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比较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方教育比较(精选8篇)

中西方教育比较 篇1

中国与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学生可以屡屡在国际数学奥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却少有人在数学界取得突破,至今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让我们不禁深思,为何中国一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此我仅对中西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比较

同: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国家兴办教育,都是培养接班人,促进国家发展。

异:

1、从社会来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被迫让位于为着分数的纯学科教学这个现状下,中国的数学老师多认为,教数学知识最重要,教数学思想方法最重要。尽管国家一直坚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考试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时,德与体便退居其次了,很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完全推给“品德”课程。相反,西方美国教师认为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人的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感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学文学院 陈释然 101010001 1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数学。他们认为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坚持学术追求、维护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学科教育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我一直以为美国的课堂是人声鼎沸的、热闹的、纪律难以调控的。但是一个美国留学生告诉我美国的课堂是安静的、有秩序的,即便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如此,从中我看到了学生自幼形成的对公共环境秩序的尊重。我还了解到当学生刚入学时,美国教师通常会用一段时间(一般是一个月)教学生在学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在工作环境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些规则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奠定了基础。

对照美国的这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目前最缺乏的是教育意识,是教学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分学生吗?存在脱离社会活动的素质教育吗?

2、从家庭来看,由于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寄予厚望,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个别关注较多,管教较严。而美国家庭多数都有几个孩子,家长较平等对待子女,子女学习压力小,环境较宽松。

3、从学生个人来看,中国低龄儿童很少是因为兴趣学习,有时是为了取悦父母或者老师而学习。随着年级增长,学习以改变命运的文学院 陈释然 101010001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那些想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村孩子,即所谓“跳出农门”。而美国儿童则较在乎自我感受,由于经济发达,就业压力小,更多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

二·关于教育方式的比较

同:(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异:(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

中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文学院 陈释然 101010001 3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 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内容少,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若役”。

(2)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文学院 陈释然 101010001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较多。比如他们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学校论的教学方法,及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这些方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使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在国外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如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盲目性。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文学院 陈释然 101010001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内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4)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学习效果的比较

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超过美国学生,这一点可从国际数学竞赛、水平测试的成绩看到。这是中国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精力,文学院 陈释然 101010001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甚至以学习兴趣的丧失为代价所获得的。虽然通过大量练习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能力水平不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低。

因为课堂生动有趣,作业也较少,压力很小,国外学生多是比较喜欢数学课的

国内的小学生甚至用旅行箱用作书包,他们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无聊的课堂,成堆的作业,家长老师不断施加的压力,还有各种补习班,不仅虐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易导致厌学情绪。而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精确和严密,忽视了给学生留下开放的想象空间,这又极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四·国内外小学数学教育差异成因分析 文化传统与思维习惯不同。我们偏爱语文,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善于归纳,不长于演绎论证。虽然在中外融通的今天,我们的数学与国外的数学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但思维上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神、权威的态度不同。中国人对于前人的崇拜的情怀是相当深厚的,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所以对于权威的质疑,我们还是少的。中国的教育注重积累知识,不重视探索发现中国人热衷于尊崇前人,而不喜欢质疑自然和已有的知识中国人的思维,缺乏质疑精神和创造性。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很好的处理了师生之间与追求真理的关系。美国的历文学院 陈释然 101010001 7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史短,再加上其倡导的平等、自由和个人奋斗,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人口等国情不同。中国有着13亿的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大大提高了人们就业的门槛竞争,高中和大学的门坎依然立着,学子们躲不过去科举考试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而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情节,寒窗苦读数十载乃至更长。到了今天的中、高考,古人的身影依旧,只不过每人鼻梁上多了一幅幅眼镜罢了。穷怕了的中国人明白,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有学上,有好学校上,毕业后会有好工作,活的会比自己好,能出人头地。而在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也较少,就业压力比较小,也就没有一定要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种观念。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对中西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有了更好的了解。也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不足,为弥补国内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不足,更好的开展中小学数学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红梅.美国小学数学教育考察报告.《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5期

[2]国内和国外小学数学教育简略比较.《小学教学设计》,2001 [3] 史炳星《我所见到的美国数学教育·学科教育》,1998 [4] 杨泽恒《透过第三次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看美国数学教育·大理文学院 陈释然 101010001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师专学报》,2000 [5]许新海《走进澳洲小学数学课堂》,2005 [6] 周序《新世纪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比较分析》,2006 [7] 杨泽恒·付卓如《美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几个特点·比较教育研究》,2001 [8] 李雪梅·赵国良《国外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 [9]《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

