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精选8篇)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
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一、在历史故事中加入时代元素
在我们的孩提时代, 最喜欢的莫过于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个个历史故事或典故, 每一个学生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当我们将这一授课方式运用到现在的课堂上时, 学生却不大“买账”。面对这种现象, 本人试着在历史故事中添加一些时代元素, 效果大大提高。比如, 介绍“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路时, 我告诉学生:李煜成天就知道作诗画画, 可以说是沉湎其中, 就像有些同学喜欢网络游戏一样, 如痴如狂, 顺便介绍游戏的魅力和沉迷网游的坏处。学生顿时兴趣很浓, 接下来的历史知识学习, 学生就比较积极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互动性
传统的历史教师都是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一味通过语言介绍历史知识, 这样的方式对现在的学生已经过时。在讲授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教学参与。可以让学生讨论相关的历史电影、历史事件, 由这些熟悉的生活积累促进学生对历史教材的学习, 尤其是把握教材上相关的探究活动。比如学习探究活动《姓氏来源》, 学生对各自的姓氏来源基本不清楚, 让学生自己查询网络又不够条件。我就在课前将相关的姓氏来源收集起来发给学生, 并告诉他们:每一个姓氏的来源都有故事。我们先要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 同时我们还要让别人了解我们姓氏的来源。大家看了相关的资料后, 我们就请同学上来, 看哪个同学将自己的姓氏介绍得最精彩。这样的互动课堂在每一本教材上都能找到一些好的范例, 教师应该有效运用。
三、新课导入, 制造悬念
学生刚上课时, 如果能集中精力, 那对于整节课的知识学习就基本能够掌握, 这就需要在新课导入时下功夫。在讲到大运河相关历史知识时, 我的教学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赵本山说, 地上一只猴儿, 树上七 (骑) 只猴儿, 一共是几只猴儿?学生都知道这个小品, 就要求我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顺势说大家都知道这个题, 我干脆换成一个算术题:2+3+4+5等于多少?学生们觉得这是一个趣味题, 一定也不好回答, 我就告诉同学们答案是1。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 难以接受, 我的悬念制造成功。我便引入新课, 告诉同学们上了本节历史课大家就能自己揭晓答案。通过学习, 学生们最后都归纳得出:全长两千多公里, 三个中心点, 分为四段, 跨越五大水系, 形成了一条造福后代的大运河。如果我们在平常教学时, 总是采用一些陈旧的、程序性的导语, 这样的作用是根本达不到的。
除了以上几点外, 我们还可以在教材内容的重组、观看相关视频、作业布置等环节上下功夫, 争取让每一节课都有其独到的亮点, 都有不同寻常的趣味, 让学生对历史课始终保持新鲜、激情。若能如此, 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就能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 积淀初步的历史涵养。
【关键词】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 趣味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186
现代教学一直在倡导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究竟哪种方法更加适用,要与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对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的政治学科学习有很大帮助。本文就如何有效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展开论述。
一、提升教师营造趣味课堂的意识与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意识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那么,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知识点,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学科学习的快乐,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接触到几门新的学科的学习,其中政治就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新的学科。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并有效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十分必要。为了使初中政治教师更好的营造趣味政治课堂,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提升初中政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构建趣味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是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只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趣味课堂的营造,才能真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因此,为了有效构建初中政治趣味课堂,应该注重提升初中政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意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通过多种途径,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
2.提升教师营造趣味课堂的能力。在初中政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意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升初中政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能力。虽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也有较强的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意识,但是由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能力不强,最终难以有效打造有趣的课堂。为了提升初中政治教师营造趣味课堂的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对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进行归纳与总结;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学习他人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使教师能够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火花
在打造有趣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重视。导入阶段是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在这一环节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导入阶段是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在通过提高导入环节的趣味性,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很多问题。例如:教师在导入兴趣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要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达到了有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为了通过导入阶段有效达到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多下工夫,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导入新课;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认真思考如何提高导入阶段的趣味性,进而达到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
三、注意提升知识点讲解的趣味性
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大量的政治知识点,教师在打造趣味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在知识点讲解环节下工夫。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本人发现导致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如果教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方面下工夫,那么,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再感觉枯燥无味。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注重在知识点讲解方面下工夫,尤其注重提升知识点讲解的趣味性。一方面,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知识点讲解的趣味性,本人注重提升教学语言的幽默性,以一种更加生动、幽默的语言,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较之于教师采用一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的小例子,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而且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解与助人为乐相关联的知识点时,就可以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助人为乐的模范,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教材上讲解的知识点,实际上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鼓舞学生去实践,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打造趣味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同的教学形式能够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使政治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积极的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此将几个比较有效的教学形式与大家分享:1.师生角色互换。初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科学习的乐趣。2.室外课。初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室外课,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快乐,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摘 要:分析了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苏教版初中历史课程探析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生;初中历史;趣味教学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5-0060-01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过度关注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一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兴趣不断下降,进而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益。因此,教师应运用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策略,去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趣味教学法运用到初中历史的必要性
