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众物业管理(精选8篇)
报刊传媒的勃兴及其民间化
近代上海因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信息流通便捷,加之政治生态环境特殊,报刊业的发展颇为引人注目,“俄而成为全国新闻纸的中心地了”2。继《时务报》等维新报刊之后,二十世纪初,上海迎来了“新学书报最风行时代”3。据不完全统计,1901-11年间,上海先后出版的各种日报,总数不下30种。期刊方面更是精彩纷呈。仅据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编》的统计,这一时期在沪出版的中文刊物就有69种。日报与期刊合计,总数当在100种以上4。这还不包括数十种小报以及其它仅知其名但已散佚无从查考的报刊。
除了数量、种类繁多之外,这一时期上海报刊业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民间人士为运作主体的华资民办报刊比重大,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据查,在清末百余种中文报刊中,仅《江南商务报》、《舆论日报》等由官方机构和地方官吏所办,属官报;19前后的《舆论时事报》、《中外日报》、《申报》,“或纯系官款,或半系官款”5,具有准官报性质;《大同报》、《汇报》、《尚贤堂晨鸡录》等几种是外报,其余均为民报。因此,粗略估算,民报在全部中文报刊中的比例当不低于90%。从民报的年增长量来看,以期刊为例,1901-11年间,除了19仅新创一份外,其余年份少则六份,多则八份。这一速度不可谓不快。由于戊戌前后创办的《苏报》等报刊一直在持续发行,加之众多在日本出版的留日学生刊物,或秘密流入上海,或公开在沪设立派报处,因此,即便作保守估计,这一时期行销沪地的各类民办报刊年均也不会少于20-30种。
民办报刊的勃兴,是报刊传媒民间化的结果。所谓民间化,是相对于甲午以前官方半官方的邸抄、京报以及外报在报刊业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局面而言。相对于官报和半官报,民间化即是非官方化;相对于外报,民间化则意味着本土化。具体而言,报刊的民间化可从以下多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办报宗旨立足于民。旧式邸抄、京报,记载传录的“仅在习闻习见之事,至于机要大事,则付缺如”,其“唯一目的,为遏止人民干预国政”6。而外报出自西人之手,前期“凭教会之力,其宗旨多倚于教,于政治学问界,非有大关系焉”7;后期虽因时势迁移转而瞩目于外交,但其言论也多与外国在华势力沆瀣一气。与官报和外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报或积极传输西学新知,或注重开化风俗,或瞩目商情实业,或致力于宣传政治变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总以立意作为民众的“向导”与“喉舌”为指归。
其次,办报资本主要来自民间。大体而言,民报的资本来源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私人筹资,如《时报》、《天铎报》。二是同人集资,如《二十世纪大舞台》;三是招股集资,“照有限公司办理”8,如《警钟日报》。四是接受社会捐款,如《竞业旬报》、《民呼日报》。当然,在许多情况下,一份报刊的筹办与维持,往往采取多种筹资方式。以《中国女报》为例,它除了公开招股集资外,还接受社会捐助,并以推举捐助者为名誉赞成员的方式表示谢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民报的资本来源呈多元化态势,但其编辑经营权一般多由报馆经理、主笔掌握,从而保证报刊不至于因资本关系而改变其民办性质。
再次,馆政与用人权相对独立。报馆行政大致分为编辑、营业、印刷三部分。每一部门皆由专人负责,而总其事者为“总经理”。总经理为报馆领袖,一般由办报人自任、委聘,或由同人公举,“代表报社经理一切事务”9。总经理之下各职,由办报人或总经理聘任。因此,较之于官报听命于官府和外报由外人把持而言,民报的馆政与用人权相对独立。即便某些报刊为“免婴国内政治上之暴力”10,曾以外人的名义向外国驻沪领事署登记,但究其实,这些报刊的经营业务完全掌握在国人手中,外人几无权干涉。
土壤污染的污染物种类多, 包括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电子废弃物及石油、化工等有机物。与上海最为相关的是工业污染及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的土壤污染, 进而产生了“棕地”治理与农业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棕地”的出现使得该地块的土地价值大为下降, 更对该地块上的公众健康带来威胁。而土壤污染会使农作物中的有害物质累积, 并富集到农业产品中, 最终会影响人的健康。
2 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公众参与意义
国内外土壤污染防治经验表明, 公众参与不仅能够很好地缓解土壤污染治理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发挥各参与主体的各自的作用和优势, 形成合力, 促进土壤污染得到科学化、规范化的治理, 更能够使开展土壤污染问题进入工作日程。上海在土壤污染防治中取得了许多成绩, 不仅成功修复了世博园区等棕地, 还促进了国家环保部出台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暂行) 》 (HJ350-2007) 。在上海正在研究制定的土壤综合治理实施意见中将引导公众参与当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 上海借助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 积极开展城市土壤标准的宣传贯彻和示范基地建设, 提高公众参与土壤保护的积极性。
上海市受到污染的土地, 多位于繁华区域, 并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而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且缺乏经济性, 仅凭政府自身治理污染难度非常大。因此, 土壤防治中的公众参与, 将有助于了解土壤污染防治情况, 明确公众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提高公众保护土壤的意识, 缓解公众与企业、公众与政府之间在土壤污染防治中不必要的利益冲突, 防范环境风险, 能够使得土壤污染防治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3 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公众参与体系框架
土壤污染防治公众参与框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即公众参与的形式、促进措施和保障机制, 如图1。其中, 公众参与的形式是该框架的核心内容, 是指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渠道与方式。公众参与的促进措施是为实现公众参与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而采取的相关制度建设及活动。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是保障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资金支持与组织保障。
4 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公众参与的现状及问题
上海已经初步建立了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体系, 但是该体系仍不完善, 无论是在参与机制 (公众很难参与到土壤污染环境监管中来) , 促进措施 (土壤污染信息的不公开阻碍了公众参与) 乃至保障机制 (缺乏系统的完整的公众参与保障体系) 。
4.1 土壤污染防治中公众参与现状评价
按照土壤污染防治公众参与框架体系, 上海在参与形式、促进措施和保障机制上都有所涉及, 也可说上海市在土壤污染防治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公众参与机制体系, 如表1。但是, 公众参与体系也不成熟, 参与程度也不深、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在由于土壤污染事件的举证困难等因素, 造成公众环境权益维护难;土壤信息不公开, 使人们无法意识到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公众参与资金支持得不到制度性的保障等等。
4.2 土壤污染防治中公众参与的问题
