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科建设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精选8篇)

艺术设计学科建设 篇1

[论文摘要]中国艺术学科的成长,需要有自己的核心艺术理念支持。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当下是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关键时期二是要认真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累积三是要研究明确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建设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国艺术学科本土艺术理论审艺学

一、中国艺术文化成长的再次自觉

“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是基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而言的。比如在中国美术界,当时开展了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性解析,从而为中国美术文化的新创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如果说中国艺术文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了全新的变迁成长,主要是得力于l978年中国首次自觉地寻求变革而至。那么,从2oo9年开始应该有再一次促进新成长的自觉意识和实在行为。这是人类历史和现实环境给予中国艺术文化的良机与使命。从中国当下在全球的态势来看,是具有新的持续飞翔的语境和条件。…中国及中国艺术文化学人当下是需要时刻明白自己已经具有了独立、健康、跨越发展的空间与条件,关键是需要在促进中国本土艺术文化成长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要不断自觉、不断提升、不断拓进。

首先,中国艺术文化本来就有自我之根脉。中国艺术文化的根脉是当下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重要认识论基础。这一点是不可忽视和缺失的。今天中国艺术文化新的自觉和新的发展之缘由与自信底气,就来源干中国艺术自己本来的根脉。不论讲中国艺术文化的伟大复兴也好,还是说诉求创建中国艺术学派也好,都是由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之根。

从原理上看,思想是有历史属性的。当下我们审视、形成和确立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当务之急的思想,也是有厚重的历史内涵与缘由的。中国艺术文化同中国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传统。不仅中国美术文化传统、中国的音乐艺术文化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传统、戏曲艺术文化传统等艺术形态是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就是在20世纪才兴起的中国电影艺术、中国电视艺术,也有了自己民族特性的传统内涵。为什么有学者在反思回顾论及中国画在2o世纪8o年代后出现的一些历史事项后讲:“有趣的是,‘末13论’提出之后,中国画却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期。‘笔墨等于零’说提出之后,当代中国画家们反而空前的看重了‘笔墨’,黄宾虹和他的笔墨论大行其道,使许多画家更深入的思考中国画的本质精神和文化特性等问题,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这是要感谢‘末日论’和‘等于零’提出者的”。l2正是因为中国画有它自身深厚的传统内容,所以国画家们才不会盲从于一人之论而失去自我。总之,在者力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之时,要守候中国艺术文化的本来之根脉。

其次,“西来东失”的走出。如果从中国近现代的艺术观念、艺术术语、艺术创造方法、艺术评价标准等视点看,中国艺术在非常长的时间里呈现出了“西来东失”局面。但是,当下是到了走出这种非常态局面的历史时期了。因此,走出“西来东失”的时刻也是促进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重要语境因素。换句话说:走出“西来东失”的标志,就是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赫然建构与矗立。

所谓“西来东失”,是指中国本土文化随着西方等外来文化侵蚀而衰微的社会现象。由于西学东来的声势强大,致使中国本土艺术文化遭到了时在的哲学人士、政治人物、艺术从业人员等多类人物的抨击或改良,故而整个20世纪的中国艺术文化都处于“向左走”、“向右走”的非主体性定位之行为的局面。但是,在当下,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进步和认识水平与实力的增强,那种唯他者是从的社会语境已经过去了。中国到了要向他者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艺术思想、艺术文明的时期。因此,中国艺术文化成长的再次自觉是必要的、是必须的,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构建好了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有了厚实的中国艺术文化宝藏,才有向他者推荐自己的资格、自信和实货。

再则,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30年之改革开放的积淀基础。当下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不可忽视的认识论基础之一的是l978年至这3O年问中国社会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纵观中国艺术文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无论是艺术观念、艺术价值取向、艺术体制、艺术学术、艺术学科、艺术形态、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组织、艺术审查、艺术传播、艺术交流、艺术消费、艺术生态、艺术变迁,还是在艺术人才、艺术从业队伍、艺术文化产业、艺术受众、艺术语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迁提升、积淀起了丰厚的财富。没有这些已有的艺术文化基础,是很难去规划和设定与促进中国艺术文化的再次自觉提升与腾飞的。所以,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中国艺术的历程与得失,应该有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望在高妙地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及其系统学说。

为什么需要中国艺术文化的再次自觉?为什么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当务之急?这都是因为中国艺术文化在当下新生长的迫切需要。中国艺术当下的中国处境是:中国整体的发展要求中国艺术文化应该有经典性的反映与成就。所以,中国艺术当下的变迁成长,应该有与昔日之不同的取向与面貌。只有这样,一方面才能让非传统的中国艺术匹配不断崛起和强大起来的中国整体社会。另一方面,才能让非传统中国艺术文化成为强大中国构成的重要内容元素。那么,当下与未来的中国艺术与昔之艺术如何的不同?如何的变迁成长?如何的成就满足?这些都需要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做出回答。可见,中国艺术文化生长新起点的需求,是中国艺术文化再次自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中国艺术的未来是应该在中国自主的艺术价值立场、艺术价值诉求、艺术价值取向、艺术观念支持下的卓越变迂成长成就。

二、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累积

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伟大的民族。不仅历史久远而丰厚,而且是绵延成长从未间断过。历史除了有些巧合以外,应该还有些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在公元前2l世纪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二第一个国家夏。从此,中国进人了灿烂的文明时期。而当下的中国是在公元21世纪开初便创获了新的伟大复兴的生存语境。这个历史的巧合或历史的必然,内在逻辑地注定r中国是到了应该充分自觉认知本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再创本土文化新辉煌的最佳时刻。

