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服饰的起源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服饰的起源教学设计 篇1

2.掌握三者产生的先后顺序和文学概念。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文学、语言、文字产生的过程。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文学、文字、语言”,让学生猜猜这三种事物产生的先后顺序。

2、新授

按正确的产生顺序,以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最后让学生总结三者产生的正确顺序。

1.首先讲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通过讲述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这一过程又称为劳动的过程,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2.语言、文学如何产生

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

3.文字的产生过程

把这些知识点用一个故事,固定的人物来讲述,这样听得轻松,更有趣味性,更容易理解知识点。

4.总结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

(1)语言(2)文学(3)文字

5.由此引出我国最早的口头文学作品--《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1)教师范读,纠正读音

(2)学生自读,齐读。

(3)讲解诗歌,背诵。

6.总结文学概念---文学是用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

7.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服饰的起源教学设计 篇2

1. 背景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结合必修一及本课内容, 归纳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起源的背景。” (1) 政治: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2) 经济: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 (3)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教师阐释:“人文思想是一种思想文化现象, 思想文化主要由什么决定?政治、经济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虽非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内容, 却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 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必修一所学的知识和教材对古希腊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并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也为学生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先哲的政治设想的了解埋下伏笔。

2.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 智者学派。提问:“什么是智者学派?关于智者学派, 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 (展示材料并分析。)

“材料一:关于神, 我既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普罗泰格拉;材料二: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格拉。”

提问:“这些材料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哪些主张?”

这两则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论断, 具体表现: (1) 人的感觉是判断标准; (2) 制度、法律是人为产物。

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智者学派的主张, 一分为二地评价智者学派, 从而得出智者学派由于过分关注人的自然属性, 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因此导致了当时雅典世风日下的局面这一结论。

(2) 苏格拉底。学生首先归纳苏格拉底的主张, 教师提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思想力是什么意思?”

提问:“如何做到一个有思想力的人?” (展示材料)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 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 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思考:“熊究竟有没有美德呢?如果苏格拉底读到这个寓言, 他会得出什么结论?”追问:“怎样获得知识?”继续追问:“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他关注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小结:“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 就有美德;所以主观上你要认清自己是否具备知识;客观上知识是来自教育。”

思考:“如果让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格拉对话, 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而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个是从关注神到关注人, 一个关注什么样的人, 追求真善美。

(3)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并进行分析。思考:“作为柏拉图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更以学识渊博著称。他不仅青出于蓝而胜与蓝, 处处皆有超过老师的成就, 还对柏拉图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从他的身上, 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说明他们关注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关于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 步步设问, 让他们对这些先哲的观点有较深刻的理解, 并认识到他们关注的对象都是人, 而智者学派关注的是自然的人, 苏格拉底关注的是有道德的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有理性的人。

3. 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与意义

学生归纳: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注重人和人性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的理性思考。

学生活动:如果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四人中有一位被评为“感动雅典人物”, 请结合他们的思想主张, 为他写一份颁奖词。某学生所写的颁奖词如下:一个垂暮老人, 一副疲惫的肩膀, 支撑起的却是所有青年的精神世界, 美德即知识, 让他身上散发出圣洁的光芒, 大街小巷是他在针砭时弊, 侃侃而谈, 被诬陷, 被迫害, 濒临死亡毅然不弯腰, 就像死一千年不倒, 倒一千年不朽的胡杨, 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主动发现。古希腊先哲们的思想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学生活动, 为他们写颁奖词, 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灵感。只有学生自己参与了, 他们的印象才深刻。

论设计起源与艺术起源之间的联系 篇3

关键词:设计;艺术;关系

起源这个词很神秘,让人触及不到,艺术与设计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各界专家不断努力探索。但艺术真正产生的时间、起点,以及产生原由都不确定。专家们企图从考古方面探索研究产生的源头。追溯历史它们具有相同性,它们体现出来的都是人类以美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作的一种造物活动。这个共通性也就证明了两者间密切的联系关系。但是,艺术从技术中分离出,并独立发展是艺术家情感的物态化。艺术界一致认为艺术与设计是彼此相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展现的是一种分分合合的状态。

1 艺术起源与设计起源的共通性

早期人们更注重纯艺术的精神享受,传统记载艺术起始于旧石器时代。而“史前艺术”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只是一种具有艺术形式的不成熟作品。不少证据证实艺术起源于旧石器时期,但让人惊喜的是原始时期,人类还尝试从大自然中探寻且提炼些装饰元素,以改变和美化当时的生活情况,这也是设计的萌芽时期。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态。人类很厉害,为了营造自己适合的生活环境,会不断努力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人类在不间断的索求和改变中,创新了许多的新事物,这就是广义的设计,可见设计和艺术是不可分的。艺术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呈现方式,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归根结底艺术和设计的源头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对艺术的需求也会随之改变,有利于艺术的形式不断完善与成熟。

2 艺术与设计的区分

艺术和设计的源头来自人类,都是以美为准则,创造和感知美。但艺术与设计是有本质区别的,设计是为他人的生活需要而产生,艺术却是为了服务自己。人们通过艺术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表达出来,从而有了艺术行为和艺术创作,艺术不需要别人的认同,不会被他人的想法影响,没有标准也没有计划,完全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展现。传统工艺出现的时候就促使了设计的产生,设计是人类在活动之前预设的计划,然后以计划为准则再进行理想物的创造活动。艺术的重要性就是将其艺术美感在生活中体现出来,既能体现审美的功能又能体现实用性。人类的历史的存在就伴随着人类艺术史,人类的各种艺术实践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人类的活动又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制约,相互不断影响,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造中进步成长。

3 艺术与设计的内在联系

艺术与设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人类刚刚学会制造生产工具之时就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审美意识水平不断提高,艺术与设计的结合更是显得紧密。新的艺术观念的出现会促使新的设计观念的产生,反之新的设计观念也极可能推动一个新艺术形式产生。艺术的变革会牵动设计领域,艺术与设计是共同发展的,二者都在寻求一种理想的表现方式。人类的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势必提升设计的眼光,两者的结合更能推动各自的有利发展,它们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艺术家参与设计的实践与研究是设计进步的一大推动力,同样设计工作者对艺术的关注与研究也能促进艺术的不断进步。当时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反過来限制艺术的发展,所以艺术和设计也反映了社会现象,是对人文环境的表现。

4 结语

当我们在深究艺术与设计起源的根本问题的时候,必定要考虑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等因素。艺术和设计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孤立地探究其起源的先后顺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类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进步,这也使得艺术与设计结合得越加紧密,两者的起源问题也将不再被争论不休。

参考文献:

[1]张白露.艺术起源学说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2]罗中起.艺术起源是一个历史历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6).

