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诗歌朗诵(通用11篇)
1这是一个民族 用滚烫的热泪 和悲壮的热血 汇聚成的奔流
七十年,七十年奔涌着、咆哮着!
2用健壮起来的巨手 拭去泪水仰望着
七十年,七十年来 用身躯和烈火铸就的钢铁丰碑!
1这是一个民族 站立在亚洲板块 抒发七十年的情感 反法西斯战争的刺刀 抗日战争的大刀
凝固在丰碑灵魂的深处
2这是一个民族 拂去战争的污垢
用血色的花环和洁白的挽联 祭奠民族英雄
1这是鲜血浇筑的石碑,我仿佛听见来自七十年前的撕杀与呐喊
2这是身躯垒砌的石碑,我仿佛看见鲜血染红了大地和鲜花
1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2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合:保卫全中国!
1这是一个民族 昂起头颅 彰显光荣与梦想!
2在红色的背景之中,在五颗星星的光芒里
合:民族在崛起,中国在腾飞!
1这是中国的梦想啊~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这是中国的梦想啊~重塑起中华民族
合:永远的丰碑!
不朽
那个夜晚 我在台灯下 读着抗战英雄的故事
我为那些英雄的事迹而感动着、而震撼着
我仿佛看见了 记忆中的一片无边无际的鲜红
我看见了 那些倒下的战友 血染的军装、泥土、山岗
以及无名的野花 和弥漫着硝烟的晚霞
我还看见了另外一个人 他来自地图上方的那个国家
来自《红河谷》的故乡 他的名字叫 诺尔曼.白求恩
他离别得是这样匆忙 就像故乡枝头的一片红枫叶
他飘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那个夜晚 我更看见了一种精神 一种让侵略者胆寒的精神
看见了一面旗帜 一面被战火撕裂的红旗
依然牢牢握在他们的手中 他们正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那个夜晚 我难以入眠 我在想着他们
那些有名的 还有更多无名的英雄
他们之中 有的已经跨过了万水千山 却最终没能淌过死亡的河流
有的刚刚加入抗战的队伍 却被无情的战火 折断了生命的翅膀……
当密集的枪炮声远去 当胜利的消息传来
当中国在经历漫漫长夜之后 迎来了新的黎明
那是他们最光荣的时刻呵 可是,他们 却再也不能欢呼雀跃
只能用头颅绽放成鲜艳的花朵 在大地上 无声地歌唱
今天,当鸽子 在蓝天上快乐地飞翔
当幸福的歌声 像风一样地在春天的指间流淌
我们站在四月的阳光里 站在高高的纪念碑下 默默地想象着
他们模糊的背影、青春的面孔 想象着他们的眼睛
在关闭之前的那一瞬格外明亮的憧憬
还有永远定格的他们嘴角的笑容
虽然我们已经说不出他们的名字了 但我们知道
他们共同的名字叫——英雄
他们的躯体不朽 已长成了满山的翠竹青松
他们的灵魂不朽 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奔流
民族的丰碑
1:我仰起头 向着远去的战争凝望
有一座丰碑 树立在一个民族的心房 2:我垂下头 祭奠3500万军民的亡灵
八年抗战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书写精忠报国的诗行 1:我静静的聆听一个民族攥紧拳头的声响
这是一场让日本人胆寒的战争最后一颗子弹喷发着怒火射进敌人的胸膛 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英勇悲壮
2:我看见湍急的江水 宁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 挽臂沉江......1:那是一面火红的旗帜 汇聚成一股抗日的洪流
四万万同胞 浩浩荡荡
2: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让日本鬼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 1:我湿润的眼眸凝视着哭泣的鸭绿江悲痛的白山黑水
在侵略者的铁蹄下 凄婉的歌唱 2:这时 我听见振聋发聩的吼声
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 奏响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 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端起了长枪洋炮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合:保卫全中国!
2:我无法忘记杨靖宇、彭雪枫、佟麟阁、张自忠 每一个故事 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哦,这是一个民族 誓死抗争的绝唱 每一个故事 都是一曲爱国之歌 荡气回肠
2:这是一个民族慷慨赴死的绝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合:国家有难,匹夫有责!1:我翻阅史册
在白雪皑皑的北方 寻觅抗联将士的足迹 寻觅回民支队宿营的山岗
他们的威名 让日军闻风胆丧
2:点燃烈火集聚喷薄的力量 八年浴血奋战的历程 中华儿女浴血奋战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 1:点燃烈火
集聚团结的力量 八年浴血奋战的历程 造锻了中华民族钢铁般坚强的脊梁 2 :他们的英名
筑起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与中华大地同在合:他们的英名
就是一座民族的丰碑!
