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现状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力企业现状(精选8篇)

电力企业现状 篇1

摘 要 电力工作关乎国计民生,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时期,电力企业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至关重要。如何及时调处信访案件,解决民众需求,维护社会稳定,是电力企业开展信访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是对电力企业电力信访维稳工作现状以及对策的研究,以供借鉴。

关键词 电力企业 信访维稳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2.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2-000-01

?S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能源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电力资源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信访维稳工作也成了电力企业的重要工作。但从当前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电力企业的信访维稳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电力企业应根据信访工作开展的现状,实施对策,为群众及各行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一、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的现状

(一)信访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不断发展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出现,广大人民的权利意识也逐渐觉醒,纷纷通过信访的方式行使权利,对自身的利益诉求加以表达。由此导致信访对象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员,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二)信访诉求的复杂化

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各阶层较为复杂,导致我国社会存在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使得人民群众的信访诉求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往往将内部矛盾以信访的形式加以处理。

(三)信访行为的策略化

有鉴于一些电力企业对单人上访较不重视。因此,信访者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信访的策略化,往往单人先进行试探,接着联系拥有相同利益的群众组成一个群体一起上访,以扩大影响,为政府机关施加压力。

二、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的对策

(一)落实“三责”,强化电力企业信访维稳责任体系

首先,电力企业应落实内部领导干部的责任,通过行政手段建立起信访维稳责任体系,该体系包括领导工作责任制、“一岗多责任制”、承包人责任制等众多内容。电力企业内担任党政要职等人员应与相关单位签署《信访维稳工作计划书》,在信访计划书中应明确电力企业与相关单位在开展信访工作上的权责目标与奖惩措施,应设法将“五包”与“四亲”的责任制加以贯彻落实,确保在制度上加强信访维稳工作[1]。

其次是落实基层单位主体责任。为此,电力企业应对基层单位信访工作给予必要的重视,充分发挥基层单位了解并掌握第一手情况的优势,建立健全信访首办责任制,此举有利于增强基层人员的责任感与大局观,促使其努力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再次应贯彻落实信访组织协调责任,企业应充分发挥信访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其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的能力。

(二)做到“三心”“一引导”,做好初访根源治理

首先,在接待上访者时,无论是领导还是接待人员都应充满热心,面对来访人员应努力做到热烈欢迎、详细解答、亲切欢送的服务态度。对上访人员所提出的问题或疑惑应认真加以解答,以便争取上访者的信任,促进问题的解决。

其次,在接待上访人员时,接待人员应保持充足的耐心对待来访,努力做到不骄不躁、不吼不怒,亲切地为来访者排忧解难。

再次,在处理上访者所传递的信件时,要以一颗诚心去处理每一份信件,在开展该项工作时,领导以及接待人员应做到“一快二细”,即快速处理信件,细心讲解与疏导,细致研究处理,以便确保基层群众所反应的问题充分得到贯彻,确保信访维稳工作能够平稳高效运转,从而取得好结果。

另外,认真分析信访人员诉求的法律支撑,引导一些信访人员进行依法诉讼,从而使矛盾的解决更具法律的权威性。

(三)加固“三线”,稳固信访维稳的工作基础

首先,信访维稳工作应加固“民心线”,开展该项工作时,电力企业的管理层与各信访部门应时时刻刻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着想,努力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寒冬酷热或节假日期间,亲临生产发展的前线,开展积极有益的慰问工作;当电力企业内的职工群众因各种原因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时,领导干部应及时加以看望,对员工嘘寒问暖,表达关心,此举有利于令广大职工群众团结一心,提升业务精神,以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信访维稳工作之中。

其次,电力企业上下应构建起一道“法制线”,充分运用国家法律对企业内的行政与办事行为加以规范或纠正。基于此,电力企业应建立健全信访评估机制,并利用政策与法规对其加以约束,坚决杜绝与上级命令与要求相违背的政策、影响电力企业安全稳定发展的政策与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努力做到促进信访维稳的法制化[2]。

再次,应构筑起一道“保障线”,电力企业应建立扶贫基金会或职工捐款等形式的制度,筹集钱款,令企业内的职工群众在遇到重大的天灾人祸时,能够有充足的保障。

(四)强化“三不”,全力克服紧急上访

首先应不吝惜工作费用,电力企业开展信访维稳工作不应吝惜于成本,应以资金费用投入换取信访工作的稳定发展,从而令电力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其次应坚持不怕困难的原则,电力企业内部的培训管理机构应对各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信访接待人员增加教育与培训,令各级工作人员努力改变自身,克服工作中的厌烦、懒散、冷漠等不良情绪,从而促进信访工作的稳定开展。

再次应坚持不懈怠的原则,电力企业开展信访工作时,总会遇到个别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针对该类事件,领导干部与接待人员应雷厉风行,不得有丝毫懈怠,以避免问题最终酿成重大事故,影响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电力企业现状 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营销策略

1 当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的管理现状

1.1 电力营销管理机构不完善

电力企业对于营销部门的建设不完善, 企业对于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 使得电力营销人员的比例与素质偏低, 企业很难建设成一支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来对自己的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掌握, 对市场的需求很难进行准确的估测。

1.2 缺乏市场营销意识

在国有经济部门中, 电力企业有着重要的地位, 也是其主要的成员, 这难免存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例如,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 受到了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 进而阻碍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从当前的电力市场中我们能够看出, 很多供电企业的观念都是非常落后的, 在经营思想上不以市场作为导向, 企业内部人员缺乏创新精神。

