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考申论真题解析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国考申论真题解析(通用4篇)

2024国考申论真题解析 篇1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2”,阐述(简述或概述)城市水系所具有的功能。(15分)要求:(1)准确、精练,条理清晰;(2)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1.城市水系起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等功能。2.繁荣和发展城市,承载城市的历史。城市之间的天然隔离带,具有生态和文化功能。3.是廉价有效的净化城市污水的天然场所4.能培养乡土感情,是判断城市生态良好的标准之一。5.是城市最美好的公共空间,具有多种美学功能。6.保护城市安全,生活用水的备用系统、防灾系统。

二、依据“给定资料2”,阐述划线句子“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的意思。(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城市水系对于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性。城市水系有多种美学功能:动态美、人文美、和谐美,如果将美学功能凝聚在城市的治理上,成就城市的美丽。比如丽江古城三条弯曲流动的溪水。这就要求城市管理的决策者要提高美学修养和情操,在城市里造就人工环境和保护自然景观结,打造最美的公共空间。

三、假如你是某报社记者,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为题,写一篇报道。(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全面;(2)语言流畅,有逻辑性;(3)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B县积极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之城”

水是万物之本,利用水资源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题。B县积极朔造县城的水系空间,打造多样的公共空间,实现“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的美好愿景。为此,B县县委书记W提出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之城”。

第一要保证水清。水清的核心就是治理好穿城而过的南河。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中水回用、生态修复”的模式,强化治污方略,将取缔多家污染企业,加大对水系的保护力度,巩固治理成果。

第二要让水活。即让城内有活水。通过三河治理工程畅通水流渠道;建设和完善各级水库保证活水有源头;建设水网达到水城水网密度标准。

第三要水美。通过水与文化融合作为精神寄托。增色添彩让城市有宁静与自然。通过水美发展旅游等相关第三产业,增加百姓经济收入。

B县的水清、水活、水美的是依次递进,目的就是让B县这座城市充满活力!B县的发展正是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写照!

四、假如你是L市水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就L市构建城市

生态水系的规划特点及其可行性,写一份材料,供领导参阅。(15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层次分明,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L市构建生态水系的调研报告 一 L市构建生态水系的规划特点:

突出山水城市的主题。与黄河治理和保护相结合;挖掘文化历史内涵,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级积极平台和黄河两地的优势。定位好,起点高,突出黄河文化特色和路网水系并重理念。政府重视,强调决策科学性。尊重民意,强调民众参与。

二 L市构建生态水系具备的可行性:

1.山水格局丰富,基础良好。水资源量巨大,东西落差大,流域面积广,河道宽;南北山河相对高差大,局部形成崖、坪、滩、沟等地貌。

2.黄河流域的治理与保护提供大量湿地与绿地。促进地下水良性循环,减少从黄河提水的扬程。

3.能够通过国家级平台承接东中部的产业转移,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

4.搭建建设城市生态水系的机制,政府重视,保障措施得力。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团队。邀请专家顾问组。

5.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使社会各界认识到L市河湖水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5”结尾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审题立意】

句子理解写作文,核心是要确定本文的写作主题与论点。所以,首先应该明确这句话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句子简化一下:我们要向水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

回到上下文,发现这句话只是尾句的后半句:

水有这么多的美德值得我们人类虚心地去学习和感悟,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所以,补充完整:

我们要向水学习它的美德,来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审题到这里,大致的论点就已经出来。为什么是大致的论点呢?因为这句话中还有几个要素要明确。

首先,必须明白 水的美德 到底是什么,这是本文写作的起点。要谈水的美德,就必须认识水的特性,或者对水的认知要有一个辩证又深刻的认识。其实材料五也告诉我们:

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在伟大的思想家眼中水还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哲学的本喻,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

至少材料告诉我们 水是真善美、是道德载体、是智慧展现。

其次,向水学习。正是有了对水的美德的理解,才可能去谈向水学习。在这一步的时候,水已经成为一种意向,架构在我与学习之间。比如:《爱莲说》中谈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已经不是莲花,莲花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一样。

前面两点紧密相连,构成因果,也是理解题意的基础。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回答学习水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水是要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的。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是干什么的呢?这儿的我们既可以理解成独立的个人,当然也应该是当前的政府。提高我们个人的智慧和情操,无非就是做一个高尚的、遵守社会公德的公民;提高政府的智慧和情操,无非就是提高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或者叫社会治理的能力。

既然向水学习是要提高智慧和情操,那么作为考生,必然要思考当下中国,还有那些事情是需要政府提高智慧去解决的,还有那些领域是当前政府治理的不够理想的。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难题的出现,才让我们拜师学艺,向水学习!

【参考文章】

治国理政需要学习水的智慧

金标尺教育独家解析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一动一静,水常常表现出来的两面,引发我们对水无尽的思考。一滴水的力量是很小的,但水滴可以石穿;水是至柔的,但是洪水比猛兽可怕;水是那么的平常,但水又是生命之源。水以哲理形式的存在蕴涵做人做事、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值得学习!

水往往透露的智慧昭示做人的道理。庄子作《秋水》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学河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的自以为是。老子的《道德经》则是让我们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水所蕴含的智慧依然是当代青年严于修身的内容。学习水柔的一面,便少了现实中冷漠;学习水的包容,便少网络上的互喷;学习水的处下,便少了交往的傲气。总之,为人处世要学习水的智慧。

水有时候爆发出可怕的破坏力,对水的治理往往含着更深的哲理。大禹面对滔滔洪水,改变以往“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终将洪水制服。李冰父子修建著名的都江堰,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面对洪水,充分的利用水流的规律,因势利导将水转化为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利国利民!这样的智慧历久弥新,对当前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把握规律,因势利导既是先辈治理水的经验更是智慧的结晶。全面深化改革三年,许多两难问题亟待破解:我们还来不及回味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喜悦,就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调结构要大刀阔斧地去产能、去杠杆,可保民生又要守底线,稳就业;去除行政审批体制的痼疾需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可转变政府职能还得讲究程序正义、于法有据„„矛盾重重,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时候,政府的治理往往会陷入焦头烂额的迷茫,越是迷茫,越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系统治理、法治治理,避免出现一刀切、拍脑袋的胡乱决策。

