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推荐8篇)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 篇1

陈祖

现就国标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中,对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以及对水土保持工程相关问题的规定,摘要说明,并对如何贯彻执行新规范化相关地质勘察及相关工程部分的规定,谈几点看法。

一、新规范对地质勘察提出的要求和规定。

新老规范比照,老规范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属于水利行业标准,新规范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上升到国家标准。新规范总结了老规范(版)实施办法9年来的实践经验,吸收了相关行业设计规范的最新成果,依据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贯彻国家相关法规,预防控制和治理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危害,制定国标新规范。

新规范主要内容有总则、基本规定、各设计阶段任务、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专章以及拦渣、斜坡防护、土地整治、防洪排导、降水蓄渗、临时防护、植被建设、防风固沙工程等的规定要求。新规范化很重要的是“对主体工程的约束性规定”,包括工程选址(线)、建设方案及布局,取土(石、料)场和弃土(石、料)场选址,以及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有关水土保持工程作出约束性规定。新规范中有19条(款)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新规范中,有关地质勘察及环境地质的条(款)在相关设计中都有规定要求,现摘要部分如下:

(一)在“3基本规定”中有:

3.2.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文件:

1.当主体工程建设地点、工程规模或布局发生变化时,水土保持方案及其设计文件应重新报批。2.当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各类防护工程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应编制水土保持工程变更设计文件。4.征占地面积在1公顷以上工挖填土石方总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二)在“和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中,有:

4.2.1项目建议书阶段:1.简要说明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环境状况,预防监督与治理状况。3.初步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4.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总体要求,提出下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2.2可行性研究阶段:1.开展相应深度的勘测与调查以及必要的试验研究。2.从水土保持角度论证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制约因素。3.对主体工程的选址(线)、总体布置、施工组织、施工工艺等比选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分析评价,对主体工程提出优化设计要求和规范意见。6.分析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环节、因素、定量预测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量及分布,定性分析引起重力侵蚀、泥石流等灾害的可能性。定性分析开发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类型及程度。7.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按防治工程分类进行典型设计,并明确工程设计标准,估算工程量。

在5.4项目区概况介绍的基本要求中,应说明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及其它内容。其中要求说明,项目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质结构、岩层和岩性,折层、断裂和地震烈度、不良地质灾害等,项目建设区地貌类型、地表形态等。

可研阶段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深度设计,要求对主体及附属工程。取土场和弃渣场等,做出典型设计(平面图、主要断面图、技术参数、稳定设计、主要工程量、估算费用等。)

4.2.3初步设计阶段:1.开展相应深度的勘测与调查。2.分区(段)复核土石方平衡及弃土(石、渣)场、取料场的布置。4.在项目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设计。

6.2.4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规定。2.对主体工程征占地范围外的渣场、料场等,应逐步进行设计,并明确设计标准和工程量。

6.2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专章主要内容规定。6.2.1概述内容。3.自然环境概况。应说明主体工程及主要单项工程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主要水土流失特征,不良地质现象(发生区段、不良地质类型)、本期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特性。

6.2.10水土保持专章附件10项内容中,应有:1.弃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协议

书。2.外购土石料等的防治责任书以及设计图册等。在设计图册中,主要平面与断面图上表示地质与设计内容。

4.2.4施工图设计阶段:

1.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单项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其它略)

(三)水土保持方案中,对地质调查和勘测的一般规定:

5.2.1地质、地貌的调查内容、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质调查内容,应包括地质构造,断裂和断层、岩性、地下水、地震烈度、不良地质灾害等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工程地质情况等。

2.地质调查,应采取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方式进行。

3.地貌调查内容,应包括项目区内的地形、地面坡度、沟壑密度、地表物质组成、土地利用类型等。

4.调查方法,应采用地形图调绘(比例尺1M5000~1M10000),也可采用航片判读、地形图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5.2.4水土流失调查内容和方法,有5条规定,其中:

1.水土流失调查内容,应包括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及强度、现状土壤侵蚀(流失)量或模数、土壤流失容许量、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其造成原因等。

2.调查方法:(1)水土流失类型和面积,应采取收集资料并结合现场实地勘察进行。(4)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其造成原因应以调查和收集资料为主。

5.2.6工程调查与勘测调查内容和方法,有3条规定:

1.主体工程的平面布局、施工组织,可采用收集相关资料及设计文件的方法。

2.对100万m3以上的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料)场以及其他重要的防护工程,必须收集工程地质勘测资料及地形图(比例尺不低于1M10000),并进行补充测量。

3.工程建设可能影响的范围,应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在“5.6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中”,5.6.1条明确指出:项目建设区范围应包括建(构)筑物,临时施工生产、生活、道路,料场和弃渣场对外交通、供水、通信、施工用电线路等,水库正常蓄水位淹没区等永久和临时占地面积。加外,

在5.6.2条中,指出“直接影响区”应包括(1)规模较小的拆迁安置和道路等专项设施建设区,(2)排洪泄水区下游,(3)开挖面下边坡(4)道路两侧,(5)灰渣场下风向,(6)塌陷区,(7)水库周边影响区,(8)地下开采对地面的影响区,(9)工程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区域等。同时指出,对直接影响区应依据区域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和主体工程设计文件。结合对类比工程的调查,根据风向、边坡、洪水下泄、排水、塌陷、水库水位下落、水库周边可能引起的浸渍,排洪涵沟上、下游的滞洪、冲刷等因素。经分析后确定,不应简单外延。在确定防治责任范围的基础上,应划分防治分区,并分区进行典型设计、计算工程量。

二、新规范对工程选址(线)、取土(石)和弃渣场选址的规定:

(一)对主体工程的约束性规定,3.2.1工程选址(线)有6条规定,其中:

1.选址(线)必须兼顾水土保持要求,应避开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以及最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

2.选址(线)应避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

4.公路、铁路工程,在高填深挖路段,应采用加大桥隧比例的方案,减少大填大挖。填高大于20米工挖深大于30米的,必须有桥隧比选方案。路堤、路堑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应采用植物防护或工程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设计方案。

5.选址(线)宜避开生态脆弱区、固定半固定沙丘区、国家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

6.工程占地不宜占用农耕地,特别是水浇地、水田等生产力较高的土地。

(二)对主体工程的约束性规定,3.2.2 取土(石、料)场选址有4条规定:

1.严禁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内设置取土(石、料)场。

2.在山区、丘陵区选址,应分析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性。

3.应符合城镇、景区等规划要求,并与周边景观相互协调,宜避开正常的可视范围。

4.在河道取沙(砾)料的应遵循河道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对主体工程的约束性规定,3.2.3弃土(石、渣)场选址有5条规定:

1.不得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的安全。

2.涉及河道的,应符合治导规划及防洪行洪的规定,不得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设置弃土(石、渣)场。

3.禁止在对重要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布设弃土(石、渣)场。

4.不宜布设在流量较大的沟道,否则应进行防洪论证。

5.在山丘区,宜选择荒沟、凹地、支毛沟,平原区宜选择凹地、荒地,风沙区应避开风口和易产生风蚀的地方。

*在山区冲沟布置弃渣场是,应查明有否滑坡和泥石流,及其影响问题。在河(海)岸选择弃渣场,应避开冲刷地带。因为山区一部分沟谷或沟坡,常见滑坡、崩塌等不稳定场地。

*在利用原有的弃(堆)渣场时,应查明原来有否拦挡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应界定水土保持的防治责任及范围。同样,利用原有取土(石、料)场时,也要重视处理水土保持防治责任与范围。

*弃渣涉及海岸、滩涂等地带的,应遵守相关管理规定。

*弃渣场选址,还应结合主体工程特点,合理布置弃(堆)土(石)场地,减少长距离搬运。对输变电工程塔位开挖量少、零星分散,采取就近选择小山沟、凹地等作为弃渣场地是合理的。

三、拦渣工程

(一)拦渣工程的型式

主要有(1)拦渣坝(2)挡渣墙(3)拦渣堤三种型式,以及(4)围渣堰型式。其适用条件:

7.2.1 说明,在沟道中堆置弃渣或尾矿时,必须修建拦渣坝(尾矿库)。

7.2.2 说明,弃渣体易发生滑坡、坍塌,在堆置在坡顶及斜坡面时,必须修建挡渣墙。

7.2.3 说明,弃渣堆置在河(沟)道旁边时,必须按防洪治导线布置拦渣堤。应

结合防洪要求进行布置。

7.2.4 说明,围渣堰的设计要求,指出平地堆渣场,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施工条件,筑堰材料、弃渣岩性和数量等条件选择堰型。

(二)设计要求

在新规范中,对上述各种型式拦渣工程都有明确的设计要求,其中:

7.3.1 拦渣坝(尾矿库)的设计要求:

1.坝址选择:(1)应有足够库容,(2)两岸地形地质条件适合布置溢洪道和施工场地,(3)坝基宜为新鲜岩石或紧密土基,(4)附近筑坝所需土、石、砂料充足,水源条件满足,(5)排废距离近,库区淹没损失小,不影响河道行洪和下游防洪。

*对库容问题,除考虑常规的弃堆渣量和河(沟)道上游带来泥沙淤积量之外,应查明库区两岸有否较大塌滑体或已有而未防治的弃土(石)堆积等,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增加的数量,或已占有的弃渣场库容量。

*对坝基和两岸地形地质条件的要求,要根据设计坝型对地质地貌条件要求而定。如紫金山矿区有拱坝和重力坝及土堤,琴亭湖工程拦渣坝有土坝和砌石坝结合。建议参照相关坝型的勘测设计规范要求(中小型工程),通过勘察,提出不同坝型对地质要求,提出地基处理意见,提供地质参数。

*拦渣坝的溢洪道或排洪渠的设计非常重要,新规范对上游及周边来水处理,以及对库容与坝高等设计要求,做出了原则规定。应当防止出现类似××电厂煤灰坝(堆石坝)左岸排洪渠在陡冲沟交汇口,因暴雨的冲刷山坡塌滑,引起冲毁排洪渠事例;避免××水库土坝左岸溢洪道,先冲后护,泄洪冲刷岩土体,在大沟口河道淤积数万m3的水土流失问题。

*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拱坝设计,由于拱坝顶泄流对下游两岸与河床严重冲刷,将造成近万m3~数万m3岩土流失,由于防治的投资大,施工难,一般都采取“先冲后护”原则。应当予以重视处理。既要分析评价两岸山坡冲刷稳定问题,也要分析评价引起水土历史及危害。输变电铁塔弃土100多m3要设置弃渣场,每基悬殊太大。

*拦渣坝、挡渣墙及拦渣堤设计,要避开河流凹岸等冲刷地段,要考虑坝基、墙基和堤基的防冲刷工程措施,以及基础埋置深度。还要考虑排洪渠出口地基的防冲措

施。

*拦渣坝、挡渣墙勘察设计,除按规范要求以外,应注意:

(1)小型工程以现场调查为主,参考岩土经验指标。大中型工程应按相关工程规范要求进行勘察设计。

(2)调查地基与山坡稳定条件,提供岩土设计计算参考值。

(3)调查堆渣体物质组成份,及其堆渣体边坡稳定计算参数,必要时大中型工程进行现场试验。

(4)调查地表水和地下水情况,为设计提供地面截(排)水和地下排水设施的水文地质资料。

2.防洪标准的确定原则

新规范指出,(1)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1992)规定。(2)当拦渣坝(尾矿库)一旦失事对下游的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等设施造成严重危害,或有害物质会大量扩散时,应比规定确定的防洪标准提高一等或二等。对于特别重要的拦渣坝(尾矿库),除采用I等的最高防洪标准外,还应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