[3]刘一.论设计起源与艺术起源的关系[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反思 篇4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将生本教育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用问题教学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体结构的设计上分“基础知识点的落实――认知、能力目标的提升――总结归纳――巩固训练”四个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收获,也有不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收获:

1、对精品的概念:由迷惘到模糊再到有一点思路、有一点清晰。

2、在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让学生对问题教学法有一定的掌握,从而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

3、对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提高;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不足:

1、对学生学情分析不足:虽然知道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历史,但认知、能力目标的问题设计偏难,导致很多时候要老师先进行提示或分析,学生才能有所领悟。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的内容如果只是按照课本来讲述,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历史中也学过一些相关内容。如何激起学的学习兴趣,使这节课上得有新意并与历史课的内容有区别呢?我采用的是讲解加视屏资料的方式,尤其是视屏资料,我选用的是《自然密码》中的人类的起源,学生看的非常过瘾,直喊没有看够。

几个班上下来学生都觉得有趣,学的都很用心。以后,在资料的选择上还是要多下功夫,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

另外,关于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这方面知识少,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可直接讲给学生听。

《美丽多样的服饰》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世界各地美丽多样的服饰;从服饰变化中体会文化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知道不同的场合、身分穿不同的服装是有素质的体现。

2、技能目标:学会穿着符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份的服装,和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节约、不攀比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了解世界各地美丽多样的服饰;

教学难点:从服饰变化中体会文化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世界各地美丽多样的服饰有关资料。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受?(播放世界服装展览会)学生谈感受(服装多样、漂亮等)

2、同学们说的很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世界各国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的进步和交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多样的服饰。(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我们知道当人一来到世上,他首先离不开的就是“吃穿住行”,说到“穿”,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看一看我国服装发展的历史。(课件出示我国服装发展的历史)

2、我们中国服装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以鲜艳的特色为世界所瞩目。看下面的图片,你能说一说这几幅图展现的是哪些地方、那些民族的服装吗?

3、第一幅图谁来说一说?

4、你说的很对,这是韩国的服饰---韩服。韩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优雅而且有品位,女性服装是短上衣和宽长的裙子,男士上穿马甲,下穿紧扎裤腿的宽松长裤,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么设计吗?学生交流

5、是呀,那是因为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习惯坐在地板上,因此宽松的长裙、长裤比较舒适和实用。板书:生活习惯

6、谁能说说第二幅图展现的是哪个地方的服装?学生自由发言

7、他说对了,这是印度的服饰,谁能再详细的介绍一下?

老师补充: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整个服装由长6米左右,宽1.1米—1.3米的布料制成,纱丽的穿法是从腰部缠起,最后批盖在肩上或蒙在头上。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猜测,发言

8、印度妇女的服饰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印度夏天的气温可以高过40摄氏度,冬天也在20度以上,因此服装要求透气、清爽,以棉、丝为主,薄、透、飘逸和极具垂感是印度服饰的最大特点。板书:气候

9、还有哪些民族的服饰与当地的气候密切相关?学生交流(还有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喜欢白色,男人的传统服装也是白色的,这是因为阿拉伯国家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白色的服装对阳光有反射作用,吸热较少。)板书:地理位置

10、这图图片非常有意思,你们要看仔细了,谁来说一说?

11、你们说的很对,这是英格兰的方格裙。苏格兰方格裙起源于一种叫“基尔特”的古老服装。这是一种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用花呢制作,布面有连续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鲜明地展现出来。有的同学可能奇怪了,他们是男人啊,怎么也穿裙子呀?你们知道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谁能读一读

(在苏格兰人看来,“基尔特”不仅是他们爱穿的民族服装,而且是苏格兰民族文化的标志。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基尔特”作为苏格兰的民族服装被保留下来。

1745年,英国汉诺威王朝镇压了苏格兰人的武装起义后,下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苏格兰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兰的装束为标准,违背者将被处以监禁或放逐。苏格兰人为此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斗争,最后于1782年迫使汉诺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为自己赢得了穿裙的权利。一套苏格兰民族服装包括:一条长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调与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夹克,一双长筒针织厚袜。裙子用皮质宽腰带系牢,下面悬挂一个大腰包,挂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时肩上还斜披一条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处卡住。苏格兰人穿着这种裙服表示他们对英格兰人统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哦,原来服装还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有关呢。板书:历史

12、大家还想了解其他的服饰吗?

