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差异(精选9篇)
一、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差异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不同
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入座座次不同
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三)餐具不同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四)着装要求不同
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
西餐礼仪主要是指欧美地区的用餐礼仪,虽然各个国家之间对于细节的要求不同,但是西餐礼仪总体上讲是以欧洲大陆的西餐礼仪为主流,尤其以法国西餐礼仪为代表。西方人在餐桌上所形成的这套规范礼仪,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要经过后天的了解和训练。作为“外国人”的我们,要真正地做到“入乡随俗”就必须先对西餐礼仪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并不断地强化训练,注意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也都可以变成“绅士”和“淑女”。
二、中餐礼仪之点菜礼仪
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其说是“请吃饭”,还不如说成“请吃菜”。所以对菜单的安排马虎不得。它主要涉及到点菜和准备菜单两方面的问题。
点菜时,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必须量力而行。如果为了讲排场、装门面,而在点菜时大点、特点,甚至乱点一通,不仅对自己没好处,而且还会招人笑话。这时,一定要心中有数,力求做到不超支,不乱花,不铺张浪费。可以点套餐或包桌。这样费用固定,菜肴的档次和数量相对固定,省事。也可以根据“个人预算”,在用餐时现场临时点菜。这样不但自由度较大,而且可以兼顾个人的财力和口味。
被请者在点菜时,一是告诉作东者,自己没有特殊要求,请随便点,这实际上正是对方欢迎的。或是认真点上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再请别人点。别人点的菜,无论如何都不要挑三拣四。
一顿标准的中餐大菜,不管什么风味,上菜的次序都相同。通常,首先是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最后上果盘。如果上咸点心的话,讲究上咸汤;如果上甜点心的话,就要上甜汤。不管是不是吃大菜,了解中餐标准的上菜次序,不仅有助于在点菜时巧作搭配,而且还可以避免因为不懂而出洋相、闹笑话。
在宴请前,主人需要事先对菜单进行再三斟酌。在准备菜单的时候,主人要着重考虑哪些菜可以选用、哪些菜不能用。
在中国,办事吃饭是常事,但是这样的饭局往往是不好应付的,诸多的潜规则等待你去体味。为了不出丑,呵呵,还是提早学习下为好。细节尤其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领会你的预算。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 ”,“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三优四忌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
优先考虑的菜肴
一、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二、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三、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四、主人的拿手菜。举办家宴时,主人一定要当众露上一手,多做几个自己拿手菜。其实,所谓的拿手菜不一定十全十美。只要主人亲自动手,单凭这一条,足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尊重和友好。
禁忌四条
1.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3.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4.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三、西餐礼仪注意事项
1.交谈
无论是作主人、陪客或宾客,都应与同桌的人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不要只同几个熟人或只同一两人说话。邻座如不相识,可先自我介绍。
交谈时声音不要过大,不然可能会引起邻座的不满。
交谈时切勿将刀叉对着对方,否则是对对方的不尊敬,造成对你的厌恶。
2.搭配
饮酒时应该搭配食用什么食物,时常困绕着人们,几百年来,饮酒时选择适当的食品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条的规律。但是,随着现代的社会中新食品和新型酒类的不断涌现,这些规矩显得陈旧,越来越不适用了。
饮酒如何搭配食物首先应该明白一点,生活因个人喜好不同,饮酒和食物搭配毫无疑问的也应该随个人品味随意搭配。你可以按自己口味点叫酒和食物,即使是规则中不允许的,或者与你同桌用餐的朋友坚决反对的话,也不用害羞或不好意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不宜搭配的事物组成在一起,还是显得那样和谐。然而,晚饭时应该用什么酒,你还是拿不定主意时,该怎么办?是不是求助于那些规则搭配呢?多年来,我积累了些经验,可以解决你遇到的难题。这些所谓的“原则”不是告诉你喝酒时吃些什么,只是说明食物与酒类之间如何影响,相互作用的。饮酒时搭配食物重要的是根据口味而定。食物和酒类可以分为四种口味,这也就界定了酒和食物搭配的范围,即:酸,甜,苦和咸味。
酸味:你可能听说过酒不能和沙拉搭配,原因是沙拉中的酸极大地破坏了酒的醇香。但是,如果沙拉和酸性酒类同用,酒里所含的酸就会被沙拉的乳酸分解掉,这当然是一种绝好的搭配。所以,可以选择酸性酒和酸性食物一起食用。酸性酒类与含咸食品共用,味道也很好。
甜味:用餐时,同样可以依个人口味选择甜点。一般说来,甜食会使甜酒口味减淡。如果你选用加利福尼亚查顿尼酒和一小片烤箭鱼一起食用,酒会显得很甜。但是,如果在鱼上放入沙拉,酒里的果味就会减色不少。所以吃甜点时,糖份过高的甜点会将酒味覆盖,失去了原味,应该选择略甜于一点的酒类。这样酒才能保持原来的口味。
苦味:仍然使用“个人喜好”原则。苦味酒和带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会减少。所以如果想减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将苦酒和带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
咸味:一般没有盐味酒,但有许多酒类能降低含咸食品的盐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食用海产品如鱼类时,都会配用柠檬汁或酒类,主要原因是酸能减低鱼类的咸度,食用时,味道更加鲜美可口。
3.刀与叉
刀、叉等银器类皆称为Cut-lery。刀、叉又分为肉类用、鱼类用、前菜用、甜点用,而汤匙除了前菜用、汤用、咖啡用、茶用之外,还有调味料用汤匙。调味料用汤匙即是添加调味料时所使用的汤匙,多用于甜点或是鱼类料理。如今所使用的餐具依料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式西式料理的套餐中,常依不同料理的`特点而配合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刀叉,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摆出来的。说到全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餐桌上摆满银器的画面,而如今大都是以点用2-3道单品料理的方式为主流。
所以,在餐桌上摆满银器的正式用餐摆设,可能只能在喜宴上才能看得到了。使用一组的刀与叉的情况渐少,仅吃2-3道前菜的人越来越多,而刀叉也并不随之变换,大都是以一组刀叉吃接着送上的前菜。而那种在刀叉上摆着的刀与叉(或汤匙),并放置于餐盘右侧的餐厅也日渐增加。肉类料理所使用的刀的形状,不论是哪一家餐厅大致上都一样,不过鱼类料理所使用的刀,往往依各餐厅而有所不同。尤其是与肉类料理用刀的宽度相同的鱼类料理用刀有逐渐增加的倾趋势,且比这宽度更宽的也很常见,也有一些刀幅更宽并在刀刃部分加上豪华装饰的鱼类料理用刀。此外,还有餐厅以调味料汤匙代替鱼类料理用刀。刀叉就像是中国的筷架一样。有时是刀与叉(或汤匙)两只为一组放置在刀叉架上;有时是将刀、叉、汤匙三只为一组,放置在刀叉架上;有时是刀与叉(或汤匙)两只为一组的放置其上,使刀的刀刃部与叉子的前部不会碰触到桌巾。