7.3.2 挡渣墙的设计要求

1.新规范指出,水土保持工程可采用重力式、悬臂式、扶臂式和加筋式等型式的挡渣墙。

2.对墙址及走向选择,有4条规定,其中

(1)应沿弃土、弃石、弃渣坡脚或相对较高的坡面上,布置挡渣墙,有效降低挡渣墙的高度。地基宜为新鲜不易风化的岩石或紧密土层。

(2)挡渣墙沿线地基土层中的含水量和密度应均匀单一,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陷引起墙基和墙体断裂等形式的变形。

(3)挡渣墙的长度,应与水流方向一致,避免截断沟谷和水流。若无法避免,则应修建排水建筑物。

*除上述以外,新规范对拦渣堤、围渣堰、以及贮灰场、尾沙库等工程设计做了规定。这里不重复了。

*对挡渣墙地基的设计要求,应以满足设计的地基承载力和沉陷变形、抗滑稳定

要求以及抗冲刷的基础埋深要求为准。如是松软地基,则采取地基处理。

四、斜坡防护工程

(一)8.1一般规定中指出,对开发建设项目因开挖、回填、弃土形成的.坡面,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施工方式等因素,采取挡墙、削坡、开级、工程护坡、植物护坡、坡面固定、滑坡防治等边坡防护措施。并指出:

8.1.2 对开挖、削坡、取土(石)形成的土(沙)质坡面或风化严重的岩石坡面,在降水渗流、冲刷下易湿陷、坍塌、滑坡等边坡失稳,应采取挡墙工程。

8.1.3 对易风化岩石或泥质岩层坡面,在削坡卸荷稳定边坡工程后,应采取陈祖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锚喷工程支护,固定坡面。

8.1.4 对易发生滑坡的坡面,应根据滑坡体的岩层构造、地层岩性、塑性滑动层、地表地下水分布状况,以及人为开挖情况等造成滑坡的主导因素,采取削坡反压、拦排地表水,排除地下水,滑坡体上造林、抗滑桩、抗滑墙等滑坡整治工程。

8.1.5 对经防护达到安全稳定要求的边坡,宜恢复林草植被。

(二)8.3 设计要求中,(1)对土质坡面削坡开级工程,对石质边坡削坡提出了设计要求;(2)对砌石护坡(干砌石、浆砌石护坡)、混凝土护坡(必要时加锚固定)、喷水泥砂浆或喷混凝土护坡、格状框条护坡、砌石草皮护坡、挂网喷草护坡,以及对稳定性差的岩石坡面,采取喷浆固坡、锚杆支护、喷锚支护、喷锚加筋支护等的适用条件和设计提出了要求。防治工程的内容很多,又很具体,具体详见新规范。

总之,新规范由原来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后,内容更加全面,技术要求严密,涉及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以及调查、预测、设计、监测、实施保障措施、投资费用的规定等等。需要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今天仅谈一小部分,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三)常见边坡的几个问题

1.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和采用不同计算方法所需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要求:

(1)国标《岩土荛勘察规范》(GB50021-)4.7.7边坡稳定性评价:

重要工程:宜取Fs=1.30~1.50

一般工程:宜取Fs=1.15~1.30

重要工程:宜取Fs=1.05~1.15

(2)国标《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5.3.1边坡工程稳定性验算,其稳定性系数不小于下表,否则应进行边坡处理。地质条件很复杂或破坏后果极严重的,稳定系数适当提高。

(3)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4.2采用5.2节规定的极限平衡方法计算的边坡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应满足下表规定:破坏有重大影响的1级边坡,在正常运用条件下的稳定系数取1.30~1.50。

2.存在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的边坡,可初步判别有可能失稳的边坡:

①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边坡。②已发生倾倒变形或蠕变的边坡。③已发生张裂变形的下软上硬的双层工多层结构边坡。④在碎裂结构岩体验生活和散体结构岩体验生活开挖的边坡。⑤存在有倾向坡外的结构面,且结构面的倾角小于坡角,并大于其

内摩擦角的岩质边坡。⑥坡面上出现平行边坡走向的张裂缝或环形裂缝的边坡。⑦分布有巨厚层崩积质的边坡。⑧坡脚被水淹没或被开挖的新、老滑坡体、崩塌体和土质边坡。⑨坡脚受水流冲刷的土质边坡。⑩有迹象表明边坡可能失稳或曾经失稳的边坡。

3.边坡分类法很多,按岩土边坡分类总的分为①岩质边坡;②土质边坡;③岩土混合边坡。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 篇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应客运需求的增加, 中国的航空发展迅速, 影响力逐渐深入国际市场, 2005年, 中国的航空运输转量排世界第二位, 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航空运输大国。由于机场建设施工工艺不同于其他建设, 机场的建设带来的环保水保的问题也渐渐突显出来, 特别是本文所介绍的西南高海拔高寒地区的机场建设中的环保水保问题尤为复杂重要, 这些高原地区本身自然生态相对脆弱, 自身修复能力较差, 在机场建设和运行中, 如果不妥善采取人工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措施, 当地生态一旦遭到破坏, 就再难得到复原。

西南地区的机场建设, 除了具有占地面积大、扰动剧烈、项目组成复杂等特点之外, 还有土壤腐殖质层薄弱而珍贵, 一旦破坏会形成不可逆的情况, 所以对在该地区的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布设尤为重要。通过对工程的施工程序、施工工艺等条件的分析, 紧紧抓住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对土进行防护, 对水进行疏导, 形成疏挡结合、施工有序的防治布局, 才能有效控制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1 工程背景

