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老师记叙文(精选14篇)
思绪渐渐飘到那年夏天的厨房……
明媚的阳光洒进厨房的一角,我正在用枫叶般的小手洗刷着锅,发出“哗啦啦—当当”的优美乐曲,哥哥直立在门口,掐着腰,嘴里指挥着我,笑嘻嘻的讲解着。他边说,我边做,空气中似乎弥漫着“加油,你可以”的气氛。我从柜子上拿出一盒糖,半蹲,左手掰着桌子,眼睛盯着碗中倒入的糖,心里估摸着,因为,他说:“糖要占水的四分之一”,所以我格外的小心。接着,在哥哥的指挥下,我打开火,放上锅,顿时觉得室温升高了一倍。哥哥走过来,看着我的操作,生怕我出一点差错导致受伤。我刷油,将糖水倒入,只听“滋啦”一声。我吓得连后退了好几步。哥哥接过勺子,挡在我的前面,说着应当如何做,我瞬间感到了哥哥对我满满的爱。
哥哥将勺子递给我,我拿着勺子在锅中旋转着,可惜,不过多久,我就心烦了,燥热的天气,再加上火焰的烘烤,使我失去了耐心。我加大火候,只见糖水不停的冒泡,直到哥哥过来夺过勺子说:“你没看见变色吗?坏了,可坏了。”关火后,将熬的糖倒出后,哥哥快速用牙签沾出一点,拉丝,转圈。我也跟着学,将糖放进嘴中,苦苦的,硬硬的。
哥哥意味深长的说:“这可是一个人生哲理啊!甜到极致是苦的,苦到极致是甜的。或许尝尽人生苦涩才知晓点滴幸福的甘甜。”我仔细想了想,也对哈。经过辛苦劳动换来的果实,即使再怎么不好,也是我心目中的最好的作品。
从此以后,我铭记哥哥的教诲,知道了“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所以,无论我多么疲劳,多么想放弃,都会坚持下来。所谓“滴水石穿”我坚信:没有什么是坚持后做不到的事。
纤纤弱草竟能抵抗顽石,学不会去认输,也许只能报复,哪怕遍体鳞伤,也应顽强坚持,或许一些事情很难做到,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编者按:读史使人明智, 这是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名言。今年年初, 一本有点历史的历史书———《历史的教训》, 因为是中纪委网站2015年推介的第一书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历史的教训》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在写作该书之前, 他们曾花费50年的时间写作了卷帙浩繁的《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特以终身哲学教授的身份, 于1968年获得过普利策奖。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 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他强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希望《历史的教训》所留下的精神遗产, 能够给改革中的国人以启迪与警鉴, 使人们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主持人:雨 田
怀特森先生是我们的科学课老师。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误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讲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的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而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作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车开在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上,像在惊涛骇浪中的小舟,在一个多小时与“巨浪”
搏斗之后,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联合梯田。
十月正是丰收的季节。自上而下放眼望去,一大片梯田,宛如油彩画,有的田里早已只剩稻茬,有的还是金黄中掺杂着绿色,还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的,稻谷们正呼唤着它们的农民主人。
沿着小路向下走,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十分惬意。一阵微风拂过,水稻的清香钻入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串稻穗像是金项链,挂在稻杆上压弯了稻杆。每一粒稻子都在贪婪地享受着阳光,想把最后一点属于夏天的绿色从自己体内赶出去,披上金装。
阳光是给它们最好的礼物。
不远处,农民正在收稻,我站在远处刚举起相机,谁知,一位农民看到了我,冲我喊到:“过来,走近点好拍!”我快步上前来到旁边,正好有两位老农抱着几捆割好的稻来到这边脱谷了。那位朝我喊的老伯带我到了一台简陋的脱谷机前,乐呵呵地说:“拍这个,城里可没有。”他弯下腰,从柴油机下拉出一条线,用力一扯,柴油机发出一声接一声的咳嗽。老伯拿起一捆水稻,把有穗的一头往那飞转的滚轮一打,一粒粒稻谷就被打了出来,溅到空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金粒一般耀眼夺目,再落到垫子上,像春天第一场雨一样“哗哗哗”。周围的农民脸上堆满了笑,额头上的皱纹就像梯田一般。“今年稻长得好,没空壳,粒都很好,就这九月十月的太阳好啊,老天爷的眷顾。”老伯说。接着,他们又满面笑容的干活去了,我也离开不打扰他们了。
阳光给了他们最好的礼物。
翻过山,来到了古银杏林的地盘,水稻换上金装,银杏也不愿落后啊,一片片叶子,争先恐后地请求阳光把自己染成应景的金色,在树枝上晃啊晃啊,都在等待那一刻。一阵风刮过,叶子都等不及了,纵身从树上跳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叶子变得透明却闪着金光。在空中,叶子尽情的舞蹈,在短短的几秒钟,留下自己最美的身影。落到地上,阳光仍旧照着它们,它们仍旧闪着光,不过它们不再是装点银杏树了,而是点缀大地了。我们就在这中间畅游,这时最吵的应该是相机了。
卢梭有句名言: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一个人要想立足于世,就必须有自己的理性见解,就必须有质疑权威的勇气,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风,载起石头的故事,讲述着苏轼传奇的人生。他才高八斗,文才治才举世无双,却被一贬再贬,从密州到湖州,再到边远的海南。他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他的满腹才华无法施展。于是,他看透了世事的沉浮,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人所追逐的功名利禄不是他所追求的。他追求的是造福一方百姓,因此,他融入百姓间,建立灾民村,成立救儿会,发明东坡汤。他的名字被百姓铭记,被历史铭记。
