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置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设置(精选8篇)

课堂设置 篇1

一、基本竞争机制:分组竞争。

1.一般把学生分为两组,强调集体意识;有组名(组名可以随时更换,但要有趣、有益)。2.分组直接呈现在黑板上,对两组表现优秀者及时进行加分、表扬,可以采取个人加分,也可以小组加分,或两者结合。积极回答问题并大致正确加1——3分;也可先提问题,抛出分值,吸引同学们思考作答,根据正确率给分(偶尔用);

3.分组竞争,分数多者为胜利,胜利的小组全组人员可获得STICKer的奖励,具体奖励数目根据情况而定,不可过多。

二、课堂游戏

课堂游戏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1.课堂游戏的设置,可以在课前,活跃气氛;可以贯穿在课堂中,把游戏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比如英语的拍卡片、石头剪刀布、高低音记单词、学句子等等,或是作文讲表达六要素(表情、语言、外貌、动作、心理、声音),设置情景九宫格,同学表演等。2.常用游戏:爱的抱抱、萝卜蹲、反口令、一块五毛、拍手回答……

三、教学服务 1.放学过关:放学前对每个同学进行过关检测,方式可多样,主要是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若放学不过关,即当场或课后再辅导学生。

2.电话教学:每周周一到周五抽时间给学生打电话,复习上节课知识,巩固知识(每个班都规定了电化教学的时间段的);与家长交流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学生主动给老师打电话复习的加2个sticker;根据电话教学情况给学生奖励2-5个sticker。3.微信教学

4.微信读书(语文)

课堂设置 篇2

一、根据文章教学的重点设问

设计提问首先必须要明确授课的重点,既不可使用在时间分配上的平均摊派式提问,更不可喧宾夺主,影响主要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画龙点睛的“睛”之所在,围绕中心展开提问。

例如,讲授《任弼时同志二三事》时,我就抓住了“围绕中心选材”这一重点。在设疑时,我抓住任弼时同志的“三怕”这个重点进行提问。我首先问学生:“任弼时同志有哪‘三怕’?”学生很容易就回答了出来。于是,我接着问学生:“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三怕’?”学生纷纷要求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便明确了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重要性,而且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围绕课文的重点去提问,能够使学生抓住学习重点去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这是每个教师都要注意的。但有时候,文章的重点不是单一的,文章的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思想重点、写法重点等等。所以,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学目的确定,多方面考虑,各重点有所兼顾,才不致于顾此失彼,影响整体教学。

二、根据文章的教学难点设问

教师如果要想每一节课都能成功,除了要抓住重点,还必须突破难点。

讲授一篇文章,要突破难点并非易事,然而只要你认识它,然后集中“火力”攻击它,难点并不难突破。

例如,初中课文《一件小事》这篇文章的难点是:“文章如何运用对比写法表现人物和中心”。根据这一难点,我首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老妇人摔倒后,我和车夫对她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现了我和车夫怎样的品质?”学生回答后,我归纳总结,然后继续追问:“我和车夫前后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回答后,我又作了归纳。随后,我又继续乘胜追击,问:“除了上述地方运用了对比写法,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对比的写法?这种对比写法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火力”攻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特别是对文章如何运用对比写法来表现人物和中心思想这一难点,感到豁然明朗,从而增长了更多的知识。

可见,围绕难点设疑是成功的教学。特级教师于漪同志曾说过:“只有在课前花功夫做课堂设计的巧匠,重点、难点巧作安排,才能切实废除繁冗、呆板的讲解,简单、机械的重复,才能改变千课一样,千篇一律的一式状况,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劲头。”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被难点所难,而要灵活多变,知难而进。

三、在文章的“妙”处设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文章的“妙”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的“王国”。文章的主题、线索、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的写作方法等,这些文章的关键处,都是课堂提问的“妙”处。

例如,教《变色龙》这一课时,我就是抓住了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去设问的。我首先问学生:“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多少次?他在什么情况下变的?”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发言。我归纳学生的回答后接着问:“奥楚蔑洛夫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原因促使他的性格一变再变?”这样抓住关键地方,步步引领,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地设问,学生不仅看到了“变色龙”的性格特征,而且进一步认识到了作者刻画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处设问

课堂设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旧知识,可以巩固旧的神经联系,而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又会形成新的神经联系。