在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的视野里,我们ti土看到,在悠k的中华艺术历史长河中,在原始时期,先人的艺术思维认知能力就得到_『很好地形成、生长和发展。比如在“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中,是已经充分揭示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外化能力。随着中华民族先民智慧的累积,即便是在先秦时期,我国在艺术认识论、艺术创造方法论、艺术作品集成、艺术理论定格、艺术历史累积、艺术功能社会化、艺术核心价值确立等方面都有了卓尔不群的伟业建树。从“画论”视点看,在战国时期就已露中国绘画理论的端倪。著名美术学者俞剑华曾讲:“中国画论自战国时代,((韩非子》鬼魅易、犬马难之言,已开画论之端。”

从造物设计视点看,无论是实践上的创造、作品集成,还是理论著述,都是成就斐然。商代的青铜器、甲骨文、铭文字造型、篆书形态,战国时考工记著述等等都是中华艺术文明的经典、自豪与再创中国本土艺术文明的重要学理逻辑和基础。事实上,中国本土艺术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文明的证明。仅从美术与设计艺术两个视点来看,仰韶文化中的舞蹈纹盆、河姆渡文化中的双凤朝阳牙雕、商代殷墟玉凤》、岩画、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和陶塑女神像))、良渚文化中的((玉璧与兽面纹玉琮等实在创造物,就是中国整体文明不可缺失的铁证。因此,在当下我们应该大力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创建与累积。 在20世纪中国艺术界至少有两个自卑,一个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自卑,另一个是对中华本土艺术的自卑。

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自卑表现在:认为民间艺术是粗俗之物故不能登大雅之堂。将民间艺术的价值看低而瞧不起。殊不知民间艺术却是艺术之根。瞧不起民间艺术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认识,揭示了一些人对中国草根艺术文明的可贵价值认识不足。就在当下,那种对中国草根艺术形式认识不到位的观念仍然存在而被人批评。“至少在央视春晚上,流行歌手归为音乐舞蹈类,而二人转,小品归为语言类。二人转其实就是一种说唱艺术,与美国的.Rap、Hip―hop都属于一种根源性、底层的音乐。但是,美国人可以把这一贫穷黑人社区的音乐文化发展成为全球文化潮流,中国人却始终只把二人转看成为一种舞台表演或北方曲艺。”

实践证明,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自卑将导致对中华文化整体认识的自卑心理与认识的产生。一些人对中国本土艺术的自卑反应在:认为中国的艺术不如西方的艺术科学和高级,故而,一味地要用外来艺术改造中国本土艺术。比如:被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8971971)在l957年称之为“无祖宗的世界主义者”的江丰(19l0一l982),在195O年秋天,于杭州的一次国画改革会议上说:“中国画,不能反映现实,不能作大画,必然淘汰。将来定有世界性的绘画出来。油画能反映现实,能作大画,是有世界性的。

在此认识基础上,他将时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中国画系取消”。不过,“这种排斥其他画种的说法和做法引起一些国画家的不满。”l6I对中国自身艺术文化的自卑的结果,是导致中国本土艺术走向虚弱化。这种不良的民族艺术认识论和具体的误导性艺术民族创造实践方法论,无疑是不利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的创造和成长。在当下的语境促进和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的重要认识与行为,就是要让中国本土已有的经典艺术文化继续发挥光芒与应有作用。

中国本土艺术文化是丰厚的。仅从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看,艺术认识论的“行己之道”、吐故纳新、生生不息、写意、情理、形神、哲理、意象、立象尽意等观念、艺术价值论的“文以载道”、艺术辩证法的虚实论、“不似之似乃为似之”、艺术变迁论的“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方法论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人达士,不拘于一家”、“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评价论的“气韵生动”和“意境”学说、“品级论”,以及绘画艺术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物在我”、“大象无形”、音乐艺术的“大音希声”、舞蹈艺术的“舞,动其容也”、园林艺术的“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等众多艺术学理,都是应该不断闪亮的重要的中国本土艺术思想。只有在不断深入研究梳理和经典编码中国已有本土艺术思想之集大成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充分和完善构建当下与未来的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抛弃中国已有的经典艺术思想。

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从先秦至今,应该说是在不断创生增厚的。当下的历史任务是更需要中国艺术学人认真对待和重视运用自己民族的艺术学术、艺术思想的时候了。著名美术理论家水天中对著名画家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与创造行为的评价结论是值得重视的。他说“如果以教科书的标准去衡量吴冠中的文章,会找出许多论证欠充分、推理不严密的地方,许多批评吴冠中文章的人就是这样做的。但如果看文章对突破美术习规的定势,拓展美术家思路的作用,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术理论领域中,吴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界,吴冠中的艺术作品与艺术观点仍然是频频引发争论的话题。因为他继续向秩序挑战,因而这正是一种价值,一种分量。因为它越过人们难以摆脱的二元对立定势,让我们看到中国绘画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着多样发展的可能性。”"其实,中国许多艺术学人在突破艺术习规、拓展艺术边界、丰厚中国本土艺术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下与未来的中国人应该认识和明白这一点。及时认识到和肯定中国艺术人自有独到的艺术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与艺术成就,是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累积的当务之急。

三、明确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策略

探寻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及其体系,不是一蹴而就和随意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精心设计和制定确实可行的战略。因此,能够明确认识到研究制定建设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策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是当务之急。

首先,确立大气的思想认识之策。此之大气,意即宏大开阔的思维、视野与气势。以大气的思想认识论来指导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力求避免自卑、低俗、小气、狭隘等思想意识、思维与行为。