苏轼不追求大家所谓的功名利禄,他的才情在诗书上流传,他的治才在地方得以施展,造福百姓。他是中国历史上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雨,浸润着凝聚的血汗,低吟着嵇康的人生。他,一朵空谷的幽兰。一道火光击于石器之上,瞬间激起万丈光芒。面对司马集团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他放弃了司马集团提出的高官厚禄,放弃了在世人眼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与阮籍向秀等,隐居竹林,琴棋诗画终日陪伴,不盲从,活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一曲《广陵散》,是他一生的写照,成为历史的绝响,让世人遥想千年。
嵇康的不屈,他的不盲从,做自己,让他人格的魅力绽放出华美的光彩。时光的沙漏滴过千年,但他一直被人们熟知。
雪,旋转着动人的音律,吟诵着陈欧的奇迹人生。“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是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的呐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果断放弃落后守旧的观念;面对质疑,他以微笑示之;面对困境,他付出了千百倍的努力。
陈欧,初出茅庐,他在世人的质疑声中不断前行,在接踵而至的困境中不断强大,散发出世人无法直视的光芒。不盲从,成就了他如今灿烂的人生。
伽利略因为拒绝盲从,最终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促进一门新科学的诞生;爱因斯坦因为拒绝盲从,创立了相对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动;央行行长周小川因为拒绝盲从提出“世界币”,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在班里的数学成绩夸张到我拿第二,没人敢抢第一,才二年级时五年级的数学题我都会做了;五年级的奥数竞赛班中,别人不会做的那些题我也会做……
从我出生的那一秒,我身上就带有那件宝贵的“礼物”——数学基因,我的老爸是医生,他从小数学全校第一,但是与外婆的帮助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外婆,我差点埋没了那件宝贵的“礼物”,我从小就由外婆带我,因为爸妈工作太忙,外婆就把我领回了杭州老家带了两年,在这两年中外婆教我认牌,教我算24点。我的“礼物”一下子被外婆解封了,也就再也扔不掉了。
两年后爸妈接我回家,惊奇的发现我的数学水平很高,一脸欣喜,连外婆也不知道原因,只有我知道,因为“礼物”已经被解封了。
至今我还身带“礼物”,老爸不免自吹一句,想当年我全校数学第一,现在我已经把数学水平当做礼物送给儿子,真是钱江后浪推前浪。
一、情感激励——隐形的教育力量
教育是一种需要感情的社会活动, 爱是教育的真谛, 情能感动人, 更能激励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情感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至关重要。真实的情感是教育的驱动力, 是决定教育效果的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其中, 尊重和信任是教育最宝贵的情感, 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动力和精神动力, 激发其潜能。
二、语言激励——彰显教育魅力
教育是语言与心灵的融通, 语言是传播情感的媒介, 语言彰显教育的魅力。语言激励对学生学习态度、合作与交往精神有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语言激励的作用下,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引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并能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交流。
三、氛围激励——让教育成为一种文化
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集体环境熏陶, 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用心创设激励情景, 让班级和教室充满激励的元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版报栏、宣传板等, 在营造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荣誉栏、学习园地、评比台等, 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得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天地, 传递正能量。创设激励的校园环境, 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会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共鸣。以优秀校友命名的图书馆、校园路等会充分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营造学生自主发展、自主体验的良好氛围。
四、榜样激励——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自己
兴趣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一个人对做教师比较感兴趣,那么这个人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我感到在潘家小学和条件同样非常艰苦的其他几所农村学校工作时,尽管生活艰苦(每天步行5里路上班,中饭自己做),课务很重(每周23节课),但工作一点没有感到累和苦。调到实验小学后,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并没有感到多少甜蜜。1983年至1984年我多次获得县级荣誉,是前马乡老师中获得荣誉数量最多、档次最高的人.并且于1984年人了党、于1985年担任了中心小学的教导副主任,但我并没有多少荣誉感。相反,我调入实验小学后,削职为民,长达十几年没有获得任何荣誉(包括校级先进),但一点没有失落感。像这样,一个人生在苦中不觉苦,处在福中不知福,有了荣誉不激动,没有荣誉不消极,就说明这个人对从事该项工作有了兴趣。
我对教师职业有兴趣,工作中心态就比较平和。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我不自卑,工作报酬不高我不计较,工作成效不被认可我不失望,丁作取得成绩我不张扬。
如果进一步追问,做教师的兴趣从何而来?我感到三分之一是固有的,三分之一是时代造成的,三分之一是环境影响的。