曾记否
曾记否山的怒吼,水的呼啸
曾记否硝烟弥漫,血色断桥
中国,我多灾多难的母亲即使是江山多娇
也难逃历史的厄运尤其是当年日寇屠戮的残暴
九一八,东三省沦陷
七七事变,鬼子再攻卢沟桥
诺大个中国烽烟骤起神州社稷,风雨飘摇
曾记否淞沪失守,南京屠城
曾记否奸淫烧杀,怎个惨无人道
中国,在屈辱中涅槃 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起来,响应团结抗日的号召
听,抗敌的号角已经吹响
看,战旗迎着弹雨在飘
国共联合,气冲霄汉
抗日烽火,正在遍地燃烧
曾记否徐州会战,台儿庄捷报
曾记否上高之役,万家岭的欢笑
四十万远征军缅甸杀敌寇百团大战谁逞英豪
南有游击,北有抗联 正面和敌后战场怒卷狂飙
生为抗日生,死为抗日死 多少先烈为国折腰多少英雄身影在焦土上闪耀
中国没有亡,大厦绝不会倾倒
曾记否 八一五日本投降的昭告
曾记否九月二日签字仪式的密苏里号
一场世界大战就这样结束了
彪炳千秋的是民族热血还有那唤起民众 震天价吹响的正义号角
需要捍卫的是胜利果实不可更改的是波茨坦公告
只有认罪伏法,痛改前非 尤其是日本法西斯这个强盗
曾记否往事如风,渐行渐远
曾记否 国难可鉴,不容旧辙重蹈
如今,我们的中国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旧貌
经济和国防齐发展在世界面前昂起头,挺直了腰
促改革,谋发展,奔复兴 和平比什么都重要
基于此, 当我们把目光瞄准大后方文学版图中的贵州抗战诗歌研究, 便不难发现类似的现象。在既有的一些文学史著述中, 民国时期的贵州是无诗歌、无文学的, 或者是可以经常被忽略不计的。“中国文学史上, 曾有不少虽不显赫但也并不默默无闻的地域文学, 在今天习见的文学史著作中, 仅仅是淡淡的一笔, 有时候甚至连一笔也没有。”[1]11譬如,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 四川出版界推出的“国统区抗战文学研究丛书”, 对贵
州抗战诗歌乃至文学研究, 基本范式是作为被轻看的对象来处理。专于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的学者, 因史料所限便只标举了上海、武汉、广州、香港、桂林、昆明、重庆等地诗坛巡礼, 没有涉及抗战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贵阳诗坛”[2]28。贵州本地研究者长期以来也因史料难觅而无力进行基础性研究, 以至于这么多年了, 除几篇当事人的回忆性文章有所涉及外, 便只有个别文章的零星片断了。在我们看来, 借助地方档案工作者的努力, 建设一种地方性知识谱系下的文学史观, 将会呈现历史的多个侧面。
一
由贵州省文联牵头组织编委会, 经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十一卷《贵州新文学大系 (1919—1989) 》, 是贵州20世纪90年代一个相当宏伟的本土文化工程。它展示了贵州文学发展的轨迹、自身特点和潜在优势, 为研究和促进贵州地域文学的发展做了扎实的文化积累工作, 其中便包括抗战文学这一重要阶段。因为公众图书馆建设的滞后, 这一大系中作家作品与相关史料的来源, 除贵州省图书馆、省内一二所大学图书馆之外, 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贵州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因为省市两级档案馆历史较为悠久, 在时间范围内覆盖性强, 无形中凸显了它的优势与潜力。这一大系因为有从事档案工作学者的参与, 大大强化了史料工作的价值。
关于资料搜集, 大系执行主编有如下说明:“各卷分头进行搜集, 到有关单位查阅翻检报刊资料, 特别是解放前的报刊资料, 这就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或者没有, 就是有也不让翻检, 三是好不容易找到有用资料, 又不许个人复印……这无疑更增加了难度。至于千方百计发掘线索, 跟踪追寻, 搜求一个不应遗忘的作家, 一部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 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同志们来说就更加难能可贵。本书现代文学部分发掘出一批鲜为人知的作家, 和长期被湮没的作品, 突破了所谓‘文革’前贵州没有中长篇小说的错误说法, 这在文化积累上是功不可没的。”[3]3抽取出贵州抗战时期而言, 除了众多国内文化名人旅居贵阳而一度呈现的文化繁荣景象外, 还有贵州本土文学的自我发育, 两者是互为存在的。以诗歌为例, 如《贵州新文学大系·现代文学 (下) 》, 便收录了1919年至1949年之间的贵州诗歌作品, 并有编选者陈锐锋、何积全的《诗歌概述》一文, 首次梳理了这一历史的诗歌史识, 从其作品出处来看, 基本上选自当时的原始报刊, 转录的甚少。此书的编选者一共选入诗人六十余人, 其中三首以上者有黄齐生、蹇先艾、杨和均、卢葆华、仲常、荒牧、李麦宁、采风官等诗人, 外界对这一群体的大多数知之甚少。由于做了大量的史料勘探与整理工作, 编者在《诗歌概述》中这样史识并重地论述:“在‘五四’以后的贵州新文学中, 诗歌起步是较晚的。‘五四’时期贵州的报纸尚无新诗发表, 只有少量的民歌体发表。这主要是贵州长期的文化积淀薄弱, 以及远离新文学发源地的北京之故”, “贵州的新诗是在3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抗战胜利前后“贵州诗歌界比较活跃的有李麦宁、采风官、荒沙等”。诸如此类结论是可靠的, 弥补了贵州地域诗史书写之不足。
