系, 然后将语言表达抽象出数学符号, 形成方程。因此方程并非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 而是为了表达某种关系而产生, 而产生的方程恰好能解决某个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过程, 教学从“有问题”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一般学生都是用算术方法) 到“没有问题” (让学生用最直接明白的式子来表达数量关系) ,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算术方法是将思维直接引向问题的解决, 而方程则是顺着题意表达数量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方程, 从而给学生解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不用围绕问题找信息、想算式, 只需顺着题意来表达数量关系, 写出方程, 通过解方程, 恰好可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

二、建立模型, 进一步强化方程思维的特点

【片段一】

教师出示:小王有72张邮票, 是小红的3倍。请你用最直接、明白的式子来表示两者的数量关系。

学生呈现:72÷x=3或者3x=72。

继续提问:如果解这两个方程, 恰好可以解决哪个问题?

完整呈现:小王有72张邮票, 是小红的3倍。小红有多少张邮票?

教师出示:白猫钓了128条鱼, 白猫钓的鱼比花猫钓的少14条。用式子表示白猫和花猫钓鱼数量的关系。

继续提问:如果求这两个方程的解, 又可以解决哪个问题呢?

完整呈现:白猫钓了128条鱼, 白猫钓的鱼比花猫钓的少14条。花猫钓了多少条鱼?

小结:刚才我们为了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写出了相等关系的方程。而这些方程又恰好帮助我们解决了某个实际问题, 看来方程就是用来表达某种数量关系的。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是习惯了的算术方法。为了淡化这种条件反射, 进一步强化方程思维方式的特点, 特意在第二环节安排了两个强化练习, 让学生继续用数学式子来表达数量关系, 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方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表示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 这就是强化习得的过程, 努力在学生头脑中植入方程思想。

【片段二】

教师出示:女生有60人, 女生人数比男生的2倍多10人。请你用式子表示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关系。

学生呈现:2χ+10=60;60-2χ=10;60÷2-10=χ。

分别解读三个方程, 学生感悟到前面两个方程能够清楚明白地表示出男女生人数关系, 而第三个式子很费力地想求出男生的人数, 但通过画线段图分析发现还是错的。

提问:学到这里, 你对方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看来今天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不用围绕问题来想算式, 而是可以顺着题意, 表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方程思维优势在于:无论题目中的条件有多么复杂, 用方程解决问题只需要一个等量关系。无论什么问题, 一旦使用方程方法, 无需“步步为营地逼近问题”, 只要理顺题中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用字母代替未知量即可, 思维难度大大降低, 这个实际情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学生在分析这题的数量关系时, 尽管最初并没有问题, 但想到的还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 但对于究竟是“60+10”还是“60-10”, 又或是“60÷2-10”犹豫不决。而此时如果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 “男生人数×2+10人=女生人数”或者“女生人数-男生人数×2=10人”, 用数学符号来表达关系就自然产生方程。通过对比,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是需要逆向思考的, 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而方程思维则比较顺畅:只要用数学的式子表示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方程也随之产生, 通过解方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一个比较, 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方程的“好”, 这也是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三、尝试应用, 初步建立方程思想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实际问题, 你能解决吗? (见下图)

要求:先独立完成, 再交流;方程或算术方法都可以。然后规范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格式:

解:设小明去年身高x厘米。

答:小明去年身高145厘米。

【设计意图】结合上面两个环节, 应该说学生对方程思维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知, 对方程的“好”也有所体会。那么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格式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内容, 因此当学生对方程的“好”有所体会, 愿意接受这一形式后, 再告知其基本格式, 并提出相应要求, 也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方程”的问题, 同时也是检测学生能否初步建立方程思想的手段。

【课后反思】

史宁中教授曾经说过, 以往的方程教学设计思想的一个误区, 在于把思路搞反了:方程的教学本应该“先是进行生活中的提炼, 然后到数学表达, 到形式化的过程, 再到最终解决方程问题”, 而不是“先给出形式化的方程定义, 然后解形式化的方程, 最后再进行方程的应用”。本课的教学努力凸显的正是这一种思维模式。

1.植入并强化。如果把方程视作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那么学生喜欢算术方法也无可厚非, 因为方程和算术同样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更何况算术方法是习得已久的策略, 驾轻就熟。因此如果把方程视作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学生势必会习惯于算术方法而不采用方程。从某种程度上说, 方程仅仅是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两件等价的事情, 方程的“=”表示相等的关系, 而算术中的“=”是求得某个结果。因此教学中不是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 (学习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 而是关键让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符号把要说的事情 (即两件事情等价) 表达出来, 即形成方程。而这个方程恰好可以解决某个问题, 在头脑中植入方程思维方式, 继续再通过几个习题进行强化巩固。