据我母亲讲,我小时候,父亲抱着我逢人便说“我们生了个芮先生”。我比较喜欢做教师,可能和父母亲从小的心理暗示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工作的年代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自主选择余地少,自主发展空间小,处于党叫干啥就干啥的时期。国家安排你做教师感到天经地义,似乎不能也没有必要不感兴趣。
在我的记忆中,工作至今从来没有领导和同事约束、批评和指责过我,更多的是领导与同事关心、帮助和赞赏我,这使我在工作中非常开心和自由,也就对当老师逐步有了兴趣。记得在潘家小学上班没几天,我向校长提出想听听老教师课的请求,结果校长反而说我是科班出身,要我上一堂公开课让其他老师学习学习。没过几天,全校所有老师(共5位)居然非常虔诚地听了我的一堂数学课,评课时还说我的课上得相当不错,这使我既将信将疑,又受到莫大鼓舞。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由于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家庭经济条件差,我长相勉强及格又生性害羞,讨个理想的老婆便成了难题。学校许多老师志愿为我做红娘,打着灯笼到处为我找对象,这使我非常感动,同时也美梦成真,找到了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说实话,想当年,如果老师们不帮忙,凭我那副德性,说不定就是光棍至今。1985年,可能因为我教学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中秋节那天,教研室居然请我到溧阳宾馆吃饭。这是我第一次在溧阳宾馆作客,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这么多我从来没有吃过的好菜。
兴趣在锻炼中发展
如果兴趣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水平,那么这样的兴趣就不大可能长久。个人觉得兴趣转化为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锻炼。说句极端的话,只要锻炼机会足够多,白痴也有可能变天才。
根据推算,我可以说是我们溧阳同龄教师中呆过的学校类型最多、教过的学科最多、从事工作范围最广、参加竞赛和外出学习培训机会等最多的人。
我呆过完小、农中、中心校和实验小学,其中既有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也有全市一流的实验小学,这样的经历丰富了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也丰富了我对学生的了解。特别重要的是,在农村工作的几年,让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切身体会到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教育对他们发展的价值,这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心和责任感。
到目前为止,小学的学科中我只有语文没有教过。工作第一年,我主要教四五年级数学。虽然我五音不全,但因为是科班出身,居然兼教四年级的音乐,另外还兼教体育、思品、美术等学科。在金山中学还误人子弟教了一年英语,后来还教过地理、历史等学科。做了校长后,放下了任教十几年的数学,主要任教思品、社会等学科。这样的经历虽然很难保证学有专攻,但使我对教学、对课堂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课堂教学中也许学科味不浓,有点“四不像”,但其在教育性和整体感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更因为是科班出身,在西宋小学任教时作为“东亚病夫”的我(身高1.8米,体重只有54公斤)还带过学校的体育运动队,居然得了全乡运动会总分第一名。到实验小学工作后,当了学校的政教处副主任,因为美术教师人手不够,有一段时间,学校对外宣传的许多横幅都由我自己写、自己贴、自己挂。工作第三年我担任西宋小学的教导主任,一年半后担任中心小学的教导副主任,分管数学教学工作。1988年担任实验小学政教副主任,分管学校的德育和少先队工作。1990年,我以政教处副主任的身份坐进了校长室,担当3位德高望重老校长的助手,为他们“打杂”。1991年起担任副校长,第一年还兼任政教处主任。1998年起担任校长至今。我锻炼的岗位和机会如此之多,除了领导的厚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这个人比较好“启动”。不管是领导还是同事,只要有事找到我,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无条件地接受。记得国旗法刚颁布的时候,每周要进行国旗下讲话,学校的规矩是值周的行政人员担当此任。但可能因为我在行政人员中属于小弟弟,也可能其他行政人员对我比较关心,国旗下讲话我成了主角。记得有一学期我连续在国旗下讲话12次,越往后越讲不出什么新意,每到星期一真希望老天爷帮忙下场雨。这些锻炼对于我来讲非常重要,它不但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迅速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怕各位见笑,我刚工作的四五年里,不要说见到陌生人就是见到同事也是面红耳赤、沉默不语。上课虽然条理清楚,但语言还是了无情趣。现在虽然不能算能说会道,但不管在什么场合至少也能夸夸其谈。20多年没见面的同学相聚后说从我的谈吐看好像变了个人,实际是通过不断的锻炼,脸皮越来越“厚”罢了。
1983年,我参加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业务竞赛——溧阳县青年教师练兵活动(优秀课评比)。先是参加乡里的选拔,接着是参加区里角逐,最后参加了县里的比赛,结果得了比赛的最后一名——三等奖排名最后一名。但你别小看这个三等奖的最后一名,从此,我就有了外出听课的机会,并成为教研室数学中心研究组的成员,开始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自己的分量有多重。1984年又有幸参加全县的“最佳课”评比,
得了个二等奖(数学学科没有设一等奖)。从此外出学习和参加学术研讨活动的机会更多了,教学上也开始小有名气,并因此调入实验小学工作。到实验小学工作后,天地更加广阔,全省知名学校我基本上都去过,全省知名特级教师的课我都听过,全省知名专家包括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教学行家的报告我都听过,并与这些知名校长、特级教师和专家都进行过深入的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一些竞赛和培训活动,不但使我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而且教育教学的心胸和理论素养也不断开阔和提升,于是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学习让兴趣插上理性的翅膀