所谓趣味教学法,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契机,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调整和改善,进而营造出相对活跃和趣味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趣味教学法,从本质上来讲,也体现出尊重学生需求的教育理念,其在融入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改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理念,营造出更加有趣味性的初中历史教学氛围。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趣味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的策略
(1)融入多媒体素材,增加课程趣味性。初中历史涉及到很多的历史事件,不同历史事件之间又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此时单纯依靠讲述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未必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和技术,制作出趣味性十足的课件,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去。此处以苏教版八年级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例,利用多媒体陈列出各个国家联合侵略中华的事件,理清不同国家的出发点,探究在此过程中的国家利益争端,进而实现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深刻理解。接着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右列的图片(略),要求学生对于图片的内容进行分析,由此检验学生本次课程的学习效果。上面的图片以动物来展现各个国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观察之后,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到的事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八国联军事件的本质。由此可见,多媒体素材和技术的融入,可以为初中历史营造一个相对活跃的教学氛围。
(2)设定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历史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教材内容。初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辨别出材料中哪一部分是客观事实,哪一部分是主观偏见,使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设定相关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不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将历史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历史内容的理解。这种趣味化的历史教学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3)改变教学的语言,促进教学互动性。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历史价值观,都可能影响到实际课堂的互动效果。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见解独到,往往选择更加新颖或者诙谐的方式来阐述历史事件,此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法运用的重要契机。此处以苏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第11课“北伐战争”为例,在对此次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时候,一些教师会习惯性使用课本官方的语言来表达,但是也有部分教师会使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概括,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当时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认为有必要去“修理一下”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三派军阀,在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期间,在湖北和湖南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他自己也搬了家。搬完家之后,他就打算去收拾张作霖,由此使得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了。口语化的语言、诙谐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的学习效果也是最佳的。
(4)开展课堂辩论,激发学生积极性。结合某历史事件开展课堂辩论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仅仅在此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而言,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处选择中国古代历史“王安石变法”课程内容为案例,在课程内容学习完毕之后,要求学生开展辩论赛,辩论的主题是:王安石变法对于当时的宋王朝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可以算是一场成功的变法运动吗?确定辩论双方之后,选择对应的辩手,给予双方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并且合理调整教师的格局,以构造出辩论赛的现场为目的,实现合理的调整和控制。在参与辩论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王安石变法,也能够更加客观地审视历史事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法的融入,是改变初中历史被动教育格局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在此方面进行探究,努力使趣味化教学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一、史料运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目前,江苏初中的历史课本选用的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川教版的历史教科书是以时序为线索进行编写的,时间跨度大,有时一篇课文要讲两三个朝代,显然只能抓重点,点到为止。这给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不便。为弥补教材不足,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适当引入相关史料很有必要。例如,在学习“明清君权的加强”一目时,笔者在教学中展示了四则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君权得到加强”这一难点。史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史料二:军机大计,罔不总揽;史料三: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史料四: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与其间。学生先阅读史料,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史料一讲的是军机处设置的时间、目的及组成人员;史料二则讲军机处能全面掌握国家的军政大事,那么军机大臣是否左右着国家的军政方向呢?阅读史料三、四,可以得出军机大臣只是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起下达的作用,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决策者仍是皇上。然后,笔者出示教材中军机处内景图和故宫太和殿内景图,让学生读图观察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看到军机处设施简陋,一桌一椅,而太和殿金碧辉煌十分气派,从而认识到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大臣的地位低下,君权强化一览无余。
