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推荐8篇)
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美术学科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就目前农村学校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存在着严重差异,尤其表现在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技能较差制约着综合能力的发展,并对此提出若干意见。
二、问题的提出
新入学的高一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美术基础技能严重参差不齐,给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成了摆放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这一问题的出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关系着素质教育能否全面实施,关系着是否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负责这一责任,关系着是否能够全面实施“三个一切”,望能引起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问题形成学生水平差异的原因调查分析结果
(一)生源问题
1、各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在农村各学校中,中心学校的领导老师重视程度较高,学校配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如: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中心学校每年都参加县局举办的各种竞赛,长此以往,带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较好,而其他农村学校不参加这一活动,因此与镇中心校相比会形成较大的差距。
2、有些农村中学领导往往也很重视,但由于师资配备不平衡,一般美术课都由其它学科老师代课,授课内容比较随意,不按大纲、课标要求上课,天长日久势必形成一定的差距。
3、还有些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重视都不够,认为美术学科只是副科,乡镇教办又不统考核,老师随便“代代”,学生随便学学,这样与活动较多的中心校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二)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同一班级
在同样的教学、学习条件下也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有些同学天生爱好美术,在自身兴趣的激发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美术素养自然会提高很快;而有些学生或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影响,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能一统天下,或受父母家庭的影响,认为学美术没出息,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高中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针对性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美术学科教学
1、由于农村中学这种状况的出现,就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本身就和初中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缺乏一种“连续性”。初中美术教学,特别是一些师资薄弱的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训练,这些学校美术教学中只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学科教学往往容易多注入表现、抽象、超现实等手法,学生绘画多姿多彩,说白了就是让学生随便画画,因而完全忽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而高中美术教学从根本上要使学生有一定的中国画、素描、色彩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根据教材与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初中教材以外的技能常识方面的知识讲授,尽量填平存在的天形的“沟”这样做,其一,在面上可增强初中美术教学与高中美术教学的连贯性;其二在点上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补课”。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因此而扼杀学生的自主与创新。高中中学生的教学毕竟不是美术专业训练初中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在美术教学薄弱的学校中欣赏课问题尤为突出。高中美术教学中更应注意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激发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与欣赏程序的同时,增加美术技能、技法的介绍,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同时又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审美选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为学生动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美术学科教学中可适当自主开发一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据初中美术教材为依托,选择一些既复习初中部分知识,又能本着针对初中教学中技能传授不够的特点选择性、过渡性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为美术学科课时少,学生易忘,再进行回顾的特点进行教学,又能对薄弱学生进行“补课”。例如:教高一学生欣赏中国画时,可穿插中国画用线的方法、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可为线造打个基础,又可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补上一课。
4、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辅导中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进行“特殊”的辅导,力量有所倾斜,让这些学生能与大家共同进步,不至于对美术失去兴趣,或作业成为负担,草草了事,应差式地完成任务,尽量能做大面积“丰收”同时,小部分也不“减产”。
5、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①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也应注重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生自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学校图书室是学生在校内可利用的主要资源。
②参观校内、校外的美术品展示场所,在校内多组织画展、手工作品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让学生欣赏的同时,讲解技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全部来自中国知网 (CNKI) 2002~2013年所收录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库, 以“感恩教育”为检索词在“篇名”检索项中进行“模糊”匹配检索, 共检索到文献1888篇, 其中硕士论文78篇, 博士论文0篇。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对上述检索文献的分析。
一感恩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1. 各年限文献量变化趋势
经过统计分析, 各年限感恩教育的公开论文发表数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2002年之前没有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公开发表文献, 2002~2013年, 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 2002~2004年公开发表的文献数量很少, 不超过5篇;2004~2007年是增幅最大的时间段, 平均每年的增幅在381%左右;2008年较之2007年公开发表数量有所下降, 然而, 2008~2010年其数量又表现为新一轮的增长, 其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在57%左右, 其中2010年达到了单年发表文献量的最大值, 为322篇;2010~2013年, 每年的文献数量基本持平, 平均在300篇左右。概括而言, 从2002~2013年, 各年发表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4年的起步阶段, 此阶段论文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2004~2010年的交替增长期, 此阶段的论文发表数量以2008年为中界点, 表现为两次交替持续增长, 其增幅也是惊人的;第三阶段为2010~2013年的稳定发展阶段, 此阶段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虽然稍有下降趋势, 但其波动不大, 每年控制在300篇左右。
2. 作者及其研究成果的类型
通过对所有文献作者的统计分析及其文献的类型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见下表。