工作中常有这样的感觉,几天不看书学习就觉得闷得慌,工作没有新意,上课讲不出新鲜话,生活似乎缺少点什么,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发展对教师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学习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笼罩,另一方面说明不断学习可能已经成为习惯,不学习就难受。
我学习最认真的时期就是刚刚参加工作的三四年里。1981年丹阳师范毕业后,我发现当年学习成绩远不如我的一些同学通过补习纷纷考取了大学,心里很不平衡,萌发了考大学的想法,并迅速行动了起来。一年365天几乎每天吃了晚饭都在家里看书,足不出户,每天上班途中还通过收音机学习英语,把高中的课程通通自学丁一遍。后来并没有考大学的主要原因是感到复习迎考和教育教学不能兼顾,因为想考大学而放松教育教学工作良心上过意不去,在知足常乐和阿Q精神的引导下,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一心一意做老师。这一段学习经历.不但使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而且进一步优化了我的知识结构,无形中也进一步强化了我对教育教学的兴趣。
兴趣与学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让学习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之一,学习也让兴趣插上了理性的翅膀。
有两次学习经历令人难忘。一是1995年参加的全国小学校长培训班,第一次和国外的教育专家面对面,并获得了如何反思自己教学工作的方法,如何向自己和别人提问题,如何独立思考等,这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有独立的教育教学人格。另一次是紧跟其后参加的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这次学习有了和高校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并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中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理性的角度找到了一些答案,学会了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思考问题,并能结合学科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初步形成了对教育和教学的个性化理解。
对我教育教学思想影响最大的学习内容是1980年代接触的“三论”原理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汜得在前马中心小学任教时,我得到了3本小册子,分别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由于“三论”原理和我对世界、对事物、对教育的认识有相似之处,我如饥似渴地通读了3遍,不但坚定了我原有的一些认识,同时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能更全面、更系统、更立体地看待教育和教学。
大约在1990年,学校组织老师们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我全面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文集,被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儿童观所深深吸引。受陶行知儿童观的影响,我对孩子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能逐步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保护孩子的合法权利,力图从孩子的基础和需要人手设计教学目标和过程,并根据课堂中孩子学习的状态决定卜一步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作为日常阅读,工作的前10多年我主要看3本杂志,一是《教育研究》,二是《读者文摘》(后改名为《读者》),三是《名作欣赏》。这3本杂志从我工作的第一年就开始订阅,其中前两本杂志一直订阅至今,《名作欣赏》几年后不知何故无法汀阅(据说已经停办)。之所以工作第…年就看《教育研究》,是听说《教育研究》是全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理论刊物,我心想如果能把它看懂,而且还经常看,教育理论水平肯定能得到较大提高。说实话,一开始根本看不懂《教育研究》上大部分文章,但我强迫自己慢慢看、反复看,后来看得懂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至于为什么选择《读者文摘》,是因为其摘录的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不但能拓宽知识面,而且能修身养性,感悟人生道理。之所以订阅了《名作欣赏》,就是认为做老师要有点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事实上,当初的理想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我学习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不是反动和黄色的书刊都应该看一点。对于我们这些知识结构并不合理的教师来讲,杂也许比精更重要。正因为如此,我虽然当时教的是数学,但大专函授学的是中文,后来本科函授的专又变成了教育管理。我1983年参加大专函授时,每个礼拜都要到城里集中学习两天,课余就花几分钱看小人书,当时溧阳城里的小人书几乎被我看遍了。
学习非常认真的人也许成不了一个好教师,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终身学习必不可少。
兴趣的良好发展必然形成教学个性
我对领导很尊敬,但从来不惟命是听;我对专家很尊重,但从来不盲目信从;我乐意向书本、同事和同行学习,但从来不照搬照套。这样的处事方式用一个好听的词来概括就是——慎独。
现在想起来,我之所以慎独,是因为我的兴趣在锻炼与学习中获得了发展、转化,并逐步积淀为“底气”,底气足了自然更容易独立思想。