4.2.1 土壤污染信息公开程度不够, 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2013年初, 有律师向环保部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 而国家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该事件表明环保部门只公布定性数据, 未公布定量数据, 这会引发公众的质疑。土壤污染信息公开程度不够, 不利于公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不利于做好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土壤污染信息的公开程度不够更容易引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猜疑, 从而可能会产生大面积的恐慌。土壤污染防治的要务之一, 就是要及时适度公开污染信息。土壤污染信息的适度公开将使环境管理机构与公众之间达成相对平衡, 推动公众环境权益维护、公众参与环境监管、公众参与环境决策以及公众自身开展环保行动向更深方向发展。公众一旦了解到了土壤污染的信息, 会增加参与治理的动力, 从自身做起积极保护土壤。
4.2.2 公众环境维权难, 且公众很难参与到环境监管中来
当公众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 公众很难进行环境维权, 主要原因在于举证难, 很难找出“被告”, 且参与成本高, 在土壤污染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2013年1~6月的上海12369环保热线的群众举报案件中, 上海共接到群众举报案件14件, 主要集中在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噪声污染, 没有一例是有关土壤污染的。究其原因是, 土壤污染的防治专业性较强, 而公众缺乏专业知识, 很难对污染土壤的违法行为进行举证。这也阻碍了公众参与到对土壤污染监管。
4.2.3 土壤保护的环境意识仍很薄弱, 仍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土壤污染的隐蔽性、复合性、积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决定, 人们往往会忽视土壤污染, 不能意识到土壤污染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虽然现在有关环保宣传教育的媒介和活动很多, 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但是这些宣传活动主要以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与固体废弃物防治为主, 很少有专门的活动来宣传土壤保护。因此, 应当加强土壤保护的环境宣传教育, 提高保护土壤的意识, 使公众参与土壤保护的条件更加便利。
4.2.4 尚未形成公众参与的地方法律法规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中, 虽然对公众参与有所涉及, 但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一些地方针对环境公众参与制定了规章, 如山西、沈阳等地, 对环境公众参与做了规范与界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规定只是原则性的描述, 缺乏可操作性。在我国近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安排与上海市正在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综合意见中, 均强调了“引导公众参与”。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和引导公众参与能够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做到有法可依, 更能开展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而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的缺失, 会使公众在参与范围、参与途径、环境保护中的权力与义务等环节不能得到清晰地认识。由于对上述的环节的理解认识可能出现偏差, 会使公众与环保部门之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同时, 土壤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成本高, 且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导致公众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因此有必要出台法规降低参与的成本, 并对社会组织提供制度性的资金保障。
5 完善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中公众参与的对策建议
前面提到的四个问题制约着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因此, 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是针对这四个问题展开。
5.1 政府应适度公开土壤污染信息, 促进公众参与
土壤污染信息公开对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并未将土壤污染信息列入可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通过两个措施来促进政府公开土壤污染信息, 一是完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 弥补土壤基础数据不完善问题;二是建立土壤污染信息公开制度。
5.1.1 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国家在完善监测制度、技术规范的同时, 上海应着重从监测能力、监测网络和环境监测信息发布体系, 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监测能力方面, 要对环境监测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设备, 建设环境监测综合数据平台、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监测网络方面, 要增加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站点, 对重要敏感区 (如蔬菜粮食种植基地) 和土壤高风险区 (如重污染企业周边) 进行加密监测、跟踪监测;将土壤信息列入可发布的环境信息, 并通过环境状况公报与环境质量报告等形式向公众发布, 并不断加大土壤信息的公开力度。
5.1.2 建立土壤污染信息适度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适度公开既包括污染信息公开的程度如何, 也涉及数据公开范围大小。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已经在我国初步建立, 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然而,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环境信息的发布标准与内容并未做详细规定。在实际中, 多是介绍有关机构的职能、环保政策及环境质量状况等一般性的环境信息。国外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也值得我们借鉴。如欧盟颁布了《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指令》, 要求成员国政府采取必要措施收集相关环境信息, 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等方式主动向公众发布。可通过环境公报、环境质量报告及报纸、网站、微博等媒体形式向外发布土壤污染的综合信息, 同时制定土壤信息发布规则来对依申请公开的情况做出说明, 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然而, 土壤污染特点也决定了信息公开的范围应在利益相关者层面公开, 而非全面向所有公众公开。如针对土地治理, 土壤污染信息应向原企业、开发商和当地居民公开。
5.2 健全环境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