新世纪以来, 贵阳市档案馆根据馆藏民国时期的报刊, 先后编辑出版了“贵阳文化旅游丛书”、“解密贵阳档案丛书”数种, 其中“解密贵阳档案丛书”颇具代表性, 计有《漫画贵阳》、《漫画情歌》、《抗战期间贵阳文学作品选》、《抗战期间黔境印象》四种。据作品选编者在卷首的“编写说明”, 注明丛书内容完全选自贵阳市档案馆所藏民国时期报刊, 插图也均选自民国时期贵阳出版的各种报刊。具体编入文本时, 则注明作者与出处, 力求保持原文原貌, 包括语法风格、文字应用, 没有作技术处理。对文章中涉及的当时的一些人物、地名、事件等则适当加以注释[4]1。这一处理方式是恰当的, 把历史的真实保留在文本中。贵阳市档案馆在面对大量民国报刊时曾坦言, 由于当地具有进步倾向的报刊相对较少, 多是国民党官方报纸, 有些报道有粉饰太平之语, 对少数民族也持有偏见。编选者没有回避这一问题, 但也没有自作主张进行各种人为处理。这样处理档案文献便尽量给读者以历史的真实之感, 最大限度发挥了文献的作用。其中《抗战期间贵阳文学作品选》大量收录了当时报刊的各类文学作品。出人意料的是, 尽管是档案学者的编选, 但其文学性鉴定标准却很纯正:全书二百余篇, 共分小说戏剧选、散文杂文选、蹇先艾文选、诗歌选、抗战征文选和抗战山歌鼓词选等六个部分, 其中既有茅盾、巴金、林语堂、臧克家、冯至、沈从文、艾芜、穆旦、蹇先艾等一大批名人的名字, 也有许多写出了佳作的不知名作者。而且, 不管是左翼、右翼, 还是自由派阵营的文化人, 都悉数收入, 力求还原当时报刊之一角, 显得殊为可贵。按诗歌文类来分析, 共选录诗人近四十人, 其中选入三首以上共八人, 最多的是穆旦 (七首) , 其次是杜运燮 (六首) 、吕亮耕 (五首) 、冯玉祥 (四首) 、汪铭竹 (四首) 、杨刚 (四首) 、刘北汜 (三首) 、林庚 (三首) 。大部分诗人则是一至两首, 如冯至、臧克家、方敬、金克木等, 这样复原了他们与贵州诗坛的联系。
二
贵州抗战时期, 是多重文化的融合, 按钱理群的说法是“贵州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的历史性相遇”[5]。抗战爆发后, 贵州以高山峻岭为特征的地理优势, 形成大西南交通的枢纽和屏障。随着1938年国民政府南迁重庆, 贵州更是陪都的南大门, 是文化卫星城。沦陷区的国民政府各级机构, 工矿企业、高等院校与文化单位, 纷纷经过贵州或内迁贵州。贵阳作为大后方文学的文化重镇之一, 与重庆、昆明、桂林、成都等地的文化活动相呼应, 重庆等地的文艺书籍、刊物也源源不断地同步进入贵阳。可见, 战时贵阳与全国文艺保持着密切联系, 汇入到全国文艺的潮流中去。其次, 逃难到贵州或途经贵州的作家诗人, 虽然多数都是第一次来到贵州, 虽然物质条件艰苦, 但当地毕竟给了他们生存的安全与生命的保障, 这批文化人或创办刊物副刊, 或组织文学团体, 或从事教育宣传等活动, 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迅速在贵州高原, 主要在省会贵阳传播开来, 形成一时之盛。据统计, 整个抗战时期, 贵阳文坛断续办过七八十种报刊副刊, 也有若干种杂志, 为抗战文学尽力。再次, 返回贵州的本土籍文人谢六逸、蹇先艾等, 发挥了各自的地缘与业缘之便。如谢六逸回到贵阳后除在大夏大学、贵阳师院等任教外, 还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身份, 与蹇先艾、张梦麟一起具体筹办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贵阳分会, 编辑报刊或副刊数个, 后又主编文通书局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文讯》月刊, 刊发过茅盾、叶圣陶、朱自清等一大批名家名作。不过, 外籍文人介入贵州文坛大多是松散而短暂的。与汪铭竹、吕亮耕等诗人居留贵阳较长不同, 诗人穆旦有代表性, 他与贵州仅有两次短暂的相遇:一次是作为流亡学生经历了湘黔滇远途迁徙, 第二次是抗战胜利前夕在贵阳短暂工作, 与方敬等诗友过从甚密。特别是湘黔滇远途步行接触了当地的底层民众, 历练了战火中的现实人生。这一切, 既带来诗风硬朗的现实品格, 也带来重新思考生命、土地、语言存在的机会, 王佐良就发现他的诗风变了, 有了一点泥土气, 语言也硬朗起来。试读穆旦的《出发》、《原野上走路》, 以及《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五月》、《我向自己说》、《春》等, 不难发现这一诗质。
外地诗群的引领, 带动了贵州本地诗人队伍的逐步壮大。据以上所述的两本图书, 这一时期总共选了近二三十个诗人, 大多数没有诗名, 主要是业余写作而已。比较之下, 其中成绩最好的主要是荒牧与李麦宁, 荒牧著有《笑的行程》、《河》、《花瓣》等诗集, 李麦宁著有《苦刑集》等几种 (这些诗集均为坊间出版著述所遗失) 。荒牧在诗集《河》的前记中记载, 还有集子《时代底吹手》、《无泪之祭》 (现暂未见实物) , 以及以游击队为题材的叙事长诗《胡队长》。编辑诗刊方面主要负责筑版的《诗焦点》, 以及主编诗刊《诗潮》。李麦宁作为流亡的学生, 受大哥李白凤诗人的影响与提携, 学生时代与一些文化名人有交往, 其参与创作反映湘桂大撤退惨状的长篇叙事诗《人流三千里》, 与现代诗史上较有诗名的叙事长诗《溃退》 (黄宁婴) 与《桂林的撤退》 (黄药眠) 齐名。至于黑子、文传声、采风官、荒沙等诗人, 也有较多可圈可点之处。
总之, 贵州抗战时期的诗歌, 是救亡语境下的丰富存在, 以前因史料缺失而不为人知。贵州档案工作者的努力, 使一部分相关历史文献得到合理的整理加工并编辑出版, 自当有益于地域文化事业。外地诗群与本土诗群的合奏, 均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不能偏废。
参考文献
[1]何光渝.20世纪贵州小说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0.