古语讲:江河不折细流方能成其大。从一滴水到汪洋大海,这中间是融合的结果。小溪汇入小河,小河汇入大河,大河汇入海洋,浩浩汤汤,滔滔不绝。唯有这融合成就了海洋的大。融合是水教给我们的又一个智慧。融合意味开放,改革开放我们与世界融合,乘上发展的快车。融合就意味着更多的包容,更需要一种共识。互联网的世界,融合是一种必然,但是贴吧、论坛上的唇枪舌战常常变了味道。政府治理必须认清融合是大趋势,积极面对融合,划好线上线下的同心圆。

2024国考申论真题解析 篇2

地市级以下(含地市级)行政执法类

一、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

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

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

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2.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

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天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3.近年来,在发展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过程中,地处西南边境的L县坚持“调整一些不合理校点布局,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的工作思路,特别是结合国家在L县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对本县的学校布局进行调整。通过该工程的实施,L县各乡镇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L县在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的同时,注意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

撤并教学点,意味着自己的子女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来回 的交通又不方便,难免会让家乡心存疑虑。L县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创建”专栏,还利用挂横额、张贴标语、出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创建工作。县教育局、乡镇政府干部牵头,带领教师和村干部分头走访学生家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做好摸底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L县把创建寄宿制学校作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重点工作来抓,有效利用各方面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积极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充分利用“义教工程”、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设施。几年来,共投入资金4379万元,建设了教学用房56幢,学生宿舍楼89幢,学生食堂79幢,学生厕所73间。二是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针对农村校点多、规模小、难以实现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的情况,L县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按照人口自然分布、统筹规划学校布点的原则,把办学的规模效益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目标。

L县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逐步实施、规模办学,提高了效益,盘活了教育资源。在着力于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教学点工作进程中,根据当前政府财

力和群众承受能力,重点建设一些试点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其一,联村办寄宿制学校。随着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学校生源减少,村村办学校的现象将成为历史,联村办学势在必行。如响水镇棉江、四清、高峰、红阳等村由于靠近设施完善、教学质量好的鸣凤中心小学,L县便利用“义教工程”43万元资金,在鸣凤中心小学建起了学生宿舍楼、教学综合楼和学生饭堂,扩大学校规模,将其建成寄宿制学校。其二,创办民族寄宿制学校。L县武德、金龙、水口等3个乡镇同属边境乡镇,部分村屯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许多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读书。为了解决他们的入学难问题,L县在武德乡中心小学创建了寄宿制学校,招收武德、金龙、水口等3个乡镇部分村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学生统一到校寄宿就读,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该校有在校生752人,寄宿生532人,近十年来共培养了1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三,创建边境形象学校。L县抓住边境大会战教育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的机会,积极筹措经费,重点建设一批国门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现在水口镇罗回中心小学、彬桥中心小学在校生均在500人以上,寄宿生达150多人;水口中学、彬桥中学的寄宿生均超过400人。

4.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出现

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社会学家计算过,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不用说西部贫困地区,连基本脱贫的东部地区的农民孩子的“大学梦也越来越远了”。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当大,也就是说,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贫困农民家庭所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G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用一著名作家的话来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

些无奈。而且也还有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说,这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如果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应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5.柳延希望小学是李某当村主任的时候筹资修建的,可惜只用了七八年就撤了,留下了空荡荡的校园。上世纪90年代,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李某所在的枣园镇延店则村,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校潮。然而时隔几年,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状态。这其中,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柳延希望小学的几间教室已被村委会用做办公室。当年的筹建者、已不再担任村干部的李某,如今也搬到学校住。他的任务是看守校产,清除杂草。

如今,村里还有50多个孩子在邻村的裴庄希望小学上学。由于路有点远,又不能住校,大人们只好每天骑车接送孩子。“现在除了房子,什么都没了。”在校门外的一堆砖头瓦砾里,李某找到了唯一能见证这所学校历史的一块石碑,那上面盖满了泥土,看不清碑文。他让孙子端一盆水过来浇在石碑上,然后用手慢慢地抹去碑身上的泥土,这才露出了清晰的字样:延店则村希

望小学占地1260平方米,共建教室10间„„

和李某不同,同样是校园看护人的向老师不甘心学校就这么闲着,他在已经撤掉的学校里办起了幼儿园。撤校前,向老师是校长。学校原来只有12口窑洞。2004年3月,经联系,香港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先生捐赠2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然而,当教学楼建好投入使用时,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却并到了乡中心小学。学生一下子少了一大半。“这一并,低年级家长的心就动摇了,学生哪里多就往哪里送。”向老师说,“2007年后半年,就没有学生了,学校也就撤了。”于是,几个村民又找到向老师,鼓动他在学校里办一所幼儿园。他雇了一名老师,一名司机,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接送孩子,办起了幼儿园。可一年多后,向老师又开始发愁了,“娃娃少,成本太高了。”原来,每个孩子一学期1000元,每天上下学接送不说,中午还管一顿午饭。每个月还要给请来的教师、司机开工资,不赚钱不说,还赔钱了。幼儿园再往下办,也很难了。

6.200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希望工程共募集资金56.7亿元,资助346万名家庭困难青少年继续学业,资助建设15940所希望小学,为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促进青少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经过调查论证后,开始实行希望工程战略重点转移:由过去对贫困失学儿童的普遍救助,转到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而希望小学也由起初的硬

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为主。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9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人。伴之而来的是乡村小学数量的锐减,20余年间,中国的乡村小学从1985年的83万所,至2007年已撤并至34万所。这其中包括部分早期建设的希望小学。

据2010年10月25日报载:截止2008年12月,G省长阳县76所希望小学有53所被废弃。这样的情况随着“撤点并校”的政策大规模推广,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很多希望小学被撤销,要求与镇小学或中心小学合并,因个别条件无法合并的,直接被闲置。部分校舍被当地村委会再利用,作为临时教学点等,服务于周边村民。但更多是被困置下来,甚至直接被用作仓库,有的操扬被翻垦成了田地,准备种上苞谷,有的学校甚至养起了猪和鸡。

来自Y市共青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4月25日,Y市某区运行的希望小学有119所,撤并38所,其中最早兴建的京温希望小学,已经变成了红枣产品加工厂。这里原来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可如今只剩下3所了。教办主任张某介绍:本世纪初,生源开始锐减,2001年,有一个镇在校学生2400多,可现在不到1100人,这个镇流动人口占到一半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部分学龄儿童只好随家长走,异地就读。记者采访过程中见到了不少“空巢村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引发了农村学校经费的紧张。2001年,我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原来的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学校的经费由财政支持。而学校过多让有限的经费投入像撒胡椒面一样,有效投入降低,于是进行大撤并。撤并之后,留下了大量校舍,在有些村子,学校校舍依然是最漂亮的建筑。可这些校舍有的被用做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或者群众活动室,有的被村集体租赁出去成为厂房或仓库,还有一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