机场工程一般情况下包括飞行区场道工程、空管工程、助航灯光、飞行区供电及照明工程、旅客航站楼工程、站坪工程、停车场工程、货运区工程、飞机维护工程、机场给水工程、机场雨水、污水、污物处理工程、机场消防救援工程、机场坑害、安全、保卫工程、场区供热、供冷、燃气系统、机场供油工程、辅助生产、办公、生活服务设施、机场通信工程、机场供电工程、场外配套工程等项目。根据西南地区高海拔高寒地区的特殊地理地质条件及该类型的项目的施工扰动特性等相结合, 相应的植被恢复要求较普通机场的高,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难度也较大。

2 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

该类型项目的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候是施工和后期运行期间, 施工时, 需要破坏地表、大量开挖, 原有的植被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加重了水土流失, 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会导致出现荒漠化等不可逆的恶劣环境的产生的后果。现从该地区机场建设两个方面 (飞行区和净空处理区) 分别介绍水土流失产生的机理。

1) 飞行区。飞行区是机场最主要的一个部位, 该区主要是对原地貌进行整平, 会产生大量挖填工作, 多采用机械来完成, 期间还要对剥离的腐殖层进行堆存保护, 过程中对水土保持的忽视或者处理不当会导致大量水土流失, 特别是道槽区、土面区、边坡区和场外出水系统等地方。

2) 净空处理区。净空处理区是对影响和阻碍飞行的山体进行削坡或清除的区域, 由于飞机起飞降落对机场跑道和两侧侧向空间有着严格的要求, 根据相关净空处理区的施工工艺, 大部分的削坡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推进的方式, 期间还要对剥离的腐殖层进行堆存保护。

3 影响水土保持措施的主要因素

1) 土壤。通过在措施实施区域选点, 适当的间隔进行钻探, 达到预想的冻深处, 对选点的各层土壤的粒度组成、密实度、含水量及比重情况等因素的调查, 对有代表性的土质进行冻胀试验, 工程措施实施之后, 相应的冻胀破坏的程度大小与颗粒组成中黏土、粉土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关的试验证明含黏土、粉土成分少的砂、砂砾、碎石等基本上不产生冻胀现象。

2) 气温。对相应的措施的冻胀程度进行计算, 气温的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这类气温资料通过利用附近气象观测站的资料。

3) 地下水。地下水的水位及其水位附近的土质条件对措施的冻胀有很大的影响, 在冻胀现象中, 地下水对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初期含水量大的土比含水量小的土冻胀量要大。地下水位对地基产生的冻胀量有很大的影响。对透水性较高、颗粒较大的土, 如果荷载作用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 冻胀量与距地下水位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同时, 当地下水位>2 m时, 冻胀现象很小或基本不发生冻胀现象。另外, 接近地下水位的土质条件对是否产生冻胀也有很大的影响。

4) 荷载压力。措施与土壤接触面在年复一年的冻融过程中, 措施结构会被不断地拉扯, 当冻胀力超过其结构的抗拉强度时, 措施结构表面就会出现裂缝。

5) 冻结深度和冻胀量。相应措施的冻结深度随着土质、土中形成的日照、霜柱情况、积雪量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除此之外, 措施类型、地形及覆盖情况对冻深的大小也有很大的影响。冻胀量是指冻结前后的地基表面的高低差值, 大致等于地基产生霜柱的冰晶体厚度总和。对于措施冻胀量的测定, 是根据在冻结前埋设的水准点作为标准, 在措施上标出测定点来测定措施标记点的标高变化。

4 高寒地区冻胀的防治措施

冻胀现象的产生要同时具备土质、温度、地下水三个因素的作用。因此, 为了防止措施冻胀破坏作用的产生, 只要消除这三个因素中的一个, 就能达到防治的目的。防治冻胀的措施为:采用非冻胀材料换填冻胀土的置换法;在措施下设置隔温层, 提高冻胀土的温度, 减少冻胀量的隔温法;在冻胀土中掺入石灰和水泥, 改变其冻胀性质;降低冻结温度的稳定处理法。目前主要采用置换法和隔温法, 或者二者配合使用。

1) 置换法。采用非冻胀材料换填部分冻胀性土, 应用时主要考虑的是采用何种粗颗粒材料, 置换到何种深度的问题。从实践和经济方面考虑, 可以采用廉价的粗颗粒材料, 置换深度约为最大冻深的70%左右。对置换法所采用的粗颗粒材料, 要符合质量和规格方面的要求, 同时, 要求这种材料本身不能产生冻胀, 这是必须保证的条件, 非冻胀性的材料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室内冻胀试验来判断。一般来说, 包括砂、砂砾、碎石等材料。

2) 隔温法。为了防止措施的冻胀破坏, 在采用隔温材料时, 选择传导率小的材料才能有好的隔温性能。同时要求材料的隔温性能要持久, 承载能力要高, 耐水性好, 并且应该经济廉价, 比如聚苯乙烯薄板。隔温法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冻结作用侵入到冻胀性措施土的深度。采用这种方法要非常注意在隔温层上垫层的施工工艺问题, 避免垫层材料在机械压实过程中对隔温材料造成破坏。

5 传统及适应性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对比分析

由于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殊性, 该地区干旱少雨, 高海拔, 高寒, 昼夜温差大, 紫外线的辐射量也比平原地区的高, 含氧量少腐蚀性强, 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很容易被破坏而丧失水土保持的功能, 比如护坡措施中的混凝土在高寒冻融侵蚀下很容易发生膨胀和开裂等破坏, 通过查询相关文献了解到, 通过对工程措施中的混凝土的配比成分进行改良进而适应当地的恶劣环境, 对植物措施中的绿化覆土的土质进行相应的营养成分的添加, 临时措施相应材料也进行飞行区和净空处理区的措施就要根据高寒高海拔的情况来进行改进。