4.祝酒
作为主宾参加外国举行的宴请,应了解对方祝酒习惯,即为何人祝酒,何时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准备。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时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宾致辞、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也不要借此机会抽烟。奏国歌时应肃立。主人和主宾讲完话与贵宾席人员碰杯后,往往到其他各桌敬洒,遇此情况应起立举杯。碰杯时,要目视对方致意。
宴会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跃气氛,但切忌喝酒过量。喝酒过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态,因此必须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以内。
5.宽衣
在社交场合,无论天气如何炎热,不能当众解开钮扣脱下衣服。小型便宴,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宾可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
6.喝茶
(或咖啡)喝茶、喝咖啡,如愿加牛奶、白糖,可自取加入杯中,用小茶匙搅拌后,茶匙仍放回小碟内,通常牛奶、白糖均用单独器皿盛放。喝时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小碟。喝咖啡时会往咖啡中加液体咖啡伴侣,如果不愿意浪费可将少许咖啡倒入盛装咖啡伴侣的杯盘中搅拌,并再次倒入咖啡杯中搅拌即可,切忌误将剩下的咖啡伴侣直接喝下。
7.喝汤
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的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8.水果
苹果,梨--在宴席上,要用手拿取苹果或梨,放在盘里。你可以用螺旋式将其削皮。如果说样做很难的话,就水果放在盘上,先切成两半,再去核切块,然后用叉或水果刀食用。如果场合更加随便点的话,你可以用手拿着吃。
鳄梨--带壳的鳄梨需要用勺来吃,如果切成片装在盘子里或拌在色拉里,要用叉子吃。
香蕉--如果是在餐桌上吃香蕉,要先剥皮,再用刀切成段,然后用叉子叉着吃。在非正式场合如野餐,海滩等,要把香蕉剥出一半,然后像猴子一样吃。
无花果--鲜无花果作为开胃品与五香火腿一起吃时,要用刀叉连皮一起吃下。若上面有硬杆,用刀切下(否则会嚼不动)。作为饭后甜食吃时,要先把无花果切成四半,在桔汁或奶油中浸泡后,用刀叉食用。
柚子(橙子,桔子)--吃柚子时,要先把它切成两半,然后用茶匙或尖柚子匙挖出食用。在非正式场合,可以把柚子汁小心地挤到茶匙中。剥橙子皮有两种方法,两者都要使用尖刀。方法一:螺旋式剥皮。方法二:先用刀切去两端的皮,再竖直将皮一片片切掉。剥皮后,可以把橙肉掰下来。如果掰下的部分不大,可一口吃掉。如果太大,要使用甜食刀叉先切开,后食用。如果橙子是切好的,也可以象吃柚子那样使用柚子匙或茶匙挖着吃。吃桔子要先用手剥去皮,再一片一片地吃。你可能要剥皮并去除白色覆盖膜,尤其是膜很厚的时候。
葡萄--对于无籽葡萄没什么讲究,一粒粒地吃就行。若葡萄有籽,林把葡萄放入口中嚼吸食肉质,然后把籽吐到手中。要想容易地剥去葡萄皮,则要持其茎部放在嘴边,用中指和食纸将肉汁挤入口中。最后把剩在手中的葡萄皮放在盘里。
芒果、木瓜--整个芒果,要先用锋利的水果刀纵向切成两半,然后再切成四分之一半。用叉子将每一块放入盘中,皮面朝上,并剥掉芒果皮。你也可以象吃鳄梨那样用勺挖着吃。如把芒果切成两半,挖食核肉,保留皮壳。吃木瓜象吃鳄梨和小西瓜一样,先切成两半,抠出籽,然后用勺挖着吃。
桃李--将桃李先切成二分之一半,再切成四分之一半,用刀去核。皮可以剥下来,但如果带着皮切成小块,用甜食刀叉食用也是不错的。
柿子--吃柿子有两种方法 :一是先切成两半,然后用勺挖出柿肉;二是将柿子竖直放在盘中,柄部朝下,切成四块,然后再借助刀叉切成适当大的小块。食用时将柿核吐在勺中,放到你的盘子的一边。不要吃柿子皮,因为太苦太涩。
菠萝(果肉)--很简单,吃鲜菠萝片时,始终使用刀和叉。
草莓--大草莓可以用手柄部,蘸着白砂糖(自己盘中的)整个吃。然后将草莓柄放入自己的盘里。如果草莓是拌在奶油里的,当然要使用勺子。
西瓜--切成块的西瓜一般用刀和叉来吃,吃进嘴里的西瓜籽要及时清理,并吐在紧凹的手中,然后放入自己的盘子。
浆果,樱桃--吃法很多,你可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吃浆果时,不管有无奶油,都要用勺子;吃樱桃要用手拿,将樱桃核文雅地吐在紧凹的手中,然后放入自己的盘子。
9.调味品
食用马萝卜酱,薄荷胶,葡萄干胶,芥末,苹果酱,酸果萝酱时,要先用汤匙将其舀入盘子里。然后用叉子叉肉抹油食用。液体酱汁如薄荷,樱桃或杏鸭酱,要直接浇到肉上面。浇的最好要少些,这样不会影响肉的整体的味道。吃蛋卷和饼干用的果胶,果酱和蜜饯要用汤匙舀到黄油盘子的一边,然后用刀平抹在面包或蛋卷小块上。如果没有汤匙,用刀取果胶前,先在盘子边上擦一擦。吃咖喱菜时,可把花生,椰子,酸辣酱等调料放到盘子里混合后配咖喱食用。酸辣酱也可作为配菜吃,不用混合。
盐和胡椒粉 先品尝食物,后加盐和胡椒粉。先放盐或胡椒粉是对厨师不礼貌的表现。如果桌上有盐罐,使用里面的盐匙,如果没有,就用干净的刀尖取用。蘸过盐的食物要放在自己的黄油盘里或餐盘里的一边。如果为你提供一个专人盐罐,你可以用手捏取。
色拉 接照传统,色拉要用叉子来吃,但是如果色拉的块太大,就应切开以免从叉子上掉下来。以前吃色拉和水果用的钢刀又锈又黑。不锈钢刀的使用改变了这种状况。吃冰山莴苣一般要使用刀和叉。当色时作为主食吃的时候,不要把它放在餐盘里。要放在自己的黄油盘里,靠在主盘旁。通常用一块面包或蛋卷把叉子上的色拉推在盘子里。
黄油 往面包,蛋卷,饼干或土司上抹黄油要用刀,而且小块面包只能抹少量的黄油。不要往蔬菜上抹黄油。因为这被认为是对厨师的侮辱。
10.吃蔬菜
芦笋 如果要吃的芦笋菜中有汤汁,先切成小块,再用刀叉食物。如果芦笋很大而且需要蘸汁,先把头切下,然后分开来食物以防滴汁和掉渣。也可以用手拿着茎柄,蘸汁吃。对于小的芦笋完全可以用手拿着蘸汁食用。
西红柿 除做色拉吃以外,西红柿都可以用手拿着吃。挑个小点的,正好放入嘴中,不要张嘴咀嚼,因为这样汁液会溅出来,要把嘴唇闭紧。如果盘中只有一个大的西红柿,用牙轻轻将皮剥掉,先咬下一半,慢慢吃完再吃另一半。
玉米棒 鲜玉米棒大多是在非正式场合吃的,可以先把它掰成两半,以便好拿,值得注意的是,在上面一次不要沫撒太多的黄油或调料。横着吃还是转圈吃,自己选取,两种方法都行。先集中数排或一部分抹黄油,撒盐。吃完后再换地方,这样你的手和面部就不会过多粘染调料。
土豆 土豆片和土豆条是用手拿着吃的。除外土豆条里有汁,那样的话要使用叉子。小土豆条也可拿着吃。但用叉会更好。如果土豆条太大,不好取用,就用叉子叉开,不要挂在叉上咬着吃。把番茄酱放在盘子边上,用手拿或用叉子叉着小块蘸汁吃。烤土豆在食用时往往已被切开。如果没有用刀从上部切入,用手或叉子将土豆掰开一点,加入奶油或酸奶,奶油和小青葱,盐和胡椒粉,每次加一点。你可以带皮食用。
11.用手吃
如果你不知道该不该用手拿着吃,就跟着主人做。记住:食物用浅盘上来时,吃前先放入自己的盘子。下面是一些可以用手拿着吃的食物:带芯的玉米,肋骨,带壳的蛤蚌和牡蛎,龙虾,三明治,干蛋糕,小甜饼,某些水果。脆熏肉,蛙腿,鸡翅和排骨(非正式场合),土豆条或炸薯片,小萝卜,橄榄和芹菜等。
三明治要记住,小的三明治和烤面包是用手拿着吃的,大点的吃前先切开。配卤汁吃的热三明治需要用刀和叉。通过拿面包的方式,可以测试出一个人是否是个有修养的人。不过只要你记住在吃面包或蛋卷时,往上抹黄油之前,先把其切成两半或小块的话,你就可以轻松得通过测试。小饼干用不着弄碎。使用你盘中的黄油刀,抹油应在盘子里或盘子上部进行。把黄油刀稍靠右边放。刀柄放在盘边外面以保持清洁。热土司和小面包要马上抹油。不必把面包条掰碎,可在其一面抹黄油。把丹麦糕点(甜蛋卷)切成两半或四半。随抹随吃。
1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和中国社会交际习惯不同之处, 本文大致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
1.1 招呼
问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礼仪,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本上都是以相互问候开始的, 虽然问候语没有详细丰富的信息, 但它可以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 可以作为双方进一步交流的桥梁。问候看似简单, 但中西方问候语间折射出的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 英国人在打招呼时简单明了, 例如:“-Hi.-Hello!”
