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生活习俗(通用14篇)
实际上,端午节“瘦身”成吃粽子这样一个简单的符号早已“常态化”,民众对端午节文化习俗的忽略也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到底该如何让端午节回归传统,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都做了积极的尝试,有不少地方甚至通过立法来保护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可从实际效果来看,情况并无多大的改变,民众在过端午是还是那么简单,那么缺少传统的文化内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宣传、弘扬、倡导端午习俗,一边仍然只“热衷”吃粽子的情况呢?窃以为,关键在于一些地方在传承端午文化习俗时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和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为了保护、传承端午传统文化,确实想了不少办法,也搞了不少活动,但这些活动要么是老一套,比如举办龙舟比赛,要么是太高冷,比如开展端午征文、端午诵读会等,不仅缺乏群众性、广泛性,而且与民众的生活相去甚远,很难引起民众的兴趣,更别说让端午文化习俗植入民众的心里了。
换言之,一些地方在振兴端午传统文化时,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好看,热衷搞一些形式美、仪式感很强的活动,以为这样就是传承端午传统文化,久而久之,端午文化的传承也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流于式可、走过场的窠臼,也就很难提起民众对端午文化的兴趣。
实际上,端午文化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积淀,它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其中爱国情怀的精神支撑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深地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除五毒等。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民间的一些端午习俗,是和孩子有关联的。记得笔者小时候过端午时,胸前挂着很多东西,有鸭蛋、香囊、用菖蒲结成形如粽子的“项链”,甚至还有把用煮熟的蚕豆粒串成的串挂在胸前,孩子们一边玩一边摘着吃,吃完了再做。而在此之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编织装鸭蛋的网袋、做香囊、编制菖蒲“项链”、剥蚕豆等。很显然,过去的端午节不仅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端午习俗的传承其实就是靠这种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节味”为基础的,而这些绝不是我们搞搞活动就能得到的。
因此,笔者以为,要想真正传承端午文化和习俗,仅仅做表面文章还不够,还应积极挖掘生活中的种种“节味”,让家家户户都用传统的习俗来过端午,这样不仅让端午节更有文化意蕴,也更热闹;不仅令民众更乐意过传统节日,也使得端午文化、习俗有了一个传承的生活土壤和基础,这岂不比流于形式的传承更好,也更有效果吗?我想,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夏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 大多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 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名师点睛】
习作虽然指出了端午节是为悼念屈原, 但内容偏离了“端午节的传说”。读过之后, 总让人觉得这是“人”的传说, 而不是“节”的传说。端午节怎样过, 每种活动有什么意义, 文中根本没有提到。
建议:1.习作应重点写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做到内容具体;2.写清楚这些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活动有什么联系, 突出习俗的由来。
【升格佳作】 (片段)
楚怀王三十年 (前299年) , 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 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 后被秦国囚禁而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 占领了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 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 人们用箬叶包裹饭团, 外缠彩丝,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回访复查】
端午节除了是为纪念屈原,也是作为夏季来临前一个驱除瘟疫的重大节日。在民间,端午节的庆祝形式很是隆重,形式各式各样,
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悬艾叶、喝雄黄酒等。
这些形式都因每年的流年不同而有着不一样的气场,
若能在端午节增运辟邪,便能大大增加自己的正能量,旺运一整年!
赛龙舟驱邪增运
不少地区每逢端午都会举行一次隆重的龙舟比赛。早期在民间认为是为了用龙船将“瘟病”赶快送走,也与驱瘟的目的分不开。面对龙舟来往穿梭,水上水下的动人情景,热气沸腾的的气场能使自己精神振奋,学习工作都倍增动力。
吃粽子驱邪增运
一、粽子的“角”是模仿动物角趋吉避凶的功效而来,有不顺或灾祸,吃有角的粽子可驱走霉运交好运。圆柱形的粽子因用苇叶(竹叶)包裹成圆筒后,像极一节竹子,竹子是君子的象征,吃圆柱形粽子就可以帮自己增加贵人运,远离小人。
二、高考将至,正在做最后冲刺的莘莘学子吃枣粽最适合不过了。枣粽谐音为“早中”,意为早中状元。
三、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上几个鸡蛋或者鸭蛋、鹅蛋。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水煮出来的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煮熟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12点-1点)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夏天不容易头痛。
佩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辅料,既能防病健身,又可以驱邪。将香囊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可以助你驱邪醒脑,增加运势。有青年男女用香囊来表达爱意,选择红色、粉色的香囊,握在手中来回搓动三次,更有助于爱情表白!