7.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这些学者有不少出身于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乡村记忆,和对现实乡村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因此,他们的忧虑就特别值得注意。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识字班、电影放映队、青年演出队)的消逝,更有在纯净的大自然中劳作和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为特点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解体的征兆和趋向。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于是,有研究者产生了更深

层面的焦虑:“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的。于是就有了“作为文化——生命内涵的乡村已经终结”的这一根本性的忧虑。而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如今的乡村少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合力、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样遥远,这样,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就极易发生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就是这样相互纠结着。

这一切,对那些曾经感悟,至今仍依恋乡村文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应当思考和追问的。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解析及参考答案

(B卷)

地市级以下(含地市级)行政执法类

一、1、解读:

这道题无非是一个传统的概括题,主要是针对两类学校,一是公立学校,二是农民工子弟学校,按照逻辑把问题讲清楚即可

【参考答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受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有:一,城市中各类中小学收费较高,特别是公立学校要收取昂贵的借读费、赞助费,父母难以负担;二,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总量仍然不足,且办学较难,往往因为没有房屋产权而被停办;三,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学生流动较快,教材往往不是国家通用教材,导致学校招生、经营困难;四,少数在公立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很容易出现心理边缘化、自卑的倾向。(183字)

2、解读:

困境中不绝的希望,整句话是两个关键词(短语)。一是困境,二是不绝的希望。合起来解释、分开解释都可以,但要抓住问题的事实指涉。所谓困境,就是通过上学来改变家庭命运越来越难了。所谓不绝的希望,就是对上学能改变命运还是抱着一线希望。

【参考答案】:

困境是指过去村里的孩子依靠教育能够获得好的工作,而现在由于城市里就业越来越困难,农民子弟即使大学毕业也很难改善家庭生活,导致家庭因教致贫、因教返贫情况严重。而不绝的希望,是指尽管就业日益紧张,一些农村家长还是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还是把钱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希望孩子能够改变家庭的未来。(142字)

二、解读:

格式必须符合公开信的格式要求,包括标题、称谓、问候(在此可省略)、落款、日期。不写日期严格来说是要扣分的,此处提供的日期就是当年国考的时间。所谓公开信,带有呼吁性质,实质内容无非是告诉家长们寄宿制学校有什么好处,希望大家把孩子送来上学。题干特别要求用词要得体、通俗易懂,一定要符合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不可使用过多的书面语。由于要照顾格式要求,必然出现很多空格、换行,而考场上给考生的格子只有400格,所以实际写出的字数不可能贴近400字。凡是答案靠近400字的解析,都属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发挥想象。

【参考答案】:

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父老乡亲们:

最近咱们县要在孩子上学的问题上做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推行寄宿制学校,把各个村的学校适当合并起来,搞几个规模大、质量高的中小学,让家离得远的孩子在学校一边住一边上学,提高咱们县的教育质量,请大家积极配合。过去,咱们的中小学比较多、比较散,一个学校师生才几十人,校舍破旧,好老师不愿意去。有的家里孩子离学校远,每天上学放学赶远路很不安全。现在搞寄宿制学校,学校大了,设施、老师都好多了。孩子平时住一起,老师统一管,不会出安全问题。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办法。希望乡亲们能了解寄宿制学校的好处,主动送孩子到寄宿制学校上学,让咱们县的教育变好,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出路。谢谢大家!

L县教育局

2010年12月5日(314字)

三、解读:

题目任务分为两大块:原因和对策。字数比1:3,覆盖的材料是5和6。从解题思路而言并不复杂,关键是整合材料信息要得当。参考答案:

希望小学大量废弃的原因有:一,农村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各村希望小学招生困难。二,大量学龄儿童随父母进城,减少了生源。三,农村税费改革导致教育经费紧张,希望小学难以维持。(88字)

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对于能够服务偏远地区、发挥现实教育作用的希望小学,应该遵循科学布局、合理利用的原则,想方设法加大财政投入、征集社会资金,吸引师资和生源,使其继续发挥教学职能。

二,对于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后无需继续办学的希望小学,应该因地制宜、合理改造,将其建设为幼儿园、培训站、图书馆或文化活动站,也可以利用校舍作为厂房、仓库,依托其硬件资源继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对于校舍确实无法利用的希望小学,应予以拆除,建材、器材可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场馆建设,土地可供复垦。

(252字)

四、解读:

一些同学认为这份材料讲的是“农村教育文化”,这是一种误读。材料前面数则并不局限于农村,而是显著关注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的遭遇,可见在地域上其外延是“城市和农村”。从大题题干来看,理解题干的关键就在于“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是异客”。这句话的关键词也是城和乡,而不只是乡村。所以写这篇文章如果单单去写农村教育文化,等于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实上材料的主题可以拔高到“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上去,关注的不是农村这个地区,而是受到城镇化冲击的流动人口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得不到城市的真诚接纳,又在农村社会文化的变迁中产生了疏离感。所以写文章既要表现出对这个人群的关注、对时代背景的透视,更要有城市、农村两方面的对策。

【参考范文】:

“寻根”——一种文化家园的重建

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我国农村传统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逐渐消解,朴实无华的农村文化日趋衰落,使农村居民难以从乡村中找到文化的归宿。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面临着各种新的困难与疑惑,也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面对时代变革下已经失去往日淳朴民风的乡村,他们的精神希冀归依就无所归依,成了精神上“失根”的“边缘人”,郁结于迷茫之中。

“边缘人”的精神困境,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写照。在城乡二元社会向城乡统筹发展迈进的过程中,各种人群、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相互激荡,必然打破原有的社会格局和意识。其中最根本的危机在于乡村文化与教育的失落。“边缘人”生长于农村,怀着对农村的记忆,把农村作为精神的根基。这种根基的失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缺失。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观照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感受,为他们重建失落的精神家园。要复苏传统乡村文化,打开城市文化的大门,让“边缘人”的“根”更加稳固。

首先,要推动农村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复兴。一是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投入更多资源,使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为道德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维护乡村传统生活观念,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倡导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文明朴实的乡风,宣扬家庭友爱、族群团结、邻里友善的价值观念,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三要振兴农村传统文化,由基层组织带头,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歌舞活动,借助传统节日,组织大规模的集会、庆典,唤醒乡村传统风俗和记忆。四要丰富乡村文化娱乐生活,动员更多的文化服务团队和工作者进入乡村,通过电影播放、歌舞表演等形式,丰富乡村居民的业余生活。

