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文化课题研究总结(精选8篇)

校园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中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中学生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其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尽管他们并不十分成熟,但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心亲自去倾听、去感受、去体悟生命中的真、善、美,这远比说教式的教育更生动形象,也更能让人信服。一千多年的娄江文化,有着无数青少年生活与教育必须的养分,让他们置身在娄江文化的情境中,让他们在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体验中,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2、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娄江文化是太仓人民近千年奋斗的结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以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美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等多种方式,与娄江文化自由互动,在对家乡历史、名人轶事、民风民俗、旧貌新颜、地方艺术等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中,感受家乡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娄东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3、贯彻和延伸“生本教育”的需要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的精髓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倡导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民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容易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这远比在课堂上单一的说教式教育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觉自愿的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因此,开展娄江民俗文化的研究,既能让学生领悟到娄东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其中的魅力,感受美、领悟美,更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娄江文化是锦绣江南的灵魂,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吸纳性,能汲取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始终弘扬及创造优秀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中凝结为礼让谦和、柔中带刚、开放进取、尚德重教、务实功利、精巧雅致等文化特征,有着鲜明的和谐特质,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通。因此以娄江文化精髓为资源开展教育,有利于培养至德尚美、务实开拓的一代新人,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方面的民俗文化所传承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精化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是继承民族精神的命脉,而这种裂痕,如果不加修补、重建,就会使我们的现代文化在建立之始就没有了根本,没有了特色和优势。这种裂痕还会直接影响到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新道德、新秩序的建立缺失了一个基础、一种依托、一根主干文脉和一股重要的文化源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在民俗文化方面的教育,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

为此,我们课题组设想,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探索以娄江民俗文化资源为核心,以学科课程教学和德育活动为载体的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学校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的新路,积极实施校本课程研究,开发“走出课堂,体验娄江民俗民风”的德育校本课程和“学习民间技艺,传承娄江民俗”的体艺校本课程。通过多种途径,持之以恒地在学生中大力开展传承娄江民俗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事理,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充分挖掘娄江文化地域文化素材,特别是娄江民俗文化素材,架构特色课程,丰厚高中人文环境,提升校园、教师、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底蕴,初步建构具有娄江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

2、传承地方文化瑰宝,探索高中生娄江文化教育机制和传承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娄江优秀文化,萌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成为娄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3、通过开发高中生活动课程资源,拓展课题组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提升教师娄江文化素养,借助课程开发,创建鲜明的校本特色和教育品牌。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研究。

查阅各类文献资料,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校园文化的结构要素、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和建构技术,借鉴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等,为本课题找准切入口和新的发展空间。

2、娄江文化资源的学生价值及其利用现状的研究。

进一步理清娄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探究娄江文化资源的学生价值,挖掘、筛选可用资源,明确资源的利用现状,并将其转变为高中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可用的、有价值的素材。

3、娄江文化传承视野中的校本文化标志的研究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探索“至德尚美”为主的行为文化建设,提炼“德”的文化标志。如校风、校徽、校歌等的内涵,娄江文化学生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规范等,系列课程中“尚德”精髓的融合贯穿等,帮助学生、教师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形成尊崇德行、崇尚美德的良好风尚。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探索“情趣审美”为主的生命文化建设,创设“美”的环境标志。充分利用娄江文化千年文化资源,规划吴文化内核的高中学校隐性课程,将审美文化融入课程,分解到语言、美术等领域,提高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萌发并体验个体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的意识和感受。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探索“传承创新”为主的精神文化建设,建立“新”的激励标志。建立健全各类学习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给人创新的空间,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创新的方法;提供更多的展示舞台如才艺节、体育节等,形成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校园风貌。

4、娄江文化特色课程的研究

以《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精神为指导,从学生的视角去发掘和理解娄江文化的学生教育价值,并与高中教育有机整合,研究开发校本特色课程,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丰润学生娄江文化精神内涵。

5、基于娄江文化的高中教育策略的研究

基于《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和高中生发展特点,研究高中生在娄江文化传承活动中的心理机制和教育规律,在实践、反思并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探索娄江文化特色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

6、娄江文化传承视野中家校及社区共育模式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在高中生娄江文化传承过程中,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和学校的整合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探索关注高中生生命成长的共育新模式。

7、娄江文化高中特色教育活动的案例研究。

以娄江文化高中特色教育为研究和实践点,以案例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用科学的学生观、学习观和教育观进行高中教育的分析,进而反思教育方法、策略等的有效性,改进教育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进展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阶段

研究时间:20XX年5月20XX年5月

研究任务: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

具体工作:

1、本阶段在查阅资料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在调查娄江文化资源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旨在收集情报,寻找课题最适合的切入点。

2、查阅娄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文献资料,调查本地可用娄江文化资源的现状,探索可研究、创新的空间,设计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设计申报阶段

研究时间:20XX年5月20XX年1月

研究任务:完成课题申报,设计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总方案,确定具体研究内容与目标。

具体工作: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教研组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利用民俗文化为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机会。利用好民俗活动这一有效途径,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道德学习,是当今教育实践中顺应改革发展趋势的重要研究课题,是自身教育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价值体现。

2、开展研讨,提高认识。组织开展“娄江民俗”等专题研讨会,同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材料,挖掘以民俗文化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拓宽教师视野。教师在研讨中不断提高认识,科学地利用信息理论,指导实践工作。

3、抓住重点、解决疑点,结合本课题研究意义,紧紧抓住当代德育热点难点问题,并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机会,撰写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课题。

4、刘婧老师参加苏州市教育学会举办的“十二五”课题培训会。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研究时间:20XX年1月20XX年7月

研究任务:完成课题立项,搜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获得研究资料,开展研究。

具体工作:

1、开设校本课程《娄东文化》、《江南饮食文化》,开启课题研究的实践之旅。

2、具体地研究实践过程,不断改善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反思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每月、每学期进行课题总结、研讨反思活动,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正,并及时总结经验,物化成果。

3、实验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活动中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从而探索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4、本阶段按既定的研究方案进行实施全面有序的开展实验研究。全面实施研究计划,在实践中积累过程研究资料。

第四阶段:课题中期报告阶段

研究时间:20XX年8月20XX年11月

研究任务: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炼初步的研究成果,撰写中期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在专家们的引领下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改进研究过程。

具体工作:

1、课题研究中期,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及过程进行指导,并修改、完善、充实该课题,进行课题中期鉴定和论证,不断调整、完善,保证研究方向正确,过程扎实,效果明显。

2、课题组把“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理念作为活动口号,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俗活动,自主合作解决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整个过程中,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自身的成功和失败中锻炼并收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与工作成效