系五彩丝线驱邪增运
古代人认为流行疾病的产生不但是由于四时的恶气所致,更主要的是因为鬼神作祟,而在端午节用五彩丝系臂就是一种解祟的方法,《风俗通义佚文》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这种五彩丝又叫长命缕、续命缕等,它的颜色有青、赤、黄、白、黑,是按照阴阳五行的观念确定的,古人认为青、黄、白、赤、黑就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辅相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只要五行齐全,一切毒物邪鬼都会对其避而远之,因此系戴上五彩丝就能够驱邪避役、长命百岁,道教中道士作法时所布的五色旗也是依此原理。在端午节被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今天,佩戴五彩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时尚。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着带五彩绳的习俗,将五彩绳戴在身上,可以积累未来一年里所有的晦气,然后,在端午节零点后的第一场雨时,将彩绳丢到下水道、十字路口、浅水滩等地,可以将晦气丢掉,表示未来一年能够风调雨顺。
挂艾枝、悬菖蒲驱邪增运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在这一天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可以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辟邪增运。《荆楚岁时记》中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光着脚踩踏青草,预防病痛,还要采集艾草,将其扎为人形或虎形,悬挂在门上,这样既能借艾草的香气辟毒,因为艾草煎汤洗浴能治某些皮肤病,而将干艾草点燃后其烟雾可以驱蚊蚋,又能借老虎的威势吓退邪鬼。人们除了将艾草编成虎的样子外,还会用彩绸剪成小老虎的样子,贴上艾草,佩戴于胸前,女儿家将其挂在头发上,或者将其作为钗头,因此艾虎在民间端午节中扮有重要的角色,是人们辟邪的重要饰物。除了艾虎之外,古代民间还又悬菖蒲的风俗,《燕京岁时记》中就记载端午节有用菖蒲、艾子插在门旁,以禳解不吉之物的作法,有时人们也将菖蒲种植在花盆中,在端午前后摆放在门旁,另外,还有用菖蒲雕刻成天师驭虎像的作法,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说:“仲夏五日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这些风俗在今天仍然存在,如浙江嘉兴几乎家家户户在端午节到来时都将菖蒲、艾叶和大蒜合为一束挂在檐头和门楣上,以表驱邪之意。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习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因为爱国理想不能实现而抱石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为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最常见的习俗要数吃粽子。虽然商店里的粽子品种很多,但是,我还是喜欢家里包的粽子。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妈妈就会把包粽子的芦苇叶买回来用清水煮好,然后准备包粽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红枣等。接下来和奶奶一起包粽子,每次奶奶都会选取两三片叶子,左手捏住叶子的一头,右手用三个手指捏住叶子的另一头轻轻地往里一卷,卷成一个圆锥体的形状,卷好后就往里面放准备好的原料,最后用棉线把粽子捆结实,一个有模有样的四角粽“宝宝”就诞生了。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插艾叶、赛龙舟。端午节真是个充满神奇、充满喜悦、充满热闹的节日。
(b)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DD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D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山西民间粽子,以苇叶相包,多为古法。如纯黍米或白米粽子,不加馅心,蘸糖吃,称“角黍包金,香蒲切玉”,为远古遗风,唐韦巨源《食谱》有记。还有“二米粽子”,早在西晋时即有,《食经》的“粟黍法”,即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今山西粽子仍以黍米或糯米包红枣制粽为最多,美其名为“黄金白玉裹玛瑙”,是北宋小枣粽的延续。山西从南到北有九大名枣,如平陆屯屯枣、运城相枣、稷山板枣、临汾尧枣、太谷壶枣、交城骏枣、柳林大枣、保德油枣等,均可成粽子馅料,稍加变化又有枣泥馅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郎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家有中考、高考学生的,有些家长也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山西又是小杂粮王国,豆类最多,以豆类或豆沙为馅的粽子也很普遍。除吃粽子之外,山西民间还有吃凉糕之俗,有的地方称晋糕,为暑夏美食。有的兼食麻团,为唐朝端午食粉团之遗风
(《开元天宝遗事》)。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今天,晋人传承晋粽传统之时,又视江南竹叶咸味粽为新宠。美食之交融,文明之大化,可谓南北地神奇佳品,三千年玄妙风俗,赋作诗云:“万物幻化终有因,千年角黍在三晋。古为庆丰祭祖魂,今说忠孝馈朋亲。”
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因潼溪、北溪、南溪三条溪穿村而过得名。三溪村的龙舟品种繁多,有不足一米长的玲珑小舟,专供10岁左右的孩童戏耍;有近二米长、安上竹篷的小舟,供十五六岁的少年下溪竞斗;还有30米长、26个座位的龙舟,为成年人竞赛专用。端午之日龙舟夜渡是三溪村独有的习俗。为我省乃至国内所罕见。入夜,这里万人空巷,溪河两岸灯火通明,岸边水上激情同欢。溪河中大舟小舟似离弦之箭破浪疾进,岸边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彻夜狂欢。有诗云:“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可谓:大舟小舟共竞渡,男女老少齐高兴!