其次,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加大国家资金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二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教育改革,调整教育服务结构,扩大教育普及力度,使更多的农村居民接受现代化教育。三要充实教育内容,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文化教育、观念培养,把传统乡村的社会方式和价值观念渗透在课堂学习中,使乡村居民从小培养起淳朴的乡村文化思想。

最后,城市也要对流动人群敞开怀抱、真诚接纳。除了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中平等对待流动人群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宣传,更正城镇居民的意识,引导大众平等看待、切实尊重流动人群,让流动人群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欢迎与温暖,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精神寄托。

2024国考申论真题解析 篇3

给定资料:正灵樊政名师团队提供 1、27岁的小邹认真的考虑了几次之后,还是决定不去参加周日约定好的教友福音会,他确实需要倾诉,但肯定不是向神父。到目前为止,至少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需要求助于某种宗教的地步。

身高1.74米,体重150斤,在北方城市的机关大院内,这几乎是一个标准身材。当小邹回顾自己进入“体制”的四年,注视着自己不论从体型还是心理,都逐渐被“体制”化,甚至连血压、血脂也与周围的同事趋同时,面对着在外人看来“很顺”的处境,他有了一种莫名的骚动。

对于这份职业,小邹的理解来自于四年间循环往复的工作节奏,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他只不过是需要在每个时间段内完成“规定动作”,虽不能消极怠工,但也不需要超额完成任务,四年来的工作天天如是,没有什么波澜。

最近一段话时间,感觉有些困惑的小邹,周末经常到一家心理诊所,就青年社会心理问题进行咨询。

事实上,小邹并不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他只是想印证一下自己的某些想法是否合乎常理。结果很意外,当需要向心理医生介绍自己的情况时,小邹这位当年大学校园里的校报写手竟然发现自己无从谈起,他心想“或许是事情太多,没办法很完整的表述清楚”。

“说真的,目前这个工作节奏是五十岁以上人的节奏,对我来说这个节奏感觉上有点压抑。”小邹思考着,一字一顿的说,“有时我在想,我会不会真的习惯这种节奏,换句话说,是不是已经被这种节奏所禁锢,永远失去某些竞争力了呢!”

有一段时间,小邹曾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节奏,对于自己分内应为的工作一丝不苟,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非分内的工作,熟悉业务流程的他也尽量帮着跑,他希望这样能够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中,“不会有被社会主流抛弃的感觉”。

然而,小邹很快放弃了这种做法。因为他这样的工作态度,让周围的同事极不适应,经常有人认为他是多管闲事;领导也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稳重一些”。到了发薪日,小邹的薪水也仍然是那个很少变化的数字。

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小邹把自己这种情况总结为和体制节奏有些不搭调,他梦想能有所改变。

小邹对于自己的收入也是不满的。以小邹的收入,如果仅仅是正常生活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不买房的情况下。

但,小邹必须买房,而且已经买了房。他说:“这既是对女友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一个标尺。”

购买了期房的小邹到今年年底就能拿到自己那个两居室的钥匙了,和大多数同事一样,小邹也把房子买在了房价较低的郊区,而这意味着小邹不但要考虑买一辆汽车代步,还要考虑如何忍受上下班时段恼人的交通和攀升的油价。

小邹对于买车抱持着一种幻想,但他心里非常清楚,以他目前的收入和储蓄,能偿还每个月1800的购房贷款已经很不容易,买车基本上是一个短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已经还了两年贷款的小邹随口就能够报出自己资金的大致去向:2800多元的月收入再还完1800多元的贷款之后,1000元的生活费用几乎让他每月都捉襟见肘。“如果赶上亲戚朋友结婚,生小孩需要随礼,我可能还要向父母借钱。”

其实,对于现实不安且不满的小邹并不是没有想过跳槽,然而,他的顾虑几乎同他的渴望一样多。

非常稳定的“吃皇粮”生活对于小邹的诱惑仍然非常大,至少能够还贷款,至少可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一旦投身于滚滚洪流的社会,这一切都可能不复拥有。这几乎是小邹不能够承受的。“我不能拿自己和女朋友的将来当儿戏,我需要稳定。”

然而,小邹的女朋友却并不这样看,她经常问小邹,每月就这点死工资,自己觉得值吗?这时的小邹经常是撇撇嘴,不再言语。

其实,看着自己女友研究生毕业后七八千元的月收入,小邹感到欣慰的同时,也面临极大压力,“那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候却实心里很别扭”。

小邹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他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在没有特殊机遇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在35岁之前就获得职务晋升,如果达不到,今后就不太可能再进一步,但总的来说,工资也在涨,只要不犯错误,至少是安全的。

是否应该用永久的安全换取仅仅是可能的发展机会?这是小邹头痛的一件事,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于接近而立之年的小邹来说,马上就要面临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而一旦跳槽,这一切肯定要推迟,这是他并不愿意看到的。

跳不跳槽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小邹一年多,时至今日,他仍然没有下定决心。“向我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既然大多数都选择了继续,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我的心在躁动,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2.近年来频发的地震不仅使震区经济发展受挫,人民生命财产受损,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灾区民众的精神健康。相关调查发现,灾区许多人有与焦虑有关的不良情绪和身体、行为反应。在被调查者中,有恐惧感者接近总数的60%,有分离焦虑感者接近65%,超过60%的人为自己及家人的未来担忧。不仅如此,大约25%的被调查者还感到无法面对未来,近70%的人希望获得社会各界的心理援助。

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人民从巨大的内心伤痛中走出来,以积极良好而坚强的心态面对灾后的生活,需要行之有效的心理援助。但是心理专家数量是有限的,如何以有限的心理专家力量帮助更多的人迅速调整心态呢?