[10]《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的调查研究》

中西方教育比较 篇2

没有实践经历就没有发言权, 通过去美国做访问学者, 走进课堂, 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深刻理解。在国内大学也有7年的教学经验, 硕士以后一直在高校, 所以对国内的教学也有实战经验。那么中西方教育各有什么特点, 怎么将两者结合, 也就是取长补短。这就要求对两者有深刻认识, 而且进行深入研究。就从两者教育体制, 教育目的, 人才选拔, 教育方式, 以及对教师要求和教育结果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孔孟儒家文化以及现代可以得知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国家。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 从古代科举考试到现在的高考, 公务员等考试, 可以发现我们筛选人才的方式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期望通常就是感觉一考定终身, 导致现在学生为了应试教育非常辛苦的学习, 从而失去学习的真正兴趣。有时在学习过程中少了好奇心, 研究知识的欲望, 只是去把知识记熟。

那么西方教育, 就美国教育来说, 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 同时也是个包容性很强的移民国家。很多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国, 所以文化相对杂一些。也是很多国家的精英来到美国生活, 所以感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更加自主。整个文化环境比较放松, 但不意味着就是学生享乐, 学习不吃苦。可能更重视学生的钻研精神, 自主学习能力, 能够更好的发挥潜能。也就是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形成这样的环境, 在美国学生一年有两到三次高考, 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成绩选择学校, 同样学校上午学习, 下午查资料, 阅读, 以及培养自己兴趣。大学的入取, 成绩占一部分, 社会实践, 兴趣培养占一部分, 由此可见人才选拔是看综合素质。

教育目的来看, 国内授课可能需要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 而国外教学可能是看中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性。这一点来讲, 我们用中国古话来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 以不变应万变。由于这样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会相对固化, 缺少一些创新, 教师将一些知识照着课本和书籍讲授给学生。那么对于知识的拓展和创新部分不是非常重视, 更注重基本功的学习。所以国内教育方式比较传统, 教师也就按部就班的讲授知识点, 对课本掌握非常重视, 课外的内容比较少。这样的教学有利有弊,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基本功非常扎实, 知识学习也非常细致。作为一名中国教师教学7年的经验来看。国内的教育更要求教师去把书本或专业细节讲授给学生, 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要求来学习, 缺少自己思考的部分。那么美国教学, 老师只是一个引导作用或者说只是设计课程, 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框架进行自己查资料进行学习, 那么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生会印象深刻, 毕竟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那么我觉得可以两者结合, 教师把重点部分进行强调, 那么其他部分学生根据兴趣自己发挥, 这样可以把中西方教育的智慧进行扬长避短。

当然我们国内教育也有优势的地方, 比如说基本功扎实, 国内的基础教育还是很不错。学习的深度也是有的, 很多人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然后出国深造。这样对经济以及学生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和自控能力的时候进行留学学习。从人类成长的规律来看西方教育学生读大学之前还是很轻松, 基本上午文化课程, 下午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安排, 你可以学习乐器、绘画、体育项目等。这样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对自己有了解, 知道自己特长。进入大学学习以后美国学生还是学习非常辛苦, 这也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进入大学到工作是一个成年人即将承担社会压力的时候, 必须经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进入美国的大学你将会发现有很多人在图书馆熬夜查资料学习, 他们是非常勤奋, 一般学生大学毕业后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然而国内教育在学生读大学之前非常辛苦, 一但进入大学就放松下来, 以致于到工作的时候还不能胜任, 的再次学习就业。

去了美国两所学校进行学习比较, 首先是华盛顿大学, 是华盛顿洲立大学, 下面简单介绍下这个大学。位于华盛顿州西部沿海名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 简称UW, 是一所公立大学, 创建于1861年, 也是世界一流大学, 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52位, 世界大学排名第16位。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公共关系、社会工作和海洋科学领先世界。拥有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信息学院和海洋科学学院等。华盛顿大学培养了大批世界顶级的医学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巨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卫星、军用飞机、民航客机设计制造科学家和众多杰出的太空人。

在这个大学里最好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 这个学校有着一个优势就是位于西雅图微软公司附近, 由于这个优势学校学生增加了实习和就业几率。基本毕业出的学生都可以顺利就业, 这是地势的优势。那么就专业本身来说, 美国的教育很注重实用, 基本学生阶段都可以编出程序, 也就是毕业后就能熟练的进入工作岗位。另外波音公司总部也在西雅图, 那么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进波音公司进行网络程序设计。这所学校医学院也是全美第一, 尤其是生命科学, 攻克癌症方面也是全球杰出的贡献。