其次,在比较中多肯定自我族群的艺术智慧与成果。在比较中成就自己的艺术理论,应该是中国当下艺术学人明确的艺术学术意识、观念和行为。在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建设过程中,既不能自卑地看不起自己本土的艺术文化,也不能拒绝认识他人的艺术文化。最佳策略应该是在比较分析中,及时地、全面的肯定自我族群的艺术智慧、艺术学术成果和艺术创造成果。同时,艺术学人也一定要在确立“我很重要”观念的基础上,强化形成“我要创建艺术思想或艺术主义”的观念。真正杜绝那种鹦鹉学舌式主张艺术的照搬思维与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及其体系的完善化建立。

艺术设计学科建设 篇2

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来看, 面向电信、广播电视和信息行业以及各大网站、网络公司、交互多媒体制作公司、新媒体互动开发公司、数码广告设计制作公司、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科技公司等用人单位, 培养具有交互设计理论素养与数字媒体策划与制作的新型高级专业人才, 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数字媒体产业是国家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多部委通力合作, 共同推动发展的产业, 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媒体技术将会成为整个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数字媒体艺术需要的人力资源庞大, 不仅海南省, 我国在此方面人才缺口也很大。可以说,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是应运“两个符合”而生。

一、关于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是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创作应用为一体, 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设计理论基础, 并在实践中能够利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手段来进行艺术创作、CG创作、网络多媒体艺术设计制作, 这样一个新兴学科。因此, 需要在学科建设体系上予以明确。

(一) 学科建设应具备综合与融合素质的培养

(1) 综合就是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一是以“紧扣传统、接轨国际”为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 遵循艺术教育、教学规律, 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 立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 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挖掘, 开发具有导向交互功能的现代创意产品, 尤其要以推动海南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为专业建设的培养要点。二是以国内其他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最新专业教育成果为基础, 以国际其他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为参照, 有效开发海南本土的资源优势, 合理地定位数字媒体交互研发方向的发展规划, 形成创新型学科建设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实用型、创造型艺术设计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融合就是技术+艺术+人文的融合。一是技术+艺术+人文的融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时间为4年, 课程体系依据三亚学院为例:提出“311”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2+2课程模式。4年课程形成了明确的四大板块结构体系 (即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 各板块课时分配合理, 基础课程相互贯通, 核心课程衔接流畅, 选修课程面广量大, 同时, 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德行、能力、智慧”素质培养和健康向上人格的养成。二是依据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采用艺术+技术+人文的独特的培养方式。一、二年级铺垫本学科要求的基础课程;三、四年级深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重要课程进行专门培养。

(二) 学科建设培养体系及学科教学模式

一是在课程体系方面。即“造型设计系列课程”、“数字表现设计系列课程”、“界面设计系列课程”、“动态设计体验课程”、“交互设计体验课程”、“虚拟空间设计系列课程”、“创新设计系列课程”, 通过学期为单元进行课程流转, 形成阶梯式系列循环教学模式。其新型课程体系的结构为:数码艺术设计包括艺术基础与人文素养 (数字设计与文化、视听语言、中西文化比较、设计心理学) 和技术基础 (网络多媒体、交互设计、特效合成技术、三维虚拟设计) 和专业模块 (软件界面设计、ARP原型设计、多媒体应用、影视后期特效、新媒体与交互环境、三维造型艺术) 。

二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面对新形势下学科建设是以数码艺术设计为特色发展方向的现状, 本学科提出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CIEC) :提升创新力 (Creativity) 、突出思维性 (Imagination) 、重视体验感 (Experience) 、培养沟通力 (Communication) 。其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为, 从创新力、思维性、体验感、沟通力四个方向涵盖数码艺术 (Digital art) 、设计人才 (Design talents) 。

三是教学主体以数字影视媒体与网络多媒体交互为两大核心方向。

二、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学科基础和师资结构

(一) 学科基础

以三亚学院为例, 在教学实践中, 艺术设计学科积累了7年本科艺术办学经验的良好基础。本学科的产品设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环艺设计等专业方向课程开设已有7年经历。在这7年中逐步形成了“强基础、重实践, 求创新”的教学观念, 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 为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校内基地建设中, 学院分别建立了数字动画实验室、雕塑模型工艺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实践基地。为强化数码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技能, 已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设计专业实验室。

在知识更新中, 学院现有图书馆藏书24万多册, 陆续将超过48万册。现有学术性杂志300多种, 陆续将超过460余种。

在教学与实训中, 为使教学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实训活动。已与海南动漫产业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切实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联系, 拓宽了师生教学实训渠道。

(二) 师资结构

三亚学院艺术设计学科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 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支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一线的锻炼中增长了才干。这样的师资结构, 有利于在教学岗位上提高基础教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能力;有利于深入地向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发展。

三、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体现学院“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

(一) 强化与企业及社会教育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1) 强化与企业合作。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探索建立起适合学院专业的产业发展道路, 组建具有专业特点的教育、培训、研发、制作公司, 形成以学院为依托的自身造血机制, 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其操作手段可以是工作室团队。以教师为主导、各年级优秀学生为主体, 与业内最优秀的企业建立联系, 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2) 强化与社会教育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数字媒体艺术与全球知名软件巨头ADOBE公司合作, 并着手成立“ACAA中国数字艺术教育联盟 (Alliance of China Digital Arts Academy) 教学中心”。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 将权威的行业鉴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 不断提高国家创意设计的教育和应用水平, 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 积极完善校内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建设

在现有专业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 筹建“数字影视特效拍摄制作中心”、“数字设计交互中心”、“声光电一体化互动演示中心”。校内实验室的建设, 有助于学生分析和掌握数字媒体艺术前沿的科技体验感等, 还能够启发设计灵感开拓设计思维。