国家曾在2006年启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编制, 但是至今仍未颁布。而许多环保法规虽然提到增强公众参与, 但多是原则性规定, 操作性不强。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 如《环境保护法》中明确“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表明公众在环境保护应注重环保责任的履行, 不单只是享有监督权力。而在实际环境保护中, 公众参与行为往往会被简单地理解为监督功能, 却很少提及其所承担的环保责任。这些法规条文对公众参与的规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在技术规范和程序上依然有待进一步理顺。因此, 上海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 制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 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环境信息获取范围与方式、公众参与的途径与形式、公众参与的奖惩, 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5.3 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环境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我国环保部门都设有专门宣传教育机构, 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促进环境公众参与。环境宣传教育的加强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加强环境信息公开, 以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多种媒体形式结合, 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媒体、网络等开展环境教育;三是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 让环境教育走进课堂;四是将环境宣传交易与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主要环境纪念日结合, 打造环境教育品牌, 扩大影响力;五是增加关于土壤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土壤保护的意识;六是加强环境教育队伍能力建设;七是制定环境教育法, 保障环境宣传教育顺利开展。
5.4 完善公众参与形式, 保障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在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 公众参与的内容和渠道并不多。公众主要在环境教育宣传、绿色创建活动及自身环保行为环节参与, 而很少且很难参与到土壤污染防治监管、决策及环境公益诉讼中来。应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 在制定土壤利用规划、土壤修复计划等过程中通过听证会、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会等形式, 吸取公众的具体建议, 并将其考虑进土地利用规划、土壤修复等。应从强化环境意识、扩大公众参与范围、规范参与程序的角度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对环境公益诉讼进行规范, 明确诉讼主体, 完善诉讼程序、举证责任和损害赔偿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应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提供行政支持、允许各地建立环境诉讼基金, 解决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本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新华, 刘静.上海土壤治理实施意见年内出台, 污染场地未明修复主体前禁流转[N].中国环境报, 2013-05-14 (1) .
[2]赵沁娜, 杨凯, 徐启新.中美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J].土壤, 2006, 38 (1) :6~10.
[3]常杪, 杨亮, 李冬溦.环境公众参与发展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 2011 (Z1) :97~99.
关键词 河岸带;公众偏好;条件价值法;支付意愿;评价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147-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24
一、公司简介
北京勤实信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主要是为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提供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一体的整合行销方案。公司以“专注,用心服务”为核心价值,希望通过我们的专业技术和不懈努力,简化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为企业高效安全的利用网络工作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及实施服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承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在专注房地产市场开拓的同时,也同时开发了《爱物业》物业服务公众号平台。《爱物业》物业服务公众号平台致力为物业公司服务、提高物业公司企业形象和品牌知名度、整合物业公司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认知度、改善社区品质,为物业公司及辖区居民打造智能化社区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服务。我公司经过长期调研以及反复的修改平台模块,就是要打造物业服务的先驱领导者地位,我公司在平台的技术开发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力求让平台更贴近市场,为和物业公司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司管理人员具有在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既熟识房地产行业,又深知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用户需求。因此,公司十分注重与技术公司的合作,以便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欧速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针对微信公众账号提供深度解决方案的第三方平台开发服务公司。公司投资研发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信服务推广产品《微果子》。针对微信公众账号研发出微网站、微活动、微预订、微预约、720°全景、微投票、微调研、微留言、微照片、微喜帖、微贺卡、微会员卡、微地理、微商城等一系列国内首创的微信营销服务产品,同时基于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不断研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的产品。
《微果子》功能强大,能够为餐饮、娱乐、酒店、物业、零售、汽车、房产、金融、婚庆、媒体、医疗、机关单位、教育、法律等各行业及产品提供展示、营销、推广、服务的功能,让你的企业和产品在移动端牢牢地黏住客户,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让企业走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通道上!
公司的技术服务成熟,已经为多家大型企事业提供服务。包括:如家快捷酒店、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天津邮政电子商务局、奔驰汽车4S店、台湾世贸中心(北京)办事处、奥的亮(深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银座健身等。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一起感受微信带来的各项优质功能,共享6亿用户带来的无限商业价值!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追求,一定能够实现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二、微信简介
微信是什么?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微信是分享生活的方式!微信是新式社交媒体!微信是便捷移动互联网!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Tencent)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微信支持智能手机中iOS(苹果)、Android(安卓)、Windows Phone、blackberry(黑莓)和Symbian(塞班)平台。
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资费的下调,手机上网已经不再谈虎色变。大街上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几乎都在看微信,微信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改变生活的趋势。微信、让世界看到你!