对教师的要求中西方也有很多区别, 从教师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要求来说美国老师还是很鼓励学生自主的, 更多是让学生自己看书, 整理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表达, 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这样使学生活跃, 思维丰富, 也有自学能力。我想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可以有这样的方式。但这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 提高学生素质, 以及他们自主能力。这也是中美教育的特点。很多人觉得学习不好的人可以选择出国, 其实不然。在美国更加需要能力, 语言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虽然他们教学深度不比国内深, 但是对学生总结概括能力要求很高。强迫自己去做, 是一种挑战。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潜能。每个人的作业要求都不一样的, 也没法抄袭。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完成。

UD教学模式这是在美国比较流行的一个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自主性, 老师组织课程的能力。主要有face To face教学, 就是面授课程。On line教学, 网上授课。还有就是office time教学, 少部分学生去办公室教学。美国教学非常强调学生自主性, 表现形式也多样, 尤其是group小组学习特别多, 团队精神。

这里授课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授课, 针对一些专业内容, 教师会请相关已经在这行工作人员走进课堂, 给学生讲更专业和实践内容。课堂很放松, 感觉师生之间关系也不严肃, 更像一些讨论会的感觉。

中国教师授课过程中同样科目有固定的教学大纲, 计划, 教案。同样课程不同老师教基本都一个模式, 还有学校的抽查。这样会束缚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想法, 会使得课题气氛会僵硬。所以教师教学会缺少创新, 一层不变。比如国内大学在室内设计专业没有单独列出, 只是环境艺术专业里面开设室内设计课程, 因此国内教学注重了学习的专业多样性。美国学校把这个专业单独出来, 里面具体课程划分很细, 包含厨房设计、餐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这些课程。所以从宏观上来看, 中国教育注重广度, 美国教育注重细节和深度。从一个教师角度考虑, 我觉得我们可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有比较广的知识面, 同样也在具体专业上有深刻了解, 然后根据自己兴趣做一个一专多能的学生。这样可以将中西方教育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

就教育结果来看, 也会有所不同。学生考核, 美国教育宣扬的是鼓励教育, 这样的环境是很好, 老师总是很鼓励学生。可能这也是文化背景不同, 这里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更爱学习和专研。国内学生大学之前很辛苦, 进入大学就散架了。但在这里从幼儿园到大学, 学生一直是一个状态, 学习和生活结合, 这里也很强调学生交际能力, 并不是单一成绩好久可以。学生毕业后方向, 一部分可以直接就业, 学校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一部分学生继续进入university学习, 尤其是国际生。美国很欢迎各种学生来学习, 有高中毕业, 有高中读了一半, 还有一些国际生, 他们就更复杂一些。美国是个鼓励终身学习的地方, 所以一个班级里年龄层次从17岁到60岁。很多学生交流说来学习不仅和老师学, 同学之间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就教育结果来说, 国内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需要进行二次学习, 不能立刻胜任工作, 而美国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的进行工作, 能从基层做起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 我在以后教学中会更注重实践部分环节。

以上是对教育体制, 教育目的, 人才选拔, 教育方式, 以及对教师要求和教育结果的一些看法。西方教育的智慧在于发挥人的潜力, 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非常希望学生爱自己的专业。当然中国的教育也有优点, 继续发展基础教育。最希望培养出一个既踏实又有思想的学生,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完善教育体系。

摘要:现今中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 同样文化和教育也是在一个变革的时期, 是一个转型期, 也是和国际接轨的阶段。我们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实际就是综合西方教育的理论和特点, 进行改良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转型期, 我们有必要好好研究教育, 使得教育能够走向国际化。

关键词:中国教育,西方教育,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

[2]刘铁芳.守望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0.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4.

[4]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 2010.

中西方音乐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 篇3

在当前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音乐教育是学生索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方面却进行得比较缓慢,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比较当代中外音乐教育思想及目标,找出差距,从而借鉴和改进我们的音乐教育。

一、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观

所谓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的功能作用、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等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教育观左右教师的教学活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反映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本质、功能、任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美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始于1938年。新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是:1、将音乐教育的价值上升为人类交流,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有力形式。2、超越学科本位,把音乐教育视为多种文化的结合体。学校音乐教育不是把音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放在首位,而是把音乐的学习看作是对广义学习过程的学习,通过学习音乐让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