“-you here too?How are you?-Hello.I’m fine.”“How do you do?”“-Hello, Charles.-Hello, Hen.How are you”, 句式都较为固定, 多为祝福性语句, 而且所含内容范围较窄, 不会涉及隐私, 而在汉语中, 打招呼的方式较为灵活多样, 例如:“吃了吗”“去哪儿啊”“逛街啊”, 这些招呼语不拘一格, 内容也视见面时的情况而定, 看似是在向对方提问, 实际上只是一种礼貌性问候, 不需要对方给予明确答复。在英国人看来, 这可能涉及到了对方的隐私, 有点盘问的意味在里面, 会让他们感到不快, 他们的招呼语只是泛泛的, 相当于客套语。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是陌生人, 英国人也会友好地打招呼, 例如:“-My name’s Fiona.-I’m Gerald.-What do you do?–I’m training to be a priest...”“-Tell me, are you married?-No.-are you a lesbian?–Good lord, well, what made you say that?-It’s one of the possibilities for unmarried girls.”对话中双方本不认识, 但是见面时会相互问候笑脸相迎, 自我介绍后甚至会开始闲聊, 不同于中国人, 陌生人即为过客, 不会打招呼更不会谈论自己以及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在和朋友聊天时, 中西方在内容上也有差别, 中国人偏向于谈论切身生活, 包括收入、年龄、家庭等等, 英国人却很不乐意提及自己的工资、年龄。尽管电影中出现了和工作、婚姻相关的话题, 但这些都是同当时的具体环境相关, 浅尝辄止, 气氛也很轻松, 不会让人反感。此外, 关于两性关系, 英国人的思想、穿着、教育、语言相对中国人而言都是较开放的, 聊天中谈到了和性有关的内容, 英国人认为是常态不会顾及, 有时还会用性来开玩笑, 因为这些都无伤大雅, 但如果两个同性之间手挽手或者手拉手, 就会被认为是同性恋, 而在中国, 性是很私密的, 几乎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 触及到同性恋问题的时候多数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和语气, 而和英国人相反的是同性之间特别是女性之间有亲密动作是正常的事情。
1.2 恭维
恭维是一种运用频率较高的积极的言语交际行为, Wolfson (1983) 指出恭维语是交际的“润滑剂”。文化背景相异的人都可以以其作为寒暄之用, 作为谈话之始, 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使双方谈话能够继续进行以便有更好的交流, 恭维语多为表示赞扬夸奖的言语,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着丰富的恭维语, 但是在话题、对象和应答中存在区别。从话题和对象上看, 中国人多会恭维除家人以外的人, 对女性恭维常常夸其天生丽质, 例如“你头发长得真好”“你手真纤细”, 且夸奖外貌的对象多限于女性, 如果男性夸奖女性会让人感觉有别的意思, 易引起误会。相反, 英国人多赞扬外貌特别是打扮, 恭维的内容多为后天努力得来的改变, 女性会经常被恭维漂亮, 夸奖人不会被认为不敬, 被夸奖的会感到很高兴, 另外影片中无论男女、朋友、家人都会恭维, 例如:“isn’t she lovely” (Scarlett对Laura的赞美) ;“You’re lovely” (Scarlett对Chester的赞美) , “still cute” (Han对Charles的赞美) ;“and a disastrous haircut” (Charles对Tom的赞美) ;“fabulous dress” (Gareth对Scarlett的赞美) , 内容不仅有外貌还有穿着等等, 这些称赞被看作礼貌和尊重的表现。在应答上, 中国人秉承着“满招损, 谦受益”的价值观, 常常回以“哪里哪里”“马马虎虎”“不敢当”等, 即使心里承认也会谦虚地否定以避免让人感觉自己骄傲。英国人对恭维的应答最常见的是感谢, 例如“Indeed”“thank you”采取的是接受的态度, 倾向于接受恭维也不得罪他人, 英国人使用恭维语的频率比中国人要高许多。
1.3 拒绝
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涉及“面子”问题的行为 (2) , 在许多情况下, 交际者担心冒犯对方而难以拒绝。同样, 不同的文化底蕴中西方在拒绝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国人以和为贵, 回答较保守, 注重和谐, 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 不会轻易拒绝, 凡事“三思而后行”, 以免伤害对方面子, 破坏正常的交际关系, 例如“这件事我们再研究研究”“总的来讲, 这件事也不是不行”“这个我还要和…商量商量”中国人重意会, 说话较含蓄, 看似同意, 但这多是一种委婉拒绝的方式。英国人在表达拒绝时, 强调各种各样的理由, 拒绝方式也较中国人直接, 注重个体行为自主性, 重言传, 说话较简洁明了, 例如“sorry.sorry.I just think I might...”“No, thank you.It was very nice of you to ask.”不用再费力揣摩说话者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听者对于这种回答也不会感到尴尬。
1.4 感谢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封建社会的中国讲究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需要遵从不同的“礼”, 中国人也重视宗法关系, 注重人与人间的血缘, 在表达感谢时, 便清楚地反映出这些, 例如家人帮忙盛饭, 不会说谢谢;上级对下级也较少使用感谢;如果老师帮助学生, 学生会很真诚地感谢, 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不会感觉有什么不妥, 家人之间常用谢谢感觉关系疏远, 下级对上级, 学生对老师不用谢谢则被看作没有礼貌的表现。英国人使用“谢谢”的频率要比中国人多, 并且不管陌生人、好朋友还是长辈对晚辈, 都会说“谢谢”, 就连对服务人员也会表示感谢, 例如影片中出现的“-Two, please.You have fun, now.-Take care.”“-Drink, sir?-Yeah, I’d like a glass of whiskey, please.Thanks.”没有较大的等级差别也没有过分强调上尊下卑,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权利。
1.5 告别
在交际活动中, 出于礼貌都会以告别语来结束活动, 中西方的告别语各具特色。英国人在告别时通常使用“Bye”“I’ll see you later”简明的语言, 而且“一会儿见”不是客套而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可信性较强, 以及表示祝福性的话语“-Best of luck.–Thanks.”, 如果想告别, 通常会提前表达或者暗示要离开的意思, 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才离开, 例如“-Do you mind if I…-No, no.Off you go.”。对中国人而言, 客套语相对常用, 例如“给你添麻烦了”“今天你辛苦了”“太晚了, 您该休息了”把离开的理由归为对方, 用抱歉的态度表达告别, 还会使用并无实际意义的套语, 例如“慢走”“不用送了”“好好休息”“下次再来玩”“路上小心”等等, 这些其实没有较多的具体意义, 可以看成是类似于英语中“bye”的告别, 如果翻译成英语, 反倒会有指手画脚之嫌, 对方会认为你把他当成不懂照顾自己的小孩。
2 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2.1 地理环境的不同
英国是由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屿所组成, 是一个岛国,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虽然气候温和, 但是天气变幻莫测, 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 在英国只有天气”, 多变的天气便成了人们见面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除了聊近况就是聊天气, 而中国地处亚洲东部, 幅员辽阔而地理单元又相对独立, 既有高山、大河又有盆地、平原, 四季分明, 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 地形复杂多样, 适合经营各种各样的活动, 同时中国是农耕社会, 古代都是靠天吃饭, 因此人们多关心衣食, 所以有了见面就问“吃了吗”的习惯, 流传至今虽然已经成了一种无实际意义的礼貌用语, 但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
2.2 民族传统的不同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不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 提倡“仁”“礼”, 包容性较强, 也强调等级制度和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在交往中人际间的关系反映较为突出, 表示感谢时中国人交流之间会隐含等级观念, 而西方人提倡人人平等, 注重民主观念, 尊重个人的权利, 因此感谢频率更高。
2.3 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人自古以来较为保守, 而且受古时“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影响, 在交际场合中, 对对方外貌的改变缺少关注, 男性更不能随便夸奖女性的外貌, 在正式场合中也不能先女性而伸出手来握手, 而西方人富有创新意识, 善于探索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 新事物的出现更易引起旁人的注意。