看书上79页相关链接给我们展示的内容,指名读一读⑴旗袍⑵日本和服

13、刚才我们欣赏的大多是传统服饰,当今的服装设计师们从世界各地的服饰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中获得灵感,将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独具特色的现代服饰。课件出示:现代服饰的图片最后定格在男士的西装上

14、谁知道西装的来历?不知道,好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西装的来历(指名读)

15、服饰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因此穿服装时要注意身份、年龄和场合,你们是小学生,那应该穿什么样的服装才合适呢?学生交流

(三)教师总结

高脚竞速运动的起源发展与教学 篇7

关键词:高脚竞速运动,起源发展,教学

1 高脚竞速运动的起源发展

高脚竞速运动在过去一直被称为“高脚马”“、骑竹马”。相传是土家族能人田好汉(五代溪州刺史彭公爵的武官)的孙儿所创。一次,田好汉骑着高头大马路过大院坪坝,他的孙儿看见,非要骑马不可。爷爷无奈便说:“上得了马就骑,上不了就不骑”。孙儿拿起一根晾衣用的竹杆,左手拿杆,脚蹬在竹节上,右脚蹬地摆腿飞身跃上马,爷爷见了称赞道“:小家伙有能耐骑竹上马,好主意”。[1]

高脚竞速运动在我国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各县市广大土家、苗寨中非常流行。最初高脚马是土家族、苗族人民在雨天或穿越浅滩溪流时的代步工具,使用的“马”通常是用竹子、木或其他硬质材料制作而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高脚马也逐渐弱化了其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转而向更加运动性和娱乐化的方向发展。

1986年湖南省有关民族体育工作者开始对高脚马活动进行挖掘、整理、改进工作,并制订了竞赛规则,将“高脚竞速”列入该省竞赛项目,使高脚马得到飞速的发展。同年,首次在全国第3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赛上亮相,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在之后的10多年里,民族体育工作者从没停止过对高脚竞速项目的改进完善工作,对竞赛规则作过多次修改。在2001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高脚竞速列为第7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首次竞赛项目。[2]

高脚竞速运动是一项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运动方式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经常参加高脚竞速运动,能够使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健康水平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提高也非常有帮助。[3]

高脚竞速的简单竞赛规则为: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脚踏蹬,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在相同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的比赛。规则规定: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如果出现脚触地,须在落地处重新上踏蹬继续比赛。

2 高脚竞速的基本技术教学

2.1 上下马

上下马:是指运动员上高脚踏蹬和下高脚踏蹬的方法。

2.1.1 上马动作

两脚开立,将高脚杆立于体前,两杆左右距离比肩稍窄,两手虎口朝上,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两手紧握高脚杆上端。然后提左(右)脚踏入踏蹬,紧接着右(左)脚快速蹬离地面,踏上踏蹬,上马后双手紧握高脚杆,身体保持平衡并稍前倾。

2.1.2 下马动作

下马时仍握紧高脚杆上端,两脚依次下踏蹬,两腿撑地后身体保持平衡。

2.2 走马

走马:是指运动员上高脚竞速行走的方法,它是高脚竞速运动的最基本技术。双手紧握高脚杆上端,不能使脚杆产生旋转或晃动,保持身体平衡直立或稍前倾,两眼向前平视,双腿轮换抬起前迈和支撑,双臂配合上提、下放,同侧腿的上抬和臂的提拉协调一致。在练习大步走时,要注意摆动腿尽量向前上方高抬,小腿自然前伸,支撑腿用力向后下方蹬直,加大步幅,上体不要左右摆动。

2.3 跑马

跑马:是指运动员高脚竞速快速奔跑(竞速)的方法。完整的高脚竞速技术可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四个部分。

2.3.1 起跑

起跑的目的在于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快速度。高脚竞速的起跑技术包括“各就位”、“预备”、“跑”(鸣枪)三个技术环节。

“各就位”。运动员听到“各就位”口令后,手持高脚竞速轻快地走到起跑线后,两脚距起跑线40 cm左右,将两高脚杆的底端放到起跑线后,两脚杆间距离左右比肩稍窄。两手紧握高脚杆上端,身体自然直立,两眼向前平视,静听“预备”“。预备”。听到“预备”口令后深吸一口气,从容地将一只脚踏上踏蹬,踩稳后身体稍前倾,重心前移,体重主要放在踏上踏蹬一侧的腿上。另一腿仍立在地面,集中注意力听枪声“。跑”。听到枪声后,立在地面的脚迅速蹬离地面,踏上踏蹬,并向前上方提起前迈,同侧臂协同配合用力向上提拉,向前跑出。

2.3.2 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指向前迈出的高脚杆着地,到进入途中跑前这一段距离。其任务是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发挥较快速度,迅速转入途中跑。起跑后向前迈出的第一步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身体重心靠后,不利于第二步的前迈。加速时两腿交替用力后蹬和前摆,同时两臂协同配合用力向前上提拉,两支高脚杆的落地点由与肩同宽至逐渐合拢在一条直线上。逐步加快步频,加大步长,当加速到较高速度时即转入途中跑。

2.3.3 途中跑

途中跑是高脚竞速全程跑中距离最长、跑速最快的一段。其任务是发挥并保持高速度跑。途中跑技术包括两腿、两臂动作和身体的姿势。因为高脚竞速中抬腿后蹬动作和同侧臂的提拉下压动作是一致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腿、臂的协调配合。摆动腿尽量高抬,同时同侧臂尽量上提高脚杆,支撑腿要用力后蹬,尽量减小高脚杆与地面的夹角,缩短腾空时间,减小身体的上下起伏,同侧臂要配合用力后蹬、下压。跑时要注意两手抓紧高脚杆,防止脚杆的旋转晃动,保持身体稳定。上体要正直或稍前倾,不要弓背、不要低头,眼睛要向前平视。跑弯道时,由于身体在离地40 cm的踏蹬上,重心较高、离心力较大,所以要控制好高脚杆和身体向内倾斜的度,以获得合适的向心力和稳定的跑动速度。

2.4 终点冲刺

终点冲刺,是指全程跑最后20 m左右的一段距离。它的任务是保持途中跑的正确技术,发挥全部力量,以最快速度冲过终点。终点跑的技术与途中跑基本相同,但由于体力关系,快到终点的这段距离一般都会减速,要想尽力保持途中跑的速度,必须要加强两腿抬腿蹬地和两臂的提拉下压力量,并适当加大身体的前倾,并保持最快速度跑过终点线。过线后缓冲跑速,以防跌倒。

2.5 交接马

交接马,是指两名运动员在接力区完成高脚马交接的技术。接马运动员两手臂自然向侧后伸出,手臂与躯干成40°~45°角,掌心向后,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张开,虎口朝下;交马运动员在接力区内下马之后,双手沿高脚马主杆下滑约40 cm,将高脚马由下向前上方送入接马运动员手中,完成高脚马交接。

参考文献

[1]高脚竞速[EB/OL].(2015-08-11).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5/08/11/020781765.shtml.