在日本,最能代表日本音乐教育思想的是日本教育家、小提琴家铃木镇一。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音乐启迪心灵的作用。2、铃木认为能力不是天生固有的,任何孩子都可以培养成为有高度才能的人。3、他认为开发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能力,使之达到最高水平,则孩子其他方面也不会差;4、铃木还强调应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开始早期教育,早学是发展小孩子特殊才能的第一条件,假如在小孩出生后就进行正确的教育,那么以后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德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的欧洲国家。重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统使德国成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自80年代以来,德国的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除了延续和发展以往的“在音乐中教学”、“听力教育”、“综合美的教育”等,还表现为:l、音乐教育中的文化观点。将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学校音乐教学作为愉快的学科来认识和对待,去研究音乐的规律性,并利用这种规律性来认识和揭示音乐,去开展音乐教学活动。2、音乐教育研究的多样性。提倡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和认识音乐的教学方法。

二、西方国家的音乐人才观和质量观

所谓人才观是指人们对培养什么样人的认识和看法,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它反映的是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标准。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建设一种生机勃勃的音乐文化和一代经过启蒙的音乐观众。这个目标也就是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教育造就一个能够促进音乐艺术进步和繁荣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是成为音乐事业得以良性运转韵关键动力。日本战前的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化,“德育”是音乐教育实施的主要目标,通过“唱歌”的方式,透过歌词进行道德教育。而战后的日本音乐教会理念犹存,只不过已经转化为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美育”的目的,强调“表现主义”。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到60年代后期,就总体目标而言,音乐教育的目标已经逐步从“面向艺术作品”过渡到“引进到音乐文化之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一的通过学习音乐进行道德教育,而是通过课堂学习音乐,创造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判断、自己决定的生活氛围,让学生能积极、广泛地参与到音乐文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和研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对音乐和音乐生活的认知性的理解。

三、西方国家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众多模式中,如下几种占有主导地位:即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上述几种音乐教育模式虽多系外来的,但由于与美国的实际结合紧密,早已被兼容、吸收成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主题——“创造”。他们认为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模式必定是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的模式,而决不是要学生只作被动地模仿的模式。日本战后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现为多样化,各级各类学校并不严格遵守政府颁发的指令,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在以下三个方面是一致的:1、对音乐作品构成要素的学习和了解。2、对学习经验的重视。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日本在音乐教学方法方面,从开始由老师主导的教学转向对学生自发性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日本的音乐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扩展到课外音乐活动,同时,它还十分强调“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艺术享受和身心愉悦中、充满兴趣地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巧。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同时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个方丽。在课堂教学中,音乐作为普通学校的必修课,除了课时的保证以外,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得以加强:一是音乐教师任教资格的严格规定。二是音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在德国新的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扩展了,单纯的机械性练习大体为美学意识和音乐固有的情感优点所取代,多年来以唱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多方面的音乐欣赏及创造音乐能力的培养。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外活动——即学校音乐生活,相当数量的学校中全校有一半学生参加了学校的乐团、合唱团、课外活动小组的音乐活动。学校音乐生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的音乐人才,学校音乐生活所创造的全体师生及全体社会参与其中的文化氛围,事实上展现了德国音乐教育更广泛的目标。

四、对我国音乐教学的启示

1在音乐思想理念方面需要完善与深化

西方国家很早就把“美育”、“创造”等主题融入了音乐教育中,而我国在近年来才把美育正式列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作为实施美育重要内容和途径的音乐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中,“美育”、“创造”等思想也缺乏明确的、巩固的位置和具体的教学措施,对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扩展和丰富。

2.在音乐教育目标方面以培养教育人为目的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这在上述各国的音乐教育中都强调了这一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其他各国的音乐教育中,技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我国往往是把音乐教育认为是一种技能训练,没有使学生充分感受与积累音乐经验。其实鼓励学生创新、独立思考才是音乐教育的真谛。音乐教育的对象也不应单是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每一个人,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的。

3.在音乐教育模式与方法方面要注重学习借鉴、综合创新

要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方法。从各国的教育情况来看,各具特色,但也有相互吸收的痕迹,比如美国,实际就是在融合了各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有本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可排斥他人的经验,闭门造车,也不可圆囵吞枣地全盘接受。我们需要总结和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

4.音乐教育学术队伍与师资培养、教材、教法方面

中西方管理比较 篇4

管理就是管理主体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在特定的环境下采用一定手段和方法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活动过程。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趋一体化,跨文化管理亦日益成为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究导致东西方企业管理差异的文化原因,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迎接世界性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大致说来,东西方企业管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方宣扬集体主义,西方崇尚个性张扬;东方讲究人际关系,西方推崇科学思想;东方重伦理,西方尚法制;东方管理意在引导,西方管理旨在防范;东方企业鼓励以厂为家,西方企业则主张工厂只是工作的场所;等等。东西方企业管理中的种种差异,导致其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各自的历史传统,应当说是其管理差异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以美国企业文化管理和我国企业文化管理为例,分析中西方管理比较。