1.3 居民用电市场开拓困难

随着天然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电力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供电企业对于市场的不敏感性以及长久不变的供电产品和销售手段都落后于能源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此外, 国家能源政策以及现行的能源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供电企业的电力市场的拓展。

1.4 服务观念和手段落后

由于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的经营模式下, 供电部门习惯于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造成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 对服务的观念意识淡薄, 再加上服务的设施设备陈旧, 又没有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 不能及时解决用户的用电问题, 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 供电企业的农电工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农电工的人员结构安排不合理, 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对于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不能很好地适应。另外, 由于工资、奖金的差额较大, 造成少数农电工的心理不平衡, 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和工作状态, 影响工作效率。

1.5 电力企业的内部协调不紧密

目前, 我国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地从原来的产品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其中, 最为突出的是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方面的职责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只有少数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管理, 对于电力的计划与检修等各职能环节和服务功效的延伸存在分割现象, 不能达到统筹作业的目的。

2 改善和解决电力营销问题的有效营销策略

2.1 完善电力营销管理机构, 制定并实施奖惩政策

供电部门要全面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机构, 健全电力营销管理机构, 形成具有高水准、多层次、高效率的电力营销管理机构。此外, 企业的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保证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 供电企业应该制定一套奖惩的政策或制度,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服务周到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 以鼓励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水平。

2.2 更新电力营销观念,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供电企业应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 把握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 对未来电力市场的潜力进行科学、专业地评估, 并以此作为依据, 调整或者制定发电、售电等生产经营目标, 对电力营销策略进行及时地调整和改善。此外, 供电企业还应树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电力营销理念, 以用户的需求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 不断加强电网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平台, 为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高效的优质服务。

2.3 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 开拓居民用电市场

供电企业要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 如不断地加大对用电知识的宣传, 用科学的方法来传播现代知识, 进而积极地引导以及促进电力的消费, 倡导用电新观念, 让用户了解和树立现代化的时尚新观念, 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

2.4 加强电力企业的自身建设和内部控制

供电企业想要实现电力市场的可持续扩张策略, 必须加强电力企业的自身建设。企业要加快电网的建设步伐, 为配电网络和设备的治理制定完善的整体规划, 逐步提高城市配电网的自动化、绝缘化和信息化水平, 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放心的配电网络。同时, 积极主动地建立社会监督渠道, 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力度, 从而促进企业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3 结语

随着现代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供电企业要不断加快企业的市场化步伐, 认清市场形势和趋势, 针对用户的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 还要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更新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能源服务, 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邓海燕.谈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J].广东科技, 2011, (16) :24-25.

[2]冯国瑞.英、法等国电力营销管理简述[J].宁夏电力, 2005, (04) :67-68.

[3]陈啸.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 2011, (02) :12-13.

[4]赵丽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策略[J].企业研究, 2011, (06) :145-146.

[5]郑龙.重构电力营销业务内涵[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9, (31) :287.

[6]邱贤辉.关于当前电力营销管理的几点思考[J].广西电业, 2007, (04) :93-94.

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 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分配、考核、控制,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对有限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方面的配置预先做出合理的规划,把涉及企业目标利润的经济活动连接在一起,使影响目标利润实现的各因素都发挥出最大潜能。

(二)实施战略管理的需要

预算管理的重点是借助预算机制与管理形式取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只有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协调价值链、供应链、作业链之间的关系,保证战略方针的贯彻执行和预定经营目标的实现。预算作为联系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的工具,可以将既定战略通过预算的形式加以固化与量化,以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产权制度变革的选择

当前,电力企业的产权结构逐渐趋势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当然也要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并进而延伸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提供了合理有效监督的平台,有利于出资人履行职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考核和奖惩。

(四)评价各级各部门效绩的需要

预算不等于预测,并从几种预测方案中选择出一种最好的方案,是对预测的规划。企业全面预算既是由销售、采购、生产、盈利、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又是公司的整体“作战方案”,还是到期(年终)奖惩的标准。在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目标利润及由此分解的各个分预算目标是考核各级各部门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及准绳,通过实际与预算的比较,便于对各部门及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

(五)电力行业特性的要求

在现阶段,供电企业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电力市场价格由政府主管部门发改委制定,销售电价基本稳定,供电企业欲达到期望收益,必须在成本上进行挖掘,以成本费用为起点的成本预算管理模式,成为供电企业管理的主导模式。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确定目标利润时,必须把握市场动向,着眼企业全局,科学地进行预测,将有关企业过去浪费或低效率的部分剔除,选择最佳的预算方案,降低决策风险,合理增收节支,努力使决策达到科学化,使企业的行为符合市场的客观需求,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电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尤为重要。

二、电力企业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的起点和关键环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编制方法上,受基础工作和管理手段的限制,目前电力企业大多数采用基期指标调整法,预算周期一般为一年,没有广泛采用零基预算和中长期滚动预算,编制过程中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预算的编制方法简单粗放,预算指标缺乏客观性和弹性,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未来经济活动的评估。在编制内容上,只涉及财务预算和资本性收支预算,使经营预算的范畴,未涉及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现金流量预算、业务预算,预算编制也应该随着管理层次的需求和控制的重点有所区别。