在机场飞行区设置全面的排水系统和消能系统, 防治雨水的冲刷和汇水, 场内汇水集中后直接排出的冲刷能力很强, 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 极易对自然地貌形成冲沟侵蚀, 影响机场飞行区的稳定, 并对稳定性差的边坡实行相应的工程护坡措施。飞行区场地的土地面完工后进行绿化覆土并植被恢复和铺植草皮, 植被的选择尽量选择当地的适生植被, 后期要进行植被养护管理。为了后期绿化而堆存的临时堆土, 要布设挡护、排水措施。净空处理区的水保措施主要考虑削坡或清除区域的两侧排水系统和边坡防护, 防止因工程挖填、边坡失稳而导致滑塌。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的布设类型和方式和飞行区的一致 (见表1) 。

对于这种特殊环境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应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 一方面要保证相应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另一方面要监测相关水土保持措施完成后, 经过冬季后相应的措施的完整度的分析。

6 结语

本类型工程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 水力侵蚀与降水直接相关, 冻融侵蚀的发生也与土壤及其母岩中的水分直接相关, 因此, 降水是工程区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水土保持防护措施的布置应本着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 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原则, 尽可能完善项目区排水设施, 增大地表林草覆盖率, 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以拦挡、护坡和排水为主, 植物措施包括植树种草, 另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再与该地区的特殊的气候条件相适应, 对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相应的改进, 得到适合这一地区的改进型水土保持措施。并加大该类型新措施的监测, 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ID:003585]

参考文献

[1]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 篇3

关键词: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建设项目之中。在对城市进行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来合理的预测在某项工程中对水源和土壤所造成的损伤,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施工方式做出改进,尽量减少工程对水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1.监测工作的内容及模式

对水土保持程度进行监测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两大体系组成:经过国家专业机构认证的、由水利部门人员所组成的监测体系和受到国家权威认证并已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两百六十三个法人单位所组成的体系。该两个体系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据国家的法律和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对水土保持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1.1工作周期

对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这一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没有固定工作时间的,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一般情况而言,监测工作开始的前提是建设完整的监测网络,有了监测网络之后再针对某一区域范围进行定期测评。在我国监测工作开始初期,采用的监测周期间隔较长,正常情况下平均两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如遇到雨季、汛期等改变土质的天气时便改为一个月一次甚至更多。该监测方式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出现了弊端,监测人员发现该方式不能完全监测出水土保持的情况,因此便根据该监测周期进行了改良。从原先的定期监测改为驻点监测,使得监测工作能够更为全面的开展。除此之外,每当发生自然灾害例如沙尘暴、台风、洪水时便要进行加测。

1.2监测方式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监测方式有两种:一是地面观测法,即在施工地段选取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监测根据点,每隔一段时间便对其土质情况进行观测,绘制检测报告;二是调查监测法,即在施工地段对施工者或其他人员进行口头询问从而了解部分信息,接着采用各种仪器对该地段的土壤进行全面调查或抽查,最后根据所得资料判断该区域的水土保持情况。其中,前者适用于土壤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且施工面积较大的建设项目,而后者则比较适用于施工地面凹凸不平,具有较多水源的地区。因此二者经常被结合使用。对于部分施工距离较长、对土壤需求量较大的项目例如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等,则需采用远程卫星监测方式。

2.目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完善

由于当前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多是由建设单位负责,而建设单位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极有可能会在监测工作上消极应付,从而导致监测工作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在监测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人员收受贿赂,随意更改监测报告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管理不当。要解决该现象,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便是由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将监测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由国家出资购买先进的监测设备,并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测标准,如此便可以有效的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完善监测部门内部制度进行改善。例如将部门中每个人的职责进行重新分工,使得每位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与监测机构的整体利益相联系,使其无法在工作中弄虚作假,从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在机构内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对其他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随时进行抽查,做到奖惩分明,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执行力较弱

尽管对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已经发展了不短时间,但是其工作效率仍然十分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监测工作的支持不够,使得监测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被建设方所忽视,造成空喊口号,没有实践的现象频频出现。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我国在1990年之后的建设工程数量逐渐增长,但是应当与其一起增长的对工程中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的却一直停滞不前,直到近几年才逐渐有所增加。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另一主要因素在于监测体系的组成较为混乱:监测体系由多方人员组成,包括各种国企人员、私企人员、学院工作人员等,内部人员之间不够协调,直接导致了监测工作效率低下。

2.3监测设备落后

由于城市的建设项目逐渐变得复杂化,使得监测工作难上加难。没有一定的辅助设备则难以在各种场合精确的测量水土中化学物质的含量,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无法根据数据判断水土变化的趋势。加之部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新设备不熟悉,不能完全掌握其操作方法,又为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国的监测工作发展时间较短,掌握该门技术的人才较少,故除了设备因素,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也直接影响着监测工作的质量。针对该现象,监测部门应当经常组织工作者参加相关讲座、公开课等,也可通过派遣的方式让部分员工到国外先进的监测部门学习其仪器的使用方法。

3.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对各种建筑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项目被投入到建设之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在平原还是在丘陵,这些建设项目都在不断的占据着原本属于自然的资源。由于在开发过程中,人们没有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导致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不断出现,增加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故近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并一直提倡可持续发展,争取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在未来的建设项目中将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并能够逐渐成为提高国家水土质量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建设中的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土壤利用率、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施工所在地及其附近的水土保持程度进行监测来判断该工程对土壤的影响并记录其变化趋势,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根据现场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尽管目前我国在对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地改进,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水平将不断提高,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 篇4