二、史料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史料不仅仅是文字材料,还包括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内容丰富。如果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史料,让课堂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就可以一改传统历史课空洞乏味的课堂气氛,使呆板的历史知识鲜活起来。这些史料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讲“中日黄海大战”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致远舰冲向敌舰的插图,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官兵视死如归的精神。接着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一段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甲午海战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的悲壮历史。当学生看到致远舰多次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二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这一场面时,学生流下了悲痛的泪水。不少学生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大有自己也要上战场之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一刻得到强化,得到升华。可见,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影视史料,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史料运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应,客观事物越丰富,越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在讲“古埃及金字塔”的知识时,笔者先用课件展示了尼罗河下游大大小小的八十余座金字塔的图片,首先让学生从外形上了解金字塔的雄伟壮观,进而通过文字介绍最大的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高约146.5米,底边每边长230米,用230万块经过磨制的巨石砌成,每块石重约2.5吨,巨石之间无任何黏合物,却严密得天衣无缝,为修建这一工程,长年有10万余人劳动,历时30年才完成。学生先阅读这段文字,然后分组讨论、思考。学生讨论激烈,各抒己见,形成答案,分组选派代表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段文字利用数字说明金字塔建造时间之长,气势之雄伟,技巧之精湛,人民之伟大,劳动之艰辛。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向更深层次延伸,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同学们,公元前26世纪的古埃及建造技术低下,没有任何起重装置,如何运来每块2.5吨重的230万块巨石?从哪里运来的?又怎样把它垒到一百多米的高处且黏合得天衣无缝?问题一出,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有的说这样建,有的说那样造。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各种能力得到提高。最后,笔者进一步延伸:关于金字塔的建造,历来说法不一,这些只是推测,具体怎样建成,可以说是个谜,其实有关金字塔之谜还有很多,如果有兴趣,学生可借助资料或互联网作进一步探究。这样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提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进行教学,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想观念,好处多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善于使用,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更加精彩,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因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情感因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学科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对教学工作而言既可以营造情境,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够较好地实现思想教育目标。广大历史教师要结合历史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促进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强化了这一方面的研究,认为情感因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可以全面贯彻育人为先原则。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成长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抵制不良思潮的定力,特别是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对当代初中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育人为先的教育原则。二是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历史教学的氛围对教学效果影响较为明显,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并以现代教学手段加以呈现,能够在课堂上营造出更加活泼的氛围,增加历史课的吸引力。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开展历史学习,带着情感深入到教材内容之中,对加深理解和准确把握所学内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发展的历程,还是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接受思想教育,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情感教育的内容,会令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深入挖掘历史教材的情感因素,提升教学成效
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研究,同时要加以适当的改造,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对历史教材进行阐述,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加深印象,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
1.回顾灿烂文明,感悟劳动人民智慧。翻开历史的长卷,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文化瑰宝,也是每位中华儿女值得骄傲的华章。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顾灿烂的文明,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通过资料补充、专题分析等形式实现这一目标。比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呈现其做工精湛、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特点。这样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青铜文明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对他们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感悟多体会,并且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活动,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灿烂文明具有更加全面直观深刻的了解。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学生对历史学习才会更感兴趣,其思维分析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广大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如何运用好它。
2.坚持以史为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翻开中国的近代史,那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历史、充满屈辱的历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以史为鉴的教育,不要回避这一段苦难的历程。要引导学生直面历史认真分析,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全面升华。比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落后的中国怎样遭受列强的欺侮,通过列数字、文字说明等方式,让学生对苦难中国所遭受的创伤有刻骨铭心的认识。笔者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明白我们只有让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强大起来,才能保证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才能保证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3.重视互动交流,感受发展伟大成就。比如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的教学前,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搜集我国在科技方面的伟大成就,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有学生汇报交流了我国在大型计算机研究方面的伟大成果,这一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有学生汇报了中国在载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与回收等方面的成就;也有学生汇报了我国在医药、农业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喜人态势,笔者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加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其努力学习的动力也得到明显增强。
4.增强生活体验,感知幸福生活。初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从教材延伸开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深刻的感知。例如上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之后,笔者组织学生从两个方面开展专题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另一方面是透过这些变化挖掘更有深度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对周边人群的访问,对本地区资料的搜集,有效增强了分析理解能力,并培养了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增强了幸福感,更加热爱生活。
三、几点思考
将情感因素恰当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是一门学问,广大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且结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使历史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得力助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1)要立足教材不偏题,无论补充的教学资源多么丰富和精彩,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偏离教学主题。(2)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要能够发挥其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作用,同时也要控制好使用的频率和节奏,保证教学工作始终以师生互动为重点。(3)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学好历史。