[2]袁俊锋,苏雪姣.高脚竞速运动概述[J].考试周刊,2014(43):125-126.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 篇8

《〈物种起源〉绪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板块的第一篇课文,此文既是一篇典型的绪论,又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作为绪论,该文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作为科技说明文,该文体现出一般“科普说明文“的体式特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等特点。根据王荣生对阅读对象和阅读层次的划分,科学普及文章属于阐释类信息,其阅读层次应主要是理解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①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立足实用文的文体特征,根据阐释类信息的理解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层次,确定了文本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重视实用文阅读方法与策略指导,通过理解性阅读的四个步骤(预设视觉表征;用勾划、批注、摘要提取单个关键信息;用图表、图形、图画将信息结构化;将视觉表征内化)展开教学。

【设计目标】

1.学会运用可视化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明确作者的立场以及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3.体认科学家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4.了解《物种起源》一书的基本内容,对科普类书籍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阅读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扉页上的《致同学》 一文,了解这篇文章对学习整本教科书的作用。

2.本文作为《物种起源》一书的绪论,是写给谁的呢?文章可能会包括什么内容呢?

明确:本文是写给那些不了解、想要读、正在读或读过《物种起源》一书的读者的。文章内容可能有:作者是如何写成这部书的;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作者想要感谢的人;作者对这部书的评价;给读者提供的阅读指南,等等。

3.本文对于阅读《物种起源》一书有何作用呢?

明确:激发阅读兴趣;提供阅读指南;了解写作背景。

二、文本阅读四步

第一步:预设视觉表征

1.列出关于本文写作内容的推测,预估你想要提取的信息有哪些?你认为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2.根据你的推测,快速阅读本文,用勾划批注法划出你想要提取的信息。

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

1.全班讨论:说一说你划出了哪些信息?批注出哪些关键词?

明确:

第1段:“在1837年我就想到”“五年的时间内”“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充”“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草率地做出结论”。

第2段:“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行将结束”“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3段:“未必完备”“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第4段:“表示谢意”。

第5段:“关于物种起源”。

第6段:“搞清楚变异和适应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我相信这种研究具有高度价值”。

第7段:“第一章”“然后”“下一章”。

第8段:“第四章”“下一章”“以下的五章”“第十一章”“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最后一章”。

第9段:“我毫不怀疑地认为”“我完全相信”“我还相信”。

2.全班讨论:你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吗?文章还多出了哪些想要的信息?试将这些信息归类。

3.全班讨论:比较提取的关键词和勾划出的信息,思考这些信息和关键词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并标示出其逻辑关系。(见表1)

4.方法总结:找文章的关键句,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第三步:信息结构化

1.《物种起源》著书过程

(1)根据达尔文的写作经历,以你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归纳《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过程。

(2)根据著书时间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从中又能获得什么启发?

明确:达尔文创作《物种起源》一书有四个阶段:1831年—1836年,观察搜集阶段;1837年—1842年,整理思考阶段;1842年—1844年,充实拟纲阶段。作者为自己的研究花了27年时间,他说明那些琐碎的事情,是为了表明“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

2.《物种起源》出版原因

根据第二步中提取的关键信息,说明作者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健康状况;华莱士的研究;莱尔爵士和胡克博士的鼓励。

3.《物种起源》性质说明

(1)作者用一个词来形容《物种起源》一书,这个词是哪个?他认为本书是怎样的?

明确:《物种起源》是“摘要”,“这个摘要一定不够完善”。

(2)了解了《物种起源》的著书阶段、出版原因以及性质说明,你有何启发?

明确:这三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正因为有“提前出版”的三个原因,所以《物种起源》只能是“摘要”性质, 所以才存在论据过简的问题;假若没有“提前出版”的三个原因,恐怕达尔文在研究了27年后, 还不会将《物种起源》“轻率”出版。

4.根据第二步中提取的关键信息和关键词说说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绪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吗?

明确:(1)作者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2)物种不是不变的,是由同属的物种演变而来的;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第四步:将视觉表征内化

1.结合前面的讲解,总结出《〈物种起源〉绪论》的写作内容。

小结:由此可总结出一般绪论的内容(包括介绍书的写作过程、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指出书的特点和优点,增强读者阅读欲望和兴趣,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和方法等。

2.学习《绪论》后,你打算继续阅读《物种起源》一书吗?你认为本文的哪些内容对阅读《物种起源》有帮助?

明确:略。

三、阅读思考

1.反思性阅读:对比《绪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作者的用词,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1)第一部分中,作者因不能为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而出现“必然不完善”“时常注意”“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等词句,用词小心、谨慎。第二部分,“不合理”“毫不怀疑地主张”“是错误的”“充分相信”“相信”等词语表示出斩钉截铁的语气。前后两部分用词和语气形成鲜明对比。(2)虽然达尔文认为自己在物种起源问题上“极不了解”“还有许多不能解释”,但基于一定的有说服力的自然证据,基于自己研究物种变异的方法(家养、栽培),他才对自己的结论深信不疑。可以看出,达尔文作为科学家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

2.批判性阅读:达尔文历时27年才出版《物种起源》一书,你如何看待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物种起源》在出版时还“不够完善”,但作者仍然出版了这一部书,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略。

四、拓展训练

运用本次所学的阅读策略阅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的《译者序》,并以恰当的形式归纳该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0-51期。

服饰的起源教学设计 篇9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 按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

2) 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1) 作用;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 影响:

上课过程设计: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找到一个统治近千年的王朝吗?