(一)理论学习心得

1、研读书籍提升科研能力

课题组通过不断的读书活动使课题研究成员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集体交流心得和体会,为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对《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沃土》、《用好乡土文化服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让家乡的自然、文化资源走进孩子心中》等多篇文章的研读和剖新,更加突出明确了地方资源、课程资源和课题研究的有机联系,为课题研究找到了切入点。

刘婧老师在20XX年暑假教师读书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李帮志老师在在20XX年暑假教师读书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刘婧老师获得20XX年教科研先进个人。

2、调查报告折射民俗现状

开展了《娄江民俗文化的传承教育研究》调查问卷,经过分析形成了调查报告(见附件1)。本次问卷调查,设计题目12道,共发出356份问卷,收回340份,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62人,学生答卷认真可信度高。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就是学生对娄东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通过调查了解了青少年对娄东民俗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从而可以有方向和针对性的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深化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撰写论文反思课题研究

校园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篇2

会上, 江汉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邓晓玉作了题为《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的总结讲话, 江汉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易干军, 江汉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振威分别对新学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滑坡路小学、回民小学、红领巾寄宿学校、大兴第一实验小学、清芬路小学、红领巾学校、万松花园路小学、华苑小学、北湖小学、航空路小学共十所小学获“江汉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殊荣, 还有20所学校分获江汉区小学校歌比赛金奖和银奖, 10所学校获校徽设计金奖, 清芬路小学、华苑小学、长港路小学获校歌创作优秀奖, 滑坡路小学、大兴第一实验小学、北湖小学、红领巾学校、回民小学获江汉区小学校歌比赛最佳表演奖。在颁奖间隙, 与会者还欣赏了由单洞新村小学孩子们表演的《算盘舞》、由北湖小学师生演唱的校歌。

表彰会后, 江汉区人民政府督学、前红领巾学校校长周彩华以专家的身份给大家做了题为《学校建设与课程文化》的专题报告。她以北京十一学校章程为例诠释了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课程文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给大家做了一次现场培训。

基层文化的总结与提炼 篇3

基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是企业文化体系化发展的基础,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因此,如何切实总结提炼基层在长期的积累和培育中逐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使之成为具有地域特征、行业特点和时代特色的优秀文化,成为当前许多企业深入思考的课题。大庆油田电力集团作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基地,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总结提炼了闻名中国石油内外的星火变电所团队文化,使一个只有19人的小站队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示范区,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奖,真正发挥了“星星之火,燎原一片”的文化辐射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关于总结提炼基层企业文化的粗浅体会。

全面收集素材盘点文化存量确保提炼精度

基层企业文化的总结提炼如同做文章一样,要想总结提炼得更具有逻辑思辨性,更具有理性人文色彩,更具有思想导向性,必须厚积素材,找准文化根脉,确保提炼的精准性。笔者所在的单位通过讨论分析、召开座谈会、开展专访等形式,把在星火工作过的干部员工请回来忆当年、谈感受、思变化、看发展,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光荣传统;收集整理有关星火的创业发展资料、图片、物品、格言名句、故事以及各级领导的题词、讲话、留言等史实;深入挖掘鲜活的、生动的、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人物和事迹,全面盘点星火变电所在第一次创业中形成的受到江泽民同志肯定的“实干、公正、廉洁、奉献”的干部形象和“政治上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作风上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工作上严细认真的求实精神,生活上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的“星火精神”等财富,从中发现了星火在培育人才方面的突出特征,从而明确了“一点星火万盏灯”的总结思路,提炼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样一句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文化建设理念,贴切生动,简洁有力,含义隽永,不仅脍炙人口,更撼动人心,让人品味再三,久久难忘。

牢牢把握精髓做精文化现量

确保提炼深度

基层企业文化的总结提炼,要同企业的行业本质紧密联系起来。脱离行业本质谈文化,有如弱风扶柳,成效不彰。当下企业文化建设“千企一面”、“生搬硬套”、“空中楼阁”等现象数见不鲜,就是因为许多企业没能找准自己的行业本质,致使总结提炼的企业文化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建设者在实际工作中深入思考,反复推敲,理性升华。星火变电所只有19人,在旷野里占地1万多平方米,只有一个主控楼和开关场,大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轮班监盘、巡视,看的是同一个点,走的是同一条线,循环的是同一个面,产生的故事都很相像,给人初步的印象是简单、机械、枯燥、寂寞,总结提炼要想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十分困难。必须紧紧抓住变电运行行业本质,把握其骨子里和始终流淌在星火人血脉里的东西,独辟蹊径,借物喻人,总结提炼星火人的岗位价值观:严细精准、一丝不苟的“塞尺精神”;自我加压、主动工作的“风扇作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线圈原则”;不求功利、无私奉献的“电容品格”。把员工严细认真、敬业乐业的精神全部凝结在天天接触的设备、器物上,内容与形式合而为一,浑然一体,密切相关,既亲切熟悉,好记易懂,又务实致用,富有深度,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气质,赢得了星火人的认同和同行及参观者的赞同。

贴近实际需要做大文化增量

确保提炼广度

一个好的基层企业文化不应只满足做一棵树,还应该致力发展成为一个错落有致的生物群落,既有高树,又有矮灌木丛,还有藤蔓、小草,甚至不知名的花朵,这样,才能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干部员工进行熏陶、感染,最终达到 “以文化人”的目的。作者所在的单位根据星火变电所在历经“少人值守”改革、由常规变电所异地新建为全微机保护自动化变电所、企业扁平化改革和大庆油田重组整合等形势变化中,始终保持传统不丢、标准不降、火种不灭、红旗不褪色的过硬作风,总结提炼了新时期星火人的岗位工作理念,即管理体制变了,我的工作责任不变;运行机制变了,我的工作态度不变;企业条件变了,我的工作劲头不变;操作手段变了,我的工作标准不变,使星火企业文化内容在变化中实现提升。针对变电运行工作规定动作多、重复性强、基本功尤其重要、举手之间合错一个刀闸将给油田稳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的特点,深入总结了老技术员追着变电工教学变电知识的《总想“整直溜”的工程师》等优良传统故事,精选加工了观点鲜明、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农夫的果园》——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鹧鸪的歌》——不练基本功怎能过难关;《野狼与小鹿的对话》——不提早准备怎能抓住机遇;《狐狸与猴子》——不三思怎能行;《野鸭的故事》——不思进取怎能展翅高飞;《恐龙的自白》——不适应变化怎能进化,等等。做成图文并茂的张贴画挂在走廊里,时刻提醒、鞭策员工加强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星火变电所坚持“教不会不撒手,学不会不出手”,涌现了很多感人的学习故事,创出了27年累计倒闸操作10万多项、巡视1.2万多次、行程15万多公里、发现缺陷588项、填写各种记录4 200多万字、没有出现一次差错、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事故的好成绩。2006年,他们被评为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