★ 刍议初中历史趣味性的教学论文
★ 提升中专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论文
★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下载
★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 初中历史 教学论文
★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搁置争议,改善教学
我们的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已经持续了两年,两年来我们从陌生、迷茫到沉寂、反思,再到探索、成就,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我听到对高效课堂热情的赞颂、积极的探索,也看到消极地应付、偶尔的冷水。这是改革过程中很普遍存在的常态。其实只要我们明确一点,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是争议,而是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我们的教学,我们就会意识到争议的发生不是争辩各方目标的差别,而是路径的不同。因此这次会议我们不打算解决那些争论,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实现教学的改善上。
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提出初中历史学科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建议,供大家反思、讨论,进而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教师的地位不容忽视
首先我们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教师尤其要做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可以理解和模仿的示范”,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深入的发挥作用,引领学生完成自我主体定位,落实“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并实现从知识中心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教学必须设计
因此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单元在本册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册在本学段(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以“战后世界秩序的形成”为例说明)。不能一节课一节课下来都只是散落的珠子,要有穿珠子的线,这根线就是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就是知识内在的逻辑,这将深刻影响到学生发展的程度。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有的学校和老师偏重于构建模式,而构建模式的时候有偏重于规划教学环节,对教学内容反而有所忽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错,但我们不能在“利其器”的时候忘了我们的目的在于“善其事”。
所以下一阶段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我们最关键的建议就是雕塑细节,改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起点在哪里?我们平时的做法是从教学内容入手,很重要的原因是知识中心的影响,另一方面教科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掌握的学习资源,更容易建立一个师生共同面临的场域环境,便于师生对话的展开。但问题是对知识的重视放大到只重视知识的地步就出现了偏差。知识只是我们目标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三个维度当中的一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的部分,对能力的忽视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教科书的使用
那我们该如何使用教科书呢?教科书也是一种历史叙述,和我们平时阅读的《国史大纲》、《全球通史》等等一样,所不同者在于教科书这种历史叙述承担着“国家课程”的任务,要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反映国家意识形态,体现国家教育目的要求,因此有它独特的价值与逻辑。因此我们要明确教科书在落实课标要求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它的书写遵循的是怎样的思路,每一课内容为什么这么选择(以《创业的先声》的三目“状元实业家”“商务印书馆的崛起”“铁路史上的奇观”为例)。由此确定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如何取舍、如何判定重点难点,甚至可能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科书书写重点各有不同,现在的教科书比较普遍地存在轻过程重结论的倾向,比如叙述张謇的创业历程时大多是概括出来的结论,结论的得出就是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要补充必要的史实,使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并且建立起史料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学生思考问题。而如果教科书的书写侧重于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则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的思辨上,理清其发展脉络与因果关系。有一部分教科书知识性很强,而且以知识的掌握为要求,比如讲到思想文化或者社会生活变迁这部分内容,这并非是专门史的要求,所以还是要把这些现象(文学、史学、总角、绘画、书法、雕塑)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考察,只要提供这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的设定
这是从教科书的使用说的,而教学设计的起点我们更建议从教学目标开始,采取结合教学内容的方式,具体的思考方式是“这节课学生要学会什么、老师要教会学生什么”。这样思考的结果就是兼顾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但是也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目标设计要把握好限度,不能超过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能简单重复学生的已知。这就需要对学情有基本的了解。有些学校的高效课堂安排了预习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也增加了预习案部分,这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思路。把本课的基础知识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的预习来处理,并且要求学生建立起本课的知识体系,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经过汇总整理之后,转化到教学设计当中,并据此调整教学设计中的相关部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超过教学设计之外的部分,则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借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调整教学设计中相关部分的难度。由此可知,教学设计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的预设要做到尽量充分,推断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分别制定应对方案。
教学环节安排
因此教学设计当中的环节一定要做到细致、弹性。细致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的预设目标,而弹性则有助于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优化教学。我们建议撰写教学设计时,从导入语到教学流程,包括过渡语、板书、检测题与作业都要书写详细,并且做出明确的意图说明(为什么这么安排)。多思考几个如果,如果学生出了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如果学生表现是那样的,又该怎么办?怎样处理才能尽量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到了有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调整的地步,一方面需要反思我们在设定目标时忽略了什么因素造成目标定位偏差,另一方面则需要很高的教学智慧应对变化(很少)。要知道,生成不是刻意为之的必然,而是水到渠成的意外,可遇不可求。
PPT的是与非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教学设计和导学案,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还可能用到PPT,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PPT或者电子白板等教学新兴媒体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几乎成为教学的新常态,自然是不可忽视。三者之间我个人以为还是教学设计当先,导学案和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学案就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用以落实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导学案中预习案和探究案的关系、我的问题栏目设置的意义)当然考虑到多媒体设备的便利,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使用的条件、时机、方式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探究与展示