生:不可以!

师:是的。每个王朝的创立者都希望自己创立的事业可以一代又一代代的传下去,直至千秋万代。其中,秦始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称自己为始皇,并且希望后代以二世、三世计数,直到万世。但秦朝仅存二世就被灭。在中国的其他王朝中也找不到一个统治近千年的。而在西方的历史中 ,罗马帝国从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简直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罗马帝国 有什么秘密武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板书:第二节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国家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罗马法的发展过程。罗马法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奴隶制国家的灭亡而结束,时间将近千年。(板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从罗马城的建立到罗马共和国的成立,也就是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社会处于由原始氏族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这时候,习惯法是唯一的法律。这个时期的罗马平民,他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跟罗马的平民一样奋起争取自己的权利?

生:贵族垄断政治经济大权,农民少地或无地,受贵族法律的限制不能担任官职。而贵族 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平民的权利受到更多的损害。

师:如果你面临的是上述的环境。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生:起来反抗,用行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师:同学们,你们呢?

生:我们也会。

师:罗马平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他们获得了胜利,贵族们妥协了并通过了《十二铜表法》,平民的权利以文书的形式确定下来。其后,平民被赋予更多的权利,这些通过的法令称之为“公民法”。

师:而与此同时,罗马开始了对外扩张。首先,统一了意大利,其后,将势力大大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地图」统治范围包括了小亚细亚,莱茵河高卢、西班牙等地罗马帝国的创立者屋大维也感叹叫苦,这样庞大的一个帝国实在难以统治。

师:同学们,屋大维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你们认为什么办法最有效?

生: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与罗马帝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却不能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不没有享受罗马公民的权利。被征服的情绪和没有归属感的心理,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不利。

生:给予这些人一些公民权利并保留一些他们原享有的权利,既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同时又改善他们的地位。

师:进入帝国时代罗马的最高统治者也将立法权收归个人所有,二世纪时的皇帝哈德良就曾经说过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法律,其中查士丁尼组织纂写《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师:罗马法是罗马平民通过斗争取得的结果,它的主要内容体现出高度的民主(板书)。从形式上看罗马法可分为那两部分?

生:成文法,习惯法。

师:从整体结构上看又可以分为那三部分?

生: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师: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看出罗马法最强调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生:财产,契约,个人权利。

师:罗马法具有高度的民主,在奴隶社会,子女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婚姻自主权和财产权。在中国社会中情况又如何呢?即使进入了封建社会,子女的婚姻还要讲求“父母之命媒酌之言”,一个女人还是被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而老佰姓的权利仅能通过像包公一样的清官来维护,罗马法体现了一种与中国观念很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来看看罗马的法学家西塞罗与中国的孔子是怎样说的?(幻灯片:西塞罗语与孔子语)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两者之间体现出的区别是什么?并谈谈自己的说法。

生:略。

生:略。

生:略。

师:罗马法给予公民相对高度的民主,它的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板书)显而易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维系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近代欧洲成为了民主的社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在近代社会中首先反对中世纪神权的是哪一项运动?

生:文艺复兴运动。

师:那么它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生:人文主义。

师:肯定人将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欧洲接下来的另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又提出了什么口号?

生:平等自由博爱。

师:这些观点都与罗马法的观点一致,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近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下列的材料,看看罗马法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

(1)《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的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它物权;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2)“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 ――《人权宣言》

(3)“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重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4)“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和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生:罗马法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对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为欧美各国立法提供依据。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设计 篇10

第三课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永清县韩村镇中心校 王建凤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38名学生,优、中、差参差不齐、基础不一,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也有差异。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渗透。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河北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中的第三课《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民族特有的物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绚丽多彩,设计也非常多样化,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对他们创造的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感到自豪。

教学目标:

[态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各族人民之间应当互相尊重。

2、知道服饰反映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展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工艺。

[德育、智育目标]:

1、了解艳丽多彩的服装,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2、能够通过民族服饰找出所属民族。

[素质发展目标]:

1、了解民族特有的物品,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2、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能力。提高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边欣赏边交流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依据资料进行分析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艳丽多彩的服装,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民族服饰找出所属民族。

课前准备:了解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与同学交流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 同学们今天穿的可真漂亮,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款式也多种多样。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服饰,想展示给你们看。(师出示各种各样的服饰图片课件)

师:这些服饰漂亮吗?(漂亮)看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畅所欲言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也不同,因此,在服饰上有很大差别。你们一定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服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艳丽多彩的服装

1、师:少数民族的服装绚丽多彩,一方面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艺,各具特色的服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知道这些漂亮的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吗?

2、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学生欣赏并回答。

3、各小组把课下搜集整理的图文资料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并交流、辨别少数民族服饰,归纳各少数民族服装特点。

4、师:民族服饰绚丽吧,继续搜集啊,课下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和课下的搜集整理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不同,服饰上也有较大差别。)

第二部分:猜猜我是哪个民族

1、师:我国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非常漂亮,妇女大多数穿裙子。(欣赏课件图片)猜猜下面是哪个民族的服装?