经过上述总结提炼出来的成果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融入实践、反哺实践,有效地推动着企业整体素质向更高层次迈进。

校园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篇4

一.运用足球游戏,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对于发展“校园足球”,扩大和孕育足球人口是建立于培养兴趣、形成爱好的基础之上的,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初中足球教学中,要将“快乐足球”的理念融入到校园足球中来,灵活运用足球游戏,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回归足球的游戏、健身和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娱乐中激发对足球的兴趣。在足球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准备活动中,如果我们一直沿用跑几圈后进行徒手操的形式,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就会对足球课产生厌烦情绪,造成喜欢足球,但不喜欢足球课的现象。如果在准备活动中,利用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如“曲线运球接力”、“抢圈”、“喊数接球”来代替传统的徒手操和慢跑,不但可以改变一成不变的准备活动形式,而且还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身体兴奋性,使机体迅速进入活动状态。在足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将一些足球基本技术渗透在游戏中,来巩固和提高基本技术,如传接球采用“传接球比准”“踢准比赛”,垫球采用“网式足球”,射门采用“射门比多”等,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增强趣味性,加大了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在战术的练习中,也可以采用“二打一”或者“三打二”的基础配合,在教学比赛中,也可以采用改变足球比赛规则的游戏玩法,如“限制传球次数”“限定触球次数比赛”。来加强学生运用和应变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足球教学的效果。足球教学采用游戏教学形式,可以以基本技术为主,来拓展学生的游戏玩法,通过多变、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足球技能。通过游戏教学渗透足球的基本技战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注意力会比单纯的技术讲解和练习要好很多,在游戏中学生会养成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足球技能的掌握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开展校园足球场地、资金等方面的难题,提高足球教学质量。

二、“百讲不如一练”,在实践中学练技术

当前推进足球教学改革是发展校园足球首当其冲的任务,全国的教育、体育等领域的专家,正在编写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训练大纲,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是扩大和孕育足球人口的重要途径。对于一般学校每学期10节足球课、足球传统校每周1节课的足球教学,在进行教学时要做到“百讲不如一练”,要通过实践让学生悟出真知。很多学生对足球专业的技术动作术语和动作的技术要领讲解兴趣不大,所以精讲多练很重要。讲解示范时应注意:内容简明扼要,易懂易记,抓住重难点。教师的基本功要扎实,足球技术的示范动作要正确、熟练。在示范过程中要注意示范的艺术,通过选择正确的示范面让学生便于观察。部分高难动作,教师如果示范不了,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挂图等手段进行。在足球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通过练习,在实践中体会足球技术,通过多练来掌握技术,所以在足球技术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和要求,选择一些简单易行、效果好、密度大等便于教师组织和照顾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术动作。如在脚内侧传球的教学中,就可以先让学生踢原地球—对墙踢球——原地传球——两步助跑传球——两人对传球——停球变向运球再传球,练习的距离由近到远。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技术学习较慢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足球运球绕杆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采用慢速,然后变为中速,对于掌握较慢的学生还可以运用一些气不太足的足球进行练习,增强学生的球感。

三、组织教学比赛,在激情中巩固提高

在平时的足球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将学习的兴奋点落在了教学比赛中,基本技术没有练习过关,就成天想着踢比赛,这种情况很常见,学生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在足球基本技术没有掌握的情况下踢比赛,容易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这是很多一线教师的想法。其实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想进行足球比赛的热情,在足球教学比赛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变化,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技术。在足球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在学生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采用教学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和应变技术,如小场地的“三对三”、“四对四”等。但要让学生明白在教学比赛中要运用所学的足球技术,不是一味地乱踢,没有目标。所以在教学比赛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比赛要求,让学生把所学的技术与技能在比赛中加以运用。如在学习传接球后,就应该在比赛中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传接球,让学生在防守中完成动作,这种练习要比单一的传接球要实用得多。为了在比赛中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教师还可以结合技术动作对比赛规则进行改变和拓展,如在学习传接球后,就可以将比赛的规则设置为,每次进攻每名同学都必须触球方能进行射门的比赛;还可以将比赛的胜负判定定位为传接球的次数制,让学生在比赛中多进行传接球。在比赛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来。在学生的足球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适当加入一定战术的教学,来加强学生的足球配合意识,通过以赛促练的形式来提高足球的教学效果。对于技术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时间,进行班级间的对抗,让学生在班级间的交流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足球水平,形成以练带赛,以赛促练的良好教学方式。

四、丰富教材内容

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在足球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足球教学时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部分体能、技术水平较低的同学适应不了教师的教学步骤,而逐渐对足球失去了信心、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按学生的足球技术水平选择进行分层教学,技术较好的同学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足球战术演练,而水平较低的同学可进行足球基本技术的练习,这样全部同学才能够在足球水平上有所长进,从而发挥足球课的作用。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中,女生的积极性往往是最考验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女生在足球教学中的孱弱、不主动,确实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所以在足球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丰富教材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为了激发女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可以将毽球、腰旗橄榄球、跳绳等教材内容融入足球课的教学当中,既丰富了教材,满足全班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很好地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教材内容不再单

校园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篇5

一、立足教学实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具体分析,共同探究,大胆取舍,积极开展校内公开课、听说课和评课活动。9月20日,对刚调进我校的胡学刚老师的汇报课进行了听评研讨。10月22日至24日,组织全体教师奔赴沙镇溪中学参加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讨会活动,并认真听取了宜昌市语文教研员李祖贵老师的报告。11月14日,我们又都到郭家坝中学参加了协作区综合性学习课题开题仪式教研活动,听了三节综合性学习研讨课。11月18日至11月23日,熊华赴武汉观摩了第三届湖北省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回校后在八(1)班上了示范课《沁园春雪》。12月5日,邀请县教研员向元茂老师莅临我校指导课题结题阶段的工作,胡学刚和王必海各上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示范课,得到了专家的肯定。12月21日至12月23日,向方杰到孝感参加了省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会,返回后上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示范课《岁月如歌—难忘的初中生活》。

二、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全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每位教师经过虚心学习,勤奋钻研,每个人都建立了博客,建成了文化中学语文教师网博客圈。大家或把各自的教研文稿发表在博客圈上,或把综合性学习相关的课题资源转载过来,便于相互学习交流。