以上的建议是设计教学的一些基本考虑,在高效课堂中还有两个重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探究和展示。探究过程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究的内容,二是探究的过程,两者都不可以忽略。探究内容的确定要结合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出可以引导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也就是问题要讲究层次性,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台阶,由浅入深,每一步浅都是后面深的基础和积累,不能一下子就到探究问题的核心。这种设计最能反映出教师本身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其实是思维的发展,而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最为重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实例乃是判断力的学步车,它是在判断力上天赋才能的人所须臾不可缺少的。”)可以说,历史教师就是要重走历史学家的思维之路,而学生的成长也正是在重走历史老师的思维发展之路。我们既呈现给学生我们思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展示给他们老师思考的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像你思考问题那样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前面所强调的“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可以理解和模仿的示范”。我们现在强调能力,那什么是能力?北师大石中英博士的观点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如果我们接受这一观点,那么既然能力要求的是熟练程度,熟练是不断的演练造成的,所谓学而时习之,这种演练训练就要有一个基本的路子可以参考依据。而我们给学生设置的探究过程就要充分地把这种路子、这种方法和过程展示出来,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记得住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却不会分析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展示是对探究的结果的呈现,我们建议在展示的时候也要兼顾内容与方法,不妨要求学生回答出他们的思考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判断学生思维的漏洞和缺陷,可以及时的提醒和弥补。展示的时候,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组内展示,争取达成共识,但不必强求一致,可以保留不同意见,二是班内展示。班内展示的小组要有目的的选择,不要以完成教学过程为标准,要以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思考中遇到的问题为主,或者是可以为全体同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针对性的点拨与评价。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流于表面,有时候甚至出现“错误的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是对的,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但是无论是批评还是鼓励都具有其明确的教育意义,评价不仅是针对学生个体,更是要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所以表扬或者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在表扬或批评的时候准确的指出你所针对的是什么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意义。(为探究而探究、为表扬而表扬、为多媒体而多媒体……都不可取)
有效教学时间的把握
最后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为40分钟,有的学校是45分钟,总之都非常紧张。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40分钟时间能够完成的任务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究活动、班内展示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好选择,要知道,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当中规定的种.种,是要在三年的历史课程学习中实现的,不可能通过一节课完成,这也就是我们在一开始就首先强调知识定位问题的原因,我们必须整体规划、有所取舍,才能实现一次真正完美高效的学习。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得出来,在新课程改革中、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固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了学生活动,但是教师的地位不是因此被削弱,而恰恰是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比以往更高了。(以此反思讲授法,要通过教师的讲完成这么多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讲授法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更高。)学生学得容易只能通过教师复杂的教来实现,别无他法。(复杂的教成就简单的学。)
预流与成长
1930年,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时代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目前的教育界流风所被者声势最为浩大的当然也是争议最多的大概就是高效课堂了。但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潮流面前,要能够挺身而出,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摒弃其中的糟粕,不是被这股潮流裹挟而去,而是以它为一面镜子来自我映照,反求诸己,检视自己的理念、行为,最终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中考中国近代史经典问答题
1.在旧民主义革命时期都有哪些阶层为挽救国家危亡进行了探索?结局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上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农民阶级: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19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两次革命运动结果都失败了,因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地主阶级: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资产阶级: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20世纪初期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他们的努力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
说明了: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它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列强在近代史上对中国进行了哪几次侵略?结果怎么?为什么?请分析侵华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列强的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六次侵略战争:
1840—1842鸦片战争、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
1900—19的八国联军侵华、
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前五次侵华,中国均失败。
原因:
外国方面:列强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具有掠夺性经济力量强大船坚炮利;
中国方面:清政府腐败盲目自大,经济武器装备落后,军官无能指挥失利军队没有战斗力。
第六次侵华中国取得胜利:
原因是:
(1)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
(3)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方针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它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敌后抗日战根据地,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大部分伪军。
(5)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援。
侵华的阶段及特点:
(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以满足其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
(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军事上趋向联合侵华
(3)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时期采用“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扶植军阀及代理人。这一时期日本暂进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4)大革命到抗战胜利:以日本全面侵华为主
(5)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美国扶植蒋介石反/共反人民。
影响:
(1)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独立,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
(2)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末有的冲击,同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历史背景相同: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目的相同:都希望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领导阶级相同: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结局相同:都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失败原因相同:都由于资产阶级妥协和局限性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主张不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革命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手段及性质不同:分别采用暴力革命与和平改革;一个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另一个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4.试分析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中的民主思想的主要异同点。
共同点:都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不同点:
(1)维新思想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教育,进行政治改革,但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的内容;