(二)全面预算作用不明显

目前大部分人只认识到预算管理的节支作用,但对其优化资源配置、战略管理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功能缺乏足够的认同,导致参与性、主动性不强,加之预算编制的缺陷和考核不到位,预算在执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实际与预期目标偏差率大,往往是事倍功半、虎头蛇尾。

(三)全面预算执行不到位、考核力度不够

供电企业的通病是重视预算结果,轻视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考核。为了完成预算指标,许多单位在年终突击抢进成本,尤其是资本性支出、大修费用的预算,十分不均衡。由于没有对项目有序合理的安排管理,仅依靠每季度事后控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是不能控制的。预算有考核才有执行才有力度,一些基层单位,执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得好坏一个样,丧失了全面预算的激励和约束功能。主要体现在预算评价体系不健全,存在一定主观因素;预算评价中结果考核,轻过程评价等。

(四)全面预算与业务计划衔接不够

业务计划是财务预算的基础,财务预算是业务计划的价值体现。两者的关键环节衔接不够,直接影响到全面预算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两者的目标不一致,出发点有偏差且信息不对称;二是业务预算偏宏观调控,没有明确的进度计划,资金需求过于笼统,随意性强;三是业务计划的调整和财务预算相脱节,有时年度中间新增业务工作计划时,经常没有实时更新财务预算,导致有的工作没有进财务预算,有的工作又超了财务预算。

三、原因分析

(一)预算理念、人员——认识不足,参与不够

在部分人员看来,预算管理工作仍然仅仅被看作是公司布置的一项任务,是单纯的财务行为,而不是企业为寻求自身管理水平提升的一种需要,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是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一种机制。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做预算管理,企业往往只注重局部利益,而忽略公司整体利益,只重视短期活动,忽略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目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由于电力企业部分领导和职工对预算的作用重视不足,认为预算指标只是制约支出的财务数据,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企业业务管理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起来。各专业部门的参与程度低,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不够,预算与计划明显脱节,造成财务的被动预算。

(二)预算编制基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基础管理工作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石,若企业的资产、人员、车辆等基础数据不真实、不准确,据以编制的预算怎么会合理;若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业务流程不顺畅、业务操作标准不明确,预算指标将如何执行;若财务基础工作薄弱,预算指标将从何计量和考核呢?因此管理基础是制约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原因。

(三)预算编制工具——信息化系统不健全

电力系统推行的企业ERP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企业内部 信息资源无法做到实时共享,基层单位向上级上报预算信息主要使用Execl电子表格、Word文档,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较低,缺乏信息平台支撑,无法集中核算、监控,只能事后反馈。

(四)预算执行环境——体制有缺陷

预算编制应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多次反复,形成最终预算,经企业最高决策层审批后,成为正式预算,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电力企业的全面预算,通常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被简化。预算一旦下达,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由于预算编制不尽科学,预算在执行上就会大打折扣,若预算指标偏高,大部分供电企业寄希望于年终的预算调整,而不是加强预算管理。若预算指标偏低,基层单位为了长远考虑,在年终清算指标时,总是留有余地,“量入为出”,有潜力完成得更好,但不会轻易挖尽。

四、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种企业对未来进行规划,实现公司战略的有效工具,因此要树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面向未来发展预算”的理念,树立“面向市场”的理念,使预算经得起市场的检查;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督”的理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树立“考核与奖励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的理念,确保预算管理落实到位;树立“流程再造”、“不断改进”的理念,通过全面预算的动态管理,可以暴露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流程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理顺流程,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电力供需趋势预测和自身的资源分析,明确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全面预算管理强调协同,要建立合理授权、分级负责的预算管理体系,明确各级预算管理责任和权限,实行专业归口管理模式,促进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的统一,规范预算编制审批程序和考核评价机制,并加强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相互的联动和支持,形成企业经济活动闭环试运转。

(三)建立多维预算控制系统

预算管理体系是一个贯穿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系统。为了实现预算的可控、在控、受控,企业应从流程、部门、项目三个角度加以控制。从流程角度,为了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监控,必须明确各级职能部门在业务流程和监控过程中的组织分工、责权划分及工作程序,确保企业主要流程处于受控状态。从部门的角度,按企业主要业务内容、部门职责,划分到主要经营活动部门,归口管理控制,建立部门预算项目控制系统。从项目的角度,根据预算项目的特点和性质,对基建、技改、大修等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利润、和成本费用等重要项目实行重点监控。

(四)健全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预算管理考核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生命线,没有考核评价,预算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不但要定性评价,还要定量评价,从上到下逐渐加大非财务指标的比重。针对每一级预算主体的特点,建立日常监控制度、事中、事后考评制度、激励奖惩制度,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将预算控制与企业员工的业绩相挂钩,以此为依据进行奖惩和人事任免,调动每个岗位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并集思广益,开源节流,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推进标准成本体系和ERP建设

只有基础数据信息完整、准确、及时,全面预算管理才更加科学合理,为此要大力推行标准成本体系和ERP建设。在电力企业,针对生产经营中耗用的各种材料、工器具、人工等制定定额成本标准,提炼标准作业、标准工序,测算作业的标准成本,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到具体班组、岗位和人员,减少无效作业,提高成本支出效益,为预算编制、执行、考核提供依据。结合电力的ERP建设,把预算管理融入其中,将财务管理与基建、电费、资产、人力资源等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集成,为预算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平台。