例如,教《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深化对文章标题中“说”字的理解,我在讲课时让学生说出所有学过的、标题有“说”字的文章来。学生回答有《爱莲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等。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对它们进行了归类、比较。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而且通过联系比较,使学生从中摸出了规律。

又如,有些字词在不同的课文里出现时,它们的读音、意义可能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出现最多。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把这些字词的不同读音、意义或形体特征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透。

五、根据课文练习思考题设问

课文练习思考题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联系课文教学目的设计的,是学生预习课文、巩固知识的依据,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在思考题、练习题涉及点处设问是非常有必要的。

设置悬念 激活化学课堂 篇3

【关键词】设置;悬念;激活;化学课堂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活其思维。所以说,“悬念”切入是课堂教学切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没有涟漪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产生吸引力。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借鉴文学创作的做法,设置教学悬念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导入灵活,激发好奇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尚未集中,教师要做好导引员,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走入课堂。

导语可采用旧知复习导入、情境导入、热点切入、纠错导入等方法。但必须简明扼要,同时注意设疑激趣、启发诱导,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满江的人船怎么成了一堆灰呢?它的质量为什么减少了呢?而铁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在化学变化中存在着什么秘密吗?”短短几句话,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听起课来格外认真,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为了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关联,可以通过典型材料体现线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找知识关联中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解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引用合适的材料,进行符合学科基本规范的推导,既重视思维过程,又重视“证据”运用,使学生在问题的解释、回答中获得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化学的理解与认识;以此为基点改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可以使师生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突出重点,探究有度

于重点处设置悬念,可以从中筛选出适合教学内容的悬念在教学中使用,更主要的是我们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行设计悬念。有经验的教师在悬念的设置上是十分出色的,他们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片面性以及常犯错误的地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满以为是“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然后用事实(或实验或推理)让学生恍然大悟,从中悟出道理,给学生造成深刻的印象,甚至永生难忘。例如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表时,我是如此引情导趣的: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惑或悬念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学生望而生威,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三、守实求变,妙用“悬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化学奇趣等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求“变”,在如:在学习CO2之前,先放映动画,声情并茂讲述“死狗洞”的故事;在教学《光的折射》时,播放“海市蜃楼”录像,学习磁的知识时,演示用细铁丝折成的蝴蝶在黑板上翩翩起舞……通过这些情境画面,学生的情绪、目的动机、兴趣爱好随之产生,伴随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股自觉的强大内驱力,诱导学生去追根寻源,迫切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既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教学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

四、“悬念”留尾,余犹未尽

留“尾”指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面的新课留下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课堂临近结束,教师对当堂内容做一画龙点睛式小结,并寻找与下节课的联系点,巧设悬念,易于激发学生对下节课内容的探究,易于温故而知新,这样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激发学生去探索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兴趣。

课堂设置 篇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总结报告

吉油二中

张凤军

一、课题设置背景: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曼莫教授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起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活动中有内在的需要,我们的教学重点必须倾斜在让学生开口问,不是一味地听取,只有整个阅读活动是围绕学生发自内心想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时,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主体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主要概念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情境。

3、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4、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式学习,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图示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在同化和顺应的循环中实现知识建构。“情景”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2、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少年)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少年)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少年)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少年)本身的自我运动。

2、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3、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为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4、知识的动态相对论

教育不仅仅在于引导儿童(少年)习得共同知识,而且应当促进儿童(少年)发展极富个性的认知系统。儿童(少年)必须经过自己的真正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构建对课题的独特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并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认识不断深化,认知系统也不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鼓励并帮助儿童(少年)建立个性化的认知系统,而不是将学问的系统强加给学生。它尊重儿童(少年)有意识的、自然的智慧性探究,使儿童获得独具意义的知识,建立内在的认知系统,从而达到动态的个性统一

5、心理学理论:杜威说过:“思维是一种明智的学习方法,学校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这一职责。”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作,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三岁已相当发达。而中学生正好处在十三至十五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中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上的梳理和认识

课题中牵涉两个核心概念,首先是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问题情境。对于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认识可以说是各式各样,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盲目屈从于某个理论解释,而是通过实践去研究,去论证,得出我们自己的认识。

1、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经过认真梳理和筛选,对于自主学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识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意识。没有具体方法可以掌握,其能力的培养是意识的唤醒。