三、《爱物业》简介
随着当今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于衣、食、住、行的品质及随之而来的服务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需求。我们致力于通过移动互联的技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与快捷,通过科技的力量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过网络社区平台的搭建,以“住”为中心,延
伸到“衣”、“食”、“行”这几个人们每天生活都会涉及到的地方,真正的从小做起改变每一位普通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
《爱物业》—让微信成为你的好帮手 及时发布物业信息、网罗周边配套设施、小区生活互动平台、打造智慧科技社区。其中主板块包括9大模块,分别是:
1、社区通知
及时发布社区通知,及时掌握社区动态。
例如水管改造,自晚上23点起停水4小时,望广大业主谅解。
例如社区内楼体美化,需要封闭道路,封闭时间8-9时。
业主能从多种途径及时谅解情况,避免出现矛盾的几率。
2、常用电话,只要轻轻一点,一键拨号。为业主收集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到的周边常用电话,比如居委会、派出所、燃气、电、水等日常热线电话,带有一键拨号的功能,方便实用。
3、小区停车
全面提供小区停车场的相关信息;收费标准、停车管理指南、小区地上车位、小区地下车位、小区临时停车、车位抽签公告、地下车位促销等信息,让业主随时了解。
4、物业收费
告知业主小区的收费项目和明细,让业主知道自己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并提示业主关于费用的信息。
5、办事指南
收集和百姓有关的法令、法规,还有一些办证、办卡的规则,告知一些政府的条文规定,方便百姓办理,防止跑冤枉路。
6、生活百事
天气预报、机票预订、违章查询、彩票购买、电影资讯……
7、周边优惠
轻轻一触摸,周边的商业优惠尽被掌握。美食餐饮、休闲娱乐、超市百货、美容美发、医疗服务。我们为社区业主,把周边的商业整合起来,以物业和业主的名义为业主争取商家给的优惠,让业主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8、房屋出租
让业主了解更多的房屋动态。可以直观的横向比对,帮助业主出租房屋,利益最大化。
9、房屋出售
让业主了解房屋的价格动态。掌握主动权,帮助业主出售房屋、获得满意的投资收益。
副板块也包括9大模块,都是便民项目,种类齐全,包括,查违章、查地铁、查火车、查飞机、优惠券、地图、团购等模块,随时可以调整,增加或者删减板块,可以根据物业要求或者业主的需求,及时调整,例如在旅游旺季,可以添加旅游方面的链接,或者两会期间,开设两会专题栏目,随时方便业主的需求,也可以链接知名企业开展
联合行销活动,直接为业主带来实惠。这些链接不用下载,不用安装,不需要花费业主精力和财力,直接点击进入,安全可靠,技术领先。
微信有一项独特的技术,就是二维码。二维码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简单而且实用。比如我们根据业主的使用特点特定退出一项便民服务,那就是“二维码回家”功能。把二维码印制在胸章、纽扣或者袖章上,戴在家中的老人、小孩、或者宠物身上,如果走丢了,派出所的警察或者好心人只要一扫胸章、纽扣或者袖章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他的家庭地址或者联系电话,直接送他们安全回家。
四、市场营销
经过我们的努力,《爱物业》物业服务公众号平台的功能已经能够满足物业公司和业主的需求,我们已经找到的市场的结合点。为了能更好的推广《爱物业》物业服务公众号平台,制定如下推广计划,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主要有两个工作要做:
第一个工作是整合周边的商业,周边的配套。认真的做市场调研,把小区周边一公里(个别三公里)的所有商业都整合起来,主要包括餐饮、酒店、娱乐、超市、医疗、美容美发、快递、宠物、打字复印等行业,都放到我们的平台上面,收集各个商家的优惠政策,及时传递给小区的业主,让业主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存在就得创造价值,我们就是为业主创造优惠和便利。我们给小区周边的商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就可以相对减少商家在小区里投放纸质广告的数量,方
便了业主,还美化了环境。同时,我们所做的这些还会提高物业的品牌形象,会使物业有一个好的口碑。我们还会和相关行业定期在小区举行联合营销,更把实惠带到业主面前。
第二个工作是广告推广。我们根据业主的需求或者市场的规律,有选择性的洽谈一些大众口碑好的品牌企业,或者区域性强的本地企业,本着为业主带来利益,在不违反法律、法规、道德的情况下,与企业达成广告推广协议,给业主的生活带来便利。比如大中电器、青年餐厅或者大众汽车等企业。
第二阶段主要也是有两个工作要做:
第一个工作是整合房屋租售市场。该工作需要物业公司配合工作。依靠物业公司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对周边的认知度,挑选有信誉、有实力、有发偶展的房屋中介机构合作,共同整合区域内的房屋租售市场。物业公司参与进来有两大好处,一是业主对物业的认知度要比对中介机构的认知度高;而是物业公司对周边市场熟悉,对中介机构有威慑力。
第二个工作是整合平台的模块链接。当平台内的业主数量也就是关注数量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以以模块的方式和周边有实际需求的企业或者商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比如电影院,我们在平台上专为院线开设一个模块,让院线的最新影讯及时传递到业主面前,方便业主选择。
与传统物业管理项目相比,公众物业管理服务有很多特殊之处,以下列出的是其最显著地几个特点: 1.服务功能更为强化:物业公司负责向游客(观众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个性化、科技化的服务。
2.必走的经营之路:传统物业管理并不涉及过多的经营项目,而在公众物业管理服务中,由于公众物业自身的特殊性将带来很高的经营机会,既包括其自身配套的餐厅、咖啡厅、酒店、商场、会务等,也包括由于场馆产生的聚合效应而带来的其他各种商机。
3.更复杂的工程设施设备:根据设计功能的需要,公众类物业的设施设备规模、种类、技术含量一般都与住宅和写字楼有非常大的不同。为了确保公众物业功能的实现,除了供电、给排水、空调、电梯等常规设备外,一般会根据公众物业自身的功能用途配置专门的智能化的中央控制系统、无线上网系统、广播扩音系统、照明系统、售票系统、检票系统、门禁系统、标识系统、监控系统等。
公众物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规避分析
正是由于公众物业涉及的人员广泛,且由于其“公众”性,使得公众物业管理一旦出现瑕疵、甚至事故,其影响巨大。
1.造成人身损害的法律风险
2005年7月25日上午10时许,刘女士和女儿来到了某商场购物,当时商场内地上有积水,保洁员正在清理。等地面的积水清理完后,刘女士领着女儿从清理过的地方走过,但仍然滑倒,出来后经医生诊断为手部骨折。公众物业由于其人流量大的同时对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大型商场、会所、展览馆等几乎必须做到“窗明几净”才符合对物业的最初设计定位,因此地面清洁频率较高,由此也就造成了“人员滑倒”此类事故在公众物业管理服务中频繁发生。在公众物业
管理服务中,造成人身损害的法律风险很大,且一般物业公司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这一方面只有加强日常管理,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方可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作为物业管理公司,亦应加强相关案例的学习,从已经发生的案例中吸取教训,以便于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改进可能产生风险的服务行为。
2.造成财产损害的法律风险
2011年3月25日,张先生到一大型商场购物,将自己的汽车停放在商场提供的免费停车场内,当时汽车已经上锁,而且车前座没有放置任何贵重物品。不想购物回来取车时却发现车门锁被撬,放置在汽车后备厢内装有现金的公文包和两瓶贵重红酒丢失,其中公文包内装有现金1万元,两瓶红酒也价值近2000元。本案中,张先生将汽车停放在免费停车场内,物业服务企业并不负有保管义务。在公众物业管理中,由于人流量大,成员复杂,财产损害风险时有发生。
近年来,由于因宾馆、酒店、卡拉OK厅、银行等服务经营场所不安全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权益受侵害的案件屡屡见诸于报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立了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明确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义务范围和责任界限。《物业管理条例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物业管理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十七条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发生安全事故时,物业管理企业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当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协助做好救助工作。”同时,许多地方人大及其常
委会也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作出了相应规定。如《上海市物业住宅管理规定》、《哈尔滨市物业管理规定》、《沈阳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均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有所体现,作出明确规定。
物业服务企业,特别是公众物业的物业服务企业在日常物业管理服务中应更加重视安全保障义务的实施,以避免上述人身、财产损失的发生。
3.设备、设施故障的法律风险
北京时间2011年7月5日早9:36,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口上行电扶梯发生设备故障,正在搭乘电梯的部分乘客由于上行的电梯突然之间进行了倒
转,原本是上行的电梯突然下滑,很多人防不胜防,人群纷纷跌落,事故已经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26人轻伤。