(三) 充分开展与校外新媒体科技创新类企业的联系, 建立实习基地

坚持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由课程实训、课程实习、假期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 、毕业实习、课外主题专业活动等内容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胆走出去请进来, 加强与域外如广东等华南相关企业以及海南新兴文化科技类企业联系并建立实习基地, 使学生能在实习基地中更好的锻炼培养实际能力。

“船行歌扬波连波, 理想信念好梦多”, 为数字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合格人才, 高等学院有责任、有担当。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人才, 责任重于泰山、担当源于勇气和信念。如果说“中国梦”梦中国, 那么, 基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 拥有审时度势、创新思维的艺术学院在技术、艺术、文化等相关学科良好的基础, 培养造就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之梦”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摘要:进入21世纪, 机遇与挑战并存, 传统与现代交织, 人才与教育凸显。创新教育受我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 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创新教育领域中首当其冲的学科, 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相关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的支撑。因此, 海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大力推广整合和交融的思路, 建立起多层次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体系可谓重中之重。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整合与交融,创新与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怀亮.新媒体:竞合与共赢[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2]郭志台.借势、造势之品牌崛起之道[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杨福章.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

[4]Jon Kolko (美) .交互设计沉思录[M].方舟,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材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材建设

1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专业招生人数也逐年扩大。可是现有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却并不容乐观,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1 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进入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数情况都是通过短期的培训或者是强化辅导、冲刺的方式培养出来的,美术专业基础通常都比较薄弱,只是为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才进行美术学习,并不是因自己喜欢设计类专业,这就造成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的学习能力较差。

1.2 学生素养相对较低。从每年的招生分数来看,进入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基本是在高考中文化课程并未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素质也相对较低。这就使得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时候,对于专业设计应具备的知识深度与内涵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所完成的设计作品比较平庸,形式缺乏创造性和生动感。

1.3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与其它专业相比较来看,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目前多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考试而进行专业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在学习行为上多数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进入到专业学习的时候,在设计方面不能进行积极的创意和实践,因此产生消极应付的现象较为突出。

1.4 课程设置的局限影响学习效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相对设置较晚,在日常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上,很多都是本科教学的压缩形式,教师团队建设上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缺乏具备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2 教材建设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在教材建设上还需要特别注意。现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多数教师都是从院校到院校的青年教师,大都缺乏职业岗位工作的实践经验。即使是双师型教师,也由于将较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了日常教学岗位上,所以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在把握行业的方向上,仍然无法和长期工作在职业岗位上的行业专家相比,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与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相结合,在通用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上要做到适度平衡。因为学生一直都在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和训练,对于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行业环境和岗位能力了解不多,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完全对口的工作。如果完全按照某种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设置课程,从而忽视通用能力的培养,就可能会造成学生在知识、技能、就业等方面的狭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应由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协作来编制职业能力要求。

3 教材建设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设计一项真实的任务或问题;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以反映学习的真实性;所有的学习活动,以解决这一项任务或问题为目的;必须根据这项任务或问题感知和接受这一具体的学习活动;将该任务或问题作为自己的任务或问题而接纳;在学习活动中完成对任务或问题的分析、解决和思考。

教材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性。创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不以教师“教”了多少,学生“学”了多少为依据,而是以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做”了多少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教材建设要以师资建设为重点

在提高教材质量方面,教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高职艺术设计的积极性。教师只有树立最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行业实践能力、丰富的教学改革能力,才能建设出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好教材。

首先,院校要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选派教师进修培训,开展专业学术交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艺术设计大赛和参与各类教改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教改能力。其次,院校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成立设计工作室,对外承接设计项目,提高专业教师在行业的影响力和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的能力。再有,教师要主动深入到相关行业企业、公司顶岗实践,在丰富实际经验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最后,可以依托校企合作的建设机制共建课程开发团队,引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出版机构合作建设优秀的专业教材。

参考文献:

[1]黎卫.关于高职艺术类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2]张伦.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材建设思路[R].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2010(01).

[3]金捷,伍建国.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2(03).

课题项目:

2013年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艺术设计实践类教材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11014。

艺术班级的管理艺术学科论文 篇4

做了两次艺术班级的班主任,感慨颇多。

艺术班级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因多种原因,班级管理困难重重,过于严厉批评则会伤害艺术家们的灵感和灵活,过于松散则犹如放虎归山,就会形成一盘散沙。这种班级的主要特点就是:学生都很灵活但是都很懒惰,厌学情绪重,好玩,好打扮,好吃,没有明确的目标。怎样将这样的一盘散沙聚拢,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班主任最头疼的事情,也是最主要的事情。