(2)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幻想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民主革命思想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5.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农民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怎样发挥其群体优势和作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发挥其群体优势的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在中外反动势力沉重压榨下发动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不仅把农民战争推到最高水平,而且给了中外反动势力巨大的打击
②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的关键时刻,又是中国农民挺身而出,发动了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去,但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民阶级发挥其群体作用的有:
①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积极参加支援北伐战争
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民支持土地革命的开展,使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形成,为中共找到适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③抗战时期顾全大局,接受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④解放战争时期,农民积极支援前线是解放战争迅速获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6.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哪几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我们从百年巨变中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什么?
第一次: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开始新的革命,这就是改革开放,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百年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和富强和人民幸福。
7.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由哪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落后
清政府的腐朽。
8.党在历史上有哪几次重大挫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是怎样解决促进新局面到来?说明了什么?
(1)民主革命时期:
第一次重大挫折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
原因:(1)中外势力联合破坏革命。(2)中共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纠正: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发动秋收起义并在起义的过程中在文家市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重大挫折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原因: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主张。
纠正: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并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并取得长征胜利,粉碎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2)现代史时期的挫折:
1966—1976年的__。
原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分析。
纠正: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事的思想,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坦白,有错必改的高风亮节;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是党的宗旨和出发点;党的方针政策是与时俱进的。
9.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到19世纪60年代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变化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
(1)中英相比:
第一,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衰落,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第二,经济上,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处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清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第三,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掌握着海上霸权,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清王朝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委松弛。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2)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第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二,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第四,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闭关状态,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面对现实,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第五,掀起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3)进步的主流:向西方学习。
10.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一次: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屡屡失败,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决定与中共联合,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中共在革命进入低潮后认识到,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对敌。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接受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第二次:面对日本侵略的步步深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明确表示了联共抗日的决心,红军改组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果;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11
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革命处于重要转折阶段毛泽东是如何站在时代前列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
1927年后中共产党人反抗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三次起义相继失败,毛泽东审时度势,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同时,毛泽东及时从理论上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并形成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0世纪30年代,“左”倾错误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思想,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上,纠正了“左”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革命最后胜利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和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2
12.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哪两次重大的探索?并指出探索的时间。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有哪些?探索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探索:
20世纪至30年代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相同点:
(1)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逐步摆脱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2)党内都有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最终正确路线战胜了错误路线而获得成功。。
不同点:
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的情况下进行的。
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地位。
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13
13.近代中国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争取独立,二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近代化,谈谈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怎样?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探索与实践:
(1)洪仁干的《资政新篇》反映了中国人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由于太平天国处于战争状态未能实行。