美国的企业文化在本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中期走向成熟。企业文化理论的最初实践者是日本企业家,但美国人总结并建立了完善了企业文化理论。10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泰勒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发展,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70年代的挫折,日本运用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日本在许多经济领域超过了美国。随着美国学者的研究日本成功的奥秘及对本国的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过去的管理行为,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管理革命。

5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严密化、定量化和硬科学化,在管理技术上倾向于企业的战略计划、组织结构、制度等管理硬件,在管理中注重社会的契约化、法律化和理性化等。这样,在企业的管理软件方面,如技能、作风、人员、士气、文化背景等没有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在实际企业管理中,认为是计划和技术至上,企业人员在生产经营中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80年代,当日本的许多经济领域如汽车、相机、光学仪器、家电、信息、钢铁、造船、通迅等方面取得领先并超过美国时,美国的企业管理学界纷纷到日本考察研究其成功的奥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于是,一声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展开了。

美国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革命开始了,随着企业文化理论专著的出版,管理理论逐渐确立了美国企业文化体系,在美国的企业实践中迅速得到作用。从美国的一些著名公司的管理上看,企业文化对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们的企业文化与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员工;尊重顾客;强调产品质量与优质服务;鼓励发明创造,不断向市场投放新的产品;领导身体力行,带领公司员工,坚持公司的价值观和哲学观念;都有明确的企业目标和行为准则,全体员工都共同为之奋斗。具体地说,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个人主义注重绩效及个人能力的发挥。

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使美国人沿承了好动好冒险的民族特点,当时美国西部土地肥沃,富有冒险精神的移民纷纷西进,寻求致富之路,多年以后,大量移民进入美国,但这一传统特征却被沿袭下来了,美国人明显具有信奉个人能力主义和流动及变动性的特点。所以,在美国人心目中,能白手起家的人是社会上的英雄,美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要求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充分表现自我。美国企业文化学者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指出,若价值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这些价值的化身和组织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在美国著名企业中,塑造并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企业家。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个人奋斗,在事业中获取最大的成功而被企业确认为英雄模范式的人物。

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引发出美国文化中注重实用和务实以及个人能力的发挥。在美国哲学中,实用主义一度占有绝对优势。任何一项发明或发现能否被美国人接受,关键在于能否在现实中加以应用,能否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效应。这种务实的特点也反映在企业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模式中。美国企业用人不把职工的资历、学历、地位、职务等作为衡量人才的砝码,只是注重职工的表现和个人对企业贡献及绩效的大小。、重视个人责任和权利。

美国的企业多通过激励员工的个人主义使其与企业合作达到较好的水平,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如前文所述“西进运动”使美国人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和自信信念、冒险精神和平等观念,倡导自我控制的生活方式。个人主义的平等观念要求同一个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同,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大家也不能剥夺个人的权利,同时,作为个人主义的自我保护,个人作为国家的一个公民,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它要求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些权利上控制个人。社会上权利与义务的界限非常明确,而且是客观的、不带有感情色彩的。

美国个人权利倍受重视,是以尊重别人的权利为前提条件的。由于美国社会是以金钱来衡量个人的实用价值的社会,也是以金钱来推动美国社会和企业运行的,因此在企业文化关系上,表现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纯粹金钱雇佣关系,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雇员的工作积极性。

3、具有典型的西方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它为企业员工规定出成功的标准和方向。许多著名的企业在个人主义的前提下,都讲究公私分明、公平合理、自由民主、平等竞争、自觉守法、尊重人权、突出个性、富于进取、讲究实效、不安现状、勇于创新和富于冒险精神等。

4、实施制度化管理。

制度是美国企业的精髓,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先建立好制度及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一旦有问题,先考虑是否是制度有弊端,然后在考虑人为因素。一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崇尚企业做大,强调规模效益;尽量降低成本;把所有的业务都进行细致的分析;开除扰乱秩序的人,做任何事都要进行控制,认为只要加薪,给奖金,生产力就会提高,大方重赏表现杰出者,监督品质管制,仔细认真地准备财务报表,等等。

5、强调重视顾客,一切为了顾客的观念。

重视顾客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企业良好形象。具体做法:尊重顾客,不厌其烦地跟顾客建立长久的联系;企业对顾客负责,树立对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等等。

我国企业文化,近20年来,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我国的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大价值,许多企业也开始有意识的培育企业文化。但从总体来看,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间较短,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少企业以市场经济文化为背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尚不成熟,在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文化的沟通与竞争中显的乏力。主要表现在:从企业文化的内涵上看,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核心理念尚未形成;从表现形式上看,注重公关形象的运作程