2.比较并内化。方程的“解”“设”以及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烦琐常常令学生对方程敬而远之, 然而作为方程, 它具有化逆为顺、易想易列的特点, 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感受这一优势, 扫除学生心理障碍。简单的题目学生并不能感受到这一优势, 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女生有60人, 女生人数比男生的2倍多10人, 男生有多少人?”这一素材能充分体现方程思维优于算术方法;同时通过独立做课本“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尝试检测学生能否将方程思想有所内化。

在教学反思中研究教学 篇8

课前认为准备得很充分,看上几遍总觉得没什么可补充或可改动的,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随着学生的参与,许多“节外生枝”的情况不期而遇,每节课下来,反思教学过程,往往感到有那么些不如意的地方,需要进行改进。其实,设计一个好的教案不是很难,难在按照数学知识的发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好的教案变成好课。把教案和课堂有机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融合,依靠教学反思,来研究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学案例1:《合并同类项》一节(实习生上)

教师:(讲完同类项的概念并进行练习后,给出书上的引例:有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一个大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用代数式表示出了结果:8n+5n。怎么计算呢?)

学生:13n.

教师:对,我们计算8n+5n时,可以先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n就可以了。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8n+5n=(8+5)n=13n。

接着教师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练习题。通过练习,总结出了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找出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后面是大量的练习。)

结果,我从作业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x-f+5x-4f=(1+5)x-(1-4)f=6x+3f。自习课上,我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x-f+5x- 4f=x+(-f)+5x+(-4f)=(1+5)x+(-1-4)f=6x-5f,但是上述错误仍然屡禁不止。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来,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发现: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如果我们将它们的系数“拎”出来,在草稿纸上计算,即1+5=6,-1-4=-5,计算过程就可以直接写成x-f+5x-4f=6x-5f。学生易于理解,错误也少多了。

教学案例2:《去括号》一节(实习生上)

教师:(用小黑板给出书上的引例:用火柴搭正方形时,计算搭x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的根数的三种不同方法。)

学生思考说出答案:4+3(x-1),4x-(x-1),3x+1。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4+3(x-1)=4+3x-3=

3x+1;4x-(x-1)=4x+(-1)x+(-1)(-1)=4x-x+1=3x+1,发现这三个代数式是相等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变化,从而得出去括号法则。后面是练习。)

学生应用去括号法则对诸如:(1)4a-(a-3b),(2)a+(5a-3b)-(a-2b)等题目的练习,逐步地熟悉和掌握了法则。但后来发现对3x+1-2(4-x)这一类题目出现了多种错误,如3x+1-2(4-x)=3x+1-8-2x,3x+1-

2(4-x)=3x+1-8+x,3x+1-2(4-x)=3x+1-8-x,3x+1-2(4-x)=3x+1-8-2+x.

分析以上错误,才发现学生去括号时,存在的问题有:(1)不是忘了变号就是忘了乘以2,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很普遍。(2)2与x相乘不知道怎样表示,就像2a×3b不知道等于什么。这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呢?自习课上,对2a×3b等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后,把问题又回到了根本上:利用乘法分配律,3x+1-2(4-x)=3x+1+(-2)(4-x)=3x+1+(-8)+2x=3x+1-8+2x,但这样做显然“喧宾夺主”了,用它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去括号法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后来我认真思考一下,去括号应该是乘法分配律运用的另外一种形式(含有字母),是一种升华,而不能用它去“独当一面”,为什么不能继续发挥乘法分配律的优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呢?

于是,先复习用乘法分配律计算:3(-x+1),-2(4-x);有理数乘法:(-2)×4,(-3)×x,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题目直接用乘法分配律来去括号,结果错误就大大地减少了。

教学反思:反思这两个教学案例,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其一,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过程中。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较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但是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太少,几乎没有参与其中,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法则,去括号法则,都是学生在稍稍观察,未来得及弄明白时,老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学生,而不是通过引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去理解消化。所以,学生出现众多错误也是必然的。最后把练习运用法则当作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学生自然就变成了运算的机器,毫无情感价值观和发展可言了。其二,合并同类项运用了有理数加减运算,在省去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和不讲添括号的情况下,将同类项的各项系数“拎”出来进行有理数加减,不失为一种简便且易掌握的方法。去括号运算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效果显而易见。用这种“回归自然”抓本质的方法,既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方法:类比,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难且变化万千,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知结构加以优化,“帮新知识找到家”,学生会感到其乐无穷。其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它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开发和利用教材。所以,教学不能照搬书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学内容的实质,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一堂尽善尽美的课。但只要我们教师能不断地加强学习实践和反思,就会少一点“遗憾”,多一点“成功”。

上一篇:16挂职干部实习鉴定评语下一篇:管理制度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