由一个健康公益网络组织的心理援助专家团,结合心理救援的实际经验,提议开展一项温馨的灾区心理安抚活动,即通过代表“心理救援在进行”含义的火红绸带在灾区广泛传播,将心理关怀迅速传播到灾区的每一个角落。专家团把这一活动命名为“火红绸带心理救援行动”。

飞扬的火红绸带,能带给人以温暖、安全、激情、希望的感受。心理学家经常以火红色对经受灾难重创需要安抚的对象进行心理激励暗示。

当人们回到废墟看望自己坍塌的家园时,一条废墟上飘扬的火红绸带能给他们悲伤的心灵带来充满希望的激情;当人们在各大医院公告栏前寻找自己失散或失踪的亲人时,公告栏上飞扬的火红绸带能给焦急的人们带来温馨的慰藉和安抚;当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抬出生还者时,为其系上一条火红的绸带,能从心理意义上给他们一份坚定而积极的暗示;从事心理援助的专家和志愿者手臂上轻系的火红绸带,能够给每一位接受心理安抚的百姓安全和乐观的喻示;幸免受创的人们主动系上意味着心理援助的火红绸带,能够向不幸的同胞传达自己衷心的祝福。

火红的“心理援助”绸带飘扬在坍塌的废墟上,轻系在实施心理救援的专家手臂上和受灾地区老百姓的手腕上,悬挂在每一辆过往车辆的车镜上,可以向整个灾区的人民传递爱的温暖。心理援助到哪里,代表“心理援助在进行”的火红绸带就系到哪里,可以让灾区人民在跳动的国旗红中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关怀无处不在,从火红的绸带上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召唤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当火红的绸带遍布灾区,成为心理援助的某种象征符号时,心理援助会达到更好的效果。美好的心理安抚无处不在,人们的恐惧和焦虑就会渐渐衰减。

3.F市自2012年2月份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以来,着力构建相关机制,努力创新模式,持续推进健康心理工作。以下是F市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大事记。

2月20日,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联络员,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2-3月,项目领导小组确立相关会议机制,及时策划,部署各项心理健康干预活动,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启动项目以来,共部署了3次大型会议的筹备工作。

5月初召开试点工作协调、启动会议。会议通过了项目实施草案,布置了工作进度的三个阶段,强化配合与落实。

5月底召开了项目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部署了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启动了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的筹备工作,提出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年培养计划。同时建立了项目工作紧张情况每月一报制。

7月,组成建立心理卫生协会,有团体会员39家。市卫生局投入20万元建立了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全市初高中均成立了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室,四所高中配备了8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投入40万元改建了F中学的心理咨询中心,中心面积均为280平米,内设接待室、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沙龙室、心理沙盘室。

8月,在某服饰有限公司以现场会的形式,组织几个社区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部署了社区心理咨询站点建设工作的进度安排和心理干预服务模式,全市建立市心理卫生协会一部门一社区的三级网络系统,保证心理干预网络全覆盖,各级网络间相互协作,资源整合,紧密配合。

9月,市总工会的职工心理咨询室、妇联的女性职工心情舒缓中心和残联的心理咨询所,开始为企业职工、广大妇女和残疾人服务。该是12个文明社区都成立了心理咨询室,11个社区完成了心理干预室的筹建工作。

10月,市妇联开通了首条“女性心情舒缓热线”。市残联开设心理疏导室,专职开展残疾人及其家属心理健康服务。全市初高中初设立个体心理辅导室外,还加强了学生心理课程建设,初中二年级每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高中一年级每班每月至少开设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

9月,市总工会的职工心理咨询室、妇联的女性职工心情舒缓中心和残联的心理咨询所,开始为企业职工、广大妇女和残疾人服务。该市12个文明社区都成立了心理咨询室,11个社区完成了心理干预室的筹建工作。

10月,市妇联开通了首条“女性心情舒缓热线”。市残联开设心理疏导室,专职开展残疾人及其家属心理健康服务。全市初高中除设立个体心理辅导室外,还加强了学生心理课程建设,初中二年级每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高中一年级每班每月至少开设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

10月10日为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市心理卫生协会在X社区开展市抑郁症筛查日大型活动,活动以“艺术•心灵•生活”为主题,宣传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参与性高的特点,进一步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和知识普及面。

10月中旬,聘请7位精神科专家,为全市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到F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坐诊和开展教学、学术活动。

10月下旬,卫生局招聘了1名医学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充实市卫生系统医学心理专业人才队伍,制定并实施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年培训发展计划,争取到2014年,培养200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

12月,开展心理社团、心理活动周、校园心理剧汇演等一系列创新性活动。Y社区组织了22名“知心姐姐”,和社区干部一道接受了心理健康知识系列培训。

12月21日,F市日报推出了“F市先行试水社会心理健康促进机制建设”的卫生专版,刊登了市心理咨询师培训及市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等信息,公布了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咨询时间和热线咨询电话。

2013年1月,市心理卫生协会结合健康生活方式日大型广场活动,共展出宣传版面28块,发放宣传资料3种10000份。

4.某网站发表了题为《谈谈转型期青年社会心理问题》的署名文章: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经济收入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青年阶段则迎来生命周期中,“需要与拥有之间得倒错规律”,即在有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人生发展的过程中,在最急需各种资源的青年阶段,个人能拥有的东西还非常有限;而到了对各种资源需求较少的“成功阶段”,个人则又拥有了很多东西。因此,青年阶段正处在一个百需待补的特殊时期,金钱“焦虑”成为一种很现实的心态。

在传媒发达、信息爆炸今天,青年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都超了中老年人,但是,这种“现在感”的过于强大,则造成了青年对于国家历史、甚至是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和任务的知识量很少;在我们当今的各类教育中,缺少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传播方法,则是导致青年难以形成相关历史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地加强和丰富具有历史感的各种教育,以及进一步创新爱国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近年来,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讨的热点,青年中的“失信”现象也时有“曝光”,如个人贷款中的违约现象等,尽管我们逐渐增加了更多的法律法规来调整社会行为,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有效交往最重要的心理机制,诚信仍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较高的诚信度,不仅是人们减少交往代价、提高活动效率的基础,而且也成为更高级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社会成员造成了各种压力,从而较易引发心理问题。当今青年由于出生和成长在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当中,所以,心理承受力便显得相对较弱,而这一点又会成为导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的心里障碍者占21%——32%;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16%——25%,而且还呈现上升趋势,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人格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出现。因此,增强青年的心理承受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无疑成为需要各个方面给与关注的重要课题。

作为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青年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个体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眼中,这种心理任务的完成在传统社会里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因为传统社会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稳定性,而在现在社会则不可能顺利,因为现代社会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变迁性。因此,现代社会青年想要迅速而明确地确立自我并非易事。

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有些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中出现了某些困惑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转型期的规范缺失,由于旧的标准或规范有的已经失效,新的标准或规范一时还不完备,而使一些青年心无所依,二是标准多元化导致的多重困境,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样化,往往造成一种一种相对化情境,于是,就会产生某种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青年出现困惑感,所以,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5.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患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因此,精神健康障碍已经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