水土保持监测合同书

合同编号:YNAF-SBJC-08-025

发包方: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承包方: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昆明

二零零八年九月八日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甲方:保利云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乙方: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为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以及对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提供技术管理依据和补充措施的设计依据,并满足本工程竣工验收要求,根据水利部令第16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和云南省水利厅公告第7号《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以及《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经过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第一条

工作内容及要求

1.项目监测内容与要求满足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2.为配合甲方的时间安排,乙方应在工程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野外监测内容,并提交正式报告。

3.代甲方组织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现场验收工作。4.乙方提交本项目正式成果包括监测报告和图纸,正式成果提交份数为10套。(含向上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或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

2.按时提供客观真实的监测成果资料与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对甲方未执行乙方提出的整改意见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乙方概不负责。

3.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承担工作期间人员的安全责任。4.代甲方组织项目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工作,并对监测成果负责。第七条

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1.各项监测执行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标准。

2.最终成果报告必须符合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相关要求,并在工程竣工验收中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的审查。第八条

成果提交及要求

按合同规定的监测内容及要求完成监测任务,最终成果为《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 第九条

违约责任

除因国家政策决定工程停(缓)建和不可抗力外,签约双方不得无故擅自终止合同。第十条

争议的解决方式

因履行本合同双方发生争议,由当事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由昆明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仲裁裁决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在仲裁期间,除提交仲裁的事项外,合同仍继续履行。第十一条

合同的生效、终止及其他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 篇5

(2002年10月14日水利部令第16号公布,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2005年7月8日水利部令第24号《水利部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修改;2015年12月16日水利部令第47号《水利部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改)

第一条 为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条 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和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经验收合格后,该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负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权限,负责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完成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材料,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范围应当与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文件一致。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检查水土保持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质量、投资使用和管理维护责任落实情况,评价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对存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等。

第七条 水土保持设施符合下列条件的,方可确定为验收合格:

(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完备,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财务支出、水土流失监测报告等资料齐全;

(二)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符合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三)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技术标准;

(四)水土保持设施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且能持续、安全、有效运转,符合交付使用要求。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维护措施落实。

第八条 在开发建设项目土建工程完成后,应当及时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依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设计文件的内容和工程量,对水土保持设施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对于符合本办法第七条所列验收合格条件的,方可向审批该水土保持方案的机关提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申请。

第九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收的开发建设项目,应当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关技术机构进行技术评估。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收的开发建设项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前款规定执行。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收的开发建设项目,可以直接进行竣工验收。

第十条 承担技术评估的机构,应当组织水土保持、水工、植物、财务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批复文件和水土保持验收规程规范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验收申请后,应当组织有关单位的代表和专家成立验收组,依据验收申请、有关成果和资料,检查建设现场,提出验收意见。其中,对依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需要先进行技术评估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提交验收申请时,应当同时附上技术评估报告。

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测报告编制单位应当参加现场验收。

第十二条 验收合格意见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验收组成员同意,由验收组成员及被验收单位的代表在验收成果文件上签字。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验收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验收结论。

对验收合格的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验收结论之日起十日内办理验收合格手续,作为开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负责验收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第十四条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开发建设项目,其相应的水土保持设施应当按照本办法进行分期验收。

第十五条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后,建设单位或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运行。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水土保持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已投入运行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完建有关工程并办理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有关费用,由项目建设单位承担。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 篇6

1.1 项目情况

1.1.1项目背景 项目建设的意义。

1.1.2项目立项及水土保持方案报批

说明项目立项过程,各阶段取得的支持性文件;说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批复情况。

1.1.3地理位置

包括行政区位,地理坐标,所属流域,工程位置图。1.1.4工程规模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工程等级、产能、运力、运量、总里程等,不同工程不同表述;

1.1.5项目组成

主体工程项目组成;辅助工程组成等。1.1.6工程投资 包括工程总投资,土建总投资。

1.1.6工程工期

说明工程的实际工期和进度。

1.2项目区概况

1.2.1地形地貌

包括地形、高程,地貌类型。1.2.2气象

包括气温,年降雨量,最大风速等 1.2.3水文

包括所在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 1.2.4土壤植被

包括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类属 1.2.5水土保持

包括土壤侵蚀状况,水土保持开展状况及主要经验。监理依据 2.1法律法规

项目监理工作依据的法律法规等。2.2部门规章

项目监理工作依据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文件等。

2.3规范标准

项目监理工作依据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

2.4其它文件

包括已批复的可研报告(核准报告、备案报告等),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合同等相关文件。3 监理规划 3.1监理制度

3.1.1监理制度的建立

简述监理规划建立的监理制度(只限制度名称)。3.1.2监理制度落实情况

简述监理实施过程中主要监理制度落实情况及效果。3.2监理组织 3.2.1监理机构设置

包括监理组织机构设置、组成及职能等。3.2.2监理人员

规划监理人员配备情况;监理过程人员变化情况说明。3.3检测方法和主要设备

3.3.1检测方法

监理规划的监理方法及监理实施过程采用的方法及效果; 3.3.2主要设备

列表说明监理规划及实际配备设备情况,对设备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 3.4监理用表

3.4.1 监理规划用表

用统计表予以说明,只限表名。3.4.2 监理过程实际用表

实际用表予以统计说明,对规划表类的增减变化予以说明。监理过程 4.1监理合同履行情况

对照监理合同说明履约情况,如有无违约、纠纷情况,进行阐述。

4.2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手段、措施。分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说明具体采取的检测方法,存在问题的处理及达到的质量效果。对于非本监理机构监理的工程,应说明其它监理单位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质量控制成果所依据的支持性文件资料等。4.3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的方法、手段、措施。叙述什么时间,说明工程进度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了的处理方案,达到的效果。对于非本监理机构监理的工程,应说明其他监理机构采取的进度控制手段、方法,以及其成果所依据的支持性文件资料等。4.4投资控制