[2]苏光文.抗战诗歌史稿[M].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3]尹伯生.贵州新文学大系 (1919—1989) ·引言[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4]贵阳市档案馆编.抗战时期贵阳文学作品选[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
一、街头诗的兴起与发展及其特点
(一)街头诗的兴起与发展
“街头诗也称为传单诗、墙头诗、岩头诗等,这些诗以人民大众为对象,以具体的战争及政治事件为题材,采用简捷的短诗体式,写好诗歌后或张贴在街头、墙头、岩石上,或印成传单加以散发。这是一种紧密配合政治斗争,直接发挥教育作用的诗的战斗形式。”[1]
抗战爆发后,诗人们纷纷奔赴战场、农村,投身抗日斗争的洪流,为使诗歌更直接地服务于抗战,更有效地发挥鼓舞人民的作用,1938年诗人们在革命圣地延安,掀起了街头诗运动,8月7日被当时在延安的诗人称为“街头诗运动日”,在延安的大街小巷、墙头和城墙上,张贴起街头诗。柯仲平和田间联合发表的《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号召人们“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街头诗成为服务抗战,创造大众诗歌的一条大道。
积极倡导街头诗的是田间、柯仲平、邵子南、史轮,另外魏巍、方冰、戈壁舟、毕飞革等也都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作者也不限于诗人,在冀中某些地区,已经有群众自己创作的街头诗出现。诗人田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街头诗人,他从一开始作诗就注意诗的战斗性,从延安到晋察冀,他一直是街头诗运动积极的推动者。他这时期的诗,如《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毛泽东同志》《义勇军》《啊,游击司令》《给饲养员》《我们是庄稼汉》等,诗行简短,寓意深长,在朴素的诗句里,充满着火热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产生了深远影响。
街头诗运动的蓬勃开展,主要在一些抗日民主根据地,特别是晋察冀边区,“在许多群众集会上,都散发着红红绿绿的诗歌传单,在对敌人展开的政治攻势中,也有用诗歌传单形式制成的宣传品。”[2]以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街头、墙壁上有不少用艺术字书写的街头诗,还有一些诗人集会朗诵诗,后来还把这些街头诗集印成册,并且将诗歌配上画,用传单的形式,在工农兵群众中间广泛散发,起到诗歌直接与工农兵群众见面和群众相结合的作用。
街头诗发展经过了初期阶段之后,随着根据地政治工作的推进,诗刊等开始编印,在创作中诗人成长起来了,街头诗开始向抒情诗、小叙事诗发展,开始反映较深厚、丰富的斗争生活,主题更为鲜明,形象更为生动,内涵更为深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诗歌创作向群众靠拢,边区后期的诗歌内容上政治性、战斗性更鲜明,形式上大众化、通俗化更明显,写出了不少民歌体诗歌和能演唱的歌曲。
(二)街头诗的特点
主题鲜明、政治性强。这些诗歌在创作时就不仅被看作艺术,而且被当作战斗的武器来使用,除在根据地的后方互相吟咏歌唱外,还被带到敌占区、游击区作为冲锋陷阵的武器,投向敌人,散发给群众。
短诗为主,语言朴素简明。短小精悍的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易懂好记,便于在群众之间普及和流传,连孩子都能背诵几首,比如说,田间“抓出/木厂里/墙角里/泥沟里/我们的/武器,/挺起/我们/被火烤的,被暴风雨淋的,被鞭子抽打的胸脯,/斗争吧!”就非常简洁有力,意象具体可感,贴近土地、贴近生活,有一种诚挚的感情和气氛,唤起了人们心底里的勇气和实际的行动力量。
内容紧密结合时代,感情真挚动人。街头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涉及农民、工人、战士生活的方方面面。街头诗代表诗人田间抗战时期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赞赏,正像闻一多所说,并非他们艺术上已很完善,而是由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动人的“生活欲”——那“不排解、不抚慰、也不麻醉”,而是“鼓舞你爱,鼓动你恨”的沉着鼓声构成作品内在的情感素质,激发出读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令人血性迸涌。
风格豪迈粗犷,富有召唤力和战斗性。以田间抗战时期的创作为例,召唤战斗者把诗歌变成战争的文化载体。比如田间的《给战斗者》:“敌人/从我们底/手里,/从我们底/怀抱里,/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的栅栏。敌人,/散布着,/炸弹和瓦斯。/到田园/到池沼。/敌人来了,/恶笑着,/走向/我们/恶笑着,/扫射,/绞杀。”敌人肆无忌惮地屠戮中国人民,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这种灭绝人寰的残酷,通过含泪的诗句描绘展现出来,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激情——是抗战的时候了!这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被帝国主义者的枪杀斥醒了,连同“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爆裂的火焰”,也激动地在这“凄惨的地上”,唱起了“复活的歌”。
抗战时期的“街头诗”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危亡的认识加深,对反抗斗争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认识,统一了思想,为抗战精神的凝聚和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街头诗与抗战精神给新一代革命军人“血性”培育带来的启发
抗战的历史和抗战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始终驻足血性气质的精神高地,才能在未来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战争历来是血性与理性的比拼,未来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将军的较量”,也是“班长的较量”,更是“精神的较量”,今天我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能够塑造得多坚定,明天护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就会多坚固。
习主席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是从理想抱负、素质本领、精神特质和道德情操的四个维度,立体勾划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样子,赋予了中国军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其中血性作为一种精神特质,其养成方式必然是精神性的,抗战精神的形成,作为精神产物的文艺尤其是诗歌艺术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可小视。抗战时期诗歌和抗战精神的形成过程,对新时期的革命军人“血性”培育带来以下启发:
(一)内容上要紧密结合时代,反映官兵要求