如表所示, 从研究者的职业来看, 研究者包括高校师生、中小学教师、社会记者以及其他社会职业, 其涵盖的社会成员较为广泛, 研究的问题涵盖感恩教育的各个方面, 感恩教育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 高校师生人数为1264人, 占所有研究者比重的48%, 是研究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 其中硕士生人数78人, 占高校研究者比重的6%。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人数为621人, 所占研究者总比重的24%, 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在校中小学生感恩缺失的状况。社会报刊从感恩教育伊始就对其关注有加, 在可供考证的报纸当中, 其作者有508位, 占研究者总体比重的19%, 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对即将作为社会人的在读学生的感恩缺失进行曝光, 以社会记者的身份见证中国感恩教育的现状。其他人员的人数为227人, 占总体比重的9%, 这些人既有社会中的医生、政府人员等, 也有文献资料无法考证的其他身份的群体。
从文献所从属的类型来看, 在所有的公开发表文献中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持的占到了17篇, 其中15篇为2010年之后发表的, 表明了近年来, 中国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深化, 感恩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正在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
3. 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对感恩教育所有文献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见图2) , 其结果表明, 通过实证 (调查或实践) 的方法进行的研究文献有102篇, 占文献总量的5%;通过分析案例展开的研究文献有66篇, 占文献总量的3%;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展开的研究文献有22篇, 占文献总数的1%;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开展的研究文献有78篇, 占文献总数的4%;通过报纸报道的研究文献有128篇, 占文献总数的7%;着重于从推理的角度进行的理论研究文献有1514篇, 占文献总数的80%。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看, 中国现行的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方法倾向于理论研究, 缺乏与国外感恩教育研究状况的比较研究, 也缺乏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 难以为中国感恩教育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二感恩教育研究建议
1. 变研究的数量为研究的质量
从十二年内有1888篇的研究文献, 从感恩教育文献数量上看是惊人的, 但经过深入研究便会发现, 现有的研究多数还处于表层的分析状态, 并未就感恩教育的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拓展延伸。其研究内容的肤浅, 导致有价值的文献数量不多, 且很多文章研究的领域存在重复现象, 文章也仅仅是字词的堆叠,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此,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要将感恩教育的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 同时拓宽研究的视角, 从多个维度深层次挖掘感恩教育的实质。 (2) 要对众多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整合, 使零散的文献得以系统化, 以便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情况形成系统的认识, 以避免后续研究的片面性、盲目性。
2. 在方法上, 应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
从图2可以看出, 中国感恩教育从实证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还是非常少的, 相关文献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 多数文献是根据研究者搜集的资料, 或者是一些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做出的主观推导或者判断。其实, 这也是中国科学研究发展的通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学科中心和问题中心。学科中心不太注重教育实践发展的实际, 主要从逻辑起点出发提出问题, 层层展开, 推理、演绎得出结论, 有独特的话语体系, 讲求结论、观点的自洽性;问题中心研究范式一般遵循:问题发现→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研究方法, 形成教育理论。因而研究总是不可避免地推导出感恩教育的应然面貌, 而不是中国感恩教育的实然状况。因而, 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就难以起到指导感恩教育实践的效果, 而就感恩教育的本身而言, 它是重实践和操作的, 只有在真正的投入、亲身的体验之后, 才能体味到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这也是感恩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 在以后的感恩教育研究中, 应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 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证性研究, 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感恩教育。
3. 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
从感恩教育的起因来看, 它是一种社会活动, 而社会活动往往具有复杂性。因而感恩教育的形式也绝非仅仅通过教化和思想的灌输, 应跳出教育的圈子, 用综合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因而从研究思维的转向来看, 后现代给我提供了看问题的全新的视角, 感恩教育并不是“感恩”与“学生”的二元结构对立, 任何事物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基点, 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 应当允许多种不同解释的同时存在,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多元的普遍主义, 才有可能把握我们的现在和过去一直生活于其间的丰富的社会现实。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不弘扬多元纷争与发散式思维方式, 都难以实现其使命。反观中国的感恩教育, 若要真正办好, 除了从教育视角研究感恩教育之外, 还应该就感恩教育的其他视角寻求更多支持, 然而, 从已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 后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全方位、立体式、多领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将为后续的研究拓宽思路, 也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效的落实。
摘要:“感恩”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 也是新时期对中国广大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 中国感恩教育研究业已经历十二年, 对期间所有文献内、外部进行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感恩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交替增长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感恩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的方法呈现多元性。然而, 中国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研究质量不高、实证性研究匮乏、研究视野狭隘的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感恩教育,调查,文献
参考文献
[1]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0) :71
[2]刘尧.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范式问题与反思[J].中国电子教育, 2011 (3)
[关键词]高中英语调查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33
一、问题提出
许多老师和有过英语学习经历的学习者都会感受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和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却成绩平平,收效甚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词汇难学,单词记不住。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追问和探索。