(一)找出原因 对症下药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但盲目“烧火”是不行的,必须找出根源所在,“治标治本”才是目的。这类班级的学生大都因初中时期习惯差,进入高中后对于要求自控性强的高中学习难于适应,加上本身学习基础差,没有任何目标地混时间。有的上课睡觉,有的上课递纸条,更有甚者,上课写信,写情书,下课压马路;蒙蔽家长,乱要钱,甚至在消费上盲目攀比;有的拉帮结派,互相包庇,互相隐瞒,对敢于批评的学生打击报复,冷嘲热讽,指桑骂槐,有的甚至于大吵大骂;有的人当着老师一套,背着又一套。对于这样一群学生,找原因,找根源,堵住源头,才能做到解决问题。届学生中有很多是因为家长离 异而造成的心理上的问题,了解情况后,找来家长,寻求帮助,家长们也都能很好配合,与子女进行沟通 ,一次不行两次,以真心诚意换来家长和学生的感动,真正为他们着想,确实起到家长学生沟通的桥梁。 对于学生的错误,在理解的同时,教育的同时,该惩罚的惩罚,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有一名女生就 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父母亲在她小学时就已离异,各自又组成家庭。母亲远在新疆,父亲又有了一个儿 子。她只有跟随奶奶生活,缺乏父母爱的她,一个学期上不了一周的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父母对她无可奈何,整天与社会青年玩乐。了解情况后,专程请她家长到校商谈。但她父亲以忙而拒绝,事实上对她 已不再有信心。在一段时间里积极与他电话联系,他终于到校和她见面,二人进行了沟通。经过此次事件 后,她开始有了学习的`心思,虽说进步不太大,但有了目标的她,学习起来劲头倒是不小,开始知道着急 ,忙着找老师补课,忙着找老师咨询各大高校的招生情况。最后在其父母亲的帮助之下,如愿以偿地考上重庆影视学院,皆大欢喜。

(二)纪律严明 树立榜样

一盘散沙聚拢不光需要班主任,也需要一些好的带头人。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接班之前就了解情况得知,虽说班风不太好,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希望好好学习,对现状不满。接班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委以重任,教会开展工作的方法,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鼓舞他们的上进心。班規明确后,确实落实,不说空话,有規必依。同时,在各种场合中,无论是班务会还是个别交谈中,不厌其烦地宣讲我们的目标和任务。以往届学生为例,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纪律严明是学习的根本保证。在班会活动时,宣讲班风好坏对整个班集体的作用,好的班干部的作用,应该鼓励和应该反对什么,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同时,对方法不妥和没有经验的班干部,进行方法指导,让他们真正成为带头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学期一开始,就对上学期所有的班干部进行了考查,从中选出六名纪律过硬,带头作用明显的学生干部,进行轮流值日。因为他们本身的示范作用,同学们在日常规范中有了明显变化,也没有了和班干部抵触的事件发生。每周小结时,对班干部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麻烦,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帮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提高工作效率,掌握工作方法,锻炼他们的处事应变能力。同时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尽量提供学习团校,党校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真正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三)特长为主 文化为辅

艺术特长班的学生并不是都有很好的特长基本功。有很多学生是因为学习较差而对此有一点爱好,就选择了特长学习。音乐生从头开始学习钢琴,声乐等;美术生从怎样绘画开始。完全靠老师从头教起。学习的自觉性,悟性都不一样,老师教起来颇费周折;文化课上老师也感到费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行阶段化的目标实现:要求以特长为主,强化特长学习,要求高二阶段应以特长技能比高一阶段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应以考试目标为新的要求。通过期中,期末集中考试,以高考标准要求,并且请家长到校观摩。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家长充分认识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无数。在配合专业老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和文化课老师也进行了问题分析。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提出阶段学习要求,“因材施教”。

(四)抓好常规 重视个性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及措施 篇5

(2010-2015年)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加强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规范课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期间(2010-2015)课程建设作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向,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按照“点面结合、重点建设、突出精品、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将课程建设分为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三个层次,以合格课程建设为起点,优秀课程建设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

1、合格课程

开课两轮以上的课程全部完成合格评估,确保合格率超过95%。

2、优秀课程

重点建设10门基础条件较好,学生受益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每年立项建设5门左右。

3、精品课程

建设5门院级精品课程,每年立项建设4门左右。力争2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

(二)课程建设任务

1、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合理引进人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每个专业至少有2名以上教授,副高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30%,4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60%,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每门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同时,每门课程建设均要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

2、教材建设

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的新教材。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高水平优秀教材占培养计划课程的比例达50%以上。

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实际,大力支持教师编写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质量较高、特色鲜明自编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级统编教材,对于获得此类立项的教材,将给予资助。鼓励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媒体立体教材方向发展,使教材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逐步完善实验中心的建设。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通过五年的建设,实验中心要能开出本科教学要求的全部实验,并能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室要能对学生开放。在完善实验中心建设的同时,每个本科专业至少要建立2个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4、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将当今科技发展和本学科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单门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优化应服从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要有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要加强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

5、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各门课程教学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三、课程建设标准

(一)合格课程标准

1、有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

2、授课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符合岗位资格(具有教师资格证,新教师应通过岗前培训);

3、选用公开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合理;

4、实验开出率达教学大纲要求的95%以上,能够开出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

5、授课教师能严格按照学校及系内的要求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6、教学资料齐备(教学周历、学生考勤与平时作业登记册、试卷、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实验报告、特色作业);

7、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5分以上。

(二)优秀课程标准

1、课程须通过校级合格评估,且开设三年以上;

2、具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35岁以下青年教师90%具有研究生学历;

3、选用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教材、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或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

4、有校级教学成果和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

5、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课件;

6、能开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实验,且设有高质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效果好,实验室能对学生开放;

7、课程考核管理严格、规范,有高质量的试题库和合理的评分标准。院定通识课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8、教学资料保存完整、规范;

9、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0分以上。

(三)精品课程标准

1、是校级重点课程;

2、课程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主讲,并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35岁以下青年教师100%具有研究生学历;

3、注重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教学效果好;

4、在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成效显著,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有校级一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有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5、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开设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范围广、效果好;

6、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接受本科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7、教学效果优秀,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0分以上。

四、实施课程建设规划的措施

(一)必须提高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参照本规定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批准立项的课程,均要制订课程建设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制定详细的课程建设原则和评估标准,由教务处每一至二年组织开展一次课程评估。由校专家组对各申请课程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课程,由学校颁发证书,评估结果在校通报。