物业本身及公共设备和设施的管理不善都可能造成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此项管理服务义务是物业管理单位主要的义务之一,同时因物业、公共设备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分散性特点,随之而来产生了风险的频繁发生。物业服务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接手物业时,做好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查验与交接工作,确定责任分界线。
(2按照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建筑物公共部位、共用设施和设备做好日常检查、维修、保养工作,考虑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时,是否可能发生损坏。
(3对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的管理,对可能造成危害的设施要设置警示性的信息。
(4将物业管理中涉及的电梯、绿化等专项管理,委托给专业的公司,分项发包也是物业管理单位防范风险的措施之一。
(5在共用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养护过程中,如果发生事故和损害事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由相应的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并作出调查报告,对事件和损害发生的原因进行认定;该原因就是日后各方,包括法院认定过错和责任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唯一依据。
(6日常巡查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排除危险。4.重大事件,包括大客流量等法律风险
2007年11月12日上午8:20左右,家乐福重庆沙坪坝区店在自行组织的10周年店庆促销活动中,其东门入口处因群众滑倒而引发踩踏安全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
针对突发应急事件,如大客流等,应提早制定多级应急预案,预备管制及预警措施,配备充足的设备及人力,确保不发生紧急事故。
为真正实现全面的公众物业风险防范,除了识别风险处置方法,还要进一步落实、实施和监督处置方案的执行情况。在实施与监控过程中,应该经常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风险因素,要不断识别、分析新出现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处置。因此, 只有形成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和实施与监控这几个环节连续反复不断循环的环形机制才能确保公众物业物业管理服务的良好运行。
1.负责微信公众号信息的编写推送,针对微信平台进行日常维护、运营等工作,认真做好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防护工作;
2.定期收集、整理微信运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报告形式提交上级领导;
3.挖掘用户需求感受,为微信运营的改进提供建设性意见; 4.对微信平台的粉丝进行关系维护,积极拓展服务空间; 5.运用微信平台发布相关活动信息及推广,对外为公司树立良好形象;
6.微信公众帐号的发送内容,务必遵守《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7.微信公众号信息在正式发布前应经主管领导审稿,未经领导批准,不得擅自发布任何信息;
8.监管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及评论,删除不良言论及图片、视频,自觉维护公司形象;
9.保守公司商业秘密,非经财务负责人直接提交,不得在公众平台上发布本公司财务资料及商业经营数据;
关键词: 环境管理 公众参与 环保民间组织重要性
摘要:环境管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环境管理的沿革和作用、对环境管理的基本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长远目标及行动计划,以期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影响,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强的新一代建设队伍和环保民间组织。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沿革和作用
环境管理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其内涵涉及到宏观层面的环境思想体系,国家发展目标,环境管理战略设计、实施和评估,环境法规体系等;从微观层面上涉及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环境社会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监督和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的认可和实施等。环境思想体系,是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制定环境法规体系和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它将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确定的环境社会、经济、技术和监督管理政策的战略设计、实施和评估。简言而之,环境管理就是协调发展目标与环境的方法。所以,环境管理除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
环境管理发展的变化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民主和发达的程度。新中国成立后,环境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口的增长、环境与管理等问题逐步被认识,中国环境管理主要经历了四个大的变革时期。
第一个变革时期:50年代单一的环境技术政策的确定,当时国务院在1956年颁布了《国有林采伐试行规程》和1973年的《森林采伐更新规程》,规定了森林采伐方面的技术政策。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第二次变革时期即80年代。1983年,中央政府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出台的文件有: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1987年《大气污染防治法》,1984年《水污染防治法》,并首次在六五计划中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
第三个变革时期,即从90年代开始,尤其主要的是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保护委员会改名为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这一时期即八五期间,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重要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机
结合,而且也为环保工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有了重要的依据。第四个变革时期即2002年至目前,主要标志为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中国政府朱镕基总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政府决定正式核准加入《京都议定书》,这标志着中国的环境管理正式步入法制化并逐步融入国际社会,促进了环境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对目前环境管理的基本评价
1,目前环境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从1973年,全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2003年,这短短的30年时间,中国在环境管理方面正逐步向专业化、系统化和国际化迈进,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环境管理、经济环境管理、技术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监督体系,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第一、社会环境管理日趋完善。历史证明,社会环境管理表明,环境问题不单纯是生产力问题,而且涉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同时必须坚持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国家之间、国家、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调动各利益相关方面的人员开展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同时大量的具体工作在通过民间组织、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和社会管理部门的互动作用,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经济环境管理是由简单地采用行政手段来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经济杠杆来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朝着利用法制手段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来统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框架体系。
第三、技术环境管理正由单一法规逐步趋向综合开发、战略设计和宏观管理的运作体系,技术环境管理正利用市场经济,开展市场化运作。例如,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环保协会协同进行的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试点工作,也成其中控制大气污染措施与行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环境管理的有益尝试。若在中国全面实施,这将有利于中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削减和控制。