为深入了解高中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制定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策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特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操作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学生问卷调查任务确立以后,为了确保此次调查最大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笔者于2015年2月6日在我校普通班学生中随机抽取了两个班12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从调查对象的英语学习观念、学习策略入手,分别围绕英语学习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精选15题,采取“单选”的方式,要求学生以无记名的方式上交调查表。问卷共发放121份,回收121份,有效卷121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中,第一题设计的是关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结果显示95%的学生都对英语感兴趣,61%的学生对英语有强烈的喜好。这一点说明教师平时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趣味性是比较吸引学生学习的。一小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大,目的性不强的学习劲头很容易波动,教师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度,以免高年级学习时他们因为不喜欢或者学习难度加大而放弃英语的学习。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问题有2个,从综合比例来看,81%的学生能够做到读记单词;老师讲解教授英语词汇时,81%的学生有记笔记的习惯。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时了解记忆的规律,知道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并经常鞭策自己有计划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巩固。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的问题有3个,从调查结果来看,50%的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学习来提高词汇量,28%的学生靠他人督促,也有的顺其自然,缺乏主动性。在英语词汇课上,79%的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知道教师引领的意义。94%的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词汇教学的重视,说明师生深切懂得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上重要作用。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问题有8个。首先, 78%的学生认为应该掌握并应用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记忆单词。 比如,英语课外阅读中遇到生词,22%的学生会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有一定的阅读技能;39 %的学生会先标记,读完后,再查词义,知道解决重点,各个击破;23%的学生会使用字典或用网络工具查词义,懂得学习时借助工具的重要性。其次, 46 %的学生会通过读英语杂志、看英语电视或听英语广播等来增加词汇量;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扩大信息源对学习词汇的作用。此外,63%的学生会总结自己容易拼错、读错的单词以强化记忆。74%的学生会携带词汇笔记本或书来复习巩固词汇。57%的学生记单词时会联想记忆。67%的学生会用构词规则来学习记忆词汇。57%的学生会根据语境使用例句记单词。
调查问卷的第16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询问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想法。
英语词汇学习既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又需要创造学习的心境。既需要强烈的热情,也需要科学的方法。一方面,他们建议兴趣英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经常举行一些有竞争性的比赛激励斗志,希望能够有巧妙记忆单词的教材;另一方面,感悟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比如,用联想法把单词联想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加以记忆,把某个短语有关的词汇一连串地记住,用词根法、词缀法记忆,音标强化读音与拼写,归类记忆,灵活利用零碎时间记忆单词,把容易记忆混淆已学词汇记在特定的笔记本上,每天复习记忆。
四、小结与反思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学生总体上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良好;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待继续,学习习惯需要有序培养,学习策略有待加强。为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帮助学生全面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英语学习自信心;采取强化训练手段和规范要求使学生掌握一系列学习策略,应用到学习习惯中,使之内化,学生形成自觉性、坚定性、自制力、有恒心等学习品质;让学生自主、合作互动型学习,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继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素质。
—以衡阳市十四中学为例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14级学科教学英语 杨凰
摘要:现代外语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语境主导下的学生为主体的,真实语言的感触、体验与理解,并由此引导出语言的灵活学习与运用。中学生阶段是英语学习的活跃期和敏感期,只有轻松和舒适的语言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做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现实生活情况却事与愿违,英语写作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恐惧、害怕、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探索出适合中学生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写作教学新模式,本研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普通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深入交流与日俱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标》对每位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书面语交际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大多数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仍然以应试为目的、以获取高分为目标,忽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脱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写作教学,也没有对学生写作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目前初中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以及认识态度,写作的习惯;教师的写作教学现状;学生写作技能和方法掌握情况等,这些都是笔者力图通过调查研究要得到的答案。
一、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
本调研主要采用方法为:问卷法、访谈法。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英语写作情况,访谈主要调查教师的写作教学情况。教师是以衡阳市十四中学初中英语教师为主,其中初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3名和高级职称2名。学生面向十四中学初
一、初二和初三各年级随机抽取的50名学生,共计150人,发放150份问卷,全部收回,全部有效,有效问卷回收率100%。从不同阶段的学生来了解英语写作教学的情况,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初中生英语写作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写作的情感态度。
19.3%的初中生认为写作非常重要,52%认为写作重要,26.7%的学生对写作的重要程度没有明显感觉,只有2%的学生认为写作不重要。因此,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是意识到了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有46人,三年级只有4人对写作感兴趣,同时畏难心理一年级有5人,但到了三年级增加至38人。由此可见,初一新生刚接触英语写作,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有新鲜感,随着学习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写作兴趣成急剧下降趋势,相反由于写作难度,教学和学生自身等因素使得他们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呈递增趋势。
2、学生的写作习惯。
学生写作间隔时间:每日一次占5%,每周一次占15%,2-3周一次占28%,一个月以上的占52%。写作前准备阶段,有37%的学生审题列提纲,44%的学生会阅读相关文章,43%的学生查找资料做记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什么都不做,占28%;在写作过程中,有23%的学生每次认真审题,62.2%大概看一下要求,14.8%不审题也不列提纲,提笔就写。10%的学生每次认真打草稿,52%偶尔打下草稿,38%从不打草稿;写作后的修改和点评往往是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因此有高达68%的学生写完作文后既不检查也不修改。
3、学生对写作教学方法的态度。