三、抓好常规教学检查。

为了把常规检查落实到实处,本学期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七、八、九年级三个备课组为单位,每月由教务处检查并反馈教师常规工作。对于常规工作中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本人沟通,要求其纠正并改进。这样的检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课题实验,健全课题档案资料

七年级组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索月球奥秘”等综合性学习,八年级开展了辩论赛,九年级开展了“走进名著”、“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岁月如歌—难忘的初中生活”等综合性学习。

向方杰老师的论文《一节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反思》和《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分别发表在中华语文网和人教网上。向方杰、王芳、王凤兰、郑艳琼的论文课件荣获县级四优论文一、二、三等奖。向方杰老师辅导的学生屈江华、王莲芳的作品《我找回了自我》、《话说关羽》、《渔家傲秋思》发表在宜昌教研网上。这些课题实验资料全部整理成册并归档。

校园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篇6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2008年度,圆满的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计划,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在社团功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学术研究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社团内部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坚持服务决策、服务企业、促进发展的方向,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学术界、企业界的认可和有力的支持。现将2008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做以汇报。

一、积极发挥学术资源优势,举办多场高层精品学术论坛,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学术界、企业界的认可和有力的支持。

1、成功举办陕西强省富民发展论坛暨第二届陕西城市发展与企业成长环境高层论坛。与省工商业联合会、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陕西强省富民发展论坛暨第二届陕西城市发展与企业成长环境高层论坛。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田源,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顾问、省政府原副省长姜信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主持,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等专家学者及中小企业代表在会上发言。与会代表围绕“富民强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强省富民战略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与措施。

2、成功举办第二届大关中发展论坛。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联合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功举办了“大关中发展论坛”。大关中发展论坛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二届大关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全 1 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洪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出席,论坛组委会主任、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田源致开幕词。陕西省属各地市(区)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延安、榆林、汉中、商洛、杨凌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等政府副市长、有关部门以及陕甘两省专家学者、重点行业企业代表150余人出席了论坛。

与会人员以“构筑关中—天水经济战略高地,编制好关中—天水经济区综合规划,发挥大关中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为主题,为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和发展建言献策,共谋发展。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常务副省长赵正永都对论坛给予肯定,作了重要批示。

第二届大关中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国内各大媒体的积极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三秦都市报、西安日报、华商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陕西省政府网、西安市发改委网站、陕西省商务厅、宝鸡政府网、平凉日报、平凉新闻网、天水政府网、天水在线、中国新闻社、庆阳日报、榆林日报等多个城市多家媒体都予以报道。

3、成功举办陕西城市竞争力品牌峰会。我省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一批陕西城市竞争力品牌功勋企业和优秀企业代表、省内著名经济学家5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田源致词,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发展壮大城市群,需要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的带动和支撑。而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需要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拉动和促进。一个城市的优势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活力就强,其带动和辐射周边区域的能力就 强,这个城市就具备竞争的发展优势。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成为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与会代表建议围绕陕西省品牌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本次会议着重提升了陕西企业的品牌观念,对推动陕西企业品牌意识和品牌理念传播,建立陕西城市竞争力品牌联盟,推动陕西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同时,三秦都市报等省内媒体也予以积极的报道。

4、成功的承办了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 会陕西社会发展与民生工程建设专题学术活动,得到学术年会组委会表彰。在省社科联学术年会办公室统一安排指导下,我们为了让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在研究问题时有能从当前国情、省情实际出发,基层组织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的科学求实的态度,把“陕西社会发展与民生工程建设专题学术活动”放在全国文明村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会议室举办。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省社科联副主席杨凡,省社科联学会部部长刘卫民,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知名学者鲁向平,省党校教授刘旨贤等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省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企业和农村基层组织代表100多人出席学术活动。

省社科联学会部部长刘卫民代表学术年会主办单位省社联在专题学术活动上讲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著名经济学家、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知名学者鲁向平,省党校教授刘旨贤等领导、专家学者分别在学术活动上做专题发言,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涛主持本次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以“科学发展,关注民生”为主题,围绕“如何提高 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在落实国家加大投入拉动内需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基层组织在民生工程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企业及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民生工程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学术活动共进行了专题报告、专题发言、议题研讨、参观调研等四项议程。本次专题学术活动共收到交流论文75篇,向年会办公室推荐优秀论文14篇,在会议上交流论文17篇,会议发言7人,编辑出版论文集1部,会议通讯简报1册。

会议结束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参观了解全国文明村西安和平村民生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时表示,今后要多深入基层,研究农村民生发展问题。与会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和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希望和专家、学者们建立紧密的联系,希望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专家、学者们交流。

5、成功举办第三届陕西城市经济文化发展高峰论坛暨2008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年会。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顾问、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李平安,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仁华,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政府参室事副主任高松岩以及各高校的学术带头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80余人共同出席了会议。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同志致词,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政府参室事副主任高松岩同志主持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围绕“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共同走过的路”,来自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创业的企业家、各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基层从事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研究的专家及有关部门政府官员就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社会经济所取得的巨大变化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在会上研究会对来自各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基层从事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研究的专家及有关部门政府官员、企业家等22 人颁发了研究员聘书。

与会代表与研究会新聘研究员纷纷表示,今后要重视研究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重视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加快我省的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何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群发展,如何提升我们城市的活力、文化力、竞争力,如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等问题,共同研究和推进,为加快我省富民强省、建设西部强省的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大会还对省属各地市有关部门在第一届、第二届“大关中发展论坛”提交的优秀论文予以表彰。三秦都市报、各界导报等省内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二、发挥学术团体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推动本省产业发展,在省内外及产业界产生重大影响,多次得到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批示。

1、成功举办 “2008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网络媒体联盟峰会”,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得到省政府领导肯定和批示。本次会议由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中国西部中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网倡议发起并承办,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网、上海服务外包网、天津服务外包网、济南服务外包网、中国外包网、软件测试时代网、中国呼叫中心与BPO行业资讯网、中国西部中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网等单位联合主办,CIO时代网、信息周刊网、IT专家网、赛迪网等多家媒体参与支持。陕西省商务厅,江苏省商务厅,济南市外经贸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服务外包专业委员会,西安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以及上海、河北、西安等城市5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本次论坛以“共享、共赢、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加快建立产业联盟,加强各大专院校、培训机构与外包企业的合作”、“如何促进提升中国服务外包品牌企业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进行探讨,这对于目前高速发展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和正在发展的网络媒体应用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来讲意义重大。与会代表认为,加强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对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并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2008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网络媒体联盟峰会的成功召开极大的提升了陕西服务外包产业在国内的影响力。中国西部中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网作为西部服务外包产业的门户网站的能力和地位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服务外包各基地城市服务外包媒体对会议进行了积极的报道。副省长景俊海同志对会议给予肯定和批示。