3 结束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许多礼仪规范的迥然不同, 看似友好地交流不经意间就会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礼仪才能在交际中恰到好处的显示出自己的礼貌, 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
摘要:礼仪在社会交往中随处可见, 它代表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也体现了一个社会中约定俗称的规则, 由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中西的礼仪规范存在很多明显的差异, 该文根据《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的场景分析了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间的交流。
关键词:文化,礼仪,礼仪差异
参考文献
[1]中西方问候之比较[EB/OL].http://wx.365world.com/News View1527.html.
[2]王罗成.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delphi的日记.在教学过程中汉语问候与西方的差别[EB/OL].http://www.douban.com/note/134800292/.
[4]林红, 王镇富.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
[5]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座次
中式宴会多使用圆桌,取团圆之意。商务交际场合的座次习惯于按职务和身份高低排列席位;如果夫人或女士出席,通常主宾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有时,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可以请主宾坐在主人的位子上。
2.餐具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宾客的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右手边。
3.夹菜的礼仪
一道菜上桌后,通常须等主人或长者动手后再去取食。若需使用公筷或公用调羹时,应先用公筷将菜肴夹到自己的碟盘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慢慢食用。夹菜时,要等到菜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筷,不可抢在邻座前面。夹菜一次不宜过多,不要刚夹一样菜放于盘中,紧跟着又夹另一道菜;也不要把夹起的菜放回菜盘中,又伸筷夹另一道菜;夹菜偶尔掉下一些在桌上,切不可将其放回菜盘内。遇邻座夹菜要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4.上菜的礼仪
上菜的基本原则是:拼盘先上,鲜嫩清淡先上,名贵食品先上,易变型、走味的菜先上,时令季节性强的菜先上。上新菜时,应将旧菜推向副主位一边,把新上的菜摆在桌中或主宾处。如果上鸡、鸭、鹅、鱼等有头有尾的菜或椭圆形菜盘时,头的一边或椭圆形菜盘纵向的一边要朝向正主位。
主人为了表示热情好客,会向客人介绍菜的特点,并向客人劝菜、劝酒,希望宾客多吃多喝,有时还会用公筷为宾客夹菜。这时,宾客应表示感谢。
5.中餐招待外宾时
应尊重外宾所在国的宗教、民族和文化习惯。宴请欧洲国家或加拿大、美国客人时,应避开13这个数字,如13日、13号房间、13位就餐人等,尤其是13日与星期五是同一天的应避开。
宴请穆斯林客人,则应避开伊斯兰教历斋月,假如必须在斋月宴请穆斯林客人,宜在日落后进行。
另外,各国也有各国人的食物禁忌,德国人忌食核桃,美国人忌食动物内脏,匈牙利人不吃形状奇异的食物,如海参和带壳的虾、蟹等。
宴请西欧、美国、加拿大客人时,不可反复劝菜、劝酒,这种中国式的热情好客会引起客人反感。
6.赴宴应注意的礼仪
赴宴时应注意仪表整洁,出席隆重晚宴时,女士避免戴帽子及穿高筒靴,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不宜用过浓的香水。
无论天气如何炎热,不能当众解开纽扣或脱衣。小型便宴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宾可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
赴宴不宜过早或过迟,如果迟到,要解释道歉后方可入席。
进餐时,使用筷子不能交叉,夹菜应先拣离自己近处的菜下箸,下箸时不要在菜碟里翻找,较远的菜应等主人或同座客人表示请用后再下箸。端碗时,不要大把托着。切忌在妙语连珠的时候不自觉地挥舞餐具。餐具、餐巾掉在地上时别趴到桌下捡回,应请服务员另外补给。
吃饭时,切忌狼吞虎咽、吧嗒嘴。席上谈话时不应含着食物,食屑四射是极不文明的。汤和食物如果太热,不可用嘴吹。席中不可酗酒。食物屑塞牙时,应喝点水,试着改善情况。若不果,到洗手间去处理。
菜肴中有异物时,应悄悄用餐巾纸挑出来弃之,切勿花容失色地告知邻座的人,以免影响别人的食欲。
不应在用餐时吐东西,如遇太辣或太烫之食物,可赶快喝下冰水作调适,实在吃不下时到洗手间处理掉。
餐毕,一般不要立刻离席,应等其他客人吃完一起离开。如确有急事需中途退席时,要向主人说明原因,表示歉意,同时要向其他客人示意,方可离席。散席时,客人要向主人致谢意,然后握手告别,并与其他客人告别。
除主人特别示意作为纪念品的东西外,各种招待品,包括糖果、水果、香烟等都不能拿走。有时在出席私人宴请活动之后,往往致以便函或名片表示感谢。首先致谢女主人,但不用说过谦的话。离席时让身份高者、年长者和女士先走。
编辑/江松颖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中华料理以口味多变、花样繁多闻名,不同的菜系有不同的吃法,由此延伸出不同的餐桌礼仪。西方饮食虽不如中华料理丰富,但也味道独特,别具一格。由饮食文化而延伸出餐桌礼仪,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随着国际交往次数的增加,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他国的餐桌礼仪,以便更好地与国外友人交流交往。
餐桌礼仪,是指人类社会在进餐时的各种公认礼貌标准,相反有些举止行为,在进餐时被认为是无礼,或影响别人食欲的。各国人们由于文化各异,所以餐桌礼仪在各国都有很大的不同。他国餐桌礼仪以西方为主要代表,在此就中西餐礼仪展开讨论。
中国的餐桌礼仪归纳为以下加点:
一、用餐前衣着礼仪:
不同的宴会要求的着装不同。如果只是普通的聚餐便可穿着随便一些,身着T恤、牛仔裤即可。但如果是商业宴会就应穿着隆重,赴宴着装大方得体。赴宴时,男士应穿西服打领带,女士应着套装或礼服。女性参加宴会,不宜穿裤子,也不宜穿短裙,以过膝的裙子为好。商业宴会无论规模大小,如果不是特别标明可穿便服前往的,一定要穿上礼服以示你的重视。
二、入座的礼仪:
座位有长有主次之分,长者坐中,辈分依次排开。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中餐的席位排列,关系到来宾的身份和主人给予对方的礼遇,所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况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分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两方面。
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一)桌次排序
1、如果是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又可分为两桌横排和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桌次是以左为尊,以右为卑。这里所说的右和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当两桌竖排时,桌次讲究以远为上,以近为下。这里所讲的远近,是以距离正门的远近而言。
2、如果是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数所组成的宴请。在安排多桌宴请的桌次时,除了要注意“面门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二)位次排序
1、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优先受到照顾。
2、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
3、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
4、特殊原则:高档餐厅里,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这时候,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
三、进餐时的礼仪:
用餐前,侍者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中餐餐具由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组成。使用筷子时,首先将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