只有10%的学生会认真对待写作后的批改和讲评,大部分学生忽视甚至忽略这一部分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倾向与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认为“成稿法”对提高写作能力没有效果的占36.5%、效果不大的占26.7%,甚至有2/3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系统讲授过写作策略和写作方法。
4、教师写作理念
特别针对有资历的老师,其中10年以上教龄的5名教师没有听过交际语境写作,她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写作教学,即成稿法。教师先命题,学生模仿范文,教师再讲评,最后完成写作。这种单一的写作模式势必消灭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写作课缺乏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10名教师中有1名教师认为写作不需要交流,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就行,另外9名教师觉得写作也是需要交流的,但在平时教学中很少交流,也不知道如何交流。
5、教学材料和教学策略。教师写作教学材料通常是课文的主题或考试的试题,这些都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和范围。其实生活就是一部作品,在交际语境写作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材料,应该补充一些生活材料供学生参考。访谈的10名教师中,只有2名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会采用一些写作策略,大部分教师采用的写作策略主要是阅读和背诵范文,这样往往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二、写作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1、学生写作策略知识匮乏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写作知识的传授,如丰富的内容、正确的语言、语篇结构的合理性和条理性、以及行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等。在写前阶段,采用合理编排,列提纲这一策略的学生也是知之甚少,甚至完全跳过直接完成习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过多地重视在自己文章的语法及词汇正确与否的程度上,过多关注与分数的高低。学会通常使用回避策略或是直译方式处理日常遇到的写作困难问题,极少用英语思维进行语言表达,甚至大部分学生的不知道如何表达,单词想不起,句型混乱等情况都已习以为常。这些都需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正确引导和指导,经过课堂的反复操练,学生才能做到文章行如流水。
2、教师的英语写作教学法陈旧
我国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大多数都是“设置命题——学生写作——批改打分——作文点评”,这样单一的形式。由于写不能与听、读、说等其他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缺少多种化的教学活动和练习形式,因此,写作教学过程远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教师已经注意到体裁的丰富性和题材的多样性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平均一月只做两篇或一篇作文的频率显然明显不够。另外从调查写作后阶段的结果上看,批阅和点评部分,教师存在批阅周期过长,批阅和点评不全面的情况,严重影响着学生习作的有效性及全面性;点评过程中过分注重于语法错误,却忽视对写作内容、写作技巧及文章的语篇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评价的手段和形式也很单一,一般都是采用打分或划分等级。对词汇、短语以及句式结构的传授也是采用机械式记忆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填鸭式的造句,使得学生只知其形不知其意,只懂语法不懂表达。
3、师生的畏惧写作情绪严重
被调查的师生中学生主要害怕写作,教师主要害怕教写作,师生对英语写作及教学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写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在调查中有一半以上教师认为写作不需要交流,只需将提前设定好的话题教给学生,学生按照设定的范围进行创作,这样学生的表达欲望丧失了,而且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另外,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学生对写作的熟练程度不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易产生紧张情绪。紧张情绪一旦产生,就难以消除,这种情绪不但不利于学生构思,还会影响对写作过程的计划和安排。因此,聚集的焦虑情绪使得学生日趋对写作厌倦和疲惫。同时,教师认为写作难教,不知道如何教,于是不愿去教,以致解题立意、生成内容、列提纲、写草稿、编辑和修改等写作活动都无法顺利开展。长期以来,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反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写作教学现状的改善措施
1、情境化的导入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喜爱听说部分,因为听说部分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栩栩如生的图片为该部分的语言学习提供了生动的语言情境。教师在处理这部分的教学环节时可以把口头表达的结果深化到书面表达中去,训练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利用教材中的各种体裁和题材进行写作。例如Project的内容中Writing an advice letter, Writing a film review, Making a list of pros and corns等,都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的常见方法有:利用图片、视频、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情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任务活动创设情境;组织讨论,创设交流情境。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景,将英美国家的文化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给足学生交流的空间,让他们模拟情境。如Unit3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opic 1 English is widely spoken throughout word, section B的Project部分,就能很好的导入文化,让学生了解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有哪些,并且收集他们的国旗、著名建筑、语言等方面的资料。在此活动中,学生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化的情境中,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
2、合作交流式的写作方法
Allen等人认为,协作写作是一项集体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多位写作者通过互动、交流和分配责任的方式写出一份共有的文本。Lowry等人又具体又详细得阐述了这一解析,即“协作写作是一种互动的社会的创作一个共有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一个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协商、合作和交流”。它需要多人同时参与其中,需要集体共同进行文本的创作,参与人数越多可操控性难度越大。因此,合作交流式的写作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交流素质。教师不仅是学习材料的组织者、学习的促发者和信息的反馈者,而且还是协作写作环境的建构者、活动的协调者和写作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只有承担起协作写作所赋予自己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3、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同伴互评是写作后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读者意识、降低写作焦虑、弥补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还能促进文本输出的质量。根据Krashen的监控假说,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起到监控和编辑的作用,用来检查和修正习得的输出。
学生可通过互评和自评后,根据需要,重新创写。重写作文能使学生评改意见有意义,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改进自己的文章,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另外教师要提醒学生重写的时候也不仅仅是修改语言形式的错误,更重要的是看看自己文章结构是否需调整,观点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恰当等。
最后每位学生为自己建立写作档案袋。每完成一篇作文,学生都要认真反思并保存自己的文章。档案袋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写作进展情况及不足之处,而且也为老师对学生的写作有一个系统地梳理和整理。
四、结论