第四、环境管理监督是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定法和执法,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和全国性环境保护管理网络。通过动员民众、社会团体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普及环保科学知识,逐步增强全民族的环保意识。
三、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机遇
1、公众参与的政治地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同时又指出,对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个人认为,这是首次将公众参与和参与度等新名词写入中共中央的文件之中,这也是将公众参与的政治地位在中共中央党的文件中得以明确,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
我国于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首次在法律上肯定了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后来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重要的环保法律,都对公众参与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第五条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多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一条也指出: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编制机关应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报告中附对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以上这些规定,为我国环境管理方面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法律保证,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奠定了更为明确的法律基础。
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挑战
1、公众缺乏对相关利益事务的知情权益。所谓知情权益,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和不对称方面。这样造成了公众对涉及利益的事务和基本情况盲然不解或知之甚少,这对公民在维护自己基本权益方面形成了盲区。
2、公众缺乏对重大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参与权益。由于缺乏知情权益,这将造成公民对涉已利益的相关事务中,缺乏机会参加重大项目的设计决策过程,称之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知情不够,而造成了参与质量明显不高。
3、公众缺乏对重大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权益。随着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公民对涉及利益的事务和公共利益,以及执行国家政策都有了明显的监督意识。公民大到对沙尘暴、酸雨、淮河污染、天然林保护等,小到对居住区的高压线、辐射、噪音、光污染、垃圾处理和地下水污染等会自觉悟地行使他们的监督权。
4、公众缺乏对重大事件的求诉权益。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而公众对涉及自己的利益求诉意识逐年提
高。由于缺乏公众对求诉机制的了解和运作,他们不能够及时地将自己的求诉要求和建议及时反馈到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机构,造成了信息不畅通和公众的非理性行为的现象。
五、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长远目标
公众参与在环境管理上要提高影响和发挥作用,应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考虑到中国文化的不同性,将环境长远目标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具体内容很多,主要体现在培养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强的新一代建设队伍。具体体现:
1、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意识从娃娃抓起。将环境保护教育纳入9年义务教育课程之中,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保护人类未来家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他们都是未来环境政策的制定者、环境管理的工作者和环境监督的志愿者。
2、提倡新型可持续消费模式。现阶段应提倡在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之间起沟通、交流和合作平台。政府应制定节水、节能型产品的优惠法律和政策,鼓励企业朝着节水、节能型产品转移。公民应购买节水、节能型产品,促使高能耗的产品逐步退出销售市场。
3、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环境管理的经验交流,逐步与国际接轨,发展我国的公众环保事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应放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推动环保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4、在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起三维结构的互动模型。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现,如何统筹这一关系,尤其政府需要作为政策法律的制定者,也是实施法律和政策的监督者。而作为企业应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公民社会组织需要强化自己能力,逐步形成与政府的互动,与企业的互动,提高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5、加强环保团体和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逐步形成作为政府力量补充队伍,这实现政府的长远目标服务。发挥环保团体在环保的政策战略、实施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中国环保民间组织专业化建设,广泛利用众多的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促进环保民间组织综合能力建设。
6、建立社会公众环保信息网站和公众参与的评估系统。社会公众环保信息网站应包括环保法规、国家重大项目、环保教育、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的案例分析和公民监督的信息反馈等;作为公众参与的评估系统需要研究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给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以及给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
六、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行动计划
1、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方案。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开展节能计划和行动。中国能源短缺将会影响和波及农村,建议在农村因地制宜,推广和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计划,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沼气和秸杆气化等。
2、提倡科学植树,防治风沙蔓延。动员社会上力量不仅要参加植树活动,而且要参与树木的管理和维护,适当利用自然资源和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资源。
3、建立一批专门从事环保事业的专家网络和专业人员队伍和团体,参与环保、教育、宣传、倡导和具体行动中去,从家庭小事做起。例如:少用家庭空调、多采用自然通风。
4、加强环保团体自身的能力建设,例如社会教育的宣传能力、筹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与企业、政府、公众的社会交往能力等。
5、关注环境与人们健康指标的关系。随着城市个人小汽车的拥有量逐年猛增,汽车尾气污染将成为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将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结合起来,建议政府合理发展公共交通,而提倡个人少开小汽车、多乘公共交通。环保意识是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志。公众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且涉及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就国家而言是文明、进步和强大的标志,就个人而言,公众重视环保将有利于人们地身体健康并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6、建立环境管理的信息公开网站和合作伙伴网络。广交国内外企业、政府和民间组织、国际机构的朋友,与他们加强沟通,将环境管理的政策和意识融入他们的具体工作中去,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用于环境管理事业。总之,公众参与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正在进一步扩大,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孙施文。规划的本质意义及其困境[J]。城市规划汇刊,1999,(2)