2、成功召开“第二届中国西部中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主持会议。西安市服务外包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军峰,西安高新区碑林科技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志红等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代表,以及本省优秀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培训机构代表50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以“承接〃开拓与发展”为主题,围绕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世界经济大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服务外包产业在国内市场的空间开发与拓展,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讨,对政府与企业在共同促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会议纪 要将报省委、省政府。

3、本会应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邀请,参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活动。对经开区发展服务外包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招商、园区运营、集约用地、发展保障支撑体系建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4、举办“首届中国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西安动漫嘉年华”活动。本届艺术节是由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部中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网等单位联合发起,旨在发掘本土动漫人才,引导动漫作品创作贴近市场需要,引导动漫产品的消费需求,促进本土动漫创作向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大型公益文化展示活动。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王治国,省社科联学会部刘卫民部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等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以及省社科院、省社科联、西安市外经贸局相关领导、陕西省内各动漫社团、各高校动漫爱好者近300人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本届艺术节由优秀动漫作品展、动漫嘉年华cosplay汇演、中国西部创业产业文化节高校巡展(演)以及文化节优秀作品颁奖典礼四部分组成。文化节以“创意,让城市动起来!”为主题,自今年6月份作品征集活动开始以来,先后收到来自西安、北京、浙江、杭州、重庆、武汉等全国各地600多人次1435幅漫画作品和陕西各大高校34个动漫社团150多人次的cosplay作品。西安疏影无道动漫团、漫舞空灵动漫社、火炎焱动漫社、PIMG社团、WE WILL社团、IDEA动漫社等优秀高校社团和广大动漫爱好者积极参与,近10万人参观了优秀动漫作品展。

国内知名网络媒体腾讯动漫频道、新浪博客动画频道、搜狐动漫频道、搜狗、中漫网、52pk游戏网、西安腾讯网、创业周 刊、陕西动漫网、中国cos网等媒体联合支持。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媒体参与报道。陕西新闻网、人民网、中国商务部等多家媒体都对本次活动进行转载。

5、成功举办2008陕西翠华山动漫嘉年华活动。活动由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部中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网等单位联合主办。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田源出席并讲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巩富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仁华、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王治国、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西安市外贸局局长陈长春及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董事长徐选举等领导同志及省文化厅、省社科院、西安市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出席活动。

活动期间展出来自省内外各高校动漫爱好者的动漫优秀作品500多幅,举行了由30余动漫社团150多人次的动漫嘉年华cosplay(真人秀)汇演,以及陕西小姐长安丽人行,翠华山生态中国画展等活动,同期,展出国画大师齐白石、石鲁等真迹作品。

本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参与,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三秦都市报、华商报、国内各旅游期刊都对活动予以报道。

6、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动漫主题展区”,有力的展示宣传了陕西发展动漫产业的资源和优势。应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邀请。由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动漫主题展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十余万参展商及观众的目光,成为本届文博会上一大亮点。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各大媒体均对本次活动做了特别报道。

本届文博会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 受邀承办动漫主题展区,对展区进行精心策划、布局。整个展区分为原创优秀动漫作品展、陕西动漫资源展示区、陕西动漫产业整合区、COSPIAY梦想舞台四个功能区域。为了充分考虑参观者在展区内的互动活动,展区特别设计了动漫魔幻迷宫闯关寻谜游戏。同时,在展区循环播放内容丰富的原创动画作品。让参观者享受丰富的动漫文化大餐。

本届文博会动漫主题展区,共组织陕西动漫社团、各高校动漫爱好者,38个动漫社团和500余名COSER表演者参与主题展活动。在展会期间进行了为期3天的盛大的动漫舞台剧演出活动,成为本届文博会人气最旺的展区。活动期间,国内各参展商纷纷拿出相机与COS合影并对展区内梦幻的动漫主题展位进行拍摄。有观众在现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参与过的最棒的一届动漫主题展,是动漫爱好者的狂欢节。

7、创办“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联盟网”。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联盟旨在依托大关中发展论坛,“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产业合作发展搭建高效合作平台”,利用陕甘历史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开发寻根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山水旅游,合力打造推介大关中经济区旅游带。整合大关中经济区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产业合作体系,全力打造推介大关中经济区旅游带,促进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其业务范围包括保持与政府主管部门的紧密联系,在行业内传达准确的产业政策,同时就业内共同关注的问题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收集、整理、对外发布行业信息;依托每年一届的大关中发展论坛,举办经济区旅游业联盟会议,商讨有关旅游业发展问题;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联盟网站,使其成为大关中经济区旅游业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经济区旅游产业招商、业务对接、人才招聘、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面向全国定期出版大关中经济区大型主题旅游形象推介期刊《游遍大关中》;发行“大关中旅游一卡通”,优化大关中经济区旅游资源,提升经济区旅游品质。

8、向省政府提交的发展动漫产业的建议得到肯定和批示,积极参加“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我会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动漫活动,极大的营造了我省发展动漫产业的氛围,有效地推动整合了陕西动漫产业资源,在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向省政府提交的发展动漫产业的建议得到副省长景俊海同志的肯定和批示。同时,积极参加由陕西省政协、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和文化产业的管理者200多位出席会议,共商文化产业发展大计,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我会秘书长张涛应邀出席大会,并做题为《加快发展动漫产业,是实现陕西文化产业的突破口》的专题发言。

三、重视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服务基层组织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研究会为了把学术活动和基层组织发展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在地处西安城郊的全国文明村未央区和平村建立城市化发展调研基地,联合省社会科学院、共青团省委共同开办“和平发展大讲堂”,定期举办专题学术、研讨活动。

“和平发展大讲堂”活动的开办旨在充分调动发挥我省经济理论界、思想文化界与企业界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全民创业,全民就业,实现强省富民目标。和平发展大讲堂由我省有影响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及各行业创业成功的优秀代表担任主讲,以“和谐与发展”为主题,对本省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建设和发展趋势、形势、存在问题、创业实践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面向社会基层组织、中小企业、大专院校及社区青年创业者、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学者常年开设,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大讲堂的长期会址选在全国精神文明村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对于促进我省基层农村组织建 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深远意义。活动得到了广大社会群众的普遍好评。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都予以积极报道。

