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于书香 倾心于梦想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浸润于书香 倾心于梦想(精选2篇)

浸润于书香 倾心于梦想 篇1

“ 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班陈梓玉同学的作文发表在汉阴宣传网上啦!”我话音一落,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真的吗?老师!”“有照片作证!”我打开手机照片,孩子们都拥向了我。“我要看,我要看……我看到啦!陈梓玉,你好厉害啊!”孩子们议论纷纷。这是2017年4月18日清早发生在二年级班教室门口的一瞥。

这个班是2015年9月我从实验小学交流学习回原校当校长所带的班级。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在班级开展读书活动,带领孩子们读著名作家童喜喜的《新教育的一年级》,成立班级读书角、在班级开展晨诵、午读、暮醒,每天坚持让学生读书二十分钟(下午家庭作业),每学期开学初有计划,期末开展“诵读晒一晒”、“古诗背诵比一比”、“领读者”、“故事大王拼一拼”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现在每月有孩子能读书高达5本,班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我多么希望》是新教育二年级《晨诵》第一周的内容。它是一首现代散文诗,这首诗,充满了灵气,美好又动人。通过阅读,能够轻易地感受到天空、清风、林荫道上的树木的动人之处,能够听见鸟鸣,看见光亮,闻得到生活气息的芬芳。当我说出诗的题目时孩子们瞪大眼睛深呼一口气等着我往下说,可是,这时候我停顿了下来(我想看看孩子们的反应),急性子张若瑄望着我大声问道:“老师,你希望啥子嘛?你说嘛,老师……”“这是今早的晨诵题目……”我偷笑着大声朗读起晨诵诗来,这时教室如往日一样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一边拿出晨诵本开始抄写一边学着我的样子朗读起来……午后,暮醒之时我引着孩子们回顾午读内容的同时回顾了一下晨诵诗,突然“捣蛋鬼”陈梓玉来了句:“老师,你多么希望一见到我们就看见我们读书,对吧?”‘嗯,这回你说到我心里了’。“老师,明天我就能让你实现这个愿望!”快嘴张若瑄忽闪着大眼睛。“老师,我也能让你实现这个愿望”……孩子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要为我实现愿望,我顺势高兴地说:把你刚才说的话写在晨诵诗后面的悄悄话里。只见好几个机灵的孩子立刻拿出了笔……

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顺势阅读的内容,顺势孩子的内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

我会全身心的地爱孩子,用爱撑起一片蓝天,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这是我多年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我一直在努力,我会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愿“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做个飘着书香的女人

有人说,走到女人身边,飘散着的是一阵阵各色的香水味,侧耳倾听女人在一起聊天,无非就是几个相同的话题:减肥、购买衣服,谁谁胖了,谁谁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谁谁在哪个美容店美容等等。说多了,觉得无趣、累,不说,便觉不合群,遭来非议。

人的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工作之余,我会多挤一点时间给读书,多留一点空闲给思考,多献一份热情给教育;工作中我会让阅读、反思与行动在生活中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存在,我会让自己与学生过上一种真正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晨诵、午读、暮醒”成为我教育的生活方式!一直感觉,有味道的女人应飘散着淡淡的书香,含蓄而内秀,笑容不需太多,话语不需太响,但眼里需有颜色,或喜或悲,强似那满眼的漠然直白;内心应有内容,我愿做这样的女人,哪怕不施脂粉,哪怕五官不秀,也应是个有生气的、有味道的女人。