鉴于以上调查研究的分析,笔者认为,导致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滞后有诸多的因素。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只有消除了自身的消极情绪,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面对学生不愿写作的心态,可采用奖励措施;平时多关注学生,多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写作教学观念。改变以往“重结果(Product),轻过程(Process)”的写作教学方法,通过教学研讨、进修机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勤于实践,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要加强听说读与写的结合,注重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参与写作讨论的积极性,逐渐形成高效的写作教学模式。写作是项精雕细琢的工程,是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只要在写作教学上肯下功夫,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定能有所提高。
调研时间:2015年9月10日至2015年11月30日 调研地点:湖南省衡阳市第十四中学初中部
参考文献:
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进行总结反思的一次机会。可是我们在实习的嘉兴一中了解到,学生和老师都普遍反映“班会都没什么好上的,也就是班主任讲几句话,接下来学生自习。”长此下去,班会课就失去了意义,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那么针对如何才能开展好主题班会,我们小组进行了实践调查。
一.调查对象:
嘉兴一中高一年级个别班级和部分班主任。
二.调查方法:
口头问卷,针对班会课的现状向学生和班主任询问一些问题,并记录下来。
三.调查结果:
1.提高对主题班会教育意义的认识。
主题班会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认真有效地开展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一个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好。所以开展好一次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能够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班主任如果能很好的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针对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进行强化教育,就会达到很明显的教育目的。b、有利于班风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的首要工作是抓好班级组织、班级文化和班级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好班会向学生传播、灌输、渗透治班方略,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明确并确立班集体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c、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是参与班级管理与建设的主体,教师需要在班会中了解学生自我管理需求,关注他们接受教育的情绪,认可他们资助教育的风格与形式,放手大胆的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自我评价、自我矫正和自我提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自主意识。d、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班会是教育类型的活动课,它的开展是师生双方之间的参与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班会教育的积极意义。
2.确定好班会的内容与类型。
⑴、班会的内容:
班会是课程,是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有班主任开发,开设的特色教育课程。选择好班会的内容就是确定了教育的内容与目的。因此,开展好主题班会的首要就是确定内容。所以班会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①、确定教育目的,富有教育性。
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性。主题的确定与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决不能形式化,走过场。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有很多,例如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首先是品质方面的教育,如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还有学习目的、态度方面,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反对迷信教育等。总之,在确定主题时,鼻血思想明确,知道主要是解决什么思想问题。
②、结合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
主题班会内容要贴近学生,要从学生中来。过多的纯理论,大道理显然不适合青少
年。班会课的内容非常广泛,如何贴近学生显然很重要。首先,班主任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思想的热点和盲心,一边对症下药,借用主题班会开课,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征求全班学生的意见,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最感兴趣、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由
班主任大致划一个范围,让同学们选择。
③、主题内容具有时代性和拓展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随着
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而且班会主题的选择应该是发散性的,不能局限于说教,不能仅仅选择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课题,而应该是从班内走向校外,校内走向社会,社会走向自然,视野应开拓。
⑵、主题班会的类型。
主题班会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而组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且召开的方法是灵活的,可以是宣讲,讨论,辩论;可以是表扬和批评;也可以是竞赛或科技文艺活动等。实践证明,这些形式都是学生所乐于接受和被学生所喜爱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促使学生自己讨论或发表意见。让同学们自己发表意见,畅所欲言,民主气氛活跃了,班会课也就成功了。
3、班会的准备与组织。
要尽可能的多发动学生来组织和准备。其中做好准备工作是开好班会的关键。①、做好学生的思想发动工作,班主任可采取讲述、讲解和谈话等方式,向学生宣传班会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以便学生对班会产生兴趣,积极投入。②、做好班会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准确性准备工作:认真准备班会内容,精心设计班会形式,精心布置会场,精心挑选主讲人。
4、班会的总结与评价。
每堂班会课后,班主任都应组织学生做好总结,引导学生分析优缺点、成功与失败
之处。以便让其他的主持人学习有点,避免类似的缺点。对于班会中学生流露出的思想偏差,班主任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我被分到第五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两个班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调查概况我于2014年3月份,对我实习的第五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一)具体目标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二)调查方法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1、教育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
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一、学习态度:
调查显示1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3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让父母满意”,30%的学生选择学习是为了“谋取某种职业”,25%的学生选择学习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对于学习态度,2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努力刻苦”,40%的学生选择“马马虎虎的学”,10%的学生选择“能应付家长和老师就行”,10%的学生选择“根本不想学习,讨厌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太强,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厌学情绪比较明显。
二、人生理想:
对于自己崇拜的对象;25%的人选择的是“体育明星”,50%的人选择的是“影视明星”,5%的人选择“科学家”,20%的学生选择“民族英雄”,由此
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潜在的希望模仿的对象是引领时尚潮流的明星,而不是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这一点表明,现在中学生的人生理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
三、人际交往:
与同学之间的交往,70%的学生选择“同学们乐观开朗,易于相处”,10%的学生选择“同学关系冷漠”,10%的学生选择“大部分同学自私自利,不宜一起生活”,10%的选择“极度不适应学校的群居生活”,在与老师的交往的中,30%的学生选择“能与老师愉快的交流”,50%的学生选择“一般不与交流,但能够接受老师的批评”,10%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资格批评学生”,10%的学生选择“极度反感老师”,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我校的学生基本能够适应校园生活,但是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待批评的态度还有待改善。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1.调整教育的方针政策,加强素质教育,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1)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把自身的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从更高,更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能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学校。
(3)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的当前动态。
总之,就是要放开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试卷分数,要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2.营造一个优良、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大力开展向典型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通过向学生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传达先进人物的精神,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
(2)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弘扬正义和上进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氛围。
3.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老师全面的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倾注爱心,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从而健康向上。
(3)要整合教学内容,调试教学负担,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英语语言消费属于教育消费的范畴, 它是指围绕英语语言学习展开的消费活动, 包括参加英语语言学习强化班, 购买相关学习资料, 参加相关英语语言水平测试等的支出。由于语言消费与英语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对学生英语语言消费进行调查和了解也就十分必要。本文试图通过对高中学生英语语言消费的调查从一个侧面来发现他们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度。本研究拟通过对样本的调查对这一问题作一定的分析, 通过对英语语言消费探究英语语言学习的投入大小, 以及发现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性别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抽取了四所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其中重点中学一所, 外语学校一所, 普通中学二所。涉及到的班级共11个班, 其中文科3个班, 理科8个班。由于学校不同, 班级不同, 各班的人数相差较大。因此在各班中又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 使各班被调查人数在45人左右, 其中人数最多的48人, 最少的40人。所有调查对象所学外语均为英语。
测试时发放问卷510份, 收回有效问卷481份, 有效率94.3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 工具是自行编制的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A.家庭基本情况调查:包括父母职业, 家庭收入, 家庭背景等。
B.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 就读学校的类型, 分科等。
C.外语教育消费情况调查:即平均每月教育消费水平、英语语言消费水平及主要英语语言消费项目。
在测试之前就“你 (你的孩子) 平均每月在教育上的总体消费和在英语学习上的消费状况及主要项目”对50多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预测, 在此基础上对英语语言消费水平划分了4个等级, 即低于50元、50-100元、100-150元、150元以上, 教育总体消费的4个等级分别为:低于200元、200-400元、400-600元和600元以上。这里的两项消费均不包括学生在校的学费、书费, 只包括学生自行购买辅助资料 (包括参考书、辅导材料、电子词典、复读机、光碟等) 、各项补习等的费用。
统计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家庭背景、学生性别、学校类型、分科等因素对英语语言消费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 英语语言消费的总体情况分析
下表中反映的是所有学生英语语言消费的平均水平及在各档次上的人数及比例, 英语语言消费与教育消费总体水平的差异。
表2的数据显示, 从总体上看, 学生在英语语言消费上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他们在教育总体消费的平均值 (α=0.000) 。这就反映了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上的投入在整个学习投入中所占的比例较为突出, 明显高于平均的学习投入。在各档次上的人数比例也有较大差异。也就是说, 有更多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上的投入比在学习的总体平均投入要多。
2.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英语语言消费方面的比较
表3中的数据反映了不同的家庭背景在英语语言消费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三组之间消费的平均值有着明显的差异 (α=0.000) , 这说明了三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投入也有较大的差异。
(1=<50元, 2=50-100元, 3=100-150元, 4=>150元)
教育消费的投入与家庭所处环境有关。首先, 地区间经济非均衡发展导致教育消费的非均衡性。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如同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 教育需求受到收入因素的约束。
其次, 地区间教育回报的差异也影响着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教育经济学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出发, 认为教育具有提高生产力素质的作用。因而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 还是一种有经济效益的投资。
第三, 自然环境及客观条件如地理、环境、交通等状况也会影响教育消费支出。来自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口稠密的主城区的学生能更方便地接受更多英语教育, 而对于区县城镇和农村家庭来说, 即使他们与主城区家庭具有同等的投入意愿,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教育资源不如主城区资源丰富, 在外语方面的投入渠道不多, 也无法刺激语言消费。
3. 不同性别学生在英语语言消费方面的比较
男女学生在外语方面的消费也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
(1=<50元, 2=50-100元, 3=100-150元, 4=>150元)
从表4可以看出, 女生每月在外语方面的消费集中在100-150元之间, 而男生在外语方面的消费每月约在50-100元之间则占大多数。每月外语方面消费为100-150元的学生中女生有85人, 占女生比例的37.12%, 男生只有47人, 占男生比例的18.65%。不过有趣的是每月外语方面消费超过150元的男生比例比女生比例略高。
通常女生被认为比男生在外语学习方面更有天赋, 一份问卷调查曾显示, 76%的女大学生觉得英语学习过程本身能使她们获得成就感, 她们对语言感兴趣, 比较喜欢英语学习。在耳濡目染之下, 不少高中女生都有“学好语言是自己本份”的观念。不少女生认为在体力、抽象思维能力不如男生的情况下, 必须学好外语, 否则缺乏竞争力。社会导向让女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 它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因。在内外驱动力的驱使下, 女生在外语方面的消费需求得到家长普遍的支持。
4. 不同分科学生在英语语言消费方面的比较
不同学科学生在英语语言消费上也有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科学生英语语言消费明显高于理科学生。
通常影响学生在学科上投入的因素主要为:兴趣、学习难度、重要程度。
从兴趣方面来看, 文科学生中有不少希望考外语专业, 因此外语学习的动机比较强烈, 对外语就十分重视, 外语消费也较高。理科学生多数愿意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理工科的专业, 因而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理科学习上。在调查中发现, 文科学生中购买复读机、磁带等的比例也超过理科生, 文科学生课余时间请家教补习外语的也比理科学生多。
从学习难度和重要程度来看, 理科中的物理、化学等科目相对而言难度较大, 理科方面的竞赛又较多, 理科导向明显, 容易导致学生重理轻文, 在数理化学习上加大投入, 相对而言, 外语的分量就比较轻, 所以在外语上投入不多。而在文科方面, 外语是抓分的重要科目, 外语考不好就意味着总分低, 高考失利。所以, 文科学生普遍在外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金钱, 比如请家教, 买辅导书等。
5. 不同学校类型学生在英语语言消费方面的比较