[2]李定龙。我国环境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煤炭技术,2007,(3)
[3]林巍。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冲突的分析与处理的研究[J]。1996,[4]宋庆新。我国环境规划发展趋势探析[J]。2007,(24)
湖南省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70号
《湖南省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已经2003年5月8日省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 周伯华 2003年5月23日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对公众开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下列场所:
(一)影剧院、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室内游艺厅、具有演出和放映功能的礼堂等公共娱乐场所;
(二)宾馆、饭店、酒家、招待所等公共餐饮住宿场所;
(三)酒吧、网吧、氧吧、咖啡屋、美容美发厅、足浴室等公共休闲场所;
(四)体育场馆、保龄球馆、台球馆、健身馆、旱冰场、室内射击场等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所;
(五)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等对外营业场所和商场、集贸市场、证券交易场所等营业场所;
(六)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俱乐部、群众艺术馆等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
(七)机场、车站、码头、停车场等公共场所;
(八)医院、养老院和寄宿制的学校、幼儿园、托儿所;
(九)订货会、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物资交流会、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庙会等群众性活动场所;
(十)其他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一定规模的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众聚集场所:
(一)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或者额定人数在50人以上的室内公众聚集场所;
(二)占地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且额定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室外公众聚集场所;
(三)设在地下建筑内的公众聚集场所。
法规、规章对公众聚集场所规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本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工作的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消防机构负责对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公安派出所可以受县(市、区)公安消防机构的委托以主管公安消防机构的名义对其辖区内的公众聚集场所进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文化、卫生、体育、工商、经济贸易、教育、广播电影电视、旅游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对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公安消防机构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上级公安消防机构对下级公安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不得重复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内部装修以及用途变更的公众聚集场所工程项目,应当依法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验收。
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开业前以及群众性活动举办前,应当依法向公安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其中,国家在本省举办的大型活动、省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举办的大型活动以及跨市州的活动向省公安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
本条第一款所指的工程项目消防验收内容与本条第二款所指的消防安全检查内容一致时,应当同时办理。
公众聚集场所未经公安消防机构消防安全检查合格,不得开业、举办或者投入使用,文化、卫生、体育、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有关行政许可证、营业执照,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呈报或者评定星级。
第七条公众聚集场所应当依法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或者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并应当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根据需要确定本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确定或者变更后,在15日内向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第八条实行租赁、承包或者委托经营、管理的,产权单位与经营者应当明确各自的消防安全责任。消防车通道、涉及公共消防安全的疏散设施和其他建筑消防设施,由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管理的单位统一管理。
公众聚集场所属整体租赁、承包的,其经营期间的消防安全工作由经营者负责;属多家拥有产权或者多家租赁使用的,由产权单位或者租赁使用单位共同确定一家单位负责整栋建筑的消防管理,经营使用者对经营使用范围内的消防安全负责,并配合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统一管理的单位做好相关消防安全工作。
第九条公众聚集场所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应当组织上岗前的消防安全培训。
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活动期间,应当采取张贴图画和广播、闭路电视播放等方式对场所内活动人员宣传防火、灭火、疏散逃生等常识。
第十条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公众聚集场所应当建立消防组织,确定专职或者兼职的消防管理人员,制定灭火和疏散预案并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建立健全防火档案,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一条 公众聚集场所应当具备下列消防安全条件:
(一)室内装修、装饰根据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需使用不燃、难燃材料的,必须选用合格的材料;
(二)安装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符合国家标准和消防安全技术规定;
(三)安全出口、楼梯和走道的宽度符合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
(四)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楼梯口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发光型消防安全疏散标志;
(五)设置报警电话,配备灭火器等必要的消防器材、设施以及必要的逃生救生器材;
(六)设置符合标准的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
第十二条设置公共娱乐场所、公共餐饮住宿场所、公共休闲场所、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设置在文物古建筑、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建筑内;
(二)禁止毗连重要仓库或者危险物品场所;
(三)禁止在居民住宅楼内改建。
第十三条公共娱乐场所、公共餐饮住宿场所中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饮场所、公共休闲场所、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所不得设置在地下第二层及第二层以下。一般设置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筑内的第一层至第三层的靠外墙部位。设置在建筑物的其他楼层时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得大于10米;
(二)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得大于200平方米;
(三)应当依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设置防烟、排烟设施;
(四)应当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五)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
已经核准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内的,应当符合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特定要求;已经核准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和地下一层且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限期加以解决。