精神卫生专家W告诉记者,他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有心理问题的占29%。不过,他认为更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很多人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

“主观认识上存在误区是主要原因,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不敢去就诊,怕被人看不起,”W说,“不去诊治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社会上帮助不够,我国心理医生整体水平不高。”

“应该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国家应该建立免费的心理急救热线,这种心理急救非常重要,同时应该让心理健康讲座进社区。”W说,“关键是建立健全快速有效地应对机制,把心理疾病当成生理疾病来对待,同时严格心理咨询机构的准入标准。”

“建立应该全方位的、立体型的、由家庭学校医院包括幼儿园和社会团体齐抓共管的心里调适体制和机制,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从法律上规定由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给予支持,把精神人格有缺陷的人群纳入到依法治疗治理的轨道上来。”法学院教授H说,“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从法律上保障社会心理调适系统的建立非常重要。”

2013年5月1日,我国新颁布的《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H指出,这一法律对精神障碍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以及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6.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要完善相关立法和建立专门的疏导机制,还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从价值观方面解决问题。

“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的生病,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想不付出任何代价就得到幸福,那是神话。”“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先学会吃得起苦。”

这些关于心理健康、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名人名言,被有效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能通过树立榜样,在教学中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苏轼仕途坎坷而壮心不已,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发奋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险仍不辍笔耕,安徒生屡遭失业而自强不息,奥斯特洛夫斯基身残志坚却潜心著述„„这些都构成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生动教材。史马迁忍辱十八载撰写《史记》,司马光苦熬十九春秋编纂《资治通鉴》,曹雪芹十年寒窗写就《红楼梦》„„这些感人的经历和遭遇给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更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和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绝佳教材。

B是一家心理诊所的心理医师。在她成长过程中,作家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就曾经对她如何认知和面对生活中的缺陷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湟水的河床发现一个没有了下半截的彩陶罐子。他俩在河沟里的陶片堆里一块块翻找,试着把陶片对上罐子的断口。彩陶罐渐渐地复原了,但是最后还缺腹部的一块事中没有找到。”B沉浸在对小说情景的回忆中,“我记得女主人公一再感叹:‘多美啊,可惜碎了。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是这样残缺。’从此这部小说就教会我一个道理:生活原本可能正是美好与残缺的统一。”

B对记者说:“我特别高兴加拿大作家门罗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当年我就欣赏她的一句名言:‘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我也总是想把这种幸福观传达给我的每一个病人。”

B称自己也同样是在经历过心理躁动、人生观迷茫之后,才慢慢形成了对人生和幸福的理解,“治疗病人的过程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自我诊治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在某个时段面临心理的问题和价值观的困惑。”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B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一提起价值观,似乎总被人嗤笑,但是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其实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密切的关联性,也往往决定于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体认。”

作答要求:正灵樊政名师团队提供

一、“给定资料3”是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工作大事记,请据此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15分)

要求:分类合理,内容全面。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4”反映了转型期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请指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三、某单位为了解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和心理、思想状态,打算以“给定资料1”中小邹的情况为案例,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假如由你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请设计出该问卷内容所应列出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

(1)写出明确具体的设问;

(2)设问应当分类并对每类中的每个设问标注序号;

(3)内容全面,用于得体;

(4)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2”中心理援助专家团提议开展“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假定在某次救灾工作中,救灾指挥部决定采纳这个提议,请你结合“给定资料2”,以专家团的名义给参与救灾的各界人士写一份倡议书。(15分)

要求:

(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

(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3)不超过400字。

五、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参考解析(地市级)

考查话题】

社会类(幸福感、心理压力)

【总体分析】

2014年国考已经过去,在之前的公告中已经有了考试时间增加到三个小时的变化。总体而言,今年考试材料字数为7134字,材料主题为文化和社会,更偏向于考察社会心理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考试依然是独立的五道试题,和2013年国考没有区别。在形式上我们发现作文的分数没有沿用去年国考的35分,又变为了以往的40分,而同时作文字数相比以前增加了200字左右。在申论题目对概括题的考察中,主要有几个重点:全面、流畅、条理、准确。在五道题中,重点考察的和2013年国考地市级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以概括为主,考察重点有所侧重。总的来说,今年考试题型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此基础上,题目的问法更加灵活,如果审题不清楚的话,可能会吓到一部分学生,但是只要认真审题,就会发现其题目的本质和之前是没什么变化的。

【作答要求】

1、“给定资料3”是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工作大事记,请据此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15分)

要求:分类合理,内容全面。不超过200字。

【审题】

1、表面看这是一道新题型,但是其实质还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概括题;

2、答题范围定位在材料;

3、注意分类合理,要求有一定条理性。

【答题思路】

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用我们万能维度来答题,宏观上从主体、技术、制度、环境四维度来分类,同时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做法整合完成答案。

【参考答案】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1、政府主导;

2、工会、妇联等参与,企业协同。

二、采用技术手段:

1、采用汇演等创新工作模式;

2、聘请、培养专业心理人才提供支持;

3、增加财政投入,稳定资金支持;

4、完善咨询室等硬件设施;

5、成立心理卫生协会等专门机构。

三、完善工作制度:

1、确定各部门工作制度;

2、构建领导小组主导、各组织配合工作机制;

3、明确部门职责。

四、营造社会氛围:

1、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宣传活动;

2、专业组织、人员开展教育活动。

【赋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形式分、条理分3分。

2、“给定资料4”反映了转型期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请指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审题】这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式概括题,资料范围是“给定资料4“。

【解题思路】

要细读资料并注意概括和提练。注意是概括心理方面问题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金钱“焦虑”,百需待补。急需各种资源但能拥有的东西很少。

2、历史虚无。对历史缺乏相应的了解。

3、缺乏诚信。

4、心理承受力弱,容易产生心理疾患。

5、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差,不能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不能确立自我。

6、因规范缺失和价值多元化,产生了各种困惑,确定性不足。

【赋分说明】六点,每点1到2分,合计10分。

3.某单位为了解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和心理、思想状态,打算以“给定资料1”中小邹的情况为案例,设计一分调查问卷,假如由你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请设计出该问卷内容所应列出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1)写出明确具体的设问;(2)设问应当分类并对每类中的每个设问标注序号;(3)内容全面,用于得体;(4)不超过500字。

【审题】本题是一道类公文,设问要具体,分条作答,不超过500字。

【解题思路】

在本题的题干中,已经对调查的内容作了条理性分析,即从生活、工作、心理、思想及背景五个方面来整理,再结合材料1中小邹的实例,最终形成具体的答案。

【参考答案】

一、生活方面:

1、你当前的薪酬是多少,您对您的薪资状况满意吗?