(2)品质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在训练中逐渐形成的,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品质的强化。

(3)过程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建构主义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他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单个学习片断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交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4)横纵论。

这种观点不是单个层面去看自主学习,而是从横、纵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概念,从横向看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从纵向看是指从学习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

经过印证,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定义更趋向于横纵论,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对问题情境的认识。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以往的问题情境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以下层面上:

1)手段代替定义。

许多观点从使用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定义,例如有些认为从课题质疑就是问题情境。这样就使问题情境的定义相对狭窄,定义的衡量功能也被弱化了。

(2)特性代替定义。

许多论述中对于问题情境的定义只是对其所带有的特性的总结,例如,有些观点认为问题情境就是要带有吸引性,还有的认为问题情境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性。这样的定义是单个特性被放大,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误区。

3)经验代替定义。

这样的情况多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教师让学生浏览过课文提出诸多问题,在其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确定为焦点问题,借此牵引学生整个学习行为。第二,教师从师者的高度提出一个问题,在学生中产生一个共鸣,让它成为研究中心。以上的过程被定义成 “问题情境”,而这个过程只是来自教师自己的经验。

经过查阅资料以及在实践中多次印证,我们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可以遵循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把握认知层次的原则。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主体而展开。把握认知层次就是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2、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独立面对问题,提出假设、衍生出问题,进而从已有知识出发思考解决策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3、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延伸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自主学习能力一样是过程性的,不是单一的片断教学,所以其作用具有延伸性,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心向,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基本策略。

1、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才更有价值,所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创设问题情境,更容易让学生的探索行为有所依托,可以找寻相关的生活实际来作为解决途径的方案。

2、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善于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所谓有利因素就是有利于催生学生有价值的问题的因素都可以利用,使问题情境建构在所有与学生学习起到催化、优化的因素之上。多渠道指的是教师不要拘泥于单向思维,受定式影响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3、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学科的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充满语文气息,区别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问题情境的营造。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至第二 阶段是打基础阶段,重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培养,达到熟练的程度。教师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问题导入求知情境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们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课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挖荠菜》这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是很多,不胜枚举。

(二)、故事导入问题情境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轶事往往会给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进入 问题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四)实验导入问题情境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五)诗词导入问题情境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比如:《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夜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日●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 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韩愈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感知朱自清的笔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春天景象呢。

(六)、生活导入问题情境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的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三、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借助图画再现问题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五.播放音乐渲染问题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语言描绘问题情境

前面所说的几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提问、资料收集、分析能力,集体协作和讨论能力,使之掌握语文问题情境阅读的方法,形成独具个性的、具有内在的独立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终成果并写出结题报告。

1、创设“合作”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课制宜地创设各种“合作”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境。

案例

1、:在学习《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学生创设了“合作朗读”的情境,学生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到“我”的纯真友善,珍惜友情。大人的自私狭隘,重财轻义,扭曲了的人性。

案例

2、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学生创设了“合作表演的情境”,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了一幕幕皇帝被骗的童话剧,他们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到处都是骗局,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骗子、骑士,都是说谎话的骗子。是一出讽刺性很强的闹剧和丑剧。

案例3:在学习《散步》一文时,学生创设了“合作探究”的情境,围绕在春天里一家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的故事,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对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体谅的精神。

案例4:在讲《最后一课》时,学生创设了“合作感受”的情境,分组品读感受上学路上,小弗朗士的淘气幼稚,最后一课上小弗朗士认识到学习的可贵和对老师的依恋,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韩麦尔的爱国情感。

2、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质疑——解疑的方式探究文本的机会较多,环环相扣的“问题”创设,不仅能使我们熟悉文本,理解文本,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

1、学习《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课时,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问题创设”。学生开始就提出了“鲁提侠为什么拳打镇关西”、“他怎样拳打镇关西”,阅读课文后,学生又提出“提侠为什么要在店里等几个时辰?”、“为什么不直接打镇关西,还要激怒他”等,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对文本研究更深入,也说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比老式的教学中的分析文章更能了解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3、创设“搜索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因为学生是有向上求知,搜索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就可使课堂化死水为波澜,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

1、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激发学习背诵古典诗歌的兴趣,为了陶冶情操,提高语言修养,学生设置了“古典诗歌情境”背诵比赛。其具体活动方案也不拘一格。把全班分成四个组:

第一组,背诵默写比赛。限定时间,看谁默写古典诗歌的数量多,错误少。

第二组:赛诗。每人背诵一首古诗,不得重复,不会罚唱一首歌,然后继续进行。

第三组:对诗。同学们先将准备好的名句、名联等的上下句写成纸条、注明出题人姓名,交给主持人,集中后,由主持人代替出题人发问,向同学们征求所需的上句或下句。答多者胜。

第四组:故事谜语。由主持人去搜集课上依次公布诗句(谜语)。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抢答谜底。

4、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现人物的形象美。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案例1:《木兰诗》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北方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人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剧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受到人格的熏陶。

另外,还运用了实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从课题入手、从课文内容、从课文表达、抓住关键等创设问题情境。具体做法不再累述。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产生的效益

一、本课题实验对象

初中三、四两个班,并且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对比。每个班的学生又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对比

二、本课题实验取得成果

1.创立了具有本班特色,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课程模式,具体分为:

(1)创设学生心理安全情境,让学生敢问

①创设宽松氛围;②开放提问时空;③尊重学生劳动。

(2)创设学生主体情境,让学生会问

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3)创设新颖学习情境,让学生善问

①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②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③让学生在创新中发现问题。

2.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业务水平提高。

由于语文组有统一的教研课题,较系统的操作模式和研究努力方向,且运用于各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并能较好地开发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互相听课,讲评,探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教师成长周期大大缩短。我本人的业务能力相应的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3.促进了我科研能力的提高。

本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我研究水平的提高,以理论为指导,从课堂教学中找素材,善总结勤反思,集思广益,撰写心得体会、教学论文成为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课程实施后,语文教研组提出每一阶段教研课,都要有一个研讨主题,都要形成一篇可供发表的论文。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两年来,发表在吉林教育论文1篇,并在教育处的油区教育上即将刊登论文一篇。

4.促进了学生语文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

实验结果显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力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善于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平等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5.促进了学生语文竞赛成绩大幅度提高。

实验结果显示,由于教师采用“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大为改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语文的阅读能力、思维的思辨能力、提出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得到提高,使得一大批学生能够独立快速的阅读课文。两年来,在同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成绩都有了大面积的提高。在2007年“圣陶杯”语文征文大赛中成绩优异。

三、课题研究体会与前景展望

1.关于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设置

实验表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确实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情境的设置要符合一个原则,即课堂情境设置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知识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为原则。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②情境的设置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它们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相联系;③情境的设置应与时俱进,具有透视最新时代气息的特点;④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教学,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可以是造成新授内容的悬念,也可以寻找新知生长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又可缩小思维跨度,减小认知差;⑤创造情境并不等于所说的导入新课,只能说创设情境能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⑥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⑦创设情境切忌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切忌喧宾夺主。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来讲:①教师专业领域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②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③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④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要养成设置情境的习惯。

2.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得到了社会与学生的公认,很长时间以来,学生总认为教师讲的是对的,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削弱。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排除学生对教师、课本的迷信心理,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从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者和引路人。对于教师而言,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探讨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脱离实际,但也值得表达探讨,与他人分享。问题意识不是靠传授,而是靠教师有意识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自主地参与观察、比较、尝试、判断、分析、思考等活动来培养。这涉及到的面和方法很广,创设情境仅是一个有效途径而已,还需要各方面配合、培养才能使问题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3.关于课题情景展望

课堂设置 篇5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生物课堂散发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全新的魅力。

一、说故事,引情境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小趣闻,或喜闻乐见的事情,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成效斐然。比如《输血与血型》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身受重伤,被送往前线医院抢救过程中,需要输血,他手下的士兵都要为其献血,可是经检验后,都不合格。最后由O型血的护士田雨主动为其献血,挽救了李云龙的生命。在输血前为什么要验血?为什么李云龙只能接受O型血人的输血?再比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节课可以以这样的故事开始:曾经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失明了。有一天,他问他的妈妈太阳是什么样的。妈妈说,太阳有一个金色的圆盘,圆盘外是红色的火焰。男孩问道:“红色是什么样的呢?”妈妈无语凝噎。是啊,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主要是通过眼、耳、舌以及皮肤中的各种感觉,但失明的人却看不到外界的世界。