我调入实验小学工作后,因为曾经得过全县优秀课评比的奖项,自然就被作为公开教学的首选人员。但我在实验小学上过3次公开课后,就再也没有开课的机会。那时上公开课,教学设计包括上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要由教学上的领导审定,而且公开教学时不能更改(至少不能有大的改动)。当时指导我上课的主要人员是学校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教研室分管数学教研的教研员。在实际研讨中,一节课怎么上,实际上有3种意见,一是教导主任的看法,二是教研员的意见,三是我个人的小算盘。说实话,我当时觉得他们的指导水平虽然很高,很有价值,但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他们的意图充分体现出来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一致。另外,我当时朴素地认为上课不是演戏,不能什么都是上课前决定好,课堂变化多端,不然的话,容易在公开课中迷失自我。所以我在公开教学时就自作主张对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保留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加上自己的思考,另外上课时还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即兴发挥。所以公开课的实际和教学设计相去甚远。由于公开课的效果并不好,再加上自己非常固执,事后听说领导私下里说我人比较骄傲、不够谦虚,“事不过三”,后来的公开课自然也就没有我的份。我对领导的做法一点没有感到不满,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的决定无可非议。但我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的打算,因为我认为我的想法和做法也无可厚非。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没有机会上公开课,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追求,直到十几年后,我参加校长优秀课评比,自己的课堂教学才重现“江湖”,并得到了同行比较广泛的认可。回想当年上公开课的想法和做法,实际并没有错,之所以效果不佳,事实上还是火候没到。如果当时听从专家的“摆布”,也许公开课要上得“好看”一点,并容易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但这并不利于个体的持续发展和教学个性的培养。
当然教学个性的形成还是环境的产物。开始丁作五六年里,基本上没有人“指导”我,更没有人对我指手画脚,批评就更谈不上,更多的人是说我的课上得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有水平,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规矩”的约束,因而人的自信心比较足,也比较“野”,不会轻易相信他人的意见,不会跟风随大流,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就满不在乎。做了副校长和校长后,由于得到的肯定和鼓励更多,再加上理论修养也得到较大提高,人也变得更自信,教学也自然更有个性。
独立思想与成功激励也许就是兴趣发展为教学个性的重要条件。
从小到大,我收到不少礼物:朋友的复读机、老师的书、妈妈的围巾、爸爸的足球……唯有爷爷送的那一张卡片,是我最好的礼物,让我珍藏至今。
那天,我还是像往常一样,放学后直向家中赶。刚出校门,风呼呼地刮来,我浑身哆嗦,不停地打着寒战,心里嘟囔着:“这该死的天气,早上还好好的,这会咋就狂风怒吼了起来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真想一步就迈回家。
我刚到家,一打开房门就喊道:“爷爷,我回来啦,冻死我啦!”半天,没有动静。我抬头一看,家人都围坐在沙发上,脸色十分沉重。直觉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我刚要问,妈妈站了起来说:“爷爷身体不舒服,在床上休息,你不要打扰他,回房间吧。”妈妈把我拉回房间,让我在房间里好好呆着,随后房门被关了起来。我十分疑惑,小心翼翼地躲在门口偷听。只听见奶奶低声哭泣着说:“怎么不去医院呢?这可怎么办呢?”声音越来越小。
从家人的谈话中得知,爷爷生病了,而且很严重。我忍不住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突然知道了:为什么这几天,都感觉爷爷好像很不舒服。可是,他还是每天坚持送我上学,想着他拖着虚弱的身体,为我忙前忙后,我的心开始隐隐作痛,禁不住抽泣起来。
第二天,爷爷把我叫到跟前,递给我一个盒子。他微笑着,故作神秘地低声对我说:“孙子,你过几天再打开盒子吧。”我本来要跟爷爷再说些什么,但怕我一张口,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下来,我不想让爷爷伤心。我点了点头,赶紧转身走出房间。
可惜,爷爷还是永远地走了,看似那么突然。我遵守和爷爷之间的许诺,打开盒子:里面有我梦寐以求的玩具,还有一张卡片:是爷爷对我的期盼和嘱咐。
爷爷的这份礼物,一直被我珍藏着。每次看到它,都会让我想起爷爷,想起那些天还没亮,他骑车送我上学的日子;想起那些他满头大汗,为我做美食的日子;想起那些他满脸笑容,陪我做游戏、读书的日子,我是那么地快乐和满足!
那是也是一次家长会,由于班长有其他任务,老师将主持的重任托付给我。以理科生自居的我自然是万般推辞,怎奈班主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也只能像孔明般临危受命。
虽说前一秒还有“壮士成仁”的豪迈,后一秒却是“两股战战”的怂样。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主持稿,每节下课都会跟同学四处撒野的我,如今连屁股都不敢挪动一下,时时刻刻拿着本子,全身心投入“勿扰”状态,满脑瓜子地咬文嚼字。渐渐地,纸上的留白没了,我就翻页;水笔写不出了,我就换上铅笔,铅笔断了,我就换上红笔;一本双线本,涂了改,改了涂。最可恨的就是脑子会“断片”,思绪便再也接不上,外面的嬉笑声,喧哗声咚咚敲着耳膜,与我急促的心跳应和,将我置身于绝望的边缘。我赶紧甩甩头,深呼吸,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写稿。
两天后,我将自认为最好的主持稿交给老师。“你确定这是主持稿吗?怎么看上去像做报告。”老师的话让“最好的作品”成为一个笑话。“那我重写。”我逃一样的离开办公室,但内心的倔强让我再一次发奋:我要坚持,我再努力,我一定会拿出最好的作品。
再次拿出一本新本子,这次,我学聪明了,请教了语文老师,查了百度,再和老妈一起修改……
终于,迎来了家长会。由于准备充分,我自信地走上讲台,我的串词、我的仪态、我的嗓音,让所有家长都刮目相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不感兴趣。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首要环节。学生学习目的愈明确,学习态度愈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愈高。大而言之,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掌握英语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使之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追求和向往。总而言之,每堂课开始的时候,我都会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与学习目的,强调师生共同努力,去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进行生动有趣的口诀记忆