第十四条依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等消防设施、器材和配置逃生救生器材的,应当按照规定设置、配置,并应当设置自发光型火灾报警、手动控制装置标志和灭火设备标志。
公共娱乐场所、公共餐饮住宿场所、公共休闲场所、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所应当配置必要的自救呼吸器。
卡拉OK厅及其包房内,应当设置声音或者视像警报系统。
第十五条公众聚集场所应当根据需要划定禁火区、禁烟区、烟花爆竹禁放区,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并设立消防安全警告标志、指示标志、禁令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第十六条公众聚集场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的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的消防安全标志,应当定期进行检验、维护,确保消防设施、器材及标志完好、有效。
公众聚集场所的防盗门窗等附属设施和设置的大型广告牌必须符合有关消防安全要求,不得影响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
第十七条公众聚集场所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营业、活动时进行电气焊、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
(二)在营业、活动时将安全出口上锁、阻塞;
(三)超过额定人数;
(四)观众厅内设置在横向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和纵向走道之间的单排座位个数违反消防技术标准,疏散走道内设置临时座位等服务设施;
(五)超负荷用电、违反操作规程私拉乱接临时电线;
(六)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第十八条公共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体育运动健身等场所和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使用电炉、煤炉、木炭炉、液化气炉、电暖器、电烤箱等有引起明火隐患的器具取暖,禁止使用蜡烛、油灯等明火照明,禁止以燃烧蚊香方式驱蚊;
(二)禁止在营业场所的同一防火分区内设置员工宿舍,或者将营业场所作为员工宿舍使用,或者在营业场所内留宿无关人员;
(三)禁止在公共餐饮场所内使用液体或者气体燃料作火锅燃料;
(四)禁止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充装、销售、施放用氢气等易燃气体充装的气球。
第十九条公众聚集场所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消除。
在火灾隐患未消除之前,应当落实防范措施,保证消防安全。不能确保消防安全,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应当停产停业整改。
第二十条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活动时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每日防火巡查,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起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扑救。
公众聚集场所应当确定专人在每日营业活动结束后对营业场所进行检查,及时清理人员,消除遗留火种,检查电源,关闭防火门,放下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需值班的,应当明确专人值班,值班人员不得擅自脱离岗位。
第二十一条在公众聚集场所内活动的人员,应当自觉服从管理,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公众聚集场所的机房、消防值班室等明令禁止进入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二)不得违反禁令吸烟、使用明火或者违反规定使用电器设备;
(三)不得损坏、移动和擅自使用消防设施设备、器材;
(四)不得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五)不得违反规定燃放烟花爆竹。
第二十二条任何人发现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
发生火灾时,公众聚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必须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参加有组织的灭火扑救工作。
火灾扑灭后,公众聚集场所应当按照公安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好火灾现场,配合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火灾事故调查。如实提供发生火灾的有关情况;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同意,不得清理火灾事故现场。
第二十三条公众聚集场所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二)、(三)、(四)项和第十八条规定的,公安消防机构应当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或者经责令改正后又重犯的,公安消防机构可以对其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公众聚集场所拒不按照公安消防机构要求保护火灾事故现场或者擅自清理火灾事故现场的,公安消防机构可以对其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公众聚集场所有重大火灾隐患的,应当责令立即排除;在重大火灾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场所或者停止举办活动;其中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由公安消防机构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
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发现下一级公安消防机构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场所未依法采取措施,经督办后仍不履行职责的,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应当依法查处。
第二十五条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开业或者擅自举办群众性活动的,公安消防机构发现或者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依法予以查封、取缔,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有前款规定情形且属经营单位的,公安消防机构应当提请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行政许可证、营业执照或者取消星级。
第二十六条违反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规定,公众聚集场所使用燃烧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的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的,在公众聚集场所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中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的,公安消防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公安消防机构组织人员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构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二十八条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对正职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湖南省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不符合国家建筑工程消防技术标准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通过审核、验收的;
(二)对应当依法审核、验收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故意拖延,不予审核、验收的;
(三)发现火灾隐患不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改正的;
(四)利用职务为用户指定消防产品的销售单位、品牌或者指定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单位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未达到本办法所指规模范围的公众聚集场所以及本办法第二条第八项规定外的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海市公众物业管理】推荐阅读: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法07-21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09-13
上海市公司登记管理的若干规定10-26
上海市医疗废物管理卫生规范11-03
上海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06-02
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墙管理办法06-08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11-02
《上海市食品摊贩经营管理办法》全文12-18
上海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