街头诗来源于生活体验,而又经过诗人们的提炼挖掘和加工,说出了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精神诉求,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获得极大的认同感,能被广泛接受、传播,从而起到改变人的思想、改变精神气质的作用。习主席在中国和平崛起,走向世界的背景下提出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要求有血性,战时而言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和平时期,血性表现在对工作、训练、学习的顽强坚持、敢于啃硬骨头,不怕苦、不怕累上。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紧密结合时代,反映官兵要求,才能把工作做到官兵的心坎里,真正起到重塑灵魂的作用。
(二)形式上要重视思想培育与文艺熏染相结合
延安文艺座谈会指出,艺术的最高标准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因此政治思想教育离不开艺术的方式。抗战时期流传广泛的街头诗重在政治鼓动,但它毕竟是诗,也做到了形象鲜明集中,语言明朗、含蓄尽可能统一,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先进性与大众性高度融合。扁平化的道德说教、千遍一律的英模故事,缺乏艺术性因子的思想工作并不能真正让官兵心服口服,更不能从情感、意识、精神上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够辅之以文艺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美感带来的感染力,将让思想培育如虎添翼。
(三)途径上要创新传播形式,丰富承载样式
抗战时期物资匮乏、印刷出版极为不便,所以街头诗的传播,不同于精英读者群的书卷阅读赏析,而是以传单、朗诵诗、歌唱诗、诗画展等大众传播方式流行,这是顺应时代特征而出现的具备广泛影响的宣传手段。比如,柯仲平的《告同志》,思想明朗、语言通俗,富有强烈的鼓动性,它曾写在当时延安城内大礼堂对面的石灰墙上,在干部集会时,作者亲自朗诵过多次,产生过广泛影响。新时期对于新一代革命军人培育,传统的讲课、报告、展板、标语、黑板报等形式的宣传教育方法依然在沿用,但毕竟听众、影响有限。网络时代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型阅读方式大行其道,也为“四有”革命军人培育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途径,“一号哨位”、“解放军公众号”、“澎湃新闻”军校公众号的投入使用,也是这一趋势下营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教育教学中也应予以关注。
(四)理念上要打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界限,相互为师
群众路线一直是我军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抗战中的街头诗其实也体现出了群众的力量,它的出现和流行以及能产生重大影响,除了精英诗人倡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众多的无名大众街头诗人,创作了很多喜闻乐见的诗歌。今天自媒体形式流行,信息时代使每个被教育者都有反转成为教育者,每个被教育对象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事实教育的主体。2014年两个退伍的大学生创办“一号哨位”,他们说最终目的是想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传播军旅文化,传递军旅正能量,做一些有意义、且有意思的事情。2012年66岁的退伍老人金春燮创办了“汪清英烈网”,2014年他当选2013感动吉林人物时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就是不想让历史在我们这代断了茬。”这些已经走出军营的人都在努力尽其所能为传播军旅正能量、传递爱国薪火而努力,我们更应该打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界限,让每个受教育者转变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教育者,换句话说就是要发动身在军营的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征兵广告。
注释:
[1]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2]魏巍晋察冀诗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序,1959.
参考文献:
[1]辉澜.漫话街头诗[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05).
[2]郑立柱.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墙壁文化[J].党史纵览,2013,(10).
[3]曼晴.春风杨柳万千条——回忆晋察冀边区的诗歌运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4]吕进等.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5]皇甫建伟,张基祥.抗战诗歌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6]孙光萱,张新,戴达.新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朗诵稿
那一年 这一年
一九三七年,我们永生难忘 那一年,祖**亲饱受屈辱 那一年,全国百姓热血沸腾 那一年,我们奋勇抗敌 那一年,中华不屈不挠
一九三七年,历史永远铭记 那一年,中华大地充斥着鲜红的血色 那一年,神州万物饱含着苦涩的泪水
那一年,多少革命英雄挺直脊梁倒在敌人的屠刀下 那一年,多少无辜百姓昂起头颅做了刺刀下的亡魂
但,他们无悔。因为,就在那一年,中华民族在挫折中成长 就在那一年,中国人民在煎熬中站起 我们的革命,我们的胜利 就在那一年,发出耀眼的光芒 将敌人的双眼刺痛
就在那一年,涌出生命的绝唱 将敌人的灵魂震慑 那一年,中国在屈辱中成熟
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载入历史史册 这一年,中国圆了百年梦想 这一年,我们欢声雀跃 这一年,我们屹立世界 这一年,世界为之瞩目
二零一零年,世博记入历史画卷 这一年,世界各国纷纷参加上海世博 这一年,中国在世界之林傲然挺立
这一年,我们回忆起以前双肩所背负的种种屈辱 这一年,我们不忘记曾经炎黄子孙流下的滴滴鲜血
但,我们自豪。因为,就在这一年,中华民族在艰辛中繁荣 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困难中昂首 我们的强大,我们的茁壮 就在这一年
就在这一年,奏出雄浑的乐章 将世人的双耳震撼
就在这一年,绘出壮丽的画境 将世人的心灵升华 这一年,中国在成熟中辉煌
8、民族魂
你
犹如天边的云彩 慢慢走来 你好像黎明的太阳 徐徐升起 你恰似燎原的星火 绵延千里 你 ——中国
曾记否 1937年的那天 卢沟桥的你备受摧残 战火从你的胸膛弥漫 我看见
泪水从你的脸庞滑落 你哭了
还记得 12月的那天 南京的你趴在路边 似河的鲜血从你的臂膀流出 如山的尸骸在你的眼中出现 我看见
血泪从你的眼眶溢出 我狂怒了
终于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看见 你
手握拳头慢慢站起 擦干泪水挺直脊梁 你
发出了雄狮般的怒吼 一切让你坚强
我看见
炎黄子孙在浴血奋战 八路军在保卫家园 我望见
人民群众在携手并进 团结的力量在不断蔓延 你
必将不可阻挡
我目睹
百团大战你将仇恨写在脸上 入缅救援你将热血刻在心间 我感受到
你的力量如滔滔江水 奔腾向前
你的壮志如巍峨高山 屹立巅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一呐喊 响彻寰宇 从此
华夏大地留下了你的身影 五湖四海画下了你的容颜 我知道
你的生命从此绚烂
你
就是那云彩夺目耀眼 你
就是那太阳光芒璀璨 你
就是那星火可以燎原延绵不断 你
就是一个灵魂 从此
屹立在东方之巅!胜利欢呼
母亲,在血泊中躺了八年,她历经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那天,她站了起来,遍体鳞伤,却笑得很美。
她欣慰,高兴,激动…… 母亲说,是儿女们用不屈的意志将她扶起。
“抗日战争胜利了!”,听,是母亲搂着孩子们在欢呼啊!