(三)课程达标率是参加教学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课程建设项目按照课程建设标准实行逐级申报制,课程必须通过相应等级的评估后才可申报高一级的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课程的建设期一般不超过2年。

(五)对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对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给予专项经费资助。

(六)对课程建设实行中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未能按课程建设计划实施的项目,予以通报批评,并终止项目经费的使用。

(七)每两年应组织一次自查,对上一轮评出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逐一复查评估,并按不低于20%的比例对合格课程进行抽查。抽查和复查的结果要归于课程建设档案并报教务处备案。

班风建设设计方案 篇6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班集体不是一群人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正确的共同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严密的组织,能产生巨大教育作用的教育主体。掌握好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会使班级工作获得更大的成绩,在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使教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又会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也就成为很强的教育力量。” 班级作为学生直接生活的集体,其班风如何,对教育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认为在班风建设中应主要以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班级环境卫生的建设及建立量化管理制度三方面为依托,以达到“树立好风气,培养好习惯”的班风建设。下面我就这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约束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到不能为集体争光或做了有损于集体荣誉的事是一种耻辱,而产生一种自谴自责的内疚感,从而使每个学生为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而服从集体的决定,克服自身的缺点。因此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热爱集体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就会不断进取,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主题班会的开展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它同样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本学期初,我班重点开展了以“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本次的主题班会,旨在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做事要有责任心,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学会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做事要认真,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让学生知道做事不负责任,会对他人、集体、国家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荣誉感的培养,从而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1、确立奋斗目标,树立集体荣誉

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就像站队一样。队伍不整齐,说明成员的目标不一致,倘若目标一致了,队伍自然也就统一了。在班务工作中,我首先和同学们一起制定我们班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教育目标,即指学生在德、智、体方面预期达到的目标。管理目标是指班级在纪律、规范、卫生、方面达到的标准。每种目标我们都分成远、中、近三种,分层次、分阶段的去完成,以此推进班集体的不断进步。比如学校每周的班级常规管理的评比,我就上学期我们班的综合评比结果不理想做了改进,提出分三步走:第一步,争取在一周的评比中有三项做到最好;第二步,争取能连续两周得到第一;第三步,争取在学期总评中进入年级前两名。由于这一管理目标符合学生进步的规律,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随着分目标的逐个实现,最终我们班得到了年级第一。学生集体荣誉感大增,对班级奋斗目标的认同感大为提高,每个学生都自觉地将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目标统一起来,树立了班荣我荣的风气。

2、采取激励教育,激发集体荣誉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时候,要坚持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听到赞美的语言时,往往能激发出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并自觉地把这种赞美当作一种荣誉,为了不失去乃至获得更多这样的荣誉,她会更加努力。所以著名班主任专家任小艾说:“好学生都是夸出来。”刚开始班级里集体荣誉感很强的学生可能不多,这是正常的,班主任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我班有一位女生,成绩总是最后几名,但对待班级工作很认真,也很热情,每次纯净水没了,总是主动去换,为此我在学期开始不久就推荐她做雷锋标兵,并将她的照片和优秀事迹布臵在班级墙报上。这样的激励方法在无形中就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从而以点带面的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进取心,全面提高集体意识。另外,我在激励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正迁移。比如刚才提到的同学,每次我表扬以后,我总会悄悄地对她说:“如果你在学习上也这么认真投入,那老师就更喜欢你拉。”我发现,该学生在表扬后进步很大,某些科目竟然分数翻了一倍。

3、利用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荣誉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一起度过的。所以,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如春游、文艺体育比赛、联欢会、班队活动等,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集体活动是富于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从而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引导、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以便增强其上进心和自我克制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集体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当她们尽情体验胜利的欢乐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

4、增强主人翁意识,强化集体荣誉

主人翁意识是学生自律向上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他们会对集体的事情热心参与,为集体的成绩、进步而欢欣,为集体的困难、挫折而焦虑,感觉到集体的一切与自己息息相关。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加以激发和培养,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觉得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为集体服务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采取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做法,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制度,让大家轮流管理班级的各项工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使每个人都找到评价别人,参与管理的感觉,在管理中意识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能给班级带来荣誉,自己的一点点失误也能给班级的荣誉带来损失,把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融和在一起,从而使每个人的荣誉感不断得到了强化。

二、班级环境建设

班级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摇篮,优雅的班级环境能陶冶学生情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加强班级环境建设,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是班级班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围绕环境建设,应从三方面着手。

1、加强班级人文环境的管理,建设一支强而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对学生的管理,也就是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只有狠抓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才能发挥出较好的工作效应。同时要敢于打破传统的班干部结构体制,不能单选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当干部,而要结合班级工作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广纳贤才,对有一定社交能力和工作魄力的学生,要进行观察、分析、研究,肯定其主要成绩,对成绩较差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也要把他们引导到正道上来,大胆让他们上阵当干部。这样可以让这些学生认识到,老师在信任他们,同时,也让这些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久而久之,他们自身的弱点逐渐销声匿迹了,而且又有效地促进了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渐形成民主,和谐,团结的班级氛围。

2、塑造班级舆论氛围,用舆论环境熏陶人

学生每天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班级的舆论环境对她们的影响不可忽视。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应注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舆论导向。例如,每年学生观看《感动中国》节目,《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节目,及时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周记、班会、演讲会等形式让她们充分抒发内心的美好情感,在一次次对美好事物的评述中塑造她们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3、创设优雅的班级环境,营造一种干净、整洁、美观、文明的氛围