四、重视调研工作,服务基层组织和会员单位得到肯定。本年度,研究会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本会名誉会长田源,顾问李平安,会长张宝通,副会长王应宗、白世峰,秘书长张涛等会内领导分别对西安高新区、西安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未央区和平村、西安万昱企业集团、西安高新区碑林科技园等单位和企业考察,对这他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点,积极提出了建议并将有关问题整理报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五、重视学术资源的整合,研究会学术研究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本年度研究会聘请22位来自我省各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从事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研究的专家及有关部门的政府官员、企业家担任特邀研究员,研究会学术研究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今后研究会将组织会内研究员、会员积极参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加快我省的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何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群发展,如何提升我们城市的活力、文化力、竞争力,如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等问题,为服务和促进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重视学习,加强管理,研究会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本年度,除举办多次学术论坛和参与推动本省产业发展的重大活动外,积极参加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单位省社科联举办的各项活动,及时传达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质量。在会内举办多次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订 阅《中国社会报•民间组织周刊》等报刊杂志,学习国际、国内形势、社团先进管理经验。定期开展对秘书处工作人员的培训,学xxx省文件精神,学习有关提高秘书处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经验知识。加强对会内章程和制度的学习。

另外,本年度研究会还购置了一体印刷机、激光打印机等一批办公设备,优化了研究会办公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研究会主办的网站功能,研究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灾区,为抗震救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四川汶川8.0级强震发生后,我会秘书长张涛及时向中国红十会总会捐款1000元。同时,我会各会员单位也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强震发生后,我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文明村——西安未央区三桥街道和平村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我与灾区心连心、我为灾区献爱心”募捐活动。不到2天时间,辖区党员、干部、群众及工业园区企业单位捐款就达63.3万元。我会副会长单位陕汽集团近800万物资献四川灾区人民。我会副会长单位陕西高速集团在抗震救灾保畅工作中得到省长袁纯清的高度赞扬。

八、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推广和宣传方面取得新进展。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和宣传工作。本年度,组织会内研究员,会员积极针对我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还编辑出版会刊和论文集《第二届大关中发展论坛论文汇编》、《陕西社会发展与民生工程建设》及会内通讯10期,创刊《城市发展决策参考》,有效的促进了理论研究和会内外沟通。

九、重视自身组织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在社团功能建设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做为陕西省社科联所属优秀学术团体,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的工作经验得到省社科联重视,在全省社会科学界各学会中交流、推广。有关研究会自身组织建设的 理论研究文章和经验被国家社会团体管理局发表,引起了较大反响。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

校园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篇7

拉萨, 几乎是所有人向往的一片净土。在拉萨建造火车站, 不仅是建造一个现代的交通枢纽, 它更是藏族同胞与内陆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 藏民族的历史传统及文化风俗得以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一个窗口, 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 在室内设计中, 如何满足人们对拉萨第一眼的期待和离去前的纪念, 如何实现往来宾客和车站管理者使用时的舒心顺畅, 又如何保持建筑设计的完整性, 是我们一直关心并为之努力的。

一、交通建筑功能与形式的舍与得

(一) 、交通建筑的文化重要性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人口流动的密度与频率的加大, 交通建筑是承载社会运行的巨大物质基础, 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 其设计特色也成为地区、城市、国家的标志。需要在不同文化和地域条件下, 对设计注入一种来自对地域文化的深读。拉萨的单纯, 浓郁, 醇厚, 纪念, 所表达的不只是一套室内的设计, 更是我们对建筑的忠实传承, 对藏文化的顶礼膜拜, 对民族气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思考。

(二) 、寻找地域传统和现代高效之间的平衡

概念仅仅是概念而已, 对于火车站的深入设计, 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拉萨站的室内设计是在建筑设计扩初设计基础上展开的。设计之前, 到拉萨采风, 初春的拉萨就像陈年的佳酿, 在我们离开后很长的日子里, 脑海里还一直萦绕着她的郁郁弥香, 寺院墙垛上鞭马草深红的调子, 落日下大昭寺金顶赤金的圆光, 街头巷尾若有若无的藏香味, 姑娘大婶儿们打阿嘎时欢快的歌声, 似乎一直伴随着我们设计的始末, 在这么神秘、深厚、质朴的净土上, 我们的设计应当表达出对藏域文化的崇敬与膜拜。在浓郁的恋藏情节作用下, 我们的室内方案设计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面向地域, 返璞归真

第一版方案沿用建筑的现代地域型设计手法, 从色彩质感、构造功法、光照气氛上强烈呼应了藏地文化。追随建筑红白相握的色彩逻辑, 候车厅整个处于红色区域内, 色调浓重, 光线昏黄, 无论是深红的粗糙墙面还是黄褐的阿嘎土地面, 木质的栅格吊顶还是垂挂的羊皮吊灯, 无一不展现出浑厚、淳朴、浓郁的富含感染力的地域气息 (图1) 。

这套方案与西藏自治区领导、铁道部领导对明亮光洁现代化火车站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 经过探讨、磨合、调整的多次反复, 方案终于在“地域性”和“通用性”, “民族化”和“现代感”之间, 找到了最终的平衡 (图2) 。

第二阶段:源于传统, 趋于现代

整套实施方案中, 不同的功能分区在风格上有着不同的侧重。中央大厅、交通展廊分别以重层叠摞的木质构架和红白相衬的灯芯绒粗糙肌理, 突出神圣的浓郁的藏域气息 (图3、图4) 。而候车大厅则着重营造简洁、明亮、高效、舒适的候车环境, 白色构件、白色区域所占比例扩大, 占据了候车厅的主要区域, 深红色灯芯绒GRC墙面只停留在阳光充足的通廊内;候车厅照明由羊皮吊灯改为采用节能日光灯带, 创造明亮的光环境;由于阿嘎土的工艺复杂, 实施难度大, 地面最终采用了纹色近似阿嘎土的人造石。调整之后的方案既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整体性、地域性, 又满足了交通建筑的功能性和老百姓眼中的现代感的要求。

二、保证交通建筑功能合理流线通畅

作为交通车站的内部设计, 保证合理的功能分布和流畅的人流组织是十分必要的。

(一) 、流线功能组织

室内设计中对建筑原有的流线组织和功能平面布置作了进一步的调整, 例如利用导向指引和出入口的重置, 重新组织了进站上车的人流;由于列车座位等级的需要, 在一层用木质方格隔断相对私密地围合出了一个高级候车区;重新调整了贵宾休息区的平面布局, 组织出一个相对轩敞、布局讲究的接待前厅, 和两个东西对应、空间高敞的小贵宾休息室, 形成一处私密、独立、设计精美的高级接待区。经过调整后的站房分区流线清晰合理, 易于管理和使用。

(二) 、导向信息设置

在铁路站房导向专业设计部门的协助下, 室内设计对候车厅导向信息系统作了整体的规划设置和形象美化。在中央大厅入口处墙面设置总平面导引图, 结合装饰构造设置导引信息标牌和液晶屏幕, 做到信息设置既有节制又无盲区。统一设置标牌颜色。