事实上,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中,充满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一些生物学家的奇闻逸事,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能够穿插一些类似的小故事,不但增加了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现生活,造情境

生物这门学科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可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而不知其原因的现象。在阐释现象中,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比如在讲到《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课时,可以这样开始:护士在给病人打吊瓶时,总是用橡皮管扎住病人的前臂,这时就可以看到手上的“青筋”凸现出来,护士把针扎入这些“青筋”内,看到针里有血液后,就会马上把橡皮管

松开,药液就会随血液一起进入到“青筋”内。这些“青筋”是什么呢?为什么打吊瓶要从这些“青筋”里扎针呢?再比如:《神经系统的组成》这节课的导入: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立即反应:有蚊子!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拍手“啪”的一声把它打死。你知道这一系列动作是靠什么系统完成的吗?比如在给学生讲到“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类营养物质”时,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包加牛奶是我们经常食用的早餐,并且也是公认的非常有营养的早餐,有的人是先吃几口面包,再喝几口牛奶,而有的则是先喝牛奶,再吃面包,到底是哪一种方式更加合理科学呢?面对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生活化的问题,学生来了兴趣,大家纷纷在下面讨论了起来,有的说先喝牛奶比较好,有的则认为先吃面包更科学,大家争论不休。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争论,才使得学生迅速地进入到一个学习的状态。

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三、设问题,创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成为思维活动的起点。这是因为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会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并且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思维活动的目的性、逻辑性等都会更加明确化,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给学生讲到《光与光合作用》时,一开始的问题探讨中,给学生讲授了有关“蔬菜大棚中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照射”的问题,并借由这一问题引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照射蔬菜大棚用的是红光或者蓝紫光,而不采用其他颜色的光进行照射?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光合作用有没有什么联系?再比如在讲到《激素调节》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大家可能都见过身材矮小的人,有些这样的人我们发现他说话办事智力正常,有些却智力低下。为什么同是身材矮小,有的智力正常,有的却智力低下呢?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事实上,这几个问题正是很多学生心中所想的疑问。为了寻找答案,学生纷纷打开课本,互相讨论,从而顺利地进入到一个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情绪中。这样,通过几个问题的铺垫,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做实验,拟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与理论讲解相比,实验手段下的生物知识往往显得更加生动直观,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不仅如此,在实施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出一系列的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因此,以实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常用的方式之一。在生物课堂上,通过做实验可以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为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电脑设置密码怎么设置 篇6

工具/原料

电脑

XP系统

win7系统

XP系统设置方法

点击左下角开始,选择控制面板!(有的可以右击我的电脑)

然后在选择用户账户

一般没有设置密码的需要设置administrative的管理员密码!也可以创建新的账户

然后在选择创建密码

然后输入你要设置的密码

最后点击创建密码。密码就设置成功了。

1.电脑开机密码怎么设置_电脑开机密码的设置

2.电脑怎么设置开机密码

3.电脑开机密码怎么设置

4.电脑怎么设置开机密码?

5.电脑怎么设置密码开机

6.xp电脑密码怎么设置

7.电脑怎么锁屏设置密码

8.电脑共享怎么设置密码

9.dell电脑怎么设置密码

合理设置游戏,激活科学课堂 篇7

一、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

1. 以学生年龄为前提, 确保游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

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感兴趣;并且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能令学生广泛参与。如果游戏过于复杂或难于操作, 那么就会大大打击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同时也阻碍了教学的有效开展。

2. 以教材为指导依据, 有的放矢地开展游戏

粤教版科学教材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紧扣《科学课程标准》, 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和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 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 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 掌握科学的方法, 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然而, 在科学教学中, 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有时会在课堂上刻意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没有紧密联系的游戏。结果, 一节课下来, 学生在乱哄哄的游戏中收获甚微。这样一来, 游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 必须以教材为指导依据, 有的放矢地开展游戏, 不能纯粹为了玩耍而开展游戏。

3. 以探究科学现象为目的, 从“玩”中悟出科学道理

科学游戏必须具有探究性,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让玩为学服务、以学引领玩, 最终做到既让学生“玩”得开心, 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发现、分析和操作能力, 并从“玩”中悟出科学道理。