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常让学生迷惑。有鉴于此,教师可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学英语的热情升温。
三、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意情感沟通,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精神饱满,表情轻松愉快,目光亲切,态度和蔼,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在课堂上对学生多表扬和鼓励,而不是责备。
四、 采取多样形式,设计新颖活泼的新课导入
我们在英语教学上,如果始终运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模式,复习导入→新授→巩固,学生就不能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整天在教师的指令下走,兴趣和综合能力就得不到培养。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制作课件,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要想上好外语课,一个吸引学生的好开头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图片。充分利用每篇课文的漫画、插图和与课文有关的具体实物等,开展听说活动,从而引出课文的主题。
2.问题导入。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有关切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课文内容的问题,使学生在体验自己的生活中进入新课学习。
3.学生演讲。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基础上写一篇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演讲稿,使学生自觉地把演讲内容和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钻研教材的积极性。
4.开展游戏。游戏是英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管什么年龄的学生,做游戏总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除了导入新课用的方法外,现代教学所运用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电化教学,可以利用录音、幻灯、投影仪、录像设备、电脑等多种现代化的设备来帮助学生学习,把抽象枯燥的英语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还可以教唱英文歌曲,做英语游戏,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等。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六、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进行英语教学
只有当学生能用英语谈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英语有用。于是作为老师就应该尽量让英语走进他们的生活。英语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潜心挖掘教材的内容,从课文情景中取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使其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真正的语义、真实的语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逼真的感情、思想、语言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由浅入深,创设真实情景,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看病等,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英语,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不仅活化了教材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加入最新词汇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对于最新词汇的接受总是积极主动的。
一、书使我的人生能扬帆远航
当我的人生旅途迷茫的时候, 我赶紧坐下来研读大师的著作, 与大师对话, 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从中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 不断奉献。
上世纪90年代, 很多经商、干个体的人都发了大财, 而我们中学教师的工资每个月才几百元, 而当时的社会是按人的收入多少确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那一段时间, 我们中的一些教师整天恍恍惚惚, 按捺不住, 也纷纷下海经商了。我喜欢读书, 读马列巨著, 读毛泽东的著作, 读邓小平理论, 读《上下五千年》……
知道了金钱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 我们对名利要有正确的定位, 没有钱是不行的, 钱只要够用就行, 存一百万和存一千万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能为社会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人, 固然是伟大的, 但社会也同样需要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没有千千万万个乡村教师来普及教育, 社会也不能迅速发展。同时, 我坚信, 随着经济的发展, 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现在我们终于欣喜地看到, 教育的严冬已过去, 教育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
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 不断奉献。我们要以教育大师孔子、苏霍姆林斯基、夸美妞斯、陶行知和魏书生等为楷模, 扎根于教育, 默默耕耘, 坚信奇迹一定会发生。
二、书使我在教育中展翅高飞