2、生:根据自己的见识及教材内容回答。(师做相应的指导)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裙长的拖地、短的到膝;傣族妇女穿花色筒裙,窄袖没有领子的大襟上多为浅色。

3、出示图片观察南北几个民族服饰。

北方: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

南方:苗族、壮族、彝族、白族、3.探究分析

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主,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相同,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特点。

4、师生共同总结南、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南方:多数穿裙子,长的拖地,短的到膝。轻盈 北方:宽袍、长褂、靴子。厚重)服饰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5、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65页的内容。(将下面的民族服饰涂上颜色)

6、展示收集的服饰小故事。

分组活动,各组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从服饰中了解到了许多的民族知识,并提高了对各族文化的认识)

第三部分:民族物品展示会

1.同学们,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旅游,都会带回当地的特产,特别是小饰物对不对?(对)让我们一起欣赏各地的民族物品吧!感受他们的民族文化(教师出示民族饰物)

2.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小饰品在班上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辨别是哪个民族的小饰物。3.教师总结。

民族饰物种类繁多,形式各样,集中反映了民族特色,展示了民族文化。(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搜集展示,小组的互相交流辨别加深了对各民族的认识。)

三、小结及拓展延伸

本课主要介绍了缤纷多彩的民族服装和民族物品,一方面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聪敏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艺,各具特色的服装和物品,也美化了人民的生活。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互相欣赏、观察咱们身上各自所穿的服装,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之后让我们用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把我们的中华民族服饰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下节课将你的作品拿来,我们再来欣赏,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深入的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各族人民之间应当互相尊重。知道服饰反映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展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工艺。)板书设计: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北方服饰的特点:南方服饰的特点:

关于婴儿功能服饰用品设计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婴儿服饰用品;功能性;设计;创新

与成人服饰的设计不同,婴儿功能服饰用品的设计更多考虑的是穿着舒适、健康环保以及脱卸拆洗方便三个方面。基于这三点设计理念,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多功性婴儿服饰,其中包括保暖内衣、机能鞋帽、隔尿被服等。虽品种多样,但鱼龙混杂,多有结构设计以及用料不合理的产品充斥其中。可见,针对婴儿功能服饰用的设计,需要从业人员潜心研究,认真探讨。本文就以下三点设计理念出发,浅析婴儿功能服饰用品的设计要点。

一、婴儿功能服饰用品的舒适性

1.产品尽可能在长度、围度上满足需求。1周岁内的婴儿正处在第一次发育生长高峰阶段,平均每月身高增长1-1.5厘米,体重增加500-250克。身高体重生长迅速、脂肪厚、体态圆胖,是这个时期婴儿体型的明显特点。这个时期的婴儿服饰设计应多在细节处着手,比如可拆卸式设计与纵向抽带式设计,能起到延长缩短衣服的作用;可调节扣位与绑带松紧等设计,能够灵活适用于不同胖瘦的婴儿。因此,在设计婴儿服饰用品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婴儿自身特点,使产品尽可能在长度上延长使用时间、在围度上满足不同体型的需求。

2.产品号型尺寸的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使产品各部位尺寸与实际脱离甚远,影响产品使用价值。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冬季婴儿睡袋,大部分都存在袖肥过大,肩宽过宽的现象。婴儿穿上后翻身不便,甚至侧卧时手臂无法下垂,忽略了婴儿的活动需求。因此,各部位的尺寸确定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满足婴儿的实际需要。

3.面料与辅料的选用。某些特定产品如隔尿垫、防漏尿布裤、汗巾等,除了考虑尺寸外,更重要的就是面料与辅料的选用。1周岁内婴儿日常仍以躺卧为主,所以面料应多采用透气性好、柔软舒适的天然面料,同时也不能忽视辅料的品质。

4.将灵活的拼接手法应用于婴儿用品的设计。比如隔尿垫,如果能将普通透气部位与有防漏功能的部位合理拼接,会使婴儿躺卧时减少背后出汗起汗疹的情况。这些小的创新改动,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二、婴儿功能服饰用品的健康安全与环保性

1.活动空间的合理设计。传统观念认为束缚式包裹有利于婴儿四肢的良性发育,当前人们意识到宽松的活动空间才是婴儿最需要的。四肢的自如活动有利于婴儿对自身以及环境的探索,从而达到刺激大脑皮层发育的目的。因此,在婴儿服饰用品的设计上要为婴儿留有充分的活动空间,除矫正类特殊产品外应尽力达到零束缚。比如冬季的连体衣、抱被等,要留给婴儿手脚的活动空间,这样既有利于血液循环,又满足了婴儿的探索欲。再如婴儿学步鞋,不能只单单考虑鞋底的软硬,还应重视脚腕、脚趾的活动空间。因此,合格的婴儿功能服饰用品的设计应基于促进婴儿身体发育、符合婴儿生理特点的基础上,这是一门需要从业者持有良好职业素质与责任心的重要学科。

2.小附件的安全性。婴儿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几乎为零,因此婴儿服饰用品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应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小附件,避免使用纽扣、拉链、别针等,防止异物吞咽、吸入气管、划伤皮肤的情况发生,可以用布带、绳结代替纽扣。我国《婴幼儿服装标准》中,规定如:针对婴儿爱拉拽衣服、咬衣服的特点,标准规定,套头衫领围不得小于52cm;金属附件不得有毛刺、锐利边缘、尖端,拉链的拉头不可脱卸;服装上绳带的外露长度不可超过14cm等。如果设计者能严格按照标准设计,就能保护婴儿安全。

3.用料的安全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婴幼儿服装用品的安全质量问题。随着欧洲“生态纺织品服装”新概念的提出,以及我国《婴幼儿服装标准》的颁布实施,纺织服装届对面料环保健康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环保低碳、无污染、零甲醛的天然类面料倍受青睐,除棉麻外,竹纤维、大豆纤维等新型产品应用也越来越多,增加了设计师的可选性。无论是面料、系带、纽扣或装饰物都应选择无毒、无害的材料,既要保证产品的低敏率,又要达到亲肤透气的目的。

三、婴儿功能服饰用品穿脱拆洗的方便性

照顾嗷嗷待哺的婴儿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动,看护人往往要付出很多的心力。在设计时,应考虑脱换拆洗的便捷性,以减少看护人的劳动量。

首先,需简化服装各部位的固定连接设计。比如绑带,虽安全但不利于单手操作,可更换成创新的传统盘扣,或是新型安全的镶嵌按扣等;传统尿布加腹带的用法,可由有夹层的尿布短裤代替。其次,做到各细小部位的拆洗灵活。比如冬季的外出羽绒类,根据婴儿的穿着特点,领口、袖口、裆部等都可设计成可拆洗可替换,便于外出。因此,婴儿服饰用品的设计应简化而不简单,应多联系实际,生产出更多的创意产品。