母亲总是很自豪,因为她那坚强的儿女们。听她讲述着那些往事: 我的孩子们,浴血奋战,不屈不挠,固守城垣,永不放弃,一息尚存,奋斗到底。我的孩子们,用结实的胸膛,筑就一堵城墙,将丧心病狂的日寇,狠狠的压倒在地!
今天,快看啊!
母亲早已脱掉那血红的战袍,孩子们为她披上了华丽的衣装。她笑得更美了,微笑着说,她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
(一)张自忠抗战家书
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给全体国民留下一个不朽的榜样,让那些贪生怕死享乐耽逸之徒,有一个反省的机会,想想中国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大家应如何牺牲自己,报效国家,方算尽了个人的神圣天职。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给一般官吏留一个舍身为国、尽职尽责的模范,让那些少数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能有掏出天良,洗心革面的一天。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给一般富有的人们一个当头棒喝,让少数的守财奴、奸商、市侩,以及一切大大小小发丨国难财的人们,想到他们拿英雄的骨骼血肉所换来的骄奢逸乐的生活无耻,而痛加忏悔。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让一般只说空话,不肯做事,挂羊头卖狗肉的人们,认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罪疚,从此真心实意,踏踏实实的贡献其精神,才力以救国家。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让一般吃里爬外,卖祖宗、卖子孙的汉奸汪逆兆铭,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看看真正中国人的骨头和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就在这种先进分子手中,得到永生,得到自由和独立。我堂堂中华民族绝非少数败类所出卖得了的,所可屈服投降拱手让人的。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叫挣扎泥沼、野心不死的日寇知道,我们不仅有英勇的士兵,更有视死如归的高级将领。让他们知道,他所作的迷梦,是如何的愚妄可笑,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屈辱的,我们的将领是以必死的精诚,有敌无我的决心,效忠于国家民族的,头可断,血可流,而不获得最后胜利,绝不甘休。这种浩然之气,会教你们军阀、财阀死无葬身之地。
我说荩忱死得好,他不是为打自己中国人而死,他是为中华民族打日本强盗而死。这正是中华军人应当死节的时候,这才叫“死得其所”。这种死是无比的光荣,无比的伟大。
抗战家书朗诵素材
(二)罗忠毅将军 襄阳籍的抗日英烈
2009年9月10日,新四军抗日名将、襄阳人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是我市唯一一名入选的英雄人物,一起入选的英雄模范人物包括: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李大钊、董存瑞、瞿秋白、杨开慧、恽代英、张自忠、闻一多、叶挺……
生在襄阳
1907年,罗忠毅出生在襄阳,现襄城区新街一带。1917年,罗忠毅进入襄阳模范高等小学就读。1924年,在萧楚女任教下,罗忠毅开始向往革命。他喜欢阅读鲁迅、李大钊、萧楚女等人的文章,在他们的影响下,学生时代的罗忠毅积极地参加学联领导下的各种活动。
革命岁月
1927年7月,罗忠毅入冯玉祥部当兵。1931年,罗忠毅随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到江西,同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从班长晋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后到瑞金入红军学校学习。1932年,罗忠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罗忠毅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兼连(城)宁(化)(龙)岩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罗忠毅任福建军区第3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闽西南第1作战分区司令员、闽西南游击队第1纵队司令员、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员。
1935年3月,罗忠毅任闽西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党务部部长。4月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罗忠毅任委员兼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率明光独立营在(龙)岩连(城)宁(化)地区建立起游击根据地。
1936年1月部队改称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罗忠毅仍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0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缩编,罗忠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率所部坚持了闽西南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忠毅任新四军第2支队参谋长、江南指挥部参谋长,参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水阳伏击战、官徒门奇袭战等战斗。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渡长江后,重建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总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留苏南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挥部队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罗忠毅在各县自卫武装和秘密交通员的协助下,把皖南党政机关和新四军撤退人员以及在事变中失散的同志共9000余人,先后安全转移到苏北,为保留和壮大新四军的力量作出了杰出贡献。4月,罗忠毅任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率部转战于句容、丹阳、武进、溧水地区。那时,国民党40师结集几个团的兵力,4天内先后三次向黄金山新四军驻地发起猛攻。罗忠毅率部迎战,4天内三战三捷,共歼敌4个营,击溃7个营,缴获机枪、步枪800多支,还有18门炮及10万发子弹,成为新四军挺进苏南以来一次战果辉煌的运动战。
战死疆场
1941年初,罗忠毅与丹北做民运工作的柳肇珍相识相恋。婚后不满半年,柳肇珍在掩护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同志转移时,胸部中弹不幸牺牲。罗忠毅闻讯后说:“我要亲手打死1000个鬼子,才解心头之恨,才对得起江南人民!才对得起肇珍!”