从调查看出, 三类学校之间学生的英语语言消费平均值的差异十分显著 (α=0.000) , 表现在重点中学和外语学校的学生在外语方面投入的金钱也大大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在外语学校, 外语当然是他们最重视的科目, 在重点中学中, 由于竞争十分激烈, 每一个人都在拼命地学习, 因为在这里学习成绩是决定性的。为获得更高分数而有高投入是值得的, 这包括时间, 也包括金钱。所以, 在重点中学的学生中有21.2%的学生每月在英语方面花费超过150元, 有30.7%的学生花费在100-150元之间。他们主要消费在请家教和购买工具书和学习资料上。
而普通中学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如另外两种学校的那么高。因此他们对外语学习上的要求也不如前两类学校的学生那么高, 在这些学生中, 英语方面的消费在100元以上的累计只有24.6%。
三、结论
不论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是何种类型, 他们学习动机的强度都反映在学习的投入上。既然经济上的投入受到了动机的驱使, 那么他们英语语言消费的程度也能反映他们学习的动机强度。
从上面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当前高中学生在英语上花费比其他学科花费多, 可以说明其英语学习动机强度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同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动机强度也有所不同。主要表面在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花费不同, 不同分科的学生花费不同, 男生女生花费不同, 学校类型不同花费也不同。
但同时在调查中也反映出学生语言消费上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现象非常普遍。从学生自身的角度上看, 在消费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盲目性较大。许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 没有足够的时间, 结果盲目轻信, 这样既浪费了孩子的时间, 也造成了金钱的浪费。其结果是投入效果较差。而且在消费过程中攀比心理也比较严重。别人买了什么辅导材料我也买, 别人进了什么辅导班我也进。多数人并不是从自身的实际需要考虑。从子女的教育上看, 进重点班, 考大学, 上特色班是众多家长的心理,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和投资培养的积极性是无可非议的。不过这种心理, 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不论家长还是学生本人, 在英语语言消费上都应该理性一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与自我认同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马祥林, 王天桥.昆明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消费调查研究.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69-74.
[3]闵维方.2005-200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孙彩虹.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差异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经济论坛) , 2003 (1) :37-40.
[5]吴润.关于我国教育消费问题的思考.理论导刊, 2001 (5) :28-29.
[6]许其潮.语言与经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9a (7) :4-7.
[7]许其潮.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9b (8) :35-38.
关键词:女生教育;独立学院;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79—02
一、女生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男女在心理、生理方面以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表现,形成了性别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领域的性别差异、个性与社会方面的性别差异、成就和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三个方面。性别差异研究给我们四点启示:第一,两性差异是男女两性整体水平上的差异,人类具有的共性远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差异(不排除个体表现与结论不同的现象);第二,两性的性别差异由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及个体成长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而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因素在女性成长中起决定作用;第三,性别差异的确存在,但量很小,不可过分夸大;第四,了解这些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两性的智力、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优化个性。
我们在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学生年龄差异、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两性生理、心理、体能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一是围绕社会现实和女大学生需求寻找教育主题,研究女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焦点、热点、矛盾点等;二是强调实践、体验和创造的过程,树立参与的观念,突出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通过教育过程,给女大学生创造一些角色,给她们一些情景,把女大学生真正放在社会现实选择的两难之中。三是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给女大学生一种问题状态,通过一个自主寻求的活动,使她们获得人际交往、信息获得表达等多种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女大学生的能动性。四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涉及教育观念的变革,对于今天女大学生的多样性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结果及归因分析
外语学部在校女生853人,占学部总人数的91%,是典型女生学部,为加强对女生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我们于2011年11月随机对学部女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率为100%,就女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及归因分析如下。
(一)女生角色定位及自信度
在300人中,75%的人选择做才女;只有12%和13%选择做美女和淑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三:第一,对三个词的理解偏差;第二,受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长期禁锢后的突然爆发,恶补之“才”;第三,对职场人才需求标准把握不准。
在300人中,74%的人认为现在男女平等,但还有高达18%的女同学认为男尊女卑,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的地位确实得到了提高,自我认同感也随之升高,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女同学认为处于劣势,原因有四:首先,受中国封建思想的束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其次,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家里父亲占绝对优势,具有强势的话语权;再次,社会现实,特别是找工作时一些企业对性别的偏好,使女同学认为自不如男;最后,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自卑、身体缺陷等。
(二)学习态度与学习困惑的原因
在被调查的人中,有60%的人学习目标明确,这得益于自己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学院、学部优良的学风和校风,还有40%的同学学习动力不足,主要几个原因是:第一,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无后顾之忧,混个毕业证即可;第二,一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第三,自主性不强,自己把握不好学习时间。
(三)人际关系
在你是否有朋友一题中,有15人明确表示没有,但毕业生却占到10席,占毕业生调查人数的10%,远远高于其他年级,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虑事情的增多,因志向、兴趣等方面的原因与原来的朋友产生隔阂而分开。
在宿舍关系调查中,有54%的同学表示与室友和睦共处,究其原因如下:第一,成长背景的不同造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差异;第二,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冲突;第三,性格的冲突。
(四)对敏感问题的态度
在对于你是否赞同成年学生同居的调查中,76%的同学明确反对,7%表示赞同,17%持无所谓态度,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特别是“试婚”流行与兴起,使当今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变得开放起来。究其原因,第一,生理方面的原因。第二,社会层面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冲击,文化艺术的潜移默化、网络的兴起,对学生影响很大。第三,两人过于沉溺于二人世界,缺乏与集体的沟通,贪图一时享乐。