服饰的起源教学设计 篇12

赣剧作为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剧目丰富多彩, 表演朴实细腻, 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 赣剧服饰有着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显著特点和文化特征, 现代文化语境下, 赣剧服饰无疑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创新的现实问题。

一、赣剧服饰深厚的文化内涵

赣剧是江西省以赣语为方言的地方古典大戏种, 以唱高腔为主, 后来融合昆曲、乱弹腔等声腔于一体。赣剧高腔主要为弋阳腔和青阳腔。弋阳腔至今至少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形成于明初赣东北弋阳地区, 是宋元杂剧与南戏声腔溶合发展而成的古代著名的四大声腔之一。赣剧的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全国三十七个剧种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戏剧是体现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的一门综合艺术, 戏剧服饰是戏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戏剧欣赏的重点对象,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赣剧服饰伴随着赣剧形成和全国流播, 也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在赣剧漫长的发展历程和广大的流播地域当中, 赣剧服饰艺术依托于赣剧表演艺术, 通过结合演员表演和语言来渲染剧情氛围、塑造角色形象, 是演员用以扮演角色的最直接、最形象的载体, 其服饰的本质既体现了服饰的特征又反映了戏剧的要求。赣剧服饰具有赣剧特有的文化特征及特点, 一方面继承了宋元北方杂剧和南戏的一些服饰传统, 一方面自我发展和完善, 某些特征如程式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等都已出现, 形成了戏剧服装的某些固定程式, 并因其流行范围之广泛, 影响了其他戏剧剧种服饰的设计和使用, 起到了“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以及承前启后的作用,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赣剧服饰艺术特征分析

赣剧的盛行也推动了赣剧服饰的发展, 赣剧的装扮艺术既保持了民间戏剧服装的活泼性和多样性, 又进行了艺术加工。赣剧服饰深受传统艺术美学体系的影响, 在承袭前代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和不断的演出实践中, 逐步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设计经验与技巧, 通过程式性、象征性、装饰化的表意手段等, 在舞台上创造出带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情境, 从而传达特定的情感体验。

首先, 程式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戏剧服装的程式性是指戏剧服装具有穿戴的规范性, 也就是演员或角色扮演舞台角色时所遵循的穿戴规则。赣剧以灵活的表演寻求生存空间, 形成了朴实、活泼的表演风格, 随着表演的日趋成熟, 脚色服饰的庄重性也就变得突出了, 它渐渐摆脱了对生活服饰的依赖, 并配合演出的需要, 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表演服饰体系, 也渐渐地形成了赣剧穿戴规制。赣剧表演艺术者常言“宁穿破不穿错”, 说的即是赣剧表演中穿戴者与服饰建立了稳定的类型对应, 即服饰穿戴的程式性。

除了注重服饰的程式性以外, 赣剧服饰还通过衣冠服饰来分等级、辨贵贱, 并在服装的装饰物或装饰形式上, 以不同的内容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 体现出特定的内涵, 使得每种服饰都有象征性的内在意义。其主要通过服装的样式、服装部件的款式、装饰图纹、服饰色彩等, 用以象征角色的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等级、职业和民族等各方面状况。如在赣剧《珍珠记》中高文举落魄之时所着“富贵衣”, 即是通过在褶衣上缀以若干块杂色绸子, 作为发迹前的穷书生或其他贫困之人所穿。赣剧服装装饰也善于通过装饰图纹来规范角色行当的身份、地位和性格, 如蟒衣上的龙纹、凤纹、牡丹花纹样等作为高贵身份的象征。而服饰色彩在剧中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如黄色象征高贵仅为帝王专用;红色象征庄严端重多为王侯宰相或驸马一类的角色穿用;绿色象征威严多为高级将帅穿用;白色象征纯净清秀多为英俊少年穿用。同时, 赣剧脸谱也善于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 通过图案和色彩来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典型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

赣剧服饰的程式性和象征性限制使得戏班或者艺人不能自由地选择戏剧服饰, 出于对人物造型的注重和对舞台效果的追求, 赣剧服饰不得不凭借和依赖其款式、色彩、图纹乃至制作工艺的变化和发展, 不断创造出新形象来美化角色、美化舞台, 从而给观众以视觉美的享受, 因此装饰性是赣剧服饰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赣剧服饰的装饰性既表现为服饰的款式、质地、图纹、色彩和饰物等的部分美和角色个体的扮相美, 如剧中角色的服装冠带丰富多样, 讲究色彩装饰, 人物的扮装注意塑形, 讲究美观;在注重单个角色各自扮相色彩等搭配协调的同时, 也非常注意角色之间的整体形象、舞台效果, 如在同一场合上, 尽量避免服装颜色的雷同。服饰的装饰性不仅用来装饰演员, 使其所扮演角色的特征得到了强调, 而且用来装饰舞台, 使舞台从周围自然环境中凸出来, 从而使角色和舞台成为观众关注的中心。

除此之外, 就具有强烈民俗风格的赣剧来说, 地域服饰特点无疑也是赣剧服饰艺术的特征之一。赣剧脸谱保留了早期戏剧脸谱的构图和色彩, 风格朴实、富有装饰趣味, 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典型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 同时又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它的特点是构图和色彩都很明朗、简洁, 风格朴实、富有装饰趣味, 同时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各方面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 江西悠久的傩事活动与目连大戏的演出传统, 对赣剧传统剧目与演出风格具有重要影响。傩的表演服饰对赣剧服饰影响很大, 例如傩舞扮演中有神、鬼两类角色形象, 傩中神、鬼的扮演与后来赣剧中的精魔形象的扮演很相似, 尤其是许多精魔形象戴鬼套头、鬼脸或动物套头等, 与傩的神鬼装扮具有相同的特点。