例如, 在《看不见的空气》一课中, 笔者在导入新课环节中设置了一个游戏:表演魔术“搞怪的空气”。先把漏斗放在一个空的透明的饮料瓶口, 然后用胶带粘住漏斗和瓶口, 使它们之间没有空隙, 再把水倒进漏斗里。做完游戏后, 让学生观察出现的结果:水留在漏斗里, 没有流进饮料瓶里。接着, 让学生猜一猜, “这是谁在作怪?”随后, 笔者揭示答案:其实这是空气在作怪。“空”的饮料瓶子里充满了空气, 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 所以使得漏斗里的水无法流进去。最后, 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空气占据了瓶子, 那你能看得见瓶子里的空气吗?就这样, 笔者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魔术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作出各式各样的猜测。答案一揭晓, 就激起了他们对空气的探究欲望。

4. 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为目标, 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资源的不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学游戏, 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游戏类型主要有三种:猜想类、观察类和实验操作类。

例如, 在教学《物体与材料》一课时,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猜想类游戏。在课前把准备好的不同材料装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 让学生把手伸进袋子, 通过触摸, 猜一猜所摸到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猜一猜”的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所以学生在该游戏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乐于通过仔细地触摸和详细分析来认识不同特征、不同材料的物品, 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又如, 在教学《壁虎与小猫》一课时,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观察类游戏。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标本, 了解壁虎与小猫这两种动物的外形。再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观察壁虎和小猫的运动方式, 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从而得出结论:壁虎是爬行类动物, 小猫是哺乳类动物。最后, 出示多种动物图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仔细地观察壁虎和小猫的外形, 明确地区分其运动方式的不同, 从而较好地区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并能归纳出这两类动物的一般特征, 进而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还如, 在教学《红番茄》一课时, 在研究番茄的果实这一环节, 笔者开展了实验操作类的游戏。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和闻一闻。再让学生切开番茄的果实, 观察果实的纵切面和横切面。最后, 说说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后, 许多学生表示虽然对番茄的果实很熟悉, 但是通过切开番茄果实, 对纵切面和横切面进行认真观察, 才真正了解其果实的结构,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二、科学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活动要突出科学性, 这是与其他游戏的根本区别。在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之前, 教师先要充分理解教材, 明确游戏的教学目标;在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地传授科学知识, 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性认识获得科学知识。

以《看不见的空气》一课为例, 谈谈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的策略。

1. 游戏活动的材料准备要适用、充分

游戏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适用、充分, 直接决定了游戏的成败。材料可以分教具和学具两方面。

《看不见的空气》一课需要准备:教具包括课件、空饮料瓶、漏斗、玻璃杯、水和实验表格;学具包括小风车、空塑料瓶子和扇子各一个, 多种形状的气球和塑料袋 (保鲜袋) 数个。以上材料缺一不可。

2. 游戏活动的操作要求应明确、规范

要保证每一个游戏活动能够有秩序地进行, 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必须要制定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 包括实验步骤、小组分工等。

游戏一:找空气。

实验操作要求:

(1) 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2) 可参照课本第45页中的办法, 也可以小组合作设计出自己的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3) 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找空气的方法。

游戏二:捕捉空气。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和牙签。

实验操作要求:

(1) 以小组的形式使用以上材料进行实验;

(2) 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有什么感觉;

(3) 捏一捏, 再放松有什么现象;

(4) 刺穿塑料袋, 手放在洞口有什么感觉;

(5) 组长把大家所观察的结果填在实验表中 (见表1) ;

(6) 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游戏三:空气有重量吗?

实验材料:一把尺子、胶带、四根细绳和两个气球。

实验操作要求:

(1) 将细绳绑在尺子中央;

(2) 用细绳把气球绑好, 吊在尺子的两端, 使它与中间的距离相等, 让尺子保持平衡;

(3) 取下一个气球并吹胀, 然后用细绳绑起来不让它漏气;

(4) 把吹好的气球重新绑好吊在尺子上;

(5) 小组之间讨论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总之, 在游戏活动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下, 学生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游戏, 并在游戏中收获科学知识。

3. 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在科学游戏活动中, 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是袖手旁观, 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引导, 以保证游戏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例如, 在《空气在哪里?》这个游戏中, 笔者提问:同学们,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请你们用手摸一摸周围的空气, 能不能摸到?学生纷纷回答笔者的问题。随后, 笔者说:空气, 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它确实存在呢?让我们动手找找空气在哪儿。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快!最终, 在教师的指引下, 学生有目的地动手实验, 一步一步地揭开了空气的神秘面纱。

三、以游戏形式将科学延伸至生活

课后, 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有趣的科学游戏作为学生的周末作业, 将科学知识从课堂延伸至生活。

例如:在教学《清清的水》后, 布置以下的作业:

(1) 问题的提出:有时候, 打开水龙头, 出来的自来水浑浊不清, 让人头疼, 怎么办?