福州端午节习俗除了跟全国一样譬如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外,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内容。如熏黄烟、“五月四水”、制“午时茶”,拔艾草、穿鞋子、戴红肚兜等。
熏黄烟。是用硫磺、火药等制成的大小如钢笔,长短如香烟似。黄烟有引信,点燃后会喷出浓浓的黄色烟雾,烟雾喷到哪里,哪里就留下黄色的烟痕。一般来说,端午节这天中午时分,每家每户都要点燃黄烟,往墙逢、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端午节过后,家家户户的墙壁上、水缸边、柱子缝都会留下一道道黄色的 “涂鸦”。
煮粽子的水。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另外,端午节中午,家家户户会用煮粽子的水撒在屋里屋外、屋前屋后的角落,有驱蚊的效果。端午节后,天气渐渐炎热,正是虫类活跃的时候,熏黄烟、撒煮粽子的水,渗透着福州人的一种积极的、朴素的卫生理念。
“五月四水”。通常情况下是指农历五月初四那天从河里、井里挑回家的水。福州人在五月初四那天,有把家里水缸装满水的习俗。久而久之,“五月四水”成为一个固定的名词有的人家还把“五月四水”存放起来,说“五月四水”具有治疗烫伤等等的作用。
“午时茶”。这也是福州一些人家的习俗之一。每年端午节,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的时候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谁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谁家的大人头疼脑热,将“午时茶”用开水冲泡喝下。或在炎夏时节泡点“午时茶”当茶喝,有防暑降温的作用。中成药里也有 “午时茶”,它是由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前胡、连翘、陈皮、山楂、枳实、麦芽(炒)、甘草、桔梗、六神曲(炒)、紫苏叶、厚朴、红茶等药组成。福州人的“午时茶”跟中成药的“午时茶”不一样。它的组成多取自本地的野草树叶等,如竹叶芯、枇杷叶、金银花、紫苏、茶叶、生姜、神曲、食盐等。
穿鞋子。过去福州城外人,大多数人在夏秋时节,有的甚至一年四季都光着脚。有一出闽剧,讲一年轻人到闽侯的尚干相亲,把鞋子掖在腋下光着脚走去,走到村口,才坐下来穿上鞋子。从这个戏的故事情节就可知穿鞋子对福州城外人来说是怎么回事。尽管过去福州城外人不大穿鞋子,但端午节中午,一定要把鞋子穿起来。据说那天中午要是不穿鞋子,以后脚底上会长出一个个窟窿,福州话说“扒卟熘”。
戴红肚兜。过去福州人在夏天时,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有戴红肚兜的习惯。特别是在端午节,人们有戴新的红肚兜的习俗,说“穿红肚兜”能辟邪。端午期间,气候尚有凉意,戴红肚兜,可以不让肚子受凉。
福州发行的清代‘龙舟竞渡图’商埠邮票,是于1895年8月1日在福州发行的,当时俗称“鼓山下闽江中划龙舟”邮票。图中远处的山就是鼓山,江岸边是马尾港码头,划龙舟的地方就是马江的一段。由于这套邮票专门表现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发行时间比希腊的早1年,应该算是世界第一套体育邮票。
一、上林丰富多彩的地方习俗
上林,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地形,多民族的聚居,孕育了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习俗。
上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14 年。历史的久远使得上林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譬如:上林的龙母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的母系社会;上林壮族的灯酒节先秦时就已出现;上林万寿节是为了纪念唐高祖时的万寿公王韦厥而设置;还有上林的四六联民歌、镇圩瑶族乡的传统舞———瑶山鼓以及不孤村的建立等,都可追溯至几百年前。上林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由于历史的传承,地理环境的影响,多民族的聚居,上林各族人民创造了精彩纷呈的独特的地方习俗文化。地方习俗文化是国家民族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我们要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首先要从我们置身其中、具体可感的地方习俗入手。