取菜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要是夹起来又放回去,就显得缺乏教养。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用过没有。够不到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能直着向两旁张开,以免碰及邻座。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果是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地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在咀嚼时不要说话,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良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进餐时,不要解纽扣或当众脱衣。如果是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用餐的时候,不能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不但失态欠雅,而且还会败坏别人的食欲。可以劝别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为别人夹菜、添饭。这样做不但是不卫生,还会让人勉为其难。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划划。还要自觉做到不吸烟。用餐时,如果有需要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应尽早去洗手间解决。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如果吃到不洁或有异味的食品,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地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如果发现时尚未吃食,比如说盘中的菜肴里有昆虫或者是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应该等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中西餐文化礼仪的差异: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的烹调技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然而,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在对“色、香、味”的追求下,营养反而不是很重要了。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则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西餐文化礼仪的差异:中西方饮酒礼仪的不同
常言道:“无酒不欢。”西方有醇香的威士忌、白兰地,中国自古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说,由此可见饮酒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与饮酒的气氛。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主人与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
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充分享受酒的美味。饮酒礼仪反应出对酒的尊重,相比较之下饮酒的人反而不是很受重视。在西方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
西餐礼仪以实际、自然为主,不讲客套、谦让,但用餐中的规矩却很多
一、进入餐厅:
1、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高档西餐厅吃饭,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整洁;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女士化妆要稍重因为餐厅内的光线较暗,如果指定穿正式的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点酒都应请女士来品尝和决定。
2、一般西餐厅的营业时间为中午11点半至下午、晚上6点半后开始晚餐,如果客人早到了可以先在酒吧喝点酒然后再进入主餐厅。
二、餐巾的使用
1、必须等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2、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三、西餐顺序
在西方最先端上餐桌的是菜和汤,然后是水果,其次是餐酒,享用完餐酒后便是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四、餐具的使用
西餐来源h
西餐这个词是由它特定地理位置特点所决定。我们通常所说西餐不仅包括西欧国家饮食菜肴,同时还包括东欧、美洲、大洋洲、中亚、南亚次大陆以及非洲等地饮食。
地理位置差异同样导致了西餐服务在不同地区差异。
西餐服务种类
西餐服务经过多年归纳、总结和提高,形成了现在常见法式服务、俄式服务、英式服务和美式服务四种服务类型。现在西餐厅,往往为了协调其菜谱和西餐厅设施,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服务方式结合起来使用。特色西餐厅则使用一种别具一格服务方式。
接下来,本文分别对法式服务、俄式服务、英式服务和美式服务进行阐述。
法式西餐正餐服务(French style service)
特点是典雅、庄重,周到细致,用餐费用昂贵。法式服务是一种十分讲究礼节服务方式,流行于西方上层社会。法式西餐服务宗旨在于让顾客享受到精制餐品,尽善尽美服务和优雅、浪漫情调。
法式西餐服务要点
每一桌配一名服务员和一名服务助手,配合为客人服务。 客人点菜后,菜食制作在客人面前完成,半成品请客人过目,然后在带加热炉小推车上完成制作,装盘后请客人品尝。 每上一道菜都撤掉餐具。 菜点与酒类相匹配。 每上一道菜都必须清理台面。
法式服务是一种非常豪华服务,最能吸引顾客注意力,给顾客个人照顾较多。但是,法式服务要使用许多贵重餐具,需用餐车、旁桌,故西餐厅空间利用率很低,同时还需要较多经过培训专业服务人员。
俄式西餐正餐服务(Russian service)
特点是菜食量大、油性大,服务操作不如法式细致。
俄式服务由一名服务员完成整套服务程序。服务员从厨房里取出由厨师烹制并加以装饰后放入银制菜盘餐品和热空盘,将菜盘置于西餐厅服务边桌之上,用右手将热空盘按顺时针方向从客位右侧依次派给顾客,然后将盛菜银盘端上桌子让顾客观赏,再用左手垫餐巾托着银盘,右手持服务叉勺,从客位左侧按逆时针方向绕台给顾客派菜。
上餐次序为面包—黄油—冷盘—汤类—鱼类—旁碟—主菜—点心—水果—咖啡或者红茶。
酒水与饮料服务与法式相同,比较高雅、细致。
英式西餐正餐服务(British style service)
特点是上菜程序与法式、俄式相同,其操作实务与法式、俄式又有所区别。
一是英式西餐不用餐盘,铺台时不摆餐盘,除汤盘和冷盘外,其余都是事先摆到桌面上。
二是客人所点菜食,都是直接将菜盘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享用。三是服务过程中一般不派菜。
英式服务也称家庭式服务,主要适用于私人宴席。英式服务气氛很活跃,也省人力,但节奏较慢,主要适用于宴会,很少在大众化西餐厅里使用。
美式西餐在餐服务(American style service)
特点是比较自由、快速、简单、大众化。
客人人座后,先将水杯翻过来,斟一杯冰水。上菜一律用左手从客人左侧上,撤盘时由用右手从客人右侧撤走。主菜上完后上甜菜,要先撤盘,整理台面,然后再上,其他餐具一般不动。
服务操作动作快,客人用餐也比较自由。
西餐服务流程 接受客人订席 营业前准备工作 引导客人及安排入座 递送菜单 铺口布 供应冰水 接受点叫及服务餐前饮料或餐前酒 接受点菜 接受点叫饭中酒 开酒 服务酒类 取菜 服务菜肴 客人用餐期间服务 清理餐桌 接受点叫及服务饭后点心、饮料或酒 客人离开前服务及欢送客人 客人结账 重新布置、摆设餐桌及餐具 营业后整理工作。
二、1文明使用筷子,如果暂不使用筷子,应整齐的放在筷架或饭碗旁边,不可放上饭碗上,2进餐时注意吃相,应闭口咀嚼,喝汤时不要吸。3湿毛巾只能用来擦手,水盂是在龙虾、鸡、水果等时用来洗手指的,4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5喝酒时适可而止
三、1进餐时尊者未动筷,其他人不能动筷2及时为尊者服务3上新菜时可将菜转到尊者面前,4与尊者碰杯时,可将对方的杯身轻轻托起,杯子比尊者低。
四、1使用餐具尽量不要发出声音2不要在餐桌上表现的过于懒散,3不能在菜里挑来挑去
五、1吞咽汤时不能发出声音,吃动西时不能说话,2有人在夹菜时不能转动转盘,3不能只盯着一个菜夹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礼仪的差异
(一) 见面礼仪的差异
1、见面时的打招呼礼仪。
打招呼是人际交往中最为平常的事情, 是联络感情的手段, 沟通心灵的方式, 增进友谊的纽带, 所以, 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见面时打招呼既表示亲切、友好, 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招呼语的表达上,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个人生活的语句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与关心。可在西方发达国家, 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 因为这些是属于个人的隐私, 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我到哪里去”、“我忙什么”是我自己的事, 别人无权干涉, 往往有管闲事和窥视隐私的误解, 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 他们只说一声“Hello”, 或者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 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 只不过是一种礼仪形式。因此, 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 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Hello!”, 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 甚至置之不理, 那可就非常失礼了。