1941年11月28日,日伪军突然包围了16旅旅部和苏南党政机关,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指挥部队同近4000名日伪军展开血战,打退了敌人8次冲锋,打死日伪军700多人。激战中,战士们的子弹渐渐打光了,罗忠毅对大家说:“我们要用刺刀、拳头、枪托子打击敌人!”他端起机枪带头冲向敌阵向日伪军扫射,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牺牲时他年仅34岁。
罗忠毅班
2006年11月28日,在塘马战斗65周年之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授予江苏溧阳市后周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为首批“罗忠毅、廖海涛班”,以此纪念这位为抗日战争胜利献出一腔热血的将军。
2011年10月,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原六(3)班,被教育部授予“罗忠毅班”。《襄樊革命故事》这本书里,详细讲述了抗日名将罗忠毅的故事。
英名永存
1933年,谭震林赞扬罗忠毅“是一位很好的参谋人才”。
1941年,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沉痛悼念:“罗忠毅、廖海涛两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功绩卓著。”
1948年,方方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评价罗忠毅:“他沉着忠实、吃苦耐劳,是个品质优良、埋头苦干、不愿多说话的共产党员。”
2008年10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回忆人民英模罗忠毅说:“对罗忠毅、廖海涛同志,我突出的印象是,他们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时刻维护党的大局利益;在工作中,他们爱护战士,关心群众,胜过爱护关心自己;十分注意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具有民主作风,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勇于自我批评,深得战士们的爱戴。”
截至目前,有三本书较为详细记录了罗忠毅的英雄故事:《血战塘马》《罗忠毅传》及我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副编审孙久全编写的《襄樊革命故事》。2009年9月10日,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忠
毅
颂(朗颂词)
汉水高唱,岘山放光,罗公忠毅,降生襄阳。他是民族的英雄,他是抗日的名将。他在襄阳参加**,他在襄阳投军,走向沙场。宁都暴动,晴天雷惊,忠毅自此,投入革命 红军主力,北上长征,他留原地,坚持斗争。在南方三年苦斗中,他钻山沟,打游击,屡建奇功,成长为闽西区一红军司令,为革命留下了红色火种。七七事变,卢沟炮响,日寇侵凌,国境沦亡,敌蹄所至,烧杀抢光。面对国难当头,国人奋起抵抗。
新四军二支队奉命组建,罗忠毅把参谋长勇担肩上。他亲率所部纵横驰骋,粉碎敌人残酷“扫荡”。在金陵城边,茅山脚下,杨子江畔,京沪路上,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开创了苏南根据地战绩辉煌。皖南事变起风浪,罪恶行径枉断肠。新四军六师仍重建,罗忠毅出任参谋长,十六旅长他兼任,坚持转战在敌后方。
顽固派,四十师,太逞凶狂,犯我境,黄金山,摆下战场。十六旅,为自卫,奋起反抗,连三捷,寒敌胆,军威远扬。
这正是:罗忠毅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十六旅立足苏南有保障。民国卅年秋的塘马一役,敌寇以三千之众乘雾突袭,围我塘马,战局危急。忠毅首长,临危不惧,身无士卒,奋勇杀敌。终因寡众悬殊,弹尽援绝,在掩护机关转移中为国损躯。牺牲赢得千余人突围成功,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一笔!罗忠毅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 但它是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那些散淡的鹰隼自由的野花
都能说出它的名字——
英雄墓碑
是一些冷峻的石头
勇敢坚硬的石头
倔犟站起来的形骸
这些石头
凭某种精神和追求
构筑一个民族的高大
是活着的生命和灵魂
那远远向我走来的
并蔑视着卑微和轻浮
就叫抗日烈士纪念碑
它用英雄沸腾的血肉
幻化成石头冷峻的躯体
告诉今天
告诉这个浮躁的世界
有些英勇牺牲的人,起码
还活在碑的心中
哦,英雄墓碑
是这么伟岸而不朽
它以切肤镌刻的方式
呼唤着一些遥远的灵魂
让轻蔑的风凝重起来
让飞鸟的翅膀沉重起来
让从它身旁匆忙经过的人们
不再逍遥自在
让漫不经心的历史
必须正视碑的价值
与墓碑默默对望
就懂得了它无比的深刻
就知道它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些人,义无反顾
用悲壮喷涌的鲜血
把人生的理想和信念
执著坚定到碑的心中
使所有崇敬和仰望者
想起那句铭言——
忘记过去
本刊讯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 7月1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举办了纪念建党93周年诗歌朗诵比赛活动。省通信管理局、专用通信局全体干部职工150余人参加并观看了比赛。
在比赛中, 选手们将诗歌朗诵与精彩的演奏、歌舞、书法等才艺相结合, 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段热情讴歌了党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 抒发了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对通信事业的忠诚之情, 充分展示了全体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赢得了在场观众和评委的阵阵掌声。
此次诗歌朗诵比赛, 局机关第二支部勇夺一等奖, 第一支部获得二等奖, 专用通信局总支下属两个支部获得优秀奖。在比赛大会上, 局机关党委还表彰了2013-2014年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揭晓了前不久机关党委举办的“中国梦·四川梦·我的梦”相机手机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与作者名单。
【摘要】小学语文的中的诗歌朗诵对于学生的发现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理解诗歌,了解作者,翱翔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作者怀才不遇,或感情失意,或游览美景,或离家远行等等的诗歌意境,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的海洋,体会诗歌朗诵的艺术。
【关键词】含义 艺术 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人认为诗歌朗诵并不重要,但是在我看来诗歌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何为诗歌?何为朗诵?何为诗歌朗诵?那么诗歌朗诵又有什么技巧?又要怎样去“读诗”?诗歌朗诵对小学生的发展和将来的学习有何意义?