浸润于书香 倾心于梦想 篇2

一、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为我们后世留下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如果说文学是中华经典中的皇冠,那么诗歌便是这顶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它不仅是各种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亦是哺育民族精神的乳汁。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中华灿烂的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古诗的养分融入少儿的血脉,让少年儿童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作《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因此,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习了解那些经典诗文,才能做到像温总理所说的“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习了解那些经典诗文,才会使学生学会鉴赏她;只有鉴赏她,才会更加热爱她;而只有热爱她,才会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才会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使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那些优秀的经典诗文,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因此,学生在诵读中,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必然会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传统道德的精华,而这些传统美德的传承,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有助于其高尚品格的养成,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既可培育民族精神,又可凝聚民族力量。当我们背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是也在领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吗?当我们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是正在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吗?当我们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谁又能不被诗中那种母子情深所感染熏陶呢?可见,诵读经典诗文,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利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读写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为凸显上述理念,课标在各学段目标中又分别做了下述阐述: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在第二学段中,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在第三和第四学段中,将诵读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增至60和80篇(段),从上述课程的基本理念到各学年阶段目标,不难看出,新课标是十分重视和强调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来丰富与积累语言的。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指的就是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的“积累”。事实表明,积累,不仅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语言材料的积累,也就是说,不认识足够数量的字,比较常用的词语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对常用的句式十分生疏,阅读就无从谈起。而不通过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文章,又岂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写下“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来说明积累对写作之影响,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而清代文人郑板桥之言更是振聋发聩:“苟能背诵如流,则下笔作文,思潮奋涌,不患枯涩矣。”

不难想象,当今我们的学生若人人都能熟读唐诗三百首,个个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又何愁读写能力不提高呢?

三、有利于学习祖国语言,培育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培育热爱祖国文字的语言情感”。鉴于此,课标在学段目标中又分别提出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凡此种种,不难看出,所有这些表述,旨在要求学生学习、热爱祖国语言,并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众所周知,那些优秀的古诗文因其语言精炼、结构紧凑、内涵丰富、情愫真挚及能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等诸多因素而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少年儿童在诵读那些脍炙人口、千古之绝唱时,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不但美化了其身心,而且还可以改变其气质,净化其灵魂,优化其品格。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明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所有这一切,都会成为开启学习祖国语言、吸取文化营养、培养审美情趣的钥匙。

四、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养成诵读风气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口耳相传。背诵民族歌谣、民族史诗,背诵自然和社会常识、道德格言等诵读活动,既保持了人类的文化,又发展了人类的智慧。现代科学亦表明,13岁之前是人记忆力的高峰,在这个时期,多背诵一些人类历史文化经典,就可以启动儿童的脑力,训练其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在这一点上,传统语文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清人陆世仪在《论小学》一文中曾说:“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这里的“熟读”就有熟读到背诵的意思。按陆氏的意思,就是说所有“当读之书”都要在十五岁以前能熟读到背诵。为强化这一观念,他又进一步解释道:“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不难看出,陆氏这里所强调的就是要趁少年时期的大好时光,多记多背。

我们的祖先是聪明的,其做法是有道理的。从幼儿大脑的成长的生理角度看,诵读文化经典的确可大大促进大脑的发育。科学研究表明,当儿童在全身心地诵读诗文时,他的大脑就会受到刺激,而每一次刺激,都会使脑细胞内的神经元多一些连接。刺激越多,连接越多,网络越完善,智力发展也就越快。因此,让少年儿童在其启蒙阶段,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自由自在、愉快自然地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存入脑中,使右脑充分开启,还可使情绪、智商得到全面提升,为开发儿童的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早在《礼记》中就有:“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古人早已将古诗教学作为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千百年的“诗教”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亦产生了许多关于幼儿读诗、作诗的千古佳话。因此,在少年儿童中诵读经典诗文,还可造就一种阅读风气,尤其是造就阅读经久不衰的中华民族经典的风气。

综上所述,诵读经典诗文的意义已被人们所认同,如何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诵读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 在培养诵读兴趣上下功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兴趣上下功夫,在形成良好诵读的动机上做文章,在促进学生树立良好诵读的志向上多动脑,逐渐积淀学生学好母语的情感。

2. 在掌握诵读方法上多指导。

诵读经典诗文,强调的是要由熟读到背诵,如果在背诵方法上给予适当点拨,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背诵方法有:“按思路背诵法”、“观察比较背诵法”、“动画演示法”、“利用板书法”、“尝试回忆法”等。

3. 在展示诵读成果上做文章。

在诵读中,适当交流诵读成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交流和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利用多种形式,创设相互交流的机会,如开展背诵大赛、古诗表演、古诗游戏、古诗书画等活动,渲染一种浓浓的诵读氛围。实践证明,这种活动开展好了,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上一篇:幸福与教育读后感1000字左右下一篇:萨克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