(2)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客观上抵制外国侵略,但由于不触及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3)康梁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但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结果失败。
(4)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纲领,以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为目标,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为手段,领导辛亥革命,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5)中共成立后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富强奠定了基础。
一、科学设计导语, 自然导入新课
对于一节成功的历史课来说, 教师设计的精彩的导语, 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才会显著。在导语形式的选择上, 教师要在备课时, 用心思考, 精心设计。设计的导语要做到“精”“巧”“准”“趣”, 紧密联系上下课文, 做到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找准切入点,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事件产生的背景、经过、后果, 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 增强教学直观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通过直观教学, 引导学生深化感性认识, 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科学、合理、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以形象、直观的形式, 再现历史事件, 加深学生对事件发生过程的记忆, 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这样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讲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增强教学感染力
历史学科的知识大多枯燥无味。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 运用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 增强讲述知识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许许多多的事实表明, 学生们不爱上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 偏偏爱上历史这个“小三门”, 这与历史教师精心准备教材, 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尤其是能够熟练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和教学语言是分不开的。
四、适时插入故事, 增强教学趣味
初中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阶段, 注意力容易分散, 又都喜爱听故事。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讲授新课之前, 精心搜集与教材中的事件和人物有关的故事, 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插入, 这样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思考新问题的求知欲, 同时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设计有趣的设问, 激发求知欲望
历史本身看不见, 摸不着, 有趣的设问, 可以诱发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精心准备教材上下工夫, 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设问, 有助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而帮助理解新知识。
六、精心设计作业, 提高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趣味性教学;学习兴趣
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索知识最好的老师。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充满趣味,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陶醉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课,提高学习质量。
一、展现课堂新活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满腔的热血和饱满的热情为学生传递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课堂45分鐘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很不容易的,而历史课又普遍枯燥乏味,对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和增加课堂趣味。采用精选的素材是授课的前提,选择素材的恰当与否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必须与教材的内容相吻合,把一些历史故事、历史典故、歇后语等很好地应用到课堂中来。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如果能够有很好的导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以使学生发挥到最佳状态。如,在讲中国历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设疑:大家知道青年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青年节呢?简单而朴实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无尽的猜想和求知欲,从而顺理成章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恰当地穿插一两个历史故事、几句幽默的话语,可以很好地带动课堂气氛。传统的教学大多都是“满堂灌”,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上老师一个很好的提问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都存在好奇的心理,课堂上采用引起学生悬念的问题,设置疑问,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想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知识复杂繁琐,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从下手,尤其是一些年代更容易混淆,无法很好的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总结一些规律,不断的创新。课堂上最后的总结,是引起下堂课内容的关键,教师可以留给学生悬念,让学生课下思考问题,例如,在讲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洋务运动没有挽救中国的命运,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中华儿女将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资产阶级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那么他们是怎样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的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和强烈的自学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采用多媒体的方法能够加强学生对事物的形象认识,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活跃。利用纪录片的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地发言。例如,在讲解万里长城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长城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长城的宏伟和壮观,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建造长城的?当时的长城是用来做什么的?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踊跃参与回答,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的兴趣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呈现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创造趣味性的情景,为学生营造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接受知识。
三、注重课堂讨论,点燃学习热情
经过不断的开发和研究,历史课内容是很有趣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幽默和风趣的语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中国红军十里长征的时候,可以借助音乐《十送红军》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提问:井冈山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里送红军?整个长征中红军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通过问题切入课堂中来,将课堂整个气氛推到最佳状态,同时提出教学的重点,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启发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在提出讨论问题时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在回答不出问题或者没有思路的时候,教师要减少学生的紧张度,适当地引导和启迪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要善于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同时,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是教学的动力源泉。教师培养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升英语教学成绩10-05
如何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07-26
如何提升五年级数学教学质量10-03
探析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12-04
如何提升点菜的技能10-28
如何提升基础管理的思考11-13
托福阅读如何快速的提升12-11
如何提升员工的素养文化礼仪12-18
如何提升说话的艺术---口才训练09-23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