三、现代文化语境下赣剧服饰审美对象变化

历史上赣剧长期在赣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演出, 面对的观众主要是民间大众。赣剧剧目内容多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 特别是弋阳腔及在其影响下而产生的其他声腔, 更多地保留了早期南戏“向无宫谱, 只沿土俗”的传统, 无论是音乐声腔的发展, 还是剧目的创作与选择, 乃至舞台表演风格, 都保持着民间戏曲草根性的本色。这说明, 弋阳诸腔等民间戏曲在“雅俗”观念中的审美选择, 则是以观众的审美趣味与品味为立足点[1] (P63) 。赣剧服饰艺术伴随赣剧的发展, 其审美特色和审美追求无疑是属于民间范畴的, 是以民间大众的审美趣味与品味为立足点。为了迎合观众, 一些植根民间、具有相当稳固性和传承性的服饰习俗也反映在赣剧服饰中, 折射出普通百姓的世俗心理及审美趣味, 拓展了赣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现代文化语境下, 戏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们的文化娱乐选择日益多元化, 时代的发展让赣剧服饰的审美对象也在发生变化。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审美角度的变化使得在现代文化语境下赣剧服饰的设计, 必须对观众的娱乐需求、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进行把握和迎合。

四、现代文化语境下赣剧服饰设计思路

赣剧服饰以民间百姓的审美要求为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民间艺术形式乃至民俗日常生活的吸收与融合, 通过浅显通俗而贴近民间审美接受能力的方式, 表达出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与思想愿望, 本身就是赣剧服饰设计的良好传统。在现代文化语境下, 赣剧服饰设计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 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 适应时代赋予赣剧新的时代气息。

(一) 遵循中国戏曲写意性美学原则

中国戏曲艺术是以意为主导, 以象为基础, 在塑造人物时以形传神, 神形并重, 并通过虚拟表演体现自由、灵活的特殊时空。从属于戏曲表演的艺术服饰, 属于“写意艺术体系”[2] (P1) 。写意性是中国戏曲表演和服饰设计的核心美学原则, 赣剧服饰设计应遵循这一核心原则, 通过对服饰造型、色彩、图案等写意性创新设计, 创造出符合戏曲表演的艺术形态, 既似生活服饰、又不似生活服饰的意象化服饰, 达到亦真亦假、亦是亦非、虚实结合等戏剧化舞台效果, 留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 去体会其弦外之音, 提高戏曲艺术的感染力。

(二) 维持程式下的创新

赣剧表演艺术者常言“宁穿破不穿错”, 说的即是赣剧表演中穿戴者和服饰建立稳定的类型对应即服饰穿戴的程式性。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赣剧服饰设计, 可维持传统赣剧的形制及其对应的使用程式, 这也是对赣剧服饰的一种传承。在此前提下, 可根据剧本和剧情大胆的改变和重构传统赣剧服饰的造型元素, 力求装饰性、可舞性和象征性的多样化。如改变水袖的长短、宽窄, 戏服的合体度、款式造型变化等, 通过演员的舞动借以抒发人物不同的情感。同时设计也应因人而异, 为演员量体裁衣, 根据演员的肤色、体型、气质等调整服装款式、色彩和面料, 对演员进行美化, 扬长避短, 使角色更加靓丽、生动形象。

(三) 继承传统, 保留地域特色

就具有强烈民俗风格的赣剧来说, 地域服饰特点是赣剧服饰艺术的独特特征。在现代文化语境下, 具有个性化、本土化的民间文化才会经久不衰, 尊重传统, 保持赣剧服饰文化特性是赣剧彰显个性的有效途径。如赣剧脸谱在组织结构上, 一般会根据眉眼鼻嘴和脑门等12个部分, 依照不同人物性格和面貌特征 (下接第23 页) 绘成各种各样的脸谱, 而且还根据不同的部位绘成各种各样的细谱;在色彩运用上, 赣剧脸谱一般依据人物肤色多采用红、白、黑三色, 在艺术手法上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段, 例如赣剧《祭风台》的黄盖勾紫脸, 而京剧《借东风》的黄盖勾红脸;赣剧马武勾红脸, 京剧和汉剧则分别勾蓝脸和绿脸。另外, 赣剧的脸谱还有许多独特之处, 除去净、丑角色以外, 其他生、旦等也有勾画脸谱的。例如, 小生开脸的象《白狼关》的尉迟宝林开黑脸、《反昭关》的伍员开红脸等, 均不挂髯口;武旦开脸的, 象《宣王封宫》的钟无盐、《七郎招亲》的杜金娥, 都勾画脸谱。在现代社会中, 对赣剧服饰的改革要基于传统, 在不改变赣剧服饰特色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和突破。

(四) 强调时代特征, 符合当代审美视角

在现代文化语境下, 赣剧服饰审美对象其审美意识已不同以往, 重新对传统艺术元素分解、重构, 塑造出新形象、新意境和新感觉是赣剧服饰创新设计的重点。在款式上, 可运用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及手法, 通过省道等结构处理, 凸显演员们的形体美;通过渐变、重复、分割等手法, 体现服饰的节奏韵律美;通过夸张、变形, 如抬高开叉的高度、延长衣袖长度等, 增加服饰的视觉、艺术感染力和可舞性等。在工艺上, 利用现代的生产手段, 对刺绣、印花等工艺进行革新和加强;在材料选择上, 合理利用现代科技及新型面料, 增加服饰的美观性、可舞性、现代化甚至奇特性;在色彩上, 吸收当今流行色彩, 把握色彩的浓淡、简繁、主次, 增强时代感。

参考文献

[1]毛忠.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2]尹丹.戏曲服饰可舞性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2010.

[3]苏子裕.弋阳腔发展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

[4]张益洁.越剧服饰设计探析[J].戏剧之家, 2014 (12) .

[5]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关于学习ERP的体会与收获下一篇:经济社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