2、见面致意礼仪。
见面礼仪是日常社交礼仪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礼仪, 而握手礼是当今国际交往中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致意礼仪。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 握手的时机、握手的形式、握手的要领及握手的禁忌基本相同, 其最大区别在于握手时伸手顺序的不同。从握手礼的实施顺序看, 在一般的社交场合, 中方文化通常应遵循两个优先:即长者优先和女士优先。而西方文化着重强调的是女士优先, 妇女在各种场合均应受到特别的尊重和照顾, 因而在介绍时通常要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但16岁以下的女子没有这个优先权。除了握手礼, 吻礼也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见面致意礼节, 包括亲吻礼、拥抱礼和吻手礼。这三种吻礼在日常交往中常用, 但是在商务往来一般不使用, 其中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 适合于已婚女士。
(二) 谈吐礼仪的差异
1、称呼礼仪。
称呼是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礼节, 关乎个人修养, 社会和谐, 文明高雅, 但是称呼在日常生活中问题也不少, 而且中外称呼习惯不完全一样。在我国, 人们在称呼自己时, 习惯说“本人”或“鄙人”, 而称呼他人时则习惯称“您”, 在西方称呼对方时不分“您”和“你”, 都是“you”或者“阁下”。在我国, 人们习惯称呼职务、官衔等, 并与其姓连在一起, 如张局 (长) 、赵总 (经理) 、李教授等。在西方国家, 同我们不一样, 不习惯把官衔、职务、职业与姓名连在一起, 想要强调他的部长、总统身份时, 只称“部长先生”、“总统先生”。
中西有些称呼完全一样, 如先生、女士、小姐等, 但是, 我国特有的一些称呼, 不能随意移植到西方去, 如大爷、叔叔、大妈、同志、师傅以及老XX、XX老、小XX等, 因为像老张、吴老等称呼在我国有亲切与尊敬之意, 而在西方, 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 即便是长辈亲人也是如此, 这表明西方比较崇尚平等、自由, 人们却忌讳“老”字, 因为在他们看来, 老是虚弱、没本事、不中用的代名词, 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 所以即使面对真正的老人, 也最好不要称呼他们为“老XX”或“XX老”, 否则会引发不愉快。
2、交谈礼仪。
交谈是人们彼此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形式。若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吸引力, 最好的办法是说话真诚明了, 并且明智地选择话题。在交谈话题的选择上, 中国人喜欢问人私事, 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在中国, 人们在一起聊天时多半会谈到家庭、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 这正是中国人所谓的拉家常。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 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 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 这些话题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 使人有亲切感。而在西方, 女性的年龄、婚姻及男性的工资收入、财产状况、个人情况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在交谈中如果被提及, 那会非常的敏感, 或容易引起反感, 尤其是对欧美人而言, 他们认为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侵害了对方的隐私权, 是一种极为失礼的行为, 而且还会认为提问者极为缺乏教养。因此, 一般来说, 在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宜选择比较简单的话题, 如天气、当天的新闻、四周的环境等, 因为这些话题比较安全, 不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快。
(三) 馈赠礼仪的差异
1、接受礼品的方式不同。
东西方接受礼品的方式不一样, 东方人接受礼物时往往显得比较恭敬和虔诚, 一般是用双手接受礼品, 并轻微低头表示感谢, 并说“您太客气了”之类的话, 习惯在受礼时说“受之有愧”等自谦语, 而且随即将礼品收起来, 等到赠礼人离开后再慢慢打开欣赏。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往往很随意, 但很注重礼品的包装, 喜欢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 边欣赏, 边说一些像“这礼物很漂亮”等感谢的话, 甚至高兴时还会拥抱对方一下, 与送礼者共同分享这份礼物的喜悦。
2、感谢语不同。
一般在受到礼品之后, 西方人往往会在一周之后, 写一封感谢信或者打打电话致谢, 而国人则基本没有这个习惯。谦虚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在送礼时也有所表现, 送礼者一般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 而不介绍所送礼品的珍贵或是多重用途和性能, 如“区区薄礼, 不成敬意, 请笑纳”。西方人在送礼时, 喜欢向受礼者介绍礼品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特别重视, 如“这是我特意为你选的”。
3、礼品价值的意义不同。
赠送是友好的表示, 礼品是友好的象征, 所谓礼轻情意重, 送礼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 所以要讲真情。人们在选择礼品时, 都是将其看作友情和敬意的物化, 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对对方的情谊和尊重。礼品如果能融入和体现送礼人的情感, 就是最好的礼品。真正好的礼品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 送礼的心意重于礼品本身价值, 因此在选择礼品时, 不能只着眼于礼品的价值, 更要着眼于礼品所代表的情感和心意。
中方在送礼时一般都比较贵重, 因为在他们看来, 价值较低的礼品有失面子, 而西方人则比较重视礼品的感情价值, 礼品价值过高, 会被误认为有求于他们, 是一种贿赂而招致反感, 比如送给英国人礼品时, 礼品要轻, 可送些鲜花、小工艺品或者巧克力, 都会得到英国人的喜欢, 特别是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他们会格外欣赏。德国人不喜欢首饰或鲜艳夺目的礼品, 喜欢价格适中、典雅别致的礼物, 但包装一定要尽善尽美, 德国人认为只有当关系发展到相当密切时, 才有必要送礼。
4、送花。
此外, 鲜花都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中西方对不同的鲜花有不同的解释, 如在我国, 牡丹是国花, 表示富贵吉祥;菊花代表高洁;康乃馨代表着热情、魅力、真情、温馨;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在西方, 玫瑰是很多国家的国花, 象征着爱情;康乃馨则表示伤感或拒绝, 单独送人时必须慎之又慎;菊、莲和杜鹃, 在国内口碑甚佳, 在涉外交往中却不宜用作礼品。菊花在西方系“葬礼之花”, 用于送人便有诅咒之意;莲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杜鹃则被视为“贫贱之花”, 用于送人也难免发生误会, 如此等等。因此, 如果选择鲜花作为礼品, 一定要考虑所送的场合和对象, 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
(四) 餐饮礼仪的差异
1、餐具不同。
中国人使用筷子, 饭也是用碗盛, 通常是圆桌, 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或碟子盛食物, 用刀叉即切即吃, 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通常是长桌。
2、餐饮氛围不同。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 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 既要好吃又要好看, 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 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 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 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 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 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 说说笑笑, 相互让菜, 劝酒, 甚至不醉不归, 为客人布菜, 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 讲究“4M”, 即Menu:精美的菜单, Mood:迷人的气氛, Music:动听的音乐, Manners:优雅的进餐礼节。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 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 不可以失礼。西餐实行分餐制, 即便是有公菜, 也会放一些公共餐具, 此外, 在西餐宴会上, 人们是只祝酒不劝酒, 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
