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1

闫春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准确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拟清文章结构思路。

4、初步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由抗日战争的知识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呢?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出示“九一八事变”的资料。

过渡:“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蚕食、扩张,把魔爪伸向全中国,妄图以泸定桥为突破口,继续扩张势力,将祸及全国„„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

2、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a)出示本课生字词和多音字:

烽火

妄图

伪军

凌晨

呐喊

歼灭

震耳欲聋

蚕食

挑衅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抱头鼠窜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如火如荼

魔爪.(zhuǎ

zhǎo)

咽.

(yān

yàn)喉 b)、指名读,集体帮助纠正读音

c)、再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积累词语。d)、指生读一读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4、学生读课文后议一议,然后指名概括文章大意。

5、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a、事情发展的顺序。b、时间的顺序,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句。(段首)

四、指导学生写字

1、学生读贴,分清字形结构,位置比例,老师范写。

3、学生临写

4、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2、课外积累:网络搜索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故事,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十分必要,因此我收集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资料,对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大帮助。这节课的教学,词语教学、课文写作顺序的揣摩,两环节教的透彻、扎实、有效。但不足之处仍然很多:

1、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上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显得不足,读通读顺这一环节教的不够扎实。

2、3、指导书写时,老师讲完,如果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效果会更好。课前我准备还不够充分,开始上课时,我有些语无伦次,表达不够清晰。

4、课堂学习气氛还不够活跃。可能是学生不了解历史,没有产生共鸣吧。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2

一、创设情境, 在感知课文中生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生发一种期盼的欲望, 关注的心理。《卢沟桥的烽火》一文再现了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抗日历史, 揭露了日寇蓄意挑起事端, 野蛮侵略的滔天罪行, 讴歌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顽强抗日精神。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片段一:

1. 观看卢沟桥图片。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 它历尽风雨沧桑, 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 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比喻什么?

3. 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1) 播放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

(2) 听完歌曲后, 说说感受。

(3) 补充小结:“九一八”事件以后, 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 短短4个多月, 中国128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日本本国领土的3.5倍) 的锦绣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从那时起, 东北三省3000多万父老乡亲沦为了亡国奴。然而, 这仅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 大家知道他们真正的侵略目标吗?“侵略全中国!”学生们愤愤地回答, “对!侵占全中国, 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施, 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情境的创设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激发了他们对日寇侵略行径的憎恨, 学习动机和探究的欲望被唤起, 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主动地去初读课文, 感知课文。

二、初读感知, 在自主建构中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说明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在学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 我趁热打铁, 组织学生初读感知, 在自主构建中披文入情, 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 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

片段二:

1. 出示初读要求。

(1) 通读课文,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多读几遍。

(2) 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3) 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练习分段、概括段意, 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1) 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词学习。

(2) 从分段, 概括段意, 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经历了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 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而入情。

三、研读文本, 在品词析句中动情

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 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

片段三:

1. 出示研读要求。

(1) 读一读课文第2~5自然段, 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 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 合作完成表格。 (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3) 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 并读出这种感受。

2. 交流研读感受。

生1: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生2:从“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词语体会到我国军民英勇顽强。 (板书:英勇顽强)

生3:从“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而逃、哭爹喊娘、猝不及防、抱头鼠窜”等词语体会到日军蛮横狼狈。

3. 引导感情朗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本环节的教学,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 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体验和理解”, 感知于文字, 受知于心情, 在读中想象、读后交流, 情感的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形成强烈的共振, 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四、拓展延伸, 在实践活动中移情

课程教学论强调, 教师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能随课文的结束而结束, 教师应引领学生的情感向课后发展延伸, 并产生移情活动。

片段四:

1. 把“卢沟桥事变”经过讲给父母听。

2. 社会调查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1) 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2) 他们是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的。

(3) 从你的调查结果看, 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有什么认识?

3. 收集日军侵华的资料, 在班上举办日军侵华罪行展览会。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3

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用。关注网获得更多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1.听歌曲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出示词语,指名读。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1、学习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4

一、课前预习,了解历史爱国情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本课及整个单元的课文奠定感情基调。

教《卢沟桥烽火》的时候,我就注重了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以及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制造的其他罪行。学生们收集的资料令我欣喜若狂——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让学生收集这些背景材料,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掘语文中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同时有更多的发现,激发更多的兴趣,创造更多的奇迹。

二、民主学习,以述促读爱憎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课上,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再次自读课文的时候,力求弄清事件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所在,并着力体会关键词语的意义、作用,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练习复述并根据具体情况,相机提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才能述得顺当。教学时还得按时间和事情得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读书感悟和复述事件经过都能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的掌物了。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还包含着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自己给予自己评价,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自身提高,不断深化爱国情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卢沟桥事变的整个完整的经过,从7日深夜一直到9日凌晨,敌我双方如何激战的过程全部交代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完整流利有感情地复述出课文的内容,牢记卢沟桥事变显然是这篇课文反复训练的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复述的要求和方法。平时课堂上我总舍不得花时间进行复述课文的训练,一直把它作为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说实话,这项作业基本上是一纸空文,落不到实处的,这无疑阻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今天的课,陈老师借我们班上,她安排了对学生进行了复述的指导的练习,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复述时她能逐步、深入地提出两个要求:首先要做到条理清楚,并且尽量用上给出的词组,这对于训练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很有帮助!从课堂效果来看,应该说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还是配合得很默契,声音也越来越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1《卢沟桥的狮子》10-11

卢沟桥课堂实录10-01

卢沟谣合唱教案06-06

上一篇:送给爱人的感恩节祝福语下一篇:如何写好一篇通讯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