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是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上进、守纪、尊师、团结的道理,而优雅的卫生环境同样塑造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更影响人的心理发展。在邋遢的教室里培养不出果敢、高效、充满活力的人才,只能滋生懒惰、低效、肮脏的产物,而且一旦这种坏习惯形成,极容易继续蔓延,影响着一个班级的风气。卫生环境状况既是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基础性内容。学生、教师在班上学习、工作都感到心情舒畅。

三、建立量化管理制度

为了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遵规守纪、文明向上的班集体,让班级里的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奖励先进,激励后进,我开始对学生施行学生积分制量化管理。通过量化制度的管理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正不足,建立自信,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班里的学生积分制主要分为纪律、卫生两块。纪律方面,如果学生在迟到,自修课纪律,作业完成情况,课间操等方面违反规定都会扣一分;卫生方面,如果学生值日不认真,个人保洁区不干净都要被扣一分。执行检查由当日值日班长进行,并由老师进行随机抽查,以监督值日班长。反之,只要学生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了进步,都可以向班级提出加分要求,在班会上进行举证,通过,使学生参与量化管理,学会客观评价自己与别人,在此过程中,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

艺术设计学科建设 篇7

一、要培养什么样的服装设计人才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已有9年历史, 期间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锐设计师和设计理论教师。但也出现了人才培养严重的瓶颈问题, 与社会关系问题, 与艺术关系问题, 与就业问题等。对我们的人才提出了严峻的考量, 究竟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服装设计人才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基于社会、专业的需要调整和探索我们人才培养的目的、方法, 寻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符合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已是当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最迫切问题。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特别关注当代艺术实践、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城市学院服装专业已经形成了系统、灵活、可持续的教学、发展模式。立足东莞映射珠三角, 利用广东服装大环境的优势“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及“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在课程设计上保证理论讲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服装设计理论、结构设计、工艺制作相结合的实践操作训练。与多家服装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就业率100%。

服装专业就业岗位多样化是灵活、成熟的教学模式的体现。我院实习生在公司中的岗位一改大专生以工艺制作为主的局面, 转变为设计、制板、打样、管理、生产、工艺编制、质量检测等多工种并存的现状。

二、怎样培养服装设计人才

1. 围绕着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理念问题, 要改革和探索的问题

一是改革和探索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 梳理和分析课程与人才培养关系, 以适应社会对于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向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基础研究能力、艺术修养全面复合型人才转型的需求。二是改革和探索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系统模式和方法, 探寻符合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方法, 在人才自身述求方面下功夫, 进行创新性和实践性有益探索。三是重新思考和构建服装设计学科课程设置, 完善人才培养框架课程模式。

2. 服装设计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应用设计领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我国的服装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服装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中国服装产业正跻身于世界一线行列。2014年中国服装协会调研, 我国服装生产企业超过4.5万家, 人才需求剧增。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学生, 受到服装企业的青睐。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本身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与设计师并存的“双师型”教师受到学生青睐。教师不仅要在课程上传授书本知识, 更要了解市场, 把教室变成企业的工作室。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发掘学生的个体特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服装课程设计上提出新思想。作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 我们必须创新自己的授课方式, 以配合不断发展的服装企业对用人的需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绘画基础, 但不能停留在纯艺术的角度, 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 必须培养学会运用设计的思维语言进行创作, 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三、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思考

1. 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思路的提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很少, 习惯于沉浸在自我的讲述中。在专业课程设计上缺少与学生的沟通。这就导致老师讲的自我陶醉, 而学生的收获却很少, 所以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首先要提出的是教学的互动环节, 课堂应该变成企业的工作室, 教师在讲授的同时,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生在工作室迅速记录下自己的创作过程, 不断与老师共同, 通过一次、二次、三次的设计, 不断经历否定、否定、肯定的设计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自觉性, 不断的让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同时, 分享自我创作的体会, 并陈述作品要表达的含义。老师则要记录每个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 不断给予修改意见。直到学生完成自己满意的作品。经历这样的过程后, 学生不但可以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而且在不断的提问回答过程中, 增加的自己与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老师忙于迅速讲授课本上的内容, 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感受。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丧失, 而老师课后又要修改大量的不成功作品, 耗时费力。提升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势在必行。

2. 新形势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我国服装设计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以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美学、服装史论、结构工艺、面料、营销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另外, 还有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作为辅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服装市场的不断发展, 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对社会时事与服装设计、市场环境等关系进行分析。设计出一些如“首饰设计”“陈列设计”“时尚埋首”“奢侈品管理”等新型课程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重视交叉学科, 在人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增加艺术与技术学科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重视艺术理论教育的传授, 同时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重视实践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老师重视实践课程授课方式、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想法与作品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究其原因, 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太弱, 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能形成作品, 一切都室空谈。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加大实践学分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专业课程的考核以理论考试和作品创作结合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理论与实践, 设计构思与款式结构、材料工艺相结合。重视隐形型课程, 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大赛。多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实践。

3. 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

服装设计专业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艺术、工科、理科、文科、人体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相交融的一门学科。服装设计专业对教学设施的要求非常严谨, 学生的工作室既是学生的实验室, 学生在工作室通过设计灵感的来源完成设计思路的表达, 无论是面料的二次再造, 传统工艺的印染:“扎染、蜡染”学生不断尝试从各种植物中提炼色彩并体验植物内在蕴藏的颜色。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完成服装艺术的造型、材质、技艺的多元呈现, 这一切都是在工作室中完成。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 工作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核心、心脏”的作用。很多国内外知名大学都把服装设计工作室与企业结合, 学生参与服装企业产品研发视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四、结语

为更好的适应时代步伐, 紧跟时代新形式,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时代变迁, 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势必会被时代淘汰。作为教育这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模式, 作为学生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 尤其是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 设计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设计师如果不关注社会时事变化, 又将如何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产品呢?其实, 每个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更多关注时事动态, 了解社会需求, 关注科技的发展, 更好地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真实需求去设计作品。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也是为服装设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时代对高等服装教育提出的要求, 是对我国传统服装教育体制的改革, 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进而对服装教育的方式进行改革, 更好地构建服装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 为我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服装方向创新型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应用设计领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服装产业全球化的趋势, 对高校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教学模式陈旧,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与市场之间的密切关联性, 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服装企业用人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模式,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勇, 陈建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 (9) .