3、餐饮观念不同。
中国人如果在家请客吃饭时, 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 荤素搭配, 会准备满满一桌, 并很谦虚地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 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宴请结束时, 如果菜基本被吃完, 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 认为饭菜准备的太少了, 客人可能没吃饱等。唯恐怠慢了客人, 尽显主人好客热情之道。而西方宴请, 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 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 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 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 主人会说“这些是我的拿手菜来招待大家”的话。
在西方, 亲朋好友之间聚会, 实行AA制是很普遍的, 但是在中国, AA制一般只被年轻人, 特别是大学生和白领所接受, 传统的中国人不愿意这样“小气”的各掏各的钱。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会对AA制持有不同的态度。
二、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来源
(一) 思维方式的不同。
从思维方式上看,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和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 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不是通过归纳推理, 演绎推导, 而是基于事实, 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西方人主张“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模式, 分剖精细的逻辑思维和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 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 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二) 价值观不同。
从价值取向看,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 重个人、重竞争, 因此, 不习惯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不过问他人的事, 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 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 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 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 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 实现自己的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 而提倡谦虚谨慎。中国人的价值观, 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 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 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 主动关心别人, 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
(三) 伦理道德观不同。
从伦理道德上看, 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 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 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 经济上必须独立, 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在人际关系上, 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 走中庸之道, 担心创新危险, 总要瞻前顾后, 权衡左右, 喜好事事而安, 维护现状, 保持和谐。对待家庭, 喜欢大家团聚, 老人帮助照看儿孙, 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 互相帮助, 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 但这种生活方式, 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四) 风俗习惯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三、结束语
总之, 在中西礼仪差异的比较中, 我们既要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在操作层面上的差别, 也要了解产生差异的真正原因, 中西礼仪各有特点, 因文化背景而异, 无好坏之分, 只有不同, 可以相互借鉴, 但不能一味盲从, 只有这样, 才能使中西礼仪文化得到真正的融合。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礼仪文化在见面、谈吐、馈赠、用餐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 探讨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差异和风俗习惯。
关键词:礼仪,馈赠,思维方式,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秋筠.商务礼仪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7.11.
[2]何伟祥.公关礼仪.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Formal-White Tie
正式着装——白领结
这是西方社交场合在晚间最正式的着装守则,也称为full dress(全套礼服)、evening dress(晚礼服)、full evening dress(全套晚礼服)。这种全套晚礼服一般在国宴、正式舞会、晚间婚礼等正式场合穿着。
男士着装
男士要穿黑色或午夜蓝色燕尾服、与燕尾服面料相同的长裤、纯白色硬胸棉质衬衫、白色可拆卸硬翼领、白色领结、白色低领口马甲、黑色丝质短袜或长袜、黑色宫廷鞋。
女士着装
女士要穿着下摆及地的长裙(如舞会裙),在最正式的初次社交舞会上,裙装常被要求为白色。而猎人舞会上女士的裙装须为黑色,白色,银色或金色。
Semi-formal-Black Tie
半正式着装——黑领结
这是最常见的半正式着装要求。
男士着装
男士要穿tuxedo(晚礼服),前襟领子是黑缎面的,配白衬衫、黑领结、黑腰带、黑袜子和黑鞋。
女士着装
女士穿evening gown(晚礼服),长至脚踝或及膝的晚礼服,相配的小包和高跟鞋。项链、耳环等首饰的真假无所谓,但是要闪亮,戴手镯而不是手表。
Cocktail
鸡尾酒会
鸡尾酒会一般在下午4点到7点举行,属于Semi-formal(半正式着装)。
男士着装
男士穿深色西装
女士着装
女士穿短裙或套装,长度和白天服装相同,但用料要讲究,天鹅绒、丝绸缎子之类的,颜色要比白天的服装明亮,华贵,配上闪亮的首饰,可搭配围巾。要穿高跟鞋。妆比白天要浓。
Business
一般商务着装
这种是介于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一种着装要求。着装可较为自由,但是并不是随便的休闲装。
男士着装
男士:深色西服。
女士着装
女士:短礼服、考究的套装。
西餐礼仪常识服饰礼仪2入座
进入西餐厅后,需由侍应带领入坐,不可冒然入位。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餐巾
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经常放在膝上,在重礼节场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时的轻松场合还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个餐巾角正对胸前,并用碗碟压住。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对角线迭成三角形状,或平行迭成长方形状,拭擦时脸孔朝下,以餐巾的一角轻按几下。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离开席位时,即使是暂时离开,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迭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暗示用餐结束,可将餐巾放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这方面,否则在你中途去洗手间时将餐巾放在桌子上,等你回来待者可能已经把你还未吃完的菜收走了呢!