阐述本工程投资控制的方法、手段、措施、程序,对投资变化应说明控制的过程及变化原因。对采用非本监理机构投资控制数据资料的,说明资料获得的途径,出处。4.5合同管理 本工程合同管理采用了那些方法,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及处理,评价效果是否符合要求。4.6信息管理

阐述信息管理的组织,制度,方法。

4.7组织协调

阐述组织协调所做的工作及结果。

4.8健康、安全和环境

说明监理过程中对健康、安全、环境制定的制度及落实情况。

4.9 工程变更情况

详细描述工程变更内容及过程。监理效果

5.1质量控制监理成效及综合评价

5.1.1工程项目划分及结果

结合工程特点阐述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划分过程及划分结果。

5.1.2工程质量评价 用图表统计说明工程质量评定结果,并对评定结果进行评价。5.1.3工程验收

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合同工程验收的时间、组织方式、验收结论或结果。

5.2投资控制监理成效及综合评价

通过水土保持方案预算投资或设计投资与实际控制发生的投资图表对比分析,对投资变化及控制过程进行具体说明,对投资控制总体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5.3进度控制监理成效及综合评价

通过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设施工程量及进度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图表对比分析,详细阐述工程量及进度变化情况及原因,对进度控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5.4施工安全与工作成效及综合评价。

阐述施工安全、水土保持工作达到的工作成效,并对控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6做法经验及问题建议 6.1做法经验 结合工程特点,总结监理工作实施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经验。

6.2 问题建议

说明工程监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6.3其他问题

6.3.1其他需要说明或报告事项 6.3.2其他应提交的资料和说明事项

包括监理日志、检验资料、质量评定资料及监理过程其他相关资料。7 附件

7.1工程建设大事记

铁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篇7

铁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水土保持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 才能了解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化, 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 及时提出水土保持改进措施, 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并为水土保持部门提供各项准确的数据, 加强水土保持施工管理, 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及时恢复。

2 监测范围

根据铁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保持监测要求, 监测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工程建设区是指开发建设项目的征地范围和土地使用管辖范围, 包括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永久用地指项目建设引起的土地权属改变的土地, 包括路基工程区、站场工程区、桥梁工程区、隧道工程区等主体工程的占地;临时用地指施工或勘察时临时使用的国有或农民集体所有的农地、空闲地或未利用土地, 完工后归还, 不改变土地用途和权属的土地, 包括取土场、弃土弃渣场、施工便道、施工生产生活区用地等;直接影响区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而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区域, 其特点是由项目建设所诱发、可能 (也可能不) 加剧土壤侵蚀, 如若加剧水土流失应由建设单位进行防治的范围。

3 监测内容

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包括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水土流失状况、危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等。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主要包括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各类、各强度等级水土流失的面积, 水土流失程度及其分布, 各种水土流失强度等级的典型土壤侵蚀模数, 施工地段的作业带清理, 路基开挖或填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量和典型地段水土流失强度的监测。

水土流失危害监测包括各种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发展、植被的破坏情况、土壤肥力状况 (质地、表层有机质和养分等) 、土地占用情况和诱发退化面积、已有水土保持工程的破坏情况等。

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主要监测植物措施的生长情况、林草成活率、保存率, 防护工程自身的稳定性、运行情况和减水减沙挡渣效益, 边坡稳定情况、地貌恢复情况、耕地恢复面积和恢复质量等。

4 监测方法

4.1 简易坡面量测法

简易坡面量测法也叫测钎法, 在汛期前将ϕ0.5 cm~ϕ1.0 cm, 长50 cm~100 cm类似钉子形状的测钎, 根据坡面面积, 按一定距离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布设于监测区, 并测量面积 (见图1) 。钢钎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 钉帽与坡面齐平, 上涂红漆, 编号登记入册。坡面面积较大时, 为提高精度, 钢钎应适当加密。在每次大雨过后和汛期终了以及时段末, 观测钉帽距地面高度, 计算土壤侵蚀厚度 (采用均值) , 并用如下公式计算土壤侵蚀总量:

A=ZS/1 000cosθ

其中, A为土壤侵蚀量, m3;Z为侵蚀深度, mm;S为侵蚀面积, m2;θ为斜坡坡度值, (°) 。

要加以说明的是, 简易坡面量测法首先量测坡面形成的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容重等, 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降雨量, 每次降雨后或汛期结束后, 量测侵蚀沟体积, 得出沟蚀量并通过沟蚀占水蚀比例计算出土壤流失量;最后如果用质量表示侵蚀量时, 还要用测得的体积乘以土壤容重。

4.2 侵蚀沟体积量测法

1) 对于暂不扰动的临时土质开挖面、土或土石混合或粒径较小石砾堆垫坡面的土壤侵蚀量, 应采用侵蚀沟体积量测的方法进行监测。

具体操作方法是:选择一定面积 (视坡面情况而定) 具有代表性的坡面作样方, 量测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容重等, 定期或在每次大雨过后和汛期末量测侵蚀沟的体积, 得出沟蚀量并通过沟蚀占水蚀的比例计算出流失量。监测时段内的沟蚀强度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Ρ=VγSa×106

其中, P为样地观测时段内侵蚀强度, t/km2 ;V为样方内侵蚀沟的体积, m3;γ为土壤容重, t/m3;S为样方投影面积, m2。

2) 对于局部地段细沟与浅沟可采用样地横断面体积量测的方法。侵蚀沟的断面面积可根据实际断面以梯形、三角形等断面形式计算。

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样地上等间距取若干个断面, 量测每个断面上侵蚀沟的断面面积, 然后采用下面公式进行计算:

Μ=12γi=1n (Si+Si+1) ×l

其中, M为样地侵蚀量, t;Si为第i个断面的面积, m2;Si+1为第i+1个断面的面积, m2;l为样方断面间距, m;γ为土壤容重, t/m3;n为断面数。

5 监测时段、频次

根据水利部文件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及铁路建设项目的特点, 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分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运营初期 (设计水平年) 三个阶段, 并以施工期为重点。

施工准备期对各定点监测点的本底值监测一次。施工期对正在使用的取土 (石) 、弃土 (渣) 量, 正在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等情况至少每10 d监测记录1次;扰动地表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至少每1个月监测记录1次;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长情况等至少3个月监测记录1次;对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发生后1周内应完成监测。运营初期对各定点监测点连续监测1年。

6 监测点布设

铁路建设项目呈线性分布, 跨度较大, 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其监测点应在各防治分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或场地, 布设监测点并实施监测。

根据铁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及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面积、程度, 结合地面物质组成, 监测点主要布设在路基高填深挖地段的路基边坡、取土场、弃土 (渣) 场、施工便道等新增土壤侵蚀量较大的地段。

7 水土保持监测成果

7.1 监测成果公告

监测单位应及时整理、分析相关数据, 定期公布 (每年至少一次) 该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 接受社会监督。公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扰动土地面积、植被占压面积、取土量、弃土弃渣量、拦渣率、阶段治理成果、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和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设情况等。

7.2 监测成果

承担监测的机构应依据水利部水保[2009]187号文的要求编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完成后, 承担监测的机构应编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其中应包括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结论等相关内容, 并报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流域机构报送上述报告和报告表, 同时抄送项目所在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

8 目前存在的问题

8.1 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 消极应付监测工作

由于缺乏有效的铁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管理手段, 加上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宣传不够, 导致建设单位对必须履行水土保持监测这项法定义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视为可有可无, 从而影响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

8.2 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制度尚不健全

水利部虽然颁行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和《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 因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大, 使得铁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成因更为复杂, 我国现行的水土流失技术规范和标准则过于笼统, 可操作性较差。

8.3 监测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水土保持监测单位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用于验收的监测报告, 而且要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而且要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责任重大, 这就要求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而且要有熟练的监测技术。但部分监测工作人员对其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导致工作消极、敷衍, 监测数据可信度差。

8.4 水土保持监测手段落后

目前, 铁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以地面定点观测监测和调查监测为主, 利用的设备仪器以自计雨量计、风向风速自计仪、雨量桶、测绳、钢钎、水准仪等较常规的工具为主。而RS, GPS, GIS等现代化监测手段在水土保持监测中运用极少, 很难将现代化高科技与传统的常规监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监测、传输、处理、发布为一体的数据信息系统或动态反映水土保持状况的空间数据库。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自动化程度不高。

9 结语

铁路建设项目因所在地理环境不同, 水土流失的成因较为复杂。要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则必须做到:坚持创新理念, 强化管理, 提高铁路建设单位的自觉性, 使建设单位积极、主动、负责的自觉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监测技能;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SL 277-200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

[2]水利部文件水保[2009]187号, 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S].

[3]曹成, 夏小林.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J].江淮水利科技, 2007 (3) :22-23.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 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03-02

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付出了惨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尤其是在地方经济强势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优越性,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深入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等。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实践证明,宣传是基础,培训是手段,对提高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成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机制,深化宣传内容,细化工作计划。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是《水土保持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各地应切实制订水土保持技术培训计划,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设立宣传站,出动宣传车等各种方式,深入地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周、宣传月等系列宣传活动。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提高开发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法定义务的自觉性,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创新机制,预防监督

全国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技术服务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正确评价和预测水土保持措施成效,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学决策水平,加强水土流失监控与防治,推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深入發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发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国家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方案特性、方案审批、方案实施、监督检查、监测监理、评估验收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汇总分析。利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反映项目的各项指标,促进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科学管理能力,为各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和动态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新投入,促进成效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必须按照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土保持投资模式。中央要加大对地方“长治”工程资金配套力度,尤其是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等贫困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省级要加大对县市水土保持资金的投入,地方政府每年应按上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纳入年初预算安排,同时积极整合水利、农综、农业、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相关项目建设。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对有经济效益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鼓励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业主、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通过土地依法流转方式投资参与建设,实施相关产业开发,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等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模式,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投入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后续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大力改观我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完善法制,加强治理

法规体系建设是预防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水土保持法》应加以修正,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具体从:城市、集镇开发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对所有应当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行为作出约束性、强制性规定,适当提高违法处罚金标准;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把水土保持行政审批程序、内容及操作要求写入《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执法机构性质,人员素质标准,执法机构规模,执法机构管理形式等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将水土保持“两费”的收缴和使用管理以法的形式予以明确,规范“两费”收缴和使用管理行为;增设建立监督机构条款,使各级政府行政领导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实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票否定”制。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开展。各省(区)要制定各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应具有地方特色、操作性较强的地方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使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更贴近实际、操作性更强。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治理。

五、依法监督,保障成果

为加快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各级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必须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以法律强大的威慑力,确保水土保持监督成效。建立健全监督执法体系,全面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以交通、电力、房地产、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为重点,强化矿山开采、煤炭开采、铁路建设等项目的水保执法,依法严厉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案件。在重点治理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法律强大的威慑力,努力控制和减少人为制造新的水土流失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扭转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实现监督执法的正规化和规范化,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建设单位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和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自觉性,使生态环境预防保护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简介:

1.吕彩侠(1965—),女,陕西省华县人,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保工作。

上一篇:元旦诗歌新年诗歌下一篇:班级评优申请