(六)提高人员队伍素质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4

1.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现状

1.1经济体制不健全

体制障碍是当前很多电力企业在经济管理中最大的障碍,因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开始承担起了一部分行政职能,政府对电力企业生产、销售提出了严格的限制,这使企业自主权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电力企业运营需要大量的投资,形成大规模的经济体,因为电力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企业间的交集非常少,加上政府的过分干预,电力企业形成了一个近乎半封闭的运营环境。虽然电力企业也得到了垄断利润,但是因为受到僵化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1.2管理理念缺乏先进性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在实行计划经济,因为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始终在沿用传统管理模式,政府干预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其市场行为会受到政府的很多行政干预,落后的管理理念使得很多企业领导对市场主体地位不重视,着明显和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初衷相违背,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因为缺少市场活力而大大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1.3信息化管理程度不够

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同时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质量,因此成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高效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当前因为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加上受到投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明显不足,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信息系统不统一、缺乏总体规划等问题,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降低。

1.4经济管理人员思想落后

电力企业现状 篇5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基层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供同仁借鉴。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现状;电力安全管理;

近三十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基层供电企业作为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确保电力生产安全对于创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电网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基层供电企业应依据自身特点,总结安全生产模式,不断发展,从而满足企业自身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一、基层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的特点

基层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涉及范围广。基层供电企业区域内电网直接面对的是工业企业和千家万户。其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工作难度大。基层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生产难度主要体现在部分配电线路及设备陈旧、分布比较分散、制度规章落实情况差等方面。

第三,在电力设施配备上,基层供电企业供电网络面积广分散,这就使得基层供电企业面临电力安全生产压力巨大。

第四,安全措施不足。电力安全上产的主体是人,单纯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安全措施本身的重要性,使得对危险点分析等工作难

以落实,存在着安全隐患。

二、基层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现状 1.思想观念对电力安全生产认识不足

电力生产安全是基层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第一要务,关系到企业财产和个业员工的人身安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当前基层供电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水平上。对安全生产认识不足,安全思想不牢,责任心不强,安全管理水平低等,在面临安全隐患时缺乏相关重视,往往会导致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人员素质较低,电力生产安全性缺乏保障

基层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员,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力生产工作的综合水平。在基层供电企业实际的电力生产中,一些低级的、常规的、简单的人员责任事故时有发生,暴漏出了人员素质的缺陷,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更是难以得到保障,主要表现在现场监护不到位、规定执行不严格、管理责任不清等多个方面,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为基层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3.安全教育形式化

安全教育的形式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于安全培训缺乏认识,其重要性没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思想上过分注重管理与设备的配置,往往将安全的培训当做是一种义务,这种消极思想的存在往往使得安全教育成为一种形式活动。第二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化,内容缺乏针对性,究其原因是企业自身培训规划不完善和培训机构实力综合因素导致的,从而致使在安全教育在盲目性中进行,缺乏实质性的安全教育意义。

三、基于基层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现状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需要从领导方面入手,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要深入生产班组一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喜怒哀乐以及工作中的困惑,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心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外,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例如,尝试将大安全机制融入职工家庭,充分发挥职工家庭、子女的积极性,让全家人共同关心安全生产、共同维护安全生产、共同为安全生产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营造出一个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共同维护安全的以“小家’ 大家”,全家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企业领导在电力安全生产中身体力行的同时,各领导干部能够做到敢管、善管、会管,从而真正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形

式下,应当以规章制度化、组织网络化、活动经常化、设施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生活区清洁化、公共场所标语化、摆放定量化、管理精细化为突破口,以事故预案和设备档案为主线,重视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奖惩结合地开展电力安全生产工作。2.重视规范化操作,防患于未然

这一对策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开展:第一,明确电力安全生产责任制。基层供电企业应遵循“安全第,预防为先”的方针,对安全职责进行定期完善,充分发挥责任落实到人的作用,对待已发事故,对责任人进行严格处理;第二,稳抓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突出对现场人员的管,特别是临时工和外来施工队伍的管理,实施超前管理形式,将事故的预防摆在重要位置,防范于未然;第三,做好设备安全的防护。做好设备的试验、检修、运行及维护工作,避免受损,延长其使用寿命;第四,做好电网维护工作。制定事故紧急处置预案、调度规程、调度操作命令等一系列的管理标准和预防性工作,并严格地加以执行。

3.推行安全生产培训,增加安全生产重视程度

海因里希在调查了美国75000起工业伤害事故后,发现98%的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而在可预防的工业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8%。而这些违章中大多数又是由于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和技能培训不足造成的。所以推行安全生产培训非常重要。依据不同岗位特点,针对具体培训内容加以明确,管理人员以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事故处理及赔偿、安全管理学等方面为培训

内容,安全监察人员以安全管理手段、方法及安全标准规程等方面为培训内容;操作人员以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律为培训内容,并加以对现场模拟、知识讲座等培训形式的合理选择,将安全生产培洲落到实处。

各级行政正职是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全面的领导责任,各级行政副职协助正职开展工作,是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向行政正职负责。4.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各级、各部门人员,都应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为上,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和规程制度,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接受安全监督部门的安全监督和指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安全工作(以下简称“五同时”)。总论

基层供电企业自身特点.使得其在电力安全生中表现种种的局限性。存在着安全隐患,提出合理的对策,并积极地加以实施,使其电力安全生产的安全性得以保障.从而最终促进基层供电企业长足健康的发展。

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把安全生产责任和目标层层落实到部室(公司)、所、班组和个人,并制定严

格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进行严格考核。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同时,安全生产工作要实行逐级负责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企业是搞好安全生产的主体,必须建立建全和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才能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参考文献:

【1】冯迎春.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j].电力安全技术2009,(7).