当我的教育水平停滞不前时, 我赶紧坐下来研读教育专著, 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妞斯的《大教学论》、贾黛翃的《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约翰·洛克的《家庭教育》、小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魏书生的《教育艺术》、郑日昌的《中学生心理咨询》、李海洲的《挫折教育论》、叶婕妤的《心态与人生》、岑国桢的《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赵宪宇的《教育的忏悔》、教育部关工委编写的《失误家教警世录》、余如进的《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 等等。
通过孜孜不倦的阅读, 我真正明白了教育的博大精深, 教育绝不仅仅是摸索, 从事教育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读书, 不断地与大师对话, 揣摩、领悟大师的真意, 分享他们的智慧, 借鉴他们的高超技艺。
我深深地懂得了自己的浅薄, 很多领域只涉及到一些皮毛, 我还只是一只脚刚刚跨进了教育的大门。比如, 心理咨询工作这一块, 我才刚刚涉及。我进一步坚定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三、书使我的教学能登高远眺
当我的课堂不能谈笑风生、得心应手时, 我赶紧坐下来读书, 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四书五经》、《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读易进译的《学生作为研究者》、程钧的《语文审美教育论》、钱威的《语文教学艺术导论》、马建富的《教学艺术引论》等;读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读《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之友》、《中学语文教学》等各种教学杂志。
通过广泛阅读, 我明白了教学的永无止境,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充电, 完善自我。阅读, 可以使我们掌握教学规律, 学到专业知识, 借鉴教学技巧, 使我们的教学能做到高屋建瓴, 得心应手, 举重若轻, 使我们的课堂能谈笑风生, 事半功倍。
四、书使我的科研能驾轻就熟
当我的论文发表不够顺畅时, 我赶紧坐下来读书, 读冯卫东的《走在研究的引桥上》、孙玉宏的《教书育人三十六计》、夏彤的《行走的足迹》、罗森塔尔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江苏教科所的《草根化研究》、禾禾的《走出困境, 我该走么办》、李阳的《我疯狂, 我成功》等等。
我明白了, 我的理论水平还不够高, 教育、教学理念还不够前卫, 教育观点还不够新颖, 教育方法还不够先进、科学, 写作技巧还有待提高。
最后, 我引用余如进的《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一书中的一个有趣的案例的片段献给大家: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
本公司宗旨:确保客户利益, 激励客户成功。
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
投保金额:不限。从数元至数千元任您自选。欢迎万元以上大客户。
保期:十年。
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 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 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 (360万字) 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10年后未能跻身成功之列, 本公司以一罚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 (或富婆) 。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
2002年6月26日
以上案例说明一个问题, 只要我们埋头阅读, 埋头写作, 最后终会获得成功。
皇天不负有心人, 成功经常垂青于耐得住寂寞、埋头读书、笔耕不辍、孜孜以求的人。10多年来, 我有32篇文章在省市级以上的报纸、杂志上发表, 有18篇文章获省市级以上的奖项。
我们一定要使自己从浮躁的社会中解脱出来, 静心阅读。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她博大精深, 包容了世间的一切;她充满智慧, 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他温柔善良, 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 从无怨言。
读书吧, 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日常之物,虽有眷恋,倘若非要割舍。纵然内心有千般不愿,万般无奈。若狠狠心,想来放下并不困难。自然“断舍离”之术的效果也立竿见影,显而易见。
可对于那些满是回忆,记录着我们曾经美好的旧物,纵然无用,又怎能那么轻易告别?一件旧衣,一个玩偶,几册泛黄的书本,虽已无用,却又饱含深情。它们就像洒落在时间褶皱里的断了线的珠子。每每在静谧的夜晚,抑或沉思的清晨,睹物忆旧,便会在我们内心深处荡起温暖的涟漪。于这样的旧物,我们怎肯轻易告别;于这样的情丝,我们怎愿轻易斩断。
奢谈“断舍离”,那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了外物的功用,却无视它深厚而富有蕴藉的底色,它所承载的那些过往云烟,很难就这样简单断舍,从容放下。
轻言“断舍离”,莫不也是一种武断。除了那些人们希冀珍藏永远不愿流逝的美好,即使是那些曾经的痛苦、不幸也并非“断舍离”就可轻松处之。
倘若真可如此,南唐后主李煜该是早想和过去挥别,让那一江的愁绪随着滚滚的春水东流而逝。如果真的一个转身,便是崭新的人生,难道他不想就做个乐不思蜀的刘禅吗?忘却烦恼,自在逍遥。可这样的他还会是我们代代吟咏,感动不已的李后主吗?他的伟大,正在于他的一切,幸与不幸,浮华与落寞,苦痛与欢乐,都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所珍视和所不堪回首的,他都无法选择,无法逃避,因为世间没有哪个人可以将生命割裂。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寒假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人人皆知。在我走上教师这个岗位至今,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做到最好的老师? 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