2、您有没有买房,是否有还房贷的压力?

3、您认为当前的物价水平是否超出了您的承受能力?

4、你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多长时间体检一次?

5、您当前遇到父母养老和抚养子女的问题吗?

6、您现在有随礼问题的困扰吗?

二、工作方面:

1、您对您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吗?

2、您对单位的上下级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满意吗?

3、您是否想过跳槽?

三、心理方面:

1、您是否有焦虑,焦虑的程度如何?

2、遇到焦虑时,您会求助于什么途径?

3、您家人对您目前的工作是否满意?

四、思想方面:

1、您有没有宗教信仰,如果有,您的信仰是什么?

2、从价值观角度来说,成功对您意味着什么?

五、背景方面:

1、您的性别?

2、您的年龄?

3、您的政治面貌?

【赋分说明】每条1分,形式分、条理分3分。

4、“给定资料2”中心理援助专家团提议开展“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假定在某次求灾工作中,救灾指挥部决定采纳这个提议,请你结合“给定资料2”,以专家团的名义给参与求灾的各界人士写一份倡议书。(15分)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400字。

【审题】这个题是写倡议书,属公文写作题型。现实生活中是有格式要求的。

【解题思路】

这个题重点是要说明白两个问题:在救灾中为什么采取“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以及如何具体落实“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

1、标题:可以直接用三个字“倡议书”,在首行居中。

2、称呼:可用“尊敬的爱心人士们”,在第二行顶格写。

3、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第一部分:呼吁救灾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第二部分:倡导理智的救灾方式,可以写以下几点:政府正在尽全力;呼吁民间的爱心奉献,但要注意奉献方式,帮忙但不要添乱;倡议“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

第三部分:说明白为什么采用“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

第四部分:说明白 “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应该如何开展。既倡议的具体内容,包括系在哪?给谁系?

4、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是这篇文章的升华部分。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5、落款:在右下方写明倡议集体:“心理援助专家团“,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参考答案】

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爱心人士: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次灾难不仅使灾区经济发展受挫,还严重影响了灾区民众的精神健康。为了帮助灾区人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灾后的生活,当务之急是对其进行心理援助。在心理专家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准备采用“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通过代表“心理救援在进行”含义的火红绸带在灾区广泛传播,传播火红绸带本身所蕴含的温暖、安全、激情、希望的感受,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激励暗示,减少人们的恐惧和焦虑,并将这种心理关怀迅速传播到灾区的每一个角落,为救灾准备坚定的思想基础。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这一行动,我们倡议:

将飘扬的火红绸带系在废墟上,系在寻找亲人的公告栏上,悬挂在每一辆过往车辆的车镜上。将飘扬的火红绸带系在从废墟中抬出的生还者、从事心理援助的专家和志愿者以及幸免受创的人们身上,系在你所能看见的所有人的身上。

总之,心理援助到哪里,我们就要把火红绸带系到哪里,让灾区人民在跳动的国旗红中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关怀无处不在,从火红的绸带上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召唤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为救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团

2014年11月24日

【赋分说明】

格式分2分,“为什么”5分,“怎么做”5分,其余点共3分。合计15分

5.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想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审题】

题目中的“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主要对这句话进行理解,该句说明在幸福和缺陷是伴随而生的,这里所说的“缺陷”,根据材料6的提示和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挫折”,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历很多挫折,有的人更注重事情的结果,有的人更重视战胜挫折的过程;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的享受,有的人追求的是精神的升华。而材料中彰显出来的是过程、是精神,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缺陷和幸福是伴随而生的,受同样的罪,享同样的福。而当我们面临挫折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打败它,怎么追求幸福呢?在文章中也应该有所体现。

【参考解析】

当幸福来敲门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然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又千差万别。有人认为衣食无忧就是幸福,有人认为家财万贯才是幸福,还有人认为功成名就才是幸福。殊不知还有一种幸福是历经一番寒彻骨,赢得梅花扑鼻香的幸福。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的幸福,虽与苦难、艰辛相伴,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脚步的不断加快,大家的目光越来越关注于物质的增长和富足,对利益的盲目追求遮挡了寻找幸福的双眼,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蒙蔽了眺望幸福的视线。2012年央视掀起的一场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开启了人们对当前生活幸福指数的叩问:到底什么才算幸福?怎样才能拥有幸福?归根结底,幸福不是一条单行线,它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富有;它不只在于结果的完满,还在于追逐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在幸福缺失的年代召回我们的幸福感呢?

培养幸福感需要全社会传递正能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成功不会自动生成,就像今天每一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完美作品都有其创作者背后数不尽的艰辛和汗水,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绚丽的彩虹,只有走过挫折才能更加清晰的体会到幸福的味道。这也是每个社会成员需要明白的道理,不要一味试图走捷径,努力克服浮躁心理,戒骄戒躁,培养良好的心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通过自身努力收获成功的良好社会风气。

培养幸福感需要榜样的激励和渗透。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们的作品完成那一刻的幸福感是我们难以体会的,就像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痛苦一样。虽然我们不必像古人那样遭受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但也告诉我们,成功往往与艰辛相连,幸福常常与苦难相伴。当我们用这些事迹时长敲打一下自己的灵魂,必会为自己当前的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和自责,或许也会找到那份为幸福去奋斗的动力与激情。

另外,培养幸福感还需要个人的自我努力。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问题与困惑,保护自己的价值观不受社会物欲横流的影响,并且以更加阳光的心态去影响身边的人。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努力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幸福,是我们内心最本真的呼声。而对幸福的认知正确与否,决定了我们能否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处于“改革”深水区、“转型”攻坚期的我们,要敢于接受缺陷,乐于享受挫折,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对幸福做出正确的诠释。只有如此,当幸福来敲门之时,我们才能寻找到幸福的真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实现我们的民族之梦!