在是否有必要开展生理讲座一题中,85%的同学表示很有必要或必要,只有1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说明大多数女生对生理卫生知识缺乏但渴求了解。
(五)对色彩、礼仪、饮食方面的知识
关于色彩、礼仪、饮食方面的相关知识,90%以上的学生都表示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必要开展这些方面的讲座或研讨会。
(六)最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高达45%,这样的结果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某校的三连跳,网络上的各种自杀新闻,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女生心里再添阴霾;有18%的同学关注就业,正符合马斯洛人生需求五层次之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说明就业形势的严峻。
三、外语学部女生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及措施
针对以上现象及归因分析,外语学部在女生教育方面也作了初步探索,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及措施。
(一)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为依归,构建女生教育服务体系
除专业知识的学习外,思政人员的引导和服务要与学生的性别结构和就业择业相结合。我學部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女生角色定位、人际交往(礼仪、宿舍关系、恋爱)、心理健康与生理卫生、安全教育与自我防护、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外在美与内在美教育体系。
(二)以“四自”教育为出发点,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
“四自”,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是女性健康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我们采取“先入为主”的教育方法,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强化和深化“四自”观念。对于新生,我们将在入学教育中举行专场报告会,邀请校内外的女性研究专家为她们讲授女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处理交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她们在大学里开好头、迈好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则以成功女性为典范,以她们的成长历程和现身说法来引导和感染女大学生;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读书立志教育活动,通过读好书、写心得、谈体会,让女生认识到女性也是中华民族脊梁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振兴的主力军。同时,我们还通过给学生讲解“现代礼仪”、“服饰搭配”等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礼仪风采大赛”“女生风采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女性气质修养。
(三)开展心理教育,培养人格健康发展的新女性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即将成为社会人的过渡时期,世界观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期。我们构建了学部—班级—宿舍的心理教育与安全防范体系,确立了“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对待身处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成才心理素质”的心理教育总体目标;规定了各年级心理教育的重点;对重点学生进行密切关注与激励工作。几年来,我学部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女生部为学生播放心理电影;开展了心理风采月及心理委员风采大赛,女性沙龙——为职场导航,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育人目标,适时、有效地开展了心理教育和情感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群体得到良好的发展,呈现出活泼开朗、健康向上、富有朝气、勇于探索、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四)以人际交往为切入点,建立和睦融洽健康的友谊
人际交往是困扰当代大学生的难题之一,“同屋不同心,宿舍搞冷战”、“异性来追求,不知如何办”、“鸡毛蒜皮事,咬牙撕破脸”、“我本心内向,如何与人往”等人际关系问题是造成当今大学生“郁闷”的重要原因。为建立健康、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学部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构建分团委——生活部——生活委员——寝室长;学工办——辅导员——学生骨干——学生两条关系网络,及时处理学生宿舍内各种矛盾及纠纷;第二,以周日晚点评为载体,开展以“人际交往艺术”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热情、真心、自信、信任良好的交往品质;第三,邀请国家级色彩顾问徐赞芬老师为同学们做了“红红惹人爱、橙橙暖人心”的讲座,使同学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以便在人际交往中扬长补短、弥其不足;第四,把《楚天金报》情感进课堂引入我部,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五)以就业工作为落脚点,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女生就业远比男生困难。面对这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地做好女生就业工作。第一,抓好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对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邀请有关部门领导、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校内外就业指导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讲座指导,帮助学生调适择业心理,设计职业生涯,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姿态迈好人生重要一步。第二,充分挖掘并整合学部、部门的信息和资源优势,经常性地参加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校企交流活动,走访各地用人单位,努力开拓就业门路。走访多家知名企业,为学生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第三,发挥专业优势,加强与本行业企业的联系,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第四,邀请用人单位来我院考察、举办各种宣讲会,组织专场招聘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学部今年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3.7%。
四、结束语
由于性别的特点,女大学生更需要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因此我們把全员育人作为根本保障,着力构建和完善女大学生教育工作格局。抓好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培养,通过举办业务培训、工作例会、经验交流、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功能,以师德师风建设为载体,对教师的育人职责提出明确规定。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立足岗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而构建了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创建独立学院女生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杨一平.理工科女生教育中的开放式干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65—68.
[2]吴光林.论高职院校女生教育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103.
[3]刘宝春.树立性别意识 加强女生教育[J].交通高教研究,2003,(7):77—79.
[4]刘芳.对高校性别意识和女生教育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5,(1):121—123.
[5]程墨.华中师大的女生教育[N].湖北日报,2004—11—10.
【高中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高中生研究调查报告10-25
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报告09-25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10-14
实施素质教育调查报告06-02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07-04
地理专业教育实习调查报告09-12
精选高中语文教育实习报告07-20
最新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06-10
关于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6-19
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调查问卷总结报告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