序目标和结果,但尚未形成良性循环;从企业文化的结构上看,尚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对企业文化的三个主要层次——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之间还缺乏全面的考虑,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不少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认定上虽然认为越来越重要,但对其内涵却不十分清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有识之士预测到中国的企业文化将会再度升温。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段时间,研究企业文化火热但后来又逐渐平静下来了,说明研究企业文化只停留在表层或照搬国外的企业文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建设的发展和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跨国公司的兼并与进入等等紧迫形势下,本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就比较滞后的今天,若再不加强研究和进行建设,我们就可能会丧失发展机遇,影响我国的企业文化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论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企业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始终坚持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是建设企业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具体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选择性的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的同时,注意要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期形成本国的企业文化。

随着WTO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入,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文化也必将趋向多元化。但企业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从属于民族文化并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重视仁爱,以人为本的传统;团结一致,儒家文化的重教育、启发和强化感化作用的传统;中华民族具有的自强不息的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传统等等要注意继续保持和发扬,同时也要注意摒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利的部分,吸纳国外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2、企业文化贵在创新。

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出现活力,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要注意不断吸收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新的文化要素,不断融汇现代科学与教育的新质内涵,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知识、现代内容的新企业文化。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致力于企业价值观的创新;二是要确定企业文化创新的机制,并以企业精神为统帅,指导企业不断创新。

3、注重企业家文化建设,以期带动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家担负着企业文化倡导、示范、整合、变革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推动者,因此,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程序是由上而下的,而不是由下而上的,对企业文化建设而言,企业家的重要贡献和责任,应该是为企业培育一种使企业生生不息、健行不已的企业文化。因此要加强各类企业的企业家文化建设,以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为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起到指导和领导作用。

4、开放思想,摒弃陈见,不断加强学习。

中西方婚礼文化比较论文 篇5

——中西方的浪漫婚礼

课程名称:

授课老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西方的浪漫婚礼

摘要: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举行地点、服饰、色调、婚俗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礼文化。

关键字:婚礼文化差异比较婚俗分析

婚礼,一个浪漫而温馨的名词,它是情侣步入婚姻的大门,也是夫妻关系确立的标志,婚礼是一个开始,从此夫妻之间要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相守一生,因而,各种美好的祝愿也都在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的珍贵。当然,随着祝福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婚俗,人们愿意将每一种仪式都赋予它特殊的意义,充满了浪漫和美好的气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这些婚礼中的仪式和习俗在时间的累积中也渐渐有了差异,虽然随着经济和交流的全球化,许多的中西方的婚俗进行了混合,但是中西方的婚俗始终有不可替代的差异,下面就两个方面对中西方浪漫婚礼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中西方婚礼差异比较

 婚礼举行地点比较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当然要办的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当然也要是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在当代难以寻得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为看重圣洁与庄重,所以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等安静的地方举行,进行发誓,显得非常的神圣,他们的婚礼井井有条,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婚礼那么热闹。

 婚礼服饰及色调比较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新郎则是穿着笔挺的西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也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所谓“中国红”,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

般都穿红色的礼服,象征着吉祥如意,也祝愿着希望新婚的夫妇生活能够红红火火。在传统婚礼中,女子还要穿凤冠霞披,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在中国人的心中龙凤是神圣而美好的,也是最好的婚配,所以古代女子的服饰上会绣凤,而在被褥上也会有龙凤绣。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门两边要贴红色的对联,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

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礼服。

 结婚仪式比较

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纳吉时用。礼书:过礼之书。纳征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1

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并非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

在西方,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2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1

22007-1-11中国知网中西方文化浅析2008-08-206

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

可以见得西方的婚礼习俗也很复杂,但无论是怎样的繁琐,其中蕴含的亲朋好友的美好的祝福是不会变的,所有的人都希望一对对新人能够相互依靠、白头偕老。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分析

从以上三大方面的差异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婚礼无论是在举行地点、服饰色调还是婚礼婚俗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注重的是仪式气氛,更为强调热闹、喜庆,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办喜事要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知道,要让所有关心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人都快乐。而西方人则是更加重视婚礼的感觉,他们的仪式更为庄重、严肃。有结婚誓词,有牧师的主持,婚礼从开始至结束,都是井井有条,一切都很庄重。那么这些差异到底源于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 中西方人性格不同