【2】汤正根.新时期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举措[j].经验交流,2009(11).

电力信息化现状分析 篇6

一直被IT厂商热烈追逐的电力信息化市场,似乎没有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而“引爆”,相反在日趋严重的“电荒”背景下显得更加不愠不火。

电网企业忙于应付“电荒”,五大发电集团忙于制定信息化规划,发电企业则由于更换“东家”而暂停了不少信息化项目,只有电力营销信息化在稳步推进。电力信息化市场徘徊不前的“症结”在哪里?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信息化的影响还要持续多久?

本报记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电力信息化市场上五对“矛盾”:先进的自控系统VS滞后的管理系统、复杂的系统VS空白的标准、市场的虚火VS竞争的无序、繁重的任务VS软弱的组织、规划的缺失VS系统的分裂,并由此认为,这五对“矛盾”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产生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的诸多难题。

先进的自控系统VS滞后的管理系统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华北电力调度局自动化处郭子明处长(职务核实)说,早在1970年代华北电力调度局就用晶体管计算机调度电力,从国产121机到176机,再到176双机,华北电力调度局全用过,到1978年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现在华北电力调度局实时监测华北地区发电企业每台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然后统一调度。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主要实现了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功能。在实施ERP方面,现在只有浙江电力还在继续坚持由IBM实施的ERP项目外,山东、辽宁、湖北等地的电力公司都暂停了相关的信息化计划。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力信息化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电力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流程,比如设备每10天要检修一次,机组每三个月要大修一次,不论管理体制如何调整,都要按统一的流程进行调度管理,否则就存在安全隐患。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则受管理体制变革的直接影响。从水电部到电力部再到能源部、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厂今天属于地方,明天属于中央,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电力企业缺乏相对稳定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不够。

北京顺义区供电局信息中心主任负责人抱怨说,刚刚建了MIS管理系统,过不久,一个命令下来,归属变了,企业领导变了,系统就得重新换,企业受不了这种折腾。造成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力行业的长期垄断经营。信息化的动力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而电力企业不仅垄断销售而且供不应求,只要发电机组在运转,“印钞机”就不会停

下,有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直接影响不大。源动力的“天然不足”,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一位IT企业的市场总监说,近几年虽然一些电力企业也上了一些信息化项目,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没有市尝成本的压力,提出的需求都是虚的,根本无法操作,甚至只能把信息化当成政绩工程。

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中电普华总经理吴杏平给记者举例说: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

发电企业不仅需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需要把管理信息系统和自控系统整合在一起。但如何把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整合在一起目前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电厂的MIS可以直接从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MIS系统和自控系统之间还应建立CIS系统,CIS系统先从各个零散的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再提取部分数据进入MIS系统。

复杂的系统VS空白的标准

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空白也是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重要原因。就像一幢大楼,如果各家的装修风格迥异、线路设置也不对接,就算各家装修得再完美,整个大楼的管理还是一片混乱。信息化建设也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既无法实现不同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培养不出一流的软件公司;反过来,如果没有一流的软件公司,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得不到大幅度提升。

1984年中法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法国派来的第一位专家不是核电专家也不是建筑专家而是文件专家,负责编制文件代码。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派个文件专家来,扬言要把文件专家退回去,但法方坚持标准必须先行。现在,不论是大亚湾核电站还是岭澳核电站采用的都是那位法国专家编制的文件标准。但像大亚湾核电站这样的电力企业毕竟是少数。

中电普华总经理吴杏平说,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同一个零部件,采购部门一个代码、库存部门一个代码、生产部门一个代码,甚至名称都不一样。据介绍,目前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

东软电力事业部技术总监马玉成在电力信息化领域耕耘多年,让他最苦恼的不是IT技术而是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缺失。马玉成说:“目前在软件开发中执行的都是一些非常零散而又没有经过整理的规则或者章程,我非常希望电力行业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规范,即使拿不到全国的规范,拿到一个地区的也可以,但地区的也拿不到。”现在,马玉成只好在做项目过程中和每个省电力公司一起制定本省电力营销信息化的标准,但吉林省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不会想到山东省的需求,辽宁省也不会想到天津的需求,将来省与省之间仍然信息无法共享。

国电信息中心的一位专家认为,电力行业很多单位都在搞标准,但谁都说了不算的根源在于用户需求不足,电力企业不像制造类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联系那么紧密,葛洲坝水电站和小浪底水电站之间没有遵守同一数据标准的要求和愿望。其次是缺乏统一领导。国电总公司曾经讨论过两个标准,但后来实际上成了验收办法,不管系统怎样建只要满足要求就给予验收。目前,由国电信息中心牵头华能公司、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等参加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研究电力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原计划今年底明年初拿出第一稿,但从工作进度看有些困难。

虚火的市场VS无序的竞争

标准的缺失不仅导致电力企业之间难以信息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无序。据说,在一些区域市场,三个人成立一家软件公司,就能揽到电力信息化项目。

此前不少人对电力体制改革寄予厚望,认为竞价上网、跨区域交易等会“引爆”电力信息化市场;国内一家咨询公司甚至预计今年电力系统信息化采购市场将达80亿元,但事实证明预想中的蛋糕并没有变成现实。从整个电力信息化市场来看,需求比较旺盛的是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因为从乡镇供电所到省供电公司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受本次体制改革的冲击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效益非常明显。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实施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后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目前,辽宁、重庆、河北等省已经进入推广阶段,吉林等省还在试点阶段。