(2) 你需要准备:一杯不干净的水和磨碎的明矾末。

(3) 实验操作步骤:把明矾末放在水杯里搅拌几下;观察发生的现象。

设置有效目标达到高效课堂 篇8

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得到学生认同

要使所设置的目标起到充分的作用,必须有对目标完全的接受和认同,即全身心地投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投入的程度越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学生认为所定的目标是现实的、有价值的,那么目标难度和操作表现的关系可能是线性的:目标越难,操作表现就越好。如果学生认为所定的目标不能够实现,不能接受,那么,目标难度和操作表现的关系也可能是线性的:目标越难,操作便越差。如果教师设置的目标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只是教师自己的想法,往往会使一些难达到目标的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长时间达不到目标就会慢慢失去信心而放弃练习。如果师生共同完成目标的制订,不仅可以尊重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体意愿,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兼顾个体差异

在设置目标时,教师对学生能力、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恰当评价和判断,是设置成功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从学生现有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在远度、高度、时间、次数等方面设置不同层次的、通过努力能够达标的目标。比如,安排总量20次的引体向上练习,对力量好、体重较轻的学生要求2~3组完成,并要求运动标准;对力量中等、体重较轻的学生要求4~5组完成,尽量做到动作标准;对力量较弱、体重较轻的学生,以及力量一般、体重较重的学生要求5-6组完成;其余力量较差的学生和体重过重的学生,安排帮助下腿部借力等方式尽量完成任务就可以等等。这种目标是动态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随着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的提高,目标也可适当提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一个“可及”的目标,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个体的活动动机,从而提高目标本身对个体的吸引力。这种目标为学生的不断完善自我提供了外在的强化物,使学生不遗余力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突出短期目标

成功就是目标的实现。长期目标能够引导行动的自觉和坚持不懈,但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更有效,对人的行动更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如参加耐久跑练习的九年级学生,“我争取在体育课中取得满分的成绩”这就是长期目标;“我争取每一次跑的练习超越几个同学,甚至每一圈跑的练习中追上一名同学”这就是短期目标。学生每实现一个短期目标时,就能直截了当地、较快较明显地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进步的因果关系,并产生不断克服困难已达到下一个目标的欲望和动机。

四、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凸显具体可测

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是精确目标,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加以描述、记录的目标,即可以用时间、举例和重量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它对于激发动机最有效。

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明确有效地追求成功的行为,还有助于目标的评价,有助于定量化、定性化等检验是否达到目标,特别是对运动动机和运动水平低的学生,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尤为重要。反之,“再跳远点”“尽最大努力”等这些模糊的不可测的目标很难起到促进动机的作用,不利于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许多实验也证实,设置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会比仅仅设置一般性目标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并导致更好的成绩。

五、课堂教学目标要在实施中注意公开和反馈

将目标公开,有利于同伴间的监督,促使学生向目标制订努力,这是从外部对动机的激发。例如,在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中,教师先让学生报出自己的目前次数和本课时的目标次数,然后将水平及目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练习,互相监督、互相鼓励,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竞争意识。

进行目标反馈,把学生完成目标的程度、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及应该如何来完成目标进行反馈,可以向学生传达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对个人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这样,促使学生在追求体育学习目标,完成身体锻炼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得到正确的反馈,及时了解自己学习和练习的结果,有利于目标的调整和动机的激发。

六、课堂教学目标要在实施中加强归因指导

一般而言,体育教师不应运用外部归因(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来解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事实,因为它可能造成失败感,使学生觉得无法做到什么事来改变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结果。在目标达成前后,强调个人的努力,对培养学生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告诉学生个人努力(而不是个人能力)是技能和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關系到练习者动机的方向和强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正确、有效的目标可以集中个体能量,激发、引导和组织个体活动,是行为的重要指导和推动力量。

上一篇:房建工程施工管理要点探讨论文下一篇:南靖土楼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