中西方的历史积淀不同,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漫长的封建统治对中国人内在性格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切都讲“礼治”尤其在大事上,更是礼节繁琐,由这种“框架式”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性格中渐渐多了内省保守,谨慎顺从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婚礼婚俗仪式的繁杂、仪式意义的多样,虽然现今中国人的婚礼不再像过去那样讲究,但是基本的“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虽名字、说法有些变化,但是在中国人婚礼中还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西方人虽然历史积淀不如中国深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的西方人的性格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们崇尚自由,不受礼节规定的影响,更加注重本心的想法,随心而动,更为讲究感觉。所以在婚礼中他们的礼节显然不如中国的复杂,而婚礼中新人是焦点,大家都注视他们,一切活动有讲究一对新人之间的新婚感觉,例如亲吻。

 中西方人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但更多人相信无神论,在中国人的心中祭神是一种仪式,人们相信神鬼精灵,比如龙凤的推崇。但是现如今婚礼婚俗中的拜神等讲究多半是由于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只是去沿用,而其内在的,发明这些仪式的最初对神的崇敬之情则有所减少。

但是在西方,人们的宗教信仰是很明确的,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在举行婚礼时也都按照自己信仰的教派的仪式来操办,他们坚信上帝,所以婚礼要让上帝见证,要有牧师的主持,要有结婚的誓词,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婚礼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重的,这也造成了中西方婚礼婚俗的差异。

参考文献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篇6

白永清

201011030613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

摘要: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在国与国愈来愈密切联系的今天,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我们希望通过比较,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 差异 用餐器具

我们知道,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当然,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现如今,世界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连地球都被称为地球村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也都生吃。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烹饪方式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中,“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等烹饪手法样样精妙。而西方烹调讲究规范,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在实践操作中按科学要求或菜谱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操作简易,时间精确,但是却需要很多仪器,例如:天平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等等。在西方发国家烹饪原料的严格分类标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3.餐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分工非常明确。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1]

4.用餐礼仪差异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主人一般请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

西方排座位的标准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在安排座位时,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必须将男女宾客分开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还应注意两点:一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二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另外,如果男女结伴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如今,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随着信息的交流,中西饮食文化也在互相渗透,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健康、更绿色环保的食品,这是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更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

中西方教育比较 篇7

关键词:语言教育规划,中西方大学,英语教育

目前, 我国没有一种可以适应和满足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语言教育规划, 这便导致大部分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都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教育全球化发展进程, 也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的产物, 这便导致其在发展中必须受到历史环境、地理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 这也是中国英语教育与西方英语教育存在很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导致中西方大学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环境、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因此, 本文便基于语言教育规划视角对上述几点进行深入分析。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的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仅会注重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考试成绩, 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 例如, 一个在国内考试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会广受教师认可, 但是在国外教师只会承认学生的考试能力较强, 但是不会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唯一评价标准。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都十分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准确性, 但国内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出错误的答案是不被接受的, 但是西式教育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正确性, 他们更加关注学生通过思考来找到问题正确答案这一过程,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能够被容忍的,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来提出问题, 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向教师提出合理的挑战。本文认为, 西方这种教育理念虽无法照搬到国内大学英语教育中, 但是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理念的优化及完善还是有很多可借鉴性。

二、教学环境的不同

教学环境会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成效, 而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学习英语成功的有力保障。但是, 国内的教学环境是影响高等院校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国内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作者通过自身体验发现, 西方的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都是以小班授课为主, 由于学生人数比国内要少, 每个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部分西方的高校都配备设施完善的语音室, 语音室的电脑上都有英语教学和自主学习英语的软件,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这对提高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 在国内只有一些专业的语言学校和少部分高等院校配备软件资源完善的语音室, 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只能依靠自身来调节, 没有一套完善的系统软件来帮助学生去量化与评价学习效果。国内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数普遍较多,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会影响一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所以, 本文认为国内的大学英语教育中, 教师要彻底克服掉对传统拷贝式英语教学方法的依赖, 在院校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基础上, 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基础现状, 还要了解到不同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实际需求, 并且通过丰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 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大学英语语言环境。

三、教学内容的不同

中式英语教育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 而且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大多都采用单一、固定的知识, 语言知识的比例远远大于社会交际的应用, 在课堂中对学生语法的重视会导致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应用需求。西式英语教育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 并且会针对课堂英语教学内容来创建真实的生活场景, 从而使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迅速、有效的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应以真实性、规范性以及交际性为主, 并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上的融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可以有效应用到所掌握的英语知识。