【赋分说明】

本题40分,按档给分。

一类文:(33-40),观点鲜明,能恰当联系实际,说理充分;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二类文:(24-32),观点比较鲜明;说理比较充分,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比较流畅。

三类文:(15-23),结构不合理或不完整(叙述过多,论证不足,论证逻辑不清),语言不流畅;文章内容与材料有关,表达比较清楚,结构基本合理,语言比较通顺。

四类文:(0-14),文章与材料有关,立场错误;完全跑题;体裁错误;大段抄材料;思路混乱;结构严重不完整;语言表达差。

操作细则:

2024国考申论真题解析 篇4

三、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10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一、缺乏轻松感:职业倦怠、压力大、焦虑紧张抑郁,放松和宣泄渠道少。

二、缺乏社会公平感:不公平事实的存在,不公平信息的传播引发心理失衡。

三、社会安全感不足:缺乏安全预期,担忧,迷茫恐惧,诚信和信任危机。

四、幸福感下降:社会陌生感增加,归属感降低,孤独感、无根感。

五、缺乏同情心:对心理疾病有偏见歧视。

二、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1、“预先失败”是不相信个人能力,执着于参考外部意见,依赖社会指导系统来取得成功的社会心理。

2、主要特征是丧失自信心,主体性,判断力。

3、主要表现为:任何行动都预先设定自己是失败者,迷信权威、专家、大众传媒、广告提供的知识影像。

4、这会弱化个人自主选择能力,导致个人产生无意义感,迷失自我,随大流、跟风、浮躁、迷茫等社会“亚健康”心理蔓延。

5、应该加强自信心教育,肯定个人独创性的意义,鼓励个性发展。

三、“给定资料3”介绍了S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话动的总结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目的明确,切合主题;

(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4)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S大学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总结发言稿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了这次“迎校庆、健心灵、献爱心、促成长”心理健康节活动。这次活动充满欢歌笑语,充满爱,举办得很成功,为我们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在,请允许我谈几点心得体会。第一,相声等曲艺讲座和表演活让大家在阵阵笑声中宣泄了喜怒哀乐的情绪,连接了心声,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真谛。

第二,心理运动会是这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各项目创新无限,精彩纷呈。比如“心灵感应”充满刺激和欢乐,“齐心协力”等不仅强调个人体能展现,更考验了团队的默契配合。

第三,专业的心理健康讲座也取得了新的突破。针对辅导员、普通学生等不同群体组织《如何应对心理压力》等不同讲座,激发了师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中,调节自我,服务大家的热情。

第四,把给灾区募捐的爱心奉献活动列为心理健康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创新。这使学生们在募捐活动中体认到爱心与向善是心理健康的真正底蕴。

最后,希望大家继续创新思路、积极寻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有趣,把心理健康节活动越办越好,为促进我校乃至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四、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2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2)扣紧材料,重点突出;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报班热、相亲热、选秀热、养生热„„随大流、跟风已成为普遍心态,这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是当前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舆论导向不清等外部环境,个人“预先失败”的内在心理机制共同催生了从众心理。当前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生活形态迅速变迁、多样化,信息知识大爆炸,世界丰富芜杂,支离破碎„„人们无所适从,对自主判别和选择能力失去信心,过于依赖权威和专家指导系统。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提供了一个把握外部世界的通道。媒体急功近利,不负责任地炒作宣传,导致社会“跟风”现象愈演愈烈。

跟风是一种缺乏理性,丧失文化个性,盲目从众的不成熟行为。它不仅使行骗受骗现象层出不穷,更大的忧虑的是,经常从众跟风,缺少独立思考,个人创造力会随之降低,创意会被同质化,逐渐变得平庸。个人丧失了智慧和创造性,就会造成千人一副的社会,民族国家也会因此失去发展动力。

对此,需要正确引导,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创造。我们应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保护文化遗产,创造新文化,克服自卑和盲从心理,培养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状态。

五、“给定资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检讨我们的生活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告诫我们:‘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亚里士多德之问: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Good life)?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数千年仍无固定答案。在开放、多元、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在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面对各种诱惑和学说,这个问题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越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越是要坚定沉着。这就需要我们:不急不躁,保持冷静;审慎思考,深刻反思;把握方向,理性抉择;谨慎行动,追求卓越。以从容、豁达心态,有条不紊地过自在有为的生活。

苏格拉底教导我们:没有经过检讨和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经历的。反思可以让我们不盲目,不跟风,不急躁,保持自己的节奏,过自在、自主、独立的生活。

发展作为全世界的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已作为政治正确,入心入脑。所有的人都在追求速度效率。但是发展并不等于快,有时候需要我们慢下来。慢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工作有那么难找吗?一定要有“编制”吗?一定要在“双11”时在淘宝上买一大堆几十年都用不完卫生纸、洗发水、避孕套吗?„„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反思就如“奥康剃刀”,可以去除大量的虚假、多余需求,帮我们卸下大量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包袱。通过反思不难发现,我们可以有“安步当车,晚食当肉”的从容,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节制,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自信。反思让我们回归自己本身,回归人最自然、最朴素、最真实的需求本身。

“慢”下来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为了更加积极、有为的生活。“慢”下来才能更好的把握方向,理性抉择;谨慎行动,追求卓越。

生活越简单,目标就越明确,重点就越集中,重点越集中,就越容易找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陆九渊有言:“简易功夫终究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试想如果曹雪芹写《红楼梦》前认为自己应该在“文联”有个编制,或者是认为《红楼梦》是不够的,应该出一个“梦系列”小说,应该有“青楼梦”、“绿楼梦”,不知道他还能不能成为文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有句名言:人必须选择一条路,并且勇敢地走下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有选择、有取舍、有重点的生活,你会发现,简单、高效、充实、轻松愉快的生活触手可及。

自在有为的生活不能仅靠空洞的说教,不能只靠调整心态,端正态度,反身而诚,这只是心灵的鸡汤,虽然补人,但是毕竟是汤,不能当饭吃。个人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是社会政府作为也必不可少。

社会各界应该努力行动,积极参与,营造宽松融洽的社会氛围。社区、学校、要通过宣传教育,传播文化,科学疏导,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认识、增强自信、促进互信。舆论媒体应该客观公正,科学理性,正确引导来提升人民的辨别能力。

政府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公平规则,完善基本保障,创造机会条件,搭平台拓渠道,为自在有为的慢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争取空间时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包括完善保障制度,加大民生投入,降低创业门槛得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措施,既为“自在”的生活“兜底”,也为“有为”的生活“开路”,让生活慢得有保障,有底气,有退路,有进路。相信在不就的将来,我们不再为房子、车子、票子发愁,而是在为有梦、追梦、圆梦而努力。

上一篇:女儿感恩妈妈的母亲节祝福语下一篇:今天我是厨师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