一、何为诗歌朗诵?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二、诗歌朗诵的技巧
在小学语文的诗歌朗诵中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交给学生朗诵的技巧,才能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1、初读诗歌
我们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来分析诗歌朗诵的技巧和如何去“读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首先在阅读这首诗之前我们要把诗中的生字生词给弄清楚,理解诗歌的大体文意。像“鬓毛衰”意思是耳边的毛发疏落发白。作者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开家乡,中了进士之后一直在朝廷为官没有回过家乡公元744年作者八十六岁时辞官回乡,写下这首诗。
2、精读朗诵诗歌
《回乡偶书》无论给什么年龄段的读者诵读,都可以有切入的角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可于童趣中反衬沧桑;老人读,则能于沧桑中见童真;中年人读,更能倍增感慨,兴发生命之叹。简单质朴的诗诵读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因为简短而朴素的语言承载了太多的意蕴。
回乡偶书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诗歌朗诵必须要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境,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写作的心情。这样我们才能有感情,有韵味的去朗诵诗歌,我们还要反复的去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朗诵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文意,引入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3、朗诵诗歌的节奏
诗歌具有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取决于节奏。诗歌朗诵要注意诗歌的节奏,押韵等,来朗诵诗歌。例如《回乡偶书》是一首绝句,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本诗押灰韵(uai/uei),在诗韵里属于开展韵,这个韵部由闭口音u起到开口音a或中间音e,然后又到闭口音i结束,读音比较舒缓深远,多用以表达感慨万端的思绪。这首诗的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是一首仄起七言绝句。
三、诗歌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说语文教育的目的,一是增加文学知识,二是提高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三是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好语文,能有效的从事文学创作、记者、文秘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非常有帮助。为此,早期语言表达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中小学的朗诵、朗读就是开发和训练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训练孩子语言表达的方法很多,有在课堂上朗读、朗诵,也可以专门举行语文课文朗诵会,或者语文课文朗诵欣赏讲座,请朗诵好的专家或老师来示范等等。
大家知道,艺术学习能提高一个人的品位,能拔高一个人的气质,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丰富一个人的修养。朗诵就是一种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一是朗诵者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文章内容、文学形式,通过朗诵就可以让人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文,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境界和素质内涵,其二是朗诵的过程就是朗诵者不断将文字艺术创造成声音艺术的过程,它的二度创作需要朗诵者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来实施,大量的朗诵就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而艺术本身就是将思想、境界、情感、技巧综合的表达。其三,朗诵是朗诵者将自身作为载体来创作声音艺术作品,无需借助第二载体,为此,朗诵更直接,更具有感召力,它能把一个真实而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直接表达出来。一个好的朗诵所带来的震撼力,绝非其他艺术所能达到的。因此,学好朗诵,就是学好了语言表达艺术。
小学语文的中的诗歌朗诵对于学生的发现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理解诗歌,了解作者,翱翔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作者怀才不遇,或感情失意,或游览美景,或离家远行等等的诗歌意境,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的海洋,体会诗歌朗诵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邢成斌.浅谈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0(04).
[2]刘叔新.现代汉语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晓虹. 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09.
[5]陈皓.浅谈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大语文论坛·教学前沿,2010
江南国土遭沦亡,
尸骨成堆鲜血淌,
满目焦土遍地火光。
新四军共产党来把敌抗,
历尽艰辛、东进江南、深入敌后,
解放集镇与村庄。
红旗举处歌声朗,
百姓们才见天日光。
你们号称“忠义救国军”,
为什么见日寇不发一枪?
我问你救的是哪一国?
为什么不救中国助东洋?
为什么专门袭击共产党?
你忠在哪里义在何方?
你们是汉奸走狗卖国贼,
少廉无耻丧尽天良!
你有理敢当着百姓们讲,
纵然把我千刀万剐也无妨!
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
这把刀刃上崩缺了好几个口子的大刀
一定是1937年春天里,唯一幸存的汉字和种子了
它在哭干的眼窝、喊哑的嗓子里,
一天天发芽,让所有破碎的河流和天空
都凝聚成闪电和火焰的形状,成为一种呼啸的铁
这把沉默、寡言的大刀
紧缚在袒露的脊背上,一种气节就在骨骼里上升
当一个人的尊严,一个春天的尊严,一棵小草的尊严
被鬼子挑在滴血的刀尖上
这把大刀,就不是一把普通的大刀了
他是平型关夕阳的跃起,是台儿庄焦土的拼命
更是被暴突的青筋、充血的太阳穴、隆起的肌腱
高高举过头顶的的山峦和旗帜
刀锋划过,一种深入骨髓的疼和恨
就狠狠地向鬼子的脑袋瓜和胸口砍去!
这把属于1937年的大刀,
这把沾满了鬼子的鲜血、怒吼着的大刀
深深地懂得:祈祷换不回和平
为了深爱的花蕾不再被活埋、河流不再被凌辱
高粱、玉米、大豆不再被砍掉头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65-0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仅唐一代,就有奔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通俗平易的白居易,清新俊拔的杜牧,奇诡险怪的李贺,绮丽精工的李商隐。他们的诗歌如山一样巍峨高耸,如海一般波澜壮阔。他们多姿多彩的创作,让诗歌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缤纷。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应成为高中生必修的语文素质。
而朗诵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 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 ……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 其义自现。’谓熟读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诵读更推崇备至,他认为:“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 的 一 种 方 法 。”“ 不 朗 读 ,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读”也是语文教学所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之一。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文朗读背诵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可见,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读懂诗歌、把握内涵、体味情感的重要方法。
但是,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讲授诗歌,教师一味地分析内容、讲解表现手法,很少留给学生诵读的机会和时间,学生诵读的兴趣越来越小,读书的兴趣也越来也小,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诗歌学习渐渐失去了诵读这一主阵地,诗歌在语文课堂渐渐也失去了其独有的魅力。因此,在诗歌学习中加强诵读教学不仅有重要性,更有迫切性。
我认为诵读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有五方面意义。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1.1 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
1.2 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1.3 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1.4 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
1.5 感受語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 朗诵的技巧与策略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2.1 恰当选材,陶情养性利其诵 。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2.2 正确理解,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其次, 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这是诗歌的起源.既然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在劳动中喊出来的,那么就让我们引导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孤独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揣摩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还诗歌课堂琅琅的读书声,让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其美丽的色彩,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独有的魅力,是我们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
【抗战诗歌朗诵】推荐阅读:
庆祝抗战胜利周年朗诵会主持词01-18
抗战胜利75周年抗战精神学习心得06-01
诗歌朗诵汇总09-20
元旦诗歌朗诵10-02
抒情诗歌朗诵11-14
圣诞诗歌朗诵12-28
诗歌朗诵男女01-01
抗战题材05-30
抗战76周年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