由于今年新建电厂较多,发电企业IT设备的采购量和2003年相比有明显地增长,但整个发电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全面启动可能还要等待两三年。目前发电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主要是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但严重的电荒又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发电企业对信息化的注意力。发电厂领导目前最关心的是安全发电、多发电而不是信息化,因为只要每台发电机组发挥了最大的效能,是不是联动没有关系。

更重要的是,改革还没有尘埃落定。虽然发电企业和发电集团之间的资产划拨已经完成,但还没有实现从行政隶属关系向投资和被投资关系的转变。发电企业从省供电公司划拨到发电集团后,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等各不相同,各发电集团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模式。不管哪个企业,业务流程可以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但管理思想必须相对稳定,否则管理信息化根本无从谈起。

电力调度信息化市场也在缓慢启动之中,计世资讯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电网公司IT设备的采购量仅比去年略高。国电公司分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后,区域网公司和省网公司之间的关系还不明朗。比如,东软电力事业部总经理马玉成说,既然辽宁省公司和东北电网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谁的心里都没底儿,当然谁也不会加快管理信息化市场的步伐。

而在不算太大的电力信息化市场上却有三类企业在厮杀,一类是电力系统内部的企业,如南瑞公司、东方电子、中电普华等;第二类是有IT背景的企业,国外的如SAP、IFS、西门子等,国内的如东软、清华同方、宇电威达等,第三类是各省供电公司信息中心独立后组建的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由于调度自动化对设备、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苛刻,调度自动化市场基本被电力系统内的企业和国外的IT巨头垄断,小企业很难进入,国内的IT企业主要在发电企业和供电公司的管理信息化领域厮杀。

马玉成把电力信息化市场比作“围城”,“城”里的想出来,而“城”外的却想进去。电力行业是垄断行业而且没有标准,表面看门槛很高但实际上只要“有关系”就能拿到单子,“草台班子”也能开张。无序的市场竞争不仅使得很多项目的建设质量大打折扣,伤害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热情,而且使得IT企业利润可怜,难以快速成为一流的软件企业,而没有一流的软件企业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电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繁重的任务VS软弱的组织

虽然电力信息化市场仍在蠕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益显现,不少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目前电力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却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

在过去,各级电力企业的信息部门都不被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一些专业的生产控制系统、调度系统的建设都由生产部门承担。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除华能集团公司是信息中心外其余的全是信息管理处,而且挂在不同的部门,中电投挂在总经理工作部,国电集团挂在科技环保部,华电集团挂在计划发展部,大唐集团挂在营销部。吴杏平说,挂在不同部门至少表明,领导层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不论是营销部还是科技环保部至少主业不是搞信息化管理,就难以站在企业层面上进行全面规划。更重要的是,每个部门只有

一、两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这

一、两个人也难以完成如此重任。发电企业基本延续了省电力公司的配置,有的挂在行政部,有的挂在企业管理部,但总的说来只有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少数大电厂有完整的信息中心。

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分别由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承担,只有深圳电力公司等极个别电力企业把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合并在一起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吴杏平说,把信息中心和自动化处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由于人员安排、安全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把两个部门合并的计划。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从个别业务部门的需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化部门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与实施。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设置和人才状况已经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影响了信息化的推进。

规划的缺失VS系统的分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展,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分析 篇7

近些年,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开展扎实有效,电力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电力工控设备隐患排查和漏洞整改卓有成效,网络与信息安全成效显著,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有力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应,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1.1 电力企业建立电力监控系统安防体系

电力企业已基本建立了“以电力企业为主体、以调度机构为纽带、以监督管理为手段、以联合防护为特征”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和监督管理体系,具有显著特点和推广价值。电力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将电力监控系统安全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之中,基本实现了省、地、县三级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的统一管理及涉网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电力调度机构严把发电厂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实施方案的“审查关”,严把发电厂电力监控系统正式投运前的“验收关”,严把发电厂电力监控系统安全运行的“评价关”,建立网厂协同工作机制,提升联合防护水平。

1.2 不断推进电力监控系统能力建设及等级保护工作

电力企业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和风险评估,实现全过程管理,保障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基本实现了220千伏及以上厂站安全防护设备的全覆盖。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积极开展电力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测评和整改落实工作,提升了电力信息系统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1.3 认真开展电力工控设备及操作系统等漏洞整改工作

电力企业针对Windows XP系统停止升级服务后可能造成的信息安全隐患,积极开展评估并制定相关措施,用国产安全软件对部分Windows XP操作系统实施安全防护,加快客户端Windows XP操作系统向其他操作系统迁移工作。

2 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现状

随着电力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信息化产业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它迅速发展的可喜成绩下,也存在也巨大的安全隐患,网络信息化安全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目前电力系统企业已经搭建起自己的网络平台,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策略,在内部已经开始实施。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实现了将系统与系统间进行整合,并与银行以及个人用户等实现了信息共享。纵然如此,还是不可否认电力系统内部网络信息仍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2.1 未及时修订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

一些电力企业未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对企业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和系统防护方案进行及时更新与修订。部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存在制度缺失、责任制未落实等问题。

2.2 电力系统安全防护评估工作开展不到位

部分企业对国家及行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政策要求了解不够,未建立电力监控系统安全评估机制,企业自评估能力不足;在重要电力工控系统安全评估和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整改等方面与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