二、发展视阈下的社会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方面都随之变化,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遭到剧烈的冲击,许多文化传统也随之急剧消亡和流变。外来文化总是优劣并存的,本来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却被我们很多人当作时尚全盘接受,结果就无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发展的某些畸形。当传统的小吃被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所代替,当传统的勤俭持家被相互攀比、铺张浪费所代替,当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将被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等所代替,当曾经合家团圆的温馨画面被咫尺天涯的你我各自玩手机的冷漠场景所代替,我们强烈呼唤优秀传统思想的回归。因为在当今这种喧嚣的文化场域背后,我们的很多青少年既忘却了中国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真正意蕴,亦不懂他们拼命追逐奉为时尚的圣诞节、感恩节等从何而来。生活是热闹的,头脑是空洞的。一个民族,当其背离了其固有的代表其民族的灵魂的传统文化时,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自信心丧失,并意味着这个民族的衰亡。
要想实现民族振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得记住,身为中国人,从血缘上来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从道统上来说,我们是孔孟传人,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我们的道统不能丢,我们的民族精神不能丢,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能丢。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绝非是简单的口号,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中华五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而几千年来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各个地方的活态习俗文化传统恰恰是这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所以说各地的地方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妨先深入研究和充分挖掘我们生活过、学习过的当地的习俗文化。
我们作为上林人,要回归传统,就要先回归民间。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桥梁,指引我们在上林精彩纷呈的当地习俗文化中去寻找民族文化的因子,让保留在上林民间的传统和记忆得以绵延不断地传承发展,从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并且为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三、将上林地方习俗融入文化生活教学的必要性
上林丰富多彩的地方习俗和文化生活课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只是为我们将上林地方习俗融入文化生活教学,从而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提供了可能。而我们之所以将上林地方习俗融入文化生活教学的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以下几点。
1.上林原生态的习俗文化起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很多事是正在发生着的,是具体可感的。相对于空洞的说教,相对于书本上干巴巴的对某些民俗的抽象的描述,原生态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具震撼力。经过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传说和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而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本地人口耳相传,再经过现代媒体的渲染,更能打动我们的心,发挥其楷模作用。譬如起源于原始社会中晚期的上林壮族龙母节,对于其起源,每个壮族人从小耳濡目染,对“特掘”的故事也耳熟能详。这个美丽的传说所代表的文化意蕴(对传统的慈孝观念和知恩图报观念的宣传)也对当地的人们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一年一度的在这个传说的发源地———塘红乡石门村举行的盛大的三月三龙母节上,对当地慈母孝子的表彰更是使这种传统观念通过现实中的人和事深入人心。
正因为地方习俗是各地区各民族特有的产物,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文化,所以将上林的地方习俗融入文化生活的教学,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一习俗中的“俗”及其所宣传的某些观念,我们更注重的是在这种习俗中生活着的人的活动和心理。说到底,人才是地方习俗文化的灵魂与核心,真正能触动人心,触及人的灵魂的不是抽象的民俗观念,而是在这种习俗中成长的人的行为和心理。
中医的两个基本理念是“治未病(未病先防)”、“秋冬静以养阴,春夏动以养阳”,代表阳气更趋旺盛的端午节的习俗亦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同时,我们的祖先一向将阳与正义、善良、正直相关联,所以端午习俗也就成了纪念、缅怀爱国爱民君子人物的文化诉述载体。