四、教学方法的不同

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大学英语教育方法的差异, 国内的大学英语教育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对学生学习英语和掌握英语应用能力的这一过程重视不足, 而西式英语教育与中式英语教育恰恰相反, 西式英语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一过程。西方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明确出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引导、鼓励过生多练、多说, 但是中式英语教育中教师处于权威的领导地位, 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缺乏合理、有效的互动, 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看法是通过英语等级考试。本文认为, 这种满堂灌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英语教育发展需求, 教师不应该把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为一项说法, 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来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出引导、鼓励的作用, 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中西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比较与启示 篇8

【关键词】设计教育;理念;创新实践

中国的设计教育正处在一个迅速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了解西方设计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当今的状况,借鉴国外艺术设计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设计教育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理念——设计教育本质和内涵的体现

何谓理念?它产生于一般规律并以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对象的本质和内涵。在国外,当代艺术与设计教育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清晰的教学体系,但是各大设计院校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对国外的设计教育者而言,社会需求的实用性相對于统一教学体系更加重要。设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培养。他们的教育重视思维观念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求技巧的自我完善。国外的设计教育者认为,一个人的职业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思考才能应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

与国外的设计教育相比较,中国的设计教育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清晰的教学体系并强调同一个标准,但是在各个层面都缺乏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教育理念。中国的设计教育和体系拿来了19世纪末欧洲学院模式和前苏联学院模式,在基本脱离自身艺术传统的背景下产生的。如今,设计行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教育理念的整合和重塑入手,提升教育思维观念,正确的引领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开放式教学

在西方以美国为例,它的学院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学院,这个开放包含学术态度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开放,真正做到了教育方式的海纳百川。西方很多院校都规定教师的一个课程设计不能重复使用两次,这样就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关注和汲取新的信息。而中国当今设计学院众多的设计教育者认为把自身的学术价值取向作为标准传授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西方的学院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各种存在的院外学术状态引入教学,在学院中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总在没完没了地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往往能使一种思想产生出另一种思想,最后通过视觉和观念完整的表达出来。

而中国的学生从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他们是以被动的姿态接受教育,主动性比较差,并不是不勤奋,而是缺乏主动性思考。

三、实践——设计教育的灵魂

任何好的创意或想法都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在实践中能够了解并体验基本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顺应社会的需要,动手能力差,导致很多有新意、有使用价值的设计无法实施。在国外艺术院校中,职业角色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一直伴随到毕业,包括成功教育,自我价值和自我表现教育等课程。很多知名的院校,大量的教学课程就是与大公司合作的实际项目,例如美国洛杉矶的中西艺术设计学院和底特律的创造研究学院的船品设计专业与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产品制造商合作。在推动全球汽车和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机会。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从而很快进入职业轨道。中国目前设计院校的学生的设计实践,往往局限于只完成学校相关课程作业,接触实际设计项目比较少,从而造成实践能力比较差的现状。

未来几年,中国教育市场将逐步对西方开放,西方的艺术教育进入中国将对中国本土艺术教育有一个促进作用,使其多元化,但对中国本土艺术教育也是一个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改革,以面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新局面。

1.提升理念,注重创新

理念是一个设计师的精神反映和其作品的内在灵魂,它能从本质上去改变受众的思维,达到新的愿望。一个学校的理念引导着它的教学模式,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院校具有自身特色的基础,提升办学理念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根本。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并始终贯穿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力求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脚踏实地而又有极强创造能力的学生,这是设计教育当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师应注重创新,尤其是原创。培养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独特的设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要与人雷同,包括作品所要表达的形式和包含的内容。设计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创新观念。尊重学科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我国设计教育的质量。

2.注重实践,结合市场

似乎与强调个性有矛盾,其实不是,用自己独特的感觉来体会社会,并用设计语言来表现。从上世纪90年代新涌现的世界知名设计师的发展过程来看,他们在经过良好的设计教育之后,都必须在市场的培养和磨砺中才能成长起来。只有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市场的需求,改变固有的心态,才能在学习中一方面增强设计能力,一方面放眼社会,使自己的设计理念具有市场开发潜力。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设计要与市场结合而不能闭门造车,培养设计人才的市场意识,加强设计师和企业之间的联动,在创新和市场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点。

综上所述,中国的设计与设计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当今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汲取西方教育优点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民族的鲜明特征。虽然每所院校由于地域或学科设置的不同而其各具特点,但共同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启发式的学习环境,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手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流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创意中国·设计教育再思考(下)2006全国艺术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陈汉民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9月

[2]《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 蓝青 仇宏州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0月

[3]《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 蓝青 仇宏州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0月

[4]《把你的草稿钉在墙上——在美国学设计》,刘兰兰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

上一篇:工程监理职业分析下一篇:辩论修养期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