2.3 电力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人员配置及培训存在不足

部分企业电力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人员配备不足,存在未设置专职信息安全管理员、网络信息安全相关关键岗位技能要求不清晰、运维能力不足和过度依赖厂家的问题,宣传培训工作开展不力,企业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培训受众人群单一,未将培训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2.4 电力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监督工作存在不足

部分发电企业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实施方案制定后未及时报送相应调度机构审核,部分电力调度机构也未按照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对所辖发电企业涉网部分工控系统安全防护工作开展全面的技术监督。

3 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问题现状

3.1 电力系统网络边界防护措施不完善

部分电力企业技术防护措施不够完善,安全威胁较大,生产控制大区边界缺少相应的安全隔离措施,个别电力企业仍存在跨区互联、未设置安全接入区等情况。

3.2 电力系统纵深防御管控不足

部分电力企业存在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网络通信等设备空口令、弱口令、安全补丁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部分安全设备策略配置不合理;部分发电企业基础防护措施不足,个别发电企业生产控制大区未部署入侵检测、安全审计措施,以及防病毒、入侵检测系统规则库未及时更新,纵深防御方面较为薄弱,终端防护较薄弱。

3.3 电力工控PLC设备隐患排查不到位

个别企业未对生产控制系统在运PLC设备进行详细梳理和隐患排查,设备使用台账管理工作不到位,对通报存在漏洞的PLC设备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安全风险仍然存在。

3.4 电力系统物理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部分电力企业存在机房门禁设施不完善、出入登记缺失、设备标识不全、接地线不规范、线缆杂乱、易燃品堆积、消防设施配置不满足标准等问题,在物理安全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4 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点

近些年,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开展扎实有效,电力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电力工控设备隐患排查和漏洞整改卓有成效,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监管成效显著,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有力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应,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信息安全“短板效应”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内部、外部威胁,“震网病毒”、“斯诺登事件”、“西门子燃机事件”等信息安全警示历历在目;我们应该深入地认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紧迫性,云计算(雾计算)、大数据(超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未知的、新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威胁日趋严重;我们更应该系统地认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艰巨性,“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任重道远。结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面的工作要求,不难总结归纳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多种特点。

4.1 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点多面广

电力企业总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基层企业更好地履行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企业已经建立起庞大复杂的调度数据网和综合信息网,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日益重要的技术支持系统。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同时渗透到电力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方面。电力企业调度数据网的安全运行,避免受到来自综合信息网的可能的攻击。然而,财务、营销、客户管理等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还相当薄弱。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实际工作中我们比较重视网络服务器端的安全管理,而作为信息网络基本节点的客户端,因其点多面广,难以集中统一管理,暴露出的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对整个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2 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保防护参差不齐

通过摸底调查和现场专项督查,抽取电力行业20家主要电力企业所属信息系统共计7403个(1),等级保护定级率为97.3%,其中已开展等级保护测评的信息系统3238个。据不完全统计,电网公司所属信息系统共计2123个,定级率为99.9%;发电集团所属信息系统4363个,占比近2/3,定级率为96.2%(略低于电网企业)。部分四级系统仍不能完全满足相关要求,北京、浙江等地区重要支撑的百万千瓦级发电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仍缺乏有效管控,针对境外势力窃取信息的防范机制严重不足,存在被控的严重安全风险。

4.3 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涉及广泛

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5大类问题频现,电网企业所属调度、营销、检修等业务部门存在相似、相近的问题,发电企业热工、信息、网络等专业协调不足,存在一岗多责、一职多用的现象,信息安全管理分散,综合防护不足。

4.4 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纵深防护不一

电网企业部分配电自动化、计量自动化等系统仍存在加密认证措施不完善、主站侧安全防护措施强度不足等问题,可能导致恶意篡改控制指令,引发用户大面积停电、主站侧遭受恶意信息攻击等风险。部分偏远地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企业安全防护机制不完善,网络节点多且分散,极易形成网络攻击入口,给电力系统安全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5 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长效机制,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要深入领会关于“没有网络安全就没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深刻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深化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落实,继续推进电力工控系统漏洞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强化安全防护体系的纵深防御,扎实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和行业测评机构能力建设。

5.1 深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

企业应认清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涉及的责任部门、岗位、人员及专项经费,把网络与信息安全放在与电力生产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生产安全评价考核体系,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要参照国家及行业信息安全相关制度、标准,结合自身信息系统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健全符合自身情况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及和手段,尤其是电网营销系统和新能源发电企业更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5.2 提高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要严格落实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边界防护和生产控制大区纵深防御;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和整体策略设计,加强对关键监控系统及设备的技术摸底、运行维护技术培训,采取有针对性的隔离、审计等措施,提升工控系统安全防护及设备运行维护能力;尤其是在切实做好输供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系统安全防护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综合安全防护建设。

5.3 规范管理,推进电力系统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电力企业,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存在薄弱环节的发电企业,要加强电力系统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全面实现电力监控系统的全覆盖。增强整体安全防护机制与措施,防范局部防护、节点保护不足带来的安全风险;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行业等级保护规定以及定级、备案、测评、整改等具体规范要求,组织开展信息系统摸底调查,切实解决存在的信息系统未定级、定级不准及未备案等问题;按要求定期开展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评估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5.4 自主创新,加快实现电力工控系统及设备安全自主可控