三、坚持建筑的完整性

拉萨站的建筑设计有着强烈的地域性, 清晰的逻辑性和细致的构造工法, 室内设计过程中, 在地域性、逻辑、材质、色彩、构造、工法上和建筑尽量保持完整的统一和对应, 以求内外空间一气呵成。

在保持完整性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三大难点:第一, 空间内容相当的丰富, 进站出站、售票候车、接待休息、展示导引等等每一个功能区都有不同的使用要求, 不同的设备设施;第二, 在设计过程中改动量大;第三, 施工工期紧张, 施工条件有限。因此, 在室内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时刻需要保持细节与整体的统一协调。

(一) 、在细节上与整体统一

1. 材质和色彩考虑

内部空间墙面沿用建筑红白两色的GRC挂板, 表面灯芯绒质感, 能让人联想起西藏当地粗糙质朴的墙面材料。后由于工期紧张而挂板加工和吊挂时间长, 紧急改为了用埃特板条拼, 表面喷真石漆的做法, 效果上几乎以假乱真。

地面设计初衷为采用当地的传统工艺——“打阿嘎”, 实际效果有些像水磨石。但由于“阿嘎土”的施工养护措施相对复杂, 难以满足工期需求, 最终以近似“阿嘎土”的色彩和机理的人造岗石来替代,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 艺术细节的把控

“空间现代、细节传统”, 精致考究、融合统一的细节是成就建筑完整气质的关键。室内空间设计之初, 就在空间细节、设施、艺术品上回应西藏当地的文化和手工艺, 为车站带来藏族文化的气息。例如在天井的红色GRC墙面上, 请宝贵石艺用模具阳刻出吉祥八宝的纹样 (图5) ;在出站大厅的墙面上设计巨幅青藏高原的地貌挂毯, 后因幅面过大, 加工和运输有困难, 改为八块玻璃钢浮雕由内地加工、现场拼装, 完成后有着宏大的气势 (图6) ;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藏式贵宾候车厅采用当地的传统彩画工艺, 请大昭寺做彩绘修复工程的藏族彩绘艺术家来绘制完成, 给车站注入了最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血液 (图7) 。

3. 家具形式的选择

家具是室内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 室内设计专门为拉萨站的家具做了系统化的设计, 采用木质框架体系统一家具风格。施工后期, 更是在家具公司的协助下反复推敲, 修改生产模具, 最终保证了家具与空间风格的统一。

(二) 、在改动中与整体和谐

由于建筑设计完成后, 业主又对车站站房内部的使用要求作了一些调整, 因此内部设计过程中, 既要满足调整后的功能分布合理顺畅, 又要保持建筑空间的完整性, 就成为室内设计的一大重点。

例如, 售票大厅内原建筑设计售票窗口位于东侧, 而车站使用方按照使用习惯要求改到南侧玻璃幕前。经过建筑、结构、设备专业间的协调努力, 在原玻璃条窗前部区域增加装饰立柱, 用木质题凑构架出售票窗口的顶部以隐藏提供必要的空调、电气设备, 利用承载题凑的钢梁凹入的空间放置窗口显示屏, 最终形成的新增售票窗口看起来与建筑空间结合融洽, 像是建筑设计之初就存在的 (图9) 。

结语

经过一年的推敲、磨合、设计、妥协, 不到半年的联络、试制、奔走、盯工地, 拉萨站的室内设计和建造工作完成了。回头看看,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设计时间远比建造时间长。仔细想想, 可能正是因为长达一年的推敲, 在崔总的带领下与各方业主和专家的磨合、坚持、据理力争, 才最终成就了一个相对建筑逻辑清晰、整体性强、细部完整的内部设计。也可能正是因为还不到半年的赶工, 不足以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施工条件下, 完美实现一个精致合格的建造产品, 才在细部实施上留下了些小遗憾。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 不知拉萨站的内部设计是否能禁得起世人的使用推敲, 施工质量是否能禁得起时间的磨砺考验?每每想到这些, 总禁不住希望回到拉萨站亲自体验一下, 甚至, 亲自弥补一下……

注:

拉萨火车站室内设计相关信息

室内设计主持人:崔恺张晔

室内设计工种负责人:顾建英

室内设计参加人:张明杰冀勉郭林

从文化研究到都市文化研究 篇8

【关键词】城市化 都市化 文化研究 都市文化研究

一、都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理念

席卷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对当今世界产生至为重要、深刻与全面的影响。从学理上讲,社会学一直将城市化定义为一种城市居民增长的人口现象。另一方面,尽管城市化包括城镇化、城市化与特大城市(都市)化三种形式,但依托于规模巨大的人口与空间、富可敌国的经济生产总量、发达的交通与信息服务系统而出现的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都市群,无疑代表着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环节,对人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当代城市化进程称之为“都市化进程”(Metropolitanization Advancement)。如同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都市群日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与中心一样,依托于其上而出现的不同于农村、城镇、中小城市的都市文化模式,对当代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大都市不仅是经济、金融、商业、信息技术的中心,在精神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等方面同样具有霸权地位,并主导着当今世界文化市场的消长与盛衰。其次,依附于大都市而产生的新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从其一出现就是全球性的主流话语,并迅速地淹没了不同国家、地区固有的也许已延续了上千年的地方经验与价值传统。正如斯宾格勒说“世界历史,即是城市的历史” 一样,对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当代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而言,完全可以将之引申为“当代世界文化,即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最高代表,都市文化本身即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高环节,在它内部已摄含了前此各低级阶段如乡村、城镇、中小城市文化的要素与精华,因此当代国际化大都市为我们在更高的历史阶段、更全面的整体视角及更深刻的本质层次上研究城市文化提供了现实对象。在当代,不是一般地研究城市文化——历史上的城市文化或当代普通城市的文化,而是只有把研究对象放在作为中心及最高环节的大都市文化模式上,才能在深刻的思想意义与直接的现实意义上把握住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这是在当代研究都市文化的重要性所在。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农业文明传统沉重,以及它们作为物质基础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理论、观念、方法、工具等方面的制约与局限,使中国当下的都市文化研究显得相对贫乏,远不能满足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与都市文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话语谱系。一是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这是由于受西方大都市群理论影响而开辟出的新方向。尽管它好的一面是使都市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对象进入到社会科学的学术视野,但由于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对都市文化结构及其人文精神层面很少触及到,即使注意到文化要素,它们一般也停留在文化产业等实用与商业层面,对其深层的文化价值重视不够。二是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与前者相反,这些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影视、广告、网络、流行文化与时尚等都市的审美外观或文化幻像上,由于缺乏必要的切入都市社会现实的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它们往往割裂都市审美文化外观与产生它的经济社会基础的内在联系,因而也不能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理论与思想任务。