用餐巾过程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有如下失礼之举:
1.不要当成围兜般(塞)在衣领或裤头。
2.不要用餐巾擦拭餐具、桌子,会有看不起主人家之意。
3.不要用餐巾拭抹口红、鼻涕或吐痰,不要用餐巾擦眼镜、抹汗,应改用自己的手帕。
4.不要在离席时将餐巾布掉落在地上。
5.不要把餐巾布用得污迹斑斑或者是皱皱巴巴。
6.不要将吃剩食物放到餐巾布上。
取食
笔者已在欧洲生活多年,对这两种餐饮文化已是耳濡目染,但一向执迷不悟。一天与一位经常游走于中欧之间的同胞闲谈才豁然开朗。中餐和西餐的核心区别,原先就下面在这几点上。
A,餐桌——方桌与圆桌
中餐餐桌是圆桌(新式快餐及小吃部暂当别论),西餐餐桌是方桌——一圆一方,彰显文化。
中国人到餐馆吃饭是一个重要的交际行为。一般一个人出钱作东,大家一齐围一张圆桌,谈天论地,便于交流、沟通。一般吃过几次饭,喝过几次酒,是衡量交情深浅的重要依据。圆桌,显然是便于沟通的最佳就餐方式,为这种交际式就餐文化添砖加瓦。
西餐厅也是交际场合,但注重的是一对一交流。一条方桌宽但是一米左右,对面客人伸手可及。交谈起来四目相对,真挚专一。顺便说一句,欧洲人交谈时一律盯着对方的眼睛,决不分神。如果一边跟对方讲话,一边回应旁边的其他人,或者侧身跟别人讲话则都会被认为是对人不尊重的。方桌正好解决这一问题。
中餐,一次能认识一群朋友,西餐,可能只熟悉了一个人。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开会也好办公也好,一律是高官台上高坐,慷慨陈词,下边洗耳恭听,细心笔录,生怕漏掉一个字。没办法,位置是上级给的,前程攥在某一个人的手里,如果显示出些许不恭不敬,岂不是自毁前程。
圆桌吃饭虽然也有位置区别。但吃饭嘛,大人物总得做平易近人状,脸色也不要太难看,这样大人物自己也好有胃口!小人物也可斗胆说点不疼不痒的话,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似乎拉进了许多,尽管主次还是有的。
西方国家讲究民主,开会基本上都是圆桌会议,首席位置不是首席长官,而是会议主持人。这样,人人能够畅所欲言,在形式上充分体现民主。吃饭时候,无论官大官小,两个人近距离平等相对,恰恰是平等和尊重的延续!
中国过去的餐桌也有方桌。
中国的过去皇帝或大将大宴宾朋时,主席,雄居大厅高台之上,统揽全局。宾客低人一头,一桌一个人。中间场地空着,皇上赐给你一场歌舞表演。尊与卑,贵与践,一目了然。能够享用美食,不可胡言乱语;若无鼓乐歌舞,吃饭端得压抑!
较之过去,这天的圆桌前进了一大步哎!
B,菜肴,分餐与共享
中餐上菜是越快越好,一菜共享;西餐一道道慢慢来,一人一份。
中餐体现着中国人的一种交际思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具体体现就是,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盘子里吃菜。中国人总体来说思维敏捷,行动迅速。上了三四个菜后,一声令下,大家便推杯换盏,风卷残云。到头来,吃了多少蔬菜多少肉不明白;喝了几斤几两几瓶酒,倒记得清清楚楚。说白了,吃饭之意不在吃而在喝,喝酒之意不在喝而在交朋友。一顿饭花了多少钱喝了多少酒都不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大家高兴,图的就是个热热闹闹。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高兴就好。你没醉我没醉他没醉,总是不爽!
西方人凡事讲究个认真。一顿饭吃了多少肉,多少蔬菜,喝多少酒,都要量化到每个人,保证营养健康。即使群众宴会,除了自助餐,也还是一个人一份,一道道上。除了肉、蔬菜等主菜,其他如面包、水果、点心一样都不少。一顿正餐要慢慢地吃,吃得饱饱的,把胃肠的每一个缝隙都塞得满满地。一顿吃饱了下顿不饿,两三顿不吃饭也无关紧要。请注意,面包是西方人的不可或缺主食,也有另一个功能,这就是擦盘子。每一个意大利人都会用面包片将盘子底部的油渍一点点擦干净,必须要让盘子像刚洗过一样闪闪发亮才会罢休。喝酒只为佐餐,一般不会混着喝,一次一杯红葡萄酒足矣。群众举杯一两次之后,也就不再劝酒(德国人会多喝一点,应酬的时候也会多喝一点)!吃饭,吃出了对大自然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还有对自己和别人健康的尊重!
中国人是为了高兴、好吃而吃;西方人是为了健康而吃!
中国人吃完饭喜欢说,这家餐馆好,这天这个地方来对了,下次还来!只要餐馆好,烹调火候和口味都把握得好,每个菜也就都地道。
西方人吃完西餐会说这家餐馆的`蘑菇、牛排,山羊羔肉或蜗牛好吃,因为他们吃的菜很少,也容易记得清楚。再说了,西餐油、盐、醋放在桌子上,好不好吃那都是你自己的事!
C,付账,AA与请客
AA制,大家都明白。除了必要的宴会,一般的聚会西方人都会各自付账。谁喜欢什么点什么,能吃多少吃多少。
西方人在生活中,互相帮忙也是十分平常。无论亲与疏,也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帮忙别人的事情大家都会主动去做,也没有谁不会做。至于超越必须法律、法规范围的事,谁也没有特权,谁也帮不了谁,谁也别求谁。大家还是“朋友归朋友,钱归钱”比较务实。其实,中国人也讲究亲兄弟明算账嘛。
中国人面子是大事,一桌饭两个人掏钱是啥意思?所以嘛,菜尽管点尽管吃,吃剩了才显大气。盘子干净了,请客的人也没面子!我们忽略了的一件事是,中国人几百年一向为解决温饱努力,此刻我们吃饱还没几年,多少人依旧吃不饱饭呢!地球上,可能只有中餐才有如此可怕的、残忍及冷漠的浪费!
D,小费,付与不付
这个问题也是大家都明白的。
在西方,餐厅、出租车和酒店行李工是要付小费的。这也不难理解。在西方,服务人员是受到尊重的,凡是能够亲自做而又需别人帮忙的,那就要透过付小费的形式予以弥补。所以,西方国家两种职业基本没有:插皮鞋和搓澡工——工钱好算,小费没法付。闹不好,小费比工钱还高。
欧洲人的观点,插皮鞋就是你自己的事情;搓澡又是多保密的事情,这都怎样好意思让别人帮你做呢?
欧洲的中餐馆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中餐馆不欢迎中国人,个性是观光的团组,具体表现就是老板和服务员的脸色很难看!那意思是说,你来我们给你吃的,你要走你就走吧!原因就是,咱们团组或者来自大陆的人基本不付小费!
你想啊,同样是服务,欧洲国家人,亚洲的韩国人、泰国人,甚至咱们台湾同胞都付小费,只有大陆客人吃完饭连一声谢谢也没有就呼啦啦走人。换了你,你会有好脸色?何况是天天理解这样的面部肌肉的残酷锻炼呢?也有人想到过这个问题,但又一想,都是中国人就无所谓了。恰恰就只这种想法很可怕:我们在国外去西餐厅付小费,进中餐馆就不付,是不是不尊重中国人;我们中国人自己不尊重自己,谁还会尊重我们?
我就奇怪了,关于那万恶的旧社会小说和电影,好像还经常看到有人多付钱给店小二做小费的描述。
这天的中国怎样了,不是已经富了吗?
向中餐学习了很多的韩国餐、日餐,这天已经很科学和规范了。至少和西餐一样都分餐了。单说历史,西餐也无法和中国相比,但也一样借鉴合理。不好意思,不,十分不好意思。实践证明,很多古老的历史悠久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这天则可能是落后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秀站在浪尖上。如果一个民族能够放下架子,改善自己的文化传统上的东西,实在是最好但是了。
就中餐来说,首先要强行推广分餐,喝酒适量,坚决杜绝浪费。再就是要尊重服务,勤付小费!当然要做到这些,不是简单的推广和宣传问题,核心是社会风气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