电力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组织技术力量研究在运电力监控系统及工控设备的技术原理,逐步实现自主可控产品替代;各发电企业在新建系统时应明确对关键软硬件的网络安全要求,要选用安全、可靠、可控的工控设备。

5.5 夯实基础,强化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储备,配备足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加强规范信息系统工作制度,规范信息安全操作,全面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基层电力企业、地方民营电力企业和外包服务队伍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和保障信息安全的能力。

5.6 提升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电力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电力工控系统安全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评审及备案等工作,加强对电力工控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和预控机制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电力工控系统安全事件应急演练和信息安全攻防演练,提高电力工控系统安全防护专项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提升电力工控系统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5.7 规范产品选型,提高电力工控系统安全防护安全可控能力

电力企业应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和电力体制改革进展,积极组织开展电力工控安全防护新技术、新措施研究,强化电力工控系统纵深防御,完善电力工控终端安全防护,全面提升电力工控系统安全的可控能力。在设备选型及配置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禁止选用经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检测认定存在漏洞和风险的系统及设备,对于已经投入运行的系统及设备,应当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系统及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科研单位、设备厂商应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制定电力工控系统关键设备的信息安全规范和技术标准,重视和加强电力工控系统的安全设计,从根本上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开放性、共享性、互连程度的扩大,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电力企业也来讲,能否保障网络安全以及网络中信息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效益,并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影响着“数字电力系统”的实现进程以及国家电力信息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的实现,而且电力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电力企业的网络化信息安全还是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需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解决对策。

浅析电力企业管理现状及解决方法 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企业管理;创新

一、电力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市场化改革

当今的电力市场越发重要,虽然在国家层面已经进行了多轮电力市场化改革措施,而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却成了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比如,在电力直接交易总量和覆盖省份不断增长的同时,部分地方出现了有关部门干预交易、电网企业未执行国家核定输配电价、重视电量交易而忽略电力运行特性等问题。改革即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博弈与反复不可避免。当前形势不断革新,而如何才能在企业均衡发展和顺应市场经济之间走出一条通道来,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二)电力企业人才培养不到位

就目前阶段来看,电力行业因人文地理环境、地区发展等原因受限,造成企业人员人均素质当量参差不齐。企业留不住人才,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缓慢,创新发展停滞不前,这些都直接关系到电力生产企业效益。就以笔者接触过的一个县级电力公司为例,将近310人的队伍,本科学历仅有33人,而高中及以下学历就有121人,占比高达39%。人均素质当量密度很低,经常出现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局面,与生产需要极其不匹配,这样的后果若放任其发展而不顾,久而久之造成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大的。往大的方向来说,这也会非常严重限制着我们国家电力企业往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前进。

二、如何推动我们国家电力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一)多管齐下推行电力市场改革

现如今,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电力交易中心。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围绕电力市场建设的更多改革步骤将接踵而至。因此,电力市场改革意义重大,务必“软硬”兼施:“软”的层面,应从制度上以价格的自由竞争为改革核心,“放开两边,管住中间”;“硬”的层面,应从技术上以特高压电网和储能产业的发展为代表,为电能自由交易、输配奠定物理基础。

电力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垄断、引入多元化的竞争。这样就要求我们需要根据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构建起科学、合理、规范的公司。一般来说,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况:1、现代电力企业的管理要有清晰的产权,政治和企业是要分开而进行的,责任和权力明确,管理科学;2、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要和公司的规模统一、适应,不可去追求一种形式,最为重要的是要和市场相互协调;3、探究出一条与我们国家电力企业相条例的管理体制,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进行科学方面的研究;4、要让企业向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的发展,不可以没有目的的去扩大企业的规模,而是应该有条理、有规划的进行。

(二)转变人才管理观念,吸引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技能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是新工艺、新方法的创造者,是科技进步的开拓者,也是技术技能的传承者,电力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造就,对于电力行业的全面创先和转型发展要求以及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具有重大意义。电力行业各级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的主要责任之一。 同时要认真学习宣贯“人力资源+直线经理”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在劳动用工、教育培训、岗位绩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协同管理作用。要结合人力资源现状,提出人才培养激励方案,以充分调动员工争先学技术、争先持证上岗、争先岗位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要以电力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指引,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动、分层管理、地区覆盖”的工作原则。培养选拔技能专家、优化高技能人才结构和分布、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提升能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于企业创先发展大局。

三、电力企业在管理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力企业作为特殊行业,在大环境前提下,目前没有较好的改革方法可以统一运用,通过逐步开放试点,观其成效之后,才能有更好的判断和选择道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才是王道。而目前来看,电力体制改革,在东西方国家之间,甚至在国内,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全垄断并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全开放也未必就是好事一桩,这就需要政府和电力企业能有更好的权衡博弈。同时,在电力企业内部,人才的持续发展也不容忽视。庞大的体系,需要有持续更佳的动力来维持良好的运转,辅以有效的管理手段,寻求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为企业保驾护航。

四、结语

近些年来,政府在不断的探索中对电力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对电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市场经济的认知,更加先进的管理及创新方法,就需要电力企业去不断摸索和探究。通过优化管理手段,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发展,更加绿色、持续、健康的管理机制和企业环境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康.浅谈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创新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4.

[2]姜海涛.浅谈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现状及创新[J].商,2013.

[3]胡秋元.郁江电力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上一篇:领导生日搞笑的祝福语下一篇:高一英语学习方法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