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想只要我们每天都多读一点书,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时间一长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一本好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成为“心灵鸡汤”,有时甚至可以改变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的反思:是不是我们老师爱学生的方式不当呢?在教学当中我们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在一节课上如有个别学生捣乱,当你说了他两次之后,他每次就是只能够维持几分钟,到你第三次发现他时,你会很恼火控制不住自己去批评他,但是效果并不好,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里。此书中,李老师对学生的“爱”作了全新的深刻阐述,你的命运,影响你的一生。
书中讲到李镇西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我们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
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这本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不乖的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或者只是简单的进行教育,使部分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也缺乏沟通,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
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爱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很多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为什么还会遭到有些学生的不喜欢呢?但当我爱学生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首先就应该要有一颗与孩子一样的“童心”,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只有童心才能滋润童心。当我们拥有一颗童心时,我们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学生,当我们有了童心和爱心之后,自然我们就会很容易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他们一块来分享快乐与烦恼,学生就会视你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你的爱自然也就会流露出来,因为学生是最单纯、最可爱的,他们也是最容易感动的。我们要爱学生,但是不能凭借自己的感情只爱那些自己认可的学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老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和一个微笑就能个一个学生莫大的动力,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温暖,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注意观察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赏识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优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着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师
说得对,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和同学心贴心;因为有爱,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当学生喜欢你的时候,他很自然的也就会喜欢你的课,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吧。
平平凡凡的过着每一天觉得很幸福,分分秒秒都那么的开心.我会告诉我的学生,没有他们,我也什么都不是!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只要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久而久之,许多更好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最好的。李老师还说到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是啊,只有当我们尊重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尊重你。现在每个孩子都非常的爱面子,自尊心很强,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当众批评他的话,就会伤到他的面子,会让他形成逆反心理。所以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给予教育,千万不能伤到他们的尊严。
通过读《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后才认识到:要做到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很难,教育上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中氛围。合理运用,会把自己的爱很自然的贯穿在我们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感染每一个学生。
【最好的老师记叙文】推荐阅读:
微笑是最好的老师05-29
最好玩的老师作文10-16
读做最好的老师心得感想06-16
最好的老师阅读训练附答案06-17
给我最好的老师的一封信09-21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800字06-09
读《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有感10-10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600字06-06
随笔做最好的自己记叙文11-24
赞美老师的记叙文800字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