二、从文化研究到都市文化研究

当下与都市文化相关的研究各有不尽人意之处。对于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其问题主要是失之于“实”,忽略了都市的文化层面或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涵,这是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表现。而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其问题则在于失之于“虚”,它们掩盖了都市文化繁华表象背后的本质或深层结构,充其量只能生产出各种时尚化了的知识与趣味。由此可以得出两点认识:

(一) 尽管两种话语都可以揭示出当代都市文化的某些侧面或局部,但又都是不全面的,因而不可能指望依靠两者之中的任何一者去建立一门具有相对严密的学科形态及较为纯粹的学理价值的都市文化理论;

(二) 这也带来积极的启示,即,要想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理论与思想任务,必须在努力吸收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和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等学术资源的同时,又能够通过理论创新在这两大话语谱系之间建构出一种对话、交流的知识生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结构与学科框架上为当代都市文化学科的诞生准备好充足的条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座桥梁,以打通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在分类框架与学术传统上固有的各种障碍。

从中国当代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就中国当代都市文化研究的具体语境看,我们认为,只有文艺学、美学最适合做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桥梁,这可以从原理框架与经验研究两方面加以阐释与论证。

从原理框架的角度,其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中国文艺学从一开始就不是只关涉原理与知识生产的纯学术,它的一个具有理论基础性质的命题即“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尽管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从逻辑上严格考究,则直接混淆了“文学”与“人学”在本体存在、知识谱系与学科形态上的重要差异,以是之故,在文艺学近百年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中,与“文学”关系最密切的形式、审美、文学语言、文本结构等纯粹学术问题是相当边缘化的,相反却是作为“人学”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直接表现的阶级性、社会性、意识形态、生产与消费等外部研究一直是主流话语。对此中是非尽管难以一概而论,但这种学科形态与学术传统,给中国文艺学赋予了相当浓厚的社会科学属性与功能,则是无须做更多论述的。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在文艺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之间并没有过于森严的学科壁垒。在当代都市化的背景下,由于“文学”之“文”已发展为“都市文学”或“都市文化”,而“人学”之“人”也摇身一变为与农夫、小家碧玉等传统生命主体很不相同的“都市人”,因而从中推出“都市文化学是研究都市人的学问”,也是不存在学理障碍的。其次,从美学学科的原型结构看,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审美(判断力)一直是知识(纯粹理性)与伦理(实践理性)之间的桥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序言中,也把这个“判断力原理”称为“谜样的东西”。对此正如劳承万的阐释:“构成谜的是矛盾的双方。一方面,判断力是一个‘先验原理’,它能够‘运用于对世界本体的认识’,‘同时开示着对实践理性有利的展望’,这似是逻辑理性之类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能对主体产生‘愉快及不快情绪’,尽管不是直接的关系。康德补充说,‘从这些概念(即认识中的诸概念——引者)永不能引申出一个对于愉快及不愉快情绪的直接结论来’。……这就构成了审美判断的特殊性质。” 引申一下,如果说纯粹理性是一切社会科学最必要的主体条件,实践理性是一切人文学科最深刻的价值基础,就不难推出,以判断力为学术对象与起点的美学研究——它一方面与认识论的概念、逻辑等有联系,另一方面又与伦理学的欲求、价值等相牵连——正是关注主体价值建构的人文学科与注重经验事实阐释的社会科学之间最具合法性的中介与桥梁。从学理上讲,以文艺学、美学为中介,正可以使文艺学固有的“社会—人生”意向与美学固有的“悟性—理性”意向,在当代都市化进程中开拓出新的知识境界与前沿学科形态。进一步说,以文艺学、美学为中介,在都市文化的学理架构中实现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建设,在充分保留前者的人文价值与后者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互动,既有助于社会科学摆脱其僵硬的实证本性而变得灵动,也可为人文学科飘邈的审美天性提供真实可靠的地基。在这个新的学术空间中,实现科学性、人文性、审美性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催生出一门以当代国际化大都市及其文化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来,其现实意义也是自不待言的。 从经验研究的角度看,中国文艺学、美学与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科亲缘性,不仅不偶然,相反还是以相当深厚与为数众多的经验研究为根基的。从学科背景上讲,中国都市文化研究与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都市文化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在中国,尽管在学科分类上都市文化研究最应纳入的是社会学之下的文化社会学或其他学科下的艺术设计、城市建筑等,但由于中国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特殊性,从一开始它就与中国文学、特别是其文学批评、文艺学、美学等结下不解之缘。一些西方的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学者,之所以对中国文学学者研究都市文化想不通,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三、当前都市文化研究的特点与学术渊源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也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首先,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更明确地定位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上。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近现代大都市日新月异,一些新的中心性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出来。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与城市化开始淡出,各种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乃至于建设世界级大都市群,开始成为中国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这为都市研究的深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其次,都市生活方式与都市文化模式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中心。在都市的新天地中,生存的物质条件与精神环境的巨变,使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趣味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都市化进程带来的新经验、新思想及新问题,也在寻找一种可以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论与解释框架。与中国当下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创新显然滞后了许多。而正是由于都市文化研究本身在学科上的空白,才为在文化研究中获得一定研究经验与方法工具的中国文学介入这个新的学科领域提供了契机,其在逻辑上仅是把研究对象从“文化”进一步确定为“都市文化”而已。

从文学学科背景出发研究都市文化,只是晚近十年才发生的学术转型,现在从任何角度做评价都为时过早,因而,这里仅就其发生过程中的特点与学术渊源略作说明。

当代都市文化研究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地缘性。当代都市文化(文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原因是这些城市本身及所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且与国际大都市的交流与联系十分密切,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文学研究者,出于对当代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的亲身体验与学术敏感,率先开拓了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学术背景的中国文学研究新方向,使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空间与有机构成部分。

总之,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正在当代中国文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学术发展之中。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现代化运动中,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及其成果构成了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发生形态;而晚近十年开始的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则为中国文学研究从文化研究转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学理契机。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再到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其现实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德]斯宾格勒著,陈晓林译. 西方的没落[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2][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劳承万. 审美的文化选择[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6]孙逊. 都市文化研究: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N]. 光明日报,2005-9-13.

[7]刘士林. 江南都市文化历史源流及现代阐释论纲[J]. 学术月刊,2005,(8).

上一篇:中外民俗题目下一篇:检修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