[2]靳长缨, 车卫东, 倪印疆.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装饰.2009 (6) .

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艺术设计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基地,是学生提高自身艺术设计水平、拓宽知识、增强素质、不断磨砺自己的平台。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新奇的设计想象、构思成为现实,使艺术设计基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自己的设计作品有感而发、有规可循。因此艺术设计实验室具有培养学生设计和创作能力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投入不足、设备配置不合理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艺术设计类专业不断发展,原有实验室数量、规模、设备配置等方面适应不了教学需求。实验设备的总投入不足,与其它的实验室相比,艺术设计实验设备的投入相对较高,因此没有足够的经费,实验室的建设根本无从谈起。例如,学校青瓷设计与制作这门专业课程,由于实践场所投入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设计和动脑构思的安排欠少,教学过程中较少针对设计、制作与成型的实践训练,缺乏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并举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因为“空间”的缺乏,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自主设计、研究等提升能力普遍低的问题。另外,设备配置不合理,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前詹性,建设经费使用不当,实验室之间缺少共享,设备重复购置,设备的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

(二)实验室开放不足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及课后练习基本上都是实践训练,且实践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又长,经常会出现实验室不够用的现象。实验室的开放是解决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由于实验室的配备不足,实验室管理人员欠缺,管理制度不建全,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实验室开放不足。平时或课余时间学生想进实验室学习进不了,特别是毕业班学生要常时间在实验室做毕业设计,实验室的使用率很高。由于开放不足,导致不能满足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不受重视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与学生比例不均衡,缺乏专职实验教师,理论课教师兼职实验课,多数高校一直普遍存在着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地位和待遇上不受重视。对于专职实验员的培养和引入方面同样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验管理人员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受到冷落。留不住具有高学历和精技术的管理人才,这样必然制约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发展。

(四)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般地,搞艺术的人都有很强的随意性,个性较自由,在管理方面的严谨性则相对欠缺,在实验资源方面,往往只重视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在科学规范管理方面则存在一定的不足。“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设备管理不当,账目不健全,对价格昂贵的设备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随地乱放,造成设备以及工具丢失、损坏和材料浪费,物品随意到处扔, 造成实验室的效益低下”。[1]

二、对策

(一)科学配置实验室资源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不适应教学要求的实验室设备,要进一步整合设备资源,调整一些陈旧实验室,提升实验室规模,提高实验室层次,同时又要避免片面追求设备配置“高、精、尖”贪大求洋的现象,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杜绝实验资金的浪费。配置的实验设备不能作为摆设,购而不用、购非所用,要尽量提高其利用率,使实验室成为开展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创意设计条件较为先进的复合型共享实验教学平台。

(二)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将封闭型实验室转为开放型,坚持面向学生开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利用率的关键,对培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室合理安排规划, 根据教学需求,实验室开放可以实行定时和预约相结合的开放管理制度,除定时开放时间,学生可以进实验室做实验,同时还可以通过提前预约,经实验教师安排,进入相关的实验室。“实验室开放可以实行在实验员监督下的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使得整个实验室的使用学生人流量大,开放时间长,周末不间断开放以满足各类教学活动的使用。” [2]形成“全天候”开放,既上午、下午和晚上,人停机不停,充分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艺术设计实验室开放不仅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放,还应该对全校学生实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成为艺术设计爱好学生的教学训练场所,例如,提供摄影、陶艺、美术等实验室作为学生进行创作和艺术社团的活动基地,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素质。

(三)重视艺术专业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实验室的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对提高艺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重视艺术专业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应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做出相应要求,建设一支多层次、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技术业务素质,有计划做好实验人员的进修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方式,多与外校的交流,学习他们管理经验。鼓励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在完成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另外,采取“引进来”方法,引进具有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样是奋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属于教辅人员,但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任,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要受到重视,在执行政策上要和教师一样对待、尊重、肯定他们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做好一切教学辅助工作, 确保实验教学工作有序开展。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室人员考评制度和工作量制度,把实验室工作分为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管理工作,并制定一定的标准来计算各部分的工作量,尽可能使实验室工作规范化和数量化。

(四)完善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严格遵循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人员,由于随意性强,不够严谨,不太注重科学规范管理的独特特点,要求艺术设计实验室与理工类实验室一样,建立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制定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有据可依,按规章办事,实行岗位职任制,明确规定职责范围。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制定实验设备日常管理制度,认真在仪器设备登记本上做好使用记录。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对于贵重仪器设备要采取专人负责管理。对于艺术设计实验室使用量较多的耗材,要有相应的使用管理制度;要制定艺术学生实验室使用守则,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制度,爱护仪器设备,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有了管理规章制度就应严格执行,同时要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从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三、结语

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没有像工科类实验室那种模式可参照,需要我们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究和改革,找到适合艺术设计自身特点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艺术设计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确保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规范、高效运行,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实验设计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斌.浅谈高校艺术类实验室的管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62-64.

上一篇:2024云南农村信用社考试综合知识考题下一篇:人事管理个人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