端午之食
从晋代开始,粽子就被正式定为端午之食。粽子的糯米健脾养胃,加入益智仁、肉丁、板栗、红枣、赤豆、松子仁、胡桃等,则健脾养胃之功更显著。包粽子的芦叶一是能将其清香之味沁入粽子,除糯米滋腻之性,使粽子味道更可口,另外也可使粽子能够适当久放,便于邻里间礼尚往来。自然进入炎热之季,万物生机勃发,人体代谢也加快,人体物质能量消耗增加,有一个健康的脾胃是充分摄入所需物质能量的保证,小小的端午粽子体现了我们祖先“治未病”思想,体现了我们祖先在夏季对脾胃保健的重视。
端午之饮
时令进入炎热之季,人体的气血循环应该与外界环境相一致,如果体内仍有冬春时节侵入的风寒湿之邪或少许瘀血,则机体无法达到夏季应该达到的代谢水平,机体无法有效推陈出新、排出代谢废物,久则易生重疾。同时,炎热之季,进食生冷机会增多,体内孽生寄生虫机会也增多。黄酒可行气活血、暖胃健脾、散寒助阳,雄黄可以杀虫解毒、祛痰燥湿。黄酒加入少许雄黄就成了端午饮用的雄黄酒,喝微量雄黄酒既可助阳活血,又可杀体内寄生虫。《白蛇传》里的白素贞因喝雄黄酒而露出真身,就是端午雄黄酒保健作用在文化里的一种演义。
端午之佩
端午佩香囊的保健作用类似于端午饮雄黄酒。将朱砂、雄黄、藿香、佩兰、木香等中药研成粉末,装入各色形状的香囊中,以绒线挂于孩童之颈,则可以冲淡秽浊之气,祛除蚊虫,甚至可以防止蛇咬伤,这就是传说中端午香囊的避邪驱瘟之效。与端午之饮祛邪于内相对应,端午之佩则辟邪于外。
端午之饰、端午之浴
艾,生长力旺盛,家家可种,又名家艾,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端午始,万物繁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屋檐插艾枝,门前悬菖蒲,就是要将环境中不利身体的微生物杀一杀,营造更健康的家居环境。端午节的洗澡水,叫百头汤,是用艾枝、菖蒲及其它各种植物的梢头煮出百草汤,小孩或大人洗一洗则兼有端午之饮、端午之佩的功效,是对身体的一次非常有用的“沐浴更衣”。
端午之庆
赛龙舟是典型的端午节庆祝活动。经过二月二吐故纳新的放风筝、清明的温和远足,在开始进入最热季节的端午,则需要更激烈的庆祝活动与旺盛的自然、人体代谢水平相匹配,赛龙舟的活动量很合适。它需要参赛者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持久的耐力,需要全民参与,最终的胜利者因体魄的健康和毅力的坚强而获得众人艳羡,在庆祝的欢呼声中,锻练强身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人们心中。
端午之思
关于端午节所纪念的历史人物,各界说法不一,有屈原、伍子胥等,人物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坚持真理、正义,为国为民的精神楷模。在炎黄子孙汇聚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虽然时不时会出现黑白颠倒的逆流和乌云满天的倒影,但真理、正义、正直、善良最终都沉淀为丰碑,根植进老百姓的记忆。知道端午节纪念谁重要,知道端午节纪念什么更重要。地区不同,端午习俗也有差异,但总的看,端午习俗既是一种身体的保健,也是一种精神保健,是炎黄子孙永恒文化诉述的一个侧面。
香包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香包很早就有人用了,而且古人用的香包外形更为别致讲究,现代人较为简单,但更讲究实用功效
药用功效: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等。间常于端午节时制作香袋佩戴于小儿胸前,以达芳香泄浊、辟秽去邪、清热解毒、抑菌杀虫,“闻香防病、闻气治病”的效果。
装饰功效:可以将香袋挂在身上起装饰作用;也可以将香袋装饰在室内的家具上。
驱蚊防虫功效:可以将香袋置入衣柜中驱虫除秽;也可以将香袋放置在枕边驱蚊、安神
香包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传统香袋里装的多为中药香料等熏香,孕妇如果长期随身佩戴,可能造成长期刺激,严重时可能导致流产。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屍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三年级3班德吉拉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阴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之一。端午节义名端五,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重午节、午日节(“午”与“五” 通)、端阳节、地腊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
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 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唯温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种:
1、纪念屈原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过诗人屈原的。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的嘴使鱼,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 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历镂”剑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 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3、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一
农历五月,临近端午的节气,东天山脚下的巴里坤乡间田野里艾草的叶子舒展碧绿,巧手的农妇呼朋唤友,相约着去田野里采摘一把。坐在地埂上,就地择去杂草,放进篮子里,说笑着回家,乡村下午的炊烟里,十有八九都是艾面的味道。
艾面是巴里坤端午节必吃的面食之一,不仅是因为它碧绿鲜亮的样子诱人食欲,而且艾草理气血、祛寒湿的药用功能也让人青睐有加。端午当日,一些地方会把艾草插在屋门口招福辟邪,但巴里坤人则直接把它制作为面食,送达胃腹。
艾面的制作过程是繁琐而讲究的,把洗干净的艾草用开水烫熟直到绵软,用刀细细的切碎,让其彻底变为汁液,和进面粉里,擀制出圆润劲道的面饼,一来一去折叠后,再仔细切做均匀的面条,放进开水煮熟,浇注上勾制的鸡蛋西红柿卤,碧绿、鲜红、油黄相加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胃口大开。煮熟后的艾面色泽晶亮,如同翡翠,许多外地来的人直接称呼它为“翡翠面”。这食物间的“翡翠”出身极为普通,它的取材遍地都是,来历却可远溯到唐代年间。提起吃艾面的起源,巴里坤乡间上了岁数的人,会给你指指矗立在巴里坤县城东北大河镇区域内的唐城遗址,悠然讲述他印象中的那些传闻。
巴里坤的屯田历史起于唐朝,唐景龙四年(710年),唐王朝为了巩固西域政权,设置了西州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并首次设立蒲类县(巴里坤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后来又改名为后庭县,属北庭都护府管辖。驻守在这里的将士被称为伊吾军(哈密古称伊州),实行兵屯制度,并修建了城池,驻守的将士亦农亦兵,屯田自给。据《唐六卷》记载:“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安西都护府有二十屯,疏勒有七屯,焉耆有七屯,北庭都护府有二十屯,伊吾军有一屯,天山军有一屯,共五十六屯。每五十顷为一屯。”也就是说驻守唐城的将士在附近开垦的土地有五十顷,在《旧唐书·地理志》中也有相应记载:“伊吾军,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兵三千人,地五千亩,马三百匹。”
三千驻军远离中原,镇守在这荒芜的西北,垦地五千亩,虽然粮食可以自足,但在当地寒冷的气候下,新鲜蔬菜却是少见的。一个春季,有位将领来到巴里坤巡查,因水土不服,食欲不振,只想吃点新鲜蔬菜。然而那时的巴里坤,能看到的绿色,除了刚刚露出头的麦苗,就是地埂上的一些野草。他的手下试着采摘了一些艾叶,可是艾叶做菜实在不好下咽,随行的厨子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艾叶放进开水锅中焯了一下,用刀剁碎和面,切成面条下锅,煮熟,拌上调味品。这位将领看到绿茵茵、亮晶晶的艾面,一下有了食欲,连吃两碗,病竟然奇迹般的好了。至此,艾面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广,遍地的艾草和粮食填充着驻守将士的胃腹,他们在西域的风里就地取材,一边进行艰苦的屯田,一边驻守着边疆。
唐城之北的良田,最早由伊吾军开发出来,之后在战火里被弃耕。到清代年间,清政府从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大规模移民到新疆,千里沃野,养育了世代落户于此的民众,而移民们的辛勤耕作又重新让这片土地葱郁起来,成为当地的主要产粮区。粮食作物出产的单一,没有阻止人们对饮食的追求,虽然仅仅只有麦面和一部分青稞,但是当地的妇女们还是费尽心思,推陈出新。为了避免一年四季的乏味咀嚼和365日的单调重复,她们尝试着多样的烹调和制作,不经意间,保留下了富有巴里坤特色的饮食文化。
二
小时候,每到下雨天,我们都欢快的拍手唱:“天气天气大大的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箱箱柜柜盛不下,撂倒房上把房砸塌。”这首不知道被什么人率先吟唱的歌谣一直传唱至今,这种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夸张期盼常让外地的人在惊诧之余有一丝哂笑———馍馍怎么会有车轱辘大呢,那得用多大的锅、多大的蒸笼和多少袋面粉呢。面对外地人的不解、好奇和惊诧,巴里坤人淡定自如,车轱辘大的馍馍如今依然是巴里坤节庆间的重要食品,拿蒸笼蒸出来的叫蒸饼,拿鏊子烤制出来的,则叫锅盔。
做蒸饼的时候,一家的妇女是忙不过来的,巴里坤无霜期短,小麦成熟的不够好,面粉不够劲道,需要使劲地揉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揉面是种大强度的体力活,需要几个女人相互替换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制作蒸饼的时候,也是要好的乡邻一次小型的聚会,几个女人说说笑笑间就把一个高强度的工作解决了,这劳作过程中和谐的亲密关系是在长久的互帮互助中自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